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学课堂:网络与教育》出版

《网络化学课堂:网络与教育》出版

一、《赛伯化学堂:网络与教育》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向丽丽[1](2016)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全球网络,应用领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展。互联网既是工具又是世界,作为工具,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高校师生对网络的使用不断渗透在生活、学习、思想观念等各方面;作为世界,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一虚拟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作为实践生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新情况,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因素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潜移默化的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一定的变化。本文的论述主要是从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需面对的一些冲击出发,这是基于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系统科学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等方法的研究,从目前国内外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出发,总结概括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研究本文主要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三方面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网络、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概念,分析网络环境的特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法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面临的挑战是本论文主要研究重点;而本文的重中之重是要如何迎难而上的解决面临的挑战,主要从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这四个方面论述。

刘俊[2](2014)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激发起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这种新颖的信息化形式,对受教育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影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本文以“优化”为视角,在对现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优化这一课题,遵循“寓教于乐,网络互动”的原则,将师生喜闻乐见的环节加入其中,并且从内容、形式、主体、管理、维护上等多个角度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从校园主体网络平台、校内辅助平台、校外补充平台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现状。其次,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措施。一是加强校园主体网络平台的硬件设施和网络平台建设要素的优化;二是结合传统媒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丰富校内辅助平台的内容;三是使家庭、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呼应,形成互动模式,最大化利用校外补充平台;四是各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与新载体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采取上述新举措,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宋娟丽[3](2008)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浅探》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影响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注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注重训练和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教材的优势,形成远程教学与面授教学并存互补的局面,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利用现代技术实践的模拟实践环境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李晨[4](2008)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政治生活上,互联网促进了政治信息的获得与交流、拓宽了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渠道、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成为了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渠道。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政治教育的内容、过程、渠道、效果以及目标上存在差异,但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新渠道,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同时互联网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发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政治上的方向与保证。本文从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与功能出发,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互联网对两者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政治文化功能、建构政治价值功能、政治系统稳定功能。互联网的传承与创新政治文化功能对政治文化进行传播、改进与创造以达到使社会成员接受主流政治文化、对政治文化不断创新的目的,以实现互联网的传承与创新政治文化功能;同时,互联网传承与创新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下展开。互联网的建构政治价值功能通过提升政治参与热情、丰富政治认知、扩展政治参与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互联网构建政治价值功能的发挥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引导、教育、凝聚、预防作用。互联网的稳定政治系统功能通过维护社会主流政治价值功能、培养人们服从性格、支持政府决策、对政治体系变革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导向、育人和保证功能优化互联网的政治系统稳定功能。本文以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依据,以互联网为切入点,通过探讨互联网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以求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发展举措。

马德四[5](2007)在《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进入本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无论是研究文献,还是投资总额,都在高速增长。当前,在繁荣的背后,教育信息化理论也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如信息技术深层次融入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技术学视角下,教育信息化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软件、教育教学信息系统、信息化教学模式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对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原理/学习理论的变革关注不多,对于人在数字虚拟世界的异化问题也不太关心。因此,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困境,其根源在于技术学视角的局限。本文在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二十多年发展历史梳理后认为,当前的教育信息化研究主要关注教育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管理、利用等技术问题,隐含在这种研究的背后,是一种技术学视角。技术学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特点是:教育信息化目的是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本质是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在教育中应用;研究价值取向是“技术中心论”;研究对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模式研究。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学就是研究怎么样使人成为能够自主、自强、自立的人,即如何成人的学问。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之中,核心就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成人的问题。因此,教育信息化研究必须超越技术学视角,转而从信息技术与人的生命发展这个维度来思考教育信息化,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教育学视角。在教育学视角看来,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数字虚拟世界中人的生命成长,即数字虚拟世界的教育,它包括三个层面的研究,一是哲学层面,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人的生存、道德等问题;二是科学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教育理论问题;三是实践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等。

孙志雷[6](2006)在《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例》文中提出个性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基础、学习习惯和爱好以及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给出相应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的学习模式。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爱好与习惯、努力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所以要求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能力差异、学习进度以及兴趣爱好,并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度。 终身教育提出以后,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了扩展,教育的对象将不仅仅是在校的学生,它包括所有阶段的教育,这样学习者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学习经历、努力程度等方面必然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要求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此外,受教育者所在地区的不同和接受教育时间的不统一性也要求我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学习者个体存在的巨大差异要求我们实施个性化学习。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难以做到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所具有的强大交互性和分布式特点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上实现的可能。因此,构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诸多优势来开展个性化学习,是当前教育界十分关注的课题。 本文是作者在研读大量理论书籍并对众多网络课程、学习网站、教学系统等进行了浏览和调研,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为例,设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并对该系统的理论支撑、设计原则、开发过程、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网络学习环境涵盖了Authorware软件使用的基本内容,并对其高级应用作了相应的介绍。具有较宽的适应性和内容量,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此网络学习环境自主学习教学内容。

谢吉刚[7](2006)在《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与实践 ——《多媒体技术基础》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建设》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即将形成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我们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开放学习、终身学习的出现促使传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发生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产生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如何面对和利用如此海量的信息,如何运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来帮助我们的学习,是教育领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30名二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使用网络的能力,但还没有注意到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资源库,还没有形成利用周围丰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同时教师也严重地缺乏在这方面的引导。所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会大学生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Internet资源)来帮助学习是我们新形势下的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当今提出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认真调研了已有的各类虚拟学习社区以及网络课程,本文认为基于资源的学习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应当成为今后学校教育的主流。虚拟学习社区充分地利用了现代网络技术这个工具,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开放式学习具体化。因此建立在基于资源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虚拟学习社区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对适应开放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很有帮助。 本文以笔者正在任教的《多媒体设计基础》为例建立了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在实践中对该社区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具体运用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对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方法。

刘志文[8](2006)在《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 ——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是推动网络教学持续健康发展的两大动力,两者缺一不可。近十年来,网络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比较快,而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理论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入认识网络教学的本质特征,构建一个可以解释、支持和指导网络教学实践活动的网络教学理论体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论文以远程高等教育中的网络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范式转变和理论构建为研究视角,对网络教学的本质特征和网络教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论文的内容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地分析了学校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教学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所发生的变化。文章认为学校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教学媒介所发生的变化包括语言媒介、存储媒介和交互媒介等方面;教学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包括知识观和课程观、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等方面;教学交互方式所发生的变化包括信息交互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等方面。在教学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学校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所发生的变化是一种整体性的变化,是一种范式转变。第二部分对网络教学理论的构建方式和基本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文章认为网络教学理论不是单一的教学理论而是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可以围绕“媒介”、“内容”、“交互”和“整合”四个主导概念来建立。在这个体系中,以媒介为主导概念的网络教学理论关注教学过程中媒介的作用和影响,形成技术导向的媒介教学理论;以内容为主导概念的网络教学理论关注教学过程中内容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内容导向的学科教学理论;以交互为主导概念的网络教学理论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交互行为,形成活动导向的教学交互理论;以整合为主导概念的网络教学理论则关注教学要素和教学理论的整合,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混合式教学理论。

韩丽丽[9](2006)在《化学新课程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初步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网络化教学环境来实现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实施化学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是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有机融合,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学信息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试从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这些模式进行验证。论文从设计理念、课件制作和教学流程等方面着重介绍了《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网络自主——协作课程和《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网络复习课程的实证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内容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有明显的帮助。 论文的最后部分对开展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结合实践提出对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建议,为当前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本军[10](2004)在《论语文多媒体教学优化》文中认为本文从语文学科的特色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出发,就目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即优化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构建信息网络环境下实现语文多媒体教学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后展望了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习理论、教学传播和设计理论等为指导,探索出优化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策略。这对于推广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实验研究,促进语文教改的整体发展,指导中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融合,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实现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赛伯化学堂:网络与教育》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赛伯化学堂:网络与教育》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 基本概念
    (二) 网络环境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二)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挑战
    (三)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四)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挑战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 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二)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 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
    (四)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优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必要性
    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基本内涵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内涵
    二、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发展阶段
        (一) 初步探索阶段
        (二) 主动构建阶段
        (三) 深入推进阶段
        (四) 不断完善阶段
    三、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的必要性
        (一) 顺应宏观环境的要求
        (二) 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要求
        (三) 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价值的要求
    四、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原则
        (一) 方向性原则
        (二) 系统性原则
        (三) 整分合原则
        (四) 科学性原则
        (五) 民主性原则
第二章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校园主体网络平台发展问题
        (一) 内容上,重教学资源建设,轻教学互动
        (二) 形式上,网络和现实生活脱节,平台形式单一
        (三) 主体上,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参与程度不高
        (四) 管理上,分管老师“各自为政”
        (五) 维护上,缺乏专业队伍建设
    二、 校内辅助平台发展问题
        (一) 忽视校园网络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
        (二) 学生生活园区教育建设的不充分
        (三) 校园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弱化
    三、 校外补充平台的发展问题
        (一) 未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二) 社区环境的相对复杂
    四、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问题
        (一) 教育工作者思想认识的参差不齐
        (二) 工作经验与网络技术能力不匹配
        (三) 网络法规、道德知识比较薄弱
        (四) 政治敏感度尚有欠缺
第三章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的对策
    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园主体网络平台的优化
        (一) 基础硬件设施的强化
        (二) 网络平台建设要素的优化
    二、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内辅助平台的优化
        (一)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二) 强化传统媒介的功效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三、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外补充平台的优化
        (一) 社区环境的优化
        (二) 加强家庭与大学的互动教育
    四、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与其他新载体之间的优势互补
结语
    一、 结论
    二、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论文类

(3)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成人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
二、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成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1.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完整知识体系
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成人教育教学媒体的影响
四、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五、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4)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互联网时代的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1.1 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1.2 互联网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新渠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2 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传承与创新政治文化功能
    2.1 互联网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2.2 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传承政治文化功能
    2.3 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政治文化功能
3 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建构政治价值功能
    3.1 互联网与政治价值观的建构
    3.2 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建构政治价值功能
4 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稳定政治系统功能
    4.1 互联网对政治系统维持与变革的影响
    4.2 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稳定政治系统功能
结束语
后记
参考文献

(5)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本研究的对象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三、本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信息化概述
    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一) 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
        (二) 什么是信息化社会
        (三) 信息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回应
        (一) 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冲击
        (二)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变革
        (三) 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对策
第二章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与当前困境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一)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二) 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三) 全面推进阶段(21世纪初~现在)
    二、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困境及其根源
        (一) 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二) 教育信息化困境凸显的方法论问题
第三章 技术学视角与教育信息化研究
    一、什么是教育技术
        (一) 技术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二) 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定义
        (三) 教育技术概述
    二、技术学视角的内涵——以AECT2005定义为例
        (一) 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
        (二)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的:促进学习,提升绩效
        (三)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和资源
        (四)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创设、使用与管理
    三、技术学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研究
        (一) 技术学视角与教育信息化研究价值取向
        (二) 技术学视角与教育信息化研究对象
    四、技术学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缺失
第四章 从技术学到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研究视角的转换
    一、什么是教育学视角
        (一) 教育学概述
        (二) 教育学理论的结构
        (三) 教育学视角
    二、教育学视角与教育信息化研究
        (一) 教育学视角与技术学视角的区别
        (二)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对象
第五章 教育学视角中的教育信息化本质
    一、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概述
        (二) 计算机工作原理
    二、信息技术的本质:实体世界的数字展现
        (一) 关于技术本质的追问
        (二) 信息技术本质:经验实在世界的数字展现
    三、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数字虚拟世界的教育
        (一) 两种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本质
        (二) 虚拟生活世界中的教育
        (三) 虚拟科学世界中的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成果
第一章 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概述
    一、个性化学习的含义
    二、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
    三、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性
    四、网络学习环境概述
第二章 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1、设计原则
        2、屏幕设计
第三章 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
    一、学习者个性的提取
    二、教学设计
        1、教学大纲的确定
        2、教学内容的选定
        3、教学策略的设计
        4、学习评价的设计
    三、人机界面设计
        1、内容呈现方式
        2、交互设计
        3、导航设计
        4、主体结构设计
第四章 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的开发
    一、开发环境和工具
    二、脚本的编写
    三、素材的准备
        1、文字素材的整理
        2、声音音频素材
        3、图形图像素材
        4、视频素材
        5、动画素材
    四、网页的制作与程序设计
        1、静态网页的制作
        2、动态网页制作
        3、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五、系统的调试、发布与维护
        1、服务器环境的配置
        2、学习环境的发布、调试及其运行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与实践 ——《多媒体技术基础》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21世纪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
        0.1.2 信息时代对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0.1.3 当代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0.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0.2.1 国内现状
        0.2.2 国外现状
        0.2.3 现状分析
    0.3 课题研究方法及成果
第一章 高职院学生上网学习状况调查
    1.1 调查方法
        1.1.1 调查对象
        1.1.2 资料收集及整理
    1.2 调查结果及分析
        1.2.1 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
        1.2.2 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情况
        1.2.3 大学生与网络的互动情况
        1.2.4 教师对学生上网的引导情况
        1.2.5 学生对未来网络学习的希望和期待
    1.3 调查结论
第二章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信息素养理论
        2.2.1 国外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定义
        2.2.2 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阐释
        2.2.3 信息素养的多重构成特征
        2.2.4 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
    2.3 基于资源的学习
        2.3.1 基于资源的学习理论
        2.3.2 基于资源的学习各要素分析
        2.3.3 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与传统学习模式的差异
        2.3.4 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第三章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
    3.1 虚拟学习社区
        3.1.1 社区、虚拟社区简述
        3.1.2 虚拟学习社区简述
        3.1.3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3.1.4 虚拟学习社区的作用
    3.2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特点及优势
        3.2.1 现有传统虚拟学习社区的不足
        3.2.2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和优势
    3.3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模式
        3.3.1 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概述
        3.3.2 何克抗教授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3.3.3 李克东教授的“资源利用—主体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3.3.4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引导—反馈”学习模式
    3.4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模型
        3.4.1 教学交互层次塔
        3.4.2 远程学习交互模型
        3.4.3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交互模型
    3.5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主体结构设计
        3.5.1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支撑环境结构
        3.5.2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具体功能模块
    3.6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评价系统
        3.6.1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评价系统的基本原则
        3.6.2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评价系统
    3.7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系统设计
        3.7.1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静态网页设计技术
        3.7.2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中涉及到的主要动态网页设计技术
第四章 结论和思考
    4.1 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使用结果分析
        4.1.1 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对比分析
        4.1.2 学生对本社区的主要看法
        4.1.3 学生对社区的意见和建议
    4.2 本次研究的成果及结论
    4.3 问题讨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 ——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教学媒介的转变
    第一节 语言媒介:从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到数字语言
    第二节 存储媒介:从印刷文本到“超文本”
    第三节 交互媒介:从“热媒介”为主到“冷媒介”为主
第二章 教学内容的转变
    第一节 知识观和课程观的转变
    第二节 教学内容选择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转变
第三章 教学交互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教学交互研究
    第二节 信息交互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社会交往方式的转变
    小结
第四章 网络教学的理论构建(上)
    第一节 网络教学理论的构建方式
    第二节 以媒介为主导概念的网络教学理论
    第三节 以内容为主导概念的网络教学理论
第五章 网络教学的理论构建(下)
    第一节 以交互为主导概念的网络教学理论
    第二节 以整合为主导概念的网络教学理论
    第三节 网络教学理论的发展展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化学新课程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初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国外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简介
    1.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网络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简介
第二部分 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及构建原则
    2.1 构建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原则
    2.2 典型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介绍
    2.3 网络化探究性学习课件制作的软件和平台支持
第三部分 网络化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3.1 网络化探究性学习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3.2 网络化探究性学习有效地促进中学化学教学
    3.3 化学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四部分 化学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4.1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网络自主—协作课程
    4.2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网络探究复习课程
    4.3 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部分 关于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5.1 影响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因素
    5.2 更好地开展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建议
    5.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网络课程《引言》和《物质的量》
附录二: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学生作品展示
附录三: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网络复习课学习情况调查表
致谢

(10)论语文多媒体教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有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及现状探讨
    第一节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一、改变教学方式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加大教学密度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第二节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一、音像与文字多媒体教学语文特色的缺失
        二、想象与思维多媒体教学培养能力的尴尬
        三、投入与产出多媒体教学的短期价值失衡
第二章 优化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教学传播与设计理论
        一、教学传播理论
        二、教学设计理论
第三章 优化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原则、方法与模式
    第一节 优化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一、辅助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效率性原则
        四、适当性原则
        五、启迪性原则
        六、美育性原则
    第二节 优化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
        二、发现教学法
        三、启发引导法
        四、网络自学法
        五、自主协作法
    第三节 优化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模式
        一、基于单机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
        三、单机与网络结合模式
第四章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向
    第一节 个性化语文教学
    第二节 电子化语文教材
    第三节 虚拟化语文课堂
结束语
参考资源
附录
后记

四、《赛伯化学堂:网络与教育》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 向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研究[D]. 刘俊.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3]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浅探[J]. 宋娟丽. 继续教育研究, 2008(06)
  • [4]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D]. 李晨.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6)
  • [5]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 马德四.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6]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例[D]. 孙志雷.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7]基于资源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与实践 ——《多媒体技术基础》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建设[D]. 谢吉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8]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 ——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D]. 刘志文. 厦门大学, 2006(01)
  • [9]化学新课程网络化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初步实践[D]. 韩丽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10]论语文多媒体教学优化[D]. 李本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网络化学课堂:网络与教育》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