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

英语世界

一、English world(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培[1](2021)在《中国网络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探析》文中指出

李靖新弘[2](2021)在《传承与互动:英语世界马克思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当代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世界马克思学兴起的背景十分复杂,既有来自英语世界内部的需求和探索,又存在国际力量的介入和推动。通过英语世界内部的学术传承和语言世界之间的学术交流,英语世界马克思学完成了自身的学术积累,逐渐走向系统化。在学术传承方面,英语世界内部的研究在话题、文本、方法等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联动性。与此同时,英语世界以高校为中心先后形成了多个具有紧密师承关系的学术团体。在交流与互动方面,英语世界研究者通过着作翻译与编辑、交流访学、话题论战和国际会议四种形式的学术互动增强了英语世界马克思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并逐渐成为西方马克思学的领头羊。随着MEGA2及新文献陆续公开问世,英语世界研究者积极调整原有的解读结论,试图更加客观真实地还原马克思的思想面貌。英美学术性的马克思研究为汉语世界开展马克思研究提供了一面"他者之镜"。中国研究者应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有效结合起来,在传承与互动中走向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处,并积极主动地将当代中国马克思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向国际学术舞台。

张淼[3](2021)在《英语世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变迁——以Ronnie Littlejohn的《中国哲学概论》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如何书写中国哲学史?一般来说,有以人物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两种书写方式。长期以来,英语世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方式是以人物为中心,并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成中国哲学史,而2016年Ronnie Littlejohn出版的《中国哲学概论》则是以哲学问题为中心来书写的一部中国哲学史着作,该书的出版显示了英语世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新变化,展现出他们在哲学普遍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的新理解,肯定了中国哲学存在的普遍意义及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西方学界对中国没有哲学的质疑。

杨荷泉[4](2021)在《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研究》文中指出人是地球上的“文化动物”,人类一方面生活在“物质世界”,另一方面也生活在“精神世界”。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传播接受与评价研究,构成了当下世界各国文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成长与壮大,既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源头活水的滋养,也离不开世界文学和异域文化的引导交流。客观来说,长期以来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流,是不对等的:引进来的外国文学多,走出去的中国文学少。在中外文学的互动过程中,中国文学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提升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增大,助推了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传播和对话。一批中国作家作品受到了国外出版机构与媒体、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国外对中国现实和当代文学的成见和感知。目前在国外,不仅有一批喜欢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读者和汉学家,还出现了致力于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纯学术期刊,如俄亥俄州立大学早在上世纪就创刊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就是很有影响力的汉学研究期刊。21世纪初,余华《兄弟》的出版在国内引发了较大反响,之后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价值高低的争论,一度成为文学圈内外争执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学界内部的纠结和媒体外部的炒作,已经对当代作家创作心态和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无论是对当代文学的总体评价,还是对当代作家的个人成就,总会有一些褒贬不一的声调,众声喧哗地纠缠在一起,甚至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评价趋向。其实,关于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或者说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评判,视野可以扩大一些。我们既不能只站在中国的视角,也不能仅站在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或者其它某一个国家的视角,而应该站在当下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立场和高度,以世界文学的眼光和跨文化传播接受的效果,来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评估。作为“跨文化对话与想象”的一个案例,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余华在中国当代作家里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作品并不算多,但几乎都“出门远行”,而且其作品在国内外的反响与评价,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文化景观。中文版和外文版“两种余华作品”在国内外的不同接受情况,其原因值得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者关注和反思。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几部分构成。绪论部分解释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探讨余华作品在不同的读者和研究者之间引起争议的原因。本文在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和国内馆藏数据库下载搜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分类梳理了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研究的中外文资料。同时,根据余华本人提供的作家版权输出情况统计表,笔者整理出了 38种外文语种翻译、出版的余华作品的详细信息。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首先考察余华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情况,梳理余华作品在国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的译介、销售和读者评价情况。然后,从余华作品的翻译、出版、改编与演出等环节,系统总结了余华“中国故事”出门远行的经验。第二章是关于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内容的研究。主要是评述国外学者对余华作品中人性的异化、暴力与死亡等方面的主题研究以及历史创伤受难者的男性气质、作为商品和暴力受害者的女性身份、被温情遗弃的孤独者形象等人物方面的研究。第三章是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形式的研究。首先是关于余华对中国传统文学语言的颠覆与创新、复调话语的反讽与戏仿;其次是对余华作品里的呼喊、夜晚、善恶者的不同死亡等象征意味的解读;再次是对余华小说多层叙述以及时空压缩等技巧的研究等。第四章是英语世界对余华的比较研究。有一些国外研究者分别从冷漠与荒谬的虚无主义创作视角、表现堕落青年的当代成长小说、对历史真实的超越和拒绝姿态以及对严肃文学的坚守等方面,对余华和他同时代的先锋作家残雪、苏童、格非和莫言的小说文本做出了比较研究。由于没有发现将余华和国外作家比较研究的专题论文,目前本章是余华和中国作家的比较研究。第五章从“两个余华”和“两种余华作品”入手,探讨接受者眼里“伟大作家”和“通俗作家”的“小说家余华”和“散文家余华”的不同面相,以及“母语版余华作品”和“非母语版余华作品”的关系,并比较“两种余华作品”在国内外接受的不同情况,再由此引发“两种中国文学”关系的思考。这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新的研究起点。像余华这样表现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是有别于“历史中国”与“地理中国”的一种“文学中国”文本,其作者不仅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其文本语言的种类不但有中文,也有外文;其文本形态既包括中国作家用中文母语原创的“第一文本”,也包括其被翻译和再创作成非母语的外文版“第二文本”。这两种文本分别构成了中文版和外文版的“两种中国文学”。两种文本构成的历史,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然而,目前大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只能算作是一种“单向度”的“第一文本”文学史,许多传播到国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二文本”,已被历史长久地“活埋”。结语部分从余华作品在国外的获奖情况,以及余华成为国际文学论坛主要研讨对象的事实出发,论证了作为一名中国的作家,“中国的余华”已然是“世界的余华”。附录列举了余华到国外参加文学活动的大事记、余华作品外文版出版年表和余华作品外文版的部分封面。这些文字和图片是支撑这篇论文论点的佐证材料。目前,走向国外的中国文学还有不少困难,这既有文学外部的问题,也有文学内部的问题。它涉及到宣传、翻译、出版、市场、意识形态等文学外部的诸多元素,这些元素犹如一双双有形和无形的大手,影响了一个作家作品的时空跨界的程度。但是,反观走出国门的余华作品,真正优秀的作家与其优秀作品的“出境与跨界”,其文学内部的元素更加重要。余华不同于中国当代作家里的某些人,在国外的影响仅靠一本书,轰动一时,却又昙花一现。国外读者和汉学家对余华的接受和研究,是基于他们对余华文本“内部风景”的着迷。余华以一个作家的良知,不但叙述了底层人物“眼泪的宽广”,写出了“一个国家的痛”,而且用了许多西方人非常熟悉的现代叙事方式,表达了尊重生命和悲悯弱者的博大情怀。余华作品不仅是国外读者“读文学-看中国”的社会文本,而且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余华被译介到国外的作品,虽然都经过翻译环节的再创作,但是,由于其主题、人物、叙事和语言等“文学内部”的文化景观非常迷人,受到国外读者持久的欢迎。余华的某些作品,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文本,也是当下世界文学的经典文本。本文的创新性:一是在全面考察了余华作品在国外译介出版传播的背景下,从内容和形式以及作家比较等方面,系统梳理和探讨了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传播和接受研究的情况;二是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两个余华”“两种余华作品”和“两种中国文学”的概念;三是提供了不少国外关于余华作品的评价和研究的外文资料。本文研究的意义:从英语世界传播与接收的国外视角,重新审视了备受争议的余华作品的价值,以及余华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希望借鉴两种余华作品在国内外不同接受的案例,为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点有益的经验。本文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收集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评价和研究的资料不够齐全;二是论文偏重于文献资料的梳理,在理论概括和提升等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比如由“两种余华作品”引发的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两种中国文学”的关系和互动研究,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对这些相关话题,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由于不是本文的主要论题,所以未能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冯明肖[5](2021)在《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论译介与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自先秦始,有关文、道的讨论就已经开始。文道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论家的哲学智慧和理想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本文以英语世界为研究范围,以唐宋重要文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周敦颐、程颐、朱熹等对文道关系的讨论为出发点,探讨唐宋文道关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情况。不同时期的文人对文道关系有不同的论述,本文将紧紧围绕上述文人集中讨论文道关系的重点文章,探究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然而,西方现有的专门讨论唐宋文道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多,唐宋文道关系论在英译研究中并非是译介者讨论的中心和关注的重点,也并未被西方学者作为专门的文论问题进行研究。英语译介者仅仅在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变迁、历史发展、社会思潮等内容时侧面涉及到唐宋文道关系,仅将其作为某一思想的例证进行片段性译介,所以英语世界中专门以唐宋文道关系论为讨论中心的研究成果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略显不足。本文通过挖掘英语世界阐述唐宋文道关系论的研究成果,列举分析讨论文道关系的英文文献,进而对比不同英译本对唐宋文道关系论的翻译与阐释,说明英语译介的特点及其与国内研究的差异,分析唐宋文道关系论在英译过程中产生的变异情况,主要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审美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造成这些特点与差异的原因,发掘唐宋文道关系对英语文论的影响,肯定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在对话交流和互鉴创新过程中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文论走向世界,而且也利于中西文论在交流互鉴中为当代文艺批评和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资源。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述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论的译介情况。按照时间顺序,本章梳理了二十世纪以后有代表性的研究唐宋文道关系论的英译学术成果。英语世界学者对于唐宋文道关系论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二十世纪中叶,唐宋文道关系论在英语世界中的研究较为简略,基本是以简单的、引用性的译介为主。七十年代,西方汉学界往往以唐宋某一人物为研究讨论的中心,联系其文学理论主张讨论唐宋文道关系。八十年代,英语世界对唐宋文道关系论的研究角度更为丰富。二十一世纪之后,英语世界对宋代理学家的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想给予了较多关注,有关文道关系的讨论大多在文本中穿插进行。另外,一些学者的相关论文中也散见有对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论的讨论。第二章分析韩愈文道关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通过对英语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英译本中对韩愈“文”“道”及两者关系的不同翻译内容。虽然韩愈在《争臣论》明确提出的“修辞以明道”没有在英语世界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但韩愈“文以明道”的思想在英语世界中接受度较高。目前英语世界对“文”的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wen”、“literature”、“writing”。韩愈虽然明确提出了“修辞以明道”的主张,但是对所明之“道”更详细的阐释是在《原道》一文中,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英译者对《原道》的译介,可以发现韩愈的道统思想在英译本中未能得到准确充分地译介和说明。韩愈“文以明道”的思想在英语世界中接受度较高,借助片段性译介内容可以把握韩愈文道关系在英语世界中的研究情况。第三章探讨柳宗元“文以明道”思想在英语世界中的研究情况。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明确提出了“文以明道”。本章通过考察英译本对柳宗元“文”的译介,进一步明确柳宗元“文”的内涵。英译者也注意到韩愈之文与柳州之文的不同,柳州之文的范围更加广泛,英译本中也大多将柳州之“文”译为“literature”。在立足儒家之道的基础上,英译本进一步对柳宗元提倡的“辅时及物”之道给予了关注,强调实践行为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讨论英译本对柳宗元“文以明道”的阐释。英语世界中对“文以明道”的研究较为丰富,大多数英语学者在译介时采用了相似的译介形式“literature illumines the tao”。第四章考察欧阳修“道胜文至”思想在英语世界中的译介情况。这一思想在欧阳修的《答吴充秀才书》一文中被明确提出。英译者认为欧阳氏之文并非是形式之文,而是与道结合在一起的。英译者指出欧阳氏之道也并非“弃百事”而不顾,而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本章通过展现英语世界对欧阳氏之文与欧阳氏之道的译介,探究欧阳修对文道关系的看法,挖掘“道胜文至”在英语译介中的特点。英语学者对欧阳修反对的形式之文进行了说明,注意到欧阳修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认为“道胜文至”的提出与欧阳修的政治主张有关。第五章聚焦英译者对宋代理学家文道关系的译介情况。本章以周敦颐、程颐、朱熹的文道关系思想为讨论中心,分析英译者对三者的不同译介情况。不同于唐代古文家,宋代理学家在对待文、道以及文道关系的态度上具有相似性。周敦颐在《通书》中主张“文以载道”,程颐提出“作文害道”,朱熹倡导“文道合一”。宋代理学家都将“道”提升到哲学本体层面进行论述,进而扩展“文”的范围,在对待文道关系的态度上都是重道而轻文。虽然英译者仍然使用“wen”“tao”等译介形式,但是在具体译介文道关系的语句时也注意到了内涵上的差别。第六章分析唐宋文道关系论对西方英语文论的影响,挖掘唐宋文道关系论在英语世界译介传播时产生歧变的原因。唐宋文道关系论在英译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方文论的发展。随着中西文论交流的不断深入,唐宋文道关系越来越成为英语学者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有的学者以唐宋时期社会、历史、思想等为研究中心,参照了中国学者有关文道关系的研究成果,补充丰富研究内容;有的译者则将唐宋文道关系作为参照系,与西方文论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英译者研究唐宋文道关系论时选用的不同翻译方式,本文主要从中西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审美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深入分析影响翻译的因素。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论的译介与影响研究,是根据英译者对唐宋文道关系论的理解,分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周敦颐、程颐、朱熹等唐宋文人的文道观点,进而呈现唐宋文道关系在英语世界中的译介情况,并联系中西双方在文化、宗教、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揭示发生变异的原因,探讨唐宋文道关系在英语世界中产生的影响。只有深入挖掘唐宋文道关系论在英语世界中的译介研究情况,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文论“走出去”,实现中西文论的平等交流。这不仅为西方文论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而且也进一步肯定了中国文论自身的价值,推动中国文论创新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国文论的国际影响力。

王子钰[6](2021)在《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唐诗学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中,杜甫占据着重要地位。杜诗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众体兼善,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中外之间的密切交往,杜诗被翻译成英文并在英语世界中受到了格外关注,当今影响较大的当属宇文所安和许渊冲英译杜诗。本文拟通过对宇文所安《杜甫诗》和许渊冲《许渊冲英译杜诗选》进行对读,从译者与译本两方面寻求二人在翻译理论、翻译策略、语言选择、诗歌韵律处理等方面的异同,并结合多家注本及今人研究,探究杜诗在英译过程中的误读现象。全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明了选题缘由,并通过梳理研究史提出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四章展开。第一章就杜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译作进行梳理和评析,结合时代背景及杜诗文本蕴含的人文价值,阐述杜诗在英语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第二章通过对译者宇文所安和许渊冲进行对比,寻求二者存在译文差异的原因。一是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二人翻译思想差异,即许渊冲遵循对诗歌“存美”的追求,而宇文所安秉持“世界诗歌”的概念;二是二人所翻译的杜诗数量不同,宇文所安对现存所有杜诗进行翻译,所以其整体风格以真实为主,多用直译;而许渊冲则对一百首经典杜诗进行翻译,为了展现出选诗的特点,所以更加注重意译。第三章针对二者英译杜甫诗的译文从语言选择、句法结构、诗歌韵律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许渊冲通过还原诗歌的内在美、形式美和音韵美来进行意译,进而构建其“存美”思想。而宇文所安通过注重遵照原诗的字面含义,在英语词中寻找相近词语来代替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尽可能保留原物、原诗风貌,尽可能地遵循原诗句法来进行直译,进而构建其“世界诗歌”概念。第四章就二人译作中产生的文本误读现象做列举剖析,指出杜诗阐释的多义性、译者主体的局限性与唐诗的独特文化性均有可能导致文本误读现象的产生,并对译诗造成诗意偏差、文化信息缺失等影响。结语部分总结归纳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的得失与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和矛盾中达成对杜诗的有效翻译。

邵璐,李伟[7](2020)在《刘震云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文中提出一、引言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新写实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其小说创作及叙事风格以幽默、讽刺、现实、乡土等见长,令无数国内读者对其念兹在兹;且因多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而在英语世界、阿拉伯语世界、法语世界受到较高关注。

张义宏[8](2020)在《《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与传播》文中指出《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经历了作品的英语翻译、中国文学史类英语着述中有关作品的一般性介绍、文本的英语研究等多种跨文化传播形式。它们合力提升了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范围与接受效果。《老残游记》的英语翻译为英语世界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直接的文本阅读依据,而中国文学史类英语着述中有关《老残游记》的简要介绍则有有助于英语世界对于作品背景与内容的初步了解。两者构成了作品在英语世界跨文化传播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老残游记》的英语研究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的多角度解读提供了"他者"的参照视角,反映出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对于作者与作品跨文化阐释的独特立场,更是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进程中逐步深化的重要体现。

韩子满[9](2020)在《英语世界与世界眼光:中国文化外译研究中的一个误区》文中提出"英语世界"是中国文化外译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在不同学者笔下有至少六种不同的含义,这与英语作为文学文化语言以及中国文化英译传播的现实都不符合。但这些不同且不准确的用法却符合国际惯例,之所以如此也有客观原因。为全面考察英译中国文化传播的现实,有必要将"英语世界"的范围扩展至亚非拉的英语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扩展具有明显的现实和学术意义。

刘锦晖,文军[10](2020)在《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百年译介综论》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着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及其词作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时性维度和阶段性译介特点为线索,梳理了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近百年的英译历程,将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上半叶零星译介;20世纪下半叶译介全面繁荣;21世纪至今译介依旧活跃,译本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转译、选译、全译、复译之后,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地位得以确立。此外,李清照词的百年译介也为未来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课题。

二、English worl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nglish world(论文提纲范文)

(2)传承与互动:英语世界马克思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世界马克思学兴起的历史条件
二、英语世界马克思学的学术传承
    1. 英语世界内部马克思学在话题、文本和方法上的学术传承
    2. 英语世界形成的以高校为中心的具有紧密师承关系的学术团体
三、英语世界与其他语言世界之间的学术互动
四、英语世界马克思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3)英语世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变迁——以Ronnie Littlejohn的《中国哲学概论》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世界书写的中国哲学史
二、以哲学问题为中心书写中国哲学史
三、英语世界与中国学者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异同
四、结语

(4)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资料搜集整理情况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余华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与经验
    第一节 余华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出版与销售
    第二节 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评价
    第三节 余华“中国故事”出门远行的经验
第二章 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内容的研究
    第一节 人的异化、暴力与死亡
    第二节 历史创伤受难者的男性气质
    第三节 商品和暴力受害者的女性身份
    第四节 被温情遗弃的孤独者
第三章 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形式的研究
    第一节 语言和语体
    第二节 象征手法
    第三节 多层叙述
    第四节 空间和时间
第四章 英语世界对余华和有关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余华与残雪:两种虚无主义创作视野比较
    第二节 余华和苏童:当代成长小说及堕落青春的塑型
    第三节 余华与格非:对历史的超越和拒绝
    第四节 余华和莫言:类型文学时代里的严肃文学坚守者
第五章 国内外“两种余华作品”和“两种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两个余华”与“两种余华作品”
    第二节 “两种余华作品”在国内外的接受比较:以《兄弟》为例
    第三节 “文学中国”的不同文本与“两种中国文学”
结语 中国的余华世界的余华
    一、站上了世界文学的领奖台
    二、国际文学论坛的专题作家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
附录
    一、余华国外文学活动大事记
    二、余华作品外文版出版年表
    三、余华作品外文版部分封面
    四、余华中文简繁体作品清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的项目
附件

(5)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论译介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译介情况概览
    第一节 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的研究着作
    第二节 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的研究论文
第二章 英语世界对韩愈文道关系的译介
    第一节 英译本对韩愈“文”的理解
    第二节 英译本对“道统论”的解读
    第三节 英译本对韩愈文道关系的诠释
第三章 英语世界对柳宗元“文以明道”的译介
    第一节 英译本对柳宗元“文”的翻译
    第二节 英译本对柳宗元“道”的理解
    第三节 英译本对柳宗元“文以明道”的阐释
第四章 英语世界对欧阳修“道胜文至”的译介
    第一节 英译本对欧阳修“文”的理解
    第二节 英译本对欧阳修“道”的解读
    第三节 英译本对欧阳修“道胜文至”的研究
第五章 英语世界对宋代理学家文道关系的译介
    第一节 英译本对周敦颐“文以载道”的诠释
    第二节 英译本对程颐“作文害道”的研究
    第三节 英译本对朱熹文道关系的译介
第六章 唐宋文道关系论在英语世界的影响与歧变的原因
    第一节 唐宋文道关系论在英语世界的影响
    第二节 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论译介歧变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6)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杜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译作
    第一节 杜诗英译在英语世界的发展进程
    第二节 杜诗英译的主要代表译作
    第三节 英语世界中的杜诗英译评述
第二章 宇文所安、许渊冲的英译杜诗
    第一节 二者翻译思想对比
        一 文化背景差异——西方汉学家与东方译者
        二 翻译思想差异——“朴素直译”与“存美”
        三 翻译目的相近——殊途同归
    第二节 《杜甫诗》与《许渊冲英译杜甫诗选》
        一 体例完备的《杜甫诗》
        二 浓缩经典的《许渊冲英译杜甫诗选》
第三章 英译杜甫诗歌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选词差异
        一 杜诗诗题翻译
        二 译诗中的选词异同
    第二节 句法结构对比
    第三节 诗歌韵律对比
第四章 杜诗英译中的文本误读
    第一节 文本误读举例
    第二节 文本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杜诗阐释的多义性
        二 译者主体的局限性
        三 唐诗的独特文化性
    第三节 文本误读现象的影响
        一 诗意偏差与文化缺位
        二 “隐形”的再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老残游记》的英语翻译
二、 文学史类英语着述对于《老残游记》的介绍
三、 《老残游记》英语研究与作品的跨文化解读
    (一) 刘鹗生平与思想研究
    (二) 作品题材类型与情节结构研究
    (三) 作品艺术成就研究
结 语

(9)英语世界与世界眼光:中国文化外译研究中的一个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中的“英语世界”
二、“英语世界”的现实
三、“英语世界”辨析
四、新“英语世界”与世界眼光

(10)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百年译介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20世纪上半叶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1.1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译介肇始
    1.2 英语世界最早收录李清照词的早期诗词选译本
    1.3 20世纪上半叶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特点
2.20世纪下半叶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2.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2.2 20世纪后30年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2.3 20世纪下半叶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译介特点
3.21世纪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新的专集译本
    3.2诗词选集中的选译
    3.3 21世纪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特点
4.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4.1“如何译”的问题
    4.2李清照在英语世界的形象建构
5.结语

四、English world(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网络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探析[D]. 刘艳培.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传承与互动:英语世界马克思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当代启示[J]. 李靖新弘.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1(03)
  • [3]英语世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变迁——以Ronnie Littlejohn的《中国哲学概论》为中心的考察[J]. 张淼.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4]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研究[D]. 杨荷泉. 山东大学, 2021(11)
  • [5]英语世界唐宋文道关系论译介与影响研究[D]. 冯明肖. 山东大学, 2021(02)
  • [6]宇文所安、许渊冲杜诗英译比较研究[D]. 王子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刘震云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J]. 邵璐,李伟. 南方文坛, 2020(06)
  • [8]《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与传播[J]. 张义宏.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9]英语世界与世界眼光:中国文化外译研究中的一个误区[J]. 韩子满. 上海翻译, 2020(05)
  • [10]李清照词在英语世界的百年译介综论[J]. 刘锦晖,文军. 英语研究, 2020(01)

标签:;  ;  ;  ;  ;  

英语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