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法-SND超储反硝化特性

生物膜法-SND超储反硝化特性

一、生物膜法过量储存-SND作用脱氮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韩震[1](2020)在《高海拔地区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低温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到常规市政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存在着污泥培养难、微生物活性差、曝气能耗高、设备易损耗等问题,为此本课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本文优化了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的运行参数,比较分析了96 k Pa(海拔400 m)、72 k Pa(海拔2800 m)、65 k Pa(海拔3300 m)和52 k Pa(海拔4300 m)下的工艺运行效能、污染物去除途径和微生物群落变化,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海拔下曝气过程中氧传质效率的影响因素,为构建适用于高海拔地区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提供经验参数。1.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的启动与控制在人工模拟污水的进水条件下,经27天成功启动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确定适宜的运行参数为进水比低氧:厌氧=5:5,低氧池溶解氧(DO)为2.0~2.5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为厌氧池2.0 h、低氧池3.0 h、缺氧池3.0 h、曝气池4.0 h,污泥回流比为50%。2.不同海拔下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运行效能研究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系统稳定运行期间,96 k Pa下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氨氮和总氮(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40%、83.71%、96.73%和73.04%;72 k Pa下COD、TP、氨氮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92%、88.92%、98.00%和72.44%;65 k Pa下COD、TP、氨氮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6%、90.21%、97.29%和69.71%;52 k Pa下COD、TP、氨氮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7%、80.67%、97.48%和63.90%。所有出水值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系统稳定运行期间,厌氧池和低氧池对COD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70±3.90%、42.58±0.60%;厌氧池、低氧池和缺氧池的脱氮量占进水总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4.56±3.88%、25.54±7.53%和11.80±3.75%;缺氧池和曝气池的平均除磷贡献率分别为49.99±14.32%、50.01±14.32%。随气压降低,系统COD和氨氮的去除基本不受影响,平均去除率为89.66±2.26%和97.37±0.64%;低氧池脱氮量从96 k Pa的199.968 mg/d降至52 k Pa的113.491 mg/d,系统TN的去除率从96 k Pa的73.04%下降到52 k Pa的63.90%;厌氧池内COD消耗量提高,释磷量从96 k Pa的298.092 mg/d提高至65 k Pa的520.306 mg/d,系统的TP去除率从96 k Pa的83.71%上升到65 k Pa的90.21%,但52 k Pa时厌氧池释磷量降至423.552mg/d,系统TP去除率为80.76%均低于96 k Pa,原因为低压下脱氮率降低,回流污泥携带大量硝酸盐进入厌氧池影响了释磷过程,同时好氧吸磷受到低氧条件限制。当气压降低,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Dechloromonas(脱氮单孢菌属)与反硝化作用相关,相对丰度从0.25%增加至2.55%;Nitrospira(硝化螺旋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与硝化作用相关,相对丰度从0.36%、0.32%分别降至0.21%和0.05%;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聚磷菌)、Paracoccus(副球菌属)和Gemmatimonas(芽单孢菌属)与磷的去除相关,相对丰度从96 k Pa的0.24%、0.21%和0.40%增至65k Pa的0.28%、0.32%和0.73%,然后降至52k Pa的0.23%、0.04%和0.06%,这也解释了系统脱氮和除磷效率随气压的变化。3.不同海拔下氧传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污泥浓度(MLSS)、气压、曝气量对氧总传质系数(KLa)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曝气量(r=0.759,P=0.001)、气压(r=0.751,P=0.000)、MLSS(r=-0.459,P=0.000),其中KLa与气压和曝气量呈正相关,与MLSS呈负相关。微生物呼吸速率(OUR)与MLSS呈显着正相关(r=0.897,P=0.000),与气压呈显着负相关(r=-0.339,P=0.021),比呼吸速率(SOUR)仅与气压呈显着负相关(r=-0.355,P=0.016)。不同曝气量下活性污泥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均随气压降低而增多,其中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而多糖含量基本不变,蛋白质相对含量的上升利于氧的传质。当曝气强度为150~600 m L/min时,相同气压和曝气量下微孔曝气盘的性能要优于微孔曝气软管;且随气压降低,两种曝气器最高动力效率和氧转移效率对应的最适曝气量分别从450 m L/min和300 m L/min降至150 m L/min。当曝气强度为150~600 m L/min时,相同气压和曝气量下充氧能力从大到小为:纯氧曝气、加压曝气(50 k Pa)和常规曝气。本课题提出的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在低压低氧环境下具有良好稳定的脱氮除磷效果,且仅有一套回流系统,能耗降低,易于维护,适用于高海拔地区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

侯子泷[2](2020)在《分段进水多级A/O复合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模拟焦化废水工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高COD,高氨氮,难降解的工业废水,主要含有高浓度苯酚及大量吡啶,喹啉,吲哚等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难降解有机物和氮高效去除是焦化废水生化出水达标的难点和关键。传统单点进水、一段式缺氧/好氧(A/O)活性污泥法很难实现难降解有机物和氮高效去除目标,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分段进水A/O复合式曝气生物滤池新工艺(Step-feed Multiple Hybrid Anoxic/Oxic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SMHA/OBAF)。分段进水方式保证了有机物负荷在各段合理分配和碳源均衡利用,将多级A/O和曝气生物滤池有机结合,利用BAF中间曝气自然分隔形成缺氧区和好氧区,使有机物在缺氧区为反硝化细菌提供碳源,剩余的有机物在好氧区中被进一步地去除,交替多段A/O保证了高效硝化和反硝化,从而实现对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和氮的同步去除。本研究采用三段式的SMHA/OBAF小试系统处理模拟焦化废水,以苯酚作为主要底物,同时添加不同浓度和比例的吡啶,喹啉和吲哚以反映实际焦化废水水质特性,重点研究在长期运行和不同进水条件下,考察系统及工艺各段对COD、苯酚、含氮杂环和TN的去除特性,研究各段出水光谱学特征,并对原水和出水的有机组分进行了鉴定分析;分析工艺各段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重点分析了关键菌群功能特性,明确各段对COD和总氮的贡献程度,最后对系统COD和TN去除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将为SMHA/OBAF工艺高效处理实际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氮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考察了不同运行条件下系统对COD,苯酚,吡啶,喹啉和吲哚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延长HRT至48h,并逐步提高进水COD负荷和氨氮负荷至1.993 kg/m3d(410mg/L)和0.072 kg/m3d(150mg/L),COD,苯酚,吡啶,喹啉和吲哚去除率均高达99.9%,去除效果最佳。有机物去除贡献表明:大部分的苯酚和吲哚主要在缺氧区被降解利用;而吡啶和喹啉在A2和A3区的去除贡献率为(21.66%,32.58%)和(22.79%,25.89%),高于相应的好氧区。(2)对各段出水进行了光谱学分析,紫外-可见光谱表明:系统处理后的出水芳香性、分子量及聚合度明显下降。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1中产生了大量带有C=C和C=O双键的酰胺类有机物,少量带有C-O的多糖及醇类物质,以及苯酚的中间产物等。从缺氧区到好氧区,吸收峰的强度和数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三维荧光光谱表明:缺氧区存在大量的芳香蛋白,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和海洋类腐殖酸等物质,经好氧处理后仅剩少量的芳香蛋白类有机物并伴随荧光强度的明显下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原水中的四种有机物经系统处理后,出水仅存在着少量的苯酚及一些小分子醇类,烷烃烯烃,苯系物,酮类,酯类等有机物。(3)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通过水质参数和运行参数的调整实现了TN去除能力的提高。研究表明:提高HRT,TN去除率会随着进水COD和氨氮负荷的提高略有提升;而降低COD负荷并提高进水PH可以显着强化脱氮性能,TN去除率由69.3%提高到98%。沿程三氮分析表明:O2和O3中存在高强度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作用。A3区对TN去除贡献率最高,为25.9%,其次为O2(24.4%)和O3区(19.2%)。(4)高通量测序发现进水COD负荷和有机组成是影响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属水平上,A1,A2的优势菌属为甲烷丝菌属(Methanothrix),而A3的优势菌属为芽殖杆菌属(Gemmobacter)。系统中含有大量的苯酚降解菌,杂环降解菌,产甲烷菌,产酸菌和反硝化菌等多种功能菌。O1,O2和O3的优势菌分别为Ferruginibacter(2.78%),Dokdonella(8.39%)和芽殖杆菌属(20.18%)。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是主要的AOB,在各段占比分别为0.39%,0.32%和0.05%。而NOB基本没有检测,表明系统以发生短程硝化为主。大量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被发现,在各段的占比分别为4.53%,3.59%和2.99%。此外,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Kuenenia在三个好氧区也被检测到,功能微生物的比例分配表明:A1区以有机物酸化和产甲烷为主,A2区以产甲烷功能为主,并带有反硝化功能和有机物降解作用,A3区以反硝化脱氮为主。O1和O2区以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及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作用为主,而O3区以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作用为主。(5)生化动力学研究表明,一阶基质去除模型和莫诺接触氧化模型均不适用于系统对COD和TN去除,而改进的Stover-Kincannon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系统对COD(R2=0.9997)和TN(R2=0.9935)去除,可作为SMHA/OBAF工艺生化动力学描述。

许坤[3](2019)在《生物膜法强化型五箱一体化工艺脱氮除磷与实时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加快,乡镇生活污水氮磷排放量持续增加,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工艺普遍具有占地面积大,基建和运行费用高等特点,并不适宜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因此研究开发出适用于我国乡镇的中小型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已迫在眉睫。本课题借鉴A2/O和UNITANK等工艺的优点,并针对传统活性污泥脱氮除磷工艺中泥龄的矛盾,结合生物膜法有利于生长世代较长微生物的特点,提出了生物膜法强化型五箱一体化工艺。工艺反应器主体是一个被分隔成五个单元的箱体,五个单元池依次水力相通,通过周期交替进水出水,实现污泥和混合液的周期性回流,通过控制各单元池的状态变化,在时间和空间序列上均形成缺氧/厌氧和好氧状态的交替,以获得有利的脱氮除磷条件。本文探究了工艺脱氮除磷效能,强化了脱氮除磷过程,并建立了实时控制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通过生物膜的好氧培养驯化和反应器的脱氮除磷能力培养驯化,可实现生物膜法强化型五箱一体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在传统运行方式下,控制水温为27(±1)℃左右,工艺悬浮态污泥龄宜控制为13 d左右,水力停留时间宜控制为1216 h。在此工况下,出水水质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2)适当降低反应器各单元池好氧期的曝气强度,一方面可节省曝气带来的电耗,另一方面可强化池内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反应器各单元池(1#、2#、3#、4#和5#池)好氧期的气水比分别由40、20、15、20、40降低至30、15、10、15、30时,在试验进水COD、NH4+-N、TN、TP平均浓度分别在194.5 mg/L,23.1 mg/L,31.1 mg/L,3.72 mg/L的条件下,出水COD、NH4+-N、TN、TP浓度平均为26.5 mg/L,2.1 mg/L,8.3 mg/L,0.43 mg/L。与曝气强度优化前相比,TN去除率提高了7.5%,且工艺运行一个周期大约可节省26%的曝气量,表明本工艺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3)温度降低将影响工艺出水水质,适当延长HRT可保证工艺出水水质达标。通过试验研究,水温为20℃和10℃时,宜分别延长HRT为1317 h和1618h可保证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4)通过对工艺实时控制参数进行研究,发现状态参数(DO、ORP、pH)曲线及其导数曲线上有着较为明显的脱氮除磷特征点:(1)反硝化反应结束时,ORP曲线出现拐点,ORP导数曲线上出现最大值点;pH曲线上出现最大值点,dpH/dt绝对值趋近于0。(2)厌氧释磷结束时,dORP/dt和dpH/dt绝对值均趋近于0。(3)硝化反应结束时,DO曲线进入第二个平台期,dDO/dt趋近于0;ORP曲线进入第一个平台期,dORP/dt绝对值趋近于0;pH曲线出现最小值点,dpH/dt绝对值趋近于0。(4)好氧吸磷结束时,dORP/dt绝对值趋近于0。并基于这些规律和反应器各单元池的控制目标,建立了本工艺可采用的阶段转换实时控制策略。生物膜法强化型五箱一体化工艺具有明显的节能效应与稳定高效的脱氮除磷效果,且占地面积少、运行能耗低、自动化水平高、操作管理方便,在拟建的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具有较好的使用推广价值。

尤星怡[4](2019)在《面向磷酸盐去除与富集的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快速培养方法及其性能》文中认为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矿物资源。城市生活污水中磷浓度低但水量大,是磷回收利用的重要来源。建立以资源回收为目标的污水处理工艺,利用生物膜法从碳回收后的低碳低磷污水中去除并富集磷酸盐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生物膜去除/富集磷酸盐的工程应用中存在的悬浮填料挂膜速度慢、短期内挂膜效果差和聚磷微生物富集需时长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小试规模的实验研究,在不同接种泥源、有机负荷、厌氧/好氧交替周期、填料混合方式等多种条件下进行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培养,采用统一的评价方法对比不同培养条件下所获得悬浮填料生物膜的COD和氨氮去除效果、吸磷量和释磷量、EPS含量及其组成分布、生物膜平均厚度,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聚磷微生物在悬浮填料载体上附着生长的培养方式,考察影响悬浮填料快速挂膜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悬浮填料聚磷生物膜在主流磷回收工艺中的磷酸盐去除与富集性能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接种泥源、有机负荷、厌氧/好氧交替周期、填料的混合方式等条件会对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培养产生影响。其中,接种污泥泥源对悬浮填料生物膜培养的影响较小;适宜的厌氧/好氧交替周期能提高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吸释磷性能和挂膜效果;较高的有机负荷和轻微碰撞的填料混合方式能够缩短悬浮填料生物膜的挂膜时间并提高挂膜效果。(2)本研究中采用40%的悬浮填料体积填充率并使之在承托层处于轻微碰撞的状态,在厌氧4小时/好氧4小时的交替周期中,0.25kg(COD)/[kg(MLSS)·d]的有机负荷下,每隔48小时换水,排水体积比为25%时,能够有效缩短挂膜时间为20天,提高挂膜效果,生物膜厚度为440.8μm,且具有较好的吸释磷性能,磷酸盐去除率为53.2%,释磷量为7.50 g/m3填料。此时,EPS总量为160.1 mg·g-1SS,其中T-EPS含量占53.4%,有利于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3)悬浮填料聚磷生物膜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使磷酸盐去除与富集工艺中的好氧出水磷酸盐浓度小于0.5 mg/L,并能在厌氧段得到最高63 mg/L的磷酸盐富集溶液,且生物膜中的聚磷微生物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富集培养。

刘天禄[5](2019)在《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对象为某大型综合性炼化企业废水处理场的废水,该废水污染物来源多、成分复杂,CODcr、氨氮、油类等浓度变化幅度大,经“隔油-气浮-生化”工艺处理后,排水各项指标已不能满足国家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针对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工艺(Carrier fluidized biofilm Reactor,CFBR)进行了工业化规模的现场实验,研究了好氧过程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SCND)和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强化脱氮机理,对废水中特征污染物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methyl Ester,DMT)的生物降解进行了研究,筛选出5株DMT生物降解菌种,构建了优势菌群。设计了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Fixed-bed Membrane Bioreactor,FBMBR),分析了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机理,对废水处理场排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探索部分回用处理场出水的可能性。研究结论如下:(1)CFBR工艺废水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活性污泥法工艺(Actived Sluge technology,AS),生物脱氮效果良好,适用于废水处理场的改造,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废水处理场出水能够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1996),石油类小于5mg/L、CODcr小于60mg/L、氨氮小于15mg/L。(2)CFBR工艺可以强化SCND作用,同步实现SND作用。系统SCND的NO2--N积累率可以达到80%以上,SND的NOx--N饱和常数为5.33,SND反硝化作用效果明显提高,TN去除率能够达到80%以上。CFBR工艺最佳运行参数为DO为2.0~3.0mg/L,pH为7.5~8.0,温度为30~35℃,HRT为10~12h,吨废水耗碱量为20g/m3。(3)采用DMT逐量分批驯化方法,筛选分离得到5株DMT高效降解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别为多杀巴斯德氏菌,蜡状芽孢杆菌,为嗜中温甲基杆菌,食酸菌属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菌株DMT降解条件优化实验表明,DMT降解细菌适宜条件为:温度在28℃~36℃之间,pH值为7.5~8.0,菌种投加比例为5%。(4)在HRT为1.25h、气水比为0.5:1、选择填料A的条件下,FBMBR工艺装置出水CODcr小于35mg/L、BOD5小于5mg/L、氨氮小于3mg/L、悬浮物小于5mg/L、浊度小于5 NTU,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工业循环水补水指标要求。(5)FBMBR装置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混合液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混合液的比阻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影响可以忽略。装置的结构设计能有效缓解SMP对膜的污染,降低超滤膜的跨膜压差,延长超滤膜的清洗周期与使用寿命。

蔡伟[6](2013)在《智能化控制SBBR脱氮除磷性能及除磷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氮、磷元素的生活污水大量排入自然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体水质及水体生态平衡。因此,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工作逐渐变得重要。本文介绍了脱氮除磷的工作原理,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指出序批式生物膜法(SBBR)作为一种在SB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良工艺,兼具SBR工艺与生物膜法的优点,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为了改进传统的SBBR的操作模式,并且节约运行能耗,本实验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ICS)控制SBBR的运行。在实验中,以多孔悬浮球作为填料,构建了智能化控制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ICS-SBBR)。实验首先对系统进行挂膜启动,启动30天后,肉眼可以明显观察到载体上生长一层生物膜,此时COD的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而NH3-N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为了使ICS-SBBR更好的适应实际生活废水的处理,挂膜启动结束后,对系统的运行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将系统DOmin分别设定为2mg/L,1mg/L,0.5mg/L和0.1mg/L时的系统运行性能。实验发现当智能化控制系统DOmin=0.5mg/L时,ICS-SBBR的脱氮除磷性能最稳定。然后,研究了ICS-SBBR在长期运行下(43天)处理实际生活废水时的脱氮除磷性能。ICS-SBBR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时,系统的处理性能达到最好状态,COD、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能够达到88.5%、98%、80.6%和92.3%。在典型周期中,ICS-SBBR运行420min后,出水中COD、NH3-N、TN和TP的含量降到达到最低,能够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类标准,因此系统运行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7h。另外,为了研究ICS-SBBR与传统控制方式除磷过程及除磷机理的不同,实验中设置了一个传统的TCS-SBBR作为对照反应器。在ICS-SBBR和TCS-SBBR长达60天的对照运行中,两个反应器都达到了稳定的除磷性能,其去除率分别达到93.3±2.5%和93.9±2.2%。然而,与TCS-SBBR不同的是,在ICS-SBBR中的厌氧阶段没有的发现明显的释磷现象。与TCS-SBBR相比,在ICS-SBBR中合成PHAs较少,而糖原的转化较多。这说明在ICS-SBBR中,PHAs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当PHAs不足时,糖原起到补充的作用。而在TCS-SBBR中,PHAs的合成量较大,是除磷过程中的主要的能源物质,糖原仅仅在合成PHAs时酵解,提供NADH。

陈杰云[7](2013)在《多级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特性及处理污水效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因污水中碳源匮乏而导致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等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优化碳源有效利用和强化脱氮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十分必要。研究将分段进水工艺与好氧生物膜法相结合,使该系统具有节省内回流设施、无需外加碳源、提高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及增加系统生物量等优点,通过理论分析、中试试验结合小试试验研究等手段,对组合工艺处理效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该工艺在高效脱氮污水领域的应用推广和类似工艺的污水厂升级改造提供指导。为确保组合工艺反应器整体处于推流状态,通过示踪剂流态实验对反应器的结构进行了改造,同时通过Fluent软件进行模拟,证实改造后的反应器推流状态明显,为实现后续生化试验提供了合适的反应器流态。通过对HRT、温度、进水流量分配比、污泥回流比及缺好氧区容积比等因素对组合工艺处理效能影响的研究,系统研究组合工艺的特点和优势,优选合理的参数取值范围。发现组合工艺系统相对于单纯活性污泥系统抗击外界冲击能力明显。在低HRT的情况下,采取增加曝气和减少排泥的措施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对于TP采取化学方式予以去除;对于温度的变化,为了保证较好的处理效果,主要采取调整污泥浓度和DO浓度来实现。根据试验城市污水水质条件分析,得到分段进水分配方式为逐级递减。污泥回流比对组合工艺脱氮影响不大,从不影响脱氮效能又能减少能耗的角度出发,采用50%100%的回流较适宜。在采用最佳进水分流比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缺氧区所占容积可以提高系统TN去除率。组合工艺好氧区出现了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通过小试实验可以发现,各级好氧区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能存在明显差别,第一级脱氮效果最佳,第二级次之,第三级最差。同时发现投加填料有助于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能力的提升。在综合考虑各水质指标处理效果情况下,中试反应器在采取梯级曝气溶解氧搭配为0.5mg/L、1.0mg/L、1.5mg/L的工况下运行时,反应器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得到了最合理的发挥,并从进水方式和生物膜结合的角度分析了组合工艺的脱氮机理。采用显微镜镜检技术观察系统运行阶段活性污泥及生物膜的微生物组成和形态特征,发现组合工艺的生物相较为丰富,活性污泥与生物膜污泥生物相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分析了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特性及微生物固定化机理。组合工艺在试验期间污泥的表观产率基本上在0.12~0.21kgMLSS/kgCOD之间,明显低于常规活性污泥法。采用环境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污泥絮体及生物膜内外均存在供物质交流的孔洞和通道,为组合工艺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发生创造了物质和环境条件。组合工艺反应器各级活性污泥及生物膜上微生物的SOUR和DHA均呈下降趋势,生物活性还受温度和碳源的影响,系统的污泥活性与所处环境中的有机质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系统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分析,每一级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多样性指数相比较,生物膜的多样性指数高于活性污泥,说明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种群更为丰富。同时生物膜样品的相似性明显高于活性污泥,这与生物膜中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更高有关。多级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是一种节能、高效和稳定的污水处理工艺,可运用到新建及改造的实际工程中,并通过调节各运行参数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工况,提高出水水质。

张涛[8](2012)在《A2/O水平推流式生物膜复合工艺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依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指示,我国将继续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重点推进县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同时对部分工艺老旧的现存污水厂进行必要的提标升级改造。根据国家环保部要求,山西省汾河流域沿线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水质均应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因此,研究、开发、推广适合于小规模水量、且能达到高标准出水水质的处理工艺对山西省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和建设尤为重要。A2/O水平推流式生物膜复合工艺是A2/O工艺与生物膜法的有机结合,工艺构型是推流式厌氧-缺氧(加填料)-好氧法(加填料),即在A2/O工艺基础上,向缺氧池和好氧池内布设固定填料。本文以山西省某县城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拟对A2/O-生物膜复合工艺的运行性能进行考察。该污水处理厂的主要设计参数为:一期设计规模为5000m3/d,生物反应池容积为2600m3,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的容积比例为1:2.5:3.5,水力停留时间为10.4h,MLSS为3500mg/L,好氧段悬浮污泥龄为7.22d,BOD5填料接触负荷0.7kgBOD5/(m3·d),氨氮填料接触负荷0.45kgNH3-N/(m3·d),缺氧段、好氧段填料分别为517m3、741m3,污泥回流比50-80%,混合液回流比100%-400%。实验期间污水厂进水量为600-1860m3/d,平均值为1040m3/d;实际进水水质情况为:CODCr=154mg/L-768mg/L, BOD5=68mg/L-323mg/L, SS=76mg/L-643mg/L, NH3-N=18mg/L-69mg/L,TN=40mg/L-75mg/L, TP=2.6mg/L7.8mg/L, pH=7.0-7.6。实际运行参数情况为:MLSS=2.0g/L-6.0g/L,污泥回流比约100%,混合液回流240%-330%,曝气池DO=1.5-7.0mg/L。实际出水水质情况为:CODCr=36mg/L, BOD5=9mg/L, SS=11mg/L, NH3-N=6.6mg/L, TN=12mg/L,TP=1.4mg/L;平均去除率为CODCr=90.1%, BOD5=93.2%, SS=93.0%, NH3-N=85.6%, TN=77.6%, TP=69.1%。本研究通过对CODCr, BOD5, SS, NH3-N, TN, TP等水质指标的监测,分析了该工艺对CODCr, BOD5, SS, NH3-N, TN, TP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该工艺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该工艺的出水CODCr、 BOD5、 NH3-N、 TN能达到一级A标准;出水SS、TP能达到一级B标准。结合工艺的流态特点以及生物膜、能耗分布特点,得到以下结论:(1)在正常运行时,该工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89.5%,BOD的平均去除率为92.8%,TN的平均去除率80%,NH3-N的平均去除率90%,TP的平均去除率69%。(2)气水比、MLSS对有机物去除效果、脱氮效果有很大影响,MLSS维持在3.0-4.0g/L最为合适;最佳气水比为12:1。(3)本厂四个月平均进水量为1161.35m3/d,总的比能耗为8.89kw·h/m3。然而设计总比能耗为2.74kw·h/m3。由于实际工况中进水流量过小,导致了整个工艺处于高能耗状态。

张婷[9](2010)在《序批式生物膜工艺(SBBR)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这种新型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的基本流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概括了SBBR在国内外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以及有待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同时指出随着对该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它必将成为一种很有竞争力的污水处理工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邓香平[10](2008)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脱氮除磷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含氮、磷的废水不达标排放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渐突现,水质指标体系的不断严格使废水中氮磷的去除问题成为水污染控制中广泛关注的热点。本课题是在全面了解国内外脱氮除磷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本文研究了生物膜的挂膜规律,并确定了工艺的最佳运行工况,对NH4+-N浓度较高、可生化性较差的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进行了脱氮除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本研究采用闷曝加间歇曝气来培养驯化生物膜,驯化成熟后COD、NH4+-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90%、87%。(2)确定出了SBBR的运行工况:进水0.25h、厌氧3h、好氧7h、沉淀0.5h、排水0.25h、闲置1h。排泥时间7d。(3)SBBR反应器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脱氮除磷试验研究表明:直接采用SBBR处理厌氧消化液,污染物去除效果差。COD去除率仅为10%左右,出水COD在1000mg/L左右:NH4+-N去除率在72.1%以上,出水NH4+-N达115mg/L以上;总磷平均去除率达到73.7%。(4)针对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中碳源不足的问题,本实验采取在厌氧消化液中添加部分原水的方法,发现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明显提高。COD去除率高于83%,出水COD降到233.72~305.85mg/L:NH4+-N去除率高于96%,出水NH4+-N小于35mg/L;反应器内的硝化反应以亚硝化为主(NO2--N占硝态氮比率为64.7%);TN去除率增大到52.16%~58.13%;TP去除率增大到81.21%~82.97%,处理系统的稳定性也得到增强。(5)对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脱氮除磷实验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配水比例越低,出水NH4+-N浓度上升越早,幅度越大;当配水比例达到30%以上时,系统对厌氧消化液的处理效果较好,可以长期稳定运行;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增加,会抑制反硝化反应的进行,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系统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也会随之降低;同时反应器内pH应控制在6.0~8.5之间;另外,要使反应器达到良好的脱氮效果,必须保证系统具有一定量的碳源,即有适当的进水COD浓度。上述研究结果,将为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处理的工程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生物膜法过量储存-SND作用脱氮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膜法过量储存-SND作用脱氮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高海拔地区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及水污染现状
        1.1.2 高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1.2 高海拔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1.2.1 高海拔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难点
        1.2.2 高海拔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
    1.3 生物除磷脱氮理论及技术
        1.3.1 传统生物法除磷脱氮机理
        1.3.2 传统生物法除磷脱氮的缺陷
        1.3.3 生物法除磷脱氮的研究进展
    1.4 城镇生活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1.4.1 A~2/O工艺
        1.4.2 UCT工艺
        1.4.3 SBR工艺
        1.4.4 UNITANK工艺
        1.4.5 氧化沟工艺
        1.4.6 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
    1.5 氧传质理论简介
        1.5.1 氧传质的理论发展
        1.5.2 氧传质的影响因素
        1.5.3 强化氧传质的措施
    1.6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2.1 工艺介绍
    2.2 实验装置构造
    2.3 实验材料
        2.3.1 主要试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2.3.2 污泥驯化及装置启动
        2.3.3 化学药剂配制
    2.4 测试与分析方法
        2.4.1 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2.4.2 SND率的计算
        2.4.3 氧传质速率测定
        2.4.4 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提取与测定
        2.4.5 物料平衡的计算
第三章 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的启动与控制
    3.1 反应器启动
        3.1.1 启动期间运行方式
        3.1.2 启动期间运行效果
    3.2 进水比_(低氧:厌氧)对除磷脱氮效果的影响
    3.3 低氧池DO浓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4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4.1 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3.4.2 低氧池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3.4.3 缺氧池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3.4.4 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3.5 污泥回流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不同海拔下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运行效能研究
    4.1 96KPA(海拔4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研究
        4.1.1 96kPa(海拔4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4.1.2 96kPa(海拔400m)时反应器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4.2 72KPA(海拔28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研究
        4.2.1 72kPa(海拔28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4.2.2 72kPa(海拔2800m)时反应器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4.3 65KPA(海拔33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研究
        4.3.1 65kPa(海拔33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4.3.2 65kPa(海拔3300m)时反应器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4.4 52KPA(海拔43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研究
        4.4.1 52kPa(海拔43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4.4.2 52kPa(海拔4300m)时反应器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4.5 不同海拔下的反应器运行效能比较分析
        4.5.1 不同海拔下反应器的运行效能比较
        4.5.2 不同海拔下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群落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海拔下氧传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污泥浓度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2 微生物耗氧速率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3 胞外聚合物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4 不同曝气器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4.1 不同曝气器的氧总传质系数
        5.4.2 不同曝气器的充氧效能
    5.5 不同曝气方式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5.1 不同曝气方式的氧总传质系数
        5.5.2 不同曝气方式的充氧效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2)分段进水多级A/O复合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模拟焦化废水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焦化废水概述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及组成
        1.2.2 焦化废水的危害
        1.2.3 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
    1.3 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研究进展
        1.3.1 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的原理及特点
        1.3.2 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的影响因素
        1.3.3 活性污泥法多级A/O工艺研究现状
        1.3.4 生物膜法多级A/O工艺的研究现状
        1.3.5 曝气生物滤池研究进展
        1.3.6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新工艺的提出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装置
        2.1.2 填料与承托层
        2.1.3 试验用水
        2.1.4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反应器的启动
    2.3 分析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法
        2.3.2 含氮杂环有机物的测定方法
        2.3.3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分析
        2.3.4 光谱分析
        2.3.5 GC/MS分析
        2.3.6 高通量测序分析
第三章 系统焦化废水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性能
    3.1 反应器启动
    3.2 系统稳定运行对机物的处理效果
    3.3 R1阶段系统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
        3.3.1 COD去除效果
        3.3.2 苯酚去除效果
        3.3.3 吡啶去除效果
        3.3.4 喹啉去除效果
        3.3.5 吲哚去除效果
        3.3.6 沿程有机物去除效果
    3.4 R2阶段系统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
        3.4.1 COD去除效果
        3.4.2 苯酚去除效果
        3.4.3 吡啶去除效果
        3.4.4 喹啉去除效果
        3.4.5 吲哚去除效果
        3.4.6 沿程有机物去除效果
    3.5 R3阶段系统对有机物的处理效果
        3.5.1 COD去除效果
        3.5.2 苯酚去除效果
        3.5.3 吡啶去除效果
        3.5.4 喹啉去除效果
        3.5.5 吲哚去除效果
        3.5.6 沿程有机物去除效果
    3.6 最佳工况下沿程各段有机物的去除贡献率
    3.7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分析
    3.8 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机制
        3.8.1 紫外分光光谱
        3.8.2 红外分光光谱
        3.8.3 三维荧光光谱
        3.8.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焦化废水脱氮性能
    4.1 系统稳定运行对TN的去除效果
        4.1.1 R1阶段系统对TN去除率的影响
        4.1.2 R2阶段系统对TN去除率的影响
        4.1.3 R3阶段系统对TN去除率的影响
        4.1.4 R4阶段系统对TN去除率的影响
        4.1.5 R5阶段系统对TN去除率的影响
    4.2 R5阶段中不同NH_4~+-N浓度下系统各段沿程分析
    4.3 最佳工况下的脱氮贡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1 微生物群落丰度与多样性分析
    5.2 微生物群落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
        5.2.1 样本聚类树图分析
        5.2.2 样本OTU分布韦恩图分析
    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1 门水平上的群落结构
        5.3.2 纲水平上的群落结构
    5.4 优势菌属和功能菌分析
        5.4.1 优势菌属
        5.4.2 功能菌属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MHA/OBAF处理模拟焦化废水动力学分析
    6.1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1.1 一阶基质去除模型
        6.1.2 莫诺接触氧化动力学模型
        6.1.3 改进型Stover-Kincannon模型
    6.2 COD去除动力学分析
        6.2.1 一阶基质去除动力学模型
        6.2.2 莫诺接触氧化动力学模型
        6.2.3 改进型Stover-Kincannon模型
    6.3 TN去除动力学分析
        6.3.1 一阶基质去除动力学模型
        6.3.2 莫诺接触氧化动力学模型
        6.3.3 改进型Stover-Kincannon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生物膜法强化型五箱一体化工艺脱氮除磷与实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及工艺
        1.2.1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理论
        1.2.2 新型生物脱氮除磷理论
        1.2.3 我国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工艺
        1.2.4 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复合工艺
    1.3 污水生物处理实时控制技术
        1.3.1 污水生物处理实时控制原理
        1.3.2 实时控制参数
        1.3.3 实时控制策略
    1.4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试验方法与研究内容
    2.1 工艺试验装置
    2.2 工艺传统运行方式及其电气控制
    2.3 试验水质及测定方法
    2.4 研究内容
第三章 反应器的启动与脱氮除磷效能研究
    3.1 反应器的启动
        3.1.1 生物膜的好氧培养驯化
        3.1.2 反应器脱氮除磷能力的培养驯化
    3.2 反应器各单元池MLSS分布分析
    3.3 悬浮态污泥龄对于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于处理效果的影响
        3.4.1 不同HRT下COD去除效果分析
        3.4.2 不同HRT下NH_4~+-N去除效果分析
        3.4.3 不同HRT下TN去除效果分析
        3.4.4 不同HRT下TP去除效果分析
        3.4.5 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化脱氮除磷过程研究
    4.1 反应器各单元池好氧期曝气强度优化研究
        4.1.1 不同气水比下1~#池(或5~#池)好氧期的水质变化情况
        4.1.2 不同气水比下2~#池(或4~#池)好氧期的水质变化情况
        4.1.3 不同气水比下3~#池好氧期的水质变化情况
        4.1.4 反应器最优曝气强度小结
    4.2 曝气强度优化后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4.3 水温对于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艺实时控制研究
    5.1 工艺实时控制参数研究
        5.1.1 1~#池水质及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
        5.1.2 2~#池水质及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
        5.1.3 3~#池水质及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
        5.1.4 4~#池水质及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
        5.1.5 5~#池水质及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
        5.1.6 DO、ORP、p H变化规律小结
    5.2 工艺阶段转换实时控制策略的分析与建立
        5.2.1 建立工艺阶段转换实时控制策略的要点
        5.2.2 阶段转换实时控制策略的建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面向磷酸盐去除与富集的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快速培养方法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磷的稀缺性和污染性
        1.1.2 从水相中回收磷的化学方法
        1.1.3 污水处理厂去除-富集-回收磷酸盐的工艺
    1.2 污水处理厂除磷现状
        1.2.1 生物除磷原理
        1.2.2 生物除磷工艺
    1.3 生物膜法去除/富集磷酸盐
        1.3.1 生物膜法去除/富集磷酸盐的研究进展
        1.3.2 厌氧/好氧交替式生物膜法
        1.3.3 悬浮填料概述
    1.4 课题的提出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悬浮填料的主要参数
    2.2 实验装置
        2.2.1 悬浮填料生物膜培养实验装置
        2.2.2 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去除/富集磷酸盐运行实验装置
    2.3 接种污泥及实验进水
        2.3.1 悬浮填料生物膜培养的接种污泥
        2.3.2 不同实验的进水组分
    2.4 实验操作方法
        2.4.1 悬浮填料生物膜培养实验操作方法
        2.4.2 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去除/富集磷酸盐运行实验操作方法
        2.4.3 悬浮填料生物膜性能评价操作方法
    2.5 分析项目及方法
        2.5.1 水质检测指标和方法
        2.5.2 生物膜厚度的测量方法
        2.5.3 生物膜干重的称量方法
        2.5.4 扫描电镜
        2.5.5 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
第三章 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培养方法及其性能评价
    3.1 不同厌氧/好氧周期和接种污泥泥源的生物膜培养实验
        3.1.1 培养完成后的生物膜性能评价
        3.1.2 生物膜的EPS及其组成测定
    3.2 不同负荷水平的生物膜实验
        3.2.1 培养过程中的水质参数变化
        3.2.2 不同培养时间的生物膜性能评价
        3.2.3 生物膜的特性及其EPS组成测定
    3.3 不同负荷施加模式的生物培养实验
        3.3.1 培养过程中的水质参数变化
        3.3.2 不同培养时间的生物膜性能评价
        3.3.3 生物膜的特性及EPS组成测定
    3.4 培养条件对挂膜效果及其性能的影响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去除/富集磷酸盐的性能评价
    4.1 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培养阶段和运行阶段的生物膜性能评价
    4.2 培养阶段与运行阶段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3 培养阶段与运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的变化情况
        4.3.1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
        4.3.2 微生物种群特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和循环利用现状
    1.2 炼化污水污染和治理技术
        1.2.1 炼化废水来源及特点
        1.2.2 炼化废水预处理方法
        1.2.3 生物法原理
        1.2.4 常规生物法工艺
        1.2.5 载体流化床生物膜法
        1.2.6 膜生物反应器
        1.2.7 废水回用技术及工程
    1.3 废水处理场水质及原工艺处理效果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废水特征污染物分析
        2.1.2 实验药品
        2.1.3 分析仪器
        2.1.4 接种污泥
    2.2 实验方法
        2.2.1 污染物及分析方法
        2.2.2 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
        2.2.3 活性污泥指标
        2.2.4 活性污泥镜检指标
    2.3 计算方法
        2.3.1 SND率公式
        2.3.2 NO_2~--N积累率公式
        2.3.3 SND动力学模型
        2.3.4 膜过滤阻力
第3章 CFBR工艺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用水及水量测量
    3.3 生物膜载体选择及特点
    3.4 实验工艺
        3.4.1 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
        3.4.2 CFBR工艺特点
        3.4.3 工艺影响因素及要求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生物膜培养
        3.5.2 短程硝化反硝化实验
        3.5.3 同步硝化反硝化实验
        3.5.4 稳定运行实验
        3.5.5 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3.5.6 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及菌群优选
    4.1 引言
    4.2 生物难降解污染物研究
        4.2.1 炼化废水中生物难降解污染物
        4.2.2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生物降解
    4.3 菌种筛选与混合菌群
        4.3.1 菌种筛选
        4.3.2 混合菌群构建
        4.3.3 混合菌群接种量的配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水回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废水及回用标准
        5.2.1 实验废水
        5.2.2 废水回用方向
        5.2.3 废水回用标准
    5.3 研究内容
    5.4 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
    5.5 生物膜填料
    5.6 生物膜的培养
    5.7 运行参数研究
        5.7.1 运行参数优化
        5.7.2 稳定运行实验
        5.7.3 FBMBR各段的作用
        5.7.4 高浓度废水影响
    5.8 膜污染研究
        5.8.1 TMP变化和膜过滤阻力
        5.8.2 膜污染的成因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智能化控制SBBR脱氮除磷性能及除磷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
        1.2.1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1.2.2 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1.2.3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1.3 SBBR 工艺原理及发展概况
        1.3.1 SBBR 工艺概述
        1.3.2 SBBR 的分类
        1.3.3 SBBR 工艺特点
        1.3.4 SBBR 脱氮除磷研究现状
    1.5 课题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智能化控制 SBBR 的挂膜启动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污泥及原水水质
        2.2.3 实验方法
        2.2.4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挂膜实验
        2.3.2 系统 DOmin值的确定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智能化控制 SBBR 脱氮除磷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水
        3.2.2 实验方法
        3.2.3 检测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智能化控制系统在最优工况下运行的脱氮除磷性能
        3.3.2 典型周期内各参数的变化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智能化控制 SBBR 除磷机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典型周期内的曝气情况
        4.3.2 实验期间两反应器除磷性能比较
        4.3.3 典型周期内 COD 和 TP 的变化情况
        4.3.4 典型周期内 PHAs 和糖原的变化情况
        4.3.5 除磷过程的能量转化机制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人简历
    2. 发表论文情况

(7)多级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特性及处理污水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水环境及水污染处理现状
    1.2 多级 A/O 分段进水工艺特点及研究现状
        1.2.1 多级 A/O 工艺提出及其特点
        1.2.2 多级 A/O 工艺研究现状
    1.3 生物膜法工艺特点及研究现状
        1.3.1 生物膜法的提出及其特点
        1.3.2 生物膜法的研究现状
    1.4 活性污泥与生物膜组合工艺研究现状
        1.4.1 组合工艺国内研究现状
        1.4.2 组合工艺国外研究现状
    1.5 低碳氮比污水脱氮除磷处理研究现状
    1.6 课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6.2 课题的提出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1.6.5 课题来源
    1.7 创新点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填料
    2.2 试验水质及测试方法
        2.2.1 试验水质
        2.2.2 试验仪器设备
        2.2.3 一般测试项目及方法
        2.2.4 微生物特性检测
3 流态试验及组合工艺反应器启动
    3.1 流态试验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结果
        3.1.3 试验讨论
    3.2 基于 FLUENT 的组合工艺反应器流态研究
        3.2.1 三维湍流模型的选择
        3.2.2 模型的简化及边界条件设置
        3.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3 反应器的启动
        3.3.1 活性污泥启动方案
        3.3.2 污泥接种培养结果
        3.3.3 活性污泥培养讨论
    3.4 生物填料挂膜
        3.4.1 挂膜方式
        3.4.2 填料填充率确定
        3.4.3 挂膜结果
        3.4.4 处理效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多级 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处理效能研究
    4.1 HRT 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4.1.1 不同 HRT 对 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
        4.1.2 不同 HRT 对 NH3-N 去除效果的影响
        4.1.3 不同 HRT 对 TN 去除效果的影响
        4.1.4 不同 HRT 对 TP 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温度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4.2.1 温度对 COD 去除效能的影响
        4.2.2 温度对 NH3-N 效能的影响
        4.2.3 温度对 TN 去除效能的影响
        4.2.4 温度对 TP 去除效能的影响
    4.3 流量分配比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4.3.1 进水流量比对 COD 去除效能的影响
        4.3.2 进水流量比对 NH3-N 的影响
        4.3.3 进水流量比对 TN 的影响
        4.3.4 进水流量比对 TP 去除效能的影响
    4.4 污泥回流比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4.4.1 污泥回流比(R)对硝化效能的影响
        4.4.2 污泥回流比(R)对 TN 的影响
    4.5 缺氧区及好氧区体积比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4.5.1 缺氧区及好氧区体积比对硝化效能的影响
        4.5.2 缺氧区及好氧区体积比对 TN 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多级 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
    5.1 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的证实
    5.2 强化好氧区 SND 脱氮措施的必要性
    5.3 溶解氧对 SND 影响的小试研究
        5.3.1 溶解氧对第一级好氧区污泥试验结果分析
        5.3.2 溶解氧对第二级好氧区污泥试验结果分析
        5.3.3 溶解氧对第三级好氧区污泥试验结果分析
        5.3.4 三级好氧区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差别
    5.4 溶解氧对组合工艺好氧区 SND 影响研究
        5.4.1 不同 DO 浓度搭配工况下的 SND 脱氮效果
        5.4.2 反应器中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探讨
    5.5 本章小结
6 多级 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生物特性研究
    6.1 组合工艺系统微生物种群变化特性及污泥减量
        6.1.1 活性污泥微生物相及数量
        6.1.2 生物膜微生物相及数量
        6.1.3 组合工艺系统微生物结构对污泥减量的作用
    6.2 污泥活性及沉降性能研究
        6.2.1 污泥活性研究
        6.2.2 污泥沉降性能研究
    6.3 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污泥结构表观特征研究
        6.3.1 活性污泥结构表观特征
        6.3.2 生物膜结构表观特征
    6.4 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污泥菌群结构分析
        6.4.1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总 DNA 提取结果分析
        6.4.2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 PCR 扩增效果
        6.4.3 PCR 扩增产物 TGGE 分析
        6.4.4 系统菌群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分析
        6.4.5 系统菌群相似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

(8)A2/O水平推流式生物膜复合工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污水的特点
        1.1.2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要求
        1.1.3 小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A~2/O-生物膜复合工艺介绍
    2.1 A~2/O工艺
        2.1.1 A~2/O工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1.2 A~2/O工艺处理废水污染物的机理
        2.1.3 A~2/O工艺能耗分析
        2.1.4 A~2/O应用实例
    2.2 生物膜工艺
        2.2.1 生物膜法工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2.2 生物膜法工艺处理废水污染物的机理
        2.2.3 生物膜法工艺应用实例及能耗分析
    2.3 接触氧化法
        2.3.1 接触氧化法工艺特点及作用机理
        2.3.2 接触氧化法工艺应用实例
    2.4 A~2/O-生物膜复合工艺
        2.4.1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复合工艺介绍
        2.4.2 HBR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2.4.3 A~2/O-生物膜复合工艺的介绍
第三章 水厂情况与实验内容介绍
    3.1 水量、水质情况的调查
        3.1.1 设计水质、水量
        3.1.2 实际水质、水量
    3.2 某县污水厂概述
        3.2.1 工艺流程
        3.2.2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A~2/O-生物膜复合工艺的影响因素
        3.3.2 水质监测内容及方法
第四章 A~2/O-生物膜法复合工艺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某县进水水量、水质的实际情况
        4.1.1 实际进水量变化情况
        4.1.1.1 进水量的变化分析
        4.1.1.2 实际进水量昼夜变化规律
        4.1.1.3 实际进水量对相关参数的影响
        4.1.2 进水水质的变化分析
        4.1.2.1 COD和BOD的变化情况
        4.1.2.2 TN和NH_3-N的变化情况
        4.1.2.3 TP的变化情况
    4.2 工艺参数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
        4.2.1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工艺去除效果的影响
        4.2.1.1 不同HRT条件下对TN和NH_3-N的去除效果
        4.2.1.2 不同HRT条件下的除磷效果影响
        4.2.2 污泥浓度对工艺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 泥龄对工艺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1 悬浮态污泥龄、平均泥龄、“真实泥龄”的计算
        4.2.3.2 泥磷对脱氮除磷效果
        4.2.4 气水比对工艺去除效果的影响
        4.2.5 污泥回流比对工艺去除效果的影响
第五章 A~2/O-生物膜复合工艺的性能特点分析
    5.1 A~2/O-生物膜复合工艺的特点
        5.1.1 水体的流态的特点
        5.1.2 污染物去除的特点
    5.2 污泥的特点
        5.2.1 悬浮污泥的沉降性能
        5.2.2 生物膜的分布规律
        5.2.3 系统中污泥平衡
    5.3 A~2/O-生物膜法复合工艺的能耗特点分析
        5.3.1 A~2/O-生物膜法复合工艺的能耗分布
        5.3.2 A~2/O-生物膜法复合工艺的能耗分析
第六章 实验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脱氮除磷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体中氮磷来源及其分类
    1.2 氮磷废水对水环境的危害
    1.3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1.3.1 生物脱氮机理
        1.3.2 生物除磷机理
        1.3.3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技术现状
    1.4 SBBR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SBBR工艺的产生与分类
        1.4.2 SBBR工艺的特点
        1.4.3 SBBR工艺在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与设备
        2.1.1 试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2.1.2 试验设备及材料
    2.2 试验条件
        2.2.1 试验用水水源与水质
        2.2.2 分析项目与方法
    2.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3章 SBBR脱氮除磷菌的培养与驯化
    3.1 试验的启动与运行控制
        3.1.1 污泥来源
        3.1.2 生物膜填料的选择
        3.1.3 生物膜的增长过程
        3.1.4 系统的挂膜与驯化
        3.1.5 挂膜试验结果分析
    3.2 系统工艺参数的确定
        3.2.1 进水方式和时间的确定
        3.2.2 厌氧时间的确定
        3.2.3 曝气时间的确定
        3.2.4 沉淀时间的确定
        3.2.5 排水时间和闲置时间的确定
        3.2.6 排泥时间的确定
第4章 SBBR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处理现状
    4.2 SBBR反应器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脱氮除磷的效果研究
        4.2.1 SBBR对厌氧消化液COD去除情况
        4.2.2 SBBR处理厌氧消化液NH_4~+-N的去除效果
        4.2.3 SBBR处理厌氧消化液TP的去除效果
        4.2.4 SBBR处理厌氧消化液对TN的去除效果
        4.2.5 SBBR处理厌氧消化液过程中氮的转化
    4.3 添加原水后对SBBR反应器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脱氮除磷的效果研究
        4.3.1 SBBR处理添加原水后厌氧消化液COD的去除效果
        4.3.2 SBBR处理添加原水后厌氧消化液NH_4~+-N的去除效果
        4.3.3 SBBR处理添加原水后厌氧消化液内氮素的转化
        4.3.4 SBBR处理添加原水后厌氧消化液TN的去除效果
        4.3.5 SBBR处理添加原水后厌氧消化液TP的去除效果
    4.4 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
        4.4.1 配水比例对SBBR反应器脱氮的影响
        4.4.2 进水氨氮浓度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4.4.3 pH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4.4.4 COD浓度对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生物膜法过量储存-SND作用脱氮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海拔地区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优化研究[D]. 韩震. 东南大学, 2020(01)
  • [2]分段进水多级A/O复合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模拟焦化废水工艺特性研究[D]. 侯子泷.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生物膜法强化型五箱一体化工艺脱氮除磷与实时控制研究[D]. 许坤. 东南大学, 2019(05)
  • [4]面向磷酸盐去除与富集的悬浮填料生物膜的快速培养方法及其性能[D]. 尤星怡.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5]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D]. 刘天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智能化控制SBBR脱氮除磷性能及除磷机理的研究[D]. 蔡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2)
  • [7]多级A/O+好氧生物膜组合工艺特性及处理污水效能研究[D]. 陈杰云. 重庆大学, 2013(02)
  • [8]A2/O水平推流式生物膜复合工艺性能研究[D]. 张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 [9]序批式生物膜工艺(SBBR)研究进展[A]. 张婷.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 2010
  • [10]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脱氮除磷试验研究[D]. 邓香平. 南昌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生物膜法-SND超储反硝化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