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欧洲蛋白 A 免疫吸附研讨会论文集

首届欧洲蛋白 A 免疫吸附研讨会论文集

一、欧洲第一次蛋白A免疫吸附研讨会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张政,蒙兴文,钟小凤,郭玉翠[1](2021)在《免疫吸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免疫吸附是一种免疫净化手段,可清除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物质,因此,被应用于风湿免疫科的相关疾病。近年来,免疫吸附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本文以综述的形式总结免疫吸附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为后续推广免疫吸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依据。

肖栋梅,王庭辉,赵宝景,陈海波,罗春雷,忻霞菲,黄慈波,邬秀娣[2](2020)在《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短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难治性SLE的患者25例,进行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度评分等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Scr)、血沉、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抗双链DNA抗体(dsDNA)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补体C3、补体C4、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0.05)。有3例患者抗核抗体(ANA)治疗后转阴,阴转率12%。治疗前后SLE活动性测定评分(SLED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不适。结论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难治性SLE的短期疗效佳,不良反应少。

马小静[3](2020)在《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牛病毒性腹泻(BVD)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危害牛和其他反刍动物的两种重大疾病,病原分别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BVDV和IBRV常混合感染牛群,引起腹泻、出血综合征、流产、肺炎、脑炎、鼻炎、眼炎等临床症状,给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这两类疫病的防控主要依靠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免疫持续期短、病毒毒力易返强、保存和运输成本高等诸多缺陷。因此,具有持久免疫应答、制备工艺简单、应用安全等优点的核酸疫苗成为了当下疫苗研制的热点。本研究将BVDV和IBRV的优势抗原基因插入到pVAX1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能同时表达两种抗原基因的重组载体并研究其免疫效果,旨在研制一种能有效预防BVD及IBR的核酸疫苗。主要工作如下:1.BVDV E0与IBRV gD目的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收录的BVDV和IBRV参考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BVDV E0基因和IBRV gD基因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BVDV E0基因、IBRV gD基因符合预期大小,其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核酸疫苗的候选抗原基因。2.pVAX1-E0-IRES-gD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PCR扩增IRES序列;将IRES、BVDVE0、IBRV gD基因片段依次连接至pVAX1载体中,构建pVAX1-E0-IRES-gD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本研究所需真核表达载体pVAX1-E0-IRES-gD。3.重组质粒pVAX1-E0-IRES-gD中目的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将质粒pVAX1-E0-IRES-gD用脂质体法转染至293T细胞中,48 h后采用一抗(BVDV、IBRV阳性血清)和二抗(兔抗牛IgG-FITC)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证明目标蛋白E0和gD在293T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具有良好反应原性。4.pVAX1-E0-IRES-gD二联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研究:将pVAX1-E0-IRES-gD二联核酸疫苗以不同剂量免疫小鼠,首免14d后加强免疫一次。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E0、gD抗体水平以及IFN-γ、IL-4含量,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显示,在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这三个指标方面,核酸疫苗组均高于空载体和阴性对照组且差异极显着,200 μg高剂量免疫组优于100μg、50μg中、低剂量组;另外,200μg高剂量核酸疫苗免疫组与BVD-IBR灭活疫苗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本研究成功构建了BVD-IBR二联核酸疫苗,体外表达检测证明目的蛋白具有良好反应原性,动物免疫试验证明其能刺激机体产生良好免疫应答,以上试验结果都为BVD-IBR二联核酸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及理论支持。

尤燕华,胡玉清,李彩凤,梁萌[4](2018)在《免疫抑制疗法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狼疮一例》文中提出患者女,15岁,因颜面红斑2个月,下肢水肿2周,于2017-3-12入院。患者2月前出现面部盘状红斑,2周前出现双下肢水肿,无明显少尿,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蛋白3+,红细胞3+,血生化:白蛋白(ALB) 29 g/L,血肌酐(Scr)99μmol/L,未治疗。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36. 6℃,脉搏:110次/min,血压:121/99 mm Hg (1 mm Hg=

曾萍,洪婕,杨镒宇,谢颖,李丰,曾华松[5](2014)在《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难治型自身免疫性疾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免疫吸附辅助治疗儿童难治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例重症皮肌炎合并肺部感染的4岁患儿,1例重症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肠穿孔、肠道部分切除术后的9岁患儿,1例全身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头面部蜂窝组织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11岁患儿采用HA280型树脂血液灌流器共进行4次全血灌流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的改善,对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各项生化酶学指标、自身抗体的影响。结果全血灌流免疫吸附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敏感度增加;抗核抗体(ANA)和自身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CP)转阴;C-反应蛋白(CRP)大幅度下降(P<0.05);下降的IgM、IgA、C3、C4水平回升(P<0.05),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除皮肌炎患儿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有下降外(P<0.05),其余各项酶学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免疫吸附加上免疫药物治疗能很快使体内紊乱的免疫状态得到恢复;HA280型树脂血液灌流器对CRP有一定清除作用,加快炎症的控制;1、2次的血液免疫吸附对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的改变不大,能否有效清除过高的酶学指标,有待进一步对肝肾等多器官损伤严重的病例治疗后探讨;对体质量低、年龄小、病情重的患儿进行免疫吸附并加强监护治疗,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胡小艳[6](2012)在《以PAMAM为间隔臂的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的点击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以氨基酸为配体,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PAMAM)为间隔臂,根据点击化学的原理设计和制备对免疫球蛋白(IgG)具有高选择性,且成本低廉、安全、吸附性能与蛋白A吸附材料相当的新型免疫吸附材料。通过系统地考察含不同间隔臂的免疫吸附材料对人血浆中IgG的吸附性能,研究免疫吸附材料的间隔臂长度、结构和刚/柔性等对配体偶联和免疫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的影响,从而探索一条能简单,高效、可控地制备仿生物特异性的非蛋白类免疫吸附材料的新途径。用廉价、稳定、安全且具有可修饰性的的氨基酸小分子为仿生配体代替常用的蛋白A制备免疫吸附材料,可避免蛋白类免疫吸附材料价格高昂、易脱落,存在安全隐患等缺陷;采用点击化学——Huisgen1,3-偶极环加成反应来实现配体与活性载体的偶联,可大大增强这两者间的反应选择性,从而增加配体的固载量和稳定性。此外,点击反应条件温和,在较宽范围的溶剂、温度和pH下均可发生,且对很多官能团呈惰性,因而很少甚至没有副产物,能尽量保持配体官能团的完整性和活性,从而保持其对抗体的亲和力。另一方面,选择外层带有大量活性官能团的PAMAM树枝状大分子为间隔臂,则可望利用这些官能团键接比线型间隔臂多得多的配体,从而提高所设计和制备的免疫吸附材料的配体含量,并改善其吸附性能。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思路,本课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探索:(1)以琼脂糖凝胶(Sep)为载体,用常规法制备了分别以不同氨基酸(AA)为仿生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Sep-AA;测定了它们的配体含量,并通过对人血浆中IgG的吸附试验,对比分析了Sep-AA和用相同方法制备的蛋白A免疫吸附材料Sep-PA的吸附性能。(2)基于Huisgen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原理和要求,分别将载体Sep和配体AA通过适宜的化学修饰制备成―可点击‖的叠氮化活性载体Sep-N3与含炔基的配体;将二者偶联制备了仿生物特异性的非蛋白类免疫吸附材料Sep-triazole-AA;表征了Sep-triazole-AA的配体含量和对人血浆中IgG的吸附性能,并与常规法制备的免疫吸附材料Sep-AA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点击化学对吸附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3)以炔丙胺为核心,采用发散法合成了0.5~4.0代端基炔化的PAMAM树状大分子,并表征和分析了所得产物的结构,为将PAMAM用作免疫吸附材料的间隔臂奠定了基础。(4)通过树状大分子PAMAM外层的官能团与配体AA的反应,制得带端炔基树状间隔臂的“可点击”配体,并将这一配体偶联到―可点击‖的活性载体Sep-N3上,以制备带树状间隔臂的免疫吸附材料Sep-PAMAM-AA;表征了其结构、配体含量和吸附性能,并与间隔臂为线型分子链的相应的吸附材料Sep-triazole-AA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树枝状间隔臂PAMAM的结构与免疫吸附材料的IgG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从本课题的研究可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免疫吸附材料Sep-AA的常规法制备中,琼脂糖载体上的活性基团含量随着环氧化、胺化、醛基化和配体的偶联等一系列反应的进行而逐步减少,使得所制备的分别以L-组氨酸(His)、L-苯丙氨酸(Phe)和L-色氨酸(Trp)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Sep-His、Sep-Phe和Sep-Trp的配体含量较低。它们对IgG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88、2.62和2.53mg/g,远低于蛋白A吸附材料Sep-PA的IgG吸附容量22.97mg/g;所制备的Sep-AA对人血浆中的IgG有较高的选择性,几乎没有非特异性吸附。这一结果证明了氨基酸作为仿生配体的可行性。(2)用点击化学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三种以不同氨基酸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Sep-triazole-His、Sep-triazole-Phe和Sep-triazole-Trp。它们的配体含量和对人血浆中IgG的吸附容量均明显地优于相应的用常规法制备的免疫吸附材料Sep-AA;其中,Sep-triazole-His的IgG吸附容量最高,达到16.49mg/g,但仍比不上Sep-PA。研究进一步证明,Sep-triazole-His具有与Sep-PA相当的对IgG的高吸附选择性;其间隔臂结构中由点击反应生成的三唑环能够促进IgG的结合而不引起非特异性吸附。(3)成功地设计与合成了G1.0~G4.0共4代外层带大量氨基的炔化PAMAM;并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制备了带有不同的树状间隔臂和不同的氨基酸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Sep-PAMAM-AA。对产物结构的分析表明,在四种间隔臂G1.0~G4.0PAMAM中,以G3.0PAMAM键接的配体数最多,键接效率也最高。氨基酸修饰的PAMAM与活性载体Sep-N3的点击反应选择性很高,反应效率接近100%;所得免疫吸附材料Sep-PAMAM-AA对人血浆中IgG的吸附容量均较高,大部分能与蛋白A免疫吸附材料相媲美。其中,用G3.0PAMAM作间隔臂的免疫吸附材料Sep-G3-His具有优异的吸附选择性和高达28.43mg/g的IgG吸附容量,是较理想的免疫吸附材料。总之,本研究探索了一种简单、高效、可控的方法来设计和制备更安全、更有效、更经济的免疫吸附材料。该方法不仅能克服常规制备法固有的缺陷,还能提高免疫吸附材料的偶联效率和吸附性能。研究结果为新型免疫吸附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在IgG分离和血液净化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可望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宗谦,杨琦,尹丽[7](2012)在《免疫吸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吸附材料的不断开发,以及临床治疗的迫切需要,免疫吸附技术日趋完善,其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免疫吸附在各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难治性疾病和危急重症,特别在重症感染性疾病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秀[8](2012)在《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制备性质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是存在于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细胞壁上的一种蛋白。蛋白A是单一多肽链,分子中无色氨酸(Trp),有高度类似的Fc结合位点。本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组为模板,成功构建了蛋白A的重组表达菌株,并筛选出了表达量较高的克隆SPA30。此外,还成功构建出SPA30的截短体SPA25以及大分子蛋白SPA45。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蛋白A的性质,如耐酸性、耐碱性和耐高温性,并根据其性质差异确定了不同蛋白的纯化条件,最终得到了纯度高达97%的目的蛋白。SPA25对0.25 M的HCl耐受性较好;经0.5 M HCl处理30min时蛋白仅稍有降解。重组SPA30菌株用0.2 M HCl处理0.5~1 h时,杂质较少,目的蛋白较纯;在0.5 M HCl中处理1h无明显变化。SPA45在0.5 M HCl中处理1 h,蛋白无降解,耐酸性较好。SPA25重组菌经0.5 M NaOH处理40 min后无明显变化。用不高于0.2 M的NaOH裂解重组菌SPA301 h,得到的目的蛋白SPA30较纯。SPA45对0.25 MNaOH的耐受性较好。SPA25在4-70℃的温度下放置6h,蛋白稳定性较好。SPA45在常温下稳定性不如SPA25。SPA30在4℃时放置过夜后蛋白稍有降解,常温下极易降解。在蛋白A的应用研究方面,以环氧氯丙烷(ECH)为活化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琼脂糖凝胶的最佳活化条件:ECH浓度20%(v/v),NaOH浓度0.8 M,加入体积1 ml,活化时间2.5 h,反应温度40℃。进行基团偶联实验时发现在pH6.4~8.0的条件下-SH均可偶联到活化胶上;在pH 10~11时,-NH2可偶联。蛋白A作配基偶联活化后的Sepharose 4FF可用于纯化兔免疫蛋白IgG。

张进良[9](2010)在《鸡的主要病毒性疫病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禽流感(AI)、新城疫(ND)、传染性支气管炎(IB)、传染性法氏囊(IBD)和鸡毒霉形体(MG)感染是目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几种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可导致鸡群不同程度的死亡和生产性能的下降,给我国养禽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上述疫病虽均有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养殖模式多样,各种疫病特别是呼吸道疫病仍时有发生,因此,发病后的快速诊断或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效价监测已经成为各地养禽场和诊断室的常规检测项目。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些常规方法有的耗时长,有的需要特殊的仪器或技术人员,因而在基层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是以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相载体,通过毛细管作用原理,以胶体金为示踪物来显示结果的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分析结果清楚、易于判断,且不需要任何仪器、成本低廉等优点,非常适用于现场检测及自动化检测分析。因此,在医学快速检测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的快速检测方面。本研究针对目前鸡的几种主要病毒性疫病抗体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采用间接法原理,建立了五种鸡的主要病毒性疾病抗体的快速检测方法,一种抗体三联检的检测方法和一种抗体效价测定的检测方法。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 AIV-HA1、NDV-HN、IBV-N、IBDV-VP2和MG-VlhA1.2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用带有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实现了AIV-HA1、NDV-HN、IBV-N、IBDV-VP2和MG-VlhA1.2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通过亲核层析的方法获得了适合于制备试纸条的重组蛋白,并用Western blot对纯化的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这5种融合表达的蛋白均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2.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复苏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生产细胞株BDRPDP细胞,经小鼠腹腔接种获得的抗体效价较高的腹水,用辛酸硫酸铵法纯化腹水,并用透析法对纯化的单克隆抗体进行脱盐,获得了高活性、高纯度的单克隆抗体。3.胶体金及胶体金单抗复合物的制备成功确立了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20 nm胶体金的条件;并利用该胶体金,对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进行了胶体金标记条件的摸索,成功确立了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的条件:每毫升胶体金加入7μL 0.1 mol/L K2CO3时pH最佳,每毫升胶体金加入12μg单克隆抗体为最适蛋白用量,并在该条件下制备了胶体金单抗复合物。4. AIV、NDV、IBV、IBDV和MG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以胶体金标记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作为金标抗体,固定在检测线上的AIV-HA1或NDV-HN或IBV-N或IBDV-VP2或MG-VlhA1.2重组蛋白作为捕获抗原,采用间接法,分别成功地建立了AIV HA1蛋白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NDV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IBV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IBDV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和MG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用制成的这5种单一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对AIV H5亚型阳性血清、AIV H9亚型阳性血清、NDV阳性血清、IBV阳性血清、IBDV阳性血清、IBDV阳性血清和MG阳性血清分别进行测试。每种试纸条均只与相应的阳性血清发生反应,与其他所有阳性血清均呈阴性反应。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以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采用三条检测线分别包被IBDV-VP2、IBV-N和AIV-HA1重组蛋白作为捕获抗原,建立了IBDV、IBV和AIV三联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操作简便、结果判定直观,可在一份样品中同时对IBDV、IBV和AIV三种抗体进行快速检测。5.IBV抗体效价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本研究以胶体金标记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作为示踪物,用固定在三条检测线上的不同浓度的IBV-N蛋白作为捕获抗原,采用间接法,成功地建立了IBV抗体效价快速检测试纸条。用制成的试纸条检测AIV H5亚型阳性血清、AIV H9亚型阳性血清、NDV阳性血清、IBV阳性血清、IBDV阳性血清、IBDV阳性血清和MG阳性血清分别进行测试,未出现与交叉反应。对不同效价的IBV抗体进行测试,确定为血清效价大于8log2出现三条检测线,介于8log2和5log2之间的出现两条检测线,介于5log2和2log2之间的出现一条检测线,小于2log2不出现检测线。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强,且操作简便、结果判定直观,可以用于IBV抗体效价测定。

王明军,廖蕴华,周红卫[10](2008)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24例MG患者非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例,对照组12例,治疗组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每周3次,共4周。对照组不进行蛋白A吸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清晨空腹血,测IgG、IgA、IgM、补体C3、C4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乙酰胆碱受体抗剂(AChR-Ab),并根据疗效标准临床相对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11/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AchR-Ab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蛋白A免疫吸附能有效降低MG血液中AchR-Ab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好,是治疗MG的有效方法。

二、欧洲第一次蛋白A免疫吸附研讨会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第一次蛋白A免疫吸附研讨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免疫吸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IA的定义
2 IA的分类
3 IA在RA治疗中的应用
4 小结

(3)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牛病毒性腹泻(BVD)研究进展
        1.1.1 BVD的病原学
        1.1.2 BVD的流行病学
        1.1.3 BVD疫苗研究进展
    1.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研究进展
        1.2.1 BVDV基因组结构
        1.2.2 BVDV编码的结构蛋白及功能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研究进展
        1.3.1 IBR的病原学
        1.3.2 IBR的流行病学
        1.3.3 IBR疫苗研究进展
    1.4 牛疱疹病毒1型(BHV-1)研究进展
        1.4.1 BHV-1的基因组结构
        1.4.2 BHV-1编码的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1.5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研究进展
        1.5.1 IRES简介
        1.5.2 IRES结构特点及其在载体表达中的应用
    1.6 试验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BVDV E0和IBRV gD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毒株、菌株与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BVDV E0与IBRV gD基因的克隆
        2.1.5 BVDV E0与IBRV gD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目的片段PCR扩增结果
        2.2.2 目的基因测序结果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讨论
        2.3.1 BVDV E0基因的选择
        2.3.2 IBRV gD基因的选择与扩增
    2.4 小结
第三章 pVAX1-E0-IRES-gD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体外表达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质粒和细胞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重组表达载体的设计
        3.1.5 重组载体pVAX1-IRES的构建
        3.1.6 重组载体pVAX1-EO-IRES的构建
        3.1.7 重组载体pVAX1-E0-IRES-gD的构建
        3.1.8 pVAX1-E0-IRES-gD载体中目的基因体外表达的检测
    3.2 结果
        3.2.1 pVAX1-IRES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2 pVAX1-E0-IRES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3 pVAX1-E0-IRES-gD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4 真核表达载体pVAX1-E0-IRES-gD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3.3 讨论
        3.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3.3.2 目的蛋白的表达
    3.4 小结
第四章 pVAX1-E0-IRES-gD二联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质粒和二联灭活苗
        4.1.2 实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大量抽提质粒DNA
        4.1.6 小鼠的分组与免疫
        4.1.7 样品采集
        4.1.8 免疫小鼠血清中E0抗体检测
        4.1.9 免疫小鼠血清中gD抗体检测
        4.1.10 细胞因子检测
        4.1.11 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MTT法)
        4.1.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免疫小鼠血清中E0抗体检测结果
        4.2.2 免疫小鼠血清中gD抗体检测结果
        4.2.3 免疫小鼠血清中IFN-γ检测结果
        4.2.4 免疫小鼠血清中IL-4检测结果
        4.2.5 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4.3 讨论
        4.3.1 小鼠免疫试验后抗E0和gD IgG抗体含量变化
        4.3.2 小鼠免疫试验后细胞因子含量变化
        4.3.3 脾淋巴细胞反应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以PAMAM为间隔臂的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的点击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免疫吸附材料概述
        1.1.1 免疫吸附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1.2 免疫吸附的基本原理
        1.1.3 免疫吸附材料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1.1.3.1 免疫吸附材料的性能评价
        1.1.3.2 免疫吸附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
    1.2 免疫吸附材料的载体及其特点
        1.2.1 天然高分子及其衍生物类
        1.2.1.1 琼脂糖凝胶
        1.2.1.2 球形纤维素
        1.2.1.3 葡聚糖凝胶
        1.2.1.4 壳聚糖
        1.2.2 人工合成的聚合物
        1.2.3 无机材料
    1.3 免疫吸附材料的配体及其特点
    1.4 含不同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1.4.1 含特异性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
        1.4.1.1 蛋白 A 免疫吸附材料
        1.4.1.2 以抗人 IgG 抗体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
        1.4.1.3 以抗原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
        1.4.2 含通用性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
        1.4.2.1 以氨基酸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
        1.4.2.2 以缩氨酸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
        1.4.2.3 以合成染料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
        1.4.2.4 以含硫化合物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
        1.4.2.5 含其它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
    1.5 载体—配体的偶联反应及免疫吸附材料的间隔臂
        1.5.1 间隔臂的作用及其要求
        1.5.2 载体—配体偶联的方式与间隔臂
        1.5.3 载体的常规活化方法及其与配体偶联
        1.5.3.1 与含氨基配体偶联的载体活化方法
        1.5.3.2 与含巯基配体偶联的载体活化方法
        1.5.3.3 与含羟基配体偶联的载体活化方法
        1.5.4 非常规的偶联反应
        1.5.5 非常规结构的间隔臂
    1.6 本课题的意义、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6.2 课题的研究目标
        1.6.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4 本课题的创新性
第二章 以氨基酸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设备与仪器
        2.2.3 以氨基酸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的制备(Sep-AA)
        2.2.3.1 琼脂糖的环氧化
        2.2.3.2 环氧化琼脂糖的胺化
        2.2.3.3 胺化琼脂糖的醛基化
        2.2.3.4 氨基酸配体与活化载体的偶联
        2.2.4 以蛋白 A 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的制备
        2.2.5 各种功能化琼脂糖的基团含量的表征
        2.2.5.1 环氧化琼脂糖的环氧基含量测定
        2.2.5.2 胺化琼脂糖的端氨基含量测定
        2.2.5.3 醛基化琼脂糖的醛基含量测定
        2.2.5.4 氨基酸配体含量的测定
        2.2.6 免疫吸附材料 Sep-AA 对 IgG 的吸附性能的表征
        2.2.6.1 吸附容量的测定
        2.2.6.2 吸附选择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环氧氯丙烷用量对琼脂糖环氧化的影响
        2.3.2 己二胺用量对环氧化琼脂糖胺化的影响
        2.3.3 戊二醛用量对胺化琼脂糖醛基化的影响
        2.3.4 免疫吸附材料 Sep-AA 中氨基酸配体含量分析
        2.3.5 免疫吸附材料 Sep-AA 对 IgG 的吸附性能研究
        2.3.5.1 吸附容量分析
        2.3.5.2 吸附选择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点击法制备仿生物亲和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设备与仪器
        3.2.3 叠氮化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3.2.3.1 叠氮化琼脂糖的制备原理
        3.2.3.2 环氧化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3.2.3.3 叠氮化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3.2.4 炔化氨基酸的制备
        3.2.4.1 炔化氨基酸的制备原理
        3.2.4.2 丁炔酸的合成
        3.2.4.3 含端基炔的活性酯(NHS-ester)的合成
        3.2.4.4 炔化氨基酸的合成
        3.2.5 点击反应偶联叠氮化琼脂糖与炔化氨基酸制备免疫吸附材料(Sep- triazole-AA)
        3.2.5.1 点击反应偶联叠氮化琼脂糖与炔化氨基酸的基本原理
        3.2.5.2 免疫吸附材料 Sep-triazole-AA 的点击反应制备方法
        3.2.5.3 改性琼脂糖载体材料 Sep-triazole 的制备
        3.2.6 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结构鉴定与表征
        3.2.6.1 环氧化琼脂糖的环氧值测定
        3.2.6.2 叠氮化琼脂糖的结构鉴定及叠氮基含量的测定
        3.2.6.3 丁炔酸的结构鉴定
        3.2.6.4 炔酸活性酯的结构鉴定
        3.2.6.5 炔化氨基酸的结构鉴定
        3.2.6.6 免疫吸附材料的结构鉴定
        3.2.7 免疫吸附材料对 IgG 的吸附性能的表征
        3.2.7.1 吸附容量测定
        3.2.7.2 吸附选择性测定
        3.2.7.3 重复使用性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叠氮化琼脂糖凝胶的组成与结构分析
        3.3.2 端基炔化氨基酸的制备与产物结构分析
        3.3.2.1 中间产物丁炔酸(butynoic acid)及其活性酯(NHS-ester)的结构 分析
        3.3.2.2 炔化氨基酸(AA-alkyne)的结构分析
        3.3.3 免疫吸附材料(Sep-triazole-AA)的结构分析
        3.3.4 免疫吸附材料吸附性能的评价
        3.3.4.1 免疫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
        3.3.4.2 免疫吸附材料 Sep-triazole-His 的吸附选择性研究
        3.3.4.3 免疫吸附材料 Sep-triazole-His 的吸附稳定性研究
        3.3.5 点击化学对免疫吸附材料的制备、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
        3.3.5.1 点击化学对载体—配体偶联反应的影响
        3.3.5.2 点击化学对免疫吸附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PAMAM间隔臂的合成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设备与仪器
        4.2.3 以炔丙胺为核心的 PAMAM 的合成
        4.2.3.1 G 0.5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4.2.3.2 G 1.0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4.2.3.3 G 1.5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4.2.3.4 G 2.0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4.2.3.5 G 2.5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4.2.3.6 G 3.0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4.2.3.7 G 3.5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4.2.3.8 G 4.0 PAMAM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4.2.4 PAMAM 的结构鉴定与表征
        4.2.4.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4.2.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4.2.4.3 核磁共振碳谱(1C NMR)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AMAM 的合成反应及预期结构
        4.3.2 各种代数 PAMAM 的结构分析
        4.3.2.1 半代 PAMAM 的结构分析
        4.3.2.2 整代 PAMAM 的结构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以 PAMAM 为间隔臂的免疫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设备与仪器
        5.2.3 氨基酸甲酯盐酸盐的制备
        5.2.4 氨基酸修饰聚酰胺-胺型树状高分子(PAMAM-AA)的制备
        5.2.5 点击法制备以 PAMAM 为间隔臂的免疫吸附材料(Sep-PAMAM-AA)
        5.2.6 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结构鉴定与表征
        5.2.6.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5.2.6.2 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5.2.7 免疫吸附材料 Sep-PAMAM-AA 的吸附性能表征
        5.2.7.1 吸附容量测定
        5.2.7.2 吸附选择性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氨基酸甲酯盐酸盐的结构鉴定与分析
        5.3.1.1 组氨酸甲酯盐酸盐(His-OMe·2HCl)的结构分析
        5.3.1.2 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Phe-OMe·HCl)的结构分析
        5.3.1.3 色氨酸甲酯盐酸盐(Trp-OMe·HCl)的结构分析
        5.3.2 氨基酸修饰聚酰胺-胺型树状高分子(PAMAM-AA)的结构分析
        5.3.2.1 组氨酸修饰聚酰胺-胺型树状大分子(PAMAM-His)的结构分析
        5.3.2.2 苯丙氨酸修饰聚酰胺-胺型树状大分子(PAMAM-Phe)的结构分 析
        5.3.2.3 色氨酸修饰聚酰胺-胺型树状高分子(PAMAM-Trp)的结构分析
        5.3.3 点击法制备以 PAMAM 为间隔臂的免疫吸附材料(Sep-PAMAM-AA) 的结构分析
        5.3.3.1 以组氨酸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Sep-PAMAM-His)的红外光谱 分析
        5.3.3.2 以苯丙氨酸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Sep-PAMAM-Phe)的红外光 谱分析
        5.3.3.3 以色氨酸为配体的免疫吸附材料(Sep-PAMAM-Trp)的红外光谱 分析
        5.3.4 以 PAMAM 为间隔臂的免疫吸附材料(Sep-PAMAM-AA)的吸附性能 评价
        5.3.4.1 免疫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分析
        5.3.4.2 免疫吸附材料的吸附选择性评价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制备性质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简介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发现
        1.1.2 蛋白A的理化性质
    1.2 蛋白A的免疫学性质
    1.3 蛋白A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3.1 蛋白A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1.3.2 蛋白A的应用研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蛋白含量测定-紫外吸收法
        2.2.2 蛋白含量测定-Bradford法
        2.2.3 蛋白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2.2.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
        2.2.5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
        2.2.6 正交试验设计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克隆与表达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30基因的克隆
        3.3.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总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3.3.1.2 PCR产物的连接、转化及转化子的筛选和鉴定
        3.3.1.3 目的基因的测序与比对结果
        3.3.1.4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30基因的表达
        3.3.1.5 克隆载体的酶切以及表达载体的制备
        3.3.1.6 SPA30的转化以及表达鉴定
        3.3.1.7 温度对SPA30表达的影响
        3.3.1.8 不同IPTG浓度对诱导SPA30表达的影响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25的表达
        3.3.3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45的表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纯化与性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A对酸耐受性
        4.2.2 蛋白A对碱耐受性
        4.2.3 蛋白A温度稳定性
        4.2.4 蛋白A浓度的确定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蛋白A对酸耐受性
        4.3.1.1 SPA25对酸耐受性
        4.3.1.2 SPA30对酸耐受性
        4.3.1.3 SPA45对酸耐受性
        4.3.2 蛋白A对碱耐受性
        4.3.2.1 SPA25对碱耐受性
        4.3.2.2 SPA30对碱耐受性
        4.3.2.3 SPA45对碱耐受性
        4.3.3 蛋白A温度稳定性
        4.3.3.1 SPA25温度稳定性
        4.3.3.2 SPA30温度稳定性
        4.3.4 不同方法测定SPA25浓度
        4.3.4.1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浓度
        4.3.4.2 灰度扫描法测定蛋白浓度
        4.3.4.3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浓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纯化与生物亲和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蛋白纯化材料
        5.2.1.2 ELISA检测试剂
        5.2.1.3 Dottern检测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2.1 蛋白样品预处理
        5.2.2.2 DEAE-FF离子交换层析
        5.2.2.3 镍柱(Ni-NTA)亲和纯化
        5.2.2.4 ELISA检测操作
        5.2.2.5 Dottern检测操作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离子交换柱DEAE Sepharose FF纯化SPA30
        5.3.1.1 SPA30的纯化
        5.3.1.2 SPA25的纯化
        5.3.1.3 SPA45的纯化
        5.3.2 Ni柱亲和层析纯化SPA30
        5.3.3 SPA与IgG抗体亲和性研究
        5.3.3.1 ELISA试验检测SPA30与不同IgG抗体的亲和力
        5.3.3.2 Dottern实验检测SPA30与不同IgG抗体的亲和力
        5.3.3.3 Dottern实验检测SPA45和SPA25与不同IgG抗体的亲和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蛋白A的固定化与抗体的纯化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环氧氯丙烷法活化琼脂糖凝胶
        6.2.2 标准盐酸溶液的标定
        6.2.3 环氧基修饰密度的定量分析
        6.2.4 配基与活化胶的偶联
        6.2.5 抗体的纯化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正交试验优化琼脂糖凝胶活化因素
        6.3.2 活化胶偶联基团条件
        6.3.3 抗体的纯化
        6.3.3.1 平衡缓冲液中NaCl浓度对抗体纯化的影响
        6.3.3.2 洗脱流速对抗体纯化的影响
        6.3.3.3 不同条件下偶联胶对抗体纯化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鸡的主要病毒性疫病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1.1 病原
    1.2 流行病学
    
1.2.1 宿主范围
    
1.2.2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1.3 AIV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
    1.4 禽流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4.1 病原学的诊断方法
    
1.4.2 血清学诊断方法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2 新城疫的研究进展
    2.1 病原
    
2.1.1 病原的分类
    
2.1.2 血清型
    2.2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结构与功能
    2.3 新城疫的传播与危害
    2.4 新城疫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2.4.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4.2 清学诊断技术
    
2.4.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3.1 病原
    
3.1.1 病原的分类
    
3.1.2 清型
    3.2 IBV的N蛋白研究
    3.3 流行病学
    3.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检测方法
    
3.4.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3.4.2 IBV血清学检测技术
    
3.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的研究进展
    4.1 病原
    
4.1.1 病毒学分类、形态及理化特性
    
4.1.2 病毒培养特性
    
4.1.3 病毒血清型
    
4.1.4 IBDV的基因组结构和编码的蛋白
    4.2 流行病学
    
4.2.1 自然宿主与传播媒介
    
4.2.2 流行特点
    4.3 鸡传染性法氏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4.3.1 病毒分离
    
4.3.2 清学方法
    
4.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5 鸡毒霉形体的研究进展
    5.1 病原
    
5.1.1 病原及发病特点
    
5.1.2 MG的基因组结构和结构蛋白的研究
    5.2 流行病学
    5.3 鸡毒霉形体的检测方法
    
5.3.1 病原的分离鉴定
    
5.3.2 清学方法
    
5.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6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6.1 胶体金的特性及其制备
    
6.1.1 胶体金的特性
    
6.1.2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6.2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及其应用
    
6.2.1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原理
    
6.2.2 免疫胶体金的应用
    6.4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及其优势
    
6.4.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原理
    
6.4.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优势
    6.5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趋势
    
6.5.1 提高胶体金免疫层析产品的性能
    
6.5.2 实现多元检测
    
6.5.3 实现半定量或定量测定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AIV-HA1 NDV-HN IBV-N IBDV-VP2 MG-V1hA1.2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质粒、菌株及试剂
    
2.1.2 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2 重组表达质粒的转化
    
2.2.3 诱导表达
    
2.2.4 包涵体的纯化与复性
    
2.2.5 蛋白浓度的测定
    
2.2.6 SDS-PAGE电泳
    
2.2.7 Western blot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菌诱导条件及目标蛋白纯化的SDS-PAGE电泳结果
    3.2 Western blot分析
    3.3 纯化蛋白浓度测定
4 讨论
    4.1 表达载体与表达菌的选择
    4.2 诱导条件和纯化方法
    4.3 对HN、N蛋白表达形式的分析
    4.4 对HN、VP2、VlhA1.2蛋白表达量和表达状态的分析
5 结论 第3章 AIV、NDV、IBV、IBDV、MG血清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生物材料、化学试剂及其它
    
2.1.3 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2.2.2 胶体金的制备
    
2.2.3 胶体金颗粒的鉴定
    
2.2.4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最适标记胶体金pH值的确定
    
2.2.5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最适标记量的确定
    
2.2.6 金标单抗复合物的制备与纯化
    
2.2.7 封闭液的选择
    
2.2.8 样品垫、金标垫的制备
    
2.2.9 质控线与检测线的包被
    
2.2.10 试纸条的组装及结果判定标准
    
2.2.11 样品稀释液与样品稀释倍数的确定
    
2.2.12 试纸条交叉反应试验
    
2.2.13 试纸条检测下限的确定
    
2.2.14 快速检测血清抗体试剂盒组装及初步应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3.2 胶体金的制备
    3.3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最适标记胶体金pH值的确定
    3.4 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的最适标记量的确定
    3.5 金标单抗复合物的鉴定
    3.6 封闭液的选择
    3.7 检测线和质控线的包被条件
    3.8 样品稀释液与样品稀释倍数的确定
    3.9 试纸条交叉反应试验
    3.10 试纸条检测下限的确定
    3.11 试剂盒的重复性试验和保存期试验
    3.12 几种试剂盒的临床应用
4 讨论
    4.1 胶体金颗粒制备及鉴定
    4.2 胶体金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3 胶体金标记物抗鸡IgG Fc段单克隆抗体
    4.4 封闭液的选择
    4.5 检测线和质控线包被条件
    4.6 样品稀释液与稀释倍数的确定
    4.7 试纸条检测下限的确定
    4.8 几种试剂盒的临床应用
5 结论 第4章 AIV、IBV、IBDV抗体快速联检试纸条的研制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生物材料、化学试剂及其它
    
2.1.3 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试纸条的构建
    
2.2.2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2.2.3 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2.2.4 试纸条的敏感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3.2 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3.3 试纸条的敏感性试验
4 讨论
    4.1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5 结论 第5章 IBV抗体效价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生物材料、化学试剂及其它
    
2.1.3 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试纸条的构建
    
2.2.2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2.2.3 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2.2.4 试纸条的敏感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3.2 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3.3 试纸条的敏感性试验
4 讨论
    4.1 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4.2 试纸条测定界限的选择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专利申请 致谢

(10)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断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两组治疗前后Ach R-Ab变化
    2.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下降程度的比较
3 讨论

四、欧洲第一次蛋白A免疫吸附研讨会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疫吸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综述[J]. 张政,蒙兴文,钟小凤,郭玉翠. 当代医学, 2021(25)
  • [2]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短期疗效观察[J]. 肖栋梅,王庭辉,赵宝景,陈海波,罗春雷,忻霞菲,黄慈波,邬秀娣. 现代实用医学, 2020(09)
  • [3]牛病毒性腹泻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应研究[D]. 马小静. 宁夏大学, 2020
  • [4]免疫抑制疗法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狼疮一例[J]. 尤燕华,胡玉清,李彩凤,梁萌.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8(06)
  • [5]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难治型自身免疫性疾病[J]. 曾萍,洪婕,杨镒宇,谢颖,李丰,曾华松.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09)
  • [6]以PAMAM为间隔臂的仿生物特异性免疫吸附材料的点击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胡小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7]免疫吸附临床应用[J]. 王宗谦,杨琦,尹丽.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06)
  • [8]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制备性质研究与应用[D]. 唐秀.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 [9]鸡的主要病毒性疫病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D]. 张进良.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5)
  • [10]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J]. 王明军,廖蕴华,周红卫. 中国血液净化, 2008(08)

标签:;  ;  ;  ;  

首届欧洲蛋白 A 免疫吸附研讨会论文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