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院前复苏方法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初步复苏效果比较

三种院前复苏方法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初步复苏效果比较

一、心性猝死患者院前三种复苏方法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巧玲,张小贞,郑惠灵,曹军营,张胜利[1](2018)在《军队干休所心肺复苏培训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部队干休所心肺复苏培训的实践问题。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针对心脏骤停提出"生存链"的概念,深入开展军队干休所心肺复苏培训,由保障医院组织高层级专业技术人员采用理论授课、现场情景模拟演示、参训者角色互动、实操一对一指导、定期组织演练、评估的方法,对各环节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并对环节中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照护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结束后对照护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结果实践结果分析显示,照护人员心肺复苏理论和操作水平都有显着提高,各环节人员的复苏意识、团队意识和衔接意识得到加强,表明干休所培训切实可行。结论培训模式是推广干休所"生存链"概念的重要体现,是提高离退休干部心脏骤停后急救技术的重要保障。

颜卢丹[2](2016)在《院前CPR三种复苏方法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院前CPR三种复苏方式的复苏效果。方法:选取院前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命名为A组、B组、C组。对A组患者在保证畅通气管的同时进行胸部外压。对B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通气,对C组患者实施气囊面罩通气。结果:A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30.0%,平均恢复时间为(8.94±1.28)min,B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7.5%,平均恢复时间为(11.59±1.49)min,C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2.5%,平均恢复时间为(14.18±1.22)min。从三种CPR复苏方式来看,A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最高,平均恢复时间最短。结论:在保证畅通气管的同时进行胸部外压的方式能够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最大程度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种院前CPR复苏方式更为科学,临床应用价值更高,该种院前CPR复苏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性推广。

包芳萍[3](2014)在《全麻成年患者中经鼻路径和经口路径通气效果的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因为非专业人员实施成人心肺复苏(CPR)时口对口人工呼吸(MMB)的作用被质疑,并且非专业人员被建议放弃MMB而进行单纯胸外按压CPR。我们怀疑有其它的呼吸方式比MMB效果更好。我们假设成人CPR,口对鼻人工呼吸(MNB)比MMB能更好的维持气道开放和通气。我们以成人非肌松状态的全身麻醉模拟需要CPR患者的昏迷和无自主呼吸状态,分别比较经鼻面罩和经口面罩通气效果及直接MNB和MMB的通气效果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方法:一共48例成年患者加入本实验。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有28例患者在头中立位随机进行经鼻面罩通气和经口面罩通气;第二部分另外20例患者在头中立位和后仰位随机进行直接的MNB和MMB。本实验采用自身交叉对照,分别比较面罩通气和人工呼吸的有效通气率和呼吸参数(潮气量、吸气峰压和二氧化碳呼出量等),评价经鼻路径和经口路径的通气效果。结果: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25%-75%位数)表示。实验第一部分:经鼻面罩通气的有效通气率100%(100%-100%)明显高于经口面罩0%(0-100%)0<0.001)。经鼻面罩的吸气峰压(15.3±2.9cmH2O)低于经口面罩的吸气峰压(27.3±7.7cmH2O)(p<0.001).经鼻面罩的通气效率(呼出二氧化碳量/吸气峰压)0.3ml/cm H2O(0.2-0.6ml/cm H2O)高于经口面罩0.0ml/cm H2O(0.0-0.3ml/cm H2O)(p=0.01).第二部分:结合头中立位和头后仰位的所有数据,MNB的有效通气率91.1%(42.4-100%)明显高于MMB的43.1%(42.5-100%)(p<0.001), MNB吸入潮气量320ml(141-533.5ml)和呼出潮气量324.5ml (140.8-509ml)分别高于MMB的136ml (43.5-355.5ml)和130.5ml (44.0-372.8ml)(p<0.001).头中立位时,MNB的有效通气率和潮气量都高于MMB。头后仰位时,两种呼吸方式MMB和MNB无明显差别。结论:在未使用肌松剂的全身麻醉成人患者中,经鼻路径(鼻面罩和MNB)比经口路径(口面罩和MMB)的有效通气率更高、通气效果更好。MNB是否能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颜晓[4](2013)在《新疆县级公立医院急诊医疗服务资源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新疆县级公立医院急诊医疗服务资源及急救技术开展情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资源的整合、管理策略的制订及急救技术的培训方面有据可依。方法:卫生行政部门发文通知各县市,网络下载现状调查表,进行全疆县级公立医院急诊医疗服务资源的普查。结果:(1)共发放84份问卷,收回81份,回收率为:96.4%。(2)新疆基层院前急救模式以依附于县级公立医院急诊科的模式为主;目前有3家医院未成立急诊科,急诊医疗服务尚在起步阶段。(3)76家县级或县市级医院,共有1657各类人员从事急诊急救工作,其中医师534人,护士853人;仅有12家医院有专门的院前急救人员,其中医师52人,护士55人。(4)全疆县级医院救护车共218辆,普通型186,抢救型32辆。救护车不足,车载设备未按救护车标准配置。急诊科急救配备相对较好,但高级急救设备仍较缺乏,呼吸机平均每院不足一台。(5)全疆县级公立医院服务总人口为1721.52万人,服务总人口占全疆人口78.9%,急诊服务与利用新疆中东部好于北疆、南疆。(6)创伤急救技术成为院前与院内急救技术最普遍的技术,院前初级生命支持技术开展率不高,院内急救技术各医院差异较大,有2家县级医院可以实施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平均每院44例/年;有16家医院开展急诊普外手术,年均每院手术276例/年;急诊骨科术有11家医院,年均手术例术为122例/年。结论:(1)新疆县级公立医院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急诊科发展较为滞后;尤其是院前急救在服务体系建设更为薄弱,多数医院仍停留在简单转运阶段。急诊医疗服务资源医院间个体差异性大。(2)急救人员职称,学历,层次不合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有待提高。(3)急诊急救设备相对缺乏,配置不足,急救车辆配备极度缺乏。(4)急诊服务与急救技术基本停留于初级阶段,创伤技术使用最普遍,故需加强创伤技术培训。(5)需建立健全急诊急救管理制度,加强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服务的医疗质量监督。

徐亦男[5](2012)在《院外猝死急救成功的新认识》文中提出猝死是在很短时间内患者发生意料不到的、非创伤性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是貌似健康或病情已稳定的情况下[1]随时随地发生。大多数猝死者发生在院外,且多在症状发生后2 h内死亡[2]。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h内[3],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 h内死亡者为猝死[4-5]。因此,重视猝死的院前急救,提高院外急救水平,具有重要的社

罗延年[6](2012)在《亚低温联合米伐西醇及U50488H对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最初心肺复苏成功后院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本实验观察亚低温联合米伐西醇及U50488H对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明确三者联用能否减轻复苏后心肌损伤,改善复苏后心脏功能。方法: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32只成年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四组,常温复苏组(A组)、亚低温复苏组(B组)、米伐西醇联合U50488H组(C组)、亚低温联合米伐西醇及U50488H组(D组)。A、B组CPR期间给予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30ug/kg),C、D组静脉注射米伐西醇及U50488H(50ug/kg;1.5mg/kg)。B、D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开始诱导亚低温。亚低温诱导方法通过家兔耳缘静脉以1.0m1·kg-1·min-1速度泵入4℃生理盐水,并配合体表降温,15分钟内达到目标温度(32-34℃)。动态监测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peak±dp/dt)及血清H-FABP浓度变化,至复苏后4h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细胞ICAM-1表达情况。结果:(1)与A组比较,B、C组LVEDP及peak±dp/dt值在复苏成功后120min、180min及2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比较,D组LVEDP及peak±dp/dt值在复苏成功后60min、120min、180min、2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于复苏后60min,四组家兔H-FABP值浓度均达最高,B、C两组在120min、180min、240minH-FABP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D组在120min、180min、240minH-FABP浓度明显低于B、C组(P<0.05)。(3)四组家兔心肌细胞ICAM-1表达显示:A组可见大量的ICAM-1阳性细胞,B、C组较A组少,D组可见极少量的ICAM-1阳性细胞;与A组比较,B、C组复苏后ICAM-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比较,D组复苏后ICAM-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米伐西醇及U50488H可以改善心肺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复苏后早期H-FABP的释放,降低心肌细胞ICAM-1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和心肌损害,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张立群[7](2010)在《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护理现状与发展》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也越来越多,急救医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急救医学界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任务和责任。心肺脑复苏术指当任何原因引起呼吸和心跳骤停时,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自从1958年Safar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1960年Kouwenhoven等人发表有

张天平,张涛,葛再吉,江洪涛,莫玉玲,张振宇[8](2010)在《单独胸外肺心同步按压复苏法肺通气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术(CPR)中有效的徒手人工通气法。评估不加口对口单独胸外按压CPR肺通气效果。告世人Zhang’sECPC为举世首创成功的不加口对口单独胸外按压的新CPR,能实现有效的肺通气。方法对1982~2007年115例心性猝死行单独胸外肺心同步按压不加口对口通气的ECPC,本法应用全手掌(指)按压胸骨中下段,压幅深(4~6cm),频率慢50~70(80)次/min,每次压胸起到了人工循环兼有效的人工通气的双重作用,潮气量达350ml,其是举世首创成功的不加口对口徒手单独胸外按压CPR,也是人类第一次把徒手高频人工通气法应用于CPR成功的创举。1982年笔者应用ECPC急救首例心性猝死成功。1991年应用ECPC急救复苏一例冠心病心脏骤停,连续单独压胸49min而复活,向世人揭示了ECPC胸外按压本身兼有良好的肺通气作用。1990~1992年张氏实验观测4例亡尸行ECPC,收集每压胸呼出气体测得潮气量为350ml(275~400ml),则ECPC每分肺泡通气量Mv=[潮气量(350ml)-无效腔(150ml)]×压频60/min=12L。大于正常人静息分通气量4.2L的2倍,从实验角度证实了ECPC单独胸外按压的本身可实现有效的肺通气,不必另加口对口通气。1990~1999年张氏举世首先报告应用三个换算公式评估徒手CPR胸外按压人工通气和人工循环效果。包括:①每分肺泡通气量(Mv);②肺通气/血流比率;③自创公式肺换气指数(LAI)。2003年《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发表王丽娟撰文称ECPC为Zhang’sECPC,并报道张氏提出将当今世界徒手CPR发展划分为:①1960年传统胸外心脏按压(T-CPR);②80~90年加口对口的标准胸外按压(ECC);③90年后不加口对口单独胸外肺心同步按压(ECPC)与加口对口的标准心脏按压ECC相结合三个时期的构想。结果我院1982~2007年应用ECPC急救心性猝死115例,33例存活(28.7%)近10年65例配合电除颤,27例存活(41.5%)。ECPC经国内查新属首创1999年获吉林省及松原市科技进步奖。结论 1982年ECPC首创成功开拓了单独胸外按压CPR(ECPC)取得有效肺通气的新时期,其疗效与加口对口标准CPR存活率相仿,而单独胸外按压CPR急救者更乐于采用。张氏指出胸外按压压频>100次/min反不利于推动血流,>80次/min减少了肺通气,故建议修改《国际CPR指南》采用全手掌、深幅(4~6cm),兼顾通气与血流,压频以80次/min较为适宜。而目前应用的标准CPR(ECC)如不加口对口实际即是高频ECPC。Zhang’sECPC为降低人类心性猝死病死率贡献卓着。

周海龙[9](2010)在《上海嘉定南翔地区院前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本区域院前急救的特点,以降低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为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的院前死亡病例。结果:本组男女比率为2.57:1;年龄从3~92岁;死亡率为2.03%;高峰死亡年龄段为8089岁(15.85%);9:0012:00和6:009:00时间段的死亡病例相对较多;院前急救死亡的常见病因是猝死(25.61%),、交通伤(20.73%)、溺水(8.54%)。结论:普及急救知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急救知识,由第一目击者立即开始CPR,缩短院前反应间期等,均可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应加强对猝死、心血管急症及交通伤等疾病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抓住白金10min和黄金1h的抢救时机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

陈铭,花海明,徐济良[10](2010)在《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在院前心室停搏复苏中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肾上腺素应用于心肺复苏以来,40余年间,其一直作为心肺复苏的首选用药。但随着国内外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其在复苏中的不利因素。近年来不断有报道选择另一种血管收缩药物血管加压素用于心肺复苏中,但其疗效一直不能得到各方面研究肯定。本课题组自2004年项目立项后开始相关动物及临床研究,本部分临床研究中旨在通过比较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在心室停搏患者中的作用来评价其在心肺复苏中有无疗效,并且是否优于肾上腺素。1资料与方法

二、心性猝死患者院前三种复苏方法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性猝死患者院前三种复苏方法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军队干休所心肺复苏培训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CPR培训模式内容
    1.1 CPR培训的必要性
    1.2 CPR培训内涵
    1.3 CPR培训模式的人员构成
2 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2.2 问卷调查
    2.3 理论授课
    2.4 操作培训
    2.5 实践考核
3 结果
    3.1 培训前干休所照护人员对CPR的认知现状 (表1)
    3.2 培训前后干休所照护人员CPR操作情况评价分析
    3.3 培训前后干休所照护人员CPR理论掌握情况评价分析
4 讨论

(3)全麻成年患者中经鼻路径和经口路径通气效果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说明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实验患者例数和一般情况
    3.2 有效通气率和呼吸参数的比较
4 讨论
    实验第一部分
    实验第二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发表文章

(4)新疆县级公立医院急诊医疗服务资源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5 资料处理
    6 研究创新点
    7 研究不足之处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院外猝死急救成功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取消对猝死患者呼吸的判断
2 取消对猝死患者的脉搏检查
3 单纯按压与按压通气的认识
4 延时除颤与即时除颤
5 正确使用复苏药物
    5.1 肾上腺素应用
    5.2 血管加压素的应用
6 正确的复苏方法及程序选择
7 全民普及现场CPR非常必须

(6)亚低温联合米伐西醇及U50488H对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一. 心脏骤停及病理生理学改变
        1. 心脏骤停概述
        2. 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二. 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1. 心肺脑复苏操作要点
    三. 目前研究重点
立论依据
    一. 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二. 复苏药物研究新进展
    三. 亚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中的研究进展
    四. 检测指标
        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2. 细胞间粘附分子-1
    五. 目的和意义
研究方法与实验过程
    一. 实验动物与分组
        1. 实验动物
        2. 动物分组
    二.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及亚低温实施方法
        1. 致颤前动物准备
        2. 制备室颤、复苏模型及各组干预措施
        3. 复苏成功后数据采集和动物处死
        4. 亚低温实施方法
    三. 观测指标
        1. 血流动力学数据
        2. H-FABP含量测定
        3. ICAM-1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
    四. 检测仪器和试剂
        1. 设备和仪器
        2. 药品和试剂
    五. 检测方法与原理
        1. 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
        2. H-FABP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3. ICAM-1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六.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一. 复苏情况
    二. 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三. 复苏前后各组血中H-FABP浓度变化
    四. 复苏后4h心肌细胞中ICAM-1的表达情况
分析讨论
研究结论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护理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现状
    1.1 院前急救仍是决定心肺脑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
    1.2 院内急救
        1.2.1 气道管理
        1.2.2 复苏药物选择
2 心肺脑复苏的发展
    2.1 脑复苏的研究
    2.2 心肺复苏失败后溶栓治疗
    2.3 关于降温治疗
    2.4 高压氧治疗
3 心肺脑复苏的注意事项
    3.1 心肺脑复苏中病情观察和监护重点
    3.2 复苏中的安全防护

(8)单独胸外肺心同步按压复苏法肺通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胸外肺心同步按压复苏法简介
    1.1 操作方法
    1.2 临床应用
2 不加口对口单独胸外按压人工通气效果的评估
    2.1 临床疗效评价
    2.2 以公式测算评估胸外按压的肺通气换气功能
        2.2.1 通气/血流比率
        2.2.2 每分肺泡通气量
        2.2.3 换气效果
3 讨论

(9)上海嘉定南翔地区院前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院前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
    2.3 院前死亡病例的时间分布
    2.4 院前反应时间
    2.5 院前急救处置情况
    2.6 院前死亡原因分类
    2.7 转送医院
3 讨论

四、心性猝死患者院前三种复苏方法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军队干休所心肺复苏培训实践[J]. 杨巧玲,张小贞,郑惠灵,曹军营,张胜利.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8(10)
  • [2]院前CPR三种复苏方法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J]. 颜卢丹. 吉林医学, 2016(06)
  • [3]全麻成年患者中经鼻路径和经口路径通气效果的对比[D]. 包芳萍. 浙江大学, 2014(07)
  • [4]新疆县级公立医院急诊医疗服务资源现状调查[D]. 颜晓.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5]院外猝死急救成功的新认识[J]. 徐亦男.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
  • [6]亚低温联合米伐西醇及U50488H对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罗延年. 兰州大学, 2012(10)
  • [7]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护理现状与发展[J]. 张立群. 当代医学, 2010(34)
  • [8]单独胸外肺心同步按压复苏法肺通气的研究[J]. 张天平,张涛,葛再吉,江洪涛,莫玉玲,张振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10(33)
  • [9]上海嘉定南翔地区院前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J]. 周海龙.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3)
  • [10]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在院前心室停搏复苏中的疗效比较[J]. 陈铭,花海明,徐济良.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09)

标签:;  ;  ;  ;  

三种院前复苏方法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初步复苏效果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