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和CT在肝脓肿诊治中的价值

超声和CT在肝脓肿诊治中的价值

一、超声与CT在肝脓肿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铭[1](2021)在《不典型肝脓肿的增强CT表现及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肝脓肿(Atypical Hepatic Abscess,AHA)的诊断价值,并提高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鉴别诊断水平,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愈后。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经超声穿刺、细菌培养证实的肝脓肿患者23例及病理证实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5例,分为不典型肝脓肿组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史。观察CT图像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病灶内部、病灶边缘、病灶周围以及其他相关征象。其中病灶内部包括增强扫描三期病灶内CT值、血管穿行;病灶边缘包括壁厚度、肿块缩小征及延迟期均匀强化征;病灶周围包括一过性异常强化与静脉栓子;其他相关征象包括包膜凹陷征、肝内胆管扩张和腹水。结果 1.两组患者病灶的增强CT图像征象比较,增强扫描三期病灶内CT值、血管穿行、壁厚度、肿块缩小征、延迟期均匀强化征、一过性异常强化及静脉栓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最大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病史中糖尿病、胆系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扫描可以为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提供有效评价,并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相鉴别。壁厚度、肿块缩小征、延迟期均匀强化征、静脉栓子与一过性异常强化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李婷[2](2021)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超声、CT、MRI)在肝囊型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分型中的价值;HCE分型反应病灶的活性,研究CT值和MRI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HCE分型与活性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同时用超声、CT、MRI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309例412个病灶,肝外病灶98个,根据WHO分型标椎,将其分为5型。本研究探讨两部分,一是多模态影像技术在HCE分型中的应用价值,二是研究CT和MRI对HCE分型和活性的评价,具体如下:1.计算超声、CT、MRI在各型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之间差异,用Mc Nemar检验比较一致性;2.分析各型病灶的血清铁蛋白(SF)等实验室指标及病灶的大小,用F、Kruskal-Wallis H检验求出其差异性;3.计算三种方法分别检出病灶内合并脂滴、胆瘘及其他脏器的转移的个数;4.将CT、MRI的单项检查结果(CT值、ADC值)与CT和MRI的病理对照检查结果(CT值1、ADC值1)进行分析,分别对各型病灶囊液进行测量,计算5型肝囊性包虫的CT值、ADC值、CT值1、ADC值1,利用方差分析和秩相关检验,得出各型病灶的差异、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其临界值。结果:1.收集309例患者中,超声、CT分别检出CE1型67例、CE2型51例、CE3型55例、CE4型57例、CE5型37例,MRI检出CE1型65例、CE2型65例、CE3型68例、CE4型57例、CE5型33例。超声、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大致相仿,CE1-CE5分别为:96.3%94.5%、78.5%100%、76.3%100%、100%94.8%、100%98.6%;各型分别与手术病理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分别为0.837、0.852、0.868、0.872、0.936;MRI对CE1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7.0%、99.2%,CE2-CE3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100%,CE4、CE5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4%100%、89.2%、100%;各型分别与手术病理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分别为0.962、1.000、1.000、0.872、0.936;CT、MRI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964,P>0.05)。2.根据手术病理分型计数,CE1型69例,CE2型65例,CE3型68例,CE4型70例,CE5型37例,各型SF、DBIL、IBIL、ALB、ALT、AFP、病灶长径、短经中,SF、IBIL、病灶的长径、短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DBIL、ALB、ALT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CT、MRI检出病灶合并胆瘘的比例分别为3.9%、7.4%、10.3%;合并脂滴成分分别占3.2%、9.7%、11.3%;肝外病灶98例,超声、CT、MRI检出率分别为45.9%、96.9%、89.7%;4.HCE的5型病灶的CT值1、ADC值1、CT值、ADC值分别为:CE1型(5.38±1.94)HU(3.33±0.27)×10-3mm2/s(5.38±1.94)HU(3.33±0.27)×10-3mm2/s、CE2型(7.44±2.67)HU(3.16±0.17)×10-3mm2/s(7.62±2.67)HU(3.16±0.17)×10-3mm2/s CE3型(21.86±4.99)HU(2.62±0.24)×10-3mm2/s(22.07±5.89)HU(2.62±0.24)×10-3mm2/s CE4型(33.63±5.38)HU(2.42±0.11)×10-3mm2/s(33.63±5.38)HU(2.43±0.11)×10-3mm2/s CE5型(103.28±36.98)HU(2.20±0.086)×10-3mm2/s(103.28±36.96)HU(2.29±0.21)×10-3mm2/s,各型测量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E1、CE2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型CT值1逐渐增高;CE1、CE2、CE3、CE4、CE5的ADC值1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型病灶的ADC值1逐渐降低。CT值1和ADC值1之间呈负相关(r=-0.657)。绘制ROC曲线,CT值1、ADC值1、CT值、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2%、99.8%、91.0%、99.1%。结论:通过三种方法比较各型的敏感度、特异度,CT、MRI对肝囊型包虫各型病灶的特征性征象显示上更加清晰,以及MRI对分型诊断更加准确,对脂滴、胆瘘形成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同时利用CT值、ADC值定量指标,更加精准的诊断各型病灶活性,肝囊性包虫不同类型其内的CT值和ADC值不同,可间接的反应病灶生长的活性。

陈英男[3](2020)在《肝部分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内外胆管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难度和效果,因结石发生的部位及其所引起的继发性肝脏、胆管病理改变而明显不同。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将右肝内胆管结石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1、右肝内胆管结石就其发病部位、病理改变、手术治疗方法等方面来讲,其复杂性及治疗难度明显高于左肝内胆管结石,更不同于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2、由于右肝胆管结构更为复杂、且变异较多,相对于其他部位的结石来说,手术治疗后有更高的残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因而,我们将其作为独立的结石发生部位,来进行重点的分析研究。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在右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主要适应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1 16例,分别接受了肝切除术和非肝切除术两种不同的术式治疗。分析肝切除术组与非肝切除术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结石残留率、复发率、综合治疗效果等。重点分析术后结石残留率(RSR)、复发率(CI)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合中华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型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Ⅰ型(26例)、Ⅱ型(52例)、Ⅲ型(38例),并按手术方式分为肝切除术组(96例)与非肝切除术组(20例)(胆肠引流术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三型右肝内胆管结石病例中,肝切除术组96例患者,并发症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腹腔出血等)40.6%;残石率27%;复发率15.7%;优良率71%。非肝切除术组20例患者,并发症率15%;残石率80%0;复发率75%;优良率25%。肝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然高于非肝切除组(X2=4.706,P=0.03),但其术后残石率(RSR)(P<0.001)、复发率(CI)(P=0.003)均明显低于后者,而且肝切除术组的手术优良率要明显优于非肝切除术组(X2=14.905,P<0.001)。结论:肝切除术在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时有其明确的适应症,对于符合肝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肝切除手术治疗。肝切除术前,应积极评价肝功能,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肝脏切除范围,对于病变局限在规则肝段内的病变,应选择规则性肝切除方式,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应注重术中彩超、术中胆道镜等手术工具的使用,尽可能的降低术后残石率、复发率,确保患者取得更加优良的手术疗效。

魏金旭[4](2020)在《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讨论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2019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外科收治70例重症急性肝脓肿患者,分析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的穿刺时间、并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与超声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相比较,两组数据有无差异性。结果:由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与超声室超声主导的床旁超声相比,诊断的准确性差异、穿刺时间、发生的并发症等数据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患者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大幅度减低,经统计学计算,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由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介入诊疗中不但具备普通床旁超声的一切优势,且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开销,可广泛推广应用。

谢巩[5](2019)在《细菌性肝脓肿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两组,一组为PLA伴糖尿病组,一组为PLA不伴糖尿病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特点及药敏结果等方面。结果:中老年人群为PLA高发人群(≥45周岁)。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比例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畏寒、寒战、腹痛等为主,其中PLA伴糖尿病组患者腹痛发生率更低(P<0.05)。PLA伴糖尿病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PLA不伴糖尿病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伴糖尿病组血尿素氮、肌酐更高,白蛋白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在脓肿位置、大小、数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的致病菌两组均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对氨苄西林耐药率1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26.67%,对呋喃妥因中介率46.67%(耐药率20.00%)。对其余抗生素如头孢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均敏感。29例病患采用单纯抗生素治疗,治愈率100.00%。41例患者除抗生素治疗外联合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40例病患治愈,治愈率97.60%。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A发病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群(≥45周岁)。PLA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寒战、腹痛,缺乏特异性,其中PLA伴糖尿病患者腹痛发生率更低,临床上容易漏诊。PLA伴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血尿素氮与肌酐更高,白蛋白值更低。PLA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存在耐药性,对头孢三代、喹诺酮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均敏感。治疗方面,应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治疗效果不佳可联合经皮置管引流或行手术切除。

张继繁[6](2019)在《回顾性分析研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的临床特征,防治本地区PLA患者侵袭综合征发生,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自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治疗诊断为PLA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转归情况;并分析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KLA)与其他致病菌性肝脓肿(Non-KLA)以及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在上述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收集606例,临床特点:男女比例1.32:1,平均年龄(60.3±14.1)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92.9%),糖尿病(39.6%)、胆系感染(22.4%)是主要基础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胸腔积液(31.8%)、肺部感染(26.7%)。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的比例(71.4%)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5.4%)及碱性磷酸酶(ALP)(54.7%)。病原学:以单一细菌感染为主(93.0%),脓液培养和血培养均以肺炎克雷伯菌(73.1%)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9.7%),细菌检查率逐年升高。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氏菌分析,产Beta-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11.4%)对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在50%以上,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敏感率在90%以上,以大肠埃希氏菌耐药为主。影像学检查:脓肿多位于右叶(67.4%),多为单发(73.3%)且脓肿大小多在510cm之间(45.5%),可有气体影(11.3%)。治疗与转归:治疗以抗感染联合脓肿局部穿刺引流为主(74.7%),其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率最高(36.0%),其次为碳青霉烯类(31.5%),头孢菌素类(31.3%)。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93.4%),年龄>65岁(P=0.013),低水平血红蛋白(HGB)(P=0.003)、血小板(PLT)(P=0.001)、白蛋白(ALB)(P<0.001),更高水平的总胆红素(TBIL)(P=0.019)、直接胆红素(DBIL)(P=0.00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P=0.005),多个脓腔(P=0.001)、气体影(P=0.001),并发症多脏器功能衰竭(P<0.001)、感染性休克(P=0.001)、腹腔积液(P<0.001)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其他致病菌性肝脓肿相比,发现KLA组患者年龄更低(P<0.001),糖尿病患病率更高(P<0.001),胆系感染、胆道手术史和恶性肿瘤史比例更低(P<0.001),C反应蛋白(CRP)升高比例更高(P=0.01),更容易发生贫血(P<0.001)、肌酐(Cr)升高比例低(P=0.005),右叶肝脓肿比例较高(P=0.008),治疗后有效率更高(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糖尿病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比较,发现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组体温峰值更低(P=0.002),白细胞(WBC)升高更明显(P=0.0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升高比例更高(P=0.019),空腹血糖值更高(P=0.044),白蛋白(ALB)更低(P=0.003),胸腔积液比例更高(P<0.001),转归更差(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发病与年龄和性别有关,好发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就诊,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易于诊断,是一种消耗性、多并发症疾病,贫血、血小板减少影响预后。肺炎克雷伯杆菌是主要致病菌,糖尿病是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易发生肺、眼、脑侵袭感染,引起严重后果,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目前耐药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敏感率较高,抗菌药物联合脓肿局部穿刺引流为主要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罗传强[7](2019)在《经皮肝穿刺与腹腔镜手术引流治疗单纯细菌性肝脓肿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与腹腔镜手术切开引流治疗单纯细菌性肝脓肿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13-01-01至2019-03-0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56例单纯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中均无上腹部手术史及需手术治疗的疾病,有腹痛、高热、肝区叩痛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肝脏感染性疾病,并且经过手术或脓液培养结果明确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没有明显差异(P>0.05),此研究展现了可比性。行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患者31例(穿刺组),采用腹腔镜手术引流患者25例(腔镜组)。对两组患者肝脓肿大小及位置、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指标等进行分析对比。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中合并糖尿病45例;脓液培养提示肺炎克雷伯杆菌23例,分别有2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例星座链球菌及1例咽峡炎链球菌;脓肿位于肝右叶42例,脓肿≤5cm有5例,大于10cm有12例,位于510cm之间有39例;脓肿分隔24例。腔镜组住院时间方面优于穿刺组,两组数据差异展现了统计学意义。穿刺组在住院费用及手术时间上优于腔镜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疗效相似,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单纯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经皮肝穿刺治疗较腹腔镜手术治疗住院时间长,两者治疗效果相似,彩超穿刺引流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经济有效、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但不能完全替代手术治疗,必要时需综合考虑治疗手段。

吴聪[8](2019)在《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单中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治疗及转归,提高临床医师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查找并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出院诊断为肝脓肿患者214例。结果1.一般资料:214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其中男性148例,占69.2%,女性66例,占30.9%。年龄23-89岁,平均年龄58.9岁,≥60岁比例50%。2.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症状的患者高达96.3%,上腹疼痛不适的占40.2%,腹部压痛占39.7%,发热伴腹部不适占12.6%。3.合并疾病:合并糖尿病96例,胆道疾病61例,二者患病年龄高峰均为60-69岁。4.首诊科室:主要为肝胆外科、感染性疾病科、消化内科,共171例,占79.9%,其中肝胆外科占48.6%。5.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完善了腹部US或(和)上腹部CT检查,CT检查阳性率96.2%,高于US。肝脓肿发生于肝右叶比例为65.4%,肝右叶、肝左叶的单发多于肝双叶,多发少于肝双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174例,占81.3%,未升高占18.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206例,占96.3%,未升高占3.7%;血沉增快198例,占95.7%;C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比例100%;降钙素原升高62例,占84.9%。7.病原菌分布:214例患者176例进行血培养或(和)脓液培养,其中血培养119例,培养出致病菌31例,阳性率26.1%;脓液培养116例,培养出致病菌87例,阳性率75.0%,血培养与脓液培养均阳性12例,而且脓液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培养(P<0.05)。共有106例肝脓肿患者培养出致病菌,有103例患者培养出单菌株,占97.17%,3例患者培养出双菌株,占2.83%。革兰阴性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有17株(18.3%)。培养出革兰阴性菌93例,占85.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70例,占64.22%;大肠埃希菌20例,占18.35%。革兰阳性球菌16例,占14.7%:主要为葡萄球菌、粪肠链球菌各4例,占3.67%;咽峡链球菌3例,占 2.75%。8.药敏结果:109株致病菌均完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四代头孢中的头孢吡肟、磺胺类中的甲氧苄氨嘧啶/磺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中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氨基糖苷类中的妥布霉素、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性>96%,耐药性为0。氨苄西林耐药性100%;哌拉西林耐药性40%。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中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头霉素类中的头孢西丁、氨基糖苷类中的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三、四代头孢(不加酶制剂)耐药性>90%,氨苄西林、头孢呋辛耐药性100%。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中的万古霉素、四环素类中的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性为100%;三代头孢、头霉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链阳菌素(奎努普汀/达福普汀)敏感性>90%,红霉素、呋喃妥因、克林霉素敏感性低,氨苄西林敏感性为0。应用最多的抗菌素人次为三代头孢,占31.0%,其次为喹诺酮类,占27.0%,硝基咪唑类均为联合用药。9.治疗及转归:应用最多的治疗方案①单纯抗菌素;②经皮脓肿穿刺引流+抗菌素。治愈或好转的有212例,无好转自动出院的有12例,12例患者出院后随访8例,3例死亡,4例失访。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好发于老年男性,年龄高峰60-69岁;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发热伴腹部不适比例偏低;合并糖尿病、胆道疾病的患者为患病高危人群;首诊科室以肝胆外科最多;部分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未升高;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临床有发热或感染患者应重视血液细菌培养;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主要应用的抗菌素:三代头孢、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碳青霉烯类应用较多;主要治疗方式:经皮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抗菌素。

虞晓龙[9](2018)在《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肝大血管瘤(单个病灶直径>5cm)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重视。既往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患者多行肝移植治疗,而对单发肝巨大血管瘤多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无论肝移植治疗或手术切除治疗均存在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的缺点。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着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医生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肝血管瘤微创治疗在临床肝大血管瘤介入治疗之中应用较多,但上述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满意度的差异,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院22例肝血管瘤患者(单发者8例,最大病灶直径均>5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11例行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博莱霉素硬化治疗(硬化组),11例行DSA引导下博莱霉素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栓塞组),对比两种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费用,术后疗效,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Windows Version,Chicago),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两组病例围术期指标比较,硬化组平均手术时间比栓塞组手术时间更短(15.6±6.4 min vs 51.5±7.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方面也有明显差异,硬化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3.4±1.0 d vs 6.8±1.7 d),平均费用更低(6380±630RMB vs12540±1480RMB),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术后6个月增强CT或MRI随访,所有患者瘤体均较前缩小,硬化组治疗有效率均为81.8%(9/11),栓塞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0.9%(1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术后有10例病例发现病灶边缘有部分强化,显示率90.9%。栓塞组术后有8例病例发现病灶有部分强化,显示率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栓塞组肝功能异常比例多于硬化组(10/11vs3/11),表现为术后3天ALT、AST升高至术前3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保肝对症治疗后出院前肝功能检查均好转。两组术后肝区疼痛、发热与上腹部不适症状(恶心、呕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腹部不适症状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发热患者均为中低热(<38.5℃),对症治疗后消失,肝区疼痛经对症治疗逐渐缓解。术后满意度调查,硬化组患者满意率(10/11,90.9%)稍高于栓塞组(8/11,81.8%),无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博莱霉素注射硬化与经DSA引导博莱霉素肝动脉栓塞治疗两者在治疗直径≥5cm的肝血管瘤均有显着疗效。经皮肝穿刺硬化治疗肝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耐受性好等优势。

薛洁,耿献辉[10](2017)在《超声在肝脓肿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超声在肝脓肿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肝脓肿患者68例,采用多普勒超声对选入患者进行肝脓肿的检查,然后应用肝脓肿病灶部位进行穿刺检查证实超声的检查结果。确诊的肝脓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穿刺引流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超声检查的结果为非典型肝脓肿60例(88.2%),特殊型肝脓肿4例(5.9%),与穿刺检查结果比较,超声检查的准确率为94.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的有效率为91.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的有效率73.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肝脓肿的准确性较高,可确定脓肿的位置和数量,超声引导的穿刺引流治疗法的临床疗效较高,超声应用于肝脓肿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较高。

二、超声与CT在肝脓肿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与CT在肝脓肿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不典型肝脓肿的增强CT表现及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CT扫描与图像分析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病灶内部
    3.3 病灶边缘
    3.4 病灶周围
    3.5 其他相关征象
    3.6 实验室检查结果
    3.7 病史及细菌培养
    3.8 典型病例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病灶内部
    4.3 病灶边缘
    4.4 病灶周围
    4.5 其他相关征象
    4.6 实验室检查及病史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菌性肝脓肿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2)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1章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影像检查方法与扫描参数
        1.1.4 WHO分型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各型病灶基本资料的情况
        1.2.2 超声、CT、MRI检出不同类型囊型病灶的个数及其敏感度、特异度
        1.2.3 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病灶直径差异性分析
        1.2.4 超声、CT、MRI分别检出合并脂滴、胆瘘、肝外病灶的情况
    1.3 讨论
        1.3.1 包虫病概述
        1.3.2 CE1-CE5 型在超声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1.3.3 CE1-CE5 型在CT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1.3.4 CE1-CE5 型在MRI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1.3.5 超声、CT、MRI对检出合并脂滴、肝外病灶、胆瘘的分析
        1.3.6 超声、CT、MRI联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章 CT和MRI对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与活性的评价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2.1.3 影像检查方法与扫描参数
        2.1.4 WHO分型
        2.1.5 影像学分析
        2.1.6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肝囊型包虫病各型病灶的CT、MRI表现
        2.2.2 各组病灶CT 值_1、ADC 值_1、CT 值、ADC 值之间的比较
        2.2.3 各组病灶之间CT值_1和ADC值_1的相关性
        2.2.4 各组病灶之间CT 值_1和 ADC 值_1、CT 值和 ADC 值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HCE早期诊断的困难和联合诊断的重要性
        2.3.2 CT值和ADC值在HCE活性诊断中的价值及联合诊断的优势
        2.3.3 CT值和ADC值联合诊断对临床治疗的价值
        2.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A 附图
附录 B 综述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3)肝部分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床旁超声在急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细菌性肝脓肿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回顾性分析研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分析
    2 实验室检查
        2.1 病原学分布
        2.2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3 影像学检查
    4 治疗与转归
    5 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其他致病菌肝脓肿分析
    6 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与非侵袭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经皮肝穿刺与腹腔镜手术引流治疗单纯细菌性肝脓肿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单中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在细菌性肝脓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9)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肝血管瘤的病理生理
    1.2 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1.3 肝血管瘤治疗现状
    1.4 本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2.1 对象选择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资料比较
    3.1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3.2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比
    3.3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第四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结果
    4.1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疗效比较
    4.2 硬化组与栓塞组术后残留病灶增强扫描对比
    4.3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症比较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展示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综述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临床进展与分歧
    参考文献
致谢

(10)超声在肝脓肿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4-5]
    1.4统计学的分析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准确率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四、超声与CT在肝脓肿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典型肝脓肿的增强CT表现及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对比研究[D]. 刘佳铭. 延边大学, 2021(02)
  • [2]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D]. 李婷. 青海大学, 2021(01)
  • [3]肝部分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的研究[D]. 陈英男. 山东大学, 2020(09)
  • [4]急诊外科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在重症急性肝脓肿实时介入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 魏金旭.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细菌性肝脓肿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特点[D]. 谢巩.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6]回顾性分析研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D]. 张继繁. 青岛大学, 2019(02)
  • [7]经皮肝穿刺与腹腔镜手术引流治疗单纯细菌性肝脓肿的对比研究[D]. 罗传强.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单中心分析[D]. 吴聪.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9]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D]. 虞晓龙. 江苏大学, 2018(01)
  • [10]超声在肝脓肿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薛洁,耿献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7(03)

标签:;  ;  ;  ;  ;  

超声和CT在肝脓肿诊治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