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表铁膜对水稻对污水灌溉土壤锌吸收的影响

根表铁膜对水稻对污水灌溉土壤锌吸收的影响

一、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污灌土壤中的锌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星星[1](2021)在《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积累重金属镉的阻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镉(Cd)是毒性较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易被动植物吸收富集而产生危害,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基础粮食作物,具有易积累Cd的特性,如何治理农田土壤Cd污染,降低水稻对重金属Cd的积累,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铁(Fe)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与土壤一植物系统中Cd的迁移与转运密切相关。有机物料的施用是改善土壤肥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修复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有机物料施入土壤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势必也会对Fe在土壤中的作用产生影响。基于此,本论文通过盆栽试验,在探究不同外源铁对污染土壤水稻Cd积累的影响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积累重金属Cd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两种外源铁的添加均能显着降低水稻糙米Cd含量,相同添加量下,硫酸亚铁处理组水稻糙米Cd含量均低于氯化亚铁处理组。本研究中,硫酸亚铁处理组糙米Cd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中稻米Cd含量限值0.2mg/kg,其中240mg/kg 土(以Fe计)硫酸亚铁处理(S3)下水稻糙米Cd含量最低,为0.14 mg/kg。两种外源铁的添加使水稻各部位Fe含量有所上升,且相同添加量下,硫酸亚铁处理组各部位Fe含量高于氯化亚铁处理组。水稻各部位Fe含量与Cd含量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水稻植株中Fe含量的增加抑制了水稻对Cd的积累。(2)与对照相比,两种外源铁的添加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Eh值,添加硫酸亚铁较氯化亚铁对其降低更为显着。两种外源铁的添加使土壤Fe2+含量、土壤有效态Fe含量显着升高,且相同添加量下硫酸亚铁处理组均高于氯化亚铁处理组。两种外源铁的添加显着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相同添加量下,硫酸亚铁处理组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显着低于氯化亚铁处理组。添加两种外源铁显着增加了水稻根表铁膜中Fe、Cd含量,且相同添加量下,添加硫酸亚铁较氯化亚铁对水稻根表铁膜中Fe、Cd含量的升高更为显着。(3)与对照组相比,单施有机物料显着降低了水稻糙米Cd含量,外源铁联合有机物料处理使水稻糙米Cd含量进一步降低。外源铁添加量相同时,外源铁联合豆饼各处理组水稻糙米Cd含量均低于联合蚓粪处理组,在外源铁添加量为240 mg/kg 土下联合豆饼处理(SGB)水稻糙米Cd含量最低,为0.13mg/kg。有机物料无论是否联合外源铁均使水稻各部位Fe含量较对照相比显着升高,其中外源铁联合豆饼处理增幅最大。(4)有机物料无论是否联合外源铁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土壤pH值、Eh值。与对照相比,单施有机物料显着升高了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土壤Fe2+含量、土壤有效态Fe含量,外源铁联合有机物料使得土壤Fe2+含量、有效态Fe含量进一步上升,外源铁添加量相同时,联合豆饼处理组土壤有效态Fe含量均高于联合蚓粪处理组。单施有机物料显着降低了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外源铁联合豆饼处理使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进一步降低,外源铁联合豆饼处理组各个生育时期土壤DTPA-Cd含量均低于联合蚓粪处理组。(5)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无论是否联合外源铁均使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有所增加,外源铁联合有机物料处理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总体上高于较单施蚓粪处理,但仅在外源铁添加量为240 mg/kg 土下(以Fe计)联合豆饼处理(SGB)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单施豆饼处理且较对照相比增幅最大,为68.24%。与对照相比,单施有机物料显着增加了水稻根表铁膜中Fe、Cd含量,外源铁联合有机物料处理使水稻根表铁膜中Fe、Cd含量进一步增加,且随着外源铁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外源铁添加量相同时,联合豆饼处理组根膜Fe、Cd含量均高于联合蚓粪处理组。

霍洋[2](2021)在《外源磷对水稻镉吸收和累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田镉(Cd)污染会导致糙米Cd含量超标而危害人体健康。含磷(P)肥料和含P土壤钝化修复材料被广泛用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然而,作物体内P和Cd的交互作用机制鲜有研究。本文通过水培试验,研究Cd胁迫下P对水稻生长以及水稻各生育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和成熟期)Cd吸收和转运能力的影响;通过外源诱导根表铁膜生成,研究P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水稻Cd吸收和转运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P可缓解Cd胁迫对水稻生长及光合色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并增强水稻对Cd的吸收和转运能力。Cd浓度为0.2 mg·L-1时,水稻总生物量随溶液中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P浓度为45.0 mg·L-1时水稻生物量与P浓度为10.0 mg·L-1的处理相比显着(P<0.05)提高33.1%;同时,P浓度为22.5和45.0mg·L-1时,水稻叶片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P浓度为10.0mg·L-1处理相比分别显着(P<0.05)增加 47.5%和 54.1%,21.9%和 53.1%。Cd 浓度为 0.1~0.2mg·L-1时,水稻植株内Cd含量随着P浓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尤其是溶液中P浓度为45.0mg·L-1时,茎、叶片、谷壳和糙米Cd含量与P浓度为10.0 mg·L-1的处理相比分别显着(P<0.05)增加 101%、149%、96.6%和 61.8%。(2)P和Cd交互作用下,P促进水稻Cd吸收的关键生育期是孕穗期、灌浆期和蜡熟期。在孕穗期时,水稻茎和叶的Cd每日净累积速率随溶液P浓度(10~45 mg·L-1)的增加而显着(P<0.05)增加,与P浓度为10.0 mg·L-1相比,P浓度为45.0 mg·L-1时显着(P<0.05)增加了 241%和164%。在灌浆期,溶液P浓度为45.0mg·L-1时,水稻根、茎、叶和糙米Cd每日净累积速率与P浓度为10.0mg·L-1 的处理相比分别显着(P<0.05)增加 127%、169%、353%和 123%。在蜡熟期时,溶液P浓度为45.0 mg·L-1时水稻茎和糙米的Cd每日净累积速率与P浓度为10.0mg·L-1相比分别显着(P<0.05)增加55.7%和55.3%。因此,孕穗期、灌浆期和蜡熟期增施含P化肥会促进水稻对Cd的吸收和转运。(3)P可抑制水稻根表铁膜对Cd的吸附,并促进水稻吸收Cd。诱导铁膜过程中,溶液中P浓度增加会降低水稻根表红棕铁膜占比来促进水稻对Cd的吸收和转运;铁膜诱导完成后,溶液中P浓度增加会抑制水稻根表铁膜形成而促进水稻对Cd的吸收和转运。溶液P浓度为48.0 mg·L-1时,根表铁膜Cd含量与P浓度为1.5 mg·L-1相比显着(P<0.05)降低了 61.9%,而水稻茎和叶片Cd含量分别显着增加106%和71.5%。通过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铁膜诱导完成后水稻根表铁膜沉积物随溶液P浓度增加明显减少,尤其是P浓度为48.0mg·L-1时,根表铁膜Fe含量与P浓度为1.5 mg·L-1相比显着降低54.4%,而水稻根部Cd含量显着增加96.9%。因此,P浓度增加能够降低根表红棕铁膜占比或降低铁膜形成进而增强水稻对Cd的吸收。

雷小琴[3](2021)在《非稳态pe+pH下水稻土中S形态变化对Cd有效性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土是较为特殊土壤类型,由于受淹水(还原)和落干(氧化)等干湿交替过程、水稻根系泌氧及施肥等生产活动的影响,水稻土的pH和Eh值经常处于非稳态,非稳态pH和Eh又驱使稻田土壤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造成了水稻土中复杂的Cd形态与有效性转化过程。目前,国内外针对稻田土壤中Eh或pH单一变化条件下重金属的形态、有效性变化的研究比较多,然而针对不同性质的稻田土壤在非稳态pe+pH条件下,S形态转化驱动的机制、影响因子及其对Cd形态与有效性的影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此外,我国土壤硫素缺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土壤中施加硫肥增加水稻产量的方面已有研究,但关于硫肥施加驱动土壤中影响Cd有效性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围绕非稳态pe+pH条件下Cd污染稻田土壤,从土壤S形态转化驱动机制对稻田土壤Cd有效态以及水稻Cd吸收影响的角度,对稻田土壤中Cd形态转化与影响因子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稻田Cd污染的防控提供参考。本研究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土培试验中通过淹水处理下能使酸性土壤pH上升,碱性土壤pH下降,最后均趋于中性;同时Eh值下降,pe+pH值均不同幅度的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Cd比例降低,在不同土壤中降低效果为碱性>中性>酸性。(2)在施硫和水分处理下,均能够使得土壤的pe+pH值显着下降,显着影响有效态Cd含量,以及水稻植株茎叶Cd含量,干湿交替处理的降低效果更为明显。不同土壤中施硫处理也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Cd)含量以及分蘖期、成熟期植株中的镉(Cd)含量。(3)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不同特征微生物丰度各不相同。清苑土壤中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较湘潭和浏阳土壤中的少。施硫处理和干湿交替处理能够显着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pe+pH值下降显着影响土壤中的优势种群,长期淹水处理下,土壤中的厌气菌如Bacteroidia的相对丰度会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好氧细菌如硫还原菌Desulfobacterota、Planctomyces的相对丰度减少。施硫处理下,土壤中嗜酸菌如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会增加。(4)淹水和干湿交替处理均能增加水稻根表铁膜的厚度以及根表铁膜中的Fe、Cd的含量,但干湿交替处理效果最好。施硫处理也能显着促进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且高浓度水平施硫效果较低浓度更好,显着减少土壤中有效态镉(Cd)的含量。(5)淹水和干湿交替处理使得水稻植株处于胁迫状态,增加了水稻植株体内的GSH、PCs的含量。施硫处理也能够显着提升植株体内的GSH、PCs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证明,不同水分处理与土壤pH、Eh、pe+pH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土壤中SO42-、S2-与植株中GSH、PCs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中有效态Cd,植株中Cd含量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施硫处理与土壤pH、pe+pH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施硫处理与土壤中SO42-、S2-、植株中GSH、PCs含量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中有效态Cd、植株中Cd含量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

张嘉伟[4](2021)在《外源锌联合有机物料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锌积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农业污灌、矿山开采以及过度施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镉(Cd)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土壤中Cd的积累能力较强。研究表明锌(Zn)或有机物料能有效缓解作物Cd毒害,提高作物中Zn含量,然而外源Zn和有机物料联合施用对Cd污染土壤种植水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通过盆栽试验,在探究不同外源Zn(ZnSO4、ZnO-NPs)对土壤-水稻系统中Cd、Zn积累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外源Zn分别与蚕沙、菜籽饼、豆饼三种有机物料联合时对土壤-水稻系统积累Cd、Zn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独施加Zn时,当Zn添加量为80 mg·kg-1、200 mg·kg-1时,两种锌源均使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相同Zn添加量下,ZnSO4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着低于ZnO-NPs处理。两种外源Zn的添加均显着提高了水稻三个生育时期下土壤有效态Zn含量,并与Zn添加量呈正相关。2、单独施加Zn时,当Zn添加量为80 mg·kg-1时,糙米中Cd含量最低;相同Zn添加量下,外源ZnO-NPs处理降低水稻籽粒Cd积累的效果优于外源ZnSO4处理。当Zn添加量为80 mg·kg-1、200 mg·kg-1时,两种锌源均使水稻糙米Zn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相同Zn添加量下,外源ZnSO4处理增加水稻籽粒Zn积累的效果优于外源ZnO-NPs处理。3、外源Zn与有机物料联合处理时,土壤有效态Zn含量显着高于对照。除了ZnSO4联合豆饼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联合处理均使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此外,与对照相比,联合处理最终都增加了土壤pH和CEC,降低了土壤Eh。但联合处理下土壤pH、Eh、CEC的变化基本不受外源Zn影响,主要因有机物料而异。4、外源Zn与有机物料联合处理时,水稻糙米Cd含量符合国家规定的谷物中Cd含量的限量标准(0.2 mg·kg-1),且ZnO-NPs联合有机物料对糙米Cd的控制效果优于ZnSO4联合有机物料处理,其中ZnO-NPs与菜籽饼的联合处理糙米Cd含量最低,仅为0.04 mg·kg-1。因此,本试验中植物型有机物料降低水稻籽粒镉积累的效果优于动物型有机物料。5、外源Zn与有机物料联合处理时,有且仅有外源ZnSO4联合菜籽饼处理糙米Zn含量较对照上升,有利于增加稻米中锌营养水平。

袁鹏[5](2021)在《铁源对水稻吸收运输氧化铜纳米颗粒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金属纳米颗粒(Metal-based nanoparticles,MNPs)的广泛使用导致土壤成为了MNPs在环境中的主要沉积库。一旦被释放到环境中,MNPs的行为和归趋会受到环境中大量元素的影响,尤其是氧化还原敏感元素——铁(Fe)。进入土壤中的MNPs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甚至会转移到农作物的果实中,从而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同时,根际环境中Fe元素对于植物根系结构及其重金属吸收过程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研究铁元素对植物吸收累积MNPs的影响可为客观评估MNPs的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室内模拟试验为主,选用氧化铜纳米颗粒(CuO NPs),以水稻为研究对象,通过向水稻根际环境供给不同铁源,考察了Fe2+介导下水稻对CuO NPs吸收和累积情况,分析了Fe2+供给对CuO NPs胁迫植物根系的代谢影响机制,研究了硫酸亚铁和纳米零价铁(nZVI)等不同铁源添加后CuO NPs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吸收和累积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了Fe2+介导下水稻对CuO NPs的动态吸附与吸收的影响。Fe2+通过改变CuO NPs的团聚和溶解性能从而影响CuO NPs的环境行为。Fe2+促进了CuO NPs的溶解同时抑制了其团聚。在Fe2+介导下,CuO NPs中Cu(II)逐渐转化为Cu(I),Fe(II)则同步被氧化成Fe(III)。环境中的Fe2+会持续诱导水稻根表面形成铁膜。根表铁膜主要以无定型铁膜为主,其含量是结晶态铁膜的45~48倍,而铁膜的形成几乎不受CuO NPs的影响。由于Fe2+存在,水稻根表对Cu元素吸附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而且Fe2+诱发了水稻根部和地上部分中Cu元素累积量持续下降。(2)明确了Fe2+供给下CuO NPs对水稻根系代谢的影响。CuO NPs处理、Fe2+处理以及CuO NPs-Fe2+复合处理三种不同暴露条件显着改变了水稻根系的代谢水平。Fe2+主导了CuO NPs-Fe2+复合处理下水稻根系的代谢物变化。Fe2+处理下调了与重金属代谢有关的有机酸(柠檬酸、琥珀酸、富里酸以及草酸)和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以及丝氨酸),这有助于缓解CuO NPs对水稻的胁迫,减少了水稻植株对Cu元素的吸收和累积。(3)弄清了不同铁源对土壤中CuO NP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Fe2+和nZVI处理提高了分蘖期土壤中CuO NPs的生物有效性;而在成熟期仅高浓度Fe2+处理下土壤中CuO NPs的生物有效性显着降低了45.4%。土壤微域中Cu、Fe、Zn、K、P和S元素荧光强度均正相关,尤其是Fe和Zn元素位置分布的相关性极高。(4)揭示了土壤中添加的不同铁源对水稻吸收累积CuO NPs的影响。未添加铁源的CuO NPs的处理会造成水稻迟熟不灌浆,而Fe2+和nZVI的添加缓解了CuO NPs对水稻生长造成的毒害。铁源添加增加了水稻根表铁膜的含量。水稻根和叶中Cu元素的累积变化较为一致,中低浓度亚铁以及nZVI处理会减少Cu元素在水稻根和叶中的累积。Fe(II)和nZVI处理进一步增加了水稻根中尤其是根表区域Cu、Fe、Zn元素的相关性。Fe(II)处理造成在胚芽以及糊粉层中分布更多Zn元素;nZVI处理后种皮中Cu和Fe累积更多。

张宏宇[6](2020)在《胡敏酸对水稻吸收硒和镉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镉是人体一级致癌物质。中国属于缺硒国家,膳食补硒是公认最安全、经济的补硒方式。中国耕地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新疆、湖北、陕西、福建、广西等地存在大面积天然富硒土壤,是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的基础。然而,天然富硒土壤中的硒镉伴生现象(或人为活动造成的镉污染)已导致多处富硒区土壤镉超标,并引发显着的富硒农产品安全风险。水稻作为中国第一大主食,可显着影响中国居民身体健康。自镉大米事件报道以来,如何在高硒高镉环境下种植安全的富硒稻米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由于水稻根系的氧化作用(释放氧气),亚硒酸盐(SeIV)和硒酸盐(SeVI)是水稻根际最主要的生物可利用硒。胡敏酸(土壤重要成分、常见有机肥)可通过络合等作用降低土壤中亚硒酸盐和镉的生物有效性;然而因无法与硒酸盐形成稳定络合物或螯合物,胡敏酸对硒酸盐的生物有效性影响较小。因此,基于胡敏酸的这种特性,我们推测可通过施用胡敏酸达到在高硒高镉土壤中种植高硒低镉大米的目标。然而,硒镉共存条件下,胡敏酸对水稻吸收硒和镉的影响尚不清楚,需开展相关研究。此外,就镉污染而言,目前的植物镉修复手段较为单一,存在处理后作物中镉含量依然不达标的现象。与单一手段相比,多手段叠加的降镉效果可能更优,但缺少相关研究。结合上述科学问题,本文(1)通过分析陕西省紫阳县闹热村富硒核心区岩石和土壤样品中元素含量,研究岩石中硒来源及土壤中硒和镉的相关性;(2)通过测定富硒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3个地区(陕西省紫阳县、江西省于都县、黑龙江省富裕县)的大米和水稻土的不同指标,研究土壤中有机质和胡敏酸含量对大米中硒和镉浓度的影响;(3)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结果,设计水培(处理时间短、无形态/价态转化)和土培(处理时间长、存在形态/价态转化)试验,研究单独硒(亚硒酸盐或硒酸盐)处理、单独镉处理以及硒镉共存条件下,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硒和镉的影响以及多处理手段叠加(胡敏酸、铁、硒)的降镉效果。全文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闹热村富硒核心区硒来源于深海还原条件下的热液沉积,并受黄铁矿化影响。土壤受母岩继承影响,硒和镉存在伴生现象。闹热村富硒核心区地层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以及沉积环境的各类指标(U/Th、Ni/Co、V/Ni等)表明,岩石中硒主要来源于深海还原条件下的热液沉积,并受黄铁矿化影响。岩石中硒和镉的平均含量为12.36 mg kg-1和4.60 mg kg-1。土壤中硒和镉的平均含量为15.87 mg kg-1和4.51 mg kg-1。土壤中硒(相关系数r=0.569*)和镉(r=0.494*)含量主要受成土母岩影响,且硒和镉两者呈显着正相关(r=0.639**)。(2)胡敏酸对大米吸收镉的抑制能力强于对硒的抑制能力。紫阳县、于都县、富裕县(不同富硒程度)的水稻土和大米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硒和镉平均含量排序依次为:紫阳(2.14 mg kg-1、1.24 mg kg-1)>于都(0.42 mg kg-1、0.20 mg kg-1)>富裕(0.25 mg kg-1、0.18 mg kg-1)。土壤中有机质倾向于影响土壤中硒和镉的含量(正相关),而土壤中胡敏酸倾向于影响大米中硒和镉的含量(负相关)。胡敏酸对大米吸收镉的抑制能力大于对硒的抑制能力。(3)水稻幼苗吸收硒的水培试验结果表明,根表铁膜可促进根对硒的吸收;胡敏酸可显着降低水稻幼苗对亚硒酸盐的吸收,但对硒酸盐吸收的影响不显着。铁处理可提高根表铁膜含量。增加根表铁膜含量可提高根对亚硒酸盐和硒酸盐的吸收(增幅分别为45%和64%),但对茎中硒浓度无显着影响。亚硒酸盐更易富集在根表铁膜和根,硒酸盐更易向地上部转运。无铁处理时,胡敏酸的施入可抑制水稻幼苗根和茎吸收亚硒酸盐(降幅分别为52%和25%);有铁处理时,则分别降低31%(根)和31%(茎)。不论有无铁处理,胡敏酸的施入对水稻幼苗吸收硒酸盐无显着影响。(4)水稻幼苗吸收硒和镉的水培试验表明,硒镉共存条件下,胡敏酸可降低水稻幼苗对亚硒酸盐和镉的吸收,但对硒酸盐吸收的影响较小;胡敏酸、铁、硒处理的叠加可进一步抑制水稻幼苗对镉的吸收。硒镉共存条件下,胡敏酸可显着抑制水稻幼苗对亚硒酸盐和镉的吸收,但对硒酸盐吸收的影响较小。此外,单一处理(胡敏酸、亚硒酸盐、硒酸盐或铁)可使茎中镉浓度平均降低约四分之一,但对根镉浓度无明显影响。胡敏酸、亚硒酸盐、铁叠加处理可分别使水稻幼苗根和茎中镉浓度下降61%和89%。胡敏酸、硒酸盐、铁叠加可分别使水稻幼苗根和茎中镉浓度下降57%和61%。就降低茎中镉浓度效果而言,多处理叠加的降镉效率约是单一处理的2-3倍。多处理叠加是一种有前景且环保的降镉手段,可弥补单一处理的不足。(5)高硒高镉条件下的土培试验研究发现,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具有保硒降镉的作用。亚硒酸盐与镉共同处理下,胡敏酸的施入显着降低水稻幼苗茎中镉浓度的41%,但不影响茎中硒浓度(仅降低12%)。硒酸盐与镉共同处理下,胡敏酸的施入显着降低水稻幼苗茎中镉浓度的41%,但不影响茎中硒浓度(仅降低16%)。镉污染条件下,与单独胡敏酸(或单独硒)处理相比,硒(亚硒酸盐或硒酸盐)和胡敏酸混施可不同程度进一步降低茎中镉浓度。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在高硒高镉地区种植高硒低镉大米,或抑制镉污染地区水稻对镉的吸收。论文成果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居民身体素质,对农业地球化学、医学地质等领域具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此外,研究结果还将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国家战略。

周嗣江[7](2020)在《含铁材料钝化稻田土壤镉和砷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南方部分稻田土壤受到镉(Cd)和砷(As)复合污染,常常导致稻米中Cd和As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定值,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危险。因土壤中Cd和As化学行为相反,使同时治理Cd和As复合污染稻田土壤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南方Cd和As复合污染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壤纯培养试验筛选出能同步钝化土壤Cd和As的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铁材料对土壤中Cd、As形态及水稻对Cd、As吸收的影响,探讨不同材料钝化稻田土壤Cd、As的效果,旨在为Cd和As复合污染稻田土壤治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土壤纯培养试验,研究了天然海泡石Sep、改性海泡石IMS、改性海泡石Sep-FM和钢渣SS几种材料对土壤p H、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土壤孔隙水重金属浓度,以及土壤Cd和As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Sep、IMS、Sep-FM和SS处理土壤p H升高、Eh降低,土壤孔隙水中Cd浓度下降;土壤可交换态Cd比例降低,可还原态Cd、可氧化态Cd和残渣态Cd比例上升,促进了土壤Cd形态向植物难利用形态转化。IMS-2.5、SS-5处理土壤孔隙水As浓度在全培养期间均处于较低水平,显着低于CK处理。所有IMS、Sep-FM处理均降低了土壤非专性吸附态As比例,高施用量IMS-2.5、Sep-FM-2.5和SS-5处理显着降低了专性吸附态As比例,增加了无定形铁氧化物态As的比例。总之,高用量的IMS、Sep-FM和SS能同时有效钝化土壤Cd和As,促进其向生物难利用的形态转化。(2)研究了针铁矿(GT)和天然海泡石(SEP)单独和复合处理对水稻Cd和As吸收累积、土壤孔隙水中Cd和As浓度以及土壤Cd和As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钝化剂降低了土壤孔隙水Cd浓度,其中SEP+GT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SEP和0.5SEP+0.5GT处理;针铁矿、针铁矿与海泡石联合处理降低了土壤孔隙水As浓度,其中GT效果最好,其次是SEP+GT处理和0.5SEP+0.5GT处理,而SEP处理则提高了土壤孔隙水As浓度。SEP、GT、0.5SEP+0.5GT和SEP+GT处理提高了土壤残渣态Cd比例,显着抑制了水稻对Cd的吸收,使糙米Cd含量降低40.0%~72.0%。GT、0.5SEP+0.5GT和SEP+GT处理使土壤中晶体铁氧化物态As比例显着降低,残渣态As比例显着增加。0.5SEP+0.5GT处理显着降低了糙米As含量,其糙米As含量为CK处理的64.6%,其他处理则与CK无显着差异(p>0.05)。0.5SEP+0.5GT处理具有同时降低糙米Cd和As含量的效果。(3)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改性海泡石钝化稻田土壤Cd和As的效果。结果表明海泡石通过改性后材料表面粗糙度均明显增加,比表面积增大,吸附位点增多。海泡石及其改性材料吸附的Cd以Cd(OH)2的形态存在;铁锰改性海泡石FMS中Mn O2可以将As(Ⅲ)氧化为As(V),增强了材料对As的吸附。天然海泡石SEP、铁改性海泡石NIMS和铁锰改性海泡石FMS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孔隙水Cd浓度,其中NIMS降低效果最好;钝化剂使土壤Cd形态向植物难利用形态转化。SEP、NIMS和FMS处理均显着抑制了水稻对Cd的吸收,使糙米Cd含量下降了42.0%~85.6%,其降低效果FMS>NIMS>SEP。NIMS和FMS处理降低了土壤孔隙水As浓度,促进土壤As形态向植物难利用的晶体铁氧化物态转化,NIMS和FMS处理分别使糙米As含量下降了30.4%和24.8%。总之,NIMS和FMS处理同时降低了糙米Cd和As含量,且FMS效果好于NIMS。(4)研究了一次性施入改性海泡石对第二年水稻Cd和As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SEP、NIMS和FMS处理均降低了土壤交换态Cd比例,促进土壤Cd形态向生物有效性较低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Cd转化,降低Cd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SEP、NIMS和FMS材料第二年仍能显着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使糙米中Cd含量降低了21.2%~66.3%,其中FMS处理降低效果最好、其次是SEP和NIMS处理。NIMS和FMS处理第二年糙米As含量与CK相比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

张竞颐[8](2020)在《纳米铁生物炭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Cd吸收累积的影响》文中认为水稻是易富集Cd的大宗类谷物,稻田Cd污染会降低稻米产量及品质,进而危害人类食品健康安全。生物炭材料含有大量的孔隙结构,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是优良的吸附剂及载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去除。纳米铁氧化物由于表面活性高、比表面积大、吸附位点多及机械性能出色等特性,可应用于生物炭等材料的改性过程。目前,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负载生物炭在重金属Cd、Pb废水修复中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但其对稻田Cd修复的作用效果及机制鲜有研究。根表铁膜是沉积在水稻根系表面的一层铁氧化物胶膜,可以通过吸附和共沉淀等作用影响多种元素在水稻根系的吸收,生物炭或含铁材料的施用会影响其形成及根际Cd迁移转运。本研究以稻壳生物炭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在谷壳炭表面负载纳米Fe3O4制备出纳米铁生物炭(BC-Fe)。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施用0.05-1.6%的BC-Fe对土壤Cd生物有效性以及Cd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转运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对比三种类型铁源(EDTA-Fe、BC-Fe、FeSO4)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与差异,深入探讨BC-Fe诱导形成根表铁膜对根系Cd吸收转运的影响及对Cd吸附阻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将为今以后纳米铁生物炭材料应用于田间及在我国Cd污染稻田的安全利用提供新的理论与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Fe3O4负载使生物炭表面粗糙度及孔隙结构增加,比表面积增大及总孔隙体积分别增大49.4倍60.5倍,表面-OH、C=O、-COOH等官能团的数量增加,但pH值降低1.10个单位。(2)在Cd重度污染土壤中,施用0.05%-1.6%的BC-Fe使土壤pH降低了0.04-0.39个单位,土壤CEC值增加9.44%-161%,土壤有效态Cd含量(HOAc-Cd)降低了6.81%-25.0%,但对土壤有机质影响不显着。(3)施用BC-Fe提高了水稻地上部位生物量,其中0.8%-1.6%处理下糙米增产38.2%-72.5%。0.05%-0.8%的BC-Fe处理下糙米Cd含量降低了 10.4%-49.0%,而1.6%处理则使糙米Cd含量增加了55.1%。0.8%-1.6%BC-Fe处理促进了Fe、Cd向叶片的运输,增加了糙米中Cd积累的风险,BC-Fe建议施用比为0.2%-0.4%。(4)盆栽实验下,施用0.05-1.6%的BC-Fe使根表铁膜中Fe含量增加了23.5%-79.0%,根表铁膜中Cd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BC-Fe处理诱导根表铁膜中DCB-Fe>22.0-23.0 g·kg-1后,根表铁膜形成阻控了根系Cd吸收,但低于此区间阈值,铁膜增厚反而促进Cd向水稻根内迁移累积。(5)水培试验下,EDTA-Fe、BC-Fe及FeSO4处理均可诱导水稻根系1-2层表层细胞上形成黄棕色及棕褐色的根表铁膜,主要成分为水铁矿、纤铁矿、针铁矿和赤铁矿,其中无定形态铁膜含量显着高于结晶态铁膜,而BC-Fe诱导结晶态铁膜占比较高,为31.8%-35.9%。不同类型Fe处理下,水稻根表铁膜Fe含量呈:FeSO4>EDTA-Fe>BC-Fe,诱导的根表铁膜对Cd的吸附能力呈:BC-Fe>EDTA-Fe>FeSO4,其中无定形态铁膜吸附的Cd含量显着高于结晶态铁膜吸附的Cd含量。在40、320 mg·L-1的BC-Fe处理下,结晶态铁膜Cd含量占比随Fe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由15.8%增至16.4%。(6)水培试验下,施用40、320 mg·L-1不同类型Fe源(EDTA-Fe、BC-Fe和FeSO4)均增加了水稻各部位中Cd、Fe含量。在BC-Fe处理下,水稻根系Cd、Fe含量随Fe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而茎叶Cd、Fe含量呈相反趋势,水稻茎叶间Cd、Fe含量极显着正相关,BC-Fe处理增强了水稻根系对Cd、Fe的截留作用,却促进了茎叶间Cd、Fe的迁移转运。BC-Fe主要通过诱导根系铁膜形成及调控根Fe水平来降低水稻地上部位Cd累积。

冯佳胤[9](2020)在《水稻根系微生物组装配对林丹污染胁迫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根系微生物组(Root-associated microbiome)是指作用于植物根系周围的微生物及其基因组的集合,它在促进植物营养元素吸收、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不同植物根系微生物组的装配特征、影响因素和微生态效应等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研究热点。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探究水稻生长过程中根系微生物组的集群模式,阐明不同环境因素对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持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基础。有机氯农药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因难降解而易在土壤中积累,从而对地下生态环境具有潜在风险。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在长期植稻的淹水土壤中,以还原脱氯为主的有机氯农药自净削减过程与土壤中碳、氮、铁、硫等生源要素的氧化还原反应密切耦合。本论文以具有广谱杀虫毒性的典型有机氯农药林丹(γ-Hexachlorocyclohexane,γ-HCH)为代表,开展了水稻根系微生物组装配对林丹污染胁迫的响应研究,揭示了影响水稻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污染胁迫下水稻根系特性对微生物组装配的调控作用、干湿交替驱动下水稻根系微生物对污染胁迫的动态响应,并比较了水稻与典型旱作植物(玉米、大豆)根系微生物组响应污染胁迫的差异性等。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两种不同土壤类型中,水稻根系细菌群落的组成和时空演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水稻生长时间和根系分区等均对水稻根系微生物组的装配存在显着影响。高浓度林丹添加对整体根系微生物集群模式的贡献性最小,但对调控特定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反馈响应具有重要作用,表现为林丹污染显着提升了水稻营养生长初期根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并改变了参与水稻根际中与土壤氧化还原过程耦合的林丹脱氯过程中功能微生物的丰度。2、采用真菌ITS和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林丹污染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及其根系泌氧特性对根系微生物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污染胁迫对水稻根系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小,但明显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Bacillaceae和Comamonadaceae的相对丰度。水稻生长显着抑制了淹水厌氧环境中高浓度林丹的削减。其中,杂交稻品种的抑制作用较传统常规栽培品种更低,且在污染胁迫下,杂交稻的根际土壤具有更加稳定的微生物群落结构。3、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污染胁迫下水稻根表铁膜对根系微生物组装配的调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受水稻根系氧化特性的影响,根周氧化条件的改变强化了林丹还原脱氯与铁元素氧化还原过程的耦合,从而造成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等发生相应的响应变化。林丹胁迫主要降低了根面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并改变了该区域内微生物的共现网络结构;铁膜富集效应显着降低了污染胁迫对根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升作用,并影响了Magnetospirillum等微生物由根内向根表的趋向性运移过程及微生物互作模式。4、采用古菌和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了干湿交替驱动下水稻根系微生物组对林丹污染的响应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污染胁迫下的干湿交替过程造成了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和理化性质等的变化,从而显着改变了水稻根系不同分区中Enterobacteriaceae、Desulfarculaceae、Geobacteraceae、Moraxellaceae等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并诱导了Streptomyces等林丹好氧降解菌、以及Nocardioides、Geobacter等可介导生源要素还原转化过程的功能微生物产生与在持续淹水过程中的差异化响应,并因此显着抑制了干湿交替处理中林丹的降解速率。5、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和q PCR等技术对比研究了玉米、大豆和水稻根系微生物组对林丹污染胁迫的响应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林丹污染对旱作玉米和大豆根系微生物的种群数量无明显影响,但显着改变了Sphingomonas、Streptomyces等好氧微生物在污染胁迫影响下的丰度和功能响应。受宿主植物根系特性及其对根际土壤环境调控作用的影响,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均显着促进了根际土壤中林丹的降解,但削减速率显着不同;而水稻根系微生物群落虽然在污染胁迫下表现出的稳定性更强,但受根系泌氧特性和根际微生物装配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生长显着抑制了根际土壤中林丹的削减过程。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土壤类型在调控水稻根系微生物组的装配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水稻不同品种及其根系特性差异也会随着植物生育时间对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更加明显的选择性调控影响;相比之下,林丹污染胁迫对水稻根系微生物组的影响较小,可能与水稻种植过程中淹水环境对林丹毒性的缓解作用有关;相应地,水稻根系微生物组装配对不同种植条件下污染胁迫的响应变化也反馈到土壤地下生态环境中,进一步通过对相关降解菌及参与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功能微生物的调控,造成了林丹在水稻根际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降解差异。与水稻相比,玉米和大豆根系微生物组装配的变化对林丹污染胁迫的响应更为敏感,这可能与两种旱作植物种植所依赖的好氧环境中林丹降解速率更慢有关。因此,本论文提出,污染胁迫下植物-微生物-土壤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可以诱导植物根系微生物组装配和根际林丹降解削减的差异变化;与旱作玉米和大豆相比,水稻种植更有利于残留有机氯农药污染农田的自净。

刘同同[10](2020)在《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外源硫素对水稻吸收镉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稻田镉污染及其导致的稻米健康风险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采取田间水分管理和硫肥施用削减水稻镉积累均已开展较为广泛研究。然而,土壤中硫素的供给水平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但水分管理和硫素施用耦合调控水稻镉吸收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因此,以镉污染水稻土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根袋栽培措施,研究长期淹水(F)、干湿交替(FM)和湿润灌溉(M)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施加单质硫(S0)和硫酸根(SⅥ)对水稻吸收累积镉的调控效应,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镉的固定探讨了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种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生物量无显着影响,但水稻各器官的镉含量随水分的增加而降低,呈现出F<FM<M的趋势。在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施加SⅥ均显着降低了稻米Cd含量,其中F模式下降幅相对较小,为15.7%~41.6%,在M模式下的降幅最大,为35.5%~56.3%,FM模式下的效果介于两者之间。但施用S0对成熟期稻米Cd含量的影响较小,仅在FM模式下S0施用量达30和40 mg/kg时出现显着差异,降幅分别为17.7%和25.2%。(2)在不同水稻生育期,施加2种形态硫素对水稻根Cd含量有一定提高,但均能有效降低镉向地上部的转运。施用SⅥ对分蘖期水稻根部Cd含量影响较小,但降低了向地上部的转运(TF地上部/根),降幅为14.2%~58.0%。而施用S0显着提高了分蘖期根镉含量,增幅54.0%~84.8%,同时TF地上部/根降低0.8%~55.4%。施用SⅥ提高了水稻成熟期根部镉含量,增幅为10.4%~17.0%,TF稻草/根和TF稻米/根的转运分别降低12.9%~52.8%和7.1%~54.7%。而施加S0显着增加根镉含量3.6%~71.9%,而TF稻草/根和TF稻米/根的转运分别降低0.6%~54.6%和6.0%~41.3%。(3)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中,土壤p H在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呈现F>FM>M的规律,非根际土壤p H高于根际。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施加SⅥ均提高了根际土壤p H,最大增幅0.97~2.31单位,但降低非根际p H,最大降幅0.54~1.06单位。施加SⅥ降低了根际有效态Cd的含量,降幅最大为45.3%~57.5%。在三个时期中非根际中土壤p H和有效态Cd未表现出一致性规律。施加SⅥ促进了水稻根表铁膜生成,DCB-Fe和DCB-Mn最高增幅可达72.9%和49.4%,虽然促进了水稻根部对Cd的吸收,但可使大部分Cd富集在水稻根表和根内,降低了Cd从根向稻米的转运,从而降低稻米中Cd的累积。综上,采取水分管理结合施用SⅥ能有效降低根际土壤Cd的有效性,促进水稻根表铁膜生成和对Cd的固定,阻控水稻吸收Cd向地上部的转运,削减稻米Cd的积累。

二、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污灌土壤中的锌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污灌土壤中的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积累重金属镉的阻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壤镉污染现状
        1.1.2 土壤镉污染的主要来源
        1.1.3 土壤镉污染的主要危害
        1.1.4 土壤镉污染的主要修复技术
    1.2 镉在水稻中的转运与积累
    1.3 铁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影响
        1.3.1 铁氧化物还原溶解对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3.2 根表铁膜对水稻Cd积累的影响
    1.4 有机物料对土壤镉污染修复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外源铁对污染土壤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外源铁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2.2.2 不同外源铁对土壤DTPA-Cd、Fe含量的影响
        2.2.3 不同外源铁对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2.2.4 不同外源铁对水稻根表铁膜的影响
        2.2.5 不同外源铁对水稻各部位Cd、Fe积累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污染土壤镉积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2.2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土壤Eh值的影响
        3.2.3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土壤Fe2+含量的影响
        3.2.4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土壤DTPA-Cd含量的影响
        3.2.5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土壤DTPA-Fe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4.2.2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
        4.2.3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各部位Cd积累的影响
        4.2.4 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各部位Fe积累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外源磷对水稻镉吸收和累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绪论
    1.1 土壤Cd污染来源和现状
        1.1.1 土壤Cd污染来源
        1.1.2 土壤Cd污染现状和危害
    1.2 水稻Cd吸收和累积的影响因素
        1.2.1 土壤理化性质对水稻Cd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1.2.2 根表铁膜对水稻Cd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1.2.3 水稻不同生育期Cd吸收和累积特征
    1.3 P对植物Cd吸收和转运的研究进展
        1.3.1 P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3.2 P对植物Cd耐受和解毒的影响
        1.3.3 P对植物Cd吸收和累积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Cd胁迫下外源P对水稻生长和Cd吸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1.4 样品分析测定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源P对水稻各部位生物量的影响
        2.2.2 外源P对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3 外源P对水稻各部位Cd和P含量的影响
        2.2.4 外源P对水稻各部位Cd累积量的影响
        2.2.5 水稻各部位P与Cd的质量比值变化
        2.2.6 水稻各部位之间Cd的转运系数变化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源P对水稻Cd吸收和累积影响的关键生育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3.1.4 样品分析测定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P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生物量的影响
        3.2.2 外源P对水稻不同生育期Cd、P含量的影响
        3.2.3 外源P对水稻不同生育期Cd累积量的影响
        3.2.4 外源P对水稻不同生育期Cd和P每日净累积速率的影响
        3.2.5 外源P对水稻不同生育期P与Cd质量比值的影响
        3.2.6 外源P对水稻不同生育期Cd转运系数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外源P对Cd胁迫下各生育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3.3.2 外源P对各生育期水稻不同部位吸收Cd的影响
        3.3.3 外源P对水稻植株吸收和转运P与Cd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源P对根表铁膜形成及水稻Cd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水稻根表铁膜诱导
        4.1.4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4.1.5 样品分析测定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P对水稻根表铁膜Fe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4.2.2 外源P对水稻根表铁膜Cd和P含量的影响
        4.2.3 外源P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Cd和P分布的影响
        4.2.4 外源P对水稻各部位Cd、P和Fe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外源P对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对P和Cd的吸附机制
        4.3.2 外源P和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和转运P、Cd、Fe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非稳态pe+pH下水稻土中S形态变化对Cd有效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不同水稻土土壤特征
        1.1.2 土壤Cd污染现状
        1.1.3 稻田系统中Cd形态转化的特点
    1.2 不同水分条件对水稻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
        1.2.1 不同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pH、Eh的影响
        1.2.2 不同土壤中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
    1.3 硫对水稻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
        1.3.1 水稻土壤硫含量与形态
        1.3.2 水稻土壤硫转化及其对土壤镉的有效性影响
    1.4 硫肥和水分条件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1 硫肥对水稻土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2 水分条件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5 硫肥和水分条件对水稻吸收与累积镉的影响
        1.5.1 硫肥对水稻吸收累积镉的影响
        1.5.2 水分条件对水稻吸收累积镉的影响
    1.6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pe+pH对土壤中Cd形态与有效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土壤
        2.2.2 土壤培养试验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4 数据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水稻土中pH、Eh变化
        2.3.2 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水稻土中Cd组分变化
    2.4 结论与讨论
        2.4.1 讨论
        2.4.2 结论
第三章 施硫和pe+pH处理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S及Cd形态转化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Cd污染土壤的制备与分析
        3.2.2 水稻盆栽实验设计
    3.3 采样与分析
        3.3.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pH、Eh的测定
        3.3.2 植株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3.3 土壤S和Cd的测定
        3.3.4 土壤SRB和SOB群落变化分析
        3.3.5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硫和水分处理对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不同土壤中土壤pe+pH的影响
        3.4.2 硫和水分处理对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不同土壤中DTPA-Cd含量的影响
        3.4.3 硫和水分处理对分蘖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茎叶Cd含量的影响
        3.4.4 硫和水分处理对成熟期水稻籽粒Cd含量的影响
        3.4.5 硫和水分处理对成熟期不同土壤中土壤SOB、SRB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4.5.1 硫和水分处理对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3.4.5.2 硫和水分处理对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3.5 结论与讨论
        3.5.1 讨论
        3.5.2 结论
第四章 施硫和pe+pH处理对水稻根表微观结构及Cd吸收转运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水稻样品的采集
        4.2.3 水稻根表胶膜浸提及其S、Fe和Cd含量的分析
        4.2.4 水稻根表胶膜形态观察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分蘖期、成熟期不同水分和施硫处理对植株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
        4.3.2 分蘖期、成熟期不同水分和施硫处理对植株根表铁膜元素组成的影响
        4.3.2.1 分蘖期不同水分和施硫处理对植株根表铁膜元素组成的影响
        4.3.2.2 成熟期不同水分和施硫处理对植株根表铁膜元素组成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第五章 不同pe+pH对水稻S与 Cd吸收、转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2.1 水稻植株体PCs和GSH分析
        5.2.2.2 水稻植株体S和Cd浓度分析
        5.2.2.3 土壤中S和Cd含量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分蘖期、成熟期水稻植株体内GSH、PCs含量
        5.3.2 相关性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5.4.1 讨论
        5.4.2 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外源锌联合有机物料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锌积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1.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1.2 我国土壤污染新标准
    1.2 土壤镉污染的来源及其对生态的危害
        1.2.1 土壤镉污染的来源
        1.2.2 镉对植物的毒害
        1.2.3 镉对人体的毒害
    1.3 水稻对镉的转运、耐性机制
        1.3.1 水稻对镉的转运机制
        1.3.2 水稻对镉的耐性机制
    1.4 降低镉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积累的措施
        1.4.1 工程修复
        1.4.2 水分管理
        1.4.3 土壤调理剂
        1.4.4 植物修复
        1.4.5 微生物修复
        1.4.6 作物筛选及遗传调控
    1.5 植物中镉和锌的交互作用
        1.5.1 锌的生物功能及重要性
        1.5.2 镉和锌的交互作用
    1.6 有机物料在镉污染土壤下的应用研究
    1.7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源锌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锌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盆栽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源锌对土壤pH的影响
        2.2.2 外源锌对土壤有效态Cd、有效态Zn含量的影响
        2.2.3 外源锌对镉污染土壤中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2.2.4 外源锌对水稻各部分Cd、Zn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外源锌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土壤中镉、锌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盆栽试验设计
        3.1.3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联合作用对土壤pH的影响
        3.2.2 联合作用对土壤Eh的影响
        3.2.3 联合作用对土壤CEC的影响
        3.2.4 联合作用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
        3.2.5 联合作用对土壤有效态Zn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锌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中镉、锌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盆栽试验设计
        4.1.3 水稻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联合作用对镉污染土壤中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4.2.2 联合作用对水稻各部分Cd含量的影响
        4.2.3 联合作用对水稻各部分Zn含量的影响
        4.2.4 联合作用对水稻中Cd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影响
        4.2.5 联合作用对水稻中Zn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铁源对水稻吸收运输氧化铜纳米颗粒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纳米材料应用及释放途径
    1.2 金属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
    1.3 金属纳米颗粒在植物中的迁移转化
    1.4 铁元素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
    1.5 铁元素对植物吸收转运重金属的影响
    1.6 课题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亚铁介导下水稻对CuO NPs的动态吸附与吸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亚铁与CuO NPs的界面反应实验
        2.2.3 水稻的培养
        2.2.4 试验体系设置
        2.2.5 根表铁膜的提取与植物中元素的测定
        2.2.6 植物样品的μ-XRF分析
        2.2.7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O NPs的基本理化性质
        2.3.2 亚铁介导下CuO NPs的团聚和溶解
        2.3.3 亚铁介导下CuO NPs形态的变化特征
        2.3.4 亚铁介导下根表铁膜对Cu元素的吸附
        2.3.5 亚铁介导下水稻对Fe元素和Cu元素的吸收累积
        2.3.6 水稻根元素微域分布
    2.4 小结
第三章 亚铁介导下CuO NPs对水稻根系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水稻的培养
        3.2.2 试验体系设置
        3.2.3 水稻根系样品取样
        3.2.4 植物根系代谢物的测定
        3.2.5 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C-MS检测结果
        3.3.2 不同处理下水稻根系代谢产物多元统计分析
        3.3.3 不同处理下水稻根系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3.3.4 亚铁介导下CuO NPs对水稻根系代谢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铁源对土壤中CuO NP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土壤的采集与处理
        4.2.2 试验体系设置
        4.2.3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
        4.2.4 土壤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测定
        4.2.5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的测定
        4.2.6 土壤样品的μ-XRF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时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4.3.2 铁源的添加对土壤中CuO NPs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4.3.3 元素生物有效性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3.4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变化特征
        4.3.5 土壤的μ-XRF和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铁源对水稻吸收累积土壤中CuO NPs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水稻的培养
        5.2.2 试验体系设置
        5.2.3 植物生理指标及各部位元素的测定
        5.2.4 植物样品的μ-XRF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铁源添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3.2 水稻根表铁膜的含量以及对金属元素的吸附特征
        5.3.3 水稻中Cu元素的累积特征
        5.3.4 水稻根的μ-XRF和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3.5 米粒的μ-XRF和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创新性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附录 II致谢

(6)胡敏酸对水稻吸收硒和镉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硒和镉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1.2.2 硒和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3 中国富硒土壤开发利用中的镉污染近况
        1.2.4 水稻对硒和镉的吸收
        1.2.5 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硒和镉的影响
        1.2.6 硒的生物强化技术
        1.2.7 降镉技术
        1.2.8 胡敏酸对硒和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4.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5.1 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技术
    2.1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闹热村富硒核心区岩石和土壤样品的采集
        2.1.3 水稻籽实及根系土样品采集
        2.1.4 水培和土培试验样品采集
    2.2 栽培试验方法
        2.2.1 霍格兰德营养液的配置
        2.2.2 水培试验方案
        2.2.3 土培试验方案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3 岩石、土壤、大米的消解方法
        2.3.4 根表铁膜的提取方法
        2.3.5 土壤中有机质和胡敏酸含量的测定
        2.3.6 硒、镉、铁等不同元素的测定方法
        2.3.7 外源胡敏酸化学特征
        2.3.8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岩石-土壤中硒与镉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闹热村富硒核心区硒的分布
        3.1.1 岩石中硒的分布
        3.1.2 土壤中硒的分布
    3.2 地层中硒的来源
    3.3 土壤中硒和重金属的关系
    3.4 风化过程中硒和镉的继承性
        3.4.1 岩石-土壤系统中硒的继承性
        3.4.2 岩石-土壤系统中镉的继承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有机质和胡敏酸对大米富集硒和镉的影响
    4.1 结果
        4.1.1 土壤中硒和镉含量
        4.1.2 大米中硒和镉含量
        4.1.3 土壤中有机质和胡敏酸含量与硒和镉含量的关系
        4.1.4 土壤中有机质和胡敏酸含量与大米中硒和镉含量的关系
    4.2 讨论
        4.2.1 土壤中硒和镉关系
        4.2.2 土壤中有机质和胡敏酸对硒和镉含量的影响
        4.2.3 土壤中硒和镉含量对大米富集硒和镉的影响
        4.2.4 土壤中有机质和胡敏酸对大米富集硒和镉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水培条件下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硒的影响
    5.1 结果
        5.1.1 DCB提取剂中铁浓度对胡敏酸和硒处理的响应
        5.1.2 DCB提取液中硒浓度对铁和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5.1.3 水稻幼苗根中硒浓度对铁和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5.1.4 水稻幼苗茎中硒浓度对铁和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5.1.5 根标铁膜中铁和硒浓度关系
        5.1.6 硒从根至茎的转运对铁、硒和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5.2 讨论
        5.2.1 不同硒源对水稻幼苗吸收硒的影响
        5.2.2 根表铁膜对水稻幼苗吸收硒的影响
        5.2.3 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硒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水培条件下镉胁迫时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硒和镉的影响
    6.1 结果
        6.1.1 DCB提取剂中铁浓度对铁、胡敏酸和硒处理的响应
        6.1.2 水稻幼苗根中硒浓度对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6.1.3 水稻幼苗茎中硒浓度对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6.1.4 DCB提取剂中镉浓度对铁、硒和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6.1.5 水稻幼苗根中镉浓度对铁、硒和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6.1.6 水稻幼苗茎中镉浓度对铁、硒和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6.1.7 镉从根至茎的转运对铁、硒和胡敏酸处理的响应
    6.2 讨论
        6.2.1 胡敏酸和硒对根表铁膜含量的影响
        6.2.2 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硒的影响
        6.2.3 根表铁膜对水稻幼苗吸收镉的影响
        6.2.4 不同硒源对水稻幼苗吸收镉的影响
        6.2.5 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镉的影响
        6.2.6 胡敏酸、硒、根表铁膜交互处理对水稻幼苗吸收镉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土培条件下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硒和镉的影响
    7.1 结果
        7.1.1 水稻幼苗生物量和DCB提取剂中铁浓度对胡敏酸、硒和镉的响应
        7.1.2 水稻幼苗硒的吸收对施加胡敏酸的响应
        7.1.3 水稻幼苗镉的吸收对施加胡敏酸的响应
        7.1.4 水稻幼苗中硒的转运对施加胡敏酸的响应
        7.1.5 水稻幼苗中镉的转运对施加胡敏酸的响应
        7.1.6 硒与镉共存时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硒的影响
        7.1.7 硒与镉共存时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镉的影响
    7.2 讨论
        7.2.1 胡敏酸、硒(Se~Ⅳ、Se~Ⅵ)和镉对水稻生长及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
        7.2.2 胡敏酸对水稻幼苗硒吸收的影响
        7.2.3 胡敏酸对水稻幼苗镉吸收的影响
        7.2.4 硒与镉共存时胡敏酸对水稻幼苗吸收硒与镉的影响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含铁材料钝化稻田土壤镉和砷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2 文献综述
        2.1 土壤Cd、As污染危害
        2.2 水稻对Cd和As的吸收、转运及影响因素
        2.2.1 水稻对Cd的吸收和转运
        2.2.2 水稻对无机As的吸收和转运
        2.2.3 土壤Eh和 p H对水稻吸收Cd和 As的影响
        2.2.4 根表铁膜对水稻Cd和As累积的影响
        2.3 稻田土壤Cd和As污染修复技术
        2.3.1 原位钝化修复技术
        2.3.2 农艺措施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同步钝化稻田土壤Cd和As材料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土壤
        1.1.2 供试钝化剂
        1.2 试验设计
        1.3 分析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材料表征
        2.2 土壤孔隙水重金属浓度和土壤Eh、pH动态变化
        2.3 淹水30d土壤Cd、As形态
    3 讨论
        3.1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孔隙水重金属浓度和Eh、pH的影响
        3.2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Cd、As形态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海泡石与针铁矿联合施用钝化稻田土壤Cd和As效果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土壤
        1.1.2 供试水稻
        1.1.3 供试钝化剂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处理
        1.2.2 试验实施
        1.2.3 样品采集
        1.3 分析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孔隙水Cd、As浓度和土壤Eh、p H动态变化
        2.2 水稻Cd、As含量
        2.2.1 水稻分蘖期各部位Cd、As含量
        2.2.2 水稻抽穗期各部位Cd、As含量
        2.2.3 水稻成熟期各部位Cd、As含量
        2.3 糙米Fe、Mn、Cu、Zn含量
        2.4 水稻根表铁膜
        2.4.1 水稻分蘖期根表铁膜
        2.4.2 水稻抽穗期根表铁膜
        2.4.3 水稻成熟期根表铁膜
        2.5 相关分析
        2.6 成熟期土壤Cd、As形态
    3 讨论
        3.1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孔隙水Cd、As浓度和Eh、p H的影响
        3.2 不同钝化剂对水稻Cd、As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Cd、As形态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铁/铁锰改性海泡石钝化稻田土壤Cd和As效果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土壤
        1.1.2 供试水稻
        1.1.3 供试钝化剂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处理
        1.2.2 试验实施
        1.2.3 样品采集
        1.3 分析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材料表征
        2.2 土壤孔隙水Cd、As浓度和土壤Eh、p H动态变化
        2.3 水稻不同时期各部位Cd、As含量
        2.4 糙米Fe、Mn、Cu、Zn含量
        2.5 水稻不同时期根表铁膜
        2.6 相关分析
        2.7 成熟期土壤草酸铵提取态Fe
        2.8 水稻灌浆期光合速率
        2.9 成熟期土壤Cd、As形态
        2.10 钝化剂对稻田土壤Cd、As钝化的后效研究
        2.10.1 水稻成熟期Cd、As含量
        2.10.2 成熟期土壤Cd、As形态
        2.11 两年糙米Cd、As含量对比
    3 讨论
        3.1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孔隙水Cd、As浓度和Eh、p H的影响
        3.2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Cd、As形态的影响
        3.3 不同钝化剂对水稻Cd、As含量的影响
        3.4 钝化剂后效评价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纳米铁生物炭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Cd吸收累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稻田Cd污染概况及修复治理技术
        1.1.1 农田Cd污染的来源、现状及危害
        1.1.2 稻田Cd污染治理修复技术
    1.2 纳米铁生物炭材料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1.2.1 生物炭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2.2 纳米铁材料的负载及应用
        1.2.3 铁-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及应用
    1.3 根表铁膜形成及对其水稻Cd吸收的影响
        1.3.1 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3.2 根表铁膜对水稻Cd吸收的影响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纳米铁生物炭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及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BC-Fe的制备
        2.1.4 表征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2.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2.3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2.2.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铁生物炭对镉在稻田系统中迁移转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3.1.4 样品分析测定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纳米铁生物炭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有效态Cd的影响
        3.2.2 纳米铁生物炭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3.2.3 纳米铁生物炭对水稻各部位Cd、Fe含量的影响
        3.2.4 纳米铁生物炭对水稻各部位Cd累积分布的影响
        3.2.5 纳米铁生物炭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Cd、Fe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纳米铁生物炭对土壤对有效态Cd作用机制
        3.3.2 纳米铁生物炭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根系Cd吸收的影响
        3.3.3 水稻各部位Fe、Cd转运的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种外源铁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吸收转运Cd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水稻根表铁膜诱导
        4.1.4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4.1.5 根表铁膜提取方法
        4.1.6 样品分析方法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Fe处理对水稻根表铁膜形貌的影响
        4.2.2 不同Fe处理对水稻根表铁膜晶型及矿物构成影响
        4.2.3 不同Fe处理对根表铁膜中Cd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Fe处理对水稻各部位Cd、Fe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Fe处理对水稻各部位中Cd、Fe迁移转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纳米铁生物炭诱导根表铁膜形成及铁膜对Cd的吸附机制
        4.3.2 纳米铁生物炭诱导根表铁膜对水稻根系Cd吸收转运的影响
        4.3.3 不同外源Fe处理下水稻体内Cd、Fe的迁移转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水稻根系微生物组装配对林丹污染胁迫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污染
        1.2.1 农田有机氯农药污染现状
        1.2.2 土壤中典型氧化还原过程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影响
        1.2.3 农药林丹的性质及其环境行为
    1.3 植物根系微生物组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1.3.1 植物根系微生物组的形成机制
        1.3.2 植物根系微生物组的时空演替规律
        1.3.3 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变化
    1.4 典型作物根系特性及其对微生物组装配过程的影响
        1.4.1 典型作物根系微生物组的装配
        1.4.2 水稻根系特性及其环境效应
        1.4.3 农业水分管理对土壤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稻根系微生物组时空演替规律及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土壤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设计
        2.2.4 样品采集
        2.2.5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2.2.6 DNA提取、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因素对根系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2.3.2 根际土壤微生物组对环境因子及林丹污染的响应变化
        2.3.3 水稻生长期间根内微生物组对污染胁迫的响应变化
        2.3.4 不同根际分区微生物功能响应
    2.4 讨论
        2.4.1 水稻根系微生物组的时空演替规律及影响因素
        2.4.2 不同根系分区水稻根系微生物组群落组成与功能差异
    2.5 小结
第三章 污染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及其根系泌氧特性对根系微生物组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土壤和水稻品种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和理化指标测定
        3.2.4 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3.2.5 微生物序列处理和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水稻生长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3.3.2 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3.3.3 林丹污染胁迫对水稻根系微生物组的影响
        3.3.4 林丹污染胁迫下水稻品种间的微生物组差异
    3.4 讨论
        3.4.1 不同环境因子对植物根际污染削减过程的影响
        3.4.2 污染胁迫影响下不同品种水稻根系微生物组装配差异
    3.5 小结
第四章 污染胁迫下水稻根表铁膜对根系微生物组的调控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土壤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
        4.2.4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4.2.5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水稻根表铁膜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3.2 根表及根内微生物组成及群落多样性
        4.3.3 水稻根表及根内微生物组对林丹污染的响应变化
        4.3.4 污染胁迫下铁膜富集对根表及根内微生物组的影响
        4.3.5 污染胁迫下根表及根内微生物群落网络结构
    4.4 讨论
        4.4.1 污染胁迫下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机制
        4.4.2 根表铁膜影响下水稻根系微生物组对污染胁迫的响应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干湿交替影响下水稻根系微生物组响应林丹污染胁迫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土壤和水稻品种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和理化指标测定
        5.2.4 DNA提取、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干湿交替驱动下细菌微生物组的集群模式
        5.3.2 干湿交替驱动下不同根系分区微生物组对污染胁迫的响应变化
        5.3.3 水稻根系微生物组与干湿交替过程中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5.3.4 干湿交替驱动下古菌微生物组的集群模式变化
        5.3.5 古菌微生物组响应污染胁迫及其对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干湿交替驱动下水稻根系微生物组对林丹污染胁迫的响应变化
        5.4.2 干湿交替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对土壤氧化还原及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典型水旱作物根系微生物组装配对污染胁迫的响应差异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土壤和植物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
        6.2.4 qPCR分析及高通量测序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旱作植物生长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6.3.2 旱作植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6.3.3 环境因子对各根系分区微生物组的影响
        6.3.4 旱作植物根际微生物组差异及对污染胁迫的响应变化
        6.3.5 水旱耕作模式下环境因子指标差异
        6.3.6 植物生长和林丹污染胁迫对根系微生物组的影响
    6.4 讨论
        6.4.1 旱作体系下污染胁迫对地下微生物过程的影响
        6.4.2 水旱不同种植体系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水稻根系微生物组时空演替规律及影响因素
        7.1.2 污染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及其根系泌氧特性对根系微生物组的影响
        7.1.3 污染胁迫下水稻根表铁膜对根系微生物组的调控作用
        7.1.4 干湿交替对水稻根系微生物组响应污染胁迫的影响
        7.1.5 典型水旱作物根系微生物组对污染胁迫的响应差异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外源硫素对水稻吸收镉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外源硫素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
    3.1 水分管理与外源硫素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3.2 水分管理与外源硫素对水稻各器官Cd含量的影响
    3.3 水分管理与外源硫素对水稻各器官Cd转运系数的影响
    3.4 水分管理与外源硫素对土壤pH和提取态Cd的影响
    3.5 水分管理与外源硫素对有效硫和全硫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水分管理模式耦合硫(Ⅵ)施用调控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
    4.1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
    4.2 根际和非根际提取态Cd含量
    4.3 水稻地上部生物量
    4.4 水稻中根表铁膜的变化
    4.5 水稻各部位Cd含量
    4.6 水稻体内Cd转运系数
    4.7 根表铁膜及水稻各部位Cd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4.8 讨论
    4.9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污灌土壤中的锌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铁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积累重金属镉的阻控研究[D]. 孙星星. 扬州大学, 2021(08)
  • [2]外源磷对水稻镉吸收和累积的影响研究[D]. 霍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3]非稳态pe+pH下水稻土中S形态变化对Cd有效性的影响机制[D]. 雷小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外源锌联合有机物料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锌积累的研究[D]. 张嘉伟. 扬州大学, 2021(08)
  • [5]铁源对水稻吸收运输氧化铜纳米颗粒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 袁鹏. 东华大学, 2021
  • [6]胡敏酸对水稻吸收硒和镉的影响研究[D]. 张宏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含铁材料钝化稻田土壤镉和砷的效果研究[D]. 周嗣江.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纳米铁生物炭对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及Cd吸收累积的影响[D]. 张竞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9]水稻根系微生物组装配对林丹污染胁迫的响应研究[D]. 冯佳胤. 浙江大学, 2020
  • [10]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外源硫素对水稻吸收镉的调控效应[D]. 刘同同. 长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根表铁膜对水稻对污水灌溉土壤锌吸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