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脊柱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脊柱保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谌志超[1](2021)在《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单式效果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段锦作为流传时间最广的气功功法之一,千百年来为人民群众的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21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继承传统八段锦的基础上,以气功学、中医学、人体生理学和运动学等学科为理论指导,编创了健身气功·八段锦,为八段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本文理论研究部分,首先简要地阐述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历史源流和发展演变,明确本实验所研究的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新时期组织编创的健身气功·八段锦。文章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特点及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健身机理。提出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一种气功导引方法,实质就是对形、气、神三个要素进行锻炼与调控,并使三要素合为一体[1]。并以此深入分析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导引方法及养生治病机理。提出在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中,对形的锻炼与调控,要做到形与神合,形随神动,气随庄动;对气的锻炼与调控,要通过以形引气、以意引气、以息引气来引导全身气机的出入升降;对神的锻炼与调控,要通过主动运用意识强化对形体和气机的调控[2]。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主要对主要通过外导内引的方法,起到畅通和调理三焦的作用;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可舒展三阴经经气,提升心肺功能,具有较强的宽胸理肺强心的功效;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可刺激手三阴三阳经,调节经脉之气,并导引脾气上升,胃气下降,起到健脾和胃的效果;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刺激督脉的大椎穴及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同时牵拉胸腹腔的脏腑。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促进周身气血运行,以防治“五劳七伤”。意守丹田还可引气归元原,培补下丹田气机,培本固元,进而起到补虚之效;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通过调节肾水,增强肾阴,促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调节肾水,滋生肾阴,制约心火过亢;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过俯仰、温熨和意守腰部,能够培补肾气,摩运腰部可以通达带脉,攀足固肾腰下按,可调畅督脉和膀胱经;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以“怒”意来引导形体动作,怒的情绪会促使人体气机的向上升动,从而肝主疏泄和肝藏血功能得以强化,全身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得以肝血的濡养,达到“增气力”的功效;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提起脚跟时百会上领,牵拉脊柱,落地时震脚放松的一松一紧,来达到提升人体阳气,畅通机体气血的作用,以达到消除百病的功效。故该套功法各单式效果对应脏腑均不一致,且在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的过程中,人的形、气、神三个要素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最终达到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状态。基于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本文第二部分从现代科学实验的角度对以上理论进行佐证。基于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理论研究,利用太赫兹波检测仪、红外热成像仪、脉搏波检测仪、脑电检测仪对160名熟练掌握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分析对比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前以及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三遍、六遍、九遍后的太赫兹波数据、红外热成像数据、脉搏波载波数据及脑电波数据,发现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每一式动作对不同脏腑有不同的效应,习练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六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九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九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九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九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六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三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习练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六遍时,最能发挥该单式功法的效应,本文通过对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相关理论分析以及通过检测分析习练该功法不同遍数后的实验结果,揭示了该功法的实质就是对形、气、神三者的锻炼和调控,并使之三位一体[3],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分析健身效应的机制,使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单式的健身效应得到科学验证,为健身气功运动处方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素材、做好了基础性研究。而且让广大民众更加清楚地了解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内涵,科学助力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推广。

张英[2](2021)在《应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腰背痛是全球性多发性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心理、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经济影响,其诊断、治疗、结局指标的统一及评估对临床医生及研究人员仍有巨大挑战。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的临床结局与各种复杂因素有关。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型在评估腰背痛中是必要的,然而,身体、心理和社会因素并没有全部反映在慢性腰背痛的核心结局指标中。此外,并不是所有对患者重要的结果都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评估,且医生和患者对病情的评估可能存在差异。临床试验结局指标的组成将影响政策和实践,应确保其对患者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我们在为临床或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结局指标时,应考虑患者的期望和需求。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框架,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方法:本研究运用混合方法,包含四个部分内容:1)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综合慢性腰背痛(CBP)患者的生活体验、期望等质性研究,从患者价值观角度,为CBP结局指标评估提供更广泛视角。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CINAHL、PsyclNFO、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主题综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照COMET网站推荐的结局指标概念框架进行归类。2)为了更深入直接的了解慢性腰背痛对患者的影响,本研究依据访谈提纲,对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患者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基于结局指标框架进行主题分析,将其归纳为结局指标,补充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测量域,构建以患者视角为中心的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框架。3)结合课题组慢性腰背痛临床试验相关文献所得结局指标,形成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条目池,慢性腰背痛患者及临床医生采用9分Likert量表对所有结局指标进行重要性评价,重要性越高,评分越高,有不重要、重要、非常重要、不理解四个等级,判效标准:“重要性”结局指标:≧85%“非常重要”且<15%“不重要”;“不重要”结局指标:<15%“非常重要”且≧85%“不重要”;其他为“一般重要”。比较医患结局指标重要性观点异同。结果:1)综合所纳入的23个研究,确定了 4个主题和15个分主题:生理或临床(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一般结局)、生活影响(身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整体生活质量、护理提供、感知健康状态)、资源利用(经济性、进一步干预需要、社会/护理人员负担)、不良事件(药物副作用、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2)患者访谈结果包含4个主题类目和11个子类目:生理或临床(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一般结局)、生活影响(身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整体生活质量)、资源利用(经济性、进一步干预需要、社会/护理人员负担)、不良事件(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慢性腰背痛患者体验质性系统评价结果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构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概念框架,得到4个结局域、15个结局类别及40个结局指标。3)医患对慢性腰背痛所有结局指标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患者评为“非常重要”的结局指标有三个,分别是疼痛或不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良事件,余指标均评为“重要”。医生评为“非常重要”的结局指标有四个,分别是有效率、疼痛或不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余指标均评为“重要”。医患均没有评为“不重要”的结局指标。经秩和检验,脊柱畸形(P=0.033)、骨骼相关结局(P=0.001)、椎间盘结局(P=0.000)、负重困难(P=0.009)、对性生活或性功能的影响(P=0.026)、对身体形象和外表的看法(P=0.008)、质量调整寿命年(P=0.010)、医疗保健利用率(P=0.002)、止痛药用量(P=0.001)等9个结局指标医患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指标医患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腰背痛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层面均有消极影响,在结局指标测量领域和CBP管理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真实期望。医患慢性腰背痛“非常重要”结局指标评价无差异,部分“重要”结局指标评价观点有差异。

肖微[3](2021)在《中医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与客观表达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21世纪是人们追求生命质量、追求健康长寿的世纪,是一个健康观念不断更新,健康手段更加科学的大健康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日益明显,追求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的完全健康。追求健康已成为社会流行的生活方式,成为世界潮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与养生保健服务相关的行业发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本课题研究围绕人体生命优化状态展开,着重阐述生命优化的实质,提出人体生命优化的状态是形气神合一的和谐状态,将现代高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与中医学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锻炼方法结合起来优化人体生命,并运用脑电、肌电、心率变异、脉搏波现代科学技术等多维度的来客观表征人体生命优化状态。本课题首次从中医学生命观的角度来探索人体生命优化状态,为今后养生保健的手段和方式探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方法: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人体生命优化的奥秘。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实质;其次,阐述人体生命优化状态调控的手段;最后,探索如何表征和检测人体生命优化状态。实验研究: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大学生62名,分为实验组32名和对照组30名。实验组运用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学说研究平台研发的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作为干预手段,来引导受试者进入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状态,运用脑电仪、肌电仪、心率变异仪、脉搏波仪等监测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前后变化。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脑电数据主要提取四个频带的数据即α、β、θ、δ的平均功率;肌电数据主要提取平均肌电值(AEMG),肌电积分值(IEMG);心率变异数据主要提取总功率(TP),正规划低频功率比(NLF),正规划高频功率比(NHF),低高频功率比(LF/HF);脉搏波数据主要提取,心包经、肝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8条经脉的数值变化。将这些数据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理论研究:本文在中医人体生命观的理论指导下,探索生命优化的本质,认为人体生命优化实质内涵是人体生命和谐的状态,即人体形气神的三位一体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优化的状态。这一状态主要体现在中医传统的气功锻炼上,因为传统的气功修炼本质就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修炼过程,是人体生命优化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基于气功锻炼这一机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通过对形、气、神的调控,使人体迅速达到生命和谐的优化状态。在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客观表达方面,着眼于形、气、神高度的和谐统一。运用脑电和心率变异技术监测人体“神”的状态,肌电技术监测人体“形”的状态,脉搏波技术监测人体“气”的状态,使生命优化状态通过这些现代仪器的检测,得以客观表达。实验研究结果:(1)脑电数据显示:通过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实验组整体α波的功率值高于对照组,呈现出规律性的增高,增高主要集中在顶部、枕部、额部、颞部(P<0.05)。实验组的整体β波的功率值低于对照组,且大脑的大部分区域都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实验组θ波高于对照组,主要集中在额区和颞区,且呈现散发状态,数量较少(P<0.05)。δ波两组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但自身前后比较,实验组干预后在顶部、颞部、前额出现降低趋势,并且是散发,数量不多(P<0.05)。表明: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诱导受试者进入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优化状态,表现出神意的宁静、放松的状态。(2)心率变异检测结果显示:通过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实验组NLF和LF/HF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NHF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自身前后比较也表明NLF和LF/HF低于干预前,呈现降低趋势(P<0.05),NHF高于干预前,呈现升高趋势(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两组TP变化无统计差异(P>0.05),但实验后有升高趋势,说明心率变异性有变大的趋势。实验表明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练习可使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迷走神经支配增强。在VR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过程中,可诱导受试者进入形气神的合一状态,心率变缓,减少焦虑,安静放松,促使生命的自我优化。(3)脉搏波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心包经、肝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8条经脉的气机发生变化(P<0.05),除此之外,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发现干预后8条经脉的值变化整体趋势越来越趋近于0,经脉数值越接近于0,人体之气血越平稳,身体越健康。(4)肌电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上肢肱桡肌和下肢腓肠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和积分肌电值(IEMG)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表明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干预后肌肉的紧张度下降,处于松弛放松的状态。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首先在生命优化状态的探索方面得出人体生命优化的内涵和本质是人体生命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即是指人体生命构成要素形气神三位一体的过程。其次,在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方面,气功锻炼的实质正是这一生命优化状态的体现,也是人体生命优化调控的重要手段。气功锻炼对于人体生命优化的方法,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得以实现。最后,对于生命优化状态的客观表达,基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脑电技术、心率变异技术、肌电技术、脉搏波技术等来表征人体生命形、气、神所达到的优化程度。

陈彦求[4](2021)在《基于Vicon三维动作捕捉技术与表面肌电介导的AIS矫正动作评估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三维脊柱畸形,目前我国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AIS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其中保守治疗又包括支具和脊柱侧弯特定运动疗法(PSSE)。轻度AIS一般推荐PSSE,而中度AIS则采用支具结合PSSE治疗。支具已被证实是有效治疗AIS的方式。然而,PSSE的疗效仍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实。本研究拟通过构建AIS矫形动作,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表面肌电探讨不同矫形动作的有效性,为今后AIS运动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1-2020.1期间在广东省青少年脊柱侧凸运动康复与矫形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进行强化训练的轻中度AIS患者,共纳入受试者15名,其中Rigo A3型8例(均龄13.25±1.67岁,主胸弯27.3±4.7°,腰弯19.9±3.4°,Rigo B1型7例(13.14±2.04岁,胸弯21.6±8.4°,主腰弯29.1±9.3°)。所有受试者进行坐姿侧移3D矫正、撑杆站立侧移3D矫正、肌肉圆柱、Schroth强化运动、左右侧桥、俯卧左、右侧腰大肌强化、左、右侧卧肺尖扩张矫形动作,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与表面肌电同步检测各种矫形动作时脊柱形态的三维运动参数和侧弯顶椎凹凸侧椎旁肌的表面肌电。其中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观察指标为冠状面移动距离和水平面旋转角度,椎旁肌激活状态则用均方根值(RMS)表示。所有数据用均数和95%CI表示。矫形动作前后Vicon脊柱冠状面、水平面运动参数变化量和胸、腰弯椎旁肌凹凸侧表面肌电RMS比值测试结果(与自然站姿比较)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进一步计算Cohen’s d。研究结果1.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果显示:(1)左侧桥、Schroth强化运动、俯卧左侧腰大肌强化、坐姿侧移3D矫正、左侧卧肺尖扩张、撑杆站立侧移3D矫正、肌肉圆柱均可以使A3型患者胸、腰弯冠状面和水平面得到矫正,经配对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右侧桥对矫正胸弯冠状面无效;俯卧右侧腰大肌强化对矫正腰弯冠状面和水平面均无效;右侧卧肺尖扩张对矫正腰弯冠状面、水平面无效。(2)右侧桥、Schroth强化运动、坐姿侧移3D矫正、撑杆站立侧移3D矫正、肌肉圆柱、俯卧右侧腰大肌强化、左侧卧肺尖扩张均可以使B1型患者胸、腰弯冠状面和水平面得到矫正,经配对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左侧桥对矫正腰弯冠状面无效;俯卧左侧腰大肌强化对矫正腰弯冠状面和水平面均无效;右侧卧肺尖扩张对矫正腰弯冠状面、水平面无效。2.表面肌电结果显示:(1)自然站姿时,Rigo A3型胸弯顶椎椎旁肌凹侧/凸侧RMS肌电比值为0.64(95%CI:0.53,0.76),Rigo B1型为1.37(95%CI:1.26,1.49);Rigo A3型腰弯顶椎椎旁肌凹侧/凸侧RMS肌电比值为2.84(95%CI:2.50,3.17),Rigo B1型为0.35(95%CI:0.11,0.58)。(2)Rigo A3型,左侧桥时胸弯顶椎椎旁肌凹侧/凸侧RMS肌电比值为1.35(95%CI:1.02,1.67),与自然站姿比皆有显着效应量;左侧桥时腰弯顶椎椎旁肌凹侧/凸侧RMS肌电比值为1.29(95%CI:1.18,1.41),与自然站姿比皆有显着效应量;而其他动作则对恢复胸、腰弯椎旁肌平衡皆无显着效应。(3)Rigo B1型,Schroth强化运动、右侧桥时胸弯顶椎椎旁肌凹侧/凸侧RMS肌电比值分别为0.64(95%CI:0.29,0.98)、1.04(95%CI:0.75,1.32),与自然站姿比皆有显着效应量;Schroth强化运动、右侧桥时腰弯顶椎椎旁肌凹侧/凸侧RMS肌电比值分别为0.74(95%CI:0.54,0.95)、1.71(95%CI:0.64,2.79),与自然站姿比皆有显着效应量;而其他动作则对恢复胸、腰弯椎旁肌平衡皆无显着效应。研究结论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合表面肌电显示左侧桥对Rigo A3型有较好矫形和促使凹侧/凸侧肌电平衡效果;而右侧桥、Schroth强化运动对Rigo B1型有较好矫形和促使凹侧/凸侧肌电平衡效果。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5](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指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6](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张伊铭[7](2020)在《《残疾人人权与康复训练》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康复医学应运而生。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残疾人康复保健、心理健康、社会再就业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而日本在此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日本残疾人人权与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介绍日本在医疗福利事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我国福利事业的发展,并为今后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帮助。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文本选自高桥流里子女士的《障害者の人権と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残疾人人权与康复训练》)一书,笔者选取了其中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不仅从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方面对日本的残疾人综合援助体系和社会保障事业进行了全面介绍,而且着重讲述了康复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涵盖范围广、专业性强、借鉴意义十分广泛。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讲述了翻译实践的背景、意义、以及翻译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笔者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简介。第三部分包括文本分析、译前准备以及翻译策略研究。第四部分的案例分析是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重点,探讨了翻译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词汇的翻译主要从专业术语和中日同形词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专业术语的翻译归结为汉字词、外来语、缩略语三类,中日同形词的翻译归结为词义相近和词义不同两类。句内注的翻译根据注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分为了同义替换、列举、补充信息、解释说明、概括总结五类。长句的翻译分别从逻辑复杂长句和长定语长句两方面进行浅析。整个翻译过程中,笔者都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增译、减译、添加注释等翻译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五部分笔者对翻译实践进行总结,谈论翻译感想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赵方捷[8](2020)在《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老年创伤人群脆弱指数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60岁)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年龄增长导致生理功能的衰退和心理疾病的增加,使得老年人群逐渐成为医疗活动中的主要人群。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NTDB,The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数据显示,在创伤急救等急诊处置活动中,老年患者人群占比不断上升。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除了临床主要诊断,高血压、糖尿病、痴呆等生理和心理状态,会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不良预后结局的风险。目前国外已开展老年人群的脆弱性研究,并被证明可用于预测老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出院结局和死亡率等情况。脆弱性(frailty)是指老年人生理保护能力的下降和导致残疾可能性的增加。目前现有的脆弱性评价方法多为问卷形式,需要手动填写,耗费时间,同时需要患者进行自我评价,容易受到各种偏倚的影响,不适用于创伤等急诊患者。本研究旨在探究是否能够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ICD-10)诊断编码,构建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用于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性评价。目的与意义对上海市中心创伤急救医联体内的医院进行调研,①收集老年创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住院情况和伤情诊断情况,并探究城乡老年创伤人群的伤情差异,构建数据本底,有利于系统梳理老年创伤患者的伤情特征;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有利于分析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性情况;③开展统计分析,明确老年创伤患者脆弱性的影响因素,验证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有效性。以期为医院和卫生系统提供一种系统化的、高效率的方法,通过ICD-10诊断编码直接获得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性情况,可以直接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使用,消除人工评分的实施负担。资料与方法资料:收集上海市中心创伤急救医联体内11家医院的2015年至2018年老年创伤患者住院病历信息共19231份,构建本底数据库。方法:①老年创伤患者伤情特征及城乡差异分析部分,采用描述性分析,从人口学特征、住院情况和伤情诊断情况三个方面,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构成,并探究城乡老年创伤患者的伤情差异;②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构建部分,采用Ward系统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ROC曲线等统计分析方法,确定患者的脆弱分组,筛选并赋值影响老年创伤患者脆弱性的ICD-10诊断编码,明确区分患者脆弱与非脆弱的界值;③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验证部分,采用Logistic回归、ROC曲线等统计分析方法,明确老年创伤患者脆弱性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预测离院方式等结局变量的效果采用一致性检验针对同一组患者样本将老年创伤脆弱指数和Fried脆弱指数、TSFI创伤特异性脆弱指数、mFI修正脆弱指数分别进行比较,验证其有效性。结果与结论(一)老年创伤人群伤情特征分析。从老年创伤人群总体分析来看,老年女性患者多于老年男性患者,认为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更容易发生摔倒和创伤。老年创伤患者的伤部以下肢和头部创伤为主,在救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跌倒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是老年创伤患者的主要损伤外部原因,老年人在外出时,应注意避免跌倒和交通事故。从城乡老年创伤患者的伤情差异分析来看,城镇老年创伤患者主要以“急诊”方式入院,其平均年龄更高、住院天数更长、总费用更高、Charlson合并指数得分更高、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情况更多。郊区老年创伤患者主要以“门诊”方式入院,患者更偏向选择手术治疗。这对医疗机构在不同区域老年创伤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救治策略选择上有重要意义。(二)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构建。在老年创伤患者病历收集和伤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Ward系统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等统计方法,完成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构建。确定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组。筛选脆弱组中占比两倍于非脆弱组的ICD-10诊断编码,作为影响老年创伤患者脆弱性的ICD-10并完成赋值,形成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指标体系,包括G30阿尔茨海默病(1.025)、G82截瘫和四肢瘫(1.221)、180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0.170)、J96呼吸衰竭,不可归类在他处者(0.971)、K81胆囊炎(0.304)、M41脊柱侧弯[脊柱侧凸](1.010)、M43其他变形性背部病(0.628)、M47脊柱关节强硬(0.601)、M53他背部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0.903)、S72股骨骨折(1.609)、T09脊柱和躯干的其他损伤,水平未特指0.666)、W01在同一平面上滑倒、绊倒和摔倒(1.901)、W06涉及床上的跌落(1.665)、W10在楼梯或台阶上跌倒和跌落(1.442)、W13从房屋或建筑结构上跌落或跌出(2.915)、W17从一个平面至另一个平面的其他跌落(2.462)、W18在同一平面的其他跌倒(1.114)、Z50涉及使用康复操作的医疗(0.004)、Z90器官后天性缺失,不可归类在他处者(1.422)、Z92医疗个人史(0.832)、Z95具有心脏和血管植入物和移植物(0.352)、Z98其他手术后状态(1.166)。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指数界值(0.749),曲线下面积为0.759(0.750-0.767),敏感度为0.699,特异度为0.769,约登指数为0.468。为后续进一步验证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有效性提供基础。(三)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验证。本部分从不同组别患者伤情特征分析、预后结局预测情况、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3方面开展对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验证。不同组别患者伤情特征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创伤患者的“急诊”入院占比增加、手术率减少、Charlson合并症指数和老年创伤脆弱指数得分增加;同时脆弱患者(>0.749)的住院天数更长、Charlson合并症指数更高、至少有一个脆弱综合征的比例更高,显示老年创伤脆弱指数能够反应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程度。患者的预后结局预测情况发现,老年创伤脆弱指数与患者预后结局之间存在联系,得分越高,患者离院方式越差;当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结合患者个人情况时,对离院方式的预测效果较好(AUC=0.799);与脆弱综合征(AUC=0.590、0.792)和医院脆弱风险指数(AUC=0.668、0.794)对患者离院方式的预测效果相比,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的预测效果更好。与其他评价方法的一致性比较发现,老年创伤脆弱指数与其他脆弱性评价方法之间的一致性一般,主要原因是①基于不同脆弱性概念构建的不同脆弱指数,反应患者脆弱性的角度不同;②大多数脆弱指数之间无法互相转换。提示在构建脆弱性评价方法上的仍具有挑战性。总体而言,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未考虑ICD-10诊断编码之间的共线性,患者的心理健康因素考虑较少等。但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从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修订版(ICD-10)编码中获得患者的脆弱性情况,因此可以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使用,并能够消除人工评分的实施负担,更适用于创伤等急诊处置患者。同时,本研究探究通过ICD-10诊断编码进行脆弱性评价的新方法,在国内是首次,填补了国内针对老年创伤患者的脆弱性评价研究的空白,并为后续脆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从医院电子病历的角度构建脆弱指数,这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政策建议1.关注老年创伤患者数据的整理,老年创伤患者救治中,应关注头部和下肢创伤,关注老年女性患者,注意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导致的不良预后等情况。相关健康教育方面,需要关注老年人跌倒和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情况的发生,提高个人意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同时关注城乡老年创伤人群在治疗方案和救治策略上的选择。2.老年创伤脆弱指数可以直接从ICD-10诊断编码中获得患者脆弱性情况,可以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使用,能够消除人工评分的实施负担,更适用于创伤等急诊处置患者。3.研究为后续脆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以从医院电子病历的角度构建脆弱指数。

卢薏[9](2020)在《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脊督学说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系统整理与韦贵康教授脊督学说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该学说的源流、理论、思想、特色、贡献等内容,充实八桂骨伤研究,促进八桂医学传承发展,为中医骨伤的科研、教学、临床和养生保健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图书馆、中文数据库查阅韦贵康教授的着作、文章,搜集与韦贵康教授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的相关资料,重点整理与脊督学说有关的内容;其次,查阅中医文献中与脊柱、督脉相关内容,梳理脊督学说的发展源流;再次,拜访韦贵康教授,请教课题相关问题,对研究内容进行补充;最后,综合运用中医文献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骨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有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探讨相关问题,完成脊督学说的整理研究。结果:脊督学说源于中医学对于脊柱和督脉的认识,是韦贵康教授在对脊柱相关疾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中西医学理论、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而提出的学说。脊督学说包含有四方面内容:脊柱和督脉在结构、功能和病理上为一体,相依相协;脊柱和督脉与全身脏腑相关相联,相互影响;在脊柱和督脉的相关疾病治疗上,外治注意正脊通督,内调注意通督补肾;在养生保健上,注意脊柱和督脉的养护。结论:脊督学说是阐述脊柱和督脉之间关系的学说,也是指导脊柱相关疾病治疗的重要思想。脊督学说不仅提示了脊柱、督脉的整体性,也阐明人体是一个以脊柱、督脉系统为核心,各部肢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而成的有机统一体。脊柱和督脉出现异常可以导致其他系统的疾病发生,而其他系统发生的疾病也可能是脊督系统的异常的表现。这拓宽了脊柱病损诊治的思路,也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脊督学说将中医特色与现代科学理论结合在一起,为中西医结合实践提供一个很好范例,对中医骨伤学、脊柱相关疾病学、八桂医学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莫玲玲[10](2020)在《新型保健办公椅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进入信息化时代,办公方式和办公环境逐渐发生改变,坐式办公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坐姿能使肢体得到休息和调节,但久坐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相关疾病呈现逐渐增多趋势,如何预防或缓解办公人群因久坐引发的疾病显得极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久坐中断干预措施主要有:坐具限制设计策略、动态无意识微平衡设计策略、体育项目干预疗法等。但是这些措施均是让办公人群主动进行久坐中断活动,而且办公人群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忘记进行久坐中断活动,导致其进行久坐中断干预活动的频率降低,无法有效的解决久坐引发的问题;另外其中有些措施仅仅中断了久坐时长,但并未增加身体的代谢当量,对久坐问题的影响力有限。为了更好的解决久坐引发的问题,本文编制了一套针对腰、颈部拉伸的椅上操,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款串、并混联结构的新型保健办公椅,该办公椅能够在久坐一定时长后主动带动办公人群完成椅上操的动作,既中断了久坐时长,又增加了身体代谢当量,能够更有效的解决久坐引发的问题。首先,本文对久坐行为、久坐中断干预方式、办公椅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设计一款新型保健办公椅,其能够带动办公人群做保健操。根据久坐行为和久坐中断干预的影响,编制了一套办公室椅上操,然后根据人机工程学等理论确定了关键尺寸和设计要求,并运用方位特征集理论,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接下来进行了结构分析,验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最后进行了尺寸设计,为空间分析和运动学分析做好准备。其次,通过建立的坐标系对机构进行位置正逆解分析、速度分析、加速度分析,并利用MATLAB和ADAMS软件绘制相关曲线,验证运动学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基于位置逆解进行了工作空间分析,验证机构的实际工作空间符合人体活动度要求。最后,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保健办公椅的三维模型,并导入到ADAMS中,建立了几何约束模型,然后根据椅上操和人体活动度的特点进行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其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驱动力矩的相关曲线函数,最后基于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进行了椅上操模拟仿真,验证机构是否能够完成预期动作。

二、脊柱保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保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单式效果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健身气功·八段锦概述
        1.1 八段锦释义
        1.2 八段锦的历史渊源
        1.3 八段锦的发展与流变
        1.4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编创
        1.5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传播与发展
    2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特点
        2.1 形与神合,气蕴其中
        2.2 质朴端庄,简便效宏
        2.3 动静相兼,练养相合
        2.4 舒展柔和,圆活连贯
    3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健身机制
        3.1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形的锻炼
        3.1.1 四肢导引法
        3.1.2 脊柱导引法
        3.1.3 躯干导引法
        3.2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气的锻炼
        3.2.1 以形引气
        3.2.2 以意引气
        3.2.3 以息引气
        3.3 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神的锻炼
        3.4 小结
    4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及习练要点
        4.1 两手托天理三焦
        4.2 左右开弓似射雕
        4.3 调理脾胃须单举
        4.4 五劳七伤往后瞧
        4.5 摇头摆尾去心火
        4.6 两手攀足固肾腰
        4.7 攒拳怒目增气力
        4.8 背后七颠百病消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前言
    1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1 研究的内容
        1.2 研究的意义
    2.功法实验研究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对象
        2.3 检测部位
        2.4 检测项目
        2.5 实验步骤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项目测试注意事项
    3.实验仪器及操作方法
        3.1 红外仪器
        3.2 太赫兹波仪器
        3.3 脑电波仪器
        3.4 脉搏波仪器
    4 八段锦实验数据结果
        4.1 两手托天理三焦
        4.1.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1.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1.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1.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1.5 讨论与分析
        4.2 左右开弓似射雕
        4.2.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2.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2.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2.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2.5 讨论与分析
        4.3 调理脾胃须单举
        4.3.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3.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3.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3.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3.5 讨论与分析
        4.4 五劳七伤往后瞧
        4.4.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4.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4.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4.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4.5 讨论与分析
        4.5 摇头摆尾去心火
        4.5.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5.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5.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5.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5.5 讨论与分析
        4.6 两手攀足固肾腰
        4.6.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6.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6.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6.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6.5 讨论与分析
        4.7 攒拳怒目增气力
        4.7.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7.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7.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7.4 脑电波检测结果
        4.7.5 讨论与分析
        4.8 背后七颠百病消
        4.8.1 红外热成像结果
        4.8.2 太赫兹波检测结果
        4.8.3 脉搏波检测结果
        4.8.4 脑电波实验数据
        4.8.5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总结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健身气功·八段锦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应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及其测量工具相关研究概述
        1 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相关研究概述
        2 以慢性腰背痛患者为中心的研究概述
        3 腰背痛结局指标常用测量工具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临床疗效评价结局指标的理论框架概述
        1 背景
        2 现有结局指标概念框架
        3 Williamson/Clarke结局框架优势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
    研究方法
        1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综合慢性腰背痛患者体验质性研究
        2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分析慢性腰背痛对北京地区患者的影响
        3 慢性腰背痛相关结局指标医患重要性评价的异同
    结果
        1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综合慢性腰背痛患者体验质性研究
        2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分析慢性腰背痛对北京地区患者的影响
        3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慢性腰背痛临床结局指标框架,探究医患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价异同
    讨论
        1 质性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2 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分析
        3 医患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价异同分析
        4 研究的意义、创新性与不足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综合慢性腰背痛患者体验质性研究检索式
    2. 访谈患者一般情况
    3. 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医患重要性评分
在学习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中医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与客观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健康与人体生命优化状态
        1.1 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
        1.1.1 现代医学对健康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健康的认识
        1.1.3 健康的定义概括
        1.2 生命优化状态的概念及其内涵
        1.2.1 生命优化状态的概念
        1.2.2 现代医学对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认识
        1.3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生命优化
        1.3.1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的内涵
        1.3.2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
        1.3.3 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的表现
    2 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
        2.1 生命优化状态调控的内容
        2.1.1 调控形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1.2 调控气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1.3 调控神使形气神三位一体
        2.2 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方法
        2.2.1 气功导引
        2.2.2 虚拟仿真生命优化系统
    3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
        3.1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
        3.1.1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形
        3.1.2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气
        3.1.3 生命优化状态的表达-神
        3.2 评估方法
        3.2.1 主观评估
        3.2.2 客观评估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1.1 受试者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受试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实验培训
        2.3 实验仪器
        2.3.1 干预仪器
        2.3.2 检测仪器
        2.4 实验室条件
        2.5 实验方法
        2.5.1 实验测试前准备
        2.5.2 测试仪器的佩戴
        2.5.3 实验实施过程
        2.6 数据提取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脑电检测结果
        3.1.1 脑电α波检测结果
        3.1.2 脑电β波检测结果
        3.1.3 脑电θ波检测结果
        3.1.4 脑电δ波检测结果
        3.2 心率变异检测结果
        3.3 脉搏波数据检测结果
        3.4 肌电数据检测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4.1 脑电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4.1.1 α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1.2 β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1.3 θ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1.4 δ波检测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2 心率变异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4.3 脉搏波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4.4 肌电检测结果讨论和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1 本文总结
    2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基于Vicon三维动作捕捉技术与表面肌电介导的AIS矫正动作评估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脊柱侧弯概述
        2.1.1 脊柱侧弯定义
        2.1.2 脊柱侧弯的病因分类与分型
        2.1.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流行病学研究
        2.1.4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病因学研究
    2.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影像学研究现状
        2.2.1 影像学检查对脊柱侧弯诊断评估的应用
    2.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治疗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手术治疗
        2.3.2 支具治疗
        2.3.3 康复治疗
        2.3.4 国内保守治疗现状、问题及展望
3 研究设计
    3.1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案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法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自然站姿椎旁肌表面肌电
    4.2 撑杆站立侧移 3D矫正和坐姿侧移 3D矫正
    4.3 Schroth强化运动和肌肉圆柱
    4.4 左、右侧桥
    4.5 俯卧左右侧腰大肌强化
    4.6 左右侧卧肺尖扩张
    4.7 不同矫形动作效果评定
5 讨论
    5.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动作Vicon相关性研究
        5.1.1 脊柱侧弯顶椎棘突皮肤标记物三维运动捕捉技术精准性分析
        5.1.2 Vicon所构建矫形动作的原则理论研究
    5.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凹凸侧椎旁肌的相关性研究
        5.2.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椎旁肌争议性分析
        5.2.2 基于平衡侧弯凹凸侧椎旁肌表面肌电比值的理论研究
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6.1 研究创新点
    6.2 本研究存在不足
7 研究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附录三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6)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
        1.1.3 自然病程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病理变化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1.7 诊断标准
        1.1.8 活动性评价
        1.1.9 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3 辨证论治
        1.2.4 中医药疗法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分组方法
        2.3.1 样本量
        2.3.2 随机化
        2.3.3 对照
        2.3.4 盲法
    2.4 治疗方案
        2.4.1 治疗耗材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2.4.6 疗程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间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3.3.2 血沉
        3.3.3 C反应蛋白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3.5.2 脊柱痛VAS评分
        3.5.3 病人总体评价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3.6.3 功能指数
        3.6.4 测量学指数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4.2.2 学术内涵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4.3.2 药对配伍
    4.4 结局指标选择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4.4.2 量表选择
    4.5 结果分析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4.6 结果讨论
    4.7 研究的创新性
    4.8 不足与展望
    4.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残疾人人权与康复训练》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1.2 翻译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第3章 文本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文本分析
        3.1.1 文本内容分析
        3.1.2 文本类型分析
        3.1.3 文本语言特点分析
    3.2 译前准备
    3.3 翻译策略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的翻译
        4.1.1 专业术语的翻译
        4.1.1.1 汉字词专业术语
        4.1.1.2 外来语专业术语
        4.1.1.3 缩略语专业术语
        4.1.2 中日同形词的翻译
        4.1.2.1 词义相近
        4.1.2.2 词义不同
    4.2 句内注的翻译
        4.2.1 同义替换
        4.2.2 列举
        4.2.3 补充信息
        4.2.4 解释说明
        4.2.5 概括总结
    4.3 长句的翻译
        4.3.1 逻辑复杂长句的翻译
        4.3.2 长定语长句的翻译
第5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总结
    5.2 翻译感想
    5.3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8)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老年创伤人群脆弱指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一) 老年创伤脆弱性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相关概念界定
    二、课题来源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一) 老年创伤患者伤情特征及城乡差异分析
        (二) 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构建
        (三) 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验证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回顾
        (二) 病案首页信息采集
        (三) 问卷调查
        (四)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
        (五) 统计分析
    六、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老年创伤患者伤情特征及城乡差异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一) 调研对象
        (二) 调研内容
        (三) 调研方法
        (四) 统计分析方法
        (五) 城乡地理分布
    二、结果
        (一) 人口学特征
        (二) 住院情况
        (三) 伤情诊断情况
        (四) 脆弱性相关指数分析
        (五) 城乡差异分析
    三、讨论
        (一) 人口学特征
        (二) 住院情况
        (三) 伤情诊断情况
        (四) 脆弱性相关指数分析
    四、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构建
    一、伤情特殊性分析与问题提出
        (一) 老年创伤患者伤情特殊性分析
        (二) 现有脆弱性评价方法存在不足
        (三) 老年创伤脆弱性指数构建需求
    二、方法与步骤
        (一) 脆弱性指数构建方法
        (二) 脆弱性指数构建步骤
    三、结果
        (一) 老年创伤患者脆弱分组情况
        (二) 影响脆弱性的ICD-10筛选与赋值
        (三) 老年创伤脆弱指数界值确定
    四、讨论
        (一) 老年创伤患者脆弱分组情况
        (二) 影响脆弱性的ICD-10筛选与赋值
        (三) 脆弱与非脆弱分组界值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ICD-10的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验证
    一、患者伤情特征比较
        (一)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伤情特征比较
        (二) 不同脆弱程度患者的伤情特征比较
    二、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预测预后结局情况
        (一) 老年创伤患者离院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二) 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预测离院方式情况
    三、老年创伤脆弱性指数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四、讨论
        (一) 患者伤情特征比较
        (二) 老年创伤脆弱指数预测预后结局情况
        (三) 老年创伤脆弱指数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
    五、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脆弱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脊督学说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绪论
    1.1 韦贵康简介
    1.2 脊督学说和相关概念
        1.2.1 学说和中医学说
        1.2.2 脊督学说
    1.3 脊督相关及脊柱相关疾病研究概况
        1.3.1 脊督相关的研究
        1.3.2 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
2.脊督学说的学术渊源
    2.1 中医对脊骨的认识
        2.1.1 脊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2.1.2 脊柱病症
    2.2 督脉理论
        2.2.1 督脉的循行路线
        2.2.2 督脉的功能
        2.2.3 督脉病证
    2.3 现代医学对脊柱的认识
3.脊督相关学术思想
    3.1 脊督一体,相依相协
        3.1.1 脊督结构一体性
        3.1.2 脊督功能统一性
        3.1.3 脊督病理整体性
    3.2 脊督脏腑,相关相联
    3.3 正脊通督,通督补肾
    3.4 养生保健,脊督为要
        3.4.1 保持正确姿态
        3.4.2 预防外邪侵袭及脊柱外伤
        3.4.3 进行适当脊柱功能锻炼
        3.4.4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4.脊督相关疾病的论治
    4.1 病因病机
    4.2 证候特点
    4.3 特色治疗
    4.4 预后转归
    4.5 病案举例
5.脊督学说特色及贡献
    5.1 学说特色
        5.1.1 把握整体
        5.1.2 融古通今
        5.1.3 传承创新
    5.2 学说贡献
        5.2.1 中医特色融入现代科学理论的典范
        5.2.2 拓宽脊柱病损的诊治思路
        5.2.3 为其他疾病诊疗提供新思路
6.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韦贵康教授学术思想及特色手法治疗研究概述
    1.韦贵康教授简介
    2.学术思想概述
        2.1 督-柱学说
        2.2 六不通与六通理论
        2.3 姿态失衡论
        2.4 顺生理,反病理
    3.特色手法
    4.三联治疗
    5.相关研究
    6.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新型保健办公椅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久坐行为的现状
        1.3.2 久坐中断干预方式的现状
        1.3.3 办公椅的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保健办公椅的设计
    2.1 久坐行为与久坐间断干预的影响
    2.2 椅上操的选取
    2.3 基于人机工程学座椅的确定
        2.3.1 人机工程学概述
        2.3.2 保健办公椅基本尺寸的确定
        2.3.3 保健办公椅自由度及转动范围的确定
    2.4 保健办公椅的结构设计
        2.4.1 方位特征集理论基础
        2.4.2 腰部结构基于方位特征集的拓扑结构综合
        2.4.3 保健办公椅总体结构方案
    2.5 保健办公椅结构分析
        2.5.1 腰部机构方位特征集分析
        2.5.2 腰部机构驱动副的选定
        2.5.3 约束度及耦合度分析
    2.6 腰部混联机构限位尺寸设计
        2.6.1 腰部前屈后伸的尺寸设计
        2.6.2 腰部左右侧屈的尺寸设计
        2.6.3 腰部左右旋转的尺寸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健办公椅的运动学分析及工作空间分析
    3.1 概述
    3.2 位置逆解分析
        3.2.1 腰部混联机构位置逆解分析
        3.2.2 颈部位置逆解分析
    3.3 位置正解分析
    3.4 角速度分析
    3.5 角加速度分析
    3.6 实例分析
    3.7 保健办公椅的工作空间分析
        3.7.1 概述
        3.7.2 约束分析
        3.7.3 工作空间分析流程
        3.7.4 实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保健办公椅的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保健办公椅虚拟样机
        4.2.1 创建虚拟样机三维模型
        4.2.2 创建几何约束模型
    4.3 运动学仿真分析
        4.3.1 坐位身体前后移动运动学仿真分析
        4.3.2 坐位身体左右移动运动学仿真分析
        4.3.3 坐位转体运动学仿真分析
        4.3.4 四向点头运动
    4.4 动力学仿真分析
    4.5 椅上操模拟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脊柱保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单式效果实验研究[D]. 谌志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应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D]. 张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医人体生命优化状态的调控与客观表达研究[D]. 肖微.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Vicon三维动作捕捉技术与表面肌电介导的AIS矫正动作评估与分析[D]. 陈彦求. 广州体育学院, 2021(12)
  • [5]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残疾人人权与康复训练》翻译实践报告[D]. 张伊铭.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8]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的老年创伤人群脆弱指数构建研究[D]. 赵方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9]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脊督学说的整理研究[D]. 卢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新型保健办公椅的设计与研究[D]. 莫玲玲.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脊柱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