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创业人才的基础

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创业人才的基础

一、开展创新教育是培育创业人才的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谭轶群,马辉[1](2022)在《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教育教学过程目前仍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脱节等问题。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推进课程互通共享,构建双向驱动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课程、竞赛和成果孵化打造校校、校地、校企相互协同的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生一体化的互动评价体系,完善现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Zhao Kunyu[2](2020)在《“双创”背景下大学科技园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对策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创新型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大学生创业活动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理应成为高校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培养、孵化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阵地和主要载体,承担着促进创业,服务师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创业既要追求数量,更有讲究质量。从实践看,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活动频繁,大学生创业数量持续增大,但大学生创业质量和影响力却不高,亟待提升和提高。要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就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创业质量的相关制约因素做出全面综合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真正发挥高校、大学科技园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中的作用;从理论研究看,现有研究成果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比较集中体现在对其定位、功能、特征和任务等方面,专门探讨和研究大学科技园中大学生创业质量问题和对策的成果不多,理论上也要求加强和加深这方面的研究,引领大学生创业实践工作。本文在介绍创业质量以及大学科技园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质量现状与问题做出全面分析,讨论影响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的相关因素,重点从大学生创业素质、创业环境、创业教育等方面研究影响因子;实证分析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活动和大学生创业质量,总结成效、分析不足;研究国外大学科技园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做法,提炼思路和方法;结合“双创”时代背景和要求,从政府、高校、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企业、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原则和策略。

李春燕[3](2020)在《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新发展战略,推动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全民创业创新,“创业创新”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当前,各地要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其关键在营造创新创业适宜环境,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落地。天府新区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也是成都城市空间布局的新兴增长极核,更是创新创业的发展“高地”。天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双创”人才,如何更精准的服务人才进而留住“双创”人才,让“双创”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有效应对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从政府公共人才服务视角,围绕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需求,依据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对创新创业人才结构与产业匹配度、人才培育与发展支持力度、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在文献总结、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过程中,逐步完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分析,在政策制定方面包括政策覆盖面与精准度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要素保障不够到位等,在政策实施方面包括执行效率偏低、市场化进程较慢、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等;学习研究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园区人才服务与发展案例,总结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人才培养模式与环境以及生活服务保障工作方面经验与启示,提出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理念、提升人才培育能力、打造人才支撑产业、优化人才居留环境等建议,为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实践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慧[4](2020)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力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数量快速增长,但组织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是造成其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功能缺位致使组织目标模糊和零散,进一步导致组织行为低效和泛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与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与价值。在异质性视阈下,探讨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场域中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是促进组织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基本前提。基于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将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进一步分解为功能实现方式和实现机理,文章整体遵循“客观功能(是什么?)—功能实现方式(怎么样?)—功能实现机理(为什么?)—功能实现路径(如何做?)”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为了探究出更科学合理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本研究将组织功能定位于客观展现出来的实际结果,而非主观逻辑推导出来赋予组织的结果。据此,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典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具体运用三级编码、单案例分析和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构建了“客观功能—社会实践(组织行为)—行为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实践也就是组织的行为方式,它决定和反映组织的客观功能,行为机理体现组织行为的内在规律和作用关系。因此,首先从调研的实证数据中提炼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分析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厘清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由于组织行动逻辑偏差和实践障碍导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通过对调研数据的三级编码分析得出,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呈现出“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四项客观功能。其中,决策实施和中介融通是显功能,即组织有意安排而产生的作用;类型强化和文化聚散是潜功能,即组织无意安排,由组织行动间接、内隐地产生的作用。创业教育组织作为高职院校推动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的专门性组织,除了设计、实施和服务于创业教育发展;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去破解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专创融合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行动,无形中强化与凸显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化教育的特征;同时在行动中逐渐形成浓厚的高职创业文化氛围,并成为创业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承者。实现上述四项功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主要采用“组织变革”、“融合策略选择”、“适应性联结”和“树立标志”的方式。从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到组织自身改革和具体的行为实践,再到创业教育文化孕育与认同的历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动体现出从外围实践到专创融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从局部试点到浸润体系的范围扩展、以及从具体实践到抽象升华的逻辑向度。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就是组织选择采用上述行为方式的原因,内在地体现了“资源赋能机理”、“规则调适机理”和“互动整合机理”。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始终处于“理性化”和“反思性监控”的过程中,组织通过反复的实践行动形成自身,并通过组织行动再生产出行动条件;再生产的过程包含着意义、规范性要素和权利的交织与互动。具体而言,其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受到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驱动与引导。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典型的外部驱动型,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短期内广泛实践;与此同时,组织行动受到行政权利和专家权利的共同影响。其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受到合法性秩序和表意性符码的规约与调适作用。政策导向是组织行动及其自我调控的风向标;高职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是组织行动及其行动调控的助力器。其三,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互动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和特色化选择。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同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整合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联盟合作、互利共生等提升组织的适应性,而准确定位、组织竞争、文化认同等促进组织的特色化选择。基于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推演出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也就是说,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组织行动的驱动力应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组织应当找到自己的适切位置,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挖掘并培育组织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组织化”并非组织行动的目的,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目的或需求,对于创业教育组织来说,创业教育理念逐渐融入高职教育系统的过程,正是组织功能得到全面、彻底实现的过程,组织本身则处于“去组织化”过程中。然而反观现实,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内生动力不足、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模仿趋同现象、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等问题依然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理念先行—以点带面—错位发展—多元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王春香[5](2020)在《辅导员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的定位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人才则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是构建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的重要力量源泉。辅导员具有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过程的主要执行者,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思想、创新创业相关论述、管理者作用相关论述为理论基础,对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人才、辅导员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和辅导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现状。结合调查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剖析辅导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不到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还不充分,组织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太高,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提供的服务仍不周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辅导员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定位,提出了发挥辅导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用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一是提升自身职业素质能力,做好学生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二是及时宣讲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三是组织策划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四是搞好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和帮扶。

李涌波[6](2020)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A市为例》文中认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呈现出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指数效应,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日益展现出其超乎寻常的驱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山东要继续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必由之路。而这条路要走得快、走得稳,则必需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质效。县域“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最终落实者,县域人才工作优劣,将成为决定山东作为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A市人才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文献法、访谈法取得一手资料,全面梳理县域人才工作现状,系统分析县域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才集聚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加强县域人才工作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人才工作提供可复制、能借鉴的路径。通过研究发现,A市人才工作具有相对完备的组织架构,注重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引进、人才政策支持、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且缺乏高端引领;二是人才吸引力不足,且人才外流加速;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欠缺;四是政策支持力度小,作用发挥有限;五是平台承载力不足,创新基础薄弱;六是服务意识不到位,人才生态欠佳。研究发现,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经济发展状况、人才工作理念、人才价值追求、执行方式效果等是造成A市人才工作问题现状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发现,结合相关理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人才工作的探索方向:一是坚持思想先导,树牢人才首先发展理念;二是坚持党管人才,构建协同共治体制机制;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四是坚持筑巢引凤,建设多元融合平台载体;五是坚持引育并重,推动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六是坚持全面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体系;七是坚持目标导向,建立精准监督考核体系。

周佳珉[7](2019)在《基于MOS模型的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发展区域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向与客观要求,创业活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力之一。创业活动规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财税、贷款、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与之相关的政策共同构成创业政策,创业政策是创业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与支撑。上海市作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高度重视创业活动推动工作,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2009至2017年期间上海市制定出台多项创业政策,创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全民整体创业活动率不断增强,由2008年的7.4%上升至2017年的12.6%。尽管上海市创业政策在推动上海市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激发创业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在实际应用及推广中仍面临着诸如创业政策效益不高、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政策执行效果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上海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亟待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完善本地创业政策体系与环境。为此,本文在研究中,以上海市创业政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等,对上海市创业政策及政策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文章第一、二章节对本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创业政策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三章重点分析上海市创业政策及政策环境现状。首先梳理了全球、国家及上海市创业政策体系,其次利用访谈法了解企业员工对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现状的看法,然后设计基于MOS模型的问卷并引入AHP层次分析法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上海市的创业政策环境环境指标体系。在AHP层次分析法中,笔者选取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评价作为顶层目标,基于MOS选定6个中间层内容(即创业教育、目标群体政、减少进入障碍、启动支持、启动融资和创业促进)和21个底层指标。通过指标重权分析发现,创业税收优惠政策、低成本创业贷款的支持程度、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力度、政府对R&D及创新支持和落户政策几个底层指标对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影响较为明显;第四章重点对美国和欧盟,北京、深圳及杭州等国家和地区创业政策具体做法进行介绍,并得出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政策执行机制、构建系统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创业人才政策应兼顾高层次人才与弱势群体、注重全社会范围创业文化培养等启示,以期为完善上海市创业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价值。基于上述分析,最后从强化创业教育、做好创业启动支持,优化优惠政策、做好资金支持引导,减少准入障碍、做好创业促进支持三方面给出优化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的相关对策。

熊珉瑛[8](2019)在《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化,中国创业事业不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态势喜人,迄今已形成了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创业已成为推动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重要力量,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如何构建局部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更科学高效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共赢,成为当下创业服务的头等课题。在现行国家“双创”的大环境政策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创业,而各地区先后出台各种吸引政策,着力引导青年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开展各类创业活动,以青年群体的冲劲和干劲,推动创业发展,这部分人群就成为了创业的主力军。本文以成都市青年群体的农业类创业现状为切入点,综合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意见。为了更好地研究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的现状,本文运用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进行了调研,从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出发,着重对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反应出来的问题,提出建议意见。首先,本文主要从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意义等方面着手,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现状的研究,通过对创业内容、方法、问题、政策等进行分析,以促进对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的研究。其次,本文介绍了创业的相关概念,以及农业创业的相关概念,通过青年群体开展农业类创业项目自身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开展农业类创业项目应具备的外在条件,分析了相关的概念。第三,为了更好地了解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的现状,本文主要从政策基础、经济基础及人才基础三个角度对成都市青年群体开展农业类创业的环境进行了分析。第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了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活动的相关信息,根据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的现状反映出成都市青年群体开展农业创业存在的缺乏人才管理、创业融资过程难、创业政策支持不到位、缺乏专业创业培训体系及创业服务有待提升等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五,根据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本文从农业类创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够系统科学、金融机构对农业类初创企业不够支持重视、农业创业扶持政策运用没有形成合力、缺乏专业系统的农业创业培训体系、农业创业服务平台有待加强五个角度分析了成都市创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通过对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发展的对策。本文以成都市为例,从创业理论出发,探讨了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可以为我国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建议,促进我国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的发展。同时,关于本文对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的研究,也可以丰富我国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的研究,完善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本文对成都市青年创业现状的研究,对我国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对我国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的研究也有着理论意义。通过近距离接触这些青年农业创业者,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现状,也认识到青年群体是现阶段促进就业创业的中坚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尽管就目前而言,青年农业创业人数占创业者的少数,但是随着农村创业大环境的不断优化,从事农业类创业的人数也必然增多,并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中坚力量。

杨显东[9](2019)在《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通过资金、劳动力以及资源的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开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创业人才基础之上。大学生群体作为创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我国的创新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加强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力度,改善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才的方法,提高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才的效力,不断扩大人才优势,巩固人才基础。习近平人才观作为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在习近平人才观指导下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才,既要充分肯定这一工作开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同时也要直面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论文从习近平人才观和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契合入手,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部分的阐述。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写作的创新点以及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习近平人才观的基本内涵,解释了相关概念,并说明了习近平人才观和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内在契合性。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在培育理念、培育主体、培育实践平台和培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培育原则和党在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过程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等三个层面,阐述了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合理路径,并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培育创业人才的相关经验。

袁小涵[10](2019)在《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必然举措,也是我国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生动力。中职学校进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共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论和协同理论,从福州市中职学校实际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福州市四所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重点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当前福州市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并得出当前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的问题:保障机制弱化、协同机制不力、约束机制松散和评价监督机制缺位。根据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探索出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提升的方式与路径。其中方式包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校长负责、校内多部门联动协同培养;路径包括政府和企业深度参与中职育人全过程、校政企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的协同培养和共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最终构建出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包括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协同机制、强化约束机制和实施评价监督机制。

二、开展创新教育是培育创业人才的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创新教育是培育创业人才的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
    (二)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
    (三)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脱节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脱节
二、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
        1. 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 推进专业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互通共享
        3. 构建双向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系统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1. 构建课程、竞赛和成果孵化“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
        2. 打造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
        3. 建立政府、企业、院校“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构建师生一体化的互动评价体系
        1.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鼓励师生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2. 多部门协同制定相关制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立立足足地地方方经经济济发发展展,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三、结语

(2)“双创”背景下大学科技园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对策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要求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
        1.1.2 社会现实要求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
        1.1.3 “双创”形势要求高校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
    1.2 研究现状
        1.2.1 创业概念的研究现状
        1.2.2 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现状
        1.2.3 大学科技园价值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统计学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双创”
        2.1.2 国家大学科技园
        2.1.3 创业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大学科技园的理论基础
        2.2.2 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3.1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机遇
        3.1.1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业
        3.1.2 聘请专家,为创业提供指导
        3.1.3 搭建平台,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契机
        3.1.4 国家大学科技园激励大学生创业的效果
    3.2 国家大学科技园面临的外在挑战
        3.2.1 高校自身的不足
        3.2.2 政府的干预影响
        3.2.3 入园企业的决策不足
    3.3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内部问题
        3.3.1 “软服务”有待改善
        3.3.2 创业缺乏资金支持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学校的选取
        4.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4.3 问卷编制
第五章 学生创业质量结果的调查分析
    5.1 总体性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大学科技园在提高学生创业质量中的问题
    6.1 大学生自身内部因素
    6.2 高校创业教育不足
        6.2.1 创业教育功能薄弱
        6.2.2 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的沟通不足
        6.2.3 高校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6.3 创业政策的缺失
第七章 国外大学科技园提升创业质量的主要经验借鉴
    7.1 美国斯坦福大学科技园
        7.1.1 政策环境宽松
        7.1.2 专门机构的服务机构
        7.1.3 专业孵化资本
        7.1.4 完善的双创课程
    7.2 英国牛津大学科技园
        7.2.1 专门的成果转化和管理机构
        7.2.2 规范高效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
        7.2.3 宽松的政策支持
        7.2.4 特别设立的“高校创业基金”
    7.3 以色列理工学院科技园
        7.3.1 科技园功能定位明确
        7.3.2 建立了公司化运营模式
        7.3.3 完善的政府资助体系
        7.3.4 严格筛选入园项目
        7.3.5 利用校内校友资源
第八章 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业质量提升策略
    8.1 “大学生”的改进策略
    8.2 “高校”的改进策略
        8.2.1 政策支持
        8.2.2 营造良好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8.2.3 推动“双导师”制开展,深度指导创业项目选择和开展
        8.2.4 人才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培养方面
        8.2.5 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模拟和实习机会
    8.3 “大学科技园”的改进策略
        8.3.1 园区政策方面
        8.3.2 营造良好园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8.3.3 创业项目选择
        8.3.4 创新创业人才意识技能培养
        8.3.5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的实战平台
        8.3.6 增设职业经理人的培训项目
    8.4 “政府”的改进策略
        8.4.1 加大扶持力度
        8.4.2 营造优良的创业文化氛围
        8.4.3 创业项目的激励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业质量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3)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关于人才招引方面的研究方面
        1.2.2 关于人才培育与流动研究方面
        1.2.3 关于人才评价与激励研究方面
        1.2.4 关于人才服务保障研究方面
        1.2.5 关于人才服务措施优化策略与方法研究
        1.2.6 观点评述及发展态势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相关概念、理论简介
    2.1 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相关概念
        2.1.1 创新创业人才内涵与特点
        2.1.2 人才服务
    2.2 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相关理论简介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才流动理论
        2.2.3 双因素理论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现状分析
    3.1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概况
        3.1.1 天府新区概况
        3.1.2 天府新区产业发展定位
        3.1.3 天府新区人才发展概况
    3.2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
    3.3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主要做法
        3.3.1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方式与理念变革
        3.3.2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招引措施
        3.3.3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平台搭建
        3.3.4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激励办法
        3.3.5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成效调查及问题分析
    4.1 调查设计与调查对象
        4.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1.2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4.2 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
    4.3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存在的问题
        4.3.1 创新创业人才结构与产业匹配度有待提升
        4.3.2 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与发展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4.3.3 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尚未健全
        4.3.4 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生活保障尚需完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人才招引服务制度与措施的创新性不足
        5.1.1 人才招引服务政策覆盖面与精准度不够
        5.1.2 人才招引服务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5.2 人才培育与发展全方位要素支撑力度不足
    5.3 人才服务的评价与激励体系相对落后
        5.3.1 人才服务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5.3.2 人才激励措施与办法调整不够及时
    5.4 人才服务的保障工作尚在起步阶段
        5.4.1 人才服务市场化进程较慢
        5.4.2 新区人才服务整体执行效率偏低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解决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精准、协同引才理念,升级人才招引工作质量效率
        6.1.1 加大力度抢抓“高精尖缺”人才
        6.1.2 强化人才招引“团队”理念
        6.1.3 加大外籍人才引进力度
        6.1.4 搭建人才招引全球化、立体化格局
        6.1.5 制定人才质量“天府标准”
    6.2 提升人才培育综合能力,打造本地人才供给源头阵地
        6.2.1 制定天府人才培育计划
        6.2.2 打造高水平“以才育才”基地
        6.2.3 鼓励多渠道开展人才培育
        6.2.4 加快高水平大学和一流特色学院建设
    6.3 突出人才核心要素作用,构建产业发展创新人才支撑
        6.3.1 打造产业体系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协同模式
        6.3.2 打造系列高质量产研平台
        6.3.3 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
        6.3.4 建立全周期人才产研激励支持
        6.3.5 畅通高端人才流动渠道
        6.3.6 打造全国人力资源协同天府名片
    6.4 优化人才居留综合环境,促进人才融合城市生活发展
        6.4.1 完善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
        6.4.2 大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市场
        6.4.3 提升人才安居工程
        6.4.4 强化人才引留软实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现状及成效调查问卷

(4)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外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迅速兴起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定位不清与行动低效
        三、异质性视阈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组织
        三、功能及功能实现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一、研究目的
        二、案例研究方法
    第二节 分析框架设计与构建
        一、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分析范式
        二、结构化理论之结构二重性原理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数据收集与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流程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
    第一节 数据情况与编码过程
        一、数据概述
        二、三级编码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阐释
        一、决策实施功能:专人专事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
        二、中介融通功能:打破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间的壁垒
        三、类型强化功能:产教融合进程中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文化聚散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各功能的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综合表征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循环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
    第一节 数据分析过程
        一、单案例分析
        二、跨案例比较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分析
        一、组织变革:新建、转型与重构
        二、融合策略选择:纽带牵引、另起炉灶、深度介入
        三、适应性联结:移植与改造、淬炼与强化、嫁接与统整、转化与运用
        四、树立标志:从“占有场域”到“质量取胜”,再到“文化认同”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间的关系
        一、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对应关系
        二、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层次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机理
    第一节 资源赋能机理:高职场域中的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协调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配置性资源供给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权威性资源供给
        三、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资源驱动与引导作用
    第二节 规则调适机理: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的双重作用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合法性秩序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表意符码
        三、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对组织行为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 互动整合机理:组织同级之间及其与高职系统的作用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同级组织间的互动整合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高职系统间的互动整合
        三、互动整合中组织的适应性行为与特色化选择
    第四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机理的整合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第一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
        一、从“政府引导”向“外推内生”的协同动力机制过渡
        二、组织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特色生成”
        三、从“组织化”到“去组织化”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困境分析
        一、内生动力不足阻碍组织持续行动和功能扩展
        二、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模仿趋同现象
        三、组织边界造成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
        一、理念先行:强化技术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
        二、以点带面:加快软件建设带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有效行动
        三、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适应性提升与特色培育
        四、多元联动:构建政校行企协同互动的生态系统与治理格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教师卷)
附录 B:访谈提纲(学生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辅导员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的定位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新创业
        2.1.2 创新创业人才
        2.1.3 辅导员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思想
        2.2.3 创新创业相关论述
        2.2.4 管理者作用相关论述
3 辅导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现状
    3.1 辅导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现状调查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方式
        3.1.3 调查结果
    3.2 辅导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不到位
        3.2.2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还不充分
        3.2.3 组织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太高
        3.2.4 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提供的服务仍不周全
4 辅导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4.1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
    4.2 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者
    4.3 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者
    4.4 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者
5 发挥辅导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用的对策及建议
    5.1 提升自身职业素质能力,做好学生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
    5.2 及时宣讲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
    5.3 组织策划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5.4 搞好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和帮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县域人才工作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新旧动能转换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访谈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才
        2.1.2 人才资本
        2.1.3 新旧动能转换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人才集聚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A市(县域)人才工作现状分析
    3.1 A市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3.1.1 人才工作架构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3.1.2 人才引进培育由基础向高端转变
        3.1.3 人才政策支持由简单向全面转变
        3.1.4 引才渠道载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3.1.5 人才监督考核由次要向重要转变
        3.1.6 人才公共服务由一般向优化转变
    3.2 存在的问题
        3.2.1 人才总量不足,缺乏高端引领
        3.2.2 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加速外流
        3.2.3 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欠缺
        3.2.4 政策支持力度小,作用发挥有限
        3.2.5 平台承载力不足,创新基础薄弱
        3.2.6 服务意识不到位,人才生态欠佳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影响
        3.3.2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
        3.3.3 人才工作理念影响
        3.3.4 人才价值追求影响
        3.3.5 执行方式效果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探索
    4.1 坚持思想先导,树牢人才首先发展理念
        4.1.1 明确人才战略定位
        4.1.2 突出人才工作重点
        4.1.3 把握人才流动规律
        4.1.4 做好人才发展规划
    4.2 坚持党管人才,构建协同共治体制机制
        4.2.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4.2.2 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4.2.3 构建协同共治体系
    4.3 坚持需求导向,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
        4.3.1 基于人才需求的2.0版
        4.3.2 基于市场导向的3.0版
        4.3.3 确保政策落实达效
    4.4 坚持筑巢引凤,建设多元融合平台载体
        4.4.1 优化创新人才承载平台
        4.4.2 完善创业人才培育平台
        4.4.3 探索协同创新转化平台
    4.5 坚持引育并重,推动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4.5.1 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4.5.2 拓展引才聚才渠道
        4.5.3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4.6 坚持全面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体系
        4.6.1 探索多渠道融资保障
        4.6.2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
        4.6.3 满足人才尊重需求
    4.7 坚持目标导向,建立精准监督考核体系
        4.7.1 完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
        4.7.2 建立执行跟踪评估机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MOS模型的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框架
        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MOS模型创业政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创业的内涵
        二、创业政策
        三、政策环境
    第二节 创业政策相关理论
        一、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二、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三、MOS模型理论
第三章 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现状分析与环境评价
    第一节 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基本现状
        一、全球创业政策环境
        二、全国创业政策环境
        三、上海创业政策环境
    第二节 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访谈分析
        一、访谈提纲设计
        二、访谈方案介绍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评价指标权重值-基于AHP层次分析
        一、创业政策环境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初步设计
        二、基于专家访谈的指标优化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四、指标权重值汇总分析
    第四节 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评价指标水平值-基于MOS模型问卷调查
        一、问卷指标体系
        二、信效度分析
        三、水平值分析
第四章 国内外创业政策的经验做法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创业政策的经验做法
        一、创业教育方面
        二、目标群体政策方面
        三、减少进入障碍方面
        四、启动支持方面
        五、启动融资方面
        六、创业促进方面
    第二节 国内创业政策制定的经验做法
        一、目标群体政策方面
        二、减少进入障碍方面
        三、启动支持方面
        四、启动融资方面
        五、创业促进方面
    第三节 国内外创业政策制定对上海的启示
        一、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政策执行机制
        二、构建系统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
        三、创业人才政策应兼顾高层次人才与弱势群体
        四、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创业文化
第五章 优化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强化创业教育,做好创业启动支持
        一、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二、做好创业企业服务平台建设
        三、发展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
        四、培育高成长性的创新创业企业
    第二节 优化优惠政策,做好资金支持引导
        一、加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二、做好各类补助的优化
        三、做好创业投资引导
        四、强化政府投资基金作用
    第三节 减少准入障碍,做好创业促进支持
        一、提升创办企业的便利化程度
        二、完善创新信息咨询服务制度
        三、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四、增强创业集聚效应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地观察走访法
        1.4.4 数理统计法
2.创业相关理论概述
    2.1 创业的概念
    2.2 农业创业的概念
    2.3 青年群体概念
    2.4 创业环境概念
    2.5 创业应具备的条件
        2.5.1 创业者自身应具备的条件
        2.5.2 创业应具备的外在条件
3.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的环境分析
    3.1 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的政策基础
        3.1.1 成都市目前推行的创业政策
        3.1.2 成都市目前推行的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扶持政策
    3.2 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的经济基础
        3.2.1 农业规模稳步增长
        3.2.2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3.3 成都市农业创业的人才基础
        3.3.1 强化农业高精尖人才引进,着力留用高技能人才
        3.3.2 优化农业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农业高技能人才
4.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案例分析
        4.1.1 蒲江农业产业园
        4.1.2 成都五斗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4.2 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及问题调查
        4.2.1 调查目的及实施过程
        4.2.2 成都市青年农业创业者的基本信息调查
        4.2.3 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调查
    4.3 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4.3.1 缺乏农业创业人才管理系统
        4.3.2 农业创业资金筹措困难
        4.3.3 农业创业政策运用不够
        4.3.4 缺乏专业农业创业培训
        4.3.5 农业创业服务有待提升
5.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农业类创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够系统科学
    5.2 金融机构对农业类初创企业不够支持重视
    5.3 农业创业扶持政策运用没有形成合力
    5.4 缺乏专业系统的农业创业培训体系
    5.5 农业创业服务平台有待加强
6.完善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发展的对策
    6.1 人才管理标准化
        6.1.1 成立青年群体农业创业人才管理小组
        6.1.2 建立成都市农业创业人才智能管理系统
        6.1.3 建立健全成都市农业创业人才管理考核制度
    6.2 强化农业创业融资渠道
        6.2.1 健全融资法律体系
        6.2.2 加强农业创业风险评估
        6.2.3 及时调整企业战略
    6.3 加大农业创业政策支持
        6.3.1 政府转变观念
        6.3.2 加强农业创业政策宣传
        6.3.3 加强监督力度
    6.4 完善农业创业培训体系
        6.4.1 提升社会农业创业培训的效果
        6.4.2 重视高校农业创业教育
    6.5 加强农业创业平台服务
        6.5.1 提升农业创业服务平台的作用
        6.5.2 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合作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9)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本论题新意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与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概述
    2.1 习近平人才观的内涵
    2.2 相关概念厘定
        2.2.1 人才观的内涵
        2.2.2 创业的内涵
        2.2.3 大学生创业人才
    2.3 习近平人才观与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的内在契合
        2.3.1 习近平人才观是科学的人才理论
        2.3.2 习近平人才观为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2.3.3 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是习近平人才观的实践体现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的现状
    3.1 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取得的成绩
        3.1.1 创业教育模式初步形成
        3.1.2 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提高
        3.1.3 大学生创业能力显着增强
    3.2 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3.2.1 培育理念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
        3.2.2 培育主体之间缺少合力
        3.2.3 培育实践平台发展滞后
        3.2.4 培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3.3 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创业教育忽视价值观教育
        3.3.2 教育主体之间缺少合理的明确分工
        3.3.3 创业教育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不足
        3.3.4 创业教育对培育结果关注度欠缺
第四章 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的路径
    4.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4.1.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业课程体系中
        4.1.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业实践活动中
        4.1.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业保障体系中
    4.2 坚持党在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4.2.1 统筹规划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大局
        4.2.2 明确创业教育中各个主体的职能分工
    4.3 遵循人才培育的基本原则
        4.3.1 品德和才能相结合
        4.3.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3.3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4.4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4.4.1 美国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4.4.2 英国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4.4.3 需要借鉴的成功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二、创业与创业教育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
        四、协同培养
    第二节 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构成要素
        一、政府
        二、中职学校
        三、行业企业
        四、学生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三螺旋理论
        三、协同理论
第二章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福州市中职学校基本情况
    第二节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
    第三节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章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问题分析
    第一节 保障机制弱化
        一、法律政策保障不完善
        二、资金保障差异化且不足
        三、缺乏协同专业运作平台
    第二节 协同机制不力
        一、校校协同不力
        二、校企协同不力
    第三节 约束机制松散
        一、缺乏对中职学校的约束机制
        二、缺乏对企业的约束机制
        三、缺乏对学生的约束机制
    第四节 评价监督机制缺位
第四章 提升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的方式与路径
    第一节 提升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的方式
        一、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培养
        二、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
        三、校长负责、校内多部门联动培养
    第二节 提升中职财经类协同创新水平的路径
        一、政府、企业深度参与中职育人全过程
        二、共建共享教育资源
        三、师资队伍协同培养
        四、共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第五章 福州市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第一节 完善保障机制
        一、法律政策和政府计划保障
        二、统筹服务、资金与人力资源保障
        三、搭建创新创业专业运作平台
    第二节 建立协同机制
        一、中职学校主动融入协同机制运行
        二、企业担当起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责任
    第三节 强化约束机制
        一、加强对中职学校的约束
        二、加强对企业的约束
        三、加强对学生的约束
    第四节 实施评价监督机制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开展创新教育是培育创业人才的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谭轶群,马辉. 大学教育, 2022(02)
  • [2]“双创”背景下大学科技园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的对策研究 ——以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D]. Zhao Kunyu.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6)
  • [3]天府新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春燕.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慧. 天津大学, 2020(01)
  • [5]辅导员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的定位和作用研究[D]. 王春香. 西华大学, 2020(12)
  • [6]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A市为例[D]. 李涌波. 济南大学, 2020(05)
  • [7]基于MOS模型的上海市创业政策环境的研究[D]. 周佳珉.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8]成都市青年群体农业创业现状及对策分析[D]. 熊珉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9]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大学生创业人才培育研究[D]. 杨显东. 延边大学, 2019(01)
  • [10]中职财经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D]. 袁小涵.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创业人才的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