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黄宗羲论》

看完《黄宗羲论》

一、《黄宗羲评传》读后(论文文献综述)

刘聚晗[1](2019)在《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现实启示研究》文中认为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于渊源甚深的家学与师学、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生活的社会背景。在这三者交互影响的基础之上,黄宗羲不断创造发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不仅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更对中国当今的教育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长期以来,对黄宗羲教育思想的研究很多,但从语文教育教学角度对其进行的专题性考查暂付阙如。实言之,黄宗羲语文教育思想宏富而又精微,影响深远。鉴于此,该论文对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其现实启示展开系统探究。全文由绪论和三章组成。绪论主要谈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综合审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第一章说明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产生的背景。首先追溯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产生的思想渊源,从家学渊源与师学渊源两方面探析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理论来源。其次,梳理黄宗羲的语文教育活动,他的书院语文教育活动和家族语文教育活动齐头并进,一直持续到他耄耋之年,并对其教育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最后,介绍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时代背景,明末清初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继续发展,同时出现了实学教育思潮和西学东渐思潮,三种思潮相互碰撞丰富了大语文观的内涵,这同样影响了黄宗羲的教育思想。第二章论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主要意蕴。首先,从整体介绍黄宗羲“经世致用、德才并重、人尽其才”的语文教育目的,该目的对下文教学内容和读写教学方法的研究起统摄作用。其次,具体分析黄宗羲语文教学内容,他以阅读经史、写作诗文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兼容数学、天文、地理、火器、乐律等自然科学知识,这是对古代大语文观的继承和发展。再次,详细阐述黄宗羲阅读教学方法,他从研究阅读的角度提出深思质疑、取证于心与异同比较、会众合一的由博至精读书法,为写作教学打下了基础。最后,深入总结黄宗羲写作教学方法,他注重文化继承、积累创新,强调择奇明体、去除陈言、讲究风韵,这丰富、发展了传统写作教学方法理论。第三章分析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本章分别叙述了黄宗羲的语文教育目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方法、写作教学方法等观念对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本章是全文的重点。该章围绕黄宗羲的独特语文教育观,并结合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分析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仍适用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策略。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以及升华。黄宗羲的语文教育观念颇具特色,对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直接启示意义。

李栅栅[2](2019)在《吕留良的遗民认同及其理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吕留良是明清之际着名的理学大家,学术专崇朱熹,与张履祥、陆陇其等人一起为清初朱子学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受明末清初理学内部心学式微、理学复兴的趋势以及务实学风的影响,吕氏的理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救世济时倾向。他的理学思想在充分尊重朱熹原义的基础之上,结合明清鼎革的时代背景,提出了深契时代病症、承载经世致用精神的新朱子学思想,是程朱理学在清初展开的一次理论的飞跃。明亡之史实客观上造就了一批坚守气节、不仕清廷的明遗群体,自中年弃诸生之后,吕留良的遗民意识便彻底觉醒。此后的治学道路上,吕氏始终严守遗民矩蠖,并将自己的切身体验融入到理学义理的阐发中去,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大精神的朱子学思想。个体层面上,吕氏强调学者首先应当严把出处、辞受的志节关口,然后方可谈学问文章;社会层面上,吕氏严于义利之辨,针对流行于明清之际义利相融的新义利观提出了激烈的辩驳:民族层面上,吕氏高举夷夏之别的大旗,面对以清代明的政治巨变,以及清政府高压的民族政策,仍毫无惧色地呐喊民族大义大于君臣之伦的气节之歌。这些义理阐释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为吕氏坚守尊朱辟三的学术尊尚、复兴发扬程朱理学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更为可敬的是,吕氏不顾世人的误解和鄙夷,坚信时文可以明道,通过时文评选的方式,向当时的学子群体灌输春秋大义、贵义贱利、严守出处等朱子学新思想,扭转了明末以来以程朱理学为加官进爵之工具、只知良知现成不识圣学真谛的空疏学风,为清初朱子学的复兴铺平了道路,是明清之际朱三调和派大行其道之下的一支孤独且顽强的力量。总之,对于清初遗老而言,反思明亡与传承圣学是一体两面、牢不可分的整体,这是时代赋予这群遗民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吕留良也不例外,要想准确把握吕氏朱子学思想的内涵和意义,易代所造就的明遗身份以及明末清初程朱理学的复兴是两个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因素,他的遗民意识与尊朱立场成就了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及经世务实精神的理学思想体系,也为当前古典学术如何与现代社会实现恰当地融合接轨树立了典范。

崔霞[3](2016)在《黄宗羲明文选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宗羲是明清之际通经、博史、善文的学术巨匠,其所编明文选本有三:《明文案》、《明文海》和《明文授读》。本论文即立足于此三选本,从古典文献学与文学批评理论两方面综合研究了其编纂情况、版本信息及散文理论等问题,对黄宗羲明文选本进行了较全面的审视与观照。《明文案》、《明文海》及《明文授读》是黄宗羲在世易时移、学风浮泛的社会背景下为保存有明一代文学文献,力排万难,费时数十年编纂而成。编纂者的资料贮备、学养能力、编纂眼光及着述宏愿等促成了三选本在康熙年间相继成编,选本的具体收录作者、篇目卷数、文章内容、体例编排等既有差异又彼此关联。其中,初编本《明文案》重在求真,增益本《明文海》旨在求全,而精编本《明文授读》则意在选优拔萃,三选本刻印流传情况不一,现存版本状况也各异。本文考察了不同选本的具体存佚情况,并针对《明文案》实际卷数、稿本散佚去向及潜窃疑案,《明文海》“晚年未定之本”说及原书卷数、抽毁情况等问题,还有《明文授读》的编者权、相关评语及序言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分析,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黄宗羲明文选本的特殊文化意义。黄宗羲明文选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散文理论,主要见于以理论形态存在形诸文字的显性文论和贯彻于编选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文论。通过对三选本中作家作品的收录取舍、体例安排、褒贬评议等,黄宗羲昭示出自己对明代散文的文学功能、创作体式、承袭流变等问题的认识和主张,如“文道合一”、“情至为宗”的文体论;文如其人、宗经务学的作家论;本之“六经”、确立正宗,叙述有法、讲究韵致,反对模拟、主张独创的创作论;经世务用、风格多样、既不因文废人亦不因人废文的作品论等。黄宗羲在《明文案序》中明确提出了明文“三盛”说,认为八股文是造成明代散文凋敝的主因之一,而散见于《明文海》、《明文授读》中的数百条评语则具体入微地展现了他对明文的各种审美趣味和理论观点,如对前后七子的批判、对唐宋派的推崇、对公安派的肯定等散文观在选本中彰显无遗。可以说,三大明文选本既是黄宗羲散文主张的理论标举,又是其散文理论的实际贯彻。通过其编纂,黄宗羲的散文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呈现、凝聚和提升,同时选本也反证、映射着他的文学理念。三大明文选本收文齐全、架构恢弘、理论精深,在明代众多文集中卓然特立而出,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陈磊[4](2015)在《论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章学诚研究在当今学界已经成为热点,与其有关的学术论着已经汗牛充栋,几乎关涉到了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各个层面,尽管褒贬不一,但章学诚基本被今人定型为清代的卓越史学家之一,与其在清代黯淡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章学诚卓越史家形象的建构与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密不可分。民国时期,章学从学术地理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显学,不仅反映了其学术思想自身的价值,更能够体现学术环境变迁之下的章学迎合了门径各异的不同学者的需要,民国学者对章学的诠释和解读亦体现了民国学术的中西和新旧之争。基于此,本文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内容:其一,提出主旨与研究对象,并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梳理学术前史,了解研究现状和留存问题。指出现有的章学诚研究成果多立足于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本身,对章学成为显学的民国时期关注度不够,多为个案研究且对不少学人的章学诚研究有所忽视,对民国学人的章学诚研究与民国学术之关系发掘不够。其二,章学诚生平事迹及章学的早期传播。章学诚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史学家,其《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堪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作。章学诚在其有生之年,不仅生活窘迫,其着述也不为当时学界所重,流传范围有限。到了晚清,章学引起了谭献、李慈铭等学者的关注,在毁誉交加中踽踽独行,章学的经世价值亦引起了晚清经世派学者的重视。其三,民国学者考证章学诚生平事迹及整理其着述之成就。胡适所作的《章实斋先生年谱》不仅更加详尽地反映了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和学术大要,也引起了当时学界的“章学诚热”,在胡谱的基础上,民国学者相继订补和撰着了更加详尽的章学诚年谱,章学诚的生平事迹日益明晰。嘉业堂《章氏遗书》的刊刻和张述祖、孙次舟等学者对章学诚着述版本及流传的考证为当时的章学诚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其四,民国学者对章学诚《文史通义》专书的研究。《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的代表作,在章学成为显学的民国之际,受到了不同学者的广泛关注。叶长青和叶瑛为其作注,钱基博为之作撰写解题专书。刘咸忻之学多出自章学诚,其《(文史通义)识语》在申说章学之时亦能指出其不足之处,表现出其在西史东渐中的坚守。吕思勉的《(文史通义)评》多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立论,评价章氏之学,多通达之见。张舜徽的《(文史通义>平议》则以汉宋兼采的通人之风审视章学,多中肯之论。其五,传统学术视角下的章学解读。在清末民初子学复兴的背景下,孙德谦、张尔田由章学诚“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之旨推演诸子之学本于官守,鼓吹诸子学的实用价值。对章学诚的批评也显示出其浓厚的今文经学倾向。柳诒徵的《国史要义》以礼论史,与章学多有契合之处,在章学的基础上亦多有发明,反映出其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其六,章学诠释的趋新倾向。在民国西学大量输入的背景下,趋新之士开始试图以西学诠释章学。新史学的开创者梁启超多从新史学的角度审视章学。本着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的宗旨,胡适在其《章实斋先生年谱》中对章学的评价多以西学为参照。自胡适、梁启超后,章学被打上了世界学术的烙印,将其与西学比较者不绝如缕。最后,章学诠释与民国学术。在章学成为显学的民国之际,学者对章学的不同诠释反映出民国学术的纷繁面相。在传统学术近代化的这一重要历程中,学人对章学的诠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章学诚“六经皆史”论的“本指”与“所指”日渐偏离,在“六经皆史料”占据主流的民国学界,经学日益衰落,史家对新史料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对章学进行诠释的过程中,有以西学审视章学者,亦有以章学抗衡西学者,学术的新旧之争日益凸显,学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烈,章学也被纳入到清代学术史和中国史学史的谱系之中,章学诚的学术地位大为提升。章学在民国时期成为显学,与章学迎合了当时学人的不同需要密不可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被解读为“六经皆史料”,成为当时学者建设以史料为宗的实证主义新史学的理论支撑;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也为不少方志学家所接受,对民国方志的纂修也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校雠学思想亦为民国时期的目录学家所接受,并对近代图书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佳木[5](2012)在《方祖猷先生新着《黄宗羲长传》评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明清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在 19 世纪末便已备受关注,而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则开始于新史学理论和方法广泛运用的 20 世纪上半期。由于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博大渊深,涉及广泛,研究者多是从不同的视角,立足于某一个方面,进行专门探讨,成果不胜枚举。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关于黄宗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且向纵深发展,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科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见刘岐梅《黄

信海茹[6](2012)在《宋恕改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在各个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近代思想对中国先进人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近代重要的改革思想家宋恕就是其中一位,他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时代特色的维新改革主张。宋恕提出的改革思想涉及面十分广泛,从上层的政治体制到关涉民生的社会经济,从民众素质的提高到女性思想的解放等,都进行过认真的探索。政治方面,他对封建专制进行严厉的抨击,提出着名的“三始一始”主张,倡导设立议院、改革官制、变革试令(谓之“三始”),亦应更易服饰(谓之“一始”)。同时,提倡法制改革,对律师辩护制、财产继承制、禁废残酷刑罚制等,都提出了自己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见解;经济方面,宋恕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他认为国家应该积极扶植工商业的发展,并提出了繁荣工商业的一系列措施。教育方面,宋恕对清末严重束缚人民思想的封建专制教育制度提出尖锐批判,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提倡全民教育,实施近代学制。他十分注重社会公共教育,为提高全民精神素质,认为应当把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步进行。他还提出了具有特色的粹化教育,即精英教育,认为应当设置一套行之有效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学习、毕业制度。女性解放方面,宋恕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以解救女性、实现男女平等为出发点,呼吁女性解放,并提出解救女性苦难的各种措施。本文分别从宋恕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女性解放等方面展开论述,藉此对宋恕的改革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以展示他对中国近代社会改革进程的历史贡献,恢复他在人们心中应有的地位。当然,宋恕的改革思想也存在着不足和局限,这是时代使然。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光辉。第一章:宋恕的生平和论着。宋恕幼年时的生活背景及后来的颠沛流离为他的改革思想奠定了基础。宋恕的着作非常多,而流传至今的比较有限,但现存的着作仍能给人呈现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其积极的社会改革主张,这对宋恕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章:宋恕的政治改革理念。宋恕从政体和法制两个方面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提出独到的改革思路与主张。他的“三始一始”,最能体现他的政治改革观点。第三章:宋恕的经济改革主张。宋恕对工商业的发展提出了多元化的推动措施;另外,他的经济变革思想还包括诸如水利管理、币制革新等。第四章:宋恕的教育改革观点。宋恕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精英教育三个层面,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途径、措施等提出来自己的观点。宋恕不愧为中国晚清至近代杰出的教育改革思想家。第五章:宋恕的女性解放思想。宋恕出于对缺乏社会地位的中国女性的同情,提出解放女性的多种措施。他的思想在当时为女性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体现了他具有积极的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第六章:宋恕改革思想的价值和局限。着眼宋恕改革思想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宏观思路与具体内容,既关注宋恕改革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积极意义,也看到他改革思想的不足之处,并对其中的主、客观原因进行深入的探索。

张天杰[7](2012)在《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文中研究说明明清之际,“天崩地坼”。在变幻莫测、艰苦困穷的时世之中,蕺山学派的学者们经历着非同寻常的人生境遇,因而磨砺出伟大的道德精神与卓绝的思想学术。当时学者大多致力于救正阳明后学的流弊,重道德践履与经世致用,不喜形上玄远之学,学风渐趋笃实;学术则由王学转向朱学,再由朱学转向考据之学。在刘宗周看来,阳明后学的弊病在于道德践履的忽视与义理阐发的矛盾。为了“救正”阳明后学的流弊,他提出诚意慎独之学以解决朱子、阳明理论上的矛盾;倡导证人改过之说,以《人谱》为中心提出了一整套严谨、细密的践履工夫;通过《圣学宗要》、《皇明道统录》等书重新梳理宋明理学;回归经典文本,在其《四书》学、《易》学、《三礼》学相关论着之中已经部分引入了考据学的方法。蕺山学的形成还与三个因素有关:许孚远的教导以及周敦颐、朱子等先儒的影响;与周应中、刘永澄、高攀龙等东林友人的交游;证人书院的讲学以及跟陶爽龄与姚江书院派学者以“意”为中心的论辩。蕺山学最大的特点是“统合性”,刘宗周将“慎独”作为统合一切工夫的工夫,“敬”、“静”以及“诚意”等提法都可归入“慎独”工夫。对道德践履的重视也是蕺山学一大特点,《人谱》标志儒家内圣、成德之学的最后完成,《人谱》的思想内容与慎独之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人谱》对刘门弟子以及后世儒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蕺山学还存在着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刘宗周遭遇三次革职为民,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外王之学是从“格君心之非”的内圣之学发展出来的。刘宗周殉节之后,蕺山学派开始分化。他的三大弟子张履祥、陈确、黄宗羲对明亡清兴各自有着不同的反思,因而对如何编辑“刘子遗书”有不同的看法,对蕺山学也有不同的取舍。其中,张履祥与陈确都继承了刘宗周重践履的特点。张履祥选择程朱理学作为道德践履的思想资源,由王学转向朱学之后开始“尊朱辟王”,这其实是刘宗周以朱学救正王学理路的进一步发展,其用意也在于解决王学所带来的义理上的弊病。与张履祥相比,陈确在学术上更为大胆,已经部分越出理学的矩矱,开始对宋儒的理学进行批判,怀疑宋儒崇信的《大学》非“圣经”,他的学术正好反映了清初玄远之学的没落。陈确还致力于弘扬刘宗周的证人改过之学,提出“素位之学”作为道德践履的思想资源。黄宗羲对道德践履与思想学术的关系的看法集中于“一本万殊”学说,认为“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反对王学、朱学的门户之见。与张履祥、陈确相比,黄宗羲对刘宗周的继承更为全面,一方面他继续梳理宋明理学,以“师说”为指导编撰了《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另一方面在甬上证人书院的讲会中倡导考据之学,开创了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这三大弟子以及其他刘门弟子彼此之间也有学术交流与学术论辩,特别是围绕陈确的《大学辨》、《性解》的论辩,正好体现他们各自对学术转型的不同看法。全祖望作为蕺山学派再传、私淑的代表人物,与万氏兄弟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蕺山之学的承继与对蕺山学派的表彰。补修《宋元学案》将刘宗周、黄宗羲梳理宋明理学的事业最终完成;撰写《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子刘子祠堂配享碑》对后世认识蕺山学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林青[8](2012)在《清代经解文献系年考 ——顺治康熙时期》文中提出清代学术以整理和总结中国数千年学术成果为总特征,作为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核心的经学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影响着清代以至近代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因此,董理清代经学一直是学术史研究的热点。本文属于学术史的研究范畴,以考证清代顺治、康熙时期经学着作的成书年代为重点,并对这些着作进行系年,以期研究者能更系统地把握清初经学发展情况,为全面整理清代经学作资料准备。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本文的选题缘由与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凡例,规定本文的着录内容、格式及编排顺序;第三部分,正文,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按照凡例的规划,以纪年为经、以着作为纬,着录清初经学着作的成书年代,简要介绍经学家生卒、字号、籍贯等,并对部分内容作简要的考证,辨正前人着作中的讹误与舛陋;第四部分,结语,从清初顺康时期经学家地域分布以及经学着作分类统计两个方面,为前文作补充,对清初经学作更宏观的把握,并简要总结清初经学的特点。

王海燕[9](2009)在《黄宗羲经济立法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卓着的成就。黄宗羲经济立法思想中最为辉煌的部分就是他的农工商皆本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他又进一步据当时土地兼并激烈的状况提出了恢复“井田”的主张;针对赋税繁重的现实提出了“止税田土”、“所税即说出”、“划分土地等第”的主张;针对货币领域“银力已竭”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废金银”,行“钱法”、“钞法”的主张。黄宗羲的经济立法思想对当今农村税费改革有着莫大的警示作用。

刘岐梅[10](2006)在《黄宗羲研究百年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关于黄宗羲的思想,清代学者就已着手研究。20世纪上半叶,随着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广泛运用,黄宗羲研究进入现代意义的学术研究的新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黄宗羲思想的研究取得巨大成就,但存在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黄宗羲研究领域拓宽,且向纵深发展,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科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空前繁荣阶段。此外,港台和海外学者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黄宗羲进行研究,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深层次的专题探讨、系统性的综合研究及对于黄宗羲思想当代价值的认识和开掘都还有待加强。

二、《黄宗羲评传》读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宗羲评传》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1)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现实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思想渊源
        一、家学渊源
        二、师学渊源
    第二节 黄宗羲的语文教育活动
        一、黄宗羲书院语文教育活动
        二、黄宗羲家族语文教育活动
    第三节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时代背景
        一、“大语文”的历史渊源探析
        二、“大语文”的历史地位探析
第二章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的主要意蕴
    第一节 黄宗羲论语文教育目的
        一、突出事功重要价值的经世致用思想
        二、提倡尊重个性发展的德才并重观念
        三、强调实现教育公平的人尽其才理想
    第二节 黄宗羲论语文教学内容
        一、阅读经史:申之己意,经世应物
        二、写作诗文:文道合一,崇尚至情
    第三节 黄宗羲论阅读教学方法
        一、深思质疑,取证于心
        二、异同比较,会众合一
    第四节 黄宗羲论写作教学方法
        一、文化继承,积累创新
        二、选择素材,明确文体
        三、去除陈言,讲究风韵
第三章 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黄宗羲教育目的观对高中语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一、经世致用教育目的观的启示
        二、德才并重教育目的观的启示
        三、人尽其才教育目的观的启示
    第二节 黄宗羲教学内容观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启示
        一、语文观的启示
        二、阅读经史的启示
        三、写作诗文的启示
    第三节 黄宗羲阅读教学观对高中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黄宗羲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的现实意义
        二、深思质疑、取证于心的启示
        三、异同比较、会众合一的启示
    第四节 黄宗羲写作教学观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文化继承、积累创新的启示
        二、选择素材、明确文体的启示
        三、去除陈言、讲究风韵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吕留良的遗民认同及其理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绪论: 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思潮
    1 “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
    2 贯穿始终的朱陆思想博弈
    3 调和朱王的思潮涌动
1 吕留良的生平、交友与着述
    1.1 生平
        1.1.1 出生及早年抗清活动
        1.1.2 中年出试清廷及弃诸生
        1.1.3 晚年削发为僧誓不仕清
    1.2 交友
        1.2.1 吕黄之交始亲终隙
        1.2.2 吕张情谊由亲至疏
        1.2.3 “知交半零落”
    1.3 着述
2 遗民身份与学理选择
    2.1 遗民身份与学理选择
        2.1.1 理学新内涵——儒者的出处、去就、辞受
        2.1.2 选择与拒斥——遗民生活方式的两难
    2.2 以时文救世
    2.3 刊刻理学丛书
        2.3.1 刊刻理学诸书,嘉惠后学
        2.3.2 反对调和,专宗朱熹
3 吕留良的理学体系
    3.1 吕留良的四书学
    3.2 《四书讲义》及其地位
    3.3 吕留良的理学思想
        3.3.1 止至善
        3.3.2 心与理
        3.3.3 诚意与慎独
        3.3.4 絜矩之道
        3.3.5 义利之辨
        3.3.6 社会治理
        3.3.6.1 封建、并田、保甲
        3.3.6.2 复古的君臣观
        3.3.7 三代之治
        3.3.8 夷夏之辨
4 批判和质疑——雍正的清廷政权合理性建构之路
    4.1 吕留良的社会影响与曾静案
    4.2 雍正与《大义觉迷录》
    4.3 雍正与《驳吕留良四书讲义》
    4.4 评议
5 结语与评估
    5.1 吕留良理学思想的特征
    5.2 吕留良的思想史定位
    5.3 吕留良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黄宗羲明文选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选题缘由与价值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框架设计与创新说明
第一章 编纂过程
    第一节 编纂背景
        一、社会政治背景:由天崩地解的剧变动荡转向渐趋稳定、繁荣初现的时代
        二、学术文化背景:经天纬地的实学思潮、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不断推进
        三、个人经历背景:时代巨变下个体遭遇的特殊人生、救世济民的情怀和遵从内心的自主选择
    第二节 编纂条件
        一、主观条件
        二、客观条件
    第三节 编纂始末
        一、编纂经过
        二、成编时间
第二章 编纂特点
    第一节 编纂原则
        一、以文存史、以文存人的编纂宗旨
        二、开拓创新、求全补缺的编选意图
        三、情理备至、博洽通达的选文标准
    第二节 编纂体例
        一、《明文案》的编纂体例
        二、《明文海》的编纂体例
        三、《明文授读》的编纂体例
第三章 版本考论
    第一节 《明文案》版本考论
        一、《明文案》现存版本
        二、有关问题考论
    第二节 《明文海》版本考论
        一、《明文海》现存版本
        二、有关问题考论
    第三节 《明文授读》版本考论
        一、《明文授读》现存版本
        二、有关问题考论
第四章 黄宗羲明文选本中所见散文理论
    第一节 本体论
        一、“文与道合一,亦是寻常议论”
        二、“以情至为宗”
    第二节 作家论
        一、文如其人:注重作家的道德素养
        二、宗经务学:强调作家的学识根柢
    第三节 创作论
        一、本之“六经”,确立正宗
        二、叙事有法,讲究韵致
        三、反对模拟,主张独创
    第四节 作品论
        一、讲究经世致用
        二、追求风格多样
        三、既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
    第五节 因革论
        一、明文“三盛”说
        二、时文论
结论
附录1 黄宗羲明文选本评语辑录
附录2 《明文授读》着者目录索引
附录3 《明文海》四库本缺目简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论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主旨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与留存问题
    三、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章学诚的生平、学术思想及其早期传播
    第一节 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大要
    第二节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早期流传
    第三节 章学对晚清学者之影响
        一、章学的私淑者和批评者——以谭献、李慈铭为例
        二、从龚自珍到康有为——章氏之学在晚清经世派学人中的共鸣
第二章 章学诚生平事迹的考证及着述之整理
    第一节 民国学者对章学诚生平事迹的整理
    第二节 民国学人对章学诚着述的整理
        一、嘉业堂《章氏遗书》的出版
        二、民国学者对章氏着述版本及流传的考证
第三章 《文史通义》专书的研究
    第一节 民国学者注释与疏解《文史通义》之成就
    第二节 民国学者对《文史通义》的评论
        一、学出实斋而申驳之——刘咸忻对《文史通义》的评论
第四章 传统学术视角下的章学解读
    第一节 子学复兴背景下的章学阐释——以孙德谦、张尔田为例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章学诠释——以柳诒徵《国史要义》为中心
第五章 章学诠释的趋新倾向
    第一节 新史学视角下的思考——梁启超对章学的阐发
        一、梁启超对章学诚史学理论的阐发
        二、梁启超对章学诚方志学的评价
        三、梁启超对章学诚校雠学的推崇
    第二节 整理“国故”——胡适的章学诠释
第六章 章学诠释与民国学术
    第一节 从边缘走向中心——章学诚的“发现”历程
        一、清学史书写中的章学诚
        二、“史学史”书写中的章学诚
    第二节 章学诚“六经皆史”论与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一、真实的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本源探研
        二、想象的章学诚——民国学者对“六经皆史”论的诠释
        三、“本指”与“所指”的偏离——“六经皆史”论内涵演变的历史语境解构
    第三节 章学与民国学术的新旧之争
参考文献
附录:晚清民国学人于章学序跋及钩玄提要之论
攻博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5)方祖猷先生新着《黄宗羲长传》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的传记写作方式的尝试。
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多方拓展。
三、对传主思想脉络与精神世界的动态活现。
四、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的良史风范。

(6)宋恕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宋恕生平及论着
    1.1 生平简略
    1.2 论着与文章
        1.2.1 专着
        1.2.2 杂着
        1.2.3 函牍
        1.2.4 家书
        1.2.5 诗词
2 宋恕的政治改革理念
    2.1 政体改革理念
        2.1.1 设置议院
        2.1.2 改革官制
        2.1.3 更易服饰
    2.2 法制改革理念
        2.2.1 律师辩护制的设定
        2.2.2 财产继承制的确立
        2.2.3 残酷刑罚制的废除
3 宋恕的经济改革主张
    3.1 倡导工商业的发展
    3.2 其余各方面的主张
4 宋恕的教育改革观点
    4.1 学校教育
        4.1.1 倡导举办学校,普及义务教育
        4.1.2 鼓励民间办学,发展现代教育
        4.1.3 提倡西方科学,改革考试制度
    4.2 社会教育
        4.2.1 建图书馆,宣传科学知识
        4.2.2 建阅报亭,提升人文素养
        4.2.3 建宣传所,提倡言论自由
        4.2.4 建大公园,增强教育氛围
    4.3 精英教育
        4.3.1 优秀学员的选拔办法
        4.3.2 优秀学员的学科设置
        4.3.3 优秀学员的毕业途径
        4.3.4 优秀学员的学习环境
5 宋恕的女性解放思想
    5.1 提倡婚姻自由
    5.2 倡导女子教育
    5.3 清除缠足陋习
    5.4 禁废娼妓制度
6 宋恕改革思想的价值和局限
    6.1 改革思想的时代及背景
    6.2 改革思想的特色及价值
    6.3 改革思想的局限及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问题的由来
        1.1.2 研究现状述评
    1.2 方法:研究取径与创新
        1.2.1 研究的取径
        1.2.2 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当儒生遭遇天崩地坼——明亡清兴之际的刘门师弟子
    2.1 刘宗周的出处与生死的抉择
        2.1.1 刘宗周一生出与处的选择
        2.1.2 刘宗周的出处观:知其不可而为之
        2.1.3 刘宗周之死
        2.1.4 刘宗周的生死观: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2.2 刘门弟子的殉明与抗清
        2.2.1 刘门弟子的殉明
        2.2.2 刘门弟子及其后人、友人与浙东的抗清斗争
    2.3 刘门弟子入清之后的人生抉择
        2.3.1 刘门弟子的出处观——以张履祥、陈确为中心
        2.3.2 刘门弟子身为处士者的治生、为学与经世
        2.3.3 刘门弟子论子弟的出处
        2.3.4 刘门弟子的逃禅
第3章 蕺山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上)
    3.1 刘宗周的学术渊源
        3.1.1 从《孔孟合璧》、《五子连珠》、《圣学宗要》三书来看刘宗周的学术渊源
        3.1.2 刘宗周师事许孚远与蕺山学之建立
        3.1.3 蕺山学与阳明学之关系再考辨
    3.2 刘宗周学术的统合性以及“慎独之学”与“敬”、“静”、“诚意”之关系
        3.2.1 “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刘宗周“万物一体”论的统合性
        3.2.2 “盈天地间一气也”:刘宗周“气论”的统合性
        3.2.3 “慎独之学”:刘宗周学术之主旨及其统合性
        3.2.4 “慎独之学”与“敬”与“静”以及“诚意”之关系
    3.3 刘宗周的前期交游以及对其学术的影响
        3.3.1 刘宗周的前期交游概述
        3.3.2 刘宗周与周应中、刘永澄交游以及对其学术影响
        3.3.3 刘宗周与高攀龙:交游、影响与学术异同
    3.4 刘宗周的前期讲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兼谈刘宗周与东林之关系
        3.4.1 刘宗周的前期讲学
        3.4.2 蕺山学派的形成
        3.4.3 刘宗周与东林学派、东林党
第4章 蕺山学与蕺山学派的形成(下)
    4.1 刘宗周内圣外王的困境及其外王之学的特点
        4.1.1 刘宗周在崇祯初期所遭遇的内圣外王困境
        4.1.2 刘宗周的“外王”之学
        4.1.3 刘宗周“内圣”与“外王”困境之检讨
    4.2 《人谱》与刘宗周的证人改过之学及其影响
        4.2.1 《人谱》的编撰过程以及对《功过格》的批判
        4.2.2 《人谱》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刘宗周“慎独”之学的关系
        4.2.3 刘宗周《人谱》的影响
    4.3 刘宗周的后期讲学及其对经学的回归
        4.3.1 越中证人书院的创立
        4.3.2 证人社讲会的宗旨分歧
        4.3.3 刘宗周对经学的回归——以《四书》学、《三礼》学为中心
    4.4 刘宗周与陶爽龄的交游与思想异同——兼谈蕺山学派与姚江书院派之关系
        4.4.1 刘宗周与陶爽龄的交游
        4.4.2 刘宗周与陶爽龄的思想差异:以生死观为中心
        4.4.3 蕺山学派与姚江书院派之关系
第5章 蕺山学派的分化(上):张履祥的由王返朱与清初尊朱辟王思潮的发展
    5.1 刘宗周对张履祥的思想影响与张履祥对师门的“补救”之功
        5.1.1 张履祥问学蕺山的经过以及所受的影响
        5.1.2 张履祥的“由王返朱”及其与刘宗周的思想差异
        5.1.3 张履祥所传承的蕺山之学及其于师门的“补救”
        5.1.4 张、刘学术异同之思考
        5.1.5 张履祥与其他转向程朱一系的刘门弟子
    5.2 张履祥“敬义夹持”的工夫论与清初理学的转向
        5.2.1 从“主静”到“主敬”——张履祥工夫论转向之一
        5.2.2 从“穷理”到“约礼”——张履祥工夫论转向之二
        5.2.3 敬义夹持——“主敬”与“约礼”的内外交养
    5.3 张履祥对王学的批判与清初尊朱辟王思潮的发展
        5.3.1 张履祥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
        5.3.2 张履祥对王学的批判
        5.3.3 张履祥与清初的尊朱辟王思潮
    5.4 从吕留良的疏黄(宗羲)亲张(履祥)来看他们三人的思想异同
        5.4.1 吕留良与黄宗羲的交游
        5.4.2 吕留良“疏黄”的原因与吕、黄二人出处之异
        5.4.3 张履祥与吕留良的交游
        5.4.4 吕留良“亲张”的原因与吕、张二人的“尊朱辟王”
        5.4.5 吕、黄、张三人思想异同简论
第6章 蕺山学派的分化(中):陈确对宋儒的批判与清初玄远之学的没落
    6.1 刘宗周对陈确的思想影响与陈确所传承的“千秋大业”
        6.1.1 陈确从游于刘宗周的三次山阴之行
        6.1.2 陈确对先师的孺慕之情及其所传承的“千秋大业”
        6.1.3 陈确与张履祥等浙西学人的集社
    6.2 陈确的素位之学及其对玄远之学的排斥
        6.2.1 “素位之学”的提出
        6.2.2 素位之学的特点
        6.2.3 陈确对“理学家言”之类玄远之学的批判
        6.2.4 陈确“素位之学”与清初玄远之学的没落
    6.3 陈确《性解》及其对宋儒人性论的批判
        6.3.1 从《性解》来看陈确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6.3.2 陈确性论的特点
        6.3.3 陈确对宋儒性论的批判
    6.4 《大学辨》之辩——从陈确与张履祥《大学》真伪的论辩来看蕺山学派的分化及其与清初学术之关系
        6.4.1 陈确与张履祥的交游
        6.4.2 《大学辨》的撰写及陈确与同人的论辩
        6.4.3 陈确与张履祥《大学辨》之辩的过程
        6.4.4 《大学辨》之辩所体现的学术趋向与观点差异
        6.4.5 《大学辨》之辩与师说及清初学术转型的关系
第7章 蕺山学派的分化(下):黄宗羲的经史之学及其在学术史上的继往开来
    7.1 刘宗周对黄宗羲的思想影响与黄宗羲对师说的承继与护持
        7.1.1 黄宗羲的家学渊源与早期师友
        7.1.2 刘宗周对黄宗羲的思想影响及其对师说的承续
        7.1.3 《刘子全书》、《刘子节要》与黄宗羲对师说的护持
    7.2 黄宗羲《明儒学案》与刘宗周学术之承继关系
        7.2.1 《明儒学案》渊源说略
        7.2.2 《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名臣言行录》之关系
        7.2.3 《明儒学案》其他“一本之先师”之处
    7.3 黄宗羲与证人书院的复举及其讲会宗旨的转向
        7.3.1 越中证人书院的重举与蕺山之学的传承
        7.3.2 甬上证人书院的创立与讲会宗旨的转向
        7.3.3 刘宗周越中证人书院与黄宗羲甬上证人书院的比较
    7.4 黄宗羲与陈确的交游、论评考辨——兼谈黄宗羲对师门的护持及其“一本万殊”学术史观论的建立
        7.4.1 黄宗羲与陈确交游考
        7.4.2 黄宗羲对陈确学术的初步论评考辨
        7.4.3 黄宗羲四篇《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对陈确学术的再论评考辨
        7.4.4 黄宗羲《孟子师说》、《思旧录》与陈确的关系辨析
        7.4.5 黄宗羲“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
第8章 全祖望对蕺山学派的表彰与对蕺山学的承继
    8.1 全祖望私淑黄宗羲及其对梨洲之学的表彰——以《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为中心的考察
        8.1.1 全祖望之私淑黄宗羲及其搜集、整理、补修黄宗羲的遗着
        8.1.2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对黄宗羲学行的表彰
        8.1.3 全祖望其他文章对黄宗羲学术的论评
    8.2 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及其与黄宗羲、刘宗周的学术承继
        8.2.1 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及其对黄宗羲的承继
        8.2.2 刘宗周的学术思想对《宋元学案》编撰的影响
    8.3 全祖望讲学蕺山书院及其对刘门师弟子的表彰
        8.3.1 讲学蕺山书院及其对刘宗周的追慕之情
        8.3.2 全祖望辞去蕺山书院山长的原因考辨
        8.3.3 全祖望对刘门诸弟子学行的表彰——以《子刘子祠堂配享碑》为中心
        8.3.4 关于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的质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刘门弟子简表
附录C 明清学术转型大事系年

(8)清代经解文献系年考 ——顺治康熙时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凡例
顺治时期经解文献系年考
    顺治元年 甲申 1644年
    顺治三年 丙戌 1646年
    顺治四年 丁亥 1647年
    顺治五年 戊子 1648年
    顺治六年 己丑 1649年
    顺治七年 庚寅 1650年
    顺治八年 辛卯 1651年
    顺治九年 壬辰 1652年
    顺治十年 癸巳 1653年
    顺治十一年 甲午 1654年
    顺治十二年 乙未 1655年
    顺治十三年 丙申 1656年
    顺治十四年 丁酉 1657年
    顺治十五年 戊戌 1658年
    顺治十六年 己亥 1659年
    顺治十七年 庚子 1660年
    顺治十八年 辛丑 1661年
康熙时期经解文献系年考
    康熙元年 壬寅 1662年
    康熙二年 癸卯 1663年
    康熙三年 甲辰 1664年
    康熙四年 乙巳 1665年
    康熙五年 丙午 1666年
    康熙六年 丁未 1667年
    康熙七年 戊申 1668年
    康熙八年 己酉 1669年
    康熙九年 庚戌 1670年
    康熙十年 辛亥 1671年
    康熙十一年 壬子 1672年
    康熙十二年 癸丑 1673年
    康熙十三年 甲寅 1674年
    康熙十四年 乙卯 1675年
    康熙十五年 丙辰 1676年
    康熙十六年 丁巳 1677年
    康熙十七年 戊午 1678年
    康熙十八年 己未 1679年
    康熙十九年 庚申 1680年
    康熙二十年 辛酉 1681年
    康熙二十一年 壬戌 1682年
    康熙二十二年 癸亥 1683年
    康熙二十三年 甲子 1684年
    康熙二十四年 乙丑 1685年
    康熙二十五年 丙寅 1686年
    康熙二十六年 丁卯 1687年
    康熙二十七年 戊辰 1688年
    康熙二十八年 乙巳 1689年
    康熙二十九年 庚午 1690年
    康熙三十年 辛未 1691年
    康熙三十一年 壬申 1692年
    康熙三十二年 癸酉 1693年
    康熙三十三年 甲戌 1694年
    康熙三十四年 乙亥 1695年
    康熙三十五年 丙子 1696年
    康熙三十六年 丁丑 1697年
    康熙三十七年 戊寅 1698年
    康熙三十八年 己卯 1699年
    康熙三十九年 庚辰 1700年
    康熙四十年 辛巳 1701年
    康熙四十一年 壬午 1702年
    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 1703年
    康熙四十三年 甲申 1704年
    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 1705年
    康熙四十五年 丙戌 1706年
    康熙四十六年 丁亥 1707年
    康熙四十七年 戊子 1708年
    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 1709年
    康熙四十九年 庚寅 1710年
    康熙五十年 辛卯 1711年
    康熙五十一年 壬辰 1712年
    康熙五十二年 癸巳 1713年
    康熙五十三年 甲午 1714年
    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 1715年
    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 1716年
    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1717年
    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 1718年
    康熙五十八年 己亥 1719年
    康熙五十九年 庚子 1720年
    康熙六十年 辛丑 1721年
    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 1722年
结语
    一、顺康时期经学家地域分布
    二、清初经学着作分类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9)黄宗羲经济立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黄宗羲经济立法思想的基础
    第一节 黄宗羲的生平及成就
        一、黄宗羲其人
        二、黄宗羲的主要法律思想
    第二节 黄宗羲经济立法思想的基本理念—农工商皆本
        一、农工商皆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农工商皆本思想的社会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宗羲经济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黄宗羲的土地立法思想
        一、恢复“井田制”
        二、黄宗羲土地立法思想的民本性分析
    第二节 黄宗羲的赋税立法思想
        一、“止税田土”
        二、“所税即所出”
        三、划分土地等级
    第三节 黄宗羲的货币立法思想
        一、“废金银”
        二、行“钱法”、“钞法”
        三、评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宗羲经济立法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当今农村税费改革与“黄宗羲定律”
        一、关于当今农村税费改革与“黄宗羲定律”的说明
        二、当今农村税费改革破解“黄宗羲定律”的障碍分析
    第二节 当今农村税费改革破解“黄宗羲定律”的路径选择
        一、当今农村税费改革破解“黄宗羲定律”的应对之策
        二、当今农村税费改革成功破解“黄宗羲定律”的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宗羲研究百年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四、《黄宗羲评传》读后(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宗羲语文教育观念及现实启示研究[D]. 刘聚晗. 河南大学, 2019(01)
  • [2]吕留良的遗民认同及其理学思想研究[D]. 李栅栅. 浙江大学, 2019(01)
  • [3]黄宗羲明文选本研究[D]. 崔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8)
  • [4]论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D]. 陈磊. 武汉大学, 2015(07)
  • [5]方祖猷先生新着《黄宗羲长传》评介[J]. 佳木.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2(04)
  • [6]宋恕改革思想研究[D]. 信海茹. 宁波大学, 2012(06)
  • [7]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D]. 张天杰. 湖南大学, 2012(05)
  • [8]清代经解文献系年考 ——顺治康熙时期[D]. 徐林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1)
  • [9]黄宗羲经济立法思想研究[D]. 王海燕. 黑龙江大学, 2009(12)
  • [10]黄宗羲研究百年述评[J]. 刘岐梅.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标签:;  ;  ;  ;  ;  

看完《黄宗羲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