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

如何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

一、如何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论文文献综述)

徐艳艳[1](2021)在《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一方面,补充对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选文的研究;另一方面,指出新诗意象教学应该从意象群层面出发,并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意义、教学角度和教学策略。绪论部分首先指明研究缘起,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并且,对统编本新诗选文、新诗意象群和新诗意象群教学进行文献研究并做出综述,把握研究现状。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对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进行界定,探究意象群与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新诗意象群与古典诗歌意象群进行比较,深入认识其特点。之后,把握新诗意象群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在整体上对课内现代新诗意象群进行观照,探究诗歌意象群艺术,寻找意象教学的角度。包括考察意象群对诗歌内容主题的建构,典型诗人的个性化意象群选择与呈现,哲理诗的意象群特点,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方式与效果。从多个角度对诗歌意象群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群艺术技巧与思想情感。接着,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课堂教学过程为线索,交织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和教学材料,确定四个大策略,即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读写结合,意象群创造性想象;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最后,以九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进行意象群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群角度解读诗歌、理解诗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在研究的最后,指明不足与可以进一步探究之处。

谭舒心[2](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中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戏曲是中国古代传统戏剧的统称,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剧种。它熔铸了我国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武术、杂记、历史等门类,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情感、道德情操,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不能绕开的重要内容,对于彰显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培植精神家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标“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戏曲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难题,本文旨在发现戏曲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帮助教师从核心素养出发,寻求更为高效的古代戏曲教学策略,并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为高中生鉴赏戏曲艺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全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论文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共六节。第一节主要明晰了高中语文古代戏曲教学的相关概念,对“戏剧”“戏曲”“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教学”“教学策略”等进行阐述,以把准研究方向,提升研究效率;第二节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中戏曲教学的意义,包括构建丰富生动的语言体系、培养多元发散的思维习惯、培养独特的审美与创造力、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部分内容;第三节以问卷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七所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和高中学生开展调查,了解戏曲教学和学习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教师戏曲素养有待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认知有偏差、教学过程缺乏策略指导、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且粗浅、教学时间短且缺乏相关拓展与评价等问题;第四节在遵循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戏曲文本类型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师和学生们的反馈意见,提出了戏曲文本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主体性及目标性原则;第五节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拓展与评价三个环节探究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其中,课前准备策略主要从备课和指导学生预习两个环节展开论述:备课环节包括构建戏曲知识体系、全面准确解读人物及故事、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指导预习环节包括观看视频、精读故事与探索全貌。课堂教学策略主要依托核心素养,从沉浸式吟诵与表演、思辨性阅读与理解、多角度理解与鉴赏、多形式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拓展与评价策略包括戏曲学习兴趣周、戏曲学习面对面、戏曲常识达标、戏曲小讲堂等;第六节以元杂剧《窦娥冤》为例,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撰写教学设计示例,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评价与反思。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在总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希望本文能够成为高中语文戏曲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戴叶莹[3](2020)在《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舞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运用舞蹈身体语言学、舞蹈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六部舞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第一章阐述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创立与创作理念。一是根据王媛媛的艺术经历、“当代芭蕾”的界定及发展历程的梳理、西方舞蹈对中国的影响三点内容,阐述舞团的创团背景。二是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再现、社会热点现象的关注、女性现象的重塑三方面总结舞团的创作理念。三是从王媛媛的生命经验出发,紧密结合舞团的舞蹈作品,阐释舞团对女性的思考与关注。第二章探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来源。首先,通过对舞蹈作品中五个典型女性人物——杜丽娘、潘金莲、花灵、夜莺、丹妮的舞蹈身体语言分析,论述女性形象从历史场到舞蹈场的身体重塑,拟物化的身体修辞方式,不再是文学文本的复现,而是有意识地将女性形象置于当代视角下的舞蹈表达。基于以上分析,将情节中女性对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向往作为文本相似性的构筑方式,讨论其中互文性的体现及其“变异”。第三章分析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首先论述六部作品的舞蹈结构,再从身体符号象征、“他者”的身体建构两个层面总结“看”与“被看”间女性形象塑造的主体差异,继而根据舞台形式中的色块、道具、音乐等创新性地尝试运用,探讨三者对于塑造女性形象的作用。最后从“舞”“戏”并置,传统与创新并置的身体表达,分析舞蹈身体语言表达的多元并存。第四章基于前文的论述,探讨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首先分析舞团当代芭蕾艺术风格中的审美创新如何在作品感性世界中的理性美、两性的审美和谐、情感符号建构三个层面的实现方式;其次根据年龄分界与角色转换的重审、女性话语的建构与精神关怀、当代女性编导的社会责任,解读以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及价值。论文既关注王媛媛在舞蹈创作中以女性身体为出发点的主体性表达,也非常谨慎看待这一发声背后隐含的文化反思,从而理解人的生命本质。

宗喀·益西丹佛[4](2020)在《诠释学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诠释学为视角,以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研究汉传佛教本土化的路径为参照,以丰富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从制度、文化、义理及现状四个层面,考察、分析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与现实状况,由此揭示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内在联系与合理性。本文的特点是,首先,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了诸多未曾披露的史料,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新的观点,如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理论渊源之追溯;对《见地之差别》三版本之异同比较;对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发展流变之梳理;对大小五明文化关系之探究;对藏族典型社区宗教信仰现状之考察等。其次,从诠释学与藏传佛教史料结合的角度阐释了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由此提出了外来佛教处境化的学理依据,这是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探讨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一次有益尝试,亦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陈玉[5](2020)在《统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群文阅读教学是指以议题为导向,师生共同阅读一组具有结构化关系的文本,对文本进行集体建构的过程。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善传统古诗词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其蕴含的策略意识可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统编本初中古诗词的编排特点、初中生的语文基础以及古诗词的文体特点为群文阅读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虽然初中阶段已有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尝试,但教师访谈结果和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实践操作困扰颇多,课堂教学收效甚微。教学过程中存在古诗词议题选择模糊、群文组元意识不足、课堂构建过程低效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部分教师古诗词深度研究意识不足,对群文阅读“议题”、“组元”、“集体建构”等核心内涵认识欠缺,受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主体理念影响颇深。群文阅读若要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落地生根,作为实践组织者的教师必须要掌握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篇情况、明晰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对群文阅读的核心要素有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可以适当参考优秀群文教学案例,从中汲取经验。古诗词群文阅读要抓住群文阅读的本质,从“议题”“组元”“集体建构”三个方面着手。议题的确定要贴合古诗词的特点,具备针对性,可以从“意象”“情感”“诗人”“艺术技巧”等角度切入。文本的组元要考虑教材内古诗词选篇布局情况,因时制宜采取课内文本统整、课内课外结合或者课外阅读拓展三种形式。除此之外,还须关注课堂建构过程,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互动与配合。师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创建学习任务群,用任务驱动研究;搭建多元交流圈,在差异的基础上达至共识。关于群文阅读,教师要有全面且清晰的认识。不过度诠释“群文阅读”的功能和作用,避免泛化、套路化和表浅化。要基于特定的教学时空,采取恰当的教学形式。同时要多元反思群文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和指导,多元评价教学效果。

艾紫君[6](2020)在《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陆文蔚是南通现代教育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家,是语法修辞研究的专家。陆文蔚自一九三七年以来,从事语文教育五十多个年头,一直致力于语文教育实践、教材建设和语法修辞理论研究。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语法修辞理论知识形成了他富有特色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他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教学观念影响了很多人,对推动江苏省的教育发展和开创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陆文蔚的育人观可以概括为三点: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全面培养高等师范教育人才,着力建设方言调查研究队伍。这是陆文蔚宏观的育人思想,是他六十年代至文革期间主持南通县中小学教师进修,一九七六年组建南通师专中文科,退休以后一九八八年开始组织南通方言调查研究这三项教育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思想精髓。陆文蔚秉承这样的育人观并付诸语文教育实践,分别对率先普及小学教育和义务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记录南通方言产生过重要影响。陆文蔚的语言教学观是实现文字、语法、修辞三者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具体概括为:把熟练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作为理论武器,着重分析文章中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这个观念渗透在他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由于同时从事语法修辞研究和师范教学的缘故,使得陆文蔚的语言教学观具有特殊价值,这样对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整合作用。陆文蔚的阅读教学观是“大语文教学观”,即素质教育观,强调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他的阅读教学观首先表现为对“语文”的定义: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他就是希望教师慢慢领悟,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其次,他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双基”,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基础知识:语、修、逻、文,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最后,他强调语文是姓“语”,阅读教学要从语言入手,要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作为教学的着眼点与核心。陆文蔚的作文教学观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和“关注学生的成长”,强调作文对人的教育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作文指导步骤,作文批改方法。这种作文教学观念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传承下去的,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个性,达到长期渗透,潜移默化的效果,表面上看到的是技术,是工具,其实背后落实的是对人的关注。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陆文蔚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推进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端正教风学风有较强的指导和启示意义。只有重视“双基”,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只有重视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复兴。

郭华[7](2020)在《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辨性阅读是一种理性阅读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的提出与不断完善,思辨性阅读教学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从培养学生思维角度来讲,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言文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思想,蕴含极高的思辨价值,但是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文言文思辨性阅读不仅改善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那么具体实施情况又是如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经过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策略,促进思辨性阅读能更好地与文言文教学相融合。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发现了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学生对文言文思辨性阅读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缺少主动质疑和思考的精神、学生思维固化,灵活性差、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重应试教育、师生对文言文思辨结果评价有偏差且反思意识不足。通过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太了解思辨性阅读教学,存在畏难情绪、学生思辨的主动性不强,不会思考,问题意识薄弱、学生文言文思辨性阅读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好,对文言文前期的理解不到位、教师自身的思辨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效率为目的,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改进策略。如营造氛围、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思辨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和思考;开展学习活动、促进思维训练;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思辨水平;多角度客观评价文言文思辨性阅读过程和结果,师生提高课后反思意识等。通过一系列措施以求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以促使其焕发生机。

张梦欣[8](2020)在《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诗歌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老师不能缺少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语文知识。但是由于现代诗歌的特殊性,它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不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基于以考试和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大环境下,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无疑就处于一种非主流化的地位。然而现代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悟、丰富学生的诗歌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和审美观形成的重要节点,所以此时学习现代诗歌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因此,对于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本论文基于现通用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并结合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得出,通过加强教师现代诗歌理论知识、拓展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以及开展现代诗歌相关活动等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所存在的教师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当和学生兴趣欠缺、情感体验不足的问题。论文主要从现代诗歌教学概述、现状调查、存在问题及原因及解决策略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目的在于进一步引起相关教师和学者的重视与思考,并补充初中现代诗歌现有的教学经验,为一些一线语文教师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许天虎[9](2019)在《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的关注。中医药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而同时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中的信号(或讯息)会受到外界各种干扰的影响,要想提高传播效率,就要努力去消除这些干扰,即“降噪”。本文以传播学中的“降噪”为研究视角,以传播学中施拉姆的“经验场”观点和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为研究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中医药文化英译中如何降低读者阅读难度和消除误解即翻译“降噪”的问题。本文选取了《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到了译本的翻译年代、读者对象、翻译风格与策略等各方面的因素,确保了研究对象比较的有效性。在文本分析中,笔者从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性、学科专业性和翻译准确性等角度进行了条分缕析,为中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在中医药文本的英译研究中实现了两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仅从语言学视角研究文字处理问题或仅从宏观战略视角对中医药文化问题进行探讨,而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全面探讨“降噪”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思路,为中医翻译研究拓宽视野;二是以“经验场”和“视域融合”度为衡量标准,不再拘囿于笼统的“归化”和“异化”探讨,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案例向读者呈现各译者的“降噪”策略与不足,为中医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在我国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让译文以更加“亲近”读者的方式准确阐释中医药文化已成为摆在我国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愿笔者的拙作能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路。

王圆[10](2019)在《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当代“写文化”范式探析》文中认为20世纪后半期,后现代主义在“元叙事”的层面上解构了“大理论”和“科学理性”的认知论,一直以来标榜“文化的科学”的人类学也在这次后现代解构思潮下被迅速颠覆解构,人类学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学科危机。1986年,美国人类学学者詹姆斯·克利福德与乔治·E.马库斯合编的《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一书出版,成为“人类学思想的分水岭”,从而化解了人类学的写作危机,将人类学“表述的危机”引向了民族志写作的修辞和叙述策略上,“表述”的突破口转移到了文学层面上,借用文学的形式来“写文化”,并相继提出了“民族志诗学”、“人类学诗学”等概念,为落入后现代表述危机的经典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写作找到了新的出路,民族志写作进而从“写什么”的终极之问转向了“怎么写”的修辞和叙事的问题。随着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解释人类学等新新理论的兴起,文学人类学的写作呈现出了多维的写作范式。90年代以来,国内作家通过对正统历史观的解构作家的笔触伸向了边缘和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化;后现代状况下出现的工业文明的精神衰落,从而祭起了缅怀“原始主义”的大旗,对狭隘的文明和原始的悖论进行了纠偏;在文化相对主义范式和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引领下,兴起了对“地方知识”的阐释。国内作家自觉的文化书写,是应对文化全球化浪潮下本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自觉和觉醒,来规避“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文化同质化。作家转向文化传统内部和“地方知识”的深处,用相对视角建构起了文化的特殊性和人性的差异,在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培养起用相对主义和开阔的胸襟认识地方差异的眼光。对文化特殊性的反思使我们看到文学在文化表达上所起的意义,文学人类学面向的“文学”是超越经院学科制式的活态文学、多元族群互动的文学和口传文学,因此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学有必要在立足本土的根基上进行一次“话语祛魅”,使文学重返本土文学的语境,成为适合疗救本土人精神的良剂,从而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摆脱西方文学理性架构下对“人”的主体性的剥夺。文学人类学除了开拓了文学批评的领域和解除人类学的表述危机外,在最重要的意义上来说是在文学和人类学的结合中发现了真正的“人”,这也是现代人文科学必然要走的路。

二、如何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1)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四)主要理论基础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特点与教学价值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
    (二)现代新诗意象群的特点
    (三)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价值
二、教材中的新诗意象群特点与教学角度探究
    (一)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中的意象群特点
    (二)个性化意象群:艾青的“土地”意象群
    (三)哲理诗的意象群:审美意象与哲学思辨的融合
    (四)意象群结构技巧:意象组合
    (五)意象群个案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三、新诗意象群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
    (二)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
    (三)创作新诗,意象群创造性想象
    (四)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
四、意象群教学设计——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群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文本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课时
    (九)教学方法:朗读法、文本细读、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核心素养视域中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研究戏曲文本与其他文本区别
        2.研究戏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3.研究高中语文戏曲教材选编情况
        4.研究戏曲文学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
        5.研究戏曲教学策略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五)论文创新之处
一、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相关概念
    (一)“戏剧”和“戏曲”
    (二)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教学
    (三)教学策略
二、核心素养视域中戏曲教学意义
    (一)建构丰富生动的语言体系
    (二)培养多元发散的思维习惯
    (三)培养独特的审美与创造力
    (四)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教学及学习现状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电话访谈结果分析
    (三)戏曲选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四、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教学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目标性原则
五、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策略
    (一)课前准备策略
        1.备课环节
        2.指导预习环节
    (二)课堂教学策略
        1.沉浸式吟诵与表演
        2.思辨性阅读与理解
        3.多角度理解与鉴赏
        4.多形式传承与创新
    (三)拓展学习与评价策略
        1.拓展学习策略
        2.课后评价策略
六、高中语文古代戏曲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培养贯穿全过程
    (二)教学过程聚焦、生动、有序
    (三)教学方法多样、针对性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选文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版)
    附录二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选文学习现状调查(学生版)
    附录三 部分学生对戏曲文学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附录四 与四川阆中东风中学校王老师的部分电话访谈记录
    附录五 《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
致谢

(3)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舞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创立与创作理念
    第一节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创团背景
    第二节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创作理念
        一、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再现
        二、社会热点现象的关注
        三、女性形象的重塑
    第三节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对女性的思考与关注
第二章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来源
    第一节 历史场到舞蹈场的女性形象的身体重塑
        一、杜丽娘身体形象的“元”与裂变
        二、潘金莲身体形象的“欲”与“隐喻”
        三、丹妮身体形象的“大我”与“小我”
    第二节 拟物化与女性形象的身体重塑
        一、“花灵”形象
        二、夜莺形象
    第三节 互文性的体现及其“变异”
第三章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第一节 舞蹈结构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一、心理式结构
        二、情感式结构
    第二节 “看”“被看”与女性形象塑造的主体差异
        一、“看”:身体符号象征
        二、“被看”:“他者”的身体建构
    第三节 舞蹈形式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一、色块的象征作用
        二、道具的隐喻作用
        三、音乐的创新性尝试
    第四节 舞蹈身体语言表达的多元并存
        一、“舞”“戏”并置的身体表达
        二、传承、创新并置的身体表达
第四章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当代芭蕾艺术风格的审美创新
        一、感性世界中的理性美
        二、“典雅”与“自然”交织中实现两性的审美和谐
        三、当代芭蕾的情感符号
    第二节 王媛媛舞蹈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反思
        一、年龄分界与角色转换的重审
        二、女性话语的建构与精神关怀
        三、当代女性编导的社会责任
结语
附录一:王媛媛采访记录(一)
附录二:王媛媛采访记录(二)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诠释学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理论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从哲学诠释学的维度看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第一节、从方法论诠释学到哲学诠释学
        第二节、哲学诠释学的逻辑起点与藏传佛教本土化的契合处
    第二章: 近代以来汉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及借鉴意义
        第一节、冯友兰
        第二节、汤用彤
        第三节、陈寅恪
制度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吐蕃王朝及藏传佛教前弘期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松赞干布时期
        第二节、赤松德赞时期
        第三节、赤热巴巾时期
    第二章: 上部阿里地方及藏传佛教分治时期
    第三章: 卫藏社会及藏传佛教后弘期
        第一节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理论渊源考述
        笃补巴《山法了义海论》中的“三身”理论探源
        1, 总述大乘之佛果位
        2, 分论法、报、化“三身”理论
        3, “二谛”与“三身”
        4, 法、报、化“三身”之间的关系
        5, “三身”与如来藏之间的关系
        6, “三身”与“四智”的关系
        第二节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历史渊源考述
        (一) 史书中关于活佛转世、化身的记载
        1, 《红史》
        2, 《青史》
        3, 《贤者喜宴》
        4, 《土观宗派源流》
        5, 总结
        (二) 藏传佛教金瓶掣签制度的形成与实践
        (三) 金瓶掣签在雍和宫的首次实施
义理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藏传佛教与苯教的关系
        第一节、止贡巴·玖丹贡布关于佛苯关系之“三阶段”论
        第二节、土观·罗桑确吉尼玛对“三阶段”论的引用和评判
    第二章: 藏传佛教语境下的般若中观思想流变
        第一节、印度佛教发展大势
        1, 《般若经》与龙树中道观之形成演变
        2, 般若中观思想在中国藏传佛教中的译传变化
        第二节、对敦煌本《见地之差别》中所蕴含的义理分析
        1, 智军对印度佛教中观论的梳理与命名
        2, 智军对“三身”、“四智”概念的分析与研判
        第三节、三种版本《见地之差别》的异同比较
        第四节、对法成《大乘稻芊经随听疏》之中观论探究
文化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对印度佛教经典中五明学处内容的讨论
        第一节、对印度佛教经典中五明学处关系的论述
        第二节、印度佛教经典中对五明学处的阐释
        第三节、大乘中观论典中对五明学处的阐释
        第四节、大乘唯识论典中对五明学处的阐释
    第二章: 藏传佛教中对大小五明文化的阐述与发挥
        第一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体系中的诸要素总论
        第二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藏族大小五明文化体系的演变和形成
民间篇
    内容概要
    第一章: 群加藏族乡宗教信仰结构体系评介
        第一节、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节、藏传佛教信仰现状
        1, 家庭佛堂
        2, 村社嘛呢康
        3, 乡镇桑丹楞寺
        4, 县城塔尔寺
        5, 文昌庙
        6, 案例分析
    第二章: 文昌帝君在藏族民间的信仰方式及其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论文、科研成果

(5)统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内涵辨析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群文阅读相关内涵辨析
        一、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
        二、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
    第二节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义务教育新课标
        三、互文理论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行性及教学现状
    第一节 统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行性
        一、统编本初中古诗词选编情况
        二、古诗词文体特点
        三、初中生语文基础情况
    第二节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导向不明,古诗词议题选取模糊
        二、组织随意,古诗词组元意识不足
        三、教师为主,古诗词构建过程低效
    第三节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成因
        一、古诗词深度研究意识不足
        二、群文阅读核心内涵认识欠缺
        三、传统教学主体理念影响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议题确定的方法
        一、以“意象”为议题
        二、以“情感”为议题
        三、以“诗人”为议题
        四、以“艺术技巧”为议题
    第二节 文本组元的方法
        一、课内文本统整
        二、课内课外结合
        三、课外阅读拓展
    第三节 集体建构的方法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二、创建学习任务群
        三、搭建多元交流圈
第四章 统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举例及思考
    第一节 “王维的诗中画”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议题分析
        二、选文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群文设计
    第二节 统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避免群文阅读教学泛化、套路化、表浅化
        二、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多元评价群文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

(6)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陆文蔚简介
    二、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研究
    三、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四、本选题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陆文蔚的育人观
    第一节 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
    第二节 全面培养高等师范教育人才
    第三节 着力建设方言调查研究队伍
第二章 陆文蔚的语言教学观
    第一节 文字
        一、仔细书写汉字笔顺与笔画
        二、端正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第二节 语法
        一、对长句的分析与探讨
        二、长句与短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第三节 修辞
        一、把熟练掌握修辞知识作为理论武器
        二、着重分析语言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 陆文蔚的阅读教学观
    第一节 大语文教学观
        一、对“语文”的定义
        二、“大语文教学观”与“双基”主张的关联
    第二节 三维度教学观
        一、语文教学的“三维”
        二、三维度教学观的要领
    第三节 课文分析的示范性
第四章 陆文蔚的作文教学观
    第一节 作文教学理念
        一、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成长
    第二节 作文指导步骤
        一、作文体裁
        二、写作具体指导
    第三节 作文批改方法
        一、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
        二、作文批改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7)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2.1.1 思辨
        2.1.2 思辨性阅读
        2.1.3 思辨性阅读教学
    2.2 有关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研究
        2.2.1 提倡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原因
        2.2.2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内容
        2.2.3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2.3 关于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研究
        2.3.1 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原因
        2.3.2 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2.3.3 关于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3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3.1.1 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1.2 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3.1.3 落实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
    3.2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可能性
        3.2.1 新课标对高中生思维的发展提出逐层落实的目标
        3.2.2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为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条件
        3.2.3 高中文言文为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了实施空间
4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问卷信效度分析
        4.1.3 样本的选择
        4.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 已取得的成效
        4.2.1 师生比较肯定文言文思辨性阅读的作用
        4.2.2 教师在课堂上能对学生的思辨积极作出引导
    4.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学生对文言文思辨性阅读学习的兴趣不高
        4.3.2 学生缺少主动质疑和思考的精神
        4.3.3 学生思维固化,灵活性差
        4.3.4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重应试教育
        4.3.5 师生对文言文思辨结果评价有偏差且反思意识不足
5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5.1 营造轻松学习氛围,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文言文思辨兴趣
        5.1.1 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5.1.2 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思辨兴趣
    5.2 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和思考,增强学生思辨意识
        5.2.1 重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和思考
        5.2.2 善于利用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5.3 开展思辨训练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5.3.1 强化自主阅读训练,培养学生思辨主动性
        5.3.2 深化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
        5.3.3 落实阅读批注法,加强学生思辨逻辑性
    5.4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思辨水平
        5.4.1 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扩大思辨视角
        5.4.2 巧用比较,拓宽思辨深度
        5.4.3 运用思维导图,训练思维路径
        5.4.4 整合教学内容,促发整体思维
    5.5 多角度评价文言文思辨结果,注重课后反思
        5.5.1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文言文思辨评价和反思意识
        5.5.2 合理进行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评价
        5.5.3 注重课后反思,积累思辨经验和方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致谢

(8)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概述
    (一)概念界定
        1.现代诗歌
        2.现代诗歌教学
        3.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教学
    (二)理论依据
        1.美学依据
        2.教育心理学
    (三)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编排研究
        1.部编本初中教材中现代诗歌篇目分析
        2.部编本初中教材中现代诗歌教学的要求
    (四)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1.陶冶学生性情,增强审美体验
        2.提升教师素养,重返诗意课堂
        3.品味文学经典,锤炼学生意志
        4.把握文体特点,提高读写能力
        5.塑造人物形象,提升人文关怀
二、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教学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方案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4.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2.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3.访谈提纲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三、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2.学生现代诗歌学习存在的问题
    (二)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现代诗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2.学生现代诗歌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夯实理论基础,提升诗歌教学
        1.拓展诗歌知识,完善自身储备
        2.学习理论知识,挖掘专业深度
        3.联系课内课外,拓展知识广度
        4.深入课程标准,把握核心素养
        5.针对学生心理,注意因材施教
        6.放飞想象思维,提升创作才能
    (二)拓展思维体系,丰富诗歌教学方式
        1.比较教学法
        2.联想式诗歌教学法
        3.情智诱导法
        4.联读法
        5.语境教学法
    (三)举办丰富活动,提高诗歌素养
        1.开展校园活动,放飞诗意人生
        2.举办师生比武,引起广泛关注
        3.开办培训课堂,提高诗歌素养
        4.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创作才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医药文化英译的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理论与方法
        1.2.1 研究理论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中医药”
        2.1.2 “中医药文化”
        2.1.3 “降噪”
    2.2 中医药文化英译史简述
        2.2.1 17—18世纪:中医英文译介的起步阶段
        2.2.2 19世纪:传教士中医英文译介的发展阶段
        2.2.3 20世纪初—文革前:中国译者开始参与译介的阶段
        2.2.4 文革—80年代末:中医译者广泛参与及中医翻译理论初探阶段
        2.2.5 90年代初—今:理论争鸣阶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英译“噪音”源及“降噪”策略研究
    3.1 传播学中的“降噪”理论
        3.1.1 传播学发展概述
        3.1.2 “噪音”概念的跨学科演化
    3.2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与“降噪”
        3.2.1 宏观“噪音”源
        3.2.2 宏观“降噪”策略
        3.2.3 微观“噪音”源
        3.2.4 微观“降噪”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帝内经·素问》9译本的英译“降噪”策略对比
    4.1 《素问》英译现状简述
        4.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4.1.2 20世纪70年代以后
    4.2 各译者翻译“降噪”策略分析
        4.2.1 伊尔扎·威斯的“以介为主,贴近读者”
        4.2.2 文树德的“保留文化元素,遍列各家观点”
        4.2.3 李照国的“译古如古,求同存异”
        4.2.4 罗希文的“简化医理,面向大众”
        4.2.5 吴氏父子的“注重医理阐释”
        4.2.6 倪懋兴的“大胆增删,为我所用”
        4.2.7 吕聪明的“尊重传统,适度阐释”
        4.2.8 朱明的“通俗阐释,精简内容”
        4.2.9 杨明山的“保留古体风格,注重结构对应”
    4.3 各译本“降噪”策略的综合对比分析
        4.3.1 增译—充分运用文本的阐释功能
        4.3.2 省译和改译—避免译文产生理解“噪音”
        4.3.3 考证—中医文本准确翻译的重要手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研究的内容总结
        5.1.1 翻译的本质
        5.1.2 可译性问题
        5.1.3 如何译的问题—“降噪”与“视域融合”
        5.1.4 文本分析所得结论
    5.2 创新、局限与展望
        5.2.1 创新
        5.2.2 局限
        5.2.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0)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当代“写文化”范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人类学的“写文化”转型
    第一节 人类学写作的“表述危机”
    第二节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
    第三节 文学的“写文化”之维
第二章 文学人类学的写作范式
    第一节 历史和记忆的多元建构
    第二节 原始和文明的两极纠偏
    第三节 地方和他者的互文阐释
第三章 在反思中走向文化自觉
    第一节 自觉书写文化
    第二节 重构“地方知识”
    第三节 文学的精神旨归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如何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D]. 徐艳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核心素养视域中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研究[D]. 谭舒心.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北京当代芭蕾舞团舞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戴叶莹.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诠释学视域下的藏传佛教中国化个案研究[D]. 宗喀·益西丹佛.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统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陈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陆文蔚语文教学思想研究[D]. 艾紫君. 喀什大学, 2020(07)
  • [7]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郭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部编本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梦欣. 渤海大学, 2020(05)
  • [9]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D]. 许天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的当代“写文化”范式探析[D]. 王圆.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如何用现代思维解读文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