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营养酒开发成功

螃蟹营养酒开发成功

一、河蟹营养酒研制获得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杨鹤[1](2020)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对mTOR基因功能研究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当前,无论是高等哺乳动物还是低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均离不开相应的体外细胞培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作为一种典型的甲壳动物,其体外细胞培养技术非常薄弱,影响了其基因功能研究。本文筛选和优化了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和条件,然后以雷帕霉素靶蛋白(Metazo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为重点分析对象,研究了该基因在中华绒螯蟹活体和培养血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和对RNA干扰的响应效应,探讨了培养血细胞用于中华绒螯蟹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了mTOR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壳与生长方面的生物学功能。论文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体外培养及管家基因检测为探索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原代培养所需的适宜培养基和关键培养条件,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本章分析了5种培养基(1×L-15、2×L-15、3×L-15、Sf-900和TC-100培养基)、5个渗透压条件(原渗透压、569、803、991和1215 m Osm/kg)和5个血清浓度(0%、5%、10%、15%和20%)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体外培养效果,并检测了培养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TC-100培养基培养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形态最佳,存活率最高;以TC-100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筛选出渗透压为991 m Osm/kg和不添加胎牛血清(0%)时培养的细胞形态更好,培养至10 d天的成活率仍在50%以上;3个管家基因(β-actin、S27和UBE)在血细胞培养过程中(0-10 d)均稳定表达。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的培养基及关键培养条件能更好的培养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培养的细胞能进行初步的基因功能实验。本研究为中华绒螯蟹为mTOR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二、中华绒螯蟹mTOR基因的克隆与组织、培养血细胞的表达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培养血细胞进行基因功能表达研究的可行性和探究mTOR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壳与生长过程中的潜在功能,本章首先对中华绒螯蟹mTOR基因进行克隆,并通过RT-PCR对mTOR基因在四个蜕壳时期(蜕壳前期、蜕壳期、蜕壳后期、蜕壳间期)的12个不同组织(眼柄、肝胰腺、心脏、鳃、胃、肠、步足肌肉、鳌足肌肉、胸部肌肉、胸神经节、表皮和血液)的时空表达进行分析,最后通过RT-PCR对培养血细胞与活体血液中mTOR基因的时空表达作了进一步比较。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mTOR基因的ORF长度为7026 bp,5′端非编码区(5’-UTR)为1449 bp和3′端非编码区(3’-UTR)为1667 bp,编码2342个氨基酸;mTOR基因在4个蜕壳时期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肠、胸神经节和血液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蜕壳间期的步足肌肉、鳌足肌肉和胸部肌肉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蜕壳时期,而蜕壳期表达量最低,表明mTOR基因在肌肉处于萎缩状态的蜕壳前期和蜕壳期的表达量低,而在肌肉生长和代谢旺盛的蜕壳间期和后期的表达量高。mTOR是肌肉生长的正向调控因子,在中华绒螯蟹蜕壳与生长过程发挥作用。对培养血细胞与活体血液中mTOR基因时空表达分析表明,培养血细胞中的mTOR基因表达与活体组织血液中的表达基本一致,表明体外培养血细胞可以用于中华绒螯蟹的基因功能研究。三、mTOR基因在活体与培养血细胞的RNA干扰效果研究为比较活体与培养细胞对RNA干扰的响应效应,探究mTOR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壳与生长中的作用,本章利用RNAi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在一个蜕壳周期的mTOR基因进行敲降实验,并对干扰后的肌肉与肝胰腺组织中的生长相关基因(P38,IGF2)、蜕壳相关基因(ECR,RXR,MIH)以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LP,CPT,FABP3)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敲降mTOR基因后,河蟹的蜕壳时间显着延长(P<0.05),特定生长率显着降低(P<0.05),存活率和肝胰腺指数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敲降后河蟹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的蜕壳相关基因(ECR和RXR)表达量有所降低(P>0.05),其中MIH基因表达下降显着(P<0.05);生长相关基因(P38和IGF2)的表达量显着降低;步足肌肉中的三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干扰mTOR基因后,培养血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干扰血细胞。

刘勇[2](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无人投饵船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阶段的河蟹养殖以人工定点投喂为主,饵料投喂量和饵料营养结构由养殖户多年的养殖经验决定,存在劳动力成本高、投饲精度低等问题。为了提高饵料利用率和河蟹养殖的自动化水平,本文在江苏省现代农业计划项目和江苏省海洋渔业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经费的资助下,设计了基于云平台的无人投饵船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无人投饵船的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运用专家系统技术推理出科学的饵料投喂量和投喂建议,提高养殖效率。基于云平台的无人投饵船远程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无人投饵船船载终端、云服务器和监控客户端。船载终端采集无人投饵船的工况信息和定位信息,通过GPRS网络上传到云服务器端;云服务器通过网络与投饵船和监控客户端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数据的云端处理、云端计算和云端存储;监控客户端对无人投饵船的工况参数提供实时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和数据分析;此外,云服务器根据监控客户端发送的河蟹养殖信息,推理计算出合适的饵料投喂量和投喂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无人作业船、云平台技术以及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对无人投饵船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云平台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对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和原理进行了详细讲解。2、设计了河蟹养殖专家系统,主要用于河蟹饵料投喂。根据监控客户端提供的河蟹养殖信息和环境参数结合专家系统知识库中的知识,采用正向推理的方式推理出饵料配方、投喂建议和投喂量。设计了BP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河蟹的生长体重和投喂率计算投喂量。神经网络以养殖水域的水温、酸碱度和溶氧量参数为输入量,以环境参数对投喂量的影响系数为输出量,实现科学投饵。3、在云平台下,完成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开发。对数据库表结构进行设计,完成数据的云端存储。服务器采用多线程技术开发,根据自定义通信协议完成与投饵船和监控客户端的数据通信,保证通信的可靠性。无人投饵船船载终端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实现船载终端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交互。根据监控客户端的功能需求分析,对监控客户端的数据管理、远程控制、数据通信和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单独设计。4、在保证硬件功能模块达到系统需求的情况下,对整个监控系统进行联合调试,着重试验了PC监控客户端对无人投饵船的远程监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无人投饵船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和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吴浩然[3](2020)在《基于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调味品制备》文中提出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蟹类之一,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鲜活的河蟹由于受生长季节和寿命的限制,不能长期供应市场。因此,在河蟹上市季节,部分小规格河蟹被分割加工成蟹钳、蟹腿、蟹肉、边角料等速冻产品。但目前对这些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特别是边角料和蟹肉。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美味的天然水产调味品正越来越受消费者的亲睐,因此利用河蟹分割加工产品来开发新型的水产调味品既能提高蟹类产品的价值,又能为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道路。本文首先对河蟹分割加工产品冷冻边角料和冷冻蟹肉的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估;其次,以冷冻河蟹边角料为原料,通过蛋白酶解及美拉德反应增香技术研发了一款新型水产调味品河蟹调味汁,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再次,以冷冻蟹肉为原料,将其与传统的黄豆酱相结合,研发出了一款味道鲜美且营养价值高的风味蟹肉酱,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食品快速检测方法预测两种新型调味品的货架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冷冻河蟹边角料中含有较高的脂肪和蛋白质,脂肪含量为9.74%,蛋白质含量为13.80%。脂肪中含有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营养和医用价值;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而冷冻蟹肉则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类食物,蛋白质含量高达16.84%,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所占的比例接近WHO/FA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体的需求。另外,冷冻河蟹边角料和冷冻蟹肉中都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和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总体而言,冷冻河蟹加工边角料和冷冻蟹肉都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值得被进一步开发利用。(2)设计河蟹调味汁制备工艺,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河蟹边角料的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酶解方式为:加酶量650 U/g,温度45℃,p H=10.5,料液比1:4,酶解时间4 h;再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产品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调配工艺为:河蟹边角料美拉德反应液100 m L(含氨基酸态氮0.532 g)、味精7%、盐6%、白糖7%、I+G0.05%、淀粉2.5%、卡拉胶0.2%、料酒2%、焦糖色0.1%(配料均在美拉德反应液的基础上,按照反应液的比例添加)。初步建立了河蟹调味汁的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并通过分析知本产品符合相关标准。(3)将蟹肉与传统的黄豆酱相结合,设计了风味蟹肉酱的工艺流程,并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产品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确定了最佳配方为主料比(A)为1:4.38、白砂糖添加量(B)为6.31%、小米椒添加量(C)为6.86%、植物油添加量(D)为41.41%。初步建立了风味蟹肉酱的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并通过分析知本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同时,研究了不同灭菌方式对蟹肉酱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和高温灭菌降低了蟹肉酱的硬度和粘度,而巴氏和微波灭菌则能保持蟹肉酱原有的质地。微波和高温灭菌显着降低了蟹肉酱的色泽和感官评分,而巴氏和超声灭菌则可以很好地保持蟹肉酱原有的色泽和感官评分。因此,巴氏和超声灭菌处理能有效地保持蟹肉酱原有感官品质。(4)在37℃、45℃和55℃贮藏条件下,影响两种新型调味品货架期的主要因素不同。河蟹调味汁在储藏期间,由于少量微生物的作用,体系中的氨基酸被分解产生挥发性盐基氮。因此,以河蟹调味汁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指标,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货架期预测,最终得到河蟹调味汁的货架期为185天。而风味蟹肉酱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大量植物油,因此油脂的氧化是影响蟹肉酱货架期的重要因素。以酸价、过氧化值为指标,运用数学模型分别对风味蟹肉酱的货架期进行预测,最终得到风味蟹肉酱的货架期为261天。

周军,周刚,李旭光,邓燕飞,许郑超,陆全平[4](2020)在《中华绒螯蟹质量安全风险研究》文中提出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 H.,俗称河蟹)产业现状及产品质量概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近十年来质量安全状况的前后变化。文章通过对河蟹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风险排查研究,分析了河蟹产业各环节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和主要安全问题。最后,针对河蟹产业及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管理控制措施和监管政策,并对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质量安全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对突发性的事件提供了应急预案,为中国河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13-28]

孙鹏[5](2019)在《石墨基固相萃取剂对有害残留物的选择性吸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准确、快速、高效地检测食品和水中的非法添加物和农药残留物,不但需要现代化的分析仪器,而且还需要与其适应的样品预处理技术。本论文从一系列石墨基固相萃取吸附剂出发,通过π-π作用、静电作用、氢键作用等实现了对食品和环境水中有害残留物的选择性富集,构建了对食品和环境水中有害物质的准确而高效的分析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将分散固相萃取技术与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水产品中丁香酚药物的残留检测方法。以石墨化炭黑为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吸附剂对样品提取液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成功的应用于三种水产品中丁香酚的测定。该方法操作简单、有机试剂使用量少、分析时间短,优于已报道的方法。建立了单壁碳纳米管和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为分散固相萃吸附剂结合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和蔬菜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有效分析方法。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蔬菜样品提取液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单壁碳纳米管能有效吸附水中五氯硝基苯和百菌清。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食品及环境水中有害残留的分析提供新的思路。以磁性多壁碳纳米管为吸附剂,构建了磁性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实现了对环境水种6种三唑类杀菌剂残留量的有效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磁性固相萃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结合将为环境种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提供新的实用工具。以石墨烯气凝胶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一种测定环境水中有机磷类农药的新方法。6种有机磷类农药首先吸附在石墨烯气凝胶吸附剂上,经四氢呋喃洗脱,回收率在93.8-104.2%。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本文通过多种固相萃取吸附剂对食品和环境水中有害残留物的吸附作用研究,分别发现了石墨化炭黑对水产品中丁香酚、单壁碳纳米管对环境水中有机氯农药、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对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对环境水中三唑类杀菌剂以及石墨烯气凝胶对环境水中6种有机磷类杀虫剂的选择性吸附作用。将石墨基吸附剂固相萃取前处理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相结合,建立能够满足食品及环境样品分析的基本要求的有害残留物分析方法,为石墨基碳材料应用于食品及环境中有害残留物的分析提供重要研究基础。

崔婉娜[6](2019)在《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之蟹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特种水产养殖业——河蟹产业获得蓬勃发展,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随之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上海是长江品系中华绒螯蟹的“故乡”,蟹文化底蕴深厚。本研究作为上海市农委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的一个子课题,试图通过梳理和分析蟹文化资源潜在价值与应用理论基础、上海蟹文化社会认知情况与河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借助SWOT分析工具对蟹文化资源在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中开发应用的优劣机威进行分析,着重就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中如何开发应用蟹文化资源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上海河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文献溯源、资料分析、实地调研等分析了河蟹产业发展轨迹与特点,发现蟹文化资源对上海河蟹产业发展存在以下价值与功能:一是蟹文化资源与河蟹产业融合可以增加河蟹产业附加值;二是可以促进河蟹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拓展,扩大河蟹产业增长空间;三是有助于提炼上海蟹文化特色,增加河蟹产业文化内涵,提升上海河蟹的地方品牌知名度;四是有助于发挥河蟹产业波及效应,促进河蟹文博会展业、蟹文化休闲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上海蟹文化的社会认知度不高。进入21世纪后,上海在河蟹种苗繁育和成蟹养殖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养殖方式也多样化,出现了崇明模式、松江模式等河蟹生态养殖方式。随着上海市农委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实施,上海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河蟹种苗生产基地,上海科技人员培育的国家级良种“江海21号”种苗供不应求,上海努力推出的“崇明清水蟹”等成蟹产品知名度也日渐提升,在全国河蟹市场的影响力稳步扩大。尽管上海河蟹产业成绩不菲,然而仍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比如河蟹产业依然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对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足等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上海河蟹产业的地方品牌知名度不高。本研究应用渔业经济管理、文化经济学、SWOT分析等理论与方法,聚焦上海如何融合蟹文化资源创造河蟹产业附加值问题,对上海在河蟹产业发展中开发应用蟹文化资源的状况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其优势是:上海食蟹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隽永绵长、底蕴深厚的蟹文化;上海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长江品系河蟹的襁褓地,适宜河蟹种苗培养和养殖;经过多年积累,上海已形成浓郁的食蟹文化传统,并由河蟹衍生出蟹粉小笼、蟹粉生煎等众多经典美食。劣势是:自主创新意识比较欠缺,缺乏特色河蟹深加工产品与衍生产品开发;地方品牌意识薄弱,各产品之间的品牌张力大于上海地方品牌的凝聚力,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机会是:政府的重视与扶持,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河蟹行业协会的规范化建设与功能发挥;上海河蟹市场依然充满潜力,对高品质河蟹及蟹糊、蟹酱、蟹粉等产品需求旺盛,人们对河蟹产品及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威胁是:全国各地好蟹竞相涌入上海河蟹市场,各种地方品牌众多,竞争激烈;蟹文化转化创新人才缺乏,对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综合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本研究提出上海河蟹产业发展,应就蟹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增长型发展战略,即建立“河蟹+文化”产业发展示范点,延伸河蟹产业链,实现河蟹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文化经济化经营;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即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上海地方品牌识别力和影响力;多元化发展战略,即利用科技创新,在继续提高河蟹种苗优势的基础上,提升河蟹成蟹养殖规格和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挖掘利用蟹文化资源,打造上海地方特色产品;协同式发展战略,即发挥合作机制,培养相关人才,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本研究针对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研究目标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大背景,提出上海河蟹产业主动融合蟹文化资源的发展建议:挖掘上海蟹文化资源,分类研究,提炼特色,融入河蟹产业发展,提升地方品牌的文化亲和力;合理配置上海蟹文化资源,提升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应用能力,将蟹文化资源有机注入河蟹产业各生产环节,促进河蟹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并逐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加强蟹文化资源的推广与普及,浓郁河蟹及其衍生品消费氛围,加强河蟹品牌文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河蟹产品开发能力,构建河蟹产业“科技+生态+经济+文化”的发展格局;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上海河蟹地方品牌在全国河蟹市场的影响力。

马倩倩[7](2018)在《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文中指出脂肪是水生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其中,鱼油是水产配合饲料中优质的脂肪源,然而,随着近几年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对鱼油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而鱼油的产量有限,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鱼油的价格也在逐年升高,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利用营养学、生理学、代谢组学等方法,探讨了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查明了幼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廉价易得性,从营养调控角度,研究了提高中华绒螯蟹对饱和脂肪酸油源利用率的营养配方策略,结果为开发中华绒螯蟹高脂饲料适宜脂肪源的选择、完善人工配合饲料的提供了依据。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5.92±0.08 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6%,配制PA,OA,LA和LNA组,4组等氮等脂饲料,其中每种油源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养殖周期为8周。养殖结束,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幼蟹的血清。结果发现,存活率和增重率各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幼蟹肝胰腺TG含量OA组显着低于其余三组(P<0.05),幼蟹肝胰腺糖原含量,MDA含量和SOD酶活性LNA组均最高(P<0.05);幼蟹血清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LNA组均最高(P<0.05)。GC-MS分析发现,OA与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多为17种,且只有一种物质含量在OA组中降低,其余的均升高,其中差异代谢物涉及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这些主要的能量代谢通路;LA和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少仅4种,且均为在LA组中含量升高。结果表明,LNA组脂肪源肝胰腺TG累积,脂质氧化应激严重,相比之下富含油酸的OA脂肪源更利于为幼蟹提供能量。2.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0.20±0.01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前述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分别为6%和12%,配制6%PA、6%OA、6%LA、6%LNA、12%PA、12%OA、12%LA、12%LNA 8种等氮饲料,探讨了不同植物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每种植物油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饲料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与各个处理组相比,6%PA组增重率最高,而12%LNA组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最低(P<0.05)。全蟹体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12%脂肪水平下PA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P<0.05)。6%LNA和12%LNA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最低,MDA含量则显着升高(P<0.05)。消化酶活性测定的结果,各处理组的蛋白酶活性不受脂肪源和脂肪水平的影响,淀粉酶活性12%PA组最高,显着高于12%LA和12%LNA组(P<0.05)。综述所述,富含饱和脂肪酸的PA组,在6%脂肪水平下可以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饲料的转化效率和幼蟹的生长,12%脂肪水平下可以利于蟹体粗蛋白的累积。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LNA组会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容易引起幼蟹肝胰腺的脂质氧化应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幼蟹的死亡率升高。3.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肉碱是脂肪跨膜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的载体,在水生动物鱼类中,L-肉碱是长链脂肪酸(LCFA)进入线粒体的必需载体。为探究前述四种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适当添加肉碱是否能缓解或消除脂质过氧化对幼蟹的负面影响,试验在含12%脂肪的棕榈油、橄榄油、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四种脂肪源中,分别添加0.6%的肉碱(Carnitine),探讨不同脂肪源饲料中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成8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为12%PA、12%OA、12%LA、12%LNA、12%PA+肉碱、12%OA+肉碱、12%LA+肉碱和12%LNA+肉碱组,以质量0.20±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试验为期8周。结果发现,饲料中适当添加肉碱,LNA组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并未达到显着性差异的水平;添加肉碱对各处理组幼蟹的生长无显着的影响。试验还发现,肉碱的添加显着提高了OA组和LNA组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LA组的肝胰腺TG含量,但未对各组肝胰腺糖原产生显着的影响,。饲料中添加肉碱未对各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产生显着影响,也未能有效降低各组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肉碱可以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全蟹的粗蛋白含量,还可以降低肝胰腺甘油三酯(TG)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脂肪的分解供能和利用。肉碱的添加效果和有效剂量尚需进一步探讨。4.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初步了解饱和脂肪酸油源负面效果的基础上,本试验尝试通过不同类型的降脂添加剂降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负面效果。配制了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基础饲料配方,并在其中添加营养素水飞蓟素(Silymarin)和牛磺酸(Taurine),探讨脂肪源和营养素对幼蟹(0.18±0.01g)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并分别添加水飞蓟素(0.08%)和牛磺酸(0.8%),配制成等氮等脂(蛋白质含量41%,脂肪水平13%)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即S-CO、T-CO、C-CO、S-TO、T-TO和C-TO,共6种饲料。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存活率(P<0.05);添加水飞蓟素可显着提高TO组幼蟹的增重率,并降低了其肝胰腺指数(P<0.05)。脂肪源也显着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CO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牛磺酸和水飞蓟素对全蟹的体成分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牛磺酸显着降低了CO组肝胰腺的糖原含量,对TO组没有显着影响。水飞蓟素显着降低了CO组幼蟹肝胰腺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不会影响幼蟹的存活和生长,适当添加水飞蓟素还可以显着促进幼蟹的生长;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高脂下会严重阻碍幼蟹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率升高,即使添加功能性添加剂水飞蓟素或牛磺酸也未能有效改善这种不良影响。5.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与糖水平的交互作用,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为35%),以玉米淀粉为糖源(糖水平分别为23%、30%和37%),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8%),共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分别标示为:23%CO、30%CO、37%CO、23%TO、30%TO和37%TO。幼蟹质量为0.18±0.01g,养殖周期8周。结果发现,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TO组幼蟹的增重率显着高于CO组(P<0.05);糖水平对CO组幼蟹的增重率没有显着影响,但是显着影响了TO组幼蟹的增重率。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含量,糖水平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全蟹体蛋白和肌肉蛋白含量(P<0.05),CO和TO脂肪源组幼蟹分别在30%和23%两个糖水平达到最高的蛋白累积。脂肪源和糖水平均对幼蟹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两种脂肪源中淀粉酶活性均在37%糖水平下最低(P<0.05)。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SOD酶活性,23%TO组SOD酶活性显着高于23%CO组(P<0.05)。结果表明,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在适宜的糖水平(30%)下可以通过影响消化酶活性,促进机体蛋白累积,提高幼蟹的生长率;相比之下,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或者过过高的糖水平均不利于幼蟹健康生长。6.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前面研究发现调配的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并不影响幼蟹的生长,而且饲料添加营养素(肉碱)还可以促进幼蟹的生长,甚至起到节约蛋白的作用。为了探究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和蛋白水平对幼蟹(质量为3.13±0.06g)的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分别为(35%和40%),并分别添加肉碱(Carnitine),配制等脂(脂肪水平为12%)的8种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标示为:35%CO、35%CO+肉碱、40%CO、40%CO+肉碱、35%TO、35%TO+肉碱、40%TO、40%TO+肉碱组。经过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发现,幼蟹存活率40%CO、40%CO+肉碱和35%TO组显着低于40%TO组(P<0.05),增重率35%T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没有影响幼蟹的生长(P>0.05)。蛋白水平并未影响幼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脂肪源显着影响了粗脂肪含量,表现在粗脂肪含量40%CO组显着高于40%TO组;肉碱的添加显着降低了35%TO组幼蟹粗蛋白含量,也显着降低了40%CO组的粗脂肪含量(P<0.05)。35%CO组幼蟹肝胰腺糖原和TG含量最高(P<0.05),添加肉碱显着降低了其TG含量(P<0.05)。MDA含量35%C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并未显着影响幼蟹的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35%蛋白水平下,可以显着促进幼蟹生长,高不饱和脂肪酸在35%蛋白水平下,会使幼蟹肝胰腺大量累积甘油三脂进而导致脂质氧化应激,添加肉碱可以降低其甘油三脂含量,但并不能缓解其氧化应激。研究还发现,幼蟹组织脂肪酸的保留具有组织特异性,能选择性地保留特定的脂肪酸。

王彬[8](2017)在《中华绒螯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的构建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经济水产。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巨大,销量逐年递增。随着河蟹的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一些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幼蟹育成率低、性早熟、抱卵率下降等。因此,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的调控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调控已成为主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大量与河蟹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相继被鉴定,推动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后基因组学时代的来临,也积累了大量组学数据,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如何探究组学数据背后所表达的含义?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新方向。生物信息学,就是利用这些数据,从生物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探寻数据背后生命活动的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华绒螯蟹转录组数据,通过筛选、去除冗余,与网络代谢反应数据库相结合,首次构建了河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三个器官的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随后,结合网络拓扑特征,分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各器官的主要代谢通路和特征代谢通路。通过对去除眼柄、注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葡萄糖的对照组实验,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探究眼柄、5-HT和葡萄糖对上述器官代谢反应的影响。获得了一系列河蟹生长、蜕皮、关键物质合成代谢和营养运输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蛋白和代谢反应及通路。为从整体的角度研究水生生物的代谢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中华绒螯蟹眼柄转录组测序基础上重构了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通过填补网络断口、补充运输交换反应、添加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反应等过程加以修正。模型包含1304个代谢反应,1381个基因,在100个途径中共有1243个代谢物。功能模块分析表明,眼柄是中华绒螯蟹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中心,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核苷酸代谢中起主要调控作用。差异基因表达分析中,注射5-羟色胺和葡萄糖的实验组网络模型中共有135个反应对应的基因发生表达变化,推测5-HT可能通过改变差异表达反应来影响核心反应的代谢活动,从而影响眼柄的功能。(2)重构的Y器官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中,共包含1477个代谢反应,1877个基因,在100个途径中共有1408个代谢物,分布在11个子系统中。功能模块和中心度分析表明,Y器官存在蜕皮甾酮的合成路径和合成重要氨基酸的代谢通路。对摘除眼柄后的Y器官转录组基因差异表达显示,构建的网络模型中有191个反应对应的基因表达上调,283个下调。其中合成蜕皮甾酮的通路相关基因,整体呈上调表达,结果与摘除眼柄后蜕皮激素分泌增加的报道一致。(3)河蟹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共包含1471个代谢反应,1882个基因,在101个途径中共有1400个代谢物。功能模块表明构建的网络中存在肝胰腺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与之功能相匹配的代谢通路。去除眼柄肝胰腺差异基因分析表明,对脂质代谢通路影响最大,共有66个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结果与肝胰腺具有的营养物质吸收、储存和利用的功能相一致。(4)通过对构建的河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网络模型中的代谢反应的比较,共发现三个器官重复的反应1182个,表明其中包含的大部分反应都是完成基本代谢的基础反应。其中,最主要的代谢子系统为,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质代谢和核苷酸代谢。在氨基酸代谢中,酪氨酸代谢、精氨酸代谢、脯氨酸代谢和半胱氨酸代谢等占据了大部分代谢反应。糖类谢中,糖酵解代谢、磷酸肌醇代谢和TCA循环代谢过程为主要通路。脂质代谢中,甘油磷酸酯代谢、神经鞘脂代谢、花生四稀酸代谢反应数超过了一半。核苷酸代谢子系统中则全部为嘌呤和嘧啶的代谢反应。三个网络模型中特有的代谢反应共计76个,(眼柄包含22个、Y器官包含36个、肝胰腺包含18个),涉及32个不同的代谢途径。其中还发现了包括胆碱、卵磷脂、5-羟色胺、谷胱甘肽、唾液酸等涉及河蟹内分泌和激素调控以及神经传导等完成重要生理功能代谢物的反应及通路。

赵娜[9](2014)在《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盘山县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稻蟹种养产业更是农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经多年的探索、培育和发展,盘山县已从单一的稻田养蟹到“蟹田种稻、稻蟹综合种养”,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已经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中国北方特有的种稻养蟹新模式——生态种养稻蟹双赢模式。目前,稻蟹种养已成为盘山县广大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然而,在现实生产中,仍然存在着影响实现稻蟹持续双赢的技术瓶颈问题。如何保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使稻蟹种养产业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是摆在盘山县农业科研部门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就是针对以解决稻蟹生态种养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为突破口,提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路径、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引入示范新品种、优化生产配置、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等建议。主要是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机制,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备受认可的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保障;建立完善的流转与服务机制,提供组织保障;建立高标准品牌效应机制,提供市场保障四个方面的措施,为稻蟹生态种养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陈彦良[10](2014)在《脂类及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动物营养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对胆固醇的需求量,以及饲料中胆固醇和磷脂之间的可能交互作用;通过在不同脂肪源及其搭配的饲料中补充维生素E,从受试动物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指标入手,配合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实验,对幼蟹饲料中的脂肪源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初步阐明了脂类在中华绒螯蟹生长、抗氧化和抗病力等方面起到的调节作用,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了与脂类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FABP)和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yl-CoA-binding protein, ACBP),探讨了不同脂肪源及搭配对其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补充了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生理资料,同时可为人工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磷脂水平下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胆固醇的需要量磷脂和胆固醇均为河蟹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有研究发现磷脂对胆固醇在甲壳动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探究了饲料中磷脂和胆固醇水平对河蟹幼蟹生长及肝胰腺含脂量方面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获得了不同磷脂水平下河蟹幼蟹对胆固醇的适宜需求量。实验设置了2个磷脂水平1%和2%,每个磷脂水平下设置了6个胆固醇水平,共十二组,每个处理组4个平行,将初始体质量为(2.3±0.05)g的幼蟹饲养于48个体积为300L的水族箱中。饲养42天后测定幼蟹的生长指标、蟹体成分和肝胰腺的含脂量。结果显示,各组之间蟹的存活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1%的磷脂+0.5%的胆固醇组河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其他几组,而饲料系数在各组中最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磷脂和胆固醇水平在河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全蟹粗脂肪和肝胰腺胆固醇的沉积方面有交互作用,而对蜕皮率、存活率、饲料系数和其他体成分则无明显的交互作用。以河蟹的增重率为判据,采用二次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的磷脂水平分别为1%和2%时,河蟹对胆固醇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0.62%和0.23%。2、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河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选择6种脂肪源配置了6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以评价不同脂肪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每处理设5重复,每重复随机选取30只体质量为(2.3士0.05)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置于300L的水族箱中饲养。分别选择了鱼油(FO)、亚麻籽油(LO)、大豆油(SO)、菜籽油(RO)、椰子油(CO)和牛油(BTO)作为饲料的脂肪来源。投喂10周后,结果显示,各组幼蟹的存活率为79.33%-90.00%,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FO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低于SO, RO、CO和BTO组(P<0.05)。豆油组增重率最高,但与除鱼油外其他4组并无显着差异(P>0.05)。FO和SO组在血清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上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豆油组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显着低于FO和LO组(P<0.05),与其他各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F1组最高(P<0.05)。FO组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活性在各组之间也处于最高水平(P<0.05),BTO组活性最低(P>0.05),PO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FO>SO>CO>RO>LO>BTO。FO组血清中溶菌酶(Lysozyme, LYZ)的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 BTO组最低,LYZ活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FO>SO>CO>LO>RO>BTO.从FABP基因的表达结果来看,SO组FABP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 FO、LO、RO三组均显着高于CO和BTO组(P<0.05),但他们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CO和BTO组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同时,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的CO和BTO组ACBP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而FO、LO、SO和RO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以幼蟹的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时,饲料中的鱼油可完全由以上动植物油来替代,且全豆油组的生长性能优于全鱼油组。但综合考虑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可见,动植物油完全替代鱼油后,会对幼蟹的免疫性能和抗病力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3、豆油替代鱼油对河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实验共配制了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命名为F1-F5),以探究豆油替代不同比例的鱼油对中华绒螫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每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选取40只体质量为(0.27±0.03)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置于300L的水族箱中饲养。F1为全鱼油对照组,F2-F4分别为25%、50%和75%豆油替代鱼油组,F5为全豆油组,实验为期42天。实验结束时,各组幼蟹的存活率差异不显着(/>0.05);F4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F1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F4组幼蟹的ACP和AKP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F5组的最低。幼蟹的血清中SOD活性以F4组最高,显着高于F3组(P<0.05),F3和F4组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F1、F2和F5三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F1组幼蟹的血清MDA含量最高(P<0.05),其余各组之间则差异不显着(P>0.05);F4组幼蟹的血清PO活性最高,而F5组最低(P<0.05);各组幼蟹的LYZ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结束后,采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10天,发现F5组幼蟹最早出现死亡,且该组幼蟹的累积死亡率显着高于F1和F4组(P<0.05)。荧光定量分析的结果,F4组幼蟹肝胰腺中FABP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 ACBP在F3和F4组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证实用豆油完全替代饲料中的鱼油,虽不会显着影响幼蟹的生长率,但会降低其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用75%豆油替代鱼油可在保证幼蟹良好生长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和抵抗疾病感染的能力。4、不同VE水平下三种脂肪源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本实验评价了在两个VE水平下,投喂添加了不同脂肪源的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脂肪源分别选用鱼油(FO)、亚麻籽油(LO)和大豆油(SO),设计100mg/kg和300mg/kg两个VE水平。配置了6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分别为100FO、100LO、100SO、300FO、300LO和300SO,对初始体质量为(0.27±0.01)g的幼蟹进行42天的投喂实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幼蟹的存活率虽无显着差异(P>0.05),但300FO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统计还发现,各处理组之间蟹体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等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幼蟹肝胰腺中脂肪酸的分析来看,300FO组的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各组中最高的,且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其次是100FO、300LO和100LO处理组,两个大豆油添加组的HUFA则处于最低水平。血清生化指标中,100FO和100LO组血清中S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100FO组又显着高于100LO组(P<0.05);血清中MDA含量100FO组最高(P<0.05),其他各组之间则无显着差异(P>0.05)。在两个VE水平下鱼油组的PO活性均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补充VE后的LO和SO组,PO活性分别高于相应的低水平VE处理组。血清LYZ活性中,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采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10天后发现,300SO组累积死亡率显着高于100FO、100LO和300FO组(P<0.05)。从幼蟹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可以看出,饲料中添加鱼油和300mg/kg的维生素E时,有利于提高幼蟹的生长率、免疫性能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河蟹营养酒研制获得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蟹营养酒研制获得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对mTOR基因功能研究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论文背景
    2.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甲壳动物细胞培养的研究意义
        1.1 进行甲壳动物基因功能验证
        1.2 在甲壳动物免疫以及病害预防研究中的应用
    2 甲壳动物细胞培养研究现状及应用
        2.1 甲壳动物细胞培养研究现状
        2.2 甲壳动物细胞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2.3 甲壳动物细胞传代培养现状
    3 甲壳动物细胞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培养基及促生长添加因子
        3.2 细胞永生性转化问题
    4 甲壳动物细胞培养展望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体外培养及管家基因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不同条件培养基的制备
        1.2.1 培养基制备
        1.2.2 不同渗透压条件的设定
        1.2.3 不同胎牛血清浓度条件的设定
        1.3 血细胞培养
        1.3.1 血细胞采集
        1.3.2 细胞培养
        1.3.3 细胞功能基因检测
    2 结果
        2.1 血细胞形态观察
        2.2 不同培养基的筛选
        2.3 不同渗透压条件的筛选
        2.4 不同胎牛血清浓度的筛选
        2.5 最佳培养基培养效果观察
        2.6 培养血细胞的功能基因检测
    3 讨论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mTOR基因的克隆与组织、培养血细胞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养殖管理
        1.3 样品获取
        1.4 RNA提取及mTOR基因cDNA序列全长的克隆
        1.5 系统进化树构建
        1.6 组织表达分析
        1.7 不同蜕壳时期血细胞表达分析
    2 结果
        2.1 中华绒螯蟹mTOR基因mRNA全长的获得
        2.2 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2.3 mTOR基因在中华绒螯蟹活体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2.3.1 mTOR基因在相同蜕壳时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2.3.2 不同蜕壳时期相同组织的差异表达分析
        2.3.3 肌肉组织不同蜕壳时期的差异表达分析
        2.4 不同蜕壳时期血细胞mTOR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mTOR基因在活体和培养血细胞的RNA干扰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RNAi实验
        1.2.1 干扰引物设计
        1.2.2 mTOR基因干扰片段扩增
        1.2.3 mTOR基因ds RNA的制备
        1.2.4 干扰效率检测
        1.3 表达检测
        1.4 血细胞mTOR基因敲降
    2 结果
        2.1 mTOR基因干扰效率检测
        2.2 干扰mTOR基因对河蟹蜕壳生长的影响
        2.3 表达检测
        2.3.1 RNA干扰后蜕壳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2.3.2 RNA干扰后细胞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2.3.3 RNA干扰后细胞脂质代谢基因的表达分析
        2.4 干扰mTOR基因对河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云平台的无人投饵船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作业船的研究现状
        1.2.2 云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远程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人投饵船远程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系统结构组成
        2.1.3 系统工作原理
    2.2 云平台技术
        2.2.1 云平台的特点
        2.2.2 云平台技术在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2.3 Qt集成开发环境
        2.3.1 Qt的开发优势
        2.3.2 Qt在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2.4 TCP/IP网络通信
        2.4.1 通信原理
        2.4.2 Qt中的TCP/IP网络通信
        2.4.3 TCP/IP网络通信在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2.5 专家系统
        2.5.1 专家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2.5.2 专家系统构造
        2.5.3 专家系统在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蟹养殖专家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整体设计
        3.1.1 系统结构设计
        3.1.2 系统功能设计
    3.2 知识库设计
        3.2.1 知识的获取
        3.2.2 知识的表示
    3.3 推理机设计
    3.4 饵料投喂预测模型
        3.4.1 模型介绍
        3.4.2 BP神经网络
        3.4.3 模型性能分析
    3.5 系统实现
        3.5.1 系统结构体系
        3.5.2 系统工作原理
        3.5.3 知识库的建立
        3.5.4 饵料精细投喂
        3.5.5 投喂决策界面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4.1 系统整体框架
    4.2 数据库设计与使用
        4.2.1 数据库功能
        4.2.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2.3 数据库在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4.3 投饵船船载终端设计
        4.3.1 硬件模块选型
        4.3.2 软件模块设计
    4.4 服务器系统设计与实现
        4.4.1 服务器系统运行平台
        4.4.2 搭建服务器开发环境
        4.4.3 并发线程开发服务器
        4.4.4 数据通信协议
        4.4.5 通信功能实现
        4.4.6 访问数据库
    4.5 监控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5.1 功能结构设计
        4.5.2 数据管理模块
        4.5.3 远程控制模块
        4.5.4 数据通信模块
        4.5.5 人机交互界面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5.1 硬件功能模块测试
        5.1.1 投饵船硬件平台搭建
        5.1.2 GPS定位模块测试
        5.1.3 通信模块测试
    5.2 监控系统联合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3)基于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调味品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河蟹(中华绒螯蟹)
        1.1.1 河蟹的外型特征
        1.1.2 河蟹的生活习性
        1.1.3 我国河蟹资源概况
    1.2 河蟹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河蟹的加工现状
        1.2.2 河蟹的加工研究发展趋势
    1.3 河蟹等水产品营养及挥发性风味研究
        1.3.1 河蟹等水产品营养成分研究概况
        1.3.2 河蟹等水产品挥发性风味研究概况
    1.4 水产调味品的研究现状
    1.5 食品货架期
    1.6 课题来源、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课题意义
        1.6.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营养品质分析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基本成分的测定
        2.2.3 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2.2.4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2.5 矿物质组成的测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2.3.2 氨基酸组成分析
        2.3.3 脂肪酸组成分析
        2.3.4 矿物质组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蟹调味汁的制备及加工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原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操作要点
        3.2.3 酶解条件单因素试验
        3.2.4 酶解条件正交实验
        3.2.5 水解度测定方法
        3.2.6 调配配方单因素试验
        3.2.7 调配配方正交实验
        3.2.8 感官评定方法
        3.2.9 河蟹调味汁理化及卫生指标测定
        3.2.10 河蟹调味汁理化及卫生指标的建立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酶解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酶解条件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美拉德反应增香制备调味汁原液
        3.3.4 调配配方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3.3.5 调配配方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6 河蟹调味汁中的可挥发性风味物质
        3.3.7 河蟹调味汁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味蟹肉酱的加工工艺及灭菌方式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原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风味蟹肉酱制作工艺
        4.2.2 风味蟹肉酱配方单因素试验
        4.2.3 风味蟹肉酱工艺优化试验
        4.2.4 灭菌试验方法
        4.2.5 指标测定方法
        4.2.6 风味蟹肉酱理化及卫生指标的建立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4.3.3 风味蟹肉酱中的可挥发性风味物质
        4.3.4 风味蟹肉酱感官、理化及卫生指标的建立
        4.3.5 灭菌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味蟹肉酱及河蟹调味汁的货架期预测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试验原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风味蟹肉酱和河蟹调味汁的制备工艺
        5.2.2 风味蟹肉酱和河蟹调味汁杀菌试验方法
        5.2.3 货架期预测试验方法
        5.2.4 指标测定方法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风味蟹肉酱货架期试验结果与讨论
        5.3.2 河蟹调味汁货架期试验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表现

(4)中华绒螯蟹质量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1.1 所属科目与种类
    1.2 养殖特点
2 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概况
    2.1 河蟹产业总体概况
    2.2 河蟹产业质量概况
    2.3 近十年河蟹质量安全状况前后变化分析
3 河蟹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分析
    3.1 河蟹苗种
        3.1.1 河蟹育苗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3.1.2 蟹种培育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3.1.3 蟹种捕、运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3.2 渔用药物
        3.2.1 河蟹养殖用药对产品质量的风险隐患
        3.2.1.1 常用药物
        3.2.1.2 偶用药物
        3.2.1.3 混养用药
        3.2.1.4 周围农田及其他用药
        3.2.1.5 非药品
        3.2.2 禁用药物对河蟹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
        3.2.2.1 孔雀石绿
        3.2.2.2 硝基呋喃类抗生素
        3.2.2.3 氯霉素
        3.2.2.4 五氯酚钠
    3.3 养殖环境
        3.3.1 外源水对河蟹产品质量的风险隐患
        3.3.2 池塘淤泥带来的潜在风险
        3.3.3 稻田养蟹存在的质量风险
        3.3.4 池塘施肥不当造成的潜在风险
    3.4 河蟹饲料
        3.4.1 饲料添加抗生素造成的质量安全风险
        3.4.2 饲料添加激素对河蟹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
        3.4.3 饲料重金属超标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
        3.4.4 生物性饵料对河蟹质量带来的安全隐患
        3.4.5 饲料掺假造假对河蟹质量带来的安全风险
        3.4.6 饲料霉变及霉菌毒素河蟹对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
    3.5 非规范用药
        3.5.1 超剂量用药
        3.5.2 使用禁用药物
        3.5.3 超病程使用药物
        3.5.4 使用不合格药品
    3.6 生物毒素
    3.7 生物危害
    3.8 水产品流通
        3.8.1 河蟹暂养对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
        3.8.2 运输过程的质量安全风险
        3.8.3 药物清洗商品蟹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
        3.8.4 加工环节河蟹质量安全隐患
4 对策和建议
    4.1 管理措施建议
        4.1.1 实行市场准入制,保证种苗的质量
        4.1.2 建立健全科学全面的河蟹安全用药评价体系
        4.1.3 建立河蟹饲料的安全生产和监控体系
        4.1.4 推行渔药的安全使用
        4.1.5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4.1.6 加强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
        4.1.7 推进河蟹产业化经营并规范河蟹养殖技术
    4.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建议
        4.2.1 进一步加强河蟹药物及相关制品的基础研究
        4.2.2 加强和强化河蟹营养饲料的基础研究力度
        4.2.3 加强对渔用非药品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4.2.4 开展新型渔药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和开发研究
        4.2.5 研究建立河蟹质量追溯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4.2.6 河蟹产业重大公共灾害预警机制研究
    4.3 河蟹产业应急预案
        4.3.1 重大突发性涉渔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4.3.2 成立中国河蟹重大事件处理工作组
        4.3.3 建立完善质量安全事件处理程序
        4.3.4 建立对外宣传及媒体沟通机制
        4.3.5 建立质量安全事件备忘录制度
    4.4 前瞻性建议

(5)石墨基固相萃取剂对有害残留物的选择性吸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相吸附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1.2.1 固相萃取(SPE)
        1.2.2 磁性固相萃取(M-SPE)
        1.2.3 分散固相萃取(d-SPE)
        1.2.4 固相微萃取(SPME)
        1.2.5 微固相萃取(μ-SPE)
        1.2.6 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
    1.3 石墨基固相吸附剂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1.3.1 无定形碳吸附剂
        1.3.2 多壁碳纳米管吸附剂
        1.3.3 石墨烯吸附剂
        1.3.4 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剂
        1.3.5 分子印迹碳纳米管吸附剂
        1.3.6 单壁碳纳米管吸附剂
    1.4 论文设计思想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设计思想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2.1 实验化学试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表征方法
        2.3.1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MS)分析
        2.3.2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2.3.3 气相色谱(GC)分析
        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6 拉曼光谱(Raman)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9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2.3.10 N_2 吸附-脱附等温线(BET)
        2.3.11 X射线衍射仪(XRD)
    2.4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第3章 石墨化碳黑分散固相萃取结合UHPLC-MS/MS测定水产品中丁香酚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3.2.2 水产品样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CB吸附材料表征
        3.3.2 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3.3.3 质谱条件优化
        3.3.4 样品提取条件优化
        3.3.5 分散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3.3.6 基质效应
        3.3.7 吸附机理探讨
    3.4 方法验证
        3.4.1 线性、线性范围、灵敏度
        3.4.2 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
    3.5 与其他方法比较
    3.6 实际样品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纳米管分散固相萃取结合GC测定蔬菜和水中的拟除虫菊酯、有机氯农药残留
    4.1 引言
    4.2 单壁碳纳米管吸附有机氯类农药初筛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的制备
        4.3.2 气相色谱条件
        4.3.3 MWCNTs-COOH的制备
        4.3.4 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
        4.3.5 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
        4.3.6 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
        4.3.7 单壁碳纳米管的纯化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衍生化多壁碳纳米管的表征
        4.4.2 单壁碳纳米管的表征
        4.4.3 衍生化MWCNTs在蔬菜中农药分析的应用
        4.4.4 SWCNTs对 OCPs农药吸附性能的研究
    4.5 方法验证
        4.5.1 MWCNTs结合GC测定蔬菜中农药残留方法验证
        4.5.2 SWCNTs结合GC测定水中农药残留方法验证
    4.6 实际样品分析
        4.6.1 蔬菜样品分析
        4.6.2 环境水样品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性固相萃取结合UHPLC-MS/MS测定环境水中三唑类杀菌剂
    5.1 引言
    5.2 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吸附三唑类杀菌剂初筛
    5.3 实验方法
        5.3.1 磁性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
        5.3.2吸附实验
        5.3.3解吸实验
        5.3.4磁性固相萃取实验
        5.3.5 UHPLC-MS/MS条件
        5.3.6 ICP-OES条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磁性多壁碳纳米管的表征
        5.4.2 磁性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5.4.3 不同种类吸附剂吸附效果比较
        5.4.4 吸附机理探讨
        5.4.5 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吸附剂反复脱附和再吸附试验研究
    5.5 方法验证
        5.5.1 线性范围、定量限与检测限
        5.5.2 精密度
        5.5.3 富集因子
        5.5.4 准确度
    5.6 实际环境水样品分析
    5.7 与其他方法比较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石墨烯气凝胶固相萃取结合GC-MS测定环境水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
    6.1 引言
    6.2 石墨烯气凝胶对有机磷农药吸附初筛
    6.3 实验方法
        6.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6.3.2 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
        6.3.3 3D-GA固相萃取柱的制备
        6.3.4 固相萃取条件
        6.3.5 气相色谱条件
        6.3.6 质谱条件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6.4.2 石墨烯气凝胶的表征
        6.4.3 洗脱剂种类的选择
        6.4.4 洗脱剂体积的选择
        6.4.5 样品溶液体积的选择
        6.4.6 样品溶液流速的选择
        6.4.7 柱寿命考察
        6.4.8 吸附机理探讨
    6.5 方法验证
        6.5.1 线性范围、定量限与检测限
        6.5.2 准确度与精密度
    6.6 实际水样分析
    6.7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之蟹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研究综述
        1.3.1 河蟹产业发展研究
        1.3.2 蟹文化融合产业发展的应用研究
        1.3.3 文献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技术路线和论文创新点
        1.6.1 技术路线图
        1.6.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蟹文化资源应用理论基础与价值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文化经济学
        2.1.2 文化资源学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蟹文化的定义
        2.2.2 蟹文化资源定义
    2.3 河蟹产业发展轨迹与特点
        2.3.1 天然捕捞期
        2.3.2 人工增殖期
        2.3.3 人工养殖期
        2.3.4 生态养殖期
    2.4 蟹文化资源类型与功能
        2.4.1 蟹文化资源类型
        2.4.2 蟹文化资源功能与价值
第三章 上海蟹文化与河蟹产业发展现状
    3.1 上海蟹文化的社会认知情况
        3.1.1 上海蟹文化认知情况总体评价
        3.1.2 上海蟹文化基本知识认知情况评价
        3.1.3 上海蟹文化其他知识认知情况评价
    3.2 上海河蟹产业发展现状
        3.2.1 空间分布差异化
        3.2.2 养殖技术模式化
        3.2.3 河蟹品牌多样化
        3.2.4 扣蟹供应市场化
    3.3 上海蟹文化与河蟹产业之间的问题
第四章 上海“河蟹+文化”产业模式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上海食蟹历史悠久,蟹文化底蕴深厚
        4.1.2 上海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河蟹养殖
    4.2 劣势分析
        4.2.1 蟹文化创新意识薄弱,缺乏特色河蟹深加工产品
        4.2.2 地方品牌意识不强,规模化养殖程度低
    4.3 机遇分析
        4.3.1 政府重视与扶持,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的助力
        4.3.2 市场发展广阔,食蟹品蟹氛围浓厚
    4.4 威胁分析
        4.4.1 地方品牌众多,市场竞争激烈
        4.4.2 人才缺乏,蟹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4.5 战略选择
        4.5.1 SO战略(增长型战略)
        4.5.2 WO战略(转型升级战略)
        4.5.3 ST战略(多元化战略)
        4.5.4 WT战略(协同式战略)
第五章 上海推进“河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议
    5.1 挖掘蟹文化资源,提炼上海地方品牌文化特色
    5.2 合理配置蟹文化资源,延伸上海河蟹产业链
    5.3 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河蟹产业地方品牌建设
    5.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河蟹产品开发能力
    5.5 加强营销和推广,提高上海地方品牌市场占有率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植物脂肪源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中华绒螯蟹营养物质研究进展简述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研究
    第一节 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营养学研究
    第一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全文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中华绒螯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的构建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甲壳动物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的结构与功能
        1.2.1 眼柄
        1.2.2 Y器官
        1.2.3 肝胰腺
    1.3 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重构
        1.3.1 概述
        1.3.2 构建方法
        1.3.3 网络数据库资源
        1.3.4 构建代谢网络及模拟所需的算法
        1.3.5 网络模型模拟分析常用的软件
        1.3.6 网络拓扑特征分析
        1.3.7 代谢网络模型的主要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眼柄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重构与分析
    2.1 方法
        2.1.1 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的初步重建
        2.1.2 网络模型的精炼校正
        2.1.3 网络模型的模拟策略
        2.1.4 网络解耦
        2.1.5 眼柄差异基因表达的检测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代谢网络的初步重构结果
        2.2.2 网络模型的精炼校正结果
    2.3 重构代谢网络模型的拓扑和功能分析
        2.3.1 拓扑分析
        2.3.2 功能分析
        2.3.3 差异表达unigenes分析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Y器官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重构与分析
    3.1 方法
        3.1.1 Y器官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3.1.2 Y器官差异基因表达的检测
    3.2 结果
        3.2.1 Y器官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的初步重构
        3.2.2 网络模型的精炼校正结果
    3.3 重构代谢网络模型的拓扑和功能分析
        3.3.1 拓扑分析
        3.3.2 功能分析
        3.3.3 差异表达unigenes分析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重构与分析
    4.1 方法
        4.1.1 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4.1.2 肝胰腺差异基因表达的检测
    4.2 结果
        4.2.1 肝胰腺代谢网络模型的初步构建
        4.2.2 计算机模拟修正
        4.2.3 代谢网络的特性
    4.3 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的拓扑和功能分析
        4.3.1 网络特征的拓扑分析
        4.3.2 模块分析揭示肝胰腺代谢网络的功能组织形式
        4.3.3 差异基因的模块分析
第五章 中华绒螯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模型的比较分析
    5.1 方法
        5.1.1 河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代谢网络模型网络特征和拓扑性质的比较
        5.1.2 网络模型中代谢反应及代谢路径的比较
    5.2 结果
        5.2.1 网络模型特征的比较
        5.2.2 网络模型拓扑性质比较
        5.2.3 网络模型代谢反应的比较
        5.2.4 网络模型共有反应及代谢通路分析
        5.2.5 网络模型特有反应及代谢通路分析
    5.3 讨论
        5.3.1 河蟹眼柄特有反应及功能
        5.3.2 河蟹Y器官特有反应及功能
        5.3.3 河蟹肝胰腺特有反应及功能
结论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意义
        1.1.3 目的
    1.2 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生态养殖技术的内涵
    2.2 农业生态学理论
    2.3 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
    2.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与基本思想
        2.4.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现状
    3.1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由来
    3.2 盘山县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3.3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3.3.1 河蟹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3.2 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3.3.3 建设河蟹出口示范区
    3.4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优势
        3.4.1 科技优势
        3.4.2 潜力优势
    3.5 示范引领优势
    3.6 综合效益优势
    3.7 推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前景
第四章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与一般水稻种植模式效益对比分析
    4.1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4.1.1 稻田试验对比数据
        4.1.2 ——结论
    4.2 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4.3 社会效益对比分析
第五章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成蟹养殖及主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5.1.1 成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5.1.2 养殖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5.1.3 其它技术问题
    5.2 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5.2.1 规模化、产业化配套不完善
        5.2.2 资金和科技支撑缺乏
    5.3 种蟹培育上存在的问题
    5.4 饵料开发上存在的问题
    5.5 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对策
    6.1 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提供推广渠道
    6.2 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提供资金保障
    6.3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6.4 建立流转与服务机制,提供组织保障
    6.5 建立品牌效应机制,提供市场保障
参考文献

(10)脂类及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饲料脂类对水生动物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磷脂水平下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胆固醇的需求量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性能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幼蟹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幼蟹肝胰腺FABP、ACBP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豆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第一节 豆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豆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第三节 豆油替代鱼油对幼蟹肝胰腺中FABP、ACBP基因表达的调节
第五章 不同脂肪源饲料中补充V_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脂肪源饲料中补充V_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脂肪源饲料中补充V_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免疫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河蟹营养酒研制获得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绒螯蟹血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对mTOR基因功能研究的应用效果[D]. 杨鹤. 上海海洋大学, 2020
  • [2]基于云平台的无人投饵船远程监控系统设计[D]. 刘勇. 江苏大学, 2020
  • [3]基于河蟹分割加工产品的调味品制备[D]. 吴浩然.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4]中华绒螯蟹质量安全风险研究[J]. 周军,周刚,李旭光,邓燕飞,许郑超,陆全平.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01)
  • [5]石墨基固相萃取剂对有害残留物的选择性吸附作用研究[D]. 孙鹏.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6]上海河蟹产业发展之蟹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研究[D]. 崔婉娜.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D]. 马倩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8]中华绒螯蟹眼柄、Y器官和肝胰腺基因组尺度代谢网络的构建及分析[D]. 王彬.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9)
  • [9]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D]. 赵娜. 延边大学, 2014(02)
  • [10]脂类及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D]. 陈彦良.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螃蟹营养酒开发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