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法与速率法测定低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较

比色法与速率法测定低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较

一、比色法和速率法测定低浓度谷丙转氨酶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20)在《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引起公众关注的海上大型溢油事件在逐年递减,然而许多难以追踪的小型漏油事件还在频繁发生,石油泄漏以及相关的石油产品会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溢油中的水溶性石油烃化合物会对水生生物产生长期的毒性作用,海洋微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常将海洋微藻作为急性毒性评估的生物学指标。现有的石油烃对微藻的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的生长速度、叶绿素含量、EC50、应激蛋白以及各种酶的生理和生化等方面,尚无关于石油烃对微藻细胞内相关化合物转化影响的研究。本文提出使用特定化合物同位素分析技术(CSIA),来研究微藻细胞内化合物在分子水平的变化,并利用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AA)的变化情况,来评价石油烃对微藻的急性毒性机制。本文选取小新月菱形藻、赤潮异弯藻和青岛大扁藻三种典型海洋微藻作为受试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了 96 h内溶解分散于水体中的180#燃料油组分(WAF)对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有:(1)确定和分析了 180#燃料油的WAF的毒性成分,探讨了不同WAF浓度对微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含量与无机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WAF中影响海洋微藻生长发育的毒性成分主要是多环芳烃,包括蒽、菲和荧蒽;随着WAF浓度增加,海洋微藻的叶绿素a含量降低,10%WAF浓度对青岛大扁藻叶绿素a抑制率高达48.10%;1%和3%WAF浓度对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有短暂促进作用,而青岛大扁藻则只在1%WAF浓度出现刺激生长现象。此外,研究还发现:微藻在WAF胁迫下,对硝酸盐氮进行吸收与同化,向培养液中释放亚硝酸氮和氨氮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这表明海洋微藻在石油烃胁迫下的氮循环过程处于稳态。(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情况,研究了 WAF胁迫对海洋微藻固定碳源和氮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藻受WAF胁迫时,δ13C值显着低于对照组,说明WAF限制了微藻的固碳作用;正常培养条件下,微藻δ13C值在48 h时出现峰谷,说明此时微藻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微藻δ15N值在WAF胁迫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由于微藻在WAF胁迫下仍然可进行氮循环反应,因此碳对海洋微藻的生长影响比氮更为显着。通过进一步分析微藻的δ13C值峰谷出现的时间,发现三种微藻的生理性适应能力大小顺序为:小新月菱形藻>赤潮异弯藻>青岛大扁藻。最后结合统计学方法,发现微藻在低剂量与高剂量石油烃胁迫下的δ13C值完全分离,说明微藻的碳稳定同位素能较好的验证“hormesis”效应。(3)探究了三种海洋微藻体内不同种类氨基酸对WAF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三种微藻具有相似的氨基酸组成,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丙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及组氨酸;在WAF胁迫下,小新月菱形藻和青岛大扁藻丙氨酸的相对含量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而半胱氨酸的相对含量却与培养时间呈负相关,对于赤潮异弯藻,其丙氨酸的相对含量与培养时间呈负相关,而半胱氨酸则呈正相关;在低浓度WAF(1%和3%)条件,小新月菱形藻组氨酸的相对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增加而降低,青岛大扁藻酪氨酸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相反,高浓度WAF(5%、7%和10%)中,小新月菱形藻组氨酸的相对含量与培养时间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青岛大扁藻酪氨酸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性,这说明WAF胁迫可能会影响微藻体内氨基酸合成路径的选择。(4)采用CSIA方法,初步研究了 WAF对单体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的响应机制,以及对海洋微藻的毒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微藻中的δ13CAla和δ13CMet值随着培养时间和WAF浓度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其主要是由于上述氨基酸的合成路径复杂,并与其他氨基酸发生相互转化所致;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中的苯丙氨酸和亮氨酸的δ13C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主要可能因亮氨酸和苯丙氨酸是由相同的前体(磷酸烯醇丙酮酸,PEP)合成。青岛大扁藻δ13CLeu值显着低于对照组,而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则相反,可能是由于含有13C骨架优先被苯丙氨酸路径使用;在WAF胁迫下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3CCys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小新月菱形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3CLys值在WAF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而青岛大扁藻的δ13CLys值在低浓度WAF(1%和3%)高于对照组,而高浓度WAF(5%、7%和10%)则低于对照组。在WAF胁迫下,三种微藻δ13CHis值均高于对照组,主要因为组氨酸在细胞内的合成路径单一,因此δ13CHis可作为评价石油烃胁迫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李志威[2](2020)在《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指标、瘤胃发酵和消化道细菌区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研究了百脉根以及体内所含的缩合单宁对3月龄湖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发酵性能以及瘤胃与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以细叶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inn)为试验材料,3月龄公湖羊为试验动物。将身体健康、体重相近的18头公湖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以燕麦苜蓿混合干草、细叶百脉根干草、聚乙二醇(PEG)处理后的细叶百脉根干草分别作为粗饲料,试验共30d,预试期6d,正试期24d。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三个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和日采食量没有显着差异。混合干草组的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着低于百脉根组和百脉根+PEG组(P<0.05),百脉根组和百脉根+PEG组的各养分表观消化率没有显着差异。2百脉根组和百脉根+PEG组血清中球蛋白浓度显着低于混合干草组(P<0.05),血清白球比在各试验组中的顺序依次为百脉根+PEG组>百脉根组>混合干草组(P<0.05)。百脉根组和百脉根+PEG组的谷草转氨酶显着低于混合干草组(P<0.05)。三个试验组的各项血清免疫指标没有显着差异(P>0.05)。百脉根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显着高于百脉根+PEG组和混合干草组(P<0.05)。3百脉根组的pH值显着高于其余两组(P<0.05),百脉根组的瘤胃液氨氮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浓度、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异丁酸浓度、异戊酸浓度显着低于百脉根+PEG组(P<0.05)。混合干草组的瘤胃液戊酸浓度、异丁酸浓度、异戊酸浓度显着低于百脉根+PEG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没有显着差异,三个试验组的乙酸/丙酸比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百脉根组的产甲烷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普雷沃氏菌显着低于百脉根+PEG组(P<0.05),混合干草组的普雷沃氏菌显着低于百脉根+PEG组(P<0.05)。4各试验组的瘤胃微生物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百脉根组的Chao1和ACE指数显着高于混合干草组和百脉根+PEG组(P<0.05)。各试验组粪便微生物区系的Shannon、Chao1、Simpson、ACE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瘤胃微生物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百脉根组粪便的瘤胃球菌属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所述,百脉根作为粗饲料,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的消化率高于苜蓿燕麦混合干草,但对生长性能没有显着影响。饲粮中百脉根缩合单宁对湖羊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没有影响。百脉根及体内的缩合单宁能够提高动物抗氧化能力,降低了瘤胃的发酵性能,减少了瘤胃产甲烷菌和主要纤维蛋白降解细菌的相对表达量。百脉根及缩合单宁没有改变瘤胃微生物和粪便微生物的整体结构。

甘奕[3](2019)在《乳酸菌的特性研究及发酵山楂液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乳酸菌是(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类不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统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某些乳酸菌菌株因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而作为益生菌用于营养补充剂和功能食品。乳酸菌的益生功效受环境影响显着,且存在菌株特异性,即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生化特性及益生功效。因此对于新分离的乳酸菌需首先对安全性进行评价以保证菌株的食用安全;随后再对生化特性、加工特性、耐受性,是否具有益生潜力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为菌株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自然发酵食品中极可能含有加工特性良好的新菌株,也是分离获得益生性乳酸菌的重要途径之一。山楂是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黄酮、多酚等成分,是既可作为食物也可作为药品的植物,被列入了我国药食同源名单。但由于山楂中含有大量有机酸、山楂酸、果酸等酸性成分,直接食用易对胃黏膜产生较大刺激。因此除个别品种生食,大多山楂经加工成为山楂类制品后食用或干制后入药。目前,药食同源的植物是功能性食品研究的一大热点;山楂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食同源植物配伍使用已获得大量研究,但利用乳酸菌发酵后的作用效果和机理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餐饮习惯的改变,每天摄入的能量、脂肪及胆固醇大幅度增加。虽然一定量的脂质对保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大量脂质的摄入会导致机体脂质代谢紊乱,并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不仅给人们带来健康负担,还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药物治疗是目前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具有一定毒副作用,会引起肝肾功能改变、血清转氨酶升高、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因此,急需寻找和开发血脂调节效果好、副作用更小的药物替代品。山楂具有良好的降脂效果并已在医学上用于调节血脂,某些植物乳杆菌菌株也可调节血清脂质水平,二者结合可能增强调节血脂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首先对自然发酵韩国泡菜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随后对L.plantarum PMO的使用安全进行了评价;再对比研究了L.plantarum PMO与分离的具有良好发酵性能菌株L.plantarum 102的生物学特性、耐受特性和益生特性,并选择干山楂作为原料,经超声波浸提后利用L.plantarum PMO发酵所得山楂液,对发酵过程中活菌数、主要酚类物质、黄酮成分的变化及抗氧化能力改变进行了研究;最后分别以煮沸和离心的方式处理所得发酵山楂液,将不同处理的发酵山楂液、未发酵山楂液和L.plantarum PMO作为干预,探讨乳酸菌发酵山楂液对血脂的调节作用、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并研究了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为新菌株的开发利用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得出以下结论:(1)韩国泡菜中分离筛选得到9株乳酸菌,包括3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2株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和1株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mesenteroides),及弯曲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5株酵母菌,包括2株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2株粗状假丝酵母(Candida valida)和1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并选择其中一株生长性能良好的植物乳杆菌进行后续研究;(2)L.plantarum PMO对抗生素高度敏感,无急性毒性,最大耐受剂量大于5?1011CFU/(mL·bw),20mL/(kg·d);不会引起组织学病变,不会发生细菌易位;也不会引起肝脏、心脏、肾脏及胆道细胞和功能的异常,可以进行开发利用;(3)L.plantarum PMO与L.plantarum 102对数生长期可快速产生大量乳酸、具有相同的产酸性能(p>0.05);对数生长末期活菌数分别达到10.28±0.12lg(CFU/mL)与10.90±0.16 lg(CFU/mL);均具有良好的低温贮藏性能,但二者均不能耐受高温(65°C);两株菌株对低酸条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能在pH>4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可作为低酸性基质的发酵剂生产发酵制品;两株植物乳杆菌能在胆盐浓度为0.1%-1.0%的MRS培养基中生长,具有良好的胆盐耐受能力,L.plantarum 102的延迟时间更短(p<0.05);L.plantarum PMO与L.plantarum 102均在人工胃液中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具有在肠道中增殖活跃的潜力;供电子能力均强于接受电子能力,对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表现出较好的疏水性;8h的自动聚集率达到40%,24h的自动聚集率分别达到73.79±1.01%和63.64±1.75%;(4)L.plantarum PMO与L.plantarum 102均为胆盐水解酶阴性菌株;L.plantarum PMO主要通过共沉淀作用和同化作用在体外清除胆固醇;接种量为10%时,对MRS-THIO中胆固醇的清除率达到最大(38.40%);菌体浓度过大会减弱胆固醇清除能力;胆固醇清除能力与基质中胆固醇浓度呈正相关(0-200μg/mL),胆固醇浓度为200μg/mL时具有最大清除量(75.91μg/mL);L.plantarum 102仅存在共沉淀作用,对胆固醇的清除能力为10.97-12.36μg/mL,显着低于L.plantarum PMO(p<0.05);L.plantarum 102的DPPH清除能力高于L.plantarum PMO,但均显着低于抗氧化菌株(p<0.05);(5)驯化后的L.plantarum PMO发酵18h可使山楂液中活菌数达到8.26±0.05lg(CFU/mL),总酸含量为1.44±0.04g/100g;贮存过程中无后酸化现象,4°C贮存不能超过28天;发酵使总酚含量显着降低了10.46%(p<0.05),总黄酮含量增加了9.48%(p<0.05);发酵使总游离氨基酸增加6.2倍,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天冬氨酸和丝氨酸含量降低(p<0.05);乳酸、乙酸、绿原酸与金丝桃苷含量显着增加(p<0.05),槲皮素、山楂酸、齐墩果酸和牡荆素-4-葡萄糖苷含量显着降低(p<0.05);加热会显着破坏表儿茶素、山楂酸和齐墩果酸的稳定性(p<0.05);(6)发酵使山楂液的抗氧化活性显着升高,发酵山楂液(FH)的DPPH半数清除量(EC50)为1.93%,显着低于处理后的发酵山楂液和未发酵山楂液(p<0.05);中等剂量发酵的山楂液(FH、BH、CH)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能力均显着高于未发酵的山楂液(LH、UH)(p<0.05);低浓度未发酵山楂液的总还原能力显着高于发酵组(p<0.05);体外抗氧化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发酵山楂液(FH)、灭活山楂液(BH)、去菌山楂液(CH)、加菌山楂液(LH)、未发酵山楂液(UH);(7)发酵山楂液(FH)可使高脂饮食大鼠肝脏形态恢复正常、肝脏中脂肪堆积现象得到缓解;其它干预均对肝脏损伤具有缓解作用;发酵山楂液(FH)可显着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含量(p<0.05);所有干预组对TG、HDL-C、apoA均无显着影响(p>0.05);脂质代谢调节效果由强至弱依次为发酵山楂液(FH)、灭活山楂液(BH)、去菌山楂液(CH)、加菌山楂液(LH)、未发酵山楂液(UH),与山楂液体外抗氧化能力相一致;L.plantarum PMO单独使用时无显着脂质代谢调节作用(p>0.05);(8)高脂饮食会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发酵山楂液可有效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MDA含量;去除发酵山楂液中的菌体会显着降低抗氧化活性(p<0.05);各干预组对机体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与脂质调节效果相一致;发酵山楂液主要通过降低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参与调节高脂饮食大鼠的脂质代谢;(9)高脂饮食会抑制HMGCR mRNA和LDLR mRNA的表达、上调ABCA1mRNA的表达;发酵的山楂液(FH、BH、CH)可减少机体对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显着上调LDLR mRNA表达量(p<0.05);山楂液(FH、BH、CH、LH、UH)均可增加CYP7A1 mRNA的表达(p<0.05)。

王敬[4](2019)在《紫外臭氧增强碳电极性能研究及其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它具有稳定性好、化学惰性高、材料获取方便且价格低廉等优点,在电极制作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需求。丝网印刷碳电极(Screen-printed carbon electrode,SPCE)具有背景电流低、电化学窗口宽、化学稳定性好、制备快速、可批量化生产和易于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等优点,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监管等电化学测试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丝网印刷碳电极在电化学测试过程中容易受到电活性物质的吸附污染,导致其检测灵敏度降低。并且,丝网印刷碳电极其导电层与基底之间为物理吸附,导电层与基底之间的结合力较差。此外,丝网印刷碳电极中的有机黏合剂还会影响电子传输,上述原因使得SPCE的电子传输速率相对较低,这就限制了丝网印刷碳电极对微痕量待检验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围绕丝网印刷碳电极的污染修复和电子转移性能的增强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电极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研究了微尺度下流动传质对电化学检测的影响,论述了微流控芯片中影响电化学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以及改善途径,理论论证并仿真分析了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来表征电极污染状态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电极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越大,电化学阻抗越小,越有利于电极上电化学反应的进行。(2)揭示了紫外臭氧对污染丝网印刷碳电极的氧化机理。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表征方法,发现紫外臭氧不仅可以与污染碳电极表面的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使其生成挥发性物质,并且能使电极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增加,进而恢复污染碳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以污染丝网印刷碳电极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化学检测,实验测定了紫外臭氧修复处理污染碳电极的合理化时间,检验了紫外臭氧对污染碳电极的修复效果和修复后电极的电化学重复性,最后测定了新SPCE、污染SPCE和修复后SPCE对不同浓度还原型辅酶Ⅰ(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溶液的电化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紫外臭氧修复后SPCE的检测灵敏度可从13.3μA·mM-1提高至19.11μA·mM-1。(3)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增强碳电极电子传输性能的紫外臭氧改性新方法。通过动电位极化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法测定了紫外臭氧改性前后未修饰和碳纳米管修饰丝网印刷碳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分别用大分子NADH和小分子铁氰化钾电化学检测了未修饰和碳纳米管修饰SPCE对不同类型电活性物质的循环伏安响应。结果表明:通过紫外臭氧改性,未修饰和碳纳米管修饰丝网印刷碳电极对铁氰化钾和NADH的电流和电位响应均有所提高。由于未修饰和碳纳米管修饰SPCE吸附NADH氧化产物后,其界面阻抗增加幅值分别为12.53%和30.33%,可以看出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NADH有较强的吸附。基于较低的阻抗增加幅值,使得未修饰SPCE更适合于电化学测定NADH。(4)建立了一种利用丝网印刷碳电极在微流控芯片内检测谷丙转氨酶的新方法。设计并制作了带有被动式肋板混合器的微流控芯片,利用混合器产生的混沌对流效应使生物酶在芯片内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混合。将谷丙转氨酶的电化学检测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并提高了酶的检测灵敏度,为进一步实现谷丙转氨酶的即时检测提供了可能。由于过多的酶促反应产物NADH会对芯片内集成的丝网印刷碳电极造成污染,因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紫外臭氧对微流控芯片内污染碳电极的片内修复。通过将波段为185 nm和254 nm紫外光透射率较高的石英玻璃集成在微流控芯片中,利用将外界空气持续通入微流控芯片的方法有效地实现了紫外臭氧对污染碳电极的片内修复与增强。

杨洋[5](2019)在《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文中提出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秦艽组(Gentiana macrophylla)植物,以根入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有祛风除湿、清虚热、退湿热的功效。在之前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发现大叶秦艽药材新的药理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发挥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本论文以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为研究对象,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一)大叶秦艽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通过柱层析色谱法、制备液相色谱法和结晶法从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出33个化合物,以波谱分析(MS和NMR)和对照品对照分析对这33个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其中1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大叶秦艽中分离鉴定,分别为:6′-O-乙酰龙胆苦苷、2’-(2,3-二羟基苯甲酰)-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马钱苷酸、乌苏醇、山楂酸、1α,2α,3β,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硬脂酸、二十一烷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5-formylisochromen-1-one和原儿茶醛,上述12个成分中5-formylisochromen-1-one、二十一烷酸和棕榈酸乙酯为首次从龙胆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另有21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Gentimacroside、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獐芽菜苷、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6’-O-β-D-葡萄糖基獐牙菜苷、栎樱酸、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苷、异荭草苷、异牡荆黄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秦艽酰胺、红白金花内酯、红白金花酸、蔗糖和龙胆三糖。(二)大叶秦艽药材的质量评价及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HPLC-ELSD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建立一种以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马钱苷酸和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为特征性成分评价大叶秦艽药材质量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该地区不同产地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这4种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表明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质量较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进一步开发的潜在价值。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采用HPLC-ELSD方法,经色谱条件优化,测定并采集10批大叶秦艽药材的色谱图谱,经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指纹图谱软件分析,建立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采用对照品对照分析,对特征图谱中8个共有特征色谱峰对应的化学成分确认为:马钱苷酸、6’-O-β-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齐墩果酸、胡萝卜苷、栎樱酸和β-谷甾醇。通过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特征峰对应化学成分的确认,为该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三)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大叶秦艽醇提取物对NAFLD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经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给药后,模型小鼠体重及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型脂肪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降低。进一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能减轻NAFLD小鼠肝脏脂肪蓄积,调节脂肪代谢,抑制肝脏炎症(TNF-α、IL-6、XBP1、P-IKK alpha/beta、P-JNK1/2/3)的发展,缓解肝脏胰岛素抵抗(P-IRS1),提高肝脏抗氧化应激水平(GSH、NO、SOD、GSH-px和CAT),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它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调控以及对肝脏JNK和IKK信号通路和XBP1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有关。以上结果表明:秦艽醇提取物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四)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果糖诱导的NAFLD小鼠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陕西秦岭不同产地10批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的改善作用,并选取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血清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为药效指标,以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肝脏中甘油三酯的降低率与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中8个特征峰相对峰面积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0批大叶秦艽药材提取物给药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以关联度大小为评价指标,表明龙胆苦苷所对应的色谱峰与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和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降低率的关联度最大,该结果说明龙胆苦苷可能为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作用的关键药效成分。(五)龙胆苦苷对NAFLD的改善作用研究采用果糖诱导的小鼠NAFLD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龙胆苦苷给药显着缓解果糖引起的小鼠体重增加,抑制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龙胆苦苷明显减轻果糖引起的小鼠肝脏气球样变性和脂肪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尿酸生成(XO)、提高肝脏的抗氧化应激水平(MDA、SOD、GSH-px、CAT和Nrf2)、调节肝脏脂肪代谢(FAS、SREBP-1和ACC1)和抑制肝脏炎症(TNF-α和IL-6)发展有关。以上结果表明:龙胆苦苷对果糖引起的小鼠NAFLD及其并发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总结:本研究揭示了大叶秦艽药材中部分化学成分;通过质量评价分析发现陕西秦岭地区所栽培大叶秦艽药材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并运用HPLC-ELSD建立其内在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发现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对小鼠NAFLD具有改善作用,以谱效关系分析发现龙胆苦苷可能是其发挥抗NAFLD作用的关键药效物质,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表明龙胆苦苷对小鼠NAFLD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龙胆苦苷在陕西秦岭地区栽培大叶秦艽药材中含量很高,且按照新药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基本要求,龙胆苦苷具有很好的成药性,有望开发为治疗NAFLD的新药。

苟铭川[6](2019)在《自然生草苹果园优势草氮素代谢能力及刈割管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园自然生草能提高土壤环境的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实现果园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为果树持续高效生产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通过对自然生草‘寒富’果园行间草被的群落结构、长势、演替规律及其刈割管理后土壤养分、微生物种群结构和优势草氮代谢酶等指标进行研究,明确了各时期行间优势草种及其刈割管理后对草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厘清优势草种刈割管理与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为实现果园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自然生草苹果园行间共计发现16种不同的草类,来自12科15属。随着季节变化,草被群落结构演替明显。6月份优势草种发生变化,主要以扁蓄、早熟禾、灰藜为主。7月份进入夏季,优势草种主要以有扁蓄、丛枝蓼、灰藜、马唐等。6月下旬后降雨量增加,产草量随之提高。6、7月份地上部干重达到234.16 g·m-2、362.98 g·m-2。2.测定了4种优势草种幼苗对NO3-和NH4+的吸收动力学参数,4种草对不同形态氮素吸收能力存在差异。4种优势草种中扁蓄、马唐、灰藜对NH4+的亲和力大于NO3-。说明其具有优先吸收土壤中的NH4+,对NO3-的亲和力表现为灰藜>扁蓄>马唐>丛枝蓼。对于NH4+的亲和力则为丛枝蓼>马唐>灰藜>扁蓄。3.4种优势草种刈割后会引起叶和根氮代谢酶的变化,刈割导致草种系代谢急剧减缓,从而会导致草根系活力的降低,其中在第2d时降低最明显。刈割处理后导致4种草根中的NR和NiR活性降低,根系氮代谢能力减弱。刈割后丛枝蓼、灰藜和马唐根中的GS和GOGAT活性也出现降低的趋势,抑制了NH4+的同化。从而导致氮代谢能力减弱。刈割后增加了4种优势草叶片中GOT活性。促进了部分必需氨基酸的合成,刈割后4种优势草根系中的GOT和GPT活性均在第2d时出现降低。表明刈割后4种草根内转氨作用减弱,表明刈割后影响叶片中部分氨基酸的合成。4.4种优势草种刈割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cm~10cm土层。不同草刈割后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4种优势草刈割后土壤中微生物氮含量有明显增加,丛枝蓼和马唐刈割后前期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扁蓄和灰藜刈割后前期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所增加。刈割处理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

张鹏[7](2019)在《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在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循环水养殖集约化程度高、养殖效果好,属于节能环保的新型养殖模式,目前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的核心是以菌藻为氮磷移除主要手段的生物净化,但应用中往往存在处理效果不稳定和尾水中污染物超标的问题。电化学水处理技术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等反应,使污染物分解转化,具有反应速率快,去除效果稳定,特别在海水处理中有明显优势。过往的研究电化学技术主要集中在对水中氨氮的处理,本实验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电化学技术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三态氮、有机物、细菌的综合去除效果及运行能耗;同时针对于循环水系统硝酸盐的积累,实验验证了电化学同步去除氨氮和硝酸盐的技术可行性,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硝酸盐去除进行优化分析,显着提高了养殖水体的脱氮效率。最后将电解技术应用于循环水中,对比电化学型、生物净化型两种水处理模式下的养殖效果。实验中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电化学对多种污染物去除效率与电流密度大小呈正相关,随着电流密度从2 mA/cm2升高到12 mA/cm2过程中,氨氮去除率由46.9%提高到97.8%,亚硝酸盐去除率由32%增至95.5%,COD去除率由25.7%升到73.1%。(2)电解产生的次氯酸和升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发挥了很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反应40 min各电流密度组杀菌率均达到100%;电解后产生的游离氯需要72 h才能从20.2 mg/L下降到1.7 mg/L,较高的游离氯对养殖生物存在潜在的影响,这是限制其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3)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硝酸盐的去除条件,结果显示电流密度25.6 mA/cm2、阴阳极板面积比1.6:1、极板间距2.5 cm、初始pH值6.6时,硝酸盐去除率最高;最高去除率为81.5%,此条件下氨氮去除率也达到87.3%,且不存在亚硝酸盐的积累,通过响应面的优化能够显着提高无机氮的去除效率。(4)采用电化学水处理技术能有效降低养殖系统中氨氮、硝酸盐和细菌含量,对水质处理效果优于生物净化模式。但电解中产生的游离氯等物质导致圆斑星鲽转氨酶及抗氧化酶的升高,较生物组提高20.81%-86.07%,此外在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等生长指标上与生物处理模式存在一定差距。

张瑞强[8](2019)在《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锌(Zinc,Zn)是鱼类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抗菌能力,凹凸棒石(Palygorskite,Pal)是一种层链状的硅酸盐黏土矿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阳离子交换性、黏结性和承载性能力。载锌凹凸棒石(Zinc bearing palygorskite,Zn-Pal)是基于凹凸棒石的特性,将锌离子负载于其表面和孔道中制备的一种具有缓慢释放锌离子能力的无机抗菌剂。本研究首先探讨Pal对团头鲂颗粒饲料加工特性和金属沉积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Zn-Pal作为团头鲂饲料锌源添加剂的可能性和对团头鲂金属沉积、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探讨Zn-Pal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锌抗性基因丰度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全文包括6个试验:试验一 凹凸棒石对团头鲂饲料加工制粒特性、生长性能和金属沉积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40尾规格一致的团头鲂(初均重:11.61±0.05 g)随机分为2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和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Pal日粮(试验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2%Pal提高了团头鲂颗粒饲料的制粒效率,增加了颗粒饲料硬度和淀粉糊化度(P<0.05),降低了颗粒饲料的含粉率(P<0.05)。日粮添加2%Pal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增加了血液中的铁和锌含量(P<0.05),提高了肌肉中的锌含量(P<0.05),降低了肌肉中的镉沉积(P<0.05),对团头鲂末均重、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和饵料系数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二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养分沉积和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00尾规格一致(初均重:6.58±0.13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0尾鱼。试验鱼使用基础日粮预试2周;正式试验7周,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添加ZnS04·7H2O补充125 mg/kg Zn水平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Pal补充35、80或125 mg/kg Zn水平日粮。结果显示:Zn是以离子的形式负载于Pal表面,对Pal晶体结构无影响;Zn-Pal能够线性提高团头鲂的(二次线性,P=0.009)、特定生长率(二次线性,P=0.009)、肝体比(二次线性,P=0.034)、血液中的白细胞(一次线性,P=0.001)、淋巴细胞(一次线性,P=0.003)、中性粒细胞(一次线性,P=0.023)和红细胞(一次线性,P=0.034)数量,增加血浆总蛋白(二次线性,P=0.005)和球蛋白含量(二次线性,P=0.002)、饲料有机物(二次线性,P=0.001)和粗蛋白(二次线性,P=0.002)的沉积率以及全鱼有机物(二次线性,P=0.025)和粗蛋白含量(一次线性,P=0.049;二次线性,P=0.021),降低团头鲂饵料系数(一次线性,P=0.015;二次线性,P=0.003)、血浆尿素氮水平(二次线性,P=0.031)和全鱼水分含量(二次线性,P=0.025);日粮添加Zn-Pal能够降低团头鲂肌肉蒸煮损失(二次线性,P=0.047),提高团头鲂肌肉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二次线性,P=0.021)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二次线性,P=0.025)活性。日粮添加0.17%Zn-Pal(48 mg/kg Zn)可获得较优的饵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试验三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微量元素沉积和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显示:Zn-Pal能够降低团头鲂血液中的铜(一次线性,P<0.001)、镁(一次线性,P=0.009)、锰(一次线性,P=0.008)、铬(一次线性,P=0.047)和镉(一次线性,P=0.001)含量,减少肌肉中的铜(一次线性,P<0.013;二次线性,P=0.001)、锰(一次线性,P=0.040)、铅(一次线性,P=0.004)、铬(一次线性,P=0.003)和镉(一次线性,P=0.002)含量,提高肝胰腺中的Zn(一次线性,P=0.005)含量并降低肝胰腺中的镉(一次线性,P=0.012)沉积,增加脊椎骨中的铁(一次线性,P=0.046)含量而降低铜(一次线性,P=0.043)含量,增加鳞片中的Zn(二次线性,P=0.007)、铁(一次线性,P=0.013)和铜(一次线性,P=0.049)含量而降低镉(一次线性,P=0.018)沉积。Zn-Pal线性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硫蛋白(一次线性,P=0.015)、金属效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二次线性,P=0.020)、SLC30A家族锌转运蛋白ZnT-5(一次线性,P=0.002)和SLC39A家族锌转运蛋白ZIP14(一次线性,P=0.010)的基因表达水平。与硫酸锌组相比,日粮添加Zn-Pal补充35 mg/kg的Zn时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效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日粮添加Zn-Pal补充80 mg/kg的Zn时显着提高了团头鲂肠道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试验四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功能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显示:日粮添加Zn-Pal改善了团头鲂肠道长度(二次线性,P=0.030)、重量(一次线性,P=0.047)、绒毛高度(一次线性,P=0.034;二次线性,P=0.034)、隐窝深度(二次线性,P=0.040)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二次线性,P=0.007),提高了肠道T-SOD(一次线性,P=0.014)、Cu/Zn-SOD(一次线性,P=0.027)和过氧化氢酶(CAT;二次线性,P=0.014)活性,降低肠道内容物中的大肠杆菌(一次线性,P=0.011)和气单胞菌(一次线性,P=0.003)数量;添加Zn-Pal上调了团头鲂肠道的核因子2相关因子2抗原(Nrf2;一次线性,P=0.005)、Cu/Zn-SOD(一次线性,P=0.046)、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一次线性,P=0.023)和CAT(一次线性,P=0.045)基因表达水平,下调Toll样受体2(一次线性,P=0.011)、Toll样受体4(一次线性,P=0.00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一次线性,P=0.003)、核因子κB(一次线性,P<0.001;二次线性,P=0.002)、白介素6(一次线性,P=0.024;二次线性,P=0.030)、肿瘤坏死因子α(二次线性,P=0.018)的基因表达水平;日粮添加硫酸锌与各Zn-Pal组团头鲂相比未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试验五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抗氧化、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00尾规格一致(初均重:27.78±0.30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试验鱼使用基础日粮预饲7天,正式试验60天,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SO4·7H2O补充90 mg/kg Zn水平日粮、基础日粮添加Zn-Pal补充48或90 mg/kg Zn水平日粮。结果显示:日粮添加Zn-Pal提高了团头鲂的末均重(P<0.05),降低了饵料系数(P<0.05),降低了血浆中皮质醇、乳酸和补体4的含量(P<0.05),增加了血浆呼吸爆发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和肝胰腺Nrf2、CAT、Cu/Zn-SOD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运输应激条件下,团头鲂血浆皮质醇、葡萄糖、乳酸、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液呼吸爆发活性、血浆谷丙转氨酶活性、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增加(P<0.05),CAT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胰腺MDA含量、CAT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和Nrf2、CAT、Cu/Zn-SOD以及热休克蛋白70的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日粮添加Zn-Pal显着降低了运输应激后团头鲂血浆皮质醇、葡萄糖、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肝胰腺MDA含量(P<0.05),增加了团头鲂血浆溶菌酶活性、补体4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CAT活性、T-SOD活性和肝胰腺T-AOC、CAT活性、T-SOD活性、Cu/Zn-SOD活性以及肝胰腺CAT、热休克蛋白90的基因表达量(P<0.05)。此外,日粮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Zn-Pal组团头鲂肝胰腺T-AOC显着高于硫酸锌组(P<0.05)。试验六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抗性基因的影响本试验设计同试验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90 mg/kg Zn水平的Zn-Pal和硫酸锌均降低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气单胞菌属丰度和蓝细菌属的丰度(P<0.05),提高了菌群simpson指数和鲸杆菌属的丰度(P<0.05);且硫酸锌组团头鲂sobs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Zn-Pal组菌群sobs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日粮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Zn-Pal对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显着影响(P>0.05),但提高了韦荣球菌属的丰度(P<0.05)。日粮添加硫酸锌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A、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 W、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1的丰度(P<0.05);日粮添加90 mg/kg Zn水平的Zn-Pal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 A和czc D的丰度、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 W和tet X的丰度、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的丰度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 1的丰度(P<0.05);而48 mg/kg Zn水平的Zn-Pal仅提高了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c(6’)-Ib-cr的丰度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sul 1的丰度(P<0.05);且硫酸锌组团头鲂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ZnTA的丰度显着高于Zn-Pal添加组(P<0.05)。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日粮添加2%凹凸棒石能够提高团头鲂颗粒饲料制粒速率、饲料颗粒质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增加机体Fe、Zn含量,降低重金属Cd沉积,且对生长性能无显着影响。2.载锌凹凸棒石中Zn是以离子的形式负载于凹凸棒石表面,对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无影响。3.日粮添加Zn-Pal能够提高团头鲂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改善肌肉品质和组织金属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Zn-Pal在团头鲂饲料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硫酸锌,可降低Zn的添加量,以Zn计为48 mg/kg,Zn-Pal添加量为0.17%,Zn-Pal可作为一种锌源应用于团头鲂饲料中。4.日粮添加锌降低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能够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锌添加水平效果更显着;但添加较高水平的锌会提高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添加48 mg/kg Zn水平的载锌凹凸棒石作为锌源应用于团头鲂饲料中,与饲料中添加硫酸锌相比能够降低肠道微生物的锌抗性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

孔令朋[9](2019)在《雀嘴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雀嘴茶为原材料,采用70%甲醇水对其进行超声辅助提取,然后采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溶剂对提取物进行萃取,考察各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抗氧化活性,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对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降血糖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雀嘴茶的5种不同溶剂萃取部分中,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总酚(23.42μg gallic acid/mg extract)、总黄酮(59.65μg rutin/mg extract)含量最高;通过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检测鉴定到18个酚类化合物;根据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植物化学分离手段分离得到10个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其中咖啡酸乙酯和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是一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对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进行胰脂肪酶抑制活性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发现这些化合物对胰脂肪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活性较低;除了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以外的化合物都具有很好的DPPH·、ABTS+自由基还原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雀嘴茶大孔树脂纯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具有很好的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脂肪的抑制活性,并具有很强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在浓度为150μg/mL时可以很好的减弱H2O2对HepG2细胞诱导的氧化损伤,较好的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并减少细胞凋亡。(3)通过高糖饲料与链脲佐菌素联合诱导SD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比较雀嘴茶多酚和多糖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雀嘴茶多酚和多糖均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其中雀舌茶多酚的效果较明显,同时两种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效,大鼠的肝脏、肾脏、胰腺等组织具有保护作用,以及对糖尿病大鼠的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4)通过四氧嘧啶诱导昆明种小鼠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以灌胃形式研究雀嘴茶主成分6’-O-咖啡酰基熊果苷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机制。结果表明6’-O-咖啡酰基熊果苷可以改善1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同时可以减少氧化损伤,具有保护肝脏、肾脏和胰腺的作用。

周文俊[10](2019)在《有机铁饲喂断奶仔猪的有效性及耐受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究了新型氨基酸络合铁用于饲喂断奶仔猪的有效性及耐受性,旨在为开发高效、安全的铁源提供依据。1有效性试验以288头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6个处理日粮分别为基础日粮加添加0(阴性对照组)、30(试Ⅰ组)、60(试Ⅱ组)、90(试Ⅲ组)和120(试Ⅳ组)mg Fe/kg新型铁源,以及基础日粮添加90 mg Fe/kg硫酸亚铁(阳性对照)。检测分析各组仔猪饲养14或42天后的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试Ⅲ组及两组对照的脏器指标、肠道结构、铁代谢指标。试验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试Ⅱ组仔猪0-14(前期)、15-42天(后期)及全期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前期试Ⅲ组,后期及全期所有其他处理组的仔猪腹泻率均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2)皮毛质量评分。试Ⅲ组和试Ⅳ组皮毛质量评分显着高于阴性对照(P<0.05)。(3)血液指标。试验第14天,试Ⅲ组和试Ⅳ组红细胞计数显着高于阴性对照,其中试Ⅲ组还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第42天,试Ⅱ组、试Ⅲ组和试Ⅳ组,以及阳性对照红细胞压积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试Ⅲ组和试Ⅳ组及阳性对照组血红蛋白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试Ⅳ组及阳性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阳性对照组平均红细胞体积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仔猪第14天红细胞计数,第42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与试验组铁添加量线性相关(P<0.05)。试验第14天,试Ⅳ组血清铁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其他血清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4)脏器指标。仔猪心、肝、脾、肾等脏器指数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阳性对照组仔猪空肠隐窝显着深于阴性对照组(P<0.05)。试Ⅲ组及阳性对照组肾铁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仅试Ⅲ组肝铁含量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仔猪脾铁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粪便含铁量与试验组铁添加量线性相关(P<0.05)。(5)铁代谢指标。仔猪肝脏铁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肠道铁吸收转运有关蛋白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耐受性试验以144头断奶仔猪为试验对象,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头6头仔猪。处理日粮分别为基础日粮添加0(对照组)、90(有效剂量组)、900 mg Fe/kg(多倍剂量组)新型铁源。检测并分析各组仔猪饲养14或42天后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脏器指标、肠道结构、铁代谢指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试验结果如下:(1)生产性能。各阶段仔猪的生产性能、死淘率差异不显着(P>0.05)。相对于对照组,高倍及有效剂量组显着提高仔猪皮肤红度,降低腹泻率(P<0.05),仅有效剂量组显着提高被毛评分(P<0.05)。(2)血液指标。相对于对照组,多倍剂量组显着提高试验第14天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P<0.05),其中血红蛋白显着高于有效剂量组(P<0.05);显着提高第42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P<0.05),其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有效剂量组(P<0.05)。血清指标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3)脏器指标。仔猪肝、心、脾、肺、肾的脏器指数,小肠各段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多倍剂量组肾、肝及脾脏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脾脏及粪便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及有效剂量组(P<0.05);(4)铁代谢指标。仔猪肝脏铁代谢相关基因mRNA水平及肠道铁吸收转运有关蛋白含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多倍剂量组心、肝、脾、肺、肾、胰腺、淋巴结、胃、骨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等各组织未出现病变。3结论新型铁源具有改善断奶仔猪生产表现的趋势,可以显着提升仔猪多个铁营养敏感指标,并在提升红细胞计数上显着优于硫酸亚铁。其对肠道结构无显着影响,是断奶仔猪有效的铁源。900 mg Fe/kg的添加量,可以进一步提升血红蛋白、脏器含铁量等指标,并对仔猪生产性能无显着负面影响。

二、比色法和速率法测定低浓度谷丙转氨酶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色法和速率法测定低浓度谷丙转氨酶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上石油烃的来源
        1.1.1 海上溢油的污染现状
        1.1.2 溢油的存在形态及污染形式
    1.2 石油烃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1.2.1 原油对浮游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生化影响
        1.2.2 原油对浮游植物种群组成的影响
    1.3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
        1.3.1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分馏
        1.3.2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分布
        1.3.3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海洋生态学的应用
    1.4 单体氨基酸稳同位素组成分析
        1.4.1 氨基酸简介
        1.4.2 微藻合成氨基酸路径
        1.4.3 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的应用研究
        1.4.4 氨基酸氮稳定同位素的应用研究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意义
        1.5.2 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石油烃对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海洋微藻的培养
        2.1.3 石油烃的制备
        2.1.4 总石油烃含量测定
        2.1.5 总石油烃的成分测定
        2.1.6 仪器分析
        2.1.7 急性毒性实验
        2.1.8 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的计算
        2.1.9 叶绿素a的测定
        2.1.10 营养盐的测定
        2.1.11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80#燃料油的成分分析
        2.2.2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细胞生长的影响
        2.2.3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2.4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无机氮盐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石油烃组成
        2.3.2 石油烃对微藻细胞密度的影响
        2.3.3 石油烃对叶绿素的影响
        2.3.4 石油烃对无机氮的影响
    2.4 小结
3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海洋微藻的培养
        3.1.2 石油烃的制备
        3.1.3 急性毒性实验
        3.1.4 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石油烃对三种微藻碳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3.2.2 石油烃对三种微藻氮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石油烃对微藻δ(13)C的影响
        3.3.2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δ~(15)N的影响
        3.3.3 石油烃对微藻固定碳和氮的影响
    3.4 小结
4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海洋微藻的培养
        4.1.2 石油烃的制备
        4.1.3 急性毒性实验
        4.1.4 微藻氨基酸的提取和衍生化
        4.1.5 微藻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海洋微藻氨基酸的组成
        4.2.2 石油烃对小新月菱形藻氨基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4.2.3 石油烃对赤潮异弯藻氨基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4.2.4 石油烃对青岛大扁藻氨基酸相对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海洋微藻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4.3.2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组成的时间效应
        4.3.3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组成的浓度效应
    4.4 小结
5 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海洋微藻的培养
        5.1.2 石油烃的制备
        5.1.3 急性毒性实验
        5.1.4 微藻氨基酸的提取和衍生化
        5.1.5 微藻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的测定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海洋微藻氨基酸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5.2.2 小新月菱形藻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3 赤潮异弯藻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4 青岛大扁藻氨基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3 讨论
        5.3.1 糖酵解途径
        5.3.2 三羧酸循环途径
        5.3.3 磷酸戊糖途径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指标、瘤胃发酵和消化道细菌区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草食畜牧产业的发展现状
        1.1.1 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2 单宁的研究进展
        1.2.1 单宁的理化性质
        1.2.2 单宁的分布
        1.2.3 缩合单宁在反刍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3 百脉根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试验研究
    第2章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生长性能和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
        2.1.2 试验日粮
        2.1.3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1.4 营养物质成分的测定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血清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
        3.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血清含氮物的影响
        3.2.2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血清其他生化指标的影响
        3.2.3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3.2.4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血清含氮物的影响
        3.3.2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血清其余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3.3.4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瘤胃发酵性能和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
        4.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4.2.2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瘤胃主要微生物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4.3.2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瘤胃细菌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瘤胃和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
        5.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细菌区系α多样性分析
        5.2.2 细菌区系的β多样性分析
        5.2.3 门水平上物种的结构和相对丰度
        5.2.4 属水平上物种的结构和相对丰度
        5.3 讨论
        5.3.1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瘤胃细菌的影响
        5.3.2 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粪便细菌的影响
        5.4 小结
全文总结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乳酸菌的特性研究及发酵山楂液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乳酸菌
        1.1.1 乳酸菌的发酵类型
        1.1.2 乳酸菌的营养功能
        1.1.3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1.1.4 乳酸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1.1.5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的要求
        1.1.6 益生性植物乳杆菌
    1.2 山楂
        1.2.1 山楂的成分
        1.2.2 山楂的功效
        1.2.3 山楂调节血脂的机理
        1.2.4 山楂在食品中的应用
        1.2.5 山楂的发酵
    1.3 脂质代谢与血脂异常
        1.3.1 膳食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1.3.2 胆固醇的代谢及调控
        1.3.3 血脂异常的危害
        1.3.4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1.3.5 血脂异常的食物干预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乳酸菌的分离筛选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韩国泡菜的制作
        2.2.2 微生物区系的分离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优势乳酸菌分离筛选
        2.3.2 优势酵母菌分离筛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植物乳杆菌PMO的安全性评价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动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OD值与活菌数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抗生素敏感试验
        3.2.3 动物分组与干预
        3.2.4 一般体征观察
        3.2.5 细菌易位
        3.2.6 脏器指数
        3.2.7 生化指标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生素敏感性
        3.3.2 一般体征观察与急性毒性
        3.3.3 细菌易位
        3.3.4 脏器指数
        3.3.5 生化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株植物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菌种复壮
        4.2.2 菌株鉴定
        4.2.3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曲线
        4.2.4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热稳定性
        4.2.5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贮藏特性
        4.2.6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酸性耐受能力
        4.2.7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盐耐受能力
        4.2.8 模拟消化环境对两株植物乳杆菌的影响
        4.2.9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表面特性
        4.2.10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酸盐水解酶活性
        4.2.11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固醇体外清除能力
        4.2.12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抗氧化能力
        4.2.1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鉴定
        4.3.2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曲线
        4.3.3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贮藏特性
        4.3.4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热稳定性
        4.3.5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酸性耐受能力
        4.3.6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盐耐受能力
        4.3.7 模拟消化环境对的两株植物乳杆菌的影响
        4.3.8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表面特性
        4.3.9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盐水解酶活性
        4.3.10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胆固醇体外清除能力
        4.3.11 两株植物乳杆菌的DPPH清除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植物乳杆菌PMO发酵山楂液的成分变化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菌种活化与驯化
        5.2.3 菌落总数、pH及总酸含量变化
        5.2.4 总酚含量的测定
        5.2.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5.2.6 发酵山楂液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5.2.7 发酵山楂液中有机酸的测定
        5.2.8 发酵山楂液中主要酚类物质的测定
        5.2.9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5.2.10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L.plantarum PMO的驯化
        5.3.2 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pH及总酸含量变化
        5.3.3 总酚和总黄酮的变化
        5.3.4 发酵山楂液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及pH变化
        5.3.5 发酵山楂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5.3.6 发酵山楂液中有机酸含量变化
        5.3.7 主要酚类物质含量变化
        5.3.8 L.plantarum PMO发酵山楂的抗氧化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植物乳杆菌PMO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6.1 材料与设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动物
        6.1.3 主要试剂
        6.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动物分组与干预
        6.2.2 一般体征观察
        6.2.3 样品收集
        6.2.4 肝脏组织形态
        6.2.5 肝脏匀浆的制备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6.2.6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影响
        6.2.7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2.8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6.2.9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采食量和体重的影响
        6.3.2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粪便水分含量和乳杆菌的影响
        6.3.3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6.3.4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6.3.5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影响
        6.3.6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3.7 发酵山楂液对高脂饮食大鼠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文章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4)紫外臭氧增强碳电极性能研究及其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常用测试方法
        1.2.2 电极表面修复的常用表征技术
        1.2.3 紫外臭氧处理在材料性能改善方面的应用现状
        1.2.4 污染碳电极修复方法的研究现状
        1.2.5 碳电极电子传输性能增强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微小尺度传质与电化学检测的机理分析
    2.1 微小尺度电化学检测的基本过程
    2.2 微小尺度流动传质及其对电化学检测的影响
    2.3 电极动力学特性及其对电化学检测的影响
    2.4 电化学阻抗谱信号与电化学检测体系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紫外臭氧对污染碳电极的修复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电极的污染化处理与修复处理
        3.2.1 电极污染的判定依据
        3.2.2 电极的污染化处理
        3.2.3 污染电极的修复处理
        3.2.4 界面阻抗的测定
    3.3 紫外臭氧修复前后电极的界面表征
        3.3.1 表面形貌表征
        3.3.2 化学成分表征
        3.3.3 表面接触角测量
        3.3.4 界面电容测量
    3.4 电极电化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3.4.1 修复时间的优化实验与分析
        3.4.2 污染电极的修复效果验证
        3.4.3 修复后电极的使用次数测定
        3.4.4 不同类型电极的电化学响应测定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紫外臭氧对未修饰和修饰电极电子转移性能增强性研究
    4.1 引言
    4.2 电子转移性能增强性机理研究
        4.2.1 表面形貌表征
        4.2.2 化学成分表征
        4.2.3 表面亲水性研究
        4.2.4 界面电容研究
        4.2.5 界面阻抗研究
    4.3 紫外臭氧改性对两种电极电化学特性的影响
        4.3.1 动电位极化特性研究与分析
        4.3.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与分析
    4.4 紫外臭氧改性对电极电化学性能增强效果测试
        4.4.1 铁氰化钾的电化学测试
        4.4.2 NADH的电化学测试
        4.4.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4.4 未修饰和CNT修饰SPCE的吸附性测试与分析
    4.5 紫外臭氧改性前后未修饰和CNT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响应测试
        4.5.1 铁氰化钾的电化学测试
        4.5.2 NADH的电化学测试
        4.5.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紫外臭氧改性前后石墨烯修饰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4.6.1 改性效果的电化学测试
        4.6.2 电极改性前后的电化学响应测试
    4.7 三种电极改性前后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对比
    4.8 本章小结
5 碳电极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及片内修复研究
    5.1 引言
    5.2 谷丙转氨酶检测体系的组成
    5.3 用于谷丙转氨酶测定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5.3.1 芯片的结构设计
        5.3.2 芯片的制作
        5.3.3 芯片对液体浸润可承受时间的测试
    5.4 微流控芯片内谷丙转氨酶的电化学检测
        5.4.1 电化学实验装置的组成
        5.4.2 芯片内NADH的电化学检测
        5.4.3 NAD~+浓度的优化
        5.4.4 微流控芯片内GPT的电化学检测
        5.4.5 混合器混合效果的实验验证
    5.5 碳电极在微流控芯片中的片内修复研究
        5.5.1 紫外臭氧对常用芯片材料的穿透性研究
        5.5.2 微流控芯片外紫外臭氧的修复效果研究
        5.5.3 微流控芯片内污染碳电极的片内修复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大叶秦艽概述
        1 本草记载
        2 大叶秦艽植物形态
        3 大叶秦艽药材特征
        4 大叶秦艽的分布
        5 大叶秦艽药材的栽培与采收
        6 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
        7 秦艽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
        8 小结
    二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述
        1 NAFLD的发病特点
        2 现代医学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
        3 中医对NAFLD的认识及治疗
        4 NAFLD的药物治疗
        5 小结
    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概述
        1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2 当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3 基于“谱-效”相关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四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一 引言
    二 实验材料和仪器
        1 药材
        2 器材
        3 试剂
    三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 提取
        2 粗分
        3 粗分后各部分的分离
        4 纯度分析
    四 结构鉴定
    五 讨论
        1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2 大叶秦艽药材中化学成分的鉴定结果
第三章 大叶秦艽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引言
    第Ⅰ部分大叶秦艽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一 引言
        二 材料、仪器和试剂
        1 材料
        2 仪器和试剂
        三 方法
        1 色谱条件
        2 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方法学考察
        四 药材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分析
        五 讨论
        1 洗脱条件的选择
        2 检测方法的选择
        3 测定结果
    第Ⅱ部分 大叶秦艽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一 引言
        二 药材、仪器和试剂
        1 药材
        2 仪器和试剂
        三 实验方法
        1 色谱条件
        2 参照物溶液制备
        3 供试品溶液制备
        4 方法学考察
        四 药材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1 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
        2 建立药材指纹图谱
        3 计算相关系数
        4 共有特征色谱峰的鉴别
        五 讨论
        1 检测方法的选择
        2 共有色谱峰的确认
        3 洗脱条件的选择
        4 参照峰的选择
    六 结论
    第Ⅲ部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作用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实验药物
    二 实验过程
        1 溶液配制
        2 动物分组和给药
        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4 肝脏中TNF-α和IL-6 的测定
        5 肝组织中GSH、NO、CAT、SOD和 GSH-px的测定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7 H&E染色
        8 油红O染色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10 数据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体重的影响
        2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重量的影响
        3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TNF-α和IL-6 的影响
        5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6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7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8 秦艽醇提取物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蛋白表达的影响
    四 讨论
        1 NAFLD动物模型的建立
        2秦艽药材醇提取物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3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的发展
        4 胰岛素抵抗与NAFLD的发展
        5 肝脏氧化应激与NAFLD的发展
        6 JNK和 IKK蛋白与NAFLD的发展
        7 XBP1 蛋白与NAFLD的发展
第五章 基于谱效关系分析研究大叶秦艽药材醇提取物抗NAFLD的药效物质基础
    一 引言
    二 药理实验
        1 实验材料
        2 药理实验过程
        3 药理实验结果
    三 谱效关系分析
        1 药效指标的选取
        2 数据分析
        3 灰度关联计算结果
    四 讨论
        1 基于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谱效关系的研究
        2 药效指标的选取
        3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谱效关系分析
        4 数据无量纲化
        5 基于关联度对大叶秦艽药材抗NAFLD的主要药效物质探讨
第六章 龙胆苦苷抗NAFLD的作用研究
    一 引言
    二 实验材料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动物
        4 实验药物
    三 实验过程
        1 动物分组和给药
        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3 肝脏TNF-α和IL-6 的测定
        4 肝组织中MDA、SOD、CAT和 GSH-px的测定
        5 肝脏中XO活性的测定
        6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测定
        7 H&E染色
        8 油红O染色
        9 蛋白质分子印迹
        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1 数据分析
    四 实验结果
        1 果糖对小鼠体重、血清代谢参数和肝细胞形态的影响
        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体重和食物摄入量的影响
        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组织重量的变化
        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影响
        5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6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影响
        7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影响
        8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9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脂肪蓄积的影响
        10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11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12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FAS表达的影响
        13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SREBP-1 表达的影响
        14 龙胆苦苷对脂肪肝小鼠肝脏中ACC1 表达的影响
    五 讨论
        1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及代谢紊乱
        2 肝脏脂肪蓄积与NAFLD的发展
        3 龙胆苦苷调节SREBP-1、FAS和 ACC1 的表达
        4 龙胆苦苷减轻小鼠肝脏过氧化应激
        5 尿酸与NAFLD的发展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自然生草苹果园优势草氮素代谢能力及刈割管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果园生草研究
        1.1.1 果园生草栽培概况
        1.1.2 果园生草对果树的影响
        1.1.3 果园自然生草种类的选择及分类
    1.2 果园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1 果园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2 果园生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3 果园生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3 植物对氮素氮代谢研究
        1.3.1 植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
        1.3.2 植物氮素代谢相关酶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2.2.1 行间草被调查试验
        2.2.2 四种优势草不同氮素形态吸收动力学评价
        2.2.3 四种优势草刈割试验
    2.3 试验方法
        2.3.1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2.3.2 氮、磷、钾养分测定
        2.3.3 吸收动力学参数测定
        2.3.4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测定
        2.3.5 草根系活力、氮代谢酶活性测定
        2.3.6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园草被调查及优势草氮吸收能力
        3.1.1 自然生草果园草被调查
        3.1.2 果园优势草氮素代谢能力评价
    3.2 刈割处理对果园优势草氮代谢酶的影响
        3.2.1 优势草刈割产量及其养分含量
        3.2.2 刈割处理对优势草根系活力的影响
        3.2.3 刈割处理对优势草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3 果园优势草刈割对果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3.3.1 优势草刈割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3.2 优势草刈割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影响
        3.3.3 优势草刈割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4.1 果园自然生草草被的演替规律
    4.2 刈割处理对优势草种根系活力及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4.3 刈割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在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养殖水的氮处理技术
        1.2.1 氮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
        1.2.2 氮污染物的危害
        1.2.2.1 氮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2.2 氮污染物对养殖生物的影响
        1.2.3 水体脱氮技术
        1.2.3.1 物理化学法脱氮
        1.2.3.2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1.2.3.3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1.2.4 生物脱氮存在的问题
    1.3 电化学处理技术
        1.3.1 电化学处理的优势
        1.3.2 理论依据
        1.3.2.1 电化学氧化技术
        1.3.2.2 电催化还原技术
        1.3.2.3 阴阳极协同处理技术
        1.3.3 电化学影响因子分析
        1.3.3.1 电极材料对脱氮的影响
        1.3.3.2 电流密度对脱氮的影响
        1.3.3.3 氯离子浓度对脱氮的影响
        1.3.3.4 pH值对脱氮的影响
        1.3.4 电化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选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电流密度对电化学处理养殖废水效率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材料及装置
        2.2.1.1 实验仪器
        2.2.1.2 实验药品
        2.2.1.3 试验装置
        2.2.1.4 实验用水
        2.2.1.5 试验设计
    2.3 分析方法
        2.3.1 水质测定方法
        2.3.2 实验参数计算方法
    2.4 结果及讨论
        2.4.1 电流密度对无机氮去除的影响
        2.4.2 电流密度对COD的去除效果
        2.4.3 电流密度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2.4.4 三氯甲烷质量浓度的变化
        2.4.5 电流效率及能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化学同步脱氮的响应面优化与验证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用水
        3.2.3 实验方法
        3.2.4 水质分析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单因素实验
        3.3.1.1 电流密度对氨氮,硝酸盐去除效率的影响
        3.3.1.2 极板面积比对氨氮,硝酸盐去除效率的影响
        3.3.1.3 极板间距对氨氮,硝酸盐去除效率的影响
        3.3.1.4 初始 pH 值对氨氮,硝酸盐去除效率的影响
        3.3.2 硝酸盐去除的响应面分析
        3.3.2.1 响应面建立及分析
        3.3.2.2 两因子间交互作用分析
        3.3.2.3 验证实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在循环水系统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流程图
        4.2.3 实验方法
        4.2.3.1 鱼种驯化
        4.2.3.2 投喂及日常管理
        4.2.3.3 电解条件的设置
        4.2.3.4 养殖水质
        4.2.3.5 指标检测
    4.3 数据的处理
    4.4 结果及讨论
        4.4.1 对水质指标的影响
        4.4.2 对鱼类酶活的影响
        4.4.3 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4.4.4 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略词的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非金属矿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天然非金属矿物的特性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2 天然非金属矿负载金属离子的制备方法和功能特性
        3 载锌凹凸棒石研究进展
    第二章 锌对鱼类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1 锌对鱼类的生物学功能
        2 鱼类对锌需要量的研究现状
        3 团头鲂锌及其它微量元素需要量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细菌对锌的抗性作用和锌对抗生素抗性的影响
        1 细菌对锌等重金属的抗性作用
        2 锌等重金属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协同选择作用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凹凸棒石对团头鲂饲料加工制粒特性、生长性能和金属沉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养分沉积和肉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微量元素沉积和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抗氧化、免疫和抗运输应激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抗性基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雀嘴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雀嘴茶综述
        1.1.1 雀嘴茶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1.2 雀嘴茶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1.2 糖尿病研究进展
        1.2.1 1型糖尿病
        1.2.2 2型糖尿病
        1.2.3 酚类物质与糖尿病
        1.2.4 糖尿病治疗药物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雀嘴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样品来源及鉴定
        2.2.2 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材料制备
        2.3.2 雀嘴茶的总酚含量测定
        2.3.3 雀嘴茶的总黄酮含量测定
        2.3.4 雀嘴茶多酚的定性定量分析
        2.3.5 雀嘴茶的化学成分分离
        2.3.6 液相分析
    2.4 数据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雀嘴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2.5.2 雀嘴茶多酚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2.5.3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纯化多酚
        2.5.4 化合物结构鉴定
    2.6 小结
第三章 雀嘴茶的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1 仪器设备
        3.2.2 主要试剂及分离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材料制备
        3.3.2 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3.3.3 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
        3.3.4 雀嘴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5 雀嘴茶的铁离子还原能力测定
        3.3.6 雀嘴茶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7 MTT细胞毒实验筛选样品浓度
        3.3.8 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3.3.9 细胞凋亡测定
        3.3.10 细胞抗氧化活性测定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α-葡萄糖糖苷酶抑制活性
        3.5.2 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
        3.5.3 雀嘴茶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3.5.4 MTT细胞毒实验筛选样品浓度结果
        3.5.5 细胞内活性氧测定结果
        3.5.6 细胞凋亡测定结果
        3.5.7 细胞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雀嘴茶多糖和多酚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 仪器设备
        4.2.2 主要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材料制备
        4.3.2 动物饲养与模型建立
        4.3.3 动物分组
    4.4 耐糖量测定
    4.5 血清、组织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测定
        4.5.1 血清指标测定
        4.5.2 肝脏组织指标测定
        4.5.3 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
    4.6 肠道菌群的测定
        4.6.1 大鼠粪便的采集
        4.6.2 实验测定方法
        4.6.3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4.7 数据统计分析
    4.8 结果与讨论
        4.8.1 大鼠体重的变化
        4.8.2 大鼠血糖的变化
        4.8.3 雀嘴茶多糖和多酚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8.4 雀嘴茶多糖和多酚对大鼠葡萄糖耐受量的影响
        4.8.5 雀嘴茶多糖和多酚对大鼠血清指数的影响
        4.8.6 雀嘴茶多糖和多酚对大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4.8.7 雀嘴茶多糖和多酚对大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4.8.8 雀嘴茶多糖和多酚对大鼠肾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4.8.9 雀嘴茶多糖和多酚对大鼠胰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4.8.10 雀嘴茶对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9 小结
第五章 6’-O-咖啡酰熊果苷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1 主要仪器设备
        5.2.2 主要试剂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材料制备
        5.3.2 动物饲养与模型建立
        5.3.3 动物分组
    5.4 耐糖量测定
    5.5 血清、组织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测定
        5.5.1 血清指标测定
        5.5.2 肝脏组织指标测定
        5.5.3 肾脏组织指标测定
        5.5.4 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
    5.6 数据统计分析
    5.7 结果与讨论
        5.7.1 小鼠体重的变化
        5.7.2 小鼠血糖的变化
        5.7.3 6’-O-咖啡酰基熊果苷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7.4 6’-O-咖啡酰基熊果苷对小鼠葡萄糖耐受量的影响
        5.7.5 6’-O-咖啡酰基熊果苷对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5.7.6 6’-O-咖啡酰基熊果苷对小鼠肝脏指标的影响
        5.7.7 6’-O-咖啡酰基熊果苷对小鼠肾脏指标的影响
        5.7.8 6’-O-咖啡酰基熊果苷对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5.7.9 6’-O-咖啡酰基熊果苷对小鼠肾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5.7.10 6’-O-咖啡酰基熊果苷对小鼠胰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5.8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有机铁饲喂断奶仔猪的有效性及耐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动物体内铁的分布与代谢
        1.1 铁的含量及分布
        1.2 铁的吸收
        1.3 铁的转运
        1.4 铁的稳态
        1.5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2.铁的生理功能
        2.1 转运和贮存氧气
        2.2 催化生化反应
        2.3 生理防卫
        2.4 影响器官发育
        2.5 参与抗氧化过程
    3 铁与畜牧生产
        3.1 动物对铁的需要量
        3.2 动物铁的缺乏症
        3.3 铁过量的危害
        3.4 动物补铁的时机与方式
    4 补铁剂的研究方法技术
        4.1 补铁剂研究相关方法
        4.2 反映动物铁营养状况的指标
        4.3 组织含铁量的测定技术
    5 动物补铁制剂
        5.1 饲用补铁剂的发展
        5.2 氨基酸螯合铁用于畜牧生产的优势
        5.3 氨螯合铁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6 总结展望
    7 本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新型铁源有效性试验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受试物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验设备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2.1 试验日粮及加工方法
        2.2 试验设计及分组
        2.3 试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日粮中营养成分实测值
        3.2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表现、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影响
        3.3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皮肤色泽及被毛质量的影响
        3.4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5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3.6 不同水平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7 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3.8 新型铁源对仔猪肠道结构的影响
        3.9 新型铁源对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10 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及粪便含铁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皮肤色泽及被毛质量的影响
        4.3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4.4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腹泻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4.5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4.6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7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肠道结构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4.8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9 新型铁源对断奶仔脏器铁含量及粪便铁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章 新型铁源耐受性试验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 受试物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验设备
        1.4 试验时间和地点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日粮及加工方法
        2.2 试验设计及分组
        2.3 试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日粮中营养成分的实测值
        3.2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表现、生产性能的影响
        3.3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皮肤色泽及被毛质量的影响
        3.4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5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3.6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指数的影响
        3.7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肠道结构的影响
        3.8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9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及粪便含铁量的影响
        3.10 有效及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组织器官病理学的影响
    4 讨论
        4.1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4.2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4.3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血清指标的影响
        4.4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指数、肠道结构影响
        4.5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6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及粪便含铁量的影响
        4.7 多倍剂量新型铁源对仔猪脏器病理变化影响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比色法和速率法测定低浓度谷丙转氨酶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油烃对海洋微藻氨基酸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D]. 李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百脉根及其缩合单宁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指标、瘤胃发酵和消化道细菌区系的影响[D]. 李志威. 扬州大学, 2020(04)
  • [3]乳酸菌的特性研究及发酵山楂液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D]. 甘奕. 西南大学, 2019(05)
  • [4]紫外臭氧增强碳电极性能研究及其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D]. 王敬.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5]大叶秦艽的化学成分、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药效物质研究[D]. 杨洋. 西北大学, 2019(04)
  • [6]自然生草苹果园优势草氮素代谢能力及刈割管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D]. 苟铭川.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7]电化学水处理技术在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研究[D]. 张鹏.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8]载锌凹凸棒石对团头鲂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研究[D]. 张瑞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雀嘴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孔令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1)
  • [10]有机铁饲喂断奶仔猪的有效性及耐受性评价[D]. 周文俊.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比色法与速率法测定低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