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地区出土“王”字青铜器

湖广地区出土“王”字青铜器

一、湖广地区出土的“王”字铜器(论文文献综述)

胡平平[1](2019)在《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 ——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文中认为两周时期的洞庭湖水系区居住着所谓“百越”和“苗蛮”的族群。战国中期早段,楚国在吴起的倡导下实行变法,楚国的势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南扩张,逐渐将本区域纳入了其政治版图。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区域历史发展的轨迹,为其纳入秦汉帝国统治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从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材料出发,在构建区域内分期与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对楚文化南渐的过程及其对南土的统治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详细梳理了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研究的发现与研究简史,总结了以往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构建年代框架。主要通过对楚、越文化墓葬随葬品的类型分析,根据共存关系和横向比较,构建了整个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的年代序列,共分为四期8段。第三章为其他文化器物的分析。主要对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湘西土着文化、秦文化、群舒文化的器类及一些融合型器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它们的时空分布和历史背景。第四章为墓葬形制划分及文化分区。墓葬形制主要包含A型长方形坑和B型楔形坑,每型下又细分。分区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将本区域东周秦代的遗存分为A-F六区,其中F区又细分为四个小区。第五章为楚文化南渐过程的研究。首先对本区域一些所谓楚文化早期阶段遗存的年代和性质进行了辨析,认为它们属于受楚文化影响的遗存。在此基础上,将楚文化南渐的过程分为萌芽阶段、开始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四个阶段。第六章为楚、越融合问题研究。首先对“狭长形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墓葬文化性质的判定标准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区域对湘江下游、湘江中上游、资水下游三个越人传统聚集区楚、越融合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为楚国对洞庭湖水系区统治策略的研究。结合区域内东周楚城的发现与研究、以及郡县制和封君制在本区的推行情况,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洞庭湖水系区进行功能分区,共分为政治经济区、军事区、封邑区、民族区、文化走廊区等五个区。第八章为结语。对本文的主要收获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

尚如春[2](2019)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革和转型时期,其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经历了从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权的官僚郡县制的转变,即由西周时期的血缘政治向秦汉时期的地缘政治过渡,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纵观东周时期政治格局,除兼并天下的西秦以外,以中原诸夏与南方楚蛮的争锋对峙最受瞩目。作为周代南方的霸主,其疆域之广袤,国力之强盛,在东周列国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国墓葬资料入手,在完善其时空框架和等级构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所反映的文化结构、阶层结构、组织形态及礼制规范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尝试从考古学的角度勾勒楚国社会在东周时期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就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及其成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第1章绪论。在界定本文研究时空范围和对象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的发现和研究简史,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2章完善楚墓时空框架。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三区,八期,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墓葬文化面貌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变化,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孕育阶段、形成阶段、定型阶段、发展阶段和转折阶段,进而依据不同阶段内楚墓空间分布态势及集群差异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的对外经略过程。第3章建立楚墓等级构架。依据随葬品的种类和性质分为铜礼器墓、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三大类,其中铜礼器墓再综合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与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细致划分,最终将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楚墓划分为五大等级,分别对应高等级贵族、中等级贵族、低等级贵族、中间阶层和平民阶层。第4章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研究。全面分析不同阶段楚墓文化构成,并就楚墓中所见的他国有铭楚式器进行梳理。通过对各类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成因的阐述,揭示东周时期楚与周边地区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交往活动。在此基础上,对东周时期楚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的考察。第5章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研究。以墓葬等级分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内各等级墓葬所反映的不同阶层人群构成及流动状况的细致分析,系统探讨东周时期楚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历程,并就其历时性、区域性和层次性差别进行阐述。第6章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研究。选取各时期内由不同身份等级的墓主所组成的若干典型墓地,通过对墓地空间布局、埋葬规律及各墓主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就东周时期楚国墓地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及由此所反映的楚国社会组织构成及社会形态等问题进行探讨。第7章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研究。从最能代表礼制的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入手,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等级人群随葬铜、陶礼器组合以及使用棺椁重数和椁室数量情况的系统梳理,考察东周时期楚国礼器制度和棺椁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就楚国社会礼制规范变化的表现及其与阶层变迁关系进行概括。第8章进行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指出在东周楚国社会存在公族集权政治与社会结构转型两条并列发展的主线,其中在不同区域内表现又各有不同。结合文献史学研究成果对此两条主线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区域性差别成因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秦和中原地区作比较,提出血缘宗法制度的顽固,亲亲观念的浓厚是楚国社会变迁之所以异于东周列国且未能成功转型的主要原因所在。第9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何淑琼[3](2019)在《岭南地区周代青铜柱形器研究》文中提出岭南地区的青铜柱形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被发现。此后,多位学者就其形制、功能进行了分析讨论。然而,对青铜柱形器的系统、全面分析仍然缺失,并由此导致了对这类器物的片面理解。随着岭南地区青铜柱形器出土材料的不断增多,有必要梳理分析这类器物的形制、年代和出土环境,深入认识这一类独特的器物,也借此进一步了解岭南地区的青铜文化。本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这部分主要是给本文要研究的岭南地区青铜柱形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并论述本文的选题缘由、青铜柱形器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对青铜柱形器的形制和年代进行研究讨论。这一部分是在对青铜柱形器进行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形制,并重新梳理岭南地区出土青铜柱形器的遗存的年代,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第三章:分析青铜柱形器的出土情况。在这一部分中将分析青铜柱形器出土地区的相关信息、出土墓葬的形制、共出器物的形制以及青铜柱形器在墓葬中的位置和摆放。第四章:讨论与青铜柱形器相关的一些问题,主要是青铜柱形器的来源和功能问题,并试着透过青铜柱形器这一器物来认识岭南地区先秦青铜文化的面貌。第五章:结语。对整个论文进行简单的总结,概括本次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

卢斌[4](2016)在《江陵地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陵地区为东周楚国腹心所在。迄今为止,本区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学者对其进行了较多研究,但研究重心多置于礼器之上,而对广泛见于楚墓之中的青铜兵器的研究却较为单薄。故笔者拟以本区东周楚墓所出青铜兵器为研究对象,力图构建各类兵器的发展演变序列,并进一步对兵器的组合形式、功能及与周边地区文化间的交流、互动问题进行相应探讨。全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时空范围进行界定,然后对选题背景、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最后指出全文的研究思路、特色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出土青铜兵器及其年代对江陵地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的情况进行全面介绍,并参考简报、报告及学者对相关遗迹、遗物年代的研究成果,对各墓葬及其所出青铜兵器的年代进行相对合理的判定,为下文相关研究提供较为准确的基础资料。第三部分:出土青铜兵器的类型学分析对本区东周楚墓所出青铜兵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归纳出不同器类兵器的发展演变规律。第四部分:出土青铜兵器的分期依兵器形制的变化及组合方式的差异,将本区东周楚墓所出青铜兵器划为四期,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早段。第五部分:出土青铜兵器的组合研究以时间为轴线,对本区东周楚墓(经科学发掘且未遭盗扰者)所出青铜兵器的组合形式及不同器类兵器在组合中的量化差异进行梳理、分析。进而对不同兵器组合与墓主身份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发现本区东周楚墓所出青铜兵器的组合呈现剑、戈并重的格局,常见组合有“剑、戈、镞”、“剑、戈”、单出剑和单出戈四种。此外,兵器组合中含殳的墓主级别一般较高。第六部分:相关问题探讨首先,在对兵器形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墓主身份、地位及兵器的出土位置对部分铜兵所具备的除实战功能外的其他功能进行分析。其次,将江陵地区与三晋两周、燕、秦、巴蜀、吴越及岭南地区所出青铜兵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本区同上述地区在文化上或多或少存在交流,并尝试结合历史文献对这些共性兵器所反映的文化互动背景进行探讨。第七部分:结语总结全文并指出文中不足之处。

毛波[5](2014)在《长兴出土商周青铜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兴出土有商代至战国时期的青铜矛31件,型式多样。本文分析了这批铜矛的类型和年代,并就铜矛体现的文化因素作了概括说明。文章最后对小矛的功能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单独使用的小矛还可能用作旗竿头等。

胡保华[6](2011)在《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铜矛是青铜时代一个重要兵器类别,它在中国先秦时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古代中国的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铜矛研究是古兵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搜集中国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出土铜矛材料所做的一项专题研究,研究对象亦包括了分铸联装戟的戟刺(以及部分矛范)。本文同时引用了年代学、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科技检测分析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除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之外,同时将“情境考古学”的研究理念引入其中,旨在以此探讨铜矛本身所附着的社会意义。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七章为结语。第二至六章分别对二里头文化及稍早阶段、商代早期、商代晚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的铜矛(戟刺)材料进行系统梳理与相关探讨,其中第二至五章写作体例相似,分类型划分、年代与分期、分区考察、相关问题等几个部分;第六章则首先划分若干文化区,在各区内分别进行相关探讨。下面对本文各章所做工作及主要收获简要叙述如下: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时空范畴、研究方法、分类标准等内容进行界定和相关说明,对研究简史进行简要回顾。第二章:二里头文化及稍早阶段的铜矛对夏代前后铜矛的年代及文化性质进行讨论和辨析,认为中国境内的夹叶阔叶矛应是西北地区齐家文化人群仿制欧亚草原同期文化的产品。第三章:商代早期铜矛基于商代早期与夏代前后铜矛在年代上的差距和形制上的差异,提出商代早期中原地区流行的长柳叶形铜矛应是同期本地空首斧的“銎”+铜戈的“援”创生出来的新器种。第四章:商代晚期铜矛在类型划分基础上,参考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将商代晚期铜矛划分为三期即殷墟二三四期,分别对其出土情境进行考察;共分三区;认为商代晚期尚不存在车战用矛。第五章:西周时期铜矛在类型划分基础上,参考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将西周时期铜矛划分为两期即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共分三区;通过对其出土情境的考察,认为铜矛已是西周时期车战兵器的一种;认为自西周晚期起成为主流的钉孔固秘方式是一项技术革新。第六章:东周时期铜矛(戟刺)在各文化区内对东周时期铜矛(戟刺)进行梳理,参考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将其划分为三期即春秋早中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认为春秋早期在秦文化区最早出现的分铸联装戟是一项技术革新;并对各区铜矛类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进行简要探讨。第七章:结语对以上各章的研究收获进行总结。总体来看,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铜矛(戟刺)在发展上更多的表现为类型的延续与更迭,而非形制上的渐变。这实际代表了因战争方式变化而带来的铜矛在制作技术与形态上的革新。

朱华东,管丹平[7](2011)在《皖南青铜兵器研究三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皖南出土的"锥形器"、王字矛以及屯溪土墩墓出土青铜剑等个案进行了讨论,这对推动相关器物的深入研究、了解皖南青铜文化面貌等具有积极意义。

牛长立[8](2011)在《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文中指出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由来已久,恒久弥新。它作为北方系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自上世纪80年代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并作对鄂尔多斯式青铜斧进行了类型划分以来,多种研究着作、论文中加以引用,作为典型器物之一,来说明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民族文化。学术界的研究多局限于此。以更广的区域范围视角,通过专题研究,站在宏观的角度,不但分析先秦时期我国北方草原、蒙古国、西伯利亚等欧亚大草原这一地区,而且研究中国境内其他地区的铜斧形制,从而获得全面的认识,成为鄂尔多斯式青铜斧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有基于此,本文将“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整理先秦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少量境外铜斧资料,对铜斧进行了类型式划分,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等不同时期各地标本的功用及型式,揭示区域特征及互动关系,最终洞察出鄂尔多斯式青铜斧在我国铜斧“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位置,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先秦时期铜斧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创新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先秦时期不同地区工具铜斧的研究》。详细地将124件学术界较为普遍认为是工具的铜斧,分成商代、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铜斧四个时期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先秦时期铜斧的分区研究,从中揭示部分鄂尔多斯式铜斧的特征。第三章《对先秦时期不同地区工具铜斧的研究》。较为详尽地探讨53件学术界较为普遍认为可能是兵器的铜斧的种类与型式,分成商至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进行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先秦时期兵器类铜斧的分区探讨。第四章《铜斧功用的进一步研究——工具类铜斧》。对学术界未曾分析功用的铜斧,依据上述研究、结合时代、区域特点,作者认为有146件铜斧为工具,并按照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四个时期,探讨铜斧的种类与型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铜斧的分区,以及鄂尔多斯式铜斧的特征。第五章《铜斧功用的进一步研究——兵器类铜斧》。对学术界未曾分析功用的铜斧,依据上述研究、结合时代、区域特点,作者确定32件铜斧为兵器,并按照商至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分析其种类与型式,先秦时期兵器类铜斧的分区。第六章《先秦时期铜斧的分区分型研究》。包括先秦时期直銎斧分区研究、先秦时期直銎斧的分型研究、先秦时期横銎斧的比较研究三小节,综述二、三、四章节,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归类、合并,综合分析先秦时期铜斧分区、分型,形成“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这一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第七章《结语》。概括论文的创新点、解决的问题,从关于功用的研究、关于分类的研究、关于分区的研究、关于鄂尔多斯式青铜斧的研究及其他5个方面加以说明。

彭峪[9](2010)在《湖南地区出土东周青铜兵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全面收集湖南地区出土的东周兵器资料的基础上,对主要的兵器的型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通过本文的整理,发现湖南地区出土的东周兵器形制演变清晰,依据其演变的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期;另外,笔者还发现湖南出土的青铜兵器具有鲜明的地域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辨析出湖南境内东周时期曾存在有四个族群,即越族、濮族、楚族和巴族。进一步,探讨了楚国对湖南的开发,试图解析出楚族进入湖南到楚国将湖南纳入版图的整个过程。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包括本课题的学术意义,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目前来看,大部分学者对湖南地区青铜兵器的研究,主要以带铭或带精美纹饰的器物研究为主,对于普通青铜兵器则关注不够,研究的兵器种类不够全面,类型学分析存在过于细分等不足。第二部分:铜兵器出土情况及典型遗址分析。在回顾湖南东周青铜兵器的出土历程后,将这一过程分为两段,即第一个阶段为1949年至1976年;第二个阶段为1977年至今。本文选取5个典型墓葬遗址进行分析,所谓典型墓葬指的是那些出土铜兵器数量较多、器形丰富、伴有其他遗物较多且时代特征较为明显的墓葬群。这样有利于兵器型式的划分和分期断代的准确性。在选择典型墓葬遗址时,注意兼顾地域分布的特点,以有利后文分析。第三部分:类型学分析。对湖南出土东周时期铜剑、铜戈、铜矛、铜镞、铜戟、铜殳、铜铍、铜弩机进行详细的类型学分析,并对每种兵器的演变趋势作一简单论述。第四部分:分期、区域分布特点及相关问题探讨。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南出土的东周青铜兵器进行分期,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春秋早期到春秋中期;第二期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第三期为战国中晚期。接着对湖南出土东周青铜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此推出湖南东周时期的民族分布状况,进而探讨楚对湖南的开发进程。第五部分: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支小勇[10](2019)在《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皖南地区的出土青铜器作梳理后,努力探寻皖南地区所出青铜器的年代框架,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皖南青铜器发展序列;核心目标是探讨皖南地区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年代,并在整个长江下游的区域框架内,揭示皖南地区的青铜器发展面貌。皖南青铜器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年代问题。本文首先从方法上做了阐释:一方面先从墓葬地层关系为指示,排比这些墓葬陶瓷器,借助土墩墓的14C测年数据,建立起初步的分期框架,然后再将范围延伸开来,建立起整个宁镇、皖南地区的土墩墓分期,从而得出有青铜器伴出的墓葬单位的年代下限;另一方面从青铜器本身型式分析入手,对长江下游地区出土典型青铜器进行分型分式,排列得出皖南青铜器在长江下游青铜发展序列中的相应位置关系。然后综合两方面结论,结合青铜器器物组合在墓葬中的分布规律,适当参照中原器物,得出皖南出土青铜器的大致年代框架。皖南土墩墓南北两区的发展节奏并不一致,南北两区之间存在比较多的共同特征,但差异性更大,北方宣芜平原土墩墓的出现时间与宁镇地区相当,屯溪山区则稍晚。皖南青铜器主要分布于相对北部宣芜平原的宣芜平原和南部屯溪山区盆地腹地。两区之间的青铜器,在器类分布和组合上的差异十分明显。皖南商周青铜文化主体应由当地土着文化发展而来。屯溪八墓所出青铜器与宣芜平原区所出青铜器的很大不同,很可能属于早期越人的系统,与宣芜平原区大致属于吴文化的文化面貌差异比较明显。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可分成四期,其中第二、三期又各分为早晚两段,对应时代分别是:第一期:商代;第二期:早段:西周前期、晚段:西周后期;第三期:早段:春秋前期、晚段:春秋后期;第四期:战国。皖南青铜器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勃兴,从内部变革到走向繁荣,再到受到外部冲击下的转型,直至最终衰退的整个过程。西周前期和春秋前期是两个高峰:器物种类和数量多、器物组合完整而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数量及器型的变换程度突飞猛进,器型种类和型式更迭明显,成为整个江南地区青铜文化最为繁盛的地区,重心位于以铜陵——繁昌——南陵三地为中心的北方宣芜平原地区。直至春秋前期,皖南青铜器始终占据长江下游地区青铜文化的主体地位,在与周边地区的相互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壮大。皖南内部青铜文化的重心也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南北并驾齐驱、再折返向北的往返过程。从春秋后期开始,宁镇苏南及浙北地区的青铜文化获得迅猛发展,西北方向的楚文化也带来了强大的影响,都给皖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原有瑰丽灵巧、雄奇朴拙的特征逐渐被简洁实用的风格所替代。进入战国后,皖南地区已经完全被楚文化因素所席卷,除了早年被周边地区吸收的兵器上的形制因素外,原有的皖南青铜文化因素几乎消失殆尽。皖南青铜器经历了一个由侧重礼器,到礼器、兵器并重,再到侧重兵器的发展历程。这与周边地区青铜器发展进程接近,但由于彼此发展的快慢缓急程度不一,最终共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发展脉络。

二、湖广地区出土的“王”字铜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广地区出土的“王”字铜器(论文提纲范文)

(1)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 ——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时空范围
        1.2.1 时间范围
        1.2.2 空间范围
    1.3 发现与研究简史
        1.3.1 第一阶段:古器物学研究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
        1.3.2 第二阶段:科学发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1.3.3 第三阶段:百家争鸣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
        1.3.4 第四阶段:反思与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1.4 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关键术语的界定
        1.6.1 楚人与楚文化
        1.6.2 越人与越文化
第二章 主要随葬品形制分析及分期断代
    2.1 随葬品形制分析
        2.1.1 楚文化器物
        2.1.2 越文化器物
    2.2 分期断代
        2.2.1 楚文化器物分期及断代
        2.2.2 越文化器物分期及断代
        2.2.3 年代序列的建立
第三章 其他文化器物分析
    3.1 各文化因素器物分析
        3.1.1 中原文化器物
        3.1.2 吴越文化器物
        3.1.3 巴蜀文化器物
        3.1.4 湘西土着文化器物
        3.1.5 秦文化器物
        3.1.6 融合型器物
        3.1.7 其他
    3.2 各文化因素的时空分布
        3.2.1 春秋早中期
        3.2.2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3.2.3 战国中期
        3.2.4 战国晚期
    3.3 历史背景分析
第四章 墓葬形制划分及文化分区
    4.1 墓葬形制划分
        4.1.1 A型:长方形墓
        4.1.2 B型:楔形坑墓
    4.2 分区研究
        4.2.1 第一期第1段分区
        4.2.2 第二期第2段分区
        4.2.3 第二期第3段分区
        4.2.4 第三期第4段分区
        4.2.5 第三期第5段分区
        4.2.6 第四期第6段分区
        4.2.7 第四期第7、8段分区
第五章 楚文化南渐过程研究
    5.1 前人研究分析
    5.2 相关遗址分析
    5.3 楚文化南渐过程研究
第六章 楚、越融合问题研究
    6.1 “狭长形墓”问题
    6.2 墓葬文化性质的判定
    6.3 各区楚、越融合过程研究
        6.3.1 湘江下游
        6.3.2 湘江中上游
        6.3.3 资水下游
第七章 楚国对洞庭湖水系区的统治策略
    7.1 东周楚城的发现与研究
        7.1.1 沅水流域
        7.1.2 澧水流域
        7.1.3 湘江下游
        7.1.4 洞庭湖东侧
    7.2 郡县制与封君制
        7.2.1 郡县制
        7.2.2 封君制
    7.3 统治策略分析
第八章 结语
已发表成果
参考文献
附图
墓葬统计简表

(2)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界定
        1.1.1 时空范围界定
        1.1.2 研究对象界定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发现与研究简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周楚墓的时空框架
    2.1 楚墓的分区和分期
        2.1.1 楚墓的分区
        2.1.2 楚墓的分期
    2.2 各期各区楚墓特征
        2.2.1 铜器墓
        2.2.2 陶器墓
    2.3 楚墓的发展阶段
        2.3.1 楚墓的阶段性特点
        2.3.2 各阶段楚墓分布态势
        2.3.3 各阶段历史背景考略
第3章 东周楚墓的等级构架
    3.1 楚墓分类现状及问题
    3.2 楚铜器墓的分类
        3.2.1 以用鼎为基础的传统分类
        3.2.2 多元统计分析法的验证与调整
        3.2.3 铜器墓等级序列的确立
    3.3 楚陶器墓的分类
    3.4 楚墓所体现的墓主等级及社会地位
第4章 楚墓所反映的文化结构
    4.1 各阶段楚墓文化构成
        4.1.1 第一阶段文化构成
        4.1.2 第二阶段文化构成
        4.1.3 第三阶段文化构成
        4.1.4 第四阶段文化构成
        4.1.5 第五阶段文化构成
    4.2 各阶段楚墓所见他国(族)有铭楚式器
    4.3 楚墓中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4.4 文化结构的演进
        4.4.1 文化结构演进的历时性
        4.4.2 文化结构演进的区域性
        4.4.3 文化结构演进的层次性
第5章 楚墓所反映的阶层结构
    5.1 各阶段楚阶层人群构成与流动
        5.1.1 第一阶段各阶层分析
        5.1.2 第二阶段各阶层分析
        5.1.3 第三阶段各阶层分析
        5.1.4 第四阶段各阶层分析
        5.1.5 第五阶段各阶层分析
    5.2 阶层结构的演变
        5.2.1 阶层结构演变的历时性
        5.2.2 阶层结构演变的区域性
        5.2.3 阶层结构演变的层次性
第6章 楚墓所反映的组织形态
    6.1 墓地组织分析
        6.1.1 研究现状及问题
        6.1.2 高中等级贵族的私有墓地
        6.1.3 低等级贵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
    6.2 组织形态的衍化
第7章 楚墓所反映的礼制规范
    7.1 礼器制度
        7.1.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1.2 青铜礼器墓
        7.1.3 仿铜陶礼器墓
    7.2 棺椁制度
        7.2.1 以往研究及存在问题
        7.2.2 棺椁重数
        7.2.3 椁室数量
    7.3 礼制规范的变革
        7.3.1 礼制规范的发展变化
        7.3.2 礼制规范与阶层变迁
第8章 东周楚国社会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8.1 楚国社会变迁的两条并行主线
        8.1.1 公族集权政治——以高等级贵族统治集团为核心
        8.1.2 社会结构转型——以中下层族众为核心
    8.2 楚国社会变迁的区域差别
    8.3 周代南土之楚国社会变迁的独特性
        8.3.1 与秦的对比
        8.3.2 与中原的对比
        8.3.3 楚、秦、中原社会变迁差别成因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岭南地区周代青铜柱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缘由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青铜柱形器的分类和年代
    2.1 岭南地区的青铜柱形器
    2.2 岭南地区青铜柱形器的年代问题
    2.3 岭南地区周代青铜柱形器的变化
第三章 青铜柱形器的出土情况
    3.1 出土青铜柱形器的地点
    3.2 出土青铜柱形器的墓葬
    3.3 与青铜柱形器共出的器物
        3.3.1 青铜器
        3.3.2 陶器
        3.3.3 玉石器及其他
    3.4 青铜柱形器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
    3.5 小结
        3.5.1 出土青铜柱形器的墓葬的文化因素分析
        3.5.2 墓主身份推测
第四章 青铜柱形器的相关问题探讨
    4.1 岭南地区周代青铜柱形器的源流探寻
        4.1.1 北方青铜器中的竿头饰
        4.1.2 西南夷青铜器中的竿头饰
        4.1.3 皖南青铜器中的青铜人面形牌
        4.1.4 小结
    4.2 岭南地区周代青铜柱形器的功用推测
    4.3 从青铜柱形器看岭南先秦社会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4)江陵地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界定
        1.1.1 研究对象
        1.1.2 时空范围
    1.2 选题缘由
    1.3 研究现状
        1.3.1 着录中对本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有所提及
        1.3.2 着作中对本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有所提及
        1.3.3 对本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的器类研究
        1.3.4 对本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的铭文研究
        1.3.5 对本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反映的相关青铜文化问题研究
        1.3.6 对本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的成分、铸造工艺及纹饰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出土青铜兵器及其年代
    2.1 荆州地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及其年代
    2.2 荆门地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及其年代
    2.3 当阳地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及其年代
    2.4 枝江地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及其年代
第三章 出土青铜兵器的类型学分析
    3.1 近搏兵器
        3.1.1 剑
        3.1.2 戈
        3.1.3 戟
        3.1.4 矛
        3.1.5 钺
        3.1.6 铍
        3.1.7 殳
        3.1.8 首
    3.2 远射兵器
        3.2.1 箭镞
        3.2.2 弩机
第四章 出土青铜兵器的分期
第五章 出土青铜兵器的组合研究
    5.1 陵地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的组合方式
        5.1.1 一期青铜兵器的组合
        5.1.2 二期青铜兵器的组合
        5.1.3 三期青铜兵器的组合
        5.1.4 四期青铜兵器的组合
    5.2 各类青铜兵器在组合中的变化
    5.3 兵器组合与墓主身份的关系
        5.3.1 含殳或戟的组合
        5.3.2 剑、戈、矛、匕首、镞,剑、戈、矛、镞和剑、戈、弩、镞
        5.3.3 剑、戈、镞,剑、戈、矛和剑、矛、镞
        5.3.4 戈、矛、匕首,戈、匕首、镞和剑、戈
        5.3.5 剑、镞,剑、匕首和剑、矛
        5.3.6 戈、镞,戈、匕首和匕首、镞
        5.3.7 单出剑、戈、匕首、镞、矛和铍
第六章 相关问题探讨
    6.1 出土青铜兵器的功能分析
        6.1.1 出土铜剑的功能分析
        6.1.2 出土铜戈的功能分析
        6.1.3 出土铜戟的功能分析
        6.1.4 出土铜矛的功能分析
        6.1.5 出土铜殳的功能分析
        6.1.6 出土匕首的功能分析
        6.1.7 出土箭镞的功能分析
    6.2 出土青铜兵器的文化因素分析及文化互动背景探讨
        6.2.1 江陵地区同周边地区所出青铜兵器的文化因素分析
        6.2.2 从兵器所含不同文化因素看文化间的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长兴出土商周青铜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铜矛的型式
    (一) 阔叶形矛
    (二) 类等腰三角形矛
    (三) 束腰形矛
    (四) 狭叶收锋矛
    (五) 其他形矛
    (六) 小矛[5]
二相关认识
    (一) 青铜矛的年代
    (二) 文化因素分析
    (三) 对小矛功能的新认识

(6)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对象
    第二节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空范畴
        一、时间范畴
        二、地域范畴
    第三节 研究简史
        一、名物考证
        二、考古学研究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第五节 分类标准
    第六节 铜矛(戟刺)各部位名称图解
第二章 二里头文化及稍早阶段的铜矛
    第一节 类型划分
    第二节 年代及文化性质
    第三节 分区考察
    第四节 铜矛的出土情境考察
    第五节 相关问题
第三章 商代早期铜矛
    第一节 类型划分
    第二节 年代与分期
    第三节 分区考察
    第四节 铜矛的出土情境考察
    第五节 相关问题
第四章 商代晚期铜矛
    第一节 类型划分
        一、甲类双阔叶矛
        二、乙类双窄叶矛
    第二节 发展、演变与分期
    第三节 分区考察
    第四节 铜矛的出土情境考察
    第五节 相关问题
第五章 西周时期铜矛
    第一节 类型划分
        一、甲类双阔叶矛
        二、乙类双窄叶矛
    第二节 发展、演变与分期
    第三节 分区考察
    第四节 铜矛的出土情境考察
    第五节 相关问题
第六章 东周时期铜矛(戟刺)
    第一节 中原文化区
    第二节 齐鲁文化区
    第三节 秦文化区
    第四节 燕文化区
    第五节 西北文化区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图
附表

(7)皖南青铜兵器研究三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关于“锥形器”
二 王字矛及其纹饰的问题
三 屯溪土墩墓出土青铜剑的问题

(8)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目的、可行性及其相关问题
    第二节 先秦铜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目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附表
第二章 先秦时期工具铜斧的研究
    第一节 商代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二节 西周早中期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三节 西周晚期至春秋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四节 战国时期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五节 商周时期铜斧的分区研究
    第六节 鄂尔多斯式铜斧的特征
    附表
    附图
第三章 对先秦时期不同地区工具铜斧的研究
    第一节 商至西周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二节 东周时期青铜兵器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三节 先秦时期兵器类铜斧的分区研究
    附表
    附图
第四章 铜斧功用的进一步研究——工具类铜斧
    第一节 夏商时期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二节 西周时期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三节 春秋时期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四节 战国时期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五节 夏至商周时期铜斧的分区研究
    第六节 鄂尔多斯式铜斧的特征
    附表
    附图
第五章 铜斧功用的进一步研究——兵器类铜斧
    第一节 商至西周铜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二节 春秋时期青铜兵器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三节 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斧的种类与型式
    第四节 先秦时期兵器类铜斧的分区研究
    附表
    附图
第六章 先秦时期铜斧的分区分型研究
    第一节 先秦时期直銎斧分区研究
    第二节 先秦时期直銎斧的分型研究
    第三节 先秦时期横銎斧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
第七章 结语
附图:
    1 先秦时期工具类铜斧分区表
    2 先秦时期工具类铜斧区域类型表
    3 先秦时期兵器类铜斧分区表
    4 先秦时期兵器类铜斧分类表
    5 先秦时期铜斧的区系类型分类表
    6 铜斧基本信息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发表、待刊论文)
    A 试析鸽子洞元朝"失喇斡耳朵九春"文书
    B 鄂尔多斯式青铜刀的功用及特征
    C 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

(9)湖南地区出土东周青铜兵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铜兵器出土情况及典型遗址分析
    一、出土情况
    二、典型墓葬群分析
第二章 类型学分析
    一、铜剑
    二、铜戈
    三、铜矛
    四、铜镞
    五、铜戟
    六、铜殳
    七、铜铍
    八、铜弩机
第三章 分期、区域分布特点及相关问题探讨
    一、分期与年代
    二、区域分布特点
    三、湖南东周时期的民族分布状况
    四、楚对湖南的开发
结语
附表一:湖南地区出土东周兵器墓葬统计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持续的学术魅力
        (二)新材料层出不穷
    二、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一)研究的回顾
        (二)研究现状的思考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思路与方法
        (二)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皖南及周边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与分布
    第一节 皖南及周边地区商周青铜器出土概况
        一、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情况
        二、宁镇苏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情况
        三、浙西北环太湖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情况
        四、上海市地区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情况
    第二节 皖南地区出土青铜器的区域分布
        一、皖南地区地理地貌划分
        二、皖南地区出土青铜器及其组合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二章 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及其分期
    第一节 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地层关系及其初步分期
        一、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二号墩
        二、句容浮山果园三、四、五、九、二十四号墩
        三、高淳顾陇马粟一、二;永宁苗圃一、二号墩
        四、丹徒南岗山土墩墓群
        五、南陵千峰山土墩墓
        六、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地层关系及其初步分期
    第二节 宁镇地区典型土墩墓出土的陶瓷器及其分期
        一、溧水乌山岗沿山土墩墓
        二、溧水柘塘蔡家山一号墓、乌山秧田西山墓
        三、溧水乌山徐母塘山个头土墩墓
        四、溧水柘塘蔡家山二、三、四号墓
        五、丹徒大港母子墩墓
        六、丹徒大港磨盘墩墓
        七、溧水宽广墩墓
        八、金坛鳖墩墓
        九、丹阳青墩山墓
        十、溧水凤凰井墓
        十一、丹徒大港横山馒儿墩、石桥华山大笆斗、小笆斗土墩墓
        十二、丹徒大港烟墩山土墩墓
    第三节 皖南地区典型土墩墓出土的陶瓷器及其分期
        一、屯溪土墩墓——屯M1~屯M8
        二、繁昌平铺土墩墓
        三、宁国市安友西周墓群
        四、宣城棋盘崔村土墩墓
        五、郎溪钟桥土墩墓
    第四节 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总分期与整体年代框架
        一、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出土典型陶瓷器型式分析
        二、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总分期
        三、宁镇、皖南地区土墩墓的整体年代框架
第三章 皖南及周边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型式分析
    第一节 炊食器
        一、鼎
        二、簋
        三、甗
        四、鬲
    第二节 酒器
        一、尊
        二、盉
        三、卣
    第三节 水器
        一、盘
        二、匜
        三、盂
    第四节 兵器
        一、剑
        二、戈
        三、矛
第四章 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分期、年代与发展脉络
    第一节 分期与年代
        一、第一期:商代
        二、第二期:西周
        三、第三期:春秋
        四、第四期:战国
    第二节 皖南青铜器的发展脉络
        一、肇始(第一期:商代)
        二、勃兴(第二期早段:西周前期)
        三、变革(第二期晚段:西周后期)
        四、繁荣(第三期早段:春秋前期)
        五、转型(第三期晚段:春秋后期)
        六、衰退(第四期:战国)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湖广地区出土的“王”字铜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楚文化南渐的考古学观察 ——以洞庭湖水系区东周秦代墓葬为中心[D]. 胡平平. 吉林大学, 2019(10)
  • [2]东周时期楚国社会变迁研究 ——以江汉淮地区墓葬为中心[D]. 尚如春. 吉林大学, 2019(10)
  • [3]岭南地区周代青铜柱形器研究[D]. 何淑琼. 吉林大学, 2019(10)
  • [4]江陵地区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研究[D]. 卢斌. 西北大学, 2016(05)
  • [5]长兴出土商周青铜矛研究[J]. 毛波. 东方博物, 2014(03)
  • [6]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D]. 胡保华. 吉林大学, 2011(05)
  • [7]皖南青铜兵器研究三则[J]. 朱华东,管丹平. 东方博物, 2011(01)
  • [8]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D]. 牛长立. 南京大学, 2011(12)
  • [9]湖南地区出土东周青铜兵器研究[D]. 彭峪. 山东大学, 2010(09)
  • [10]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D]. 支小勇. 南京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湖广地区出土“王”字青铜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