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在其他工程中的应用

软件工程在其他工程中的应用

一、软件工程学在其他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1](2020)在《软件缺陷预测中高维数据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软件的规模和复杂度日益增长,因此软件可靠性备受关注。在软件工程中,如果可以找出软件系统中有可能存在缺陷的模块及其分布,对软件开发者合理配置资源及提高软件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软件缺陷预测(software defect prediction,简称SDP)技术便是对软件模块中是否存在缺陷进行预测,根据历史数据以及已经发现的缺陷等软件度量数据,预测哪些模块有出错倾向。合理的预测软件缺陷可以有效地帮助测试者快速定位并弥补软件缺陷,从而达到显着减少软件开发成本和提高软件可信度的效果。目前的研究通常将缺陷预测的实现形式化为一个机器学习问题,很多机器学习技术被用于缺陷预测。然而,现有的缺陷预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这些方法的性能不够稳定,在高维数据情况下(如存在大量冗余、无关的度量元),预测精度不高,而在实际应用中高维数据是很普遍的。另外,由于有缺陷类(又称“正类”)通常远少于无缺陷类(又称“负类”),即缺陷历史数据具有类别不平衡性,容易造成预测模型更倾向于负类,从而降低了正类的预测精度。由于单分类器分类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处理不平衡数据,所以,很多学者利用集成学习方法来进行缺陷预测。本文针对软件缺陷预测中的高维、类别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为了处理缺陷预测中的高维、不平衡数据,我们对现有的过采样方法与特征选择方法在缺陷预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其次,将粗糙集理论和知识粒度等概念引入到特征选择中,提出一种新的信息熵模型——调和粒度决策熵,并由此构建出一种基于调和粒度决策熵的特征选择算法FSHGE;第三,针对单一分类器分类能力有限,缺陷预测效果不好的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多模态选择性集成学习算法SERSFS,并利用SERSFS来进行缺陷预测。SERSFS算法利用前面所提出的特征选择算法FSHGE以及重抽样技术来同时对训练集的属性空间和样本空间进行扰乱,从而实现一种高效的多模态扰乱。

于贞贞[2](2019)在《线性景观建筑的结构重构和形态再生设计手法研究 ——以南艺实验性人行桥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当前“休闲时代”的来临,为了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和视觉享受日益增长的需求,人行桥凭借其跨度相对较小、形态可塑性较强的特征,已逐渐成为城市建筑设计的焦点。但是当前我国桥梁设计工作主要着眼于大跨度桥梁,并且对于人行桥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桥梁结构,而缺乏对人行桥艺术形态和功能复合的追求。因此,本文试图从艺术视角对人行桥的设计形态及其空间进行深入地实验性研究。本文以人行桥的设计形态及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桥梁发展的历史进程着手,梳理了从天然桥直至近代以来桥梁的形态及功能的变化;其次通过对国内知名人行桥的实地调研,并搜集相关国外着名人行桥资料,以时间象限分析了它们在外部形态、空间功能、场所环境及城市影响等层面的差异。同时又亲身感知部分人行桥所具有的空间形态;接着以南京艺术学院实验性人行桥的设计成果为例,归纳了多维度线性重构、面域重构、线与面的复合型重构以及形态仿生和形式再造这四种基于艺术视角的有关人行桥设计的手法;最后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相关设计手法为观者呈现了一个创新形态的实验性人行桥。

范传祺[3](2019)在《基于超高层建筑设计的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的真实信息,通过相关软件建立三维建筑模型,实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功能。BIM是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后推动建筑业信息革命的又一项重要技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超高层建筑的建筑规模、功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使得建筑设计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传统二维CAD设计方法由于容易出现图纸错误、协同设计难以实现、碰撞问题难以发现、各方沟通协调困难、工程量统计困难等问题,给工程项目带来诸多不便,BIM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介绍BIM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BIM的涵义和特点,传统CAD设计存在的问题,BIM设计的流程,BIM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BIM相关常用软件。结合工程实例,对BIM技术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进行应用,通过建立各专业BIM模型,实现参数化设计和建筑可视化;通过各专业协同设计,提高设计管理效率;通过碰撞检查提前发现各专业碰撞问题,进行设计优化解决空间碰撞冲突;通过钢结构深化设计,实现钢结构图纸准确输出和构件统计;通过结构钢筋深化设计,实现钢筋复杂节点碰撞检查和准确计算钢筋长度;通过模型输出二维施工图纸,提高出图效率和精度;通过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提高算量效率和精度。同时,本文通过BIM核心建模软件Revit建立钢结构模型,利用软件模型接口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en,通过有限元计算对钢结构设计安全性展开研究。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获取杆件的应力和变形;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通过模态分析获取结构的前十二阶固有频率以及对应的振型,通过反应谱分析获取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及位移,并根据规范分别对以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张莉,蒲梦媛,刘奕君,田家豪,岳涛,蒋竞[4](2018)在《对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描述、理解、评估、预测、控制、管理或者改善与软件相关的内容,研究者常常使用经验研究的方法.经验研究在软件工程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备受关注.为了了解近年来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特点,并希望经验研究方法为更多研究者所了解,通过系统映射的方法,对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典型期刊《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ESE)近5年的论文做了调研,搜集了2013年1月2017年6月发表在该期刊的250篇论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给出了软件工程领域采用经验研究的主要目的、常用的经验研究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软件工程各个领域中的使用情况和呈现的一些新特征.之后,分析了经验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采集手段、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开源项目在经验研究中的使用情况等,给出了研究者对有效性和可重现性问题的关心程度.最后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经验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大数据时代下经验研究面临的机遇和一些开放性问题.

贾洪彬[5](2016)在《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于社会保障投入的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基金业务发展迅速,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提升。对于审计工作而言,如此众多的社会保障业务产生了难以计量的审计数据,使得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审计的要求。同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各级审计部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成本较高;审计软件开发难度大、限制多;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建设程度差异较大;社会保障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等。而采用云计算方式进行的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是指将云计算的框架和技术运用到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工作中,使得各种审计资源通过云来协同,将大量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数据汇集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集成管理、合理调度,帮助审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开展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业务,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各级审计部门的协调发展,降低审计软件开发成本,提高审计业务工作效率,为我国社保基金审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研究如何把上述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构建一个依托数据挖掘的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本文以系统论、协同论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为研究对象,构建三层架构的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文章首先对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基础,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等概念以及系统论、协同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随后,文章重点围绕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构建展开,首先分析了云审计平台的构建目标和原则,确定了构建步骤,进而借鉴云计算的三层架构,对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进行了具体的结构设计。并在对平台参与者分析的基础上,对平台应用流程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平台构建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对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王春艳,张彦芳[6](2014)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文中指出在计算机领域,软件和硬件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由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计算机使用的统一整体。本文通过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对软件开发阶段和技术重要性进行简要概述,以此从根本上提高技术,保证应用软件的使用率。

范中平[7](2012)在《计算机软件的深度开发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计算机使用的统一整体。因此,计算机资源应该既考虑硬件资源又考虑软件资源。软件资源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维护计算机的软件,如自检程序、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是主要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软件,如学习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等。从功能上可以认为软件是利用计算机本身提供的逻辑功能,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简化或代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工作环境。因此,不论是支撑计算机工作还是支持用户应用的程序都是软件。

赵明亮[8](2011)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文中指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了计算机使用的统一整体。因此,计算机资源应该既考虑硬件资源又考虑软件资源。软件资源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管理、监控、维护计算机的软件,如自检程序、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是主要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软件,如学习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等。从功能上可以认为软件是利用计算机本身提供的逻辑功能,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简化或代替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工作环境。因此,不论是支撑计算机工作还是支持用户应用的程序都是软件。

周萌[9](2010)在《集成电路IP质量管理与度量:软件工程角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理论的不断突破将工程技术带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而工程技术的成功应用则离不开工程学的指导。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内有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生物技术领域内有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但是作为软件产业的第一近邻,集成电路产业至今没有独立的工程学。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速度是任何其他技术领域所罕见的,给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带来了持久的巨大压力。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提高设计能力不懈地努力着,包括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设计方法学、硬件描述语言(HDL)等,但至今没有系统的工程学研究。本文尝试借鉴软件工程学的成功经验,探讨建立集成电路工程学的可能性,提出了以软件工程学为参考系的集成电路工程学研究方法。在具体研究内容上,以软件过程管理与质量度量方法学为参考,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为核心,将质量模型、质量度量和质量改进方法等工程技术应用于集成电路IP的设计流程与评测过程中。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首次从工程学角度研究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间距,系统地概述了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与软件工程之间存在的技术转移,从工程管理层面上给出了集成电路工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在集成电路工程学框架内,论文对集成电路IP质量管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集成电路IP质量的两级定义。将软件测量和度量理论模型移植到集成电路IP领域,首次提出了包括五类质量活动在内的集成电路IP质量管理系统,为控制和改进集成电路IP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以质量活动定义为线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系统分类及综述;3.基于软件质量定义模型结构,提出一个适用于集成电路IP质量标准定义的质量模型。首次提出了IP质量模型的关系数据库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Web的质量认证系统实现过程;4.定义了集成电路IP的黑盒评测过程,在对软件组件工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组件评测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在集成电路IP黑盒评测过程中。实现了基于可交付项的IP质量评测框架,首次提出使用层次分析法来改进IP质量评测中数据处理过程的思想,改进后的数据分析方法在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面有了较大改善;5.定义了一组反映设计质量的度量,提出了设计质量控制策略概念。首次提出并定义了基于XML Schema的标准化度量数据描述格式,并以该数据格式为核心,实现了在设计流程中自动化收集与分析度量数据的应用系统,在不同平台下的实验表明该系统具备较强的扩展性和可用性;6.首次将软件重构技术用于集成电路IP质量改进活动中。参考软件重构过程定义了一个规范化的集成电路IP质量改进流程。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目标,定义了硬件代码基本重构操作,并将其应用于硬件微架构改进过程中。最后以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Viterbi解码器为例,对重构方法的相关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论文建立的IP质量评测系统和度量程序正在应用于国家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论文提出的数据描述标准等项内容目前正在“工信部集成电路IP标准工作组”-“国家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IEEE-QIP质量标准工作组”的框架下深入研究。

郭军,张红霞,王云升,张斌[10](2010)在《基于核心概念的现代软件工程多视角教学体系及实践》文中指出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最新理论和最佳实践也在不断更新。在对这些快速更新的知识进行梳理、筛选和提炼后,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核心概念,并根据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特点,描述了基于软件工程核心概念的多视角教学体系。3个标准视角分别是:过程视角、方法视角和工具视角。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个多视角教学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软件工程学在其他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工程学在其他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软件缺陷预测中高维数据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特征选择方法研究现状
        1.2.2 软件缺陷预测中特征选择研究现状
        1.2.3 软件缺陷预测中不平衡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贡献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软件缺陷预测概述
        2.1.1 问题定义及过程
        2.1.1.1 软件缺陷
        2.1.1.2 软件缺陷预测
        2.1.2 软件缺陷预测技术
        2.1.2.1 常用机器学习算法
        2.1.2.2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缺陷预测研究进展
    2.2 不平衡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2.2.1 欠采样方法
        2.2.2 过采样方法
        2.2.2.1 随机过采样方法(Random Over Sampler)
        2.2.2.2 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MOTE)
        2.2.3 混合采样方法
    2.3 高维数据处理方法理论概述
        2.3.1 特征选择的定义及选择过程
        2.3.2 基于粗糙集的特征选择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过采样与特征选择方法在软件缺陷预测中的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经典的过采样方法
        3.2.1 Borderline-SMOTE
        3.2.2 自适应综合过采样(ADASYN)
    3.3 经典的特征选择方法
        3.3.1 方差阈值(Variance Threshold)
        3.3.2 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
        3.3.3 递归式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
        3.3.4 L1正则化(L1 regularization)
    3.4 过采样方法与特征选择方法在软件缺陷预测中的组合应用
        3.4.1 实验数据
        3.4.2 评价指标
        3.4.2.1 混淆矩阵
        3.4.2.2 F1-measure
        3.4.2.3 AUC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3.1 实验设置
        3.4.3.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调和粒度决策熵的特征选择研究
    4.1 引言
    4.2 调和粒度决策熵
    4.3 基于调和粒度决策熵的特征选择算法FSHGE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重抽样与特征选择的多模态选择性集成学习算法及其在缺陷预测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基于重抽样与特征选择的多模态选择性集成算法SE_RSFS
    5.3 SE_RSFS算法在软件缺陷预测中的应用
    5.4 实验
        5.4.1 实验准备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2.1 实验设置
        5.4.2.2 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线性景观建筑的结构重构和形态再生设计手法研究 ——以南艺实验性人行桥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确立
        一、研究课题的产生
        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对象的确立
    第二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人行桥梁的发展与国内外案例研究
    第一节 人行桥的发展进程
        一、人行桥的概念
        二、远古时期
        三、古代时期
        四、近现代时期
        五、当代时期
    第二节 人行桥对城市空间区域的作用
        一、人行桥与人
        二、人行桥与自然
        三、人行桥与文化
        四、南艺实验性人行桥与城市
    第三节 人行桥国内外对比研究
        一、历史积淀下的老桥
        二、折线形人行桥
        三、形态蜿蜒的景观桥
        四、城市里的人行桥
        五、参数化时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性人行桥结构重构与形态再生概念解析
    第一节 实验和实验性概念
        一、实验
        二、实验性
    第二节 实验性艺术与设计
        一、实验性艺术
        二、南京艺术学院实验性艺术与设计
        三、实验性桥梁的设计目标
    第三节 线性景观建筑及结构重构形态再生概念
        一、线性
        二、景观概念
        三、桥梁的景观建筑概念
        四、结构重构
        五、形态再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性人行桥的形态再生和结构重构设计手法
    第一节 实验性人行桥场地选址和分析
        一、场地选择
        二、场地分析
        三、南京艺术学院实验性人行桥的场地选择及初析
    第二节 设计手法I——多维度线性的重构
        一、多维度线性重构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
        二、多维度线性重构下的南艺实验性人行桥
    第三节 设计手法II——面域的重构
        一、面域重构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
        二、面域重构下的南艺实验性人行桥
    第四节 设计手法III——线与面的复合性重构
        一、线与面的复合性重构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
        二、线与面复合性重构手法下的南艺实验性人行桥
    第五节 设计手法IV——形态仿生和形式再造
        一、仿生概念
        二、形态仿生在建筑及桥梁中的应用
        三、形态仿生手法下的南艺实验性人行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性人行桥的内部空间
    第一节 实验性人行桥空间功能界定
    第三节 实验性人行桥空间属性
        一、交通属性
        二、观赏属性
        三、休闲属性
        四、游戏体验属性
    第三节 实验性人行桥室内空间设计类型及手法
        一、多层次流线导向式体验空间
        二、人性化多功能复合性空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性人行桥的设计与建造
    第一节 课题与主题
        一、课题解读
        二、主题确立
    第二节 观念的确立
        一、源于“实验性”的观念
        二、源于“形式”的观念
    第三节 理念的表达
        一、场地的选择
        二、形态的发展
        三、空间的生成
    第四节 设计的呈现
        一、材料表现
        二、形式表现
        三、图纸表达
        四、效果图展示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超高层建筑设计的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BIM的涵义及特点
        1.2.1 BIM的涵义
        1.2.2 BIM的特点
    1.3 BIM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BIM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1.3.2 BIM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M技术综述
    2.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
    2.2 二维CAD设计存在的问题
    2.3 BIM技术——解决问题的途径
        2.3.1 BIM概念
        2.3.2 BIM技术的原理
    2.4 BIM设计流程
        2.4.1 BIM和二维CAD设计流程的对比
        2.4.2 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
    2.5 BIM系列软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IM技术应用实例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简介
        3.1.2 项目BIM应用点
    3.2 建立各专业BIM模型
    3.3 BIM协同设计
    3.4 BIM碰撞检查和管线综合
        3.4.1 碰撞检查
        3.4.2 管线综合
    3.5 BIM钢结构深化设计
    3.6 BIM钢筋深化设计
    3.7 BIM施工图输出
    3.8 BIM工程量统计
    3.9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BIM的钢结构有限元分析
    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4.1.1 材料和截面属性的定义
        4.1.2 Revit钢结构模型导入Midas Gen
        4.1.3 荷载种类
        4.1.4 边界条件
        4.1.5 计算标准
    4.2 静力分析
        4.2.1 应力分析
        4.2.2 变形分析
    4.3 动力分析
        4.3.1 模态分析
        4.3.2 反应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对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问题1:经验研究论文的整体情况、关注的主要话题以及主要涉及了软件工程的哪些研究方向/子领域?
        3.1.1 2013年~2017年期间ESE期刊论文的整体情况
        3.1.2 经验方法在软件工程各子领域的使用情况
    3.2 研究问题2:常用的经验研究方法和经验研究的研究目的有哪些及其在各个子领域的使用情况如何?
        3.2.1 软件工程中的经验研究方法
        3.2.2 不同子领域在采用经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3.2.3 经验研究的研究目的及其常用方法
        3.2.4 不同子领域使用经验方法的研究目的
    3.3 研究问题3:软件工程经验研究中数据来源、数据收集手段、数据分析方法与数据分析工具呈现什么特点?
        3.3.1 经验研究的数据来源和使用情况
        3.3.2 经验研究的数据采集手段
        3.3.3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和工具
    3.4 研究问题4:经验研究人员对于关于经验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重现性问题的关注情况如何?
        3.4.1 经验研究对有效性的关注
        3.4.2 经验研究对可重现性的关注
4 有效性分析及进一步讨论
    4.1 有效性分析
    4.2 关于系统文献综述 (SLR) 应用情况的补充说明
    4.3 进一步讨论:收获、问题和趋势
5 结束语

(5)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标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文章结构
    1.5 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技术基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技术基础
        2.1.1 云计算的概念和体系
        2.1.2 数据挖掘的概念和方法
        2.1.3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云审计平台
    2.2 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有关概念
        2.2.1 社会保障基金
        2.2.2 社会保障基金审计
        2.2.3 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流程
        2.2.4 信息化环境下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流程
        2.2.5 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
    2.3 理论基础
        2.3.1 系统论
        2.3.2 协同论
        2.3.3 软件工程学
3 构建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3.1 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3.1.1 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便利
        3.1.2 政府统筹规划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3.1.3 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上的储备
    3.2 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3.2.1 统筹信息资源,全面提高社保审计效率
        3.2.2 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运用社保业务大数据
        3.2.3 实现均衡发展,完善社保审计数据库建设
        3.2.4 分享审计成果,提高基层社保审计水平
4 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构建
    4.1 构建目标和原则
        4.1.1 构建目标
        4.1.2 构建原则
    4.2 平台总体设计
    4.3 平台详细设计
        4.3.1 基础设施层设计
        4.3.2 平台层设计
        4.3.3 应用层设计
        4.3.4 用户层设计
5 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应用研究
    5.1 云审计平台的应用目标
    5.2 云审计平台的参与者
        5.2.1 平台应用主体
        5.2.2 平台建设者
        5.2.3 平台应用开发者
        5.2.4 平台评价者
        5.2.5 平台应用客体
        5.2.6 平台服务对象
    5.3 云审计平台的应用流程
        5.3.1 审计数据采集
        5.3.2 审计数据预处理
        5.3.3 审计数据分析
        5.3.4 审计预警
    5.4 云审计平台的应用效益分析
    5.5 云审计平台的应用难点和对策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小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
    1.1 软件资源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2 软件设计开发的发展障碍
2 软件工程和软件工程学的认识
3 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软件生命周期法
    3.2 原型化方法
    3.3 自动形式的系统开发方法
4 结语

(7)计算机软件的深度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软件工程的概念
    1、“软件工程”概念提出
    2、什么是软件工程学
二、软件工程的发展
    1、软件开发的三个阶段
    2、软件工程与其他工程科学不同之处
三、应用软件开发方法
    1、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法
    2、原型化方法
    3、原型的三种形态
        (1) 纸上原型。
        (2) 工作原型。
        (3) 现有原型。
    4、原型法开发过程
    5、自动形式的系统开发方法
结束语

(8)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工程的概念
    1.1“软件工程”概念提出
    1.2 什么是软件工程学
2 软件工程的发展
    2.1 软件开发的三个阶段
    2.2 软件工程与其他工程科学不同之处
3 应用软件开发方法
    3.1 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法
    3.2 原型化方法
    3.3 原型的三种形态
        3.3.1 纸上原型。这种纸张和墨水的模型解释了软件上的一些特征。
        3.3.2 工作原型。制作所需软件中的一部分功能, 让其在计算机上执行, 可使用户和开发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即将被开发的程序。
        3.3.3 现有原型。利用一个可运行的现成程序, 完成所需功能的部分或全部, 但是有一部分必须在新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改善。
    3.4 原型法开发过程
    3.5 自动形式的系统开发方法

(9)集成电路IP质量管理与度量:软件工程角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因
    1.2 软件工程与集成电路设计
        1.2.1 软件工程概述
        1.2.2 软件工程与集成电路设计之间的技术转移
    1.3 基于质量管理的集成电路工程学
    1.4 本文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组织结构
    1.5 课题来源
第2章 集成电路IP质量管理系统与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质量的一般定义与IP质量
        2.2.1 质量的一般定义
        2.2.2 IP质量定义
    2.3 集成电路IP测量理论与质量活动定义
        2.3.1 测量的代数定义
        2.3.2 度量的定义
        2.3.3 测量系统分类
        2.3.4 质量活动定义
    2.4 IP质量活动的相关研究
        2.4.1 质量认证
        2.4.2 质量评测
        2.4.3 质量控制
        2.4.4 质量改进
        2.4.5 质量预测
        2.4.6 本文的研究框架
    2.5 结论
第3章 集成电路IP质量定义模型与Web化质量认证系统
    3.1 引言
    3.2 IP质量定义模型研究
        3.2.1 软件质量定义模型的元结构
        3.2.2 IP质量定义模型的元结构
        3.2.3 FCQM模型的构建方法
    3.3 基于FCQM模型的Web化质量认证系统
        3.3.1 应用分析
        3.3.2 系统设计
        3.3.3 物理数据模型设计
        3.3.4 逻辑设计
        3.3.5 系统实现
    3.4 结论
第4章 商业集成电路IP黑盒评测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软件COTS组件及其评测技术
        4.2.1 商业组件的黑盒评测过程
        4.2.2 商业组件评测策略
        4.2.3 商业组件的评测方法和技术
    4.3 集成电路IP黑盒评测技术框架
        4.3.1 基于交付项的集成电路IP黑盒评测框架
        4.3.2 黑盒评测中可交付项检查单设计
        4.3.3 实际应用与分析
    4.4 评测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
        4.4.1 数据分析方法概述及应用比较
        4.4.2 AHP方法在商业IP黑盒评测中的应用
    4.5 结论
第5章 集成电路IP质量控制与测量自动化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背景
        5.2.1 软件质量度量方法学
        5.2.2 集成电路IP质量评测自动化
    5.3 集成电路IP设计质量度量定义与控制策略
        5.3.1 产品度量
        5.3.2 过程度量
        5.3.3 项目度量
        5.3.4 质量度量的控制策略
    5.4 基于IPqML的测量自动化系统
        5.4.1 测量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考虑
        5.4.2 测量自动化框架:IPqML
        5.4.3 数据接口规范定义
        5.4.4 可配置数据输入工具IPqMLDET
        5.4.5 Shell接口和内置评测模块
        5.4.6 质量控制流程的规划与配置
        5.4.7 IPqML系统的可扩展性分析与实验结果
    5.5 结论
第6章 基于软件重构技术的IP质量改进过程
    6.1 引言
    6.2 软件模式与重构的研究背景
        6.2.1 模式的起源与软件模式定义
        6.2.2 软件重构与基于重构的设计方法学
    6.3 基于硬件微结构模式的集成电路重构方法学
        6.3.1 集成电路领域内的模式相关研究
        6.3.2 RTL级代码的结构度量与解决方案
        6.3.3 基于软件重构技术的集成电路质量改进活动定义
        6.3.4 集成电路设计质量改进的规范化过程
    6.4 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代码重构操作
        6.4.1 硬件描述语言的语法特征
        6.4.2 基本操作定义
        6.4.3 基本重构操作的应用
    6.5 Viterbi解码器的代码重构案例研究
        6.5.1 Viterbi解码与ACS模块
        6.5.2 位级架构的ACS单元的代码重构研究
        6.5.3 度量结果比较与分析
    6.6 结论
第7章 结论
    7.1 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数字软核IP的可交付项标准
    附录二 GCSIPTC Metrics Schem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核心概念的现代软件工程多视角教学体系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工程核心概念
    (1) 以质量为中心。
    (2) 约束条件。
    (3) 经济性。
    (4) 满足客户需求。
    (5) 研究、建立和应用。
    (6) 系统化。
    (7) 有规则。
    (8) 可度量。
    (9) 可控制。
    (10) 开发过程。
    (11) 开发方法。
    (12) 开发工具。
    (13) 企业文化。
2 多视角教学体系
    2.1 过程视角
    2.2 方法视角
    2.3 工具视角
3 实践效果

四、软件工程学在其他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软件缺陷预测中高维数据处理研究[D]. 李瑞.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线性景观建筑的结构重构和形态再生设计手法研究 ——以南艺实验性人行桥设计为例[D]. 于贞贞.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3]基于超高层建筑设计的BIM技术应用研究[D]. 范传祺.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对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调查[J]. 张莉,蒲梦媛,刘奕君,田家豪,岳涛,蒋竞. 软件学报, 2018(05)
  • [5]社会保障基金云审计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 贾洪彬.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2)
  • [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J]. 王春艳,张彦芳.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15)
  • [7]计算机软件的深度开发应用[J]. 范中平. 才智, 2012(12)
  • [8]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J]. 赵明亮.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6)
  • [9]集成电路IP质量管理与度量:软件工程角度的研究[D]. 周萌.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7)
  • [10]基于核心概念的现代软件工程多视角教学体系及实践[J]. 郭军,张红霞,王云升,张斌.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08)

标签:;  ;  ;  ;  ;  

软件工程在其他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