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3次奥美拉唑、小剂量呋喃唑酮和阿莫西林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每周3次奥美拉唑、小剂量呋喃唑酮和阿莫西林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奥美拉唑、低剂量呋喃唑酮及阿莫西林一周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岳亚光,解淑蕊,杜杰,赵慧敏[1](2022)在《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补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Hp根除失败的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观察组采用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结束4周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判断Hp的根除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按意向性(ITT)分析为82.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7.2%(χ2=4.173,P=0.041),Hp根除率按符合方案(PP)分析为89.9%,高于对照组的76.1%(χ2=4.564,P=0.033)。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WBC、PLT、ALT、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9,P=0.538),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Hp可获取较高的根除率,且安全性良好。

岳亚光,杜杰,解淑蕊,赵慧敏[2](2021)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 pylori)补救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经首次H. pylori根除失败的患者22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76例。A组:泮托拉唑肠溶片40 mg+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呋喃唑酮100 mg+胶体果胶铋200 mg,口服,每日2次,疗程14 d。B组: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呋喃唑酮100 mg+胶体果胶铋200 mg,口服,每日2次,疗程14 d。C组:在B组用药基础上,同时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500 mg,每日2次,疗程14 d。治疗开始记录患者依从性,治疗结束4周后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 pylori的根除情况,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估患者对治疗药物的耐受程度。结果 A、B、C组的依从性分别为88.2%、90.8%、97.4%,C组患者依从性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患者依从性优于B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C组的H. pylori根除率按意向性(ITT)分析分别为67.1%、81.6%、89.5%;按符合方案(PP)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76.1%、89.9%、91.9%,B组和C组的根除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B组与C组的根除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0%、22.7%、9.3%。C组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组与B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药物耐受程度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根除H. pylori可以获取较高的根除率,同时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药物耐受程度。

张思依[3](2021)在《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2探讨Hp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与胃内菌群改变及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揭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内涵。3探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1)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2)观察连朴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证实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黏膜保护作用。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治疗现状。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2名,分为慢性胃炎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7)、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1)、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虚弱证组(Hp-PWXR,n=14)。内镜下观察各组患者胃黏膜相关病理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特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12,CXCL12)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胃黏膜菌群。3实验研究:(1)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56°乙醇灌胃,人工气候箱制造湿热外环境刺激,联合Hp菌液灌胃,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测定Hp定植情况,结合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对模型进行评价。(2)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组(n=10)、连朴饮低剂量组(n=10),连朴饮中剂量组(n=10),连朴饮高剂量组(n=10),四联疗法组(n=10)。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造模2周后,从各组抽取两只大鼠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3周开始进行药物干预,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5,7.5,3 g·kg-1,四联疗法组给予大鼠奥美拉唑(2 mg·kg-1)+阿莫西林(100 mg·kg-1)+克拉霉素(50 mg·kg-1)+胶体果胶秘胶囊(35 mg·kg-1),2次/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1天。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基因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IHC检测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T helper,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Treg)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FN-?,TNF-?,IL-4,IL-10,IL-17a,TGF-?的表达水平。结果1理论探讨:(1)Hp感染后菌群失调、免疫失衡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2)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3)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连朴饮作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2临床观察:(1)内镜下观察发现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P<0.05);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SR(P<0.05)。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Hp+PWSR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度最重,其次为Hp-PWSR组。(3)IHC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4)ELISA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血清IFN-?、TNF-?、IL-1?、IL-8、IL-12、IL-21、IL-17a水平显着高于Hp-PWXR患者(P<0.05),IL-4、IL-10水平显着低于Hp-PWXR患者(P<0.05)。(5)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p+PWSR组Richness、ACE、Chao1、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Hp-PWSR组和Hp-PWXR组(P<0.05)。?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构成分析显示各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p感染患者胃黏膜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泛醌及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脂肪因子信号、二甲苯退化、矿物吸收、视黄醇新陈代谢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减弱(P<0.05),在蛋白复制,重组和修复、谷氨酸突触、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增强(P<0.05)。3实验研究:(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饮食、饮水量减少,大鼠嗜睡,喜身体蜷缩,被毛潮湿,肛门脱垂,反应较为迟钝,目光呆滞,便质粘,气味较臭,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Hp定植率为90%,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欠光整,腺体排列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四联疗法组大鼠胃黏膜的腺体排列,炎性细胞浸润匀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连朴饮低、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Bax蛋白在细胞胞浆内表达,蛋白表达趋势与Western Blot一致。流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比例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连朴饮高剂量组Th1、Th2、Th17、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升高(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结论1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胃炎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连朴饮作为治疗方,疗效确切,深入研究连朴饮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出现与Hp感染后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功能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失衡,炎症状态增强,黏膜病理损伤加重有关。3复合因素造模可成功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对模型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宋玉莹[4](2021)在《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Hp根除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及安全性,评估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对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效果,旨在探求一种不含抗生素治疗Hp的安全有效的新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方法:选取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64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人。治疗组予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方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疗程均为14天。停药4-8周后行13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中医症状进行积分评判。记录服药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1)根除率方面,治疗组根除率为68.97%,对照组根除率为70.00%,经卡方检验,P>0.05,两者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根除效果相当;(2)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改善口干口苦、大便溏或黏腻症状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外,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缓解患者中医症状。治疗后组间对比中,两者在胃脘胀满、口干口苦、嗳气、肢体困重及大便溏或黏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胃脘疼痛、口中异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中,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效果相当;(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中,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经检验,P<0.0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经检验,P<0.05,两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与标准三联治疗方案相当,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标准三联,并有更高的安全性,提示新蒲饮2号有较好的抗Hp作用,在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升高的大环境下,提供了新的根除Hp方向及思路。

玉素甫·托合提[5](2021)在《3种不同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3种含铋剂不同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因上消化道症状不适行胃镜检查和13C-UBT的患者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各组70例;A组(阿莫西林、四环素、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B组(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C组(四环素、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泮托拉唑),疗程共14天;治疗后1周、2周、4周电话随访;治疗14天后停药至少4周再次复查13C-UBT,并比较3组的根除率、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经济效益;结果:A组平均年龄(41.77±15.24)岁,男性35例,女性35例;B组平均年龄(44.89±13.65)岁,男性34例,女性36例;C组平均年龄(47.44±13.57)岁,男性37例,女性33例,各组间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根除率85.07%(57/67)、不良反应发生率8.96%(6/67)、症状缓解率91.04%(61/67);B组根除率86.96%(60/69)、不良反应发生率11.59%(8/69)、症状缓解率92.75%(64/69);C组根除率90.63%(58/64)、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12/64)、症状缓解率85.94%(55/64)。3组的根除率(χ2=0.950,P=0.622)、不良反应发生率(χ2=2.961,P=0.228)、症状缓解率(χ2=1.836,P=0.399)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成本-效果分析显示,A组476.10元、B组457.23元、C组391.13元,其中C组单位效果成本最低。结论:3种方案根除率均高于85%,在无法进行Hp培养和耐药性检测地区,经验性选择这3种四联方案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呋喃唑酮联合四环素方案具有更高的Hp根除率,而且成本更低,适合于Hp初次根除治疗,亦适合于青霉素过敏患者的Hp根除治疗。虽然3种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临床观察分析来看,仍需根据个体情况慎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纪朋成[6](2020)在《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医经方黄连汤对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对Hp的抑杀效果,探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2018年11月-2020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医科和消化科就诊,符合慢性胃炎和Hp阳性诊断标准,经辨证属脾虚湿热证型,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黄连汤为基础方的颗粒制剂(基础方:黄连10g,姜半夏10g,桂枝10g,党参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大枣6枚),每日1剂,早晚各1次,餐后一小时服用,疗程为4周。对照组给予西药铋四联疗法,即艾司奥美拉唑20mg bid、左氧氟沙星0.2g bid、克拉霉素0.5g bid、胶体果胶铋100mg bid,早晚各1次,疗程为2周。对比分析两组研究病例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生存质量、焦虑状态、Hp根除率和数值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45%。两组证候疗效相比,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分析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上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这表示两组药物均可改善Hp阳性慢性胃炎兼脾虚湿热证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的症状总积分,差异明显(P<0.05),说明试验组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存在明显的优势。3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分析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在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上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各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减少(P<0.05);对照组各项症状积分中胃痛、恶心呕吐症状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口苦或黏症状积分增多,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症状积分减少,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疲倦乏力、胃中嘈杂、口臭症状上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其余症状积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4 Pro生存质量量表积分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各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治疗前后对比均明显减少,具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各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治疗前后对比,所有因子积分和总积分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心理、社会功能因子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在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状况和总积分方面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5焦虑状态改善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焦虑状态积分都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6 Hp的根除率及数值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13C呼气试验数值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根除率比较,试验组根除率为21.88%;对照组根除率为75.76%,对照组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值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后比治疗前数值均有显着下降(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数值明显小于试验组数值(P<0.05)。两组Hp数值下降人数比较,试验组治疗后Hp数值下降的人数占比为81.25%;对照组治疗后Hp数值下降的人数占比为93.94%。两组数值下降的人数占比差异不明显(P>0.05)。7不良反应评价通过安全性指标的观测,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如下:试验组出现恶心干呕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腹泻4例,舌痛1例。上述患者不良反应都较轻,未达到病例的脱落标准,在研究过程中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或痊愈。结论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与铋四联疗法相比,可以显着减轻患者的不适表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的状态,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但在短期内根除Hp方面疗效不如铋四联疗法。若同时使用中药黄连汤与西药铋四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考虑总体疗效可能会更好,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临床推广。

鲍路瑶[7](2020)在《芪连汤联合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脾虚湿热型Hp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胃癌发生的一类致癌因子,会导致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根除Hp是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抗生素耐药现象日益显着,Hp的根除率也呈下降趋势,部分患者在初次治疗甚至多次治疗后仍不能将Hp根除,而反复的治疗又会导致耐药问题的加重,使得补救治疗Hp感染的难度更大。本临床观察通过探讨中药芪连汤联合以呋喃唑酮为基础的四联疗法补救治疗Hp感染(脾虚湿热型),为中西医结合补救治疗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补救治疗Hp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首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Hp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国内外的治疗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认为现代医学在对Hp感染的病因、致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抗生素耐药现象的产生,单纯使用西药补救治疗Hp感染的根除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不高等弱点。继之,中医药在补救治疗Hp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中医学来看Hp属中医“邪气”的范畴,“正虚邪恋”是Hp感染迁延不愈的根本病机,脾虚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湿热是Hp感染的病理因素也是疾病产物,辨证论治是补救治疗的有效方法,基本治法为健脾益气,清中化湿。此外,就芪连汤组方药物的君臣佐使配伍、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理论分析,阐述了芪连汤对补救治疗Hp感染发挥疗效的理论机制。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芪连汤联合以呋喃唑酮为基础的“四联疗法”补救治疗脾虚湿热型的Hp阳性患者的临床试验观察,客观评价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课题研究共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31例。治疗组口服以呋喃唑酮为基础的四联疗法联合芪连汤治疗14天,对照组仅口服以呋喃唑酮为基础的四联疗法治疗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证候积分、Hp根除情况及有效率,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1)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每组顺利完成临床观察患者各为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Hp根除次数、曾用治疗方案及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证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疗程结束,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0.00%,经卡方检验未见显着差异(P>0.05),但对Hp的根除率比较,治疗组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67.67%,经卡方检验差异显着(P<0.05)。(4)疗程结束后,各组9项单项症状积分(脘腹胀满、胃脘疼痛、疲劳乏力、肢体困重、大便稀溏;食少纳呆、小便短黄、嗳气吞酸、口干口苦)均较治疗前下降,经f检验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脘腹胀满、胃脘疼痛、疲劳乏力、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嗳气吞酸等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治疗后在改善大便稀溏、口干口苦、小便短黄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疗程结束后,两组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t检验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证候总积分下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6)本次试验共发生5例不良事件,治疗组共2例,1例患者出现腹泻,1例患者出现头痛;对照组共3例,其中腹泻2例、肝功能一过性升高1例。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次数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于患者的上述症状轻微,未采用其他药物干预,故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小,不作脱落病例处理。结论:芪连汤联合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脾虚湿热型Hp感染对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证候积分、Hp根除情况及有效率等方面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但临床试验尚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现阶段研究表明芪连汤联合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脾虚湿热型Hp感染取得了初步临床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韦丽秋[8](2019)在《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幽门螺杆菌的耐药越来越来严重,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此外,对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治疗药物是每个临床医生面对的挑战。本研究采取改良二联七天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评价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旋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力求找到一种更安全、经济效益比更高的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门诊、住院部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4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87±9.08)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47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6.99±11.6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85例: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呋喃唑酮片100mg”,均为每日4次,疗程为7天。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吠喃唑酮片100mg”,均每日2次,疗程为14天。所有患者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13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根除率计算采用意向性分析(ITT分析)和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全部统计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试验组85例患者中,完成试验的有75例,未完成试验的有10例,其中有2例因无法耐受头昏、乏力而退出,有8例拒绝复查而退出,根除率为PP分析为86.7%(65/75),ITT分析为76.5%(65/85)。对照组85例患者中,完成试验的有78例,未完成试验的有7例,均为拒绝复查而退出,根除率PP分析为89.7%(70/78),ITT分析为82.4%(70/85)。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有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恶心、头晕、乏力、全身无力、全身酸痛、头痛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大多为轻度,停药后即缓解至消失,无需特殊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在服药的第2天即出现明显的全身无力、全身酸痛、头痛而停止服药。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恶心、头晕、乏力、口苦等。对照组患者大部分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轻,不良反应症状可在停药后自行缓解而无需特殊治疗,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依从性、成本比较.:观察组依从性为97.6%(83/85),对照组为95.3%(81/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成本的比较:观察组每例成本为人民币306.7元,显着少于对照组的395.1元。结论:高剂量、高给药频率的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安全性以及依从性上和标准铋剂四联疗法相当,而且较铋剂四联疗法成本更低。

陈秋林[9](2019)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手段,对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汇总,旨在评价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SEQ)与标准三联疗法(Standard triple therapy,ST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检索方式为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1)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1984-2017.12);(2)Pubmed数据库(1966-2017.12);(3)Embase光盘数据库(1974-2017.12);(4)ISI数据库(Web of Science,1990-2017.12);(5)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17.12);(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44-2017.12);(7)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7.12);(8)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Wangfang Data,1940-2017.12)。各数据库之间进行交叉检索,尽可能全面的检索相关文献,避免出现遗漏。手工检索的内容包括各类医学核心期刊等相关报道。严格遵循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原则,对纳入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详细阅读和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与整理汇总,运用Cochrane协作网的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分析,二分类变量合并的效应量采用风险差异(Risk difference,RD),各文献的异质性检验采用的是卡方检验,模型方面根据异质性差异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本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根除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次要评价指标,我们主要采用的亚组分析方法进行,包括:(1)临床有效率;(2)地理区域差异;(3)发表时间差异;(4)STT疗程长短差异;(5)参与者健康状况差异;(6)硝基咪唑类型差异。结果:文献纳入结果:通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原则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纳入标准文献28篇,总计参与者3374名,Hp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约在8岁,其中男孩大约占58.4%。10天SEQ与7天STT的研究有5篇;10天SEQ与10天STT的研究有24篇;10天SEQ与14天STT的研究有4篇;14天SEQ与7天STT的研究有1篇;其中10天SEQ与10天铋剂四联疗法的研究有1篇;10/14天SEQ联合益生菌与10/14天STT联合益生菌的研究有1篇;10天SEQ包含呋喃唑酮与10天STT的研究有1篇。所有纳入的文献中所涉及的SEQ采用“前5天使用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后5天使用克拉霉素+PPI+甲硝唑”总共有10篇;其中SEQ采用“前5天使用阿莫西林+PPI,后5天使用克拉霉素+PPI+替硝唑”有17篇;STT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PPI”共有22篇;STT采用“甲硝唑+克拉霉素+PPI”共有2篇。Meta分析结果:主要结局指标:(1)SEQ比STT表现出更好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13-0.19),倒漏斗图基本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2)SEQ与STT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0,95%CI:-0.03-0.03),倒漏斗图基本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次要结局指标:(1)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2,95%CI:0.08-0.15);(2)中国地区SEQ的Hp根除效果相比ST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12-0.19);国外地区(主要是欧洲地区)SEQ的Hp根除效果相比ST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09-0.23);(3)2012年之前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07,95%CI:0.01-0.12);2012年及2012年之后,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7,95%CI:0.14-0.21);(4)SEQ比7天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4,95%CI:0.06-0.21);SEQ比10天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8,95%CI:0.14-0.21);SEQ与14天STT的根除效果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2,95%CI:-0.05-0.09);(5)NUD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5,95%CI:0.11-0.20);PUD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9,95%CI:0.13-0.24);(6)使用甲硝唑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4,95%CI:0.10-0.18);使用替硝唑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1,95%CI:0.13-0.21)。本研究所有纳入的文献均为RCTs研究,其中有21.4%文献未交代清楚随机分配方案的产生过程;仅有11.3%研究文献对结果评定实施盲法;大部分文献未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9.8%的文献未对不完整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报告,故本研究存在着测量性与实施性偏移等偏移风险。结论:(1)本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SEQ比STT有更好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2)本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SEQ与ST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张旭涛[10](2019)在《自拟健脾疏肝汤治疗肝郁脾虚型Hp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幽门螺杆菌可引起多种疾病,包括慢性胃炎、贫血及荨麻疹等,并可导致胃癌发生率升高。随着西医治法方法的不断完善,其取得了良好的根除率及疗效,但在症状改善方面并不佳,并且Hp可反复感染,抗生素耐药率的增加使其根除率越来越低。随着最新临床实践与研究的结果表明,“三/四联疗法”配合中成药、或中药汤剂等中医治疗,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的根除率、减少Hp耐药率、药物副作用及反复感染率等作用。为了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临床症状及提高其根除率,本研究运用四联疗法联合导师经验方健脾疏肝汤,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纳入符合临床诊断的104例中医证型属肝郁脾虚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研究的各50例。试验组予健脾疏肝汤联合四联疗法,疗程2周,对照组予四联疗法,疗程2周,两组均辅以健康宣教。在用药前后对患者脘胁胀痛、腹胀、纳差、暖气、反酸等相关症状进行症状评分,在治疗结束后第4周后复查14C-呼气试验的结果,进行症状积分及根除率的统计、分析及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病程及症状总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症状的总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单个症状积分方面,脘胁胀痛、腹胀、纳差、抑郁/烦躁易怒等症状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Hp根除率为88%;对照组Hp根除率为78%;两组患者Hp感染治疗后根除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疏肝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肝郁脾虚型),较单纯四联疗法对总体症状改善有显着疗效。健脾疏肝汤重视“扶正祛邪”,联合常规四联疗法,辅以健康宣教,为肝郁脾虚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二、奥美拉唑、低剂量呋喃唑酮及阿莫西林一周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美拉唑、低剂量呋喃唑酮及阿莫西林一周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选择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p根除率比较
    2.2 治疗前后血WBC、PLT、ALT、Cr水平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2)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
    1.3 方法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依从性
    2.2 H.pylori根除率
    2.3 不良反应
    2.4 药物耐受程度
3 讨论
4 结论

(3)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现代研究
        1.1 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
        1.2 适应性免疫
        1.3 菌群与免疫
    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学理论研究
        2.1 Hp相关性胃炎病名认识
        2.2 Hp相关性胃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认识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连朴饮的现代研究
        4.1 连朴饮的来源及组方
        4.2 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4.3 连朴饮相关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胃内菌群及炎症微环境影响的临床观察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实验材料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幽门螺杆菌联合湿热因素构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及模型评价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讨论与总结
    1 本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及研究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治疗概况
    2 西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2.1 Hp的微生物特性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Hp致病因子
        2.4 致病机制
        2.5 临床表现及相关疾病
        2.6 Hp诊断方法
        2.7 Hp的治疗
        2.8 Hp疫苗
        2.9 Hp的预防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终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统计学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立论依据
        1.1 目前治疗方案的不足
        1.2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
    2 新蒲饮2号组方分析
    3 结果分析
    4 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3种不同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终止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终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收集资料
        3.1.1 主要药品、仪器及试剂
        3.1.2 检测方法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案
        3.4 病例记录与随访
        3.5 复查
        3.6 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 含抗生素的治疗
    2 益生菌
    3 中医药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芪连汤联合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脾虚湿热型Hp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Hp的致病机制
        1.3 诊断方法
        1.4 国内外治疗现状
    2 祖国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2.1 相关疾病病名溯源
        2.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因病机
        2.3 幽门螺杆菌感染证型分类
        2.4 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病例纳入标准
        1.2.4 病例排除标准
        1.2.5 脱落(退出)标准及应对措施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情况资料
        2.3.2 疗效观察指标
        2.3.3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Hp根除疗效评定标准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质量控制方法
        2.6 数据处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用呋喃哩酮四联疗法的依据
    2 芪连汤疗效机制的理论探讨
    3 疗效结果分析
    4 结语
    5 病案举隅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一般资料观察表
    附录三: 中医证候积分简化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幽门螺杆菌的概述
        二、幽门螺杆菌的概念
        三、幽门螺杆菌的特性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
        五、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及流行病学
        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七、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适应症
        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九、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标准
        十、胃酸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的影响
        十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的现状
    第一章 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1.2 试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呋喃唑酮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有关呋喃唑酮的药物说明
        1.2 呋喃唑酮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及疗效
        1.3 幽门螺杆菌对呋喃唑酮的耐药机制和耐药情况
        1.4 呋喃唑酮的不良反应
        1.5 含呋喃唑酮方案的一些争议
        1.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目的
2 方法
    2.1 文献的检索范围
    2.2 文献临床问题的构建
    2.3 文献检索策略
    2.4 儿童Hp感染诊断标准及相关分类
    2.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6 结局测量指标
    2.7 文献收集偏倚的控制
    2.8 文献偏倚风险的评估
    2.9 文献数据文献
    2.10 文献数据分析
        2.10.1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0.2 森林图
        2.10.3 敏感性分析
        2.10.4 发表偏倚分析
        2.10.5 证据质量评估
    2.11 具体研究步骤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SEQ与 STT根除率
        3.3.2 SEQ与 STT临床疗效
        3.3.3 SEQ与 STT根除率的地理区域差异
        3.3.4 SEQ与 STT根除率发表时间差异
        3.3.5 SEQ与 STT根除率STT疗程长短差异
        3.3.6 SEQ与 STT根除率关于患者健康状况差异
        3.3.7 SEQ与 STT根除率关于硝基咪唑类型差异
        3.3.8 SEQ与 STT不良反应发生率
4 讨论
    4.1 研究主要结果
    4.2 SEQ与 STT总体效果
    4.3 地理区域
    4.4 发表年份
    4.5 STT疗程
    4.6 患者健康状态
    4.7 细菌的耐药性
    4.8 临床有效率
    4.9 安全性
    4.10 证据质量
    4.11 意向治疗分析
    4.12 掩盖人员和参与者
    4.13 样本量
    4.14 审查过程中的潜在偏见
    4.15 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4.16 本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自拟健脾疏肝汤治疗肝郁脾虚型Hp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最新进展
        1.1.1 Hp的流行病学调查最新研究概况
        1.1.2 Hp的致病机制研究概要
        1.1.3 Hp感染相关的诊断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1.1.4 根除Hp的最新适应症
        1.1.5 Hp感染的现代医学治疗的最新进展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相关研究进展
        1.2.1 Hp感染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讨
        1.2.2 Hp感染的辨证分型探讨
        1.2.3 Hp感染最新的中医治疗概要
第2章 Hp感染的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的途径及分组的方法
        2.1.2 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2.2 研究参照标准
        2.2.1 Hp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2.2.2 研究病例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样本量估算方式及结果
        2.3.2 研究的治疗方案
        2.3.3 入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记录及观察方法
        2.3.4 疗效评价标准
        2.3.5 统计学处理
        2.3.6 研究设计方案路线图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3.1.1 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比较
        3.1.2 症状总体疗效的组间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个症状积分的比较
        3.2.1 脘胁胀痛症状积分的比较
        3.2.2 腹胀症状积分的比较
        3.2.3 食少/纳差症状积分的比较
        3.2.4 便溏不爽症状积分的比较
        3.2.5 嗳气症状积分的比较
        3.2.6 泛酸症状积分的比较
        3.2.7 抑郁/烦躁易怒症状积分的比较
        3.2.8 善太息症状积分的比较
        3.2.9 肠鸣矢气症状积分的对比
        3.2.10 腹痛欲泄,泄后痛减症状积分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HP感染治疗后根除率比较
    3.4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观察
第4章 讨论
    4.1 HP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性现状
    4.2 健脾疏肝汤方药探讨
        4.2.1 Hp感染的病机关键
        4.2.2 自拟健脾疏肝汤的立方依据
        4.2.3 自拟健脾疏肝汤的组方特点
        4.2.4 自拟健脾疏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4.3 临床疗效分析
        4.3.1 症状疗效积分的统计结果分析
        4.3.2 Hp感染根除率的统计结果分析
        4.3.3 不良反应的统计结果分析
    4.4 研究的结论及展望
        4.4.1 研究的结论
        4.4.2 此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奥美拉唑、低剂量呋喃唑酮及阿莫西林一周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及安全性[J]. 岳亚光,解淑蕊,杜杰,赵慧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05)
  • [2]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含艾司奥美拉唑和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J]. 岳亚光,杜杰,解淑蕊,赵慧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12)
  • [3]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思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新蒲饮2号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宋玉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3种不同四联方案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D]. 玉素甫·托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黄连汤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纪朋成.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芪连汤联合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补救治疗脾虚湿热型Hp感染的临床观察[D]. 鲍路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改良二联七天疗法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治患者中的疗效研究[D]. 韦丽秋.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9]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陈秋林.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自拟健脾疏肝汤治疗肝郁脾虚型Hp感染的临床研究[D]. 张旭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每周3次奥美拉唑、小剂量呋喃唑酮和阿莫西林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