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崔嘉爽[2](2020)在《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后,煤炭行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但是随着新一轮债转股政策的开启,煤炭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因为实施债转股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煤炭行业成为了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实施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但是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政策并非一帆风顺,政策是否适合实施及实施效果如何,不仅会受到具体政策条例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限制。所以在政策实施的每个阶段,需要考虑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同时更需要评价债转股政策效果。只有明确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具体影响效果,才能更好的完善政策,帮助煤炭行业利用政策更好的发展自己。为了对新一轮债转股政策做出科学评价,评价政策是否完成了煤炭行业预期的目标。首先,本文基于当前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的现状,以时间为轴线,对比了政策演变与煤炭行业对政策的反馈情况,初步分析债转股政策与煤炭行业的关联。然后,本文利用比较研究法,将煤炭行业、能源行业和实施债转股的煤炭企业三者数据进行对比,观察其在政策前后财务指标变化情况,通过静态对比方式得出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设,为后续动态模型研究作铺垫。接着,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动态分析政策与各个因素的关系,利用稳健性检验中的安慰剂分析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煤炭行业在政策影响下控制组与实验组的综合绩效变化情况,利用综合绩效结果,对实施政策的煤炭行业进行分批次差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政策的影响下,除了成长能力、营运能力不显着外,煤炭行业杠杆率水平降低了 4%,煤炭行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获取能力分别提升了 3%、3.3%、1.6%,得出了债转股政策对煤炭行业总体呈正面影响的结论,此外,安慰剂检验验证了方法选用的合理性;从行业综合绩效得分结果观察,实验组的综合绩效明显高于控制组的综合绩效,控制组可以带动整体综合绩效水平的提升;通过分批次差分发现,政策交互项系数在政策实施的后期才显示出显着性的特点,证实了政策的滞后性结论。依据研究结果,本文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期望政府可依据现状完善政策法规,期望企业可依据政策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闫俊[3](2020)在《山西省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研究(2018-2019年)》文中研究指明药品安全直接影响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药品安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药品安全问题的“四个最严”总要求,推动我国药品安全领域持续向好,使人民更满意,让群众吃得安全、用得放心。自成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后的20多年来,药品监管体制经历了从垂直分段向属地整合、单一专管向全面综合的转变。2018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药品监管体制的何去何从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根据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药品监管开启了“大市场—专药品”的新模式,随后地方上的机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根据山西省机构改革方案,2018年10月,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承担全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管理职责,省以下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也随之开始。研究山西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寻找其改革逻辑,分析当前改革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山西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的阻力,有助于加深对山西省药品体制改革的认识,科学把握我省乃至全国药品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使其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助推我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持续深入,从而促进药品监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山西省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逻辑与内容。根据山西省机构改革方案等有关文件,阐述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对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能划分、机构设置和隶属关系进行概述,并对改革前后药品监管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大市场—专药品”监管模式从而发现其背后隐含的改革逻辑。第二部分是山西省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成效与问题。对本次改革所取得的积极成效进行概括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第三部分是对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的阻力进行分析,包括存在制度惯性、药品监管利益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改革事务性工作庞杂、监督问责乏力等。第四部分是山西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推进路径。对照先前分析的改革阻力,试提出针对性的推进药品体制改革的具体对策,包括明确职能促进机构内部融合、化解改革产生的利益矛盾、科学开展改革的事务性工作、加强药品监管改革的监督等。

华清君[4](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李秋香[5](2019)在《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债转股的指导意见,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就此展开。与上一轮主要以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率为目的开展的债转股有所区别的是,此次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具有市场化的特征,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脱困。由于距离此次政策发布的时间不长,因此对市场化债转股进行的深入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的案例为中国有色金属企业的龙头企业中国铝业,由于其成功落地的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可复制性,本文就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和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其他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在汇总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铝业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前企业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和效果,并分析了其市场化债转股的具体运作及潜在的风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启示。研究表明,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在于其有增强盈利能力、减轻财务负担、调整股权结构的需要。通过分析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在市场绩效、财务比率、股权结构等方面的表现,表明市场化债转股完善了中国铝业的股权结构,对企业短期效果的改善比较显着,对长期效果有积极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避免潜在风险对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的影响,投资者要加强风险防范,政府要加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廖丽环[6](2019)在《司法改革的试点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摸索相结合”、“改革于法有据”重大理论判断,一方面,从高位推动的层面肯定了试点作为司法改革的现实路径,另一方面,为试点改革开辟了新的时代征程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严峻的现实挑战,这些新的发展态势以及新的现实问题因应了试点改革理论研究的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司法领域的试点改革是政策试点方法在司法领域的延伸性运用。它是指地方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或中央默认特定地区、期限以试点项目的形式展开具有特色的法律先行、先行先试的司法改革试验,而后通过暂行条例等规范的出台巩固地方试点经验,再经中央认可吸收到正式制度并向全国铺开的先行先试——由点到面的改革路径。试点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现实选择,是由我国司法改革现状与基本特性、渐进政治的总体安排以及降低制度变迁成本所共同决定的。同时试点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长期选择,是基于对有限理性与知识分立、调适的正确认知上所形成的司法改革方法。从当前试点改革运行的整体样态来看,“司法权为中央事权”是本轮试点改革的基础理论主张,并在此逻辑之上展开了央地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制度建构,通过借助小组机制、示范机制、指标管理机制以及传导机制作为盘活二者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机制。透过这一行动框架,可以得出本轮试点改革具有政策型倾向,以维持委托代理关系的高度同质性作为其关系目标,以政策的主动反应作为其行动进路,以政策的可控性作为其治理逻辑。但现阶段的政策型试点改革衍生了改革体系的结构失调、国家建构的单边情结、地方建构的难以成长、社会建构的严重匮乏问题,进一步加剧央地关系的结构性失衡以及试点改革的非制度化与非规范化,试点改革亟需加以修正。试点作为司法改革的现实路径,应当致力于路径的规范化、成熟化与制度化,可以实验治理作为技术进阶,以法理型试点改革作为规范进路,从而建构一个制度化的体系。具体制度设想是确立不同梯度的主体构造、区分直接决策与边际决策、推动改革体系深化、建立学习型推广、诊断性评估、问责性督导、科学性预测、权限分配等保障机制。

龙小燕[7](2019)在《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新常态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最重要的两大经济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概念、梳理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上,对比了我国宏观调控和西方国家干预、供给学派等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应统筹兼顾处理好短期与长期、供给与需求、总量与结构、速度与质量四大关系,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两大政策应加强协调配合,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为核心导向,短期应着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适时适度发挥政府投资的需求管理优势,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长期应着眼优化经济结构,通过供给管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优质增长;同时应加强两大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论文回顾了美国自大萧条后、日本和德国自二战后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运用两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措施;介绍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总结了各国运用两大政策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增长、利用国债助力实现两大政策目标的经验做法。论文运用不同的实证模型分析了两大政策在维护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结构优化和加强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现状,探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首先,运用VAR模型分析实际GDP增速、赤字率与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关系。研究证明,货币供给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正相关;财政赤字率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负相关。赤字财政政策短期可能会诱导货币供给增加,但长期会因挤出效应有损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对赤字影响较小,但在增加产出的同时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类型的组合形式取决于具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综合权衡。分析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大政策效力都有期限约束;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宏观政策执行需把握好力度,尤其是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政策传导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二,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就两大政策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大政策各自对各地区各次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均不一样,在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难以发挥合力。分析认为,单靠任一政策调整结构的作用有限,两大政策缺乏全面系统的协调配合机制,缺乏两大政策实施的配合端口,且各地情况和执行方式差异较大,效果不一。第三,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角度分析,认为利用国债丰富外汇投资未能解决外汇波动带来的基础货币供给调节难题。运用VECM模型就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总体有限:国库现金对M0变动影响的最大贡献率为35%,对M1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为10%,对M2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仅为6%。分析认为,我国央行持有国债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低、流动性弱,国债市场尚不完善,国债期限结构与发行管理难以满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需求等因素制约了国债各项功能的发挥。同时,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中央国库资金转化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管理有待提高。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着力从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总体战略基调、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机制及相关政策建议。两大政策短期应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的优势,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适当发挥政府投融资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利用国债优势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长期应注重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优质增长,发挥供给管理的优势,支持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加大端口扶持力度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在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优化国债管理的同时,应利用国债打破外汇占款与人民币发行的直接联系,增加利用国债、国库现金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完善人民币发行机制,促进国债和人民币国际化。

史颖[8](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风险研究 ——以建设银行与武钢集团债转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期,经济发展的速度减缓,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负债率过高,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债权的所有者,企业无法偿还的到期债务将表现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在此背景下,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配合供给侧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行市场化债转股。目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债转股签约规模已破万亿,大规模债转股给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带来了挑战。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开展债转股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整理,详细阐述了债转股的运行机理、方案设计、定价策略、退出机制、操作风险等问题。并从多个方面对比两轮债转股,突出新一轮债转股的特点。其次,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并就目前市场化债转股主要操作模式及其风险进行探讨。本文以有代表性的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为案例,分析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建设银行面临的风险:第一,债转股过程存在逆向选择、多方利益博弈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很可能导致银行错误实施债转股。第二,建设银行作为转股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可能会因为过多持有企业股权而导致银行资本占用提升,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影响银行的利润。第三,由于武钢集团内部治理和经营问题频发,债转股后建设银行将面临较大的运营管理风险。第四,市场化债转股中商业银行最终将会以对象企业子公司上市等形式退出企业,但我国资本市场中并购重组等经济活动并不活跃,且对象企业的经营效果未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商业银行股权退出存疑。通过分析武钢集团债转股案例,作者发现,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风险,这些风险不仅仅会阻碍债转股的实施,更会影响银行业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所以针对这些风险,本文分别从政策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风险应对建议,以期望推动市场化债转股的有序开展,同时促进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发展,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邢丹阳[9](2019)在《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深化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基于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考量,债转股这一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备受业界关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李克强表示“企业杠杆率的控制可运用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进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债转股政策的开启。现今,相比上轮债转股时期,我国资本市场更为层次化、多元化,商业银行(含国有大型银行)、企业(含国有企业)与AMC等市场主体已大部分发展为上市企业或股份公司,因而不管是对债务企业或者是银行,公平交易市场规则均更具有约束力。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分五个章节对建设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实施的云锡集团、武钢集团两例债转股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商业银行在本轮债转股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从债转股的基本理论、新一轮债转股情况和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债转股的研究文献,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第二章,债转股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概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债转股的实践经验,中国新一轮债转股的具体情况并与上一轮债转股进行比较,同时介绍了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的具体情况并对债转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本章对云锡和武钢两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介绍了案例的基本情况,接着对两例债转股案例的异同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债转股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第四章对新一轮债转股中商业银行的主要实施模式进行总结并提出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灵活选择转股类型、加强债转股后管理、开展第三方评估、引入专业人才队伍五条建议。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在总结案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指出本轮市场化债转股是我国宏观经济降杠杆和防风险的重要举措。本轮债转股有效运用了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具有的调控作用,若能控制好相应的风险,通过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缓解企业面临的债务压力,并实现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

高阳[10](2019)在《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绩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杠杆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企业的偿债成本不断升高,抑制了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不断增大。过高的杠杆和负债在限制企业融资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断升高,从而带来系统性风险,危害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做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决策部署,促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由此我国新一轮债转股拉开序幕。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形势下,选择符合要求的企业实施债转股,有利于企业降低杠杆率,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资本市场影响力,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中国重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法对其实施债转股的动因以及债转股后企业的绩效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本文介绍了债转股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接着对债转股的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并对两轮债转股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本轮债转股的重点所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从操作步骤、实施主体、资金来源、转股价格、退出机制等方面对中国重工债转股方案及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围绕债转股动因,分别从宏观经济、行业周期、国家政策、自身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发现中国重工存在债务负担过重、现金流紧张等问题。最后,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经济增加值、现金流等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从经营管理、战略转型等方面探究了债转股对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发现实施市场化债转股能够有效减轻企业财务负担,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得出以下启示,一是债转股应遵循“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二是债转股要严格准入、完善退出,三是要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实现债转股双方的互利共赢。以期可以为后续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参考借鉴。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债转股政策研究
        1.3.2 行业绩效评价研究
        1.3.3 债转股对煤炭行业影响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及政策现状
    2.1 债转股政策及评价方法
        2.1.1 债转股政策概况
        2.1.2 债转股政策评价方法
    2.2 债转股政策演变
        2.2.1 中央政策演变
        2.2.2 地方政策演变
    2.3 债转股政策行业演变
        2.3.1 非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2.3.2 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演变
3 煤炭行业债换股前后财务绩效分析
    3.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财务绩效变化分析
        3.1.1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3.1.2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1.3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3.1.4 债转股前后煤炭行业成长能力分析
    3.2 债换股政策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分析
        3.2.1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3.2.2 债换股前后煤炭行业现金流动性分析
    3.3 假设的提出
4 研究设计
    4.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及原理
        4.1.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
        4.1.2 双重差分模型的原理
    4.2 变量的选取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虚拟变量与控制变量
    4.3 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
5 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实证检验
        5.2.1 DID模型各变量求解
        5.2.2 DID模型安慰剂检验
        5.2.3 煤炭行业综合绩效主成分提取
        5.2.4 DID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
        5.2.5 DID模型分批次回归分析
    5.3 DID模型结果分析
6 政策建议
    6.1 对政府的建议
        6.1.1 规范政策实施的审核、退出体系
        6.1.2 继续坚持走“市场化、法制化”道路
        6.1.3 引入信用审核体系,加强对企业后续监管
    6.2 对企业的建议
        6.2.1 加强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成立化解风险长效机制
        6.2.2 制定长期目标,避免时滞性的影响
        6.2.3 合理安排债务融资规模,理性划分债务与投资比例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山西省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研究(2018-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山西省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逻辑与内容
    1.1 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
        1.1.1 形成“大市场-专药品”的监管新模式
        1.1.2 建立统一、稳定的执法队伍
        1.1.3 保证改革期间平稳过渡
    1.2 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逻辑
        1.2.1 产业监管和消费监管的兼顾
        1.2.2 在监管层面构建新型央地关系
    1.3 山西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内容
        1.3.1 横向的监管改革内容
        1.3.2 纵向的监管改革内容
第二章 山西省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2.1 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成效
        2.1.1 监管理念有效转变
        2.1.2 监管效能更加优化
    2.2 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2.2.1 药品监管人员转隶工作推进缓慢
        2.2.2 药品监管职能部门权责不清
        2.2.3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同步
        2.2.4 观望式政策执行
第三章 山西省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阻力分析
    3.1 药品监管体制存在制度惯性
        3.1.1 硬性制度惯性表现
        3.1.2 软性制度惯性表现
    3.2 药品监管利益部门存在利益冲突
        3.2.1 横向利益冲突
        3.2.2 纵向利益冲突
    3.3 药品监管改革事务性工作庞杂
        3.3.1 药品监管事项专业性强
        3.3.2 药品监管事项具有复杂性
    3.4 药品监督问责乏力
        3.4.1 改革的内部监督乏力
        3.4.2 改革的外部监督落后
第四章 山西省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推进路径
    4.1 明确职能促进机构内部融合
        4.1.1 促进监管职能化学融合
        4.1.2 开展组织文化建设
    4.2 化解改革产生的利益矛盾
        4.2.1 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4.2.2 建立完善安置补偿措施
    4.3 科学开展改革的事务性工作
        4.3.1 保证改革信息畅通
        4.3.2 增强改革协同配套
    4.4 建立并完善药品监管改革的监督
        4.4.1 建立改革监督法律体系
        4.4.2 加强改革外部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5)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债转股的动因研究
        1.2.2 债转股的实施效应研究
        1.2.3 债转股对股价的影响研究
        1.2.4 债转股的相关风险研究
        1.2.5 债转股的退出机制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债转股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债转股
        2.1.2 市场化债转股与行政化债转股
        2.1.3 市场化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2.1.4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2.2 基础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MM资本结构理论
        2.2.3 权衡理论
        2.2.4 绩效评价方法
第三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背景
    3.1 政策背景
    3.2 铝行业发展背景
    3.3 中国铝业的基本概况
        3.3.1 中国铝业公司简介
        3.3.2 中国铝业的经营状况
        3.3.3 中国铝业的财务状况
        3.3.4 中国铝业的股权结构情况
第四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实施过程
    4.1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4.1.1 去杠杆政策的引导
        4.1.2 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
        4.1.3 增强盈利能力
        4.1.4 调整股权结构
    4.2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4.2.1 标的资产及交易对方
        4.2.2 “两步走”的实施步骤
        4.2.3 市场化的定价方式
        4.2.4 二级市场转让退出
第五章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5.1 债转股的市场绩效分析
        5.1.1 事件研究法简介
        5.1.2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市场绩效
    5.2 债转股对财务比率的影响
        5.2.1 偿债营运能力分析
        5.2.2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5.3 债转股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5.4 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潜在的风险
        5.4.1 股价波动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5.4.2 投资者无法真正参与企业管理
        5.4.3 难以根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
        6.2.1 投资者加强风险防范
        6.2.2 政府加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
        6.2.3 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6)司法改革的试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进路
第一章 “试点”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内部观察
    第一节 试点改革的问题缘起
        一、政策试点的方法论传统与具体实践
        二、政策试点在司法改革领域的延伸运用
    第二节 试点改革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现实选择
        一、探索型法制催生了试点改革路径
        二、政策优位于法律的法制过渡性选择
        三、司法的受制性强化了司法改革的试错色彩
        四、司法改革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期性加剧改革的试验步伐
    第三节 试点改革的发展阶段
        一、试点改革的低度活跃期: 1978—2002
        二、试点改革的中度活跃期: 2003-2012
        三、试点改革的高度活跃期: 2013-至今
    第四节 试点改革的基本性质
        一、试点改革的总体特征
        二、试点改革的形式特征
        三、试点改革的路径特征
    第五节 试点改革的基本立场
        一、试点改革的基本限度
        二、试点改革的路径意义
第二章 “试点”作为司法改革路径的外部考量与理论支撑
    第一节 试点改革的政治考量: 服从渐进政治改革
        一、西方渐进政治的决策模式
        二、我国渐进政治的发展及改革目标
        三、渐进政治改革下的司法试点改革
    第二节 试点改革的制度考量: 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一、制度变迁的局部性与渐进性
        二、制度变迁的成本计算
        三、通过试点降低司法制度变迁成本
    第三节 试点改革的理性支撑: 批判理性与实践不及
        一、批判理性: 否定唯理主义与虚无理性
        二、实践不及: 质疑计划思维
        三、理性论对司法试点改革的启示
    第四节 试点改革的知识依据: 知识的分工与调试
        一、知识的存在状态: 无知与分立
        二、知识的获取方式: 默会知识的实践性
        三、知识的进化过程: 试错与调试
        四、知识论对司法改革试点的启示
第三章 试点改革的运行概貌
    第一节 试点改革的行动框架
        一、前期准备阶段
        二、先行先试阶段
        三、扩点总结
    第二节 试点改革的规范类型
        一、两类重要主体的规范梳理
        二、原则性规范
        三、指导性规范
        四、执行性规范
    第三节 试点改革的项目配置
        一、尚未推进项目和难以推进项目
        二、外源性应激项目与内源性需求项目
        三、试点项目立法吸收的整体成效
    第四节 试点改革的空间分布
        一、总体试点的地区分布
        二、单项试点的地区分布
    第五节 试点改革的目标体系
        一、纵向上的政策目标体系:总体目标VS框架目标VS任务目标
        二、横向上的政策目标群:单一型VS复合型
        三.政策目标分级对试点改革实效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司法权为中央事权的政策型试点改革
    第一节 司法权的属性判断: 中央事权的基本主张
        一、中央事权的判断标准与具体内容
        二、司法权为中央事权的规范表达与正当理据
    第二节 中央事权的行动逻辑: 基于委托一代理关系的试点改革
        一、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基本构成要件
        二、委托一代理关系在试点改革的情境演化
    第三节 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特殊运作机制
        一、解决改革主体内部组织关系的小组机制
        二、解决试点单位与非试点单位关系的示范机制
        三、解决技术管理与信息反馈关系的指标机制
        四、解决内部与外部制度扩点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司法权为中央事权对试点改革的政策型导向与表征
        一、以维持委托代理关系的高度同质性作为其组织目标
        二、以政策反应的主动性作为其行动进路
        三、以政策的可控性作为其治理目标
第五章 当代政策型试点改革的问题诊断
    第一节 改革体系的结构失调: 综合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
        一、综合配套改革与主体改革的体系关系
        二、综合配套改革的现存问题
    第二节 国家建构的单边情结: 过度依赖顶层设计
        一、计划作为顶层政策推动的主要调整手段
        二、固化国家建构的单边情结
        三、强制型与供给主导型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 地方建构的难以成长: 路径依赖与试点异化
        一、地方改革缺乏自我激励的成长
        二、强化地方路径依赖与制度同化的效应
        三、引发技术指标恶性竞争的机会主义与效果导向主义
        四、衍生地方司法机关的应声虫行为
    第四节 社会建构的严重匮乏: 空间的压缩与垄断
        一、社会主体参与试点改革的空间极为有限
        二、社会主体的参与身份和地域具有高度垄断性
第六章 法理型试点改革对政策型试点改革的二阶修正
    第一节 政策型试点改革的技术进阶: 实验治理
        一、治理技术的革新: 作为新兴治理范式的实验治理
        二、实验治理对政策型试点改革的精进: 异质关系与决策开放
        三、实验治理在中国司法试点改革样本: 本土化实践与不足
    第二节 政策型试点改革的制度规范: 法理型试点改革
        一、法理型试点改革的理论渊源: 法理型支配的法治特性
        二、法理型支配与司法试点改革的历史关联:解构与重构
        三、法理型支配对司法改革的当代重塑: 法理型试点改革
    第三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鼎故革新: 匡正与耦合
        一、法理型试点改革对政策型试点改革的匡正
        二、法理型试点改革与实验治理的二象耦合
    第四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主体梯度: 国家—地方—社会的三重建构
        一、主体构造的前提: 国家、地方与社会的关系再定位
        二、主体构造的核心: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类
        三、主体构造的具象: 参与主体的阶梯层次
    第五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决策优化: 直接决策与边际决策的区分
        一、直接决策法律拰制化的现实国情: 改革于法有据
        二、法律推制化的现实途径: 授权改革的法定化
        三、边际决策的自主协商化
    第六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体系深化: 综合配套改革的功能定位
        一、综合配套改革对主体改革的四种功能
        二、综合配套改革的改进方向: 突出核心功能
    第七节 法理型试点改革的机制保障
        一、学习型的制度推广机制
        二、实质诊断的评估机制
        三、问责性的督查机制
        四、科学性的预测机制
        五、合理的权限分配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7)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维护经济稳定,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1.2.2 发挥合力共同优化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1.2.3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共同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
        1.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3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3 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创新点
        1.6.2 论文难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的理论
        2.2.2 经济周期理论
        2.2.3 经济增长理论
        2.2.4 凯恩斯主义流派
        2.2.5 其他理论
    2.3 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模型
        2.3.1 IS-LM曲线——封闭经济下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3.2 米德冲突——单一政策无法兼顾内外均衡
        2.3.3 丁伯根法则——不同经济目标需要不同的政策工具
        2.3.4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下财政货币政策效果不同
    2.4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启示与不足
        2.4.1 我国宏观调控与西方国家干预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4.2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不足
    2.5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
        2.5.1 短期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侧重需求管理
        2.5.2 长期注重优化结构提高经济质量,侧重供给管理
        2.5.3 加强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和效率
3 世界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3.1.1 “罗斯福新政”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2 二战期间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3 二战后至7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4 20世纪8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5 20世纪9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6 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前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2 日本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3.2.1 财政政策的演进
        3.2.2 货币政策的演进
        3.2.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3 德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情况
        3.3.1 二战后到60年代中期中性的财政政策和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3.2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3.3 80年代初至2008年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4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概况
        3.4.1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4.2 日本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4.3 德国应对金融危机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5 国际经验的启示
        3.5.1 两大政策共同维护经济基本稳定
        3.5.2 两大政策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5.3 充分利用国债功能助力两大政策实现各自目标
4 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
    4.1 从双松到双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3年—1997年)
        4.1.1 从双松转向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1.2 两大政策共同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4.1.3 央行试行以国债为公开市场操作对象
    4.2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8年—2004年)
        4.2.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2.2 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经济总体稳定
        4.2.3 利用特别国债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4.2.4 国债期限结构受限央票成为公开市场业务主力
    4.3 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5年—2008年)
        4.3.1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3.2 两大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
        4.3.3 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投资
    4.4 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8年—2011年)
        4.4.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4.4.2 共同支持4万亿投资应对经济下滑
        4.4.3 共同支持结构调整促进出口、投资和消费
        4.4.4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逐步增加
    4.5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11年—今)
        4.5.1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4.5.2 两大政策定向扶持相关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5.3 两大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4.5.4 两大政策加大国债、国库现金工具协调配合力度
5 两大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原因探析
    5.1 实际GDP增速、赤字率及货币供给M2增速关系的实证研究
        5.1.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5.1.2 基本检验
        5.1.3 VAP模型建立及检验
        5.1.4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5.1.5 实证分析结论
    5.2 原因探析
        5.2.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
        5.2.2 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5.2.3 货币政策目标与执行传导力度需合理把握
6 两大政策促进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与原因解析
    6.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6.1.1 样本数据选取及说明
        6.1.2 计量方法
    6.2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1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2 两大政策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3 两大政策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4 两大政策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5 实证分析结论
    6.3 原因解析
        6.3.1 单靠任一政策作用有限,难以发挥合力促进结构调整
        6.3.2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和端口支撑
        6.3.3 各地差异较大,执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方式和效果不一
7 两大政策工具在协调配合中的实证分析及原因分析
    7.1 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分析
        7.1.1 外汇占款大幅波动使货币供给较为被动
        7.1.2 外汇占款过多影响金融机构资金效率和货币政策有效贯彻
        7.1.3 利用特别国债创新外汇管理仍未解决货币供给难题
        7.1.4 利用“央票”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冲“外汇”效率低于国债
    7.2 国库现金对货币供给量的VECM模型实证分析
        7.2.1 变量选择及单位根检验
        7.2.2 国库现金影响流通中的现金(M0)的实证分析
        7.2.3 国库现金影响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实证分析
        7.2.4 国库现金影响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实证分析
        7.2.5 实证分析结论
    7.3 原因分析
        7.3.1 央行持有国债规模和比例过低
        7.3.2 国债规模的安全区间难以确定,国债管理有待提高
        7.3.3 国债市场尚不完善
        7.3.4 缴税周期性特征使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7.3.5 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7.3.6 中央国库现金进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7.3.7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机制
8 完善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建议
    8.1 宏观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
        8.1.1 国际经济新形势
        8.1.2 国内经济新形势
    8.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的总体战略基调
    8.3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机制
    8.4 短期维护经济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优势
        8.4.1 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8.4.2 发挥政府投融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
        8.4.3 利用国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8.5 长期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侧重供给管理
        8.5.1 两大政策协调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8.5.2 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
    8.6 加大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力度,提高政策效率
        8.6.1 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进一步优化政府债务管理
        8.6.2 善于利用国债、国库现金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控的主动权
    8.7 进一步完善其他制度供给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风险研究 ——以建设银行与武钢集团债转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市场化债转股理论基础及实施背景
    第一节 债转股的概念
    第二节 债转股相关理论
        一、债务周期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银行业脆弱性理论
    第三节 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背景
        一、市场化债转股政策梳理
        二、市场化债转股政策核心问题
    第四节 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的经济背景
        一、商业银行处于业务转型过程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逐年上升
        三、市场化债转股化解不良资产
    第五节 两轮债转股的比较分析
        一、两轮债转股实施的背景不同
        二、两轮债转股的具体内容不同
第三章 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现状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概况
    第二节 当前已经实施的债转股项目及其特征
        一、已经签订合约的债转股项目
        二、已签约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特征
    第三节 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的几种操作模式
        一、“先还债后转股”模式及其风险
        二、“入股还债”模式及其风险
        三、“可转债”模式和“优先股”模式及其风险
    第四节 市场化债转股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化债转股的初步成效
        二、市场化债转股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建设银行与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第一节 建设银行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建设银行进行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二、促进建设银行业务转型
    第三节 武钢集团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业务及主要产品
        二、武钢集团财务状况
    第四节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条件
        一、宝钢与武钢重组是债转股的前提条件
        二、武钢集团产品技术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三、武钢集团的战略布局顺应市场发展
    第五节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及实施过程
        一、债转股实施方案介绍
        二、建设银行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第五章 市场化债转股中建设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债转股标的筛选风险
        一、标的筛选标准不明确,筛选过程面临多方利益博弈
        二、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
    第二节 银行资本约束风险
        一、银行短期利润受损
        二、资本占用风险上升
        三、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大
    第三节 股权管理风险
        一、参与武钢集团治理难度大
        二、商业银行缺乏企业管理经验
    第四节 退出风险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应对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应对债转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审慎发放债转股实施机构牌照
        二、强化债转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第三节 商业银行应对债转股风险建议
        一、合理制定债转股规模上限
        二、建立相应的投资约束及激励机制
        三、引入具有产业背景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投资人
        四、选择切实可行的退出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债转股基本理论研究
        二、新一轮债转股情况研究
        三、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第二章 债转股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国内外债转股实施经验
        一、国外实践经验
        二、国内实践经验
    第二节 新一轮债转股情况介绍
        一、新一轮债转股实施背景
        二、新一轮债转股实施意义
        三、新一轮债转股实施限制条件
        四、新一轮债转股与上一轮债转股的比较
    第三节 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情况介绍
        一、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的优势
        二、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的利弊
        三、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面临的障碍和风险
    第四节 债转股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不完备的契约理论
        三、债转股的运作机理
        四、债转股的博弈理论
第三章 新一轮债转股中建设银行实施案例分析
    第一节 债转股参与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一、建设银行简介
        二、云锡集团简介
        三、武汉钢铁简介
    第二节 债转股案例情况介绍
        一、案例实施背景
        二、案例实施动机
        三、案例实施步骤及模式
    第三节 债转股案例实施模式异同分析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第四节 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一、对企业的影响
        二、对银行的影响
第四章 新一轮债转股中商业银行主要实施模式总结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债转股实施模式总结
    第二节 债转股实施模式评价
    第三节 债转股实施建议
        一、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二、灵活选择转股类型
        三、加强债转股后管理
        四、开展第三方评估
        五、引入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0)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1.2.2 国内文献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2 债转股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债转股的概念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2.2.1 代理成本理论
        2.2.2 MM理论
        2.2.3 权衡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两轮债转股的比较分析
        2.3.1 债转股的背景及目标不同
        2.3.2 债转股的实施主体及对象不同
        2.3.3 债转股的实施方式不同
3 中国重工债转股案例概况
    3.1 企业基本情况
    3.2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方案
        3.2.1 中国重工债转股的实施主体及对象
        3.2.2 中国重工债转股的操作步骤
        3.2.3 中国重工债转股的资金来源
        3.2.4 中国重工债转股的转股价格及比例
        3.2.5 中国重工债转股的退出机制
    3.3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模式特点
        3.3.1 首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军工央企
        3.3.2 中国重工债转股市场化特色显着
        3.3.3 中国重工债转股多方参与、规模领先
4 中国重工债转股动因分析
    4.1 宏观经济下行
        4.1.1 国有企业整体负债过高
        4.1.2 产能过剩引发企业严重亏损
        4.1.3 债券市场违约频发
    4.2 行业周期困境
        4.2.1 船舶业不景气,中国重工业务量持续下降
        4.2.2 海工市场萎靡,中国重工在建项目违约风险增大
    4.3 国家政策支持
        4.3.1 我国市场化债转股政策演进
        4.3.2 中国重工符合市场化债转股政策要求
    4.4 自身需求
        4.4.1 中国重工盈利能力下降
        4.4.2 中国重工债务负担过重
        4.4.3 中国重工现金流压力过大
5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绩效分析
    5.1 中国重工债转股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5.1.1 中国重工债转股前后偿债能力分析
        5.1.2 中国重工债转股前后营运能力分析
        5.1.3 中国重工债转股前后盈利能力分析
        5.1.4 中国重工债转股前后成长能力分析
        5.1.5 中国重工债转股前后经济增加值分析
    5.2 中国重工债转股对企业现金流情况的影响
        5.2.1 中国重工债转股前后企业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5.2.2 中国重工债转股前后企业现金流动性分析
    5.3 中国重工债转股对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
        5.3.1 改善中国重工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5.3.2 保持对子公司的控制力,促进母子公司协调发展
        5.3.3 促进核心企业健康发展,助力中国重工转型升级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债转股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6.1.2 债转股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
        6.1.3 债转股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6.2 研究启示
        6.2.1 债转股应坚持遵循“市场化、法制化”原则
        6.2.2 债转股应慎重选择目标企业,建立多样化退出渠道
        6.2.3 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建立化解风险长效机制
    6.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煤炭行业债转股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 崔嘉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山西省新一轮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研究(2018-2019年)[D]. 闫俊. 山西大学, 2020(01)
  •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5]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效果研究[D]. 李秋香.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6]司法改革的试点研究[D]. 廖丽环. 厦门大学, 2019(07)
  • [7]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 龙小燕.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8]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风险研究 ——以建设银行与武钢集团债转股为例[D]. 史颖.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9]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 邢丹阳.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及绩效分析[D]. 高阳.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