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Ku信号雨衰的几种方法

降低Ku信号雨衰的几种方法

一、降低Ku信号雨衰的几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1](2021)在《空间无线电信道特性及其感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深空探测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在深空探测中,只有深空通信系统正常运行才能保障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深空通信系统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地面测试才能应用于探测任务中。为了缩短深空通信系统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的成本并能够在地面上完成准确的信道测试,需要精准的信道特性和信道建模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我国正处于从探月到探火及探测更远宇宙空间的关键时期,研究深空信道特性及其感知技术对深空通信系统的研制和保障深空通信的可靠具有重要意义。深空通信过程中信道环境复杂,研究信道特性的影响因素并完成信道建模,应用环境探测技术反演出精确的信道特性,更能准确把握信道特性。基于此,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段式分析了从近地到深空全链路信道环境中影响电磁波传播的因素;定性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机制;并采用模型仿真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指出近地段信道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晴空大气、电离层、降雨、云雾等,深空段信道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重点分析了太阳闪烁效应、太阳辐射噪声温度与太阳-地球-探测器之间的夹角(Solar-EarthProbe,SEP)、频率、天线口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太阳亮温度、SEP角、频率和天线口径来计算太阳辐射噪声的方法;该方法克服了原有经验模型在SEP角很小情况下无法准确计算太阳辐射噪声的问题。2)为了实现信道精确建模,在信道环境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衰落分布函数,提出类Lutz模型的深空信道分段式建模。类Lutz分段式模型的组成如下:深空段信道利用Rice衰落模型来描述;近地段信道使用Rayleigh衰落模型和Lognormal衰落模型相结合的模型来描述。该模型与已有模型相比,在近地段综合考虑了多径效应和阴影效应,进一步完善了信道特性的描述。然后在提出的模型仿真环境下给出了不同程度太阳影响下的链路参数设计建议:在闪烁强度m<0.3时,建议使用BPSK/QPSK调制方式;当m>0.3时,建议使用分集接收的FSK调制方式,因为FSK调制技术更容易实现频率分集,更有利于克服Rice信道的多重散射效应,来保证通信质量。3)研究表明,信道特性与信道环境中的参数(如大气温度,压强,电离介质中的电子密度,电子总含量TEC等)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保证对信道特性的准确判断,应用信道环境探测技术测得的准确信道环境参数反演出精确的信道特性,来实现信道特性感知的目标。本文重点研究了卫星信标探测技术、掩星探测技术,给出了两种探测技术中多种不同方法反演环境参数的具体实现算法。分析了感知过程中时延测量误差和相位测量误差对信道参数反演精度的影响,给出了减弱测量误差影响的频率使用方法。并以SABER卫星温度探测数据为参考,验证了FY-3D掩星大气温度探测的精度;同时利用FY-3D掩星电离层探测数据和电离层模型进行对比实验,得出模型数据对信道特性感知的误差。4)为了提高感知技术的精度和信道模拟的准确度,研究了高精度时延测量技术和高精度时延模拟技术。针对信道感知技术对高精度时延测量技术的依赖性,将干涉测量中的FX型相关时延测量技术应用于信道感知技术中。针对该算法时延测量精度对参考时延过分依赖的问题,利用迭代方法对FX型相关算法进行了改进,从而摆脱时延参考值的约束,提高算法的应用灵活度。针对信道模拟对高精度时延模拟的需求,研究了高精度可变分数时延模拟的实现方法,对不同的时延模拟技术从硬件资源消耗,存储空间的占用和时延是否可变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验证,最后给出了精度达到0.01ns的Farrow结构时延模拟器的设计方法。

罗原[2](2020)在《基于MCMC方法的雨衰补偿算法研究》文中指出利用气象雷达对各种气象参数进行采集是气象环境探测的重要方式,气象雷达发射电磁波,通过从回波中提取到的各类参量,进而判断电磁波传播方向是否存在气象目标,并根据回波参量的大小进行气象目标的定量计算,复杂气象的分类等。但是电磁波在碰到气象目标后会发生散射现象,而气象目标也会吸收部分电磁波,从而导致气象雷达实际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要低于实际信号强度,即气象雷达的回波参量存在衰减现象。雷达回波参量的衰减现象对后续气象目标的定量计算,气象分类等都会产生影响,尤其对于波长较短的X波段气象雷达,衰减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对X波段气象雷达进行雨衰补偿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X波段双偏振气象雷达的雨衰问题,探究气象雷达回波参量之间相互关系,提出了两种能够对进行有效雨衰补偿的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每个方法的雨衰补偿效果。本论文的工作重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研究了气象雷达雨衰补偿相关内容,重点介绍了气象雷达的回波参量和X波段双偏振气象雷达的数据来源以及数据格式,并对差分传播相移数据进行了退折叠和相位调零的预处理,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第二,提出了一种基于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方法的反射率因子衰减补偿算法,该方法能够利用差分传播相移和差分传播相移率之间的关系动态构造马尔可夫链,并通过Metropolis-Hasting(M-H)抽样得到一组可以模拟转移状态的抽样集合,用抽样集合的均值作为差分传播相移估计结果,最后采用自适应方法对反射率因子进行衰减补偿。实验证明MCMC方法能够利用更小运算量得到与卡尔曼滤波方法近似的估计性能。第三,MCMC方法能够有效的对差分传播相移进行质量控制,但MCMC方法对接受概率的结果依赖性较大,会影响到估计性能。因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修正的MCMC(EKF-MCMC)方法的雨衰补偿算法,该算法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来构造MCMC方法的接受概率,从而将经过扩展卡尔曼滤波处理后的数据加入到MCMC算法,使MCMC的抽样值更接近真实值,提高数据估计的精确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估计效果更佳,但其需要的运算量更大。

毛兴[3](2020)在《卫星OFDM系统的同步与接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频谱利用率高,可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适合非对称数据传输。OFDM技术应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提高频谱效率,增加系统容量。由于低轨卫星高速的移动特性,为了保持OFDM的正交性,卫星通信系统中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抵抗频率与定时偏差影响,OFDM同步技术目前主要关注频偏估计与定时偏差估计的研究,而基于位置信息补偿、基于帧结构子载波间隔调整目前也是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联网接入需求、降低大量地面终端的接入时延,卫星通信系统中稀缺的时频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因此,本文针对高多普勒频偏下的同步技术和接入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较为经典的OFDM同步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抗频偏的加权序列同步方法,通过PN(Pseudo-Noise)序列与同步序列的加权,采用差分互相关与一系列频偏估计算法,能够得到更好的同步性能。参考基于位置信息估计上行定时提前量和多普勒频偏的算法,考虑残余频偏、卫星波束位置和终端运动速度影响,分析出Ka波段下卫星通信子载波间隔的最优化配置。在低轨卫星随机接入过程,研究了能实现快速接入的前导序列与控制信息联合发送算法,通过分析传统的联合发送、叠加训练序列传输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序列的隐含数据发送方法,该方法利用恒包络零自相关CAZAC(Const Amplitude Zero Auto-Corelation)序列的循环移位值表示信息数据,能够保证隐含数据与同步序列间的正交性,相比传统方法能够同时满足同步与数据传输需要。

李睿[4](2019)在《复杂地形下高分辨率降雨雷达网数据质量控制及雨量估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持续性降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区获取降雨的精细化数据,能够为区域雨量的精确估测以及对持续性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提供支撑依据。现阶段,天气雷达(降雨雷达)是实现中小尺度降水系统连续跟踪、监测的最有效工具。利用多部移动式X波段全固态降雨雷达组成的高分辨率降水观测网络作为对已在全国布网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网络的补充,能有效减少新一代天气雷达在远距离探测时因地球曲率、波束遮挡和波束严重展宽等因素所导致的近地面探测盲区、数据缺失以及对重点监测区域无法精细化观测等问题。本论文基于雷达网多视角观测优势及数据互补的思想,提出了一套针对降雨雷达网回波重叠覆盖区内数据的质量控制算法。该套算法可使受地物杂波污染、信号衰减和天线波束遮挡等典型误差源影响的雷达数据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提高了雷达网降雨估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有利于增加X波段降雨雷达网数据在气象、地质和水文等研究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从发射体制、雷达方程、雷达各项参数等方面分析了可能影响全固态降雨雷达探测能力的因素,并利用现阶段已被证明监测天气过程较为准确的速调管发射体制雷达(WSR-98XD雷达)数据作为参照标准,对全固态降雨雷达(XY-A雷达)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固态发射体制雷达与速调管发射体制雷达混合组网可行性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全固态降雨雷达虽然受其发射功率限制,对近距离弱降雨目标的探测能力有限,但对于中等及以上强度的降雨目标(反射率因子>20d Bz),其探测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靠性。(2)根据降水回波和地物杂波运动特征和散射特性的差异,利用雷达网多视角观测优势,提出了基于模糊逻辑理论的雷达网地物杂波二次识别算法,并结合频域杂波滤波算法,设计了一套从初级产品端到信号端再到产品端的地物杂波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能实时获取地物杂波识别结果,在抑制地物杂波的同时使天气信息得到有效的恢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超折射杂波的误判率。(3)利用雷达网多视角观测优势,对一种在雷达网回波重叠覆盖区动态求解比衰减并实现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的算法进行了研究(Network算法)。该算法的性能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合理的雨区分割前提条件下,信号波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等因素几乎不会对订正结果造成影响,但提高数据格点化分辨率有助于使订正结果更接近模拟的真值。利用2017年6月7日成都小型雷达网观测的降水数据检验了传统的ZPHI自适应约束算法和Network算法的订正效果,结果表明:该两种算法对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减轻雨衰效应对探测数据的影响,两者的回波均值大小均接近于附近S波段雷达在同一时段的观测值。但相比于基于偏振参量的ZPHI自适应约束算法,Network算法仅使用反射率因子数据实现衰减订正,可应用于单偏振雷达网。在无法获取偏振参量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雷达网内其他雷达的观测值弥补主雷达探测的不足,使其订正结果合理。(4)针对复杂地形环境下布网的雷达存在的波束部分遮挡问题,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雷达网数据特征及多视角观测模式的可动态估计波束遮挡率、补偿及修正波束部分遮挡区域反射率因子的算法(Network-PBB算法)。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消除由波束部分遮挡造成的条带状弱回波,使数据场具有更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基于雷达网拼图处理的波束完全遮挡区补偿方案设计研究,进一步解决了单部雷达无法解决的波束完全遮挡区和静锥区的回波缺失问题,从而达到了提升整个共同扫描覆盖区域数据场质量及连续性的目的。(5)基于雷达网拼图数据开展了雷达定量降水估测(QPE)的研究,并分析了本论文提出的数据质量控制算法对雷达QPE的改善效果。首先,对R-Zh映射关系系数的最优化拟合方法以及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的雨量估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然后,开展了自动雨量站的单站数据和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MIC)提供的降水融合产品区域数据与雷达网拼图数据QPE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最后,对所提出的基于雷达网数据互补思想的数据质量控制算法的改善效果进行了评估与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组网拼图处理后的降雨量反演结果明显优于利用雷达实测数据直接反演的结果,从而证明该套质控算法能有效减小QPE数据场在局部区域的偏差,提高在复杂地形条件下雨量定量估测的精度及准确性,使QPE数据场在连续性得到提升的同时能更合理地反映出降水的真实分布情况。

潘可臻[5](2018)在《临近空间空地信道雨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近空间通信系统在无线接入等方面和陆地通信系统相类似,但在组网架构和功率控制等方面却和卫星通信系统非常相类似。临近空间通信系统在传统卫星通信系统中添加了无人机、飞艇、气球作为高空平台(High Altitude Platform Station,HAPS)中继站。高空平台具有覆盖面积广、快速部署、低功耗等优点,在军用侦查、跨洋通信、应急通信等领域已展现出独特优势,将是未来民用通信的重要候补技术,也是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提出的解决最后一英里问题的潜在方案之一。因高空平台中继站高度通常在海拔20km以上的平流层,故其空地上下行链路受云、雨、大气吸收等因素影响,空地信道环境十分复杂。且当频率大于10GHz以上时降雨是作为影响电磁波传播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故需研究能反映实际信道环境的临近空间空地链路信道模型。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临近空间动态网络的传输容量及优化方法”,研究现有高空平台27-31GHz这个受雨衰影响较大的通信频段的降雨衰减,提出了临近空间空地链路场景下一种基于等效雨胞直径的雨衰预测模型。在本文中信号的仿真频率设置为20GHz和30GHz,而降雨特征衰减则利用L-P雨滴谱分布(Laws-Parsons,L-P)进行计算。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整理国内外经典降雨衰减预测模型一系列模型的建模基础、基本输入参数和参数获取方式以及计算步骤。(2)基于雨滴谱理论,仿真高空平台空地链路降雨特征衰减,分析特征衰减、降雨衰减与雨滴谱分布类型、频率、地面接收端仰角、极化方式、降雨强度的关系,比较得到临近空间空地链路下合适的雨滴谱用于计算特征衰减。(3)针对现有的雨衰模型通常假设整个倾斜路径完全穿过雨区,而在现实环境中,信号路径通常并不完全被降雨覆盖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临近空间空地链路场景下一种基于等效雨胞直径的雨衰预测模型。根据ITU-R P 311-11建议,利用ITU-R视距链路数据库中雨衰实测数据,对经典雨衰预测模型以及本文模型的预测衰减进行对比仿真,发现本文模型在预测信号路径不完全穿过雨区的场景下预测准确度比经典雨衰预测模型要高。

吴闽浩[6](2018)在《基于MCM技术的双极化接收前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卫星通信已经变成重要的通信手段,而在卫星通信中,移动卫星通信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动中通系统设备,行业内的各大公司都纷纷推出了各类产品,而我国的动中通设备近年来经过不断的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射频接收前端模块作为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模块,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信号分辨能力,较好的指标对动中通的小型化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新一代动中通系统使用双极化信号移相合路的方式实现在移动中锁定卫星信号的方式进行工作,避免了复杂的天线系统和转向装置,为动中通系统进一步实现小型车载甚至单兵系统提供较好的研究价值。本论文对射频接收前端模块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款10.7GHz~12.75GHz的双极化射频接收前端模块,较好的满足了新一代动中通系统对信号接收的需求。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理论计算并配合ADS、HFSS等仿真软件,设计出了低通和带通两种滤波器,并通过仿真软件设定关键参数,优化滤波器结构,使得滤波器带内插损小于0.5dB,带外1GHz频点处抑制分别大于17dB和25dB,较好的满足了模块对干扰信号的抑制需求;2).通过元器件选型选出符合要求的低噪放管芯,经过仿真与计算,得出对应匹配电路,在仿真软件中设置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得到完整的电路版图,仿真结果噪声系数小于0.7dB,增益大于20dB,两路信号相位差小于5°。再将滤波器与低噪放电路进行级联,进而完成低噪放子模块的设计;3).完成了移相衰减模块的芯片选型,研究了 MCM微组装工艺中芯片贴装与键合对射频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进行量化分析,固化了相关工艺,完成了移相衰减模块的设计,使得移相衰减模块在较小的体积内完成了解码、移相、衰减、放大、合路的功能。4).整理出产品版图,完成工艺文件并对版图进行加工,经由烧结、清洗、键合、组装等工序,得到低噪放模块和移相衰减模块两个子模块,再使用矢网与噪声仪对模块进行调试,使得子模块达到设计指标。5).对子模块进行了级联调测,实现整个双极化射频接收前端模块在10.7GHz~12.75GHz的频带内,噪声系数小于1.7dB,增益大于35dB,两路相位差小于5°,在13.75GHz处的抑制大于40dB,满足使用要求。通过本文的研究与设计,验证了 MCM技术在射频接收前端模块中的应用方向,极大的缩小了模块体积,同时通过拆分不同的功能模块,提高了 MCM技术的经济效益,避免了盲目使用带来的过高成本,为动中通模块的小型化提供了探索方向。

张旭[7](2017)在《空间站高精度时频微波链路系统体制设计及关键技术》文中认为在空间站上建立较地面高一个量级的时间频率系统,通过高精度时频链路为全球民用系统提供更为精准的空间时频基准,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军事意义。首先,探讨了国外在空间站高精度时频传递技术方面的现状和应用;其次,在空间站双向时频传递原理的基础上,对比欧空局(ESA)的方案提出了适合我国空间站时频系统微波链路的设计思路;最后,重点分析和研究了高精度时频传递的两项关键技术,对于开展详细系统设计以及实现皮秒量级测量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胥鹤[8](2013)在《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的OFDM信道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静止卫星通信系统中,现存的可用频谱资源已十分有限,超宽带高速传输必然要采用更高频率传输。目前的宽带卫星通信业务基本是使用Ku频段,以至于Ku频段的应用已经十分拥挤,故近来的超宽带高速传输卫星通信基本是采用Ka频段。本文在Ka频段卫星通信的基础上,以与高速移动终端的Ka频段卫星通信为现实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于我国在高速移动终端的卫星通信领域研究还不十分成熟, Ka频段卫星通信中存在着雨衰影响及多普勒效应等问题,需要对卫星信道进行性能分析。随着DSP、WINMAX、智能天线等的蓬勃发展,在实现超宽带高速传输时,多载波调制技术(OFDM)以其明显的技术优势被广泛采用,该技术已经成为无线传输领域的宠儿。OFDM以其鲜明的高数据率传输、抗多径、抗信道衰落、自适应传输、抗干扰、超宽带、高信道利用率等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实现平稳传输的可能方案。本文将针对机载Ka频段卫星通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首先进行雨衰分布拟合,其次找出最优雨衰分布函数,最后在OFDM调制基础上进行信道估计,找出最优导频方案。本文前半部分着重研究了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的轨道链路特性,首先通过Ku/Ka频段下行链路降雨衰减值的转换得到长春地区降雨数据,分析得出强降雨时段对卫星通信链路影响极大,然后利用ITU-R及最小二乘法对降雨曲线进行了拟合,验证了其预测的有效性,最后对降雨衰减变化的速率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对数正态分布与幂指数分布的仿真比较,得出信道雨衰最佳分布。后半部分主要研究了OFDM基于导频方式的信道估计技术,主要包含导频的插入方式和信道估计的基本算法。导频插入方式主要包括块状导频,梳状导频和散状导频。导频点的信道估计采用LS算法或LMMSE算法,数据点的信道估计采用插值算法。在MATLAB的仿真中,主要实现了雨衰情况下LS和LMMSE算法的对比,不同导频间隔下的块状导频信道估计、梳状导频信道估计以及散状导频信道估计,并得到最适宜Ka频段卫星通信的导频方式。

李娟[9](2013)在《基于卫星的移动通信网信道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移动通信网主要用于为战术兵团和部队指挥提供保障,通信手段以移动无线通信为主。微波与天线原理理论,通信原理理论以及随机过程理论是移动信道建模与仿真的研究重点。微波与天线原理理论描述的是电磁波无线传播的本质,信号在空气中传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离子的吸收。甚至包括对流层中氧气分子、水蒸气分子以及云、雾、雪、雨等多因素的散射和吸收损耗。这些损耗的程度不但与波束的仰角、气候的好坏有关外,而且还与电波的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影响信号在无线信道中的传播质量。该仿真技术研究了电磁波传播、降雨衰减原理,主要用于分析各个因素在通信过程中对无线信道的影响程度。通过STK仿真软件中设定卫星轨道,轨道高度、倾角、相位等实际卫星轨道参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信道的影响强度,并将生成的卫星轨道导入OPNET仿真平台,卫星运行轨迹贴近真实情况。利用OPNET仿真平台的优势,根据环境特点搭建仿真模型。其中包括网络模型设计、节点模型设计、进程模型设计,然后进行仿真。由于Ka频段的雨衰较大这一特点,卫星通信传播特性和信道以及系统性能的仿真研究将成为Ka频段的研究重点。根据雨衰值的计算,降雨强度和雨衰率,以及降雨高度、穿越斜率、温度等因素的分析,改进ITU-R雨衰模型,模型中包括大气吸收及降雨强度,雨滴因素及云致衰减多因素,对现有模型进行优化与改进。最后分析模型的性能,以及各个因素对信道的影响程度。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模型计算出的衰减度,同时改进后的模型结构简单、参数较少,且可以忽略极化方式对参数的影响。与传统频率因子转换的雨衰预测模型相比,该模型适用范围较广,理论上可以对任意一次降雨进行实时测试,具有较好理论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汪春霆[10](2010)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十年来,由于因特网的空前繁荣和卫星通信技术自身的快速发展,宽带卫星通信兴起,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出现了引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势头。当前,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正在朝着两个大的方向发展:一个是基于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的大容量通信系统;另一个是基于低轨道(LEO)卫星星座构成的移动通信网。本文重点研究地球同步轨道(GEO)宽带卫星通信系统这一领域的关键技术,从低信噪比条件下的解调技术、高速16APSK调制解调算法和TDM/FDMA双向链路共享频带传输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在低信噪比解调技术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导频辅助的和LDPC信道编码的通信系统方案;以此方案为基础,研制成功一种调制解调器工程样机;理论分析、仿真及样机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和系统方案性能良好,可以满足工程需要,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2.在高速16APSK调制解调算法研究方面,对于无导频情况下各种盲估计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符号定时、大频偏估计、载波相位同步等关键技术;提出了MMSE鉴相算法,将相位模糊从12重减少到4重;设计的两种模式的AGC算法,可以快速而又精确的控制输入信号的量化幅度;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又切实可行的以FPGA为核心的16APSK调制、信道模拟以及解调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及设计方案可达到优良的性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3.提出了一种双向链路共享频带传输的TDM/FDMA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方案。在深入分析系统链路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扰抑制处理方案,以及针对该系统传输性能的分析、仿真和评价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系统方案具有频带利用率高的突出优点,并能以不太高的代价确保传输链路的性能。4.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变群延迟滤波器的信号采样率变换方法。该方法通过实时修改正交下变频器之后的低通滤波器或匹配滤波器的群延迟值,实现信号的重新采样和采样率变换。与已有的方法相比,该算法不仅实现复杂度低,而且能确保在低信噪比条件下输出信号信噪比基本不恶化。

二、降低Ku信号雨衰的几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Ku信号雨衰的几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无线电信道特性及其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深空通信的特点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空间无线电信道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空间无线电信道特性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空间无线电信道特性研究
    2.1 近地段无线电信道特性
        2.1.1 地球晴空大气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2.1.2 电离层介质对通信链路的影响
        2.1.3 降雨对通信链路的影响
        2.1.4 云雾对通信链路的影响
    2.2 深空段无线电信道特性
        2.2.1 太阳闪烁
        2.2.2 太阳辐射噪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无线电信道建模
    3.1 信道建模概率分布函数
        3.1.1 高斯分布
        3.1.2 Rice/Rayleigh分布
        3.1.3 Lognormal分布
        3.1.4 Nakagami-m分布
    3.2 空间时延与多普勒频移
        3.2.1 空间时延
        3.2.2 多普勒频移
    3.3 分段式空间信道建模
        3.3.1 深空段信道建模
        3.3.2 近地段信道建模
        3.3.3 类Lutz模型
    3.4 基于信道建模下的深空链路参数设计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无线电信道特性感知技术研究
    4.1 基于卫星信标的电离介质探测技术
        4.1.1 双频差分时延法
        4.1.2 基于双频差分多普勒相位法
        4.1.3 三频差分相位法
        4.1.4 时延测量误差和相位测量误差以及使用频率对TEC反演的精度的影响
    4.2 掩星探测技术
        4.2.1 无线电掩星系统的组成
        4.2.2 掩星探测的原理
    4.3 掩星探测数据与卫星数据及模型的对比
        4.3.1 FY-3D掩星数据与TIMED/SABER卫星数据大气温度对比
        4.3.2 FY-3D掩星电离层探测数据和IRI2016 模型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信道时相耦合高精度测量与模拟
    5.1 高精度时延测量技术
        5.1.1 基于FX型相关算法的时延测量方法研究
        5.1.2 FX型相关算法验证与误差分析
        5.1.3 改进的FX相关时延测量方法
        5.1.4 改进的FX相关时延测量算法的验证与误差分析
    5.2 高精度时延模拟
        5.2.1 数字时域插值的方法
        5.2.2 分数延时滤波器的设计
        5.2.3 基于Farrow结构的可变动态分数时延滤波器的设计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MCMC方法的雨衰补偿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双偏振雷达工作原理及数据预处理
    2.1 引言
    2.2 双偏振雷达工作原理
    2.3 双偏振气象雷达偏振参量介绍
        2.3.1 差分反射率因子
        2.3.2 差分传播相移
        2.3.3 差分传播相移率
        2.3.4 零滞后互相关系数
        2.3.5 线性退偏振比
    2.4 气象雷达数据来源介绍
        2.4.1 X波段数据来源介绍
        2.4.2 S波段KVNX雷达简介
        2.4.3 Net CDF数据格式介绍
    2.5 差分传播相移数据预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CMC方法的反射率因子衰减补偿
    3.1 引言
    3.2 MCMC方法基本原理
    3.3 基于MCMC方法的反射率因子衰减补偿
        3.3.1 基于MCMC方法的差分传播相移率估计
        3.3.2 反射率因子衰减补偿
        3.3.3 基于MCMC方法的反射率因子雨衰补偿处理流程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差分传播相移的订正结果
        3.4.2 反射率因子的补偿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KF-MCMC方法的反射率因子衰减补偿
    4.1 引言
    4.2 基于EKF-MCMC方法的反射率因子衰减补偿
        4.2.1 扩展卡尔曼滤波基础理论
        4.2.2 基于EKF-MCMC方法的差分传播相移估计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差分传播相移订正结果
        4.3.2 水平反射率因子补偿结果
        4.3.3 运算量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卫星OFDM系统的同步与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OFDM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1.2.2 随机接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卫星OFDM系统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OFDM在卫星通信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2.2.1 OFDM基本原理
        2.2.2 地面OFDM技术在卫星应用中的关键性问题
    2.3 卫星通信信道特性
        2.3.1 大尺度衰落特性
        2.3.2 小尺度衰落特性
        2.3.3 无线通信信道模型
    2.4 OFDM同步误差影响
        2.4.1 OFDM同步基本过程与模型
        2.4.2 符号定时误差的影响
        2.4.3 载波频偏的影响
    2.5 随机多址接入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轨卫星OFDM同步技术
    3.1 引言
    3.2 传统OFDM同步技术
        3.2.1 基于循环前缀的同步算法
        3.2.2 自相关的同步算法研究
        3.2.2.1 Schmidl&Cox同步算法
        3.2.2.2 Minn算法
        3.2.2.3 Park算法
        3.2.2.4 加权Schmidl算法
        3.2.3 互相关的同步算法研究
        3.2.3.1 M-part算法
        3.2.3.2 差分互相关方法
        3.2.3.3 频偏估计方法
    3.3 一种加权ZC序列的差分互相关同步算法
    3.4 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轨卫星Ka波段子载波间隔优化
    4.1 引言
    4.2 低轨卫星与终端位置模型
    4.3 基于位置信息的同步算法
    4.4 子载波间隔优化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隐含数据传输的接入前导序列设计
    5.1 引言
    5.2 上行随机接入过程分类
    5.3 控制信息与接入前导联合发送策略
        5.3.1 基于控制信息组合的前导序列设计方法
        5.3.2 隐含信息的签名序列组合方法
    5.4 基于叠加训练序列的传输方法
        5.4.1 普通叠加方法
        5.4.2 软扩频叠加数据方法
    5.5 基于加权序列的隐含数据传输方法
    5.6 算法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研究总结
    6.2 前景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4)复杂地形下高分辨率降雨雷达网数据质量控制及雨量估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天气雷达网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进展
        1.2.2 X波段降雨雷达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全固态降雨雷达探测能力评估及数据可靠性研究
    2.1 固态发射体制雷达简介
    2.2 固态发射体制雷达关键技术
        2.2.1 组合脉冲发射模式
        2.2.2 脉冲压缩和失配滤波技术
    2.3 全固态雷达信号特征、探测能力及其与速调管雷达的对比
        2.3.1 性能参数对比
        2.3.2 框图对比
        2.3.3 全固态降雨雷达IQ信号特征一致性分析
        2.3.4 全固态降雨雷达探测能力分析
    2.4 XY-A和 WSR-98XD雷达数据预处理及PPI图对比
        2.4.1 采样体积空间分辨率的一致性处理
        2.4.2 失配滤波技术在真实回波中的应用
        2.4.3 PPI图对比
    2.5 XY-A和 WSR-98XD雷达基数据定量对比和统计分析
        2.5.1 一致性对比
        2.5.2 偏差分析
        2.5.3 XY-A雷达探测准确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雨雷达网地物杂波识别和抑制
    3.1 雷达回波分类
        3.1.1 非气象回波
        3.1.2 气象回波
    3.2 地物杂波识别和抑制的实施方案
    3.3 信号端的地物杂波抑制方法
        3.3.1 地物杂波抑制原理
        3.3.2 气象回波恢复与地物杂波残留
    3.4 基数据端的地物杂波识别方法
        3.4.1 降水回波与地物杂波特征差异
        3.4.2 基于模糊逻辑理论的地物杂波识别算法
        3.4.3 模糊逻辑地物杂波识别算法在雷达网中的应用
    3.5 成都X波段小型雷达网地物杂波识别和抑制个例分析
        3.5.1 成都地区地形特征描述及雷达网选址
        3.5.2 共同扫描覆盖区域的选择
        3.5.3 地物杂波识别个例
        3.5.4 超折射杂波识别个例
        3.5.5 地物杂波识别、抑制和气象信息恢复效果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X波段雷达网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算法研究
    4.1 气象目标的散射特性及衰减订正基本理论
        4.1.1 电磁波后向散射及气象目标散射特性物理量的描述
        4.1.2 衰减截面、比衰减和电磁波传播路径上的衰减规律
        4.1.3 α_h-Z_h和α_h-K_(dp)关系的导出
        4.1.4 滴谱模型和定量降水估测模型的导出
    4.2 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算法
        4.2.1 单部雷达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算法
        4.2.2 雷达网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算法
    4.3 雷达网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算法性能仿真及误差源分析
        4.3.1 共同扫描覆盖单位体积垂直方向上的波束扫描高度差
        4.3.2 共同扫描覆盖单位体积水平方向上分辨率的选择
        4.3.3 雨区分段方式
        4.3.4 雷达信号的波动和系统误差
        4.3.5 雷达网观测时间偏差
    4.4 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算法个例对比、效果评价及时空偏差敏感性分析
        4.4.1 衰减订正个例选择
        4.4.2 雷达网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结果及对比分析
        4.4.3 雷达网观测数据时空偏差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杂地形下雷达网波束遮挡区补偿方法研究
    5.1 原理与方法
        5.1.1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模拟波束遮挡率及其遮挡补偿方案
        5.1.2 基于回波特征的波束遮挡模拟及波束部分遮挡补偿因子导出
        5.1.3 基于雷达网拼图处理的波束完全遮挡区补偿方案设计
    5.2 基于波束部分遮挡区补偿算法的补偿结果对比分析
    5.3 基于雷达网数据的波束遮挡区补偿及效果评估
        5.3.1 波束遮挡补偿结果
        5.3.2 补偿效果评估及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雷达网质控数据在降水估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6.1 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理论
        6.1.1 R-Z_h关系
        6.1.2 雷达—雨量计数据对预处理
        6.1.3 R-Z_h关系系数最优化拟合法
        6.1.4 雷达QPE数据场生成
    6.2 雷达网质控数据在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中的应用
        6.2.1 数据
        6.2.2 评估方法
    6.3 雷达网质控数据的QPE数据场效果评估及误差分析
        6.3.1 基于地面雨量计单点数据的雷达QPE效果评估及误差分析
        6.3.2 基于降水融合产品区域数据的雷达QPE效果评估及误差分析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临近空间空地信道雨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临近空间空地信道与降雨理论基础
    2.1 无线信道的信号传播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机制
        2.1.2 大气吸收衰减和云衰减
        2.1.3 降雨衰减
    2.2 临近空间信道
        2.2.1 临近空间系统架构
        2.2.2 临近空间信道衰落特性
    2.3 降雨理论基础
        2.3.1 降雨量与降雨率
        2.3.2 短积分时间降雨率的获取方法
        2.3.3 雨滴谱
    2.4 本章小结
3 临近空间空地链路降雨衰减预测模型
    3.1 降雨特征衰减
        3.1.1 特征衰减计算
        3.1.2 降雨特征衰减的仿真
    3.2 经典雨衰预测模型
        3.2.1 降雨衰减预测模型比较
        3.2.2 ITU-R模型
        3.2.3 SAM模型
        3.2.4 DAH模型
    3.3 临近空间空地链路降雨衰减模型
        3.3.1 高空平台覆盖特性
        3.3.2 有效降雨路径长度
        3.3.3 基于有效降雨路径长度的降雨衰减预测模型
        3.3.4 模型适用范围
    3.4 本章小结
4 模型仿真与误差分析
    4.1 模型仿真
    4.2 误差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基于MCM技术的双极化接收前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射频接收前端理论基础
    2.1 接收前端结构
        2.1.1 卫星信号接收设计理论
        2.1.2 射频接收前端模块指标分析
        2.1.3 射频接收前端分模块设计要求
    2.2 低噪声放大器原理
        2.2.1 低噪声放大器的增益
        2.2.2 低噪声放大器的噪声
        2.2.3 低噪声放大器的驻波比与反射损耗
        2.2.4 低噪声放大器的S参数
    2.3 滤波器原理
    2.4 MCM微组装技术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频接收前端的设计
    3.1 滤波器
        3.1.1 低通微带滤波器
        3.1.2 带通微带滤波器
    3.2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3.2.1 波导-微带过渡结构设计
        3.2.2 波导-微带过渡结构的仿真
        3.2.3 低噪声放大器的仿真设计
        3.2.4 低噪声放大器的稳定性分析
        3.2.5 放大器的匹配电路设计
    3.3 低噪声放大模块整体电路设计与仿真
        3.3.1 低噪声放大器与滤波器的级联仿真
        3.3.2 低噪声放大模块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3.4 移相衰减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3.4.1 移相衰减模块的指标与结构分析
        3.4.2 移相衰减模块的元件选择
        3.4.3 MCM微组装关键工序控制与研究
        3.4.4 腔体的设计与电磁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接收前端的实现与测试
    4.1 加工件图纸整理与制作
        4.1.1 电路板整理与实现
        4.1.2 腔体整理与实现
        4.1.3 MCM微组装工艺实现
    4.2 模块测试
        4.2.1 低噪放模块测试
        4.2.2 移相衰减模块测试
        4.2.3 级联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空间站高精度时频微波链路系统体制设计及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空间站双向时频传递原理
3 微波链路系统体制设计
    3.1 频率及扩频码选择
    3.2 链路动态设计
4 空间站微波链路关键技术
    4.1 高精度时间频率测量技术
        4.1.1 测量误差分析
        4.1.2 时差测量精度预算
    4.2 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精确解算技术
5 结束语

(8)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的OFDM信道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Ka 波段卫星通信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OFDM 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OFDM 系统概述
    2.2 OFDM 系统的基本原理
        2.2.1 OFDM 系统的基本模型
        2.2.2 OFDM 系统的 DFT 实现
        2.2.3 循环前缀
    2.3 无线信道的特性
    2.4 OFDM 系统的优缺点
        2.4.1 OFDM 系统的优点
        2.4.2 OFDM 系统的缺点
    2.5 OFDM 系统的信道估计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Ka 频段卫星通信链路特性的分析
    3.1 获取降雨数据
    3.2 Ku/Ka 频段下行链路降雨衰减值的转换
    3.3 降雨衰减分布特性
        3.3.1 ITU-R 雨衰预测模型的拟合
        3.3.2 低时间降雨衰减的分布模型
    3.4 雨衰变化速率特性分析
        3.4.1 降雨衰减变化速率分布
        3.4.2 雨衰变化速率的对数正态分布与幂指数分布拟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OFDM 导频方式信道估计
    4.1 导频的几种插入方式
        4.1.1 块状导频
        4.1.2 梳状导频
        4.1.3 散状导频
    4.2 导频点的信道估计算法
        4.2.1 LS 算法
        4.2.2 LMMSE 算法
    4.3 数据点的信道估计
        4.3.1 线性插值
        4.3.2 低通插值
        4.3.3 二阶插值
    4.4 信道估计算法设计
        4.4.1 LS 算法和 LMMSE 算法对比的仿真设计
        4.4.2 块状导频方式仿真算法设计
        4.4.3 梳状导频方式仿真算法设计
        4.4.4 散状导频方式仿真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5.1 LS 和 LMMSE 算法对比仿真
        5.1.1 参数说明
        5.1.2 结果及分析
    5.2 块状导频方式仿真
        5.2.1 参数说明
        5.2.2 结果及分析
    5.3 梳状导频方式仿真
        5.3.1 参数说明
        5.3.2 结果及分析
    5.4 散状导频方式仿真
        5.4.1 参数说明
        5.4.2 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基于卫星的移动通信网信道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战术通信网概述
        1.1.2 面临的问题
    1.2 课题的提出
        1.2.1 信道在通信中占有重要地位
        1.2.2 信道关键技术以及待解决的问题
        1.2.3 国内外对卫星通信信道的研究现状
        1.2.4 论文所做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2 移动信道特点及建模理论基础
    2.1 天线理论、电磁波理论
    2.2 卫星链路传输损耗对卫星通信的影响
        2.2.1 自由空间损耗
        2.2.2 大气吸收、闪烁损耗
        2.2.3 云致衰减损耗
3 降雨衰减的原因及预测
    3.1 降雨对卫星信号的影响
    3.2 Ka工作波段及降雨衰减
    3.3 降雨衰减的预测
    3.4 ITU-R雨衰预测模型
4 基于OPNET的卫星通信系统仿真建模
    4.1 OPNET仿真建模关键技术
        4.1.1 基于包的通信机制
        4.1.2 基于通信链路的通信机制
    4.2 OPNET仿真建模过程
    4.3 仿真平台总体设计
        4.3.1 仿真平台设计特点
        4.3.2 STK卫星工具箱
        4.3.3 仿真平台设计流程
    4.4 仿真平台节点模型与进程模型设计
        4.4.1 节点模型设计
        4.4.2 进程模型建立
        4.4.3 网络模型建立
    4.5 OPNET管道阶段
5 雨衰模型及地区雨衰分析
    5.1 雨衰及其估算方法
        5.1.1 降雨强度与雨衰率
        5.1.2 降雨高度与穿越斜距
        5.1.3 距离减小因子计算
    5.2 ITU-R模型的改进
        5.2.1 考虑大气吸收特性因子的衰减
        5.2.2 考虑云雾电离因子的衰减
        5.2.3 综合因素的雨衰模型分析
    5.3 Ka频段卫星信道模型的仿真分析
6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二章 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2.1 国外军用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
        2.1.1 美国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
        2.1.2 英国军事通信卫星天网
    2.2 国外民用宽带卫星通信的发展
        2.2.1 IPstar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2.2.2 日本的超高速因特网试验演示系统(WINDS)
        2.2.3 美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Spaceway3)
        2.2.4 欧洲宽带卫星系统(热鸟6号)
    2.3 国外宽带卫星通信发展的趋势
    2.4 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与应用
    2.5 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重点
        2.5.1 低信噪比解调技术
        2.5.2 高速16APSK调制解调技术
        2.5.3 频谱重叠共享频带传输技术(PCMA与CRMA)
第三章 基于并行导频辅助的低信噪比解调技术
    3.1 概述
    3.2 信号模型
    3.3 同步偏差对于基于并行导频的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3.3.1 导频信号导致的发功率损失
        3.3.2 导频信号对有用信号的干扰
        3.3.3 载波同步误差对解调性能的影响
        3.3.4 符号同步误差对解调性能的影响
    3.4 一种基于并行导频辅助的通信系统方案
        3.4.1 定时同步算法
        3.4.2 载波同步算法
        3.4.3 导频信号消除
    3.5 系统传输特性的仿真测试
    3.6 系统原理样机的测试结果
    3.7 小结
第四章 高速16APSK调制解调算法研究
    4.1 概述
    4.2 16APSK调制方式与星座优化
    4.3 16APSK在AWGN信道下的理论性能
    4.4 指标要求与仿真验证环境
        4.4.1 希望达到的技术指标
        4.4.2 指标分析
        4.4.3 仿真验证环境
    4.5 解调器架构、信号处理流程以及状态机
        4.5.1 架构和信号流
        4.5.2 状态机
    4.6 算法
        4.6.1 CORDIC算法
        4.6.2 自动增益控制(AGC)算法
        4.6.3 定时同步算法
        4.6.4 载波相位同步算法
        4.6.5 符号解映射算法
    4.7 算法的定点实现与性能
        4.7.1 定点实现
        4.7.2 AGC性能
        4.7.3 定时同步性能
        4.7.4 载波相位同步性能
        4.7.5 解调器整体性能
    4.8 小结
第五章 双向链路共享频带的TDM/FDMA系统
    5.1 概述
    5.2 系统的组成及技术特点
    5.3 相互干扰分析及干扰处理方法
    5.4 系统传输性能的分析、仿真和评价方法
        5.4.1 系统分析方法
        5.4.2 系统信号模型
        5.4.3 前向链路传输性能的仿真分析
        5.4.4 反向链路传输性能仿真分析
        5.4.5 反向链路传输性能仿真结果
        5.4.6 反向链路传输性能仿真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5.5 典型系统设计及其性能分析
        5.5.1 系统主要参数
        5.5.2 卫星转发器功率分配方案
        5.5.3 反向链路传输性能分析
        5.5.4 前向链路传输性能分析
        5.5.5 晴天情况下的链路余量恶化
        5.5.6 雨天情况下的下行雨衰补偿能力恶化
        5.5.7 共频带传输时的系统功率控制
        5.5.8 系统可行性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降低Ku信号雨衰的几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无线电信道特性及其感知技术研究[D]. 孙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2]基于MCMC方法的雨衰补偿算法研究[D]. 罗原.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3]卫星OFDM系统的同步与接入技术研究[D]. 毛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复杂地形下高分辨率降雨雷达网数据质量控制及雨量估测研究[D]. 李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5]临近空间空地信道雨衰模型研究[D]. 潘可臻. 重庆大学, 2018(04)
  • [6]基于MCM技术的双极化接收前端的研究与设计[D]. 吴闽浩. 东南大学, 2018(12)
  • [7]空间站高精度时频微波链路系统体制设计及关键技术[J]. 张旭. 电讯技术, 2017(04)
  • [8]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的OFDM信道性能分析[D]. 胥鹤. 吉林大学, 2013(08)
  • [9]基于卫星的移动通信网信道仿真技术研究[D]. 李娟. 西安工业大学, 2013(04)
  • [10]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汪春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降低Ku信号雨衰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