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电针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大鼠脊髓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电针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大鼠脊髓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一、Effects of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on formalin-induced NOS-positiTe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of rats(论文文献综述)

张斌斌[1](2020)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分泌大细胞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是由神经分泌大细胞、神经分泌小细胞和自主神经元组成的多功能核团,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激反应的重要整合部位。来自不同脑区的兴奋性谷氨酸能纤维投射到下丘脑室旁核,与神经分泌大细胞(MNCs)形成突触联系,调控MNCs功能活动,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塑性变化,对MNCs功能活动产生长时程调控作用。此外,应激刺激可以影响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及长时程可塑性的形成,但迄今为止,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长时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还不清楚,长期应激对长时程可塑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应用脑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合单细胞RT-mPCR技术,组织化学及神经药理学等手段,研究应激与非应激条件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的诱发机制,探讨应激对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的影响。[方法](1)非应激大鼠MNCs的长时程可塑性诱导:本部分实验采用出生12-14天的Wistar 雄性大鼠,异氟烷适度吸入麻醉后,迅速断头取脑,用振动切片机制备厚度为250 μm的含有下丘脑室旁核(PVN)的冠状脑片。脑片置于室温的氧饱和(95%02,5%C02)人工脑脊液中孵育1 h以上进行电生理记录。在电压钳下,采用配对电刺激(0.2 ms,10-100 μ A,刺激间隔:50 ms)的方式诱导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PSCs)并将两个振幅标注为N1和N2。待EPSCs稳定十分钟,利用高频电刺激(100 Hz,100 pulses,3 times)诱导下丘脑室旁核MNCs兴奋性输入的长时程可塑性。通过Axopatch 700B膜片钳放大器及Clampex10.4软件记录并分析电刺激前后神经分泌大细胞的兴奋性突触后流的振幅和配对脉冲比(PPR)的变化情况。电生理记录结束后收集内液进行单细胞RT-mPCR鉴定,确定所记录细胞的分泌类型。脑片用福尔马林固定,进行组织学染色,判断所记录细胞的组织学形态特征。为了记录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与可塑性,本实验所用的人工脑脊液中加入GABAA受体阻断剂picrotoxin和CB1受体阻断剂AM-251,以阻断GABAA和CB1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和长时程抑制。应用KT5720抑制PKA时,需将脑片在KT5720中孵育30 min以上再开始进行记录。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时,脑片需灌流L-NNA一个小时后再开始记录。(2)慢性应激大鼠MNCs的长时程可塑性诱导:本部分实验选择出生7-10天的Wistar雄性大鼠,分为慢性束缚应激组和非应激组。慢性束缚应激采用自制的束缚笼进行束缚,每天束缚三小时,连续束缚7天。非应激组不作任何处理。应激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测量两组大鼠的体重,计算体重增量。应激结束后剥离胸腺和肾上腺,计算相关胸腺指数和肾上腺指数。电生理记录和长时程可塑性的诱导方式和第一部分相同。电生理结束后,收集内液和固定脑片,鉴定细胞的分泌类型和组织学特征。电生理数据用Clampfit 10.4软件进行分析,所有的实验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误来表示。数据间的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P<0.05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1)高频刺激后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出现长时程增强,N1振幅增加40分钟以上,同时伴随双脉冲比值(PPR)下降,表明高频刺激可诱发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2)给予mGluR1阻断剂,对高频刺激诱导的MNCs谷氨酸能LTP没有影响,表明高频刺激诱导MNCs谷氨酸能LTP不是通过mGluR1介导的。(3)阻断NMDA受体活性,高频刺激未能诱导出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LTP,提示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依赖于NMDA受体。(4)MNCs谷氨酸能LTP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阻断,而一氧化氮供体可以模拟电刺激诱导的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提示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依赖于一氧化氮的生成。(5)阻断PKA信号通路,高频刺激未能诱导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提示PKA信号通路介导了高频刺激诱导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第二部分:(1)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的体重增量显着低于非应激组。与非应激组相比,应激组大鼠的胸腺指数降低,肾上腺指数升高。同时,慢性束缚应激处理后,CRF mRNA表达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显着升高。(2)高频刺激可诱发慢性应激大鼠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产生长时程抑制(LTD),表现为N1的振幅降低,同时伴随PPR升高,表明高频刺激诱导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产生LTD。(3)给予CRF非选择性受体阻断剂,高频刺激未能诱导出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LTD,提示CRF受体参与高频刺激对应激大鼠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D的诱导。(4)给予选择性CRFR1阻断剂,增强高频刺激诱导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D,而阻断CRFR2导致高频刺激诱导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P,提示CRFR1可能介导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P,而 CRFR2 介导 LTD。(5)阻断PKA信号通路,高频刺激未能诱导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LTD,而阻断PKC信号通路后高频刺激仍能诱导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D,提示高频刺激诱导应激大鼠MNCs谷氨酸能LTD是通过PKA信号通路而不是PKC信号通路介导的。[结论](1)高频强直电刺激诱导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产生依赖于NMDA受体、NO级联反应和PKA信号通路的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LTP。(2)慢性应激通过CRF受体,损伤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LTP,导致高频强直刺激诱发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产生PKA信号通路介导的谷氨酸能突触LTD。

吴冬[2](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林小龙[3](2020)在《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目的:既往研究表明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参与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但是2-BFI在脊髓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讨2-BFI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潜在作用。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参照既往文献,建立了脊髓损伤大鼠实验模型。将大鼠麻醉后俯卧位固定置于专用手术台上。取后正中切口,从T10椎板到T12椎板行椎板切除术,充分暴露脊髓。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利用70g闭合力Yasargil动脉瘤夹钳夹脊髓60秒,损伤成功的指标包括局部脊髓出现红肿、压迫后双后肢立即抽动、大鼠清醒时双侧后肢麻痹。药物注射(2-BFI腹腔注射3 mg/kg或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所有大鼠在造模后第1、2、3、7、14、21天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估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神经功能评分量表,评分范围从0分到21分。结果:SCI大鼠运动神经功能采用BBB运动能力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假手术组术后即刻、术后1-3天、7天、14天、21天得分均为21分。在SCI发生后第1天,对照组和实验组的BBB运动能力评分均迅速下降,分别为0.17±0.41及0.17±0.41,相对于假手术组,两组的BBB评分呈显着性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在SCI发生后第3天,实验组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0±1.09及1.33±0.82,但两组之间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SCI发生后第7天,实验组的BBB评分则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33±0.52及3.33±0.52,p<0.05)。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SCI发生后第14天,实验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17±0.98及4.67±0.822,p<0.05)。将观察期延迟到SCI发生后的第21天,实验组的BBB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8.00±1.10及 6.17±0.98,p<0.01)。结论:通过2-BFI处理后SCI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腹腔注射2-BFI(3mg/kg)后可显着改善SCI后BBB神经功能评分,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第二部分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证实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2-BFI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延续,采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造模。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SCI+vehicle组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SCI+2-BFI组大鼠腹腔注射2-BFI溶液,剂量为3 mg/kg,每日2次,共3日。药物注射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在脊髓损伤后第3天,所有大鼠均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00mg/kg)深度麻醉并处死。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立即取出并置于冰面上用200m14℃0.9%生理盐水灌洗。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使用ELISA试剂盒,对脊髓组织样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进行检测。FJB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的细胞坏死和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SOD和GPx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同时,SOD和GPx活性在使用2-BFI后明显升高(P<0.05)。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Bax蛋白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 19和p 17)明显升高,Bc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和P<0.05)。而2-BFI的应用显着提高了 SCI后Bcl-2蛋白水平(P<0.01),Bax蛋白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19和p17)都被下调。与此同时,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cl-2/Bax比值在SCI后明显降低,而在使用2-BFI后,实验组较对照组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假手术组脊髓切片未见FJB阳性或TUNEL阳性细胞,然而在对照组中可见大量FJB阳性细胞和TUNEL阳性细胞,使用2-BFI治疗后FJB阳性细胞和TUNEL 阳性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5和P<0.01)。结论:2-BFI的应用上调SOD和GPx的活性,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和cleaved caspase3(p17和p19)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实其神经保护作用。此外,FJB染色和TUNEL染色显示细胞坏死和凋亡水平降低也佐证了 2-BFI的神经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2-BFI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坏死来减轻脊髓损伤,从而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第三部分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调节机制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证实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是否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引起下游抗氧化、抗凋亡相应蛋白变化从而保护神经细胞。方法:根据第二部分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延续,采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造模。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2-BFI溶液,剂量为3mg/kg,每日2次,共3日。药物注射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在脊髓损伤后第3天,所有大鼠均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00mg/kg)深度麻醉并处死。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立即取出并置于冰面上用200ml4℃0.9%生理盐水灌洗。Westernblot检测Nrf2、HO-1和NQO1蛋白。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定位Nrf2蛋白,观察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神经元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Nrf2表达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无论Nrf2蛋白还是HO-1蛋白都有明显升高(P<0.01),而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NQO1蛋白表达降低(P<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Nrf2和HO-1进一步显着升高(P<0.01)。但对照组与实验组NQO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rf2蛋白无论在神经元细胞还是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对照组及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此外,实验组神经元细胞内、星形胶质细胞内Nrf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2-BFI处理增加了 Nrf2蛋白和HO-1蛋白的表达,表明2-BFI可激活Nrf2/HO-1信号保护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总之,这些结果为2-BFI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脊髓损伤,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证据。

易善勇[4](2020)在《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应激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各种应激原刺激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的非特异适应性反应。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应激是机体存在的一种普遍性生物学现象,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消极的人际关系、突发性的灾害及重大生活事件均可作为应激原使机体发生病理生理学变化。经过长期的进化,生命体形成了完整的高度保守的调节系统,即由神经内分泌、免疫和心血管等机体多系统在内组成的可以应对机体内外应激原作用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应激系统。机体适度的应激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应激程度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内分泌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一系列机体损伤,甚至死亡。应激可导致机体全身性的内分泌改变,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轴和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Locus ceruleus norepinephrine axis,LC/NE)轴在机体应激反应中起核心作用。当机体受到内外应激原刺激时,下丘脑被激活可以通过HPA轴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LC/NE轴兴奋可以促进肾上腺髓质增加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分泌。GC、E和NE的分泌有利于机体动员能量和调节代谢变化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内外界危险因素造成的影响。但是高强度的应激可使机体的自适应调节能力发生失代偿,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功能障碍及病理性损伤。内质网应激本质上是应激过程中组织细胞内发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高强度的应激导致的持续的内质网应激也可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当前的研究显示内质网应激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外伤性脑损伤导致的细胞死亡及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作为细胞内参与合成、修饰、折叠及分泌蛋白质的重要细胞器,内质网的蛋白合成过程受到多种调控蛋白分子、蛋白折叠催化酶、内质网内外Ca2+水平等众多因素的调节。正常情况下,内质网蛋白折叠能力总是与机体蛋白合成能力相匹配的。当机体受到一系列外界因素刺激时,细胞会出现低糖、缺血缺氧、体内钙离子水平失衡或调节因子及激素水平紊乱,可导致内质网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和Ca2+水平紊乱,从而引起内质网内未折叠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的堆积,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并激活机体的适应机制来应对,即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Ⅰ型跨膜蛋白激酶(Inositol requirement 1,IRE1)和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PERK),作为内质网应激的重要感受元件和主要的损伤通路启动因子,当内质网应激发生时,二者与热休克蛋白家族(Heat shock Proteins,HSPs)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分离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通过减少蛋白质的翻译和促进伴侣蛋白的生成,促使内质网恢复稳态。但是当机体处于过强或者较长时间的应激时,应激细胞也可以通过PERK和IRE1分别激活转录激活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和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 regulating kinase 1,ASK1),进而促进生长抑制因子(Growth arrest and DNA-damage-inducible gene 153,CHOP)和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c-Jun amino-terminal kinase,JNK)的表达上调,二者的持续表达可以诱导细胞的损伤。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应激可以导致各脏器组织细胞出现损伤。作为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脑区,目前下丘脑在不同时程应激刺激下的病理性损伤改变及其损伤机制,尚无系统详细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模拟人类应激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建立了不同时程束缚加冰水游泳复合应激大鼠模型,检测应激相关激素及受体的变化,观察应激大鼠行为学改变,并从病理学角度探究应激对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的影响,同时对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应激导致的神经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深入探究应激导致机体损伤的发病机制,揭示应激性损伤形态学改变。第一部分不同时程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观察目的:建立不同时程的束缚加冰水游泳复合应激大鼠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旷场实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组织化学特殊染色(硫堇和焦油紫染色),观察不同时程应激对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1. 建立每天束缚6小时后强迫冰水游泳5min的应激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体重和旷场行为学变化,确认成功建立不同时程应激大鼠模型。2.Elisa实验检测应激大鼠血清应激相关激素及其受体、HSP70的水平变化。3.HE染色观察不同时程应激大鼠下丘脑的病理学改变。4.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IBA1)检测应激大鼠下丘脑小胶质细胞增生变化规律。5.硫堇染色和焦油紫染色观察不同时程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尼氏体及形态改变。结果:1. 随着时间延长,对照组大鼠体重不断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下降(P<0.05),并且在1d、3d时体重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在旷场内排便次数数明显增加,中央区运动距离和中央区运动时间明显降低。2.Elisa实验结果显示应激大鼠血清的应激相关激素及其受体和HSP70水平出现显着动态变化。3.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下丘脑出现组织水肿、胶质细胞增生,细胞固缩等病理性改变。4.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应激14d、21d组大鼠下丘脑小胶质细胞出现增生、体积变大、突起减少等激活改变。5.硫堇和焦油紫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应激大鼠下丘脑出现组织轻度水肿、神经细胞水肿、尼氏体固缩甚至变性坏死等病理性改变。小结:本部分实验在成功建立不同时程应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HE染色、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硫堇和焦油紫特殊染色得出如下实验结果: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应激大鼠下丘脑出现组织水肿、小胶质细胞增生和激活、神经细胞尼氏体固缩甚至变性死亡等病理性改变,提示应激可导致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甚至变性死亡。第二部分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参与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目的:应用PERK磷酸化抑制剂和IRE1磷酸激酶抑制剂建立7d应激大鼠模型,系统观察下丘脑病理学改变及PERK-ATF4-CHOP和IRE1α-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探究内质网应激是否参与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及详细机制。方法:1.硫堇染色法观察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的神经细胞的影响。2. 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GRP78表达的影响。3.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的PERK-ATF4-CHO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4.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的IRE1α-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5.RNAScope检测应激刺激对大鼠下丘脑区域的CHOP和JNK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硫堇染色结果:与对照相比,应激组大鼠出现水肿,神经细胞固缩等病理性改变;而给予GSK2606414和KIRA6处理的应激大鼠上述损伤改变明显减轻。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tress(P<0.01)、stress+GSK2606414(P<0.01)及stress+KIRA6(P<0.01)组的GRP78表达水平明显增加。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SK2606414组的PERK、ATF4、CHOP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Stress(P<0.05)和Stress+GSK2606414(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Stress组相比,Stress+GSK2606414(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IRA6组的IRE1、ASK1、JNK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Stress(P<0.05)和Stress+KIRA6(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Stress组相比,Stress+KIRA6(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5. RNAScope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SK2606414组的CHOP m 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Stress(P<0.05)和Stress+GSK2606414(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Stress组相比,Stress+GSK2606414(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KIRA6组的JNK m 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Stress(P<0.05)和Stress+KIRA6(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Stress组相比,Stress+KIRA6(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小结:PERK磷酸化抑制剂和IRE1磷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显着减轻应激导致的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和变性死亡程度,并显着降低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提示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第三部分糖皮质激素致PC12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研究目的: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显示应激大鼠血清GC和GR水平出现动态变化设置,旨在细胞水平探究GC能否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及损伤机制,进一步验证整体实验结论,为应激导致的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以及GC是否参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PC12细胞Map2和GR表达情况。2.CCK-8法检测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CCK-8法检测100μM DEX处理PC12细胞24h,36h,48h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3.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DEX对PC12细胞C-fos表达的影响。4.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DEX对PC12细胞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p-PERK、p-IRE1、ATF4、ASK1、CHOP、JNK表达的影响。结果:1.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PC12细胞丰富表达Map2和GR。2.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5μM、50μM DEX对细胞存活率没有影响,100μM(P<0.01),200μM(P<0.01)和400μM(P<0.0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100μM DEX处理细胞24h,36h,48h导致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P<0.01)。3.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EX组C-fos表达明显增高(P<0.01)。4.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PBA组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p-PERK、p-IRE1、ATF4、ASK1、CHOP、JNK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改变,DEX(P<0.05)和DEX+4-PBA(P<0.05)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DEX组相比,Stress+4-PBA(P<0.05)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小结:丰富表达Map2和GR的PC12细胞适合用于后续GC致神经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GC可以抑制PC12细胞的活性,并显着降低细胞存活率,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通路参与了上述损伤过程。结论:本研究以束缚加冰水游泳应激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应激大鼠行为学改变、应激相关激素及其受体水平变化和下丘脑神经细胞的损伤状态,并应用PERK磷酸化抑制剂GSK2606414和IRE1磷酸激酶抑制剂KIRA6来明确内质网应激在上述损伤中的作用;建立PC12细胞模型,探究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通路在GC致PC12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应激可导致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出现损伤甚至变性死亡,该损伤可能与GC的水平变化有关。2.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3.较高浓度的GC可导致PC12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内质网应激参与了上述损伤过程。综上,束缚加冰水游泳应激刺激可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和IRE1-ASK1-JNK通路导致下丘脑神经细胞出现损伤甚至死亡,GC及其受体水平变化可能参与了上述损伤过程。

罗慧颖[5](2019)在《电针刺激通过下调糖皮质激素受体降低Nav1.7的表达缓解大鼠炎性痛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往往伴随潜在的组织损伤[1]。急性疼痛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而慢性疼痛则会对机体具有不良影响。由于慢性疼痛机制错综复杂,针对单一靶点的药物往往疗效较差,且目前的镇痛药物多半具有镇痛不全、药物耐受、副作用等缺陷[2]。电针已经广泛应用于急性和慢性疼痛治疗中,相对药物的单一靶点,电针治疗影响疼痛的多个过程,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世界卫生组织将运动系统慢性疼痛、术后疼痛、类风湿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多种疼痛列为针刺适应症[3]。虽然经过临床实验证实电针镇痛疗效确切[4-8],其机制却仍不明确。本实验利用CFA诱导的足底慢性炎性痛大鼠模型,发现电针能下调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 1.7的表达缓解慢性炎性痛。因此探索电针在CFA诱导的足底慢性炎性痛模型中的镇痛机制,为炎性痛的临床治疗和电针镇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足底炎性痛大鼠模型。大鼠麻醉后,左后肢足底注射50μL CFA建立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足底注射相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造模后检测模型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变化,验证大鼠模型制作是否成功。2.电针治疗。造模后1d开始电针治疗,电针刺激大鼠左侧“环跳”穴和“足三里”穴,两天1次,持续至造模后14天。检测电针治疗后大鼠PWT和PWL的变化,验证电针镇痛是否有效。3.大鼠抑郁状态检测注射CFA后14天进行蔗糖偏爱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是否处于抑郁状态,电针治疗是否能够改善抑郁状态。4.相关蛋白及分子检测Elisa检测造模后第14天大鼠血清皮质酮的含量,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造模后第14天DRG中Navl.7及GR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5.观察GR表达的改变对大鼠疼痛行为学及Navl.7蛋白表达的影响在足底注射CFA后第7天鞘内注射GR拮抗剂RU38486,连续给药5天。检测大鼠PWT、PWL及Nav1.7蛋白的变化。注射CFA后第7天鞘内注射GR正义寡核苷酸(GR sense oligonucleotide)(以下简称 GR sense)或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以下简称GR antisense),检测大鼠PWT、PWL的变化。6.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RG中Nav1.7与GR的共标情况。7.观察GR表达的改变对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注射CFA后7天,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大鼠分别鞘内注射GR sense或GR antisense,与单纯EA治疗组的大鼠的PWT、PWL及Nav1.7表达情况做比较。结果:1.CFA诱导的足底炎性痛大鼠模型同侧PWT和PWL降低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同侧的PWT和PWL在CFA注射后1 d显着降低(P<0.001),模型建立成功。至注射后14 d,模型组PWT与PWL均低于对照组(P<0.001)。2.电针治疗缓解大鼠炎性痛与模型组相比,注射CFA后7 d电针组大鼠PWT与PWL显着提高(P<0.001),且至术后14 d依然高于模型组(P<0.001)。3.电针治疗缓解大鼠抑郁情绪模型组大鼠蔗糖偏爱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01),电针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强迫游泳实验中,模型组大鼠较对照组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1),电针治疗后有所降低(P<0.05)。4.电针治疗降低大鼠DRG中Nav1.7和GR的表达,降低大鼠血清中皮质酮的含量建模后14天,模型组大鼠DRG中Nav1.7mRNA与蛋白表达均上调(P<0.01,P<0.001),GR mRNA表达升高(P<0.001),细胞质中G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胞核中GR蛋白表达升高(P<0.00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皮质酮含量明显升高(P<0.001),电针治疗显着降低了nav1.7与GR mRNA和蛋白表达(P<0.05,P<0.01,P<0.001,P<0.01)和大鼠血清中皮质酮含量(P<0.01)。5.鞘内注射GR拮抗剂缓解了 CFA引起的机械痛和热痛觉过敏,反转了注射CFA后Nav1.7的上调;鞘内注射GR sense加剧了大鼠机械痛和热痛觉过敏,注射GR antisense缓解了大鼠的机械痛和热痛觉过敏。鞘内注射GR拮抗剂RU38486后大鼠PWT与PWL升高(P<0.05,P<0.01),Nav1.7表达降低(P<0.01)。鞘内注射GR antisense后大鼠PWT与PWL升高(P<0.001,P<0.01),而注射GR sense后大鼠PWT与PWL降低(P<0.05,P<0.01)。6.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DRG中Nav1.7与GR共标7.鞘内注射GR antisense减少Nav1.7蛋白表达,增强电针的镇痛效果,而注射GR sense则增加Nav1.7蛋白表达,降低电针的镇痛效果。造模后两组大鼠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鞘内注射GR sense或GR antisense,测试PWT和PWL。结果显示与电针组相比,电针联合鞘内注射GR sense的大鼠PWT和PWL显着降低(P<0.001)。电针联合鞘内注射GR antisense的大鼠PWT和PWL较电针组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电针组,电针联合鞘内注射GR sense后DRG中的Nav1.7蛋白水平增加(P<0.001),电针联合鞘内注射GR antisense后,DRG中的Nav1.7蛋白水平与单纯电针治疗相比降低(P<0.05)。结论:慢性炎性痛时DRG中GR激活后促进Nav1.7蛋白的表达,电针刺激通过抑制DRG中GR的转录活性降低Nav1.7蛋白的表达,缓解大鼠炎性痛及抑郁情绪。沉默GR可以逆转CFA引起的Nav1.7的高表达并增强电针的镇痛效应。综上GR可能是电针参与慢性炎性痛镇痛的重要靶点,本研究为更全面阐明电针镇痛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慢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张红[6](2017)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选定右美托咪定做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水平验证了右美托咪定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的脊髓镇痛作用,并从蛋白水平初步探讨了其在急性炎性内脏痛中的部分镇痛机理,为以新的分子靶标为基础,寻找镇痛作用的非阿片类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镇痛的部分脊髓机制。研究方法:1.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炎性内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8-10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N组),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D1组),右美托咪定中剂量组(D2组),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D3组)。造模前15 min进行鞘内穿刺给药。将10μl 10%福尔马林通过肛门注入结肠致痛。造模后以15 min为一个时间段,每15 min进行一次疼痛计分(s),至2h。采用数字式动物心电图机记录大鼠心率。炭末法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肠推进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炎性内脏痛大鼠脊髓的神经毒性。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切片孵育液中Ach、NA和AGM水平。2.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的部分机制8-10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模型组(M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右美托咪定+育亨宾组(Y组),右美托咪定+GF109203X组(G组),右美托咪定+咪唑克生组(I组)。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15 min后用福尔马林致痛,在致痛后2h处死大鼠。在致痛后30min进行疼痛计分(s)。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PKCγ、nNOS和PAR-2表达变化。3.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One-Way ANOVA)判断组间差异,采用q检验(Newman-Keuls法)进行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造模15 min后,模型组大鼠疼痛评分即达到最大值,在该时间点显着高于右美托咪定高、中、低剂量组,之后模型组疼痛评分逐渐降低;右美托咪定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疼痛高峰出现于造模30 min后,且疼痛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具有剂量依赖性。2.造模成功后,在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心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大鼠炭末推进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右美托咪定各组炭末推进率均高于模型组,且具有剂量依赖性。4.HE染色显示,本研究中右美托咪定高、中、低剂量组的神经元损伤数目没有显着的差异。5.造模120 min后,模型组Ach和N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G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右美托咪定低、中、高剂量组Ach和AGM均较模型组升高,NA较模型组降低,且右美托咪定的这些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性。6.在致痛后30min时,育亨宾组和咪唑克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PKCγ及nNOS表达均呈强阳性;右美托咪定组PKCγ及nNOS表达均明显弱于模型组;育亨宾组和咪唑克生组大鼠PKCγ及nNOS表达水平强于右美托咪定组;在GF109203X组,PKCγ表达水平显着弱于模型组和右美托咪定组。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X显着抑制模型组大鼠脊髓nNOS、PKCγ和PAR2表达,育亨宾组大鼠脊髓nNOS、PKCγ和PAR2的表达水平均较DEX组显着升高。咪唑克生组大鼠脊髓PKCγ和PAR2表达水平较DEX组增加。在PKCγ抑制剂GF109203X组,nNOS和PAR2表达水平与DEX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痛作用,能够推迟疼痛高峰的出现;2.右美托咪定的脊髓镇痛效应中,α2肾上腺能受体和咪唑啉I2受体两者均发挥了作用,但α2肾上腺能受体在镇痛作用中占优势;3.右美托咪定发挥脊髓镇痛作用的机制与其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抑制nNOS、PKCγ和PAR-2的表达有关。

谭莉华[7](2017)在《电针不同穴对IBS大鼠ACC神经元放电及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人是“形神”的统一体,各种生命活动由神来主导,而情志是神基于脏腑、经络、气血的外在体现。由于情志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特别注重调“神”。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络之气,从而调整机体的失衡状态,具有整体效应,能达到“身心同调”的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典型的身心疾病,临床多选用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以组方的形式用于治疗IBS,具有良好的疗效。“天枢”穴为局部取穴,主治胃肠道疾病;“内关”、“足三里”穴均为远端取穴,都能身心同调又各有侧重,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三穴属于不同的神经节段;那么,这三个穴对于IBS大鼠痛情绪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呢?目的本实验以IBS大鼠为研究媒介,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ACC神经元放电及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并结合行为学进一步探讨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痛情绪的影响、差异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制备IBS模型,在造模前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以下简称空白组)和模型制备组。除空白组外,均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醋酸灌肠”并联合“结直肠扩张刺激”法制备IBS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将模型制备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内关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大鼠9周龄时治疗组分别给与电针干预,频率2/100 Hz,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共5次。治疗结束后,采用腹部回撤反射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观察潜伏期及收缩波个数;采用旷场实验评估大鼠情绪心理行为,观察其水平及垂直运动次数;采用在体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观察大脑ACC神经元放电变化;并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结肠及ACC内NMDA受体的表达。结果1.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腹部回撤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收缩波个数均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天枢组与足三里组收缩波个数明显减少(P<0.01)。与天枢组比较,足三里组收缩波个数增多(P<0.05),内关组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1),且内关组潜伏期短于天枢组(P<0.05)。2)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旷场实验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以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大鼠的水平运动次数明显增加(P<0.01)、垂直运动次数增加(P<0.05);足三里组仅水平次数增加(P<0.05)。与内关组比较,天枢组水平运动次数增加(P<0.05)。2.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ACC神经元放电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抑制性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P<0.05),兴奋性神经元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在抑制类神经元中,内关组与足三里组的放电频率均增加(P<0.05);在兴奋性神经元中,三组的放电频率均明显减少(P<0.01)。3.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NMDAR的影响1)电针不同穴对IBS模型大鼠ACC核团内NMDAR相对含量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R1、NR2A均明显增加(P<0.01),NR2B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NR1、NR2A、NR2B均减少(P<0.01,P<0.05),足三里组NR1、NR2B 减少(P<0.05);天枢组仅 NR1 减少(P<0.05)。2)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结肠NMDAR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内NRI与NR2B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都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结肠内NR1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均减少(P<0.05),其中足三里组呈明显减少(P<0.01);NR2B免疫反应物阳性表达中天枢组与足三里组均减少(P<0.05),内关组虽减少,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IBS模型大鼠腹部疼痛敏感性增高,情绪心理行为表现异常,符合IBS的病理特征,表明“母子分离加醋酸灌肠结合结直肠球囊扩张”刺激可以成功制备IBS大鼠模型。2.电针“内关”、“天枢”、“足三里”穴均可降低IBS模型大鼠肠道敏感性、缓解躯体疼痛症状,改善异常精神情绪行为。但缓解IBS腹痛的作用,天枢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改善痛情绪的作用,内关穴>足三里穴>天枢穴。三穴效应的差异性可能与其穴位主治及神经节段分布的不同有关。3.大鼠在IBS模型状态下,ACC脑区抑制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兴奋性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电针后,2类神经元放电频率均趋于正常组,其整体作用趋势为内关穴>足三里穴>天枢穴。结果表明ACC脑区的神经元活动状态异常与IBS模型有关,并且电针缓解痛情绪的中枢机制可能与调节ACC脑区神经元放电有关。4.在IBS模型状态下,中枢ACC及结肠内NMDA受体含量表达均增高,而电针后,其含量表达减少,且在ACC的调节作用为内关穴>足三里穴>天枢穴;在外周的调节作用为足三里穴>天枢穴>内关穴。结果表明NMDA受体与可能是介导IBS内脏痛与痛情绪的重要因子,电针能够通过下调NMDA受体的含量缓解IBS腹痛与痛情绪。

魏惠芳[8](2010)在《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使现代心身性疾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把调神、治神摆在防治疾病的首位,形成了以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和机体功能为目的的整体治疗特点。在课题组前期的实验中,论证了针灸作为良性应激源对不同应激源引起的免疫失调状态有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而且发现不同应激源可导致机体行为的异常改变。因此,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从行为学的角度,继续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和束缚应激大鼠模型,选取百会、关元、足三里穴,观察不同应激源与针灸介入后,对模型大鼠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的影响及由此所产生的情绪、认知等心理行为改变的特点,探讨针灸作为良性应激源对心理行为及免疫功能的整体调控机制与作用机理。实验中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即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灸百会穴组、AA针\灸关元穴组、AA针\灸足三里穴组、束缚针\灸百会穴组、束缚针\灸关元穴组、束缚AA针\灸足三里穴组,每组8只;AA模型以完全弗氏佐剂制备,束缚模型以自制布袋每天束缚20min造模;采用行为学检测方法分别在造模前1 d、造模后1d、第四次治疗后、第七次治疗后、第十次治疗后测定AA模型大鼠机械痛阈与热痛敏阈值,同时在造模前、造模后、第5次治疗、第9次治疗后进行饮水冲突检测;并运用酶联免疫、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方法检测大鼠血液、关节与中枢内相关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初步探讨针灸作为良性应激源的内在作用机理。主要实验结果:1AA模型造模后,各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与热痛敏阈值均显着下降(P<0.01)右足爪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状态。针灸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痛阈逐渐上升。2 AA模型组大鼠关节NF-κB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HSP70下降(P<0.05),且脊髓c-fos的表达、血清TNF-α含量的上升。针灸各穴组治疗后,各治疗组大鼠关节HSP 70显着上升,其中AA针足三里组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灸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NF-κB与脊髓c-fos表达下降。从各AA模型组大鼠痛阈变化趋势来看:百会穴在AA模型原发反应期即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关元穴组与足三里穴组则作用较平稳,并有效的减轻了AA模型大鼠继发反应性疼痛。其中以百会穴组、足三里穴组作用强于关元穴组,且灸百会作用优于电针百会穴,灸关元组优于电针关元组,电针足三里优于灸足三里组。3饮水冲突实验表明:AA模型与束缚模型组大鼠舔水次数逐渐下降(P<0.01),针灸治疗后,各治疗组舔水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A模型以针百会穴、灸足三里穴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束缚模型各治疗组(除灸足三里组)均高于模型组(P<0.01),以针\灸百会穴组最为显着,而灸关元与针足三里组在第5次治疗后舔水次数增长显着,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第9次治疗后针关元穴组大鼠舔水次数显着上升,但灸足三里组模型大鼠舔水次数没有显着性改变。4针、灸各穴组治疗后,AA模型与束缚模型大鼠大脑皮质DA、海马5-HT的释放均显着性升高,其中以电针关元组作用最为显着,其次为电针百会穴与电针足三里穴;同时伴有AA模型与束缚模型大鼠下丘脑c-fos表达下调。其中针灸两种介入方法在慢性炎性痛模型中能良性调节c-fos、5-HT、DA的释放,穴位间以关元穴对慢性炎性痛应激模型作用最为显着;束缚模型中,则以艾灸作用强于电针组,且以灸百会穴组、灸足三里穴组作用优于灸关元穴。5佐剂性关节炎所致的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血清IFN-γ出现下降趋势,而TNF-α呈上升趋势;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FN-γ与TNF-α水平变化趋势则与AA模型组相反,这提示两种不同应激源导致模型大鼠出现了不同的免疫失调状态。针灸各治疗组均使两种模型中血清IFN-γ的水平继续下降,而TNF-α水平则以上调为主。6AA模型与束缚模型组大鼠海马OFQ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后,AA模型中,针\灸各穴治疗组OFQ含量均高于模型组,其中灸关元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束缚模型中,灸组以上升为主,且灸关元组与模型组有统计差异(P<0.05),电针组海马OFQ含量以下降为主,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1.慢性炎性痛应激与束缚应激均可致机体可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学改变。2.针灸可以通过促进炎症局部HSP7。的表达,提高细胞耐受,抑制NF-κB的活性与c-fos基因的即刻表达,中断炎症级联反应信号转导途径,减轻局部组织的炎症、水肿与痛敏状态。3.针灸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DA的释放,参与应激信号转导,调控下丘脑c-fos表达与海马5-HT含量,抑制细胞凋亡,调节模型大鼠的免疫抑制状态,改善AA模型大鼠痛敏与抗应激能力。4.针灸通过对IFN--γ、TNF-α两者分泌水平比例失衡的调节,达到改善机体的免疫紊乱状态。5.我们推测针灸可通过调节海马OFQ水平,促进皮质DA等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与代谢,参与机体的痛觉、抗应激及免疫调节过程,改善模型大鼠的感觉与行为异常。综上所述:针灸三穴可通过多水平、多途径、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中断炎症级联反应信号转导,启动机体抗应激系统,参与免疫调节过程,改善模型大鼠的感觉与行为异常。

张皓[9](2010)在《针刺镇痛机制中内源性SS与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电针(EA)夹脊穴对弗氏完全佐剂诱发的炎症痛模型(AA)大鼠的镇痛治疗作用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并观察鞘内注射抗生长抑素血清(anti-somatostatin-serum, ASSS)对其影响,以探讨内源性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在针刺镇痛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能共同机制;观察AA大鼠下丘脑抑制性G蛋白(inhibitory GTP-binding protein, Gi)表达的变化及EA镇痛的影响,以初步探讨针刺镇痛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以AA大鼠为研究对象,应用行为学痛阈观察、足跖容积测定、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放射免疫法等方法,观察EA夹脊穴和鞘内注射ASSS对AA大鼠痛阈、足跖容积、下丘脑5-羟色胺(5-HT)含量、下丘脑及脊髓β-内啡肽(β-EP)含量、血清IL-2和IL-6水平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SS免疫阳性神经元在正常和AA大鼠下丘脑的表达及EA对其影响;以免疫印迹法观察EA夹脊穴对AA大鼠下丘脑Gi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EA夹脊穴可提高AA大鼠痛阈,降低足跖容积和足跖肿胀率,提高下丘脑5-HT和β-EP含量及脊髓β-EP含量,升高血清IL-2水平,降低IL-6水平;鞘内注射ASSS可降低AA大鼠痛阈及EA镇痛效果,提高下丘脑5-HT、β-EP和脊髓β-EP含量,升高血清IL-6水平;AA大鼠下丘脑SS表达较正常大鼠增加,EA后表达进-步增强,鞘内注射ASSS后,SS表达降低;AA大鼠下丘脑Gi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显着增强,EA后其表达下调。结论:内源性的SS可能是针刺镇痛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的一个重要调节点;针刺镇痛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可能与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闫明茹[10](2007)在《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束缚、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从电针刺激作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在深究上述三个穴位在中医理论下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指标变化来研究这三个穴位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的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命门组、AA针足三里组、AA灸关元组、AA灸命门组、AA灸足三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命门组、束缚针足三里组、束缚灸关元组、束缚灸命门组和束缚灸三里组等。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能使AA大鼠关节红、肿、热等症状减轻,关节肿胀率降低,镜下观察关节滑膜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完整。提示针灸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作用。2.针灸能使AA大鼠迟发性左足足爪肿胀率降低,且针灸关元穴效应最强,电针更为明显。提示针灸能减轻机体继发反应的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IL-1、TNF-α、IL-2、L-18的水平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4.针灸对大鼠血清IL-2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上调不明显,关元则表现为下调趋势。5.针灸可通过调节大鼠ACTH的水平来减轻外界各种不良应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6.针灸可整体调节大鼠大脑皮层AVP的分泌和释放,继而在中枢水平即可刺激CRF及ACTH释放,刺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发挥对整个HPA轴的功能的调控作用。7.关元穴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优于足三里穴和命门穴,且命门穴作用最差;同时,关元穴、命门穴和足三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并且电针对机体的免疫调整作用强于艾灸。8.针灸可通过对中枢、外周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共同作用,发挥多元化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并将外界对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针灸的这种作用,由于各类内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一面,同时也证明了针灸在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种递质、细胞因子复杂的内在机制。

二、Effects of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on formalin-induced NOS-positiTe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of ra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on formalin-induced NOS-positiTe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of rats(论文提纲范文)

(1)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分泌大细胞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动物
        1.2.2 实验仪器
        1.2.3 试剂与药品
        1.2.4 离体大鼠下丘脑脑片制备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1.2.5 刺激电极放置及刺激模式
        1.2.6 生物素染色
        1.2.7 细胞质回收及SC-RT-PCR
        1.2.8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阻断GABAA和CB1受体,高频刺激诱发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长时程增强(LTP)
        1.3.2 阻断mGluR1受体活性对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LTP诱导的影响
        1.3.3 阻断NMDA受体活性可以消除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
        1.3.4 高频刺激诱导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LTP需要一氧化氮的参与
        1.3.5 高频刺激诱导的下丘脑室旁核MNCs LTP需要通过PKA信号途径
    1.4 讨论
        1.4.1 阻断GABAA和CB1受体活性,高频强直刺激诱发下丘脑室旁核MNCs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的长时程增强
        1.4.2 PVN MNCs中诱导的LTP依赖于NMDA受体/NO/PKA信号通路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剂与药品
        2.2.4 慢性束缚应激刺激
        2.2.5 应激反应的相关指标测定
        2.2.5.1 体重增量
        2.2.5.2 胸腺指数和肾上腺指数
        2.2.6 离体大鼠下丘脑脑片制备以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2.2.7 刺激电极放置及刺激模式
        2.2.8 生物素染色
        2.2.9 细胞质回收以及SC-RT-PCR
        2.2.10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慢性束缚应激刺激的效果评价
        2.3.2 阻断GABAA和CB1受体活性,高频刺激诱发慢性束缚应激刺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长时程压抑(LTD)
        2.3.3 高频刺激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长时程压抑需要CRF受体的参与
        2.3.4 在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中,CRFR1和CRFR2分别介导不同类型的突触可塑性
        2.3.5 高频刺激诱导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LTD通过PKA信号通路
    2.4 讨论
        2.4.1 慢性应激增强下丘脑室旁核CRF mRNA表达神经元的兴奋性
        2.4.2 阻断GABAA和CB1受体活性,高频强直刺激诱发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的长时程压抑
        2.4.3 慢性应激大鼠PVN MNCs中诱导的LTD依赖于CRF受体/PKA信号通路
        2.4.4 慢性应激与非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长时程可塑性的诱导机制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及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

(2)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3)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咪唑啉受体(IR)的研究进展
        1.2.1 咪唑啉受体(IR)的简介
        1.2.2 咪唑啉受体(I_2R)的简介
        1.2.3 咪唑啉I_2受体与神经保护功能的关系
    1.3 Nrf2参与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1.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钳夹法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成功建立
        2.3.2 2-BFI的应用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及生产厂家
        3.2.3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和生产厂家
        3.2.4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2-BFI增加脊髓损伤局部组织抗氧化酶活性
        3.3.2 2-BFI增加脊髓损伤组织抗凋亡水平,抑制细胞坏死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调节机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及生产厂家
        4.2.3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和生产厂家
        4.2.4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2-BFI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2/HO-1)信号通路保护神经
        4.3.2 2-BFI在神经元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内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保护神经
    4.4 讨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展望
综述(一) 脊髄损伤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咪唑啉受体(IR)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Nrf2通路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英汉主要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撰写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时程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ERK-ATF4-CHOP和 IRE1-ASK1-JNK信号通路参与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过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糖皮质激素致PC12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下丘脑神经细胞分类和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电针刺激通过下调糖皮质激素受体降低Nav1.7的表达缓解大鼠炎性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慢性炎性疼痛研究概况
        1.1.1 慢性炎性痛的产生过程
        1.1.2 慢性炎性痛的发生机制
    1.2 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1.2.1 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的中枢机制
        1.2.2 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的外周机制
    1.3 小结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分组
        2.1.3 实验材料
    2.2 方法
        2.2.1 足底炎性痛模型的建立
        2.2.2 行为学检测
        2.2.3 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
        2.2.4 干预方法
        2.2.5 ELISA技术
        2.2.6 Western blot技术
        2.2.7 qPCR技术
        2.2.8 免疫荧光技术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电针刺激对足底炎性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2.4.2 电针刺激对足底炎性痛大鼠DRG中Nav1.7表达的影响
        2.4.3 电针刺激对足底炎性痛大鼠抑郁样情绪的影响
        2.4.4 电针刺激对足底炎性痛大鼠血清皮质酮的影响
        2.4.5 电针刺激对足底炎性痛大鼠DRG中GR表达的影响
        2.4.6 鞘内注射GR拮抗剂对足底炎性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2.4.7 鞘内注射GR拮抗剂对大鼠DRG中Nav1.7蛋白表达的影响
        2.4.8 鞘内注射GR sense或GR antisense对足底炎性痛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2.4.9 DRG中Nav1.7与GR共标
        2.4.10 电针刺激联合鞘内注射GR sense或GR antisense对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2.4.11 电针刺激联合鞘内注射GR sense或GR antisense对Nav1.7表达的影响
    2.5 结论
    2.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内脏疼痛机制
        1.1.1 内脏传入致敏
        1.1.2 压力调节
    1.2 内脏痛觉的调节
        1.2.1 脑源性嗜神经因子受体
        1.2.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1.2.3 内源性大麻素受体
        1.2.4 GABA受体
        1.2.5 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受体
        1.2.6 谷氨酸受体
        1.2.7 其他
    1.3 内脏疼痛的治疗
    1.4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鞘内注射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剂量相关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自备试剂
        2.1.4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2 行为分析及评分
        2.2.3 DEX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2.2.4 炭末法观察DEX对大鼠肠推进的影响
        2.2.5 标本取材和处理
        2.2.6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 HE)染色
        2.2.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2.2.8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鞘内注射不同剂量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的作用
        2.3.2 鞘内注射不同剂量DEX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心率的影响
        2.3.3 炭末在肠道的推进距离
        2.3.4 鞘内注射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脊髓神经毒性的影响
        2.3.5 鞘内注射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脊髓Ach、NA和AGM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DEX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脊髓镇痛的部分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自备试剂
        3.1.4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和给药
        3.2.2 行为学分析和评分
        3.2.3 标本取材
        3.2.4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前处理
        3.2.5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检测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各组大鼠行为学分析和疼痛评分
        3.3.2 免疫组化检测脊髓组织中PKCγ和nNOS的表达
        3.3.3 WB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PAR2,PKCγ和n NOS的表达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本研究的创新性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综述 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研究进展
    1.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作用
        1.1 围手术期超前镇痛
        1.2 术中镇痛
        1.2.1 产科镇痛
        1.2.2 小儿镇痛
        1.2.3 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的用量
        1.3 术后镇痛
        1.3.1 局部镇痛
        1.3.2 全身镇痛
    2. 右美托咪定的给药方式
        2.1 静脉与局部给药
        2.2 皮下给药
        2.3 鞘内给药
    3. 右美托咪定的镇痛作用实验研究进展
    4. 右美托咪定镇痛作用机制
    5.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电针不同穴对IBS大鼠ACC神经元放电及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
        1. 情志
        2. 情志致病
        3. 情志病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身心疾病的研究概况
        1. 身心疾病
        2. 情绪
        3. 痛情绪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 中医对IBS认识及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四: 痛情绪相关脑核团的研究进展
        1. 痛情绪的相关核团
        2. 核团神经元放电的主要采集技术
        3. 神经元放电的分析方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1. 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 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ACC脑区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3. 电针不同穴位对IBS模型大鼠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
    三. 讨论
结语
    一. 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针灸免疫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
        1 中医整体观与正气理论
        2 现代医学理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旁分泌"效应理论的研究
        1 免疫失调模型的选择
        2 穴位选择
        3 课题组早期实验探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大鼠行为学观察在针灸抗应激研究中的应用
        1 应激概述
        2 认知行为学评价在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 大鼠情绪障碍评价
        4 大鼠运动功能缺损评价
        5 大鼠疼痛行为学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痛阈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脊髓C-fos及关节NF-κB、HSP_(70)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针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饮水冲突行为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五 针灸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下丘脑C-fos、海马5-HT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六 针灸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DA、OFQ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分析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9)针刺镇痛机制中内源性SS与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电针腰夹脊穴对AA大鼠镇痛作用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实验一 电针腰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及治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佐剂性关节炎(AA)动物模型的形成
        2.2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3 电针腰夹脊穴对AA大鼠痛阈的影响
        2.4 电针腰夹脊穴对AA大鼠足跖容积及足跖肿胀率的影响
    实验二 电针腰夹脊穴对AA大鼠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针腰夹脊穴对AA大鼠下丘脑5-HT含量的影响
        2.2 电针腰夹脊穴对AA大鼠中枢β-EP含量的影响
        2.3 电针腰夹脊穴对AA大鼠血清IL-2、IL-6水平的影响
第二部分 SS在针刺镇痛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鞘内注射ASSS对AA大鼠痛阈及电针镇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组大鼠基础痛阈与造模后1天痛阈比较
        2.2 鞘内微量注射ASSS对AA大鼠痛阈的影响
        2.3 鞘内微量注射ASSS对AA大鼠电针镇痛的影响
    实验二 鞘内注射ASSS对AA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鞘内微量注射ASSS对AA大鼠下丘脑5-HT含量的影响
        2.2 鞘内微量注射ASSS对AA大鼠中枢β-EP含量的影响
        2.3 鞘内微量注射ASSS对AA大鼠血清IL-2、IL-6水平的影响
第三部分 电针及鞘内注射ASSS对SS在AA大鼠下丘脑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鞘内埋管与注射
        2.3 模型建立与电针
        2.4 大鼠脑石蜡切片制备
        2.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2.6 观测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第四部分 电针腰夹脊穴对AA大鼠下丘脑G蛋白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2 电针参数的选择依据
    3 电针夹脊穴镇痛的理论基础
        3.1 电针夹脊穴镇痛的中医学整体观念
        3.2 电针夹脊穴镇痛的现代研究
    4 电针夹脊穴对AA大鼠镇痛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
    5 内源性SS在镇痛、电针镇痛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5.1 内源性SS在镇痛及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5.2 内源性SS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6 电针及鞘内注射ASSS对AA大鼠下丘脑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
    7 针刺镇痛信号转导机制的初步探讨—电针对AA大鼠下丘脑Gi蛋白含量的影响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10)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与理论研究
    综述一 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1. 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的古文献研究
        2.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的实验研究
    综述二 不同应激源及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
        1. 应激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2. 不同应激源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1. 白细胞介素-1
        2. 肿瘤坏死因子
        3. 白介素-2
        4. 白介素-18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 精氨酸加压素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和讨论
        1. 选穴依据
        2.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复制?
        3. 束缚应激模型复制
        4. 针、灸对不同大鼠模型炎症因子的调控
        5.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对不同应激模型的作用规律和特点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AVP 免疫组化检测图片

四、Effects of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on formalin-induced NOS-positiTe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of rats(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分泌大细胞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机制研究[D]. 张斌斌. 延边大学, 2020(04)
  • [2]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3]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林小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4]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的内质网应激机制[D]. 易善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5]电针刺激通过下调糖皮质激素受体降低Nav1.7的表达缓解大鼠炎性痛的机制研究[D]. 罗慧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镇痛作用的研究[D]. 张红. 兰州大学, 2017(03)
  • [7]电针不同穴对IBS大鼠ACC神经元放电及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D]. 谭莉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魏惠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 [9]针刺镇痛机制中内源性SS与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 张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12)
  • [10]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明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电针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大鼠脊髓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