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家中10件大事盘点(上)

2004年家中10件大事盘点(上)

一、盘点2004年度家居10件大事(上)(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柴玥[2](2019)在《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慕课借助互联网在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生产、传递与应用的革新,增强了知识的流动、分享与传播,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边界,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对于其知识传播的基本特征、构成要素与作用机制缺乏深刻认识,使得慕课在开发应用及效果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本文以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5W传播模式理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效率与公平等理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高等教育中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基本特征、要素关系与效果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总结一般规律,指导我国慕课的本土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慕课、知识传播、传播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划分慕课知识传播要素,从高等教育知识传播模式发展的角度,结合慕课发展的现实基础,构建了“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绘制传播模式图。研究指出,在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下,“学生中心”的模式特性使主体与客体关系发生多角色转化;“网络场景”的模式特性使传播渠道影响内容,形成多学科知识关联网络;“交互学习”的模式特性使慕课知识“狭义-广义”的两层传播效果通过效率与公平程度得以探测。我国慕课发展一方面受慕课知识传播模式一般规律的影响,一方面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在主体与客体方面,应深化混合教学改革,促进慕课教学主体对慕课的认知与应用;增强技术保障,改善教师开发及应用慕课的便利性;加快学分认证,提升客体学习投入度。在渠道与内容方面,应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实施系统化国际化战略;挖掘平台服务性功能;加快平台盈利模式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传播效果方面,应完善知识传播支持机制;加强质量提升的保障措施;提升慕课学习的效率与公平。论文形成了如下创新点:首先,基于传播模式理论构建慕课分析框架,提出慕课形成了“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知识传播模式。其次,从整体评价慕课知识传播效果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研究狭义-广义两层次知识传播效果的分析框架。最后,基于慕课开放数据分析,指出在狭义效果上,慕课知识传播学业成就潜力巨大,学业过程效率较高,但在广义效果上,慕课知识传播还没有真正改善不同学习者群体的公平程度。

计婷婷[3](2019)在《哈佛分析框架下的GLDQ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实体行业的主流,我国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也充分意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制造业强国战略纲要文件——中国制造2025》,将中国制造业直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家电行业作为制造业的代表行业之一,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状况。财务分析是财务活动的核心要义。财务分析基于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内部和外部环境。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我们可以评估企业的过去和现在,预测企业的未来。只有准确及时的财务分析才能有助于公司的发展。哈佛分析框架从战略分析入手,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自身的利弊、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合理预测企业的发展方向。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阐述哈佛分析框架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介绍家电行业的现状,分析GLDQ基本概况和财务状况;第四章,对GLDQ进行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第五章,对上述分析进行概括和总结并从中得到启示。本文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哈佛分析框架,以GLDQ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与家电行业的特点和现状,选择2014年至2017年发布的公司外部财务数据,从企业战略、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不同的层次和方位,对GLDQ公司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分析的概括和总结,可以为改善和加强家电行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提供参考。

弹汰[4](2018)在《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文中认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期。40年改革开放,不仅全面改变了中国,更深刻影响了世界。林业产业作为实施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多个方面推出重磅举措,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方案。为此,特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的40个关键词,或只能浮光掠影,表达一孔之见,但求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或思路,为助推林业产业发展尽绵薄之力。——本刊转自中国网

刘子莹[5](2018)在《美丽乡村背景下社会公益组织传播策略研究 ——以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当前广大乡村遗留下垃圾围村、河流污染、无序建设以及文化衰落等诸多问题,尤其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我国乡村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为解决此困境,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概念。其中,社会公益组织利用新旧媒介工具沟通社会公众,整合政府、企业等各界资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媒介传播策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乡村价值生态链,从而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对于乡村公益组织的研究便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基于大量的参与式调查以及访谈所获一手资料,运用议程设置、框架理论等研究工具,本文将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这一典型的乡村公益组织用作研究蓝本。结合绿盟“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公益实践,从传播内容、媒介策略这两方面入手,并探究其传播策略的创新点,归纳出了绿盟的公益传播模式,包括其议题设置模式,主要阐明了社会公益组织作为意见领袖进入受众视野的方式,以及多要素互动的网状传播模式,帮助厘清了绿盟与媒介、政府、企业、公众五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此外,通过与同类社会公益组织古村之友作对比研究,分析两者在组织定位、传播模式等方面的异同点,探究各自不同的公益传播特点。通过研究发现,绿盟以“公益推动、政府启动、内生驱动、乡村主动、社会联动”的五个动力机制作为创新点,首次提出了“绿币(公益积分)”平台概念,开办公益学院,在美丽乡村环保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其在互联网平台运营、传播内容原创性等方面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大部分乡村公益组织在传播中所面临的困境。本文在最后提炼出对绿盟等乡村公益组织的传播策略提升建议,希望能够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社会公益组织的公益品牌打造与项目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晓芳[6](2018)在《视觉传播语境下图解新闻研究 ——以人民网《图解新闻》两会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视觉技术推动、媒体转型、受众读图需求以及商业资本入驻的多元合力下,图解新闻成为视觉传播时代的必然产物。作为以图像为核心表达媒介的新闻形态,图解新闻实现了由文字主导型向图像主导型的转变,人们从对新闻的信息需求逐渐向追求快感的视觉消费升级,媒体从营造注重时效的新闻“现场”感向强调融合时空逼真参与感的视觉“在场”场景过渡。在以人民网两会《图解新闻》报道为考察对象的传播实践中,《图解新闻》紧紧围绕全国“两会”的议程做出相应的报道,从内容生产和视觉呈现两个方面展现其视觉传播优势。内容生产方面,图解新闻借助文字、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融合大量的新闻信息,以一张图为载体对新闻进行多角度全景再现;通过逻辑提炼和归纳总结,对新闻事实进行图画串解,深入探索新闻事件背后的实质;在新闻用语上贴合网民习惯,对政治语言通俗化转译,使高层思维落地生根。视觉呈现方面,通过强调色彩和构图的版面平衡运作突出图解新闻的两会“悦读”体验;通过注重文字和图像各取所长进行双重编码产生的联合力量来突出图解新闻的两会“易读”风尚。当然,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图解新闻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新闻细节刻画不足、“图解”模式同质化、传播手段取代传播内容的泛视觉化趋势等都可能成为制约图解新闻可持续发展的阻碍,这些都应该引起重视。未来,图解新闻应朝向更加简单直接的扁平化信息展示方式演进,向视觉元素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同时也应加强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为后续图解新闻制作积累素材,并提供更多创新视角。

郝佩林[7](2018)在《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镇生活》文中研究指明苏州评弹,包括评话和弹词,俗称大书和小书,孕育于江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南宋以降,民间说书逐渐萌发、成型,奏演于江南城乡社会。明代中期之后,江南乡镇勃兴,乡村工商业繁盛,商品经济活跃,文化和社会风气丕变,城乡娱乐需求骤增,为苏州评弹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时至晚清,苏州评弹演艺渐臻成熟。清前期出现的光裕公所在太平天国乱后得以恢复,它以组织的力量整顿评弹行业,规范江南城乡演出秩序。20世纪20、30年代前后,江南乡镇评弹说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乡镇书场炽盛,艺人咸集,演出络绎不绝,普通民众以欣赏评弹为乐,苏州评弹由此逐渐融入了江南乡镇社会的日常生活。抗战爆发后,在沦陷区以及国民党政权统治末期的江南城乡,苏州评弹的演出或者畸形繁荣,或者乱象丛生,艰难存在。从近世以来江南乡镇评弹演出的演变脉络,不难看出,苏州评弹始终是江南乡村民众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评弹艺人主要在乡镇茶馆展示才艺,是为茶馆书场。乡镇书场是江南文化生态的伴生物,以其经营及承演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专营书场、兼营书场、混场子和临时书场等不同类型,满足了不同情况下的民众需求。乡镇民众多把乡镇茶馆作为获取资讯的平台、休闲娱乐的空间和社区政治的园地。其间相对稳定的客源、小本经营之道和经济实惠的消费水平,促成了茶馆与书场的结缘。由此,密布的水乡茶馆不仅为评弹展演提供了物化空间,也因为这种展演蔚成江南乡镇社会崇文重艺、知音谙吕的评弹民间生态。从空间格局考察,乡镇书场具有不同层次,评弹风尚浓郁、名家响档荟集的乡镇“老码头”联络成网,侧面反映了江南乡镇社会的文化发达程度,而在广阔的城乡,密布的水网、错落的乡镇和便捷的舟楫又十分有利于各层次书码头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城乡之间不断传递着社会文化信息。在乡镇书场运作中,作为经营者,场东负责打理书场日常运作的各项业务。场东常常远赴苏州、上海等都市茶会礼聘说书先生;同时,场东努力妥善处理各方人脉关系,营造安稳的运营环境,训练手下堂倌,着力提升书场服务质量。场东与远道而来的评弹艺人关系复杂,或愉快合作,或互相抵牾,不一而足。凡此种种,在江南乡镇社会呈现出城乡交流的生动面相。另一方面,场东对书场设施的安排以及空间的布置,尤其是“状元台”、“戤壁客”等书场安排体现了特定的社会价值与象征意义。场东的书场运作在江南乡镇社会营造了多种社会角色沟通的社会空间,演绎出江南城乡交流的多样化方式。艺人是乡镇评弹演艺的主体与核心要素。在江南乡镇码头上,既有往来于城乡的响档名家,也有初试啼声的新手,更有长期驻留乡镇的码头老虎和乡村漂档。他们在演艺、谋生的同时,不断汲取地方性知识,将共同体生活元素化入说唱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评弹民间技艺,亦底定了评弹艺术面向乡村的艺术旨趣。艺人在精进艺术的同时,也参与了地方生活。艺人们儒雅稳健的台风和感恩慕义的行谊在乡镇社会中型构出“先生”般的形象;书场内外,艺人与听客、地方威权等群体围绕艺术品鉴、演出秩序等方面展开互动、角逐;艺人同道之间结纳资助,敌档竞艺。活跃于乡码头上的诸种角色表演显现了江南城乡社会关系的鲜活态。最后,作为江南乡民日常休闲的听书,在娱乐乡民的同时,亦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苏州评弹的展演节律深度嵌入了乡村日常生活之中,衍为水乡民众慢板化的生活样式。听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着乡村的社会纽带,艺人、听客之间交游唱和同时生成以听书为乐的听众共同体。更重要的是,评弹说唱不仅模铸乡民生活样式,而且陶冶着乡民的观念情趣。评弹说唱使江南乡民们在艺术审美中体悟着忠、孝、节、义的精英思想,沟通了大小传统两个思想境域。鉴于乡镇社会生活的传统性,部分民国知识精英致力于缩短文明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的距离;江南乡镇评弹的近代改良正体现了这样的努力。本文重点关注的既非评弹的文学艺术特性,亦非单纯述说苏州评弹的近代演变过程,而是将其置于近代社会发展的脉络中,确认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方位和社会功能。透过苏州评弹在江南乡镇社会中的实态运作,揭示其与江南乡民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苏州评弹在江南城乡之间的流动,考察其在沟通江南城乡生活中的历史作用。惟其如此才能显示社会史的整体视野。

魏少华[8](2017)在《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交媒体是基于Web2.0技术平台,用户可以实现浏览、下载、上传、分享、评论、即时通讯、在线交友等功能的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既具有社交功能又具有信息发布的媒体功能。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是指社交媒体中关于话题的所有功能。"话题"功能是社交媒体社交功能和媒体功能的集中体现。本研究从巴赫金、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哈贝马斯等人的"对话理论"的视角,对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进行了关注和研究。根据对话理论,一种真正的"对话"表现在以下几点:对话首先是人与人关系的建立;社会需要一个自由对话的"公共空间";对话的双方需要具有"主体间性"关系;对话既具有"向心力",又具有"离心力";对话中的"大型对话"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复调"对话;在对话中"复调"与"狂欢"成为平等对话的表现。依据"对话理论"的主要观点,研究中把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分为:网民群分功能;网络社区构建功能;话题发布功能;话题聚合、发现功能;话题传播与扩散功能;话题讨论、互动功能等六大功能。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是对对话理论观点的实践与诠释。论文根据每一种"话题"功能与"对话理论"观点的对应性,分章节论述了该"话题"功能在社交媒体中的发展运营状况及对新闻对话的影响。文章从第三章到第八章,依据第二章中对社交媒体六大功能的划分,对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的"对话性"进行了分析。论文分析了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的技术表现对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的影响。Web1.0时代,大多数人以及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网络内容的构建权利,如同传统媒体时代一样,主要掌握在有技术权限和话语权限的部门和机构以及少数个人手中。Web2.0的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颠覆了 Web1.0网络传播的模式和理念,它开放了网络内容构建的权限,普通用户成为社交媒体内容的贡献者和构建者。所以,与其说Web2.0是网络技术的革新,不如说是网络传播理念的变革。社交媒体中的"话题"功能让其平台中的话题变成了一条让用户彼此相连的纽带,在"六度分隔"理论的支持下,实现了人与人的汇聚、"群分"功能。在社交媒体中,人与人实现了对话关系的建立,实现了网络中人与人的相遇。社交媒体的"话题"系统具有网络社区的构建功能,让话题平台中的人们通过话题系统组成不同的社区。这种社区有管理者和管理规则,人与人的联系相对多元、松散,但彼此又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这种网络社区具有自由进入、自由讨论的特点,使网络社区具有了对话理论中的"公共空间"的部分属性。但是,在网络社区中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共生其中,且公共话题讨论的参与者由于年龄、学历严重分化,造成其"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实现了用户在技术上的平等赋权,人与人在社交媒体中实现了表达权限的对等,用户"主体性"得以体现,使得用户之间开启了"主体间性"对话。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关于话题的对话与互动表现出强大的个体性特点,既有对热点话题的强大"向心力",同时又具有多元主题、多元表达,以"去中心"为特点的"离心力"。社交媒体中的话题讨论呈现出主体多元、主题多元、话语表达多元的"复调"状态。匿名掩盖下的网络讨论,出现了众声喧哗的"狂欢"状态。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的"复调"与"狂欢"状态,给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在于它让信息传播回归了多元对话式传播;消极影响则是信息"狂欢"常带来谣言传播、网络暴力、信息茧房等各种问题,对受众认知形成新的干扰。总之,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对公共讨论、网络公共空间的构建和新闻传播等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问题。

晏碧[9](2017)在《网络消费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以“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为背景》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写入“新经济”一词,2017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维权年主题确定为“网络诚信消费无忧”。短短两年时间,“互联网+”新业态发展迅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互联网+”可谓功不可没。但泥沙俱下的互联网经济难免有“成长的烦恼”,其虚拟形态下的网络消费让一些不法商家心存侥幸,以假乱真、虚假促销、信息泄露等侵权问题频频发生。法律是治国理政之重器,它不仅要解决现实生活所面临的问题,还要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特别是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功能。“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对“互联网+”发展中面临的热点法律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笔者试图透过“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网络消费领域突显的问题,寻求背后的规则发展路径,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监督、惩罚、预警、教育等多个维度展开探索,同时借助热点事件和案例,管窥当前网络消费领域存在的法律与规则环境,盘点新规则、新做法,既立足我国实情,又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在“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路径和举措。具体研究分为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重在说明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选题背景,对比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找出国内在网络消费领域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不足,便于域外经验借鉴。梳理论文写作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简要说明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网络消费的概况。从“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的网络消费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对“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前后网络消费现状进行比较。结合国家政策、立法趋势和“互联网+”模式下的新业态发展现状、网络经济和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分析我国“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比国内外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制现状,通过查阅资料,梳理欧盟、美国、德国、日本等针对互联网市场制定、出台的法律、规章、指导性意见或原则,对比我国在互联网领域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深入分析国内和国际社会在立法体系、立法思想和维权路径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下文构建维权思路提供域外经验。第三部分主要采用“以案说理”的“套路”,结合网络消费领域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深入剖析“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网络消费面临的虚假宣传、网络售假、网络诈骗、在线信息披露不完善、霸王条款、垃圾信息、个人隐私泄露、侵权责任难认定、售后服务不配套、退款难、发货迟缓、退换货难、不发货、订单取消等困境,深入剖析问题,说明完善网络消费领域维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四部分重点结合网络消费面临的诸多困境,尝试构建“互联网+”新形态下网络消费法律保护的路径选择及方法举措。提出结合“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完善立法思路、完善监管执法体系、构建多元维权机制的路径举措。在立法思路上主动适应“互联网+”新常态,注重立法的前瞻性和特殊性,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中心,兼顾维护网络消费市场平衡;在网络消费市场监管执法体系上,结合“互联网+”探索监管新路径,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效率,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在维权机制上主动适应“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多元维权机制,完善“互联网+新媒体”预警、普法机制,形成“跨界”联动、社会共治的长效保护机制。以期能在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有所拓展,为网络消费营造一个安全、放心、舒心的环境。

代兵[10](2017)在《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起,纸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各地隶属于政府宣传部门的报社,通过改变报纸的经营方式,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实力,逐步发展成为报业集团。然而,随着互联网、移动端等新型媒体的出现,对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给予强烈冲击,报业经营利润日趋下滑,报业集团急需经营战略转型。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是我国首个“企业法人”身份的报业集团,所在的黑龙江省目前正“爬坡攻坚”,处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期。本文以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此前所采取的经营战略、当下面临的经营困境,以及近年来在经营战略转型上的尝试和突破,利用企业战略与决策的相关理论,充分运用PEST分析法对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报业集团战略转型的思路,提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战略转型的几种对策。

二、盘点2004年度家居10件大事(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盘点2004年度家居10件大事(上)(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慕课研究现状
        1.2.2 国内慕课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慕课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问题及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问题
        1.3.2 慕课
        1.3.3 知识传播
        1.3.4 传播模式
    1.4 理论基础
        1.4.1 5W传播模式理论
        1.4.2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1.4.3 教育效率与公平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2 技术路线
2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构建
    2.1 慕课知识传播要素划分
        2.1.1 5W模式下的知识传播基本要素
        2.1.2 慕课知识传播要素的三层次
    2.2 高等教育知识传播模式的变革
        2.2.1 “教师中心线性传播”的传统知识传播模式
        2.2.2 “师生互动资源开放”的远程知识传播模式
    2.3 “学生中心场景交互”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解析
        2.3.1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
        2.3.2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阐释
        2.3.3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特点
    2.4 小结
3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主体与客体分析
    3.1 教师主体性的功能翻转
        3.1.1 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3.1.2 由教学向导学的功能拓展
        3.1.3 主体隐性作用实现渠道
    3.2 学习者客体中心性的确立
        3.2.1 知识传播过程前期
        3.2.2 知识传播过程中期
        3.2.3 知识传播过程后期
    3.3 主客体的交互作用
        3.3.1 教师可成为媒介学习者
        3.3.2 教师可成为知识学习者
        3.3.3 学习者可成为局部教学主体
    3.4 小结
4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渠道与内容分析
    4.1 慕课知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发展
        4.1.1 三大主流慕课平台的发展模式
        4.1.2 新型慕课平台的多样化发展路径
        4.1.3 慕课学位教育推进举措
    4.2 慕课知识传播内容的多学科关联
        4.2.1 课程关联网络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4.2.2 课程关联网络中心节点
        4.2.3 课程关联网络局部核心节点
        4.2.4 课程关联网络的跨学科属性
    4.3 渠道与内容的相互影响及其效果
        4.3.1 互联网属性与知识单元化
        4.3.2 用户服务与知识持续学习
        4.3.3 产权政策与知识共享
    4.4 小结
5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的效果分析
    5.1 分析框架
        5.1.1 慕课知识传播模式效果的两层次特性
        5.1.2 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的慕课两层次效果分析
        5.1.3 慕课知识传播效果分析框架图
    5.2 效率视角的慕课知识传播狭义效果分析
        5.2.1 慕课学业成就分析
        5.2.2 慕课学业过程分析
    5.3 公平视角的慕课知识传播广义效果分析
        5.3.1 慕课知识传播的机会公平分析
        5.3.2 慕课知识传播的过程公平分析
        5.3.3 慕课知识传播的结果公平分析
    5.4 小结
6 基于知识传播模式优化的慕课本土化发展对策
    6.1 持续激发慕课主客体活力
        6.1.1 慕课知识传播主客体现存问题
        6.1.2 我国慕课主客体活力激发措施
    6.2 强化慕课渠道内容联动
        6.2.1 知识传播渠道与内容的现存问题
        6.2.2 渠道与内容联动机制完善路径
    6.3 提升慕课知识传播效果
        6.3.1 慕课知识传播效果的现存问题
        6.3.2 促进慕课学习效率与公平的建议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哈佛分析框架下的GLDQ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哈佛分析框架的相关内容
    2.1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容
        2.1.1 战略分析
        2.1.2 会计分析
        2.1.3 财务分析
        2.1.4 前景分析
    2.2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点
        2.2.1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2.2.2 哈佛分析框架相对于传统财务分析的优势
第3章 家电行业及GLDQ公司的基本情况
    3.1 家电行业现状
    3.2 GLDQ公司基本概况
    3.3 GLDQ公司财务状况
第4章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GLDQ公司财务分析
    4.1 战略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中观产业环境分析
        4.1.3 微观竞争分析
    4.2 会计分析
        4.2.1 识别主要的会计政策和项目
        4.2.2 分析主要的会计政策和项目
    4.3 财务分析
        4.3.1 偿债能力分析
        4.3.2 营运能力分析
        4.3.3 盈利能力分析
        4.3.4 成长能力分析
    4.4 前景分析
        4.4.1 GLDQ公司的前景预测
        4.4.2 GLDQ公司的风险预测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
        5.2.1 对GLDQ公司的启示
        5.2.2 对同行业公司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4)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
开放
领导
立法
承包
探索
绿化
治理
资源
防灾
法治
转型
造林
市场
科技
持续
生态
招商
传播
协作
林改
家居
“入世”
出口
展会
升级
产业
信息
宣传
组织
集群
责任
扶贫
研发
加工
品牌
服务
旅游
发展
后记:
    从林习尚承载未来——中国林业产业发展40年

(5)美丽乡村背景下社会公益组织传播策略研究 ——以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学术意义及实用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设计
        一、参与式调查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分析法
第一章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概况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政策驱动
    第二节 乡村公益组织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的发展概况
        一、绿盟缘起:对乡建问题的洞察
        二、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的公益传播策略分析
    第一节 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的传播内容
        一、推广乡村文化品牌
        二、宣传相关乡建政策
        三、普及绿色环保公益理念
    第二节 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的媒介策略
        一、传统媒体构建传播话语
        二、搭建新媒体传播“舆论场”
        三、运用第三方公益众筹平台
    第三节 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的传播创新点
        一、媒介建构:塑造绿色乡建公益品牌形象
        二、意见领袖:创办公益学院,培养榜样性慈善家
        三、社会动员:以“绿币”平台动员受众参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盟与同类型社会公益组织传播模式对比分析
    第一节 绿盟的公益传播模式分析
        一、绿盟的议程设置模式
        二、多要素互动的网状传播模式
    第二节 同类型社会公益组织对比分析
        一、古村之友:互联网PNPP公益传播模式
        二、绿盟与古村之友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的公益传播问题分析
    第一节 新媒体浪潮下“绿盟”的传播困境
        一、过于依赖传统媒体
        二、自有平台运营能力有待提升
    第二节 绿盟的传播内容同质化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社会公益组织传播策略提升建议
    第一节 提炼品牌故事,打造乡建公益传播符号
    第二节 完善自有平台运营机制,联结城市人共同参与
    第三节 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多维度的乡建公益传播主体
    第四节 引进传播专业人才,建立新媒体传播矩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视觉传播语境下图解新闻研究 ——以人民网《图解新闻》两会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1.视觉传播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2.图解新闻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视觉传播时代的图解新闻
    (一)视觉传播时代到来
        1.何为视觉传播
        2.视觉传播相关理论
    (二)视觉传播时代图解新闻的出现
        1.图解新闻概述
        2.视觉传播时代图解新闻产生的动因
        (1)图像技术搭建新闻可视化桥梁
        (2)媒体转型促进新闻报道形式革新
        (3)受众需求推动新闻图像化表达
二、图解新闻的“视觉转向”特征
    (一)从文字主因向图像主因转变
        1.以图为主,易文为辅
        2.力量重组—图像即为权力
    (二)从信息消费向视觉消费升级
        1.“看”本身成为一种消费
        2.新闻外化为视觉消费符号
    (三)从视觉“现场”向视觉“在场”过渡
        1.实时的新闻视觉“现场”感
        2.时空融合的新闻视觉“在场”感
三、图解新闻的视觉传播实践——以人民网《图解新闻》两会报道为例
    (一)《图解新闻》——人民网“两会”报道的视觉先锋
        1.人民网“两会”视觉报道历程
        2.《图解新闻》栏目的创立及其“两会”报道
    (二)人民网两会图解新闻的内容生产策略
        1.全景再现,彰显广度
        2.逻辑解读,彰显深度
        3.语言通俗,彰显直观
    (三)人民网两会图解新闻的视觉呈现策略
        1.版式布局平衡运作,打造两会“悦读”体验
        (1)色彩平衡
        (2)构图平衡
        2.图文“双重编码”,建构两会“易读”风尚
        (1)文字和图像各有所长
        (2)文字与图像的联合力量
四、图解新闻的理性审视及其视觉传播发展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1.新闻细节刻画不足
        2.“图解”模式同质化
        3.泛视觉化问题及其浅阅读困境
    (二)未来发展趋势
        1.载体扁平,视觉多元
        2.良性互动,服务增值
        3.相关数据库的建设逐步跟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镇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江南乡镇评弹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明清评弹的乡村成长
        一、苏州评弹的乡村起源
        二、明清市镇勃兴与评弹成长
        三、晚晴评弹行业规范的确立
        四、明清时期评弹流播特点
    第二节 民国前期乡镇评弹的繁盛
        一、乡镇书场炽盛
        二、艺人咸集乡镇
    第三节 民国中后期乡镇评弹演艺衰像
        一、沦陷时期乡镇评弹的畸形存在
        二、民国末期乡镇评弹的艰难维持
第二章 书场:乡镇社会公众空间
    第一节 江南文化生态中的茶馆书场
        一、茶馆:公众空间之节点
        二、茶馆与书场的结缘
        三、评弹的民间社会生态
    第二节 乡镇书场的类型
        一、专营书场
        二、兼营性书场
        三、混场子和临时书场
    第三节 乡镇书场的空间格局
        一、乡镇“老码头”
        二、乡码头网络
第三章 乡镇场东的经营策略
    第一节 场东的运作
        一、书场环境的营造
        二、艺人延聘与利益分配
        三、“龙园”标准:梅李场东瞿老四的经营
    第二节 场东经营的社会性表达
        一、书场陈设的社会性
        二、“状元台”的象征意义
        三、“戤壁客”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场东与艺人的关系
        一、场东与艺人的合作
        二、场东与艺人的抵牾
第四章 评弹艺人的乡镇演艺生涯
    第一节 艺人的乡野生存
        一、艺人群体的生活状态
        二、乡镇艺人的身份表达
    第二节 曲艺的乡村取向
        一、地方性知识
        二、共同体生活的参与
        三、独特的民间技艺
    第三节 同埠艺人的关系模式
        一、同道之结纳
        二、乡码头上的敌档
    第四节 往来于江南城乡
        一、新手试艺乡码头
        二、名家响档出码头
        三、“码头老虎”与乡镇漂档
        四、会书与乡村书艺
    第五节 艺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一、书台上下的艺术品鉴
        二、艺人与地方威权角力
第五章 乡镇评弹展演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听书与乡民休闲
        一、听书与休闲节律
        二、作为休闲方式的听书
    第二节 听书与乡民交往
        一、乡村听众共同体
        二、听书与日常交往方式
    第三节 乡镇评弹与日常教化
        一、别样的“非现代性”体悟
        二、民间艺术的观念陶冶
        三、融入共同体的艺术感知
        四、说书改良与乡民教化
余论:民间艺术与近代江南城乡生活
参考文献
附录:评弹专用术语集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总体框架
    四、本研究基本概念界定
    五、研究目的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社交媒体及其对话理论视域下的"话题"功能
    第一节 社交媒体的概念、分类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
        二、社交媒体的分类
    第二节 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概况
        一、社交媒体的发端:电子邮件(1987)
        二、论坛、贴吧类社交媒体的发展:曙光BBS、四通利方等为代表(1991)
        三、即时通讯类社交媒体的发展:QQ、微信、易信、陌陌等为代表(1999)
        四、自媒体类社交媒体的发展:博客、播客、微博等为代表(2002)
        五、SNS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人网、开心网等为代表(2005)
        六、垂直社区的发展:豆瓣、lofter等小众兴趣社交为代表(2005)
        七、协同出版类社交的发展:百科、知乎等问答社交为代表(2006)
    第三节 对话理论与社交媒体"话题"功能
        一、对话理论发展脉络及其主要观点
        二、对话理论与社交媒体"话题"功能
第三章 网民汇聚与"群分"功能与网络对话关系建立
    第一节 话题,社交媒体中网民汇聚的纽带
        一、社交媒体用户汇聚基本情况
        二、社交媒体用户汇聚的"对话性"需求
    第二节 社交媒体"话题"的用户"群分"功能
        一、"自助式"系统"群分"
        二、平台定位式用户"群分":平台选择+用户自助
        三、基于"话题"贡献度用户"群分"
        四、基于"话题"技术采纳的"群分"
    第三节 社交媒体"群分"功能与网络对话关系的建立
        一、"群"是网络社会形成的基础
        二、"群"是网络对话中"人与人的相遇"
        三、社交媒体"圈层化"人际对话具有平台互通性
    第四节 群体用户调研: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
        一、2015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网络调研
        二、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访谈发现
第四章 "话题"的社区构建功能与网络"公共空间"构建
    第一节 关于对话的"公共空间"概念梳理
        一、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二、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三、泰勒《现代社会想象》
        四、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第二节 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的形成
        一、"物理社区"的衰落与"网络社区"的崛起
        二、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的构建措施
        三、基于"话题"系统的网络社区管理体制
    第三节 社交媒体"话题"公共空间构建方式及典型代表
        一、社交媒体"话题"公共空间构建方式
        二、社交媒体"话题"公共空间典型代表
    第四节 社交媒体公共话题对话主体及对话特点
        一、社交媒体公共对话主体构成
        二、社交媒体公共对话的主要特点
        三、社交媒体"话题"社区与网络公共空间构建的反思
第五章 "话题"的信息发布功能与网络"主体间性"对话
    第一节 "主体间性"与UGC理念下话题发布功能
        一、关于"主体间性"
        二、社交媒体UGC"话题"理念与"主体间性"关系
    第二节 各类社交媒体UGC"话题"发布主要方式
        一、论坛、贴吧类社交媒体"话题"发布功能
        二、微博、播客、个人空间等自媒体话题发布功能
        三、即时通讯类"话题"发布
    第三节 网民"主体间"对话案例分析
        一、徐本禹事件:社交媒体主体性显现
        二、"虐猫女"、"铜须门"事件:网民主体争议性调查行为
        三、"秦火火"事件:被滥用的主体间对话
    第四节 社交媒体自助式话题发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推动新闻互动与对话
        二、社交媒体话题发布增加了新闻"把关"的难度
第六章 "话题"的信息聚合、发现功能与对话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第一节 社交媒体"话题"聚合功能
        一、论坛类半开放社区的"话题"聚合
        二、自媒体开放社区的"话题"汇聚
        三、即时通讯类闭合式社交媒体的"话题"汇聚
    第二节 社交媒体"话题"发现功能
        一、大数据、算法:"话题"发现功能的技术支持
        二、社交媒体"话题"发现功能的实现方式
    第三节 社交媒体热点话题的主要类别
        一、新闻资讯类话题
        二、"微营销"类话题
        三、情感类话题
        四、生活百科类话题
        五、"个人秀"类话题
    第四节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对话的"离心力"和"向心力"
        一、对话的"离心力":去中心化
        二、对话的"向心力":公共话题中的舆论合力
第七章 "话题"扩散功能与"大型对话"传播分析
    第一节 社交媒体"话题"的信息扩散功能
    第二节 社交媒体"大型对话"扩散路径分析
        一、样本选择
        二、样本分类
        三、扩散路径分析
        四、研究发现
    第三节 社交媒体"大型对话"的叙事特点
        一、话题选择:显着性、公共性
        二、主题选择:时政与民生
        三、叙事框架:我的故事——大家的故事——社会的故事
        四、叙事身份:公共性利益代表身份
        五、对话范围:全媒体、多平台、互动性
第八章 "话题"互动、对话中的"复调"与"狂欢"
    第一节 社交媒体"复调"对话内容分析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发现
        三、研究结果
    第二节 网络"狂欢"下的谣言传播
        一、社交媒体中谣言"信息包裹"解析
        二、谣言传播的手段解析
    第三节 "复调"与"狂欢"中的不良现象与正义维护
        一、社交媒体"复调"对话中的不良现象
        二、社交媒体话题"正义"维护系统和机制
        三、社交媒体话题"正义"维护的法律边界和伦理边界
    第四节 "复调"与"狂欢"现象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复调"、"狂欢"现象的积极影响
        二、"复调"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第九章 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的影响及反思
    第一节 社交媒体"话题"功能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实现了对话者在网络中"在场"和"相遇"
        二、推动了"转向他人"的"主体间性"的对话
        三、多元对话形成对传统对话的补充或关系重构
    第二节 社交媒体"话题"对话功能的异化现象
        一、媒体官方账号在话题传播中的强势态度依然存在
        二、敏感话题"转身"容易,对话难
        三、"工具性"对话成为网络社区隐患
        四、社交媒体"话题"系统中的"伪传播"现象严重
    第三节 社交媒体"话题"应用的风险与防范治理
        一、网民自治与"网络暴力"的防范与治理
        二、社交媒体"话题"应用中资本控制的风险与治理
        三、社交媒体"信息茧房"效应的防范与应对
结论
    一、研究问题与结论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三、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网络消费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以“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网络消费的概况
    (一)“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网络消费的内涵
        1.“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2.网络消费的基本内涵
        3.我国“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前后网络消费的特征
        1.传统网络消费的基本特征
        2.“互连网+”新经济形态下网络消费突显的特点
        3.“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前后网络消费特征比较
    (三)国内外网络消费领域的法制现状
        1.国外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状况
        2.我国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状况
        3.国内外比较小结
二、“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网络消费面临的困境
    (一)消费者知情权面临的困境
        1.信息披露不真实
        2.刷单炒信
    (二)公平交易权面临的困境
        1.格式合同
        2.虚假促销
        3.合同履行不适
        4.网络消费欺诈
    (三)人身财产安全权面临的困境
        1.个人信息泄露
        2.交易安全无保障
        3.二维码病毒与智能设备漏洞
    (四)依法求偿权面临的困境
        1.责任主体难认定
        2.纠纷管辖权争议不断
        3.七日无理由退换货实践难
        4.售后服务不配套
        5.网络消费举证责任难
三、“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网络消费的法律保护路径
    (一)完善网络消费权益保护的立法思路
        1.立法的前瞻性与特殊性
        2.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中心
        3.兼顾维护网络消费市场平衡
    (二)完善网络消费市场监管执法体系
        1.结合“互联网+”探索监管新路径
        2.提高监管部门监管能力与效率
        3.完善评价机制,强化行业自律意识
        4.创新执法手段,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三)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维权机制
        1.结合“互联网+”创新多元化解纠纷机制
        2.建立“互联网+新媒体”预警机制
        3.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普法机制
        4.构建社会共治的长效保护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10)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目的
        (二)课题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第一节 相关理论概述
        一、经营战略
        二、核心竞争力
        三、多元化战略
        四、产业链
    第二节 相关概念概述
        一、经营模式
        二、报业经济
        三、企业结构
        四、品牌战略
        五、资本经营战略
        六、集团战略
        七、融媒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概况及经营环境分析
    第一节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介绍
        一、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历程
        二、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三、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经营现状
    第二节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与经营模式
        一、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选择
        二、“联合舰队”的经营模式
    第三节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经营困境
    第一节 现阶段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内部困境
        一、广告收入减少
        二、出版和发行减少
        三、人力成本过大
    第二节 现阶段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外部困境
        一、同类化竞争加剧
        二、新媒体拦截受众群
    第三节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经营转型的突破尝试
        一、整合采编经营资源 纵深拓展市场
        二、整合多元产业 拓展现代服务新领域
        三、加快传新融合 互联互通新矩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报业集团经营战略转型案例分析及评价
    第一节 欧美报业集团经营战略转型案例
        一、纽约时报的战略转型
        二、华盛顿邮报的战略转型
        三、瑞典地铁报集团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 国内报业集团经营战略转型案例
        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战略转型
        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战略转型
        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战略转型
    第三节 国内外报业集团各类战略转型的评价
        一、报业数字化是当下大趋势
        二、资本运营战略存在局限性
        三、多元化战略需要品牌支撑
        四、免费赠阅战略只适用独立资源报纸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战略转型对策
    第一节 以资本运营重塑多元化战略
        一、“泛多元化”后应回归主业
        二、实施品牌多元化投资战略
        三、以活动推动品牌延伸
    第二节 打破界限进行跨区域战略
        一、推动“一城一报”格局
        二、向下延伸进军县市区域
        三、打破行政界限进驻省外地市
    第三节 细分群体实施报纸分化战略
        一、依领域特色进行分化
        二、依受众群体进行分化
    第四节 尝试融媒体战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盘点2004年度家居10件大事(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高等教育中的慕课知识传播模式研究[D]. 柴玥.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哈佛分析框架下的GLDQ公司财务报表分析[D]. 计婷婷.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4]留住记忆,启创今朝——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林业产业40个关键词[J]. 弹汰. 中国林业产业, 2018(Z2)
  • [5]美丽乡村背景下社会公益组织传播策略研究 ——以广东绿盟公益基金会为例[D]. 刘子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6]视觉传播语境下图解新闻研究 ——以人民网《图解新闻》两会报道为例[D]. 王晓芳. 渤海大学, 2018(12)
  • [7]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镇生活[D]. 郝佩林. 苏州大学, 2018(01)
  • [8]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D]. 魏少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9]网络消费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以“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为背景[D]. 晏碧. 云南财经大学, 2017(10)
  • [10]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战略转型研究[D]. 代兵. 黑龙江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2004年家中10件大事盘点(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