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成矿远景规划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成矿远景规划

一、内蒙阿拉善地区成矿远景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胡鹏杰[1](2020)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毛仁陶勒盖南金矿地质、物化探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毛仁陶勒盖南金矿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北山古生代造山带,红石山—园包山古生代活动陆缘,园包山古生代岛弧,红格尔山中奥陶世弧后盆地。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奥陶系咸水湖组和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岩浆岩主要为早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早二叠世闪长岩。区域构造线主体呈北西向,断裂构造较发育,多被石英脉充填。毛仁陶勒盖南金矿研究区共发现金矿体2条,金矿化体1条。矿(化)体赋存于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与奥陶系咸水湖组外接触带的变质粉砂岩中,含矿岩石为地层中的碎裂石英脉(局部为构造角砾岩),控矿构造主要是变质粉砂岩中顺层发育的北西西向和北东向的构造裂隙。矿(化)体走向北西,倾向南东。蚀变类型主要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初步研究认为该金矿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通过对区域及研究区地质、物化探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在已知矿(化)体基础上研究了本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总结了矿产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找矿模型,圈定了三处找矿远景区。综合研究认为本区及周边具有较大的金多金属矿找矿前景。

赵玉[2](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熊耳山矿集区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组成部分,区内发育Mo-Au多金属矿床,近年来该区新发现了一批与Mo-Au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萤石矿床,前人对该区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萤石矿床与多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薄弱。本次研究以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典型的钼、金、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等方面研究,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关联性,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为区内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表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三种类型,三者在空间分布具有以早白垩世岩体为中心向外呈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且各类型矿床成因关联密切,属同一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2、本次研究获得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为121.5±1.5 Ma,马丢和安沟热液脉型萤石矿床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18.9±7.8 Ma和119.1±4.3 Ma;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35~129Ma,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29~120Ma,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119 Ma左右。3、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C-O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高温、中-高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高温、中-低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和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流体沸腾,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源物质;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水岩反应,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赋矿围岩。4、综上研究构建了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Mo-Au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总结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并系统论述了研究区萤石矿化的矿物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指导意义。进而,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提出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杨金昆[3](2020)在《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床多期次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是20世纪90年代在华北板块北缘西段中元古代地层中新发现的总储量超70t的特大层控型金矿床。矿床所处的阿古鲁沟组地层与内蒙古浩尧尔忽洞超大层控型金矿(储量达200t)所处的比鲁特组同属中元古代,且两组地层在空间上相接,因此朱拉扎嘎金矿床的研究,对于本地区的资源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朱拉扎嘎金矿与Muruntau金矿和Sukhoi Log金矿等世界级的金矿相似,都具有明显的多期次成矿性,因此朱拉扎嘎金矿的成矿期次划分对于同类型矿床的矿床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朱拉扎嘎金矿的金属矿物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地野外地质工作、光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对不同成因的金属矿物和锆石的LA-ICP-MS测试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将朱拉扎嘎金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沉积-成岩期、变质-变形期、岩浆热液期和氧化期四个成矿期次,并认为沉积-成岩期主要起到预富集Au元素的作用;变质-变形期形成了蚀变岩型矿石,构成了矿床的主体,是主要的成矿期次;岩浆热液期形成了石英脉型矿石,对矿床起到叠加作用;(2)通过显微观察和LA-ICP-MS测试谱线特征,确定朱拉扎嘎金矿中的Au以自然金和晶格金两种状态赋存,其中前者是Au的主要赋存形式,后者仅出现在岩浆热液期的毒砂中;(3)通过矿区中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闪长玢岩脉的锆石U-Pb年龄测试,确定了岩浆热液成矿期的年龄是269±12Ma,属海西期;通过对矿区采集的阿古鲁沟组中碎屑锆石年龄的测试和统计,推测阿古鲁沟组的沉积下限可能为1589±50Ma;(4)朱拉扎嘎金矿的成矿过程:中元古代时期,阿古鲁沟组沉积过程中,沉积作用将海水中的Au封存在沉积物中,这些Au可能是由火山岩从下地壳或者更深的位置带上来的,这一过程与沉积喷流型的矿床相似。有机质在Au从海水中富集到沉积物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这一过程还形成了沉积型黄铁矿等金属矿物。阿古鲁沟组在变质-变形的过程中,黄铁矿向磁黄铁矿的转化形成了富HS-的流体,将Au从阿古鲁沟组的沉积物中萃取出来,再次富集、迁移,并在有利的位置发生沉淀。海西期的岩浆作用对于金矿的形成起到了进一步的叠加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金矿的储量和品位;(5)将朱拉扎嘎金矿定义为受岩浆热液叠加的沉积-变质型层控金矿床。

李俊[4](2019)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甘河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蒙古—兴安造山带内,得尔布干深大断裂西侧,是一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密集区。研究区位于该成矿带中—南段,成矿条件优越。本文在收集区域1:20万区调、水系沉积物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甘河地区的1:5万土壤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区域地质和矿产特征,圈出成矿有利地段,并对成矿有利区进行成矿预测。论文取得了如下认识:(1)通过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分析,并结合地质背景及其他成矿信息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主成矿元素为Ag、Pb、Zn、Mo元素,主要的成矿层位为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塔木兰沟组安山质凝灰岩。(2)研究区内元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征主要以“片、带”为主。异常显着地段表现出部分元素为高值异常,而另一部分元素则呈低背景分布。成矿有利的地质体、构造复杂区、侵入体与围岩之内外接触带处多形成异常高值区或高背景区。(3)通过对研究区现有地质矿产资料及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综合分析、对比研究,对研究区内有关矿产的富集、演化及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圈定成矿远景区4处,找矿靶区9处。(4)在综合分析全区各类矿产的成矿地质背景、产出位置、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成矿预测,认为甘河地区于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地层和与石英正长斑岩侵入体接触带附近,具有有利于成矿的构造及隐伏岩体存在,成矿潜力巨大。甘河地区构造活动复杂,成矿元素经活化、富集作用,具热液型铅锌银矿成矿之潜力。

康建飞[5](2019)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七一山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七一山钨多金属矿地质勘查取得的野外资料为基础结合全面收集的区域性地物化遥资料,对七一山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主要矿床成因类型、矿体赋存规律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研究区区域找矿潜力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步研究区外围和深部找矿提出了构想。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前寒武纪基底为金多金属成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来源,泥盆纪的碰撞造山导致岩浆分异演化形成含矿热液,近南北向、北东向断裂为成矿物质的运移提供重要的通道,而各种张裂隙、层间裂隙、接触带构造、糜棱岩化带为主要的储矿构造。研究区岩体及围岩蚀变发育,不同的蚀变往往与不同的矿化有关。钨矿与硅化关系密切,锡矿与矽卡岩化、角岩化密切,铷矿与钠长石化密切,萤石化常常形成萤石矿。综合分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蚀变6个方面与矿化的关系,初步探讨了本区钨多金属矿的成矿模式(“前寒武纪古老陆块+北东向构造+S型花岗岩+W异常+相关蚀变”),对研究区钨、锡、钼、铷、萤石、铜、铁等矿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化探异常分带性、矿化分带性进行总结;对研究区成矿远景进行了分析,提出研究区深边部具有巨大找矿潜力,建议综合地质、物探、化探资料配以深钻的综合方法来探查研究区深部及外围有利成研究区段,并对研究区外围及深部勘查提出了构想。

李蒙[6](2019)在《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西缘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祁连构造域和秦岭构造域,横跨多条构造带,一直是地质研究中的难点区域之一。研究区主要涉及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阴山地块、北秦岭地块和北祁连构造带几个重要构造单元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各构造带的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着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时空演化过程。奥陶纪是鄂尔多斯西缘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晚奥陶世晚期两期重要的构造事件将西缘奥陶纪的沉积演化与寒武系和上古生界明显区分开来,使得西缘奥陶纪沉积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很好的区域对比关系,对西缘早古生界与晚古生界之间的重大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分别经历了早奥陶世冶里期、亮甲山期,中奥陶世马家沟期和晚奥陶世峰峰期、平凉期及背锅山期几个演化阶段。冶里期、亮甲山期主要在研究区南部发育环陆云坪和云灰坪沉积,中北部则为隆升剥蚀区;马家沟期发育局限-开阔台地沉积、开阔海台地沉积,北部存在伊盟古陆,南部为镇原隆起;峰峰期发育开阔海台地沉积、台地前缘与礁滩沉积和大陆斜坡沉积;平凉期发育开阔海台地沉积、台地前缘沉积和大陆斜坡-深水海槽沉积,此时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已经隆起为剥蚀区;背锅山期只在研究区南缘发育开阔海台地沉积和台地前缘斜坡沉积。通过锆石定年分析、沉积演化规律以及区域构造背景对争议地层重新进行了厘定,研究认为背锅山期沉积于晚奥陶世末期,平凉组及其西缘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公乌素组沉积于晚奥陶世早中期,峰峰组沉积于晚奥陶世早期,香山群沉积于米钵山组之后,与米钵山组一同置于晚奥陶世。根据研究区中上奥陶统沉积物源研究认为晚奥陶世沿古城子-牛首山-平凉两侧物源岩性、构造背景、源岩时代以及沉积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该区域可能是混源的主要区域。鄂尔多斯地块西部与走廊过渡带东部、阿拉善地块东部沉积物源存在一定差异。阿拉善地块东部与走廊过渡带东部受北祁连构造带物源的影响明显,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两侧物源存在差异,北侧(桌子山一带)中晚奥陶世受伊盟古陆和阿拉善地块东北部古隆起物源的共同影响,乌拉力克组沉积之前以伊盟古陆为主,之后以阿拉善地块东北部物源为主;南侧(余探1井以南)受北秦岭构造带的影响为主。由此推测,中奥陶世晚期阿拉善地块、走廊过渡带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开始产生分割性海槽,海槽自北向南呈现“V”字形开口,洋盆在研究区中南部主要沿青龙山-石板沟东测、平凉地区西侧一线分布。志留纪阿拉善地块、走廊过渡带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分割海槽逐渐消失,青龙山-石板沟-平凉两侧的较粗粒物质开始汇集。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在中晚奥陶世形成开口向南的局限海槽,短暂存在之后该海槽在早志留世基本消失,消失过程中两地块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碰撞过程,可见二者之间没有经历过长距离分离,更没有形成具备洋壳的海洋,也就不存在碰撞拼合的问题。鄂尔多斯南部沉积演化及物源演化过程与北秦岭北向移动拼合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南部早中奥陶世由台地沉积演变为台地边缘斜坡沉积,与二郎坪弧后盆地南向俯冲引起的区域沉降有关,中晚奥陶世台地边缘斜坡进一步发展为大陆边缘斜坡,与俯冲带持续北移引起的区域沉降不断增加有关,之后背锅山期北秦岭地块开始接触拼合,沉积相也由平凉期的大陆斜坡相转变为背锅山期的台地前缘斜坡相,至晚奥陶世晚期唐王陵期二者基本拼合,并形成了一套唐王陵砾岩为特征的近缘沉积体系。鄂尔多斯西缘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的隆升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北部被动陆缘转变为主动陆缘有关,早奥陶世与中奥陶世南部短暂的沉积间断很可能是二郎坪弧后盆地东部闭合引起的,中奥陶世马家沟期西部古隆起是在继承早奥陶世古地理基础上西缘发生一定程度沉降形成的。中晚奥陶世之交西缘古地理面貌的明显改变与北祁连岛弧北侧的洋盆俯冲有关,持续俯冲拖拽与俯冲带的北移导致走廊过渡带与鄂尔多斯地块西部的不断沉降,斜坡逐渐陡倾,水体逐渐加深,早期的古隆起对西缘下沉起到了一定阻隔作用,阻挡了西缘下沉区域的东向扩展。晚奥陶世中晚期鄂尔多斯地块开始发生整体隆升,这次隆升首先受古亚洲洋南侧事件影响,随后北秦岭地块和北祁连岛弧逐渐北向拼合,并控制南部区域,最终造成整个鄂尔多斯地块及西缘地区隆升成陆,结束了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的整个阶段。

孙玉强,盖明超,吕红星,唐文虑,杨扞领,乔志[7](2019)在《内蒙古呼伦布斯格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区域找矿远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呼伦布斯格地区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为依据、地质背景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了区内元素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及组合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认为区内Au、Ag、Pb、Zn、Sb、U、Th的异常规模较大、强度较高、相对离散程度高,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评分排序上述综合异常数据,划分出四个成矿远景区。

张少华[8](2019)在《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地质特征与后期改造》文中研究指明银额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处于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接过渡地带,且位于阿尔金和东戈壁两条陆内大型走滑断裂带的侧接部位。该区石炭—二叠纪的构造环境与盆地构造属性颇有争议,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动产生的改造效应亦相当复杂,此问题不但对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与亚洲腹部中新生代陆内变形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直接影响该区石炭—二叠系的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部署,属于当今盆山动力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发育特征与后期改造,将野外地质调查与大量测试分析以及覆盖区的地球物理资料相结合,开展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的前寒武纪基底性质、沉积充填、构造属性、后期改造以及油气远景区。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首次在银额地区北部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发现淡色花岗岩并获得0.9 Ga锆石U-Pb年龄,且得到锆石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介于2.01.6 Ga,为该构造带前寒武纪古老陆块存在提供了年代学证据,推测其应为南蒙古微大陆在我国境内的延伸。据此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沉积盆地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自南而北可分为3个特征各异的单元:南部的雅布赖-巴音诺尔公构造带与中部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在0.9 Ga就已发生拼贴,此拼贴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的拼合有关;北部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与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拼贴时限较晚,二者之间的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具有活动构造带的性质。总体而言,银额地区在石炭—二叠纪盆地发育期具块-带-盆动力学系统的特征,即沉积盆地与稳定地块和活动构造带形成密切相关、有机相联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沉积学与地层学研究表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阿木山组沉积期),银额地区的沉积环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恩格尔乌苏一带发育深海沉积,恩格尔乌苏以南主体为滨浅海相沉积。中晚二叠世(埋汗哈达组、阿其德组和哈尔苏海组沉积期),银额地区主体发育滨浅海相沉积,缺失深海沉积。此外,恩格尔乌苏一带可见阿木山组的深海沉积与上覆埋汗哈达组的滨浅海相沉积呈不整合接触,指示早二叠世晚期银额地区的构造环境发生了转变。岩相学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的碎屑沉积岩总体显示出较低的结构与成分成熟度,源区物质经历了较弱的化学风化作用、沉积分选以及成岩作用改造,指示区域构造环境较为活跃。碎屑锆石物源分析表明,恩格尔乌苏以南的阿木山组具有统一的源汇体系,显示出双向物源的特征,表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阿拉善地块与宗乃山-沙拉扎山之间不存在具有分隔意义的大洋盆地;与之不同,恩格尔乌苏一带的阿木山组具有单向物源;这指示该区与其以南地区的阿木山组具有截然不同的源汇体系。中上二叠统埋汗哈达组和哈尔苏海组的沉积物源具有双向性,既有南部阿拉善地块和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的贡献,又有北部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与蒙古国南部地质体的贡献。将上述结果与火成岩地球化学、古地磁和生物构造古地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本文提出银额地区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早二叠世晚期(约280270 Ma),即阿木山组沉积之后、埋汗哈达组沉积之前;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银额地区的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沟弧盆体系,在恩格尔乌苏一带发育海沟或弧前盆地,恩格尔乌苏以南的地区受弧后伸展作用的影响发育裂陷盆地;中晚二叠世,银额地区处于后碰撞伸展阶段并发育近海的陆内裂陷盆地。构造变形变位、岩浆热力活动以及后期构造变动的热年代学记录指示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经历了10期后期构造变动-改造事件,其中早二叠世晚期的构造变动对阿木山组的影响较大;二叠纪末—晚三叠世早期的构造变动对于上古生界的改造最强;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构造变动对于上古生界也具有较强的改造效应;其余构造变动对于上古生界的改造相对较弱。后期改造的形式主要包括构造变形、抬升剥蚀、叠合深埋、肢解残存与热力改造等,且这5种改造形式在不同地区以不同强度表现出差异叠加、复合改造的特征。从改造效应看,伸展环境下沉降区的叠合深埋对于上古生界的保存较为有利;伸展环境下盆缘区与隆起带的构造抬升以及挤压环境下的强烈变形与隆升对于上古生界的保存不利。银额地区各期构造变动事件的动力学背景不尽相同,早二叠世晚期的构造变动主要受古亚洲洋关闭的影响,中生代的构造变动先后受南部特提斯洋、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和东部古今太平洋系统演化的影响,新生代的构造变动主要与阿尔金和东戈壁两条大型左行走滑断裂的幕式活动密切相关。根据石炭—二叠纪盆地的发育特征、烃源条件以及后期改造特征,在银额地区划分了3个不同级别的油气保存成藏单元与远景区,其中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以北中生代拐子湖-哈日凹陷下伏的二叠系为该区上古生界最为有利的油气远景区。此外,白垩纪裂陷盆地中凸起的石炭—二叠系岩层可能形成新生古储的潜山型油气藏,也是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崔显岳[9](2019)在《狼山断裂形成演化机制及工程地质意义》文中指出狼山断裂是阿拉善地块东缘与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的边界断裂,也是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震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通常被当成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北段。然而有关狼山断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东段,以致狼山断裂有何几何学特征?如何形成演化?形成演化,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隆升和东部的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是否有关系?断裂带地震危险性如何?对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有何影响?等等,都成为待解科学问题。针对上述实际和科学问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阿拉善东缘、南缘下古生界物源、变形及构造归属》(41172198)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狼山儿驼庙幅、巴彦哈拉幅1∶5万构造填图全国典型示范试点》(12120115069601)等共同资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工程勘查和必要取样测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区域地质演化、构造几何学、盆地构造、古构造应力场、构造热年代学等方面,对狼山断裂进行较全面研究,进而结合历史地震研究,对狼山断裂地震进行预测,并以震害为主线,开展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取得如下成果认识:完善了狼山断裂研究并构建了新的多阶段与分段差异运动形成演化模型。通过补充前人欠缺的狼山断裂西南段研究工作和全面综合研究,指出狼山断裂为新生代向南东倾中陡的铲状正断层,具沿倾向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向盆地内部、沿走向由北东向南西逐步发展趋势,以及多阶段、多分段、差异运动特点;构建了狼山断裂的形成演化模型,提出(1)狼山断裂发育始于始新世(约50~45 Ma)构造热事件后,在青藏高原扩展挤压影响为主、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阶段性局部影响下,于中新世(约10 Ma)强烈活动,形成现代构造地貌雏形;(2)现代构造地貌由青藏高原扩展和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本身的阶段性和多期交互性影响决定。基于断裂研究对狼山断裂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指出狼山断裂有全段(整体)和乌兰拜兴-达巴图庙段两种可能发震方式,预测震级为M=7.5~8.0级和M≈7.5级。按就大不就小原则,对狼山断裂预测地震发震背景下的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狼山断裂预测地震震害影响范围约13.14万km2,包括震害不稳定区和震害复合不稳定区两大类,细分为6类、8级、11分区;对震害范围涵盖的包头、乌海、巴彦淖尔等三个地级市,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等两个县城,临策铁路,甘临(G242)、京新(G7)、京藏(G6)、白固(G211)等4条高速公路,海五S212、青乌S213、乌横S311等三条省道的场地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区域防灾减灾建议。以本文研究为载体,形成一套可行的活断层形成演化研究-地震预测-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强调以活断裂形成演化机制研究为基础,抓住活动断裂可能发震关键事实,进行活断层地震预测;抓住决定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的震害关键因素,关注地震与其他种类地质灾害的触发、加剧辩证关系,从单项因素评价入手,通过多因素空间叠合,对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进行综合分类分级分区评价,并重点关注重要城市/城镇、重大线状工程的场地稳定性。

张桐[10](2019)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老硐沟铅银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大地构造属于天山地槽褶皱系(Ⅳ)-北山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黑大山复背斜东段之盘陀山-古硐井背斜东部倾伏端,巴丹吉林新坳陷内古硐井-英雄山金成矿带。在系统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参与老硐沟矿区地质填图、剖面测量、槽钻探工程编录、样品采集等野外工作,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地层、构造、矿石特征、矿化蚀变特征以及岩(矿)石物化探特征等多方面总结了研究区铅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地质条件,并进一步讨论了成矿规律,提出了找矿远景,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老硐沟研究区铅银金矿床产于蓟县-青白口系圆藻山群下岩组第三岩性段(Jx-Qny3)白云石大理岩中,呈层状产出,含矿岩性为褐铁矿化白云石大理岩。矿体主要受北西向-北北西向断裂、东西向-近东西向断裂控制,多为脉状、透镜状、似层状,近矿围岩蚀变强烈,主要发育碳酸盐化、黄钾铁矾化、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2)矿床具有含矿热液沿裂隙充填成矿特征,热液蚀变矿物组合表现出中-低温组合特征,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黄铁矿爆裂温度为250℃-370℃,认为该金矿为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热液蚀变充填型铅银金矿床。(3)化探结果显示,Au、Pb、Cu、Ag、As等单元素异常及综合异常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甚低频电磁法配合高精度磁测是该矿区行之有效的物探方法。(4)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Ⅰ矿段、Ⅳ矿段外围断裂处;Ⅱ矿段、Ⅲ矿段与Ⅴ矿段外围;F7断裂深部以及与其互相平行的5条正断层断裂带都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二、内蒙阿拉善地区成矿远景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阿拉善地区成矿远景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额济纳旗毛仁陶勒盖南金矿地质、物化探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3 以往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2 区域地球物理
    2.3 区域地球化学
    2.4 区域矿产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地球物理特征
    3.5 地球化学特征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化)体特征
    4.2 矿石特征
    4.3 矿石类型
    4.4 围岩蚀变特征
    4.5 矿床成因
5 成矿规律与找矿模型
    5.1 成矿规律
    5.2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5.3 找矿模型
6 矿区找矿前景分析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熊耳山矿集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
    3.2 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
    3.3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第4章 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4.1 控矿要素
    4.2 成矿时代
    4.3 成矿流体特征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成因指示意义
    4.6 矿床成矿系列
    4.7 成矿模式
第5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5.1 找矿标志
    5.2 萤石矿化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5.3 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3)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床多期次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金及金资源
        1.1.2 区域成矿研究需求
        1.1.3 矿床成因研究需要
        1.1.4 矿山生产和开发的需要
    1.2 朱拉扎嘎金矿研究现状
        1.2.1 发现和勘查历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活动
    3.4 变质作用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第四章 成矿期次
    4.1 沉积-成岩期
    4.2 变质-变形期
        4.2.1 稀疏-稠密浸染状
        4.2.2 顺层脉状
    4.3 岩浆热液期
    4.4 风化期
第五章 金属硫化物地球化学特征
    5.1 LA-ICP-MS测试方法及研究现状
        5.1.1 LA-ICP-MS技术
        5.1.2 LA-ICP-MS应用现状
        5.1.3 本次研究采用的LA-ICP-MS测试条件
    5.2 LA-ICP-MS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2.1 磁黄铁矿(Po)
        5.2.2 黄铁矿(Py)
        5.2.3 黄铜矿(Ccp)
        5.2.4 毒砂(Apy)
        5.2.5 铁的含砷氧化物
第六章 成矿年龄
    6.1 样品采集及特征
    6.2 样品分析及结果
        6.2.1 测试分析方法
        6.2.2 年龄特征
        6.2.3 微量元素特征
    6.3 成矿年龄
第七章 讨论
    7.1 成矿期次
    7.2 金的赋存状态
    7.3 成矿物质来源
    7.4 金的迁移与沉积
    7.5 矿床类型
    7.6 找矿模式及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内蒙古呼伦贝尔甘河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依托
    1.2 选题依据和意义
    1.3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条件
        1.3.1 研究区范围
        1.3.2 自然地理条件
    1.4 地球化学研究进程
    1.5 研究区以往工作简介及本次工作情况
        1.5.1 研究区以往工作简介
        1.5.2 研究区内主要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3 本次研究涉及的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工作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火山岩
        2.2.4 构造
第三章 土壤地球化学分析
    3.1 测量方法
        3.1.1 找矿的应用分布与适用条件
        3.1.2 野外化探工作的方法
        3.1.3 样品的加工过程
        3.1.4 样品分析的具体方法及质量评述
    3.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1 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3.2.2 元素含量特征
        3.2.3 主要地质单元中元素含量特征
        3.2.4 元素含量空间展布特征
        3.2.5 元素的组合特征
第四章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4.1 异常圈定
        4.1.1 单元素异常的圈定
        4.1.2 组合异常的方法
        4.1.3 综合异常的圈定
    4.2 综合异常元素的分类
    4.3 异常的评序
        4.3.1 单元素异常的评序
        4.3.2 综合异常元素的评序
第五章 成矿远景区预测
    5.1 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
        5.1.1 区域矿产资源的概述
        5.1.2 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
    5.2 成矿预测及靶区圈定
        5.2.1 靶区优选原则
        5.2.2 成矿远景区及靶区圈定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内蒙古额济纳旗七一山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实物工作过程及主要工作量
2、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变质岩
    2.4 构造
3、研究区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物性特征
    3.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3.3 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4、研究区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4.1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4.2 区域主要矿床类型
5、研究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
    5.1 研究区成矿规律
    5.2 研究区找矿潜力分析
6、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问题
        1.2.2 鄂尔多斯西缘及周邻块体古构造位置及相互关系问题
        1.2.3 奥陶纪沉积物源研究现状及问题
        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1.4.1 主要认识
        1.4.2 创新点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主要构造系统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及周邻重磁特征
        2.2.1 布格重力异常
        2.2.2 航磁异常
        2.2.3 小结
    2.3 区域主要构造单元及其地质演化史
        2.3.1 华北克拉通
        2.3.2 阿拉善地块
        2.3.3 贺兰山次级构造带
        2.3.4 走廊次级构造带
        2.3.5 华北板块与阿拉善地块北部中亚造山带地质特征
        2.3.6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间问题
        2.3.7 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
        2.3.8 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2.4 主要块体古地理位置及相互关系
    2.5 研究区周邻主要盆地地质特征
        2.5.1 巴彦浩特盆地
        2.5.2 河套盆地
        2.5.3 银川地堑
        2.5.4 渭河盆地
        2.5.5 武藤(威)盆地
        2.5.6 六盘山盆地
        2.5.7 西吉盆地
        2.5.8 其他相关盆地
第三章 研究区奥陶系分布特征、地层对比及后期改造
    3.1 研究区及周邻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1.1 鄂尔多斯内部
        3.1.2 鄂尔多斯西缘
        3.1.3 阴山地层分区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1.4 阿拉善地层区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1.5 走廊过渡带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1.6 祁连-秦岭地层大区奥陶系分布及特征
    3.2 研究区奥陶系争议地层时代归属
        3.2.1 唐王陵组时代归属问题
        3.2.2 平凉组时代归属问题
        3.2.3 香山群时代归属问题
    3.3 研究区及周邻奥陶系地层及凝灰岩夹层定年分析
        3.3.1 涝川地区马家沟组顶部凝灰岩锆石定年
        3.3.2 余探1 井克里摩里组沉凝灰岩锆石定年
        3.3.3 余探1 井拉什仲组锆石定年分析
        3.3.4 其他地区奥陶纪凝灰岩锆石定年成果
    3.4 部分地层的调整及时代划分
    3.5 研究区主要构造事件及其改造特征
        3.5.1 晚奥陶世之后第一次构造事件及其改造特征
        3.5.2 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及其改造特征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奥陶纪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4.1 研究区前奥陶纪沉积演化特征
    4.2 奥陶纪沉积演化特征
        4.2.1 早奥陶世冶里期
        4.2.3 中奥陶世马家沟期
        4.2.4 晚奥陶世峰峰期
        4.3.5 晚奥陶世平凉期
        4.3.6 晚奥陶世背锅山期
        小结
    4.3 鄂尔多斯西缘下古生界沉积演化综合分析
第五章 研究区奥陶纪沉积物源分析
    5.1 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分析
        5.1.1 研究区及周邻主要构造单元构造热事件分析
        5.1.2 研究区北部前奥陶纪碎屑锆石年龄谱及其物源环境分析
        5.1.3 研究区及周邻奥陶纪碎屑锆石年龄谱及其物源环境分析
        5.1.4 志留纪碎屑锆石年龄谱及其物源环境分析
        5.1.5 小结
    5.2 主微量元素分析
        5.2.1 砂岩主量元素构造判定
        5.2.2 砂泥岩微量元素物源分析
        5.2.3 小结
    5.3 物源演化综合分析
第六章 沉积与构造演化综合分析
    6.1 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关系
        6.1.1 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断层特征
        6.1.2 贺兰山东西两侧的沉积演化差异
    6.2 北祁连岛弧与北秦岭地块北向的移动拼合过程
    6.3 古亚洲洋南部构造事件影响
    6.4 研究区及周邻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耦合关系
        6.4.1 研究区周邻大区域奥陶纪岩浆热事件
        6.4.2 现今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启示
        6.4.3 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耦合关系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内蒙古呼伦布斯格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2.1 景观地球化学
    2.2 样品的采集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 元素相关性分析
    2.5 异常特征
        2.5.1 异常的圈定
        2.5.2 异常的评序
3 找矿远景区的划分
    3.1 苏木敖日布格金锑成矿远景区
    3.2 蒙根乌拉铀钍成矿远景区
    3.3 呼伦布斯格钼铜成矿远景区
    3.4 查干奴如铜金成矿远景区
4 结论

(8)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地质特征与后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中亚造山带与石炭—二叠纪构造环境及盆地构造属性
        1.2.2 中新生代陆内构造与后期改造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1.4 主要测试方法说明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
        2.2.1 重力场特征
        2.2.2 磁力场特征
    2.3 构造单元划分
    2.4 岩石地层特征
        2.4.1 雅布赖-巴音诺尔公构造带
        2.4.2 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
        2.4.3 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
        2.4.4 雅干构造带
第三章 石炭—二叠纪盆地前寒武纪基底特性
    3.1 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的厘定
        3.1.1 新元古代淡色花岗岩的发现
        3.1.2 新元古代淡色花岗岩的地质意义
    3.2 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前寒武纪基底格架
        3.2.1 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基底特征
        3.2.2 雅布赖-巴音诺尔公构造带基底特征
        3.2.3 区域基底构造格架
第四章 石炭—二叠纪盆地沉积充填与构造属性
    4.1 岩石组合与沉积环境
        4.1.1 阿木山组(C2P1a)
        4.1.2 埋汗哈达组(P2m)
        4.1.3 阿其德组(P2a)
        4.1.4 哈尔苏海组(P3h)
    4.2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2.1 样品与实验结果
        4.2.2 源区风化作用及沉积分选
        4.2.3 源区物质组成
    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4.3.1 样品与实验结果
        4.3.2 统计比较分析
        4.3.3 沉积物源解释
    4.4 石炭—二叠纪盆地构造属性讨论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盆地后期改造特征
    5.1 构造变形变位特征与构造改造
        5.1.1 露头区构造变形变位特征
        5.1.2 覆盖区构造变形变位特征
        5.1.3 断裂构造年代学
        5.1.4 构造变形变位过程及其改造效应
    5.2 显生宙岩浆活动特征与岩浆热力改造
        5.2.1 珠斯楞-杭乌拉带
        5.2.2 宗乃山-沙拉扎山带
        5.2.3 雅布赖-巴音诺尔公带
    5.3 构造变动的低温热年代学记录
        5.3.1 样品与实验结果
        5.3.2 热史模拟
        5.3.3 讨论与小结
    5.4 后期改造特征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石炭—二叠纪盆地油气保存成藏单元与远景区
    6.1 石炭—二叠系烃源条件
    6.2 保存成藏单元与油气远景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狼山断裂形成演化机制及工程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狼山断裂及其地理概况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论题确定
    1.2 研究思路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2.3 方法技术
    1.3 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认识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2.1 狼山断裂及周缘构造单元
        2.1.1 鄂尔多斯地块
        2.1.2 阴山-燕山造山带
        2.1.3 阿拉善地块
    2.2 狼山断裂及周缘主要地层单元
    2.3 狼山断裂及周缘主要断裂带
    2.4 狼山断裂及周缘区域地壳稳定性
        2.4.1 狼山断裂及周缘强震时空特征
        2.4.2 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
第3章 狼山断裂特征及分析
    3.1 断裂带总体特征
    3.2 断裂带特征构造地貌
        3.2.1 断层崖
        3.2.2 断层三角面
        3.2.3 断裂台地
        3.2.4 洪积扇群
        3.2.5 河流裂点与埋藏裂点
    3.3 断裂带结构特征
        3.3.1 近平行正断层构成断裂带
        3.3.2 强制褶皱和生长褶皱
        3.3.3 断层涂抹
        3.3.4 沉积超覆
        3.3.5 小型堑-垒构造
        3.3.6 阶步和擦痕
    3.4 断裂带分段特征
        3.4.1 断裂带分段性及狼山断裂分段
        3.4.2 狼山断裂第一段特征
        3.4.3 狼山断裂第二段特征
        3.4.4 狼山断裂第三段特征
        3.4.5 狼山断裂第四段特征
        3.4.6 狼山断裂第五段特征
        3.4.7 狼山断裂分段总体特征
    3.5 断裂带分段连接方式
        3.5.1 断裂带分段连接方式
        3.5.2 狼山断裂分段连接方式
第4章 狼山断裂形成与演化
    4.1 正滑断裂带属性
    4.2 正滑断裂带的形成
    4.3 构造几何学对断裂带扩展的约束
    4.4 断裂带演化的年代学约束
        4.4.1 光释光定年对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约束
        4.4.2 磷灰石构造热年代学对断裂带形成演化的约束
    4.5 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的再认识
    4.6 断裂形成演化模式
        4.6.1 断裂形成演化约束
        4.6.2 断裂形成演化模型
    4.7 狼山断裂为具发震危险的活动性断裂
第5章 狼山断裂致灾危险性分析
    5.1 地震危险性分析
        5.1.1 历史地震记录与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5.1.2 分段连接方式的致震可能性
        5.1.3 断裂带地震震级评价
        5.1.4 预测地震震灾分区评价
    5.2 非震害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5.2.1 狼山断裂及邻区InSAR影像制作
        5.2.2 狼山断裂区域泥石流灾害危险评价
        5.2.3 狼山断裂区域岩质边坡崩塌-滑坡危险区评价
        5.2.4 狼山断裂区域土质边坡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
        5.2.5 狼山断裂区域采空区塌陷危险区评价
    5.3 狼山断裂及邻区工程地质区域稳定性评价
        5.3.1 综合评价思路与原则
        5.3.2 综合评价方法程序
        5.3.3 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
        5.3.4 重要城市和重要线状工程场地稳定性评价
        5.3.5 区域防灾减灾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内蒙古额济纳旗老硐沟铅银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3 研究现状
    1.4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物化探异常特征
    3.5 矿化蚀变特征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地质特征
    4.2 矿石特征
    4.3 矿体围岩及夹石、围岩蚀变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5.1 矿床成因
    5.2 控矿因素
    5.3 矿体成矿规律
    5.4 找矿标志
6 找矿预测
    6.1 各矿段外围含矿性评价
    6.2 远景评价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内蒙阿拉善地区成矿远景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额济纳旗毛仁陶勒盖南金矿地质、物化探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D]. 胡鹏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 赵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3]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床多期次成矿作用研究[D]. 杨金昆. 长安大学, 2020(06)
  • [4]内蒙古呼伦贝尔甘河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D]. 李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5]内蒙古额济纳旗七一山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D]. 康建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6]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D]. 李蒙. 西北大学, 2019(04)
  • [7]内蒙古呼伦布斯格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J]. 孙玉强,盖明超,吕红星,唐文虑,杨扞领,乔志. 化工矿产地质, 2019(03)
  • [8]银额地区石炭—二叠纪盆地地质特征与后期改造[D]. 张少华. 西北大学, 2019(01)
  • [9]狼山断裂形成演化机制及工程地质意义[D]. 崔显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10]内蒙古额济纳旗老硐沟铅银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D]. 张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成矿远景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