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 SDS-AGE 电泳条带分析

尿蛋白 SDS-AGE 电泳条带分析

一、尿蛋白SDS-AGE电泳谱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红[1](2014)在《尿蛋白电泳(SDS-AGE)在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本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用的肾功能指标及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并不会出现异常改变,而此时患者肾脏可能已经出现轻微损伤。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对患者意义重大。本实验通过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尿液及血清生化指标分析,探讨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糖凝胶尿蛋白电泳(SDS–AGE)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收集15例尿蛋白定性(–)的健康体检者和132例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32例糖尿病患者按照尿常规蛋白定性从(–)~(3+)进行分组,其中蛋白定性Pr(–)65例、Pr(+-)32例、Pr(1+)16例、Pr(2+)10例、P(r3+)9例;15例健康体检者做正常对照组,对所有非浓缩尿标本进行SDS–AGE尿蛋白电泳,分析其尿中出现的蛋白质种类,同时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检测患者的尿NAG、24h尿清蛋白及血清生化指标BUN、CRE、Cys-C和RBP。结果:1、健康体检者尿蛋白成分15例健康体检者非浓缩尿标本SDS–AGE电泳结果:2例出现淡染的白蛋白条带,即生理性蛋白尿;另13例均未出现任何蛋白条带即为阴性。2、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成分132例糖尿病患者非浓缩尿标本SDS–AGE电泳结果:65例Pr(–)患者中4例出现混合性蛋白尿,1例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16例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29例为单纯的生理性蛋白尿,15例未出现任何条带;32例Pr(+-)患者中有9例出现混合性蛋白尿,7例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6例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10例为生理性蛋白尿;16例Pr(1+)患者有7例出现混合性蛋白尿,3例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1例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5例为生理性蛋白尿;10例Pr(2+)患者5例出现混合性蛋白尿,3例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1例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1例为生理性蛋白尿;9例Pr(3+)患者均为病理性蛋白尿,其中4例混合性蛋白尿,4例肾小球性蛋白尿,1例肾小管性蛋白尿。3、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65例Pr(-)患者血清BUN阳性例数11例、SCr阳性例数0例、Cys-C阳性例数7例、RBP阳性数0例,尿NAG阳性例数32例,24h尿蛋白定量阳性例数15例;32例Pr(+-)患者BUN阳性例数5例、SCr阳性例数1例、Cys-C阳性例数4例、RBP阳性例数1例,尿NAG阳性数21例,24h尿蛋白定量阳性数12例;16例Pr(1+)患者血清BUN阳性数7例、SCr阳性数1例、Cys-C阳性数5例、RBP阳性数1例,尿NAG阳性数14例,24h尿蛋白定量阳性数10例;10例Pr(2+)患者血清BUN阳性数5例、SCr阳性数1例、Cys-C阳性数3例、RBP阳性数1例,尿NAG阳性数7例,24h尿蛋白定量阳性数9例;9例Pr(3+)患者血清BUN阳性数5例、SCr阳性数4例、Cys-C阳性数5例、RBP阳性数1例,尿NAG阳性数7例,24h尿蛋白定量阳性数9例。结论:1、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是一种敏感、快速、无创、直观的检测方法。2、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定位,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积极、实用的临床价值。3、多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脏损伤的诊断更有价值。4、多项理论上较敏感反应肾损伤的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并未得到理想结果,需要更为细致、全面的评估。

范文慧[2](2012)在《抗菌性绞股蓝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植物绞股蓝中分离得到56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鉴定为5目、6科、8属。对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JY25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5.8s rDNA序列鉴定,结果表明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黑孢壳科,毛壳菌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指示菌对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添加1%绞股蓝汁的发酵培养基能更好地促进真菌JY25抗菌物质的产生,优化后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14.89mm,比优化前提高了62.73%;采用正交试验确定JY25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100mL/250mL、接种量3%、温度28℃、转速160r/min、发酵时间9d,优化后真菌JY25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5mm和30.3mm,比优化前高出4.2mm和4.0mm。对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抗菌活性物质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蛋白酶敏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菌活性物质在pH3.0~7.0对大肠杆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在pH5.0~9.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好;抗菌活性物质在30~9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抗菌活性物质对蛋白酶K不敏感。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发酵液和绞股蓝浸汁成分鉴定结果表明,JY25发酵液中除了含有与宿主植物相同的活性成分多糖和黄酮外,还含有有机酸、醌和皂苷元类物质。真菌JY25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乙醚萃余相和乙酸乙酯萃取相。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抗菌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真菌JY25活性物质通过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大量金属离子渗出,影响指示菌蛋白质合成,使指示菌在对数生长期的生长受到抑制,进而使菌体变形。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抗菌物质的抗癌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20mg/mL的真菌JY25发酵液、孢子研磨液和绞股蓝浸汁的多糖提取液的粗多糖含量分别为1.453、0.357和1.372mg/mL;5mg/mL的3种样品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14.06、3.45和4.56U/mL;3种样品对肺癌细胞A549半数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0.088、0.304和0.385mg/mL。

林洁,郑青青,蔡锦亮[3](2010)在《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非浓缩尿蛋白的SDS-AGE(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电泳谱带模式及其在诊断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相关肾病病人及10例体检健康者尿液进行尿蛋白SDS-AGE电泳扫描,观察分析谱带的特征及各蛋白组分的百分比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4例肾前性蛋白尿表现为谱带单一的低分子量蛋白带;8例肾小管损伤性蛋白尿表现为谱带较复杂的低分子量蛋白带;10例肾小球损伤性蛋白尿表现为单一中分子量蛋白带和中、高分子量蛋白带;12例肾小球肾小管同时损伤时表现为混合性蛋白谱带(大、中、小分子蛋白带);6例肾后性尿蛋白谱带呈多样性;对照组均表现为正常生理性蛋白谱带(无蛋白带或见少量白蛋白带)。结论 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法操作简单、敏感性好,可根据各蛋白组分的分布及相对百分比判断肾脏的损伤部位与程度,为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黄东平,常卫华,张忠强[4](2009)在《SDS-AGE尿蛋白电泳用于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蛋白尿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各种肾性蛋白尿与非肾性蛋白尿SDS-AGE尿蛋白电泳谱带的模式与区别。方法收集各种肾性及非肾性蛋白尿标本作SDS-AGE蛋白电泳,扫描观察谱带特点,分析各蛋白尿成分的区别。结果肾前溢出性蛋白尿特定组分(25KDA)含量占优势,25KDA/70KDA高达361±102,而33KDA/70KDA比值则明显较小,肾小管损伤性蛋白尿则相反;肾后性蛋白尿160KDA/70KDA和≥165KDA/70KDA比值高达95±37和19.7±8.4,与肾小球损伤性蛋白尿及混合损伤性蛋白尿有显着差异。结论尿蛋白标本作SDS-AGE尿蛋白电泳利用琼脂糖凝胶的选择性成分及多孔,结合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可区分尿中不同蛋白组分,对肾脏损害性质、程度、部位判断有临床指导意义。

赵辉[5](2009)在《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寄主-病原菌互作角度,采用性状培养、Ht单基因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同工酶电泳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AFLP)和血清学技术,系统研究了我国玉米大斑病菌(Ex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本研究从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和种群变化等方面,全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玉米大斑病危害加重的原因。采用两套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和23N等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2.25%和19.12%。毒力频率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组成对Ht1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最高,为33.33%;对HtN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最低,为1.47%。Ht1和Ht2抗性基因在我国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丧失”。玉米大斑病菌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的省份为东北三省、河北和四川等地区。本研究从病原物的环境适应性、同工酶和DNA多态性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导致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利用继代培养、连续接种和rDNA ITS序列比较,探明了在稳定的寄主选择压力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rDNA-ITS序列是相对稳定的,rDNA-ITS序列同源性达96.9%~100%。在培养性状方面,玉米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间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和菌落产色素能力均存在明显的多态性。在同工酶方面,玉米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在6种同工酶水平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其中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多态性尤为明显。这种同工酶水平上的多态性,反映了病原菌遗传表达的多态性。在DNA遗传多态性方面,采用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AFLP)分析了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变异,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6~1.0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态性。聚类结果表明,该病菌的遗传多态性与其生理分化存在明显相关性。但不同地域的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相似系数达到了1.00,说明其生理分化与地域无关。在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辅助鉴定方法的研究方面,本研究首次利用AFLP特异条带序列设计,筛选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特异引物,引物组合可以为0、13号等生理小种鉴定提供准确的分子生物学辅助鉴定。在病原菌遗传多态性的基础上,首次利用免疫学方法制备了玉米大斑病菌1、2、12、13号生理小种的抗血清,在提高抗血清稀释度的情况下,经效价、交叉反应、ELISA和Western blot试验,发现1、12号生理小种菌株的抗血清表现出小种特异性。本研究完成了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品种占17.86%,中抗至抗的品种占53.57%。抗病性鉴定结果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关系相关。另外,气候条件对抗病性鉴定结果亦有影响。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玉米大斑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新小种的出现及其种群数量的上升和某些垂直抗病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寄主更换的选择压力变化和病原菌种群内的遗传多态性是玉米大斑病菌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AFLP和免疫学技术可以作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辅助鉴定技术。辽宁省主栽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主要优势小种表现出较好的抗性。

周生茂[6](2009)在《山药不同基因型地下块茎糖类和酚类物质形成、调控及相关基因分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药(Dioscorea spp.)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中多年生缠绕性草质植物,其地下块茎富含糖类和酚类物质,普遍用作粮食、药物和生物质能源的原料。迄今已知约有600个山药物种,其中世界上广泛种植的约有10个,而我国大陆地区仅有田薯(D.alata L.)、普通山药(D.opposite Thunb.)和日本山药(D.japonica Thunb.)等3个。山药地下块茎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因基因型和生长环境而异,所以,收集和分类我国主栽山药品种并阐明它们地下块茎糖类和酚类物质形成机理,对人类获得更多高品质山药产品予以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紫小’、‘紫大’、‘白扁’、‘白柱’、‘普通’、‘野生’等六种山药基因型为材料,首先,应用山药形态特征多态性、地下块茎可溶性蛋白多态性和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对它们进行分类评价;其次,运用生理生化手段对它们地下块茎主要糖类和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形成的主要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六种基因型地下块茎中分离了编码这些主要酶结构基因的cDNA序列,其中重点对‘紫小’的相关基因全长cDNA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描述;最后,运用生理生化手段分析了‘紫小’、‘白扁’和‘普通’分别经0.5、1.0、5.0 mmol·L-1的SA叶喷后地下块茎主要糖类和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形成的主要酶活性;此外,还初步分析了山药糖类和酚类物质形成的可能关系。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形态学特征多态性、地下块茎可溶性蛋白多态性和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等三种方法都能以鉴别率为100%的效果将六种山药基因型完全区分为结果相同的3类;‘紫小’、‘紫大’、‘白扁’、‘白柱’属于山药田薯种(D.alata L.),其中还可分为田薯紫色类型和田薯白色类型,前者包括‘紫小’和‘紫大’,后者包含‘白扁’和‘白柱’;‘普通’和‘野生’分别属于普通山药(D.opposite Thunb.)和日本山药(D.japonica Thunb.)。比较这三种分类方法,它们的多态性比率依次为65.45%、67.70%、89.32%,基因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3~0.96、0.54~0.94、0.36~0.73,遗传距离为0.04~0.37、0.06~0.46、0.27~0.64,其中4个田薯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是0.11、0.15、0.39,这些结果表明SRAP分子标记对上述六种基因型的分类更精细,更适用于山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类。(2)六种山药基因型地下块茎干物质都一直增加,其中田薯白色类型最早积累,‘普通’最迟;AM、AP、Cel和TSS构成地下块茎DW的50%以上,其中仅AM、AP收获时分别占Dw的28.3%~39.1%、34.7%~43.7%;AM、AP的演进总趋势和DW的一样,但Cel、TSS、Suc、TRS、Glc、Frc、TS表现相反;尽管‘野生’的DW、各种可溶性糖、Cel含量都为最小,但是在DC、TS、AM、AP的含量在盛中期前为最大;‘普通’在盛中期前TS、AM和AP的含量最低,但是收获时最大;田薯除Suc含量一直最大外,其他糖类物质含量介于‘普通’和‘野生’间;与可溶性糖和AM相反,DW、TS、AP和Cel在田薯白色品种中较在紫色品种中有更多的含量。SAI、IAI和NI的活性总趋势都是降低,而SuSy增至盛期最大后再降低;转化酶活性都低于SuSy活性,尤其块茎形成初期后;在整个取样时期里,与SAI相反,NI和IAI的活性在‘普通’和‘野生’中高过在田薯中;SuSy活性在‘野生’中都为最低,虽然在块茎形成初期田薯都大于‘普通’,但‘普通’收获时达最大;与IAI、SuSy相反,SAI、NI在田薯紫色品种中的活性大于田薯白色品种的。AGPase、SSS的活性演进模式在同基因型中相似,即‘普通’的一直递增,而其他基因型的增至块茎形成初期或盛期最大后再减至收获;GBSS、SBE的活性变化总趋势在各基因型中均随生育进程而增加,其中在‘普通’、‘野生’中一直递增,虽然田薯在块茎盛后期前也一直递增,但此后SBE与GBSS不同,表现稍有减少。各时期AGPase、SSS、GBSS、SBE的活性在‘野生’中都是最低,在初期虽然‘普通,/小于‘田薯’,但后期则反之;除SBE外,其他三种酶都是田薯的白色品种大于紫色品种。上述除Cel外的糖类化合物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在田薯类型内都是‘紫大’大于‘紫小’和‘白扁’大于‘白柱’。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上述生理生化指标在种间和田薯类型间大多数时期差异显着,但是在田薯类型内大多数时期不显着。同时,Suc虽然和SuSy及淀粉合成相关的酶活性相关性不显着,但是Suc/TSS、Suc/TRS和这些酶活性的正相关性大部分显着。这些结果表明,六种山药基因型地下块茎干物质主要由AM、AP、Cel和TSS构成;各基因型山药地下块茎转化酶和SuSy的活性都存在,转化酶尤其SAI在块茎形成初期有较高的活性,此后SuSy一直是蔗糖裂解的优势酶而导致地下块茎库力的不同;淀粉的基因型着异主要由AGPase、SSS活性的基因型差异所致;各种糖类物质与相关酶活性密切相关,其中蔗糖通过Suc/TSS、Suc/TRS的形式正调控SuSy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根据干物质和淀粉积累情况,各基因型熟期依次为田薯白色品种(‘白扁’和‘白柱’)、田薯紫色品种(‘紫大’和‘紫小’)、‘野生’、‘普通’。(3)设计三对简并引物和一些特异引物,运用传统RT-PCR和RACE技术从六种基因型山药地下块茎中都能克隆到SuSy、AGPase和SSS的同源基因cDNA片段,而且三者在各基因型的长度分别为830 b p、784 bp和1 104 bp,可推定编码276、261和367个氨基酸,分别利用这三类同源基因的c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前面基因型分类结果显示,SuSy、AGPase、SSS同源基因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了山药六种基因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和进化的快慢。同时,重点对‘紫小’地下块茎的SuSy同源基因cDNA全长进行克隆和分析,DaSuSy1全长cDNA序列大小为2 673bp,其中最大开放阅读框(ORF)、5’端和3’端的非翻译区分别含有2 445 bp、7bp和221 bp,而且3’端的非翻译区含一个24 nt的Poly(A+)尾;最大ORF可编码81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2.76 kDa,等电点为6.42,含有SuSy和葡糖基转移酶两个保守功能域及两个磷酸化位点,即N端的Ser10和C端的SNLDRRET781RR(Ser774~Thr781)。该基因在全长cDNA序列、编码区cDNA序列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水平上与GenBank中所选已知物种SuSy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45.3%~71.3%、45,8%~74.8%和50.0%~84.7%,与禾本科植物SuSy基因家族中一些成员亲缘关系最近。利用RT-PCR和Northern杂交技术对‘紫小’的DaSuSy1、DaAGPase1和DaSSS1进行表达分析,三个基因在叶片中均没有表达,但是在地下块茎中均有较高丰度的表达;在茎蔓和根中DaSuSy1有微弱表达,DaAGPase1、DaSSS1则完全不表达;DaAGPase1和DaAGPase1可能在转录后水平上受到调控,而DaSSS1可能主要在转录水上受到调控。(4)用0、0.5、1.0、5.0 mmol·-1的SA在山药地下块茎形成初期和盛后期对‘紫小’、‘白扁’和‘普通’进行叶喷后,通过对TSS、Suc、Glc、Frc、TS、AM、AP、Cel的含量和SuSy、AGPase、GBSS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0.5 mmol·L-1SA提高了所试山药基因型叶片合成Suc及其通过茎基部的量,从而提高了地下块茎除Cel外的所测生理生化参数的含量,尤其在块茎形成初期叶喷效果明显,5.0mmol·L-1则反之,而1.0 mmol·L-1在2个田薯品种中显现抑制,在‘普通’中表现促进;同基因型所测参数年间差异大多数不显着;在各基因型中虽然1.0 mmol·L-1的相关参数与对照的差异也多不显着,但是0.5、5.0 mmol·L-1和对照的差异大多数显着,而且同SA浓度基因型间也基本显着。这些结果表明,0.5 mmol·L-1有利于叶片Suc的合成、转运和在地下块茎中向淀粉转化,5.0 mmol·l-1则反之,1.0mmol·l-1的作用因基因型而异;三种SA浓度对相关生理生化参数都起平行协同促进或抑制的作用。SA对地下块茎干物质和淀粉积累的影响是通过凋控叶片合成蔗糖和运输而实现,而且蔗糖作为信号分子以Suc/TSS的形式来协同正调控地下块茎的SuSy、AGPase和GBSS的活性;SA各浓度在不同时间里叶喷对糖类物质形成也存在细微差异,为了有利于山药地下块茎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适宜浓度的SA应在块茎形成的初期开始每隔30天左右连续叶面喷施,而且普通山药响应SA施用的剂量要高于田薯。(5)设计一对简并引物和一些特异引物,运用普通PCR、RACE和TAIL-PCR技术,从六种基因型山药地下块茎中都能克隆到PAL同源基因cDNA的中间片段序列,利用这些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分析,结合前面基因型分类结果显示,虽然可以将‘野生’、‘普通’和田薯的PAL同源基因区分开来,但是田薯4个品种得不到很好的分类,所以该基因不适合用来评价山药基因型的系统进化。同时,从‘紫小’地下块茎中克隆到一个长度为2 376 bp的PAL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含有一个1 986 bp的最大ORF,一个28 bp的5’端非翻译区,一个362 bp中含25 nt的Poly(A+)尾的3’端非翻译区;最大ORF可推测编码一个包括PAL酶活性中心特征(GTITASGDLVPLSYIA)在内的661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71.974 kDa,等电点为6.310;DAPAL1和GenBank中已报道其他物种的PAL在全长cDNA序列、编码区序列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水平上有较高的同源性,都达到50%以上,而且DaPAL1在核苷酸水平上与双子叶植物的更接近,而在氨基酸水平上与单、双子叶植物的接近度着不多;通过用RT-PCR和Northern杂交对DaPAL1的表达进行分析表明,DaPAL1仅在地下块茎特异表达,而且在块茎形成的不同时期所表达的丰度有差异,在块茎形成的初前期表达量最大,此后表达有递减的趋势,直至收获时表达量又有所增加。各期表达丰度和PAL酶活性及总酚含量有正向协同性,说明DaPAL1可能主要在转录水平上受到调控。(6)设计两对简并引物和一些特异引物,运用传统RT-PCR和RACE技术从六种基因型山药地下块茎中都能克隆到CHS和ANS的同源基因cDNA片段,两者在各基因型的长度分别为800 bp、280bp,可推定编码273、93个氨基酸,分别利用这两类同源基因的cDNA序列片段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聚类分析,与前面基因型分类结果相比显示,尽管CHS同源基因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了山药六种基因型间亲缘关系,但是4NS同源基因不适合。同时,重点对‘紫小’地下块茎的ANS同源基因cDNA全长进行克隆和分析,DaANS1大小为1 387 bp,最大ORF、5’端和3’端的非翻译区分别由1 077 bp、9 bp和301 bp组成;DaANS1最大ORF可编码358个氨基酸,其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0.4 kDa、5.26,并含有依赖于2-酮戊二酸和Fe2+氧化的保守结构域,其中包括与2-酮戊二酸特异结合的精氨酸2个(Arg295、304)及与Fe2+结合的保守组氨酸5个(His238、243、249、276、294)和天冬氨酸3个(Asp240、260、279);DaANS1与所选被子植物ANS基因的同源性均远高于与裸子植物的同源性,而且与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旋花科植物ANS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但仅能将属、种间植物合理分类,可评价属、种间植物的亲缘关系。利用RT-PCR和Northern杂交技术分析DaCHS1和DaANS1在‘紫小’中的表达显示,DaCHS1仅‘紫块茎和根中表达,在地下块茎中各时期表达均较强烈,在盛前期表达丰度最高;DaANS1在‘紫小’各个器官中均有表达,但地下块茎的表达总丰度要比根、地上茎和叶片的要强烈得多;DaCHS1、DaANS1可能在转录水平上受到调控。(7)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TFD、TPA和TTN是山药地下块茎TPC的主要三大构成,分别是总酚的0.64~0.93、0.10~0.25、0.06~0.22,其中TAN和TFL构成大部分TFD;TAN、TFL在田薯紫色类型中分别占TFD的0.53~0.75、0.13~0.34,占TPC的0.49~0.68、0.11~0.29,而在其他基因型中则分别占TFD的0.02~0.1 8、0.55~0.86,占TPC的0.02~0.12、0.38~0.62;这些酚类化合物总变化趋势与干物质和淀粉变化趋势相反,随生育进程而下降,但是和TAC有密切协同性;田薯紫色类型含有高于其他基因型的TPC、TFD,其次是‘普通’和田薯白色类型,‘野生’最低;尽管田薯紫色类型仍含有最高的TAN,但是其TFL和TPA的含量仅稍大于‘野生’,反而是‘普通’和田薯白色类型有相对较高的TFL和TPA,说明山药地下块茎TPA和TFD及TAN和TFL有着竞争性的积累关系;这些酚类化合物在山药种间和田薯类型间差异也在大多数时期差异显着,但是在田薯类型内多数时期不显着。PAL、ANS的酶活性不但在变化趋势上而且在基因型比较结果上都类似于TPC、TAN。不同浓度SA对‘紫小’、‘白扁’和‘普通’的酚类化合物和相关酶的活性在变化总趋势上没有显着影向,但在叶喷后30天左右对这些生理参数的大小有一定作用,而且对各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及PAL和ANS的活性都是平行协同影响,其中0.5 mmol·L-1SA有促进作用,5.0 mmol·L-1则反之,而1.0 mmol·L-1在田薯中显现抑制,在‘普通’中表现促进;‘紫小’、‘白扁’和‘普通’的酚类化合物及其相关酶活性不但年间大多数时期差异显着,而且同处理基因型间的差异都显着,同基因型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也多显着。同基因型的淀粉与各种酚类物质、PAL和ANS的酶活性极显着负相关,说明酚类物质和淀粉在形成时对蔗糖提供的碳素存在着竞争;酚类物质、PAL和ANS也受到蔗糖的调控,而且蔗糖作为信号分子通过Suc/TSS、Suc/TRS而作用;与SuSy的作用相反,转化酶尤其SAI似乎有利于酚类物质形成;SA处理后山药地下块茎糖类物质和酚类化合物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酚类化合物种间差异是由于叶喷SA影响叶片蔗糖合成和转运所致。

王鹤鹃[7](2008)在《杂交油菜品种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在前人关于作物种子纯度鉴定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酯酶同工酶电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醋酸-PAGE、乳酸-PAGE、甲酸-PAGE等电泳方法对杂交油菜种子纯度鉴定的影响,并进行了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的验证性试验和扫描电镜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不同油菜品种、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培育不同发育时期幼苗(萌发0d,1d,3d,5d,7d),提取酯酶同工酶,进行电泳。由电泳图谱观察发现,3d-5d芽龄的幼苗是利用酯酶同工酶电泳鉴定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的最适宜时期。2.研究了碱性电泳缓冲系统在杂交油菜品种真实性及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分析了油菜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四类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图谱,探索适合杂交油菜种品种鉴定的蛋白质电泳系统;分析了分离胶浓度,浓缩胶浓度,离子强度,电极缓冲液浓度等对电泳效果的影响;经多次试验分析,本试验选择分离胶浓度10%,浓缩胶浓度3%,碱性电极缓冲液pH8.3的组合进行蛋白质电泳,此组合电泳图谱较为清晰,效果较好。应用上述方法对8个杂交油菜组合的干种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类主要蛋白质在品种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谱带差异,均可较好区分不同的杂交油菜品种,其中碱性体系谷蛋白的多态性较强,图谱清晰度较高,鉴定杂交油菜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的效果更好。3.利用醋酸-PAGE、乳酸-PAGE、甲酸-PAGE三种酸性电泳缓冲系统,油菜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四类蛋白电泳对杂交油菜品种真实性和种子纯度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多数酸性电泳缓冲系统的酶谱效果较差,但在醋酸-PAGE缓冲系统条件下,清蛋白多态性较强,鉴定杂交油菜品种的效果相对较好。酸性电泳缓冲系统虽然比较稳定,但其酶谱效果明显不如碱性体系的蛋白质电泳。4.为了探讨室内谷蛋白SDS-PAGE电泳检测与田间纯度的关系,选择8个杂交油菜品种,通过田间种植试验与实验室杂交种种子纯度谷蛋白的SDS-PAGE电泳检测验证性试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田检纯度和蛋白质电泳图谱纯度呈极显着正相关r=0.8587(r2=0.7373),建立了田间纯度依谷蛋白SDS-PAGE电泳谱带纯度的回归方程:Y=0.6988X+28.992。

白泽朴[8](2008)在《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株筛选及其抑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最佳培养条件,所产乳酸菌素的提取纯化及其抑菌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大白菜叶上分离得到21株对乳酸链球菌素(Nisin)有抗性的乳酸菌株,采用杯碟法从中筛选得到抑菌活性较强的菌株-T0625。经测定表明,发酵液经热处理,在低pH条件下能够保持较好的抑菌活性。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不受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影响。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不表现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以及16S rDNA测序,鉴定该菌株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命名为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 T0625。采用单因素分析法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T0625菌株产乳酸菌素的最佳营养条件:葡萄糖2%、蛋白胨4%、酵母膏2%、牛肉膏1%、MgSO4·7H2O 0.003mol/L、Vc 0.05%。T0625产Nisin的最佳发酵条件:装液量25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7%、起始pH 6.5、35℃下发酵培养12h。采用(NH4)2SO4盐析、透析、Sephadex G-50凝胶柱层析等方法提取纯化T0625菌株所产乳酸菌素,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方式检测提取纯化效果。提纯后的乳酸菌素经电泳检测,显示出与乳酸链球菌素标准品一致的条带,将该乳酸菌素命名为Nisin T0625。对乳酸菌素Nisin T0625的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将Nisin T0625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中进行抑菌试验。结果发现,培养液蛋白含量提高、电导率增加,未出现对数生长期。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加入Nisin T0625后,菌体变形,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进而菌体细胞破裂,细胞内容物大量外泄,菌体成为不规则残片。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Nisin T0625作用使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内蛋白减少,培养液中蛋白增加。推测Nisin T0625的作用位点为细胞膜,具有破坏菌体细胞膜完整性的作用。试验结果证明乳酸菌素Nisin T0625与乳酸链球菌素具有相似的抑菌机理,即支持了“孔道形成”理论的观点。

李岩[9](2008)在《偃麦草非质体蛋白抗冻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种逆境因素,也是限制植物分布的关键因子。为适应生态环境,植物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来适应低温胁迫,产生对低温的抗性。随着人们对植物抵御低温胁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低温蛋白中的一种抗冻蛋白,对植物适应低温逆境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发现揭示了植物抵御低温的又一途径,为我们了解植物的抗冻作用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我省极抗冻野生草坪草偃麦草为试验材料,对偃麦草不同季节非质体蛋白种类及基本性质、抗冻活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寻找并鉴定偃麦草体内对抗冻起决定作用的蛋白质,以更深入的了解偃麦草优良抗性的根源,对为开发禾本科植物抗冻育种资源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冬季偃麦草根茎、根颈的非质体蛋白比夏季存在差别,冬季的蛋白条带的浓度都有所增加,并在分子量39KDa位置出现一条新谱带;冬季偃麦草的叶片与夏季有较大差异,冬季偃麦草与夏季相比在分子量25、20、15 KDa位置各少一条谱带。2、冬季偃麦草的根茎非质体蛋白与根颈蛋白条带相似,但与叶片的非质体蛋白有较大差异;冬季偃麦草非质体蛋白条带丰富,条带分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主要条带均分布于20-60KDa的中、低分子量区。3、冬季偃麦草非质体蛋白有多种高抗冻活性的抗冻蛋白,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抗冻能力越强;夏季中以无抗冻活性的蛋白为主,只是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会出现少量的有抗冻活性的冰晶,可能与抗旱和病虫害有关。4、偃麦草非质体SDS-PAGE回收的蛋白抗冻活性鉴定表明了,夏季非质体蛋白中在分子量约为66、43、37、33、25、20、15 KDa的附近均有少量的可修饰冰晶自由生长的蛋白质存在;冬季偃麦草非质体蛋白68、46、34、28、23KDa分子量附近均有可修饰冰晶形态抗冻蛋白存在,其中68、46、28、23KDa分子量的蛋白具有较高的抗冻活性,34Kda分子量的蛋白具有较弱的抗冻活性, 39 KDa蛋白基本不具抗冻活性。5、高抗冻活性蛋白抑制冰晶生长强度大于弱抗冻活性蛋白;观察表明圆形冰晶生长速度显着高于柱形;六角形冰晶>柱形>双锥形>针状;在有生长空间的情况下,冰晶形态可在一定低温范围内维持原形状生长,超过低温限定范围冰晶生长成枝状扩散。边缘若有其他冰晶颗粒相互影响时,冰晶向基面的扩展可减慢或停止。

夏冰芝[10](2007)在《X射线对花背蟾蜍胚胎发育的影响及肺蛋白的差异表达》文中提出第一部分:X射线对花背蟾蜍胚胎发育的影响。以无尾两栖类-花背蟾蜍25、30、36和39期蝌蚪为实验材料,用医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连续照射3天,照射剂量分别为0、1、3、5、7、9Gy,辐照完1周后包氏液固定肝脏,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蝌蚪肝脏显微结构的变化;并检测整体蝌蚪SOD、CAT、LDH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5、30、36和39期蝌蚪经x射线照射一周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25和30期蝌蚪的SOD和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36期蝌蚪的SOD活性和CAT活性均比对照组高,且随着剂量的增加,SOD活性降低,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39期蝌蚪的SOD活性均比对照组降低,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SOD和CAT的活性变化显着,对X射线表现了较高的敏感性。SOD和CAT活性降低,说明蝌蚪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活性氧。而且随着蝌蚪胚胎的发育,从25期到39期,在同一剂量下蝌蚪的SOD和CAT活性均升高,说明随着胚胎向成体的过渡,对辐射的敏感性降低。结果还显示,在5个不同剂量的连续辐照下,4个时期蝌蚪的MDA含量均比对照组高,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MDA含量逐渐升高。这与SOD降低相对应,更说明蝌蚪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活性氧。LD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也发生了变化:25期和39期蝌蚪的LDH活性先降低后升高,30期蝌蚪的LDH活性先升高后降低,36期蝌蚪的LDH活性均升高。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蝌蚪经X射线连续3天的照射一周后,不同剂量照射组中肝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肝细胞网孔增加和细胞集化。结论:X射线对花背蟾蜍胚胎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连续照射使得蝌蚪体内积累了活性氧,照射组蝌蚪几种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都有差异,肝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胚胎向成体的过渡,动物机体对辐射的敏感性降低。第二部分:花背蟾蜍胎肺蛋白及4种脊椎动物肺蛋白的差异表达。两栖类的变态发育是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是动物由水生向陆生,从用鳃呼吸向用肺呼吸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这个变态发育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蛋白质的差异表达,通过比较这些差异蛋白质的表达,试图找出对蝌蚪变态发育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些蛋白质,并对此类蛋白的相关特性、功能等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36、37、38和39期蝌蚪的肺组织,运用SDS-PAGE技术对花背蟾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肺组织蛋白进行了比较分析,有助于从分子水平探讨胚胎肺组织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随着蝌蚪变态发育,肺组织蛋白在数量和含量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36和37期蝌蚪肺蛋白有相似的表达,而在38期和39期都有新的蛋白表达。肺是脊椎动物重要的呼吸器官,而蛋白质是肺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变化,肺组织蛋白的表达也会有所差异。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扫描对花背蟾蜍、密点麻蜥、红腹锦鸡和Wistar大鼠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中的低分子蛋白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背蟾蜍、密点麻蜥、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蛋白质条带逐渐增加,分别为19、20、20、24条,4种动物肺组织共有的蛋白质条带有11条。仅花背蟾蜍、密点麻蜥和大鼠肺组织共同表达的蛋白质条带有2条;仅花背蟾蜍、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1条;仅密点麻蜥、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2条;仅花背蟾蜍和密点麻蜥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3条;仅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5条;仅密点麻蜥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1条;并且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有各自的特异蛋白。

二、尿蛋白SDS-AGE电泳谱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蛋白SDS-AGE电泳谱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尿蛋白电泳(SDS-AGE)在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糖尿病概述
    1.2 糖尿病的并发症
    1.3 糖尿病肾病实验室检测指标
        1.3.1 肾脏组织活检
        1.3.2 传统的肾脏损伤指标
        1.3.3 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
        1.3.4 尿 N-乙酞- -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1.3.5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linding protein,RBP)
        1.3.6 尿蛋白电泳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步骤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尿蛋白电泳结果
    3.2 132 例糖尿病患者生化指标分析
    3.3 各指标对肾功能异常的阳性检出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抗菌性绞股蓝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1.1 内生真菌概念
        1.1.2 内生真菌与宿主的关系
        1.1.3 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1.2 绞股蓝的研究概况
        1.2.1 绞股蓝简介
        1.2.2 绞股蓝的化学成分
        1.2.3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
        1.2.4 绞股蓝的应用
    1.3 选题依据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抗菌性绞股蓝内生真菌的分离和形态学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指示菌
        2.1.3 消毒液
        2.1.4 培养基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2.3.2 表面灭菌效果检测
        2.3.3 菌种保藏
        2.3.4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2.3.5 指示菌的活化
        2.3.6 抑菌能力测定
        2.4 结果分析
        2.4.1 表面消毒效果检测
        2.4.2 消毒剂及消毒时间的确定
        2.4.3 分离方法比较
        2.4.4 绞股蓝内生真菌分离和鉴定结果
        2.4.5 绞股蓝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2.4.6 抑菌能力测定
        2.5 讨论
        2.6 小结
    试验二 菌株 JY25 和 GJY21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引物
        2.1.3 试验试剂及配制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内生真菌的活化
        2.3.2 菌株 JY25 和 GJY21 的 ITS 基因克隆
        2.3.3 DNA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4 结果分析
        2.4.1 菌株 JY25 和 GJY21 的 ITS 基因克隆
        2.4.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5 讨论
        2.6 小结
    试验三 高效抑菌菌株 JY25 的发酵条件优化
        2.1 试验材料
        2.1.1 指示菌
        2.1.2 供试菌种
        2.1.3 培养基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孢子悬液的制备
        2.3.2 抑菌能力测定
        2.3.3 绞股蓝内生真菌培养基成分优化
        2.3.4 绞股蓝内生真菌发酵条件优化
        2.4 试验结果
        2.4.1 培养基优化
        2.4.2 发酵条件优化
        2.5 讨论
        2.6 小结
    试验四 绞股蓝内生真菌稳定性及活性物质抑菌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指示菌
        2.1.2 供试菌种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绞股蓝内生真菌发酵液活性物质特性的研究
        2.3.2 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定
        2.3.3 活性物质的萃取及抑菌效果
        2.4 试验结果
        2.4.1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酸碱稳定性
        2.4.2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
        2.4.3 发酵液活性物质对蛋白酶 K 的敏感性
        2.4.4 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定
        2.4.5 抑菌活性物质的萃取
        2.5 讨论
        2.6 小结
    试验五 绞股蓝内生真菌抗菌机制的初步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指示菌
        2.1.2 供试菌种
        2.2 试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2.1 试验试剂
        2.2.2 配制方法
        2.3 试验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JY25 菌株的活化与发酵
        2.4.2 指示菌的活化
        2.4.3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4.4 发酵液对指示菌抑菌特性的测试
        2.4.5 扫描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
        2.4.6 真菌发酵液对菌体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2.4.7 发酵液对指示菌细胞蛋白合成的影响
        2.4.8 发酵液对细菌核酸结构变化的测定
        2.5 试验结果
        2.5.1 发酵液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2.5.2 发酵液对指示菌抑菌特性的测试
        2.5.3 扫描电镜的超微结构
        2.5.4 发酵液对菌体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2.5.5 发酵液对指示菌细胞表达蛋白的影响
        2.5.6 发酵液对细菌核酸结构变化的测定
        2.6 讨论
        2.7 小结
    试验六 绞股蓝内生真菌抗癌和抗氧化特性初步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2 试验试剂及配制
        2.2.1 试验试剂
        2.2.2 试剂配制
        2.3 试验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样品粗多糖含量的提取
        2.4.2 粗多糖含量测定
        2.4.3 绞股蓝抗肿瘤活性测定
        2.4.4 抗氧化特性测定
        2.5 试验结果
        2.5.1 粗多糖含量测定
        2.5.2 绞股蓝抗肿瘤活性
        2.5.3 抗氧化特性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3.1 主要结论
    3.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SDS-AGE尿蛋白电泳用于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蛋白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1.2.2 试剂与材料
        1.2.3 分析步骤
        1.2.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5)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主要病原菌生理分化研究进展
    第一节 玉米大斑病研究进展
    第二节 玉米主要病害病原菌生理分化研究
    第三节 植物病原真菌生理分化研究技术
第二章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大斑病病斑特征
        2.2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出现频率
        2.3 玉米大斑病菌对Ht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及各小种在我国的分布
    3 小结
第三章 玉米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菌株间生物学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上的性状比较
        2.2 营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环境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环境条件对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2.5 环境因子对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 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多态性研究
    第一节 玉米大斑病菌培养性状和致病力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大斑病菌培养性状观察
        2.2 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2.3 玉米大斑病菌致病力的稳定性
        3 小结
    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rDNA-ITS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DNA-ITS序列PCR扩增结果
        2.2 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rDNA-ITS序列比对分析
        2.3 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系统发育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AFLP遗传多态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AFLP反应体系的构建
        2.1.1 DNA模板的浓度
        2.1.2 酶切时间
        2.1.3 预扩增模板浓度
        2.1.4 选择性扩增、电泳和银染
        2.2 AFLP引物筛选
        2.3 玉米大斑病菌AFLP遗传多态性分析
        2.3.1 AFLP扩增结果分析
        2.3.2 玉米大斑病菌AFLP遗传多态性及聚类分析
        2.4 玉米大斑病菌AFLP多态性条带测序及引物设计
        2.5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多态性谱带引物筛选
        3 小结
    第四节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同工酶遗传多态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工酶图谱分析
        2.2 同工酶水平上的相似性及聚类分析
        3 小结
第五章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免疫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电泳图谱分析
        2.2 多克隆抗体性质的测定
        2.3 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反应
    3 小结
第六章 辽宁省部分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7年玉米品种的抗性鉴定
        2.2 2008年玉米品种的抗性鉴定
    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图表统计

(6)山药不同基因型地下块茎糖类和酚类物质形成、调控及相关基因分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山药研究进展
        1.1.1 山药地下块茎的化学成分
        1.1.2 山药地下块茎的营养功能
        1.1.3 山药的起源与分布
        1.1.4 山药种质资源与分类
    1.2 植物种质资源分类的研究方法
        1.2.1 蛋白质标记
        1.2.2 DNA分子标记
        1.2.2.1 RFLP标记
        1.2.2.2 RAPD标记
        1.2.2.3 SCAR标记
        1.2.2.4 AFLP标记
        1.2.2.5 SSR标记
        1.2.2.6 CAPS标记
        1.2.2.7 SRAP标记
    1.3 植物糖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3.1 植物糖类化合物的分类
        1.3.2 植物糖类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
        1.3.3 植物糖类化合物的制备和分析
        1.3.4 蔗糖-淀粉的转化及其调控
        1.3.4.1 蔗糖的输入
        1.3.4.2 蔗糖的裂解
        1.3.4.3 淀粉的合成
    1.4 植物酚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4.1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分类
        1.4.2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
        1.4.2.1 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1.4.2.2 在人和动物中的营养功能
        1.4.3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制备和分析
        1.4.4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1.5 水杨酸的生理效应与应用
        1.5.1 水杨酸的生理效应
        1.5.2 水杨酸在农业生产的应用
2 山药不同基因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与分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基于山药形态特征的分析
        2.1.2.1 山药形态特征的观察
        2.1.2.2 数据处理和 UPGMA聚类分析
        2.1.3 基于块茎可溶性蛋白质的分析
        2.1.3.1 样品的采集
        2.1.3.2 上样液的制备
        2.1.3.3 可溶性蛋白的SDS-PAGE分析
        2.1.3.4 数据处理和UPGMA聚类分析
        2.1.4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分析
        2.1.4.1 样品的采集
        2.1.4.2 DNA的制备
        2.1.4.3 SRAP多态性分析
        2.1.4.4 数据处理和UPGMA聚类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于形态学标记的分类
        2.2.1.1 山药的主要形态特征
        2.2.1.2 UPGMA聚类分析
        2.2.2 基于可溶性蛋白多态性的分类
        2.2.3 基于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分类
        2.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2.2.3.2 SRAP分子标记多态性和分类
    2.3 讨论
3 山药地下块茎糖类物质形成的基因型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和取样
        3.1.2 糖类化合物提取液的制备
        3.1.3 糖类化合物的测定
        3.1.3.1 总可溶性糖
        3.1.3.2 总还原糖
        3.1.3.3 葡萄糖
        3.1.3.4 果糖
        3.1.3.5 蔗糖
        3.1.3.6 总可溶性多糖
        3.1.4 不溶性糖类物质的测定
        3.1.4.1 总淀粉
        3.1.4.2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3.1.4.3 抗性淀粉和可消化淀粉
        3.1.4.4 纤维素
        3.1.5 粗酶液的制备
        3.1.6 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3.1.6.1 转化酶
        3.1.6.2 蔗糖合成酶
        3.1.6.3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3.1.6.4 淀粉合成酶
        3.1.6.5 淀粉分支酶
        3.1.7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地下块茎干物质积累的基因型比较
        3.2.2 地下块茎可溶性糖含量的基因型比较
        3.2.3 地下块茎淀粉和纤维素的基因型比较
        3.2.4 地下块茎蔗糖裂解相关酶活性的基因型比较
        3.2.5 地下块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基因型比较
    3.3 讨论
4 山药蔗糖-淀粉转化关键酶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与取样
        4.1.2 主要试剂
        4.1.3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4.1.4 双链cDNA的合成
        4.1.4.1 第一链cDNA的合成
        4.1.4.2 cDNA的LD-PCR扩增
        4.1.5 基因中间cDNA序列的获得
        4.1.5.1 基因中间特异片段获得的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4.1.5.2 紫小SuSy基因3’和5’端序列的引物设计和RACE扩增
        4.1.6 扩增产物的电泳、回收、连接、转化和培养
        4.1.7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检测和测序
        4.1.8 紫小SuSy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拼接和验证
        4.1.9 紫小.SuSy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4.1.9.1 SuSy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1.9.2 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紫小SuSy基因的表达
        4.1.9.3 融合蛋白的SDS-PAGE分析
        4.1.10 紫小SuSy、.AGPase、SSS基因表达的RT-PCR分析
        4.1.11 紫小SuSy、AGPase、SSS基因表达的Northern杂交分析
        4.1.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总RNA提取与dscDNA合成
        4.2.2 同源基因cDNA中间片段的获得和分析
        4.2.2.1 同源基因cDNA中间片段的获得
        4.2.2.2 同源基因cDNA中间片段核苷酸序列及其预测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4.2.3 DaSuSy1基因3’端的cDNA序列的获得
        4.2.4 DaSuSy1基因5’端的cDNA序列的获得
        4.2.5 DaSuSy1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验证和分析
        4.2.6 DaSusy1所推定氨基酸序列及其特征分析
        4.2.7 DaSuSy1同源性和分子进化的分析
        4.2.8 DaSusy1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高效表达
        4.2.8.1 DaSusy1基因在原核中表达载体的构建
        4.2.8.2 pET-DaSusy1所表达融合蛋白的SDS-PAGE分析
        4.2.9 DaSuSy1、DaAGPase1、DaSSS1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4.3 讨论
5 山药蔗糖-淀粉转化受SA影响的基因型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和取样
        5.1.1.1 种植和管理
        5.1.1.2 SA的处理
        5.1.1.3 取样和前处理
        5.1.2 糖类化合物的制备和分析
        5.1.3 粗酶液制备与相关酶活性分析
        5.1.4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A对山药地下块茎干物质影响的基因型比较
        5.2.2 SA对山药主要可溶性糖影响的基因型比较
        5.2.2.1 叶片和茎基部蔗糖受SA影响的基因型比较
        5.2.2.2 山药地下块茎主要可溶性糖受SA影响的基因型比较
        5.2.3 SA对山药地下块茎淀粉和纤维素调控的基因型比较
        5.2.4 SA对蔗糖-淀粉转化相关酶活性调控的基因型比较
    5.3 讨论
6 山药PAL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主要试剂
        6.1.3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6.1.4 双链cDNA的合成
        6.1.5 PAL基因中间片段cDNA序列的获得
        6.1.5.1 基因中间特异片段获得的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6.1.5.2 紫小PAL基因3’端序列的引物设计和RACE扩增
        6.1.5.3 紫小PAL基因5’端序列引物设计和TAIL-PCR扩增
        6.1.6 扩增产物的电泳、回收、连接、转化和培养
        6.1.7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检测和测序
        6.1.8 紫小PAL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拼接和验证
        6.1.9 紫小PAL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6.1.9.1 PAL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6.1.9.2 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紫小PAL基因的表达
        6.1.9.3 融合蛋白的SDS-PAGE分析
        6.1.10 紫小PAL基因表达的RT-PCR分析
        6.1.11 紫小PAL基因表达的Northern杂交分析
        6.1.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总RNA提取与dscDNA合成
        6.2.2 PAL同源基因中间片段cDNA序列的获得和分析
        6.2.2.1 PAL同源基因中间片段cDNA序列的获得
        6.2.2.2 PAL基因cDNA中间片段核苷酸序列及其预测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6.2.3 DaPAL1基因3’端的cDNA序列的获得
        6.2.4 DaPAL1基因5’端的cDNA序列的获得
        6.2.5 DaPAL1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验证和分析
        6.2.6 DaPAL1所推定氨基酸序列及其特征分析
        6.2.7 DaPAL1同源性和分子进化的分析
        6.2.8 DaPAL1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高效表达
        6.2.8.1 DaPAL1基因在原核中表达载体的构建
        6.2.8.2 pET-DaPAL1所表达融合蛋白的SDS-PAGE分析
        6.2.9 DaPAL1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6.3 讨论
7 山药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植物材料
        7.1.2 主要试剂
        7.1.3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7.1.4 双链cDNA的合成
        7.1.5 基因中间片段cDNA序列的获得
        7.1.5.1 基因中间特异片段获得的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7.1.5.2 紫小ANS基因3’和5’端序列的引物设计和RACE扩增
        7.1.6 扩增产物的电泳、回收、连接、转化和培养
        7.1.7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检测和测序
        7.1.8 紫小ANS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拼接和验证
        7.1.9 紫小AN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7.1.9.1 ANS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7.1.9.2 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紫小ANS基因的表达
        7.1.9.3 融合蛋白的SDS-PAGE分析
        7.1.10 紫小CHS和PAL基因表达的RT-PCR分析
        7.1.11 紫小CHS和PAL基因表达的Northern杂交分析
        7.1.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总RNA提取与dscDNA合成
        7.2.2 同源基因中间片段cDNA序列的获得和分析
        7.2.2.1 同源基因中间片段cDNA序列的分离和转化
        7.2.2.2 基因cDNA中间片段核苷酸序列及其预测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7.2.3 DaANS1基因3’端的cDNA序列的获得
        7.2.4 DaANS1基因5’端的cDNA序列的获得
        7.2.5 DaANS1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验证和分析
        7.2.6 DaANS1所推定氨基酸序列及其特征分析
        7.2.7 DaANS1同源性和分子进化的分析
        7.2.8 DaANS1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高效表达
        7.2.8.1 DaANS1基因在原核中表达载体的构建
        7.2.8.2 pET-ANS1所表达融合蛋白的SDS-PAGE分析
        7.2.9 DaANS1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7.3 讨论
8 山药地下块茎酚类物质形成及其SA调控的基因型比较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植物材料和取样
        8.1.1.1 地下块茎酚类化合物形成的基因型比较
        8.1.1.2 SA对地下块茎酚类化合物形成影响的基因型比较
        8.1.2 酚类化合物提取液的制备
        8.1.3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8.1.3.1 总酚
        8.1.3.2 总类黄酮
        8.1.3.3 总黄酮醇
        8.1.3.4 总酚酸
        8.1.3.5 总花青素
        8.1.3.6 总单宁
        8.1.4 PAL粗酶液的制备和酶活性分析
        8.1.5 ANS粗酶液的制备和酶活性分析
        8.1.6 总抗氧化能力的分析
        8.1.7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山药地下块茎酚类物质形成的六种基因型比较
        8.2.1.1 地下块茎花青素类型的鉴定
        8.2.1.2 地下块茎酚类化合物的基因型比较
        8.2.1.3 地下块茎总抗氧化能力的基因型比较
        8.2.1.4 地下块茎PAL活性的基因型比较
        8.2.1.5 地下块茎ANS活性的基因型比较
        8.2.1.6 地下块茎酚类与糖类物质的形成关系
        8.2.2 山药地下块茎酚类物质形成受SA调控的基因型比较
        8.2.2.1 地下块茎总酚受SA调控的基因型比较
        8.2.2.2 地下块茎总类黄酮、总花青素和总黄酮醇受SA调控的基因型比较
        8.2.2.3 地下块茎总酚酸受SA调控的基因型比较
        8.2.2.4 地下块茎总单宁受SA调控的基因型比较
        8.2.2.5 地下块茎PAL活性受SA调控的基因型比较
        8.2.2.6 地下块茎ANS活性受SA凋控的基因型比较
        8.2.2.7 SA对蔗糖与地下块茎酚类物质形成关系影响的基因型比较
    8.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7)杂交油菜品种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油菜种子纯度鉴定的重要性
    1.2 油菜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常规鉴定法
        1.2.2 物理化学鉴定
        1.2.3 电泳法
        1.2.4 分子标记技术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主要试验药品与仪器
        3.2.1 试验药品
        3.2.2 仪器
    3.3 杂交油菜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实验
        3.3.1 试剂配置方法与样品配置
        3.3.2 样品制备
        3.3.3 分离胶与浓缩胶组成和制备
        3.3.4 酯酶同工酶电泳
        3.3.5 染色、观察并记录
    3.4 杂交油菜蛋白质SDS—PAGE电泳方法实验
        3.4.1 试剂配置方法与样品配置
        3.4.2 样品提取
        3.4.3 分离胶和浓缩胶的配置
        3.4.4 蛋白质SDS-PAGE电泳
        3.4.5 固定和染色
        3.4.6 将电泳图谱转化为0,1标记
    3.5 杂交油菜种子Acid-PAGE电泳方法实验
        3.5.1 蛋白质样品的提取
        3.5.2 蛋白质Acid-PAGE电泳
        3.5.3 固定和染色
        3.5.4 杂交油菜种子甲酸-PAGE电泳方法实验
        3.5.5 杂交油菜种子醋酸-PAGE电泳方法实验
        3.5.6 杂交油菜种子乳酸-PAGE电泳方法实验
    3.6 杂交油菜种子纯度鉴定
    3.7 扫描电镜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杂交油菜酯酶同工酶电泳
        4.1.1 油菜各组合幼苗酯酶同工酶萌发0d酶谱分析
        4.1.2 油菜各组合幼苗酯酶同工酶萌发1d酶谱分析
        4.1.3 油菜各组合幼苗酯酶同工酶萌发3d酶谱分析
        4.1.4 油菜各组合幼苗酯酶同工酶萌发5d酶谱分析
        4.1.5 油菜各组合幼苗酯酶同工酶萌发7d酶谱分析
    4.2 杂交油菜种子贮藏蛋白SDS-PAGE电泳
        4.2.1 供试品种的谷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4.2.2 供试品种的球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4.2.3 供试品种的清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4.2.4 供试品种的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4.3 杂交油菜种子贮藏蛋白Acid-PAGE电泳
        4.3.1 供试品种甲酸-PAGE电泳图谱分析
        4.3.2 供试品种醋酸-PAGE电泳图谱分析
        4.3.3 供试品种乳酸-PAGE电泳图谱分析
    4.4 杂交油菜种子纯度鉴定试验结果分析
    4.5 种皮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酯酶同工酶电泳效果
    5.2 关于杂交油菜种SDS-PAGE电泳效果
    5.3 关于杂交油菜种Acid-PAGE电泳效果
    5.4 关于电泳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8)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株筛选及其抑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天然食品防腐剂
    2 乳酸菌素
    3 乳酸链球菌素(Nisin)概述
    4 乳酸链球菌素的生产工艺
    5 乳酸菌及乳酸菌素的应用
    6 乳酸菌素的发展前景
    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第一章 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发酵液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3.1 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的定向分离
        1.3.2 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的筛选
        1.3.3 菌株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1.3.4 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发酵液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株的鉴定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培养性状特征
        2.3.2 个体形态特征
        2.3.3 生理生化特性
        2.3.4 T0625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2.3.5 T0625菌株16S rDNA PCR扩增产物的分析
        2.3.6 T0625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株最佳培养条件的研究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与生长量的关系
        3.3.2 碳源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3 氮源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4 金属离子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5 最适碳源浓度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6 最适氮源浓度配比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7 最适金属离子浓度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8 装液量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9 接种量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10 起始pH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11 培养温度对T0625菌株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12 T0625菌株营养条件的优化
        3.3.13 T0625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乳酸菌素的提取纯化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NH_4)_2SO_4盐析曲线
        4.3.3 (NH_4)_2SO_4的盐析
        4.3.4 Sephadex G-50凝胶柱层析
        4.3.5 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乳酸菌素Nisin T0625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乳酸菌素Nisin T0625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5.3.2 乳酸菌素Nisin T06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5.3.3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5.3.4 乳酸菌素Nisin T06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
        5.3.5 乳酸菌素Nisin T06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液蛋白含量的影响
        5.3.6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今后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9)偃麦草非质体蛋白抗冻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抗冻蛋白研究进展
        1.2.1 植物抗冻蛋白结构特征与表达调控
        1.2.2 抗冻蛋白作用机理
        1.2.3 冰晶形态与抗冻活性的关系
        1.2.4 抗冻蛋白的研究技术
        1.2.5 抗冻蛋白活性鉴定方法
        1.2.6 抗冻蛋白的应用
    1.3 非质体的研究
    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1.5 偃麦草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路线
    2.2 试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试剂
        2.2.3 试验仪器设备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2.3.1 非质体蛋白的提取与浓度测定
        2.3.2 偃麦草不同季节根茎、根颈和叶片非质体蛋白SDS-PAGE 分析
        2.3.3 偃麦草不同季节非质体蛋白不同浓度的活性检测
        2.3.4 偃麦草不同季节非质体蛋白的分离与活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偃麦草不同季节根茎、根颈和叶片非质体蛋白的SDS-PAGE 分析
        3.1.1 偃麦草根茎的非质体蛋白的SDS-PAGE 分析
        3.1.2 偃麦草根颈的非质体蛋白的SDS-PAGE 分析
        3.1.3 偃麦草叶片的非质体蛋白的SDS-PAGE 分析
        3.1.4 小结
    3.2 偃麦草不同季节、不同浓度非质体蛋白的分析
        3.2.1 冬季偃麦草不同浓度非质体蛋白质冰晶形态及抗冻活性分析
        3.2.2 夏季偃麦草不同浓度非质体蛋白质冰晶形态及抗冻活性分析
        3.2.3 小结
    3.3 偃麦草不同季节非质体蛋白质的分离与活性检测
        3.3.1 偃麦草非质体蛋白的分离及SDS-PAGE 检测
        3.3.2 偃麦草非质体蛋白抗冻活性的观察
        3.3.3 小结
    3.4 偃麦草非质体蛋白提取液修饰冰晶形态的动态观察
        3.4.1 不同形态的冰晶生长速度不同
        3.4.2 冰晶生长受周围其他颗粒生长的限制
        3.4.3 冰晶形状受极限温度的限制
        3.4.4 小结
4 讨论
    4.1 非质体蛋白的提取
    4.2 抗冻能力的鉴定
    4.3 非质体蛋白对植物抗冻性的影响
    4.4 偃麦草抗冻能力与蛋白抗冻活性的关系
        4.4.1 偃麦草抗冻能力与蛋白抗冻活性的关系
        4.4.2 抗冻蛋白可能是维持偃麦草抗冻性的重要物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X射线对花背蟾蜍胚胎发育的影响及肺蛋白的差异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X射线对花背蟾蜍胚胎发育的影响
    1 引言
        1.1 辐射
        1.1.1 辐射的生物效应
        1.1.2 电离辐射对人肿瘤细胞的影响
        1.1.3 电离辐射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1.1.4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
        1.1.5 辐射损伤
        1.2 活性氧对机体的损害及清除
        1.2.1 活性氧的简介
        1.2.2 对机体的损伤
        1.2.3 活性氧的清除
        1.3 两栖类作为生物监测指示物的优越性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蝌蚪肝脏显微观察
        2.2.2 蝌蚪抗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2.3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2.4 乳酸脱氢酶的测定
        2.2.5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X射线对整体蝌蚪SOD活性的影响
        3.2 X射线对整体蝌蚪CAT活性的影响
        3.3 X射线对整体蝌蚪MDA含量的影响
        3.4 X射线对整体蝌蚪LDH活性的影响
        3.5 X射线对蝌蚪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4.1 X射线对蝌蚪抗氧化物酶的影响
        4.1.1 X射线对SOD活性的影响
        4.1.2 X射线对CAT活性的影响
        4.2 X射线对LDH活性的影响
        4.3 X射线对MDA含量的影响
        4.4 X射线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图版说明(图版Ⅰ)
第二部分:花背蟾蜍胎肺蛋白及蟾蜍、麻蜥、锦鸡和大鼠肺蛋白的差异表达
    1 引言
        1.1 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化
        1.2 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1.2.1 肺表面活性物质
        1.2.2 肺表面活性蛋白质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溶液配制
        2.4 方法
        2.4.1 花背蟾蜍不同发育时期肺组织蛋白质电泳
        2.4.2 蟾蜍、麻蜥、锦鸡和大鼠的肺组织蛋白质电泳
    3 研究结果
        3.1 花背蟾蜍肺组织蛋白的表达
        3.2 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蛋白表达
        3.2.1 低分子量标准蛋白曲线
        3.2.2 肺组织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4.1 花背蟾蜍肺组织蛋白的表达
        4.2 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蛋白表达
    图版说明(图版Ⅱ)
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尿蛋白SDS-AGE电泳谱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尿蛋白电泳(SDS-AGE)在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价值研究[D]. 刘彩红. 吉林大学, 2014(11)
  • [2]抗菌性绞股蓝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初步研究[D]. 范文慧. 河南工业大学, 2012(03)
  • [3]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 林洁,郑青青,蔡锦亮.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08)
  • [4]SDS-AGE尿蛋白电泳用于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蛋白尿临床分析[J]. 黄东平,常卫华,张忠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09(20)
  • [5]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生理分化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 赵辉.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6]山药不同基因型地下块茎糖类和酚类物质形成、调控及相关基因分离的研究[D]. 周生茂. 浙江大学, 2009(01)
  • [7]杂交油菜品种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方法的研究[D]. 王鹤鹃.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
  • [8]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株筛选及其抑菌机理研究[D]. 白泽朴. 沈阳农业大学, 2008(01)
  • [9]偃麦草非质体蛋白抗冻活性的研究[D]. 李岩.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 [10]X射线对花背蟾蜍胚胎发育的影响及肺蛋白的差异表达[D]. 夏冰芝.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尿蛋白 SDS-AGE 电泳条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