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

一、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论文文献综述)

夏海[1](2022)在《唯才是举 不拘一格——读曹操“求贤三令”有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杨武金[2](2021)在《墨家尚贤尚同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墨家的尚贤尚同思想就是主张要由贤能之人用上下一心的制度来管理国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墨家尚贤思想的关键是强调平等尚贤,也就是说必须将真正贤能的人选择出来治理国家。墨家尚同思想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真正完善合理的社会治理体系。墨家尚贤尚同思想的发展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朱洲[3](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张晓鹏[4](2021)在《“替曹操翻案”:1959年前后历史理论的变动》文中指出“替曹操翻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一场历史人物评价运动。因此,这一运动蕴含着复杂的学术内涵和微妙的政治意蕴。对于作为政治事件的“替曹操翻案”,学者和舆论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对作为学术、思想事件的“曹操论战”,关注者却寥寥无几。事实上,“曹操论战”或包涵、或体现着1949年后一系列重要历史观念的变迁。对于这些观念转折及其影响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展开。论战的动机与过程,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内容。郭沫若通过创作历史剧《蔡文姬》等方式发起“替曹操翻案”,并非仅仅是个人志趣的表达,而是存在着现实的考量。所谓“总理的提示”确有其事,但似乎是出于无意间,既非命令,也非政治任务。毛泽东虽确曾与郭沫若直接讨论过曹操,但他的“提示”更多的是“暗示”而非“明示”。1957—1958年间,毛泽东数次在公开场合评论曹操,这一举动为具有敏锐政治嗅觉的郭沫若意会,论战的发生便带有了二人“唱和”的意味。相较之下,探寻曹操论战的学术背景显得更有意义。论战的发生顺应了近代以来“替曹操翻案”的潮流,并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界正在进行的众多热点问题交叉在一起。同时,经历了 1958年“史学革命”的学术界,有识之士将重新评价曹操作为打破沉闷学术空气的突破口,论战的发生提供了契机。论战发生后,争论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曹操能否超越阶级,推动历史进步”。在实际争论中,对曹操的评价及具体问题的讨论难以做到非此即彼,俨然一片混战,但大多学者都从不同程度上肯定了曹操的历史作用。在清理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才能以思想史的视角对“曹操论战”进行重新审视。概括地说,“曹操论战”从价值、立场与方法三个层面与1949年后历史理论的嬗变发生关联。从价值的角度看,论战首先冲击的是传统的儒家伦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其影响之下,传统史学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因此,传统史家在历史研究中往往将价值判断置于事实判断之上。无论是从“正统史观”还是曹操个人道德的角度出发,曹操早已成为传统史学否定的对象。晚清近代以来历史进步观念的兴起,对传统史学以道德为本位的评价方式产生了冲击。社会进化论和唯物史观是历史进步观在近代中国前后相续的两种存在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为主流历史观念。在“曹操论战中”,鲜明地呈现了历史评价的标准,由以政治伦理和个人道德为本位的“道德评价”,向以历史功绩为本位的“事功评价”的转移。从中可以看出“曹操论战”对儒家伦理史学解构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人民选择”与“正统观念”的对立、“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的矛盾、“历史规律”与“个别人物”孰重孰轻等层面。在民族立场与阶级立场的视野下,“曹操论战”的思想史同样彰显出深刻的思想史意涵。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曹操的作为,尤其是镇压黄巾起义的“罪行”自然不能被宽恕。而站在民族本位的立场上,曹操统一北中国等历史功绩却无法忽视。“人民本位”思想的发展演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涵盖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革命党人和学者对历史主体认识和探索的过程。毛泽东、郭沫若等人的相关论述表明,“人民本位”的实质就是“阶级本位”。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历史环境中,“人民本位”思想呈现出种种缺陷:这一历史观念已不能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者到中华民族代表这一角色的转换。在历史研究中,对“人民本位”对“封建社会”的全盘否定存在着走向民族虚无主义危险。1959年“替曹操翻案”无疑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思维方式从“人民本位”转向“民族本位”的具体表征。正是因为站在了民族的立场上,才对曹操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只有在这个立场上曹操才能超越阶级,成为黄巾农民起义的继承者。郭沫若是从曹操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贡献的角度而不是打击了侵略者的角度提出曹操应当是一个民族英雄的。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曹操攻打乌桓才有了民族融合的意义。在方法论视野下,“替曹操翻案”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研究领域,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之间的博弈。阶级观点在传入中国之初,就由于其同情劳动人民的底层价值倾向产生偏差。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变本加厉,在1958年“史学革命”中彻底走向绝对化。相对于传统史学对曹操评价的“旧案”,“阶级观点”对曹操否定的“新案”似乎更为牢固。正统主义史家从来没有将镇压农民起义作为曹操的一项罪状,相反,只有运用阶级观点研究历史的学者才作如是观。因此能否为镇压黄巾起义的曹操翻案成为论战中学者最为纠结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曹操论战”不仅仅像学者通常认为的那样从客观上反对“史学革命”,而是从主观上就是对“史学革命”的反拨。更为明显的是,论战中反对阶级观点对曹操的否定,由为曹操翻案进一步扩展到为殷纣王、秦始皇、武则天其它封建统治阶级的帝王将相翻案,进而反对“打破王朝体系”的口号等等,都是反对阶级观点片面化的体现。在历史人物评价理论问题的讨论中,“曹操论战”坚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主义方法,批判了论战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尤其是对个人在历史上地位肯定,对个人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作用关系的正确探讨,都带有对史学界错误倾向“纠偏”的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大小小此起彼伏、堪称波澜壮阔的论辩中,“曹操论战”只能算得上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前有1958年“史学革命”,后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曹操论战”如何能不被淹没?更致命的是,“曹操论战”夹在二者中间,却并未能够“力挽狂澜”,扭转史学界一路向左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论战”对绝对化阶级观点的反拨只能算“昙花一现”。但我门不能因此就否定它在史学史上的贡献。“曹操论战”呈现出的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十分难能可贵,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群广泛参与其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最热门的话题,曹操论战是一场大规模地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史学研究的实战演练,推动了唯物史观的普及运用,同时,它对阶级观点的反思,是对唯物史观发展的推动。在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中,曹操论战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历史人物评价、农民战争、古史分期等理论问题的深入,功不可没。在具体的研究中,曹操论战引发了建国后长达三十年曹操研究的高潮,进而带动了对汉末魏晋历史的研究。当然,这并不是说“曹操论战”无可指摘。如果是论战在史学史上的贡献是得大于失,那么它在思想史上却留下了相当严重的后果。“替曹操翻案”的对儒家伦理的批判导致了历史与伦理的决裂。曹操的许多行为,比如杀人、奸诈的个人品质,违反了人类的普世价值,是在任何历史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中都不值得被提倡的。历史进步标准也不能完全取代道德评价。传统史学的伦理教化功能无法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并非与价值无涉。因此,重建史学与伦理的联系,重视史学中“史学伦理”的研究,应当成为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方沛倩[5](2020)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从严治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管党治党原则。延安时期,在总结早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得失的基础上,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建理论为指导,立足抗日战争时期及抗战胜利之初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党内出现的复杂问题等客观实际,围绕建设一个更加布尔什维克化的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以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从严治党理论体系。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突出鲜明的人民立场,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涵盖了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各方面,彻底肃清了“左”倾教条主义残余,从而实现了全党的团结与统一。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严治党思想,而且促进了全党的空前觉醒与统一,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因此,挖掘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时代价值,全面把握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要义,对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改进作风、严明党规党纪、强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王有翠[6](2019)在《诸葛亮的管理思想论析》文中研究指明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在治蜀期间,诸葛亮的管理实践体现了以实事求是、运筹于帷幄的计划观;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组织观;赏罚分明的控制观和以身作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领导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诸葛亮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武金[7](2019)在《墨家尚贤论及其实施办法》文中认为尚贤是墨家的十大主张之一,墨家十分重视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墨家尚贤的根本特点就是任人唯贤,即只以才德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墨家主张应该从待遇到地位上都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在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王斌,宋蔚[8](2018)在《中国传统用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传统用人思想涉及对人才的识别、选拔、任用、考核和赏罚等方面。传统用人思想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任人唯亲""任人唯贤""任人唯德""任人唯才"和"德才兼备"等主要用人思想,最后汇聚成多元并存的用人思想体系。"亲"与"贤"的选择是传统用人思想的主要矛盾,"士"是传统用人思想的主要作用场域,"国家需求"是传统用人思想的核心。批判继承传统用人思想,对丰富新时代人才思想、完善人才体系、更好地使用和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肖玉华[9](2016)在《古代用人思想与现代企业用人理念》文中认为现代企业用人理念的科学化设计是提升我国官吏选拔制度执行质量的根本,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古代用人思想的主要组成因素,并对现代企业用人理念的优化方案进行了科学的设计。

肖若然[10](2008)在《我国古代人才思想和实践举要》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古代人才思想十分丰富,涉及对人才的认识、人才的选择和任用等方方面面。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全面,由看外在因素到重心理特征,由任人唯亲到任人唯贤,由一般使用人才到有效利用人才的特征。这些思想和实践,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二、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论文提纲范文)

(2)墨家尚贤尚同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墨家尚贤思想的关键是平等尚贤
二、墨家尚同思想以尚贤为前提
三、墨家尚贤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墨家尚同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4.1 核心观点
        1.4.2 创新点
        1.4.3 重点及难点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3.2.5 经验教训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4.1.1 对党绝对忠诚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2.2 坚定理想信念
        4.2.3 干群平等
        4.2.4 不谋私利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4.3.3 任人唯贤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4.4.1 注重实绩
        4.4.2 突出胜任力
        4.4.3 注重实践锻炼
        4.4.4 强调斗争精神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4.5.1 密切联系群众
        4.5.2 理论联系实际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4.6.1 模范遵守纪律
        4.6.2 自觉接受监督
        4.6.3 实行问责制度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5.2.6 干部权责一致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替曹操翻案”:1959年前后历史理论的变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1959年“曹操论战”概说
    第一节 “替曹操翻案”的背景
        一、从《蔡文姬》的创作动机说起
        二、“主席的提示”
        三、毛泽东“替曹操翻案”的用意探究
    第二节 “曹操论战”的内在理路
        一、近代以来“替曹操翻案”的潮流
        二、“曹操论战”发生的学术环境
        三、史学界“拨乱反正”的突破口
    第三节 “曹操论战”的过程
        一、酝酿: 从文学讨论入手
        二、开战: “翻案者”的理论立场
        三、对垒: “反对者”的逻辑
        四、混战: 具体问题的讨论
        五、下沉: 学术圈外的讨论
第二章 价值: 从道德评价到事功评价
    第一节 传统史学与儒家伦理
        一、历史与道德的悖论
        二、传统史学的儒家伦理特色
    第二节 从“道德”到“事功”: 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一、历史进步观对道德评价的冲击
        二、论战中曹操评价标准的转换
        三、辩证法: “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第三节 “曹操论战”对儒家伦理史学解构的影响
        一、“人民选择”与“正统观念”的对立
        二、“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的矛盾
        三、“历史规律”与“个别人物”孰重孰轻
第三章 立场: 从人民本位到民族本位
    第一节 1949年后思想转移的背景
        一、从革命者到中华民族的代表者
        二、民族史观与阶级史观的张力
    第二节 “人民本位”的实质——阶级本位
        一、平民主义: 毛泽东人民观的根本特征
        二、“帝王本位”的反面: 郭沫若人民本位思想
        三、“人民本位”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冲突
    第三节 从“阶级”到“民族”: “替曹操翻案”的立场
        一、民族与阶级视野下的曹操
        二、“曹操打黄巾”: 对“人民立场”的商榷
        三、“曹操打乌桓”: “民族英雄”论何以成立
第四章 方法: 从阶级观点到历史主义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观点的绝对化
        一、底层倾向与阶级观点的中国化
        二、阶级观点的深化与偏向
        三、伦理主义: 绝对化阶级观点特征
    第二节 “曹操论战”中对阶级观点的反拨
        一、“新案”难翻: 阶级观点对曹操的根本否定
        二、隐晦批评: 对阶级分析的纠偏
        三、直接反拨: 遏制“史学革命”
    第三节 “曹操论战”中“历史主义”与“非历史主义”讨论
        一、历史人物评价的历史主义方法
        二、论战中对历史主义评价人物方法的运用
        三、论战中对“非历史主义”的批评
第五章 “曹操论战”的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曹操论战”在史学史上的失与得
        一、对阶级观点的反思“昙花一现”
        二、学术氛围与论战群体自由广泛
        三、理论问题与具体研究的推进
    第二节 历史与伦理的决裂:曹操论战的最大困惑
        一、曹操论战的思想史后果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道德维度
        三、“史学伦理”: 重建历史与道德的联系
结语
    一、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纠偏”
    二、论战后历史观念的转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第一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严管党治党思想
        二、列宁从严管党治党思想
        三、中共早期治党思想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现实依据
        一、国内外严峻的革命形势
        二、共产党党内复杂的问题
        三、陕甘宁地区艰难的状况
第二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色
    第一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固本培元,筑牢从严治党思想根基
        二、唯才是举,夯实从严治党组织基础
        三、激扬浊清,培育从严治党优良作风
        四、建章立制,扎紧从严治党制度笼子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鲜明特色
        一、从严治党的立场明确
        二、从严治党的内容丰富
        三、从严治党的效果显着
第三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第一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丰富了马列主义治党理论
        二、推进了全党的空前觉醒与统一
        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二节 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从严治党必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二、从严治党必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三、从严治党必须持续深入改进作风
        四、从严治党必须严明党的纪律
        五、从严治党必须强化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墨家尚贤论及其实施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墨子尚贤的原因和理由
二、墨家心目中的贤者
三、墨家尚贤的具体做法和根本原则

(8)中国传统用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用人思想发展史
    (一) 先秦时期用人思想
        1.“禅让制”中的用人思想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用人思想
    (二) 秦汉时期用人思想
        1. 秦朝的“法术御人”思想
        2. 两汉的用人思想
    (三) 三国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用人思想
        1. 三国时期的用人思想
        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用人思想
    (四) 唐宋时期的用人思想
        1. 唐王朝时期的用人思想
        2. 两宋时期的用人思想
    (五) 明清时期的用人思想
二、中国传统用人思想发展史评
    (一) 宏观层面对传统用人思想的综合抽象
        1.“亲或贤”:传统用人思想的主要矛盾
        2. 士:传统用人思想的主要作用场域
        3. 国家需求:传统用人思想的核心
    (二) 微观层面对传统用人思想的具象分析
        1. 用人关乎天下得失、兴亡
        2. 坚持以辩证态度认识传统用人思想
三、传统用人思想对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价值
    (一) 批判继承传统用人思想
    (二) 把人才置于国家战略高度
    (三) 采取积极的人才竞争战略

(9)古代用人思想与现代企业用人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用人思想
    1. 人治思想与重视人才
    2. 唯才是举
    3. 不能求全责备
二、现代企业用人理念
    1. 以人为本的思想
    2. 以能力为本,任人唯才
    3. 包容创新的理念
三、结论

(10)我国古代人才思想和实践举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用人的标准
    1.用人唯旧。
    2.用人唯贤。
    3.用人唯功。
    4.用人唯才。
    5.德才兼备。
二、关于人才的分类
    1.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2.圣人、愚人、君子、小人。
    3.成才、奇才、散才、不才。
    4.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关于人才的选拔
    1.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
    3.秦汉时期。
    4.魏晋时期。
    5.隋唐至明清时期。
四、关于人才的辨别
    1.“八观”“六验”法。
    2.骨相形占法。
    3.“七观”考察法。
    4.“八观”知人法。

四、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论文参考文献)

  • [1]唯才是举 不拘一格——读曹操“求贤三令”有感[J]. 夏海. 党员干部之友, 2022(02)
  • [2]墨家尚贤尚同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 杨武金. 职大学报, 2021(06)
  • [3]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替曹操翻案”:1959年前后历史理论的变动[D]. 张晓鹏. 山东大学, 2021(10)
  • [5]延安时期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方沛倩. 闽南师范大学, 2020(11)
  • [6]诸葛亮的管理思想论析[A]. 王有翠. 中部社科研讨会论文集(1), 2019
  • [7]墨家尚贤论及其实施办法[J]. 杨武金. 职大学报, 2019(03)
  • [8]中国传统用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 王斌,宋蔚. 中国人事科学, 2018(06)
  • [9]古代用人思想与现代企业用人理念[J]. 肖玉华. 商场现代化, 2016(15)
  • [10]我国古代人才思想和实践举要[J]. 肖若然.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任人唯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