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态度的心理内涵

审美态度的心理内涵

一、审美态度的心理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刘培培[1](2021)在《中职生审美素养发展及其培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J省N市部分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卢春红[2](2021)在《从利害到兴趣:论夏夫兹博里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念》文中认为从排除外在功利的角度,康德无疑承接了夏夫兹博里的"无利害性"观念。如果说夏夫兹博里那里的interest表达了一种指向利害的欲望,康德则将之与建构兴趣的情感相关联。正是这一视角的转换带来不同结果。欲望直接指向外在功利,情感则通过依赖性彰显出可偶然决定的意志与普遍依据之间的必然关系。于是,夏夫兹博里的无利害性原则在排除外在功利时也将利害一起否弃,康德却仅排除利害与至善,"兴趣"概念得以保存。该概念以理智的兴趣形式一方面关联着不确定的知性概念与理念概念,另一方面指向产品意义上的自然,使审美判断得以走出被当代西方美学指责的唯美状态,呈现现实的生活世界。

章辉[3](2020)在《审美态度:一个西方美学概念的问题史》文中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界定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不存在外在于感知行为本身的功利目的;高度注意被感知物的独特性;瞩目于客体的外表而忽视其现实存在;审美客体不是作为符号行驶功能,是不及物的。乔治·迪基破除了审美态度的神话,认为不存在审美态度或审美注意这样的心理范畴,所有假定性的心理活动都可以化约为集中注意。在当代西方学界,随着对审美经验和审美客体的身份问题的重视,审美态度走向终结。

彭丽媛[4](2020)在《幼儿园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本土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除汉族之外,还聚居着25个少数民族,其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让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独具云南本土风格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正在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课程改革,作为有6年幼儿教学经验的教师,我尤为关注本土包括民族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运用问题。怎样挖掘云南本土化的审美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园本审美教育工作建构的重要内容将对幼儿审美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幼儿审美教育的特点对3-6岁的幼儿展开审美教育的工作,不仅具有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有效提升园本特色办学水平的意义,还拥有源于生活的审美创造、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园本特色活动课程开发以及文化认同与传承的价值。本论文梳理符合幼儿身心年龄特点的本土审美文化资源,探究怎样将之应用到幼儿教育教学的工作中,通过持续的审美能力的培育,引导幼儿逐渐进入美的王国,让幼儿的身心在审美理念、审美能力、审美经验、审美情感的培养中得到和谐的发展。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在研究现状中进行资料的梳理进而指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由此整理出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一章: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支撑,论述审美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联系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美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幼儿美育的特点,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形式指出幼儿园美育工作的现状并作出反思并对此因地制宜的提出本土化问题在幼儿园美育实践中的研究。第二章:论述将本土化内容融入幼儿园教育中以实现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对云南本土特有的审美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在幼儿园开展本土化审美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促进园本特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而其价值是源于生活的审美创造、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园本特色活动课程的开发和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最后将对云南本土的审美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一方面是地域性的老昆明童谣,另一方面是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通过梳理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年龄发展的审美文化内容将其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对幼儿进行审美启蒙。第三章:论述了本土文化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策略和路径。在幼儿园实施本土化审美教育的时候,要把握情景性原则、体验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和阶段性原则,这样才能效的开展本土化美育的工作。另外,在路径方面要以幼儿园为“主战场”来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美育场,体现在幼儿园环境、一日教育教学活动和家园互动中。第四章:论述本土化在幼儿园美育中的实践问题,也就是以美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幼儿园的集中教学活动和户外游戏活动两块内容实现,通过本土化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中的实施来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问题。本论文力求实现以教师、幼儿及家长在幼儿园本土化的审美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以主体的形式开展美育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云南本土文化在审美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资源、教育者的审美教育经验和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之间的生态平衡。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本土化资源融入幼儿园的审美教育工作开发和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胡雨晴[5](2020)在《东方主义的主观反叛与潜在迎合 ——论大西克礼“美学范畴论”中的政治》文中研究表明在“美学”这个概念引入日本、日本审美意识逐步启蒙的社会语境下,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完成了“美学”这个概念与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幽玄”“物哀”“寂”的完美融合。由此,他不仅完成了“日本美学”的“发现”,而且成为将“幽玄”“物哀”“寂”三大文化概念明确为美学范畴的第一人,并以此首次建立起日本完整的美学体系。在面对日本民族美学的建构时,大西克礼将“幽玄”“物哀”“寂”这三大美学范畴从散落的日本古典文论史集中挑选出来,并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成为一个体系的。他仿照柯亨和谢林的美的范畴论的演绎方法对东西方的美学范畴进行了体系性建构。他认为基本的美的范畴是“美”“幽默”和“崇高”,在西方语境下受“艺术感的契机”的影响形成了西方派生的美学范畴“优美”“悲壮”和“滑稽”。而在东方语境下受“自然感的契机”的影响,形成了日本的派生的美学范畴“物哀”“幽玄”和“寂”。在“基本的美学范畴”的派生之下,东西方这两组派生的美学范畴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性的对称和相互对应。大西克礼在日本民族崛起于西方列强的强权之下并进一步在亚洲对外扩张之际将美学研究的视野投向传统美学并构思与西方平等的美学范畴论的建构,是一种民族主义意图之下的书写行为。他的美学范畴论建构的渴望、传统美学范畴的选择以及最终的美学书写的行为,都透露着大西作为“寄生的民族主义”之下的日本国民企图启蒙民族、建构民族和合理化民族行为的政治意图。大西具体的书写方式采用了现象学的方法论。他首先对“幽玄”“物哀”“寂”这三个传统概念的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随后对“幽玄”“物哀”“寂”这三大概念一一拆解,最终剩下的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论。而后在这些抽象的审美态度中寻找“哀”与“美”、“幽玄”与“崇高”以及“寂”与“幽默”之间的共通点,完成美学范畴论的对称性和体系化。如果对大西克礼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进行深层的分析与定性,就会发现,大西克礼美学范畴论的建构,在结构上的体系性、理论化上的表述性和内容上的美学范畴的内涵、民族艺术精神的特征等各个层面的建构上都寻求一种平等。作为一个东方人,大西克礼也打破了西方话语体系中“东方人不能表达东方”的惯常定位,但这种“东方”与“西方”的绝对平等地位的寻求以及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去建构“东方”,恰恰潜在地陷入了东方主义。这种“潜在的陷入”不仅体现为日本民族美学的原本形式和内涵在书写中被扭曲、拆解,同时体现为在大西的书写表达中,美学的书写潜在地迎合了西方思维中的帝国主义的政治意图,呈现出新的一种文化霸权的倾向。大西克礼美学范畴论的建构是一种东方人对西方话语体系的反叛,同时又是一种不彻底的反叛,因为他始终局限在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的思维模式里。当思维局限于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模式中时,自我与他者、本质与表象、内容与形式、东方与西方中总有一方会陷入中心主义之中,那么书写便只能潜在地停留于中心之下。因而,只有质疑中心主义的思维,审视二元对立的关系,找到间性的批判位置和辩证的审视视野,建构起“本质论”的叙述,才能达到建构本身的目的。

王玉琢[6](2020)在《中国古代“闲”范畴审美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闲”范畴极富生活之美,无论从主观上的理论性、认识性、审美性还是客观实践性,都充满了自然与人类的交感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范畴本质上就是一种美。在这种美的建构与丰满中,作为子范畴的“闲”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与西方注重条理分类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经典的文论范畴一开始就具有共生性和不断超越性,构建合于真实生命感悟和文人精神气质的中国文化特质。因而有着非常鲜明的生活美学特质。“闲”范畴与人的审美意识、道德修养与精神文明、日常生活有着同根同构的一致性。与历史联系,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学说为始,从道德和精神两方面正视和简化人生;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也从各自的美学理论与艺术观点中感知“闲”之意义。在政治制度、社会规范、礼乐秩序崩溃的魏晋时代,尤其是在经历“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双层影响下,以“闲情”之姿进入文人审美意识领域,带给文学艺术观念和创作心理传统意义上的新变。“闲”与审美生活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课题。“闲”作为非实体的审美范畴,附着在古代作品之中,在哲学、美学、文论、艺术等领域生根发芽,日益壮大。古代文人尚闲的审美表现,普世大众闲趣的审美态度,更多显示出文本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审美特征。古代美学范畴“闲”之模式,主要围绕“闲情”、“闲适”和“闲趣”三大类属开展,形成相互包容,前后联结具有丰富内涵意蕴和外延价值的范畴序列。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具有传承、多义、互渗和整体性,作为具有生活气息的“闲”,该范畴涉及的美学本体论、认识论、乃至艺术创作论,自然精神的承袭与相关范畴之创新方法论,构成了美学传统中彰显民族智慧的内涵之一,成为人们日益反思与关注的焦点。本文由绪论、正文和余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重点介绍“闲”范畴的产生背景,其发展特征及国内研究现状。总结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采用美学、对比分析等诸多方法,探讨各时期对“闲”之美的理解。或可为进一步理清“闲”范畴演变历史之现实价值,通过当代学者对“闲”的相关阐释、中国人文精神的审美内涵来探讨研究意义。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闲”的历史性阐述,通过对“闲”范畴的字源初义及发展,通过儒道对“闲”的认识、中西方美学家对“闲”生活意蕴的解读,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诠释,辨析与现代中西方认知方面的不同,对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分析“闲”范畴之审美心理——“闲情”,从“情”之含义到“闲情”之意义。从“文之含情”下文人审美意识的确立,刘勰“入兴贵闲”的审美理论、与“虚静”“养气”之关联,到审美心胸之表现,来分析“闲”范畴并呈现的中国审美之精神,包括其审美艺术之实践和审美艺术之传达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章解读“闲”范畴的审美形态——“闲适”,从“闲适”之意涉及到闲心、闲居、闲游等简单归纳,并结合闲适诗的由来,其现实多元化的具体表达和特点,来寻觅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第四章论述“闲”范畴的审美态度——“闲趣”,分析作为世俗审美情调和生活之具体表现的审美趣味之回归、与文人审美活动最终形成了人格理想的塑造成为“闲”范畴现代化美学观点之奠基,作其总结与归纳。余论对全文进行总结,阐述“闲”范畴之当代意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社会学角度来看待休闲,通过生活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分析当代东西方休闲文化的发展,把握当今中国美学范畴话语体系的渗入点,进一步提高拓展古典美学研究向现代转化的可能性。

丁佳琪[7](2020)在《审美经验理论下的部编本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国学热”的兴起,以及教育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语文教育学界对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多的探究和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清楚明晰了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并提出教学策略建议。羁旅诗词作为古典诗词的一部分,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且这个比例比起人教版教材有所提高,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及学者的关注。藉由调查访谈结果分析,可确认羁旅诗词教学依然有较多缺陷或不足,部分教师因自身阅历不足,导致误读了羁旅诗词,一些教师未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禁锢了教学路径,降低了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初中学生介于羁旅诗词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又经过部分教师程序化的诗词课堂,学生上课的状态不理想,学习能力稍显不足。这些现阶段羁旅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语文学界的关注。为了解决现存问题,本文以审美经验理论为指导,选择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羁旅诗词用于案例研究,用以指导改进教学策略。研究发现,诗词教学要巧用感知能力,加深文本理解;创设想象空间,进行审美探究;了解情感渲染,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理解差异,生成审美享受。上述策略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以此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审美情趣获得培育升华,从而缩短并克服与羁旅诗词间的距离。同时,本论文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审美经验理论应用到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以期为羁旅诗词教学课堂提供一点参考。

陈倩倩[8](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发以后,“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引起教育工作者较大的关注。研究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课程性质的要求,也是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鉴于审美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审美教育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调研、思考、观察的数据为现实依据,并以新课标以及美学、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为理论依据,探索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以及相关评价的实施策略及评价标准,以促进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效果。现阶段审美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审美教育的内涵、实施、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而研究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的人比较少。究其原因,他们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审美教育的实施效果。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阅读书籍,查阅相关资料,以GS省QA县三所高中的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就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现状及评价机制展开调查,发现当前语文审美教育评价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审美能力不足、教师审美教育评价知识比较欠缺、审美教育评价实践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实施策略,如实施审美教育评价量表、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进行评价、引起教师对审美教育评价的高度重视、加强审美教育评价的客观性等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量表。语文审美教育评价量表分为教师表与学生表,主要是从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评价、小说审美鉴赏与创造评价、散文审美鉴赏与创造评价、戏剧审美鉴赏与创造评价、非文学类文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评价等五个方面制定的。旨在用评价的方式促进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保证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效果。

安汝杰[9](2020)在《《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文中认为《西游记》的空观亦具有审美意义。西天取经本质上就是取经者通过禅修的本真体验而获得身心的解脱。修行就是从虚妄中发现真心、自性,若能悟此真心,依之而修,即可当体即空、即幻悟真,其次第是因见道而修道,因修道而证道。《西游记》中的取经者因十四余年的苦修而成正果,表明禅修就是于瞬间的顿悟契入空境,彻见真性当下即是、不假言说的本来面目。但顿悟不废渐修,禅修本身也是空性渐显的过程,而顿悟是空义显现的契机,其中内蕴着美的意象、意境的形成。论文以般若类与中国禅宗经典《坛经》的观空法门为中心,从“空”义的历史流变进行寻绎,以《西游记》中“空”的语义解析为基础,得出“空”“有”圆融是《西游记》的空观的本质的结论。《西游记》遵循的是“空”“有”不住、“空”“有”圆融的中道审美观,具体到审美实践即修行上就是“无住”的工夫,成就的是“无相”的审美境界,并通过顿悟瞬间之美的生成与“无念”本体相通约。“心”在取经僧徒的禅修实践中占据关键位置。“空”由心“悟”,“空”是禅修者于自心、本性上悟得的意境,“自心”、“本性”就是“心性修持”的具体内涵,《西游记》的“心性”指的是禅宗“识心见性”的修行总纲。修行在《西游记》中就是禅宗心性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的感性显现,这种显现本身由于修行者本真生命的参与而是“空”的审美体验及“相”的审美意象的生成过程。空、有在取经僧徒的心性实践中是平等的,禅诗作为空有圆融之相在《西游记》中形成“幻有”之诗境,“境”由“心”生,诗境是修禅者当下之“念”妄动的产物,是需要否定的心之对境,否定“幻有”,以肯定真空、妙有。“幻有”指的是《西游记》中禅诗意境的当下生成。“当下即住”的“诗境”也念念不住,“诗境”幻有,“诗境”与“空”发生关联的关键在于其与禅者“念”的时间性体验密切相关。承载禅诗和佛经的语言文字也是性空的。《西游记》中文字性空的审美意境的内容是“无字真经”与“有字真经”的空有圆融。既以“无字真经”明“性空”之理,又不碍依此理修行以契入“妙有”而悟“自性”的审美意境。进一步言之,取经僧徒与如来佛祖之间的“有字”、“无字”之争是空有圆融的审美观在经卷文本上的显现,而“美”就在这非言非默的有无之间。

何怡[10](2020)在《门罗·比尔兹利审美经验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美经验”作为一种与艺术等审美活动紧密相连的精神状态或心理感受,自现代美学诞生之后即被视为它的核心范畴之一,在美学和艺术哲学中被频繁地讨论。二十世纪以来,现象学美学家、实用主义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推崇,在深化这一概念在美学中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时,也强化了审美经验的理论地位。反观同时代的大多数分析美学家们,却认为“审美经验”这一概念过于含混与模糊,而且也无力解决艺术定义和批评等问题,于是纷纷选择搁置或取代“审美经验”,将之视为需要被打破的现代美学的神话。但是,在顺流群聚地批驳审美经验的境况下,门罗·比尔兹利就是其中逆流而上地为之辩护的扞卫者。比尔兹利为“审美经验”的辩护贯穿其学术生涯始终。在他的第一部美学着作《美学:批评哲学的诸问题》中,比尔兹利初次尝试界定“审美经验”这一概念。在《定义艺术》《重获审美经验》《为审美价值辩护》等系列论文中,比尔兹利区分出审美经验不同于非审美经验的内在特性,即“统一性”“强烈性”“复杂性”,同时阐明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等概念的关系。此外,比尔兹利也通过审美经验来定义和批评艺术,达至“一个艺术的审美定义”和“一个艺术的审美批评”,深化审美与艺术的内在关联。但是,比尔兹利对审美经验的扞卫,也遭到了以乔治·迪基、纳尔逊·古德曼为代表的美学家的批评。在回应与反思这些质疑的过程中,比尔兹利于《审美经验》这一收尾之作提出具有审美特征的经验之五种判断标准,即“客体导向性”“感到自由”“超然的情感”“积极的发现”以及“整体性”,最终完成其为审美经验的辩护。而这也激发理查德·舒斯特曼等后继者在当代从多方维度出发,继续复兴审美经验。本研究立足于共时对话与历时生发、纵向阐释与横向比较的多重维度,从理论的内在发展逻辑和外部运行机制两方面出发,通过分析审美经验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比尔兹利与其他美学家关于审美经验的互动,旨在客观而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比尔兹利的审美经验理论。

二、审美态度的心理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美态度的心理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2)从利害到兴趣:论夏夫兹博里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害与无利害性
二、由利害到兴趣
三、审美态度与理智的兴趣

(3)审美态度:一个西方美学概念的问题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美态度的缘起
二、审美态度的生成
三、审美态度的神话
四、审美态度的微光
五、结语:关键词与概念史研究的意义

(4)幼儿园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本土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全社会对审美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二)本土化资源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三)丰富的云南本土文化教育资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幼儿园审美教育及其现状
    第一节 审美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审美教育及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审美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第二节 幼儿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主体的自主性
        二、形象的感知性
        三、情感的体验性
        四、愉悦的启智性
    第三节 幼儿园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一、幼儿园审美教育的现状
        二、幼儿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幼儿园审美教育本土化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立足本土的幼儿园审美教育
    第一节 云南本土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
        一、生动鲜活的老昆明童谣
        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第二节 幼儿园审美教育本土化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三、促进园本特色办学水平的提升
    第三节 在幼儿园开展本土化审美教育的价值
        一、源于生活的审美创造
        二、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三、园本特色的课程开发
        四、本土文化的传承创新
第三章 本土化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原则和策略
    第一节 在幼儿园实施本土化审美教育的原则
        一、情景性原则
        二、体验性原则
        三、个性化原则
        四、阶段性原则
    第二节 幼儿园本土特色审美场域的打造
        一、创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审美场域
        二、将本土化融入到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在家园互动中增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 幼儿园本土化的审美教育实践路径
    第一节 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
    第二节 民族服饰专题教学案例分析
        一、以白族服饰专题的教学设计为例
        二、白族服饰教学与幼儿审美能力培养
    第三节 以老昆明童谣为主题的户外游戏活动
        一、激发幼儿的审美感知力
        二、发展幼儿的审美想象力
        三、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力
        四、促进幼儿的审美理解力
        五、提升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5)东方主义的主观反叛与潜在迎合 ——论大西克礼“美学范畴论”中的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大西克礼美学范畴论的政治透视
    第二节 大西克礼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大西克礼及其在国外的研究概述
        二、大西克礼着作在国内的翻译及研究概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分析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现状分析
        二、论文主题与结构
第一章 在“寄生的民族主义”之下:大西美学建构意图之探讨
    第一节 “寄生的民族主义”之下大西的美学与民族
        一、何为“寄生的民族主义”
        二、“寄生的民族主义”之下大西的美学民族性选择
    第二节 “日本美学”的发现与启蒙民族
    第三节 传统范畴的选择与建构民族
        一、日本美学与建构民族的目的性
        二、大西美学范畴论筛选背后的目的性
    第四节 大西的“东方”观与合理化民族行为
        一、明治日本的社会语境
        二、“东方观”与合理化民族行为的美学迎合
第二章 大西克礼美学范畴论的建构方式:碎片化的拆解与体系性的重构
    第一节 语义学及历史学视角下概念的拆解
        一、“幽玄”及“幽玄体”的交互演变
        二、“哀”及其语义的历史演变
        三、俳谐美学问题的论述及“寂”的语义学考察
    第二节 现象学本质视角下共时概念的生成
        一、“幽玄”作为派生的美学范畴之生成
        二、“哀”成为特殊的美学范畴之发生学考察
        三、“寂”成为特殊的美学范畴之嬗变
    第三节 东西方派生的美学范畴之对应
        一、“幽玄”与“崇高”
        二、“哀”与“美”
        三、“寂”与“幽默”
第三章 东方人书写的“东方学”:大西美学建构方式下的权力关系之窥视
    第一节 东方人书写的“东方学”
        一、大西克礼作为“日本美学范畴论”的书写者
        二、一种与“西方美学”平等的“东方美学”之阐述
        三、东方主义实质下借用“西方话语”之错位
    第二节 大西美学理论中“日本”与“东方”
        一、大西美学范畴论中“东方”的几重内涵
        二、从“日本”与“东方”的混淆看大西的权力意识
第四章 大西美学在中心主义下的局限与启示
    第一节 “他者”中“自我”的寻求
        一、“自我”与“他者”的博弈
        二、二元论模式下思辨性思维的缺失
        三、他我关系的思考
    第二节 现象学思维的植入
        一、胡塞尔哲学:理性主义建构起的自我指涉体系
        二、大西克礼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承袭
    第三节 政治话语的潜在霸权与启示
        一、殖民行为的合理化
        二、东西方二元对立的辩证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古代“闲”范畴审美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一章 “闲”范畴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儒家论“闲”
        一、情感德性的世俗之乐
        二、心性陶冶的安顿之所
        三、风乎舞雩的乐感人生
    第二节 道家论“闲”
        一、逍遥自在的处世态度
        二、游心太玄的诗意追求
        三、涤荡心灵的自然旨趣
    第三节 “闲”内涵的嬗变
        一、“闲”与艺术
        二、“闲”与美学
第二章 闲情:闲范畴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 文人审美意识的确立
    第二节 审美心胸之表现
        一、虚静与“闲”
        二、养气与“闲”
    第三节 艺术实践之关捩
第三章 闲适:闲范畴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 闲适的现实多元表达
        一、闲心
        二、闲居
        三、闲游
    第二节 闲适诗的集中表达
        一、闲适诗的特点
        二、闲适诗的表现
第四章 闲趣:闲范畴的审美态度
    第一节 审美趣味的回归
    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三节 世俗生活的迈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审美经验理论下的部编本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案例分析法
2.核心概念介绍
    2.1 羁旅诗词
        2.1.1 概念界定
        2.1.2 诗词特点
        2.1.3 教学意义
    2.2 审美经验
        2.2.1 概念界定
        2.2.2 主要内容
        2.2.3 主要功能
3.审美经验应用于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 审美经验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契合点
        3.1.1 重视个体的主体性
        3.1.2 关注环境的塑造性
    3.2 审美经验与部编本教材之间的契合点
        3.2.1 审美经验与部编本教材理念之间的契合点
        3.2.2 审美经验与部编本教材内容之间的契合点
    3.3 审美经验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之间的契合点
        3.3.1 审美经验理论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契合点
        3.3.2 审美经验理论与学生阅历成长之间的契合点
4.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2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制
    4.2 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4.2.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4.2.2 教师访谈分析
    4.3 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现状反映出来的问题
        4.3.1 学生层面
        4.3.2 教师层面
    4.4 造成初中羁旅诗词教学有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学生层面
        4.4.2 教师层面
5.审美经验理论下的初中羁旅诗词教学问题解决策略及实施案例
    5.1 审美经验理论下的初中羁旅诗词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5.1.1 巧用感知能力,加深文本理解
        5.1.2 创设想象空间,进行审美探究
        5.1.3 了解情感渲染,激发学习兴趣
        5.1.4 重视理解,生成审美享受
    5.2 审美经验理论下的初中羁旅诗词教学的实施案例
        5.2.1 感知文本细节
        5.2.2 驱遣想象空间
        5.2.3 创设情感境界
        5.2.4 生成理解能力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部分)
    附录2 初中语文教师羁旅诗词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提出
        1.1.2 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1.1.3 审美教育及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4 审美教育对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课堂观察法
        1.3.5 作品分析法
2.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课标
        2.1.2 语文审美教育
        2.1.3 语文审美教育评价
    2.2 理论依据
        2.2.1 新课标依据
        2.2.2 美学依据
        2.2.3 教育学依据
        2.2.4 心理学依据
3.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及评价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调查目的及对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设计
    3.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2.1 对学生问卷结果的分析
        3.2.2 对教师问卷结果的分析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新课标对审美教育及评价论说的模糊性
        3.3.2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不彻底性
        3.3.3 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
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体系
    4.1 评价原则
        4.1.1 科学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4.1.2 激励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4.1.3 发展性与真实性相结合
    4.2 评价方法
        4.2.1 课堂观察法
        4.2.3 作品分析法
    4.3 语文审美教育评价量表
        4.3.1 评价视角
        4.3.2 评价量表
5.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实施策略
    5.1 实施语文审美教育评价量表
        5.1.1 学生审美教育评价视角
        5.1.2 教师审美教育评价视角
    5.2 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进行评价
        5.2.1 进行审美能力训练
        5.2.2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5.3 引起教师对审美教育评价的高度重视
        5.3.1 树立教师审美教育评价观念
        5.3.2 加强教师教育评价相关培训
    5.4 加强审美教育评价的客观性
        5.4.1 评价注重核心素养发展
        5.4.2 评价注重多元教学效果
6.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实录
    6.1 教学实录
        6.1.1 教学目标
        6.1.2 教学过程
    6.2 教学评价
        6.2.1 学生评价
        6.2.2 教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二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三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现状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晚明小说审美阅读的兴起
        (二)中国小说所受佛学之影响
        (三)佛教为《西游记》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四) 《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西游记》与《心经》之关系研究
        (二) 《西游记》的佛学主题研究
        (三) “空”的审美范畴研究
        (四)现有研究反思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西游记》中“空”的审美内涵
    第一节 审美范畴“空”的形成逻辑
        一、老庄之“道”的美学范畴
        二、玄学之“无”的美学本体
        三、禅宗空观的审美建构
    第二节 《西游记》的空观
        一、 “空”的语义解析
        二、空有圆融:《西游记》的空观
        三、悟“空”的禅修体验
    第三节 “空”的审美原理
        一、 “自性含万法”的“无念”本体
        二、 “万法自在无碍”的“无住”工夫
        三、 “万法尽通般若”的“无相”境界
第二章 《西游记》中的相:禅修以悟“空”
    第一节 《西游记》中“识心见性”的禅宗思想考释
        一、 “即心即佛”的文本依据
        二、 “顿悟成佛”的学理基础
        三、“无念”的禅修法门
    第二节 禅宗从“本性论”到“泛性论”的心性思想
        一、空有相即:慧能南禅的“识心见性”
        二、以有摄空:菏泽宗的“空寂之知”与石头宗的“灵源皎洁”
        三、空有不住: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与“无情有性”
    第三节 《西游记》中“相”的审美意象
        一、任心为修:“相”的生成契机
        二、心之虚空:“相”的禅修指向
        三、顿悟瞬间:“相”的审美生成
第三章 《西游记》中的禅诗:即幻悟真的瞬间美
    第一节 诗境“幻有”的时间之相
        一、 “即幻悟真”的文本基础
        二、悟在瞬间的时间之“相”
        (一)“相”为幻有:时间之“相”的哲学内涵
        (二)时间之“相”的文学表现
        三、即幻悟真:《西游记》中的“诗境”
    第二节 时间之“空”:诗禅一体的哲学显现
        一、时间之“空”
        二、藉诗悟禅
        三、藉禅言诗
        四、诗禅一体
    第三节 意象生成:禅诗“美在瞬间”的本真体悟
        一、时空之“点”
        二、禅诗的瞬间性体悟
        三、念念相续的生灭瞬间
        四、瞬间:禅诗意象在时间中的生成
第四章 “无字真经”之妙:文字性空的审美意境
    第一节 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思想根基
        一、 “立象尽意”的言说传统
        二、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言意观的转变
        三、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佛经依据
    第二节 从意境的哲学基础看其美学内涵
        一、 “境生于象外”:意境的道家哲学基础
        二、 “象外”的佛学基础
        三、象外之象:意境的美学内涵
    第三节 以“文”悟空的审美意境
        一、无字真经:“不立文字”的言意观
        二、本性显现的“无言之美”
        三、有字真经:“真空妙有”的审美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门罗·比尔兹利审美经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比尔兹利的美学思想及着作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审美经验的缘起
    第一节 作为概念的审美经验
        一、语义探源
        二、理论探源
    第二节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语境
        一、标新立异的艺术创造
        二、审美自律的艺术批评思潮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出场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表现形态
        一、理论脉络
        二、可区分性存在
        三、构成及产生条件
        四、与杜威“一个经验”的比较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特性
        一、三种特性的内容及关系
        二、被反驳的统一性
        三、理论渊源
    第三节 经验的审美特征之标准
        一、五种标准的内容及关系
        二、与内在特性的异同
第三章 审美经验与艺术的联结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定义
        一、被替代的艺术
        二、艺术的现身
        三、一种艺术的审美定义
    第二节 艺术的审美批评
        一、批评
        二、艺术批评
        三、一种艺术的审美批评
第四章 审美经验理论的当代互动
    第一节 乔治·迪基的审美之辩
    第二节 纳尔逊·古德曼重新界定审美经验
    第三节 理查德·舒斯特曼复兴审美经验
结语 扞卫审美的乌托邦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审美态度的心理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生审美素养发展及其培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J省N市部分中职学校为例[D]. 刘培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从利害到兴趣:论夏夫兹博里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念[J]. 卢春红. 文艺研究, 2021(03)
  • [3]审美态度:一个西方美学概念的问题史[J]. 章辉. 南京社会科学, 2020(06)
  • [4]幼儿园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本土化问题研究[D]. 彭丽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东方主义的主观反叛与潜在迎合 ——论大西克礼“美学范畴论”中的政治[D]. 胡雨晴.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中国古代“闲”范畴审美内涵研究[D]. 王玉琢.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7]审美经验理论下的部编本初中语文羁旅诗词教学研究[D]. 丁佳琪.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8]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研究[D]. 陈倩倩.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9]《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D]. 安汝杰. 东南大学, 2020(01)
  • [10]门罗·比尔兹利审美经验理论研究[D]. 何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审美态度的心理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