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L100履带推土机传感器优化更新

红旗L100履带推土机传感器优化更新

一、红旗L100履带推土机传感器的优化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许文杰[1](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工程机械无人驾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无人驾驶指的是智能车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完成自动规划路线、转向角预测和避障等一系列动作,安全行驶至目的地的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在降低事故率,解放生产力及建造无人化工厂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无人驾驶技术把系统解耦为多个子模块,由系统统筹各个模块的信息做出决策。与汽车相比,工程机械的无人驾驶工况更恶劣,环境更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汽车行业的无人驾驶技术不能直接移植到工程机械领域。针对工程机械的工况特点,开发工程机械专用的无人驾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了基于规则、强化学习和端到端等三种无人驾驶决策方法,分析了雷达、摄像头、定位系统等常见传感器的优劣势,确定了基于单目相机的端到端的无人驾驶方法。为满足模型需要,提出了一种新型实时语义分割算法,该网络在保证实时性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融合空间特征。本文对该网络在CamVid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在性能及实时性上优于ENet和SegNet。本文基于所构建语义分割神经网络搭建了端到端网络模型。为了测试模型效果,缩短开发时间,同时为了实验安全,本文在对比了三种无人驾驶模拟器后选用Udacity self-driving-car-sim模拟器对所构建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以均方误差和实际驾驶效果对仿真进行了评判。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具有较小的均方误差,在实际模拟驾驶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完成全程车辆驾驶。仿真表明,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特征提取能力和转向角预测能力。为了验证所构建模型在实车上的效果,本文选择NVIDIA Jetson TX2作为神经网络计算载体,以某电动履带式挖掘机作为试验车,选择校园某四合院内非结构化道路进行了无人驾驶实验。通过测试集均方误差、实时性以及直线行驶、转弯、小角度回正等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模型效果进行了评判。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神经网络在测试集上具有较小均方误差,在NVIDIA Jetson TX2中可以达到实时性要求,试验车在非结构化场景中,可以完成直线行驶,转弯任务,在小角度回正中,具有较好的控制特性。

裴换鑫[2](2019)在《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分层拓扑图建模与构型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Power split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PS-HEV)可实现发动机和车轮动力输出端转速和转矩的解耦,提高了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金项目《EVT动力分流混合动力系统图论建模及构型优化综合的设计理论研究》(项目号:51575064)的依托下,开展了以下研究:(1)在已有行星齿轮图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PS-HEV构型方案的设计提出了分层拓扑图论的建模方法;采用图论中邻接矩阵,实现PS-HEV构型方案的“数字化”建模,为后续大量构型方案的自动建模打下基础。(2)基于帕雷多优化原理(Pareto Optimal Principle)和动态规划算法(Dynamic Programming,DP)提出一种兼顾计算效率和准确性的快速动态规划算法(Rapid Dynamic Programming,Rapid-DP),使后续大量PS-HEV设计方案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成为可能。(3)将Rapid-DP算法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m Optimization,PSO)相结合形成联合优化算法,该优化算法可解决多模式PS-HEV构型方案中传动参数和部件参数同时优化的问题。(4)构型方案优选过程中,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被选作PS-HEV构型方案性能评价指标。其中,以加速性能来表征设计方案的动力性,以FTP72或HWFET工况下的燃油消耗来表征构型方案的燃油经济性。(5)以分层拓扑图论方法为工具,系统的解决了单行星排机构的单模式PS-HEV构型方案设计问题。另外,从构型模式的角度,提出一套系统的自动建模方法,解决了双行星排机构多模式PS-HEV构型方案的设计问题。(6)为解决新型的四轮驱动PS-HEV传动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设计方案。将分层拓扑图论的建模方法拓展到多模式四轮驱动PS-HEV传动方案设计中,实现了双行星排齿轮机构的多模式四轮驱动PS-HEV构型设计方案的优选。

陈有权[3](2018)在《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不断进步,但随着石油资源日渐匮乏以及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节能减排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工程机械作为高耗能行业,相关的技术探索从未停止,近年来呼声更加强烈。其中,混合动力技术是目前实现车辆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混合动力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工程机械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近年来,对工程机械混合动力系统的研究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主要集中在挖掘机、叉车、推土机等产品上面,且我国对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研究较晚,核心技术照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工程机械领域中,汽车起重机的这种机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其整车质量非常重,所以要求装机功率大、又由于其起动、制动比较频繁等原因,所以燃油消耗很大,同时,排放性能也非常差。混合动力起重机产品种类非常少,相关理论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整体性研究,且局限于油电混合方式,没有液压混合动力产品。而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功率密度大,在提高起重机燃油经济性的同时,还可以提供较大的驱动力,尤其适用于重负载的工程机械领域。为了提高汽车起重机整机性能、行业技术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化升级,开展汽车起重机液压混合动力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吉林大学与国内某知名企业的合作项目——“起重机底盘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开发”的资助下,以50吨级汽车起重机底盘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参数优化匹配、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计算机仿真和实验对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实现起重机节能减排目标,为以后的产业化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关于混合动力车辆的研究现状、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前置双轴式并联液压混合动力结构,充分利用变速箱的调节作用,较大幅度地提升起重机的动力性能,并非常适合车辆改装;2、从系统的角度建立了整车纵向力学模型、发动机、液压泵/马达、液压蓄能器等关键元件的数学模型,为系统参数匹配及系统仿真打下理论基础;3、在对汽车起重机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关键元部件重要参数匹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动力系统优化目标函数,利用提出的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IMOPSO)对系统关键元部件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参数优化结果将作为关键元部件最终选型的重要参考依据;4、通过对整机行驶模式的分析,制定了制动能量再生、利用与主动充能控制策略。为了提高转矩控制对系统参数大范围摄动的鲁棒性,采用分数阶PID控制方法,对液压泵/马达进行转矩控制,其控制效果优于智能PID控制方法;5、为了缩短混合动力系统的开发时间并节约成本,寻找最佳设计方案及设计参数,本文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应用LMS Imagine.Lab AMESim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分析和评估,找出了早期方案的不足,提前预测系统性能;6、基于国产某型号传统起重机,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试验样机,并成功地将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移植到起重机底盘中,设计了系统性能测试方案并进行了物理样机测试,验证了理论分析及仿真的正确性。

林强[4](2018)在《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增程式动力系统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水陆两栖车辆同时具备车辆与船舶的特性,既可在陆上行驶,又可水面航行,在军事、经济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水上机动性,某水陆两栖车采用了可提升式的悬架,考虑结构布置的要求,选用了电力传动作为陆上行驶的主要的动力传输形式,为了满足两栖车静默功能和续航里程的要求,提出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增程式动力系统,重点依据两栖车辆的陆上行驶平均功率选择动力电池及发电机容量,并参考水上航行功率适当增大发动机选型功率,该增程式方案可有效满足水陆两栖车的轻量化设计需求和静默设计要求。从可查阅的文献看,目前有关基于水陆两栖车的混合动力系统研究较少,论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提出了水陆两栖车的增程式动力系统方案,完成了动力系统部件参数匹配,研究了增程式控制策略,基于CRUISE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完成了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仿真分析,搭建了原理样机试验平台,主要工作如下:一、针对两栖车辆动力需求的特点,在对比分析三种动力系统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之上,选定了增程式动力系统方案作为两栖车的动力系统,规划了增程式动力系统的总体系统布局方案。二、分别对于两栖车的水陆工况及功率需求进行了分析,基于整车设计参数和性能指标,综合考虑动力系统质量、性能以及寿命,在确保全局最优的原则下,对于增程式动力系统的发动机功率、起动发电一体机功率、轮边电机以及电池组进行选型计算,确定了动力系统关键部件的参数。三、分析了两栖车动力系统在不同的工况的运行模式,采用了恒功率控制策略作为车辆基本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工况制定了不同控制策略,在确保动力性的基础上实现了较长续航里程。基于Simulink搭建了两栖车动力系统的控制模型,为系统仿真奠定了基础。四、基于CRUISE车辆仿真软件,搭建了动力系统仿真模型,对各种工况下的增程式系统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进行了系统物理样机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动力系统有效保证了车辆的爬坡性能和全负载加速性能,增程模式及纯电模式续航里程分别可达1257km和55.44km,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物理样机实验验证动力系统的参数匹配和控制策略基本可行。

席利贺[5](2018)在《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优化及增程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污染与能源危机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产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识,现已初步确立了将“纯电驱动”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发展导向。增程式电动汽车具有整车成本较低、续驶里程长、不需要复杂的机械传动装置以及清洁高效等优点,发展增程式电动汽车是一种适合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和整体国情的可行发展道路。本论文以增程式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遵循基于模型的控制系统设计思想,开展了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建模、能量管理策略设计与优化、增程器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增程式电动汽车前向仿真模型,模型主要由动力系统部件模型(包括驱动电机模型、增程器系统模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型)、整车动力学模型、驾驶员模型、整车控制器模型四个部分组成。在该模型中构建了基于进气门延迟关闭修正系数的米勒循环发动机平均值模型。利用台架试验与实车试验对模型的仿真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对增程式电动汽车在实际工况下的性能进行较高精度模拟,并能够模拟出增程器系统工作过程中米勒循环发动机的主要动态特性,可作为能量管理策略设计及增程器控制系统开发的仿真平台。研究了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流全局优化问题,以燃油消耗量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对能量流全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针对传统动态规划算法的误差累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电池SOC(State of Charge)状态空间有效求解区域的动态规划ESR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动态规划算法相比,所提出的动态规划ESR算法降低了累积误差,使动力电池SOC终端状态与目标值的差值在1%以内;并且在NEDC工况下,与原车采用的电能消耗-电能维持型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相比,基于动态规划ESR算法提高了燃油经济性近19%。本文系统分析了增程式电动汽车充电特点,指出提高增程式电动汽车总运行时间内燃油经济性的能量管理策略控制目标为:对行驶周期内的整车需求功率进行优化分配,控制动力电池SOC随行驶里程以近似线性变化的方式下降;为了提高车辆在行驶周期结束进入充电站时动力电池存储电能的能力,动力电池SOC应处于最低限值。基于此,本文采用Elman神经网络对能量流全局优化结果进行训练,构建了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流全局优化控制模型集,并与动力电池电能消耗率计算模块、动力电池目标SOC计算模块和控制模型选择算法相耦合,提出了基于能量流全局优化控制模型的实时能量管理策略。为了提高增程器能够在响应目标发电功率过程中的动态性能,根据V型开发模式,设计了增程器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软件方面,提出了基于模糊自适应优化PID的增程器协调控制策略,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糊自适应PID基准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以增程器转速误差及其变化率为输入的模糊推理算法;在增程器硬件设计方面,完成了微处理器选择、电源电路设计和通讯模块设计等,并利用Altium Designer完成了印刷电路板整体设计;最后利用MATLAB软件中RTW自动代码生成工具箱,开发了增程器协调控制策略嵌入式代码,并完成了增程器控制系统软硬件集成。利用dSPACE实时仿真系统,建立了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硬件在环试验平台。通过硬件在环试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能量管理策略及其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有效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能量管理策略能够实时控制增程式电动汽车并实现设计目标;与原车控制策略相比,在已知驾驶员期望行驶里程信息时,采用该策略可以提高行驶周期内燃油经济性9.2%,并能够控制动力电池SOC在车辆行程结束达到充电站时降到最低值。建立了增程器试验台架,进行了增程器不同工作模式的台架测试。分析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增程器控制系统能够实时控制增程器并能够达到设计目标;在增程器启动过程台架测试中,相比基于发电机转速控制的启动控制策略,所建立的基于发电机转矩控制的启动控制策略降低了增程器启动过程加速度峰值68.9%以上;在增程器发电功能台架测试中,所设计的基于模糊自适应优化PID的增程器协调控制策略,能够改善增程器在跟随目标发电功率过程中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其中在超调量和稳态误差两方面,与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值相比,平均降低了 55.0%和 36.0%。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6](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鑫[7](2018)在《履带车辆机电耦合动力学分析与轨迹跟踪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履带行走装置机电耦合动力学及自适应控制(51775225)”,对电动双履带车辆机电耦合动力学特性及轨迹跟踪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履带车辆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PWM变频调速控制的履带车辆动力学特性,设计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履带车辆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验证。首先综述了履带车辆机电耦合动力学、运动控制以及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履带车辆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和感应电机动态模型建立了履带车辆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感应电机的动态模型和SPWM变频原理对感应电机的一般动态特性和变频调速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电机的稳态转速-转矩特性进行了对比,为履带车辆机电耦合分析奠定了基础。基于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履带车辆直行、转向暂态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并与稳态运动过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基于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介绍了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基本方法、参数整定和稳定性分析。基于履带车辆的线性化运动学模型设计了履带车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轨迹跟踪控制器,并分别对直线、圆弧以及螺线三种轨迹进行了轨迹跟踪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线性运动学模型的预测控制器可以较好地实现轨迹跟踪任务。设计了履带实验装置以及基于视觉识别和卡尔曼滤波的履带车辆预测控制系统,编写了Matlab和Lab View控制程序,对两条直线运动轨迹进行了跟踪试验,验证了轨迹跟踪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建立了履带车辆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履带车辆直行、转向的动力学特性,设计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轨迹跟踪控制算法,为提高履带车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供了参考。

祝强[8](2017)在《林地履带底盘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林地作业,地形环境复杂、坡度较大,地面土壤软硬度差异大且植被茂盛,使得作业机械的行驶空间变得狭小。为适应南方林地作业环境,需要一款操作灵巧、转弯半径小、结构紧凑且越障能力强的作业平台。履带底盘作为行驶平台有着良好的全地形通过能力和稳定性,能够适应丘陵地区的作业环境,为了发挥这一优势,设计出一款针对林地作业的履带底盘。动力传动系统作为履带底盘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了其能否达到主要性能指标,在此前提下,本文主要开展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与优化的研究,并结合CRUISE软件进行仿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林地履带底盘使用环境与性能要求提出其动力传动系统的组成形式和整体布置方式,并就底盘对性能的需求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动力传动系统各个部件的进行选型与参数设计。2、针对整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各个主要部件建立数学模型,提出履带车辆在CRUISE软件中建模的方法,并利用CRUISE软件建立履带底盘的结构模型。3、明确履带底盘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评价指标,采用CRUISE软件对履带底盘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仿真,结合性能仿真结果确定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良好度。4、在确定发动机型号的情况下,对传动系统的参数进行优化。将驱动功率损失率与百公里燃油消耗量作为动力性和经济性目标进行优化。利用CRUISE软件中的DOE试验设计功能开展传动系统参数匹配的研究,在多种匹配结果中得到较优的匹配方案。5、将动力传动系统匹配的结果应用于实际方案中,试制出履带底盘样机并开展实地验证工作。通过仿真结果分析,验证优化匹配后履带底盘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能否满足性能设计要求。

何永明[9](2017)在《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与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汽车技术的进步,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1951年版《公路工程设计准则(草案)》中,首次规定我国I级公路最高设计速度为120km/h。60多年来,车辆性能和道路设计施工技术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设计更高车速的超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可能。目前发达国家高速公路设计车速普遍高于我国,并有进一步提高限速的趋势。例如,美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为129knm/h(80mile/h),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高速公路最高限速130km/h,意大利将最高限速提至140km/h,德国部分高速公路甚至不设限速。我国超过120km/h超高速公路相关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国外相关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提出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和经济评价的研究,为将来超高速公路建设可行性提供依据。在分析公路、高速公路定义和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超高速公路的定义和分级,并对超高速公路驾驶特性进行了分析,对超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进行了计算。超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研究表明,超高速公路通行能力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在50~60km/h时达到最高值;随着车速的继续提高,通行能力逐渐下降。因此,为传统单个汽车服务的超高速公路,并不能提高通行能力,若按汽车列车方式计算超三级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则通行能力与车速成正比,在设计速度为180km/h时,其通行能力达到传统高速公路的8倍以上。分析了全球交通安全形势,虽然世界人口和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全球交通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逐步趋于稳定,表明过去为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而实施的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分析了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车”和“路”的因素。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汽车技术保障和道路技术保障三个方面对超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性进行了论证。论证结果表明,通过提高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道路和车辆的技术标准,超高速公路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研究了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横断面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以普通高速公路线形设计理论为基础,以铁路线形设计为参考,对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横断面线形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为超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奠定了基础。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包括平面线形组成、直线长度限制、圆曲线半径确定和缓和曲线长度确定。超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包括纵坡度限制、纵坡坡长限制和超高速公路竖曲线参数确定。超高速公路横断面设计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横断面组成和直线路段车道宽度等。计算和分析表明,通过采用大半径平面曲线和较平缓纵坡等手段,可以提高超高速公路安全性。研究了汽车燃油经济特性,包括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燃油消耗方程及经济特性曲线、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途径、汽车行驶燃油消耗图和测定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试验方法。通过高速公路实车实验和“易车测试”网提供的实车油耗实验数据,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20km/h以下燃油消耗曲线进行曲线拟合,并对120km/h以上超高速公路燃油消耗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车速为140km/h、160km/h和180km/h时的等速油耗,分别是车速为120km/h时等速油耗的1.30倍、1.74倍和2.09倍。在分析普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造价的基础上,对超高速公路造价进行了估算,并以此为依据,参考普通高速公路建设成本和通行费收取标准,估算了各级超高速公路通行费标准。根据超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取标准和预测各级超高速公路燃油消耗费用计算超高速公路使用的单车成本和单人成本。在公路客运、铁路客运和民航票价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以上几种出行方式的每人每公里单位成本,并与超高速公路每人每公里单位出行成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高速公路出行每人成本在0.29~0.47元/人/km之间,高于公路大客车0.28元/人/km、普通高速公路自驾0.18元/人/km和特快列车0.23元/人/km,但是低于高铁一等座0.78元/人/km,且远低于民航班机经济舱0.92元/人/km和公务舱2.42元/人/km,因此超高速公路出行在经济上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对超高速公路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论证分析,超高速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超一级高速公路、超二级高速公路和超三级高速公路将分别在15年、30年和40~50年内进入工程实践。

雷雪媛[10](2016)在《履带车辆履带板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作为提高性能的重要手段,设计者们在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采用优化的方法,本学位论文针对某型30t军用履带车辆,进行了履带板的优化设计,为解决履带车辆的软地面通过性提供了参考。论文重点建立了单块履带板-地面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进行了履带板牵引性能有限元分析,开展了履带板的牵引土槽试验工作,针对不同典型路面提出了履带板优化参数,并对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履带板进行了有限元强度校核。考虑履带板履刺形状参数,建立了单块履带板-地面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BAQUS自带的Mohr-Coulomb本构模型,依据土壤的力学性质,对土壤进行建模,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履带板-地面土壤推力模型。在室内进行了不同路面土壤条件下不同规格履带板的土槽牵引试验,计算得到各个工况下的最大附着力数据,对土壤最大附着力均值和履带板结构参数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方程,并对拟合结果与前文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比较。且针对履刺高度、履刺间距、履刺八字角度三个结构参数对附着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提高履带车辆软地通过能力,以履带车辆单位重量的挂钩牵引力为优化目标,以车辆功率消耗、相关国军标要求和参数相互关系为约束条件,以履刺高度、履刺角度、履带板间距三个履带板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结合履带车辆行驶的三种典型路面工况,对履带板进行优化,提出了性能更优的履带板参数,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校核。对优化后的履带板在静止、匀速直行、爬坡、转弯等不同工况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各个部位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值,并且给出应力云图和位移云图。履带板板体在受力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板体靠近销耳处应力较大,销耳孔边缘位移变化最大。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履带板满足材料的强度要求。

二、红旗L100履带推土机传感器的优化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旗L100履带推土机传感器的优化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工程机械无人驾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驾驶汽车研究现状
        1.2.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1.2.3 无人驾驶工程机械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分布
第2章 无人驾驶总体方案设计
    2.1 无人驾驶感知方法
        2.1.1 激光雷达
        2.1.2 摄像头
        2.1.3 定位系统
    2.2 无人驾驶决策方法对比
        2.2.1 基于规则的无人驾驶决策方法
        2.2.2 基于强化学习的无人驾驶决策方法
        2.2.3 基于端到端的无人驾驶决策方法
    2.3 总体方案设计
        2.3.1 决策方法设计
        2.3.2 传感器选择
        2.3.3 无人驾驶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稠密卷积连接的实时语义分割算法
    3.1 当前语义分割算法分析
    3.2 卷积神经网络关键技术
        3.2.1 卷积层
        3.2.2 优化方法
        3.2.3 批标准化层
        3.2.4 模型缩减
    3.3 基于稠密卷积连接的实时语义分割网络
        3.3.1 DenseNet
        3.3.2 网络结构设计
        3.3.3 网络结构
    3.4 实验与结论
        3.4.1 数据集介绍
        3.4.2 评价标准
        3.4.3 实验设置
        3.4.4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Udacity模拟器的仿真验证
    4.1 仿真器选择
        4.1.1 TORCS
        4.1.2 Carla
        4.1.3 Udacity self-driving-car-sim
    4.2 仿真数据获取与分析
        4.2.1 仿真数据获取
        4.2.2 数据分析
    4.3 模型训练与仿真分析
        4.3.1 模型构建
        4.3.2 模型训练
        4.3.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非结构化道路的实车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方案设计
    5.2 实车平台搭建
    5.3 数据采集
    5.4 无人驾驶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模型训练
        5.4.2 模型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的创新性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 个人简历
    二、 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三、 申请/授权的发明专利
    四、 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2)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分层拓扑图建模与构型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S-HEV传动系统的原理及发展现状
        1.2.1 PS-HEV传动系统的原理
        1.2.2 PS-HEV 传动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PS-HEV传动系统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
        1.3.1 杠杆法对 HEV 传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1.3.2 键合图对PS-HEV传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1.3.3 图论对PS-HEV传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分层拓扑图的PS-HEV传动系统的建模方法
    2.1 引言
    2.2 PS-HEV构型方案的图论建模
        2.2.1 行星传动系统的标准图画模型
        2.2.2 PS-HEV的分层拓扑图模型
    2.3 分层拓扑图论在PS-HEV构型方案设计中的研究
        2.3.1 基于分层拓扑图论的PS-HEV构型模式的分析
        2.3.2 基于分层拓扑图画的运动学/动力学建模方法
        2.3.3 多模式PS-HEV传动系统的方案合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快速动态规划算法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混合动力汽车中动态规划算法
        3.2.1 动态规划算法的原理
        3.2.2 PS-HEV能量管理优化数学模型
    3.3 快速动态规划算法
        3.3.1 快速动态规划算法的原理
        3.3.2 快速动态规划算法的案例分析
    3.4 联合优化算法对多模式PS-HEV构型方案的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单模式两轮驱动PS-HEV传动系统的研究
    4.1 引言
    4.2 单行星排机构PS-HEV传动系统的自动建模
        4.2.1 单行星排构型模式库
        4.2.2 运动学矩阵的自动建模
        4.2.3 同构判定和模式归类
        4.2.4 功率分流模式的动力学建模
    4.3 单模式PS-HEV的方案评价
        4.3.1 整车及部件参数
        4.3.2 构型方案的百公里加速性能
        4.3.3 构型方案的燃油经济性
    4.4 本章小结
5 多模式两轮驱动PS-HEV传动系统的研究
    5.1 引言
    5.2 多模式PS-HEV案例分析
    5.3 双行星排机构PS-HEV传动系统的自动建模
        5.3.1 双行星排构型模式库
        5.3.2 动力学的自动建模与分析
    5.4 多模式PS-HEV传动构型方案的综合设计
        5.4.1 多模式PS-HEV传动方案的合成
        5.4.2 多模式PS-HEV传动方案的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多模式四轮驱动PS-HEV传动系统的研究
    6.1 引言
    6.2 四轮驱动PS-HEV传动系统的图论建模
        6.2.1 四轮驱动PS-HEV的图论建模
        6.2.2 四轮驱动PS-HEV的运动学建模
        6.2.3 四轮驱动PS-HEV的动力学建模
    6.3 四轮驱动PS-HEV传动系统的自动建模
        6.3.1 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自动建模
        6.3.2 功率分流构型模式的穷举和分析
        6.3.3 所有可行构型模式的穷举和分析
    6.4 多模式四轮驱动PS-HEV构型的综合设计
        6.4.1 多模式四轮驱动PS-HEV构型方案的合成
        6.4.2 多模式四轮驱动PS-HEV构型方案的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7.2.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2.2 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混合动力车辆研究现状
        1.2.1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1.2.2 混合动力工程机械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混合动力起重机发展现状
    1.3 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1.3.1 混合动力车辆底盘构型
        1.3.2 储能技术
        1.3.3 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策略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系统数学建模
    2.1 引言
    2.2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系统原理
    2.3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整车模型
        2.3.1 建模思想
        2.3.2 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2.3.3 车轮模型
    2.4 驾驶员模型
    2.5 发动机模型
    2.6 液压二次元件模型
        2.6.1 伺服滑阀数学模型
        2.6.2 变量油缸数学模型
        2.6.3 液压二次元件数学模型
        2.6.4 液压二次元件的转矩控制
    2.7 液压蓄能器模型
        2.7.1 液压蓄能器的工作过程
        2.7.2 理想气体能量方程
        2.7.3 液压蓄能器热损失修正
        2.7.4 液压蓄能器SOC定义
        2.7.5 蓄能器低压系统
    2.8 转矩耦合器模型
    2.9 整车控制模型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系统关键元件参数优化匹配
    3.1 引言
    3.2 系统关键部件参数匹配分析
        3.2.1 发动机功率的匹配
        3.2.2 液压蓄能器匹配
        3.2.3 液压二次元件参数匹配
    3.3 系统关键部件参数优化
        3.3.1 多目标优化问题及相关概念
        3.3.2 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3.3.3 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IMOPSO)
        3.3.4 基于IMOPSO算法的系统关键部件参数优化匹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整车行驶模式及能量管理策略分析
        4.2.1 整车行驶模式分析
        4.2.2 模式切换及能量管理策略
    4.3 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4.3.1 制动能量再生策略
        4.3.2 制动能量利用策略
        4.3.3 主动充能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仿真
    5.1 引言
    5.2 整车底盘系统仿真建模
    5.3 混合动力车辆性能评价指标及仿真分析
        5.3.1 车辆整体性仿真分析
        5.3.2 制动效能评价指标
        5.3.3 动力性能评价指标
        5.3.4 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5.3.5 平顺性评价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实验
    6.1 引言
    6.2 实验设计
        6.2.1 实验样车整体结构及主要参数
        6.2.2 实时控制系统
        6.2.3 测点布置与信号采集
        6.2.4 测试工况及方法
    6.3 整机测试与分析
        6.3.1 系统响应及噪声特性测试与分析
        6.3.2 制动性能测试与分析
        6.3.3 动力性能测试与分析
        6.3.4 节油效果测试与分析
        6.3.5 缓冲效果测试与分析
        6.3.6 主系统能量利用及损失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增程式动力系统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增程式电动车概述
    1.3 增程式动力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陆两栖车动力系统总体方案
    2.1 水陆两栖车动力系统方案论证
    2.2 增程式动力系统总体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陆两栖车增程式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3.1 水陆两栖车的整车设计参数和性能设计指标
    3.2 水上工况分析与功率计算
        3.2.1 计算对象
        3.2.2 数值水池构建
    3.3 陆上工况分析与功率计算
    3.4 增程式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3.4.1 参数匹配的原则与方法
        3.4.2 增程器参数设计
        3.4.3 动力电池组参数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陆两栖车增程式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水陆两栖车增程式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的控制目标
    4.2 水陆两栖车增程式动力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4.3 增程式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4.3.1 常见的控制策略
        4.3.2 水陆两栖车增程式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4.3.3 水陆两栖车控制策略模型建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陆两栖车动力系统性能仿真与物理样机实验
    5.1 车辆仿真软件选取
        5.1.1 常用的车辆仿真软件
        5.1.2 CRUISE软件简介
    5.2 CRUISE整车仿真模型建模
        5.2.1 水陆两栖车关键部件建模
        5.2.2 机械信号、电信号和控制信号连接
        5.2.3 控制策略DLL接口导入
    5.3 水陆两栖车动力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3.1 动力性能仿真分析
        5.3.2 续驶里程分析
    5.4 物理样机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优化及增程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常用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增程式电动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增程式电动汽车发展进程
        1.2.2 米勒循环发动机用于混合动力系统发展现状
    1.3 动力系统建模与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1.3.2 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现状
        1.3.3 增程器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2 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前向建模研究
    2.1 增程式电动汽车构型及建模方法分析
        2.1.1 增程式电动汽车构型分析
        2.1.2 混合动力系统建模方法分析
    2.2 动力系统关键零部件模型
        2.2.1 增程器系统模型
        2.2.2 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型
        2.2.3 驱动电机模型
    2.3 驾驶员模型
    2.4 整车动力学模型
    2.5 整车控制器模型
    2.6 增程器及整车模型验证
        2.6.1 增程器模型验证
        2.6.2 整车模型验证
    2.7 本章小结
3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流全局优化研究
    3.1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流全局优化问题数学描述
        3.1.1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流全局优化目标函数
        3.1.2 面向能量流全局优化的动力系统模型简化
        3.1.3 系统状态方程及约束条件
    3.2 基于动态规划ESR算法的能量流全局优化问题求解
        3.2.1 动态规划算法求解过程数值问题分析
        3.2.2 动态规划ESR算法的提出与全局优化问题求解
    3.3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流全局优化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能量流全局优化的实时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4.1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特点分析
        4.1.1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工作模式与能量流分析
        4.1.2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分类及特点分析
    4.2 基于能量流全局优化的实时控制研究
        4.2.1 能量流全局优化的实时控制问题分析
        4.2.2 面向实时控制的Elman神经网络能量管理控制模型
    4.3 整车实时能量管理策略构建
        4.3.1 整车实时能量管理策略架构
        4.3.2 实时能量管理控制模型集
        4.3.3 能量管理控制模型选择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增程器控制系统设计
    5.1 增程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5.2 增程器协调控制策略设计
        5.2.1 增程器工作模式分析
        5.2.2 增程器启动控制策略
        5.2.3 基于模糊自适应优化PID的增程器发电过程协调控制策略
    5.3 增程器控制器硬件开发
        5.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5.3.2 增程器控制系统软硬件集成
    5.4 本章小结
6 能量管理策略及增程器控制系统试验分析
    6.1 能量管理策略硬件在环试验分析
        6.1.1 硬件在环试验方案设计及平台搭建
        6.1.2 硬件在环试验及结果分析
    6.2 增程器控制系统台架试验分析
        6.2.1 台架试验平台搭建
        6.2.2 台架试验及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7)履带车辆机电耦合动力学分析与轨迹跟踪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动履带车辆机电耦合研究现状
        1.2.1 履带车辆地面力学研究现状
        1.2.2 机电耦合动态分析研究现状
    1.3 履带车辆运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1 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1.4.2 预测控制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履带车辆机电耦合建模
    2.1 履带车辆运动学模型
    2.2 履带车辆动力学模型
        2.2.1 履带车辆行驶阻力
        2.2.2 履带车辆动力学方程
    2.3 感应电机稳态模型
        2.3.1 感应电机等效电路
        2.3.2 感应电机一般机械特性
        2.3.3 感应电机变频调速特性
    2.4 感应电机动态模型
        2.4.1 感应电机基本动态方程
        2.4.2 基于坐标变换的感应电机动态方程
    2.5 履带车辆机电耦合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履带车辆机电耦合仿真分析
    3.1 感应电机机械特性仿真
    3.2 感应电机动态特性仿真
    3.3 感应电机SPWM变频调速特性仿真
        3.3.1 SPWM变频原理
        3.3.2 感应电机SPWM变频调速特性仿真
    3.4 履带车辆机电耦合性能仿真
        3.4.1 履带车辆机电耦合动力学仿真
        3.4.2 机电耦合与稳态运动过程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履带车辆轨迹跟踪控制技术
    4.1 基本预测控制算法
        4.1.1 基于状态空间的预测控制
        4.1.2 预测控制参数分析
        4.1.3 预测控制稳定性分析
    4.2 基于线性模型的运动学轨迹跟踪
        4.2.1 运动学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4.2.2 运动学轨迹跟踪仿真
    4.3 基于线性模型的动力学轨迹跟踪
        4.3.1 动力学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4.3.2 动力学轨迹跟踪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轨迹跟踪控制算法试验验证
    5.1 履带试验系统
    5.2 基于视觉识别偏差计算
    5.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预测控制算法
    5.4 预测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内容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林地履带底盘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履带底盘研究概况
        1.2.2 车辆动力匹配技术概况
    1.3 项目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2 林地履带底盘工况分析与性能需求分析
    2.1 林地履带底盘工况分析
        2.1.1 履带底盘行驶工况要求
        2.1.2 履带底盘典型载荷工况分析
    2.2 履带底盘传动系布置方案
    2.3 履带底盘动力传动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3.1 传动系统参数匹配原则
        2.3.2 底盘整体性能需求
        2.3.3 发动机参数匹配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林地履带底盘动力传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3.1 动力传动系统仿真软件介绍
    3.2 履带底盘结构模型的建立
        3.2.1 履带底盘的建模方法
        3.2.2 履带底盘的结构模型
    3.3 履带底盘数学模型的建立
        3.3.1 整车模块的数学模型
        3.3.2 发动机数学模型
        3.3.3 传动系统数学模型
        3.3.4 履带数学模型
        3.3.5 驾驶员控制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林地履带底盘性能仿真与分析
    4.1 底盘性能评价指标
        4.1.1 动力性指标
        4.1.2 经济性指标
    4.2 底盘性能仿真参数设置
        4.2.1 底盘模型数据输入
        4.2.2 仿真项目参数设置
    4.3 底盘性能仿真分析
        4.3.1 动力性模拟仿真
        4.3.2 动力性仿真结果分析
        4.3.3 经济性模拟仿真
    4.4 匹配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底盘传动系参数优化与性能验证
    5.1 传动系参数优化
        5.1.1 确定设计变量
        5.1.2 确定目标函数
        5.1.3 确定约束条件
        5.1.4 传动系参数优化结果
    5.2 基于DOE的动力传动系统匹配
        5.2.1 试验设计
        5.2.2 不同匹配方案结果分析
    5.3 履带底盘性能验证
        5.3.1 性能验证测试准备
        5.3.2 样机性能测试
        5.3.3 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与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超高速公路概述
    2.1 公路
        2.1.1 公路定义
        2.1.2 公路技术等级
        2.1.3 公路行政等级
        2.1.4 公路设计速度
        2.1.5 公路设计标准的变迁
    2.2 高速公路
        2.2.1 高速公路定义
        2.2.2 国外高速公路的发展
        2.2.3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2.3 超高速公路
        2.3.1 超高速公路定义
        2.3.2 超高速公路等级划分
        2.3.3 超高速公路驾驶特性
        2.3.4 超高速公路通行能力
    2.4 本章小结
3 超高速公路安全性分析
    3.1 交通安全概况
        3.1.1 国外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3.1.2 国内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3.2 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主要因素
        3.2.1 交通事故的起因
        3.2.2 “人”的因素
        3.2.3 “车”的因素
        3.2.4 “路”的因素
        3.2.5 “环境”的因素
    3.3 提高人的安全意识
        3.3.1 提高规划设计安全标准
        3.3.2 加强交通参与者安全教育
        3.3.3 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3.4 汽车技术的保障
        3.4.1 辅助驾驶技术
        3.4.2 自动驾驶技术
    3.5 道路技术的保障
        3.5.1 高速公路车速指导系统
        3.5.2 高速公路虚拟轨道系统
    3.6 本章小结
4 超高速公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
    4.1 超高速公路线形与安全的关系
        4.1.1 公路平面线形与交通安全
        4.1.2 公路纵断面线形与交通安全
        4.1.3 公路横断面与交通安全
        4.1.4 线形组合与交通安全
    4.2 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
        4.2.1 超高速公路平面线形组成
        4.2.2 直线长度限制
        4.2.3 圆曲线半径确定
        4.2.4 缓和曲线长度确定
    4.3 超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设计理论
        4.3.1 超高速公路纵坡度限制
        4.3.2 超高速公路纵坡长限制
        4.3.3 超高速公路竖曲线
    4.4 超高速公路横断面设计理论
        4.4.1 超高速公路横断面组成
        4.4.2 超高速公路直线路段车道宽度
    4.5 本章小结
5 超高速公路燃油消耗预测
    5.1 汽车燃油经济性
        5.1.1 研究燃油经济性的意义
        5.1.2 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5.1.3 燃油消耗模型与经济特性曲线
        5.1.4 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方法
        5.1.5 汽车行驶燃油消耗图
    5.2 高速公路油耗实验
        5.2.1 实验条件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提取
        5.2.4 数据分析
    5.3 超高速公路油耗预测
        5.3.1 汽车行驶阻力
        5.3.2 基于项目实验数据的预测
        5.3.3 基于网络数据的预测
        5.3.4 超高速公路油耗预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超高速公路经济性评价
    6.1 超高速公路使用成本
        6.1.1 普通高速公路造价分析
        6.1.2 高速铁路造价分析
        6.1.3 超高速公路造价估算
        6.1.4 超高速公路使用成本估算
    6.2 公路客运价格分析
        6.2.1 公路客运定价规则
        6.2.2 旅客运费计算方法
        6.2.3 公路客车实际票价
        6.2.4 高速公路自驾费用估算
    6.3 铁路客运价格分析
        6.3.1 铁路客运票价组成
        6.3.2 铁路客运计价规则
        6.3.3 旅客票价计算方法
        6.3.4 票价计算举例
        6.3.5 实际票价分析
    6.4 航空客运价格分析
        6.4.1 航空客运票价定价机制
        6.4.2 航空客运实际票价
    6.5 不同出行方式费用比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履带车辆履带板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履带车辆与地面附着力研究现状
        1.2.2 履刺效应研究现状
        1.2.3 履带板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有限元方法在车辆地面力学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和框架
第2章 履带-地面相互作用分析
    2.1 引言
    2.2 土壤特征分类及土壤特性
        2.2.1 土壤特征分类
        2.2.2 土壤承压特性
        2.2.3 土壤剪切特性
    2.3 履带-土壤相互作用的特点
        2.3.1 履带和车轮对土壤相互作用的异同点
        2.3.2 履带的接地压力
    2.4 单块履带板履刺产生的土壤推力计算
        2.4.1 作用于履带板底部的力F1和履刺底部的力F2计算方法
        2.4.2 作用在履刺上的水平推力F3计算方法
        2.4.3 土壤剪切履带板、履刺两侧的力F4的计算方法
        2.4.4 单块履带板总推力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履带板牵引性能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法与ABAQUS软件
    3.3 履带板-地面相互作用仿真模型
        3.3.1 履带板、地面的建模与材料截面属性定义
        3.3.2 零件装配及分析步设定
        3.3.3 边界和载荷条件设定
        3.3.4 模型的网格划分
        3.3.5 仿真方案的确定
        3.3.6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履带板土槽试验
    4.1 引言
    4.2 模型履带板剪切特性试验
        4.2.1 试验设备
        4.2.2 试验土样
        4.2.3 试验方案
        4.2.4 试验过程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车辆地面最大附着力计算方法
        4.3.2 履刺结构参数对附着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履带板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整条履带土壤推力
    5.3 履带车辆行驶阻力
        5.3.1 压实阻力
        5.3.2 推土阻力
        5.3.3 其他阻力
    5.4 单位车重挂钩牵引力
    5.5 履带板优化
        5.5.1 确定优化目标
        5.5.2 确定设计变量
        5.5.3 确定约束条件
        5.5.4 优化设计
        5.5.5 设计结果校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化后履带板强度分析
    6.1 引言
    6.2 常见破坏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6.3 履带板强度校核
        6.3.1 静止工况(仅受重力作用)
        6.3.2 静止工况(仅受牵引力作用)
        6.3.3 匀速前进工况
        6.3.4 爬坡工况
        6.3.5 转弯工况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红旗L100履带推土机传感器的优化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工程机械无人驾驶方法研究[D]. 许文杰. 华侨大学, 2020(01)
  • [2]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分层拓扑图建模与构型方案的研究[D]. 裴换鑫. 重庆大学, 2019(01)
  • [3]前置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起重机制动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研究[D]. 陈有权. 吉林大学, 2018(04)
  • [4]一种水陆两栖车的增程式动力系统设计与仿真[D]. 林强.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优化及增程器控制系统研究[D]. 席利贺.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6]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7]履带车辆机电耦合动力学分析与轨迹跟踪控制技术研究[D]. 李鑫. 吉林大学, 2018(01)
  • [8]林地履带底盘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与性能分析[D]. 祝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9]超高速公路安全保障与经济评价研究[D]. 何永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10]履带车辆履带板的优化设计[D]. 雷雪媛.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8)

标签:;  ;  ;  

红旗L100履带推土机传感器优化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