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集中整治畜牧水产品 确保“两节”期间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集中整治畜牧水产品 确保“两节”期间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一、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 集中整治畜水产品 确保群众安度“两节”(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立[1](2020)在《春节假期食品市场扫描(一) 春节市场:货丰价稳供应充足》文中研究指明春节临近,为了人民群众欢欢喜喜度过传统佳节,从中央到地方,多个部门密集行动,联手调控,确保春节市场供应。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市场粮油肉菜蛋等"菜篮子"产品供给总体充足,猪肉投放量显着增加,严打食品犯罪,各地将呈现货丰价稳,供应充足,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局面。据农业农村部分析报告,受节日供求关系影响,春节前部分畜产品价格或出现波动上行走势,但

本刊编辑部[2](2017)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文中研究指明1月1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实际抓好会议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焕宁在1月16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强调,2017年要以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强化履职尽责、严格监管执法,全面

刘泓泉[3](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提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王旭东[4](2014)在《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文中指出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食品的安全与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随着近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深化。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表明现有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着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因此,健全和改善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确保食品的安全供应,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则是一个涉及多个行为主体的问题,需要政府各监管部门、相关学科科学家、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等的协同应对。当下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并不尽如人意。本文拟以公共管理理论、市场失灵等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山西省临汾市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为研究对象,对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的研究意义及价值、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章,具体探究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第二章分析临汾市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三章借鉴了部分国家、地区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为提升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热合木江·沙吾提[5](2014)在《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以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和精髓。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其观点一脉相承,其理念与时俱进,其举措深得民心。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构建了理论、历程、成就、经验、战略和政策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使每一个问题研究都以新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为分析前提,既能够初步论述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改善新疆民生的特殊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又能够给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有些必要的、有价值的启示,使未来决策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全文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理由与意义,梳理了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并对涉及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着重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指出了国外和国内关于民生问题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思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通过对以上梳理本章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而赢得人民拥护并取得全国政权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民生实践,就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从宏观上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基本概况,着重概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实践。首先对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条件、基本要求做了简要阐述;其次,对解放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解决民生问题的努力,解放后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开创和发展的进程等进行了分析。再次,分析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和实现新疆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认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的广阔的道路,新疆的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过程作为整个国家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四章是总结分析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回顾新疆民生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地生活”的要求,客观总结和评价了人民生活、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新疆民生事业的发展成就,同时结合新疆区情分析新疆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欠发达、财政底子簿、公共服务方面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之间不均等的问题突出。民生问题在当前已成为新疆城乡社会矛盾多发凸显最基本的根源。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成为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五章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包括: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第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保证。第三、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第四、文化繁荣是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第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政治保障。第六、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帮助。第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第八、发挥好新疆建设兵团在改善新疆民生中的作用。

易泽忠[6](2012)在《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南是全国生猪业大省,生猪业是全省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风险及其管理是影响湖南生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论文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为基本框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并结合作者长期农村工作的实践,对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创新如下:(1)揭示了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畜牧生产理论能够为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提供专门知识和基本线索。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而风险本身可能来源于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这是生猪业风险管理的宏观背景。风险管理理论为生猪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行动框架,这一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另外,系统理论能够为生猪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2)分析了湖南生猪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产量进行了预测。论文分析了国内外生猪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湖南生猪的品种分布、地域分布、生产方式、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南及全国未来数年的生猪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生猪业的产量是一种波动性的持续增长趋势。(3)识别和分析了湖南生猪业的风险类型,并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生猪业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论文对湖南生猪业存在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灾变风险的成因和典型风险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并运用德尔菲法和文献分析法,初步确定了湖南生猪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最终评价指标体系。(4)运用多种方法对湖南生猪业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对湖南生猪业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实证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在四种风险类型中,猪肉质量安全风险所占的权重最大,而环境风险所占的权重最小,相对分散型生产模式,生猪的规模化生产模式的风险更大。另外,通过对19个基本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调查,并利用最小割集模型进行计算,得出了生猪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各基本风险事件的概率重要度。基于偏好指数的语言多准则决策方法对湖南生猪业在不同的生产模式下的风险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基于2000年以来湖南生猪业市场风险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对生猪市场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生猪市场风险存在年度间差异显着,正向高度风险年度、正向一般风险年度、无风险年度、负向一般风险年度和负向高度风险年度。(5)对湖南生猪业的风险控制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政策建议。在风险要素的控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生猪与猪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建议推行HACCP体系;在养殖场址选择、防污设施建设、粪污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监控和引导;实施政策性补偿,建立生猪期货制度、提供信息预警服务;加强生猪保险体系、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等。同时从理念转变、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保障机制建立与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保障措施。

彭晓伟[7](2012)在《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城乡关系问题是城乡差别、城乡对立产生之后,人类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城乡混沌一体、城乡分离对立、城乡对立加剧、城乡对立消灭最终走向城乡差别消失、城乡融合的一般规律,论证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基本条件,并设想了达到城乡融合的具体途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变革旧中国城乡尖锐对立面貌的现实需要,共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原理,具体分析旧中国城乡关系结构性特征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其成果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累的经验”、“创造的条件”和新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形成了以“城乡兼顾”为核心原则的城乡关系思想,进一步丰富毛泽东思想。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党的城乡关系政策先后围绕“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一化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展开,曾为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改革开放之后营建城乡良性互动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自1953年开始实施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我国在农业产出剩余有限和工业化资金匮乏的情况下,选择了赶超型的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1953~1978年城乡之间逐渐由开放交流走向封闭隔离,特别是195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以统购统销、二元户籍、人民公社、城镇社会福利保障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二元体制,把城市和乡村割裂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实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致使城乡差别显着扩大,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固化,背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初衷。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许多正确城乡关系思想未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前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城乡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建设道路创新的新进程,形成了以“在改革中实现城乡互动”为核心的城乡关系理论。通过实施以打破城乡隔阂、实现城乡互动为目标的体制改革,党的城乡关系政策实践改变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商品流通和价格制度,松动了对劳动力流动和农民落户城镇的限制,使城乡之间的互动活跃起来。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乡镇企业的起飞和小城镇的勃兴成为城镇带动乡村的重要动力等,是十年改革促进城乡互动,拉进城乡空间距离,缩小城乡差别的主要成效,也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和积累。但改革中存在着国家投资结构上的不合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排农”的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未加触动等问题,从而不利于城乡差别的缩小和城乡协调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以来城乡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剖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中的问题和难题的基础上,结合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实践、新问题、新情况,逐步形成了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城乡关系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建设道路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使城乡之间的体制性阻隔进一步被打破,包括劳动力、土地、资金、信息等在内的要素在城乡之间加快流动,农业、农村获得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着提高;乡镇企业和城镇化获得快速发展,吸纳和引领乡村发展的能力增强;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由于渐进性改革的不及和缺陷,“以农助工、以乡养城”的城乡关系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反而以新的形式出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提升“三农”发展能力成效有限,“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未能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初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制定和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新中国以来的“城乡兼顾”原则、“城乡互动”思想、“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加以综合提升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内容,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建设道路的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的重大创新:它在内容上要求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它在原则上要求坚持整体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两手”结合调节等原则;它在实践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空间建设重点、把工业化城镇化互动作为统筹的有效途径、把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统筹的关键、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探索作为示范窗口。可以说,将近十年的统筹城乡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未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目前就是包括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城乡关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历史过程留下的基本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把握城乡关系的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地对待和处理我国城乡关系问题;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和融合;它启示我们,未来需要继续以实践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焦玉娇[8](2011)在《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不足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食品安全管制为例》文中指出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中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运用了多种管制手段,但食品安全形势仍未见根本改观。食品安全事故依旧频发,波及范围广,影响后果重,极大影响了百姓的健康与生活,因此,重新审视政府食品安全管制工作及其效能尤为重要。地方政府是食品安全管制的执行者,其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职责、所拥有的权限决定了它是整个食品安全管制过程的关键。管制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着?都将对消费者、生产者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进而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相应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但是,当前地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地方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虽然各种法规条例层出不穷,但食品安全并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地方政府管制效能明显不足。因此,极有必要弄清管制效果不明显的关键症结究竟是什么、提高管制能力的根本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在认清原因的基础上寻找对策,进而促进中国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的提升。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不足为着眼点,详细深入的分析了其低效的形成原因,论证了影响地方政府管制效能的各种因素,并结合国外地方政府相对成熟的管制经验,提出了有助于解决中国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不足的治理建议。全文共包含五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从我国食品安全管制的现实背景出发,论述了本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将国内外各专家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对比、总结,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以辽宁省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结合当前中国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现状,对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进行了审视,从而总结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管制过程中的特点和问题,为分析管制效能不足成因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深入探讨地方政府管制效能不足成因,指出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双重目标、干部晋升与行政问责双重激励、政企利益相容以及权责利相混淆的体制漏洞是导致效能不足的关键因素。第四部分,系统分析了起步较早的美国进步主义时代食品安全管制和目前手段较为先进的日本食品安全管制的过程、内容、特征及效能,以总结可借鉴的经验。第五部分,结合前文的分析与研究内容,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不足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本文以地方政府的管制效能为切入点,对效能不足的成因做了系统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此前只将目光放在法律规范、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的套路,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对于拓宽管制研究思路是一种有益尝试;第二,提出了地方政府自身双重矛盾论,即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双重目标,干部晋升与行政问责的双重约束,将地方政府的难言之隐拖出,分析了其管制效能不足的内在成因;第三,特别选取了与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状态颇为相似的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的食品安全管制作为案例,在对比研究之上,加以借鉴;第四,分别在中日两国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研究数据,深入日本生活,在切身体验及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概括日本食品安全体制的构成和特征,力求找出可供我国食品安全管制工作借鉴的经验。

许跃兵[9](2010)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 全面完成总局党委确定的各项任务》文中指出本报哈尔滨12月28日讯(记者 许跃兵)今天下午,总局在机关大会堂召开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电视电话会议。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在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经

管义伟[10](2010)在《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一个县域农村社区服务体制为个案,讨论了建国以来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本文认为公共服务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它对社会关系,诸如农民认同、社会融合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服务方式,对社区认同和社会融合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从三个历史时段分析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对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首先,考察了集体背景下农村的社区服务及其对农民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区服务体制逐渐形成。这是一种在国家支持下、以村集体自我供给服务为特征的运行机制。这个时期,以集体为主、国家为辅的二元主体是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投入者;集体税收、提留与一平二调是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主要筹资渠道;通过采用强制下的非自主合作原则持续地向农民供给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实质上,这些服务是一种农村范围内的封闭的服务,在五十年代曾一度满足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因而得到了农民的一致认同。但是,由于农村社区服务供给存在强制性和非自主合作性的因素,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加剧了资源紧张之势,削弱了社区服务的供给能力,并因此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城乡二元结构固定下来。这种运行后果客观上增加了社区服务供给与实际承受能力之间的张力,加之操作层面无法避免的失误,使得农民同质性认同逐步出现分离,形成整体性社会认同。农民有了改变社区服务体制的内在需要。其次,考察了农村改革之后社区服务对农民社会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社区服务产品过去由村集体作为投入主体供给,现在部分地甚至大部分地转到农户家庭供给,国家主要通过政策对农村社区服务进行调控,有时也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到了后期,还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得到了完善。这个时期的筹资渠道既有制度内的渠道,也有制度外的渠道,主要通过集体收入、“三提五统”与集资摊派的形式筹集资金。过去那种强制性供给原则现在开始松动,呈现为政府倡导下的准强制性合作。此时,在农村社区服务体制上的改革,对农民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并创造了八十年代前半期农业生产的黄金发展期。但是,这些改革仍然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下进行的,仅是满足农民对土地实施家庭承包的需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体制及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政策,直接造成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在农村,这些本该由国家供给的公共服务大多经由农村社区供给,分税制的实行进一步弱化了地方政府的供给能力,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制度外筹资方式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了“三农”问题。农民对此有所不满,一些年轻人便自发外出打工。农民工的流动使农民的职业和身份出现分化,认同发生裂变,农民认同出现危机。再次,考察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及其对农民认同与社会融合将要产生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建设工程,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和政府将基本公共服务引入农村,从而对社区重建产生了推进作用,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传统供给模式被初步打破,国家开始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化供给体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农民认同重建与社会融合的切入点。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来满足农民共同的需求,农民就将会产生一致的认同。以土地流转作为农民认同重建的载体,使农民手中的土地转化为资本,为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障,从而加快了社会融合的进程。最后,笔者作出了这样的基本判断:以服务重建认同,从而实现社会融合。首先,认为服务是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由于认同与合法性具有心理内化的特性,只要是认同的,政权的合法性就一定强。从认同到合法性,都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度,利益得到实现和维护,就意味着人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和尊重。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因此,服务是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其次,服务是社会联系和组织的纽带,这是基于个人与社会以及国家的中介的识别。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所走的服务之路,实质上是以服务为中介,将分散的人们重新联系和组织起来,增强农民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建立起“个人——社区——国家”之间的联系。再次,通过社区服务增强农民的社区认同,这是微观层面上的社会融合。社区服务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由此产生的认同便是最稳定的认同。这就是社区作为微观社会组织的价值所在。重建社区,就要以服务来增强人们的社区认同,使之与现代市场经济所体现的独立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相适应,打破传统认同所具有的等级性、封闭性和排他性。最后,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团结与融合,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融合。通过公共服务建构整个社会一致的认同,逐步把社区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联系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社会走向融合。

二、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 集中整治畜水产品 确保群众安度“两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 集中整治畜水产品 确保群众安度“两节”(论文提纲范文)

(1)春节假期食品市场扫描(一) 春节市场:货丰价稳供应充足(论文提纲范文)

多部门联手调控保障菜篮子需求
确保市场供应充足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增加储备猪肉投放肉类供应显着增加
加强市场监管严打食品犯罪

(3)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渔村的关注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一、特点
        二、经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4)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一)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二)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三) 简要评述
    三、 研究思路、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主要创新点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食品安全
        (二) 食品安全监管
    五、 理论分析工具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政府失灵理论
        (三) 市场失灵理论
        (四) 公共治理理论
第一章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一、 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责任
        二、 地方政府不同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责任
    第二节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一、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主体
        二、 临汾市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三、 临汾市食品安全监管方式
        (一) 日常监管
        (二) 专项整治
        (三) 其他监管措施
    第三节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效果
        一、 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意识有所提高
        二、 市政府监管对象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有所提升
        三、 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参与程度有所提高
        四、 依法惩治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章 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执行力差
        一、 政策执行主体监管观念欠缺
        二、 政府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缺乏自律
        三、 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
    第二节 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
        一、 相关监管法律法规适应性差
        二、 政府监管惩罚力度不强
    第三节 第三方监督主体参与力度不够
        一、 食品行业协会的参与力度不够
        二、 社会公民的参与力度不够
        三、 新闻媒体监督不足
    第四节 相关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 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缺失
        二、 食品召回机制缺失
        三、 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不足
        四、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滞后
第三章 提升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第一节 提高政府监管法律法规的落实
        一、 更新监管理念,树立民本思想
        二、 加强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行业自律
        三、 建立健全各监管部门的协调运作机制
    第二节 建立健全临汾市食品安全监管法规政策
        一、 完善临汾市食品安全相关法规
        二、 提高法规制度的震慑力
    第三节 发挥第三方监管主体的监管作用
        一、 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
        二、 提高市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程度
        三、 鼓励新闻媒体参与监管
    第四节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
        一、 完善食品召回制度
        二、 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
        三、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三节 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民生概念及民生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民生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一 “民生”一词的含义
        二 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
        三 民生问题的特征
    第二节 全面科学地认识民生问题
        一 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
        二 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
        三 民生问题是发展问题
        四 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
    第三节 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一 近现代西方国家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 近现代中国民生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解放前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努力(1921~1949)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概况
        二 解放前新疆民生的概况
        三 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开端
        四 三区革命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五 新疆国民党民主派和平起义
        六 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
    第二节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艰辛探索(1949-1978)
        一 进行保护人民基本生存权和基本政治权利益为主的政治建设
        二 中国共产党把新疆各族人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
        三 “文化大革命”对新疆民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不断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开创(1978~1989)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丰富和发展(1989~2002)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全面推进(2002~2012)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新疆的新的发展(2012~至今)
第四章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提高和改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成就
        一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生活总体实现小康
        三 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第二节 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民生福祉和未来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二 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在民生需求中确立责任和使命
        三 职业教育恢复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 “双语”教育蓬勃发展,为新疆的民生建设提供助力支撑
        五 “内高班”教育稳步发展,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
        六 教育事业投入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七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公平事业取得新进步
    第三节 新疆就业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就业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
        二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三 就业渠道日益拓宽,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四 就业政策日趋成熟,就业服务日益完善
        五 高校毕业生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六 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工作成效显着
        七 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有序、有效转移
    第四节 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初步发展
        二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
        三 医疗保险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保障
        四 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节 新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新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 新疆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 新时期新疆社会保障事业的工作重点
    第六节 新疆住房建设事业发展的成就
        一 居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二 “安居富民”工程,从抗震到富民
        三 “定居兴牧”民生工程,提高了牧区群众的生活
        四 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力促新疆和谐稳定
    第七节 新疆改善民生方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新疆改善民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二 新疆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解决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对策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规律及特点
        一 各族人民当家做主是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政治前提
        二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的切实步骤
        三 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四 改善民生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
        五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基本保证
        三 立足本地发展经济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 文化繁荣是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内在动力
        五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和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政治保障
        六 改善新疆民生事业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帮助
        七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八 发挥好新疆建设兵团在改善新疆民生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几点启示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改革开放宏伟事业
        二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 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思想,维护新疆政治大局稳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1.2.2 生猪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1.2.3 生猪业发展中的政策建议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其借鉴
    2.1 畜牧生产理论及其借鉴
        2.1.1 畜牧生产理论概述
        2.1.2 畜牧生产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2.2 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借鉴
        2.2.1 风险社会理论概述
        2.2.2 风险社会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2.3 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借鉴
        2.3.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3.2 风险管理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2.4 系统理论及其借鉴
        2.4.1 系统理论概述
        2.4.2 系统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南省生猪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3.1 全球生猪业的发展概况
    3.2 我国生猪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3.2.1 我国生猪业发展的历程
        3.2.2 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现状
        3.2.3 我国生猪业的发展趋势
    3.3 湖南生猪业发展现状
        3.3.1 湖南省自然概貌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3.2 湖南生猪业的发展历程
        3.3.3 湖南生猪业发展概貌
    3.4 全国及湖南生猪业的产量预测
        3.4.1 灰色模型建立
        3.4.2 我国生猪业2011-2020年产量预测
        3.4.3 湖南2011-2020年生猪产量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南生猪业的风险类型分析
    4.1 生猪业的市场风险
        4.1.1 生猪业的市场风险界定
        4.1.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生猪市场风险
        4.1.3 生猪市场风险的基本成因
        4.1.4 典型生猪市场风险事件
    4.2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
        4.2.1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的界定
        4.2.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猪肉质量安全问题
        4.2.3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的基本成因
        4.2.4 典型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事件
    4.3 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
        4.3.1 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界定
        4.3.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生猪环境风险
        4.3.3 生猪环境风险的基本成因
        4.3.4 典型生猪环境风险事件
    4.4 生猪生产的灾变风险
        4.4.1 生猪生产的灾变风险界定
        4.4.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生猪灾变风险
        4.4.3 生猪灾变风险的基本成因
        4.4.4 典型生猪灾变风险事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5.1.1 湖南生猪业风险的特点
        5.1.2 湖南生猪业的发展趋势
        5.1.3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构建的基本思路
    5.2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5.2.1 湖南生猪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2 生猪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5.3 生猪市场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5.3.1 生猪市场风险一级指标变量的遴选
        5.3.2 生猪市场风险二级指标变量的遴选
    5.4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5.4.1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一级指标的遴选
        5.4.2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二级指标的遴选
    5.5 生猪业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5.5.1 环境风险一级指标的遴选
        5.5.2 环境风险二级指标的遴选
    5.6 生猪业灾变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5.6.1 生猪灾变风险一级指标的遴选
        5.6.2 生猪灾变风险二级指标的遴选
    5.7 生猪风险指标的优化
    5.8 生猪风险指标变量解说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南生猪业风险评价
    6.1 基于AHP方法的生猪业风险评价
    6.2 基于偏好指数的生猪业风险评价
    6.3 基于最小割集模型的生猪业安全性评价
        6.3.1 生猪风险事件的定性分析
        6.3.2 生猪业系统安全性的定量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湖南生猪市场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7.1 基本方法
        7.1.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1.3 指标属性量化方法
        7.1.4 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7.1.5 风险等级的设置
        7.1.6 建立综合估算系统
    7.2 实例分析
        7.2.1 指标计算及分析
        7.2.2 生猪市场风险的总体评价
        7.2.3 分析与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湖南生猪业的风险控制
    8.1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目标
    8.2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主体
    8.3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对象
    8.4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措施
        8.4.1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控制
        8.4.2 生猪业环境风险因素的控制
        8.4.3 生猪业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
        8.4.4 生猪灾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政策建议
    9.1 通过理念转变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9.2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9.3 通过产业升级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9.4 通过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论文总结
        10.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0.1.2 主要创新点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城乡关系思想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共产党城乡关系政策及城乡关系演变的研究
        1.2.4 关于中国共产党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论城乡关系
    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基本思想
        2.1.1 城乡分离、对立的根源及其历史进步性
        2.1.2 城乡对立的消极影响及消灭城乡差别的必要性
        2.1.3 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2.2 列宁和斯大林对城乡关系的认识
        2.2.1 认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对城乡关系的双重影响
        2.2.2 工农联盟革除俄国城乡对立的政治经济基础
        2.2.3 消灭城乡对立、缩小城乡差别至城乡之间日益接近
    2.3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
        2.3.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论城乡关系的时空背景
        2.3.2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
    3.1 新中国成立以前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3.1.1 中国古代的城乡分野及城乡关系的基本特点与影响
        3.1.2 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城乡关系的变化及特点
    3.2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3.2.1 改变旧的城乡关系面貌靠民主革命而非改良
        3.2.2 旧的城乡关系结构性特征与民主革命道路的选择
    3.3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
        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积累的经验
        3.3.2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
        3.3.3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发展:新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
    4.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城乡关系理论探索、政策实践及评析
        4.1.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城乡关系理论探索:城乡兼顾
        4.1.2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城乡关系政策实践及评析
    4.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城乡关系理论开拓、政策实践及评析
        4.2.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城乡关系理论开拓:城乡互动
        4.2.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城乡关系政策实践及评析
    4.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城乡关系理论发展、政策实践及评析
        4.3.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城乡关系理论发展:城乡协调
        4.3.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城乡关系政策实践及评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新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创新
    5.1 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及其新背景
        5.1.1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5.1.2 提出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新背景
    5.2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创新
        5.2.1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创新
        5.2.2 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创新
    5.3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创新
        5.3.1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统筹的空间建设重点
        5.3.2 把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作为统筹的有效途径
        5.3.3 把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统筹的关键
        5.3.4 把“试验区”的探索作为统筹的示范窗口
    5.4 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成效及展望
        5.4.1 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成效
        5.4.2 统筹城乡发展的展望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8)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不足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食品安全管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2 创新点
2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的现状与效能
    2.1 辽宁省食品安全管制的现状
    2.2 辽宁省食品安全管制的效能
    2.3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现状不佳、效能不足
3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不足的成因
    3.1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受双重目标约束
        3.1.1 经济增长目标约束
        3.1.2 社会稳定目标约束
    3.2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受经济、政治双重激励
        3.2.1 GDP增长与干部晋升制
        3.2.2 食品安全与行政问责制
    3.3 地方政府与食品企业存在利益相容性
        3.3.1 食品生产的利益相容性
        3.3.2 食品安全管制的利益相容性
    3.4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体制存在漏洞
        3.4.1 层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不明晰
        3.4.2 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权、责、利关系混乱
        3.4.3 政府问责的机制缺失
4 国外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的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
        4.1.1 美国进步主义时代食品安全管制的过程与内容
        4.1.2 美国进步主义时代食品安全管制的特征与效能
    4.2 日本
        4.2.1 日本食品安全管制的过程与内容
        4.2.2 日本食品安全管制的特征与效能
    4.3 日、美食品安全管制的重要启示
        4.3.1 立法的作用不容忽视
        4.3.2 管制机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独立专业
        4.3.3 多元化的信息交流确保沟通顺畅
        4.3.4 由重视企业利益向重视消费者利益转变
        4.3.5 采取必要的财政手段强化管制效果
5 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不足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政绩考核制度,优化地方政府目标选择
    5.2 合理匹配事权、财权,增强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的能动力
    5.3 完善问责机制,促进规范执法
    5.4 鼓励地方政府创造性的进行食品安全管制
    5.5 完善食品安全管制的立法支持
    5.6 推广国际标准,促进政企共赢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后记

(10)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二、研究的进度与实践中的问题
        (一) 农村社区服务定义和分类的研究
        (二) 农村社区服务投入主体及供给方式的研究
        (三) 农村社区服务筹资方式研究
        (四)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集体背景下农村的社区服务与社会认同
    一、小农的社会需求与集体化的逻辑
        (一) 小农的社会需求与人民公社集体化的出现
        (二) 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形成和确立
    二、国家安排下的农民自我服务
        (一) 投入主体:以集体为主、国家为辅的二元主体
        (二) 筹资渠道:集体税收、提留与一平二调
        (三) 供给原则:计划调配与划拨
    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社会影响
        (一) 加剧农村内部分割与城乡二元分割
        (二) 社会认同弱化:农村社区服务的供给计划与实际承受能力的张力
        (三) 操作层面的失误加速了农民认同的分离
        (四) 总体性社会认同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村改革后社区服务与社会认同的变迁
    一、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 农民的分散经营与需求的多元化
        (二) 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发展及其限度
    二、从集体化服务到市场化服务
        (一) 投入主体:集体主体逐步消退,农户与市场主体开始出现
        (二) 筹资渠道:集体收入、"三提五统"与集资摊派
        (三) 供给原则:从计划调拨转向社会化服务
    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社会影响
        (一) "三农"问题凸显
        (二) 农民职业和身份的分化
        (三) "搭便车"与分税制加速了农民认同的裂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
    一、新农村建设:重大的社会建设工程
        (一) 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重建
        (二) 将基本公共服务引入农村
    二、新时期农村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 投入主体:国家主导下的多元组合
        (二) 筹资渠道:公共财政与多种资金来源
        (三) 供给原则:等价交换和市场交易
    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 城乡一体化与社会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服务重建认同:通向社会融合之路
    一、服务: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
    二、服务:社会联系和组织的纽带
    三、通过社区服务增强农民的社区认同
    四、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团结与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 集中整治畜水产品 确保群众安度“两节”(论文参考文献)

  • [1]春节假期食品市场扫描(一) 春节市场:货丰价稳供应充足[J]. 孙永立. 中国食品工业, 2020(01)
  • [2]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应急管理, 2017(01)
  • [3]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4]临汾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 王旭东.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5]中国共产党改善新疆民生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D]. 热合木江·沙吾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6]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易泽忠. 中南大学, 2012(01)
  • [7]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D]. 彭晓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8]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管制效能不足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食品安全管制为例[D]. 焦玉娇.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9]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 全面完成总局党委确定的各项任务[N]. 许跃兵. 北大荒日报, 2010
  • [10]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D]. 管义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集中整治畜牧水产品 确保“两节”期间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