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间位置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设备间位置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一、设备间位置优化的原则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铮,贺骁武,吴家行,王需,赵毅[1](2022)在《面向实时视频流分析的边缘计算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实时视频流分析在智能监控、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场景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计算负载高、带宽需求大、延迟要求严等特点使得实时视频流分析难以通过传统的云计算范式进行部署.近年来兴起的边缘计算范式,将计算任务从云端下沉到位于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和边缘服务器上,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许多针对实时视频流分析的边缘计算研究逐渐涌现.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视频流分析和边缘计算的背景知识,以及二者结合的典型应用场景;接着提出了现有系统所关注的衡量指标和面临的挑战;然后从终端设备层次、协作层次、边缘/云层次对本领域的关键技术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涉及了模型压缩和选择、本地缓存、视频帧过滤、任务卸载、网络协议、隐私保护、查询优化、推理加速和边缘缓存技术.基于对上述各项核心技术的有机整合,本文提出了基于边缘计算的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Argus,从数据采集、推理分析,到数据挖掘、日志管理,对实时视频流分析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持,并成功应用到智慧油田中.最后,本文讨论了本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希望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宗德媛,朱炯,李兵[2](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认为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韩培钰[3](2021)在《基于WebGIS的目标探测设备优化协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运动目标具有高度动态性和随机性,探测信息的井喷增长与实际场景探测设备资源的不足产生了冲突,如何高效管理多源异构探测设备,及时为它们动态地分配探测任务并组合执行,成为构建探测系统的关键问题。现有研究已实现了设备的接入及探测数据的存储,而在如何合理调度探测资源并优化系统探测性能方面尚有欠缺:仅单方面考虑或过于强调了决定设备探测效能的某一因素,未能搭建起完整的探测效能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最终效能的评估与反馈,没有形成探测闭环框架,不利于长期累计效益的提升;对于动态调度的时机和影响因素分析不足,没有保证调度决策的动态响应;对遗传求解算法的优化不足,算法的效率不高,易出现过早收敛域局部最优解、丢失或漏探目标等情况。为弥补现有工作不足,本文建立了对探测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的通用数学模型,完善了评价探测性指标体系与目标函数;搭建了基于优化调度、协同探测和效能评估反馈的设备资源优化配置闭环决策框架,以效能评价值为反馈环节引入决策过程;分析了触发设备资源动态调度的时机和场景,与以时间窗口为尺度的周期调度相结合增强了实时响应性;研究了基于贪婪策略的设备调度算法和改进遗传算法,适用于本文数学模型中,完善了基因编码规则,改进了选择算子和选择步骤,设计了自适应非线性交叉和变异算子,调整了符合任务实际约束的交叉、变异步骤,新增了基因交流步骤,通过与最新算法的对比实验证明其在收敛性和全局寻优能方面具有优势和创新性。此外,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图和React框架为前端可视化基础,以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和组件化设计思想搭建了仿真系统,以海洋探测环境为应用场景,实现目标探测态势和设备动态调度结果的可视化,进行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证明了本文研究内容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

赵倩儒[4](2021)在《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建设绿色、智慧、安全、专业、高效的港口是全球港口发展的主要趋势。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为绿色智慧港口的重要标志,正在引领港口建设新的变革。无论是像上海洋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样的新建码头,还是像天津港这样由传统码头改造升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均始终秉持着绿色、智慧、经济、高效的理念。生产作业自动化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和改造升级的核心,通过加大自动化作业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如自动化岸边起重机(Automated Quay Crane,AQC)、自动导引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以及自动化轨道吊(Automated Rail-Mounted Gantry,ARMG)等,利用智能调度、远程操控、能耗监测以及安全预警等手段推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应用。此外,从绿色节能的视角,研究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的协同调度问题对于提高自动化码头整体作业效率,降低生产作业能源消耗,实现码头绿色智慧调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研究重点是自动化作业设备间协同调度优化,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设置目标优先级,以总作业时间最小为第一优先级,总作业能耗最小为第二优先级,即在保证码头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兼顾降低能耗的优化目标。通过调整AQC、AGV和ARMG的数量配置关系,突出自动化作业设备间协同调度的重要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研究边界的限定和优化目标的提出。通过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和进出口操作流程进行分析,限定了本文研究的边界,为了突出重点研究自动化作业设备间的协同调度问题,本文将研究边界上限设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装卸船作业,下限设在自动化双轨道吊堆场堆存作业,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总时间最小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展开研究。(2)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体系构建。在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自动化码头作业设备调度的四层结构模型、能效关系模型和逻辑框架模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3)考虑能耗的自动化双小车岸桥与AGV协同调度研究。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中的装卸船设备和水平运输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自动化设备的作业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构建以总作业时间最小为第一目标优先级的AQC和AGV的协同调度模型,建模过程中引入AQC中转平台容量限制等约束条件,模型的求解算法设计的是改进二阶段禁忌搜索算法,通过算例实验验证AQC与AGV协同调度模型和二阶段禁忌搜索算法是真实有效的,最终获得兼顾提升作业效率和降低能耗双重目标的AQC与AGV协同调度优化方案。(4)考虑能耗的AGV和自动化轨道吊协同调度研究。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中的水平运输设备和堆场堆存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自动化设备的作业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构建以总作业时间最小为第一目标优先级的AGV和ARMG协同调度模型,建模过程中引入双ARMG相互干扰等约束条件,通过算法对比,选择二阶段遗传算法求解模型,采用算例实验证明AGV和ARMG协同调度模型和二阶段遗传算法在解决该问题上的有效性,最终获得兼顾提升作业效率和降低能耗双重目标的AGV与ARMG协同调度优化方案。(5)考虑能耗的AQC、AGV和ARMG协同调度研究。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中的装卸船设备、水平运输设备和堆场堆存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自动化设备的作业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设置目标优先级,基于混合流水车间调度理论,构建AQC、AGV和ARMG的集成调度模型,参考混合流水车间调度问题的求解算法,设计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求解该问题,采用自适应步长策略提高嗅觉搜索的寻优能力,同时引入协同机制。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加以验证。

邓茜泽[5](2021)在《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全世界范围内,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和致死人数日渐上升,尤其是心脑血管类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甚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能够安全而高效地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复合手术。伴随着复合手术的发展,现代医疗建筑中出现了新的医技空间,即复合手术室。在复合手术室中不仅能够进行外科手术,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术中转换为介入治疗模式和影像检查模式,现如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脏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以及骨科等多个科室之中。复合手术室的建设不仅代表了现代医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也标志着一所医院的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关于复合手术室的建设领域研究成果较少,对于已建成的案例也缺乏调研和分析,致使复合手术室的建设缺少较为整体性的理论指导和建筑设计参考模式。本文首先从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复合手术,为复合手术室的研究提供了医学概念基础,探讨了手术室的五个发展历程,明确了每一阶段手术室的基本特点,并从定义与内涵、分类、需求情况与临床应用、设置条件与规划流程、设备条件要求、人员配置与管理要求这六个方面对复合手术室进行了系统的概述。接着,本文通过分析西安地区医院的数量、等级及分类,选择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三所具有代表性的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建设的复合手术室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了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西安地区及国内其他省市的建设实例,从位置规划、工艺流程、功能组成、空间布局以及人性化设计这五个方面对复合手术室进行了较为整体的研究,明确了复合手术室的位置规划要满足洁净手术室以及影像设备两方面的环境要求,并且应当严格遵守洁净手术部的医疗工艺流程,统筹设计医护及检修人员、患者、物品、设备运输这4条主要流线,合理规划手术间、机房、控制间以及设备间这四类功能用房,在手术间的布局中,要综合考虑核心设备的选型、辅助设备的选择以及医护人员配置三个要点,此外本文还对复合手术室的空间布局模式进了平面和剖面两个维度的图示说明,运用图表分析了各类复合手术室的尺寸和面积,并展示了具体的布局图示以供参考,接着从模块化艺术玻璃、彩色照明以及玻璃天花的应用探讨了复合手术室的人性化设计。其次,本文研究了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的相关技术问题,总结了复合手术室在施工、辐射防护、净化空调、给排水、电气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这六个方面的建设要求。最后,本文就全篇对复合手术室的整体研究做出了总结,对我国复合手术室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之后我国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设提供参考。

王鹏宇[6](2020)在《D2D与蜂窝通信中的边缘协作缓存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其中流量增长主要由多媒体业务和视频业务产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5G网络边缘部署大量的低功率节点设备,将数据流量卸载到网络边缘设备上,能够有效减轻宏基站回程链路以及下行链路带来的网络流量负担。与此同时,随着D2D通信技术的兴起,将数据流量卸载到移动用户设备上,能够进一步提升网络的频谱利用率和吞吐量,减少时延和传输成本,极大提升用户体验质量。因此,本文通过将D2D通信引入到蜂窝网络中,对D2D与蜂窝通信中的边缘协作缓存策略进行研究。第一,通过考虑缓存文件的空间位置变化,用户设备之间共享缓存文件以及用户设备和小蜂窝基站(SBS)之间的协作缓存来研究其平均缓存命中率最大化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最大化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最优分层协作缓存网络模型。首先,对D2D与蜂窝通信中的边缘协作缓存网络进行最优分层建模,包括:网络模型、文件流行度分布、文件搜索与缓存命中。其次,基于该网络模型,研究了一种最优分层的协作缓存策略(OH-CC)。然后,通过考虑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SBS之间的移动性变化关系,进一步研究了移动性对用户平均缓存命中率的影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OH-CC缓存策略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移动性的最优分层缓存策略(MOH-CC),并再次对D2D与蜂窝通信中的边缘协作缓存网络进行移动性的最优分层建模,包括:网络模型、移动缓存模型描述、文件请求与缓存命中。与OH-CC缓存策略相比,MOH-CC缓存策略进一步考虑了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SBS之间的移动协作缓存关系,最后,经过对数学模型进行子模态优化,本文采用遗传算法对重塑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第二,本文对MOH-CC、OH-CC以及基于Zipf分布的随机缓存策略(RC-ZD)这三种缓存策略进行仿真分析。首先,通过仿真对比这三种缓存策略在不同参数情况下对平均缓存命中率影响;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最后经过仿真验证,本文所提的MOH-CC缓存策略在考虑用户移动性的同时,能够取得最好的缓存性能,比其他两种缓存策略相比具有更好的性能。图 [16] 表[3] 参 [79]

杨宜佳[7](2020)在《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多式联运已成为我国货物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铁水联运依靠低成本、大运量、衔接便利、安全可靠等优势成为多式联运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发展对交通运输总体能耗提出了新要求。铁水转运的作业时效性、有效衔接度、和高效低能耗发展更是未来我国交通运输调整结构、转型赋能的重点方向。集装箱铁水联运港站作为联运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其内部作业组织和调度水平影响整个联运系统的运输组织和周转效率,并对港站运营过程中的能耗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合理有效的组织铁水联运港站内“船舶-班列”装卸作业以及箱流周转,进行车船联动下的作业组织协同优化,对于提高港站联运服务水平、提升作业效率和能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铁水联运港站的集装箱装卸作业组织与班列运输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集装箱流在船舶与列车间的转运衔接机理,结合不同情景下的港站实际运营需求,对集装箱在车船间的装卸转运作业计划和班列疏运组织衔接方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我国港口开展集装箱铁水联运的发展基础、关键要素、必要条件及技术难点,针对亟需破解的“车船”间装卸转运协同作业与“最后一公里”集疏运接驳难题,界定适用于港站铁水联运发展的作业场景、作业计划和运营目标,提出港站车船联动下作业组织优化的三个核心问题,从铁水联运能力协调的角度,构建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总体理论框架。(2)船舶到港下的铁水联运装卸设备集成调度优化。在总体框架下,分步解析船舶到港下的铁水联运“船舶-班列”进口箱流的转运作业机理,即集装箱从到港卸船作业至列车装车作业的装卸转运过程,以“泊位岸边起重机-集装箱卡车-正面吊运机”为主要装卸工艺,研究进口联运箱在密集装卸作业下的多阶段设备集成调度问题。考虑港站的不同运营需求,分析设备作业效率与能耗效率的耦合机理,以最小化全部联运箱作业完工时间和设备总体能耗为目标,构建面向高能效运营的设备集成调度优化模型,设计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优化算法求解,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3)列车到港下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优化。在总体框架下,分步解析列车到港下的铁水联运“班列-船舶”进、出口箱流的转运作业机理,即集装箱在港站陆侧铁路作业区至联运箱堆场间的装卸转运过程,以“铁路轨道门吊-自动升降机-堆场门吊”为主要装卸工艺,研究列车双向同步装卸作业下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优化问题。考虑不同运营需求,以最小化全部联运箱作业完工时间和设备总体能耗为目标,实现出口联运箱在堆场的堆位分配,构建面向高能效运营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设计基于遗传算法的启发式规则算法求解,通过算例实验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4)班列开行组织下的“车船”衔接作业组织优化。在总体框架下,针对联运箱流在到港船舶、列车间的铁水转运衔接整体过程,分析箱流从海运转向陆运的铁水联运“无缝衔接”作业组织机理,在时空资源配置视角下,提出铁水联运班列疏运组织计划的编制方法。基于到港箱流在堆场堆存箱量的动态变化和不同去向,考虑车船衔接下班列开行组织的基本要求及关键要素,从开行时间、区段、频率和编组内容方面对疏港班列的运输组织方案进行编制。考虑班列开行条件约束、港站能力约束、箱流平衡约束等,构建以最小化在港堆存箱流的总箱时为目标的“车船”衔接疏运组织优化模型,设计启发式规则算法,得到班列开行计划,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班列疏港组织下的港站铁水联运衔接效果。

闫柏丞[8](2020)在《海铁联运港口铁路作业区集装箱列车装卸作业组织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推动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促进以集装箱为主要运输对象,以铁路运输网络为运输主骨架的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已经成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货物运输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对比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集装箱多式联运仍具备较大的增长空间。除管理体制和组织方法外,导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海铁联运箱量远低于国外先进水平的原因之一在于,空间上,铁路未能与港口进行良好融合,规模以上港口铁路入港率偏低,需借助公路车辆在港口和铁路车站间进对集装箱进行短驳作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多式联运组织的复杂性和联运作业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已将铁路入港列为后续港口发展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铁路入港后必然将影响既有港口作业过程,进一步增加港口作业内容,进而提高了港口作业决策的复杂度。其中,铁路入港模式下,联运港口需要在传统港口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据铁路运输组织要求,利用港口内部资源,对列车装卸及相关作业进行组织。这也是铁路入港模式下,联运港口区别于单一服务于航运的传统港口的关键特征。围绕此特征,本文将对铁路入港模式下的海铁联运港口列车装卸作业组织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理论框架。铁路入港一方面缩短了集装箱在列车与船舶间的运输距离,减少了公路短驳作业,但同时也增加了联运港口的决策内容,提高了港口作业复杂度。本文对比港口无铁路专用线和港口内建有铁路专用线两种场景内港口作业内容,分析了铁路入港对海铁联运体系的影响,并界定了本文研究场景。进一步,通过对联运港口作业目标、作业对象与作业流程的分析,明确铁路入港模式下影响联运港口作业效率的关键作业环节。随后,基于协同内涵,从策略决策和调度决策等多个层面,构建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框架。(2)路港协同模式下考虑车船直取的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从供需协同的角度,在策略决策层面,以提高车船直取集装箱在进口箱中的占比,减少集装箱在港口内的停留时间,防止进口箱滞留为目标,考虑船舶卸船作业时间、列车作业时间和作业区作业能力影响,针对列车具有固定运行方向场景,构建了考虑车船直取作业模式的铁路作业区列车调度和进口集装箱换装方案协同优化模型,对路港协同模式下的列车调度计划、进口箱换装作业计划和出口箱卸车计划进行集成优化。为提高模型求解效率,在对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结合问题特点设计了基于回溯策略的可变长度滚动计划周期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分析了铁路作业区装卸作业能力、取送车作业能力和列车作业时间窗长度对转运方案的影响。(3)港航约束下基于满轴开行条件的联运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从能力协同的角度,在策略决策层面,以最小化进、出口集装箱在港口内作业总成本为目标,考虑出口箱截港时间、列车到达时间和铁路作业区装卸作业能力的影响,针对进口箱卸船方案固定,列车满轴开行且车底无固定运行方向场景,构建了满轴开行条件下的铁路作业区列车调度与进、出口箱换装作业集成优化模型。为提高模型求解效率,证明了模型中部分整数决策变量的松弛条件,并根据问题特点设计了有效不等式。结合算例实验,分析了铁路作业区装卸作业能力和模型目标函数中不同单位成本取值对转运方案优化结果的影响。(4)港口铁路作业区多设备协同作业调度。从调度协同的角度,在调度决策层面,以缩短任务完工时间,减少作业设备间等待时间为目标,研究了列车同步装卸模式下,以轨道门吊、集卡、正面吊为主型作业机械的港口铁路作业区多设备协同调度问题。为加速模型求解,依据实际作业要求和模型优化目标,设计了基于最早可用设备规则的遗传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并通过算例验对算法效果进行了验证。同时,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设备数量配置对最终调度方案的影响。

王欣怡[9](2020)在《室内伪卫星信号传播效应与多径统计模型研究》文中指出伪卫星系统应用于室内定位具有组网灵活、抗干扰、兼容卫星导航系统等优势,但在复杂室内环境中,伪卫星信号面临功率衰减、多径衰落等问题,给精密测距及定位信息提取带来了技术挑战。在此背景下,室内伪卫星信号传播特性的揭示和多径统计模型的建立,对接收机的信号识别、提取及室内定位算法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伪卫星应用于室内定位时多径传播特性复杂、衰落统计模型未知等关键问题,首先理论分析了室内伪卫星信号的传播特性及应用环境特征,建立了室内伪卫星信号的多径统计模型;其次,基于射线追踪算法揭示了伪卫星信号在三种典型条件下的多径特性参数规律,同时提出了确定性建模方法,对伪卫星信号的大尺度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并仿真验证了多径统计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自主的伪卫星系统和实验场,进一步实测验证了伪卫星信号大尺度模型的参数估计效果,及多径统计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论文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室内伪卫星信号传播特性分析及多径统计建模针对室内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从建模方法和衰落范围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现有室内信道模型的优势与不足,综合伪卫星信号体制以及应用环境特点,基于已有室内信道模型建立了室内伪卫星信号的多径统计模型。其中,大尺度衰落采用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表征,小尺度衰落则根据不同环境特征分别采用莱斯、瑞利和对数正态分布描述。2.典型条件下伪卫星信号多径特性参数研究采用室内典型的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射线追踪法研究了伪卫星信号在室内外不同发射点、不同空间复杂度、不同穿墙数量等条件下的传播特性参数,包括路径损耗、功率时延、接收功率参数特征。仿真验证表明,室外伪卫星用于室内定位时,有效多径的数量小于5,叠加信号强度难以达到接收天线的接收阈值;功率衰减约为50d B时,非视距和视距信号的传输距离,简单空间场景下分别为13m和大于20m、复杂度适中的空间场景下分别为9m和20m、复杂空间场景下分别为小于5米和17m;同时,相同传输距离情况下,伪卫星信号穿墙数量每增加1个,路径损耗增加值约为25d B。3.伪卫星多径信号的确定性建模方法研究为了实现伪卫星信号大尺度模型参数的有效估计,验证多径统计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确定性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场景分类建模、多径信号的跟踪提取、多径参数计算三个步骤,分别对停车场、办公室、商场等典型场景进行了仿真计算,利用仿真结果对伪卫星信号大尺度模型的衰减因子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停车场、办公室和商场场景的衰减因子估计值分别约为2.2、2.8和2.9;同时,统计得到的射线追踪确定性模型与统计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多径统计模型的正确性。4.实际场景下伪卫星多径统计模型正确性和有效性验证评估为了验证实际场景下大尺度模型参数估计和多径统计模型的正确性,利用中电54所某实验楼作为实际测试环境,对比分析了伪卫星信号载噪比在一楼(大厅场景)和二楼(办公场景)的实测值和理论值。实验结果表明:伪卫星信号大尺度模型在大厅场景和办公场景的最大测试误差分别为4d B和6d B,平均测试误差约为2.2d B和3.2d B,证明了大尺度模型衰减因子估计方法在实际场景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表明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能够有效表征伪卫星信号的大尺度衰落过程,验证了多径统计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孙盼[10](2020)在《数字化车间双行设备布局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继机械化、电气化之后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制造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是此次工业革命的关键。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国内制造企业的自动化、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面对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当前的劳动密集型制造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对生产效率、制造成本、产品质量等环节的要求,许多企业越来越注意到数字化车间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数字化车间时,用自动导引车(AGV)代替了人工驾驶叉车,自动化制造设备代替了传统制造设备,这种生产模式带来设备布局规则的改变。如何更好地对数字化车间内的设备进行布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数字化车间为研究背景,分析讨论其设备布局优化模型的建立、求解方法以及虚拟仿真等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双行设备布局问题不仅需要确定设备的排序(相对位置),还需要确定设备的具体位置(绝对位置),是一个离散组合优化问题和连续优化问题的集合。本文根据数字化车间中自动化设备和人工制造单元分开排列在上下两行的特点,对原有双行布局模型进行修改,剔除了判断设备所在行号和两设备是否同行的二进制决策变量,建立了特殊的双行布局模型。该模型将原本复杂的双行设备布局问题变成了简单的连续布局优化问题。(2)当车间内设备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车间设备布局优化问题是一个NP-hard问题,难以用分支定界法、SLP等精确求解方法得到较好解。本文结合生物体免疫系统原理,对标准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得到免疫粒子群算法。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引进抗体亲和度、浓度机制,可以有效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而早收敛以及粒子多样性差的问题。在用免疫粒子群算法求解特殊的双行布局模型时,本文对抗体进行实数编码,这种编码方式对求解连续布局优化问题有很好效果。(3)运用免疫粒子群算法对实际数字化车间-B车间的布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并将求解结果与标准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免疫粒子群算法相比其他两种算法而言,求解速度快且有较好的适应度结果。在求解得到的布局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车间三维立体模型,对B车间布局进行细节上的调整,使其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直观形象。

二、设备间位置优化的原则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备间位置优化的原则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实时视频流分析的边缘计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相关调研和综述
    1.2 本文贡献
2 背景介绍
    2.1 视频分析流程
    2.2 边缘计算架构
    2.3 应用场景
        2.3.1 安防监控
        2.3.2 交通分析
        2.3.3 增强现实
        2.3.4 无人机搜救
        2.3.5 可穿戴认知辅助
3 目标与挑战
    3.1 关键指标
    3.2 主要挑战
4 关键技术
    4.1 终端设备层次
        4.1.1 模型压缩
        4.1.2 模型选择
        4.1.3 本地缓存
        4.1.4 视频帧过滤
        4.1.5 小结
    4.2 协作层次
        4.2.1 任务卸载
        4.2.2 网络协议
        4.2.3 隐私保护
        4.2.4 小结
    4.3 边缘/云层次
        4.3.1 查询优化
        4.3.2 推理加速
        4.3.3 边缘缓存
        4.3.4 小结
5 Argus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6 未来研究方向
    6.1 终端设备层次:模型性能预测
    6.2 协作层次:网络特性支持
    6.3 边缘/云层次:模型持续学习
    6.4 系统应用:通用测试平台
7 总结

(2)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2 EWB仿真计算
3 实验验证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3)基于WebGIS的目标探测设备优化协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创新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基础与国内外研究介绍
    2.1 基础理论与技术介绍
        2.1.1 目标探测技术
        2.1.2 待探测目标运动模型
        2.1.3 设备优化管理框架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工作
        2.2.1 设备优化管理
        2.2.2 设备智能分配求解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标探测设备优化调度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3.1 协同管理调度的闭环结构
    3.2 设备动态调度分析
        3.2.1 动态调度场景与时机
        3.2.2 共探测度
        3.2.3 信息熵增量与设备故障
    3.3 基于效能函数的目标-设备协同调度模型
        3.3.1 模型分析
        3.3.2 优先级的评估
        3.3.3 目标-设备适配系数
        3.3.4 设备协同水平
        3.3.5 探测成本和代价
        3.3.6 约束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探测设备优化调度算法研究与实现
    4.1 基于贪婪策略的算法研究与实现
    4.2 改进遗传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4.2.1 个体编码与种群的初始化
        4.2.2 改进选择算子
        4.2.3 设备编号交叉
        4.2.4 变异与基因交流
        4.2.5 算法终止
    4.3 系统效能评估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4.4 算法算例与仿真实验分析
        4.4.1 基于贪婪策略调度算例分析
        4.4.2 改进遗传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目标探测设备优化协同仿真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控制中心调度算法输入实现
        5.1.1 GIS地图实现
        5.1.2 目标多维度输入数据实现
        5.1.3 目标-设备信息图谱实现
    5.2 调度控制算法输出可视化实现
        5.2.1 设备探测航迹可视化实现
        5.2.2 设备分配与多维度数据信息展示实现
        5.2.3 效能评估可视化实现
    5.3 测试目标与测试环境
    5.4 系统功能测试
        5.4.1 AIS雷达与声呐探测航迹测试
        5.4.2 多设备探测数据可视化测试
        5.4.3 目标-设备信息图谱可视化测试
        5.4.4 动态调度可视化测试
        5.4.5 效能评估与反馈改进测试
    5.5 系统性能测试
        5.5.1 响应性测试
        5.5.2 稳定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考虑能耗的集装箱码头调度的相关研究
        1.3.2 AQC与AGV协同调度的相关研究
        1.3.3 AGV与ARMG协同调度的相关研究
        1.3.4 AQC、AGV与ARMG集成调度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结构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体系构建
    2.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分析
        2.1.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
        2.1.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进出口作业流程
        2.1.3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必要性分析
    2.2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结构模型
    2.3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关系模型
        2.3.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能耗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3.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能效关系模型
    2.4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框架模型
        2.4.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目标
        2.4.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决策变量
        2.4.3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约束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双小车岸桥与AGV协同调度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模型构建
        3.2.1 符号定义
        3.2.2 建立模型
    3.3 模型求解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介绍
        3.4.2 算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能耗的AGV与自动化轨道吊协同调度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构建
        4.2.1 符号定义
        4.2.2 建立模型
    4.3 求解算法
        4.3.1 编码和解码
        4.3.2 交叉与变异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考虑能耗的AQC、AGV与 ARMG集成调度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符号定义
        5.2.2 建立模型
    5.3 求解算法
        5.3.1 编码
        5.3.2 种群初始化
        5.3.3 基于适应步长的嗅觉搜索
        5.3.4 视觉搜索
        5.3.5 全局协作机制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典型疾病的现状与影响
        1.1.2 治疗模式与医治空间的发展
        1.1.3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的发展
        1.1.4 所属研究课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复合手术及复合手术室概述
    2.1 复合手术
        2.1.1 医学概念说明
        2.1.2 医疗流程介绍
    2.2 手术室的发展历程
    2.3 复合手术室
        2.3.1 定义与内涵
        2.3.2 分类
        2.3.3 需求情况与临床应用
        2.3.4 设置条件与规划流程
        2.3.5 设备条件要求
        2.3.6 人员配置与管理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案例调研分析
    3.1 西安地区医院及复合手术室建设现状
        3.1.1 医院数量及分级、分类状况
        3.1.2 复合手术室建设情况
    3.2 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典型案例调研
        3.2.1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3.2.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3.2.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3 西安地区复合手术室建设情况总结
        3.3.1 建设现状总结
        3.3.2 规划设计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
    4.1 位置规划
        4.1.1 满足洁净手术室的要求
        4.1.2 满足影像设备的要求
    4.2 工艺流程
        4.2.1 工作人员流程
        4.2.2 患者流程
        4.2.3 物品流程
        4.2.4 影像设备运输流线
    4.3 功能组成
        4.3.1 单模式复合
        4.3.2 多模式复合
    4.4 空间布局
        4.4.1 空间布局要点
        4.4.2 空间布局模式
        4.4.3 空间尺寸要求
        4.4.4 空间布局图示
    4.5 人性化设计
        4.5.1 模块化墙板及艺术玻璃的应用
        4.5.2 彩色照明的应用
        4.5.3 景观天花的应用
    4.6 本章小节
5 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技术研究
    5.1 施工要求
        5.1.1 地面施工要求
        5.1.2 墙面施工要求
        5.1.3 顶面施工要求
    5.2 辐射防护要求
        5.2.1 DSA、CT复合手术室辐射防护要求
        5.2.2 MRI复合手术室辐射防护要求
    5.3 净化空调要求
        5.3.1 功能用房洁净等级
        5.3.2 净化空调系统要求
    5.4 给排水要求
    5.5 电气要求
        5.5.1 DSA复合手术室电气要求
        5.5.2 CT复合手术室电气要求
        5.5.3 MRI复合手术室电气要求
    5.6 数字化信息系统
        5.6.1 PACS系统集成
        5.6.2 手术中心控制系统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二 调研表格及问卷
致谢

(6)D2D与蜂窝通信中的边缘协作缓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1.4 各章节工作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D2D通信与边缘协作缓存技术
    2.1 引言
    2.2 D2D通信技术
        2.2.1 D2D通信网络模型
        2.2.2 技术优势及应用场景
        2.2.3 关键技术
        2.2.4 存在的问题
    2.3 边缘协作缓存
        2.3.1 边缘缓存
        2.3.2 协作缓存
    2.5 本章小结
3 D2D与蜂窝通信中的最优分层协作缓存策略(OH-CC)
    3.1 引言
    3.2 最优分层边缘协作缓存模型
        3.2.1 网络模型
        3.2.2 文件流行度分布
        3.2.3 文件搜索与缓存命中
    3.3 最优分层缓存命中概率推导
    3.4 问题求解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移动性的最优分层协作缓存策略(MOH-CC)
    4.1 引言
    4.2 移动性缓存模型
        4.2.1 网络模型
        4.2.2 移动缓存模型描述
        4.2.3 文件请求与缓存命中
    4.3 移动缓存命中率推导
    4.4 问题求解
    4.5 优化求解
        4.5.1 子模态优化
        4.5.2 基于遗传算法(GA)的求解
    4.6 本章小结
5 仿真对比与分析
    5.1 缓存策略仿真对比
    5.2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集装箱港口作业资源优化
        1.3.2 铁水联运模式下港站作业调度优化
        1.3.3 考虑高能效运营的港站作业资源优化
        1.3.4 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优化
        1.3.5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系统分析
    2.1 铁水联运发展现状概述
        2.1.1 国外铁水联运发展情况及港口范例
        2.1.2 我国铁水联运发展情况及示范通道
    2.2 港站铁水联运作业场景分析
        2.2.1 港站布局及关键资源
        2.2.2 作业设备及装卸工艺
        2.2.3 作业流程及作业环节
        2.2.4 运营模式及利益目标
    2.3 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框架
        2.3.1 船舶到港下的铁水联运装卸设备集成调度优化
        2.3.2 列车到港下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优化
        2.3.3 班列开行组织下的“车船”衔接作业组织优化
    2.4 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体系
        2.4.1 目标集
        2.4.2 决策变量集
        2.4.3 约束条件集
    2.5 本章小结
3 船舶到港下的铁水联运装卸设备集成调度优化研究
    3.1 装卸设备集成调度问题思路
        3.1.1 问题描述
        3.1.2 优化前提
    3.2 模型构建
        3.2.1 模型相关假设
        3.2.2 相关参数及变量
        3.2.3 约束条件
        3.2.4 目标函数
        3.2.5 数学优化模型
    3.3 模型求解
        3.3.1 染色体编码及解码
        3.3.2 适应度函数与选择操作
        3.3.3 交叉与变异操作
        3.3.4 模拟退火处理及终止条件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基本情况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列车到港下的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优化研究
    4.1 设备调度与堆位分配协同问题思路
        4.1.1 问题描述
        4.1.2 优化前提
    4.2 模型构建
        4.2.1 模型相关假设
        4.2.2 相关参数及变量
        4.2.3 约束条件
        4.2.4 目标函数
        4.2.5 数学优化模型
    4.3 模型求解
        4.3.1 染色体编码及解码
        4.3.2 适应度函数与选择操作
        4.3.3 交叉与变异操作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基本情况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班列开行组织下的“车船”衔接作业组织优化研究
    5.1 “车船”衔接下的铁水联运班列开行组织问题思路
        5.1.1 问题描述
        5.1.2 优化前提
    5.2 模型构建
        5.2.1 模型相关假设
        5.2.2 相关参数及变量
        5.2.3 约束条件
        5.2.4 目标函数
        5.2.5 数学优化模型
    5.3 模型求解
        5.3.1 染色体编码及解码
        5.3.2 适应度函数与选择操作
        5.3.3 交叉与变异操作
    5.4 算例分析
        5.4.1 算例基本情况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部委关于多式联运发展的重大方案及政策文件名录
附录 B 港口铁路专用线规划重点项目情况总结(2019-2020)
附录 C 船舶到港信息及铁水联运集装箱信息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海铁联运港口铁路作业区集装箱列车装卸作业组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集装箱多式联运节点的作业组织与调度优化
        1.2.2 集装箱多式联运运网的运输组织与调度优化
        1.2.3 集装箱多式联运“点线”结合的作业组织与调度优化
        1.2.4 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理论框架
    2.1 海铁联运体系构成与港口铁路影响分析
        2.1.1 公路短驳模式
        2.1.2 铁路入港模式
        2.1.3 铁路入港模式影响分析
    2.2 海铁联运港口关键作业界定
        2.2.1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基本布局与主要设施
        2.2.2 集装箱海铁联运港口箱流类型
        2.2.3 集装箱海铁联运列车类型与组织方式
        2.2.4 进、出口联运集装箱作业流程与作业计划
        2.2.5 海铁联运集装箱换装作业关键决策内容
    2.3 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框架主要内容
        2.3.1 “协同”的内涵辨析
        2.3.2 海铁联运列车装卸作业协同优化框架
        2.3.3 路港协同模式下考虑车船直取的联运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
        2.3.4 港航约束下基于满轴开行条件的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
        2.3.5 港口铁路作业区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路港协同模式下考虑车船直取的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
    3.1 问题描述
        3.1.1 问题概述
        3.1.2 联运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目标
        3.1.3 铁路作业区列车调度计划及影响因素分析
        3.1.4 进、出口联运集装箱换装方案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模型构建
        3.2.1 模型假设
        3.2.2 符号说明
        3.2.3 模型构建
        3.2.4 模型改进
    3.3 基于回溯策略的可变长度滚动计划周期算法设计
        3.3.1 回溯策略设计思路
        3.3.2 模型处理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说明
        3.4.2 RHAAB算法求解质量验证
        3.4.3 RHAAB算法求解效率验证
        3.4.4 铁路作业区作业能力影响分析
        3.4.5 列车作业时间窗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港航约束下基于满轴开行条件的联运集装箱转运方案优化
    4.1 问题描述
        4.1.1 问题概述
        4.1.2 优化目标
        4.1.3 铁路作业区列车调度方案与影响因素分析
        4.1.4 进、出口集装箱换装方案与影响因素分析
    4.2 模型构建
        4.2.1 模型假设
        4.2.2 符号说明
        4.2.3 模型构建
    4.3 模型改进
        4.3.1 整数决策变量松弛证明
        4.3.2 有效不等式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说明
        4.4.2 模型有效性验证
        4.4.3 模型改进效果验证
        4.4.4 作业能力影响分析
        4.4.5 单位成本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港口铁路作业区多设备协同作业调度
    5.1 问题描述
        5.1.1 问题概述与优化目标
        5.1.2 设备调度与作业过程分析
    5.2 模型构建
        5.2.1 模型假设
        5.2.2 模型参数
        5.2.3 模型构建
    5.3 算法设计
        5.3.1 解的编码形式
        5.3.2 设备指派规则
        5.3.3 适应度函数与遗传算子
    5.4 算例分析
        5.4.1 算例说明
        5.4.2 优化效果分析
        5.4.3 设备配置方案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室内伪卫星信号传播效应与多径统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伪卫星室内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2 室内无线通信信号统计模型研究现状
        1.2.3 定位信号多径统计模型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室内伪卫星信号传播特性及多径统计建模研究
    2.1 室内伪卫星信号体制
    2.2 伪卫星室内定位的影响因素
        2.2.1 非视距传播
        2.2.2 多径效应
        2.2.3 阴影效应
        2.2.4 频段干扰
    2.3 室内无线信号基本传播方式
        2.3.1 自由空间传播
        2.3.2 反射
        2.3.3 绕射
        2.3.4 散射
    2.4 室内信道模型
        2.4.1 室内信道模型分类
        2.4.2 统计性模型
        2.4.3 确定性模型
    2.5 室内伪卫星信号多径统计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定位条件下伪卫星信号多径特性参数研究
    3.1 室内环境建模
    3.2 室内外发射点下伪卫星信号传播特性研究
    3.3 不同空间复杂度下伪卫星信号传播特性研究
    3.4 不同穿墙数量下伪卫星信号传播特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伪卫星多径信号的确定性建模方法研究
    4.1 确定性建模方法研究
        4.1.1 室内结构化场景建模
        4.1.2 多径信号的跟踪和提取方法
        4.1.3 多径参数计算方法
    4.2 伪卫星多径确定性建模研究
        4.2.1 停车场模型
        4.2.2 办公室模型
        4.2.3 商场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伪卫星信号多径统计模型实测验证
    5.1 伪卫星信号发射功率
    5.2 室内伪卫星信号多径统计模型实测方法
        5.2.1 试验环境
        5.2.2 试验步骤
    5.3 室内伪卫星信号多径统计模型试验数据及分析
        5.3.1 一楼大厅场景测试结果
        5.3.2 二楼办公场景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数字化车间双行设备布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备布局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设备布局问题求解算法的研究现状
        1.2.3 双行设备布局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化车间和设备布局问题的理论综述
    2.1 数字化车间概述
    2.2 设备布局问题的理论综述
        2.2.1 设备布局问题的定义
        2.2.2 设备布局原则
        2.2.3 设备布局类型
        2.2.4 设施布局形式
    2.3 设备布局的求解算法
        2.3.1 分支定界法
        2.3.2 系统化布置设计法
        2.3.3 智能优化算法
    2.4 虚拟仿真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化车间双行布局问题建模
    3.1 双行布局关键问题分析
    3.2 双行设备布局问题模型构建
    3.3 基于数字化车间背景的双行布局模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免疫粒子群算法求解特殊双行布局模型
    4.1 免疫粒子群算法
    4.2 利用免疫粒子群算法求解特殊的双行布局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公司B车间布局方案设计
    5.1 公司生产车间基本概况
    5.2 B车间布局优化
        5.2.1 模型参数数据
        5.2.2 算法参数设置
        5.2.3 实验结果分析
    5.3 车间三维布局模型构建
        5.3.1 设施模型建立
        5.3.2 车间三维模型的构建及调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设备间位置优化的原则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实时视频流分析的边缘计算技术[J]. 杨铮,贺骁武,吴家行,王需,赵毅.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22(01)
  • [2]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3]基于WebGIS的目标探测设备优化协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韩培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D]. 赵倩儒.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复合手术室建筑设计研究[D]. 邓茜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D2D与蜂窝通信中的边缘协作缓存策略研究[D]. 王鹏宇.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7]铁水联运港站“船舶-班列”作业组织协同优化[D]. 杨宜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8]海铁联运港口铁路作业区集装箱列车装卸作业组织优化[D]. 闫柏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室内伪卫星信号传播效应与多径统计模型研究[D]. 王欣怡. 东南大学, 2020(01)
  • [10]数字化车间双行设备布局问题研究[D]. 孙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设备间位置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