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历史·开拓者》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

版画《历史·开拓者》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

一、版画作品《历史·先驱》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论文文献综述)

黄薇,夏翠娟,刘倩倩[1](2021)在《数字化转型中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正逐渐向一种更为开放和快捷的方式转变。包括红色文献资源在内的多种文献信息开始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如何实现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创新服务成为新一轮的热点。文章即以上海图书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师范大学等公藏机构研究的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开发为例,探讨数字化转型中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创新服务对于树立红色文化品牌,深化读者服务所起到的作用。

杨叶文[2](2020)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研究》文中指出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包括遗址纪念地、革命原照、革命文献及手稿资料、重要实物、革命精神、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先进事迹、建设成果标志物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是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的长期所在地,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高校运用当地独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集体主义情感,提升理想信念和青年学生道德情操。因此,本项研究首先整合和梳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范畴、类别、内涵、形成过程,其次了解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五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现状,探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本研究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阐释:第一部分阐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形成过程及育人价值。通过归纳分析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范畴、类别,明确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根据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宣传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历程中的独特历史地位,总结和归纳出其显着特征,概括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第二部分阐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现状。通过问卷和访谈充分了解上海高校目前已有的实践经验、存在的短板以及大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将高校实践现状和大学生接受现状两个层面的内容相结合,挖掘和总结出目前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及不足之处,深入剖析其原因。第三部分阐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体系。高校层面加强学校党委统一推进的体制机制,创新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拓展日常思政教育的红色文化育人阵地。全社会层面发挥政府弘扬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增强红色文化事业,发扬红色家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

刘航[3](2020)在《基于叙事学的乡村纪念馆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州冯梦龙纪念馆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纪念馆是对空间叙事和抒情有特殊诉求的纪念性建筑。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导向,经济建设重点向乡村转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纪念馆作为“物质与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公共建筑类型载体,正参与到乡村振兴的特色建设中去。而以强调展陈功能为主导的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削弱了纪念馆空间在“结构与形式”、“法式与情感”等参与观者情感表达的作用,透露出当代空间设计在“情节、情感”等方面难以叙事传达的无力感。因此使用纪念性建筑的传统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乡村纪念馆的设计需求。本文从叙事学理论入手,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了在叙事学视角下探索的建筑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通过借鉴叙事学的分析、交流模式,使纪念馆建筑从乡村“自然、人工、人文”空间中汲取环境“词汇”,构成本土“句法”;将其转译为相应的乡村纪念馆“叙事顺序、叙事技巧、叙事效应”等叙事设计的要素体系,形成“叙事结构、本体形态、环境情态”的空间设计表达方法;并从整体“空间情景布局、空间情节语法、环境意境氛围、片段情态特色”等空间序列方面解析,提出叙事空间“规划、设计、营造”的特色表达技巧和效应实现等策略。为参观者营造不同寻常的空间体验,以应对智能信息时代对纪念馆设计的冲击。最后,以叙事学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对苏州冯梦龙纪念馆的实践案例进行析论实证,总结属于乡村纪念馆应有的“形式结构、符号语意”的空间叙事载体,对已建和未建的乡村纪念馆设计与改造提出展望,提并供创新设计研究的新视角。

卫恒先[4](2019)在《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民国时期活跃在上海地区的雕塑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挖掘整理,系统的考察民国上海雕塑家的社会活动、艺术实践和创作观念,以点带面的反映中国早期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阐述特定的城市商业环境、文化语境和时代背景对于雕塑家的深刻影响。救亡和启蒙是20世纪早期中国的时代主题,五四运动以来,从“科技救国”到“文化救国”意识转型催生了中国学子对于西方艺术领域的关注,他们对于西方雕塑的学习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上海的文化背景和城市建设背景对于现代雕塑产生的有利条件,以及西学东渐浪潮下早期上海雕塑家的出现及学习情况。第二部分以社会学的视角还原历史的现场,微观考察雕塑家们留洋归国后,如何在上海的都市背景和文化语境下进行自我经营、从事雕塑展览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以及这些艺术活动的公众评价和社会效应。第三部分考察上海雕塑家多重艺术实践的以及他们对于艺术语言、风格的自觉追求。民国上海文化中既具有最时尚和最具活力的元素,也有最传统和最经典的元素,这两种元素在艺术家的实践中是并存的,他们多数都接受过“新”“旧”之学,在面对“中”和“西”两种语汇时往往能应对自如,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的“分”,也体现在雕塑观念上的“合”。同时,他们将雕塑作为自我表达的媒介,在雕塑创作中强调个人风格,通过不同艺术语言和形式来诠释个人化的、特定的艺术观念。第四部分考察在民国社会和时代巨变下,雕塑家们对于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诠释与解读,他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建造的领袖和英雄形象,借鉴西方雕塑的形式和构图,塑造出符合中国时代特征的大写的“人”,将民族意志融入到公共空间中,从而促进民族公共意识的觉醒,激励全民族的爱国热情。第五部分考察民国雕塑家的历史贡献与当代意义。在民国的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雕塑家们都有着浓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艺术活动与“美育救国”的思潮是相联系的,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可以说民国上海雕塑家们是中国现代雕塑的拓荒者、美育的传播者、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的雕塑作品成为城市独特的公共记忆和历史记忆,它们提升了城市的精神内涵,为城市注入了灵魂。文章的最后探讨民国时期雕塑家的艺术创作对于当今雕塑创作的启示,笔者认为雕塑民族化是一个变化的概念,不同的历程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民族化应与时代内涵相联系。同时认为雕塑应该表现人文精神,对于人性的表现、对于情感的表现是雕塑创作恒常的主题,当代雕塑在面对不同时代和不同经历的对象时,依然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陈明园[5](2016)在《民国时期留欧女性艺术家西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民国时期留欧女性艺术家西画创作研究”为题,主要研究对象为20世纪20至40年代期间,留欧女性艺术家群体的西画创作实践。其同样可视作管窥20世纪前期本土西洋画活动的一个历史切口。女性西画家们顺应时代潮流,负笈西行,对西方传统写实主义与现代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进行研习与实践,并有机地撷取了中国本土文化元素,为实现中国现代美术“中西融汇”的重要命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案。与此同时,留欧女性西画群体作为中国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参与者与受惠者,她们的艺术创作兼具了特有的女性视点和感知经验,因而承载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战乱等诸多原因,这批女性西画家的艺术成就似乎就此被历史所遮蔽,鲜少为当今的美术圈及普罗大众所认知,存在美术记忆的“失忆”问题。故此,有必要在当代重读此群体所携有的意义与价值。论文第一章为“留欧女性西画家群体之形成”,本章通过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中国本土西画东渐进程及表现的系统梳理,来回顾并剖析留欧女性西画家群落的生成原因;第二章为“留欧女性西画家形式语言之写实主义”,此章重点分析了留欧女性西画家群体在国内及国外时期分别接受的写实主义绘画启蒙与教育,同时深入解读她们在西画实践中以写实主义手法作为主要创作语言的具体表现;第三章为“留欧女性西画家形式语言之表现主义”,对应前一章的“写实主义形式语言”解读,本章首先关注了20世纪前期表现主义绘画语言在中国的共振效应,并着重剖析了留欧女性西画家们趋向于表现主义形式语言的创作实践;第四章为“留欧女性西画家之形式语言与中国语境”,本章开篇指明留欧女性西画家群体无论是坚持古典的写实主义语言,还是拓展现代的表现主义方式,在各自的西画实践中,均自觉地吸取了中国本土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归纳了她们在西画创作中注入中国语境的三大形式语言倾向;第五章为“民国女性西画艺术的当代思考”,重点引出相关拓展性问题的探讨。自20世纪前期起,西画本土化的实践便已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议题。但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西画本土化原有的自然发展步调开始失序。以表现外部民族危亡的本土现实主义题材升级为时代主流,而以展现内部个人经验的本土化语言探索则趋向边缘化。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以留欧女性西画家为代表的女性艺术家群体,大多仍在创作中坚持表现其个人对于历史、文化的独特体察和理解,且含有女性意识中显着的“自述性”特征。因此,本文旨在将民国时期女性艺术家所普遍共有的“自述性”表达模式,与中国地缘性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语言探索,归纳为西画本土化的“女性路线”。并试图通过解析多位留欧女性艺术家对于西画本土化“女性路线”的具体实践,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当代女性架上绘画提供一些给养与启示,亦可使中国近现代以油画为主的西画文脉研究得到多维度的补充与完善。

何祥文[6](2015)在《香山地域文化元素在中山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在今广东中山设立香山县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斑斓多彩的香山地域文化。域内留存至今的自然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民居、历史人文和方言俚语等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香山独具特色、绚丽灿烂的地域文化,成为人们保护、研究、利用香山地域文化的智慧源泉。自古以来,香山先民们辛勤培育出了品类繁多、风味独特的土特产品。时至今日,如何进一步开拓这些土特产的市场,使它们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有效拓展城市的品牌形象,已成为中山市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本课题试图通过归纳、整合国内外对地域文化元素应用和土特产包装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探寻香山地域文化元素在中山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之道。笔者通过深入地访谈调研,了解了中山土特产包装设计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找出了国内外优秀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如何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思路和设计路线图。笔者根据设计路线图提供的思路,对香山地域文化元素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搜集、勘验、分类和研究,对香山地域典型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了提炼和归纳,获取了部分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和图形元素,并提出了建立“互联网+香山地域文化元素”素材库的构想。为检测“土特产包装设计路线图”和其它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笔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中山土特产“沙栏粉葛”的包装设计项目为对象,进行了设计实践。香山地域文化元素在中山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除了可以为包装设计师吸纳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土特产包装设计提供参考策略外,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设计师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王若谷[7](2014)在《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研究 ——立足于上海博物馆的工作实践》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博物馆建设快速的发展和免费开放不断扩大,教育工作对于博物馆承担社会责任和自身长远发展的意义也显现出来。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是其承担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工作者和研究者认同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和目的。其中,同中小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是较为常见,也是较为重要的教育工作形式。而这也是本文主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关注的内容是“博物馆同中小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其中的“教育活动”包括所有博物馆教育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策划、组织的教育活动。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选题意义,指出国内博物馆学界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馆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则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围绕着这一选题,本文分三部分进行了探讨,分别为相关教育理论研究、以上海博物馆为主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实践研究和博物馆同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关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学校与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影响。对于教育活动实践情况研究,则主要以笔者实习工作的上海博物馆同学校合作开展的教育活动为主要研究的内容,并与其它上海地区博物馆相似的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而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对馆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的现状面临的挑战进行梳理,尝试着提出适合国内博物馆发展、具有一定参照价值的改进思路和方法。

朱伟[8](2014)在《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文中认为我们如何去衡量是否达到了传播和教育的良好效果?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讲述好历史、传播好文化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和传播,传播的真实效果如何,如何改进和增强传播效果达到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整个社会浮躁、虚荣、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的风气有所抬头,如何做好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民族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②“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③要“发扬光荣传统、当好红色传人”④的号召。因此,如何从中国历史特别是革命历史经验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特别是红色文化传统,就成为我们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也帮助我找到了能够将工作、专业、知识基础紧密结合、充分结合的点。红色文化即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延伸至今,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形式和精神样态,这是一个连续性、开放式、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将论文题目确定为《当下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红色文化是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直以来被认为富有鲜明的、浓郁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属性。红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和影响下,并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其精神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同时,她所承载的内涵与展示的形态又是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中国印象、中国味道的中国故事,真实可信,流布已久,老百姓喜闻乐见,听起来入耳,看起来入眼,读起来入心,是能够传播好的中国声音,是能够讲好的中国故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难、伟大进程中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忆。而“传播成效”是弘扬和宣传红色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瓶颈”性难题。本文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也就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或减损了其教育效果,如何突破上述瓶颈。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公共历史文化资源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对全面提升整个民族历史素质和文化层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研究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相对科学的对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广大国民素质,强化公民民族历史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具有特别重大的实践意义。研究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文化,是保持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抓手。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传播问题,能够更为有效、合理地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为国家、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和更足的推动力。通过此次调研和结论分析,我们发现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在认识上静止、僵化地看待红色文化。不注意深入挖掘和及时总结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革命”过程中其不断延展的内涵和不断丰富的显现形态;(二)在经济利益至上、娱乐至上思想的误导和驱使下,有些地区、部门和行业企业将红色文化作为获取利益、谋取政绩的工具,歪曲史实,妖魔化红色人物,脱离实际胡编恶搞,将红色文化的传播“庸俗化”;(三)“抽空了具体内涵”,忽视了精神实质和价值意义,红色文化出现世俗化、市侩化、空壳化趋势。(四)泛化、简单化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视为包治百病,众生皆宜,放之四海皆通用的“神奇药水”;(五)欠缺对大众传播规律特别是90后年轻人心理的了解和把握,以单纯注重政治性、理论性的“布道式”说教,单纯强调思想宣传,单纯强调严谨的叙事和逻辑,减弱了传播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甚至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六)表达方式上过分侧重比较狭隘的民族内容,不能以国际通行的标准、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国际惯例和规则,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不能以国际通行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需求设计传播手段和技巧的做法。(七)红色旅游产业更多地是依靠宏观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缺乏市场机制运作,急功近利,盲目建设,硬件设施趋同。(八)没有将红色文化放在中国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的大历史环境中去看待和考虑谋划,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扬弃,寻找最佳契合点上做的不够。(九)红色文化的外在显现形态上特色性阙失,差异性不明显,雷同度高,模式化、程式化、脸谱化色彩浓,无法达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效果。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传播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分析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并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策。

王佩良[9](2012)在《论湖南辛亥人物纪念馆的筹建与营销》文中研究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影响深远,湘籍辛亥志士功勋卓着,筹建湖南辛亥人物纪念馆是弘扬先烈精神,推进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但纪念馆的建筑、展品和陈列需要精心策划,并不断完善展馆功能,进行创新营销。

本刊编辑部,洪鸿[10](2011)在《辛亥百年:中国大地纪念风云劲涌 振兴中华:全体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秋10月,神州大地一派生机。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二、版画作品《历史·先驱》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版画作品《历史·先驱》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转型中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现状调研
3 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特点
    3.1 地域性
    3.2 载体多样
    3.3 题材丰富
4 红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创新服务模式
    4.1 线下服务新模式
        4.1.1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信息资源,探索红色纪念地
        4.1.2 以主题展览带动跨机构馆藏文献资源整合
        4.1.3 提炼内涵精神,开发文创产品
    4.2 数字化转型中红色文化新品牌建立
        4.2.1 探索社交新平台
        4.2.2“文献党课”初尝试
        4.2.3 初心之地———寻找红色革命纪念地智能小程序开发
5 结语

(2)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特征、形成过程及育人价值
    第一节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
        一、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二、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第二节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第三节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一、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
        二、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集体主义情感
        三、有助于提升理想信念和青年学生道德情操
第二章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第一节 运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现状分析
        一、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二、调查现状分析
    第二节 运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与不足
        一、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成效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加强和改进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体系
    第一节 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价值育人新生态
        一、加强高校党委统一推进的体制机制
        二、创新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三、拓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文化育人阵地
    第二节 改进全社会协同配合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格局
        一、发挥政府弘扬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整合社会力量增强红色文化事业
        三、发扬红色家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叙事学的乡村纪念馆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州冯梦龙纪念馆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纪念馆研究
        1.3.2 建筑叙事学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1 叙事学
        1.4.2 乡村纪念馆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叙事学及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叙事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2.1.1 文学叙事学理论
        2.1.2 建筑叙事学理论
    2.2 建筑空间“叙事”的共性
        2.2.1 叙事框架与整体规划
        2.2.2 背景语境与设计语境
        2.2.3 主题情感与空间基调
        2.2.4 叙事结构与空间序列
        2.2.5 情节节点与单体空间
    2.3 建筑本体的叙事“语法”
        2.3.1 建筑表达可以运用叙事的交流模式
        2.3.2 建筑空间叙事依靠场景塑造表达价值
        2.3.3 建筑本体空间与叙事空间的图底转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纪念馆的演化与现状
    3.1 乡村纪念馆的发展脉络
        3.1.1 乡村纪念馆概述
        3.1.2 乡村纪念馆的演化态势
        3.1.3 乡村纪念馆价值取向的转变
    3.2 乡村纪念馆空间处理现状与问题解析
        3.2.1 国内外乡村纪念馆空间处理现状
        3.2.2 空间现状问题解析
    3.3 城乡纪念馆案例设计比较研究
        3.3.1 纪念馆叙事主题
        3.3.2 纪念馆表达手法
        3.3.3 纪念馆空间尺度
        3.3.4 纪念馆材料工艺
        3.3.5 纪念馆软环境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叙事学视角下的乡村纪念馆设计研究
    4.1 叙事学视角下纪念馆空间概述
        4.1.1 纪念性空间叙事的特点
        4.1.2 叙事视角下乡村纪念空间的设计元素与流程
        4.1.3 叙事视角下的乡村纪念空间设计原则
    4.2 纪念馆空间要素结构规划
        4.2.1 乡村纪念馆“叙事框架”的搭建
        4.2.2 乡村纪念馆场地设计
        4.2.3 乡村纪念馆软环境设计
    4.3 纪念馆空间“情节叙事”设计
        4.3.1 纪念空间的情节结构
        4.3.2 叙事时序与时距影响下的空间序列
    4.4 纪念馆空间形式氛围营造
        4.4.1 乡村纪念馆中的情感研究
        4.4.2 激发场景空间氛围的建筑语言
        4.4.3 叙事技巧在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应用
    4.5 纪念馆空间片段语意表达
        4.5.1 不同叙事视角下的空间片段表达
        4.5.2 感官在空间片段表达里的运用
        4.5.3 空间片段元素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叙事”设计策略——以苏州冯梦龙纪念馆为例
    5.1 冯梦龙村冯梦龙纪念馆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资料
        5.1.2 项目选址
        5.1.3 基地现状调研
        5.1.4 纪念馆建筑设计概况
    5.2 冯梦龙纪念馆叙事设计策略运用
        5.2.1 整体情景规划
        5.2.2 序列叙事设计
        5.2.3 环境氛围营造
        5.2.4 片段细部特色
    5.3 冯梦龙纪念馆空间叙事设计实证
        5.3.1 时空叙事场景交错跌宕起伏
        5.3.2 环境节点情景变换起承转合
        5.3.3 氛围细节意境鲜明相得益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与结论
    6.2 展望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前期相关文献
    六、创新点
第一章 上海雕塑家的出现背景
    1.1 上海都市背景
        1.1.1 大上海的商业背景
        1.1.2 作为文化和艺术中心的上海
        1.1.3 上海的都市建设与公共雕塑
    1.2 “西学东渐”与早期雕塑的开展
        1.2.1 传教活动及对于早期雕塑的影响
        1.2.2 救亡图存与留学运动
    1.3 上海雕塑家的国外求学背景
        1.3.1 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求学
        1.3.2 法国自由画室的雕塑学习
        1.3.3 张充仁在比利的雕塑学习
        1.3.4 日本雕塑背景及留日雕塑家的学习
第二章 现实境遇——雕塑家在上海的活动
    2.1 商业活动
        2.1.1 艰难生存与谋求业务
        2.1.2 商业经营
    2.2 人际活动
        2.2.1 江小鹣的朋友圈
        2.2.2 其他雕塑家的人际交往
    2.3 展览活动
        2.3.1 雕塑展览的开创(1925-1929 年)
        2.3.2 雕塑展览的发展(1930-1936 年)
        2.3.3 雕塑展览的衰落(1937 以后)
    2.4 教学活动
        2.4.1 在美术学校的雕塑教学
        2.4.2 在社团和画室的雕塑教学
第三章 上海雕塑家的个人创作与自我追求
    3.1 李金发雕塑中的“诗歌意象”
    3.2 江小鹣“通变中西”的多种艺术实践
        3.2.1 江小鹣作品的现代艺术形态
        3.2.2 传统文化对于江小鹣艺术的影响
        3.2.3 江小鹣雕塑的“西体中魂”
    3.3 滕白也艺术中的“东方表现主义”
    3.4 岳仑、张澄江雕塑的折衷风格
    3.5 张充仁雕塑的“罗丹风格”
    3.6 其他雕塑家关于“民族风格”的探索
        3.6.1 张辰伯
        3.6.2 万籁鸣
        3.6.3 严德晖
        3.6.4 滑田友
    3.7 女性雕塑家的自我关照
第四章 塑造时代形象
    4.1 “国父”形象的塑造
        4.1.1 民国早期公共空间的孙中山像
        4.1.2 上海市府总理铜像及影响
        4.1.3 南京新街口总理铜像
    4.2 革命英烈的塑造
        4.2.1 骑马像
        4.2.2 立像
    4.3 抗战形象的塑造
    4.4 民众肖像的塑造
第五章 民国上海雕塑家的价值
    5.1 社会价值
        5.1.1 促进美育的传播,凸显社会责任
        5.1.2 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5.2 历史价值
        5.2.1 雕塑事业的拓荒者
        5.2.2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5.2.3 公共雕塑提升了城市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内涵
        5.2.4 上海雕塑家的艺术活动丰富了“海派”文化的内涵
    5.3 当代启示
        5.3.1 雕塑创作要有人文关怀
        5.3.2 雕塑创作要体现民族个性
        5.3.3 雕塑创作要反映时代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民国上海雕塑家活动年表
    二、民国时期三次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展作品名录
    三、民国上海雕塑家着述、译介文献名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5)民国时期留欧女性艺术家西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期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留欧女性西画家群体之形成
    第一节“美育”的中国语境
    第二节 民国西画的欧洲体系与日本体系
    第三节 现代女子美术教育的兴起
第二章 留欧女性西画家形式语言分野之写实主义
    第一节 写实主义的中国式启蒙
    第二节 欧洲学院派写实主义的传习
    第三节 融合印象派的写实主义画风
第三章 留欧女性西画家形式语言分野之表现主义
    第一节 表现主义的中国化共振
    第二节 趋向后期印象派的表现主义画风
    第三节 融合野兽派与抽象派的表现主义画风
第四章 留欧女性西画家之形式语言与中国语境
    第一节 中国式形象符号的运用
    第二节 中国画线性笔墨的融入
    第三节 东方平面化图式的构成倾向
第五章 民国留欧女性西画艺术的当代思考
    第一节 民国西画本土化的“女性路线”
    第二节 本土拾遗:中国当代女性架上绘画新视点
结论
附录
    一、参考文献
    二、人名录
    三、文献选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6)香山地域文化元素在中山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本选题的理论价值
        二、本选题的实际意义
    第二节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一、国内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动态
        二、国外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动态
        三、个人对本选题的见解
    第三节 选题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章 中山及国内外土特产包装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
    第一节 土特产的概念及其价值分析
    第二节 中山土特产概述
    第三节 中山土特产包装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中山十大土特产及其包装基本情况简介
        二、消费者对中山土特产包装设计的需求情况
        三、中山土特产包装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四节 国内外土特产包装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内土特产包装设计的现状
        二、国外优秀土特产包装设计的现状
        三、国内外土特产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地域文化元素的特质及其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应用的策略
    引言
    第一节 地域文化元素概述
        一、地域文化元素的概念
        二、地域文化元素的范畴
        三、地域文化元素的美学特征
    第二节 地域文化元素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应用的价值
    第三节 地域文化元素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应用的要素分析
        一、功能要素
        二、视觉要素
        三、情感要素
    第四节 地域文化元素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应用的设计路线图
        一、土特产包装设计路线图
        二、土特产包装设计路线图解析
第四章 香山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归纳
    引言
    第一节 香山地域文化元素概述
    第二节 香山地域性色彩元素的提取与归纳
        一、从香山人文景观中提取色彩元素
        二、从香山自然环境中提取色彩元素
        三、从香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色彩元素
        四、从土特产自身提取色彩元素
        五、香山地域性色彩体系的归纳
        六、香山地域性色彩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的策略
    第三节 香山地域文化中图形元素提取与归纳
        一、图形元素提取的方法
        二、从人文景观中提取图形元素
        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图形元素
        四、从建筑文化中提取图形元素
        五、从方言文化中提取图形元素
        六、从名人文化中提取图形元素
    第四节 “互联网+香山地域文化元素”素材库建设的构想
第五章 香山地域文化元素在中山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简介
    三、沟通设计意图
    四、市场调查
    五、制定设计策略
    六、创想设计方案
    七、制图、大样和模型
    八、设计提案
    九、修改、试产和完善
    十、跟踪反馈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7)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研究 ——立足于上海博物馆的工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教育理论研究
    一、教育改革与上海“二期课改”
    二、“二期课改”的教育学视野
    三、教育新理念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影响
    四、总结
第三章 上海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一、上海地区博物馆教育资源分析
    二、上海博物馆教育活动
    三、上海博物馆教育活动经验与比较研究
    四、总结
第四章 馆校合作教育活动研究
    一、教育活动类型
    二、馆校教育合作研究
    三、加强馆校合作
结语
注释
附录
    附件材料1 上海博物馆“十二五”规划(教育部分)
    附件材料2 (上海博物馆)2012年教育部工作计划
    附件材料3 克拉克展览讲课情况
    附件材料4 上海鲁迅纪念馆材料
    附件材料5 上海历史博物馆材料
    附件材料6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材料
参考文献
后记

(8)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本课题过往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研究思路
    七、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研究前导:调查设计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红色历史知识的认知状况
    一、重大事件(节点):红色历史的过程及其时代意义
    二、革命先辈:引领红色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
    三、红星照耀中国:二万五千里的人类壮举
    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大团结
    五、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
第三章 红色精神的认知状况
    一、内涵丰富的红色精神
    二、红色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命运
    三、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四、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红色文化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和传播方式
    一、红色文化认知的主要媒介
    二、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
    三、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
    四、传播方式的度与效:从“抗日神剧”说起
第五章 史学教育: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优路径
    一、历史学教育的地位与使命
    二、困境与机遇:红色历史教育的地位
    三、历史课堂上的收获与反思
    四、历史学教育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最优途径
第六章 问题与对策: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症结和出路
    一、调研整体印象
    二、红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误区
    三、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成效的建议与对策
附表一:以“红色文化”为关键词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列表
附表二:100首爱国歌曲名单
附表三:全国红色旅游的总体布局
附表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
附表五: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附表六:双百人物名单
附表七:第一批着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附录八: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含有历史元素的课文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论湖南辛亥人物纪念馆的筹建与营销(论文提纲范文)

一、筹建湖南辛亥人物纪念馆是情势所需
    1. 辛亥革命影响深远
    2. 湘籍辛亥志士功勋卓着
    3. 借鉴国内外经验, 推进长沙文创产业
二、筹建湖南辛亥人物纪念馆需精心策划
    1. 科学设计展馆建筑, 增强纪念性
    2. 加强文物征集与展品创作
    3. 科学陈列, 增强宣教效果
三、湖南辛亥人物纪念馆须创新营销

四、版画作品《历史·先驱》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转型中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 黄薇,夏翠娟,刘倩倩. 图书与情报, 2021(03)
  • [2]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研究[D]. 杨叶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基于叙事学的乡村纪念馆设计策略研究 ——以苏州冯梦龙纪念馆设计为例[D]. 刘航.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4]民国上海雕塑家研究[D]. 卫恒先. 上海大学, 2019(02)
  • [5]民国时期留欧女性艺术家西画创作研究[D]. 陈明园. 上海大学, 2016(02)
  • [6]香山地域文化元素在中山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何祥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7)
  • [7]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研究 ——立足于上海博物馆的工作实践[D]. 王若谷. 复旦大学, 2014(01)
  • [8]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D]. 朱伟. 山东大学, 2014(04)
  • [9]论湖南辛亥人物纪念馆的筹建与营销[J]. 王佩良.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2(02)
  • [10]辛亥百年:中国大地纪念风云劲涌 振兴中华:全体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综述[J]. 本刊编辑部,洪鸿. 台声, 2011(11)

标签:;  ;  ;  ;  ;  

版画《历史·开拓者》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