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1991年暴雨洪涝成因分析

牡丹江1991年暴雨洪涝成因分析

一、牡丹江1991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文[1](2021)在《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干流是中俄重要的国际界河,也是典型的高纬度寒区河流。春季开河期大量流冰汇入河槽,河道特征特殊河段易导致冰凌堆积,壅高河槽水位,引发冰凌洪水。黑龙江流域包括黑龙江干流区和松花江区、结雅河区等支流水系分区,其中黑龙江干流区是中俄重要的经济贸易区,发生大规模凌汛洪水时对沿江中俄两国居民造成巨大的危害。从河流地学背景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黑龙江干流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河道地质条件,分析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影响因素,构建凌汛洪水地学因子评价指标体系,以典型江段为例验证其合理性及科学性,为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防治策略提供参考及借鉴。经分析研究,得出3条结论:(1)从地表水系因素角度,将黑龙江干流区划分为23个水系分区;从行政区划角度,整理黑龙江干流区涉及的9个行政区划分区;从黑龙江干流区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角度,将黑龙江干流区划分为5个地质构造分区以及6个地形地貌分区;按裂隙水、孔隙水和裂隙孔隙3类地下水赋存类型划分出12个区划;按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划分为6个区域。(2)从黑龙江干流区地学角度分析,凌汛洪水多发生于上游江段,属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河道两侧山高林密,太阳热辐射量少,封冻日期长,河道特征复杂,更易引发凌汛洪水;中、下游江段主要流经结-布-逊平原和黑龙江(阿穆尔河)中下游平原,属太平洋外带构造域和东部陆缘裂谷带构造域,河道条件良好,不易形成冰坝凌汛。(3)从河流地学角度出发,析出河流纬度差异、河道蜿蜒度、河道比降等6个河流地学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干流连崟至欧浦江段为典型江段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评价结果较为合理。

张雪竹[2](2020)在《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文中认为洪水在我国的历史中最早出现在先秦的典籍中,距今已有4000年,我国频繁遭受洪水灾害,近年,利用蓄滞洪区分蓄洪水是热门课题,进行洪水分析发挥蓄滞洪区防洪减灾的作用关乎民生与国家发展,是实现区域防洪规划与经济合理的必然需求,加强我国蓄滞洪区洪水风险管理已经刻不容缓。作为非工程措施之一的洪水风险研究,可以有效地为防汛指挥、避险转移和灾情评估提供依据。本文结合月亮泡蓄滞洪区的水文流域特性,确定洪水分析工况,依据月亮泡防洪调度实施方案分五种洪水工况,制定洪水计算方案,建立了蓄滞洪区一、二维水动力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精度,使用1998年黑帝庙水文站。白沙滩水文站洪水资料进行模拟实验计算并不断进行参数调试,确定模型的主要参数。应用该模型进行防洪评价研究,进行了洪水演进分析,初步绘制了月亮泡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图,得出洪水到达时间,淹没水深等致灾特性指标,进行了洪水影响分析。结论得出哈尔滨控制200年一遇洪水的方案蓄滞洪区淹没面积680.36km2,蓄滞洪区内最高水位134.50m,蓄水23.71亿m3,受洪水影响最为严重,其他方案的影响程度受嫩江影响较为明显。月亮泡蓄滞洪区内和镇赉段溃口的设置,起到了错峰削量作用,进一步减轻嫩江干流防洪压力,也为周围居民的撤离提供了时间。

蒙芳秀[3](2020)在《基于非平稳极值模型的东北夏季极端降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且程度日趋严重化。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平稳性极值模型,假设模型中的参数值不变。随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常数化参数的假设逐渐受到质疑。将极值模型中的参数函数化,并选取恰当的协变量描述这些函数,建立非平稳极值模型,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基于大尺度气候指数、中小尺度气象指数和多尺度的协同指数,建立非平稳极值模型,并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统计方法,研究我国东北夏季极端降水的成因机制和风险演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分位数回归趋势分析方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东北极端降水序列的非平稳性变化特征,并验证非平稳性变化特征的显着性。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序列的非平稳性普遍存在。初夏时期,极端降水在东北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盛夏时期,极端降水在东北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松花江、辽河流域显着下降。(2)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分位数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选取对极端降水有重要影响的协变量,基于所选的多尺度气象指数和协同指数,建立非平稳GEV模型和GAMLSS模型,分析东北夏季极端降水成因机制;并且,根据协变量被引入东北夏季AMP极值模型的方式,分析两者的线性/非线性关系。基于东北地区107个站点,两种模型选择结果都表明,EASMI指数、SOI指数、NINO3.4指数引入非平稳极值模型的情况最普遍。盛夏时期,东北冷涡NECVI指数作为协变量的GAMLSS模型也为主要的非平稳极值模型。东北夏季AMP序列非平稳的主要影响因子为ENSO指数,其次是EASMI指数和NECVI指数,盛夏时期更显着。此外,协变量与东北夏季AMP时间序列之间呈非线性关系。(3)基于GEV模型和GAMLSS模型对非平稳时变矩进行参数估计,预测东北夏季极端降水2年一遇和100年一遇两种极端降水量,分析极端降水的风险演变,并对两种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EV模型估计的非平稳时变矩模型预测东北夏季两种极端降水事件更为适宜。在初夏时期,东北大部分地区的两种极端降水量都呈逐年显着上升趋势;盛夏时期,主要是嫩江、牡丹江、辽河流域呈显着上升趋势。

雷冠军[4](2020)在《基于数据融合的丰满水库长期径流预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旱涝灾害频发,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河川径流在水循环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极端径流会形成巨灾,径流预报对于防汛抗旱、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河川径流影响因子众多、变化特性复杂,基于成因分析法挖掘因子影响径流形成的规律是径流预报的关键。中长期径流预报预见期长、预报精度低,径流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晰,单一尺度因子的分析、单一统计预报方法的改进已不能进一步提高径流预报的精度,而且水文工作者不敢于报极值,中长期径流预报结果只能作为实际工作的参考。开展中长期径流预报理论和技术研究,融合多尺度因子和多方法的预报结果,进一步提高预报的精度和水平,能够为水库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本文以丰满水库流域的年径流为研究对象,选用天文、全球、流域尺度因子,分析挖掘因子与流域来水的相似性、遥相关性、可公度性、结构特性等规律,研究和改进智能学习法、模糊推理法、天文因子对比法、点聚图法、可公度法和可公度网络结构法等技术方法,建立了包含因子融合、结果融合、结构融合的多尺度因子信息融合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模型。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提高丰满水库流域径流和极端径流预报的精度,为丰满水库调度提供技术支持。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统计分析法,挖掘三大尺度因子与流域来水丰枯特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丰满水库流域来水的丰枯状态与ENSO事件的冷暖特性、ENSO事件的发生时间距离汛期的远近、基于农谚所选择的气象因子等具有较好的统计规律,且均能通过假设检验。基于线性相关系数法、互信息理论法、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天文因子、气象因子、天文因子+海洋大气因子+气象因子与流域来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最强,海洋大气因子的相关性最弱,月球赤纬角与流域来水的关联度最大。(2)基于相关性分析所得的因子组合方案,运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智能学习方法,融合因子预报径流。结果表明,水量回归预报较差,3级分类预报较优;预报方法不同,方法所对应的最优因子及其组合不同,训练和预报性能均较优且稳健性强的方法为ELM、RBF神经网络。对多方法的最优分类预报结果进行融合,使得定性预报正确率达到89.5%。(3)运用相位对比法融合天文因子、海洋大气因子及其组合预报径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量预报正确率为63.16%,24节气阴历日期+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定性预报最优,正确率为63.16%。相位对比法对于极端来水年的丰枯属性识别能力较强,却难以有效预报出平水年,运用定量预报结果反推来水级别的正确率较低。相位对比法存在无法判别的年份,运用模糊推理法基于相关性分析所得的因子组合进一步分析计算因子的相似性,融合因子预报径流。引入TOPSIS模糊综合评判法、相似衍生法相似度、“因子进出法”等,对模糊推理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相似衍生法模糊推理法的稳健性优于Turksen模糊推理法,二者对径流的定量预报较差、定性预报较优,对其各自最优的定性预报结果进行融合,正确率达到73.68%。(4)采用“主次因子对比法”对单一天文因子对比法、分布式融合结构天文因子对比法进行改进,融合结果预报径流。研究得到能够提高预报精度的混合式融合结构天文因子对比法,定性预报正确率为63.16%。基于分析所得的海洋大气因子、气象因子与流域来水的遥相关规律修正预报结果,进一步改进天文因子对比法,使得预报正确率提高到 73.68%。(5)绘制三大尺度因子与流域来水的点聚图,融合结果预报径流。结果表明,24节气阴历日期和月球赤纬角点聚图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太阳黑子相对数离散性较强难以准确划分其聚类区间,三大尺度因子点聚图的定性预报正确率分别为63.16%、57.89%、21.05%。将海洋大气因子、气象因子与来水丰枯的遥相关规律作为该类因子的点聚图进而得到径流预报结果,并与天文因子点聚图的预报结果进行融合,使得预报正确率提高到 73.68%。(6)将径流分为一般、极端、极值点结构,融合结构预报极端径流。结果表明,以因子融合、结果融合的预报结果作为一般来水结构能够融合多因子、多方法的信息,预报正确率为84.21%;点面结合法的改进与上下包线结构、智能学习分类以及传统点面结合法相比对于极端来水结构的预报精度较高,预报正确率为60%;通过细致划分丰枯水链、引入月球赤纬角对可公度网络结构法进行改进,能够增强方法的可操作性,降低基于极值点结构预报极端来水年高发期的不确定性;综合径流三大结构的预报结果,结合连续极端来水年的判定,预报极端来水的高发年,其中特丰水年、特枯水年的预报正确率分别为66.7%、80%。

姜丽霞,李芳花,王晾晾,朱海霞,翟墨,赵慧颖,韩俊杰,于艳梅,闫敏慧,王萍[5](2019)在《黑龙江省夏季异常降水特征及其对总降水的贡献研究》文中指出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71~2016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参照国家标准规定大雨、暴雨事件为异常降水,以数理统计和贡献率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夏季和6、7、8月异常降水及其贡献率变化特征,探讨异常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1971~2016年,研究区夏季异常降水在时间上呈非连续性发生特征,贡献率呈大幅度波动变化,年际间振幅较大,夏季相同月份内大雨贡献率震荡更强,不同月份内,6月大雨贡献率变化最剧烈,8月暴雨贡献率变化最剧烈;异常降水发生在空间上不存在显着经向或纬向变化规律,呈分散性特征,相同月份内暴雨分散性更突出,不同月份内,6月分散性最显着,7月异常降水则相对集中。贡献率空间离散程度较大站点多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北部,变化不稳定,松嫩平原为异常降水多发区;1971~2016年,大雨、暴雨对总降水量贡献表征为复杂性和相对性。相同年份多以暴雨占主导地位;不同年份中,其他量级降水具有重要贡献。异常降水密集年份中,日降水量20.0~24.9 mm应多予关注。研究客观表征异常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避免"降水量"分析的绝对性。

袁嘉琪[6](2018)在《黑龙江干流下游暴雨洪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因大范围、持续性的强降雨天气,使得黑龙江流域在2013年出现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甚至成为继1984年之后最严重的流域性洪水灾害,导致黑龙江干流及各主要支流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其中,同江、抚远江等黑龙江主要干流支流发生了自1987年之后的最严重洪水灾害,属于百年一遇的重特大洪水灾害。洪水发生范围之广、量级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所罕见。黑龙江为国际界河,对它的洪水分析和研究比较少,而这些研究仅仅从暴雨成因或洪水过程的单方面去分析黑龙江的暴雨洪水。本研究具体以降雨的形成因素、发展演变过程、洪水灾害发生、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为研究的出发点,对影响洪水灾害的具体因素及影响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在明确其成因的基础上对2013年黑龙江干流暴雨洪水进行分析,并与历史上的大洪水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夏季黑龙江流域四场主要降雨过程,即6月26日7月4日、7月1525日、7月26日8月4日、8月713日共4场降雨过程的分析论述,进一步分析了2013年夏季黑龙江干流的降雨特点和暴雨成因。2013年黑龙江干流洪水主要由黑龙江干流上游、黑龙江支流结雅河、布列亚河、松花江干流来水组成。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干流上游卡伦山水文站和下游萝北水位站、抚远水位站30d和60d洪量分析了黑龙江干流洪水组成,并与1958年、1984年洪水进行了比较。

杨广云,廖厚初[7](2018)在《黑龙江省洪水预报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黑龙江省水文局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在水文预报工作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洪水预报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提出了黑龙江省洪水预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子文[8](2018)在《造床流量为参数的冲积河流输沙量模型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导致河道水沙条件显着改变,引起河床变化,带来防洪、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控制河道演变,采用水库调水调沙被证明是可以采用的方法。河床变化影响输沙,进而影响输沙规律是学者们众所周知的,然而这一影响在以往研究的输沙规律表达式中却较少体现。故本文意在建立体现河床变化影响输沙规律的表达式。为提出黄河防洪减淤和水沙调控策略提供依据。本文以构建可以考虑造床流置变化的输沙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依据黄河干支流多个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造床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关系。从水流运动力学和能量的角度,拟示输沙规律以造床流量为边界参数的成因;在水沙运动一致的假定下,借助水文领域关于河道水流单位脉冲在河道中运动的理论,建立包括造床流量在内的多参数水沙输移模型;并利用黄河内蒙古段三湖河口和头道拐水文站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在提出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其在分析有利于河道水沙搭配条件方面的应用,包括河道在不同造床流量霞的冲淤:维持河槽不萎缩所需的洪水水沙条件;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造床流量和洪水水沙,为水库调节和调度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果如下:(1)水流在输送泥沙时。输沙量并不随流量单调增加。而是在达到最大输沙量后逐步减少且最大输沙量随造床流量不同而不同,也因此使同流量的输沙量因造床流量不同而不同,造床流量与其对应的最大输沙量呈函数关系.这种以造床流量为边界条件的输沙规律在复式河槽的一般挟沙水流中具有普遍性。(2)流量接近造床流量的过程中。因横向流速加大易顶冲河岸造成冲刷或塌岸。若冲刷和塌岸发生在水文站测量断面附近,则测流断面的输沙量会显着提高,在流量输沙量关系图中。形成最大输沙量附近出现规律性较差的散点区。流量大于于造床流值后,水流上滩,主槽床面剪切应力减小,河槽阻力骤然增大,加之水流和泥沙的横向交换,使得水流能量损失增大,输沙能力减小,造成流量大于造床流量后,河床多出现淤积。(3)根据洪水过程中输沙率的变化与流量的变化几近同步这一规律,以河道滞时单位线为基础,推导建立了以造床流量、起动流量为物理参数,以前期冲淤量、流量和上站含沙量为自变量的输沙模型。合理性分析表明。该模型的结构能表达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物理意义明确、物理图形清楚。利用黄河干流内蒙段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的实测流量、含沙量和输沙率资料,将建立的模型与张晓华(潘贤娣类型)模型和吴保生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模拟结果与实际吻合良好,性能优良。(4)应用输沙模型分析可知,黄河内蒙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的造床流量大于2500m3/s都利于该河段输沙,其中3550m3/s的造床流量最利于河道输沙且输沙最高效。当前造床流量为1500~1800m3/s的条件下,流量大于2000m3/s的洪水会使河床发生淤积,维持河槽不萎缩和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洪水流量为700~1100m3/s,入口含沙量为4~5kg/m3,此时河道保持平衡输沙。随着河床的进一步冲刷、造床流量改变,需根据新造床流量重新确定维持河槽不萎缩和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洪水水沙搭配。(5)受冰和水温对水流输沙的影响,凌汛期尤其是凌汛开河期,洪水输送泥沙的粒径较伏汛期粗,且根据输沙模型计算所得的输沙量和单位输沙水量结果可知,凌汛期洪水输沙效率高于伏汛期洪水输沙效率。因此,应考虑充分利用凌汛期输沙。

尹梓渊[9](2018)在《以融雪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径流变化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文中认为新疆是我国主要寒区之一,冰川、积雪资源丰富,冰川和积雪融水是水资源补给的重要来源,约占年径流量的30%以上。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加快了冰川、积雪的消融,河流水文过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局地人民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寒区流域水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合理的认识高寒山区融雪径流规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指导所在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为防洪减灾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喀什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1960~2005年水文气象数据,对其径流变化趋势、突变性进行分析;借助冰川编目数据、DEM数据构建HBV模型,对融雪径流进行模拟研究;基于假定气候情景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汛期径流的影响研究。得到主要研究成果:基于1960~2005年的汛期径流资料及蒸发、降水数据,采用流量质心时间、滑动T检验、滑动F检验等方法,分析汛期径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汛期从1960~2005年有微弱提前的趋势;汛期径流年内分配越来越不集中;汛期径流量从1960~2005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汛期径流量、降水、蒸发在1997年发生显着突变。借助DEM数据、冰川编目数据及1990~2000年水文气象数据等,构建含有冰川模块的HBV模型,开展冰雪融水径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冰川存在于流域2695 m以上区域,主要分布于3195~3695 m的范围内;基于构建的HBV模型,以1990~1995年为率定期、1996~2000年为验证期进行径流模拟研究,实测径流与模拟径流拟合较好,率定期模型的确定系数及效率系数分别为0.86和0.83,验证期则分别为0.83和0.80;通过对极值的分析发现,最大径流、最小径流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分别在0.28mm~4.57mm与0.10mm~0.17mm之间,说明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基于假定气候情景,借助已构建的HBV模型,对各情景下的径流进行模拟,开展气候变化对汛期径流的影响研究,并以多年平均5~8月径流量的1±5%为水库蓄满的判定条件,进行假定情景下是否需要延长或缩短蓄水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降水不变、气温升高0.5℃和1℃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1.25%、7.49%,说明气温升高越多,汛期径流增加越多,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需提前蓄水的年份越少、时间越短,需推迟蓄水的年份越多、时间越长;当降水不变、气温降低0.5℃、1℃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9.36%、-12.21%,说明气温降低越多,汛期径流也就减少越多,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需提前蓄水的年份越多、时间越长,需推迟蓄水的年份越少、时间越短。当气温不变、降水增加10%和20%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5.32%、15.35%,说明降水增加越多,汛期径流增加越多,水库蓄水规律与降水不变、气温升高0.5℃和1℃时相同;当气温不变、降水减少10%和20%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14.28%、-23.95%,说明降水减少越多,汛期径流就减少越多,水库蓄水规律与降水不变、气温降低0.5℃、1℃时相同。当降水增加10%、气温升高0.5℃和1℃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11.34%、17.33%,说明气温和降水同时增加时,汛期径流量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现为增加趋势,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少数年份需提前蓄水,大多数年份需推迟蓄水;当降水增加10%、气温降低0.5℃和1℃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0.83%、-3.32%,说明降水增加气温减小时,汛期径流是减少的,但幅度不大,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需提前蓄水的年份有所增加,需推迟蓄水的年份相应减少。当降水减少10%,无论气温是增加±0.5℃还是±1℃,径流平均增幅均小于0,说明汛期径流都是减少的,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大多数年份需提前蓄水,极少数年份需推迟蓄水。

陈晶[10](2016)在《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气象灾害伴随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认识气象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风险,科学合理的进行灾害风险区划以及灾害损失定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较为准确监测和判断本地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对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有重大意义。黑龙江省是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地,历来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灾情较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黑龙江省气候异常现象增多,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显着影响,因此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损失定级显得尤为重要[5]。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近30-40年气象灾害灾情实况进行总结,得出对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冰雹灾害、霜冻灾害,其中干旱和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损失最多、经济影响最大。运用历史资料总结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灾害评估标准、历史灾情等得出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的主要规律为:季节性明显、地域性明显。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农作物生长季节5-9月,尤其以夏季干旱为主,分布区域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多集中在夏季,分布区域多在黑龙江省中南部;冰雹灾害地域性、时间性明显,夏季、午后发生次数最多,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霜冻灾害阶段性明显,50-70年代出现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和山区较易发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根据黑龙江省降水气象数据,通过基础地理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归一化方法、百分位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等数学模型进行暴雨洪涝灾害、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绘制风险区划图。研究得出:致灾因子危险性划分,暴雨洪涝灾害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为高风险区,干旱灾害西部地区为高风险区;孕灾环境敏感性划分,暴雨洪涝灾害东西部地区河流交汇处为高风险区、南北较低,干旱灾害与暴雨洪涝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相反;承灾体易损性划分,暴雨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相同,西部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地区为易损性高风险区。综合要素分析暴雨洪涝灾害中部地区风险较高、损失最大,干旱灾害西部地区风险最高。气象灾害灾损定级,依据中国气象局预报减灾司制定的灾情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利用其中的关联系数指标进行灾害定级。定级结果为:黑龙江省气象灾害主要为中型以下灾害,多为小型、较小型灾害。按灾害种类评估,四种气象灾害影响大小依次为干旱灾害>暴雨洪涝灾害>风雹灾>霜冻灾。按灾害年份,检验实际灾情与定级结果一致性较好,因此评价衡量灾害影响大小时灰色关联度方法具有可行性。探讨灰色关联度在灾后评估中的应用,为灾害定级和评价不同灾害的影响大小提供理论基础。

二、牡丹江1991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牡丹江1991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项目支撑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理论研究
        1.2.2 现象与规律
        1.2.3 应用研究
        1.2.4 研究趋势
    1.3 主要内容及主要工作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工作
第二章 黑龙江干流区的选定
    2.1 黑龙江流域
    2.2 黑龙江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2.1 水文与气候
        2.2.2 地形与地貌
    2.3 研究区的选定
        2.3.1 黑龙江干流区
        2.3.2 黑龙江干流河道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寒区河流凌汛洪水及其影响因素
    3.1 寒区河流及凌汛
        3.1.1 寒区河流
        3.1.2 开河与凌汛
    3.2 冰塞、冰坝与凌汛洪水
        3.2.1 冰塞及分类
        3.2.2 冰坝及分类
        3.2.3 凌汛洪水
    3.3 冰坝凌汛影响因素
        3.3.1 热力因素
        3.3.2 动力因素
        3.3.3 河道特征因素
        3.3.4 支流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热力和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黑龙江干流凌汛及其特征
        4.1.1 历史凌汛洪水
        4.1.2 凌汛洪水特征
    4.2 凌汛洪水可变影响因素
        4.2.1 热力因素
        4.2.2 动力因素
    4.3 凌汛洪水热力影响因素分析
        4.3.1 管理单元分析
        4.3.2 地表水条件分析
        4.3.3 热力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4.4 凌汛洪水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4.4.1 地下水条件分析
        4.4.2 降水条件分析
        4.4.3 动力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凌汛洪水河道特征及支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凌汛洪水不可变影响因素
        5.1.1 河道特征因素
        5.1.2 支流影响因素
    5.2 凌汛洪水河道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5.2.1 地质构造分析
        5.2.2 地形地貌条件分析
        5.2.3 河道特征因素中的地学因素
    5.3 河道特征及支流因素影响分析
        5.3.1 黑龙江干流河道特征
        5.3.2 七大支流对黑龙江干流影响
    5.4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分析
        5.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4.2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5.4.3 凌汛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 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

(2)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2.2 蓄滞洪区风险图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分析
    2.1 项目区概况
    2.2 流域概况
    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4 水文特性
        2.4.1 暴雨特性
        2.4.2 洪水特性
        2.4.3 洪涝灾害
    2.5 区域防洪建筑物建设情况
        2.5.1 水库工程
        2.5.2 堤防工程
第3章 模型理论基础
    3.1 模型构建思路及建模范围
    3.2 一维河道数值模型
    3.3 二维水动力模型
    3.4 一维、二位耦合动力学模型
    3.5 网格剖分
第4章 模型构建与验证
    4.1 计算分区划分方案
    4.2 洪水来源及组合方案
    4.3 溃口设置方案
        4.3.1 溃口(分洪口)设置方案
        4.3.2 溃口方式和形态的确定
        4.3.3 溃决(分洪)时机
    4.4 计算方案
    4.5 工程调度
    4.6 模型建立
        4.6.1 MIKE11一维河道水动力学模型
        4.6.2 MIKE21二维水动力学模型
        4.6.3 MIKE FLOOD一、二维耦合动力学模型
        4.6.4 模型糙率确定
    4.7 模型参数选取与率定
    4.8 模型验证
第5章 洪水计算成果与风险要素分析
    5.1 洪水计算方案集和边界条件
        5.1.1 洪水计算方案汇总
        5.1.2 边界条件
    5.2 洪水计算成果
        5.2.1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1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100年一遇洪水
        5.2.2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1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200年一遇洪水
        5.2.3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2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100年一遇洪水
        5.2.4 江桥、洮南控制嫩江2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200年一遇洪水
        5.2.5 哈尔滨控制嫩江200年一遇洪水及洮儿河200年一遇洪水
    5.3 溃口洪水组合方案计算结果合理性评价
        5.3.1 5号坝分洪口
        5.3.2 6号坝分洪口
        5.3.3 镇赉围堤段溃口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3)基于非平稳极值模型的东北夏季极端降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极端降水的极值理论研究
        1.2.2 极端降水的形成机制研究
    1.3 论文组织结构
        1.3.1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3.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降水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2.1.2 农业概况
        2.1.3 气候特征
    2.2 研究数据及来源
    2.3 研究区域夏季降水及极端降水特征分析
    2.4 研究区域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第三章 东北夏季极端降水非平稳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
        3.1.2 分位数回归趋势分析方法
        3.1.3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
    3.2 东北夏季极端降水的非平稳性时空特征分析
        3.2.1 东北夏季极端降水的非平稳时变特征分析
        3.2.2 东北夏季极端降水的非平稳空间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非平稳极值模型的东北夏季极端降水归因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分位数回归
        4.1.2 主成分分析
        4.1.3 广义极值模型
        4.1.4 广义可加模型
        4.1.5 似然比检验
        4.1.6 分位数图与残差worm图
    4.2 东北夏季极端降水非平稳模型中协变量的选取
        4.2.1 东北夏季极端降水和气候指数的简单相关性
        4.2.2 东北夏季极端降水与气候指数的分位数回归
    4.3 基于GEV模型的东北夏季极端降水归因分析
        4.3.1 GEV模型的构建
        4.3.2 站点GEV模型结果分析
        4.3.3 东北地区GEV模型结果分析
        4.3.4 基于GEV模型的归因分析
    4.4 基于GAMLSS模型的东北夏季极端降水归因分析
        4.4.1 GAMLSS模型的构建
        4.4.2 站点GAMLSS模型结果分析
        4.4.3 东北地区GAMLSS模型结果分析
        4.4.4 基于GAMLSS模型的归因分析
    4.5 东北夏季极端降水与环流特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非平稳极值模型的东北夏季极端降水风险演变特征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基于GEV模型的极端降水重现水平
        5.1.2 基于GAMLSS模型的极端降水重现水平
    5.2 东北初夏极端降水的风险演变
        5.2.1 东北初夏极端降水的风险演变空间特征分析
        5.2.2 东北初夏极端降水的风险演变时变特征分析
    5.3 东北盛夏极端降水的风险演变
        5.3.1 东北盛夏极端降水的风险演变空间特征分析
        5.3.2 东北盛夏极端降水的风险演变时变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介
附录二 致谢

(4)基于数据融合的丰满水库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三大尺度因子径流预报研究
        1.2.2 因子相关性分析
        1.2.3 传统统计预报模型
        1.2.4 现代水文预报模型
        1.2.5 研究进展的总结
    1.3 本文研究介绍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径流预报技术的系统分析
    2.1 来水丰枯的影响机理
        2.1.1 热量与引力作用
        2.1.2 地形和海陆分布作用
    2.2 来水预报基于的基本特性
        2.2.1 周期性
        2.2.2 有序性
        2.2.3 遥相关性
        2.2.4 结构特性
    2.3 来水与极端来水预报的思路
        2.3.1 预报因子基于空间尺度的分类
        2.3.2 预报因子基于时间尺度的分类
        2.3.3 预报值基于预报特征的分类
        2.3.4 基于信息融合的流域来水预报
    2.4 研究流域分析
        2.4.1 流域介绍
        2.4.2 流域丰枯机理
    2.5 小结
第三章 三大尺度因子与径流的统计分析
    3.1 天文尺度因子相位与流域来水规律分析
        3.1.1 太阳黑子相对数
        3.1.2 月球赤纬角
        3.1.3 24节气阴历日期
    3.2 全球尺度因子相位与流域来水规律分析
        3.2.1 ENSO事件的发生与结束时间与流域来水丰枯的关系
        3.2.2 ENSO事件特征值与流域来水丰枯的关系
    3.3 流域尺度因子相位与流域来水规律分析
        3.3.1 谚语机理分析
        3.3.2 气象因子与来水属性级别统计分析
    3.4 因子数值与流域来水统计分析方法
        3.4.1 基础数据处理
        3.4.2 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3.5 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
        3.5.1 天文因子相关性分析
        3.5.2 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3.5.3 天文因子+海洋大气因子+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3.6 结果分析
        3.6.1 因子相位与流域来水规律
        3.6.2 因子数值与流域来水相关性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智能学习的预报因子融合的径流预报
    4.1 预报方法
        4.1.1 神经网络
        4.1.2 决策树和随机森林
        4.1.3 支持向量机
    4.2 数据处理的方法
        4.2.1 预报因子的处理
        4.2.2 预报值的处理
        4.2.3 预报值的评判指标
        4.2.4 模型和因子优选的TOPSIS-模糊综合评判法
    4.3 建模预报
    4.4 结果统计分析
        4.4.1 流域水量回归预报结果分析
        4.4.2 流域来水量7级分类预报结果分析
        4.4.3 流域来水量3级分类预报结果分析
        4.4.4 33个因子方案分析
        4.4.5 预报结果的最优方案
        4.4.6 最优方案的预报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相似性分析的预报因子融合的径流预报
    5.1 相位对比法
        5.1.1 基本原理
        5.1.2 预报结果分析
    5.2 相似模糊推理法
        5.2.1 模糊推理法的基本原理
        5.2.2 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5.2.3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权重
        5.2.4 TOPSIS-模糊综合评判法优选最优模型
        5.2.5 预报模型的建立
    5.3 模糊推理法预报
        5.3.1 因子组合分析
        5.3.2 误差评定与优选判别
    5.4 模糊推理法因子二次筛选
        5.4.1 因子进出法寻优
        5.4.2 因子进出法实例分析
    5.5 模糊推理法预报结果
    5.6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天文因子对比法的预报结果融合的径流预报
    6.1 天文因子对比法机理分析
    6.2 预报方法1-单一天文因子对比法
        6.2.1 24节气阴历日期对比法
        6.2.2 太阳黑子相对数对比法
        6.2.3 月球赤纬角对比法
    6.3 预报方法2-天文因子对比法预报结果的融合
        6.3.1 天文因子预报结果的线性融合
        6.3.2 天文因子融合法-主次因子对比法
        6.3.3 天文因子融合法的修正
        6.3.4 天文因子融合法定量预报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点聚图法的预报结果融合的径流预报
    7.1 点聚图法
        7.1.1 点聚图的制作
        7.1.2 预报方案
    7.2 24节气阴历日期点聚图预报
        7.2.1 极端来水年24节气阴历日期的聚类特性
        7.2.2 24节气阴历日期聚类预报方法
        7.2.3 24节气阴历日期聚类分析建模
        7.2.4 基于聚类分析的来水预报
    7.3 月球赤纬角和太阳黑子相对数点聚图预报
        7.3.1 月球赤纬角聚类预报方法
        7.3.2 太阳黑子相对数聚类预报方法
    7.4 海洋大气因子与流域气象因子点聚图预报
    7.5 多尺度因子点聚图预报结果融合
    7.6 小结
第八章 基于来水结构融合的极端径流预报
    8.1 基本定义
    8.2 预报方法
        8.2.1 一般来水结构预报-多方法预报结果融合
        8.2.2 极端来水结构预报
        8.2.3 基于改进可公度网络结构的极值点结构预报
        8.2.4 极端来水年预报
    8.3 实例应用
        8.3.1 一般来水结构分析
        8.3.2 极端来水结构分析
        8.3.3 极值点结构的确定及极端来水年预报分析
        8.3.4 连续极端来水年预报分析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9.3 创新性
附表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黑龙江省夏季异常降水特征及其对总降水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及定义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异常降水发生特征
        2.1.1 时空特征
        2.1.2 频率变化
    2.2 异常降水贡献率变化
        2.2.1 HCR变化
        2.2.2 RCR变化
    2.3 异常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分析
        2.3.1 HCR与RCR比较
        2.3.2 各年异常降水贡献率分析
        2.3.3 洪水年异常降水贡献率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6)黑龙江干流下游暴雨洪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流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河流水系
    2.2 气象水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2013年雨情分析
    3.1 气候及天气背景
    3.2 降雨过程
        3.2.1 汛期降雨情况
    3.3 降雨特点
    3.4 暴雨成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洪水特性分析
    4.1 洪水过程
        1、上马场~黑河段洪水
        2、黑河~同江段洪水
        3、同江~抚远段洪水
    4.2 洪水组成
        4.2.1 松花江干流洪水组成
        4.2.2 黑龙江干流洪水组成
    4.3 洪水特点
    4.4 洪水成因分析
    4.5 与历史洪水比较
        4.5.1 与1958年洪水对比
        4.5.2 与1984年洪水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黑龙江省洪水预报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洪水预报
    1.1 实用洪水预报方案
        1.1.1 相应水位 (流量) 相关法
        1.1.2 降雨产汇流预报
    1.2 洪水预报系统
        1.2.1 系统主要功能
        1.2.2 实用模块、预报方法和模型
2 典型洪水预报
    2.1 2013年黑龙江全流域大洪水
    2.2 2017年暴雨洪水
3 发展方向

(8)造床流量为参数的冲积河流输沙量模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道水沙输移关系的研究
        1.2.2 河床对水沙响应的研究
        1.2.3 河床对输沙影响的研究
        1.2.4 造床流量的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黄河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造床流量与输水输沙的特征
    2.1 河段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上游水利工程概况
    2.2 研究资料的时段划分与选择
        2.2.1 研究资料的时段划分
        2.2.2 研究中采用的洪水定义
    2.3 河段水沙变化对造床流量的影响
        2.3.1 水沙变化
        2.3.2 河床变化
        2.3.3 造床流量变化
    2.4 造床流量对输沙的影响
    2.5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规律的普遍性
        2.5.1 采用的站点与资料
        2.5.2 各站输沙量随流量变化的特点
    2.6 小结
3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模型建立
    3.1 输沙规律成因分析
    3.2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模型
        3.2.1 基本方程
        3.2.2 影响输沙量的其他因素
        3.2.3 合理性分析
    3.3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模型率定
    3.4 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3.4.1 模型结构比较
        3.4.2 模拟性能比较
    3.5 小结
4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模型在控制河道演变中的应用
    4.1 维持河槽不萎缩的洪水
        4.1.1 利用实测资料判断河床冲淤的可靠性
        4.1.2 利用输沙模型判断河床冲淤的可靠性
        4.1.3 利用输沙模型寻求维持河槽不萎缩的洪水
    4.2 有利于河道输沙的造床流量
    4.3 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造床流量
        4.3.1 衡量高效输沙的指标
        4.3.2 高效输沙指标的计算
        4.3.3 确定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造床流量
    4.4 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洪水
        4.4.1 确定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洪水
        4.4.2 与实测洪水确定的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洪水的比较
        4.4.3 单位输沙水量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变化规律
        4.4.4 单位输沙水量随诸因子变化的规律
    4.5 利用凌汛输沙的效益
        4.5.1 非汛期水量的变化
        4.5.2 凌汛期输沙效率
        4.5.3 凌汛期河床变化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以融雪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径流变化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汛期融雪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含冰川模块的HBV模型的融雪径流研究
    3.1 模型介绍
    3.2 数据来源
    3.3 冰川数据的处理
    3.4 结果分析
    3.5 结论
第4章 气候变化对汛期径流的影响
    4.1 气候情景设计与研究方法
    4.2 各假定情景相对应的径流变化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简介
    2.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章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种类、特点及受灾情况
    3.1 黑龙江省气候与经济发展
    3.2 暴雨洪涝灾害
        3.2.1 暴雨的等级划分和危害
        3.2.2 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3.2.3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统计情况
    3.3 干旱灾害
        3.3.1 旱灾的等级划分和危害
        3.3.2 旱灾时空分布特征
        3.3.3 黑龙江省干旱灾害统计情况
    3.4 冰雹灾害
        3.4.1 冰雹灾害的等级划分和危害
        3.4.2 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3.4.3 黑龙江省冰雹灾害统计情况
    3.5 霜冻灾害
        3.5.1 霜冻的等级划分和危害
        3.5.2 霜冻的时空分布特征
        3.5.3 黑龙江省霜冻灾害统计情况
    3.6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原因分析
        3.6.1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成因
        3.6.2 黑龙江省干旱灾害成因
        3.6.3 黑龙江省冰雹灾害成因
        3.6.4 黑龙江省霜冻灾害成因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4.1 与灾害风险评估有关的因素
        4.1.1 致灾因子危险性
        4.1.2 孕灾环境敏感性
        4.1.3 承灾体及其易损性
        4.1.4 人类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4.2 评估数据处理方法
        4.2.1 归一化方法
        4.2.2 加权综合评价法
        4.2.3 自然断点分级法
        4.2.4 专家打分法
        4.2.5 层次分析法(AHP)
    4.3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4.3.1 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4.3.2 暴雨洪涝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4.3.3 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4.3.4 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4.3.5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一致性检验
    4.4 黑龙江省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4.4.1 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4.4.2 干旱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4.4.3 干旱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4.4.4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综合分析
        4.4.5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一致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灰色关联度方法在灾后定级中的应用
    5.1 灰色关联度理论原理及应用难点
        5.1.1 理论原理
        5.1.2 灰色关联度方法应用于气象灾害评估的技术难点
    5.2 气象灾害的灾情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
        5.2.1 具体计算步骤
    5.3 关联系数在气象灾情评估中的应用
    5.4 研究结果与灾情实况定级对比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讨论
    6.4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牡丹江1991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干流凌汛洪水地学成因研究[D]. 张凯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月亮泡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D]. 张雪竹.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1)
  • [3]基于非平稳极值模型的东北夏季极端降水研究[D]. 蒙芳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4]基于数据融合的丰满水库长期径流预报研究[D]. 雷冠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5]黑龙江省夏季异常降水特征及其对总降水的贡献研究[J]. 姜丽霞,李芳花,王晾晾,朱海霞,翟墨,赵慧颖,韩俊杰,于艳梅,闫敏慧,王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3)
  • [6]黑龙江干流下游暴雨洪水分析[D]. 袁嘉琪. 黑龙江大学, 2018(05)
  • [7]黑龙江省洪水预报的进展[J]. 杨广云,廖厚初.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8(06)
  • [8]造床流量为参数的冲积河流输沙量模型研究及应用[D]. 李子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9]以融雪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径流变化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D]. 尹梓渊.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10]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评估研究[D]. 陈晶. 兰州大学, 2016(06)

标签:;  ;  ;  

牡丹江1991年暴雨洪涝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