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29例诊治体会

小儿肠套叠29例诊治体会

一、儿童肠套叠29例诊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方少伟[1](2021)在《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患病率为1/200000~1/8000。1921年,它被Peutz第一次介绍,随后1949年Jeghers对它有了进一步的系统描述,因此它被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的特点是面部、口唇、眼周,双侧手指、脚掌、手掌有色素沉着,并伴有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样息肉。错构瘤样息肉可致使肠套叠、肠梗阻、腹痛、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及癌变倾向等。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同。息肉可以分布在消化道的任何位置,当中小肠息肉(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最多见。这也为PJS患者的检查及治疗带来麻烦。常规胃镜检查只能检查及治疗食管至十二指肠的病变,结肠镜也只能检查及治疗肛门至距回盲瓣10~20 cm回肠末端病变,而小肠位居消化道中部,成为检查及治疗的难点。成年人小肠全长约为5-7米,是人体消化道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及吸收的重要部位。小肠肠道迂曲弯折,堪称“九曲十八弯”,且活动度较大,使得传统的检查手段难以对深部小肠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以往许多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需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以切除小肠息肉,传统的外科手术有着创伤大,无法切净息肉,需重复治疗等缺点。后来随着气囊辅助小肠镜(Balloon-Assistedenteroscopy,BAE)的应运而生,使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有了更好的治疗选择。患者不需行创伤大、危险系数高、恢复时间长的外科手术就可切除小肠息肉,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负担。气囊辅助小肠镜分为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及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SBE),是诊断及治疗小肠疾病的可靠方法,小肠镜能根据观察到的息肉情况作一些内镜下治疗。应用BAE来切除小肠息肉,可以减去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痛苦及负担,目前BAE已经成熟应用于PJS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有关PJS的回顾性研究仍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PJ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治疗情况,比较有无家族史患者的不同,为提高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研究对象及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并行治疗的黑斑息肉综合征住院患者,共计56名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既往史、家族史、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内镜(胃肠镜、小肠镜)治疗情况、手术治疗、病理活检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56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首次入院平均年龄为27.41±11.9,共入院87次。20例患者有PJS相关家族史(35.7%)。首发症状为腹痛的最多,共29例,其他依次为色素沉着,肠套叠,便血,腹胀,肛周脱出物及腹泻。55例患者有色素沉着。最常见的分布部位为口唇,而后依次是手,足及颜面部。2.87例次入院病人中,共有53例次病人行小肠镜检查,共计行小肠镜检查60次,共切除息肉834枚,其中胃切除91枚,小肠切除664枚,大肠切除79枚息肉。小肠镜术中有一例患者发生肠穿孔,后紧急转送至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可。3.56名病人中,有43名病人行病理活检,息肉病理类型以错构瘤性息肉居多。4.56例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5.有家族史患者与无家族史患者比较,在临床症状方面,腹痛症状更多的见于无家族史的患者(p=0.003)。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无家族史患者的大便潜血实验阳性明显多于有家族史患者(p=0.007)。在影像学方面,软组织肿块更多见于无家族史的患者(p=0.007)。此外,无家族史患者行小肠镜切除胃、小肠息肉的数量显着多于有家族史的患者(p=0.024、p=0.010)。结论1.PJS患者行小肠镜治疗胃肠道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小肠镜治疗能够减小患者行外科手术的几率,使病人负担减轻。2.PJS患者大部分因胃肠道症状就诊,主要症状是腹痛、肠套叠、肠梗阻、便血、腹胀。也有一些病人是因皮肤黏膜黑色素斑就医。临床医师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也应对既往史及家族史给予关注。3.无家族史患者就诊时息肉数量及腹痛表现较有家族史患者多,诊治过程更应重视。4.PJS虽然目前没有比较明确的随访监测指南,但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定期行影像学检查或者内镜检查对PJS患者是十分有必要的。

郭玮,李清峰,蒋丽军[2](2021)在《无痛型肠套叠并发肠坏死5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无痛型肠套叠临床特点,以早期识别无痛型肠套叠,避免延误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5例无痛型肠套叠临床症状、体征、腹部彩超、腹部CT、术中探查结果、病理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年龄为4个月~4岁1个月,其初始临床表现不典型,均未能在初期确诊。具体的临床表现:5例患儿均无哭闹;5例表现精神差、面色苍白、血便;4例出现呕吐、发热;3例脱水、发现腹部包块、直肠指检触及包块;2例有腹胀。5例患儿分别于病程的第2(1例)、3(3例)、4(1例)天行剖腹探查,并通过病理证实为肠套叠伴肠坏死。术后均予禁食、抗感染、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5例患儿均预后良好,顺利出院。结论婴儿无痛型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并发肠坏死,当有便血、不明原因呕吐,继而出现精神萎靡时,应注重腹部包块、直肠指检查体,适时反复查腹部彩超,必要时进行剖腹探查。避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而导致肠坏死、肠穿孔、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董露露[3](2020)在《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急性肠套叠是儿童较为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通常是由于肠道蠕动节律异常导致某一部位的肠管套入远端相邻的肠管腔内,使肠道内容物通过困难。经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儿童急性肠套叠灌肠失败(1.7-11.2%)及治疗后复发(2-12%)并不罕见,并且可能出现肠坏死进而危及患儿生命,这些都令临床医护人员及家长担忧。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住院期间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分析,提高对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和发展的认识,为儿童急性肠套叠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3例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的患儿、109例急性肠套叠住院期间复发的患儿和57例急性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月份、出生方式、临床表现(腹痛或哭闹、呕吐、血便、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等)、套头位置、套头形状、有无阑尾或淋巴结或套入、有无腹腔或套间积液、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及治疗前的白细胞值、CRP值、PCT值。同时选择相同时间段内首次空气灌肠成功且未复发、未发生肠坏死的1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别分析儿童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住院期间复发、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得出肠套叠儿童出现三种情况相应的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的性能。结果1.首次空气灌肠失败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灌肠失败组的年龄小(χ2=8.646,P=0.013)、发病时间长(χ2=19.646,P<0.001)、套头位于横结肠区和结肠脾区及以后的比例高(χ2=16.998,P<0.001)、套头呈分叶状的比例高(χ2=7.169,P<0.007)、阑尾或淋巴结套入的比例高(χ2=4.098,P<0.043)。两组在性别、出生方式、发病月份、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血便、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值、CRP值、PCT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时间(OR=2.768,95%CI:1.801~4.254)、套头位置(OR=6.417,95%CI:1.424~28.909)、套头分叶状(OR=1.906,95%CI:1.138~3.192)、阑尾或淋巴结套入(OR=2.632,95%CI:1.725~4.014)是空气灌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的预测模型为:In(P/1-P)=-4.644+1.018*发病时间+1.859*包块位置+0.645*套头分叶+0.968*阑尾或淋巴结套入。P表示空气灌肠失败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置信区间为:0.861~0.933。2.复发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肠套叠复发组的年龄大(χ2=22.510,P<0.001)、剖宫产比例高(χ2=4.924,P=0.026)、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比例高(χ2=5.251,P=0.022)、白细胞值高(t=3.721,P<0.001)、CRP值高(t=10.947,P<0.001)、PCT 值高(t=9.559,P<0.001)。两组在性别、发病月份、发病时间、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血便、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套头位置、套头是呈否分叶状、有无阑尾或淋巴结套入、有无腹水或肠间积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4.708,95%CI:1.240~17.870)、剖宫产(OR=2.198,95%CI:1.359~3.556)、腹腔淋巴结肿大(OR=2.632,95%CI:1.725~4.014)、CRP(OR=9.180,95%CI:2.536~33.226)是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复发的预测模型为:In(P/1-P)=7.224+1.549*年龄+0.778*剖宫产+0.957*腹腔淋巴结肿大+2.217*CRP。P表示肠套叠复发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95%置信区间为:0.833~0.879。3.肠坏死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肠套叠坏死组的年龄小(χ2=6.922,P=0.031)、剖宫产比例高(χ2=5.028,P=0.025)、发病时间长(χ2=11.150,P=0.004)、血便比例高(χ2=15.800,P<0.001)、套头呈分叶状的比例高(χ2=7.809,P=0.005)、阑尾或淋巴结套入的比例高(χ2=13.887,P<0.001)、有腹水或肠间积液的比例高(χ2=21.136,P<0.001)、白细胞值高(t=5.835,P<0.001)、CRP 值高(t=14.715,P<0.001)、PCT 值高(t=21.863,P<0.001)。两组在性别、发病月份、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套头位置、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血便(OR=3.408,95%CI:1.217~9.554)、阑尾或淋巴结套入(OR=1.895,95%CI:1.136~3.161)、有腹水或肠间积液(OR=6.435,95%CI:1.927~21.613)、PCT(OR=14.025,95%CI:3.847~51.126)、剖宫产(OR=2.018,95%CI:1.299~3.136)是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预测模型为:In(P/1-P)=-9.247+1.226*血便+0.639*阑尾或淋巴结套入+1.865*有腹水或肠间积液+2.641*PCT值+0.702*剖宫产,P表示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置信区间为:0.898~0.946。结论1.年龄小、发病时间长、套叠位置距离回盲部较远、套头呈分叶状是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2.年龄大,剖宫产出生、腹腔淋巴结肿大、CRP高是儿童急性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有腹水或肠间积液、套叠含有阑尾或淋巴结、有血便、PCT高以及剖宫产出生是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营营[4](2020)在《儿童复发性、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病例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相关风险因素,为早期诊治复发性肠套叠,降低肠套叠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肠套叠病例共912例。将患儿按照有无反复发生肠套叠分为两组,即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影像资料等。先运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显着者,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肠套叠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复发组228例,未复发组684例。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或哭闹、呕吐、血便、无可触及的腹部包块、合并有病理继发因素、套块位置位于腹部右侧与肠套叠复发有关。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1岁(OR=4.426,P<0.001)、合并有病理因素存在(OR=3.381,P<0.001)是肠套叠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有呕吐症状(OR=0.264,P<0.001)、及血便症状(OR=0.504,P=0.003)者不易发生肠套叠复发。结论:年龄>1岁、合并有病理因素存在是儿童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 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合理诊治继发性肠套叠和降低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肠套叠病例共912例,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具体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腹部体征、复发情况、影像学资料、手术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将所有肠套叠病例按照有无合并病理因素存在分为原发组和继发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继发性肠套叠的相关风险因素,然后将有显着性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继发性肠套叠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原发组822例,继发组90例。经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1岁、反复肠套叠、套块位置位于左侧腹部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再进一步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得出年龄>1岁(OR=2.975,P<0.05)、复发性肠套叠(OR=2.140,P<0.05)、套块位置位于腹部左侧(OR=4.706,P<0.05)是继发性肠套叠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1岁、反复肠套叠、套块位置位于腹部左侧是预测继发性肠套叠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

罗婉榕[5](2020)在《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治疗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息肉切除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38例PJS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结果、内镜治疗情况、内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以及处理情况、病理组织学结果、随访情况等进行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1.本组38例PJS患儿24例男性,14例女性,13例有明确PJS家族史,33例存在黑斑,其中31例有口唇黑斑,顺次是四肢掌面、头面部、四肢、胸部皮肤,黑斑出现年龄2.8(1.00,5.35)岁,3岁累积百分比为60.6%;38例中32例PJS患儿共行53例次内镜息肉切除治疗,均在尽可能完成内镜对接情况下切除其胃肠道息肉,结果示共切除息肉729枚,分布于大肠的息肉占39.5%,顺次是小肠、胃部;38例PJS患儿中首诊症状或疾病25例为黑斑,顺次为腹痛、贫血、便血、肠套叠、呕吐、肛周脱出物、便秘、腹泻。前期研究31例PJS患儿行STK11基因检测,20例PJS患儿STK11基因发生突变,其中15例新生突变,5例来自母系,并发现STK11基因3个新发突变。2.本组38例PJS患儿中32例共行53例次内镜息肉切除治疗,最大直径≥1.0cm的息肉切除率为70.4%,1例次术中消化道穿孔,2例次术中ERB-c3级出血,5例次迟发性出血,3例次术后感染,17例次术后腹部不适。其中21例因胃肠道息肉复发而接受多次内镜治疗,其中5例内镜术后接受过外科手术,随访3年息肉再检出14例(66.7%),随访5年再检出9例(42.9%)。结论:1.儿童PJS首诊症状多样化,肠套叠、肛周脱出物较成人多见,且息肉多分布在大肠部位,3个新发突变位点丰富PJS患者STK11基因突变库的数据,新生突变可能存在癌变年轻化致病突变位点。2.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为儿童PJS息肉切除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儿童PJS定期内镜监测减少外科手术几率,3年内镜监测频率利于息肉复发检出。

孙帅[6](2019)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714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小儿肠套叠诊疗过程中常见临床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表现(阵发性哭闹、腹痛、腹部包块、呕吐、血便等),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腹部立位、血常规、大便常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等),灌肠复位结果(成功/失败、穿孔情况、复发情况),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套头位置、类型、肠道血流情况、有无病理性先驱物、术后并发症情况)。参考《2011年日本儿童肠套叠处理指南》提供的临床诊断标准、严重程度评估标准对就诊患儿进行诊断,符合“确定诊断”标准的患儿纳入研究,采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严重程度评估。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非连续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连续性计数资料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门诊共收治肠套叠患儿943例,排除重复就诊病例48例,最终纳入病例895例,对于疑似患儿,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嘱患儿家属给予患儿腹部按摩等辅助手段,181例复查彩超提示套叠样肠管影像消失,最终共714例患儿收治入院。714例患儿中男性466例,女性248例。年龄在1岁以内患儿308人,1-2岁患儿242人;2-3岁患儿82人;3-4岁患儿36人;4岁以上患儿46人、其中年龄大于6岁患儿18人。排除灌肠复位治疗禁忌症后试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其中灌肠复位成功697例,失败17例,无穿孔病例。17例灌肠复位失败病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3例,中转开放3例,传统开放手术复位11例,均成功复位。术中发现肠道继发性改变病例2例,分别为梅克尔憩室1例,小肠息肉1例。1例患儿术后9个月再次发生肠套叠,给予再次手术复位成功。经空气灌肠复位后肠套叠复发病例69例,行手术治疗后肠套叠复发病例1例,共发生肠套叠101次。其中52例复发1次,11例复发2次,5例复发3次,2例复发6次;复发间隔1天-2年不等,其中27例在3个月内复发,42例在6个月内复发。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00次,与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初次发生肠套叠的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χ2=0.279,P>0.05)。按发病时间分析,病程时间<24小时者649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641例,复位不成功8例;病程在24-48小时者38例,复位成功35例,复位不成功3例;病程时间>48小时27例,复位成功21例,复位不成功6例。病程时间长短对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Z=6.523,P<0.05),表明病程时间影响复位成功率,病程越长复位成功的机会降低。结论1.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安全、有效,是小儿肠套叠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2.复发性肠套叠治疗原则同初次发生的肠套叠,给予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效果良好。3.对于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的患儿,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4.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显着降低。早期诊断和及时复位治疗是提高肠套叠治疗效果的关键。第二部分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 比较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 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查找空气或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3月1日。纳入标准:报告使用空气或者液体(生理盐水,钡,或碘化造影剂)灌肠确诊肠套叠并报告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或穿孔率或复发率的文章。排除标准:(1)没有提到灌肠类型的论文;(2)没有报告灌肠复位成功率、穿孔率或复发率的论文;(3)除了中文和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发表的论文;(4)是调查或评论,未公开发表论文;(5)样本量数小于50的研究,以减少样本容量偏差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对所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后,以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140篇(空气灌肠76篇,液体灌肠64篇),共计41292名患者。在75篇文章(2455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成功率为88%(95%CI,86%-89%;I2=95%),在64篇文章(16092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成功率为80%(95%CI,78%-83%;I2=96%)。在57篇文章(2029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穿孔率为1%(95%CI,1%-1%;I2=53%),在36篇文章(10486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穿孔率为1%(95%CI,0%-1%;I2=0%)。在20篇文章(5430人)中合并评估空气灌肠复发率为7%(95%CI,5%-9%;I2=85%),在10篇文章(1792人)中合并评估液体灌肠复发率为11%(95%CI,7%-15%;I2=71%)。结论5.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优于液体灌肠。其中空气灌肠成功率明显高于液体灌肠,复发率明显低于液体灌肠,穿孔率两者无显着性差异。因此我们推荐使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

孙闻[7](2018)在《学龄儿童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学龄期儿童(年龄≥6岁)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73例学龄期儿童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过程等,探讨学龄期儿童肠套叠的临床特点。结果:3042例急性肠套叠病例中,学龄期儿童肠套叠共73例,占全部病例的2.4%,0-6岁儿童肠套叠共2969例,占全部病例的97.6%。73例学龄期儿童肠套叠中,有腹痛68例(93.2%),呕吐42例(57.5%),血便6例(8.2%),腹部包块39例(53.4%)。同时具有4个症状的病例有2例(2.7%),具有典型三联征(腹痛、呕吐、血便)的病例有4例(5.5%)。72例行腹部超声检查,其中69例呈靶环征、同心圆征或套筒征。学龄期儿童肠套叠超声监视下盐水灌肠复位成功率为79.5%,低于0-6岁儿童肠套叠(96.7%)。学龄期儿童肠套叠的手术率(20.6%)和肠坏死率(2.7%)分别高于0-6岁儿童肠套叠的手术率(3.3%)和肠坏死率(0.3%)。73例学龄期儿童肠套叠中,经手术及灌肠治疗证实,17例存在病理性因素,为继发性肠套叠,占学龄期儿童总数的23.3%。2969例0-6岁儿童肠套叠中,继发性肠套叠29例,占1.0%,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排除继发性肠套叠,学龄期儿童肠套叠灌肠复位成功率为56/58(96.4%),0-6岁儿童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为2864/2940(97.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学龄期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学龄期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比例明显高于0-6岁儿童。对于学龄期儿童的非继发性肠套叠,首选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邓建国,梁俊明,蒋泽波[8](2017)在《腹部超声与X线平片在肠套叠筛查诊断中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与X线平片在肠套叠诊断及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疑似肠套叠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行超声及X线平片检查。以手术、空气灌肠、住院及随访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及影像学征象。结果 180例患者中,手术、空气灌肠、住院及随访病理结果确诊171例(儿童126例、成人45例)为肠套叠患者,其中52例在右上腹、32例在左上腹、24例在中上腹、25例在右侧腹、38例在右下腹。超声诊断结果为164例为肠套叠患者、漏诊7例,准确性达95.91%(164/171);X线平片诊断结果为92例为肠套叠患者、漏诊79例,准确性为53.80%(92/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平片结果显示儿童与成人中肠气体稀少、腹部充气肠管、腹部液气平面、软组织块影征象发生率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儿童中"同心圆征"、"套筒征"、腹腔淋巴结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肾征、包块及周围淋巴结、腹腔积液、无色彩血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肠套叠的诊断较X线平片检查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肠套叠诊断的常规方法,对儿童肠套叠患者诊断则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覃立龙[9](2017)在《儿童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肠套叠是指以正常肠管套叠进入相连肠腔内,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行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肠道疾病。此病是引发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多为婴幼儿。由肠套叠所致的肠梗阻约占肠梗阻总发病率的15%20%。目前,临床上对肠套叠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对儿童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儿童肠套叠提供参考。

刘颖,王华龙,张晓杰,孟婷玉,马岩,耿辉,赵艳玲,孙利伟[10](2017)在《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分析794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患儿一般情况、小儿喂养、饮食情况等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男女之比为2.08∶1;年龄3月龄10岁,24月龄婴幼儿占75.22%,发病高发年龄为612月龄;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病,6月份出现发病高峰。临床症状96.98%为腹痛,其次为呕吐、阵发性哭闹、便血和腹泻等,体征有腹部包块、精神萎靡等;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69.29%,手术治愈率100.00%;平均住院时间(5.51±2.72)d,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高于空气灌肠组。结论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临床表现典型,对临床怀疑肠套叠的患儿及早进行超声和X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年龄、喂养方式、肥胖等与疾病的发生相关,明确发病原因及流行病学变化对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肠套叠29例诊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肠套叠29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无痛型肠套叠并发肠坏死5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5例无痛型肠套叠伴肠坏死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
    1.2 例1
    1.3 例2
2 讨 论

(3)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肠套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儿童复发性、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病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套叠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致谢

(5)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治疗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表现
    3.3 基因检测结果
    3.4 内镜治疗情况
    3.5 内镜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和处理情况
    3.6 病理组织学检查
    3.7 随访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
    引言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空气与液体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引言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学龄儿童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腹部超声与X线平片在肠套叠筛查诊断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1.2.2 X线平片检查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确诊诊断及病理结果
    2.2 超声与X线平片的诊断准确性比较
    2.3 X线立位平片与肠套叠的超声影像征象分析
        2.3.1 X线平片影像征象分析
        2.3.2 肠套叠的超声影像征象分析
3 讨论

(9)儿童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2 儿童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儿童肠套叠的性别分布流行病学特征
    2.2 儿童肠套叠的年龄分布流行病学特征
    2.3 儿童肠套叠的发病季节分布流行病学特征
    2.4 儿童肠套叠发病部位分布流行病学特征
    2.5 儿童肠套叠的特有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
3 儿童肠套叠的发病影响因素
    3.1 胃肠激素改变对儿童肠套叠发病的影响
    3.2 饮食结构变化对儿童肠套叠发病的影响
    3.3 病毒感染对儿童肠套叠发病的影响
    3.4 肥胖体质对儿童肠套叠发病的影响
    3.5 生理结构特点对儿童肠套叠发病的影响
4 小结

(10)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肠套叠患儿性别分布
    2.2 肠套叠患儿年龄分布
    2.3 肠套叠患儿发病季节分布
    2.4 肠套叠患儿的家族史
    2.5 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表现
    2.6 肠套叠患儿的治疗与预后
    2.7 肠套叠患儿与体重及喂养方式的关系
3 讨论

四、儿童肠套叠29例诊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D]. 方少伟. 山东大学, 2021(09)
  • [2]无痛型肠套叠并发肠坏死5例临床特征分析[J]. 郭玮,李清峰,蒋丽军. 中国临床研究, 2021(04)
  • [3]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D]. 董露露. 郑州大学, 2020(02)
  • [4]儿童复发性、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病例研究[D]. 陈营营. 苏州大学, 2020(02)
  • [5]儿童黑斑息肉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内镜治疗价值研究[D]. 罗婉榕. 南华大学, 2020(01)
  • [6]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714例经验及空气与液体灌肠复位效果的Meta分析[D]. 孙帅.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7]学龄儿童急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D]. 孙闻.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8]腹部超声与X线平片在肠套叠筛查诊断中的比较研究[J]. 邓建国,梁俊明,蒋泽波.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05)
  • [9]儿童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覃立龙.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1)
  • [10]长春地区小儿肠套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 刘颖,王华龙,张晓杰,孟婷玉,马岩,耿辉,赵艳玲,孙利伟. 中国妇幼保健, 2017(09)

标签:;  ;  ;  ;  ;  

小儿肠套叠29例诊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