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一、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高立城[1](2021)在《施氮对甜荞籽粒胚乳发育、淀粉合成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甜荞作为一种良好的“药食同源”作物,其籽粒富含蛋白质、淀粉、黄酮、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日益增多。氮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会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目前,关于施用氮肥对甜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鲜有报道,因此本试验通过设置0 kg/hm2(N0),90 kg/hm2(N1),180 kg/hm2(N2)和270 kg/hm2(N3)四个氮肥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甜荞籽粒的胚乳发育过程、淀粉积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淀粉理化性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氮肥显着促进甜荞籽粒叶绿素的降解,使籽粒颜色更深;籽粒长度、宽度和厚度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快速增长,在生育后期趋于稳定,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先升高后降低;胚乳细胞中的淀粉体由边缘向中央积累,施用氮肥后,胚乳细胞数显着增多,在N2水平下出现峰值,胚乳细胞中的淀粉体之间的间隙减小,排列更加紧密。(2)施用氮肥会影响甜荞籽粒的积累,两个甜荞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淀粉积累量和淀粉积累速率存在显着差异,西农9976和北早生籽粒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的积累量基本都在N2水平下最高,直链淀粉积累速率、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和总淀粉积累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且随着开花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均在开花后第15天出现最大值;两个甜荞品种间相比,西农9976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量以及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速率均显着高于北早生;施用氮肥会显着地影响甜荞籽粒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四种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变化,均在开花后第15天出现峰值;两个甜荞品种籽粒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存在差异,在整个生育时期,西农9976籽粒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要高于北早生。(3)施用氮肥会显着地影响甜荞淀粉的理化特性。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甜荞淀粉的水分含量显着降低;灰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则显着增加,而直链淀粉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淀粉的体积分布、数量分布、表面积分布和粒径分布均呈现单峰分布,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存在显着差异。两个甜荞品种淀粉的透明度、吸水率、吸油率、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N2处理下出现峰值。施氮不会改变甜荞淀粉的颗粒形态和晶体结构,但会降低淀粉的有序度。施用氮肥会显着地降低淀粉的硬度、弹力、黏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弹性。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甜荞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破损值显着下降,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先升高后降低,而糊化温度则明显升高;淀粉的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峰值温度和热焓值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N2处理下出现最大值。(4)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单株花簇数均先升高后降低;西农9976的单株粒重在N2水平下出现峰值,而北早生在N3水平下的粒重最大;西农9976在2019年和2020年的产量均在N2水平下最大,而北早生的产量分别在N3和N2水平下最高,西农9976的产量显着高于北早生。整体来看,N2水平(180 kg/hm2)更有利于促进甜荞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因此实际种植过程中推荐甜荞的最佳施氮量为180 kg/hm2。

王龙飞[2](2021)在《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影响糯玉米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文中认为干旱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中国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灌浆结实期是玉米产量、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水分亏缺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淀粉品质。本试验以京科糯2000(JKN2000)和苏玉糯5号(SYN5)为试验材料,灌浆结实期(授粉后1-30天,1-30 DAP)设置4个水分梯度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是对照(75%)、轻度(65%)、中度(55%)和重度(45%)左右,分析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并从籽粒合成关键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等方面解析其影响籽粒灌浆和淀粉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干旱胁迫下糯玉米抗逆稳产和品质调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产量及构成因素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糯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导致产量损失。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籽粒产量JKN2000平均降低15%、43%和64%,SYN5平均降低15%、33%和53%,表明产量损失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而加剧,但SYN5对干旱耐受性优于JKN2000。2.籽粒组分含量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籽粒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着增加蛋白质和醇溶蛋白含量,且影响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而加剧。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降幅SYN5小于JKN2000,蛋白质含量升幅SYN5大于JKN2000。3.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及籽粒发育相关酶活性授粉后15-30天,籽粒中BR、ZR、Z、IAA、CTK、GA3含量干旱胁迫下显着降低,且随着胁迫程度加重降幅加剧。干旱胁迫显着增加了籽粒中ABA含量,随着干旱程度加重增幅变大。授粉后15-30天,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籽粒中氮代谢相关酶NR、GS和GOGAT活性增加,籽粒中蔗糖合成相关酶SPS和SS活性、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SSS、SBE、AGP、α-SH、β-SH)降低,且受重度干旱胁迫影响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较低的BR、IAA、CTK和GA3含量,以及较低的SSS、SBE活性和较高的GS和GOGAT活性是淀粉含量、粒重和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4.糯玉米粉和淀粉的理化性质糯玉米粉的胶凝热焓值、糊化温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和回生热焓值受重度干旱影响最大。回生值品种间对干旱胁迫响应显着不同,JKN2000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均显着降低,SYN5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显着增加。干旱胁迫下,两品种的峰值黏度和谷值黏度显着降低,且受重度干旱影响最大,SYN5的峰值黏度高于JKN2000。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粉的回生值与淀粉含量显着正相关,峰值黏度、谷值黏度与淀粉、可溶性糖含量极显着正相关,峰值黏度与蛋白质含量极显着负相关,终值黏度与淀粉含量显着正相关,表明干旱胁迫下糯玉米中淀粉含量降低和蛋白质含量升高是淀粉黏度变低的重要原因。干旱胁迫增加了淀粉的平均粒径、最大吸收波长和相对结晶度。淀粉峰值黏度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显着降低,且降幅重度干旱大于中度干旱。淀粉的胶凝热焓值在干旱胁迫下显着降低,受重度干旱影响最大。SYN5的淀粉回生值干旱胁迫下显着增加,且随着干旱程度加重其值越高;JKN2000淀粉的回生值两年间变化相反,2019年干旱胁迫下显着增加,2020年在干旱胁迫下显着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糯玉米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与平均粒径极显着负相关,淀粉的糊化温度与相对结晶度显着正相关;淀粉胶凝热焓值与碘结合力、最大吸收波长、相对结晶度和平均粒径极显着负相关,淀粉的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与相对结晶度、平均粒径极显着负相关,淀粉的回生值与最大吸收波长、平均粒径极显着正相关。

欧阳雪莹[3](2020)在《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碳氮代谢的调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滴灌小麦是一种密植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种植方式。新疆滴灌小麦栽培过程中仍遵循传统的高肥高产理念,造成氮肥投入过量、氮效率降低。因此,探究在减氮条件下滴灌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规律,同步提高氮肥利用率,是新疆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论文设置7个不同的施氮处理,从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角度,研究减氮配施有机肥多水平处理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籽粒中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积累量的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籽粒库特征展开分析,探求减氮配施有机肥对籽粒灌浆的调控效应,进一步挖掘滴灌春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潜力,以期为新疆滴灌春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新春38号和新春49号的茎鞘、叶片、麦穗、粒重的干物质积累均随着减氮配施有机肥程度的增大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以N15(有机肥替代15%氮肥,即85%N+15%有机肥)处理表现最优。两品种的理论最高千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及平均灌浆速率也均随减氮配施有机肥程度的增加表现出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并以N15处理表现最好。这说明适宜的减氮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进程。而相比两个品种而言,新春38号(强筋)的干物质变化在减氮配施有机肥条件下的比新春49号(中筋)更为敏感。2.随灌浆期推进新春38号与新春49号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及淀粉分支酶(SBE)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在花后28d时达到峰值。不同处理下,随减氮配施有机肥程度的增加,两品种均在N15处表现最优,并与其他处理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新春38号的SS、ADPG-PPase、SSS、GBSS与SBE活性的N15处理相比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7.40%~39.50%、9.90%~56.20%、6.86%~55.97%、3.15%~6.07%、5.74%~54.31%;新春49号的SS、ADPG-PPase、SSS、GBSS与SBE活性的N15处理相比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2.93%~31.9%、7.90%~54.14%、5.00%~54.69%、5.72%~15.95%、2.47%~41.80%。由此可见新春38号的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在减氮配施有机肥条件下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籽粒碳代谢物质含量在灌浆期内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蔗糖含量随着灌浆期的推进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淀粉含量则表现为不断上升的变化。不同处理下,两品种的蔗糖与淀粉(直链、支链及总淀粉)含量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直/支比则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均以N15处理达到最优。3.随着灌浆时间的推进,两个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逐渐降低。不同处理下,随减氮配施有机肥程度的增加,新春38号与新春49号均在N15处表现最优,并与其他处理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新春38号在N15条件下NR、GS、GPT活性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3.54%~28.86%,3.23%~38.85%,1.25%~28.48%,新春49号在N15条件下小麦籽粒的NR、GS、GPT活性相比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2.25%~27.39%,1.64%~31.80%,1.20%~21.17%。灌浆期内,适宜的减氮配施有机肥不仅能够提高籽粒总蛋白含量,还能够提高蛋白质质量。不同处理下,新春38号与新春49号的蛋白质含量随减氮配施有机肥程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再降低的变化,在N15处理下表现最优。从不同品种上分析,新春38号(强筋)在花后35d,N15处理下,比新春49号(中筋)提高了21.67%。籽粒中的清蛋白、球蛋白、醇蛋白、谷蛋白以及谷醇比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处理下均以N15处理最佳。4.新春38号和新春49号小麦产量构成随着减氮配施有机肥程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两个品种的籽粒千粒重、穗数以N15处表现最优,穗粒数在N20处理处最优。且在减氮配施有机肥条件下,两个品种的N15处理的籽粒产量及蛋白质产量均大于其他处理,N15与N20处理间的没有显着差异,与其他处理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经拟合,籽粒产量与氮肥水平呈二次曲线关系:y=-0.0533x2+23.023x+4910.7(新春38号,R~2=0.9869),y=-0.052x2+23.141x+4783.6(新春49号,R~2=0.9934);即当两个品种的施氮量为255 kg·-2时,新春38号产量为7315.73 kg·-2,新春49号产量为7303.26 kg·-2。蛋白质产量与氮肥水平也呈二次曲线关系:y=-0.0173x2+6.6221x+522.33(新春38号,R~2=0.8925),y=-0.0107x2+4.5175x+454.51(新春49号,R~2=0.9387),即当两个品种的施氮量为255 kg·-2时,新春38号蛋白质产量为1086.03 kg·-2,新春49号蛋白质产量为910.71 kg·-2。综上所述,适宜的减氮和有机肥配施不仅能够改善小麦灌浆特性,对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蛋白质、淀粉及其组分和产量的提高也有重要影响。本试验中,减氮配施有机肥对新春38号(强筋型品种)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调控效应比新春49号(中筋型品种)更为明显。且不同处理条件下,最优减氮配施有机肥配比组合为N15,即85%+15%有机肥。

吴佳瑞[4](2020)在《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和产量形成对不同施磷量的响应机理》文中提出为探讨宁南半干旱雨养区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及产量形成对不同磷肥施用量的响应机理,在2018年和2019年以宁南山区主栽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相同氮肥和钾肥(N:180kg/hm2、K2O:45kg/hm2)条件下设置5个磷肥水平T1(P2O5:0kg/hm2)、T2(P2O5:60kg/hm2)、T3(P2O5:120kg/hm2)、T4(P2O5:180kg/hm2)、T5(P2O5:240kg/hm2),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磷肥施用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叶片光合及生理特性、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且利用RNA-seq技术初步筛选调控块茎淀粉合成的基因。结果如下:1.适宜的磷肥施用量可以增加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LAI)、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施磷量处理下马铃薯株高和茎粗呈逐渐增加趋势,T3处理株高和茎粗最大;适宜的施磷量可以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LAI,2018年和2019年均以T3处理的LAI最大,较CK增加了 168.93%和38.89%;不同处理下SPAD值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出苗后60d达到峰值,T3处理SPAD值最大;不同磷肥施用量下马铃薯总干物质积累符合慢-快-慢的“S”型曲线变化,随着施磷量的增加马铃薯叶片、地上茎和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增加,施磷量为120kg/hm2时马铃薯植株的干物质量最大,2018年和2019年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依次是 T3>T2>T4>T5>T1>CK 和 T3>T4>T2>T5>T1>CK,当施磷量超过 120kg/hm2 时,马铃薯的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下降迅速,造成马铃薯植株的早衰,不利于后期光合产物向块茎的转移。2.不同施磷量处理下马铃薯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PI均随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呈单峰曲线变化。在T3处理下,马铃薯功能叶片的光合和荧光参数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最有利于马铃薯的光合作用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适宜的施磷量可以降低马铃薯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叶片的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T3处理的保护酶活性最大,可以有效缓解马铃薯的早衰。3.不同施磷量下马铃薯块茎直链淀粉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变化,2018年和2019年T1-T5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较CK显着增加0.17、0.49、2.15、2.41、2.02和0.02、0.46、2.61、2.36、1.53个百分点;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变化,在施磷量为120kg/hm2时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最大;淀粉积累速率在马铃薯开花后60d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急剧下降,T3处理(施磷量120kg/hm2)马铃薯淀粉积累速率下降缓慢,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更有利于淀粉的积累;不同处理下马铃薯总淀粉积累量符合“S”型增长曲线,2018年和2019年各处理下淀粉积累最大速率依次是T4>T5>T3>T2>CK>T1 和T3>T4>T5>T2>T1>CK;不同处理下马铃薯块茎 AGPase、UGPase、SSS、GBSS、SBE 活性随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均为单峰曲线变化,T3处理下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最大;通径分析表明,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UGPase与SBE不利于直链淀粉的合成,支链淀粉含量受SSS和SBE影响最大,总淀粉含量受5种淀粉合成关键酶的共同调控。4.不同施磷量处理下马铃薯块茎淀粉代谢相关基因存在差异。初步筛选出T1、T2、T3、T4、T5处理较CK参与调控淀粉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分别为:5个(2个上调表达,3个下调表达)、4个(4个均为上调表达)、7个(1个上调表达,6个下调表达)、0个、2个(2个均为下调表达)。说明,磷肥的用量会影响马铃薯块茎淀粉代谢过程的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马铃薯块茎淀粉的合成5.不同施磷量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差异显着,适宜的施磷量有利于马铃薯每穴薯重、大薯数和产量的提高,降低小薯数。T3处理(施磷量为120kg/hm2)下,马铃薯的每穴薯重、大薯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小薯数均低于其他处理。随着施磷量的增加马铃薯的商品薯产量和公顷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018年在T4处理下(施磷量180kg/hm2)马铃薯的产量和净收益最高,2019年在T3处理下(施磷量为120kg/hm2)马铃薯的产量最大且净收益最高;2018年和2019年与CK相比,T1-T5处理马铃薯的产量增加了 7.49%、19.87%、40.11%、45.84%、38.02%和 7.24%、21.38%、57.13%、40.23%、24.30%;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块茎产量与大薯数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小薯数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所以适宜的施磷量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每穴薯重、大薯数,降低马铃薯小薯数,进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宋韵琳,蔡剑[5](2018)在《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与品质关系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淀粉作为籽粒主要组分,是小麦加工品质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淀粉的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直链与支链淀粉含量及其比值、淀粉分子精细结构和淀粉颗粒大小分布等理化特性。明确小麦籽粒不同部位淀粉理化特性、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形成的调控机制,可深入阐释面粉品质性状差异形成的生理机制。本文从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空间分布、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时空表达模式等角度综述了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小麦品质形成机制与调优栽培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韩雅楠[6](2018)在《四川小麦淀粉理化特性响应施氮时期的机制初探》文中指出小麦籽粒主要由淀粉和蛋白质构成。其中,淀粉占小麦籽粒重量的70%左右。目前,缺乏施氮时期对四川小麦淀粉合成、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关键酶基因表达影响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在四川广泛种植的中强筋小麦蜀麦482和蜀麦969、弱筋小麦川农16和绵麦51为实验材料,在两个生态点(仁寿和崇州)进行3个施氮时期处理:T1(底肥一道清)、T2(追施拔节肥)和T3(追施孕穗肥);通过测定不同施氮时期处理条件下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糊化特性、淀粉粒结构、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解析四川不同筋型的小麦淀粉理化特性响应施氮时期的机理,为四川优质专用小麦的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列举如下:1、施氮时期后移(T3与T1相比),崇州生态点小麦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直/支都呈下降趋势;仁寿生态点除支链淀粉含量上升外,其余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两个生态点的差异说明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受生态点和施氮时期的共同影响。在淀粉糊化特性方面,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以及稀懈值随着施氮时期后移,数值增大。支链淀粉含量与峰值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以及糊化温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2、蜀麦482和绵麦51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成酶(SSS)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的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籽粒灌浆前期,三种酶活性在处理间的差异不大。在灌浆中后期,随着施氮时期的后移,除了绵麦51的GBSS活性降低外,其余品种三种酶活性呈上升趋势。3、电镜观察发现,随着施氮时期后移,除了蜀麦482,其余三个品种的A型淀粉粒数目减少,B型淀粉粒数目增多。这从微观水平反应了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淀粉的影响。4、对于同一品种,在小麦籽粒灌浆期,AGP-L、WX-DI、Sbe1D这三个基因的表达模式相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随着施氮时期的后移,除了WX-DI基因在灌浆中前期表达量明显提高外,其余基因表达量下降。这从基因表达水平反应了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淀粉的影响。

陈炜,李红兵,邓西平[7](2018)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蔗糖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特性》文中指出旨在研究4种不同栽培模式(当地传统栽培模式CM1、优化栽培模式CM2、高产栽培模式CM3和高效栽培模式CM4)对冬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蔗糖代谢和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测定旗叶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质量分数、蔗糖磷酸化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和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的活性、籽粒中淀粉质量分数、结晶态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的活力,并计算籽粒中淀粉的累积速率。结果表明,旗叶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质量分数及蔗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都呈现单峰变化的趋势,旗叶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质量分数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开花后第30天,比蔗糖代谢相关酶(SS和SPS)活性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晚6d;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SSS和GBSS)活性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花后第24天和30天。籽粒淀粉累积速率呈现出"慢-快-慢"的趋势,而籽粒中淀粉的质量分数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持续升高。在不同的小麦品种中,‘长旱58’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的蔗糖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都优于‘长武134’。在不同栽培模式下,以CM3中蔗糖向淀粉转化的酶的活性最高,可能是由于CM3施用有机肥,从而改善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增加光合能力,缓解旗叶的衰老,提高籽粒积累光合同化物的能力,最终使CM3中籽粒的淀粉质量分数最高。

吕钊彦[8](2017)在《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及品质行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区,是我国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92.4%的耕地为灌溉农田,然而新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仅为100-200 mm,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灌溉。近些年,新疆为了应对极端水分短缺以及因为极少降雨和大的蒸散造成的水分平衡,在小麦生产中较好的应用了滴灌技术。然而现在普遍应用的一管四行小麦的滴灌模式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以新春6号为材料,于2014、2015年在大田滴灌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滴灌模式(TR4:行管比4;TR5:行管比5;TR6:行管比6;小麦行距15 cm)对近行小麦(R1)、次远行小麦(R2)以及远行小麦(R3)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及土壤水氮行间分布状况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小麦产量及土壤水氮分布在三种滴灌模式间的行间差异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加而增大。增加滴灌带间距,不同行的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TR5和TR6远行得到的水氮的量相对于近行大幅降低,水分的亏缺,造成了远行小麦受到干旱胁迫,不利于小麦产量的形成,同时也造成了产量的行间差异。TR5和TR6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低于TR4,然而蒸散高于TR4。R2和R3的产量相对于R1减少的百分比远低于灌溉后水分增加量(RIW)。这个机制有利于在减少RIW的前提下发展较大的行管比滴灌模式。2.适当增加滴灌带间距,有利于籽粒面粉品质的提高,但也提高了小麦行间差异。滴灌对不同行小麦品质行间差异的影响主要是由P2-P6品质行间差异引起的。相对于TR4,TR5和TR6提高了新疆春小麦籽粒面粉麦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同时,TR5的总蛋白含量高于TR6,且行间差异较小,说明TR5更有利于提高小麦面粉加工品质。在三种滴灌模式中,TR5和TR6有较高的GMP含量、干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由于远行降低幅度较大,特别是在在TR6下行间差异最大,因此TR5更有利于小麦面粉蛋白加工品质的提高。同时,TR5的小麦籽粒具有最小的淀粉直/支比,有利于小麦籽粒淀粉加工品的提高。因此,三种滴灌模式下,TR5的小麦品种相对于TR6具有较小的行间变异系数,因而TR5更有利于新疆春小麦籽粒品质的稳定。对不同滴灌模式下各行小麦籽粒分层分析表明,各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主要集中在第二到第六层(pearling fraction(P)2-P6)。小麦行间麦谷蛋白差异主要在P2-P7层,籽粒不同层谷/醇比表现为R1和R2显着大于R3,R1和R2差异不显着,面粉麦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高低反应了蛋白质加工品质。不同层的GMP含量行间变异主要在P2-P4层较大。干、湿面筋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面粉的加工品质,干、湿面筋含量在P2-P4层有较大的行间变异。沉降值行间变异主要在P3-P5层较大。通过籽粒分层分析可知,品质行间变异主要由P2-P5层品质变异引起。3.三种模式间,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加,春小麦源库碳氮代谢能力降低且行间差异增大。TR4的各行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最高,TR5灌浆过程中旗叶可溶性糖与蔗糖含量与TR4差异较小,TR6均低于TR4和TR5,因为远行的旗叶碳氮积累大幅下降,造成滴灌带间距越大,行间差异越大。三种滴灌模式下不同行小麦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均表现为R1大于R2大于R3,且行间差异随着滴灌带间距增大而增大,且在灌浆中期行间变异大于灌浆末期,这可能跟生育前期干旱适应,缓解了远行在灌浆后期再次受到的干旱胁迫,因此行间差异逐渐缩小。更高的氮代谢酶活性有利于更多的氮素同化并向小麦籽粒转运并积累,酶活性的行间差异增大,会导致籽粒最终氮积累及品质的行间差异变大。TR4的小麦籽粒蔗糖合成酶(SS)活性高于其它两个处理,TR6的R3的SS活性较R1和R2显着降低,不利于淀粉的合成,导致行间籽粒重差异较大。TR4和TR5的小麦籽粒SSS和GBSS活性高于TR6,TR6远行小麦籽粒SSS和GBSS活性显着下降,不利于籽粒中的淀粉合成。淀粉是籽粒干重形成得重要组成部分,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的高低直接影响籽粒淀粉的含量,TR5和TR6远行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幅度增大,造成籽粒淀粉合成降低,最终导致产量行间差异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DMR-C)在适度干旱胁迫下提高,而在重度干旱胁迫下下降。R2和R3适度干旱胁迫下干物质再转运量(DMR)低于R1,然而转运率(DMR-R)和DMR-C却提高了。这与R3的叶面积指数和旗叶相对含水量相对于R1降低的幅度较少有关,也与R2和R3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再转运对籽粒贡献率的补偿性提高有关。增强的花前积累物质的再转运量和叶面积指数保证了远行相对近行产量降幅较少。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干旱适应(前期适度干旱)能够增强小麦对花后抗旱能力,有利于小麦保持较好的水势,保证较高的产量。4.在一管6行小麦滴灌模式下,不同品种间因为根系干重、活力以及叶面积等行间差异造成产量行间差,且产量行间差异在品种间区别较大。在一管6行小麦滴灌模式下,新春40和新春44产量行间差异较小且产量较高,其叶面积和伤流液值较大,并且均与产量呈显着相关性。而新春11和新春22行间差异较大且产量较低,其叶面积和伤流液的值较小。较高的根系干重有利于小麦对土壤水肥的吸收,进而有利于小麦产量的形成。根系干重行间差异较大,也会增加产量的行间差异。筛选在高行管比滴灌模式下,产量较高且行间差异较小的品种对新疆地区稳产增效具有积极意义。

张润琪[9](2017)在《不同磷素水平对小麦淀粉生物合成及淀粉粒结构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小麦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受到淀粉的影响。磷是作物必须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对淀粉的合成与积累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施磷量水平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及淀粉特性变化的机理。本研究采用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在返青期施用三种水平的磷肥(重过磷酸钙,P0:P2O5 0 kg/hm2;LP:P2O5 105 kg/hm2;HP:P2O5 210 kg/hm2),于灌浆期分期取样研究了籽粒发育过程中的淀粉含量、粒度分布、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籽粒全磷含量、淀粉合成与降解酶活性、淀粉合成与降解酶基因表达量以及关键降解酶基因表达部位,同时观察了成熟期淀粉粒的微观结构,测定了成熟期淀粉粒的酶解特性和热特性。相关结果如下:1.施磷条件下,籽粒发育过程中的淀粉(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B链段比例以及胚乳中α-和β-淀粉酶的活性都有提高,直支链淀粉含量之比和支链淀粉A链段比例则有所下降,但籽粒全磷含量变化不大。磷处理下新冬20号胚乳蔗糖合成酶(SS)活性和酶活高峰期的淀粉分支酶(SBE)活性显着增强,新冬20号胚乳中淀粉去分支酶(DBE)活性峰值的出现时间也早于对照,同时新冬20号成熟期的B型淀粉粒比例显着增加。各处理下籽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在灌浆早期都很低,之后随籽粒的发育逐步提高,两个冬小麦品种成熟期籽粒中的淀粉含量均以LP处理下最高。胚乳中α-淀粉酶的活性在各时期变化不大且远低于β-淀粉酶,而β-淀粉酶活性则在灌浆早期较低,之后随籽粒的发育逐步提高。两个冬小麦品种的籽粒全磷含量在花后各时期变化不大,且成熟期各处理下无显着差异。2、籽粒发育过程中12个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agp1,agp2,gbss1,gbss2,ss1,ss2,ss3,ss4,sbe1,sbe2a,sbe2b,iso1)和11个淀粉降解酶基因(amy1,amy2,amy3,amy4,bam1,bam2,bam3,bam4,bam5,bam6,bam7)在小麦胚乳中均有表达,相比对照和HP处理,LP处理显着提高了淀粉合成与降解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且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峰值主要出现在灌浆前期和中期,而降解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峰值则主要出现在籽粒灌浆的中后期。3.制作了不同灌浆时期小麦籽粒的石蜡切片,设计了amy4,bam1和bam5基因的RNA探针,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这三个基因在胚乳中的表达部位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花后7d时amy4,bam1和bam5基因在果种皮和早期胚乳中都有表达,随着籽粒的发育,对照条件下的整个胚乳在各时期都可以检测到这三个基因的表达,而在LP和HP处理下,花后28d和35d时这三个基因的表达部位主要是胚乳的边缘,且这一现象在LP处理下更加显着。4.成熟期淀粉粒的研究结果如下: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同磷水平下淀粉粒的基本形状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施磷条件下的淀粉粒表面更容易观察到微孔;对淀粉粒进行蛋白酶处理及汞溴红和CBQCA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施磷条件下的淀粉粒经汞溴红和CBQCA染色后出现了更多的荧光,说明淀粉粒的微通道结构发生了变化。此外,淀粉粒的酶解试验表明,施磷条件下的淀粉粒经α-淀粉酶和淀粉葡萄糖苷酶水解后还原糖浓度显着升高,可能与磷处理下淀粉粒微观结构和组织化学特性的变化有关。另外,磷处理提高了新冬23号淀粉粒的起始糊化温度、峰值糊化温度、终止糊化温度和热焓值。本研究认为,适量施磷条件下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的提高以及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促进了造粉体中微管结构的增加,从而促进了淀粉粒的形成与积累,同时残留的造粉体微管则使淀粉粒中形成了更多的微通道结构;另一方面,胚乳外缘淀粉酶基因转录水平的提高可能造成了α-和β-淀粉酶活性的增强,最终对于淀粉粒表面微孔以及内部微通道结构的增加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李诚[10](2016)在《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淀粉粒微观特性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口粮作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长以及农业自然资源量逐年递减,我国小麦生产必须走“节本增效提高单产”的路径,才能满足需求。淀粉是小麦籽粒最主要的成分,与籽粒产量和面粉品质关系密切。干旱环境是造成籽粒减产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引起籽粒淀粉积累量减少、淀粉粒结构和组分发生变化。然而,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粒特性变化及其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选用两个产量潜力不同的小麦品种,从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组织化学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的胚乳淀粉粒微观特性、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及其变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干旱对小麦胚乳淀粉粒微观特性的影响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胚乳淀粉粒的基本形态未发生变化,但是干旱胁迫增加了淀粉粒表面微孔和微通道数量。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在干旱下淀粉平均粒径分别降低11.74%和14.55%,新冬23号降低幅度大于新冬20号;淀粉粒经α-淀粉酶和淀粉葡萄糖苷酶水解产生的还原糖浓度测定表明,干旱使新冬20号分别增加38.60%和23.56%;而新冬23号仅分别增加12.84%和18.06%,均极显着低于新冬20号。这些受干旱胁迫诱发增加的微孔和微通道结构,是水解酶潜在的作用位点,数量增多可提高酶解效率。微通道蛋白被蛋白酶酶解后,荧光染液可通过微通道进入淀粉粒内部,因而干旱胁迫下小麦淀粉粒表面出现更多随机分布、呈放射状的荧光标记微通道。(2)干旱对小麦胚乳淀粉粒晶体结构、淀粉组分及淀粉品质的影响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不影响胚乳淀粉粒典型的A型晶体特征,但降低了新冬20号(15.61%)和新冬23号(3.73%)淀粉粒结晶度。干旱胁迫下淀粉粒支链淀粉糖色谱峰信号强度减弱,色谱峰数量减少。干旱使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粒重分别降低19.61%和17.49%,总淀粉含量降低28.71%和4.57%,直链淀粉含量降低28.17%和4.47%,支链淀粉含量降低28.94%和4.62%。上述晶体结构和淀粉组分变化在淀粉品质上又表现出以下特征:干旱胁迫引起淀粉糊化特性指标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崩解值和回升值显着升高,而最终粘度受影响较小;新冬23号淀粉持水力、碘吸收率和破损淀粉程度均显着降低,而新冬20号的这些特性则没有明显变化。2个参试品种花后干旱胁迫和对照下淀粉膨润力差异不显着。(3)干旱下小麦灌浆中后期籽粒胚乳转录组研究小麦胚乳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和适水对照下新冬20号差异表达基因1368个,其中998个基因上调表达,370个基因下调表达;新冬23号差异表达基因194个,其中67个基因上调表达,127个基因下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新陈代谢、细胞代谢、生物调控和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其中上调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淀粉和糖代谢路径中参与淀粉分解,而下调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淀粉和糖代谢路径中参与淀粉合成。(4)干旱对胚乳淀粉合成酶与分解酶基因时空表达的影响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淀粉合成酶基因agp I、agp II、ss I、ss II、ss III、sbe I和sbe IIb的相对表达量降低,相应的AGPase、SS和SBE酶活性也呈现降低趋势。干旱胁迫下α型和β型淀粉分解酶基因活性呈上升趋势;基因表达呈现基因型差异:新冬23号的amy I、amy II、amy III、amy IV、bam I和bam V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而新冬20号的amy I、amy II、amy III、amy IV和bam V基因表达量均大体呈下降趋势。这些研究结果与干旱胁迫后新冬23号淀粉粒表面微孔和微通道结构增多的特性基本一致。干旱胁迫下籽粒淀粉分解酶关键基因amy IV、bam I和bam V的时空表达规律为:籽粒发育前期(7DPA)主要在果种皮、糊粉层和珠心细胞中表达,籽粒发育中期(7DPA-28DPA)由外向内即从糊粉层向籽粒胚乳中部表达,籽粒发育后期(28DPA-35DPA)胚乳各处均有表达。(5)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淀粉粒表面微观特性变化机理综合淀粉粒形成发育、淀粉粒微观结构、淀粉品质特性、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转录、淀粉合成酶与分解酶活性以及淀粉分解酶基因时空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籽粒淀粉生物合成过程中,淀粉合成酶和分解酶在籽粒胚乳淀粉粒形成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淀粉粒表面微观特性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环境干旱胁迫打破了淀粉合成酶与分解酶之间的平衡,降低了淀粉合成酶活性,增加了淀粉分解酶活性,从而导致淀粉粒表面微观特性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和产量。这些研究结果为培育高产、耐旱小麦新品种提供了资料,也为深入研究小麦抗旱、高产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二、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施氮对甜荞籽粒胚乳发育、淀粉合成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肥对作物籽粒胚乳发育的影响研究
        1.2.2 氮肥对作物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研究
        1.2.3 氮肥对作物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1.2.4 氮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籽粒胚乳发育
        2.4.2 淀粉积累
        2.4.3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
        2.4.4 淀粉理化性质
        2.4.5 主要农艺性状
        2.4.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5 数据处理分析
第三章 施氮对甜荞籽粒胚乳发育的影响
    3.1 氮肥对籽粒外观形态的影响
    3.2 氮肥对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籽粒长度
        3.2.2 籽粒宽度
        3.2.3 籽粒厚度
    3.3 氮肥对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3.4 氮肥对籽粒胚乳发育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施氮对甜荞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4.1 施氮对甜荞籽粒淀粉积累量的影响
        4.1.1 直链淀粉积累量
        4.1.2 支链淀粉积累量
        4.1.3 总淀粉积累量
    4.2 施氮对甜荞籽粒淀粉积累速率的影响
        4.2.1 直链淀粉积累速率
        4.2.2 支链淀粉积累速率
        4.2.3 总淀粉积累速率
    4.3 施氮对甜荞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3.1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活性
        4.3.2 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
        4.3.3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
        4.3.4 淀粉分支酶(SBE)活性
    4.4 小结
第五章 施氮对甜荞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5.1 主要化学组分分析
    5.2 淀粉色度值
    5.3 淀粉颗粒形态
    5.4 淀粉颗粒粒度分布
        5.4.1 体积分布
        5.4.2 数量分布
        5.4.3 表面积分布
        5.4.4 粒度分布
    5.5 淀粉透明度
    5.6 淀粉吸水和吸油能力
    5.7 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
    5.8 晶体结构
    5.9 淀粉短程有序结构
    5.10 淀粉质构特性
    5.11 淀粉糊化特性
    5.12 淀粉热特性
    5.13 淀粉流变特性
        5.13.1 静态流变
        5.13.2 触变特性
        5.13.3 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
    5.14 主成分分析
    5.15 相关性分析
    5.16 小结
第六章 施氮对甜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6.1 主要农艺性状
    6.2 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氮肥对甜荞籽粒胚乳发育的影响
        7.1.2 氮肥对甜荞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7.1.3 氮肥对甜荞籽粒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7.1.4 氮肥对甜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7.2 主要结论
        7.2.1 氮肥对甜荞籽粒胚乳发育的影响
        7.2.2 氮肥对甜荞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7.2.3 氮肥对甜荞籽粒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7.2.4 氮肥对甜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影响糯玉米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胁迫显着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籽粒灌浆
        1.2.2 干旱胁迫显着影响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1.2.3 干旱胁迫显着影响籽粒内源激素含量
        1.2.4 干旱胁迫显着影响淀粉组成、淀粉结构和品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和水分处理
        2.1.3 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2.2 测定项目
        2.2.1 籽粒产量
        2.2.2 籽粒组分含量
        2.2.3 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和酶活性
        2.2.4 淀粉粒度、碘结合力、相对结晶度
        2.2.5 糊化特性和热力学特性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2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籽粒可溶性糖、淀粉及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3.2.1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3.2.2 籽粒淀粉含量
        3.2.3 籽粒蛋白质含量
    3.3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组分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1 籽粒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3.2 籽粒中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3.3 籽粒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3.4 籽粒中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4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糯玉米籽粒组分含量的影响
    3.5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糯玉米品质的影响
        3.5.1 糯玉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变化
        3.5.2 糯玉米粉理化性质的变化
    3.6 相关性分析
        3.6.1 籽粒产量、组分含量与组分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3.6.2 糯玉米粉理化性质与组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3.6.3 糯玉米淀粉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糯玉米产量的影响
    4.2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糯玉米籽粒组分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糯玉米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4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糯玉米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4.5 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对糯玉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碳氮代谢的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肥运筹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2 氮肥运筹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1.2.3 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碳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1.2.4 氮肥运筹对小麦籽粒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1.2.5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运转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1.3.2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籽粒碳代谢的影响
        1.3.3 氮肥运筹对春小麦籽粒氮代谢与产量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1.1 茎鞘干物质积累变化
        3.1.2 叶片干物质积累变化
        3.1.3 穗干物质积累变化
        3.1.4 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及其贡献率变化
    3.2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影响
        3.2.1 粒重变化
        3.2.2 籽粒灌浆参数的变化
        3.2.3 灌浆参数与粒重的相关性
        3.2.4 灌浆参数与粒重的通径分析
    3.3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碳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3.1 蔗糖合成酶活性变化
        3.3.2 蔗糖含量的变化
        3.3.3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活性变化
        3.3.4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变化
        3.3.5 结合态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变化
        3.3.6 淀粉分支酶的活性变化
        3.3.7 籽粒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直/支比及总淀粉含量的变化
        3.3.8 籽粒淀粉含量与其关键酶活性的相关性
    3.4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籽粒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4.1 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变化
        3.4.2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变化
        3.4.3 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变化
        3.4.4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4.5 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
    3.5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3.5.1 籽粒产量与蛋白质产量的变化
        3.5.2 碳代谢关键酶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相关性
        3.5.3 氮代谢关键酶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相关性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4.1.2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碳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1.3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籽粒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1.4 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和产量形成对不同施磷量的响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生产状况及研究背景
    1.2 马铃薯块茎淀粉的合成与淀粉合成关键酶
        1.2.1 淀粉的生物学合成过程
        1.2.2 参与淀粉合成的关键酶
    1.3 磷肥对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及产量合成的影响研究
        1.3.1 磷肥对马铃薯生长指标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3.2 磷肥对马铃薯淀粉合成的影响
        1.3.3 磷肥对马铃薯光合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3.4 磷肥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4 RNA-seq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中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2 马铃薯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2.4.3 光合生理指标
        2.4.4 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
        2.4.5 马铃薯测产
        2.4.6 马铃薯块茎RNA-seq转录组分析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施磷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施磷量对马铃薯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1.2 施磷量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施磷量对马铃薯功能叶片SPAD的影响
        3.1.4 施磷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施磷量对马铃薯光合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施磷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影响
        3.2.2 施磷量对马铃薯荧光参数的影响
        3.2.3 施磷量对马铃薯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的影响
        3.3.1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的影响
        3.3.2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中淀粉积累速率的影响
        3.3.3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中总淀粉含量曲线模拟
        3.3.4 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3.5 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通径分析
    3.4 马铃薯块茎转录组及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初步分析
        3.4.1 RNA-Seq高通量测序数据质量检测结果
        3.4.2 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统计
        3.4.3 RNA-Seq相关性分析
        3.4.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4.5 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
        3.4.6 马铃薯块茎淀粉代谢途径调控基因筛选及KEGG pathway分析
    3.5 施磷量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5.1 施磷量对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5.2 施磷量下马铃薯产量回归模拟曲线
        3.5.3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3.5.4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生长指标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1.2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光合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4.1.3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的影响
        4.1.4 马铃薯块茎转录组及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初步分析
        4.1.5 不同施磷量对马铃薯产量及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4.2 主要结论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5)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与品质关系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与面粉加工品质的关系
    1.1 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与面粉加工品质的关系
    1.2 小麦籽粒淀粉分子精细结构与面粉加工品质的关系
    1.3 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与面粉加工品质的关系
    1.4 小麦籽粒不同部位淀粉理化特性差异与面粉加工品质的关系
2 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生理机制
    2.1 小麦籽粒淀粉生物合成过程
    2.2 淀粉合成底物供应与运输途径
    2.3 淀粉粒分布的时空异质性
    2.4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
        2.4.1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AGPase)
        2.4.2 淀粉粒结合淀粉合成酶 (granule-boundstarch synthase, GBSS)
        2.4.3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soluble starch syn-thase, SSS)
        2.4.4 淀粉分支酶 (starch branching enzyme, SBE)
        2.4.5 淀粉脱分支酶 (starch debranching en-zyme, DBE)
        2.4.6 淀粉磷酸化酶 (starch phosphorylase, SP)
3 展望

(6)四川小麦淀粉理化特性响应施氮时期的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1 小麦的加工品质
        1.1.1 加工品质的内涵
        1.1.2 淀粉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1.2 淀粉的生物合成过程
        1.2.1 蔗糖合成酶(SuSy)
        1.2.2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
        1.2.3 淀粉合成酶(SSS)
        1.2.4 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
        1.2.5 淀粉分支酶(SBE)
        1.2.6 淀粉去分支酶(DBE)
    1.3 小麦淀粉的结构
        1.3.1 淀粉粒结构
        1.3.2 直链淀粉分子结构
        1.3.3 支链淀粉分子结构
    1.4 小麦淀粉的糊化特性
    1.5 氮肥对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1.5.1 施氮量对小麦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1.5.2 施氮时期对小麦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意义
二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田间标记与取样方法
    2.4 指标测定及方法
        2.4.1 淀粉含量的测定
        2.4.2 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4.3 糊化特性(RVA参数)的测定
        2.4.4 淀粉粒显微结构观察
        2.4.5 提取总RNA
        2.4.6 cDNA的生成
        2.4.7 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引物的设计
        2.4.8 荧光定量RT-PCR
    2.5 数据处理
三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时期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3.2 施氮时期对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1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
        3.2.2 淀粉合成酶(SSS)活性
        3.2.3 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
    3.3 施氮时期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4 淀粉组分与糊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5 施氮时期对淀粉粒的影响
    3.6 施氮时期对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四 讨论
    4.1 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对施氮时期的响应
    4.2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对施氮时期的响应
    4.3 淀粉糊化特性对施氮时期的响应
    4.4 淀粉结构对施氮时期的响应
    4.5 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对施氮时期的响应
    4.6 合理施肥的重要性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蔗糖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小麦旗叶可溶性糖、蔗糖质量分数及籽粒质量、淀粉质量分数
        1.2.2 籽粒淀粉累积速率的计算
        1.2.3 旗叶蔗糖代谢相关酶和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旗叶可溶性糖和蔗糖代谢
    2.2 旗叶SPS和SS活性
    2.3 籽粒淀粉积累量及其积累速率变化
    2.4 籽粒SSS和GBSS的活性
3 讨论
    3.1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可溶性糖和蔗糖代谢的影响
    3.2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

(8)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及品质行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灌溉研究进展
    2 滴灌节水的理论依据
        2.1 根系的吸收补偿能力
        2.2 保持光合速率,降低腾速率
        2.3 根系的信号调节
        2.4 提高养分吸收
        2.5 降低土壤蒸发,减少深层渗漏
        2.6 作物全生育期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差异和缺水消除后的“补偿作用”
    3 水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 水分对小麦生理代谢的影响
    5 水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土壤水氮分布及行间产量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体积含水量
        2.2 土壤水分增加量
        2.3 土壤尿素氮含量
        2.4 产量、作物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
        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6 经济效益
        2.7 不同土层灌水增加量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2.8 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籽粒品质特性及行间差异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面粉蛋白品质
        2.2 面粉淀粉品质
        2.3 籽粒分层蛋白品质
    3 讨论
        3.1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春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2 滴灌对春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行间源库碳氮代谢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旗叶相对含水量和叶面积指数
        2.2 旗叶叶面积和比叶重
        2.3 旗叶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2.4 旗叶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
        2.5 旗叶糖氮代谢相关酶活性
        2.6 籽粒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
        2.7 籽粒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
        2.8 籽粒游离态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
        2.9 籽粒蛋白质含量
        2.10 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
        2.11 籽粒淀粉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
        2.12 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率
        2.13 小麦干物质积累量
        2.14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2.15 籽粒干物质积累量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春小麦品种的产量行间差异对一管6行滴灌模式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2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
        2.3 根系干重
        2.4 伤流液量
        2.5 产量及其形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6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三种滴灌模式对不同行小麦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1.2 三种滴灌模式对不同行小麦品质的影响
        1.3 滴灌对籽粒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1.4 不同春小麦品种的产量行间差异在一管6行滴灌模式下的响应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研究论文
致谢

(9)不同磷素水平对小麦淀粉生物合成及淀粉粒结构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磷素营养的吸收与积累
    1.2 小麦应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机制
    1.3 影响小麦籽粒淀粉形态和性质的因素
    1.4 小麦淀粉粒的特性及其对磷素的响应
        1.4.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相关研究
        1.4.2 AB型淀粉粒的相关研究
        1.4.3 淀粉粒微孔和微通道的相关研究
    1.5 淀粉合成关键酶及其活性与表达量对磷素的响应
        1.5.1 淀粉合成的关键酶
        1.5.2 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对磷素的响应
    1.6 淀粉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降解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
        1.6.1 籽粒发育过程中的α-淀粉酶及其基因表达
        1.6.2 籽粒发育过程中的β-淀粉酶及其基因表达
    1.7 磷对淀粉品质的影响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种植
    2.2 样品采集与考种
    2.3 籽粒淀粉含量的测定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淀粉含量的测定
    2.4 籽粒全磷含量的测定
        2.4.1 试剂的配制
        2.4.2 标准曲线的制作
        2.4.3 样品磷含量的测定
    2.5 淀粉粒的提取与观察
        2.5.1 淀粉粒的提取
        2.5.2 淀粉粒形态观察
        2.5.3 淀粉粒的蛋白酶酶解
        2.5.4 淀粉粒的汞溴红染色
        2.5.5 淀粉粒的CBQCA染色
        2.5.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淀粉粒
    2.6 淀粉粒粒径分析
    2.7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测定
        2.7.1 仪器与试剂
        2.7.2 样品处理
        2.7.3 色谱条件
    2.8 淀粉粒热特性的测定
    2.9 淀粉粒酶解特性的测定
        2.9.1 淀粉粒的酶解
        2.9.2 标准曲线的制作
        2.9.3 酶解后还原糖浓度的测定
    2.10 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10.1 胚乳SS活性的测定
        2.10.2 胚乳SBE活性的测定
        2.10.3 胚乳DBE活性的测定
    2.11 不同发育时期胚乳中α-和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11.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11.2 酶活性的测定
    2.12 淀粉合成与降解相关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2.12.1 引物设计
        2.12.2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2.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3 amy4,bam1和bam5基因的原位杂交
        2.13.1 探针的合成
        2.13.2 石蜡切片制作
        2.13.3 原位杂交
    2.14 石蜡切片的I_2-KI染色
    2.15 数据分析和图片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籽粒形态与粒重
    3.2 籽粒淀粉含量与直支链淀粉含量之比
    3.3 籽粒胚乳中淀粉的分布
    3.4 籽粒的全磷含量
    3.5 淀粉粒形态与粒径分布
    3.6 淀粉粒的表面微孔和微通道
    3.7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
    3.8 淀粉粒的热特性
    3.9 淀粉粒的酶解特性
    3.10 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
        3.10.1 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
        3.10.2 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
    3.11 淀粉降解相关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
        3.11.1 淀粉降解相关酶基因的表达
        3.11.2 淀粉降解相关酶的活性
    3.12 amy4bam1和bam5的原位杂交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磷对小麦淀粉形态和性质的影响
    4.2 磷影响小麦淀粉形态和性质的生理机制
    4.3 结论
    4.4 本论文的创新点
    4.5 深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10)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淀粉粒微观特性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小麦胚乳淀粉质体形成和发育
        1.2.2 小麦胚乳淀粉粒组成和结构
        1.2.3 小麦胚乳淀粉粒表面微孔和微通道结构研究
        1.2.4 小麦胚乳淀粉生物合成对淀粉粒表面微孔和微通道形成影响
        1.2.5 干旱等非生物逆境胁迫对小麦淀粉形成发育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胚乳淀粉粒微观特性变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和干旱胁迫处理
        2.2.3 淀粉粒提取和纯化
        2.2.4 淀粉粒径分布测定
        2.2.5 淀粉粒表面微孔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
        2.2.6 淀粉粒酶解及还原糖测定
        2.2.7 淀粉粒蛋白酶XIV和蛋白酶K酶解
        2.2.8 淀粉粒汞溴红和CBQCA染色
        2.2.9 淀粉粒表面微孔和微通道结构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
        2.2.10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不同发育时期胚乳淀粉粒形态
        2.3.2 小麦不同发育时期胚乳淀粉粒微观结构变化
        2.3.3 成熟期小麦胚乳外缘淀粉粒微观结构变化
        2.3.4 小麦不同发育时期淀粉粒径分布
        2.3.5 小麦胚乳淀粉粒酶解后形态变化
        2.3.6 小麦胚乳淀粉粒酶解效率
        2.3.7 小麦胚乳淀粉粒蛋白酶XIV酶解及化学染色
        2.3.8 小麦胚乳淀粉粒蛋白酶K酶解及化学染色
    2.4 讨论
        2.4.1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对胚乳淀粉粒发育及粒径影响
        2.4.2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淀粉粒微观结构变化
        2.4.3 本章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对胚乳淀粉粒晶体结构及淀粉品质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和干旱胁迫处理
        3.2.3 淀粉组分积累量及积累速率
        3.2.4 淀粉晶体结构测定
        3.2.5 支链淀粉糖链长分布测定
        3.2.6 淀粉糊化特性测定
        3.2.7 淀粉持水力测定
        3.2.8 淀粉膨胀势测定
        3.2.9 破损淀粉测定
        3.2.10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麦籽粒形态和大小
        3.3.2 小麦淀粉组分积累量
        3.3.3 小麦淀粉粒晶体结构类型
        3.3.4 小麦淀粉粒结晶特性
        3.3.5 小麦支链淀粉糖链长分布
        3.3.6 小麦支链淀粉糖各链段相对峰面积分布
        3.3.7 小麦籽粒淀粉持水力和膨润力
        3.3.8 小麦籽粒淀粉糊化特性
        3.3.9 小麦籽粒破损淀粉
    3.4 讨论
        3.4.1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对籽粒淀粉组分和积累速率影响
        3.4.2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对淀粉晶体结构影响
        3.4.3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对淀粉品质影响
        3.4.4 本章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籽粒灌浆中后期转绿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和干旱胁迫处理
        4.2.3 小麦胚乳RNA-Seq测序
        4.2.4 小麦胚乳c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4.2.5 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
        4.2.6 转录组基因功能注释及表达量分析
        4.2.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2.8 基因差异表达路径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麦胚乳RNA质量及浓度检测
        4.3.2 小麦胚乳RNA-Seq质量分析
        4.3.3 小麦胚乳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3.4 小麦胚乳差异表达基因路径功能分析
    4.4 讨论
        4.4.1 小麦不同基因型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本差异
        4.4.2 小麦花后干旱影响淀粉和糖代谢路径
        4.4.3 本章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 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淀粉合成酶与分解酶基因表达时空定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和干旱胁迫处理
        5.2.3 淀粉合成酶活性测定
        5.2.4 淀粉分解酶活性测定
        5.2.5 小麦胚乳总RNA提取
        5.2.6 小麦胚乳总RNA质量检测
        5.2.7 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及质量检测
        5.2.8 Real-time PCR引物设计
        5.2.9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
        5.2.10 制备用于绘制标准曲线的梯度稀释cDNA模板
        5.2.11 相对定量分析方法
        5.2.12 不同时期籽粒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5.2.13 显色原位杂交探针制备
        5.2.14 不同时期籽粒显色原位杂交
        5.2.15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标准曲线建立
        5.3.2 待测基因内参校正
        5.3.3 小麦淀粉合成限速酶基因的转录与酶活性
        5.3.3.1 agpI、agpII基因的转录
        5.3.3.2 AGPase活性
        5.3.4 小麦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转录与酶活性
        5.3.4.1 ssI、ssII、ssIII基因的转录
        5.3.4.2 SS活性
        5.3.5 小麦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转录与酶活性
        5.3.5.1 gbssI基因的转录
        5.3.5.2 GBSS活性
        5.3.6 小麦淀粉分支酶基因的转录与酶活性
        5.3.6.1 sbeI、sbeIIa、sbeIIb基因的转录
        5.3.6.2 SBE活性
        5.3.7 小麦淀粉分去分支酶基因的转录与酶活性
        5.3.7.1 isoI基因的转录
        5.3.7.2 DBE活性
        5.3.8 小麦 α 型淀粉分解酶基因的转录与酶活性
        5.3.8.1 amyI、amyII、amyIII、amyIV基因的转录
        5.3.8.2 α-Amylase活性
        5.3.9 小麦 β 型淀粉分解酶基因的转录与酶活性
        5.3.9.1 bamI基因的转录
        5.3.9.2 bamV基因的转录
        5.3.9.3 β-Amylase活性
        5.3.10 amyIV基因表达时空定位
        5.3.11 bamI基因表达时空定位
        5.3.12 bamV基因表达时空定位
    5.4 讨论
        5.4.1 小麦淀粉合成酶与分解酶基因表达对淀粉合成的影响
        5.4.2 小麦淀粉合成酶与分解酶对淀粉粒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5.4.3 小麦淀粉合成酶与淀粉分解酶互作对籽粒淀粉形成发育过程的影响
        5.4.4 本章研究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前言
    6.2 结论与创新点
        6.2.1 主要结论
        6.2.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与继续深入研究设想
        6.3.1 展望
        6.3.2 继续深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施氮对甜荞籽粒胚乳发育、淀粉合成及理化性质的影响[D]. 高立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程度影响糯玉米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D]. 王龙飞. 扬州大学, 2021
  • [3]氮肥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碳氮代谢的调控效应研究[D]. 欧阳雪莹.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和产量形成对不同施磷量的响应机理[D]. 吴佳瑞. 宁夏大学, 2020
  • [5]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与品质关系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 宋韵琳,蔡剑. 麦类作物学报, 2018(11)
  • [6]四川小麦淀粉理化特性响应施氮时期的机制初探[D]. 韩雅楠.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蔗糖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特性[J]. 陈炜,李红兵,邓西平.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5)
  • [8]不同行管比滴灌模式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及品质行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理[D]. 吕钊彦.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不同磷素水平对小麦淀粉生物合成及淀粉粒结构特性的影响[D]. 张润琪.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10]小麦花后干旱胁迫下淀粉粒微观特性变化及其机理研究[D]. 李诚.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