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法世界中跳舞

在魔法世界中跳舞

一、在魔术世界里跳舞(论文文献综述)

林韬[1](2021)在《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文中指出至今,设计学仍是一个较年轻的学科,探赜设计研究的策略、构建未来学科研究的体系与路径是新时代设计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设计研究具有跨学科属性,从交叉学科的观念出发,它的“间性特质”反映在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里的众多学科之间。草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所倡导的经典策略。这一策略并不是实体理论,而是一种研究的路径(Lead),或者说是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草根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定性研究领域众多路径中的一种,但与其他路径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的目的是溯源赓续地从经验资料中生成新理论并运用于学科实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描述和阐释研究现象本身,或是针对被研究者的叙事视域、言语特征或日常生活史进行单层线性的分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崇尚设计研究中的历史观与学科视野,能“发现”经典的草根理论策略并尝试新的实验跨界与嫁接,这对明日的设计学科的设计研究来说毋庸置疑是有价值的;当然,就这一方法论本身而言,其过程又是从原生资料中“自下而上”、不断地“向史而新”的。本文主要依据经典的草根理论策略中的重要要素、特征及研究程序,交叉建构一种可行的设计研究方法:从“田野发现:原生资料的‘厚描’、比对与整理”的胚胎期出发,历经“问题凝炼:田野资料的编码与解码”“深化分析:实质理论的备忘与抽样”的孕育期磨练,力求“形式理论的演化与生成”之成熟期。最后,置身于设计研究的“实验场”从最初对研究对象的实践兴趣到实质理论“自然呈现”再到形式理论的演化生成,借鉴草根理论策略形成的理论则区别于一般的宏大而脱离语境的总结性推论,它更强调的是形成的过程和对于设计操作的导向性,以及检验其指导再设计的合理性与前瞻性。设计的转型实质是设计理念的转型。其中的机遇就隐藏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无比多样与绚烂的文化中,对于设计思维和策略的研究正是我们不断探索与挖掘这些机遇的有效手段,而在这样的探究之旅中,试图再观察、再聚焦希望凝缩出关联设计的新问题与新理念为未来的设计研究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参考。

汗左拉·艾则孜[2](2020)在《《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智慧树》栏目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是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各种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特点及语用策略情况的综合表现。少儿节目对象比较特殊,他们主要为幼儿和儿童,智力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并处于语言习得阶段,这使得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有别于成人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智慧树》栏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便成为少儿节目中的领军者,节目之所以能在诸多少儿节目中成为佼佼者,与该节目的内容、板块构成和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策略密切相关。本文采用统计法和交叉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智慧树》栏目的10期节目内容进行转写、整理、归类并分析。在对大约41600字语料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符号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进行归类并举例分析。其次,对非语言符号中体态语、客体语言、环境语言及场景和道具的运用进行归类并分析。最后,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情况中话题推进模式和语用策略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特点的分析,发现《智慧树》栏目主持人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红果果和绿泡泡通过自身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语音要素,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在词汇方面,灵活运用语气词、频繁使用感叹词、常用基本词汇,为节目语言的简单易懂提供了基础;在语法方面,句类的选择、重复和省略的使用、口语词汇频率高体现出了少儿节目语言灵活多变的特点;在修辞方面,拟人、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段的使用为节目语言增添了色彩;在非语言符号方面,节目主持人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客体语言、环境语言及场景布置和道具的使用情况等体现出节目主持人善用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在语用分析方面,话题推进模式和语用策略情况不同于成人类节目,推进模式独特、语用策略类型丰富。

于泓[3](2019)在《网络直播间:新部落建构与权力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直播建构了一个兼具游戏性、匿名性、流动性的虚拟空间——网络直播间,它不仅使弹幕、打赏、连麦等互动方式在青年群体中得以流行,也衍生出各种风格迥异的亚文化形态。因其部落化场景、等级化主体和复杂化关系,网络直播间构成青年群体“重嵌”社会的“新部落”,并在发展中形成具有固定模式的互动秩序,这是参与直播间运作的各主体进行新部落建构和权力实践的结果。新部落建构与权力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互为表里,网络直播间中的各主体表面上是建构一个自由表达、寻求认同的新部落,但本质上,网络直播间互动秩序的形成是各主体进行权力实践的结果。本文以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为理论框架,研究网络直播间新部落建构过程中的权力实践,重点关注权力在新部落场景、主体、关系建构中的运作。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网络直播热”兴起及其背后的权力现象,并通过文献回顾梳理以下三个问题:青年亚文化和权力研究如何发生关联、亚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趋势、网络直播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以福柯微观权力论为理论框架。第二部分将网络直播间视为一种亚文化“新部落”,阐释网络直播间如何构成亚文化新部落及其特征,以部落化场景中的显性权力、等级化主体中的隐性权力、复杂式关系中的权力流动确立后面三章的逻辑框架。第三、四、五章是主体部分,通过场景建构中显性权力实践、主体建构中的隐性权力实践、关系建构中的权力流动三方面,讨论权力运作和流动在新部落的建构过程的表现和影响。最后一部分将网络直播亚文化放入文化研究大环境之中检视,认为网络直播间权力实践的文化意义在于网络直播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网络直播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疏离”与“抵抗”、主流文化对网络直播亚文化的“规训”。

Yoo Jeong A(柳贞娥)[4](2019)在《迪迪-于贝尔曼的残存图像与当代艺术展览》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法国艺术史学者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残存与症状”美学为中心,试图梳理当代亚洲艺术的历史记忆。为此,本论文选定了台北和首尔双年展作为案例分析,原因是因为21世纪10年代同时期开幕的这两场展览都提出关于亚洲的冷战、殖民和现代性的共同命题,同时向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被遗忘历史的平台。迪迪-于贝尔曼提倡以“残存与症状”为主的图像研究理论去重新探讨艺术作品跟记忆、痕迹、症状、梦幻、历史之间的多重关系。此时,目前需要的不是单纯的图像学而是跨学制间的复合接近法。本论文经由他的图像理论,反思对于时间的一般性理解,同时设定对历史时间概念的异质性。我们通过过去被遗忘的废弃物,寻找未来的种种可能性。最后,我将深层研究这种图像的残存与症状之间的辩证运作原理,进一步探讨把这种原理从他的策划实践中具体表现出的方式。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引言对当代艺术中“寻找记忆”的趋势进行梳理并概括出简要的文献综述。第一章梳理迪迪-于贝尔曼的残存与症状概念,同时观察他的美学概念能否由“展览策划”的实践活动变为现实。第二章通过对台北双年展的分析,思考在亚洲现代史背景下“残存”的含义,重点在于研究以理性名义发动的国家暴力、集体与私人记忆、以时间和空间的蒙太奇以及可想象的别类历史。第三章通过对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的分析,探讨作为残存图像的鬼神所代表的现代政治社会其蕴含的意义、女性所代表的边缘历史的残像。第四章将阐释残存概念在亚洲当代场景上应用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地方,紧接着提出作为策展人的本研究者有关残存的策划方案。综上所述,我希望本论文可以将亚洲历史的碎片图像从黑暗中重新解放,并用新的眼睛去解读它,展望其具有未来意义的萤火虫之光。

楼培琪[5](2018)在《《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演至今,已经跨越了整整一个甲子,它以生活化的舞台呈现和综合性的艺术聚焦,为我们寻找都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提供了研究的灵感和思路。《七十二家房客》作为一个经典的都市文化剧,早已深入人心,其剧目名称成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习惯语。《七十二家房客》虽然表现的是市民生活及其互相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它同时又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以“三界四国”为特征的市政管理格局,以工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娱乐业为特征的城市经济格局,以及移民人数占城市人口 80%以上为特征的城市社会格局。正因为借助艺术手段把这些内容浓缩在一个独特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近代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形态。本文以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梳理、调查访谈和文本解读等研究方法,通过《七十二家房客》的戏剧叙事和舞台表演,将近代上海一条普通石库门弄堂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件,作为近代上海的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和城市民俗等方面的观察对象。《七十二家房客》是小社区反映大社会、小事件反映大历史、小人物反映大群体的极度浓缩,戏剧符号化的舞台呈现为我们在一部经典戏曲表演剧目的文本体系内寻找城市历史和都市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痕迹提供研究的灵感和思路。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部分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方法。正文第一章分别就《七十二家房客》由独脚戏向滑稽戏的文本衍变过程,舞台剧向电视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以及电影中近代广州和近代香港的叙事文本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主要围绕近代上海艺术商业化的竞争与移民社会大众审美的关系,以及滑稽艺术对上海都市文艺的传承展开论述和研究,探讨的内容包括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等三个方面。第三章通过对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演绎的一系列小市民、小商贩、小弄堂、小社会、小事件、小冲突等舞台解读,探讨近代上海受商业意识引导的移民社会,如何展现都市文化中的崇商重利思想和遵契守约精神,并通过滑稽艺术作品灌输给以市民大众为代表的都市文化消费主体,普遍性地诱发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趋利思想和契约精神等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第四章在对《七十二家房客》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展开对近代上海移民生存空间和性格特征的讨论,以及对近代上海移民语言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社会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彼此的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对滑稽艺术舞台表演的观察和研究,探讨受到西方文化习俗、江南文化习俗和商业娱乐习俗影响的近代上海的都市民俗文化。结论部分认为《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移民群体在狭小逼仄的弄堂社会中“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舞台表演的社会化符号与社会空间的表演化符号之间传递着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密码。城市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舞台。当这一广阔的舞台需要搬到剧场中来加以演绎时,能够选取某个特定的城市空间来把一个历史时期市民生活状况充分而又艺术地展现出来。承载着几代上海人都市情感和都市回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以异质同构的方式,从社会空间、舞台空间和艺术空间之间全面图解了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特征:五湖四海的移民主体孕育海纳百川的都市气魄、西风东渐的租界管理促显现代时尚的都市观念、迅速发展的商业经济诱发崇商重利的都市价值、中西杂糅的大众文艺催生兼容并蓄的都市审美。这也就决定着滑稽经典作品《七十二家房客》对于解读和剖析近代上海都市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

刘致宁[6](2018)在《时代病中的自我救赎——论《魔山》与《荒原狼》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文中认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响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处于历史断裂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思想处于转变时期,资本主义的勃兴使得新教精神逐渐被新的工作伦理所取代,盲目追求科技进步也使得人的理性愈发远离精神,宗教性的信念和仪式日渐衰微,尼采宣布"上帝已死"提出价值重估,却并未找到价值重建的答案,欧洲弥漫着深深的虚无主义、怀疑和焦虑感。欧洲文坛被卷入巨大的知识论争漩涡。托马斯·曼的

付裕[7](2018)在《赫尔曼·黑塞小说的文学治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瑞士籍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是现代性背景下跨越世纪的创作者,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一直都牢牢把握着时代病的症候,力图通过在作品中展现、剖析个人心灵危机、社会危机,来给自己以及读者进行文学治疗。但是,黑塞小说的这一潜层意义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无法敞亮,人们对黑塞小说的评介往往还局限于个人主义范式下的内省反思这一层面,而忽视了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超越,更没有深入发掘其小说内在的现代性治疗意义。另外,国内对于黑塞小说的评价不是很高,研究视野也较为局限。鉴于此,本文从现象学研究方法出发,以文学治疗理论为基本框架,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的关照下,通过文本细读,澄明黑塞小说中被遮蔽的文学治疗意义,以此来提供一个解读黑塞的新视野。在厘清黑塞的整体创作思路的基础上,本文以黑塞早、中、晚期的代表作为分析文本,通过剖析读者接受中的治疗价值在其文本中的体现,以及作者通过创作进行自我疗愈的过程及其文本呈现,对黑塞小说的文学治疗性的内在肌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语。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黑塞和文学治疗理论的基本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价值。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黑塞的早期小说(以《在轮下》《德米安》两本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直面各种存在性情绪体验调和“自我意志”与理性规训之间的矛盾,以此寻求缓解个人精神危机的途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黑塞的中期小说(以《悉达多》《荒原狼》两本为主要分析对象)为弥合世俗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以幽默的方式调和善恶矛盾,投身于音乐、哲学、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精神享乐,以及通过吸收东方文化来克服西方文化的危机三种应对途径,从而得出结论,这些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但仍旧是人们走上“向内之路”的必经之路,能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心理危机。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黑塞的晚期小说(以《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和《玻璃珠游戏》两本为主要分析对象)表明唯有以完满的个人献身于社会才是自我拯救的根本途径。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概括全文,并重点谈谈黑塞小说文学治疗功能的社会价值和个体终极关怀意义。正是由于黑塞小说对于读者、对于他自身都有鲜明的文学治疗意义,他的作品才能抚慰人心,指引着社会的前进方向。

孙娜娜[8](2013)在《解读黑塞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引领者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是20世纪着名德语作家,他一生着述颇丰,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其中以小说最为着名。黑塞的创作受到浪漫主义、东方思想、分析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作为个体的人的问题的探索,这在他的中后期集中体现为“向内之路”的思想。男性主人公是黑塞“向内之路”的实践者和代言人,而女性则是男性心灵世界里的一个符号,一个隐喻,一个被超越的对象。黑塞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反映出黑塞所受的分析心理学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黑塞“向内之路”的不同探索阶段。本论文选取黑塞中期的四部小说即《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分类论述她们在男性主人公“向内之路”上起到的“引领者”作用。虽然黑塞中期的女性意义重大,但四部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所占比重较少,而且往往作为一种象征或隐喻而存在,因此对于女性形象的探讨离不开对于男性主人公的思想分析。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既不在于追溯女性形象体现出的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也不在于单纯论述女性形象的内涵特征,而是通过文本中女性和男性的双向互动,探讨女性形象如何引领男性主人公在向内之路上前行。《悉达多》中的女性形象伽摩拉在悉达多的人生道路上起到关键的作用,她是悉达多在世俗社会的教导者,教会他情爱技巧和世俗享乐。此外,伽摩拉身上承载着“爱”的主题,这种“爱”由男女间的情爱发端,再由亲子之爱升华到对众生普世的爱。如果没有伽摩拉,这“爱”的发展和延续便失去了本源和依托。《荒原狼》中的女性形象赫尔米娜是荒原狼处于自杀边缘时的拯救者,她是荒原狼潜意识中的阿尼玛形象,是他的另一个自我。赫尔米娜和荒原狼的对话丰富了荒原狼对自我的认识。现实中的赫尔米娜是个舞女,她教荒原狼跳舞,以使他转变生活态度和方式。最后在魔术剧院中,赫尔米娜引导荒原狼走向“不朽者”,“不朽者”以幽默和笑来教导荒原狼面对自己的现实人生。《德米安》中的夏娃夫人作为辛克莱的梦中情人和冥冥中的指引者,帮助辛克莱完成了自身成长的蜕变。辛克莱先是意识到内心“恶”的滋生,并在德米安的帮助下正确认识“恶”的意义。随后夏娃夫人作为梦中情人不断出现在辛克莱的梦境中,逐渐引导他找到自我。《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夏娃母亲是歌尔德蒙流浪一生的引导者。追随着她的召唤,歌尔德蒙走入大千世界,在经历了爱欲、痛苦、死亡等多番感官体验后,感到生活的无常。夏娃母亲在歌尔德蒙的流浪途中不断发生变化,象征着生活中相反事物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是欢娱又是痛苦,既是爱欲又是死亡。本文结尾部分总结了黑塞中期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指出女性形象的应用有其局限性。黑塞对“向内之路”的思考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借助女性作为自己的思想载体只是黑塞阶段性的探索。

陈一愚[9](2013)在《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观众被简单的认定为一部或另一部电影观者、一类或者另一类电影类型的爱好者、亦或是某一明星的粉丝。在中国电影界,从最初的流行杂志、报刊、书籍等纸质媒介,到如今的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电子媒介,民众、学者以及公众话语对观众的争论无处不在。但无论是1949年前将电影视作新奇玩意的热闹型观众、将电影视作认知世界工具的学习型观众,又或是将普通观众视作庸俗之辈的智识观众,亦或是在建国后成为政治宣传对象的观众、改革开放后作为电影商品消费者的观众,电影观众早现在公众舆论、研究者着作内的历史形象基本没有改变。他们一直是被动的且缺乏自律的社会群体,需要被引导、被教育。与之相对,他们作为自然人所应有的文化兴趣、理解力和信息需求却被湮没了。本文的写作,并非是为了重新论证观众作为自然人所应具备的主观能动性,那在人文学科有关受众接受领域的研究中已有详细的论述。但是,观众作为自然人的属性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基础,所以文中笔者十分关注观众观影习惯的演变轨迹。从最初与京戏、杂耍、曲艺等传统娱乐项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意交流、走动不受约束的观影习惯,到现代影院出现后那种“柏拉图洞穴”再演般自觉受到约束的观影习惯,观众对电影的认识随着观影习惯的变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研究时,笔者发现,现今作为争论的那些议题在历史上早已被翻来覆去地论述过,有时名目相同,有时花样繁多。笔者以为,这种轮回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公众话语建构观众、观众表达欲望的行为模式不仅会依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事件而相异,更会因为观众作为个体成长中受到像家庭、社会、民族、国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相似。本文的目的旨在提供一个中国电影观众的成长史,尤其是通过比较年代较早的公众舆论中有关电影观众的争鸣历史,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公众话语表达,描述中国观众如何去认识电影的过程。

周良铁[10](2012)在《试谈中国现当代魔术的发展(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中国的魔术发展了,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是无疑的。中国魔术如何正确定位,中国魔术的发展方向如何,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话题。我在魔术行业工作了三十多年,由于工作范围的关系,对海内及上海的魔术发展比较熟悉。现以一孔之见,试淡中国现代魔术的定位与发展。望各位专家斧正。

二、在魔术世界里跳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魔术世界里跳舞(论文提纲范文)

(1)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与背景
    二、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方法与策略
    五、创新价值
    六、研究脉络
第一章 田野发现:原生资料的“厚描”、比对与整理
    第一节 设计研究“胚胎期”
        一、兴趣点与逻辑追寻
        二、契合:“非强制性”搜集方式
    第二节 访谈记录与文本剖析
        一、对话访谈
        二、书写绘制
        三、资料阈限性
    第三节 民族志互补兼容
        一、互惠:资料可信性与质量
        二、沉浸:田野资料汇集
第二章 问题凝炼:田野资料的编码与解码
    第一节 开放性:原生编码
        一、词/行/事件
        二、逻辑梳理
        三、编码互文建构
    第二节 关联性:聚焦编码
        一、联结:线性/非线性交互
        二、敏感性:以问题为导向
    第三节 选择性:轴心编码
        一、多维化:类属与亚类属
        二、人本化:沉浸式的情感/情境
        三、核心化:文本解码为概念
第三章 深化分析:实质理论的备忘与抽样
    第一节 备忘策略:概念练习
        一、释放设计想象力:以自然思维思考
        二、情境地图构建:集聚思维
    第二节 “局外人”视角:举反例与“切片”法
        一、举反例
        二、“切片”法
    第三节 理论“深度”与饱和
        一、思辨思维:“深度”法
        二、往复比较:类属饱和
第四章 孵化器:形式理论的演化与生成
    第一节 形式理论的三种模式
        一、单区域形式理论
        二、多区域形式理论
        三、直接构建形式理论
    第二节 赋能:形式理论的抽象化
        一、批评:争鸣的启迪
        二、演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顿悟:作为形式理论的表达
    第三节 建构设计研究形式理论评价标准
        一、反身性:“形式理论”方法论思考
        二、格拉泽的评价原则
        三、以往设计研究评价标准提要
第五章 实验场:草根理论策略在设计研究中的专题
    第一节 文字的意蕴:汉字设计字形思维解读
        一、古文字功能的映射:原生状态
        二、汉字字形思维凭借:深度分析
        三、汉字设计“法式营造”:现代呈现
    第二节 迷失的玩具——音画幻灯的原生形态与设计迁延探赜
        一、音画幻灯介入现代家庭娱乐活动:个体身份溯源
        二、由跨界的视觉娱乐到明治维新后的新媒介:地域时尚思潮
        三、地域性辐射全球化视野的未来愿景:设计动力基因
    第三节 为设计赋能——“谱伦”绘画图式中的设计哲思
        一、“尤罗韦司小组”中“谱伦”的缩影:概念源头
        二、从“经典”绘画图式指向“一般”设计路径:实质理论
        三、秩序的隐喻驱动“形式理论”生成:为设计赋能
结论
致谢
附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梳理
    二、原着《草根理论的发现:定性研究的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1967)与设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语言风格的研究综述
        0.2.2 国内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
        0.2.3 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
    0.5 创新之处
第1章 《智慧树》栏目概述
    1.1 《智慧树》栏目介绍
        1.1.1 《智慧树》栏目版块构成
        1.1.2 《智慧树》栏目人员构成
    1.2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特征分析
        1.2.1 特殊的角色定位
        1.2.2 个性化的语言
        1.2.3 儿童化的形象
第2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符号特点
    2.1 语音要素及其特点
        2.1.1 停顿的使用
        2.1.2 重音的使用
        2.1.3 语调的使用
        2.1.4 语速的使用
    2.2 词汇要素及其特点
        2.2.1 灵活运用语气词
        2.2.2 频繁使用感叹词
        2.2.3 常用基本词汇
    2.3 语法要素及其特点
        2.3.1 句类的选择
        2.3.2 重复的使用
        2.3.3 省略的使用
        2.3.4 口语化程度高
    2.4 修辞要素及其特点
        2.4.1 拟人的使用
        2.4.2 比喻的使用
        2.4.3 对比的使用
        2.4.4 夸张的使用
第3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非语言符号特点
    3.1 体态语的运用
        3.1.1 面部表情
        3.1.2 身体姿势
    3.2 客体语言的运用
    3.3 环境语言的运用
    3.4 场景布置及道具的运用
第4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分析
    4.1 《智慧树》栏目话题推进模式分析
        4.1.1 话题的开始
        4.1.2 话题的推进
        4.1.3 话题的结束
    4.2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策略分析
        4.2.1 语用策略的定义
        4.2.2 语用策略的功能
        4.2.3 《智慧树》栏目语用策略种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智慧树》栏目节目内容
附录B 十期《智慧树》栏目的转写语料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网络直播间:新部落建构与权力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起:“网络直播热”兴起及其背后的权力现象
    1.2 文献回顾
        1.2.1 青年亚文化与权力的交锋
        1.2.2 亚文化研究及其空间转向
        1.2.3 网络直播研究现状
    1.3 理论分析框架:福柯微观权力论
        1.3.1 规训权力的产生
        1.3.2 权力的实践机制:显性权力和隐性权力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新部落与网络直播间
        1.4.2 规训权力与权力实践
    1.5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架构
2.网络直播间:新部落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权力要素
    2.1 新部落的形成与特征
        2.1.1 新部落的形成:从“脱嵌”到“重嵌”
        2.1.2 网络直播间的新部落特征
    2.2 新部落形成中的权力要素
        2.2.1 部落化场景中的显性权力
        2.2.2 等级化主体中的隐性权力
        2.2.3 复杂化关系中的权力流动
3.网络直播间场景建构中的显性权力实践
    3.1 显性权力的来源:新媒介技术
    3.2 显性权力的运行
        3.2.1 层级监视:“权力金字塔”和等级制度
        3.2.2 规范化裁决:直播间规则制定与执行
        3.2.3 检查:流动管理机制
4.网络直播间主体建构中的隐性权力实践
    4.1 隐性权力的来源:资源和知识
    4.2 隐性权力的运行
        4.2.1 主播的“角色扮演”
        4.2.2 观众的符号生产
5.网络直播间关系建构中的权力流动
    5.1 权力流动的表征
    5.2 关系建构中的显性权力流动
        5.2.1 “超管”的考评:平台管理
        5.2.2 “房管”的产生:主播任命
    5.3 关系建构中的隐性权力流动
        5.3.1 主播的隐性权力流动
        5.3.2 观众的隐性权力流动
6.网络直播间权力实践的文化意义
    6.1 对主流文化的“疏离”与“抵抗”
        6.1.1 网络主播内容制作的“疏离”
        6.1.2 网络直播粉丝的广场式狂欢
    6.2 主流文化对网络直播亚文化的“规训”
        6.2.1 国家对“直播乱象”的幕后监管
        6.2.2 主流价值观“走进”亚文化场域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4)迪迪-于贝尔曼的残存图像与当代艺术展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当代艺术的人类学转换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迪迪-于贝尔曼的残存美学
    1.基本图像理论
    2.萤火虫之光
        2.1 残存
        2.2 症状
    3.展览:美学实践的战略
        3.1 图集:如何背负着地球?
        3.2 新幽灵故事:漫步在图像的历史
        3.3 社会历史的扩张:起义
第二章 死而复生:2012年台北双年展
    1.再谈现代性:怪兽的辩证法
        1.1 主题分析:想象的死而复生
        1.2 展览架构
    2.集体记忆与私人记忆
        2.1 理性与暴力
        2.2 现代性的残骸
    3.瞥见另类历史
        3.1 时间的变奏
        3.2 空间的变奏
        3.2.1 想象的地理学
        3.2.2 神话的地形学
第三章 历史的痕迹:2014年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
    1.怪力乱神的世界
        1.1 主题分析:鬼神、间谍、奶奶
        1.2 展览架构
    2.给成人的鬼神故事
        2.1 鬼神的社会政治学
        2.2 残存时间与生命力
    3.最微弱存在的抵抗性
        3.1 亚洲与女性
        3.2 老奶奶的降低声音
第四章 身体,历史的残迹:一个策划提案
    1.亚洲现代史的痕迹
        1.1 时代的地震仪
        1.2 传统·残存·翻译
    2.展览策划案例:历史的皮肤
        2.1 主题:历史像皮肤一样被一层层撕开!
        2.2 身体,记忆的残迹
        2.2.1 历史的皮肤
        2.2.2 姿态·节奏
        2.2.3 感觉的扩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的现状
    3.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七十二家房客》文本的叙事与流变
    1.1 从独脚戏到滑稽戏的《七十二家房客》
        1.1.1 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
        1.1.2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1.2 时代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2.1 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
        1.2.2 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
    1.3 地域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1.3.1 近代广州与《七十二家房客》
        1.3.2 近代香港与《七十二家房客》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海派都市艺术
    2.1 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
        2.1.1 海上滑稽的形成
        2.1.1.1 文明戏对滑稽戏产生的影响
        2.1.1.2 小热昏对独脚戏产生的影响
        2.1.1.3 苏滩与隔壁戏对滑稽的影响
        2.1.1.4 各地戏曲样式对滑稽的影响
        2.1.2 海上滑稽“三大家”
        2.1.2.1 老牌滑稽王无能
        2.1.2.2 社会滑稽江笑笑
        2.1.2.3 潮流滑稽刘春山
    2.2 《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
        2.2.1 杨华生与海上“杨派滑稽”
        2.2.1.1 “杨派滑稽”表演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完美融合
        2.2.1.2 “杨派滑稽”舞台表演与舞台环境的完美融合
        2.2.1.3 “杨派滑稽”说表艺术与演唱艺术的完美融合
        2.2.2 张樵侬与海上“呆派滑稽”
        2.2.2.1 “呆派滑稽”憨中带噱、呆中藏睿的表演艺术
        2.2.2.2 “呆派滑稽”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说表艺术
        2.2.2.3 “呆派滑稽”熨帖契合、滴水不漏的衬托艺术
        2.2.3 笑嘻嘻与海上“阙派滑稽”
        2.2.3.1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生活观察的人物塑造
        2.2.3.2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舞台积累的角色创造
        2.2.3.3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艺术体验的表演创新
        2.2.4 海派“女滑稽”绿杨的表演艺术
        2.2.4.1 “女滑稽”能泼辣能妩媚的个性表演
        2.2.4.2 “女滑稽”善说表善演唱的艺术创造
        2.2.4.3 “女滑稽”抓人物抓性格的角色塑造
    2.3 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
        2.3.1 滑稽艺术的表演特色
        2.3.1.1 滑稽表演中“说”的艺术
        2.3.1.2 滑稽表演中“学”的趣味
        2.3.1.3 滑稽表演中“演”的魅力
        2.3.1.4 滑稽表演中“唱”的韵味
        2.3.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传承发展
        2.3.2.1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开放性特征
        2.3.2.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2.3.2.3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杂糅性特征
        2.3.2.4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通俗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商业社会
    3.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崇商重利的社会特征
        3.1.1 游乐场馆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2 商业电台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1.3 四大公司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3.2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
        3.2.1 日益贬值的城市货币
        3.2.2 不断飞涨的城市物价
        3.2.3 房租暴涨与二房东形象
    3.3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权力
        3.3.1 “三六九”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
        3.3.2 “救火会”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消防
        3.3.3 “白相人”与近代上海的黑社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城市移民
    4.1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生存空间
        4.1.1 狭小逼仄的居住空间
        4.1.2 肮脏龌龊的生活空间
        4.1.3 人性冷暖的情感空间
    4.2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性格特征
        4.2.1 上海滩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老懂经”
        4.2.2 上海滩追逐时尚、有点腔调的“老克勒”
        4.2.3 上海滩善良正直、古道热肠的“老邻舍”
        4.2.4 上海滩明辨是非、机智幽默的“老娘舅”
        4.2.5 上海滩精于算计、善于钻营的“老刮菜”
    4.3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语言分析
        4.3.1 上海方言中的南腔北调
        4.3.2 上海方言中的民间俗语
        4.3.3 上海方言中的行业切口
        4.3.4 上海方言中的洋泾浜语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都市风俗
    5.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中西合璧的民俗特征
        5.1.1 亦中亦西的都市文化理念
        5.1.2 西风东渐的都市管理体系
        5.1.3 中西交杂的都市日常生活
    5.2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江南情韵的民俗特征
        5.2.1 滑稽表演中的弄堂百业
        5.2.2 滑稽舞台上的弄堂百景
        5.2.3 滑稽叙事里的弄堂百象
    5.3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主体的民俗特征
        5.3.1 名媛绅士时尚摩登的舞台呈现
        5.3.2 饮食男女五味杂陈的滑稽表演
        5.3.3 黄包车夫车轮飞滚的场景再现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研究专着
    2. 研究论文
    3. 学位论文
附录
    1. 姚周“双字辈”弟子、着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童双春访谈录
    2. 着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戏曲编剧徐维新访谈录
    3. 姚周及其“双字辈”弟子与《七十二家房客》
    4. 海派“小滑稽”王汝刚与《七十二家房客》
    5.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情分析表
    6.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人物分析表
    7. 根据大公滑稽剧团演出资料整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本
致谢

(6)时代病中的自我救赎——论《魔山》与《荒原狼》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代的畸形儿——精神危机
    (一) 人道主义影响下的作者思想
    (二) 主人公心理特征对位分析
二、内在的和谐——自我救赎
    (一) “审美游戏”中的人文主义
    (二) “雪”与“魔术剧”——“狂人”中的人文精神
    (三) 德意志民族精神——“现代性”中的人文主义
三、“人文精神”与东西方的影响和融合

(7)赫尔曼·黑塞小说的文学治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绪论
    一、黑塞及其小说的创作概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学治疗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早期小说以“自我意志”来面对个人精神危机
    一、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自我意志”的觉醒
        1、强大理性规训下的自我意识缺失
        2、“自我意志”的产生
    二、“通向内在”:走出“存在孤独”的良方
        1、“恶”:“通向内在”的必经之路
        2、战胜“存在孤独”
第二章 中期小说以人格的完善弥合精神与世俗的矛盾
    一、“幽默”——调和善恶矛盾的方式
    二、精神享乐——打破二重对立的自我拯救
    三、东方智慧——探寻真理的求索之道
第三章 晚期小说以从个人走向世界实现整合与超越
    一、从向死而思到向死而生
        1、向死而思
        2、向死而生
    二、以服务社会成就终极关怀
        1、与时代相抗衡
        2、社会关怀主题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8)解读黑塞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引领者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情和爱的化身——伽摩拉
    第一节 世俗生活与回归自我
    第二节 普世之爱
第二章 神秘的魔镜——赫尔米娜
    第一节 阿尼玛魔力
    第二节 狂欢之舞
    第三节 “不朽者”之笑
第三章 永恒的母亲——夏娃母亲
    第一节 自我蜕变
    第二节 爱欲与死亡的交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一个概念的历史
        从古代观众到现代电影观众
        最早的电影观众:从活动西洋镜到“活动影像”
        “奇观电影”及观众诉求
    二、现代电影观众的初显与形成
        “叙事”的出现与加强,学习中的电影观众
        放映场所的转变,进入现代公共空间的电影观众
        定义电影观众:被不断想象与重构的观众群体
    三、缺席的中国电影观众研究
        受众研究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影视角观察电影观众,研究早期中国电影观众的源起
        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研究意义
    四、一次有关中国早期电影观众成长历史的回溯
第一章 萌芽:从“戏园观众”到纪录片观众(1896-1908)
    一、没有影院的时代:诞生自传统娱乐场所的电影观众
        由各地电影放映概况石晚清民众最初的观影生活
        中国影戏观众的诞生,多样的观影身份
        最初的观影心理:惊奇、梦幻与石把戏
    二、观众群体的初显
        最早的电影观众,作为戏曲观众的附属角色
        电影从业者,意识到电影商业价值的观众
        看不懂影戏的普通观众
    三、最早的电影观念:电影作为记录工具
        京剧纪录片,国人的初次制片尝试
        新闻、风光纪录短片的摄制与观影
        发展的观影态度:从看“奇观”到看电影
第二章 发展:影院观众与“戏人电影”观众(1909-1922)
    一、步入影院——逐渐脱离喧嚣娱乐场所的影戏
        各地第一批电影院建立概况与放映标准的确立
        鲜有普通百姓问津的“一二十年代”影戏院
        从茶园/戏院到影剧院,变化的空间与观影体验
        全新的“感触结构”
    二、渐入官方视野的中国电影
        看不到国片的中国观众
        介于官方与民间意识形态间的电影检查机构出现
        观众群体的分流,专业影评者的出现
    三、好莱坞冲击下中国影人与中国观众
        电影观念的转变:电影作为叙事工具
        好莱坞对电影人的影响:以三部长故事片为例
        好莱坞冲击下普通观众的审美与接受
第三章 繁华:影院观众与明星消费(1923-1936)
    一、进入寻常百姓生活的电影院
        如火如茶的影院建设与普通电影观众的涌现
        轮次分级制下的观众阶级分层
        不同的观影喜好与不同的观影口的
        为观众提供内容与氛国的影院:被满足的欲望与被挟持的理想
    二、认识电影,复杂的本土化之路
        透过《孤儿救祖记》看中国影人的学习与创新
        剧作与表演,来自电影研究者的声音
    三、狂热的观众与被追逐的明星
        从观众到电影明星
        传统观念中的电影明星
    四、被建构的银幕形象与被操纵的明星消费
        作为“使用与满足”对象的明星形象
        被强化的性别欲望与被操纵的明星消费
        从武伙影片的兴盛透视20年代末30年代初观众需求与官方意识间的关系
第四章 割裂:多场域与多导向(1937-1949)
    一、战前影院大众化时期的观影群像
        伴随左翼电影观念兴起的智识观众群
        以黄嘉谟、刘呐鸥为代表的“软性电影”观众群
        以左翼影评人为代表的“硬性电影”观众群
    二、战时娱乐至上的租界区电影观众
        上海——被满足的民族主义与商业娱乐的需求
        香港——殖民主义的后遗症
    三、战时被括弧的大后方与延安根据地观影趣味
        大后方地区电影放映队眼中的观众
        “延安电影团”与它的电影观众
    四、战后日益高涨的观影热情与需求
        逐渐恢复的中国电影业
        重新认识观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
第五章 轮回的观影现象
    一、观众究竟在看什么?
    二、戏曲电影作为吸引力电影
    三、与电影技术发展关联的吸引力
        动作的展示
        声音的展示
    四、吸引力元素和电影观众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在魔术世界里跳舞(论文参考文献)

  • [1]草根理论策略与设计研究方法的拓展[D]. 林韬.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D]. 汗左拉·艾则孜. 新疆大学, 2020(07)
  • [3]网络直播间:新部落建构与权力实践[D]. 于泓.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4]迪迪-于贝尔曼的残存图像与当代艺术展览[D]. Yoo Jeong A(柳贞娥).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D]. 楼培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6]时代病中的自我救赎——论《魔山》与《荒原狼》中的人道主义精神[J]. 刘致宁. 青年文学家, 2018(13)
  • [7]赫尔曼·黑塞小说的文学治疗性研究[D]. 付裕.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12)
  • [8]解读黑塞中期作品中的女性引领者形象[D]. 孙娜娜. 南京大学, 2013(10)
  • [9]中国早期电影观众史(1896-1949)[D]. 陈一愚.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8)
  • [10]试谈中国现当代魔术的发展(上)[J]. 周良铁. 杂技与魔术, 2012(02)

标签:;  ;  ;  ;  ;  

在魔法世界中跳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