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排空后排液的方法

介绍一种排空后排液的方法

一、介绍一种液体输空后的排气法(论文文献综述)

许乐[1](2020)在《超薄柔性平板热管的制备及其传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被认为是5G“商用元年”,5G环境下移动通信设备在原有小空间、高热流密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运行功率,使手机、平板电脑等超薄移动设备面临极大的散热挑战。本文针对超薄移动设备的需求,尝试设计制作了厚度为0.3mm的石墨-铜材质超薄柔性平板热管,首次使用石墨作为热管管壳的主体材料。并对其做了传热性能测试,以验证此类超薄柔性热管的使用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设计了超薄柔性平板热管结构,确定了各部分材料选择。对设计的热管进行了传热性能理论分析。计算出最大理论运行传热极限,与后续实验测试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探索出热管的加工制作过程,其制作工艺流程有管壳制作、支撑结构制作、热管焊接和抽真空注液。最后,搭建了传热性能测试实验台,并对其进行了传热性能研究。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了不同工作条件下热管的外壁面轴向温度分布,分析出最佳运行功率;和同尺寸铜片进行对比,分析了启动热性和热阻值;分析了充液率对热管热阻的影响;将实际运行传热极限和理论计算进行对比,分析了实验误差。测试温度范围内,毛细极限是最大理论传热极限;热管的启动速度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也会更快,热管蒸发端和冷凝端的启动过程类似,但是冷凝端会有所延迟;当充液率为1时,热管的最佳运行功率在5W~8W之间;运行功率为5W时,铜箔的热阻是热管的4倍;充液率为1.1时,热管的总热阻最小,传热性能最好;实验受到加工精度、注液机器、测试环境等因素,造成理论计算和实验之间的误差,通过误差分析,计算出热阻的不确定度为6.30%。

散小虎,杨剑[2](2015)在《输液管道排气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制一种结构简单、便携易用的医用输液管道排气装置,用于快速排除输液器管道内夹杂的气体。方法:采用常见的Y型晾衣夹作为排气装置的主体框架,夹头咬合部分分别开2个垂直于咬合面的贯通方孔,方孔中容纳由轴杆及轴承组成的压辊,2个对称的压辊连续挤压位于压辊中间的输液管道。结果:输液管道排气装置在不破坏输液系统密闭性的前提下连续挤压管道,可迅速有效地将管道内夹杂气体推送至莫菲氏管。结论:输液管道排气装置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排气方法效率低、可能污染或浪费药液的弊端,可解决临床绝大部分输液管道排气问题。

郭育华,庄丽萍,杨晓玲[3](2014)在《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静脉留置针已作为输液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留置针不仅能减轻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也能很好的保护血管,同时减少了护士的工作负担。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护士在接换瓶不及时或病人不注意时液体输过头致空气进入输液管道,常规排气方法不易将输液管道内空气完全排出,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一定心理压力。目前我科采用一种新的排气方法,明显提高了静脉留置针输液管道排气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刘玉满,张玉芳,罗通,刘翔,何际冰[4](2014)在《消失模空壳+振动浇注生产致密耐磨无碳缺陷铸件的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一、空壳+振动浇注是消失模铸造技术提升的必然之路消失模在干砂负压条件下,从浇冒口点火输氧先烧空泡沫后浇注金属液的空壳无碳铸造法是我们中国发明的。此项国家发明专利自2008年发布并多次公开演示至今,先烧后浇已烧遍了大江南北,而其他发达国家尚处空白,因为外国的消失模涂料尚未过关,工艺技术尚未成熟,中国的消失模空壳铸造技术的发展已远远超越外国。

陈伟彬[5](2011)在《微热管抽真空除气技术及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芯片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产品的高热流密度难题,具有高效传热能力的微热管成为了散热领域的重要元件。研究表明,真空除气技术是影响微热管传热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了微热管抽真空除气技术,并开发了集成抽真空后充液工艺、充液后抽真空工艺和二次除气工艺为一体的微热管抽真空除气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工质选型优化基于微热管工质选型原则,对比了常用工质水、乙醇和丙酮沟槽式微热管在不同放置倾角下的传热性能。实验表明,在微电子散热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水热管的传热性能优于其他两者,水是优选的微热管工质。(2)微热管抽真空技术优化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表明抽真空法更加适用于微热管制造,并定义了结合抽真空法和二次除气法的优化抽真空除气技术。通过对优化抽真空除气技术的理论推导,分析其引起充液率误差的原因,推导出轴向沟槽式微热管的充液量修正模型和二次除气工艺段长度模型;对比了抽真空后充液技术和充液后抽真空技术引起充液率误差的原因,指出了抽真空后充液技术在制备微型热管(外径D<4mm)或以挥发性较强的液体为工质的微热管具有优势。(3)微热管抽真空除气系统设计针对微热管优化抽真空除气法进行了工艺分析,理清了各个工艺的难点和要点,完成了抽真空后充液工艺、充液后抽真空工艺和二次除气工艺之工艺执行机构的结构设计、涡轮式分子泵高真空系统的设计、气动回路设计以及基于三菱PLC和GOT人机界面的系统控制设计。基于柔性化的设计思路,本课题设计的抽真空除气系统可完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格微热管的制备。(4)抽真空除气技术的实验研究对比研究真空度和充液率对微热管水平启动性能和等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真空度微热管内部的不凝性气体严重影响其等温性能,但可以帮助微热管在低温下启动,对于本实验采用沟槽式微热管,30s的是优化的抽真空时间;微热管水平启动时间和温差随充液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存在一个优化充液率区间,最佳充液率在100%附近;但在竖直状态下,其等温性能随充液率增大而恶化;适当提高除气温度和延长除气时间可以提高二次除气的效果,改良微热管的等温性能,但二者均存在一个极限。对于本实验所采用的微热管规格,100℃是优化的除气温度,30s是优化的除气时间。

齐红岩[6](2002)在《介绍一种液体输空后的排气法》文中认为

二、介绍一种液体输空后的排气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液体输空后的排气法(论文提纲范文)

(1)超薄柔性平板热管的制备及其传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热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热管的早期发展
        1.2.2 平板热管的研究现状
        1.2.3 柔性热管的研究现状
        1.2.4 柔性平板热管的结构分析
        1.2.5 小结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薄柔性平板热管的设计
    2.1 超薄柔性平板热管的材料选择
        2.1.1 管壳设计与制作原理
        2.1.2 毛细结构的选择
        2.1.3 工作液体的选择
    2.2 超薄平板热管的组成及结构设计
    2.3 超薄柔性平板热管的结构设计数值研究
        2.3.1 结构分析过程
        2.3.2 支撑柱的尺寸、间距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薄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理论分析
    3.1 热管基本理论
        3.1.1 热管工作的毛细压平衡要求
        3.1.2 热管内液体流动压降
        3.1.3 热管内蒸汽流动压降
    3.2 热管的传热极限分析
        3.2.1 毛细极限
        3.2.2 黏性极限
        3.2.3 沸腾极限
        3.2.4 声速极限
        3.2.5 携带极限
        3.2.6 理论计算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薄平板热管的制作
    4.1 柔性管壳制作
    4.2 支撑柱结构的加工制作
    4.3 热管各部件清洗
    4.4 热管各部件焊接、检漏
        4.4.1 热管焊接
        4.4.2 检漏
    4.5 抽真空注液
        4.5.1 抽真空注液技术
        4.5.2 充液量的选择
    4.6 热管测试成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薄平板热管传热性能测试系统
    5.1 实验测试系统
        5.1.1 加热系统
        5.1.2 冷却系统
        5.1.3 数据采集系统
    5.2 实验装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薄平板热管实验结果分析
    6.1 热管水平放置性能
        6.1.1 热管轴向温度分布
        6.1.2 变功率下热管冷热温差和总热阻变化
    6.2 热管与铜片性能对比
        6.2.1 启动情况对比
        6.2.2 不同功率下稳定后的热阻对比
    6.3 充液率对热管传热性能影响
    6.4 热管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比
    6.5 实验误差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科技成果

(2)输液管道排气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结构设计与原理
    1.1 结构设计
    1.2 原理
2 使用方法
3 临床对比观察
    3.1 实验模型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4 讨论

(3)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
    1.1 旧方法
    1.2 新方法
2 优点

(4)消失模空壳+振动浇注生产致密耐磨无碳缺陷铸件的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空壳+振动浇注是消失模铸造技术提升的必然之路
二、空壳和振动浇注的先决条件是涂料耐烧耐振高强瓷化
三、消失模负压富氧先烧后浇空壳铸造法
    1、发明专利
    2、除碳必烧
    3、工艺流程
    4、涂料配制
    5、涂料性能
    6、燃烧工具
    7、技术要领
    8、几点说明:
四、消失模边振动边浇注致密强化铸造化
    1、发明专利
    2、不振必疏
    3、工艺流程
    4、基本原理
    5、神奇效果
    6、高频设备
    7、技术要领
五、空壳+振动浇注应用广泛

(5)微热管抽真空除气技术及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
    1.3 热管简介
        1.3.1 热管的工作原理简介
        1.3.2 热管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
    1.4 微热管的传热理论
        1.4.1 微热管传热极限
        1.4.2 微热管温度特性
        1.4.3 微热管启动特性
    1.5 微热管抽真空除气技术研究现状
        1.5.1 沸腾排气法研究现状
        1.5.2 抽真空法研究现状
        1.5.3 热管中不凝性气体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标及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标
        1.6.3 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热管抽真空除气技术优化
    2.1 引言
    2.2 微热管制造技术基础
        2.2.1 微热管工质选择原则
        2.2.2 热管材料相容性原则
        2.2.3 工质选型优化实验研究
    2.3 微热管真空除气技术优化
        2.3.1 热管真空除气技术的对比
        2.3.2 优化抽真空除气技术
    2.4 微热管抽真空除气技术研究
        2.4.1 抽真空后充液技术
        2.4.2 充液后抽真空技术
        2.4.3 二次除气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热管抽真空除气系统结构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设计总体思路
        3.2.1 系统方案设计
        3.2.2 微热管抽真空除气工艺分析
    3.3 关键位置结构设计
        3.3.1 真空腔结构
        3.3.2 一次封口机构
        3.3.3 二次除气加热组件
        3.3.4 二次除气定长机构
        3.3.5 二次除气封口剪断机构
    3.4 真空系统设计
        3.4.1 真空机组及系统设计
        3.4.2 真空连接与密封设计
        3.4.3 真空测量
    3.5 气动回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热管抽真空除气系统控制设计
    4.1 引言
    4.2 控制系统方案
    4.3 基于三菱PLC 的控制程序设计
        4.3.1 I/O 资源分配
        4.3.2 真空系统启动、运行和停机子程序
        4.3.3 抽真空后充液工艺子程序
        4.3.4 充液后抽真空工艺子程序
        4.3.5 真空运行子程序
        4.3.6 二次除气工艺子程序
    4.4 基于三菱GOT 的人机交互设计
    4.5 二次除气温控系统设计
    4.6 系统供电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热管抽真空除气技术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抽真空技术的工艺参数分析
        5.2.1 充液后抽真空工艺参数分析
        5.2.2 充液后抽真空工艺实验研究
    5.3 被测微热管规格参数
        5.3.1 真空度实验热管规格
        5.3.2 充液率实验热管规格
        5.3.3 二次除气实验热管规格
    5.4 微热管传热性能测试平台
        5.4.1 水平启动性能测试平台
        5.4.2 等温性能测试平台
        5.4.3 红外热成像仪测温平台
    5.5 抽真空工艺对微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5.5.1 真空度对微热管启动性能的影响
        5.5.2 真空度对微热管等温性能的影响
        5.5.3 充液率对微热管启动性能的影响
        5.5.4 充液率对微热管等温性能的影响
    5.6 二次除气工艺对热管等温性能的影响
        5.6.1 除气温度对等温性能的影响
        5.6.2 除气时间对等温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介绍一种液体输空后的排气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超薄柔性平板热管的制备及其传热性能研究[D]. 许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输液管道排气装置的研制[J]. 散小虎,杨剑. 医疗卫生装备, 2015(02)
  • [3]静脉留置针排气方法改进[J]. 郭育华,庄丽萍,杨晓玲. 全科护理, 2014(24)
  • [4]消失模空壳+振动浇注生产致密耐磨无碳缺陷铸件的技术[A]. 刘玉满,张玉芳,罗通,刘翔,何际冰. 2014消失模与V法铸造论文集, 2014
  • [5]微热管抽真空除气技术及其系统研究[D]. 陈伟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介绍一种液体输空后的排气法[J]. 齐红岩. 护理研究, 2002(12)

标签:;  ;  ;  ;  

介绍一种排空后排液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