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系统家庭治疗的对照研究

精神分裂症系统家庭治疗的对照研究

一、系统家庭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祖拉叶提·吐尔逊[1](202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全病程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中的应用和疗效评估。方法2019年1月—2020年2月间,对在石河子绿洲医院住院治疗的129名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家属或监护人)使用Excel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全病程管理组)64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5例,对照组予以精神科常规治疗模式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全病程管理模式,两组患者均干预随访1年,出院后再随访1年。使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采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患者于干预前,干预后3、6、12个月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量表)对其精神症状、功能进行评估,出院后3、6、12个月评估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量表)及复发率。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于上述时间点使用贬低-歧视量表(PDD量表)评估病耻感。干预随访过程中因迁离本地、联系方式变更等原因失访5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3例),最终成功完成随访124例(其中在院随访21例,院外随访103例),完成出院后随访1年共103例(其中首发18例),失访病例在以下数据分析中均已剔除。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c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若符合球形性对称假设检验则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若不符合球形性对称假设检验,使用Greenhouse-Geisser法对自由度进行校正。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图使用Graph Pad Prism 9绘制,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两组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病程、用药种类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入院时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精神病理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0.469,0.755,0.565);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存在分组×时点交互效应(P=0.018,0.0007),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变化趋势不同。简单效应分析:(1)干预后6、12个月研究组PANSS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6);(2)干预后12个月,研究组阴性症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干预后6、12个月研究组精神病理量表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P<0.001)。3.入院时两组SDSS,ADL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0.137)。两组的SDSS,ADL分存在分组×时点交互作用(P<0.001,P=0.008),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SDSS,ADL量表总分变化趋势不同。简单效应分析:(1)干预后第6、12个月时研究组SDSS分低于对照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2)干预后12个月,研究组ADL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Z=-1.509,P=0.131)。出院后3、6、12个月,研究组用药依从性中等及好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1)。5.两组患者复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6.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入院时的PDD量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其PDD量表分有时点×分组交互效应(F=22.942,P<0.001),即随时间变化,两组患者主要照顾者PDD量表分变化趋势不同,在干预6、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主要照顾者PDD量表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全病程管理模式较精神科常规治疗模式不仅能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日常与社会功能损害,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还能降低主要照顾者病耻感,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丛佳林[2](2021)在《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抵抗与整体认知功能及不同认知维度之间的相关性,验证假说“胰岛素抵抗处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与糖代谢紊乱的十字路口”的合理性。2.结合前期研究基础,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证候要素与胰岛素抵抗、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在上述假说的基础上建立起与中医证候的联系。3.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3年随访,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与中医证素的动态关联性。方法:1.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科就诊的8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病例组和87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 NSS)评估患者精神病理症状,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 gnitive Battery,MCCB)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测验共包含7个认知维度、9项测试。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等糖脂代谢相关实验室指标,计算HOMA-IR值,并以对照组HOMA-IR值的上1/4位点值1.88作为判断IR的切割点,将病例组划分为IR组(51例)与无IR组(36例)。将各组数据录入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2.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纳入第一部分研究中8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前期研究中多中心收集的2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精神分裂症中医证素观察评定表”进行四诊信息采集,内容包括40项临床症状、14项舌象、6种脉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证候要素提取,统计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并观察中医证素与HOMA-IR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3.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27例,3年后随访,36例完成面对面访视。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根据基线-随访MCCB总分的变化情况将患者划分为认知下降组(19例)与认知未下降组(17例),比较两组3年随访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FINS、HOMA-IR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比较其它基线资料、代谢指标未见显着差异。IR组的空间广度测验(SS)、视觉空间记忆测试(BVMT-R)、MC CB总分较无IR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IR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产生显着影响,且导致整体认知水平降低。IR组与无IR组在PANSS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MCCB总分、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呈负相关(r=-0.227,r=-0.272,r=-0.282,P值均<0.05),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MCCB总分(t=-2.343,p=0.022)、工作记忆(t=-2.200,p=0.031)、视觉学习和记忆(t=-2.122,p=0.037)呈现相关性。40项临床症状中出现频率位于前5位的是神疲乏力(42.97%)、心悸(38.38%)、少气懒言(37.30%)、胸闷(36.22%)、失眠多梦(31.89%)。脉象中以沉脉(39.19%)、弦脉(31.35%)出现频率最高。舌色以舌淡占比最高(49.46%),舌型以舌有齿痕占比最高(23.24%)、舌苔以苔薄白占比最高(37.03%)。经因子分析后共得出气虚(27.83%)、气滞(18.91%)、痰(16.76%)、阴虚(12.70%)、阳虚(8.91%)、火(8.10%)、瘀血(6.76%)7类证候要素,病位以肝、脾、肾、心多见。27例以痰证为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IR组(17例)与无IR组(10例)比较在HOMA-IR值(P=0.017,P<0.05)、BVMT-R(P=0.037,P<0.05)得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痰证与胰岛素抵抗及工作记忆认知维度存在相关性。认知下降组的随访MCCB总分较认知未下降组显着降低(P<0.05)。认知下降组痰湿证素比例较基线明显增加(P<0.05),其证素演变显示出了由单一证素向复合证素转变的趋势(P<0.01)。下降比例较多的认知维度为视觉记忆和言语记忆,其中视觉记忆下降可能与痰湿证素有关,言语记忆下降可能与气虚证素相关,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且会加重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及工作记忆、视觉记忆等认知维度的损害程度。2.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气滞、痰为主,且痰证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工作记忆认知维度存在相关性,可能是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3.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会随着病程进展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过程中,中医证候要素呈现虚实夹杂、复合相兼的变化态势。痰证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相关,且在各认知维度中,痰证可能与视觉记忆损害存在紧密关联。4.验证了假说“胰岛素抵抗处于精神分裂症糖代谢障碍与认知障碍的十字路口”的合理性,并建立了中医证候与假说之间的联系。

李红艳[3](2021)在《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人群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其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对比,以及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研究,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今后的家庭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门诊及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以地区、性别比例、居住地等资料匹配正常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对研究组及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父母资料、家庭功能评分及家庭教养方式评分进行比较,对研究组既往不同发病次数、发病年龄、病程以及不同性别、职业的患者进行家庭功能及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比较,父母职业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对家庭功能析因设计进行方差分析,以及对研究组及对照组的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组的FAD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EMBU中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被试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父亲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FAD评分中男性情感反应较女性高,行为控制因子分较女性低(P<0.05);(4)研究组EMBU评分中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男性较女性评分低(P<0.05),惩罚与严厉男性评分较女性高(P<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男性评分较女性低(P<0.05),过分干涉评分男性比女性高(P<0.05)。(5)无业人员在问题解决、沟通以及情感3个方面得分比学生、知识分子、干部、自由职业高(P<0.05);(6)精神分裂症父母职业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中母亲的过分干涉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母亲职业为无业的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分值较其他职业高,父亲职业为工人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较其他职业高。(7)组别对家庭功能的所有因子均有影响;母亲的文化程度主效应在沟通上起到一定作用,父亲的文化程度主效应在行为控制上有一定作用;父亲的文化程度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在行为控制上起到一定作用,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沟通上起到一定作用;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沟通分值最高,大学及以上的分值最低(P<0.05);父亲的文化程度为初中的行为控制最高,大学及以上的分值最低(P<0.05)。结果显示影响沟通的因素的次序依次为组别(η2=0.152)>组别*母亲的文化程度(η2=0.041);影响行为控制的因素依次为组别(η2=0.244)>组别*父亲的文化程度(η2=0.021)。(8)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FAD的所有因子以及EMBU中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被试,以及EMBU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P<0.01或P<0.05),而在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AD中沟通、情感以及EMBU中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及EMBU中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FAD中的沟通、情感及EMBU中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在可能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中呈负相关;EMBU中母亲的偏爱被试、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呈正相关。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对照组的家庭功能不良。(2)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教养方式多为低情感温暖、高过分干涉,在男性患者家庭中更为突出。(3)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有性别差异,男性患者在情感反应中较女性差,女性患者在行为控制方面较男性差。(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职业影响其家庭功能,其中无业家庭功能较差。(5)母亲的文化程度影响沟通,父亲的文化程度影响行为控制。(6)精神分裂症患者无业的母亲在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分值较其他职业高,职业为工人的父亲情感温暖分值较其他职业高。

王璐[4](2021)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rTMS精准干预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症是重型精神疾病的一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抗精神类药物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但有1/3至1/2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的效果仍不够理想,常残留有显着的阴性症状及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即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fractory Schizophrenia,TRS)。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TRS患者顽固的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主要归结于前额叶的低活动性。目前临床中除药物治疗外,常采用电休克治疗,用于控制TRS患者的症状,但常伴有记忆功能损伤等严重副作用,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的TRS治疗方法。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既往的研究表明,rTMS具有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潜力,但既往研究中,采用的刺激靶点、频率及定位方法的不同,使得不同研究间结论有较大异质性,且较少关注rTMS对TRS的治疗效果。2018年的指南中作为Ⅲ类推荐,建议将rTMS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优化精神分裂症的rTMS方案。经典高频rTMS(10Hz-25Hz)对皮层可产生显着的刺激后即刻效应,但是这种刺激后效应较弱,持续时间短。间歇性θ爆发性磁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是一种模式化兴奋性刺激模式,既可以产生较强的刺激后即刻效应,且这种刺激后效应可以维持一段时间。iTBS每次仅需3分钟,仅为传统刺激治疗时间的1/10,治疗时间明显短于rTMS,具有短时高效可调制的优势。定位方法是影响rTMS治疗的另一因素,既往多采用基于解剖的体表定位方法,难以精准干预目标靶点。外部光学跟踪和磁共振成像引导的立体导航技术可以利用受试者的个体化图像数据,指导rTMS聚焦于目标区域,实现精准干预。因此iTBS与个体化MRI神经导航技术的结合可能具有改善TRS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障碍的潜力。既往文献提示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DLPFC)是TRS的核心损伤靶区,也是与认知相关执行控制网络的主要节点,因此调节L-DLPFC活性可能是改善TRS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案。综合考虑iTBS参数的优势和L-DLPFC在TRS患者大脑功能的重要性,我们尝试利用优化的iTBS序列刺激L-DLPFC以改善TRS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尽管rTMS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但是其潜在的神经机制仍无可靠结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是由利用局部血氧水平时间依赖性进行成像的方法,可探究静息状态下的不同大脑局部区域功能、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以及脑网络功能。因此我们采用rs-f MRI功能的不同分析方法,探讨iTBS治疗的潜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探索兴奋性iTBS和20Hz rTMS在单次同等剂量刺激下的认知促进效应,得到优化的序列,然后用于TRS临床症状以及认知功能的治疗;同时采用rs-f MRI技术,探索rTMS干预TRS的潜在神经机制。(1)研究一:探索iTBS是否比传统的高频刺激(本篇研究主要采用20Hz)导致更强的行为调制作用,选择出更为优化的刺激参数,应用于TRS患者的治疗。(2)研究二:设计随机双盲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实验,探索个体化MRI神经导航下的L-DLPFC精准iTBS干预能否改善TRS的临床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同时探索其对TRS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对视空间工作记忆(Visual-spatial working memory,vs WM)功能的影响,(3)研究三:此外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进一步探索iTBS治疗前后大脑局部脑区功能、刺激靶点与其他脑区间和脑网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TRS患者症状改善间的关系,拟揭示iTBS治疗TRS潜在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一:采用随机单盲实验设计,招募健康受试者,将其随机分到iTBS组、20Hz组和假刺激组,利用不同参数的rTMS刺激受试者的L-DLPFC。所有健康受试者均进行骰子博弈游戏(Game of Dice Task,GDT)和风险收益游戏(Risky Gains Task,RGT)两项风险决策任务,以GDT和RGT的表现改变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三种不同参数的rTMS刺激对受试者风险决策的影响,验证iTBS较传统型20Hz是否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主要指标为GDT和RGT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利用率。2、研究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以TR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随机分配到真刺激组/假刺激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为期2周的基于MRI空间导航个体化的精准L-DLPFC刺激,两组均采用iTBS序列,仅刺激线圈类型不同,其中假刺激组使用科研专用伪刺激线圈。TRS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2个月后均进行临床症状的评估,同时采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系统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及视空间工作记忆的评估。3、研究三:在评估症状和认知功能之外,同时收集了研究二中TRS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利用局部脑活动应用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Low Amplitude of frequency fluctuations,f ALFF)、基于刺激靶点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和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大脑网络分析等多种rs-f MRI分析方法,多方面探索iTBS治疗对大脑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研究一:最终纳入87人,每组各29人。在GDT和RGT决策任务表现上,iTBS组和20Hz组均能显着改善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能力,增加安全选项比例,减少风险选项比例(P<0.05)。此外,在RGT任务中,iTBS组更能促进反馈能力,降低风险选择,这种改善作用强于20Hz组和假刺激组(正负反馈均有效,P<0.05)。2、研究二:最终纳入73例TRS患者,其中真刺激组38人,假刺激组35人。结果发现经过2周iTBS治疗后,刺激前、刺激后、2月随访时,不同组别之间症状的改善效应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iTBS能够有效改善TRS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这种改善效应可以持续至治疗后2个月。在纳入的73例TRS患者中,有59名TRS患者完成了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其中iTBS组33人,假刺激组26人。结果发现刺激前后,不同组别的患者之间3-back的正确率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在iTBS组中,3-back的正确率在治疗后得到显着改善,而假刺激组则未见明显变化。症状与认知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TRS患者工作记忆能力的提高和总体症状得分的降低呈显着的负相关。3、研究三:分数低频振幅分析提示,右侧楔叶、右侧楔前叶的f ALFF值存在显着的时间×组别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iTBS刺激后TRS患者右侧楔叶的局部活动增强、右侧楔前叶的局部活动减弱,但是在假刺激组却未发现类似的效应。相关性分析提示患者vs WM能力的提高和症状的改善有显着的正相关,右侧楔叶局部活动的增加与vs WM能力的改善正相关。基于种子点与全脑体素间功能连接分析显示刺激靶点(L-DLPFC)与左侧楔叶的功能连接强度在iTBS刺激后呈增加的趋势。ICA分析显示iTBS可使背侧注意网络与默认网络之间连通性的增强,但是假刺激组依然存在背侧注意网络与执行网络之间连通性的降低。研究结论1、研究一:无论是iTBS还是20Hz单次刺激后均能显着改善正常被试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能力,iTBS相比于20Hz有更强的决策行为调制作用,可能是更有力的神经调控方法。2、研究二:本研究首次证明了连续2周的L-DLPFC iTBS治疗能够改善TRS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肯定了iTBS用于改善TRS患者阴性症状和工作记忆的能力,并证实了iTBS治疗的持续效应。总之,本研究为iTBS作为一种辅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缓解TRS症状和改善认知功能提供了临床证据。3、研究三:iTBS刺激可有效调控远隔区域的活性,同时通过调节不同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及脑网络间的连通性,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改善认知功能。

朱晓丹[5](2020)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具有严重的致残性,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当今世界致残的第四大原因。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功能上均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在注意力、工作记忆、言语记忆、执行功能、运动速度、言语流畅性等方面的严重不足,这些认知域与患者的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和残疾程度等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会加速患者脑功能衰退,给患者、其家人,甚至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改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对优化疾病结局,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认知补偿训练(Compensatory Cognitive Training,CCT)是一种由补偿性任务组成的认知矫正治疗方法,该方法利用患者残余的认知功能,通过教导患者掌握认知补偿策略,借助工具辅助提高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能力,以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目的。目前,CCT在认知矫正治疗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关CCT的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国家,在国内的应用尚未见文献报道。尽管一些研究已证实,CCT可以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能力,然而由于该类患者的认知功能会被诸多因素所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对CCT的干预效果存在潜在影响。通过文献综述,本研究发现,要想更有效地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不应只从认知矫正的层面着手治疗,还需要明确关键影响因素,减少不良因素的损伤作用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基因易感性、神经发育累积效应、疾病发展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重要影响。虽然最近已经有大量专业人士针对该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遗传基因、精神症状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等疾病因素,鲜有研究从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多个层面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实现人们对此类患者认知功能风险因素的判断与把握。认知矫正治疗领域的科学家们已普遍认识到整合认知矫正治疗方案,特别是将认知策略训练与心理康复治疗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改善其认知功能将会取得更好的改善效果。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Medication Self-management Skills Training,MSST)通过培训该类患者熟练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知识、服用方法和药物管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应对方法以及如何与医务人员就药物使用沟通交流等,以达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目的。本研究在明确服药依从性作为认知功能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CCT与MSST相结合,制订联合干预方案,期望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目的:从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多个层面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明确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且可行的干预措施奠定理论基础;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CCT和联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评价CCT和联合干预的效果,为提升该类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适用性较强的干预措施;通过明确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为临床工作者开展个性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项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2016年4月-2017年12月宁夏某精神病医院急性发作入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调查329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简明评估量表(Brief Assessment of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BAC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naire,ITAQ)、Morisky 服药依从性问卷(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Questionnaire,MAQ)、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社会再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等对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认知功能、疾病特征、行为特征、社会支持、应激事件等进行调查,使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为随机对照试验,招募2017年4月-2017年12月宁夏某精神病医院急性发作入院治疗的8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Treatment as usual,TAU)组、CCT 组和 CCT+MSST 组,CCT 组接受 CCT,CCT+MSST组接受CCT和MSST,采用BACS、PANSS、MAQ在干预前后对受试对象的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和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估,使用SPSS20软件混合线性模型对认知功能、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价CCT和联合干预的效果;第三部分采用SPSS2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阳性症状和服药依从性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氯丙嗪当量)、基线阳性症状、基线阴性症状、基线整体认知功能、基线服药依从性、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分组为自变量,探讨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33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回收合格问卷329份,有效回收率高达98.2%。在329位调查对象中,男性共有160人,占调查对象的48.6%,女性共有169人,占调查对象的51.4%,其中不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有68人,占20.7%,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有261人,占79.3%。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年限、应激事件是工作记忆的预测因素;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是注意力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饮酒、服药依从性是执行功能的预测因素;婚姻状况、教育年限、病程是言语记忆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是运动速度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职业、居住地是言语流畅性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客观支持、职业是整体认知功能的预测因素。3.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和CCT+MSST组在干预后注意力、言语记忆、运动功能、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与基线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干预后三个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三个组的言语流畅性(P<0.001,η P 2=0.373)和整体认知功能(P<0.001,η P 2=0.275)存在显着的时间*组交互作用,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CCT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TAU组(P<0.05),CCT+MSST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TAU组(P<0.001),CCT+MSST组的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CCT组(P<0.001)。4.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以及CCT+MSST组在干预后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学三个症状群与基线相比均呈现出缓解的现象(P<0.05);干预后三个组所表现出来的的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存在组间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组的阳性症状(P<0.001,n P 2=0.211)和阴性症状(P<0.05,η P 2=0.164)存在显着的时间*组交互作用,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CCT组与TAU组相比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CCT+MSST组阳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TAU组(P<0.05),CCT+MSST组与CCT组相比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5.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和CCT+MSST组在干预后服药依从性与基线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和时间*组交互作用(P<0.05,η P 2=0.127),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CCT组的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TAU组(P<0.05),CCT+MSST组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TAU组(P<0.001),CCT+MSST组与CCT组相比服药依从性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6.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对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有正性预测作用;基线整体认知功能对整体认知功能改善效果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阳性症状对阳性症状的改善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服药依从性对服药依从性的改善效果有负性预测作用。结论1.大部分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表现均不理想,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突出,受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服药依从性对注意力、执行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整体认知功能多个认知域均有正性预测作用,对认知功能影响广泛,可尝试联合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与认知补偿训练,实施联合干预,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2.认知补偿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和服药依从性,联合干预可以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服药依从性以及缓解阳性症状,相比而言,联合干预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和阳性症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着,效果更为理想。3.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基线认知功能、基线阳性症状、基线服药依从性是CCT干预效果的重要预测因素,应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推荐更适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此类治疗。

孙岩[6](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徐振连[7](2020)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在家庭病床模式下,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为将来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性康复治疗工作提供借鉴与支持。方法将82例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是家庭病床普通服务组[1](对病情稳定后居家继续治疗的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我院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定期到患者家中免费提供药物,询问患者病情有无波动及有无口干、便秘、流涎、体位性低血压等各种药物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观察组是在对照组家庭病床普通服务基础上的综合性康复治疗组,康复医师在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不同时间点(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间SDSS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42.974,P<0.001),随着综合性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SDSS评分逐渐降低;经检验不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间SDSS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074,P=0.027),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前、4周末,两组患者的S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观察组患者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不同时间点(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间ADL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2.574,P<0.001),随着综合性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ADL评分逐渐降低;经检验不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间ADL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138,P=0.045),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前、4周末,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综合性康复治疗,不同时间点(综合性康复治疗前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4、8、12周末)间PSP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75.986,P<0.001),随着综合性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PSP评分逐渐升高;经检验不同组别(观察组、对照组)间PSP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466,P=0.022),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前、4周末,两组患者的PS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末观察组患者的PS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综合性康复治疗可以较明显的改善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衰退状态如自理能力差、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2、综合性康复治疗有效的提高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信心。3、综合性康复治疗增强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职业能力和家庭职能。使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到明显改善。4、综合性康复治疗改善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了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为他们更好的重返社会创造了条件,此研究也可以为社会病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提供借鉴。

洪叶[8](2020)在《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快感缺失与吸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解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吸烟行为现况,探讨吸烟与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快感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入组标准,选取来自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2018年9月-2019年6月收治的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段该院心理健康查体中心的男性志愿者1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自制的临床基本信息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中文修订版躯体快感缺失量表(Chinese-Version of the Revised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RPAS-C)、中文修订版社会快感缺失量表(Chinese-Version of the Revised Social Anhedonia Scale,RSAS-C)、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Fagerstro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对其进行评定;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两组的一般资料、精神症状、快感缺失及尼古丁依赖进行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吸烟与精神症状及快感缺失的相关性。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受教育年限和婚姻状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受教育水平和已婚率低于对照组,未婚率和离异率高于对照组。2.实验组躯体快感缺失量表得分和社会快感缺失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3.实验组尼古丁极高度依赖吸烟者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照吸烟组的躯体快感缺失量表得分、社会快感缺失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非吸烟组(均P<0.01)。5.对照组吸烟者的躯体快感缺失量表得和社会快感缺失量表得分与其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均P<0.01)。6.社会快感缺失是对照组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7.实验吸烟组PANSS总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补充症状分、RPAS-C分、RSAS-C分均高于实验非吸烟组,阴性症状分低于实验非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实验吸烟组的躯体快感缺失量表得分、社会快感缺失量表得分与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52、0.48,P<0.01),阴性症状得分与尼古丁依赖严重程度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25,P<0.05)。9.躯体快感缺失和社会快感缺失是实验组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快感缺失水平与尼古丁依赖程度都高于男性正常人群,这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吸烟对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有一定影响,如整体精神症状和阴性症状等。吸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快感缺失程度都较重,同时回归分析提示快感缺失也是人群吸烟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躯体快感缺失和社会快感缺失越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有越明显的吸烟行为,社会快感缺失越重的正常男性可能有越频繁的吸烟行为。意义:本研究发现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快感缺失与吸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为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戒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提示。在今后关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戒烟的相关研究中,可将这部分戒烟的吸烟行为,保护他们的生命健康,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

徐静[9](2020)在《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偏见,患者及家属受外界影响易产生认知融合等负性认知,影响其日常生活。本研究旨在探讨接纳承诺疗法干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心理灵活性水平及其家庭功能的效果,以期提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提升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方法选取64名来自南昌市某三甲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加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家属进行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持续的时间均为8周。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AAQ-Ⅱ)、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F)、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Second Edition,FACES-Ⅱ)、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The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分别在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测量。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组患者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和生活质量三维度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患者在AAQ水平、心理社会因子和症状和副反应因子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动力与精力因子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家属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发现干预组患者的AAQ水平、CFQ水平和生活质量三维度水平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除自我效能感外,在其他因子的差异比较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干预后的AA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两维度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在CFQ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相较于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家庭功能比更不协调。2、接纳承诺疗法可以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心理灵活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3、接纳承诺疗法可以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心理灵活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水平。

刘雨耕[10](2020)在《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个人生活能力以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的精神科药物治疗及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改良森田疗法。运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PANSS量表减分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代谢指标(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评价治疗效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过改良森田疗法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PANSS量表阴性分(组间:F=10.30,P=0.002)和总分(组间:F=4.360,P=0.041)差异显着,研究组的PANSS量表阴性分和总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MMSE量表定向力(组间:F=4.117,P=0.047)和语言能力(组间:F=5.017,P=0.029)差异显着,研究组的MMSE量表定向力和语言能力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SDSS量表中社会性退缩(χ2=7.191,P<0.05),个人生活自理(χ2=6.096,P<0.05),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χ2=6.705,P<0.05)较对照组有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ADL量表分(组间:F=4.766,P=0.033)差异显着,研究组的ADL量表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PANSS量表减分率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中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中的定向力及语言能力,社会功能中的社会性退缩、个人自理能力及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有一定改善,对PANSS量表减分率及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无效。图0幅;表10个;参132篇。

二、系统家庭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家庭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Introduction)
研究对象与方法(Object and Methods)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处理
    2.5 质量控制
结果(Results)
    3.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的量表及疗效评估
    3.3 两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4 两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贬低-歧视(PDD)量表总分比较
讨论(Discussion)
    4.1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精神症状比较
    4.2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社会及日常功能比较
    4.3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的用药依从性及复发率比较
    4.4 全病程管理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病耻感比较
结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病程管理模式实施及推广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Acknowledgements)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思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设计及内容
4. 研究优势及创新性
第一部分 胰岛素抵抗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要素因子分析及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与中医证素相关性的3年随访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糖代谢紊乱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精神分裂症中医证候观察评定表
附录二 认知功能成套测验操作手册

(3)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关于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前驱期症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rTMS精准干预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1.2 经颅磁刺激
    1.3 功能磁共振
    1.4 本研究所关注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iTBS对风险决策的调控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材料与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iTBS干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双盲、随机、对照实验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假设及目的
    3.3 研究材料与方法
    3.4 研究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iTBS干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神经机制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假设及目的
    4.3 研究材料与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局限性与结论
    5.1 局限性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非药物性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假设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
    2.3 认知矫正治疗的发展
    2.4 认知矫正治疗效果预测因素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神经可塑性理论
    3.2 健康生态学模型
第四章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认知补偿训练与联合干预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干预效果预测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性
    7.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Paper Ⅰ
Paper Ⅱ
附件

(6)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1 绪论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流程图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3.5 有效性分析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致谢信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7)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组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脱落标准
        1.4 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评定
        2.2 研究工具
        2.3 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
        2.4 家庭病床服务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观察组与对照组 SDSS 量表比较
    3.观察组与对照组 ADL 量表比较
    4.观察组与对照组 PSP 量表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8)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快感缺失与吸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实验组入组标准
        1.3 实验组排除标准
        1.4 对照组入组标准
        1.5 对照组排除标准
    2.研究工具与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比较
        1.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基本信息比较
        1.2 实验组与对照组快感缺失得分比较
        1.3 实验组与对照组尼古丁依赖程度比较
    2 对照组内各项比较
        2.1 对照组内临床基本信息比较
        2.2 对照组内快感缺失程度比较
        2.3 对照组吸烟组快感缺失程度与尼古丁依赖的相关性分析
        2.4 对照组快感缺失程度与吸烟关联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对照组快感缺失程度与吸烟关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实验组内各项比较
        3.1 实验组内临床基本信息比较
        3.2 实验组内精神症状及快感缺失的差异性比较
        3.3 实验吸烟组精神症状及快感缺失程度与尼古丁依赖的相关性分析
        3.4 实验组精神症状和快感缺失与吸烟关联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实验组精神症状和快感缺失与吸烟关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9)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功能
        2.1.1 相关概念
        2.1.2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评估
        2.1.3 家庭功能的测量工具
        2.1.4 家庭功能的干预技术
        2.1.5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干预研究现状
    2.2 接纳承诺疗法综述
        2.2.1 接纳承诺疗法的概念
        2.2.2 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基础
        2.2.3 接纳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与治疗模型
        2.2.4 接纳承诺疗法的研究现状
    2.3 接纳承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研究工具
        3.2.3 治疗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质量控制
    3.4 技术路线图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和正常健康人群比较
    4.2 两组患者及家属的对照性研究
        4.2.1 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对照
        4.2.2 AAQ、CF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对比
    4.3 干预效果
        4.3.1 干预前后AAQ和CFQ水平的差异分析
        4.3.2 干预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水平的差异分析
        4.3.3 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异分析
        4.3.4 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分析
    4.4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属家庭功能的回归分析
        4.4.1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社会因子的回归分析
        4.4.2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动力和精力因子的回归分析
        4.4.3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副反应因子的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现状分析
        5.1.1 一般人口学资料特征
        5.1.2 AAQ、CF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水平
    5.2 干预效果分析
        5.2.1 AAQ和CFQ水平
        5.2.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
        5.2.3 自我效能感水平
        5.2.4 生活质量水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量表评定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研究组与对照组PANSS量表的比较
        1.2.3 研究组与对照组MMSE量表的比较
        1.2.4 研究组与对照组SDSS量表及ADL量表的比较
        1.2.5 研究组与对照组代谢指标的比较
    1.3 讨论
        1.3.1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疗效
        1.3.2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1.3.3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能力的疗效
        1.3.4 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的疗效
        1.3.5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改良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
    2.1 精神分裂症
        2.1.1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2.1.2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2.1.3 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
    2.2 森田疗法
        2.2.1 森田疗法的创立
        2.2.2 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2.2.3 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2.2.4 森田疗法的特点
        2.2.5 森田疗法的实施
        2.2.6 森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2.2.7 森田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展望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附录 B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 C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系统家庭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估[D]. 祖拉叶提·吐尔逊.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胰岛素抵抗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及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D]. 丛佳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红艳.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4]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rTMS精准干预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D]. 王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D]. 朱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4)
  • [6]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家庭病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D]. 徐振连. 青岛大学, 2020(01)
  • [8]男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快感缺失与吸烟的相关性研究[D]. 洪叶. 青岛大学, 2020(01)
  • [9]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D]. 徐静. 南昌大学, 2020(01)
  • [10]改良森田疗法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D]. 刘雨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精神分裂症系统家庭治疗的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