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接收和储存

牛奶的接收和储存

一、牛乳de验收和贮存(论文文献综述)

陈茜,谢亚磊,姜波[1](2021)在《HACCP体系在山药含乳饮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山药含乳饮料的生产为例,将HACCP体系应用于山药含乳饮料的生产过程。通过对各生产环节的危害分析,确定生牛乳验收、超高温杀菌及无菌灌装3个关键控制点,并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确定相应的关键限制及纠偏措施,为山药含乳饮料的品质提供有力保障。

王新妍[2](2020)在《巴氏杀菌乳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氏杀菌乳是牛乳或羊乳为原料,经过过滤、均质、巴氏杀菌及冷却等加工工艺制得的液体乳制品。巴氏杀菌乳的良好品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饲料配方、饲养环境、季节因素、贮罐清洗、生乳贮存时间、巴氏及预巴氏工艺、过滤工艺、产品贮存条件等。本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牧场条件、生产工艺条件和贮存条件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研究不同的牧场条件对生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日日粮的基础上,添加棉籽1千克/头/天、苜蓿草数量不限,牛乳中的乳蛋白和乳脂肪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乳脂肪含量增加1.3%3.3%,乳蛋白含量增加0.9%2.3%,说明饲料中添加苜蓿草和棉籽对生乳的品质有显着提高。采用风扇加喷淋的降温方式与自然通风、风扇降温方式相比时,温湿度指数下降3.3%12.0%,单体牛月产量增加7.4%15.6%,说明风扇加喷淋降温方式显着提高了生乳的单产量。不同季节对牛乳品质影响显着,试验中发现1月7月牛乳中菌落总数、体细胞数、需氧芽孢总数呈上升趋势;在8月12月牛乳中菌落总数、体细胞数、需氧芽孢总数呈下降趋势,因此在高温季节时,牧场应在各环节采取严格管控措施,控制微生物指标,产出良好品质的生乳。对于牧场贮罐,采用1次/24h的清洗方式与1次/48h、1次/72h清洗方式相比时,1次/24h的清洗方式效果最好,此时牧场贮罐的微生物残留为未检出,实际生产中应采用这种清洗方式。2.研究不同生产工艺条件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贮存在4℃贮奶罐中的生乳,生乳在使用前预贮时间在8h以内时,对牛乳的品质基本没有影响,预贮时间大于8h时,生乳中的菌落总数、需氧芽孢总数、嗜冷菌数明显增加(p<0.05),因此加工厂的生乳贮存时间不应超过8h。比较四种(75℃、80℃、85℃和95℃)巴氏杀菌温度后,菌落总数数量逐渐降低,四种温度杀菌后的菌落总数均控制在<100CFU/mL以内;75℃杀菌时巴氏杀菌乳的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的保留值最高,保留值分别为68.3mg/L和5020.6mg/L,因此选取75℃、15S为最佳的巴氏杀菌乳工艺。生乳经过过滤工艺后,巴氏杀菌乳采用二次过滤方式时的杂质度为0.50mg/kg;巴氏杀菌乳采用三次过滤方式时的杂质度为0.25mg/kg,因此生乳应选用3次过滤工艺方式,此时巴氏杀菌乳品质最佳。无预巴氏的巴氏杀菌乳与有预巴氏的巴氏杀菌乳相比,无预巴氏的巴氏杀菌乳中的糠氨酸含量低,为5.0mg/100g;无预巴氏的巴氏杀菌乳中的β-乳球蛋白、乳铁蛋白保留值分别比有预巴氏的巴氏杀菌乳高出1132.5 mg/L、66.1 mg/L,这说明预巴氏工艺对巴氏杀菌乳营养物质有影响,因此为了保证牛乳的品质,建议不增加预巴氏杀菌工艺。3.研究了不同贮存温度条件下不同包装方式的巴氏杀菌乳货架期的品质,结果表明:在5℃贮存条件下,7d货架期里,采用巴氏屋顶包包装的产品,菌落总数最低(国标:n=5 c=2 m=50000CFU/mL M=100000CFU/mL),为139.7CFU/mL,在货架期期间其酸度未发生改变,因此建议巴氏杀菌乳应在5℃条件下贮存,包装方式以屋顶包包装为最佳。

刘海燕[3](2020)在《液态乳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的稳定性及氧化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超高温灭菌乳(UHT乳)具有常温下保质期长的特点,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量非常高,UHT乳在贮藏过程中经常发生品质和风味劣变问题,对乳品工业带来很大的困扰。本论文以工业产品UHT乳和巴氏杀菌乳(PAST乳)为目标,研究了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质量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热稳定性、乳蛋白的降解和氧化作用,以期为液态乳的科学生产和贮藏提供理论依据。首先研究了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PAST和UHT灭菌对乳的质量品质和感官品质没有显着的影响,但能导致维生素C的损失(7.9%~12.8%)和少量胶体钙(0.7%)解离成游离钙。PAST乳冷藏(2~4°C)7 d后,能保持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维生素C的损失率增加到19.7%,游离钙的含量增加了12.3%;PAST乳有轻微的哈败味和塑料味。UHT乳常温贮藏6个月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维生素C和泛酸的损失率分别为27.1%和35.0%,游离钙的含量增加了6.5%,乳胶体稳定性降低;UHT乳出现了塑料味、氧化味、金属味、陈腐味等不良风味。乳胶体稳定性的本质是酪蛋白胶束的稳定性。PAST和UHT灭菌后乳蛋白的降解率分别为2.2%和6.1%,部分酪蛋白解聚,但是PAST乳和UHT乳均保持优良的胶体稳定性。PAST乳冷藏7 d后,有27.2%酪蛋白发生了降解,非蛋白氮含量增加了27.3%,~40%的β-乳球蛋白和α-乳白蛋白及~25%的血清白蛋白进入胶束相;乳胶体保持着很好的稳定性。UHT乳贮藏6个月后,乳蛋白降解率为29.5%,非蛋白氮含量增加了82.4%;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αs1-酪蛋白、αs2-酪蛋白、β-酪蛋白在胶束相的比例下降,酪蛋白胶束粒径增大,乳胶体稳定性显着降低。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还原反应在贮藏过程中持续进行,氧化改变了乳蛋白的组成和结构。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主要是氨基酸侧链氧化、氨基酸N-端氧化、蛋白裂解、乳糖基化和美拉德反应。UHT乳蛋白的氧化程度显着地高于PAST乳;UHT乳氧化修饰产物以蛋氨酸氧化物(M+O、M+2O)、焦谷氨酸、赖氨酸乳糖基化和蛋白质N-末端乳糖基化产物为主;蛋氨酸亚砜和焦谷氨酸是PAST乳主要的氧化修饰产物。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UHT乳蛋白氨基酸侧链氧化、热损伤、乳糖基化程度逐渐增加;PAST乳贮藏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氨基酸侧链氧化,其它氧化修饰程度较低。加热和贮藏过程中乳清蛋白的氧化、脱酰胺作用和热损伤程度高于酪蛋白。PAST杀菌强度不足以引发乳蛋白的美拉德反应和蛋白质交联作用;UHT灭菌强度能够引发美拉德反应,并且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程度高于乳清蛋白,贮藏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继续进行,并引发了乳蛋白质的交联作用。乳铁蛋白的保留量是评价优质乳制品的质量标准之一。建立了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乳铁蛋白的铁饱和度越高,热稳定性越高。热处理强度超过72°C/15 s,乳铁蛋白开始变性和降解,降解产物为35~60 k Da和20~25 k Da的蛋白片段;热处理强度越高,蛋白片段含量越高,其含量随着铁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天然无铁型乳铁蛋白对致病菌的抑菌活性高于天然含铁的乳铁蛋白;热处理对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抑菌活性没有显着的影响。经过85°C/15 s热处理,半饱和型和饱和型乳铁蛋白的抑菌活性增加。杀菌后和冷藏7 d的PAST乳均对大肠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UHT灭菌乳中未检出天然结构的乳铁蛋白,但杀菌后和贮藏1个月的UHT乳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理论上认识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成和结构变化,对工业生产中合理改进工艺参数保证UHT乳货架期内质量稳定和营养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秀芝[4](2019)在《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及工厂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豆基婴儿配方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其原料-大豆又是公认的八大食物过敏原之一,引起的过敏反应危害人体的健康,酶水解被认为是降低食物致敏性有效的加工方法,另外将大豆加工制成豆芽可显着提高其营养价值及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因此,通过酶解豆芽蛋白破坏过敏原表位,降低其致敏性,并以此为原料制备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丰富婴幼儿配方粉的种类,解决婴儿关于牛乳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对低致敏配方食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低致敏大豆肽为原料,按照湿法混合工艺制备豆基婴儿配方粉,然后对该配方粉进行感官、理化、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评价;体外模拟婴幼儿胃肠消化环境,对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性以及消化产物的免疫反应性进行评估;以KU812细胞为模型评估豆基婴儿配方粉及其消化产物的潜在致敏性;并对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进行工厂设计。研究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利用课题组前期研制的豆芽蛋白酶解产物-大豆肽、豆芽蛋白和大豆蛋白为原料,分别添加其它营养成分,经混合调配、均质、杀菌、喷雾干燥制备豆基婴儿配方粉,以市售豆基婴儿配方粉为参考对照组,通过对自制豆基婴儿配方粉进行感官评价、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评价。结果表明,自制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感官指标和部分理化指标符合GB 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要求,其中,水分、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于对照组,而粗脂肪含量低于对照组;营养价值评价中以豆芽蛋白酶解产物为原料制备的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的化学评分、氨基酸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豆芽蛋白制作的豆基婴儿配方粉营养价值最高;功能性评价中,以豆芽蛋白酶解产物为原料制备的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湿润性和分散性低于对照组,而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和溶解度高于对照组。2.体外模拟婴幼儿胃肠道消化豆基婴儿配方粉,通过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测定、消化液SDS-PAGE和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评估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性,利用间接竞争ELISA法来评估消化产物的免疫反应性。结果表明:体外模拟婴幼儿胃肠消化后,以豆芽蛋白酶解产物为原料制备的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的胃肠消化率最高,分别为58.25%和71.39%;电泳结果表明该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降解程度也最高,免疫反应结果显示该配方粉消化产物的IgG和IgE结合能力最低。3.利用体外构建的KU812细胞致敏模型,通过检测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β-HEX和TNF-α)以及胞内Ca2+含量评估不同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潜在致敏性。结果表明:以豆芽蛋白酶解产物为原料制备的豆基婴儿配方粉刺激KU812细胞活化脱颗粒发生的程度最低,潜在致敏性最低,相比市售豆基婴儿配方粉,胞内Ca2+含量降低了34.93%,组胺含量降低了5.86%,β-HEX释放率降低了17.03%,TNF-α释放量降低36.69%。4.对年产600吨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进行工厂设计,包括工厂总平面设计、生产工艺设计以及技术经济分析,并绘制了厂区平面图、设备流程图和工艺流程图。计算了年产600吨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年销售额为7500万元,年净利润为1253.16万元。

高海娜[5](2019)在《牦牛乳外泌体miRNA缓解小肠上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肠粘膜是维持肠道稳态的重要屏障。缺氧(Hypoxia,H)引发小肠上皮屏障功能损伤,修复能力下降,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牛乳来源外泌体可以调节肠道健康,其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s,miRNAs)被认为是外泌体中潜在重要功能执行者。牦牛作为高原地区的生物,具有耐寒、抗缺氧、抗辐射等特性。我们猜测牦牛乳来源外泌体中miRNA能够缓解肠道缺氧损伤。本研究首先对牦牛乳外泌体(Yak milk exosome,Yak-Exo)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牦牛乳外泌体调控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cells,IEC-6)缺氧损伤的作用,比较牦牛乳与荷斯坦奶牛乳外泌体中miRNA的差异,筛选牦牛乳外泌体中与缺氧相关miRNA。进一步阐明牦牛乳外泌体中bta-miR-31与bta-miR-34a调控IEC-6细胞缺氧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牦牛乳外泌体提取方法的优化为了深入研究Yak-Exo中miRNA缓解肠道缺氧损伤的作用,首先需要获取高纯度的Yak-Exo。本研究以牦牛乳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超高速离心法(Method 1)和凝乳酶辅助优化法(Method 2)提取Yak-Exo。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比较两种方法提取出的Yak-Exo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传统超高速离心法与凝乳酶辅助优化法均可提取出圆形或椭圆形,有脂质膜结构的外泌体。利用马尔文粒径仪测算比较两种方法提取出的Yak-Exo的粒径大小,结果表明,传统超高速离心法提取的Yak-Exo粒径峰值为109.2±57.1nm,凝乳酶辅助优化法提取的Yak-Exo粒径峰值为112.4±48.6 nm。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提取出Yak-Exo表面标志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凝乳酶辅助优化法提取的Yak-Exo表面标志蛋白的表达量高于传统超高速离心法。利用流式细胞术(FC)定量两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Yak-Exo数量,结果表明,凝乳酶辅助优化法提取出的Yak-Exo的数量是传统超高速离心法的3倍。2.牦牛乳外泌体缓解小肠上皮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本研究为确定Yak-Exo缓解IEC-6细胞缺氧损伤的分子机制。首先采用凝乳酶辅助优化法分别获取高纯度的牦牛乳外泌体(Yak milk exosome,Yak-Exo)和荷斯坦奶牛乳外泌体(Cow milk exosome,Cow-Exo)。利用马尔文粒径仪检测分析Yak-Exo和Cow-Exo的粒径大小,结果表明,Yak-Exo和Cow-Exo粒径峰值相似,均在131nm左右。运用WB检测比较Yak-Exo和Cow-Exo表面标志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Yak-Exo中TSG101、CD63、Hsp-70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高于Cow-Exo。利用FC定量Yak-Exo和Cow-Exo数量,结果表明,Yak-Exo的数量是Cow-Exo的3.7倍。在此基础上,采用细胞培养箱(5%CO2,95%N2)模拟IEC-6细胞缺氧(Hypoxia,H)损伤。利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添加不同浓度Yak-Exo和Cow-Exo对IEC-6缺氧损伤缓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240 ng/μL的Yak-Exo和Cow-Exo,缺氧处理12h后,与H组相比,Yak-Exo将IEC-6细胞存活率显着增加了29%,而Cow-Exo将IEC-6细胞存活率显着增加了22%。利用激光共聚焦(LCM)检测IEC-6细胞对Yak-Exo和Cow-Exo摄取作用,结果表明,相比Cow-Exo,Yak-Exo可以更多被IEC-6细胞摄取。运用WB检测p53和HIF信号路径元件因子表达,结果表明:添加Yak-Exo会显着抑制p53蛋白、HIF-α及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PHD-1蛋白的表达。3.牦牛乳与荷斯坦奶牛乳外泌体中miRNA的差异分析与鉴定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Yak-Exo和Cow-Exo中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w-Exo和Yak-Exo中共筛选出794个已知的miRNAs,其中存在130个差异的miRNA。与Cow-Exo相比,Yak-Exo中51个miRNAs显着上调,79个miRNAs显着下调。GO富集分析得出,在Yak-Exo中表达上调的51个miRNAs的靶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内通讯传递等多种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出,在Yak-Exo中表达上调的51个miRNAs的靶基因中核糖体通路为极显着富集项,富集到79个候选靶基因(P<0.01)。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等为显着富集项(P<0.05)。而缺氧信号通路可以从98个背景基因中富集到58个候选基因(P=0.052)。采用生物学分析综合评估预测结果表明,与Cow-Exo相比,在Yak-Exo显着上调的前20个miRNAs中,bta-miR-31和bta-miR-34a均与缺氧进程相关。4.bta-miR-31/34a缓解小肠上皮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为了探究bta-miR-31和bta-miR-34a缓解IEC-6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机制。分别转染不同浓度过表达bta-miR-31、沉默bta-miR-31、过表达bta-miR-34a和沉默bta-miR-34a,利用qRT-PCR检测miRNA的转染效率,结果表明,bta-miR-31过表达100pmol/well,沉默200pmol/well;bta-miR-34a过表达100pmol/well,沉默200pmol/well转染效果最佳。利用MTT和免疫荧光(IF)检测bta-miR-31和bta-miR-34a对IEC-6细胞存活率的影响,MTT结果表明:与H相比,过表达bta-miR-31和bta-miR-34组均能显着增加细胞的存活率。IF结果表明:与H组相比,过表达bta-miR-31和bta-miR-34a后,Ki67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运用WB检测缺氧和细胞凋亡信号路径元件因子表达,结果表明:与H组相比,过表达bta-miR-31和bta-miR-34a会显着抑制p53蛋白表达;显着促进PHD-1蛋白表达,降低HIF-α及下游因子VEGFA蛋白的表达。运用双荧光素酶验证bta-miR-31和bta-miR-34a与Caspase-9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表明,bta-miR-34a可以调节bta-caspase-9 3’UTR上所选位点调控靶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凝乳酶辅助优化法能够有效去除牦牛乳中的酪蛋白,高效提取Yak-Exo。Yak-Exo中bta-miR-31和bta-miR-34a通过有效调节缺氧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缓解缺氧引起的IEC-6细胞损伤。

毛筠[6](2019)在《乳制品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制品在膳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0版)规定的乳制品包括液体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和发酵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部分脱脂乳粉、调制乳粉和牛初乳粉)和其他乳制品(炼乳、奶油、干酪等)。随着乳制品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陆续实施,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日渐完备,企业自身乳制品生产的过程日渐规范,我国乳制品食品安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随着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工业化生产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工艺、材料等应用,使得我国现有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中设置的安全性检验指标相对偏少,从而导致乳制品监管的针对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乳制品食品安全的风险依然存在。根据国家食药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对在江苏省生产或流通的乳制品共计实施了 1018批次的抽检,全部符合抽检细则和相关标准要求,未检出一例不合格样品。这一方面表示江苏省乳制品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比较好,同时也对监管部门实施以发现问题为目的新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在江苏省生产或流通液体乳产品进行可判定指标和探索性指标检测,应用主成分分析和R语言分析,旨在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乳制品食品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为江苏省乳制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一、根据乳制品的抽检和已有的研究,确定乳制品中食品安全风险指标。对江苏省内购买的400个乳制品样品进行可判定指标和探索性指标检测。结果表明,400批样品,可判定指标未检出不合格,这一结果与以往的数据相符,探索性检测指标中氯霉素、肉毒梭菌、阪崎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果均未检出。江苏省乳制品总体质量符合国家抽检细则以及相关标准要求,乳制品行业安全性良好。二、通过对检测结果的数据分析,探索性检测指标中271批次样品检出硫氰酸根残留,41批次样品检出嗜冷菌阳性、7批次样品检出蜡样芽胞杆菌阳性。结果表明,尽管通过和其他研究的相关数据相比较,可以证明本实验中所检样品加工过程中没有人为添加硫氰酸钠,但是探索性指标基础数据的积累仍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针对存在潜在风险的微生物指标,在乳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解决影响各环节的各项关键点,杜绝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积极探索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管理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三、通过对确定的风险因子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能够解释说明乳制品质量安全状态的主要指标,对不同指标赋权。结果表明,脂肪、嗜冷菌、蜡样芽胞杆菌为关键指标,菌落总数为一般指标,硫氰酸钠和蛋白质为次要指标。指标的权重大小基本和主观预计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影响程度相符。根据各指标权重建立了乳制品食品安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检测数据用R语言进行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四、结合企业自身和政府监管提出建议对策。1、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问题,加强乳制品生产的全程控制,从源头消除乳制品食品安全问题。2、监管部门当增加相应指标检测,通过基础数据的积累,为标准制定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标准制定部门当不断建立新的检测方法或质量控制手段,整顿已发布的食品安全标准,使整个乳制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3、政府需要进一步推动开展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评估、判别、预警能力更强的国家性的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杨仁琴[7](2018)在《低温发酵搅拌型酸乳发酵条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品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低温长时间发酵生产的酸乳产品口感细腻、风味较佳,但在生产过程中受菌种类型、接种量、发酵温度、乳固体含量等条件影响因素较多,且低温发酵时间较长,如何有效控制霉菌酵母污染等,尚需有针对性研究与开发。本文通过研究商业直投式发酵剂的接种量、发酵温度、蛋白质含量等发酵条件对低温发酵搅拌型酸乳品质的影响,来开发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并筛选出最适的生物保护菌种。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与常规短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商业直投式发酵剂对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品质的影响。5种商业发酵剂Y450BB、Y480F、Y436A、Y41、Y170E 30℃发酵 18h 后的酸度分别为 84°T、104°T、84°T、75°T及112°T;Y450BB、Y480F、Y41及Y170E发酵的酸乳粘度、持水率均分别低于2225mPa·s和68.2%;而Y436A发酵酸乳的粘度和持水率较高,分别为2750mPa s和72.1%,4℃贮存3天后的后酸化能力仅为3.57%,发酵的酸乳感官评分达到98分。2.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发酵条件优化研究。以酸度、粘度、持水率及感官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Y436A发酵剂制备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的发酵剂接种量、发酵温度及蛋白质含量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含3.1%的脂肪、9.0%的蔗糖及0.25%稳定剂S-031A的牛乳中,当蛋白质的含量为2.7%,Y436A的接种量为10U/吨时,32℃发酵18h制备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色泽均匀一致、有酸乳特有的芳香、酸甜适中、状态细腻、口感良好。3.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的生物保护菌种研究。研究了 RP80、LPRA、LRB、BG112、YM-C、GP101 6组生物保护菌种对发酵剂Y436A产酸能力、酸乳后酸、感官品质的影响及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添加的6组生物保护菌种对酸乳的酸度、后酸化能力及感官影响较小;对照组(Y436A)的酸乳酸度及后酸化能力分别为82°T和1.22%,添加了生物保护菌种的酸乳酸度及后酸化能力分别在82-86°T和1.20-2.38%之间;对照组的酸乳感官评分为85分,添加了生物保护菌种的酸乳感官评分在85-88分之间。LPRA对酸乳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效果要好于其他5组生物保护菌种,接种霉菌的对照组酸乳从第2天开始长霉,添加LPRA的酸乳在第5天开始长霉,添加其它生物保护菌种的酸乳均在第3天或第四天就开始长霉;接种酵母的对照组酸乳在第2天开始有产气现象,添加了 RP80和LPRA的酸乳在第6天才开始有轻微产气,添加其它生物保护菌种的酸乳均在第5天出现产气现象。4.工艺规范和标准制定及产品生产。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技术已在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进行应用,根据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的最优发酵条件,制定了《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加工工艺规程》YDKY-J10.7-2017及《果粒发酵乳企业标准》Q/YDKY003-2018;应用本文研究的结果,已开发了果然系列发酵乳、凤梨燕麦酸乳、草莓桑葚酸乳等产品,并成功上市;其中,果然系列发酵乳2018年1-8月为公司新增销售额964万元。相对于常规短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而言,日产20吨搅拌型酸乳的城市区域型乳品企业生产运用低温长时间发酵酸乳技术生产搅拌型酸乳,每年在人工成本和能耗方面可节约生产成本近60万元。

田慧青[8](2017)在《不同WPNI脱脂乳粉对发酵乳饮料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不同WPNI脱脂乳粉对发酵乳饮料体系的影响,本实验以脱脂乳粉为原料,针对市场上发酵乳饮料的分类,分别采用长时间和短时间发酵工艺制备发酵乳饮料,通过观察贮存期内产品理化指标的变化,根据Arrhenius方程分别建立预测LT(长时间发酵乳饮料)和ST(短时间发酵乳饮料)的货架期模型,并研究了不同WPNI脱脂乳粉对发酵乳饮料稳定体系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离心沉淀率为指标得到:LT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灭菌工艺参数为95℃, 60min,均质压力为30MPa,糖含量/pH为(8%/3.8),复配稳定剂2158-1B添加量为0.20%,通过极差分析得到,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灭菌工艺参数影响>2158-1B添加量>糖含量/pH>均质压力;ST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灭菌工艺参数为95℃, 15min, 2158-1B添加量为0.30%,均质压力为25MPa,糖含量/pH为(6%/3.8),通过极差分析得到,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灭菌工艺参数>糖含量/pH>2158-1B添加量>均质压力。通过对发酵乳饮料贮存期内感官差值、离心沉淀率、粒径、粘度,TSI (稳定性动力学指数)值的测定,并将感官差值与各理化指标进行回归性分析,得到两种发酵乳饮料均为TSI值与感官差值相关性最大,故将TSI值作为参数建立稳定性预测模型,并通过Arrhenius方程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进而分别得到预测LT和ST的货架期模型。通过对货架期模型验证得到,两种发酵乳饮料的货架期预测值与实际测定值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能够较准确的预测发酵乳饮料的货架期。由货架期预测模型得到以低、中热脱脂乳粉为原料的发酵乳饮料货架期较高热脱脂乳粉为原料的货架期长,两种发酵乳饮料的货架期均随脱脂乳粉受热程度的增加而缩短。通过对原料脱脂乳粉复原乳和两种发酵乳饮料产品的TSI值、粒径、△BS的测定,得到随原料脱脂乳粉WPNI值的升高,产品稳定性降低;通过对产品离心沉淀物的SDS-PAGE分析,得到沉淀物质主要为casein、β-1g、α-La,还有少量的Lf、BSA。

孙健[9](2016)在《婴儿奶粉配方设计及其生产与贮存对营养素稳定性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母乳中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婴儿配方奶粉作为代乳品所含营养素种类及含量与母乳高度相似是衡量其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先决条件。由于原辅料的差异、营养强化剂本身性质、来源及种类存在差别,因此,产品生产工艺、贮存环境、包装形式等各种因素对婴儿配方奶粉中各营养素的稳定性具有不同的影响,建立在生产过程和货架期内充分满足国家标准法规的要求的产品配方与生产工艺、贮藏条件是乳品企业的客观要求。本论文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发展需求,主要针对婴儿配方奶粉中经常使用的各种原辅料中营养素含量以及不同生产工艺和特定贮存条件下各营养素损失情况和衰减情况做了系统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婴儿配方奶粉产品配方以及各营养强化剂的补充种类和强化量:对婴儿配方奶粉中常用的生牛乳、脱盐乳清粉(D90型)、乳清蛋白粉(WPC80型)、混合植物油以及乳糖等原辅料进行营养素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确定了一款新型婴儿配方奶粉的基础配方,其中,脱盐乳清粉(D90型)的使用量占比为50.0%、生牛乳(以固形物计)的使用量占比为22.2%、混合植物油的使用量占比为19.0%、乳糖的使用量占比为8.0%、乳清蛋白粉(WPC80型)的使用量占比为0.5%。采用不同工艺对营养强化剂补充剂均匀度和损失率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发现:湿法工艺添加营养强化剂,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混合均匀性较好,但热敏性维生素和难溶性矿物质其损失率较大;采用干法工艺添加营养强化剂,虽然保证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利用率,但部分微量营养素的混合均匀性较差,无法达到预期;采用干湿复合工艺进行营养强化剂的添加,可以充分结合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的优点,最大程度保留了各营养强化剂在终产品中的种类和含量,便于生产管控。分别采用镀铝膜袋和马口铁听包装婴儿配方奶粉,在18个月常温贮存条件和3个月高温高湿条件进行营养素衰减率对比实验研究,发现在贮存期间宏量营养素的贮存衰减率均<1.0%、脂肪酸类营养素的贮存衰减率均<3.0%、矿物质类营养素的贮存衰减率均<5.0%、维生素类营养素的贮存衰减率较高,其中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E和维生素C贮存衰减率均>22.0%,且维生素C的衰减率最高,达到26.9%。其中采用镀铝膜袋包装的样品维生素衰减率高于铁听包装的样品;相同包装形式下,高温高湿条件保存的样品维生素衰减率高于室温条件保存。综上,通过研究确定婴儿配方奶粉最佳生产方式为干湿复合工艺,最佳贮存条件为常温贮存(温度不超过37℃,湿度不超过75%),最佳包装形式为马口铁听包装;婴儿配方奶粉各营养素种类和含量在满足基础配方的同时,还应对维生素、矿物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以及花生四烯酸(ARA)进行补充和强化。

孙伟[10](2014)在《SG乳业公司质量管理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乳制品一直受到我们的社会与政府的重视,虽然政府在不断加强对乳制品企业的监管,可是乳制品质量事故,还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目前,我国的乳制品行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SG乳业在市场萎缩与生产许可证审查条件的提高的双重压力,艰难生存。但是为满足《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的要求购买大量的检验设备和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也聘用了更多的管理与检验人员。导致SG乳业的成本也随之大幅提高,进一步压缩的利润。要想重新建立起企业的品牌,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踏踏实实,把企业的管理与产品的质量做好,才可以逐渐发展起来,慢慢建立自己品牌的形象。本文以黑龙江省一家中小型乳制品企业(SG乳业)为研究原型。通过研究现有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生产工艺与设备等硬件设施,利用全方位质量管理知识、质量控制、因果分析矩阵法、追溯制度管理方法,对这家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力求以最小的成本代价换取最大质量收益,使企业所有者与最高管理者更积极的去进行改革。通过大量调研、比较分析,本文为该企业建立了一整套的牧场质量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覆盖了该企业的全部产业链,它包括有牧草种植、奶牛饲养、原料奶收集与运输、乳粉生产加工、包装、库存。通过这一系列的改进,SG乳业将产品不合格率降低了75%。成本也没有像预计的那样增加,反而因为降低了质量事故的发生率成本还有小幅下降。这充分说明了通过细节上的改进、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付出低廉的成本,也可以满足质量目标的要求。

二、牛乳de验收和贮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乳de验收和贮存(论文提纲范文)

(1)HACCP体系在山药含乳饮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HACCP体系在山药含乳饮料生产中应用的意义
2 基于山药含乳饮料的生产的HACCP体系组建流程
    2.1 组建HACCP工作小组
    2.2 产品描述
    2.3 生产工艺流程
    2.4 加工过程危害分析
    2.5 关键控制点及关键限值
    2.6 HACCP计划
    2.7 确认与验证
    2.8 记录的保持
3 结语

(2)巴氏杀菌乳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巴氏杀菌乳的概述
    1.2 巴氏杀菌乳的种类
    1.3 巴氏杀菌乳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1 饲料配方
        1.3.2 饲养环境
        1.3.3 生乳过滤条件
        1.3.4 生乳贮存时间
        1.3.5 杀菌温度
        1.3.6 冷链控制
        1.3.7 产品包装方式
    1.4 国内外巴氏杀菌乳产品的介绍
        1.4.1 国外巴氏杀菌乳的产品介绍
        1.4.2 国内巴氏杀菌乳的产品介绍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的牧场条件对巴氏杀菌乳生乳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试验方法
    2.5 指标测定方法
    2.6 结果与分析
        2.6.1 饲料配方对生乳品质的影响
        2.6.2 饲养环境对生乳品质的影响
        2.6.3 季节对生乳品质的影响
        2.6.4 奶罐车的清洗方式对生乳品质的影响
    2.7 讨论
    2.8 结论
第三章 不同的生产工艺条件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
    3.2 试剂
    3.3 仪器与设备
    3.4 试验方法
    3.5 指标测定方法
    3.6 结果与分析
        3.6.1 贮存时间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
        3.6.2 巴氏杀菌温度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
        3.6.3 过滤方法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
        3.6.4 预巴氏杀菌工艺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
    3.7 讨论
    3.8 结论
第四章 不同贮存条件对巴氏杀菌乳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
    4.2 试剂
    4.3 仪器与设备
    4.4 试验方法
    4.5 指标测定
    4.6 结果与分析
        4.6.1 比较5℃贮存条件下对不同包装方式的巴氏杀菌乳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4.6.2 比较10℃贮存条件下对不同包装方式的巴氏杀菌乳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4.6.3 比较13℃贮存条件下对不同包装方式的巴氏杀菌乳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4.6.4 比较20℃贮存条件下对不同包装方式的巴氏杀菌乳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4.7 讨论
    4.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液态乳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的稳定性及氧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乳的组成和性质
        1.2.1 乳蛋白
        1.2.2 乳脂质
        1.2.3 乳糖
        1.2.4 其他乳成分
    1.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乳蛋白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3.1 乳体系的胶体稳定性
        1.3.2 热诱导的酪蛋白解聚作用
        1.3.3 热诱导的乳清蛋白变性和乳清蛋白-酪蛋白间相互作用
        1.3.4 其他因素对乳蛋白热稳定性的影响
        1.3.5 UHT乳在贮藏过程中稳定性的变化
    1.4 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和乳蛋白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1.4.1 乳铁蛋白热稳定性及热降解产物的生物学功能
        1.4.2 蛋白氧化作用及其对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乳样品的采集
    2.2 测定方法
        2.2.1 基本成分的测定
        2.2.2 乳物理性质的测定
        2.2.3 感官评价
        2.2.4 乳蛋白的测定
        2.2.5 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分析
        2.2.6 乳铁蛋白的测定
        2.2.7 乳铁蛋白铁饱和度的检测
        2.2.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2.9 圆二色谱分析
        2.2.10 抗菌活性测定
    2.3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质量品质及感官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
    2.4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2.5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氧化的研究方法
    2.6 乳铁蛋白的热降解
    2.7 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建立
    2.8 乳铁蛋白的纯化
    2.9 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及降解产物的研究
    2.10 数据处理
第3章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质量品质和感官品质影响
    3.1 引言
    3.2 热处理对乳化学成分的影响
        3.2.1 热处理对主要成分和pH的影响
        3.2.2 热处理对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2.3 热处理对维生素C和泛酸的影响
        3.2.4 热处理对乳钙的释放作用
    3.3 热处理对乳物理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3.3.1 热处理对脂肪球和酪蛋白胶束粒径的影响
        3.3.2 乳脂肪球形态变化
        3.3.3 热处理对乳黏度的影响
        3.3.4 感官评价
    3.4 乳贮藏期间化学成分的变化
        3.4.1 乳成分变化
        3.4.2 乳pH变化
        3.4.3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3.4.4 维生素C和泛酸含量变化
        3.4.5 钙释放量的变化
    3.5 乳贮藏期间物理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
        3.5.1 粒径变化
        3.5.2 乳脂肪球形态和大小的变化
        3.5.3 乳黏度变化
        3.5.4 感官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热稳定性
    4.1 引言
    4.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氮分布特征
        4.2.1 不同热处理强度下氮分布特征
        4.2.2 贮藏过程中氮分布特征
    4.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降解作用
        4.3.1 热处理对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降解作用
        4.3.2 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降解作用
    4.4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在胶束相和乳清相的分布特征
        4.4.1 热处理对乳蛋白在胶束相和乳清相分布行为的影响
        4.4.2 贮藏过程中乳蛋白在胶束相和乳清相的分布行为
    4.5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分在乳胶体溶液中分布特征
        4.5.1 热处理乳蛋白组分在胶束相和乳清相分布行为的影响
        4.5.2 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分在胶束相和乳清相的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氧化作用
    5.1 引言
    5.2 乳蛋白氧化修饰产物
    5.3 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修饰
        5.3.1 热诱导的乳蛋白氨基酸侧链氧化
        5.3.2 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裂解
        5.3.3 乳蛋白的热降解
        5.3.4 乳蛋白的糖基化修饰
    5.4 贮藏过程中乳蛋白氧化作用
        5.4.1 乳蛋白侧链氨基酸的氧化修饰
        5.4.2 乳蛋白的裂解
        5.4.3 乳蛋白的热损伤作用
        5.4.4 乳蛋白的糖基化修饰
    5.5 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氧化作用
        5.5.1 热诱导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氧化修饰
        5.5.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特异性氨基酸残基的氧化修饰
        5.5.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热损伤
        5.5.4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美拉德反应
    5.6 乳蛋白的非酶促裂解和蛋白质交联作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及降解产物的抑菌性
    6.1 引言
    6.2 乳铁蛋白的热降解作用
        6.2.1 乳铁蛋白的热降解
        6.2.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铁蛋白的降解
        6.2.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铁蛋白的抑菌性活性
    6.3 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研究
        6.3.1 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3.2 乳铁蛋白热变性特征
    6.4 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
        6.4.1 牛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制备
        6.4.2 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
    6.5 热变性乳铁蛋白的结构及其抑菌活性
        6.5.1 远紫外圆二色谱分析
        6.5.2 凝胶电泳分析
        6.5.3 HPLC分析
        6.5.4 乳铁蛋白降解物的抑菌活性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及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豆营养与过敏
        1.2.1 大豆营养价值
        1.2.2 大豆过敏危害及主要过敏原
        1.2.3 大豆脱敏方法
        1.2.4 大豆发芽
    1.3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研究现状
        1.3.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发展历程
        1.3.2 低致敏婴儿配方奶粉
        1.3.3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配方设计
        1.3.4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加工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及其品质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
        2.3.2 感官评定
        2.3.3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4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2.3.5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2.3.6 豆基婴儿配方粉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2.3.7 湿润性和分散性的测定
        2.3.8 溶解度的测定
        2.3.9 乳化性的测定
        2.3.10 起泡性的测定
        2.3.11 微观结构的测定
        2.3.1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生产工艺流程
        2.4.2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感官评价
        2.4.3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水分含量
        2.4.4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总蛋白质含量
        2.4.5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粗脂肪含量
        2.4.6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氨基酸组成
        2.4.7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2.4.8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湿润性和分散性
        2.4.9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2.4.10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
        2.4.1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溶解度
        2.4.12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微观结构
    2.5 讨论
        2.5.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配方设计
        2.5.2 加工工艺对豆基婴儿配方粉品质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性及消化产物免疫反应性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外模拟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
        3.3.2 SDS-PAGE和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
        3.3.3 体外IgG结合能力的测定
        3.3.4 体外IgE结合能力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胃和胃肠消化率
        3.4.2 酶解豆芽蛋白模拟婴幼儿胃肠消化分析
        3.4.3 豆基婴儿配方粉模拟婴幼儿胃消化分析
        3.4.4 豆基婴儿配方粉模拟婴幼儿肠消化分析
        3.4.5 豆基婴儿配方粉消化产物与IgG结合能力
        3.4.6 豆基婴儿配方粉消化产物与Ig E结合能力
    3.5 讨论
        3.5.1 关于婴幼儿对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
        3.5.2 加工和消化对豆基婴儿配方粉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KU812细胞模型评估豆基婴儿配方粉及其消化产物的致敏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KU812细胞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4.3.2 IgE介导的KU812细胞体外活化实验
        4.3.3 胞内钙离子含量的检测
        4.3.4 组胺含量的检测
        4.3.5 β-HEX含量的检测
        4.3.6 TNF-α含量的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胞内钙离子表达量的变化
        4.4.2 组胺含量的变化
        4.4.3 β-HEX含量的变化
        4.4.4 TNF-α含量的变化
    4.5 讨论
        4.5.1 嗜碱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
        4.5.2 豆基婴儿配方粉及消化产物诱导KU812 细胞脱颗粒的变化
    4.6 小结
第5章 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工厂设计
    5.1 引言
    5.2 厂区总平面设计
        5.2.1 设计依据
        5.2.2 厂区总平面设计原则
        5.2.3 工厂平面图
        5.2.4 厂址选址
    5.3 生产工艺设计
        5.3.1 产品方案
        5.3.2 包装材料和要求
        5.3.3 班产量
        5.3.4 生产制度
        5.3.5 工艺流程
        5.3.6 物料平衡计算
        5.3.7 设备选型和计算
        5.3.8 劳动组织
    5.4 经济技术分析
        5.4.1 固定资产估算
        5.4.2 流动资产估算
        5.4.3 利润估算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A
附录B

(5)牦牛乳外泌体miRNA缓解小肠上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略图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牦牛乳的特征组分和功能
    1.2 外泌体的来源、组分及功能
        1.2.1 外泌体的来源
        1.2.2 外泌体的组分
        1.2.3 食物来源外泌体的功能
    1.3 micro RNA的作用特点和机制
        1.3.1 micro RNA的生物合成
        1.3.2 micro RNA的作用机制
        1.3.3 食物来源miRNA的功能
    1.4 缺氧造成肠道损伤的分子机制
        1.4.1 肠道屏障功能与肠上皮细胞损伤的联系
        1.4.2 缺氧信号转导通路
        1.4.3 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
    1.5 立题依据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牦牛乳外泌体提取方法的优化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仪器
        2.2.2 牛奶样品的准备
        2.2.3 Yak-Exo的提取方法优化和浓度检测
        2.2.4 Yak-Exo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Exosomes浓度测定
        2.3.2 Exosomes透射电镜分析
        2.3.3 Exosomes的粒径分析
        2.3.4 Exosomes表征蛋白表达
        2.3.5 Exosomes流式分析
    2.4 讨论
        2.4.1 牦牛乳外泌体提取方法的优化
        2.4.2 牛乳外泌体的鉴定
    2.5 结论
第三章 牦牛乳外泌体缓解小肠上皮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仪器
        3.2.2 样品的准备
        3.2.3 Yak-Exo与 Cow-Exo的提取和浓度检测
        3.2.4 Yak-Exo的鉴定
        3.2.5 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培养
        3.2.6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3.2.7 IEC-6 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试验
        3.2.8 Western Blot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牦牛乳与荷斯坦奶牛乳外泌体特征比较
        3.3.2 牦牛乳外泌体对IEC-6 细胞增殖的影响
        3.3.3 牦牛乳外泌体对IEC-6 细胞内吞的影响
        3.3.4 牦牛乳外泌体对IEC-6 细胞中p53和HIF信号蛋白影响
    3.4 讨论
        3.4.1 牦牛乳外泌体形态特征
        3.4.2 牦牛乳外泌体缓解IEC-6 细胞缺氧损伤影响
        3.4.3 IEC-6 细胞摄取牦牛乳外泌体的影响
        3.4.4 牦牛乳外泌体调节p53和HIF信号蛋白缓解IEC-6 细胞缺氧损伤影响
    3.5 结论
第四章 牦牛乳与荷斯坦奶牛乳外泌体中microRNAs的分析与鉴定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仪器
        4.2.2 Yak-Exo和 Cow-Exo样品的准备
        4.2.3 Yak-Exo和 Cow-Exo中 miRNA提取及质量鉴定
        4.2.4 文库构建、测序及数据分析
        4.2.5 PCR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总RNA浓度检测结果
        4.3.2 测序数据概述及特征
        4.3.3 差异表达miRNA荧光定量验证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bta-miR-31和bta-miR-34a缓解IEC-6 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
        5.2.1 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培养
        5.2.2 细胞转染
        5.2.3 PCR验证
        5.2.4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5.2.5 免疫荧光检测
        5.2.6 Western Blot检测
        5.2.7 双荧光素酶验证靶基因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转染效率检测
        5.3.2 bta-miR-31 对缺氧诱导下IEC-6 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
        5.3.3 bta-miR-34a对缺氧诱导下IEC-6 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
        5.3.4 bta-miR-31 对缺氧诱导HIF信号通路蛋白的调控作用
        5.3.5 bta-miR-31 对缺氧诱导下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蛋白的调控作用
        5.3.6 bta-miR-34a对缺氧诱导下HIF信号通路蛋白的调控作用
        5.3.7 bta-miR-34a对缺氧诱导下抗凋亡p53 信号通路蛋白的调控作用
        5.3.8 bta-miR-31与miR-34a靶基因预测
    5.4 讨论
        5.4.1 bta-miR-31/34a对缺氧诱导下IEC-6 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
        5.4.2 bta-miR-31/34a对缺氧诱导下HIF信号通路蛋白的调控作用
        5.4.3 bta-mi R-31/34a 对缺氧诱导下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蛋白的调控作用
        5.4.4 bta-mi R-31与 bta-mi R-34靶基因预测
    5.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简介

(6)乳制品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乳制品
        1.1 分类
        1.2 国内外乳制品行业状况
        1.3 国内外乳制品监管体系的差异
    2 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2.1 风险因子解析
    3 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4.1 目的和意义
        4.2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乳制品安全风险因子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分析
        2.2 检测结果讨论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制品安全风险评价
    1 数据整理和清洗
    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主成分分析方法
        3.2 主成分提取
        3.3 主成分载荷矩阵
        3.4 综合评价模型
        3.5 综合指数计算
        3.6 等级划分
        3.7 R语言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策建议
    1 提高企业自身监管水平
    2 推动乳制品标准完善
    3 开展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400个乳制品样品检测数据

(7)低温发酵搅拌型酸乳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乳酸菌发酵剂
        1.1.1 乳酸菌
        1.1.2 乳酸菌发酵剂
    1.2 酸乳
        1.2.1 酸乳起源与发展
        1.2.2 酸乳的营养价值
        1.2.3 酸乳的保健功能
    1.3 国内外酸乳研究进展
        1.3.1 酸乳制备工艺条件研究
        1.3.2 酸乳感官特性控制
        1.3.3 酸乳后酸化控制
        1.3.4 酸乳的发酵过程污染与生物保护菌种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酸乳的制备
        2.2.2 酸度的测定
        2.2.3 酸度增长率
        2.2.4 粘度的测定
        2.2.5 持水率的测定
        2.2.6 双乙酰的测定
        2.2.7 乙醛的测定
        2.2.8 乳酸菌活菌数量的测定
        2.2.9 酵母及霉菌计数
        2.2.10 霉菌及酵母菌孢子稀释液的制备
        2.2.11 商业发酵剂活力测定
        2.2.12 搅拌型酸乳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商业直投式发酵剂对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品质的影响
        3.1.1 不同商业直投式发酵剂对酸乳酸度的影响
        3.1.2 不同商业直投式发酵剂对酸乳粘度和持水率的影响
        3.1.3 不同商业直投式发酵剂对酸乳后酸化的影响
        3.1.4 不同商业直投式发酵剂对酸乳感官品质的影响
    3.2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发酵条件研究
        3.2.1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接种量的确定
        3.2.2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发酵温度的确定
        3.2.3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蛋白含量的确定
        3.2.4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的最佳制备工艺
    3.3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生物保护菌种的选择
        3.3.1 生物保护菌种对发酵剂Y436A发酵的影响
        3.3.2 生物保护菌种对发酵剂Y436A发酵酸乳感官品质的影响
        3.3.3 不同生物保护菌种对霉菌抑制效果影响
        3.3.4 不同生物保护菌种对酵母抑制效果影响
    3.4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工艺规范及产品标准制定与应用
        3.4.1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工艺工业化生产应用
        3.4.1.1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工艺规范
        3.4.1.2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产品标准
        3.4.1.3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应用效益证明
        3.4.2 低温长时间发酵酸乳和常规短时间发酵酸乳的品质比较
        3.4.3 低温长时间发酵搅拌型酸乳与常规短时间搅拌型酸乳成本比较
        3.4.4 小结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不同WPNI脱脂乳粉对发酵乳饮料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发酵乳饮料概况
        1.1.1 发酵乳饮料的发展
        1.1.2 发酵乳饮料的分类
        1.1.3 发酵乳饮料的营养、保健作用
    1.2 发酵乳饮料的稳定性机理
        1.2.1 牛乳的组分
        1.2.2 乳清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2.3 酪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2.4 发酵乳饮料稳定性机理
    1.3 影响发酵乳饮料稳定性的因素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LT工艺优化
        2.3.2 ST工艺优化
        2.3.3 感官差值的测定
        2.3.4 酸度的测定
        2.3.5 离心沉淀率的测定
    2.4 发酵乳饮料的货架期预测模型
        2.4.1 贮存期间发酵乳饮料理化指标的测定
        2.4.2 发酵乳饮料货架期预测
        2.4.3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验证
    2.5 不同WPNI脱脂乳粉对发酵乳饮料稳定性体系的影响
        2.5.1 脱脂乳粉水分的测定
        2.5.2 WPNI的测定
        2.5.3 复原乳TSI值、BS、粒径的测定
        2.5.4 产品TSI值、BS、粒径、离心沉淀率的测定
        2.5.5 产品离心沉淀物的SDS-PAGE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LT工艺优化结果
        3.1.1 灭菌工艺单因素实验
        3.1.2 均质压力的筛选
        3.1.3 糖含量/pH的确定
        3.1.4 2158-1B添加量的筛选
        3.1.5 正交实验结果
        3.1.6 验证性实验
    3.2 ST工艺优化结果
        3.2.1 灭菌工艺的筛选
        3.2.2 均质压力的筛选
        3.2.3 糖含量/pH的确定
        3.2.4 2158-1B添加量的筛选
        3.2.5 正交实验结果
    3.3 发酵乳饮料的货架期模型预测
        3.3.1 贮存期内产品感官差值的变化
        3.3.2 贮存期内产品离心沉淀率的变化
        3.3.3 贮存期内产品粘度的变化
        3.3.4 贮存期内产品粒径的变化
        3.3.5 贮存期内产品TSI值的变化
        3.3.6 产品货架期的预测
        3.3.7 货架期预测模型准确性的验证
    3.4 不同WPNI脱脂乳粉对发酵乳饮料稳定性体系的影响
        3.4.1 脱脂乳粉WPNI值测定结果
        3.4.2 不同WPNI脱脂乳粉的复原乳稳定性比较
        3.4.3 不同WPNI脱脂乳粉的发酵乳产品的稳定性分析
        3.4.4 不同WPNI脱脂乳粉的发酵乳产品离心沉淀物的SDS-PAGE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8 致谢

(9)婴儿奶粉配方设计及其生产与贮存对营养素稳定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营养素分类
        1.3.1 宏量营养素
        1.3.2 微量营养素
        1.3.3 其他营养素
    1.4 母乳中营养素组成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辅材料
        2.1.1 主要原料及包装材料
        2.1.2 营养强化剂
    2.2 实验主要检测试剂
    2.3 实验主要设备
    2.4 测定方法
    2.5 实验方法
        2.5.1 母乳营养成分测定
        2.5.2 婴儿配方奶粉配方设计及目标值确定
        2.5.3 生产工艺对营养素稳定性的影响
        2.5.4 贮存条件对营养素稳定性的影响
        2.5.5 婴儿配方奶粉配方确定
    2.6 数据处理
第3章 原料成分及婴儿粉配方设计
    3.1 引言
    3.2 原辅料的成分及含量
        3.2.1 原辅料宏量营养素组成及含量
        3.2.2 原辅料维生素组成及含量
        3.2.3 原辅料矿物质组成及含量
        3.2.4 原辅料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3.3 母乳的成分及含量
        3.3.1 母乳宏量营养素组成及含量
        3.3.2 母乳维生素组成及含量
        3.3.3 母乳矿物质组成及含量
        3.3.4 母乳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3.4 婴儿配方奶粉配方制定
        3.4.1 基础配方设计
        3.4.2 微量营养素配方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产工艺对婴儿粉营养素稳定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湿法工艺对营养素稳定性的影响
        4.2.1 宏量营养素及脂肪酸的损失率
        4.2.2 维生素的损失率
        4.2.3 矿物质的损失率
    4.3 干法工艺对营养素稳定性的影响
        4.3.1 宏量营养素及脂肪酸的混合均匀度
        4.3.2 维生素的混合均匀度
        4.3.3 矿物质的混合均匀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贮存条件对婴儿粉营养素稳定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室温条件对营养素稳定性的影响
        5.2.1 宏量营养素及脂肪酸的衰减率
        5.2.2 维生素的衰减率
        5.2.3 矿物质的衰减率
    5.3 高温条件对营养素稳定性的影响
        5.3.1 宏量营养素及脂肪酸的衰减率
        5.3.2 维生素的衰减率
        5.3.3 矿物质衰减率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SG乳业公司质量管理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SG 乳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SG 乳业简介
    2.2 SG 乳业的运营情况分析
        2.2.1 SG 乳业生产规模与盈利的关系
        2.2.2 SG 乳业质量管理与盈利的关系
    2.3 SG 乳业原料奶生产环节的现状分析
    2.4 SG 乳业生产加工环节的现状分析
        2.4.1 人员管理方面
        2.4.2 设备管理方面
    2.5 SG 乳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2.5.1 质量检验标准更新制度
        2.5.2 现行产品质量溯源方面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料奶环节质量管理的改进.
    3.1 牧场管理与饲养模式的改进
        3.1.1 草场载蓄量的确定
        3.1.2 适应季节变换的饲养模式
        3.1.3 饲料贮存管理
        3.1.4 水源地选择与卫生质量控制
    3.2 奶牛饲养质量管理的改进
        3.2.1 奶牛饲养管理的改进方案
        3.2.2 挤奶管理的改进方案
    3.3 原奶验收管理的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G 乳业加工环节质量管理的改进.
    4.1 生产工艺的过程改进
        4.1.1 生产工艺改进方案
        4.1.2 生产工艺改进的评价
    4.2 引进 HACCP 的乳粉生产质量管理
        4.2.1 划分生产过程和定义每个过程
        4.2.2 列出潜在危害清单
        4.2.3 查找危害来源
        4.2.4 建立加工过程危害分析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SG 乳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
    5.1 质量检验的改进
        5.1.1 不合格产品的分散监控
        5.1.2 检验人员管理的改进
        5.1.3 产品标准与检验标准管理的改进
    5.2 质量溯源制度的改进
        5.2.1 原奶生产环节质量溯源的改进
        5.2.2 乳粉生产环节质量溯源的改进
        5.2.3 SG 乳业产品溯源制度的改进方案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1 饲料检测项目表
    附录 2 原水检验项目表
    附录 3 挤奶机器的常规保养与检修计划表
    附录 4 原奶验收检验规程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牛乳de验收和贮存(论文参考文献)

  • [1]HACCP体系在山药含乳饮料中的应用[J]. 陈茜,谢亚磊,姜波. 现代食品, 2021(14)
  • [2]巴氏杀菌乳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新妍.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液态乳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的稳定性及氧化作用研究[D]. 刘海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及工厂设计[D]. 杨秀芝. 南昌大学, 2019(02)
  • [5]牦牛乳外泌体miRNA缓解小肠上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机制[D]. 高海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6]乳制品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 毛筠.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低温发酵搅拌型酸乳发酵条件研究[D]. 杨仁琴. 扬州大学, 2018(05)
  • [8]不同WPNI脱脂乳粉对发酵乳饮料稳定性影响研究[D]. 田慧青.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9]婴儿奶粉配方设计及其生产与贮存对营养素稳定性影响[D]. 孙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10]SG乳业公司质量管理的改进研究[D]. 孙伟.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1)

标签:;  ;  ;  ;  

牛奶的接收和储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