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仁和他的《晋祠古柏》

陈树仁和他的《晋祠古柏》

一、陈树人及其《晋祠古柏图》(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21)在《陈树人绘画创作研究 ——从“模仿”说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岭南画派兴起于广东省,是近代时期的新兴画派,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将画派推向高峰,世人也称他们为岭南三杰。他们虽然同属岭南画派的开创者,但却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其中高剑父的绘画作品极具磅礴的气势和老辣凌厉之美;其弟高奇峰能工能写,尤擅画鹰、狮和虎等走兽;而陈树人画风清新中带有闲静、空灵中富有诗意,观之赏心悦目。三人的创作风格虽然不同,但他们的主张密切相关。在绘画题材上,他们提倡取材于生活,将现实世界反映在画卷上,但同时不能脱离群众,也应雅俗共赏。技法上主张中西融合,创新的同时也应保留传统绘画思想。其中,陈树人因其卓越的才华和爱国情怀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擅长绘画花鸟、山水、动物,人物画虽创作较少,但都生动感人,表达了他晚年的新文人画思想。陈树人创作的诗词众多,既与画面内容呼应而富有诗情画意,成为探析其绘画思想的途径之一。陈树人在绘画情趣地追求上十分高妙,追求画面意境中的恬淡和绘画审美中的隽秀。尤其是所绘柳枝、木棉、四君子等题材最能表明他的个人精神和清丽风格,注重写生的同时,在画面上体现出其高尚的道德和超逸的自我表达。本论文主要是从“模仿”角度说起,这个概念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我国近代处于西学东渐的关键时期,很多有识之士和画家积极学习西方绘画理论与技法,都有对“模仿”或多或少地论述或体现。其中“岭南画派”的陈树人无论是在其绘画技法上还是在理论观点上都对模仿有一个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纵观陈树人的一生,无论是对艺术创作的孜孜不倦,还是对政治事务的勤勤恳恳,都不曾片刻懈怠,惊奇于陈树人游离于二者之间而游刃有余,并借助艺术传达他的政治理想。政治也提高了他的艺术影响力,表明自我的艺术品格与人格修养,受到当时社会各界对推崇和喜爱。对于艺术,陈树人始终坚持将其作为陶冶性情、抒发己见的形式,这就与高剑父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期望建功立业的功利目的形成鲜明的不同,这也是陈树人作品让人身心愉悦、如沐春风的原因所在。他的画面内容从来不是繁复拥挤的,也不是鲜艳华丽的,更多是体现出删芜就简突出主体,体现出意境中气韵生动的效果,形式上超逸绝尘的空灵之感,最终推动“新文人画”地革新。本文囊括了陈树人在绘画、书法、文学等各领域的成就,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图像学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以探析陈树人绘画创作思想确立的因素及最终确立的风格特征。

胡镇[2](2020)在《经亨颐艺术年表简编》文中认为【说明】(一)本表侧重介绍经亨颐艺术创作。凡有关经亨颐书画篆刻条目冠以"○"分列;相关其他艺术活动及书画交游条目冠以""分列;相关历年大事冠以"▲"分列。因篇幅关系,《经亨颐日记》有关书画,本表不作收入。(二)凡《经亨颐作品选》和《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合集》所收作品,对经亨颐交游及行程有重要关系,且年份可考者,均按其系年编入本表,末缀※以示区别,其余不作考察。

张嫣格[3](2016)在《中西碰撞与融合:民国前期(1912-1937年)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研究》文中指出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不断涌入国门,从而给中国传统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引起了文化与艺术的全面革新。毋庸置疑,1912-1937年是中国现代绘画发展的重要阶段,绘画创作在中西碰撞与融合下发生了巨大变革。本文以民国前期绘画变迁史为研究对象,对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基本内涵、传播途径、主要特征及精神取向进行层层分析,并进而探讨其对后世绘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在西方文化艺术观念及绘画创作方法的作用与影响下,中国绘画视觉审美进行现代转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出于救国的目的,绘画需要描绘社会现实中各种真实具体的形象,要求进行真实表达;第二,出于视觉启蒙的目的,要求观看主体具有多重身份,包括创作者、传播者、审美大众,并被赋予观看的权力。第三,视觉审美的重构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视觉背后承载着社会、文化等因素。当西方文化和绘画理念介入之后,中国画坛由于视觉审美的现代转型,使绘画作品产生了嬗变,实现了主体精神的逐层内化(视觉审美体现在观看主体身上,包括创作主体和审美接受主体),展现了绘画变迁的多元化发展历程。本文关于民国前期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研究,力求在掌握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中西方视觉审美观的表现方式为关注点,对绘画变迁的历史史料进行分析与归类,反过来,这一专题性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所持理论与历史叙事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这两个方面彼此互动,相得益彰。西方绘画介入民国的途径众多,如西方传教士对西画的引进,中国留学生对西画的传播等等。随之,绘画出现了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如西画社团的出现、美术展览会的传播、美术教育的改革以及美术期刊的创办,这些传播途径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视觉启蒙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视觉审美观念,这对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现代转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之所以着重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民国前期绘画的变迁历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美术理论界一直未能针对绘画与视觉审美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没有像文学理论界针对语言媒介与文学关系那样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对绘画与视觉审美的关系问题重视不够,近年来的民国前期绘画研究基本围绕美术社团、美术运动、市场形态或者地域画派研究,这既没有从视觉本身的价值去探讨绘画的变迁历程,也缺乏具有宏观美学内涵的建构意识。因此,站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从视觉审美角度对民国前期绘画变迁历程进行重新梳理、解读,并阐述和分析其产生的后续影响与启示,可以开启一种新的研究纵深和学术维度。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为导论、六章论文主体及结语。导论部分首先对中西碰撞与融合下民国前期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进行介绍说明,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创新点进行分别论述。重点是对民国前期绘画进行界定,并对视觉审美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视觉审美的概念及其范围进行界定,分析了绘画与视觉审美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了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研究范围与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中西视域中视觉审美的差异性,以及中西方绘画与视觉审美的关系,分别从中西方两个层面对其作了系统性梳理,进而明确了民国前期绘画与视觉审美现代转型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从民国前期绘画变迁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绘画中视觉审美现代转型的主要背景与成因。20世纪初,随着国门的开放,崇尚西学的热潮空前高涨。西学思想的传播在中国现代社会蜕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视觉审美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画介入的途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西方传教士通过西画的大肆宣传达到传播宗教的目的;其二是民国画家为了达到以艺救国的目的,积极地到美洲、欧洲、日本等地学习西画。另外,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术革命彻底颠覆了中国画家传统的视觉审美观念。面对西画现代化的革命诉求,康有为倡导“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之说,要求对绘画进行“写实”取样;陈独秀提出“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的激进主张。他们皆以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目的,为民族救亡和民主革命呐喊,并力图摆脱传统固有的视觉审美观念,以革新的方式逐渐接受甚至融入西方视觉审美体系。第三章详细分析了视觉审美的启蒙作用与传播途径。首先阐述了视觉启蒙在视觉审美的现代转型中所起的作用与价值。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观看方式的变化在中西方差异中形成了视觉的新维度,这种维度是以“如何观看”来认知的;二是观看主体的研究范围可以是创作者、传播者、鉴赏者,由“看什么”向“怎么看”的方式转型。基于此,西画社团的出现、美术展览会的创建、美术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美术期刊的创办,以上这几种传播途径改变了传统视觉审美观,为观看主体提供了多方面的媒介或平台。第四章涉及本文的核心命题,主要分析和探讨中西碰撞与融合下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基本特征。本章第一部分以探析岭南画派的西化手法为出发点,论述了西方绘画的视觉审美观对岭南画派的视觉审美创新的启迪。岭南画派多以直观的方式借鉴西画的表现形式,此种做法对观看主体起到了视觉启蒙的作用。第二部分从分析徐悲鸿为首的写实性绘画入手,探讨西方观看方式的介入对民国画家的影响:一是将观看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运用西方“透视”的观看法则;三是将观看的权力赋予审美大众。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主张中西调和的改良主义者们,立足于传统的笔墨语言,将西方现代绘画的视觉审美观与传统相互融合,通过观看重新理解绘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主要指出坚守西画的民国画家们,由于接受了西方绘画的视觉审美观,从观看角度到绘画方法皆受其影响,观看主体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中西碰撞与融合下,民国前期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为:其一是观看主体的转变。观看主体涉及创作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其二是观看方式的转变。即从直接的眼观进而转向科学性“透视”与视知觉心理认知。总之,是从绘画本身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时期绘画题材、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以及视觉审美观转型的具体表现方式。第五章是对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精神指向进行辨析。主要涉及民族与写实主义的精神萌芽、西方主体精神与中国写意精神的融合、西方现代绘画精神的本土化进程三个方面内容。这种视觉审美精神主旨恰恰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为在画家与审美大众之间,人们力图找寻到一种精神的共鸣。一方面,画家与审美大众发展为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性受社会与时代制约;另一方面,画家的观看方式是围绕着唤起审美大众的主体意识展开的,某种程度上拉近了两者的关系。第六章是论述民国前期绘画中视觉审美观的后续影响与启示。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观对中国现当代绘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民国前期的写实性绘画的视觉审美观的引入,对民国后期绘画的影响;二是民国前期中西融合的视觉审美观对新中国成立后绘画的影响。文中分别以水墨画与油画两种绘画题材为例进而探讨了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观对后世绘画产生的不同影响与启示。结语部分总结了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现代转型有何积极作用与影响,以及对中国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何种价值和意义。总之,本文试图融合中西方美学理论与中西方美术史学理论,力求对中西视域中视觉审美动态发展实际进行全景式观照,并立足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民国前期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转型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作出独立的分析和评判。近年来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图像艺术的勃兴,绘画视觉审美问题备受瞩目。民国前期以来形成的现代绘画新传统与当今绘画艺术的创新发展,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相关问题尚待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

谢丽霓[4](2000)在《陈树人及其《晋祠古柏图》》文中研究说明

二、陈树人及其《晋祠古柏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树人及其《晋祠古柏图》(论文提纲范文)

(1)陈树人绘画创作研究 ——从“模仿”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陈树人与“模仿”的关系
    2.1 “模仿”概念的阐述
    2.2 “模仿”在陈树人创作中的痕迹
第三章 陈树人作品中“模仿”的继承与发展
    3.1 “模仿”二居的绘画思想
        3.1.1 撞粉、撞水画法的运用
        3.1.2 文人绘画思想的体现
    3.2 “模仿”西方的科学画法
        3.2.1 几何构图法
        3.2.2 焦点透视法
        3.2.3 油画调色法
    3.3 “模仿”自然的自我探索
        3.3.1 细致观察,速写写生
        3.3.2 意境表现,气韵生动
第四章 陈树人从“模仿”蜕变而来的个人风格特征
    4.1 陈树人创作风格形成原因
        4.1.1 时代背景
        4.1.2 从政经历
        4.1.3 审美爱好
    4.2 陈树人创作的艺术特征
        4.2.1 造化心源
        4.2.2 言志载道
        4.2.3 艺格人格
        4.2.4 诗情画意
第五章 “模仿”与陈树人“新文人画”创作思想的形成
    5.1 删繁就简,简洁之境
    5.2 关注现实,颂扬劳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中西碰撞与融合:民国前期(1912-1937年)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价值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该课题研究现状
        (二)国内有关该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民国前期绘画与视觉审美的关系辨析
    第一节 视觉审美的概念及范围
        一、视觉审美的概念界定
        二、视觉审美的范围
    第二节 绘画与视觉审美的关系辨析
        一、传统视觉审美与“观”之辨析
        二、传统绘画与视觉审美的关系
        三、西方视觉审美与观看的关系辨析
        四、西方绘画与视觉审美的关系
    第三节 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转型
第二章 民国前期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背景与成因
    第一节 西学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一、西学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二、西学思想对国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中西方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第二节 西画的介入与视觉审美的外在成因
        一、西方传教士对西画的引入
        二、早期留学生引进西画的途径
    第三节 美术革命的产生与视觉审美的内在动因
        一、美术革命的萌芽与诱因
        二、美术革命的产生与发展
        三、“为艺术的艺术”与“为社会的艺术”
第三章 民国前期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作用与传播途径
    第一节 视觉审美的作用与价值
        一、观看方式的现代转型
        二、观看主体的转变
        三、视觉启蒙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西画社团的出现与作用
        一、西画社团的形成与演化
        二、西画社团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美术展览会的传播与价值
        一、美术展览会的传播方式
        二、美术展览会的社会价值
    第四节 美术教育的制度改革
        一、西方美术教育制度的借鉴
        二、周湘与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三、直面人体的写生课程
    第五节 美术期刊的创办与传播
        一、美术期刊的创办与萌芽
        二、美术期刊的发展与传播
第四章 民国前期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西画技法的融汇与视觉审美的革新
        一、视觉审美创新的萌芽
        二、岭南画派的西画技法与视觉审美的革新
        三、岭南画派其他画家对视觉审美的变革方式
    第二节 绘画的写实性与视觉审美的创新
        一、学习西方绘画写实主义的视觉审美观
        二、徐悲鸿写实性绘画的视觉审美创新
        三、其他革新派画家写实性绘画的视觉审美转型
    第三节 中西调和下的绘画与视觉审美的重构
        一、借鉴西方现代绘画中视觉审美的基本特征
        二、刘海粟融合中西的视觉审美观建构
        三、林风眠调和中西的视觉审美观重构
        四、其他画家中西融合之路的开拓与创新
    第四节 西方现代绘画的民族化与视觉审美的转型
        一、西画的民族化倾向与视觉审美的转型
        二、主体的觉醒与视觉审美的主观体验
第五章 民国前期绘画变迁中视觉审美的精神指向
    第一节 民族写实主义的精神萌芽
        一、写实性绘画对西方写实主义精神的吸收与改良
        二、写实性绘画对中国传统写真精神的取舍
    第二节 西方主体精神与中国写意精神的融合
        一、西方现代绘画中主体精神对视觉审美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对视觉审美的影响
    第三节 西方现代绘画精神的本土化进程
        一、西方现代绘画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交互性
        二、西方现代绘画形式的本土精神诉求
第六章 民国前期绘画中视觉审美观的后续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观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影响
        一、写实性视觉审美观的引入对民国后期绘画的影响
        二、中西调和的视觉审美观对建国之后绘画的影响
    第二节 民国前期绘画的视觉审美观对当代绘画的启示
        一、水墨画的蜕变与视觉审美的嬗变
        二、当代油画的视觉审美新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陈树人及其《晋祠古柏图》(论文参考文献)

  • [1]陈树人绘画创作研究 ——从“模仿”说起[D]. 刘婷. 山西大学, 2021
  • [2]经亨颐艺术年表简编[J]. 胡镇. 西泠艺丛, 2020(03)
  • [3]中西碰撞与融合:民国前期(1912-1937年)绘画变迁的视觉审美研究[D]. 张嫣格.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2)
  • [4]陈树人及其《晋祠古柏图》[J]. 谢丽霓. 文物世界, 2000(06)

标签:;  ;  ;  ;  ;  

陈树仁和他的《晋祠古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