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斯莱斯与宝马劳斯莱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劳斯莱斯与宝马劳斯莱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一、罗-罗与宝马·罗-罗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贤[1](2020)在《《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文中指出2019年3月—10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对《现代军用直升机》一书进行翻译与审校。根据任务分配,笔者负责本书五小节(共计1,0973字)的翻译和三分之一内容(共计6,9939字)的审校工作。笔者以参与该翻译项目的实习为基础,选择翻译项目过程中的审校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审校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报告中,笔者尝试将审校该德语军事类文本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翻译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将本次审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细化为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三类。首先,面对德语原文文本出现的专业术语较多的问题,笔者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相关资料,寻找业内认可和遵循的译法。同时,因为军事类文本中涉及到大量军事装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等,长难句出现频率很高。为了译文的准确和通顺,笔者在审校长难句时分步骤进行,首先对照原文,判断译文是否出现漏译和错译,再对分句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按照中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调整译文语句结构。此外,笔者在审校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对等,在译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笔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审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和方法,为该领域资料的翻译审校提供有启发的现实案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类文本翻译审校工作。

忻怿[2](2019)在《“让中国人同我们站在一条船上”——论英国对华军售(1973—1982)》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基于"联华制苏"大战略构想,推行"有限武装扶华"政策,默许英国率先对华军售。1975年,英中达成售华"斯贝MK202"型军用发动机协定,实现西方军备首次入华。英国是对华军售急先锋,其谋求提升中国制苏战力,求取军售利润,并借军售助推中国全面融入国际体系。中方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马岛战争)中英军的不良战绩而未引进英国成套的重型装备,但双方仍签署了其他军贸协定。英国对华军售遵循限定性原则,即有限提升中国常规战术军力,但禁绝增强中方战略进攻能力,与促进中西方"站在一条船上"的西化中国的大战略同构,凸显了西方对华军售背后的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二元战略考量。冷战后期的中西方安全合作肇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英军事合作,并直接发展为80年代美欧的规模化对华军售,构建了冷战转型时期所谓的中西方蜜月关系的历史实践。

刘婷[3](2019)在《释意理论指导下的科技和农业中译英交替传译报告》文中提出本论文在纪录片《创新中国》第二、三集的模拟交替传译、亚行甘肃省农业互联网服务体系项目实情考察会交替传译和爱味克董事会交替传译的基础上完成。释意理论的“脱离语言外壳”和“认知补充”概念在实践过程中对确保口译任务的完成和口译质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脱离语言外壳是指在口译过程中,有效摆脱源语语言形式束缚,不在双语之间做字词层面上的机械对应,而是分析话语表达在交际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并准确将源语语境意义、意图、情感等传达出来。为确保脱离语言外壳所产出译文的质量,本文作者在口译过程中着重关注释意理论探讨的以下三个翻译原则:意义对等、达意优先并兼顾形式和文化转移。在口译中强调并坚持这三个过程可以有效确保口译的忠实度,流畅度和文化词内涵的充分传达。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笔者从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五种具体口译方法,即简化、解释、合并、逻辑显化和认知补充,这五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口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刘东[4](2018)在《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1945-1970)—重建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二战对于英国航空工业既是一种光辉的转折,也是一种重新探索的开始。英国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一霸主,汇聚了所有的工业生产资源,进行工业化生产,“英国制造”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所向往拥有的,“英国制造”也是人们对于工业品的最高期待,但是这一切随着进入20世纪英国逐渐走向衰落,直到二战结束英国最终失去霸主地位,“英国制造”的地位受到动摇,人们开始青睐“美国制造”。战后,当硝烟从欧洲大陆最终褪去,英国人开始重建这个在战争中被法西斯打的支离破碎的国家时,英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航空工业这个制造业部门在未来的地位,因此决定将它视为未来英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本文的研究时间段从1945年战争结束开始到1970年欧洲第一家联合航空研制生产企业——空中客车公司成立,以英国航空工业在这25年时间里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一方面系统论述航空工业二战后开始重建到1970年走上欧洲联合的这一过程,同时探讨政府决策对航空工业的影响,以及主要能力要素对它的促进,最终勾勒出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在国际国内环境中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将航空工业发展的过程与二战后同时期其他主要国家进行比较,勾画出英国航空工业在世界航空工业中的地位。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最后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教训,借鉴其中优秀部分,吸取英国发展中所犯下的错误教训,走出自己的航空工业道路。文章除绪论内容外,分别是:第一章论述的内容主要是20世纪早期到二战英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状况。英国虽然是世界上比较早建立起航空工业的国家之一,但是英国的航空工业从20世纪早期到二战时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走向繁荣的过程,从一战开始认识到航空工业在未来的重要作用,到两战期间的重整军备,再到二战航空工业达到顶峰状态,奠定了英国航空工业在英国国家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章内容主要论述的是二战后到70年代初航空工业在政府影响下的坎坷发展。二战后到7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是航空工业重建和探索的重要时期,经历了短暂辉煌,国防政策的震荡以及重新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航空工业终于走向了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专业化道路。第三章内容主要论述了航空工业中起主要作用的几大能力要素。主要有国家对行业的资本支持、行业内的从业人数变化、航空工业的设计研制水平以及行业的创新变革举措。这几部分要素既是航空工业实现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也反映了国家和航空工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章内容主要是世界航空工业中的主要国家航空工业水平及英国航空工业地位。本部分叙述了美国、苏联和欧洲的航空水平,这也是世界航空工业的总体水平体现;同时本章对英国航空工业水平做了一个简要说明,以及相对竞争者英国的不足;最终分析了英国航空工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所在。全文以英国航空工业战后探索发展为线索,将成就和失败同时展现出来,也展现出航空工业和政府、航空公司、海外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它的主要能力要素,实现从独立到合作的观念转变,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重新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实现英国航空工业在全球化时代下的重新起航。

王宝龙[5](2018)在《21世纪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强势回归中东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但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政治和军事层面,本文的研究则指向另一个对俄罗斯而言意义重大但却较少为学界所重视的方面,那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稳步推进且影响重大的中东能源外交。与针对独联体、欧洲、东北亚等能源进口国实施的以能源作为谋求政治利益外交工具的传统能源外交不同,俄罗斯的中东能源外交主要是以外交手段来谋取广泛的能源安全利益,其中包括通过多边机制谋求国际市场能源的“合理高价”,通过双边合作增强国家企业实力,以及通过油气管道政治博弈来维护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俄罗斯这一系列的能源外交实践,也在客观上提升了它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本文在探讨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概念内涵、理论依据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把俄罗斯的中东能源外交概括为多边、双边两个合作机制以及油气管道政治博弈等三个层面,并以此为框架系统分析了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所发挥的日益显着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就是通过欧佩克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的多边机制,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和维护自身市场份额;并通过双边能源合作,来增加本国能源企业的油气储备和输出能源服务;同时通过油气管道政治博弈,维护其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尽可能排斥来自中东的竞争者。在结构上,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章论述了俄罗斯能源外交的驱动机制、理论内涵以及传统的实施对象;第二章探讨了新世纪以来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目的、手段以及各种阶段性特点;第三章分析了俄罗斯在欧佩克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这两个多边框架下展开的中东能源外交;第四章选取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作为案例,分别论述了俄罗斯与这三个国家的双边能源合作状况和水平;第五章从油气管道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推进“土耳其流”管道建设以及通过介入叙利亚冲突来影响中东天然气流动方向的战略;第六章总结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成就、影响和制约因素,并对其前景作出展望。论文通过系统的分析,认为俄罗斯新世纪以来的中东能源外交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在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以及加强其能源大国地位的同时,还促进了对外军火输出,巩固了与中东地区相关国家的关系,加强了其在中东的存在地位,从而实现了能够对未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较为深远影响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对于研判未来世界能源形势的发展以及中东政治格局的走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对于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能源安全问题不断凸显以及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文龙[6](2017)在《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国际互联网技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网络虚拟空间也已经扩展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各个领域,成为各国关注的“第五域”。与此同时,网络空间本身存在的技术和安全漏洞造成了网络攻击威胁,而传统的安全隐患与之相结合形成的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愈加复杂的趋势,成为全球性的治理难题。欧盟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电信产业发展历程以及欧洲一体化背景,形成了其网络安全治理碎片化和一体化并存、传统威胁与新型隐患交织的复杂局势。通过从源头上追溯互联网在欧洲扎根、应用并快速普及的历史,描述欧盟电信业的和网络发展的概况,可以总结出欧盟面临的不断更新的治理难题,以此为对象形成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目标和原则。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短期目标是遏制网络攻击对基础设施造成的危害、减少网络犯罪引发的损失、预防网络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长期目标则是增强网络防御能力、在欧盟内建设一体化的网络防御体系、促进欧美认同的全球网络安全治理理念和机制。在此目标指导下,欧盟建立了网络安全法律框架与组织体系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在“欧盟-成员国-民间”三个层面上调动各利益攸关方参与到治理进程中。欧盟网络安全治理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末的网络数据安全治理阶段、2001年“9.11事件”后的网络非传统安全综合治理阶段和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顶层设计和全面治理阶段。随着欧盟网络安全治理进程的推进,欧盟各机构和各国间协调更加有力,治理措施日益丰富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体现出鲜明的共同体特色。除了网络安全内部实践,欧盟也重视与全球其他行为体的合作。在欧盟对外行动署和各国外事部门的协调下,欧盟积极参加联合国、国际电联、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等多边机构的合作,参与并组织召开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会议,力促国际网络安全公约的形成。欧盟与美国以其相似的治理理念和共同利益,双方保持着密切的双边合作,积极维护欧美理念下的国际网络空间秩序。但随着欧盟内外局势的恶化,欧盟也日益重视与广大欠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互动,在治理“数字鸿沟”、联合打击地中海周边网络恐怖主义、治理网络走私诈骗犯罪、共同应对网络霸权主义等问题上与亚非拉国家和金砖国家开展合作,以保障其域内网络安全局势并增强国际网络治理话语权。经过二十余年的治理,欧盟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遏制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方面成果显着,欧盟的网络价值理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国际认同。然而,欧盟的治理体制和措施仍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新的更棘手的问题层出不穷,对欧盟的网络安全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研究欧盟的网络安全治理,对我国的网络治理和与欧盟开展相关合作也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李继高[7](2017)在《英国对中国的飞机贸易及其政策演变(1954-1972)》文中研究指明东西方贸易管制,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在巴统出口管制的所有产品中,飞机是最具代表性的物资。飞机兼具民用和军事双重属性,巴统飞机贸易的管制和政策,集中反映了冷战时期东西方贸易的基本特征。本文即是通过叙述美国和巴统贸易管制体系下,英国对中国的飞机贸易及其管制政策,并以此来关注和研究冷战时期东西方贸易关系的相关问题。英国对中国的飞机出售及其政策变化,与冷战和地区局势密切相关。新中国的成立,与巴统的建立几乎同时。民用飞机和军用飞机,开始都被纳入巴统军需品禁运清单。而在巴统正式活动之前,英国就开始对中国进行飞机出口限制。朝鲜战争结束后,冷战局势趋于缓和,美国和巴统的贸易管制得以放松。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英国飞机工业陷入发展困境,成为其推动对华飞机出口的直接和内部原因。而中苏关系也在此时恶化,并影响到两国的经济技术援助,包括航空产品和技术。中国开始将对外贸易的重心,由苏东转向西欧国家。正是在上述背景和条件下,英国才开启了对中国的飞机贸易。此外,中印关系的恶化、越南战争的形势、中国核试验的成功、中英政治关系的起伏、中巴友好关系的建立、世界航空市场的变化、中苏贸易关系的改善、中美两国飞机市场间的联系、中美关系的缓和等众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英国对中国的飞机贸易及其政策。伴随英国对华飞机贸易及其政策的变化,中英贸易以及东西方贸易的内容、性质和特征也在发生着变化。总体上而言,英国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和力度,宽于美国而略严于法(西)德。在美国对华全面禁运背景下,中国与西欧及日本贸易关系的维系,尤其是英国扩大对华贸易的努力和实践,对中国有着特殊且非常重要的意义。冷战时期,苏东国家和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的不同结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者在冷战中的不同结局。此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关系,尤其是中西经济关系的状况,与东西方贸易的总体状况密切相关。

石学刚[8](2012)在《基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的我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发达国家以及知名企业都纷纷向“服务”转型,我国制造企业也开始着手由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变,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新浪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该如何抓住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下的发展契机,努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则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从制造业服务化这一全新视角出发,对我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论文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视角下研究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问题,将当前两个热点问题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模型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模型,对服务环节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价值生成机理进行了研究。2、论文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采用理论基础、影响机理、案例分析“三步法”,分别从专业优势、顾客的参与和体验以及网络化协作三个角度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创新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3、论文构建了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在选取二级指标时考虑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因素;选择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避免了专家打分的主观性;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化战略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对60家调查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比是否实施制造业服务化战略企业的指标数值,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制定创新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4、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论文最后提出了在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实现条件、实现路径,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MAYA[9](2011)在《鸿鹄千里心飞扬 中外大飞机动力漫谈 (下篇)中国大型运输机动力的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自古作战讲求兵贵神速,现代战争已经证明大型军用运输机(本文简称"大运")具有其他载具都难以比拟的重要作用。研究者认为,军事空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作战胜败的决定性因素,运输飞机的装备数量、性能水平和作战效能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军事大国都高度重视空运部队的建设。以"攻防兼备"为发展目标的人民空军更是迫切需要大型运输机!然而,今中国航空人无法回避的尴尬现状是——迄今还没有一架国产大飞机服役,国家不得不花费巨资购买数量有限、性能落后的国外产品。

王飞绒[10](2008)在《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顾客需求偏好的日益多样化和产业边界的日趋模糊,企业间竞争的时空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者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的重要性迅速提高,孤立的创新者和企业已经无法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传统的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模式逐渐被结盟企业之间的群体竞争模式所替代,形成了以合作竞争为基本特色的“新竞争”格局。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合作方式,技术联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形成的广泛的技术联盟,如联合研究和产品开发,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带来了高水平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促进了企业创新的快速发展。生物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代表,科技的发展已使企业从单纯的技术自给转变为技术相互合作和技术相互依赖,利用合作伙伴的产品开发设施或市场渠道是促使生物技术公司积极寻求战略联盟的重要因素。尽管联盟具有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联盟的失败率居高不下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联盟间学习和沟通的不足是当今许多技术联盟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解决联盟伙伴如何通过组织间学习达到知识的积累进而提升创新绩效的问题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在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后,作者提出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生物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基本现状;组织间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技术联盟中影响组织间学习的因素,这些因素如何通过组织间学习影响联盟成员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和路径。为解决上述问题,作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20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并进行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数理统计和结构方程建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鉴现有的技术联盟、组织学习和创新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浙江海正药业的案例,探索性地分析了技术联盟的组织间学习与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概念模型。第二,通过对随机抽样的生物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取得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生物企业技术联盟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生物企业存在技术联盟现象,技术联盟的对象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而作为高技术产业的代表,生物产业目前整体的研发投入水平还比较低下,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寻求建立联盟的原因,希望通过合作伙伴的资源共享达到合作的共赢。第三,采用SEM结构方程建模和经典统计方法对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和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间学习中的知识共享、知识的转移和吸收,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对创新绩效具有显着影响;而组织间学习又受到技术联盟中本身企业性质的影响、技术联盟对象性质的影响、技术联盟伙伴间关系紧密程度的影响以及技术联盟整体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建立联盟关系时一方面要合理打造自身的形象,另一方面要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第四,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了不同结盟对象和方式等因素对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联盟中企业规模不同、联盟地位不同、联盟时间不同、联盟紧密程度不同对企业创新绩效都有显着的差异,而联盟对象不同、联盟治理结构不同、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则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显着的差异。联盟资源组合方式不同对创新绩效指标中的不同指标的差异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意味着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时,要注重的实际上更多的是双方结合过程中的细节,如联盟时间的控制、联盟地位的把握,联盟紧密程度的掌握等等,只有各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在共同目标中达成一致的理解,才能解决联盟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获得共赢的局面。本论文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组织间学习理论,使技术联盟的相关理论更具系统性,并为我国生物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联盟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罗-罗与宝马·罗-罗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罗与宝马·罗-罗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第一节 任务详情
        一、原文内容
        二、原文文本特点
    第二节 目标受众
    第三节 委托方要求
第二章 翻译审校前期准备
    第一节 统筹审校任务
    第二节 确立审校目标与准则,明确审校质量标准
    第三节 剖析原译文,监控与评估译文质量
    第四节 选择审校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第五节 制定审校计划
第三章 翻译审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词语
        一、专业术语
        二、专有名词
        三、近义词
    第二节 句子
        一、长难句
        二、插入语
    第三节 篇章
        一、前后一致性
        二、语言风格
第四章 翻译审校实习总结
    第一节 已解决的问题及总结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及审校工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审校原文
附录二 《现代军用直升机》审校前后译文
附录三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翻译原文
附录四 《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译文
附录五 (部分)专有名词列表
致谢

(2)“让中国人同我们站在一条船上”——论英国对华军售(1973—1982)(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限武装扶华”与英国“斯贝”军用发动机入华
二、“有限武装扶华”深化与中英就售华“鹞”式战机及其他空军装备的谈判
三、中英就陆海军武器装备售华问题的磋商
四、促使中西方“站在一条船上”———英国对华军售的战略思考

(3)释意理论指导下的科技和农业中译英交替传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Reasons for Adopting the Three Materials
    1.3 Task Features
    1.4 Outlin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Literature Review
        2.1.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ve Theory Abroad
        2.1.2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erpretive Theory in China
    2.2 Interpretive Theory
        2.2.1 Overview of the Theory
        2.2.2 Core of the Theory:Deverbalization
    2.3 Focused Processes for Achieving Deverbalization
        2.3.1 Meaning Equivalence:Cognitive Agreement between SL and TL
        2.3.2 Preserving Form or Meaning:Cognitive Selection via Context
        2.3.3 Cultural Transference:a Process of Cognitive Complement
Chapter Three Concrete Procedures of the Interpreting Projects
    3.1 Mock Interpreting of Documentary
        3.1.1 Pre-task Preparation
        3.1.2 Task Execution
        3.1.3 Post-task Reflection
    3.2 Conference Interpreting1
        3.2.1 Pre-task Preparation
        3.2.2 Task Execution
        3.2.3 Post-task Reflection
    3.3 Conference Interpreting2
        3.3.1 Pre-task Preparation
        3.3.2 Task Execution
        3.3.3 Post-task Reflection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Challenges Encountered
        4.1.1 Redundancy
        4.1.2 Unclear Expressions
        4.1.3 Repetition
        4.1.4 Illogical Expressions
        4.1.5 Knowledge Gaps
    4.2 Countermeasures Guided by Interpretive Theory
        4.2.1 Simplification for Solving Redundancy
        4.2.2 Explanation for Handling Unclear Expressions
        4.2.3 Combination for Overcoming Repetition
        4.2.4 Logical Improvements for Rectifying Illogical Expressions
        4.2.5 Cognitive Complements for Tackling Knowledge Gap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Further Comprehension on Interpretive Theory via this Report
    5.2 Inspirations from Cognitive Complement
    5.3 Reflect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5.4 Other Fruits Gained from the Report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1:Chinese Transcript
Appendix2:English Transcript
Appendix3:Glossary
Appendix4:Referential Websites

(4)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1945-1970)—重建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畴说明
        1、研究方法
        2、研究范畴说明
第一章 20世纪前半期英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一战前后英国航空工业的形成动力及发展
        一、航空工业发展动力
        二、军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重整军备与二战对航空工业的推进
        一、重整军备对航空工业的影响
        二、二战对航空工业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的变化历程
    第一节 “布拉巴赞”委员会和二战后航空工业的重建
        一、“布拉巴赞”委员会和战后航空工业的关系
        二、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期的短暂辉煌与问题
    第二节 1957年国防白皮书与航空工业合理化运动
        一、1957年桑迪斯国防白皮书
        二、航空工业的合理化
    第三节 1965年《普洛登报告》和国际合作的联系
        一、1965年《普洛登报告》
        二、60年代英国航空工业的重大转折——走向国际合作
        三、英国航空工业国际合作的范例——“协和”超音速飞机
第三章 二战后航空工业的主要发展要素
    第一节 航空工业内的财政及人员变化
        一、政府对航空工业的资金支持
        二、从业人员变化与航空工业的关系:
    第二节 英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
        一、飞机研制能力
        二、喷气发动机的发展
    第三节 航空工业的创制能力
        一、理念转变
        二、制造能力
第四章 英国航空工业在世界航空工业中的地位及评价
    第一节 二战后世界各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一、美国航空工业
        二、苏联航空工业
        三、欧洲航空工业
        四、世界航空工业中的英国
    第二节 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
        二、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21世纪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论文选题与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学术价值与研究创新
第一章 俄罗斯能源外交的成因与内涵
    第一节 俄罗斯能源外交形成的驱动机制
        一、能源经济在历史上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
        二、能源成为俄罗斯重塑后冷战时代强国地位的必然工具
        三、普京强国外交战略中的能源武器
    第二节 俄罗斯能源外交的理论内涵
        一、普京能源强国战略的内容
        二、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与能源政策
        三、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俄罗斯传统能源外交的主要方向及其内容
        一、对独联体的能源外交
        二、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三、对东北亚的能源外交
        四、对美国的能源外交
    本章小节
第二章 21世纪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定位
    第一节 中东地区对于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意义
        一、俄罗斯能源工业现状
        二、俄罗斯能源强国目标视野下的中东
    第二节 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目的与手段
        一、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目的
        二、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手段
    第三节 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阶段与特点
        一、起步阶段:2000—2003年
        二、发展阶段:2004—2013年
        三、加速发展阶段:自2014年至今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俄罗斯在多边框架机制下的中东能源外交
    第一节 俄罗斯与中东欧佩克国家的多边能源外交
        一、石油危机前俄罗斯与中东欧佩克国家的能源关系
        二、石油危机期间俄罗斯对中东欧佩克国家的能源外交
        三、全球能源治理下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新进展
    第二节 俄罗斯在天然气出口国论坛框架下的中东能源外交
        一、俄罗斯在天然气出口领域的利益
        二、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发展过程中俄罗斯的利益诉求及外交
        三、俄罗斯在天然气出口国论坛框架下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中东国家的双边能源外交
    第一节 对沙特阿拉伯的能源外交
        一、俄罗斯对沙特能源外交的历史基础
        二、非常规能源革命前俄罗斯对沙特的能源外交
        三、非常规能源革命背景下俄罗斯对沙特的能源外交
    第二节 对伊朗的能源外交
        一、俄罗斯与伊朗能源关系的历史基础
        二、俄罗斯与伊朗的能源合作
        三、俄罗斯对伊朗能源出口方向施加影响的外交
    第三节 对伊拉克的能源外交
        一、俄罗斯与伊拉克能源关系的历史基础
        二、俄罗斯与伊拉克联邦政府的能源合作
        三、俄罗斯与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的能源合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中的油气管道政治
    第一节 对土耳其的油气管道外交
        一、土耳其的能源地缘政治地位及其能源枢纽战略
        二、促成“土耳其流”的管道外交
    第二节 介入叙利亚冲突的管道政治因素
        一、非常规能源革命对俄欧能源关系的冲击
        二、全球能源新格局下叙利亚的能源地缘政治价值
        三、叙利亚冲突的能源地缘政治色彩
        四、叙利亚冲突中俄罗斯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实践效果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成就
        一、壮大了俄能源企业的实力
        二、稳定了国际市场石油价格
        三、维护了在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主导地位
    第二节 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影响
        一、加强了俄罗斯在中东的存在
        二、增加了俄罗斯在中东的军售
        三、加速了中东地区“美退俄进”的格局
        四、对中国中东政策的实施总体有利
    第三节 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的制约性因素
        一、俄罗斯政府和能源企业的有限财力
        二、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剧变
        三、美国在中东地区继续存在的强大影响力
        四、中东地缘政治的两极格局
    第四节 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前瞻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6)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第一章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作为一项研究议题
    第一节 欧盟网络发展背景和概况
        一、网络基础设施概况
        二、欧盟电信业概况
        三、欧盟的网络用户概况
    第二节 欧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
        二、网络用户的安全风险
        三、管理体系不健全引发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目标和理念
    第一节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目标
        一、增强网络防御能力
        二、增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能力
        三、宣传欧盟网络价值观
    第二节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理念
        一、全球网络安全治理理念演进
        二、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
    第一节 欧盟层面的组织机构和法律制度
        一、组织机构
        二、欧盟层面的互联网法规
    第二节 成员国级别的治理框架
        一、欧盟各国网络治理机构
        二、欧盟成员国网络安全治理法规和制度
    第三节 参与网络安全治理的民间机构
        一、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制度框架
        二、网络安全治理的民间机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进程
    第一节 以信息数据安全为主的治理阶段(1992-2001)
        一、建设和保护电信网络基础设施
        二、维护通讯信息数据安全
        三、保护电子商务安全
    第二节 以网络非传统安全为重点的治理阶段(2001-2013)
        一、打击网络犯罪
        二、应对网络恐怖主义威胁
        三、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第三节 后斯诺登时期的欧盟网络治理(2013-至今)
        一、应对网络窃密和监控
        二、网络安全顶层设计
        三、推广网络安全新模式和新技术
        四、网络安全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外部合作
    第一节 欧盟参与国际组织网络安全治理合作
        一、联合国下属网络安全治理机构
        二、国际网络治理国际会议
        三、网络安全治理国际公约
        四、欧盟与其他国际组织的网络安全治理合作
    第二节 欧盟与美国、北约的网络安全合作
        一、美欧网络安全的合作基础
        二、欧盟与美国网络安全双边合作
        三、欧盟参与北约网络安全多边合作
    第三节 欧盟与网络发展中国家的互动
        一、欧盟与网络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治理
        二、欧盟与地中海国家的网络反恐合作
        三、欧盟与中国的网络安全合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效果、特点及前景
    第一节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效果评估
        一、网络安全评估标准和框架
        二、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绩效
    第二节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特点
        一、面临的治理难题:复杂多变
        二、治理目标和理念:强调防御能力
        三、治理体系建设:多层次多方参与
        四、治理进程:注重立法
    第三节 欧盟网络安全治理问题和前景
        一、欧盟网络安全治理问题
        二、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的前景展望
        三、对中国与欧盟开展网络安全合作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目录
附录2 缩略语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7)英国对中国的飞机贸易及其政策演变(1954-197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及其评述
    第三节 文章的创新之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英国对中国飞机出口限制的缘起及其贸易的基础和前提(1954-1958)
    第一节 西方对华贸易禁运与英国对华飞机出口限制的起源
    第二节 朝鲜战争后英国及西方对华贸易禁运的缓和
    第三节 中英航空工业的"危"与"机"
    第四节 中国的再次试探与英国的反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国向中国出售子爵号飞机及其意义(1958-1963)
    第一节 巴统民用飞机管制的放宽与英国航空公司竞相来华
    第二节 子爵号飞机合同的签署与英国对其意义的评判
    第三节 美国及巴统成员国的反应与英国的应对之策
    第四节 中印边界冲突对子爵号飞机交付的影响
    第五节 子爵号飞机的交付与各方的反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对中国购买飞机的反应和政策(1963-1964)
    第一节 英国公司的出售计划与英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态度
    第二节 子爵号飞机交付前中英双方的进一步接触和策略
    第三节 英国政府关于对华飞机出售问题的评估和讨论
    第四节 英国对华出售飞机政策的制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对华出售飞机政策的收紧(1964-1969)
    第一节 英国拒绝向中国出售VC10远程民用客机
    第二节 英国决定暂不出售三叉戟飞机
    第三节 文革前半期英国对华出售飞机的政策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对中国飞机贸易管制政策的放宽(1969-1972)
    第一节 英国与巴基斯坦向中国转让二手三叉戟飞机
    第二节 英国同意向中国出售二手民用VC10远程飞机
    第三节 英国成功向中国直接出售三叉戟飞机
    第四节 英国对华民用飞机贸易限制政策的取消
    本章小结
后续:从民用到军事——英国对华飞机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的我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架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制造业服务化理论研究评述
        2.1.1 制造业服务化产生的背景
        2.1.2 国内外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成果
    2.2 企业创新能力理论研究评述
        2.2.1 企业创新理论
        2.2.2 企业能力理论
        2.2.3 企业创新能力理论
    2.3 制造业服务化视角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务环节在创新过程中的价值生成机理研究
    3.1 有关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界定
        3.1.1 服务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描述
        3.1.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
        3.1.3 前向服务化
        3.1.4 后向服务化
        3.1.5 现代制造服务业
    3.2 有关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
        3.2.1 创新的概念界定
        3.2.2 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模型
    3.3 价值链的理论基础
        3.3.1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3.3.2 创新价值链模型
        3.3.3“微笑曲线”理论
        3.3.4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3.4 我国制造业价值链的构成及转变分析
        3.4.1 传统价值链的基本构成
        3.4.2 制造企业服务功能的演变过程
        3.4.3 制造服务价值链转变分析
    3.5 现代制造服务的价值来源分析
        3.5.1 增值服务与基本服务的区别
        3.5.2 现代制造服务的价值构成分析
        3.5.3 服务的二次放大机制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
    3.6 顾客的参与和体验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
        3.6.1 企业价值增长的三角形模型
        3.6.2 顾客感知价值与制造服务价值的关系
        3.6.3 顾客的参与和体验促使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4.1 专业优势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4.1.1 理论基础:社会分工理论
        4.1.2 专业优势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4.1.3 案例分析
    4.2 顾客的参与和体验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4.2.1 理论基础:企业知识理论
        4.2.2 顾客的参与和体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4.2.3 案例分析
    4.3 网络化协作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4.3.1 理论基础:开放式创新
        4.3.2 现代制造服务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4.3.3 案例分析
    4.4 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用的理论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服务化背景下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5.1 评价的目的与作用
    5.2 评价指标的选择
        5.2.1 一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5.2.2 二级评价指标的选取
        5.2.3 各级评价指标的涵义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常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3.2 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5.4 两层次灰色关联—模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1 模糊数学的基础理论
        5.4.2 单层次模糊评价指标体系
        5.4.3 各底层系统单层次灰色关联—模糊评价指标体系
        5.4.4 企业创新能力的两层次灰色关联—模糊评价指标体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服务化视角的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6.1 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6.1.1 问卷设计
        6.1.2 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6.1.3 调查结果的统计性描述
        6.1.4 指标数据的处理方法
    6.2 各底层系统的灰色关联—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6.2.1 关于创新机会识别能力的灰色关联—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6.2.2 关于创新过程执行能力的灰色关联—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6.2.3 关于创新结果评估能力的灰色关联—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6.3 上层系统的灰色关联—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6.4 评价结果分析
        6.4.1 各企业一级指标指数和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数排名
        6.4.2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创新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
        6.4.3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创新过程执行能力的影响
        6.4.4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创新结果评估能力的影响
        6.4.5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创新综合能力的影响
        6.4.6 分析结论
    6.5 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现条件、路径及对策
        6.5.1 我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条件分析
        6.5.2 基于服务转型视角的我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6.5.3 提升我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联盟日益凸现的战略价值
        1.1.2 高科技领域技术联盟的快速发展趋势
        1.1.3 我国生物企业技术联盟方兴未艾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技术联盟对生物企业创新的重要性
        1.2.2 技术联盟日益复杂的管理程度和居高不下的失败率
        1.2.3 技术联盟创新绩效理论研究上的滞后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1.3.1 技术联盟
        1.3.2 组织间学习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1 结构安排
        1.5.2 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联盟的相关理论文献及评述
        2.1.1 技术联盟内涵、分类与动机
        2.1.2 技术联盟成因的理论解释
        2.1.3 技术联盟绩效的评价
        2.1.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2.1 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的理论解释
        2.2.2 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2.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联盟组织间学习的文献综述
        2.3.1 组织间学习的内涵
        2.3.2 从组织学习到组织间学习的模型演进
        2.3.3 联盟中的组织间学习
        2.3.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现有研究的总体评述与启示
3 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与概念模型
    3.1 技术联盟的组织间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作用机理
        3.1.1 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
        3.1.2 组织间学习与创新绩效提升的机理
    3.2 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
        3.2.1 技术联盟成员的性质与组织间学习绩效
        3.2.2 技术联盟对象性质与组织间学习绩效
        3.2.3 技术联盟成员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与组织间学习绩效
        3.2.4 技术联盟的整体管理水平与组织间学习绩效
        3.2.5 组织间学习与创新绩效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浙江海正药业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海正的发展历程
    4.2 海正与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与联盟
    4.3 影响海正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性质方面的因素分析
    4.4 海正与结盟伙伴的组织间学习机制
    4.5 海正的创新绩效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过程
        5.1.2 问卷的基本内容
        5.1.3 问卷发放的对象
        5.1.4 问卷发放及回收
    5.2 变量的测量
        5.2.1 技术联盟成员性质变量的测量
        5.2.2 技术联盟对象性质变量的测量
        5.2.3 技术联盟成员间关系紧密程度变量的测量
        5.2.4 技术联盟整体管理水平变量的测量
        5.2.5 组织间学习变量的测量
        5.2.6 创新绩效变量的测量
    5.3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5.3.1 样本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2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
    5.4 研究方法设计
        5.4.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2 统计分析的逻辑程序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设计、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6.1.1 变量的定义与分类
        6.1.2 变量的信度
        6.1.3 因子分析
        6.1.4 效度检验
    6.2 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SEM模型建模
        6.2.1 初始SEM模型的确立
        6.2.2 初始SEM模型检验与修正
        6.2.3 修正SEM评估
        6.2.4 数据结果对研究假设的验证
        6.2.5 SEM模型分析小结
        6.2.6 数据分析讨论
    6.3 不同结盟对象和方式等因素对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7.2.1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7.2.2 本研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访谈提纲
附录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罗-罗与宝马·罗-罗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D]. 陈雅贤. 青岛大学, 2020(02)
  • [2]“让中国人同我们站在一条船上”——论英国对华军售(1973—1982)[J]. 忻怿.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9(01)
  • [3]释意理论指导下的科技和农业中译英交替传译报告[D]. 刘婷. 兰州大学, 2019(02)
  • [4]二战后英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1945-1970)—重建与探索[D]. 刘东.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21世纪俄罗斯中东能源外交研究[D]. 王宝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6]欧盟网络安全治理研究[D]. 宋文龙. 外交学院, 2017(09)
  • [7]英国对中国的飞机贸易及其政策演变(1954-1972)[D]. 李继高.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8]基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的我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研究[D]. 石学刚. 天津大学, 2012(07)
  • [9]鸿鹄千里心飞扬 中外大飞机动力漫谈 (下篇)中国大型运输机动力的现状及展望[J]. MAYA.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11(08)
  • [10]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技术联盟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生物技术产业为例[D]. 王飞绒. 浙江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劳斯莱斯与宝马劳斯莱斯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