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ES的大中型土壤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西昌市为例

基于GIS和ES的大中型土壤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西昌市为例

一、基于GIS、ES的大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西昌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左孟承[1](2019)在《基于WebGIS的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中土壤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在当下大数据背景下,为使土壤资源深度挖掘并最大化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已俨然成为土壤信息管理中亟待引进的技术之一。相关政府部门与高校科研院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技术工作,基本以县为行政单位对四川省土壤资源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四川省土壤资源数据整体利用率并不高,数据挖掘也不充分,将数据集成处理分析并最终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中的力度仍有待提高。为使上述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以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建设作为切入点,剖析了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并以此提升土壤数据的利用丰度,强化数据的挖掘效率,由此实现相关数据的最大化利用,达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农业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利用Ajax和Web Services技术实现了Web系统的二次开发;并依托系统数据库的建设,探索了基于数据库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的土壤类型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最后,选择JavaScript语言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和编码实现,搭建了一个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WebGIS系统,为后续应用系统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GIS技术,对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从用户需求、功能需求、数据需求三大方面明确了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梳理出了一条详细的开发流程作为后期开发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于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作为系统支撑核心的数据库进行了包括数据组织方式,数据概念设计等在内的构建思路的探索。最终搭建起了一个包含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在内的通用WebGIS开发框架,从而提供了农业方面查询类信息系统的多维度查询方式示例以及为农业类数据概念的组织模式提供了参考;(2)以省域大尺度为范围,村级行政区为最小行政区划,地块为最小构成单元整合了四川省包括土壤类型在内的系统所需的所有数据和资料,实现了最小可对土种这一精度的土壤类型进行保存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整合相关数据的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在该过程中,明确了以土壤类型数据为主的数据建设标准,最终集成汇编了四川省土壤类型图继而对四川省各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以该数据为核心,运用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元数据库,并最终将其有机整合起来作为软件程序的数据支撑;(3)利用以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为代表的前端开发技术对软件程序进行了开发。在预留了扩充接口的前提下封装了原始的代码,提供了一套简洁清晰的开发方式,为后期该系统的扩展提供了便利,也为相似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编码参考。结合该软件系统自身实际情况,并参考前端开发行业标准确定了系统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并由此对系统整体界面以及包括用户操作基本功能、数据查询功能、信息统计功能在内的多项功能编码实现。最终实现了以地块为最小单元,土种为最细划分,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区相关信息的精确查询,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目标行政区进行土壤类型专题地图绘制,由此达到了土壤类型数据管理信息化,构建了面向大众的土壤类型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实现了土壤类型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路晓彤[2](2019)在《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苏北旱地碳氮磷含量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江苏北部地区旱地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983个旱地剖面和2008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1506个样点数据建立的1:5万高精度土壤数据库,对该地区近30年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和黄淮海平原旱地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从苏北地区旱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来看,1980-2008年研究区有机碳含量由6.0 g kg-1增长到10.3 g kg-1,增幅为71.67%。其中,土壤有机碳变化量最大的是分布面积最广的潮土,上升了5.12 g kg-1,其次是棕壤和紫色土,分别上升了4.90 g kg-1和4.79 g kg-1;而有机碳增幅最小的是石灰土,上升0.01 g kg-1。从不同行政单元来看,各地级市的土壤有机碳上升范围在3.0-5.0 g kg-1之间,而大多数县的土壤有机碳上升范围在2.4-6.0 g kg-1之间。2.从全氮时空变化来看,1980年和2008年苏北旱地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0.73 g kg-1和1.09 g kg-1,近30年增幅为49.3%。棕壤和紫色土全氮含量在所有土类中上升最多,分别为0.53 g kg-1和0.49g kg-1;而全氮含量变化较小的是砂姜黑土,上升量仅为0.12 g kg-1。从苏北地区各个县(市、区)旱地土壤全氮含量变化来看,1980-2008年睢宁县、淮阴县、泗阳县的全氮上升量最多,均大于0.58 g kg-1,而全氮含量上升较小的为金湖县、徐州市郊区和大丰县,变化量分别为0.1 g kg-1、0.11 g kg-1和0.12 g kg-1。3.从有效磷时空变化来看,1980年苏北旱地有效磷含量为4.10mg kg-1,而2008年则为15.42 mg kg-1,近30年间增长了11.32 mg kg-1;其中紫色土、石质土和褐土3个土类的有效磷含量上升幅度较高,分别为14.5 mg kg-1、13.9 mg kg-1和13.65 mg kg-1,而石灰土的有效磷含量上升幅度最低,为5.7 mg kg-1。从不同行政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情况来看,近30年来苏北地区旱地土壤有效磷除金湖县以外均有所增加,其中铜山县、沭阳县和盐城县增幅较高,分别为18.01 mg kg-1、17.87 mg kg-1和18.55 mg kg-1。4.总体来看,近30年苏北旱地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的累积程度与气候、土壤属性及肥料施用量均密切相关。灰色斜率关联度分析表明,年均有机肥施用量和年均氮肥施用量是影响苏北地区旱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及有效磷变化量的关键因子,二者关联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79;粘粒对苏北旱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及有效磷变化量影响程度较低,关联系数均小于0.75。

欧阳黄鹂,王栋,王水,陶景忠,王长明[3](2017)在《我国土壤数据库的构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土壤信息系统的原理、特点,重点阐述了我国土壤数据库县市级、区域级和国家级的研究进展及数据库构建的方式,总结了我国土壤数据库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土壤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土壤数据库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辛文文,刘建立[4](2013)在《数字土壤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数字土壤是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文章阐述了数字土壤的概念和发展过程;总结数字土壤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并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展望了数字土壤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荆长伟[5](2013)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认为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管理土壤资源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字土壤”是土壤学融合现代地学和信息科学的产物。建设“数字土壤”是国情所需,也是教学、科研以及农业、国土、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迫切要求。从目前我国土壤信息化的发展状况看,土壤数据库建设是我国数字土壤急需优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建立覆盖浙江全省的大、中、小系列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并对当前土壤数据库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包括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不同土壤分类体系的参比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分别对土壤分类多样性及景观格局特征、土壤可蚀性K值及分布特征、城区扩张和土壤资源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建立浙江省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大部分。空间数据库包含1:100万、1:50万、1:25万和1:5万四种比例尺。属性数据库中包含全省2677个剖面数据及表耕层数据。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成实现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2)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基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后期完善更新的需要,针对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图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修复和更新传统土壤图的研究。1)传统土壤图修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数学基础修复解决原有土壤普查图件坐标缺失问题;图斑要素修复是通过判读历史遥感影像解决要素模糊、图件破损、要素编绘不合理等问题:符号注记修复是解决图例符号陈旧和不规范问题。2)土壤图更新从三个方面进行:数学基础更新是将图件地理参考从北京54坐标更新到西安80或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以匹配测绘、国土等行业空间数据;行政区划更新是将土壤普查图件按现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满足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使用的需要;图斑要素更新是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或土地利用图对土壤普查图件中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水系、交通、建设用地等要素进行更新。从而,保持土壤图斑的现势性。(3)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参比利用浙江省1:5万土壤详查数据库,对土壤发生分类土种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类进行参比,编制土壤系统分类亚类分布图。结果表明,发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归属较为清楚,但高级单元关系较为复杂。99个土属有62个参比归属唯一,277个土种有252个参比归属唯一。通过土壤分类系统参比,将大比例尺土壤普查成果转换成系统分类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满足1:10万的系统分类亚类制图要求。浙江省土壤参比后归属于8个土纲,以雏形土土纲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3%;人为土土纲次之,占总面积的21.4%,有机土土纲面积最小,土壤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这些结果对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省域范围的系统分类制图与应用提供了范例。(4)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以全省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多样性分析理论与方法,对浙江省不同地市范围的土壤多样性、土壤类型景观分布格局特征、普查土种的稀有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分类单元级别是影响土壤多样性评价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区域土壤多样性的评价必须明确土壤分类级别;2)在土种层次,浙江省11个市的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绍兴、台州、宁波、杭州、金华、湖州、舟山、温州、衢州、丽水、嘉兴;3)在全省的10个土类中,红壤面积最大,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水稻土图斑个数最多,占全省图斑总数的51.3%;黄壤平均图斑面积最大,约为2.85km2;各土类形状指数仍属简单;4)根据斑块个数、分布面积及分布多样性指数分别评选出20个代表性土种及稀有土种,相关结果可作为土壤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依据。(5)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利用EPIC模型估算了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编制了全省30m格网分辨率的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结果表明,1)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116-0.425;2)红壤可蚀性K值与有机碳含量、砂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黏粒含量的相关性不显着;3)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以中低侵蚀、中可蚀为主,其土壤面积分别占浙江省土壤总面积的64.2%和26.4%。(6)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历史遥感影像和1:5万土壤数据库,对浙北平原区1969-2009年间,20个城市的主城区扩张占用土壤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浙北平原主城区面积由1969年的165km2增加到2009年的1171km2,年均扩张25.8km2;2)不同阶段的扩张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995-1999年是谷点,1999年至2005年扩张最快,此6年期间扩张面积占总扩张面积的42.7%;3)1987-2009年间,城区扩张导致土壤资源面积缩减835.6km2,侵占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113个土种遭受侵占,乌潮土、乌松土和黄松土三个土种消失,不同阶段和不同城市侵占的土壤类型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证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在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限于时间等因素,在土壤数据库的更新,特别是土壤图斑属性的更新,以便保持数据的现时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土壤数据库的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本论文仅尝试了在土壤多样性、土壤可蚀性和土壤资源动态等三个方面的应用,还有其他众多领域、学科和部门亟需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

唐亚明[6](2012)在《陕北黄土滑坡风险评价及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滑坡是一种在西北黄土高原区广泛发育的地质灾害。本文以陕北榆林子洲县、绥德县、延安宝塔区等地的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分析了该类地质灾害的典型发育环境、诱发因素、变形破坏模式和风险特征。比较分析了黄土剥落、倾倒、崩塌、滑塌、滑坡、泥流等不同黄土滑坡类型的风险特征。利用国际上近些年发展起来滑坡风险管理理论,结合研究区的实际,将黄土滑坡风险评价分为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单体滑坡四个不同层次和精度,研究并厘清了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的区别和联系,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进行了实际的风险评价和区划工作。1:50000小比例尺风险评价适用于全区,以传统的栅格法为手段,采用评价指标的信息量模型进行计算而得;1:25000中比例尺风险评价适用于城区、新开发区或重点城镇,采用高精度DEM叠加Quick Bird遥感数据识别潜在易发坡体,圈画滑塌危险区界线,进行受险对象信息解译,野外核查验证等方法而得;1:10000大比例尺风险评价适用于重点坡段,采用边坡分级系统,依据打分法而得;>1:5000比例尺风险评价适用于单体滑坡,采用可靠度分析稳定性,分别计算财产风险、个体生命风险、群体生命风险而得。形成了一整套陕北黄土滑坡风险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基于野外调查和观察,将降雨入渗诱发黄土滑坡的模式分为缓慢入渗型、入渗阻滞型和入渗贯通型三种,定性分析了各类黄土滑坡的降雨入渗过程和诱发机理。以陕北25个县(市、区)1960年2008年的227个历史黄土滑坡和降雨资料为依据,采用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分别研究并得到了三类入渗诱发模式下的黄土滑坡降雨临界值。针对黄土剥落、倾倒、崩塌、滑塌、滑坡、泥流等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讨论了各类黄土滑坡监测手段和技术的适用性。研究了区域性降雨监测的原则和雨量站布设的方法,并以延安市宝塔区雨量监测为例进行了说明。研究了单体黄土滑坡的监测技术方法,并以宝塔山滑坡为例分析了四年的监测曲线,得出滑坡基本稳定的结论。根据不同比例尺风险区划结果和三类降雨临界值研究结果,分别设定了预警指标和预警等级,开发了区域性预警计算分析模型。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研究了县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降雨量监测、各类单体滑坡监测、简易监测、人工巡查数据集成到系统中,对县级地质灾害预警分为小比例尺预警、中比例尺预警、大比例尺预警、单体隐患点预警四种不同的预警精度,设计了一个能够为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刘菲[7](2011)在《基于GIS的吉林省玉米病虫草害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粮食的生产和安全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我国部分玉米产区的玉米增产速度正在呈下降的趋势,其中病害、虫害及杂草是导致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玉米是吉林省的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病虫草害的诊治与预防一直都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由于绝大多数的农民对玉米的病害、虫害、杂草的发展规律不很多,不能够准确的抓住对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机和正确的防治方法,通常是因为由于用药过度、用药错误及药物残留超标等原因,导致玉米的病虫草害日益严重,从而达不到对玉米防治的预期效果。为了更好的对玉米的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特研制了适合吉林省玉米生产的病虫草害诊、防治专家系统。本文是针对吉林省玉米的生产状况,将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知识、农民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可视化的、行之有效的、能对部分重要的病害、虫害和草害进行查询与防治的玉米病虫草害专家系统。本系统为了满足广大农民、技术人员的需要,对系统的界面、内容和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研制。在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首先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向相关权威专家进行交流、向农民进行请教,分析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病害、虫害、杂草,根据其发生时期和发病规律,并将取出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汇总,得出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然后使用可视化语言Visual Basic 6.0、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ArcGIS 9中的ArcView 3.0等工具实现了基于GIS的吉林省玉米病虫草害专家系统。在系统实现过程中,根据需要设计了两个功能模块:前台管理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前台管理模块中又包含了用户注册/登录模块和查询模块,用户注册/登录模块主要是实现对用户登录和新用户注册的功能;查询模块是通过检索的方式,将病虫草害的名称或者发病症状输入,得出防治结果。后台管理模块实现了对这个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维护,包括用户信息维护和病虫草害知识的维护,用户信息维护实现了对用户信息进行查看、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病虫草害知识维护实现了对病害、虫害、杂草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的功能。本专家系统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在本系统中,将地理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结合建立了基于GIS的病虫草害专家系统,实现了将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与专家系统的的模型库、知识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本系统不仅具有启发式的推理功能,还将GIS的分析管理功能融合在一起,为玉米的病虫草害的查询与防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2)本系统是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的数据选择方式;(3)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利于广大农民用户不用进行培训,直接就可以使用本系统。论文分析了国内外的专家系统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及系统设计时需要使用的环境,阐述了系统的总体功能和实现操作,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李若愚[8](2011)在《基于WebGIS的西昌配方施肥系统》文中研究表明WebGIS即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它是Internet技术和GIS相结合的产物,将地理数据和GIS功能以网络服务(WebService)的方式在网络上发布,使得各种平台上的用户通过普通浏览器就能够使用地理数据和地图服务。随着互联网影响的深化,GIS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传统WebGIS的表现效果和交互性,并且对系统开发的简洁性和系统的伸缩性也剔除了更高的要求。集B/S和C/S于一体的RI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富互联网应用系统)应运而生,它在给Internet应用带来革命性改变的同时也给WebGIS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Silverlight正是当前开发RIA主流的技术之一。本文基于以上技术,结合REST风格构架来发布网络地理信息服务以简化用户获取操作资源的过程,完成了西昌市土壤配方施肥WebGIS系统。建立西昌市土壤配方施肥WebGIS系统,不仅解决了施肥工作中属性数据综合管理难,配方方案传播普及困难等问题,同时提高了施肥水平和生产效率。对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信息农业的过渡,推动耕地养分管理技术的进步,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内容包括:(1)建立了西昌市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空间数据库。分析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结合西昌市农业部提供的水稻、玉米和小麦配方方案,按照数据库设计规范,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建立了属性数据库。结合数字化后的1:50,000西昌市土壤图和1:50,000行政市区划图,利用第三方CASE工具构建项目数据的UML模型,最终转换为空间数据库,为西昌市配方施肥WebGIS系统的构建奠定了数据基础。(2)通过正态性分布检验和Kringing插值等技术,对西昌市土壤采样数据点进行分析检验,并结合西昌市农业部提供的测土配方方案,制作了西昌市小麦、玉米和水稻配方专题地图,微量元素含量图,完成了西昌土壤施肥配方成图项目。最后通过ArcGIS Server 10将项目数据发布为地图服务,使用REST风格体系结构简化WebGIS系统开发中资源定位、降低时间和经济投入等问题。(3)建立了西昌市配方施肥WebGIS系统。研究基于适合西昌市的施肥模型,采用Microsoft Expression Blend开发设计客户端,ArcGIS Server 10发布地图服务,ArcSDE for Microsoft SQL Server Express 2008为空间数据引擎,通过REST API来实现客户端和ArcGIS Server的Web服务交互,同时合理使用缓存技术提升数据访问效率,最终建立了西昌市配方施肥WebGIS系统,达到了有效推广实验成果,推动耕地养分管理技术的进步,为西昌市测士配方施肥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支持,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等作用,同时也验证了基于Silverlight和REST的WebGIS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忠华,刘方,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9](2010)在《县域土壤资源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贵州省土壤数据库建设工作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县域土壤空间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李斌[10](2009)在《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围绕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基础与专题数据管理、集成、分析中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在空间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地裂缝空间曲面拟合、地层三维模型模拟及地裂缝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上取得若干创新性成果,并集中解决了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研究与应用中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性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防控治理工作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和信息保障。本文利用现代信息理论和技术,以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为例,在汾渭盆地特别是西安地区广泛深入的野外勘测和室内整编各类空间、属性数据基础上,对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在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空间数据库图层分类、信息编码等标准化设计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空间数据库。其中,设计了空间数据库的三层模型结构:一是以空间E-R图方法表达了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二是用基于面向对象特征的Geodatabase确立了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三是建立了集存储、访问、约束、效率、独立性于一体的结构化的空间数据库物理模型。其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原理和技术,基于ArcGIS Engine 9.3建立了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统一、可靠性与开放性相协调,数据管理、分析与应用平衡兼备的区域性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再次,运用三维建模方法和技术建立了地裂缝与地层等地质体三维模型:一是依据地裂缝空间位置数据和倾角约束等条件,运用TIN技术,生成了近似直立的、具有空间连续分布特征的地裂缝数字曲面;二是基于样本钻孔数据和Multipatch技术生成了可进行空间运算的西安核心区地层数字三维模型;三是建立了在同一个环境下多个数字地质体(如地裂缝、地层、地铁及钻孔等)要素集成显示及剖面剖切的三维数字组合模型。最后,基于传统分数维理论,提出了修正式曲线分数维计算模型,进而探讨了西安地裂缝、渭河西安段、长安—临潼断裂西安段、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提出了西安地裂缝形成和发育的空间模式。

二、基于GIS、ES的大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西昌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ES的大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西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GIS的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土壤类型划分与数据的高效利用
        2.1.1 土壤类型的划分
        2.1.2 土壤数据信息化高效应用
        2.2 土壤数据库的设计与存储
        2.2.1 土壤数据库发展现状
        2.2.2 土壤数据库的设计和建设
        2.3 WebGIS土壤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2.3.1 土壤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与实现流程
        2.3.2 土壤信息系统的技术实现
        2.3.3 土壤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3.1.2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3.1.3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1 研究区概况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用户需求分析
        2.2 功能需求分析
        2.3 数据需求分析
    3 系统设计原则和总体目标
        3.1 系统设计原则
        (1)实用性
        (2)规范性
        (3)经济性
        (4)扩充性
        (5)安全性
        3.2 系统总体目标
    4 系统开发方法与建立流程
    5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5.1 表现层设计
        5.2 业务逻辑层设计
        5.3 数据层设计
    6 数据库模型设计
        6.1 数据库设计目标
        6.2 数据库建立原则
        6.3 数据库框架设计
        6.4 数据库概念设计
        6.5 数据组织方式
    7 系统功能模块构建
        7.1 数据管理
        7.2 数据查询
        7.3 数据统计
        7.4 用户操作
    8 系统开发技术
        8.1 Ajax技术
        8.2 Rest技术架构
        8.3 ArcSDE技术
        8.4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
    9 小结
第三章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1 数据来源和误差分析
        1.1 数据来源
        1.1.1 地图数据
        1.1.2 文本资料
        1.2 数据误差分析
    2 数据处理与结果统计
        2.1 数据处理
        2.1.1 原始坐标的修正投影
        2.1.2 行政边界的对接修正
        2.1.3 多区域的图像拼接
        2.1.4 空间数据的拓扑检查
        2.1.5 线状地物的叠加与套合
        2.1.6 属性数据的检查补充
        2.1.7 命名标准的规范调整
        2.1.8 面积量算
        2.2 四川省土壤类型统计和分布特征
    3 数据库的建立
        3.1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1.1 空间数据结构
        3.1.2 空间数据模型
        3.1.3 空间数据基础
        3.1.4 空间数据库建立
        3.2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
        3.2.1 属性数据分类
        3.2.2 属性数据基础
        3.2.3 属性数据库建立
        3.3 元数据库的设计
    4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关联
    5 数据字典的建立
    6 数据入库
    7 数据质量检测
    8 小结
第四章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1 开发环境
        1.1 软件环境
        1.2 硬件环境
        1.3 运行环境
    2 详细功能实现与成果示例
        2.1 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2.2 用户登录和退出功能
        2.3 遥感卫星影像图的叠加
        2.4 用户操作基本功能
        2.4.1 地图浏览
        2.4.2 地理量算
        2.4.3 底图加载和切换
        2.4.4 土壤剖面照片浏览与打印
        2.5 鹰眼导航
        2.6 信息查询功能
        2.6.1 属性查询
        2.6.2 空间查询
        2.6.3 SQL查询
        2.7 信息统计与分析功能
        2.8 土壤类型专题地图绘制与渲染
    3 发布WebGIS地图服务
    4 软件开发核心代码
    5 系统运行检测和评价
    6 系统更新与扩展
    7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总体设计
        1.2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1.3 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和实现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苏北旱地碳氮磷含量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 国内外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1.2 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2.1 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2.2 全氮含量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2.3 有效磷含量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1.3 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1.3.1 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影响因子
        1.3.2 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影响因素
        1.3.3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影响因素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自然条件
    2.3 旱地资源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方法与步骤
    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4.1.1 土壤数据
        4.1.2 土壤数据库建立
        4.1.3 肥料及气象数据
    4.2 数据计算方法
    4.3 旱地土壤碳、氮、磷影响因素分析
        4.3.1 旱地土壤碳、氮、磷影响因素初选
        4.3.2 旱地土壤碳、氮、磷变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江苏北部旱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
        5.1.1 江苏北部旱地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
        5.1.2 江苏北部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动态变化
        5.1.3 江苏北部不同行政单元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
        5.1.4 苏北旱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2 江苏北部旱地土壤全氮动态变化
        5.2.1 江苏北部旱地土壤全氮的时空变化特征
        5.2.2 江苏北部不同土壤类型全氮动态变化
        5.2.3 江苏北部不同行政单元土壤全氮动态变化
        5.2.4 江苏北部旱地土壤全氮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5.3 江苏北部旱地土壤有效磷动态变化
        5.3.1 江苏北部旱地土壤有效磷的时空变化特征
        5.3.2 江苏北部不同土壤类型有效磷动态变化
        5.3.3 江苏北部不同行政单元土壤有效磷动态变化
        5.3.4 苏北旱地土壤有效磷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土壤数据库的构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信息系统的原理与特点
2 我国土壤信息系统的发展
    2.1 大比例尺市县级土壤数据库
    2.2 区域土壤数据库
    2.3 国家土壤信息系统
3 土壤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3.1 GIS
    3.2 SOTER
    3.3 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3.4 组件式GIS
4 土壤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5 结语与展望

(4)数字土壤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土壤的定义
2 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3 数字土壤的应用研究进展
    3.1 土壤制图
    3.2 全球变化
    3.3 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
    3.4 土壤退化和环境保护
    3.5 精准农业
4 我国数字土壤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数据方面
        4.1.1 数据时空分辨率低
        4.1.2数据规范和标准问题
    4.2 土壤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4.2.1 数据库内容及更新
        4.2.2 系统的开发方面
    4.3 数字土壤的应用方面
        4.3.1 应用尺度问题
        4.3.2 模型集成问题
    4.4 数字土壤的共享和推广应用方面
        4.4.1 共享度低
        4.4.2 推广进度慢
5 建议与展望
    5.1 加强数据源建设
    5.2 完善中国土壤信息系统体系
    5.3 与专业模型集成,扩展应用面
    5.4 加强数据共享和推广
    5.5 构建数字土壤博物馆
    5.6 关注城市土壤信息系统

(5)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数据库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
    2.1 区域概况及数据基础
        2.1.1 浙江省概况
        2.1.2 基础图件和数据
        2.1.3 技术路线
    2.2 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2.1 底图扫描预处理
        2.2.2 图件几何配准
        2.2.3 数字化采集
        2.2.4 空间数据检查与入库
    2.3 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2.3.1 数据搜集与整理
        2.3.2 属性数据采集
        2.3.3 属性数据入库
        2.3.4 元数据库建设
    2.4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介绍
        2.4.1 浙江省小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2 浙江省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4.3 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
    3.1 引言
    3.2 土壤图修复
        3.2.1 数学基础修复
        3.2.2 图斑要素修复
        3.2.3 符号注记修复
    3.3 土壤图更新
        3.3.1 数学基础更新
        3.3.2 行政区划更新
        3.3.3 图斑要素更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现行土壤分类
        4.2.2 土壤分类参比
        4.2.3 土壤分类转换
        4.2.4 土壤图制图综合
    4.3 结果分析
        4.3.1 基层分类单元参比
        4.3.2 高级分类单元参比
        4.3.3 土壤系统分类制图评价
        4.3.4 土壤系统分类单元空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数据基础
        5.2.2 计算指数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行政区域土壤多样性比较
        5.3.2 土壤类型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3.3 稀有土壤和优势土壤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研究
    6.1 引言
    6.2 数据基础
    6.3 研究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
        6.4.2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图编制
        6.4.3 市县区域土壤可蚀性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7.1 引言
    7.2 区域概况
    7.3 数据基础及研究方法
        7.3.1 数据基础
        7.3.2 研究方法
    7.4 结果分析
        7.4.1 不同阶段城市扩张变化
        7.4.2 浙北平原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7.4.3 城区扩张侵占土壤资源时空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构建
        8.1.2 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
        8.1.3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8.1.4 浙江省土壤多样性分析
        8.1.5 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分析
        8.1.6 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6)陕北黄土滑坡风险评价及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社会经济概况
        1.2.2 地质环境概况
        1.2.3 地质灾害概况
    1.3 文献综述
        1.3.1 黄土滑坡研究现状及评述
        1.3.2 滑坡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及评述
        1.3.3 滑坡监测预警研究现状及评述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1.6 文中术语的定义
2. 陕北黄土滑坡的发育特征
    2.1 黄土的分布分区及地层
        2.1.1 黄土的分布
        2.1.2 黄土的分区
        2.1.3 黄土的地层
    2.2 关于黄土滑坡的分类
        2.2.1 国际上的斜坡运动分类
        2.2.2 国内的斜坡运动分类
        2.2.3 现有的黄土滑坡分类
        2.2.4 基于风险评价的黄土滑坡分类
        2.2.5 各类黄土滑坡的风险特征
    2.3 陕北黄土滑坡的发育及特征
        2.3.1 陕北黄土滑坡的特点
        2.3.2 陕北黄土滑坡的分布
        2.3.3 陕北黄土滑坡专项调查概述
        2.3.4 陕北黄土滑坡发育的典型地质环境
        2.3.5 陕北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
        2.3.6 陕北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
        2.3.7 陕北黄土滑坡的风险特征
    2.4 几个典型的陕北黄土滑坡
        2.4.1 粉煤灰砖厂黄土滑坡
        2.4.2 宽滩村黄土滑坡
        2.4.3 酒河坪黄土滑坡
        2.4.4 石畔河黄土滑坡
    2.5 本章小结
3. 陕北黄土滑坡风险评价技术方法
    3.1 滑坡风险管理概述
        3.1.1 滑坡风险管理过程
        3.1.2 滑坡风险分析
        3.1.3 滑坡风险评价
        3.1.4 滑坡风险管理
    3.2 关于滑坡评价的几个问题
        3.2.1 关于危险性和风险概念混淆的问题
        3.2.2 易发性危险性风险的联系与区别
        3.2.3 评价的精度问题
        3.2.4 评价需获取的参数和手段
    3.3 小比例尺黄土滑坡风险评价(1:50,000)
        3.3.1 评价区概况
        3.3.2 易发性评价
        3.3.3 危险性评价
        3.3.4 风险评价
    3.4 中比例尺黄土滑坡风险评价(1:25,000)
        3.4.1 方法与流程
        3.4.2 实例研究
        3.4.3 可靠性和适用性
    3.5 大比例尺黄土滑坡风险评价(1:10,000)
        3.5.1 评价指标的确定
        3.5.2 指标权重的计算
        3.5.3 评价单元的划分
        3.5.4 分级系统的设计
        3.5.5 分级系统的应用
1:5000)'>3.6 单体黄土滑坡风险评价(>1:5000)
        3.6.1 虎头峁滑坡概况
        3.6.2 斜坡稳定性可靠度分析
        3.6.3 财产损失风险分析
        3.6.4 个体生命风险分析
        3.6.5 群体生命风险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陕北黄土滑坡降雨临界值
    4.1 陕北地区的降雨特征
    4.2 降雨在完整黄土体中的入渗
        4.2.1 降雨量和土体含水率监测系统
        4.2.2 降雨量与土体含水率监测结果分析
    4.3 黄土的裂隙洞穴
        4.3.1 黄土裂隙洞穴的种类
        4.3.2 黄土裂隙洞穴的发育强度
    4.4 降雨入渗诱发黄土滑坡的模式
        4.4.1 降雨入渗诱发滑坡的复杂性
        4.4.2 缓慢下渗诱发型
        4.4.3 下渗阻滞诱发型
        4.4.4 下渗贯通诱发型
    4.5 三种入渗诱发类型的降雨临界值分析
        4.5.1 数据筛选及分组
        4.5.2 缓慢下渗诱发型发生概率与前期雨量
        4.5.3 下渗阻滞诱发型降雨临界值
        4.5.4 下渗贯通诱发型降雨临界值
    4.6 本章小结
5. 陕北黄土滑坡监测技术方法
    5.1 滑坡监测技术方法概述
        5.1.1 按监测对象划分
        5.1.2 按监测手段划分
    5.2 黄土滑坡监测方法适用性讨论
        5.2.1 黄土剥落的监测
        5.2.2 黄土倾倒的监测
        5.2.3 黄土崩塌的监测
        5.2.4 黄土滑塌的监测
        5.2.5 黄土滑动的监测
        5.2.6 黄土泥流的监测
    5.3 区域性降雨监测技术方法及实例
        5.3.1 降雨监测的技术方法
        5.3.2 宝塔区降雨监测实例
    5.4 单体黄土滑坡监测技术方法及实例
        5.4.1 宝塔山滑坡概况
        5.4.2 监测系统布设及数据传输
        5.4.3 监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信息系统设计
    6.1 预警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6.2 降雨型黄土滑坡预警指标及等级
        6.2.1 小比例尺预警的指标及等级
        6.2.2 中比例尺预警的指标及等级
        6.2.3 大比例尺预警的指标及等级
        6.2.4 单体滑坡预警的指标及等级
    6.3 预警模型算例
        6.3.1 降雨量插值计算
        6.3.2 预警级别计算
    6.4 信息系统设计
        6.4.1 系统的数据库
        6.4.2 系统的模型库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图版 1:基于风险评价的黄土滑坡分类典型照片
    图版 2:延安市城区及规划区黄土滑坡易发坡体识别图
    图版 3:延安市城区及规划区黄土滑坡遥感解译图
    图版 4:延安市城区及规划区黄土滑坡危险性区划图
    图版 5:延安市城区及规划区黄土滑坡风险区划图
    图版 6:陕北黄土滑坡风险评价指标图示
    图版 7:黄土裂隙与洞穴典型照片
    图版 8:三种降雨入渗模式诱发黄土滑坡实例
附录

(7)基于GIS的吉林省玉米病虫草害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立题创新
    1.4 论文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发展概述
    2.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述
    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进程及趋势
第三章 专家系统知识简介
    3.1 概念性知识
    3.2 理论性知识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思想
    4.2 系统设计原则
    4.3 系统设计的软件环境
    4.4 系统设计路线
    4.5 系统的分析和原理
    4.6 系统的总体设计
    47 数据库的设计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操作
    5.1 后台管理系统
    5.2 前台管理系统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WebGIS的西昌配方施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目标
    1.4.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WEBGIS相关技术研究
    2.1.基于SILVERLIGHT的WEBGIS
        2.1.1.Silverlight概论
        2.1.2.RIA方式下的WebGIS
        2.1.3.基于Silverlight的WebGIS的优势
    2.2.ARCGIS SERVER的WEBGIS实现技术方案
        2.2.1.ArcGIS Server概述
        2.2.2.ArcGIS Server的体系结构
        2.2.3.ArcGIS Server结构与WebGIS的结合
    2.3.REST风格构架
第3章.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1.数据的收集
    3.2.空间数据的处理
    3.3.空间插值生成土壤养分图
        3.3.1.正态分布检验
        3.3.2.土壤养分Kriging插值
    3.4.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4.1.数据模型
        3.4.2.数据库结构的设计
        3.4.3.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第4章.WEBGIS数据的部署和发布
    4.1.具体缓存策略
    4.2.发布地图服务
    4.3.自动更新缓存
第5章.系统开发实例
    5.1.项目背景
    5.2.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5.3.系统数据
    5.4.系统的功能设计
    5.5.系统功能演示及实现
        5.5.1.系统主页
        5.5.2.地图导航
        5.5.3.图层控制
        5.5.4.测量功能
        5.5.5.导出配方表
        5.5.6.打印配方地图
        5.5.7.配方查看
        5.5.8.程序部署
第6章.总结与展望
    6.1.论文研究成果
    6.2.论文存在不足
    6.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县域土壤资源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数据库建设研究现状
2 县域土壤资源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基础数据和图件的收集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相关基础图件的比例尺不统一
    2.3 土壤采样点图与土壤图链接时有越界、跑点现象
    2.4 基础图件无统一、标准的地球参数和坐标系统, 同一个县的各类图件界线不能吻合
    2.5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实体联系欠缺, 数据库管理功能不够完善
    2.6 土壤基础数据资料未整合与规范化
3 对策
    3.1 必须严格以国家技术标准为依据, 结合本省的要求标准开展土壤数据库建设工作
    3.2 严把技术成果审核关
    3.3 土壤资源相关基础数据应提供最新数据
    3.4 严格定义和处理好空间数据
    3.5 加强土壤数据库系统管理功能的设计
    3.6 加强“3S”技术应用人才队伍的建设
4 小结

(10)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依据和意义
    1.2 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与应用研究综述
        1.2.1 国外GIS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现状
        1.2.2 国内GIS技术应用与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开发
        1.2.3 目前系统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2.4 GIS设计的理论基础
    1.3 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研究工作概述
        1.3.1 西安地质背景概况
        1.3.2 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研究工作概况
        1.3.3 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学科及其研究体系
    1.4 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设想
        1.4.1 开发目标与研究目的
        1.4.2 开发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突破与创新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原理与系统总体设计
    2.1 地裂缝地面沉降信息特征
    2.2 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2.3 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2.4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4.1 系统建设目标
        2.4.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2.4.3 系统工作模式设计
        2.4.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4.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5 系统的基本功能
        2.5.1 空间数据的管理
        2.5.2 应用模型的管理
        2.5.3 空间分析
        2.5.4 空间数据的查询与检索
        2.5.5 空间数据的转换
    2.6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2.7 系统开发环境
        2.7.1 系统硬件配置环境
        2.7.2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2.8 系统开发工作流程
第三章 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3.1 空间数据库设计
        3.1.1 设计思路与原则
        3.1.2 设计目标、技术依据与技术指标
        3.1.3 空间数据库标准化设计
        3.1.4 空间数据需求分析
        3.1.5 空间数据库概念设计
        3.1.6 空间数据库逻辑设计
        3.1.7 空间数据库物理设计
    3.2 空间数据库实现
        3.2.1 属性数据结构
        3.2.2 空间数据结构
        3.2.3 数据的采集
        3.2.4 数据格式转换
        3.2.5 地图投影
        3.2.6 空间数据库建立
    3.3 空间数据库成果
第四章 地裂缝与地层模型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引言
        4.1.1 地质三维模型概述
        4.1.2 地裂缝三维建模背景
    4.2 基础数据
        4.2.1 钻孔数据与大套地层
        4.2.2 地质剖面与物探剖面
    4.3 数据预处理与简单模型建模
        4.3.1 钻孔数据预处理与钻孔数据结构设计
        4.3.2 三维地层建模
        4.3.3 单地裂缝空间曲面建模
    4.4 空间曲面拟合
        4.4.1 生成算法流程
        4.4.2 生成算法实现
    4.5 组合模型与剖面图
        4.5.1 组合模型
        4.5.2 剖面图生成
第五章 地裂缝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分析
    5.1 西安地裂缝空间形态
        5.1.1 地裂缝长度
        5.1.2 地裂缝分数维
        5.1.3 地裂缝弯曲度
    5.2 渭河西安段空间形态
        5.2.1 渭河西安段的长度
        5.2.2 渭河西安段分数维
        5.2.3 渭河西安段弯曲度
    5.3 长安—临潼断裂西安段空间形态
        5.3.1 长安—临潼断裂西安段的长度
        5.3.2 长安—临潼断裂西安段分数维
        5.3.3 长安—临潼断裂西安段弯曲度
    5.4 西安地裂缝空间分布特征
        5.4.1 分数维与弯曲度
        5.4.2 地裂缝发育的优势方向
        5.4.3. 影响带宽度特征
        5.4.4 西安地裂缝平面组合形态
        5.4.5 西安地裂缝空间分布特征
    5.5 西安地裂缝与地貌、断裂、河段及地面沉降的空间关系
        5.5.1 地裂缝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
        5.5.2 地裂缝与长安—临潼断裂及渭河西安段的关系
        5.5.3 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5.6 地裂缝形成与发育的空间模式
        5.6.1 关系与相互作用特征
        5.6.2 西安地裂缝形成与发育的空间模式
第六章 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6.1 系统设计模式与接口设计
        6.1.1 系统设计模式
        6.1.2 接口设计
    6.2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的实现
        6.2.1 地图操作模块详细设计
        6.2.2 排版制图模块详细设计
        6.2.3 基础数据浏览模块详细设计
        6.2.4 地裂缝专题信息模块详细设计
        6.2.5 地面沉降专题信息模块详细设计
        6.2.6 三维地层建模模块详细设计
        6.2.7 三维全景漫游模块详细设计
        6.2.8 系统设置功能详细设计
结论
    1. 主要研究成果
    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空间数据库数据分类与代码
附表2: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空间数据库图层划分方案
附录3: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空间数据库图元与属性数据结构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基于GIS、ES的大中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西昌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GIS的四川省土壤类型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左孟承.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苏北旱地碳氮磷含量动态变化研究[D]. 路晓彤.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0)
  • [3]我国土壤数据库的构建研究进展[J]. 欧阳黄鹂,王栋,王水,陶景忠,王长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7(26)
  • [4]数字土壤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辛文文,刘建立. 土壤, 2013(05)
  • [5]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 荆长伟. 浙江大学, 2013(05)
  • [6]陕北黄土滑坡风险评价及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D]. 唐亚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7]基于GIS的吉林省玉米病虫草害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菲.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0)
  • [8]基于WebGIS的西昌配方施肥系统[D]. 李若愚. 西南大学, 2011(09)
  • [9]县域土壤资源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杨忠华,刘方,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4)
  • [10]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 ——以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为例[D]. 李斌. 长安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基于GIS和ES的大中型土壤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西昌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