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浙江省全面合作成果显着

我校与浙江省全面合作成果显着

一、我校与浙江省的全面合作取得重大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侯超杰[2](2021)在《适应师范生协同培养需要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师资培养数量够不够向师资培养质量优不优的目标迭代升级,为基础教育培养一批卓越师资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完善师范生协同培养相关机制。在2014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的通知》等一系列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提出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中,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要开展协同培养师范生工作,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师范生的协同培养推进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教师教育的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需要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富有质量的多方协同培养机制,这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其中教师发展学校作为建设师范生协同培养工作的平台获得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探索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提供经验。因而,有必要对教师发展学校中师范生协同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为例,通过参与浙江省3所教师发展学校实习生实践课程见习及相关研讨会议,收集教师发展学校的文本资料。利用Nvivo软件对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访谈法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三方协同培养师范生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教师发展学校实施师范生协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改进策略,即完善教师发展学校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相关机制。基于研究发现,教师发展学校中师范生协同培养三方在沟通交流、监督管理、培养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教师发展学校实施师范生协同培养方面仍存在目标导向不强、协同动力不足、组织机构不健全、沟通协同不顺畅、协同培养工作不系统五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合作基础薄弱、支持系统模糊和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完善三方面原因造成。为解决协同培养中的问题,需要从目标协调机制、动力激发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协同机制四个方面完善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以推动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

吴欣达[3](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中俄两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且辽宁省作为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做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维度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学生交流数量偏少、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普遍存在语言障碍、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境外办学合作匮乏、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教师国际交流方面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等问题。在科研合作中存在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如下: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等对策。最后,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学研究合作需要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等对策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照。

马一先[4](2021)在《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发现并处理好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小规模教育集团为研究对象,力争为改进与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提供建设性建议,进而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服务。本研究从理论研究、现状研究、比较研究、对策研究四个板块依次展开研究。从理论层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进行了阐释;分析验证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构建出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模型,并分析了其实践路径;以应然的框架体系为基础检视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存在的原因;结合横向比较研究,总结国外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特点、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提出改进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确定了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四个因素,即:载体型因素、实体型因素、凝聚型因素、运筹型因素;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了四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办学质量和办学绩效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农村小规模集团化办学的结构框架。最后,通过访谈法了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户办学的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存在着集团内部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复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单一、集团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到位,家校交流沟通不及时、集团内部教师编制结构性短缺、集团内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率低下、集团内部专项建设配套资金缺乏、集团化办学政策落实不到位、集团学校间合作意识淡薄、集团校长的办学理念局限、集团内部管理松散、集团化办学相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增加集团活动课程的开设,丰富创新复式教学形式与内容、搭建集团学下信息化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集团学校家校合作的实效性、改进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提高集团整体教育设备管理规范性与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增加集团专项经费的投入,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建立立体多维的集团化办学政策,确保政策精准落实、创设农村小规模教育集团乡土化的办学理念、提升农村小规模教育集团校长领导力、整合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外部关系、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内部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郭书剑[6](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认为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林晓伟[7](2019)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康作为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是全国最大的五金制造业基地,正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强市”。目前的五金机电高技能人才数量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制约了许多企业的发展提升。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这对于永康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意义。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职业学校,肩负着为永康企业培养五金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如何培养出大量五金机电类高技能人才是学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代学徒制对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调查问卷方法,从企业、教师及学生三方面分析研究了永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基本理论,结合国内当前职业教育环境,对当前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构建适合永康经济发展的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2.提出“培养方案共定、课程体系共构、师资队伍共培、教学过程共管、校企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构建了机电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运行管理机制。3.以飞剑公司为例开展了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的实施,阐述了“选择优质企业,共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对接企业,共构课程体系;根据互聘共用原则,共培师资队伍;实施多元评价,共管教学过程;产学合作共赢,共享校企资源;校园对接企业,共融校企文化”这六个共同的具体的实施过程。发挥了政校企三方的积极性,尤其是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了五金机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数量,有效缓解了永康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五金机电高技能人才需求问题。职业学校与永康机电企业紧密合作的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实施表明,永康模式的转型升级战略需要的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满足了制造企业发展利益;满足了学生成长需要;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

柳玖玲[8](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世纪80年代跨国教育地兴起,教育被视为服务产品纳入世界贸易范畴。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境外办学,细分国际教育市场,与此同时,南亚等地区亦扩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2003年11月,国际上首次提出“跨境教育”概念,这标志着各国对教育内在性质逐步达成共识。基于国际市场导向与国内开放发展要求,同年,我国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5月,国务院决定取消高等院校境外审批条款。教育部依据国务院指示,随后废止《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定管理方法》,进一步落实“放管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指导、规范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已然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横断面分析、案例分析、国际比较等方法,系统研究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典型合作案例,提炼境外办学形式。针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所处困境,开展个案研究,总结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教育境外办学经验,提出流程建议及提升策略,以期为意在“走出去”的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境外技能供给路径。本研究认为:第一,境外办学所指向的跨境项目与跨境机构虽同属跨国(边)教育的内容范畴,但在机构管辖权、课程管理、师资委派等实践过程中存在内在差异。第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呈现政府主导、校际合作、产教协同三种境外办学形式。同一所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随主体间投资份额占比的变化可能存在境外办学形式的重叠或变更,但无论是校际合作形式还是产教协同形式,其在推进境外办学的过程中,皆会寻求政府的支持。第三,境外办学形式的选择会影响到沿线国区位、境外合作者等的选择,需考虑院校战略计划、运营计划、内部政策和外部挑战等要素,综合评估境外办学行动的可行性。第四,针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部分存在的外部条件缺位、内部动力不足等窘境,参考国际上注重境外项目质量、扩大本国高等教育影响力、引入社会资源办学等成功举措。

罗先锋[9](2018)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而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是主流,但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从改革开放复兴后至今仍非常弱小,其发展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美国的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发展为借鉴,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分析维度,将组织发展理论、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应用历史、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时期的非营利性私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外部发展环境、院校发展情况、院校发展成效和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基于此归纳发展经验、教训,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展望。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是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适应协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兼具非营利性组织特征和大学组织特征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若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根据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影响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几个重要环境力量,即法律环境、政府各级组织、市场以及公立和营利性高校等组织的影响。组织自身主要关注办学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3)根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定义界定,论文对我国近代59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国人自办38所,教会大学21所)、当代38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当代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为个案就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民智民力兴办私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形成了私立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适应性等独特品质;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社会传统带来的观念障碍长久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困境以及组织合法性存疑的困境等。(4)为便于借鉴,论文选取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以来近40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其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宗教慈善兴学传统的巨大影响、适宜制度环境的形成和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独特品质私立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精英性和适应性的形成;其发展的历史教训是政府干预下的私立性隐忧、过度市场导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营利性对非营利性的侵蚀。(5)研究认为中美两国的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院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使命与价值观、治理结构和组织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面对观念变革乃是改善环境的首要之举和制度完善才是发展保障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积极地影响、改变和创造发展环境并直面产权问题。对于组织自身,研究建议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完善治理结构、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早日破解组织合法性困境。对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身份的确认,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完善及实施、举办者规范、公益产权明确及监督机制实施。(6)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时间差异,本研究把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观念建立到制度建立再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阶段。目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观念建立阶段转向制度建立的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还需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提醒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忽视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7)研究认为未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也将增强。但需关注“大学公私界限模糊”可能导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办化”问题。目前尽管弱小的、但独具特殊发展价值和意义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群体成为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值得期待。

王自清[10](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我校与浙江省的全面合作取得重大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校与浙江省的全面合作取得重大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适应师范生协同培养需要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教师发展学校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师范生协同培养问题研究综述
        (三)已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
        (四)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现实基础及实践探索
    一、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现实基础
        (一)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为师范生协同培养提供政策背景
        (二)教师教育理论发展为师范生协同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师范生协同培养提供历史经验
    二、师范生协同培养的主要探索类型
        (一)“双方合作”专业发展学校(PDS)实践探索
        (二)“双方合作”教师发展学校(TDS)实践探索
        (三)“三位一体”教师发展学校(UGS)实践探索
        (四)“政府主导”教师发展学校(TDS)实践探索
    三、教师发展学校实现协同培养的主要优势
        (一)搭建师范生协同培养合作平台
        (二)推动并形成师范生培养共同体
        (三)发挥师范生协同培养各方优势
    四、确保教师发展学校实现协同培养的要求
        (一)明确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观念
        (二)细化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内容
        (三)完善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制度
第三章 教师发展学校实施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师范生协同培养的实施现状
        (一)教师发展学校资料描述
        (二)协同培养资料开放编码
        (三)协同培养资料主轴编码
        (四)协同培养实施访谈修正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协同培养现状描述
        (一)协同培养各方工作权重OWA算子赋权分析
        (二)协同培养各方工作模糊综合评价法结果分析
    三、协同培养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高等院校工作层面
        (二)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三)中小学校工作层面
第四章 教师发展学校实施师范生协同培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师范生协同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导向性不强
        (二)内外部动力不足
        (三)沟通协调不顺畅
        (四)组织机构不健全
        (五)培养工作不系统
    二、协同培养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协同合作观念基础薄弱
        (二)协同各方支持系统模糊
        (三)协同培养机制尚不完善
第五章 教师发展学校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的完善
    一、顶层设计:构建目标实现机制
        (一)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管理保障职责
        (二)高校落实三方协同合作主体职责
        (三)中小学落实好协同合作培养职责
    二、互利共赢:构建动力驱动机制
        (一)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培养多维驱动
        (二)高等院校层面协同培养多维驱动
        (三)中小学校层面协同培养多维驱动
    三、互动协作:构建沟通协同机制
        (一)建立健全三方协同资源共享制度
        (二)建立完善三方协同平等协商制度
    四、联动整合:构建组织管理机制
        (一)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完善管理规则
        (二)高校设置专门协同培养合作机构
        (三)中小学校整合协同培养优势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第二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二、推拉理论
    三、知识流理论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一)扩大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规模
        (二)扩大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规模
        (三)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四)推进联合培养项目
        (五)推进境外办学
        (六)优化汉语国际传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二)选派教师出国交流
    三、加强科学研究合作
        (一)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二)联合推进科学研究项目
        (三)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四)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第四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现状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概述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概述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校际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三)调查的设计
        (四)调查的实施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问题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一)学生交流数量偏少,人数增长不稳定
        (二)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三)学生交流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四)中俄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
        (五)境外办学合作匮乏
        (六)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一)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
        (二)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
        (三)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四)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问题
        (一)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二)两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
        (三)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第六章 优化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对策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二)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三)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
        (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
        (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
        (六)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
        (二)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
        (三)打破以文学学科为主的教师选派,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
        (四)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
        (二)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个人简历
致谢

(4)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集团化办学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建设的未来出路之一
        1.集团化办学有助于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
        2.集团化办学有助于形成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与外引式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3.集团化办学有助于创新农村小规模学校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
        1.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缺乏政府的相关支持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
        2.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无法达到集团化办学的要求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及其集团化办学缺乏学术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研究
        2.“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现状研究
        3.“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
        4.“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对策研究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1.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研究综述
        (1)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意义的研究综述
        (2)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实践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综述
        2.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相关研究的综述
        (1)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变革的研究综述
        (2)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的研究综述
        (3)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建设的研究综述
        (4)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的研究综述
        (5)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的研究综述
        (6)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外部办学环境的研究综述
        (7)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发展及意义的研究综述
        (8)关于国外农村中小学调整与合并的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收集资料的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调查法
        (二)分析资料的方法
        1.文献资料的分析方法
        2.问卷资料的分析方法
        3.访谈资料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
        1.小规模学校
        2.农村小规模学校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
        1.集团化办学
        2.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公平理论及其启示
        (二)教育系统理论及其启示
        (三)教育体制机制理论及其启示
        (四)教育效能理论及其启示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构建的现实依据
        (一)现行教育政策导向
        (二)实践经验启发
    四、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因素的确定及内容分析
        (一)载体型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二)实体型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三)凝聚型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四)运筹型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五)办学质量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六)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绩效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第三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的构建
    一、问卷设计
        (一)问卷设计思路
        (二)研究假设
        (三)问卷草案设计
    二、问卷试测
        (一)试测问卷的信度检验
        (二)试测问卷的效度检验
    三、问卷实测
        (一)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问卷的相关分析
        1.项目分析
        2.信度分析
        3.效度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
        (2)验证性因子分析
        (3)收敛效度分析
        (4)判别效度分析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办学影响因素的模型验证
        (一)相关分析
        (二)模型验证
    五、应然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一)载体型因素
        (二)实体型因素
        (三)凝聚型因素
        (四)运筹型因素
        (五)办学质量
        (六)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绩效
第四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现状调查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状况
        (一)载体型因素:普遍建立了田园化的多元课程体系
        (二)实体型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师交流学习频繁
        (三)凝聚型因素:重新认识“乡土”的意义
        (四)运筹型因素:部分管理及评价机制缺乏
        (五)优势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载体型因素
        1.集团内部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复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单一
        2.集团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到位,家校交流沟通不及时
        (二)实体型因素
        1.集团内部教师编制结构性短缺
        2.集团内部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率低下
        3.集团内部专项建设配套资金缺乏
        (三)凝聚型因素
        1.集团化办学政策落实不到位
        2.集团学校间合作意识淡薄
        3.集团校长的办学理念局限
        (四)运筹型因素
        1.集团内部管理松散
        2.集团化办学相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美国农村中小学学区间共享模式
        (一)美国农村中小学学区间共享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二)美国农村中小学学区间共享模式的概述
        1.中心高中学区
        2.学区群
    二、英国威尔士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模式
        (一)英国威尔士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二)英国威尔士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模式的概述
        1.联盟学校
        2.区域学校
    三、启示
第六章 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
    一、载体型因素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集团活动课程的开设,丰富创新复式教学形式与内容
        (二)搭建集团学校信息化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增强集团学校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二、实体型因素的对策建议
        (一)改进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二)提高集团整体教育设备管理规范性与现代化教育设备的使用率
        (三)增加集团专项经费的投入,完善经费使用管理
    三、凝聚型因素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立体多维的集团化办学政策,确保政策精准落实
        (二)创设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乡土化的办学理念
        (三)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校长领导力
    四、运筹型因素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外部关系
        (二)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集团内部管理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3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
附录4 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研究模型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附录5 个人简历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7)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本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相关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机电专业
        2.1.2 高技能人才
        2.1.3 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
        2.1.4 现代学徒制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系统管理理论
        2.2.2 双元制教育理论
        2.2.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第三章 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3.1 现状调查
        3.1.1 调查设计
        3.1.2 调查方式
        3.1.3 样本情况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企业方面
        3.2.2 教师方面
        3.2.3 学生方面
    3.3 问题分析
        3.3.1 学生对现代学徒制认识不足
        3.3.2 学生与学徒身份转换适应不良
        3.3.3 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
        3.3.4 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不符
        3.3.5 评价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四章 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4.1 引言
    4.2 选择优质企业,共定人才培养方案
        4.2.1 选定优质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4.2.2 建立合作机制,共定人才培养方案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才评估体系
    4.4 专业对接企业,共构课程体系
        4.4.1 开展企业调研,分析工作任务
        4.4.2 组织专家研讨,构建课程体系
        4.4.3 内容对接岗位,开发校本教材
        4.4.4 创新教学课程,开发慕课资源
        4.4.5 统一建设标准,制作优质微课程教学资源
    4.5 根据互聘共用原则,共培师资队伍
        4.5.1 建立“互聘共培”双导师机制
        4.5.2 选拔“专兼结合”双导师队伍
        4.5.3 开展“交流互助”双导师培养
    4.6 实施多元评价,共管教学过程
        4.6.1 注重过程考核管理,开展校内学业评价
        4.6.2 构建导师评价体系,开展校外实习管理
        4.6.3 引入第三方考核认证,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4.7 产学合作共赢,共享校企资源
        4.7.1 实训师资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4.7.2 实训教学实现物力资源共享
        4.7.3 教育经费实现财力资源共享
    4.8 校园对接企业,共融校企文化
        4.8.1 建设职业化校园环境
        4.8.2 实行企业化学校管理
        4.8.3 开展技能文化校园活动
第五章 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实施成效分析
    5.1 引言
    5.2 学生层面成效分析
        5.2.1 学生对现代学徒制有了更深的了解
        5.2.2 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更趋符合
        5.2.3 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5.3 教师层面成效分析
        5.3.1 构建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管理机制
        5.3.2 实现了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同步提升
    5.4 企业层面成效分析
        5.4.1 解决了企业高技能人才招聘难问题
        5.4.2 企业对学徒的考核评价机制得以完善
        5.4.3 促进企业师傅教学能力的长足发展
    5.5 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典型案例
        5.5.1 招工即招生,企业主导下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5.5.2 车间即课堂,企业为学校提供高层次师资与生产设备
        5.5.3 企业即学校,企业为学生提供实战型的专业学习课堂
        5.5.4 实践出真知,企业与学生反馈评价肯定模式的有效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一带一路”沿线国职业教育需求
        1.1.2 国内政府助力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
        1.1.3 人力资本跨境流动呈全球趋势
        1.1.4 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动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一带一路”
        1.4.2 技能供给
        1.4.3 境外技能供给
        1.4.4 跨境高等职业教育
        1.4.5 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
    2.1 文献综述
        2.1.1 文献整体布局
        2.1.2 境外办学的背景研究
        2.1.3 境外办学的理论研究
        2.1.4 境外办学的载体研究
        2.1.5 境外办学的现状研究
        2.1.6 境外办学的困境研究
        2.1.7 境外办学的策略研究
        2.1.8 研究现状述评
    2.2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突破的问题
        2.2.1 理论演绎问题
        2.2.2 多元主体问题
        2.2.3 信息鸿沟问题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发展演变
    3.1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萌芽阶段
    3.2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探索阶段
    3.3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形成阶段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主要类型
    4.1 跨境项目
        4.1.1 双联项目
        4.1.2 衔接项目
        4.1.3 特许经营
        4.1.4 联合学位
        4.1.5 远程学习
    4.2 跨境机构
        4.2.1 教学点
        4.2.2 境外培训中心
        4.2.3 境外校园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主要形式
    5.1 政府主导形式
        5.1.1 特点
        5.1.2 发展趋向
    5.2 校际合作形式
        5.2.1 特点
        5.2.2 发展趋向
    5.3 产教协同形式
        5.3.1 特点
        5.3.2 发展趋向
第六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现存困境
    6.1 外部条件缺位
        6.1.1 境外办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6.1.2 境外办学政策法规不健全
        6.1.3 合作资金问题无法解决
    6.2 内部动力不足
        6.2.1 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定位不明
        6.2.2 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师资力量薄弱
        6.2.3 校企协调机制缺失
第七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个案分析
    7.1 背景介绍
    7.2 境外办学的建设进程与动机
        7.2.1 培训中心
        7.2.2 留学生教育
        7.2.3 应用型本科大学
    7.3 未来发展规划
        7.3.1 机构设置
        7.3.2 专业设置
        7.3.3 师资配备
        7.3.4 办学模式
    7.4 讨论
        7.4.1 建立高校境外办学容错机制
        7.4.2 正确看待境外办学收益问题
        7.4.3 根据外方实际需求针对性办学
第八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域外借鉴
    8.1 强有力的政府支持
    8.2 提高境外项目质量
        8.2.1 打造研究型师资团队
        8.2.2 评估合作伙伴的资质
        8.2.3 完善国内教育监管体系
    8.3 扩大教育国际影响力
        8.3.1 增强综合实力
        8.3.2 促进双边合作
    8.4 引入社会资源办学
        8.4.1 鼓励采取新的创收办法
        8.4.2 与本国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8.5 支持母语计划
第九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流程建议
    9.1 境外办学的动机
    9.2 境外办学的原则
        9.2.1 职责明确
        9.2.2 说明与服务相关的问题
        9.2.3 坚持以公正公平的原则落实政策与实践
        9.2.4 有效资讯的可获得性
    9.3 “一带一路”沿线国区位选择
        9.3.1 参评范围
        9.3.2 境外办学环境分析
    9.4 合作伙伴选择
        9.4.1 境外合作情况
        9.4.2 有效合作者的特性
    9.5 合作协议达成
        9.5.1 启动合作协议
        9.5.2 规划合作协议
        9.5.3 管理合作协议
        9.5.4 审查和修订合作协议
第十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提升策略
    10.1 做好政府顶层设计
        10.1.1 制定境外技能供给的未来发展规划
        10.1.2 健全经费长效机制
    10.2 加强建设高职院校国际化质量工程
        10.2.1 提高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国别针对性
        10.2.2 树立我国高职院校境外办学的特色品牌
    10.3 共创高职院校境外办学可持续路径
        10.3.1 多渠道拓宽我国高职院校境外办学
        10.3.2 加快发展校企联盟境外办学形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2.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636-1818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819-1943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1944年以后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882-1952年我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982-2009年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2010年以后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四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厦门华厦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传承
    第三节 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10)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德育
        1.2.2 育德
        1.2.3 体育育德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1.2.5 学科融合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儒家思想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3.3 社会学习理论
        1.3.4 角色承担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2.1.1 体育品德研究
        2.1.2 体育精神研究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目标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5.1.3 行动研究流程
        5.1.4 行动研究时间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5.2.4 教学计划汇总
        5.2.5 教学实施要求
        5.2.6 行动研究风险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校与浙江省的全面合作取得重大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适应师范生协同培养需要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为例[D]. 侯超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D]. 吴欣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4]农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影响因素研究[D]. 马一先.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机电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6T模式研究[D]. 林晓伟.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4)
  • [8]“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实践研究[D]. 柳玖玲.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9]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18(02)
  • [10]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我校与浙江省全面合作成果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