关于加快山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山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一、对加快山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芬鹏[1](2021)在《自然资源依托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由最初的体育实物性消费逐渐转向体验性和参与性消费,人民的体育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体育特色小镇在满足人们对体育的供给与需求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体育特色小镇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全国兴起了创建体育特色小镇的热潮。本研究以山西省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个案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实地走访和考察,分析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的现状:首先通过分析国内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较好的浙江莫干山“裸心”体育特色小镇为具体案例,从它的发展策略中借鉴经验。其次针对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资源的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进行现状分析:云竹湖距离城市较近,有着区位和交通的优势;其依托丰富的山、水、湖泊等自然资源,在气候、自然环境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独特优势;体育运动项目以及赛事资源的增多进一步加快小镇建设进程以及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更能体现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的实质内涵。通过对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分析后,对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专业人才匮乏、自身项目定位不清晰、受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完善、在与其他省市体育特色小镇激烈的竞争中不占上风、体育文化要素缺位和运动项目受季节的影响明显。结合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发展策略:在空间形态布局上做好“一带四区”的规划实施;产业定位上明确以水上垂钓和环湖骑行为特色;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方面要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完善小镇自身的配套设施;在具体项目发展上要发挥“体育+”的功能;在运作模式上,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双重发力;在宣传方式上要创新,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提高小镇知名度;在人才规划上,要内外兼施,培养和引进人才;在保障方面,要加强小镇的持续运营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在文化上,要将小镇的文化和当地历史文化贯穿小镇,提升小镇的实质内涵。

赵德涛[2](2020)在《甘肃省东湾镇小城镇示范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重大的发展战略,为了拓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投资渠道,靖远县东湾镇提出了通过申请世界银行贷款解决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通过投资当地的蔬菜交易市场、蔬菜基地和道路建设,拉动当地特具优势的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小城镇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东湾镇投资项目为切入点,首先介绍分析了项目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小城镇项目研究相关理论概述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梳理了投资效益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是对项目概况做出阐述,明确了研究范围,并且详细说明了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计划,为后面第三章具体的案例分析做铺垫。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投资分析的内容和过程,介绍了相关经济指标在实际分析中的经济意义及对应的使用环境,而后通过基本的财务评价模型结合具体的财务数据,在投资项目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东湾镇投资项目建成后的效益情况,其中财务效益评价模块主要分析有-无项目对研究对象产生的收入、成本的变化;经济效益模块是通过影子价格调整系数结合几种常用的财务评价方法进行的;社会效益评价模块是对东湾镇的基础建设、人民的生活、就业等影响方面进行描述。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甘肃省小城镇建设及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科学的项目投后评价依据。从项目价值评估理论视角分析对小城镇项目区投资效益进行实证分析,探测其投资效益的主要影响要素以及增值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项目价值评估研究领域在城镇投资项目上偏于理论而实证分析较少的不足,对增强特色产业投资效益产出的规范性有一定引导作用。

张江峰[3](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原卓群[4](2019)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运城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在今后若干年,我国旅游产业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全域旅游”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适应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和顺应国情现状的新理论。在城市旅游资源已得到充分挖掘的情况下,要提升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各地需要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论文研究的重点一是对全域旅游系统规划的研究。研究基于运城市域旅游体系,从资源条件、资源开发现状、旅游服务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运城市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全域视角下小城镇特色旅游道路的意义与可行性,阐明了全域旅游视角下运城特色小城镇规划应遵循旅游导向、发掘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和乡镇融合发展的原则,通过实践研究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运城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思路、方法和成果,总结出各小城镇根据自然禀赋,在全域旅游的大环境下,走“旅游+”发展道路的途径。该论文研究的重点二是对资源丰富的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研究,研究基于运城市垣曲县历山小城镇的特色旅游规划。历山小城镇要走特色发展之路,需将其特色资源置于全域旅游的体系中深入挖掘,走“旅游+”的发展模式。论文从定位城镇模式与功能、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山林养生旅游”特色名镇三方面着手对历山特色小城镇进行了规划实践研究,最后提出“三区两地”的生态旅游规划。本文对于远离城市市区的小城镇,在全域旅游视角下走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道路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特色小城镇”的“特色”正在于其特色的不可复制性,笔者希望以此丰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理论,以己之拙见对小城镇的发展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智[5](2018)在《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持续较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和“乡村病”,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城轻乡”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深入探究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推动城乡聚落优化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为当前我国城乡聚落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我国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通过县域城乡聚落发展现状的评价,将全部县市划分为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三种类型,从中相应地选择张家港市、泰兴市、涟水县作为研究案例地。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贯穿“格局—过程—机制—优化”的研究脉络,对1995年—2015年这一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探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江苏省不同类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格局特征。从规模结构来看:张家港市、泰兴市、涟水县城—镇—村规模结构分别呈“橄榄型”、“金字塔型”、“三字型”分布,等级结构分别呈“倒三角形”、“梯形”、“三角形”分布,首位度指数分别为0.79、1.32、3.15,齐夫指数分别为1.22、1.04、0.83,县域内乡镇用地规模分别呈“梯度”、“梯度+均衡”、“极化+均衡”分布。从空间结构来看:张家港市、泰兴市、涟水县城乡聚落景观指数特征差异明显,核密度低值区分别呈“2带”、“L型”、“2点+1带”分布,空间聚类中心分别呈“三角型”、“倒T字型”、“哑铃型”分布,它们的村镇空间结构包括单中心集聚、双中心集聚、多中心集聚、弱中心集聚四种模式。(2)归纳出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通过城乡聚落体系演化过程的实证分析,总结了发达类型、中等发达类型、欠发达类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县域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一般性路径。就一般性路径而言,从规模结构来看:①县域城乡聚落的总数量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增加;②城—镇—村规模结构从“凸字型”经“三字型”、“凸字型”、“金字塔型”向“橄榄型”方向演化;③高等级聚落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大,县域聚落等级结构从“三角形”(“△”)向“倒三角形”(“▽”)方向演化;④县城区的极化发展特征首先不断增强,然后逐渐减弱;⑤城乡聚落规模结构的不均衡性日益显着,但不均衡性的变化速率先增加后减小。从空间结构来看:①空间集聚程度和联通程度不断增强,最大斑块在空间分布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凸显;②空间分布密度不断减小,以县城区、重点镇区的周边空间变化为主;③空间分布中心逐渐远离几何中心,向县城区方向移动,且移动速度不断加快;④空间聚类特征日益显着,热点集聚区面积不断扩张,热点中心数量不断增加;⑤城乡聚落空间结构从“单中心”逐渐向“双中心”、“多中心”方向演变。(3)提炼出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四轮”驱动机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地理环境、城镇化、经济发展、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等主要因素对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城乡聚落体系的驱动机制:经济发展、城镇化、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四种重要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四轮”驱动系统,并遵循空间组织规律和“结构—功能”相互适应规律,推动城乡聚落体系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演变,并且驱动结果对驱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4)总结出城乡聚落体系演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过程中存在城乡聚落空间持续扩张、面临制度和政策困境以及缺少系统化规划指引等问题,在坚持城乡聚落有机整体的系统观、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等原则的前提下,提出四种优化策略:加强城乡聚落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完善城乡聚落体系的制度建设与规划管理、推动城乡聚落的自我更新、探索城乡聚落体系优化重构的多元模式。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将研究视角拓展至城乡聚落体系,聚焦微观尺度的自然聚落,构建了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定量评价方法,揭示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2)通过深入解析经济发展、城镇化、交通网络、制度与管理等影响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主要因素,提炼出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四轮”驱动机制。

李成宇[6](2017)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现在、更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也已经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必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仍然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很多经济社会问题,以致社会矛盾激增。实际上,城镇化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城镇化规模的扩大、速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因此,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改革来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进一步,考虑到导致中国城镇化粗放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盲目支出。为追求较高的城镇化目标,地方政府倾向于漠视居民的公共需求,而将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优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是中国城镇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通过增加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来优化支出结构显然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要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考察城镇化进程中基于居民的公共需求偏好的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问题,进而为未来城镇化改革提供重要的政策性启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第一章,导论。首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就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两个方面,分别综述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围绕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目标,并总结本文的研究难点、创新及不足。第二章,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一般理论分析。首先,介绍城镇化、地方公共物品以及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等三个基本概念。其次,从人口迁移理论、生态学派的城镇化理论以及城镇化的发展理论三个方面阐述城镇化的发展理论,并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角度论述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理论。最后,从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和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行为两个维度来分析城镇化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传导机制。第三章,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分析。首先,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节点,分别考察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其中,新中国成立以前,从中国古代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中国近代等四个时期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城镇化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分别就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波动起伏阶段、稳步推进阶段以及快速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展开论述。其次,采用1952-2014年地方财政支出及其比重的数据来分析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规模,并以2007年为节点分两阶段分别考察了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最后,采用惩罚性样条滤波提取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周期波动项,观察二者的周期波动特征,并计算二者的交叉相关系数以及滚动相关系数,进而考察二者的相关性。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分析。首先,从公共物品的需求层次、居民的公共需求数量以及地方公共物品需求的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阐述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次,在一系列假定条件的前提下,推导出公共物品的需求函数,并揭示随着需求影响因素的变动,居民需求的差异性结果。最后,选取“中位”收入、税收价格、城镇化等指标,采用联立方程组模型估计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函数,并对估计结果进行分析。第五章,城镇化进程中基于居民需求的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性分析。首先,通过回顾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分析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因素。其次,对本章采用的空间面板模型进行选择,并对选取的指标以及数据来源进行说明。最后,估计方程,并分析实证结果,进而基于上一章对居民的公共需求偏好分析评估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第六章,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首先,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以及地方公共物品的供需匹配情况等几个方面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其次,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职能,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的政策建议。

张吉福[7](2017)在《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模式——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特色小镇作为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环境优美和配套完善的综合体,是一种可持续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对优化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空间资源配置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推进作用。文章从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背景出发,梳理了全国及大同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指出大同市在产业结构、开发建设、政策支撑、思想意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大同市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六大原则、做到六个结合、培育八种特色模式,以期能为推动大同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等方面给予有益启发和探索。

于佳[8](2015)在《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地区从萧条走向繁荣,从落后走向文明,城镇化建设是其必然的发展途径。推进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逐步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动力源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现如今,山西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途中已走到了关键的路口,也处于深化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关头,城镇化速度的快慢、建设的方向、质量的高低等,都影响着山西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城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城镇化的正确方向,顺应时代潮流,准确判断城镇化发展的新动态,从容妥善面对城镇化带来的各项困难与挑战。同时立足山西省实际,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围绕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总体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作为其规范市场秩序的准绳与依据。工程建设活动具有固定性、复杂性、长期性、一次性等特点,一个项目从最初的构想到落地建成,需要经过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管理、运行等工作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进度与质量,因此需要对各个环节根据其自身的内容与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以约束工程建设行为,维护工程建设市场秩序,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效促进理论成果投入生产应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能促进城镇化建设过程健康稳定发展;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重要的手段与途径。因此,必须对规划标准体系的构建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思想认识。围绕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本论文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补充制定城镇化建设过程各环节的规划标准,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城镇化建设全过程管理,完善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服务。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第一,分析了解目前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方面的背景与现状。基于城镇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针对山西省目前的城镇化建设规划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规划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方向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第二,表明构建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梳理了目前山西省已有涉及规划的法律法规,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方面需要建议编制的规划标准。对山西省较为突出的特点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采空区规划、古建筑保护规划、山区规划分小节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制定相应的规划标准体系。第三,以山西省省会太原市为例,对太原市历年城市建设面积、分区GDP、三产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年末总人口,包括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等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分析,借太原市表明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在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通过本文的研究,使山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准体系结构更加科学,标准编制更加及时先进,标准项目覆盖更加全面,满足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现实需要,切实指导山西省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韩少秀[9](2014)在《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大幅提升,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52.57%。近年来,山西省也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截止2012年底,山西省的城镇化率为51.26%,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然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显,严重阻碍了山西省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良好推进。目前,山西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关键时期,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系统研究和探讨山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于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和综改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是在对山西省建设厅进行调研和听取有关领导和相关专家座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着重选取了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案例进行了个案研究,探讨总结了其极具推广意义的成功经验,重点提出了加快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本论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引言主要由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文献综述组成。第二章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别,城市群的概念等进行阐述。第三章分析了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第四章对山西省城镇化建设进行案例分析,选取了长治上党城镇群建设,孝义特色城镇化建设,太原数字城管联动城乡清洁3个典型案例,并对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个案研究。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针对现阶段山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第六章是结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为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参考。

郑甲苏[10](2013)在《试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综改区背景下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12月山西省被设立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山西省城镇化的发展也将进入加速期,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不仅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样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将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和面临问题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新形势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策略,以期为山西省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借鉴参考。

二、对加快山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加快山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资源依托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文献查阅范围及手段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自然资源
        2.2.2 特色小镇
        2.2.3 体育特色小镇
        2.2.4 体育旅游资源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体育特色小镇创建路径研究
        2.3.2 不同视角探索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研究
        2.3.3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意义研究
    2.4 国外研究现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个案分析法
        3.2.4 实地调查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西省体育特色小镇总体分析
    4.2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优势
        4.2.1 近郊距离优势
        4.2.2 资源环境优势
        4.2.3 赛事资源优势
        4.2.4 空间布局优势
        4.2.5 深厚历史文化优势
    4.3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存在的现状问题
        4.3.1 创新动力制约:专业人才匮乏
        4.3.2 产业发展制约:项目定位模糊
        4.3.3 基础设施制约:资源配置乏力
        4.3.4 竞争机制制约:品牌影响力度不够
        4.3.5 内生机制制约:体育文化缺位
        4.3.6 时节环境制约:季节变动幅度大
5 自然资源依托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策略—以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为例
    5.1 自然资源依托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案例
        5.1.1 浙江莫干山“裸心”体育特色小镇
    5.2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空间形态布局与组织发展策略
    5.3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定位发展策略
    5.4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的重点发展策略
        5.4.1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规划
        5.4.2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规划
    5.5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的运作模式发展策略
        5.5.1 市场化开发运营模式
        5.5.2 分期开发培育系统
    5.6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宣传发展策略
    5.7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人才发展策略
    5.8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保障发展策略
    5.9 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文化内涵发展策略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甘肃省东湾镇小城镇示范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小城镇相关理论研究
        1.2.2 投资效益相关理论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关键点、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论文的关键点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1.4.3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案例背景
    2.1 案例整体概况
        2.1.1 项目区地理环境
        2.1.2 项目区发展概况
        2.1.3 项目资金来源
    2.2 项目的构成内容
        2.2.1 项目资金投资使用计划
        2.2.2 项目区价值链分析
        2.2.3 项目研究对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基础数据与分析方法
        3.1.1 主要分析依据及标准
        3.1.2 主要基础数据及参数
        3.1.3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
    3.2 财务效益评价
        3.2.1 蔬菜基地增收效益分析
        3.2.2 蔬菜交易市场增收效益分析
        3.2.3 蔬菜基地道路成本效果分析
        3.2.4 贷款清偿能力分析
    3.3 经济效益评价
        3.3.1 评价参数
        3.3.2 影子价格费用调整
        3.3.3 投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
    3.4 社会效益评价
        3.4.1 对地区居民就业的影响
        3.4.2 对当地农民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4.3 对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3.4.4 对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培训体系的影响
        3.4.5 对小城镇经济可持续的影响
        3.4.6 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财务效益评价角度
        4.1.2 经济效益评价角度
        4.1.3 社会效益评价角度
    4.2 建议
附表 项目概算详表及基本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3)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4)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运城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热潮
        1.1.2 全域旅游的概念
        1.1.3 运城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机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研究理论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 小城镇到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历程研究
        2.2.1 国内外小城镇的发展历程
        2.2.2 特色小城镇的提出
    2.3 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研究
    2.4 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相关理论
        2.4.1 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理论
        2.4.2 系统工程学理论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4 全域旅游理论
    2.5 研究综述
        2.5.1 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2.5.2 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研究现状
第3章 运城市域小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运城小城镇发展现状
        3.1.1 城镇体系
        3.1.2 小城镇等级规模
        3.1.3 小城镇的职能类型
        3.1.4 小城镇的空间分布
        3.1.5 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状况
        3.1.6 小城镇的对外联系
    3.2 运城建设特色旅游小城镇存在的问题
        3.2.1 旅游资源挖掘不足
        3.2.2 旅游产业吸引力较低
        3.2.3 旅游公共设施不完善
        3.2.4 旅游交通布局不健全
        3.2.5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运城特色小城镇规划
    4.1 运城市域旅游发展现状
        4.1.1 市域旅游资源条件
        4.1.2 市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1.3 市域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现状
        4.1.4 运城市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4.1.5 运城市域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2 全域视角下小城镇特色旅游道路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4.2.1 全域视角下小城镇特色旅游道路的意义
        4.2.2 全域视角下小城镇特色旅游道路的可行性分析
    4.3 全域旅游视角下运城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原则
        4.3.1 旅游导向原则
        4.3.2 发掘地域文化原则
        4.3.3 生态保护原则
        4.3.4 乡镇融合发展的原则
    4.4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运城特色小城镇规划实践
        4.4.1 构建全域旅游体系
        4.4.2 旅游线路规划
        4.4.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4.4.4 五大特色旅游片区规划
    4.5 旅游+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定位
        4.5.1 旅游+农贸型小城镇模式
        4.5.2 旅游+休闲康养型小城镇模式
        4.5.3 旅游+工矿型小城镇模式
        4.5.4 旅游+综合型小城镇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历山特色小城镇规划实践
    5.1 历山特色小城镇概况
        5.1.1 区位条件
        5.1.2 交通条件
        5.1.3 镇村体系
        5.1.4 经济状况
        5.1.5 资源禀赋
    5.2 历山小镇现状问题研判
        5.2.1 交通体系提升空间大
        5.2.2 旅游资源的区域竞争激烈
        5.2.3 旅游服务能力落后
        5.2.4 土地利用方式粗犷,“三生”空间布局不合理
        5.2.5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5.3 基于SWOT分析的规划引导
        5.3.1 建立SWOT分析模型
        5.3.2 规划引导
    5.4 历山特色小城镇规划策略
        5.4.1 定位城镇模式与功能
        5.4.2 培育特色产业
        5.4.3 打造“山林养生旅游”特色名镇
        5.4.4 生态保护规划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论文的主要观点
    6.2 论文的局限性
    6.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问卷调查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1.1.2 城镇和乡村聚落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1.1.3 城乡融合发展亟需加强城乡聚落体系研究
        1.1.4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发展演化具有代表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乡聚落
        1.3.2 城乡聚落体系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城乡聚落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江苏省典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格局特征
        1.4.3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
        1.4.4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驱动机制
        1.4.5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优化调控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国外城乡聚落体系相关研究
        2.1.1 国外城镇聚落研究
        2.1.2 国外乡村聚落研究
        2.1.3 述评
    2.2 国内城乡聚落体系相关研究
        2.2.1 国内城镇聚落研究
        2.2.2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
        2.2.3 江苏省城乡聚落体系相关研究
        2.2.4 述评
    2.3 国内外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2.3.1 中国城乡聚落研究迫切需要多元理论指导
        2.3.2 统筹城乡聚落体系研究可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3.3 亟需加强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
        2.3.4 探索城乡聚落体系优化策略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第3章 城乡聚落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3.1.1 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
        3.1.2 乡村多功能发展理论
        3.1.3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3.1.4 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3.1.5 理论评述
    3.2 城乡空间组织理论
        3.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3.2.2 中心地理论
        3.2.3 空间扩散理论
        3.2.4 空间网络化理论
        3.2.5 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理论
        3.2.6 理论评述
    3.3 城乡相互作用理论
        3.3.1 城乡连续体模型
        3.3.2 城乡相互作用模式
        3.3.3 乡村性和城市性理论
        3.3.4 理论评述
    3.4 城乡系统规划理论
        3.4.1 田园城市理论
        3.4.2 广亩城市理论
        3.4.3 有机疏散理论
        3.4.4 城乡融合系统设计理论
        3.4.5 城乡一体化规划理论
        3.4.6 理论评述
    3.5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 研究案例地的选择
        4.1.1 江苏省概况
        4.1.2 县域类型划分方法
        4.1.3 评价结果
    4.2 研究案例地的概况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1 空间数据
        4.3.2 社会经济数据
    4.4 研究方法
        4.4.1 城乡聚落规模结构评价方法
        4.4.2 城乡聚落空间结构评价方法
        4.4.3 城乡聚落体系驱动机制的研究方法
    4.5 小结
第5章 江苏省典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格局特征
    5.1 城乡聚落规模结构
        5.1.1 规模统计特征
        5.1.2 城—镇—村规模结构
        5.1.3 城乡聚落规模分级特征
        5.1.4 城乡聚落位序—规模特征
        5.1.5 城乡聚落规模的乡镇差异
    5.2 城乡聚落空间结构
        5.2.1 景观指数特征
        5.2.2 核密度特征
        5.2.3 空间聚类特征
        5.2.4 城乡聚落空间分布的乡镇差异
    5.3 小结
第6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
    6.1 城乡聚落规模结构的演化分析
        6.1.1 城乡聚落规模大小的演化
        6.1.2 城—镇—村规模结构的演化
        6.1.3 城乡聚落等级结构的演化
        6.1.4 城乡聚落位序—规模特征的演化
    6.2 城乡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化分析
        6.2.1 空间景观指数的演化
        6.2.2 空间分布密度的演化
        6.2.3 空间分布中心的演化
        6.2.4 空间聚类特征的演化
        6.2.5 城乡聚落用地的空间演化
    6.3 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路径解析
        6.3.1 不同类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
        6.3.2 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一般性路径
        6.3.3 城乡聚落体系演化路径的特性与效应
    6.4 小结
第7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驱动机制
    7.1 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7.1.1 地理环境因素
        7.1.2 城镇化因素
        7.1.3 经济发展因素
        7.1.4 交通网络因素
        7.1.5 制度与管理因素
    7.2 城乡聚落体系的驱动机制
        7.2.1 驱动系统的构成
        7.2.2 驱动过程中的两大规律
        7.2.3 不同演化阶段主导动力及城乡聚落体系特征
    7.3 小结
第8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优化调控
    8.1 城乡聚落体系演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8.1.1 城乡聚落空间持续扩张不利于城乡可持续发展
        8.1.2 城乡聚落协调发展面临制度和政策困境
        8.1.3 城乡聚落体系缺少系统化规划指引
    8.2 城乡聚落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8.2.1 牢固树立城乡聚落有机整体的系统观
        8.2.2 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指导理念
        8.2.3 严格遵守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科学规律
    8.3 城乡聚落体系的优化对策
        8.3.1 加强城乡聚落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
        8.3.2 完善城乡聚落体系的制度建设与规划管理
        8.3.3 推动城乡聚落的自我更新
        8.3.4 探索城乡聚落体系优化重构的多元模式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城镇化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
        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框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四节 研究难点、创新及不足
        一、难点
        二、创新
        三、不足
第二章 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镇化
        二、地方公共物品
        三、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第二节 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理论
        一、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第三节 城镇化对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城镇化影响居民的公共需求
        二、城镇化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考察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性比较分析
    第二节 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分析
        一、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规模
        二、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
        三、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区域性比较分析
    第三节 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周期波动相关性
        一、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周期波动特征
        二、城镇化与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周期波动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分析
    第一节 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
        一、公共物品的需求层次
        二、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需求数量的统计分析
        三、地方公共物品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公共物品需求函数的理论推导
    第三节 城镇化影响居民公共需求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二、实证模型设定
        三、估计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基于需求的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因素分析
        一、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
    第二节 城镇化影响地方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方法介绍
        二、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较长,区域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特征
        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区域间供给存在差异性特征
        三、居民对地方公共物品的需求大体上增加,区域间公共需求偏好不同
        四、地方公共物品存在局部的无效供给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二、推行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四、改革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推进政府预算公开
        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优化地方公共支出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7)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模式——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背景
2 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
    2.1 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2.2 山西省及大同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3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问题
4 发展特色小镇路径与模式
    4.1 坚持“六大原则”
    4.2 做到“六个结合”
    4.3 培育“八种模式”

(8)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1 选题的背景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选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引言
    2.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
        2.2.1 城镇化建设的概念
        2.2.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
    2.3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的背景与现状
        2.3.1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的背景
        2.3.2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的现状
    2.4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2.5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几点建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的制定
        3.2.1 制定规划标准体系的要求
        3.2.2 制定规划标准体系的现实意义
        3.2.3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现状
        3.2.4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建议编制标准
    3.3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采空区规划标准体系
        3.3.1 山西省采空区现状
        3.3.2 山西省采空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3.3.3 针对山西省采空区制定规划标准体系
    3.4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古建筑保护规划标准体系
        3.4.1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现状
        3.4.2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3.4.3 针对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制定规划标准体系
    3.5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山区规划标准体系
        3.5.1 山西省山区现状
        3.5.2 山西省山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3.5.3 针对山西省山区制定规划标准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在城镇化规划标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山西省太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
        4.2.1 山西省太原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及分区面积变化情况
        4.2.2 山西省太原市分区 GDP 变化情况
        4.2.3 山西省太原市人口变化情况
    4.3 SPSS19.0 软件模拟分析
        4.3.1 山西省太原市分区面积变化折线图
        4.3.2 山西省太原市建设用地面积、GDP 及人口变化描述统计
        4.3.3 山西省太原市建设用地面积、GDP 及人口变化相关性统计分析
        4.3.4 山西省太原市全市 GDP 与三产比重曲线模拟分析
        4.3.5 山西省太原市社会各要素回归影响程度分析
    4.4 太原市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在山西省城镇化规划标准体系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2.2 传统城镇化的特点与缺陷
    2.3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2.4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2.5 城市群理论
第3章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3.1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3.1.1 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3.1.2 城镇化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3.1.3 城镇化空间布局初步确立
        3.1.4 城镇化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3.1.5 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3.2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
        3.2.2 煤炭资源型城镇数量多
        3.2.3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突出
        3.2.4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3.2.5 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大
第4章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案例分析
    4.1 长治上党城镇群建设
    4.2 孝义特色城镇化建设
    4.3 太原市全面创建宜居城市
    4.4 基本经验
第5章 加快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5.1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
        5.1.1 加快建设太原都市圈
        5.1.2 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
        5.1.3 坚持推进“百镇建设工程”
    5.2 促进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
    5.3 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3.1 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5.3.2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
        5.3.3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
    5.4 逐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5.5 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四、对加快山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资源依托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云竹湖体育特色小镇为例[D]. 郭芬鹏. 中北大学, 2021(09)
  • [2]甘肃省东湾镇小城镇示范项目投资效益评价案例分析[D]. 赵德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4]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运城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D]. 原卓群.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5]县域城乡聚落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李智.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
  • [6]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研究[D]. 李成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7]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模式——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 张吉福.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1)
  • [8]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研究[D]. 于佳.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9]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韩少秀. 山西财经大学, 2014(08)
  • [10]试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综改区背景下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思考[A]. 郑甲苏.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2013

标签:;  ;  ;  ;  ;  

关于加快山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