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沼气池发酵室液面位置动态监测

水力沼气池发酵室液面位置动态监测

一、水压式沼气池发酵间液面位置动态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曾锦[1](2020)在《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甲烷转换因子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因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过度排放了CO2、CH4等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并最终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发展沼气既能够加快畜禽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保护好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符合国际碳减排趋势。而在沼气池的减排量的核准过程中,涉及到方法学的建立与运用,其涉及的众多指标中,尤以甲烷转化因子(Methane Conversion Factor,MCF)最为关键,且建立过程极为复杂,目前大多数沼气项目采用的MCF值均为缺省值或经验值,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估值性。本研究结合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满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及自主减排的需求,在厘清MCF建立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研究并计算区域性甲烷转换因子,最终拟合出针对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新的MCF计算模型,将为缺省的中国西南地区MCF相关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传统技术和静态箱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微生物群落分布、甲烷转化途径与甲烷排放通量之间关系,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计算出MCF值,最终建立适合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新的MCF计算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100 m3水压式沼气池的进料口、出料口以及总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尽管水压式沼气池进料口、出料口甲烷排放通量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但是水压式沼气池进料口、出料口以及总的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这主要和沼气池的发酵温度和进料量有关。用猪粪作为发酵原料,测量结果表明100 m3水压式沼气池进料口、出料口及总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199 g/(m2·h)、2.432 g/(m2·h)和53.845 g/(m3·d),其甲烷泄漏比是15.06%。2、对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研究发现:(1)气候的变化导致系统内发酵温度发生改变,而发酵温度的改变影响着系统内沼气发酵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发酵温度变化越小,系统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越小。(2)梭菌目(Clostrid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厌氧绳菌目(Anaerolineales)是在沼气发酵稳定运行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四种优势菌群,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是33.80%、27.70%、18.60%和5.38%;亚优势菌群有Synergistales、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和Selenomonadales,它们的相对分度分别是4.63%、3.28%、2.18%和1.11%。(3)产甲烷菌主要由甲烷丝菌属(Methanothrix)、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illum)和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占主导,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2.00%、1.38%和0.88%。实验结果表明在沼气发酵稳定运行的过程中,主要以乙酸型产甲烷菌为主导。3、在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过程中,CH4的同位素比值维持在-36‰48‰之间,CO2的同位素比值维持在-14‰30‰之间;CO2还原途径产甲烷贡献率均小于30%,且?mc的值整体变化较小。实验结果说明在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过程中的产甲烷代谢途径主要以CH3COOH裂解途径为主导,且该过程中产甲烷代谢途径的变化较小。4、以Chao 1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为评价微生物群落变化的指标时,实验期间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并没有引起甲烷转化途径发生显着性的变化,同时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对日产甲烷量和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亦不显着,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所在区域气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同时该沼气发酵生态系统采用半连续发酵,长期处于一个稳定产气阶段,致使池内微生物群落即使发生了较小的变化,但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稳定平衡。而环境因子与Top20菌属的RDA分析表明池内温度、进料量、日产甲烷量、甲烷排放通量与甲烷丝菌属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温度的升高、进料量的增加能够促进甲烷丝菌属的生长繁殖,使其成为系统内绝对的优势菌群,因此实验期内主要以CH3COOH裂解途径为主导产甲烷,相应的甲烷排放通量也随之发生变化。5、结合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的特征,通过简化计算模型,计算出100 m3的沼气池MCF值为14.10%,同时本研究拟合了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新的MCF计算模型,得到MCF=(-0.349X进料-0.262X池温+1.622X通量-15.029)*100%(P<0.01,R2=0.9552)。

郝咪娜[2](2013)在《浙江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清洁小流域以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其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浙江省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方面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系统性分析和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论文按照浙江省小流域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现状、问题与对策;浙江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研究;浙江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设计研究;浙江省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和预防措施研究4个层次。结合浙江省重点完成的几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以及其它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成果,通过分析总结,确定适合浙江省的措施类型,完善“流域治理、坡面灌排水系、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体系,并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加大对水源水质保护方面的措施研究,改善农村面源污染现状,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浙江省内目前水土流失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同时伴随着小流域面源污染引起的水环境质量问题。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和水源保护并重,迫切需要制定出适合浙江省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2)浙江省生态清洁小流域措施体系的建立,应从措施的类型出发,增加水源保护目标,在前期治理区域选择、治理区措施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各治理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建立措施体系,完成技术设计等。3)浙江省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措施体系包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和监测预防工程7类21项措施。4)浙江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措施设计包括坡改梯措施设计、水土保持林措施设计、经果林措施设计、低效林改造设计、种草设计、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设计、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设计、生态河道措施设计、农村人居环境绿化、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裸露边坡整治技术、生态农业和沼气池设计、人工湿地和库周植被缓冲带设计等。5)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和水质监测两部分,加强动态监测,观测措施效果,积累治理经验。除此之外,还需注重预防保护措施,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以水土保持规划指导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增强行政管理措施。

冯向阳[3](2003)在《水压式沼气池发酵间液面位置动态监测》文中认为 水压式沼气池发酵间液面位置直接关系到沼气池合理贮气容积和安全发酵。沼气池日常管理因进料量与出料量差客观存在,有时会导致发酵间液面位置失常,沼气池运行失常。为此,很有必要精确掌握发酵间液面位置,为日常管理提供依据。

二、水压式沼气池发酵间液面位置动态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压式沼气池发酵间液面位置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甲烷转换因子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沼气池的减排机制
    1.3 甲烷排放通量的研究进展
    1.4 甲烷转换因子的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沼气池甲烷排放通量的监测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状况
        2.1.2 实验地养殖场概况
        2.1.3 实验沼气池概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静态箱监测系统设计
        2.2.3 体样品采集与甲烷浓度测定
        2.2.4 甲烷排放通量计算
        2.2.5 其他指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环境因子的变化
        2.3.2 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特征研究
        2.3.3 甲烷排放通量月变化特征研究
        2.3.4 甲烷生成能力的对比
        2.3.5 监测系统的对比研究及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生物群落分布、甲烷转换途径与甲烷排放通量的关系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I11umina高通量测序
        3.1.3 稳定同位素法
        3.1.4 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沼气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分析
        3.2.2 沼气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变化研究
        3.2.3 产甲烷途径的贡献率
        3.2.4 微生物群落分布、甲烷转换途径对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甲烷转换因子计算模型
    4.1 应用案例
        4.1.1 农村户用沼气CDM项目减排
        4.1.2 规模化养殖场CDM项目减排
        4.1.3 小结
    4.2 模型准备
    4.3 模型计算
    4.4 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浙江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小流域水土流失理论研究
        1.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
        1.2.3 国内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
    2.2 研究内容
        2.2.1 小流域水质污染现状及成因
        2.2.2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措施体系研究
        2.2.3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设计
        2.2.4 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和预防措施研究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浙江省小流域水质污染现状及成因
    3.1 水环境质量现状
    3.2 水质污染源分析
    3.3 存在问题及对策
        3.3.1 面源污染
        3.3.2 水土流失
第四章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研究
    4.1 重点区域选择
        4.1.1 选择原则
        4.1.2 小流域选择
    4.2 措施体系布局
        4.2.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4.2.2 生态修复工程
        4.2.3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4.2.4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4.2.5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4.2.6 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4.2.7 监测和预防保护措施
第五章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设计
    5.1 坡改梯措施设计
        5.1.1 坡改梯田坎材质研究
        5.1.2 护坎植物研究
        5.1.3 梯田设计
    5.2 水土保持林措施设计
        5.2.1 设计原则
        5.2.2 造林设计
        5.2.3 适宜树种特性研究
        5.2.4 混交林配置研究
    5.3 经果林措施设计
        5.3.1 经果林造林设计
        5.3.2 经济林套种
    5.4 低效林改造设计
        5.4.1 针叶低产林改造
        5.4.2 毛竹低产林改造
    5.5 种草设计
        5.5.1 草种选择及布置原则
        5.5.2 种草设计
    5.6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设计
        5.6.1 小型蓄排工程
        5.6.2 谷坊
        5.6.3 拦砂坝(滚水坝)
    5.7 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设计
        5.7.1 封育治理
        5.7.2 生态移民
    5.8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
        5.8.1 总体布置
        5.8.2 河道断面形式
        5.8.3 挡水堰
    5.9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措施设计
        5.9.1 农村人居环境绿化
        5.9.2 垃圾处理
        5.9.3 污水处理
        5.9.4 裸露边坡整治技术
    5.10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措施设计
        5.10.1 生态农业
        5.10.2 沼气池设计
    5.11 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措施设计
        5.11.1 人工湿地
        5.11.2 库周植被缓冲带
第六章 生态清洁小流域监测和预防措施研究
    6.1 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措施
        6.1.1 监测原则
        6.1.2 监测内容
        6.1.3 监测方法
    6.2 预防保护措施
        6.2.1 贯彻落实法规措施
        6.2.2 行政管理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水压式沼气池发酵间液面位置动态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沼气发酵生态系统甲烷转换因子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研究[D]. 曾锦.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浙江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研究[D]. 郝咪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3]水压式沼气池发酵间液面位置动态监测[J]. 冯向阳. 山西农业, 2003(01)

标签:;  ;  ;  ;  ;  

水力沼气池发酵室液面位置动态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