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一、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康复疗效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1](2021)在《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患者忠诚是指患者对某一特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情感偏爱及重复购买行为。培育忠诚的患者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以及促进患者健康结局的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开展对于提高居民就医公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患者,与患者建立一种持久、牢固的关系,建立患者对机构的忠诚,从而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现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分析个体(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和信任)、组织机构(机构的举办主体、机构辖区每万服务人口的业务用房面积、药品种类、人力资源配置、培训情况、患者参与的服务提供、服务质量、)以及政策环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三方面因素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影响;以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为理论框架,构建内部刺激(患者健康素养)、组织机构刺激(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政策环境刺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以及情感有机体(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影响患者忠诚中的作用路径;探讨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从而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患者忠诚培育机制,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吉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分布等因素,在吉林省选取4个市州;第二阶段:每个市州中随机选取2个区/县级市/县;第三阶段:每个区/县级市/县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根据基层卫生机构门诊量立意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乡镇卫生院,全省共计选取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第四阶段:由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调查员于2019年8月到9月在抽中的每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询问,并由调查员进行电子问卷填写。定量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在所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1225名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机构调查的内容:机构举办主体、业务用房面积、辖区服务人口数、药品种类、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数;接受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人数、家庭医生签约总人口数以及家庭医生团队数量;②患者问卷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患者感知参与、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患者忠诚、社会支持、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以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等信息。本研究使用IBM SPSS24.0及Amos21.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单因素t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定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8月,选取22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和27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中的录音和笔录资料手工转为文字形式,以Word文档进行保存,然后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总体评分为3.30±0.96分(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口碑宣传意愿评分为3.45±1.08分,高于推荐意愿(3.38±1.08)、再诊意愿(3.33±1.12)及首诊意愿(3.06±1.14)。(2)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已婚患者(3.33±0.97)的忠诚得分高于未婚/离婚/丧偶患者(3.19±0.89)(P<0.0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患者(3.49±0.93)的忠诚得分高于健康状况好(3.24±0.98)的患者和健康状况一般(3.18±0.94)的患者(P<0.05)。患者健康素养(B=0.681)、感知价值(B=0.695)、满意度(B=0.840)以及信任(B=0.499)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3)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举办主体为公立医院的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3.42±0.92)的忠诚得分高于在举办主体为政府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8)(P<0.05)。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多(≥240)机构就诊患者(3.42±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少(<240)机构就诊患者(3.25±0.96)(P<0.05)。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22±0.94)(P<0.05)。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50±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5)(P<0.001)。患者感知参与(B=0.086)和感知服务质量(B=0.734)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4)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47±0.99)的忠诚得分高于未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04±0.86)(P<0.001)。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23±0.94)(P<0.05)。患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B=0.027,P<0.001)。(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409(95%CI=[0.1776,0.3071])/0.2990(95%CI=[0.2315,0.3702])/0.1798(95%CI=[0.1187,0.2430])。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健康素养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信任→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42,P<0.05)和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178,P<0.05)。(6)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323(95%CI=[0.0226,0.0430])/0.0369(95%CI=[0.0270,0.0479])/0.0301(95%CI=[0.0202,0.040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参与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30,P<0.001)。(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 0.5066(95%CI=[0.3331,0.6838])/0.2557(95%CI=[0.1548,0.3688]);患者满意度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6352(95%CI=[0.4778,0.8062])。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服务质量通过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间接影响。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245,P<0.05)。(8)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061(95%CI=[0.0040,0.0085])/0.0074(95%CI=[0.0051,0.0099])/0.0037(95%CI=[0.0021,0.005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15,P<0.05)和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03,P<0.05)。(9)高忠诚得分患者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卫生服务来源(OR=10.693)、去年一年来该机构就诊次数≥13次(OR=5.725)、在该机构持续就诊时间>1年(OR=1.818)、接受过预约服务(OR=2.997)、接受过随访服务(OR=2.900)、接受过转诊服务(OR=6.209)、接受过上门诊疗服务(OR=5.207)、接受过健康教育服务(OR=1.762)、接受过康复护理服务(OR=10.114)、接受过优先就诊服务(OR=17.372)、接受过用药长处方服务(OR=13.987)以及接受过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服务(OR=3.133)的比例高于低忠诚得分患者(P<0.05)。(10)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行为意向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患者的固有就医观念),组织机构因素(医生的年龄、医生的数量、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医疗卫生费用、药品供给、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薄弱)以及政策环境因素(同伴支持、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患者和医疗卫生人员希望从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服务的宣传力度和服务态度,完善体检项目,建设专科特色科室,增加药品供给、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医疗团队建设、改善设施配置短板,强化医防结合工作以及基层与上级医院的纵向合作等多方面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为意向。结论:(1)患者忠诚可以促进其对基层卫生服务的利用,并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医疗机构来源,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的忠诚得分尚处于中等水平。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状况,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2)随着患者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患者的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驱动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信任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价值的感知以及对服务的满意程度。(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药品种类、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以及全科医生的数量会影响患者对机构的忠诚情况,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药品配置、加强护理以及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患者的忠诚。此外,随着患者感知参与以及感知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改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参与行为以及就诊体验,通过普及“医患共同决策”服务模式、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参与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具有一定的影响,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应通过宣传激励引导政策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和服务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医患互动服务体系。(5)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具有积极正向的预测作用,提高患者家属和医疗卫生人员对就诊患者的支持度以及加强同伴情感互助支持可以强化患者对机构的忠诚。(6)本研究通过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以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患者忠诚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以及患者忠诚对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患者忠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和实证基础。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了解患者就诊过程的认知心理和购买服务的内在驱动因素,培育忠诚患者策略、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侯坤华[2](2021)在《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脑卒中(Stroke)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并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沈阳市某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和其家属使用一对一会谈的方法进行访谈,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为研究工具,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发放210份问卷并全部收回,有效问卷为205份。男性有123人占比60%、女性82人占比40%,年龄在18~45岁的人群有35人占比17.1%,年龄组在46~60岁的人有81人占比39.5%;60岁以上的有89人占比约43.4%。家庭角色为主要劳动力有64人占比31.2%,非主要劳动力的人群有142,占比68.8%。脑卒中患者FAD总分为(131.16±15.02)分,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功能一般,维度均值显示沟通得分最高(20.6±3.4)分,角色功能次之(20.26±2.88)分,随后分别是总的功能(18.79±2.56)分、情感介入(18.72±2.88)分、行为控制(18.17±2.37)分、情感反应(18.10±2.48)分,最后是问题解决维度得分(16.47±2.31)分。最终进入回归分析的因素包括婚姻状况、是否为卒中复发、抑郁水平、社会支持、自理能力、配偶健康状况及家庭角色,是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功能处于一般水平,以沟通、角色功能这两个维度的功能最差。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功能受到了其婚姻状况、家庭角色、自理能力、是否为疾病复发、抑郁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因此临床护理中护士应当重点关注丧偶、家庭主要劳动力、自理能力差、疾病复发、抑郁、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患者,给予该类患者及家庭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武彩庆[3](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张为佳[4](2020)在《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经历抢救的急危重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并经历急诊科抢救急诊分级Ⅰ、Ⅱ、Ⅲ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性期脑梗死、消化道出血、多发伤、急性胆囊炎急症幸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病情稳定的康复期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筛选出病例组和对照组,将筛选出的144例经抢救的急危重症伴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将288例经抢救的急危重症非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评估,并收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疾病及救治情况等内容。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使用卡方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经抢救急危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婚姻、是否为家中经济支柱、儿童期是否有创伤、经历过几次抢救、首诊病种、发病时血压、急诊分级、抢救时是否有濒死感、是否害怕抢救环境、抢救时间、治疗方式、焦虑、抑郁、心理弹性水平、抢救时是否有无助/害怕/恐惧感、此次生病的烦扰程度、住院睡眠质量、实际睡眠时间、疼痛是否影响睡眠、疼痛程度、对医生技术信任度、对护士技术信任度、对抢救时医护态度满意度、对治疗效果满意度、对家人照护满意度、社会支持水平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抢救急危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是家中经济支柱者(OR=0.421)、急诊分级Ⅱ级和Ⅲ级(OR=0.030、OR=0.008)与是家中经济支柱者、急诊分级Ⅰ级相比较是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保护因素;抢救时间>20分钟(OR=8.845)、可疑和肯定存在抑郁(OR=6.281、OR=10.255)、住院睡眠质量中等和差(OR=3.814、OR=8.360)、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较低(OR=3.195)是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病种中急性心肌梗死(OR=0.112)较多发伤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危险性较小,急性胆囊炎(OR=7.369)较多发伤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性大。结论患者是否为家中经济支柱、病种、急诊分级、急诊抢救时间、抑郁、住院睡眠质量、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是经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发生ASD的影响因素,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不是家中经济支柱、急诊分级程度越轻发生ASD的危险性越小;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时间越长、抑郁程度越高、住院睡眠质量越差、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越低发生ASD的危险性越大;急性心肌梗死的经抢救患者较多发伤经抢救患者发生ASD危险性小,而急性胆囊炎经抢救患者较多发伤经抢救患者发生ASD危险性大。图1幅;表14个;参138篇。

杨艳[5](2020)在《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现状,分析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影响因素。2.根据脑卒中患者疾病知识水平、抑郁程度、社会支持水平、应对能力等制定治疗性沟通方案,探讨治疗性沟通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应用效果,为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提供策略依据。方法1.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住院治疗的205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待患者病情平稳后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患者一般资料问卷和残疾接受度量表。用频数和构成比来描述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其临床资料,(?)±s描述计量资料,单样本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影响因素。2.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住院的113例缺血性脑卒中残疾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病情平稳后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问卷、脑卒中健康知识问卷、医学应对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残疾接受度量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基线调查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一般性沟通,试验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性沟通直至患者出院,出院后通过微信群继续实施为期3个月的干预,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量表重测。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样本一般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干预前后及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两组的差异,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横断面研究: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处于中等水平,总得分为(83.43±11.86)分,扩大维度、转变维度、包容维度、从属维度得分分别为(25.2±4.33)、(23.52±3.84)、(22.68±4.11)、(11.99±2.46)分;经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治疗方法、MRS评分、合并症、发病次数及卒中类型的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水平不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S评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卒中类型、发病次数、是否已婚是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影响因素。2.随机对照研究(1)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试验组患者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得分在组间、时间、组间×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试验组患者社会支持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得分在组间、时间、组间×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疾病能力的影响: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应对各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试验组患者面对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回避与屈服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面对维度、回避维度与屈服维度得分在组间、时间、组间×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影响: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残疾接受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试验组患者残疾接受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残疾接受度得分在组间、时间、组间×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生活质量得分在组间、时间、组间×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残疾接受度处于中度接受水平,MRS评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卒中类型、发病次数、是否已婚是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对患者残疾接受度的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或方法来提高患者的残疾接受度。2.治疗性沟通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提高面对疾病的能力,减轻屈服与回避倾向,提高患者残疾接受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性沟通的效果越来越显着。治疗性沟通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在临床上可实施性高,值得护理人员逐步推广应用。

吴圣佳[6](2020)在《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在出院后1周、4个月、5个月和6个月时的社会参与水平,并分析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概念框架的构建。以文献回顾为基础初步拟定概念框架,运用专家咨询法对12名专家进行2轮影响因素删选的问卷调查,最终形成研究的概念框架。2.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及影响因素调查。采用描述性研究中的纵向研究设计,于2018年9月-2019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外科病房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8-64周岁冠心病患者215例。研究者在患者出院前3天开始对其进行访视、向患者解释研究目的、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对其进行人口学资料调查。研究对象出院后,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的方式调查其社会参与水平和影响因素。调查时点:以研究对象出院后1周为T0、以出院后4个月为T1、以出院后5个月为T2、以出院后6个月为T3进行纵向调查。研究工具:一般资料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以及自主参与问卷。其中一般资料问卷包括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社区医疗资源可及性、全面健康素养、疾病相关资料。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22.0、stata15.1和R语言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人口学资料、社区医疗资源可及性、疾病相关资料)、全面健康素养、医学应对方式情况、冠心病自我管理得分、社会支持量表得分以及自主参与问卷得分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研究对象社会参与水平和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时点研究对象社会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探索研究对象社会参与水平增长趋势的异质性,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纵向分析研究对象社会参与水平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1.两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专家协调系数在0.213-0.468。最终确定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包括5一级指标和17项二级指标2.随访完成情况和社会参与得分情况:本研究最终完成全部时点调查的有效样本215例。社会参与水平总体得分为:T0(73.82士8.73)分、T1(47.62士6.85)分、T2(39.37士8.23)分和T3(24.58士6.36)分。各时点社会参与得分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自主参与问卷为反向计分的量表,研究对象的得分越低,社会参与水平越好,说明研究对象社会参与水平随出院时间的推移逐步改善。潜变量增长模型结果显示,社会参与水平变化趋势受到初试水平和时间因素的影响,分为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3.研究对象各时点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切口位置进入T0方程,女性的社会参与水平较高,单纯胸部正中切口的研究对象较复合切口者社会参与水平较好;研究对象的日常活动能力进入TO和T1方程,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水平正相关;研究对象的执业状况和康复期疼痛评分进入T0、T1、T2的方程,术前在职的研究对象比无业者社会参与水平更高,研究对象康复期疼痛程度和社会参与水平负相关;回避应对和批判健康素养进入T1、T2、T3方程,回避应对和批判健康素养和研究对象的社会参与水平正相关;研究对象的冠心病自我管理水平进入T2和T3方程,冠心病自我管理水平和社会参与水平正相关。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社区医疗资源可及性、全面健康素养、社会支持和各调查时点的社会参与水平均正相关;研究对象的支持利用度和各调查时点的社会参与水平负相关。社会参与水平(TO)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区医疗资源可及性(β=-7.526)、疼痛评分(β=7.227)、文化程度(β=-6.194);次要影响因素为性别(β=-5.638)、执业状况(β=-3.101)、切口位置(β=-1.229)、日常活动能力(β=-0.497)、支持利用度(β=1.276)、全面健康素养(β=-0.483)和社会支持(β=-0.454)。社会参与水平(T1)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疼痛评分(β=6.381)、文化程度(β=-5.747)、社区医疗资源可及性(β=-5.614);次要影响因素为执业状况(β=-2.328)、支持利用度(β=2.127)、批判健康素养(β=-0.691)、社会支持(β=-0.425)、回避应对(β=-0.329)、全面健康素养(β=-0.306)、日常活动能力(β=-0.222)。社会参与水平(T2)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区医疗资源可及性(β=-4.981)、疼痛评分(β=4.958)、文化程度(β=-3.038);次要影响因素为执业状况(β=-2.163)、支持利用度(β=2.144)、全面健康素养(β=-0.941)、批判健康素养(β=-0.476)、客观支持(β=-0.427)、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β=-0.413)、社会支持(β=-0.314)和回避应对(β=-0.389)。社会参与水平(T3)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区医疗资源可及性(β=-3.514)、文化程度(β=-1.931)、支持利用度(β=1.402);次要影响因素为、社会支持(β=-0.745)批判健康素养(β=-0.507)、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β=-0.466)、回避应对(β=-0.357)和全面健康素养(β=-0.287)。4.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结果: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结果:模型的截距(p<0.05)和斜率(p<0.05)反映中青年CABG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个体初始和变化趋势存在差异。社会参与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初试水平以及上一时点社会参与水平相关。进一步使用k-means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社会参与水平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研究对象的高水平组主要影响因素为时间因素(β=-14.007)、疼痛(β=4.857)、医疗资源可及性(β=-4.243);低水平主要影响因素为时间因素(β=-10.840)、疼痛(β=6.796)和文化程度(β=-3.170)。5.混合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对研究对象的社会参与水平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有日常活动能力较高(β=-0.330,p<0.05)、社会支持水平较好(β=-0.943,p<0.05)、回避应对水平较高(β=-0.171,p<0.05)、冠心病自我管理及其各个维度水平较高:即日常生活管理(β=-0.277,p<0.05)、疾病管理(β=-0.126,p<0.05)、情绪管理(β=-0.560,p<0.05)、批判性素养得分较高(β=-0.351,p<0.05)和医疗资源可及性较好(β=-0.311,p<0.05)、单纯胸部正中切口(β=-0.847,p<0.05)、在职患者(β=-1.482,p<0.05)对研究对象的社会参与水平起到阻碍作用的因素有:疼痛得分较高(β=1.803,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专家咨询结果可靠,经专家咨询确定的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概念框架合理,可谓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依据。2.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随出院时间推移逐步提高,患者术后康复不同阶段的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不同。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识别不同时点影响患者术后重返社会活动的促进和阻碍因素,采用动态变化的态度观察和采取干预手段。3.对于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疼痛和日常活动能力是影响患者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并且疼痛是患者出院后1周、4个月和5个月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及早重视患者术后对疼痛的主诉,积极提供患者有效缓解疼痛的措施。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早识别阻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恢复的因素,并促进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提高,这对促进患者重返社会起到积极作用。4.对于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出院后5个月(T2)和6个月(T5)对患者社会参与水平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建议临床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后5个月时将患者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纳入考虑,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随访干预。5.执业状况对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的影响持续到患者出院后5个月(T2),建议临床工作者在患者出院后5个月内关注非在职患者的社会参与情况,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6.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批判健康素养和回避应对和患者出院后4个月(T1)、5个月(T2)和6个月(T3)时的社会参与水平正相关。建议临床工作者在此时期内尽量通过多种渠道向患者推送疾病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建议患者避免对疾病的过分关注,进而将注意力转移至正常社会活动和个人职的重建。7.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文化程度、社区医疗资源可及性、全面健康素养、社会支持在患者出院后1周(T0)、4个月(T1)、5个月(T2)和6个月(T3)时均和患者的社会参与水平正相关。这提示临床工作者应该持续关注低学历和低健康素养的患者回归社会情况,引导患者的主要照护者积极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进程中。社区医疗资源可及性为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各调查时点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尤其对于社会参与水平较低的患者尤为重要,提示临床工作者应该通过医院-社区联动系统、通过电话、互联网、移动医疗APP随访等多种远程医疗手段,长期持续地进行疾病管理和健康信息的推送,以保障医疗效果的延续,促进患者的社会回归。

郭丽莎[7](2019)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感知控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疾病感知控制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社会支持在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评估的重视度,为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及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10月到2018年8月份河南省两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的2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多维度健康控制量表(MHLC)、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脑卒中专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0.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频数、百分比描述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均数±标准差描述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t检验及方差分析用于组间比较;Pearson相关用于分析感知控制、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两两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用于分析感知控制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中介效应分析采用依次检验方法。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疾病感知控制现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内部控制得分为(22.02±8.577),得分较常模低;外部权威人士控制得分为(25.45±6.597),得分高于常模;机遇控制得分为(20.47±11.671),高于常模得分。外部权威人士控制得分高于其他分量表,依据主量表计分规则可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更倾向于外部权威人士控制。2.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水平现状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社会支持总得分为(33.04±7.369),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客观支持得分为(7.55±2.649);主观支持得分为(19.98±4.846);支持利用度得分为(5.48±1.855)。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生活质量总得分为(160.92±37.471),总体生活质量水平较低。3.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疾病感知控制单因素分析结果以三个分量表分别为因变量,社会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内控性为因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自变量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户籍、婚姻、工作、再入院、复发次数、病程、合并症个数、不良生活习惯个数、Barthel(BI)指数。以外部权威人士控制为因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自变量有不同性别、年龄、婚姻、再入院、复发次数、病程。以机遇控制为因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自变量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户籍、婚姻、再入院、复发次数、病程、合并症个数、不良生活习惯个数、脑卒中家族史、治疗方式、BI指数。4.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疾病感知控制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与内控性、外部权威人士控制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643,r=0.377(p<0.05)。与机遇控制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790(p<0.05)。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生活质量与内控性、外部权威人士控制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722,r=0.254(p<0.05)。与机遇控制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850(p<0.05)5.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疾病感知控制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内控性因素回归方程的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未婚、已婚、丧偶)、户籍、BI指数、病程、社会支持,共同解释总变异量的62.1%。进入外部权威人士控制因素回归方程的有性别、婚姻(未婚、丧偶)及社会支持,共同解释总变异量的20.1%。进入机遇控制因素回归方程的有户籍、BI指数、合并症例数、不良生活习惯个数、家族史、社会支持,共同解释总变异量的74.9%。6.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社会支持在疾病感知控制和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中介效应分析采用依次检验,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水平在健康内部控制和生活质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可解释总效应的百分比为51.2%;在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和生活质量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在健康机遇控制和生活质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可解释总效应的32.1%。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更倾向于外部权威人士主导,内控水平较低,机遇控制水平较高。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控性、外部权威人士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机遇控制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呈负相关。3.患者内控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籍、BI指数、婚姻、病程、社会支持;患者外部权威人士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婚姻及社会支持;患者机遇控制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BI指数、合并症数量、不良生活习惯个数、家族史、社会支持。4.社会支持水平在疾病感知控制和生活质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李摇摇[8](2019)在《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工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工作内容也逐步丰富,其中,医务社会工作有明显的发展和进步,迎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医院对医务社会工作相关服务内容越来越重视。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也不断发展。通过在重庆市XX康复医院的实习,笔者对该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有所了解,同时由于实习期间长期与病人和家属接触,对偏瘫患者的医务社会工作介入有了一定的思考,不仅仅只从病人自身的优势视角出发,发挥病人自身潜能,帮助解决自身的问题,还从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院区、社区、社会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对病人康复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康复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本文从实际生活出发考虑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的介入。本文首先讨论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设计,再通过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回顾医务社会工作和相关研究情况,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资料,同时也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增加对偏瘫患者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偏瘫患者康复现状、问题和原因,再从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的介入实践分析医务社会工作介入情况,并以一个个案为例,显示医务社会工作对患者的介入过程。最后是对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的总结、建议和反思。全文以调查问卷、访谈资料和实习实践为基础,运用定量加定性的研究方法,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分析总结影响患者康复的原因,并结合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客观评估、制定介入方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知识技巧,减缓案主的心理压力,利用优势视角、增能理论、认知行为疗法从各方面出发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从而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的介入情况,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曹颖[9](2019)在《卒中后抑郁与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情况。2调查脑卒中患者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现状。3探讨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天津第四中心医院卒中中心住院部确诊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量表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1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00%。本研究纳入的200例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7.00(63.00,71.75)岁,其中66.00%的研究对象是男性。91.50%的研究对象为缺血性卒中,51.50%的研究对象为首次发作。本研究纳入的200例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82.50%。2 D型人格的研究对象占69.50%,研究对象DS-14量表得分的总分为32.00(18.00,33.00)分,其中负性情感维度得分为14.00(11.00,19.00)分,社交抑制维度得分为15.00(9.00,18.75)分。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自我责难维度得分为13.00(11.00,16.00)分,接受维度得分为8.00(6.00,13.00)分,沉思维度得分为15.00(12.00,17.00)分,积极重新关注维度得分为8.00(6.00,13.00)分,重新关注计划维度得分为8.00(6.00,13.00)分,积极重新评价维度得分为8.00(6.00,13.00)分,理性分析维度得分为8.00(6.00,13.00)分,灾难化维度得分为14.00(10.00,16.00)分,责难他人维度得分为13.00(10.00,17.00)分;属于适应性情绪调节的得分为25.00分87.00分,属于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的得分为25.00分76.00分。特质应对方式量表中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为(31.07±6.90)分,消极应对得分为(35.78±6.74)分,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对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的总分为42.00(39.00,46.00)分,其中主观支持维度得分为23.00(21.00,25.00)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为12.00(12.00,13.75)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为7.00(6.00,9.00)分;其中70.00%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30.00%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处于高等水平。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2=7.482,P<0.01)、医保类型(?2=7.348,P<0.05)、收入(?2=6.620,P<0.05)和脑卒中发作次数(?2=5.033,P<0.05)的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D型人格特征的研究对象与非D型人格特征的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2=43.541,P<0.01);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9个维度,自我责难(Z=-6.730,P<0.01)、接受(Z=-7.693,P<0.01)、沉思(Z=-7.915,P<0.01)、积极重新关注(Z=-7.244,P<0.01)、重新关注计划(Z=-7.302,P<0.01)、积极重新评价(Z=-7.106,P<0.01)、理性分析(Z=-7.491,P<0.01)、灾难化(Z=-6.568,P<0.01)和责难他人(Z=-5.880,P<0.01)得分的不同在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中有统计学差异;特质应对方式量表中积极应对(t=3.485,P<0.01)与消极应对(t=-18.069,P<0.01)得分的不同在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中有统计学差异;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主观支持(Z=-7.692,P<0.01)、客观支持(Z=-11.056,P<0.01)及对支持的利用度(Z=13.665,P<0.01)得分的不同在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中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以是否发生卒中后抑郁为因变量,按照进入水准ɑ=0.05,剔除水准ɑ=0.10,将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自变量纳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沉思和消极应对2个变量进入方程,回归系数分别为1.192和1.029,OR值分别为3.293和1.068,常数项-46.060。结论1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82.50%,以轻、中度抑郁为主(55.15%、38.18%)。2 69.50%的研究对象具有D型人格特征。在认知情绪调节方面,适应性情绪调节得分为25.00分87.00分,非适应性情绪调节得分为25.00分76.00分。在应对方式方面,消极应对得分为(35.78±6.74)分,高于国内正常水平。在社会支持方面,半数以上(70.00%)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3年龄、医保类型、人均收入、发病次数、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在发生卒中后抑郁与未发生卒中后抑郁的两组研究对象中不同。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和认知情绪调节中的沉思是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即消极应对和沉思得分越高,脑卒中患者越容易发生卒中后抑郁。

董莉莉[10](2018)在《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康复治疗(运用综合康复手段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肌力的训练、平衡及转移的训练等等)、心理治疗(进行中西医结合心理干预,结合我科特色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沙盘疗法、五行音乐结合头面部穴位刺激等)。治疗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对家属进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WHOQOL-BREF(即生存质量评价量表,以下简称WHOQOL-BREF)、HAMD的得分改变。选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行WHOQOL-BREF及HAMD的评分的比较并观察整体疗效。结果:干预开始前两组患者的HAMD得分和WHOQOL-BREF得分存在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HAMD的得分同前减少(P<0.05),且治疗组HAMD的得分的降低相比对照组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WHOQOL-BREF各个领域(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及总体都同前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WHOQOL-BREF各个分领域及总体分的提高较对照组幅度更大(P<0.05)。结论: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二、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康复疗效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康复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患者忠诚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患者忠诚的概念
        1.2.2 患者忠诚的测量维度
        1.2.3 患者忠诚的作用
        1.2.4 患者忠诚的现状研究
        1.2.5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生态学理论
        2.1.2 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理论
        2.1.3 价值共创理论
        2.1.4 期望失验理论
        2.1.5 社会交换理论
        2.1.6 计划行为理论
    2.2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2.1 理论框架
        2.2.2 研究假设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样本量计算
        3.2.3 调查方法
        3.2.4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2.6 质量控制
    3.3 深入访谈法
        3.3.1 访谈对象
        3.3.2 访谈资料收集
        3.3.3 访谈资料分析
        3.3.4 质量控制
第4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现状及影响因素
    4.1 预调研
        4.1.1 预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2 患者忠诚测量条款的优化
    4.2 正式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3 患者忠诚的现状
        4.3.1 患者忠诚的信效度检验
        4.3.2 患者忠诚得分情况
    4.4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2 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3 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4 患者忠诚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
    5.1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6 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本章小结
第6章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1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
    6.2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人口社会学特征对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2.2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2.3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定性研究结果
    7.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7.2 主题分析框架
    7.3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行为意向
    7.4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7.5 提高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意向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8章 讨论
    8.1 患者忠诚状况及影响因素
    8.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6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患者忠诚提升路径中的调节作用
    8.7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第9章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患者忠诚的对策建议
    9.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
    9.2 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
    9.3 完善药品配置和药物使用目录,减少药品供应限制
    9.4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的数量,优化医护配比
    9.5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数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9.6 提高患者健康素养,转变不合理的就医观念
    9.7 提高患者参与程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9.8 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提高患者感知服务质量
    9.9 重视患者感知价值,维持长期患者忠诚
    9.10 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9.11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患者信任
    9.12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稳定的长期互动服务体系
    9.13 建立多方支持环境,扩大患者社会支持网络
第10章 结论与创新点
    10.1 结论
    10.2 创新性
    10.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1.3.1 疾病相关因素
        1.3.2 抑郁
        1.3.3 社会支持水平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2.1.1 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1.2 家属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研究对象样本量
    2.2 调查工具
        2.2.1 一般资料
        2.2.2 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
        2.2.3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
        2.2.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2.2.5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一般资料
    3.2 脑卒中患者的自理能力
    3.3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况
        3.3.1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现况
        3.3.2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状况分级状况
    3.4 脑卒中患者抑郁得分情况
    3.5 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得分情况
    3.6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7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支持、抑郁水平、自理能力的相关分析
    3.8 影响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
    4.2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状况
    4.3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婚姻状况
        4.3.2 家庭角色
        4.3.3 复发、自理能力
        4.3.4 抑郁
        4.3.5 社会支持
5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系统评价法
        (二)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运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文献检索策略
        (一)纳入排除标准
        (二)数据提取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三、森林图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二)抑郁水平
    四、偏倚检验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一)案主的选择
        (二)案主自述
        (三)案主家属描述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一)负性情绪严重
        (二)日常生活失序
        (三)社会支持不足
    四、小结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一、介入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研究局限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伦理原则
    1.2 结果
        1.2.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1.2.2 影响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发生ASD的单因素分析
        1.2.3 影响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2 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3 既往经历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4 入院时生命体征和病种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5 急救与治疗因素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6 进入ICU治疗与否和遗留症状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7 心理因素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8 疼痛与睡眠状况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9 医护技术信任度及治疗效果满意度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10 家庭、社会支持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4 研究的创新性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急性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2.1 急性应激障碍的来源
    2.2 急性应激障碍的定义
    2.3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2.4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
    2.5 急性应激障碍的评价工具
    2.6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6.1 ASD的病因
        2.6.2 ASD的发病机制
    2.7 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2.7.1 一般人口学因素
        2.7.2 负性情绪
        2.7.3 家庭功能、社会支持
    2.8 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
    2.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
附录 B 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假设
一、住院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伦理原则
        1.1.6 技术路线
    1.2 结果
        1.2.1 脑卒中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与临床资料
        1.2.2 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得分
        1.2.3 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的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得分比较
        1.2.4 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现状分析
        1.3.2 脑卒中残疾患者残疾接受度影响因素分析
    1.4 小结
二、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干预效果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工具
        2.1.4 研究方案
        2.1.5 出院后随访
        2.1.6 统计学处理
        2.1.7 质量控制
        2.1.8 伦理原则
        2.1.9 技术路线
    2.2 结果
        2.2.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2.2.2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抑郁、社会支持、应对、残疾接受度、生活质量的基线资料比较
        2.2.3 干预前后两组疾病知识得分的比较
        2.2.4 干预前后两组抑郁得分的比较
        2.2.5 干预前后两组社会支持得分的比较
        2.2.6 干预前后两组应对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2.2.7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残疾接受度得分的比较
        2.2.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
    2.3 讨论
        2.3.1 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知识水平的影响
        2.3.2 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2.3.3 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
        2.3.4 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能力的影响
        2.3.5 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的影响
        2.3.6 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4 小结
结论
创新之处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残疾接受度量表
附录二 抑郁自评量表
附录三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附录四 医学应对量表
附录五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
综述 残疾接受度的研究进展
    1 残疾接受度
        1.1 残疾接受度的概念
        1.2 残疾接受度理论框架与测量工具
    2 残疾接受现状与影响因素
        2.1 残疾接受现状
        2.2 残疾接受度的影响因素
    3 残疾接受度对康复结局的影响
    4 残疾接受度干预现状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社会参与的国内外文献回顾
        (一)社会参与的概念
        (二)慢性病患者社会参与水平研究
        (三)冠心病患者社会参与水平研究
        (四)慢性病患者社会参与的测量工具
        (五)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概念框架的确定
    二.实验设计和实施
第三部分 结果
    一、随访完成情况
    二、研究对象相关资料的描述性分析
        1.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
        2.研究对象不同时点医学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3.研究对象不同时点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4.研究对象不同时点社会支持评分的描述性分析
        5.研究对象不同时点社会参与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三、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不同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研究对象的自主参与问卷得分
        (二)研究对象各量表得分和自主参与问卷得分相关性分析
        (三)研究对象社会参与问卷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四)研究对象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
        (五)研究对象社会参与水平及影响因素的潜变量增长模型
第四部分 讨论及建议
    1.中青年CABG术后患者社会参与现状
    2 中青年CABG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 不同时点促进中青年CABG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的对策探讨
第五部分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7)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操作性定义
        1.2.1 疾病感知控制
        1.2.2 社会支持
        1.2.3 脑卒中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1.3 理论依据及框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2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调查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2.4 质量控制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1.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
        3.1.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3.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控制现状
        3.2.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3.2.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各维度得分与常模比较
    3.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现状
        3.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3.3.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3.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对患者感知控制的影响
        3.4.2 疾病相关资料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的影响
        3.4.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与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3.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2 社会支持在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4.1.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
        4.1.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4.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现状不容乐观
    4.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亟待提高
    4.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应重点关注
    4.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的相关因素
        4.5.1 性别及婚姻状况对患者感知控制的影响
        4.5.2 文化程度及经济水平对患者感知控制的影响
        4.5.3 日常生活习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的影响
        4.5.4 其他一般资料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的影响
        4.5.5 缺血性脑卒中感知控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4.5.6 缺血性脑卒中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4.6 社会支持在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4.7 对策与建议
        4.7.1 个性化健康指导,重识疾病风险
        4.7.2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减轻家属照顾负担
5 创新性和局限性
    5.1 创新性
    5.2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感知控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水平及其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8)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的理论指导和介入优势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偏瘫概述
        2.2.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2.2.3 医务社会工作相关介入研究
        2.2.4 简要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相关理论概述
        2.3.2 理论间的关系
    2.4 解析医务社工明确介入优势
        2.4.1 医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及专业方法
        2.4.2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康复服务领域中的优势
第3章 偏瘫患者健康现状与康复服务需求
    3.1 偏瘫患者的康复现状调查
        3.1.1 在重庆市XX康复医院实施的调查过程
        3.1.2 重医康复医院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偏瘫患者康复服务需求分析
        3.2.1 基本情况
        3.2.2 访谈资料的分析与结果
    3.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生理健康层面
        3.3.2 心理健康层面
        3.3.3 社会支持层面
第4章 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的介入实践:基于个案访谈资料
    4.1 接案:与案主及其家属沟通,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4.2 预估:案方信息采集,评估问题及需求
        4.2.2 问题评估
    4.3 计划:明确介入目标,制定服务方案
        4.3.1 确定目标
        4.3.2 制定方案
    4.4 介入:实施服务方案
        4.4.1 生理康复层面
        4.4.2 心理情绪方面
        4.4.3 社会支持方面
    4.5 结案:介入成效评估
        4.5.1 医务社工自评
        4.5.2 案主(家属)评估
        4.5.3 前后数据对比
        4.5.4 结案
第5章 医务社工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的总结、建议及反思
    5.1 总结
        5.1.1 介入服务实施总结
        5.1.2 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康复服务可以发挥显着作用
    5.2 反思
        5.2.1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5.2.2 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的反思
        5.2.3 社会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态度反思
    5.3 建议
        5.3.1 对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的建议
        5.3.2 对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发展建设的建议
        5.3.3 对构建完善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现状记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9)卒中后抑郁与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样本量估计
    2 研究方法及工具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工具
        2.3 统计学方法
        2.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的描述
        2.3.2 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与一般情况、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2.3.3 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2.4 伦理原则
        2.4.1 自愿原则
        2.4.2 保密原则
        2.5 质量控制
        2.5.1 选择偏倚的控制
        2.5.2 测量偏倚的控制
        2.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1.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1.2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2 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检出情况
    3 研究对象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情况
        3.1 研究对象D型人格情况
        3.2 研究对象认知情绪调节得分情况
        3.3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3.4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4 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与一般情况、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4.1 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4.1.2 研究对象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4.2 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1.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
        1.2 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情况
    2 研究对象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况
        2.1 研究对象D型人格情况
        2.2 研究对象认知情绪调节情况
        2.3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情况
        2.4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情况
    3 研究对象卒中后抑郁与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3.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1.1 研究对象年龄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1.2 研究对象医保类型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1.3 研究对象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1.4 研究对象性别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1.5 研究对象文化程度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1.6 研究对象居住方式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1.7 研究对象婚姻状况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1.8 研究对象职业状况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2 研究对象临床特征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2.1 研究对象脑卒中发作次数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2.2 研究对象脑卒中类型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2.3 研究对象病灶部位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2.4 研究对象偏瘫情况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3 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因素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3.1 研究对象D型人格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3.2 研究对象认知情绪调节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3.3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3.4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4 沉思和消极应对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4.1 沉思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3.4.2 消极应对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病例中止标准
        (五)病例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三、临床研究结果
        (一)相关资料分析
        (二)治疗结果
        (三)脱落病例
讨论
    一、中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其病因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其病机的认识
        (三)中医对其的治疗方法
    二、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方法
    三、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作用分析
        (一)理论基础
        (二)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三)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患者抑郁情绪的作用
        (四)小结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性
    二、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四、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康复疗效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D]. 张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侯坤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4]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张为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干预效果研究[D]. 杨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中青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社会参与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D]. 吴圣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郭丽莎. 河南大学, 2019(01)
  • [8]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研究[D]. 李摇摇.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卒中后抑郁与D型人格、认知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曹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基于PEO模式强化家属心理健康教育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D]. 董莉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