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菌丝甲壳素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废菌丝甲壳素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一、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by Adsorbent from Waste Mycelium Chitin(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婷[1](2018)在《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文中提出基于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制备所得的多孔碳材料由于其自身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制备成本低、可再生、清洁环保等特性,近年来受到业界内外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相关学者和感兴趣人士的探索和深入研究。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基多孔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均一的孔道结构、良好的化学性质及热稳定性等优点,被普遍地应用于电化学、吸附、催化等多方面领域。本文第一章采用炭化和化学活化的方法对生物质进行活化处理,合成了一系列孔道丰富、比表面积较大的多孔活性炭材料,并探索研究了不同碳源对碳材料比表面积和电化学电容值的影响。本文第二章利用聚苯胺纳米纤维作碳前驱体,以介观二氧化硅整体块为硬模板,通过一步硬模板法制备出了聚苯胺纳米纤维基介孔碳材料。在6M KOH电解液中进行测试发现,该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的电容值可高达255 F g-1,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本文第三章以冷冻干燥的瓠瓜瓜瓤为主料,经过高温炭化后吸附水中的头孢氨苄。实验结果表明该碳材料对医药废水中的抗生素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同时实验还结合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平衡吸附曲线对材料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全面分析了其能够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

有小娟,刘家扬,焦国宝[2](2017)在《黑曲霉菌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黑曲霉菌渣是黑曲霉经过工业发酵所需产物之后的副产物,资源储量丰富。目前利用黑曲霉生产的制剂种类繁多,对菌渣综合利用的报道却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表明黑曲霉菌渣不仅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得到直接应用,也可用于精制,作为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实现高附加值转化应用。还可作为生物吸附剂用于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等。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对黑曲霉菌渣在各领域研究及利用现状,综述了黑曲霉菌渣高附加值转化与利用的研究进展,可以为工业发酵废渣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王晓红[3](2012)在《微生物制药菌渣处理处置技术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微生物制药菌渣由于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有一定的抗生素等残余效值使其安全处置存在一定的困难,若处置不当就进入环境中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菌渣引起的环境风险的日益重视,菌渣安全处置不仅仅是制约发酵制药企业发展的瓶颈,更是国家加强环境管理的对象,也是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问题。本项目主要在研究以天然抗生素为代表的微生物制药菌渣的成分分析、环境行为和处置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评估体系,综合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对菌渣的处置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判断出各个方案的优劣。然后针对经不同处置途径进入环境中的菌渣所引起的人群健康风险、生态污染风险两方面进行风险评估,为企业选择合理的处置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对菌渣成分、环境行为、处置技术等基础研究现状的综述,对我国抗生素菌渣目前的处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构建了菌渣处置技术库,前端查询界面采用Power Builder9.0开发,后台采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和存储技术相关信息。其次建立了包括环境危害、技术性能、经济性能、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的菌渣处置技术筛选评价指标体系。以石家庄某抗生素制造厂为例,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饲料化、肥料化、填埋、焚烧、资源化五种常用的备选处置技术,得出饲料化为最佳处置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菌渣风险因子识别指标体系,确定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为本研究的风险因子,然后采用美国EPA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框架和欧盟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分别对经过不同处置途径的四环素菌渣进行风险评价,发现四环素菌渣中抗生素在处置率为0%时对儿童和成年人的健康风险值分别为2.5×10-10和2.2×10-10,处置率为0%时对儿童和成年人的健康风险值分别为2.5×10-11和2.2×10-11,均<10-8,风险水平很小。处置率分别为0%和90%时对水生生物的风险值分别为0.724和0.0724,存在一定的风险。文章还针对目前的菌渣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菌丝废渣的分类管理、技术发展、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供了相应的对策,以便为制药菌渣的安全处置与管理提供指导作用。

刘波文[4](2010)在《青霉素菌丝体理化特性和化学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制药废发酵青霉素菌丝体的资源化出发,以制药厂青霉素废菌丝体为原料,研究了菌丝体的理化特性,采用化学法制备活性炭,提出了制药废菌丝体资源化的一种新的利用途径。前期研究了青霉素菌丝体的理化特性,实验采用重量法分析了废菌丝体样品的含水率、挥发分、灰分,用氧氮量热分析仪分析了废菌丝体样品的热值,用原子吸收、冷原子吸收等方法分析了其中的重金属组成及含量,并用容量法氟硅酸钾容量法、EDTA容量法、铜盐回滴法等分析了菌丝体灰分中SiO2、Fe2O3、Al2O3、CaO、MgO的含量及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制药厂菌丝体灰分小于10%,热值为21130 kJ/kg,无机物含量(SiO2、Fe2O3、Al2O3、CaO、MgO)均低于10%;采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UBE)检测了C、H、O、N、S五种元素含量,青霉素菌丝碳含量高(一般在45%左右),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十五种多环芳香烃,低于国家危险固体废物鉴别标准中规定的多环芳香烃列入的物质含量(GB 5085.6-2007)。制药厂青霉素菌丝体可以满足用于生产工业应用活性炭的条件。采用化学活化法,以ZnCl2为活化剂、废菌丝体为原料制备粉末活性炭,研究活化工艺对制备的活性炭吸附性能、比表面积、产率的影响。通过对活化剂浓度、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等工艺条件的研究表明,工艺条件对活性炭吸附性能、比表面积影响程度依次为:活化温度>活化剂浓度>炭化时间>固液比。本研究通过热重分析以及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制备菌丝体活性炭的工艺条件即活化温度为500℃,炭化时间为2 h,ZnCl2浓度是20%,固液比为1:2,活化时间为0.5 h,制得活性炭的碘值范围在682700 mg·g-1之间,亚甲基蓝吸附量为14.6714.7 mg·g-1,比表面积为179 m2·g-1,活性炭的产率为15%25%之间,。实验表明,以微生物制药青霉素废菌丝体为主要原料制备活性炭,不仅解决了大量废菌丝体处理的难题,而且生产出性能较好的活性炭,体现循环经济提倡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沿利[5](2009)在《面包酵母及其固定化吸附去除铬离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金属是对生态环境危害极大的污染物,因其不具生物降解性而易在生物体内积累,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随着电镀、冶金、染料、石油、电池等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重金属废水的治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众多的处理方法中,生物吸附法具有效果好、投资小及运作费用低、易管理和操作、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可对选择性地筛选出的优势菌种加以固定,构成一种高效、快速、能连续处理的重金属废水处理系统,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次污染,表现出了巨大的利用潜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面包酵母对Cr(Ⅲ,Ⅵ)的吸附作用。讨论了吸附时间、溶液pH、Cr(Ⅲ,Ⅵ)起始浓度、共存离子对面包酵母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应的最佳吸附条件下,面包酵母对Cr(Ⅲ)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Cr(Ⅵ),且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另外,通过红外光谱仪测试,探测到面包酵母的表面活性基团主要有氨基、羟基、羧基、羰基、酰胺基和磷酰基等。用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在pH 5.5时,面包酵母的Zeta电位呈负电性,因此有利于其结合以阳离子型态存在的Cr(Ⅲ);在pH 1时,面包酵母的Zeta电位呈正电性,因此有利于其结合以阴离子型态存在的Cr(Ⅵ)。第二部分研究了三种吸附剂(壳聚糖、含/不含壳聚糖的固定化面包酵母)对Cr(Ⅲ)的吸附作用。讨论了吸附时间、溶液pH、Cr(Ⅲ)起始浓度、共存离子及洗脱方式等对它们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应的最佳吸附条件下,三种吸附剂对Cr(Ⅲ)的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且含有壳聚糖的固定化面包酵母的吸附量高于壳聚糖和不含壳聚糖的固定化面包酵母的吸附量之和,推测加入的壳聚糖增强了固定化面包酵母的传质能力,提高了固定化面包酵母对Cr(Ⅲ)的吸附能力。洗脱实验显示:固定化面包酵母对Cr(Ⅲ)的吸附以可逆吸附为主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可逆吸附,含有壳聚糖的固定化面包酵母的解吸效果好于不含壳聚糖的固定化面包酵母,且它们动态吸附和解吸附的效果均好于静态吸附和解吸附。SEM和TEM的分析表明,加入壳聚糖增强了固定化凝胶介质的稳定性,固定化后的面包酵母菌体保持了对Cr(Ⅲ)吸附能力。通过红外光谱仪测试得知,固定化面包酵母菌主要依靠羧基、羟基、氨基、羧基、酰胺基等基团吸附去除Cr(Ⅲ)。分析三种吸附剂的XRD图衍射峰,结果显示固定化过程中加入的壳聚糖与海藻酸钠之间存在化学作用;吸附Cr(Ⅲ)后,三种吸附剂的XRD衍射峰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说明Cr(Ⅲ)与吸附剂之间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吸附剂的结晶性能和结晶效果。

万鹏[6](2009)在《花生壳作为吸附剂处理含铬Cr(Ⅵ)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它具有在低浓度下金属离子可以被选择性去除、处理效率高、pH值和温度条件范围宽、投资小、运行费用低以及可有效地回收一些贵重金属等优点。本论文以我国常见的生物废料花生壳作为原料,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如纤维素等,采用强碱NaOH对花生壳进行化学改性,并用于吸附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离子Cr6+。在实验中,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温度等条件对所制备的吸附剂的吸附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吸附反应机理,考察了溶液酸度、吸附动力学、最大吸附量、固液比、解吸附等因素对金属离子吸附平衡的影响,从中寻找出最佳的吸附条件,使我们对花生壳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并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证明: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率都会产生影响。其中,pH对吸附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花生壳吸附重金属离子,吸附速度非常快,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吸附平衡。pH低于3和高于8以及吸附剂用量过多,对吸附不利。2.实验中,虽然花生壳对废水中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但是因为花生壳中还含有较多的水溶性有机色素,经浸泡后,有色物质流出,处理过的水样,从浅棕色到黄褐色都有一定程度的染色,这样,用花生壳处理过的重金属废水需要再次处理,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花生壳处理含Cr6+离子废水的优势也大打折扣。对花生壳进行改性处理。改性过的花生壳可以阻断有色物质的流出,保持花生壳的有效成分,提高化学稳定性。采用NaOH溶液对花生壳进行了改性,并以去除水中Cr6+为参考标准,探讨了花生壳改性制备重金属吸附剂的工艺,获得较佳的改性工艺条件。3.在花生壳改性试验中,当改性温度为70℃,改性时间为1.5小时,NaOH浓度为1mol/L时得到的改性花生壳处理100mg/L的Cr6+离子废水可得到94.55%的吸附效率,比未改性花生壳的吸附效率提高了3.99%。4.在解析试验中,用浓度为1.5mol/L的HCl溶液洗涤改性花生壳,第一次再生的花生壳吸附效率为82.4%,第二次再生的花生壳吸附效率为68.13%。

王天奇[7](2007)在《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oysongenum菌丝体综合利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是发酵制药工业的主要副产品,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碱溶性多糖和壳聚糖,在其细胞膜上存在有一定量的麦角固醇。对其综合利用进行开发研究,使这一生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对于其它废菌丝体的利用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对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碱溶性多糖组分的结构研究,证明为线性结构的(1→3)-α-D葡聚糖,其分子量为180kDa;分离提取方面,影响(1→3)-α-D-glucan提取的条件因素主要包括反应温度、提取时间、NaOH溶液浓度和反应体系的固液比。根据单因素条件优化试验结果,有利于(1→3)-a-D葡聚糖提取的温度范围是70一90℃,适宜的提取时间应在120-150min, NaOH溶液浓度应选择2mol/L左右,选择4-6倍湿菌体的碱液,提取的(1→3)-α-D葡聚糖为干菌重的6.5%左右。对于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麦角固醇的分离提取,在80℃进行皂化反应,最佳NaOH浓度为2.0mol/L,皂化时碱液用量为大约3倍于湿菌体,皂化2小时,最佳的乙醇用量为20%,麦角固醇的提取量接近最高,提取量为5.8mg/g干菌体。萃取过程中最佳萃取温度定为50℃,萃取所用石油醚体积为80m1/100g湿菌体,两次萃取可以萃取出大约95%的麦角固醇。经一次结晶得到淡黄色的晶体,收率为52.1%;二次结晶得到白色晶体,收率为65.7%,纯度95.7%;结晶总收率为34.3%。所得麦角固醇晶体在石油醚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峰的波长分别为294nm,282nm,272nm,261nm对于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壳聚糖的分离提取,脱乙酰过程的NaOH浓度达到2mol/L,温度达到80℃左右,大约2.5小时后,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达到较高程度。提取时适宜的盐酸浓度为2%左右。所得壳聚糖脱乙酰度为87%,得率4.8%,分子量在一万道尔顿左右的约占71.2%,而分子量在五万,三万道尔顿左右的壳聚糖分别约占18.4%和10.4%。以上实验研究表明,在麦角固醇的提取过程中,皂化反应是关键步骤:在提取壳聚糖的过程中,脱乙酰化反应是关键步骤;同时,碱溶性多糖的提取过程中,溶解是关键步骤。在这些步骤中,碱的有效利用对产量和成本及废液排放量有重要影响。据此设计从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联合提取(1→3)-α-D葡聚糖,壳聚糖和麦角固醇的工艺流程,研究提取条件,进行初步放大试验,对随之产生的含盐有机废水进行厌氧发酵利用和培养粘红酵母生产β-胡萝卜素的初步试验。试验表明,NaOH浓度影响麦角固醇和壳聚糖产量,乙醇的加入促进了皂化反应和脱乙酰化反应。在85℃2M NaOH和20%乙醇条件下,反应1.5小时,产物麦角固醇为干菌体0.58%,(1→3)-α-D-葡聚糖为干菌体6.7%,壳聚糖为干菌体6.3%,脱乙酰度87%。鉴于该工艺系统的复杂性,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通过建立一个两层人工神经网络,隐层的传递函数采用tan-sigmoid,输出层采用线性传递函数,隐层神经元初步设为4个,网络输出层设计为两个神经元,网络训练采用Levengerg-Marquardt算法,得到结果显示隐含层结点数对训练误差的影响较大,在有九个结点时最优,训练数据和实验数据呈线性关系,斜率和线性相关系数均为1。经实验验证,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数据与实验测得数据基本吻合。根据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果,综合物料消耗,实验条件确定为NaOH温度85℃,液固比2.5:1,时间120min,乙醇25%,此时模拟结果壳聚糖产率6.5971%,麦角固醇产率5.9015%0,实际试验结果为壳聚糖产率6.43%,麦角固醇产率5.85%0。基于以上研究,进行4批次的初步放大试验,每批投料10Kg,初步放大试验结果为麦角固醇、葡聚糖、壳聚糖的平均产量为:麦角固醇(0.665%),葡聚糖(6.76%),壳聚糖(4.373%)。结果与实验室试验结果相近。麦角固醇结晶后晶体纯度93.5%。壳聚糖纯度分析为95.4%。对工艺过程产生的含盐有机废水,采用厌氧发酵处理,含驯化产甲烷污泥的反应器运行40天并达到稳定,处理废水100ml/day可产甲烷70m1,出水COD降低至3000mg/L以下。废水直接培养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至第6天生物量可达9g/L, COD去除效率最大可达50%;补加1%葡萄糖,至第7天生物量达到最大,达到13g/L, COD去除率可达65%。此时粘红酵母生物量中β-胡萝卜素可达0.25mg/g,废水可生产p-胡萝卜素3.3mg/L。对于(1→3)-α-D-葡聚糖的利用,开展了用作脂肪酶固定化载体的研究及合成葡聚糖季铵盐的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水不溶性(1→3)-α-D-glucan经成球、活化,用于脂肪酶Candida sp. lipase(EC3.1.1.3).的固定化,得到的微球具有蛋白负载量1.41mg/g,负载收率31.3%,比活26.8U/mg,酶活收率83.8%。通过将脂肪酶固定在(1→3)-α-D-葡聚糖上,其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45℃条件下2小时固定化脂肪酶酶活仍保持80%以上,55℃条件下,2小时固定化脂肪酶酶活保持在70%以上,65℃下,0.5小时固定化脂肪酶酶活仍可保持50%。45、55℃下固定化脂肪酶酶活下降较慢。在室温条件下,固定化脂肪酶储存2个月,酶活无明显下降。脂肪酶通过固定化,在连续使用10次后,其活性仍然保持80%以上。(1→3)-α-D-葡聚糖与缩水甘油基三甲基季铵盐酸盐(GTMAC)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合成的季铵盐表现出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该葡聚糖季铵盐对大肠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0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为2.0mg/ml。葡聚糖季铵盐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膜而发挥抗菌作用。由壳聚糖降解制备的壳低聚糖是一种生物制剂,用于抗西瓜枯萎病的大田实验及抗棉花枯萎病的试验研究。实验表明,5%壳低聚糖水剂灌根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使用的剂量在200-600倍,采用灌根的方法在发生枯萎病初期施药或发病之前施药可有效控制西瓜枯萎病病情的发展。通过时间及地域效果比较说明其防治效果基本稳定。壳低聚糖抗棉花枯萎病方面,对棉花出苗率有促进作用,壳低聚糖处理后株高和根长均高于对照药剂处理,病死率则相对低于对照药剂,但防效均达到70%以上。

王晓媛[8](2004)在《活性啤酒酵母吸附Cr(Ⅵ)的研究及机理探讨》文中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处理后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物吸附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水处理方法,以其原料来源丰富,品种多,成本低,吸附设备简单、易操作,速度快、吸附量大、选择性好,尤其在处理低浓度重金属水溶液时特别有效,并且可以回收贵重金属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大量研究人员的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应用前景。 在后处理方面,用一般的化学方法法就可以解吸生物体上吸附的金属离子,且解吸后的生物体可再次用于吸附。 本课题研究了预处理、吸附时间、pH值、温度、菌龄、干扰离子、营养物质、吸附剂浓度等因素对活性啤酒酵母吸附Cr(Ⅳ)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下吸附的最佳条件,并将活性啤酒酵母与非活性啤酒酵母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对比实验。进一步的实验将活性啤酒酵母进行驯化,然后进行吸附,实验证明吸附性能大大提高。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出以下最佳吸附条件(摇床转速145r/min):用1%HCI预处理、吸附时间1小时、pH=2、温度越高吸附越好,常温可进行、24小时菌龄、水中常见离子干扰不大、营养物质的添加影响不大、吸附剂浓度越大吸附量越大,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解吸率高,可用于二次吸附。 对于驯化后的啤酒酵母,其吸附量较未经驯化的平均提高了20.39%,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R2=0.7702,说明活性啤酒酵母吸附Cr(Ⅳ)的行为中存在主动吸附阶段。pH对驯化后啤酒酵母的吸附其曲线走势类似于未经驯化的,在pH=2时对50mg/L的Cr(Ⅵ)的去除率达到了96.87%,pH在4~5之间去除率变化较大,pH>5后去除率降至50%左右。 酯化与水解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住吸附过程中细胞壁上各基团的作用。pH=2时,酯化后吸附效果下降,去除率降低12.5%,水斛后会释放少量羧基,吸附率增大8.13%。pH=5时,酯化后吸附去除率上升43.08%,水解后下降15.29%。由此可推知啤酒酵母对Cr(Ⅵ)的吸附在pH=5时是羧基之外的其它基团起主要作用。

二、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by Adsorbent from Waste Mycelium Chit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by Adsorbent from Waste Mycelium Chitin(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孔碳材料
        1.1.1 多孔碳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1.2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 生物质简介
        1.2.1 生物质的基本概念
        1.2.2 生物质的利用
        1.2.3 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基多孔碳材料
        1.2.4 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基多孔碳材料的应用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设备、表征技术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材料分析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2.3.3 物理吸附仪
    2.4 材料性能评价测试方法
        2.4.1 抗生素头孢氨苄吸附性能评价
        2.4.2 电化学性能评价
第3章 生物质基活性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报纸基和油条基活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3.2.2 鱼鳞基活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3.2.3 狗毛和鸡毛基活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3.2.4 抗生素菌渣基活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3.2.5 材料电化学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质基活性炭的表征与分析
        3.3.2 生物质基活性炭电极电化学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苯胺纳米纤维制备介孔碳及其电化学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炭化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制备
        4.2.2 聚苯胺纳米纤维基介孔碳的合成
        4.2.3 材料电化学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苯胺纳米纤维基碳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4.3.2 聚苯胺纳米纤维基介孔碳的电化学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瓠瓜瓜瓤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抗生素吸附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瓠瓜瓜瓤基多孔碳的制备
        5.2.2 抗生素头孢氨苄的吸附性能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瓠瓜瓜瓤基碳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5.3.2 700℃炭化瓠瓜瓜瓤对抗生素头孢氨苄吸附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黑曲霉菌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黑曲霉菌渣成分的研究
    1.1 菌渣营养成分
    1.2 菌渣有效成分研究现状
        1.2.1 粗蛋白
        1.2.2 壳聚糖
        1.2.3 麦角甾醇
        1.2.4 细胞酶类
2 黑曲霉菌渣应用现状
    2.1 制备饲料
    2.2 制备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
    2.3 用作生物吸附剂或生物修复剂
3 展望

(3)微生物制药菌渣处理处置技术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课题背景
        1.2.1 我国微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
        1.2.2 抗生素菌渣的性质与处置现状
        1.2.3 抗生素菌渣的危害
        1.2.4 菌渣的环境行为与污染特征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菌渣处理处置技术与技术库框架的构建
    2.1 抗生素菌渣处置技术现况调查与分析
        2.1.1 抗生素菌渣的分类与菌渣主要成分分析
        2.1.2 菌渣的处理处置技术现状分析
    2.2 菌渣处理处置技术数据库框架构建
        2.2.1 菌渣技术库结构与内容设计
        2.2.2 技术库查询功能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评估体系研究
    3.1 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评估方法的筛选
    3.2 菌渣处理处置技术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建立
        3.2.1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
        3.2.2 构建菌渣技术筛选指标体系
        3.2.3 评估指标的分级标准
        3.2.4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3.2.5 模糊综合评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菌渣处理处置技术风险评价
    4.1 菌渣处理技术风险评价程序
    4.2 菌渣处理处置过程风险识别方法的构建
        4.2.1 菌渣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初步识别
        4.2.2 风险因子识别指标体系的建立
        4.2.3 评分标准的确定
        4.2.4 四环素菌渣风险因子的识别结果
    4.3 菌渣的剂量-效应研究
        4.3.1 菌渣对人体的剂量-效应研究
        4.3.2 菌渣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暴露-反应评价
    4.4 暴露评价
        4.4.1 菌渣中残余抗生素的暴露方式
        4.4.2 暴露量的计算
    4.5 风险表征
        4.5.1 菌渣的人体健康风险表征
        4.5.2 菌渣的生态风险表征
    4.6 菌渣环境风险控制对策
        4.6.1 加快菌丝废渣利用和处置技术研究及工程设施的建设
        4.6.2 加强对菌丝废渣的基础科学研究
        4.6.3 加强对发酵制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4.6.4 加强菌丝废渣的监管能力和监管力度
        4.6.5 建立和完善管理法规体系,补充制定技术规范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青霉素菌丝体理化特性和化学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青霉素菌丝体的来源与数量
    1.3 青霉素菌丝体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现状
        1.3.1 青霉素菌丝体处置现状
        1.3.2 青霉素菌丝体资源化利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论文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活性碳概述
    2.1 活性炭分类
        2.1.1 按外部形状分类
        2.1.2 按原料分类
        2.1.3 按制备工艺分类
        2.1.4 按用途分类
    2.2 活性炭的基本特性
        2.2.1 物理性质
        2.2.2 化学组成
        2.2.3 机械性
        2.2.4 催化性
    2.3 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2.3.1 化学活化法
        2.3.2 物理活化法
        2.3.3 物理化学活化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霉素菌丝体的理化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菌丝体理化特性分析测定
        3.2.1 含水率测定
        3.2.2 挥发性固体含量的测定
        3.2.3 灰分的测定
        3.2.4 pH 值的测定
        3.2.5 无机成分分析
        3.2.6 重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3.2.7 多环芳烃分析
        3.2.8 元素含量分析
        3.2.9 热值分析
    3.3 青霉素废菌丝体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学活化法制备菌丝体活性炭的研究
    4.1 可行性分析
    4.2 活化方法、原料、试剂、仪器设备
        4.2.1 活化方法的选择
        4.2.2 原料
        4.2.3 试剂和仪器
    4.3 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4.3.1 制备工艺流程
        4.3.2 密闭坩埚炭活化制备活性炭
    4.4 产品性能分析方法
        4.4.1 碘吸附值的测定
        4.4.2 亚甲基兰吸附量测定
        4.4.3 比表面积的测定
        4.4.4 孔容积的测定
    4.5 实验部分
        4.5.1 试验方法设计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菌丝体活性炭的表征
        4.6.1 形貌分析
        4.6.2 菌丝体活性炭样品照片
        4.6.3 菌丝体活性炭脱色对照图片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面包酵母及其固定化吸附去除铬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重金属污染及危害
    1.2 生物吸附法
        1.2.1 生物吸附的技术特点
        1.2.2 生物吸附剂的来源
        1.2.3 微生物吸附作用的机理
        1.2.4 影响生物吸附的主要因素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1.3.1 固定化方法
        1.3.2 固定化载体
        1.3.3 固定化机理
        1.3.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
    1.4 铬的物化性质及其危害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2 面包酵母吸附铬(Ⅲ,Ⅵ)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仪器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铬离子浓度的测定
        2.2.5 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pH对面包酵母吸附Cr(Ⅲ,Ⅵ)的影响
        2.3.2 吸附时间对面包酵母吸附Cr(Ⅲ,Ⅵ)的影响
        2.3.3 Cr(Ⅲ,Ⅵ)浓度对面包酵母吸附Cr(Ⅲ,Ⅵ)的影响
        2.3.4 菌体投加量对面包酵母吸附铬(Ⅲ,Ⅵ)的影响
        2.3.5 共存阳离子对面包酵母吸附Cr(Ⅲ,Ⅵ)的影响
        2.3.6 SEM分析
        2.3.7 FTIR分析
        2.3.8 Zeta电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固定化面包酵母吸附Cr(Ⅲ)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仪器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固定化酵母的制备方法
        3.2.4 实验方法
        3.2.5 铬离子浓度的测定
        3.2.6 测试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pH对吸附剂吸附Cr(Ⅲ)效果的影响
        3.3.2 时间对吸附剂吸附Cr(Ⅲ)效果的影响
        3.3.3 Cr(Ⅲ)的初始浓度对吸附剂吸附Cr(Ⅲ)效果的影响
        3.3.4 共存阳离子对吸附剂吸附Cr(Ⅲ)效果的影响
        3.3.5 静态解吸附
        3.3.6 动态吸附与解吸附
        3.3.7 SEM TEM分析
        3.3.8 FTIR分析
        3.3.9 XRD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6)花生壳作为吸附剂处理含铬Cr(Ⅵ)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重金属废水及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1.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及排放标准
        1.1.3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与发展趋势
    1.2 铬污染来源、危害及含铬废水的特点
        1.2.1 铬污染来源及分布
        1.2.2 铬的存在形态及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2.3 铬污染的危害
        1.2.4 含铬废水的污染特点
    1.3 含铬废水的治理现状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化法
        1.3.4 生物吸附法
        1.3.5 其他方法
    1.4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本文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Cr~(6+)储备液的制备
        2.1.3 吸附剂制备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所用吸附工艺
    2.4 分析及检测方法
第三章 未改性花生壳对水中Cr~(6+)的吸附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吸附剂的理化性质
        3.2.2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3.2.3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3.2.4 pH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3.2.5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花生壳改性制备重金属吸附剂
    4.1 方法与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改性温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4.2.2 改性时间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4.2.3 NaOH浓度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4.2.4 花生壳/改性剂比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2.5 再生试验
        4.2.6 改性花生壳与未改性花生壳对比试验
    4.3 小结
第五章 生物吸附研究
    5.1 影响生物吸附因素
        5.1.1 pH值的影响
        5.1.2 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5.1.3 化学预处理的影响
        5.1.4 吸附时间的影响
        5.1.5 温度影响
    5.2 研究吸附机理的现代分析手段
    5.3 生物吸附数学模型
        5.3.1 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5.3.2 吸附过程的等温线方程
    5.4 花生壳吸附水中Cr~(6+)的动力学研究
    5.5 花生壳对水中Cr~(6+)的平衡吸附研究
        5.5.1 Cr~(6+)的吸附等温线
        5.5.2 吸附等温线方程的拟合
    5.6 FTIR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与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7)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oysongenum菌丝体综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生物多糖的研究状况
        1.1.1 多糖的分离纯化
        1.1.2 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1.1.3 多糖的结构研究
        1.1.4 壳聚糖的研究概况
        1.1.5 真菌细胞壁多糖
    1.2 麦角固醇的性质与分离提取
        1.2.1 麦角固醇的来源
        1.2.1.1 发酵法生产麦角固醇
        1.2.1.2 从工业废菌体中提取麦角固醇
        1.2.2 麦角固醇的分离纯化
        1.2.2.1 细胞的破碎及皂化
        1.2.2.2 麦角固醇的萃取
        1.2.3 麦角固醇含量的测定
        1.2.3.1 吸光度测定法
        1.2.3.2 高压液相色谱法
    1.3. 真菌菌丝体的利用
        1.3.1 将废菌丝体转化为饲料
        1.3.2 制备医用生物材料
        1.3.3. 利用废菌丝体制备生物吸附剂
        1.3.4. 从废菌丝体中提取壳聚糖与麦角固醇及葡聚糖
    1.4 本文的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1→3)-A-D葡聚糖的结构研究与提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碱溶性多糖组分的结构研究方法
        2.1.2.2 (1→3)-α-D 葡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碱溶性多糖组分的结构
        2.2.1.1 单糖组成
        2.2.1.2 甲基化分析
        2.2.1.3 红外表征
        2.2.1.4 分子量测定
        2.2.1.5 NMR解析
        2.2.2 (1→3)-α-D葡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果
        2.2.2.1 单因素影响实验的结果和讨论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麦角固醇的分离纯化及壳聚糖的提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麦角固醇测定方法
        3.1.2.2 单因素法对麦角固醇提取条件的优化
        3.1.2.3 萃取条件的研究试验
        3.1.2.4 麦角固醇的结晶
        3.1.2.5 壳聚糖壳聚糖提取条件试验
        3.1.2.6 壳聚糖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麦角固醇的提取试验结果
        3.2.1.1 麦角固醇含量的测定
        3.2.1.2 单因素法对麦角固醇提取条件的优化
        3.2.1.3 萃取条件试验结果
        3.2.1.4 结晶麦角固醇的鉴定及纯度分析
        3.2.2 壳聚糖提取的实验结果
        3.2.2.1 壳聚糖提取条件优化
        3.2.2.2 壳聚糖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麦角固醇、葡聚糖、壳聚糖的联合提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室试验方法
        4.1.2.1 菌丝体的处理
        4.1.2.2 麦角固醇的提取
        4.1.2.3 葡聚糖(1→3)-α-D-glucan的提取
        4.1.2.4 壳聚糖的提取
        4.1.2.5 产品分析
        4.1.2.6 对(1→3)-α-D葡聚糖和壳聚糖结构的红外表征
        4.1.2.7 神经网络设计试验安排
        4.1.3 初步放大试验设计
        4.1.3.1 工艺流程
        4.1.3.2 试验步骤
        4.1.4 废水处理试验
        4.1.4.1 厌氧发酵产甲烷初步试验
        4.1.4.2 粘红酵母培养优化试验
    4.2. 结果和讨论
        4.2.1 提取结果
        4.2.2 神经网络算法试验设计运算结果
        4.2.2.1 训练过程及误差
        4.2.2.2 神经网络模拟及验证结果
        4.2.3 初步放大试验结果
        4.2.4 废水处理实验结果
        4.2.4.1 利用废水产甲烷试验结果
        4.2.4.2 废水培养粘红酵母初步结果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葡聚糖的应用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剂和器材
        5.1.2 试验方法
        5.1.2.1 葡聚糖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
        5.1.2.2 葡聚糖季胺盐的制备及抗菌活性的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葡聚糖固定化脂肪酶的结果
        5.2.1.1 脂肪酶的共价结合固定化
        5.2.1.2 红外分析
        5.2.1.3 脂肪酶的固定化效率和酶活
        5.2.1.4 热稳定性、储藏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5.2.2. 葡聚糖季胺盐制备及抗菌活性研究结果与讨论
        5.2.2.1 元素分析结果
        5.2.2.2 红外谱图分析
        5.2.2.3 ~1H NMR 解析
        5.2.2.4 最低抑菌浓度及抑菌活性
        5.2.2.5 细胞质释放监测结果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壳低聚糖在农业抗病害方面的应用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剂
        6.1.2 实验方法
        6.1.2.1 抗西瓜枯萎病实验试验设计和安排
        6.1.2.2 壳低聚糖对棉花苗期生长的影响和对棉花枯萎病防治作用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壳低聚糖抗西瓜枯萎病实验试验结果
        6.2.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试验结果
        6.2.1.2 内蒙古农科院植保所实验结果
        6.2.1.3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结果
        6.2.1.4 河北农科院植保所试验结果
        6.2.1.5 时间及地域效果比较
        6.2.2 壳低聚糖对棉花枯萎病防治的室内试验结果
    6.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问题与建议
符号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活性啤酒酵母吸附Cr(Ⅵ)的研究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吸附的研究进展
        1.1.1 生物吸附剂的种类
        1.1.2 生物吸附法的机理
        1.1.3 生物吸附法的影响因素
    1.2 课题背景意义及内容
        1.2.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含铬废水的处理现状和其他
    2.1 国内外处理含铬废水的常用生物方法
        2.1.1 还原性菌群的还原降解作用
        2.1.2 生物吸附法
    2.2 啤酒工艺中废弃酵母的出路
    2.3 铬及其主要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3章 实验材料及设备
    3.1 实验材料
        3.1.1 培养基
        3.1.2 啤酒酵母菌种来源
        3.1.3 试剂列表
    3.2 实验设备
第4章 啤酒酵母对Cr(Ⅵ)吸附行为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菌种
        4.1.2 实验所用菌体(吸附剂)的培养
        4.1.3 吸附剂含水率的确定
        4.1.4 Cr(Ⅵ)的测定(附录)
        4.1.5 测试方法
    4.2 未驯化啤酒酵母对Cr(Ⅵ)吸附的研究
        4.2.1 预处理对吸附的影响
        4.2.2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4.2.3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4.2.4 最佳pH值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2.5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4.2.6 不同Cr(Ⅵ)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2.7 菌龄对吸附的影响
        4.2.8 干扰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4.2.9 活性与非活性吸附剂的对比实验
        4.2.10 营养物质对吸附的影响
        4.2.11 吸附剂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2.12 大麦麦芽汁培养基与小麦麦芽汁培养基扩培之吸附剂对比实验
        4.2.13 解吸与二次吸附
    4.3 驯化后啤酒酵母对Cr(Ⅵ)吸附的研究
        4.3.1 啤酒酵母的驯化
        4.3.2 驯化后啤酒酵母对不同浓度Cr(Ⅵ)的吸附
        4.3.3 pH值对驯化后啤酒酵母去除率的影响
    4.4 啤酒酵母吸附对吸附数学模型的拟合
        4.4.1 未驯化啤酒酵母生物吸附对Langmuir、Freundlich等温线的拟合
        4.4.2 驯化后啤酒酵母生物吸附对Langmuir、Freundlich等温线的拟合
第5章 啤酒酵母对Cr(Ⅵ)生物吸附行为的机理探讨
    5.1 金属对生物分子的亲合性
    5.2 生物吸附机理的实验研究
        5.2.1 啤酒酵母的酯化
        5.2.2 啤酒酵母的水解
        5.2.3 吸附前、后与酯化、水解的碑酒酵母红外光谱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by Adsorbent from Waste Mycelium Chitin(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基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 张玉婷.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1)
  • [2]黑曲霉菌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有小娟,刘家扬,焦国宝. 微生物学杂志, 2017(05)
  • [3]微生物制药菌渣处理处置技术风险评价研究[D]. 王晓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4)
  • [4]青霉素菌丝体理化特性和化学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D]. 刘波文. 河北科技大学, 2010(08)
  • [5]面包酵母及其固定化吸附去除铬离子的研究[D]. 陈沿利.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6]花生壳作为吸附剂处理含铬Cr(Ⅵ)废水的研究[D]. 万鹏. 江西理工大学, 2009(S1)
  • [7]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oysongenum菌丝体综合利用的研究[D]. 王天奇.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3)
  • [8]活性啤酒酵母吸附Cr(Ⅵ)的研究及机理探讨[D]. 王晓媛.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废菌丝甲壳素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