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地价水平分析

西安市地价水平分析

一、西安市土地价格水平透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琪[1](2020)在《多元主体视角下城市住区更新需求评价与规划应对 ——以西安碑林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40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城市化已经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明确了城市边界的划定,更加凸显出城市存量资源的作用与意义,城市更新将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成为规划面临的重要现实与挑战。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功能空间与组成部分,而其中的老旧住区在城市存量资源中占比最大。当前,深圳、广州和上海等一些发达沿海城市的更新实践走在全国最前沿,将存量用地划分为城市旧城区、旧工业区与旧村庄三类,同时编制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与程序,城市老旧住区在城市旧城区改造的框架下进行,改造方式分为拆除重建、功能置换以及综合整治等;内地城市的老旧住区的更新则是在棚户区改造的框架下进行推进,改造程序只能通过棚户区改造和危房改造,改造方式主要以拆除重建式为主。对比以上两种城市老旧住区更新体系,内地城市的老旧住区更新缺乏对城市存量用地的整体把握与科学评价。因此,我们应当改变内地城市单一的更新模式,研究出不同类型城市老旧住区的最佳改造模式,探索出一条更加可持续的更新路径。本文首先从当前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研究背景、基础理论以及文献综述出发,总结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国外城市历经近代大规模拆除重建的住区更新、现代“城市重建”、“城市复兴”和“城市再开发”的住区更新理念,再到当代住区更新的科学化与社会化并存三个时期,由单一不可持续逐渐走向合理可持续的多元更新模式。国内城市住区更新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10年后开始快速增长。目前,国内住区更新研究主要以案例研究与定性研究为主,重点关注城市老旧住区在更新中的困境与难点,研究方向包括老旧住区治理、老旧住区更新中的利益博弈以及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其次,从利益相关者与博弈理论出发,剖析城市老旧住区的更新机制,梳理出城市老旧住区更新实施应当满足的需求条件:一是住区居民对宜居和便捷生活的需求,这是老旧住区更新改造的根本动因;二是政府对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需求——即公共利益最大化需求,具体包括空间调整、交通优化以及城市风貌提升等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方面的内容;三是市场对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经济性需求——即更新潜力需求,具体表现为开发潜力与建设成本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与细分居民、政府和市场三方利益主体在城市老旧住区更新中的利益需求,将指标量化并构建城市老旧住区筛选与评价模型。最后,以西安市碑林区作为研究区进行实例研究。通过网络爬虫等方法获取碑林区空间数据,导入构建的城市老旧小区筛选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与计算功能对筛选出的老旧小区进行更新需求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碑林区老旧住区更新的规划应对和改造策略,从宏观到微观分别包括更新区(县级)分级、街道住区更新策略以及城市老旧小区类型划分及改造建议三个层次,以期为城市老旧住区的更新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更新实施提供客观、科学和全面的依据。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碑林区老旧小区更新需求期望均值在3(更新需求一般)以下,更新需求整体较低。居民宜居需求评价结果显示,各老旧小区的内部动静态交通系统的承载力普遍较低,表现为小区车位不足、内部车行不畅等问题;居民便捷需求评价结果显示,老旧小区的步行生活圈内,文化和休闲设施需求较高,具体表现为社区读书室和绿地公园的配置较少;政府效益需求与市场潜力需求均较低,因此建议碑林区的老旧小区更新以整治推进展开。在中观层面,碑林区八个所属街道以张家村街道以其更新需求和更新规模被划分为碑林区的重点更新街道。在微观层面,32个老旧小区因其需求各异划分为6类,以整治需求为主的老旧小区占比最大,且部分老旧小区无需进行更新。因此,碑林区老旧小区更新应当从宏观部署再到微观因需而改的层次推进。(1)在区(县)层面,以街道作为基本更新单元,并且把握重点更新区域,统一安排部署老旧小区的主要推进方式与更新方向,以西部为重点,从东西同时向中推进更新改造工程,同时将城市住区更新大数据平台作为基本决策工具。(2)街道层面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上接区(县)安排,下启搜集各个老旧小区的更新需求的详实数据和对更新实施的落实,其主要职能是加快对老旧小区周边配套的核算并与其他街道协调制定具体的配建方案。(3)在微观层面,应对老旧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以寻求各利益主体最真实的诉求,探索最合理的改造路径,向上传递最真实的数据,对不同类型的老旧小区采用不同的更新方案。对于市场更新需求较强的老旧小区(评价值超过4),建议以市场为开发主体、政府管控、居民参与,积极吸纳改造资金,推进更新项目实施,此类小区建议以拆除重建为主;对于居民需求或者政府需求较强(评价值超过4)的老旧小区,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居民参与,可采取居民筹资、吸引社会资金等方式推进更新,此类小区建议以整治为主。

叶润哲[2](2018)在《基于开放数据的租赁型保障房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城市居住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面向经济最困难群体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有着更为迫切的实际建设需求。然而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下,租赁型保障房选址偏远、实际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凸显。因此,分析城市中租赁型保障房的需求空间,并对租赁型保障房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无疑成为了政府和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本文以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为研究对象,基于“58同城网”等网络开放平台,获取租房点POI数据、工作点POI数据、卫星影像数据等开放数据,运用Arc GIS等空间分析工具,构建了基于“不同租金水平租房点POI数据”“‘居住地——工作地’空间匹配”、“城市服务设施布局影响”的需求分析方法,总结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实际需求的空间规律。通过各需求因素的叠加分析,识别西安市中心城区内布局租赁型保障房的合理区域、构建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匹配单元体系、并提出城市服务设施配建标准等规划策略。以期为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规划提供方法借鉴。具体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总结了西安市建成区租赁型保障房的现实与问题。文章梳理了国家、地方和行业层面住房保障政策的变化趋势与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的实态,总结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的问题。指出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存在空间和社会的双重边缘化陷阱、职住空间分离、缺乏对低收入人群的特征和需求分析、缺乏租赁型保障房建设的空间定位定量研究等问题。其次,本文总结了开放数据分析在租赁型保障房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综合传统规划数据和新型城市数据的特点,选取了适用于租赁型保障房研究的城市POI数据、卫星影像数据、调研统计数据等类型数据,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构建了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研究的总体框架。再次,深入剖析西安市低收入群体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基于不同租金水平租房点POI数据的居住区位需求空间落位”、“低收入群体‘居住地——工作地’空间匹配的需求分析”、“城市服务设施布局影响下低收入群体居住区位需求分析”,总结西安市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空间规律,为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提供定量化分析依据。最后,基于“低租金租房点高密度分布区域”、“低收入群体潜在工作地空间分布区域”、“城市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区域”各分析的叠加结果,识别需求导向下的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合理建设区域并区划四级区域。进一步打破行政区的限制,依据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划分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匹配单元。同时,对城市服务设施布局进行优化策略制定。选取典型区域进行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的实证研究。探索基于开放数据的租赁型保障房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适宜之路。

滕宇思[3](2016)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土地资源不仅是人类维持生产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领域的土地系统带来巨大压力,甚至使其出现超负荷状态。因此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不仅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合理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结合可持续发展、系统科学、资源稀缺、土地综合承载安全等相关理论,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和预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做出了归纳总结,对现有研究方法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然后结合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依据承载客体的不同将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由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技术、社会发展子系统组成。根据西安市实际发展特点,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西安市19942013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现状和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其次,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与修正。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设定五种仿真方案,分别为现状延续、经济优先、资源集约、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采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DSS 5.8对系统模型进行动态仿真预测和方案优选,从而分析出西安市未来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最佳发展模式。最后,结合西安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不同政策的影响因素,根据仿真结果为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提升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选定城市领域的土地综合承载力为研究对象,拓展了土地承载的主体和客体。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使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必须具有系统性,其承载主体从以往以耕地为主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拓展到更多类型,包括耕地、其他农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等。土地的承载客体也由以往以粮食生产、人口规模为主的单一要素扩展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同时考虑到水土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因素对城市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详细分析,为国内相关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第二,本文以动态、发展的研究视角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预测研究。现有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大多以静态分析为主,主要集中在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现状进行评价研究,往往缺乏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忽略了系统的流动性和反馈性。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关注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的动态性,及其构成要素的流动性,同时考虑不同政策的发展因素,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依托Vensim构建以城市区域为主体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动态仿真预测和方案优选,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观察研究区未来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趋势,并为其制定出符合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对策和措施,探索了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三,本文使用同一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将评价与预测有机结合,建立了较为完整、科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首先,现有的研究大多单独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现状评价或未来预测,较少将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本文将仿真预测的结果代入现状评价的计算方法中,评价与预测互为引导,清楚展现研究区不同历史阶段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状态,使研究结果更具统一性和完整性。其次,目前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的评价,大多采用AHP、德尔菲法等,此类方法主观性较强,很难客观的反映研究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状态。本文结合均方差决策法与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更完备的反馈关联,对于目标的评估与预测更科学有效。另外,由于各子系统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并非简单的求和或取均值,而是互相影响、共同耦合而成的,为了同时兼顾实用性与合理性,本文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对子系统取平均值求得综合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在系统模型中根据各子系统的权重值最终确定土地综合承载力,使评价结果更具准确性。第四,本文从各子系统存在的具体问题分别提出解决措施使对策研究更具针对性。以往的研究通常从总体出发,提出的对策和建议较为笼统、宽泛,缺乏针对性,本文通过对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现状模式进行分析,分别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技术、社会发展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并且结合不同的政策发展因素,根据仿真方案的预测结果从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两个方面分别对西安市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土地承载潜力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了对策建议的可行性。本文设定了五种仿真方案对西安市未来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方案相比,协调发展方案是最合理的发展方案。在该方案中,西安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在2025年将达到0.9091,趋近于1,处于高级状态,但其水土资源承载力仅为0.7872,介于0.60.8之间,处于较高级状态。表明西安市未来在水土资源利用方面应侧重提高资源利用率,适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特别是建设用地规模,并更加合理的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提高其水土资源和社会发展承载力;同时还应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增强其生态环境承载力。通过各类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不断优化,完成对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提升,这将是实现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刁星[4](2016)在《东北振兴背景下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于2003年,时至今日“东北现象”是否在现实层面有所改观?在全球化浪潮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东北地区该何去何从?在产业转型、体制创新、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地区、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绩效评估既是对战略实施的成效考量,也是该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预判的重要依据。论文以此为题,将东北振兴背景下各大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质量考评作为根本任务,而沈阳是区域内最大的中心城市,其空间发展方向、演进路径、角色定位、战略导向及结构模式关系到区域整体的共兴与繁荣。研究借助“空间绩效”为基本视角,结合空间经济学及地理学的主流视野,从空间本体论的哲学思辨演绎到一般的研究范式,在空间多维建构及内涵辨析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由“尺度层次—体系层次—逻辑层级”组成的空间三向量层次结构基本框架,提出了层次结构作为空间绩效测度的主要依据及行文线索。基于尺度层次的分析框架,从“宏观配置效率—城市外部区域空间网络绩效、中观配置效率—内部城市空间绩效、微观配置效率—空间构成要素演化绩效”三大层面,从理论及实证角度展开全面解析,探析沈阳城市空间在内外部环境综合作用下:宏观的区域关联网络联系强度及主要特征;中观的内部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及交通网络绩效;微观的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演化特征、运行规律及互适作用,进而识别空间演进、组织、发展、运营过程中导致空间低绩效的主要因素与深层动因。基于体系层次的分析框架,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形态结构—制度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五大系统构建了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展开横向比较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制约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的内在作用肌理与外在驱动因素,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尝试寻求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尺度层次与体系层次反映空间资源配置的纵向与横向两大层面,而逻辑层次解释了空间绩效的作用机制,是前两个层次发挥影响作用的主要依据;空间绩效的对偶互补效应来自于整体尺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关键,而沈阳在区域网络中仍处于单向聚集的生长状态,城市群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城市功能体系的错位失调、中心城市的竞大于合是导致区域网络低绩效的根本原因;在城市内部空间优化过程中强调构建均衡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提升土地利用与空间红利要素的对位开发行为、强化动态与静态结构的耦合效应以及加强互适作用机制下的要素流动与配置引导措施,合理降低空间负外部性及空间垄断现象形成的可能,同时部分要素应从总量关注转向存量调整,是破解沈阳城市内部空间低绩效的关键;在沈阳空间演进过程中,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推动、土地供应与扩张机制影响、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以及宏观政策和制度环境四个方面是影响城市空间绩效的主要机制,空间形态结构系统是导致空间绩效整体水平下降的主要症结。

王磊,朱大明[5](2016)在《基于长期趋势法的西安市地价分析与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对2005—2015年西安市土地平均价格数据进行分析,利用长期趋势法对2016—2020年西安市的地价水平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16—2020年西安市地价水平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政府应采取诸如加强土地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地价的市场形成机制、优化土地供应结构等管理对策,对城市地价进行宏观调控。

卢紫灿[6](2015)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增存量市场联动协调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者认为住宅市场可分为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且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互动,两者的互动发展能帮助人民改善居住环境,保障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房价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日益上涨的房价,许多中低收入阶层购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是存量市场的不发达,以及增量市场中存在投机行为,导致刚性需求还有部分未得到满足。因而研究增量与存量市场的互动机理就很有必要,能够帮助政府对住宅市场制定政策调控起到参考建议。在分析西安市住宅增存量市场现状基础上,确定增量与存量市场的系统组成,将其分为三个基本子系统、五个影响因素子系统,并对其各个系统进行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及方法,建立增量与存量市场互动机理的仿真模型,运用Vensim PLE系统动态仿真模拟软件,以西安市2008年至2014年的住宅市场的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数据,仿真预测了西安市2015年至2020年的住宅增量与存量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模型反复的进行检验后,将模型误差控制在±9%之内。然后,通过调整房贷款利率、存量房交易发生成本以及存量房市场制度规范度等变量后,重新模拟系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规范存量房市场制度、政府相关监督及政策协调住宅增存量房的价格、简化存量房市场交易手续等手段,可以增进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协调互动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和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海军[7](2015)在《西北典型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方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密集区快速发育,典型大城市区在我国西北地区初步形成并已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载体和关键动力;然而,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在城乡空间匹配机理、数理关系、调适技术等方面,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系统,难以满足大城市区城乡快速发展的理论需要与现实诉求,进而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规划方法体系的架构,影响了西北地区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鉴于此,论文融贯城乡规划学、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以西安大城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空间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与总结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特征、匹配程度与空间关系;进而,在分析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目标诉求的基础上,提炼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适宜性空间模式,架构与之匹配的规划方法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首先,城乡空间一体化与大城市区城乡空间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与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研究在理论框架构建、空间模式优化、规划内容与规划方法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次,由城乡空间关系理论、区域空间模式理论、城乡空间模式理论组合而成的基础理论体系与国内外典型大城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启示共同构成了大城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的研究基础。最后,基于城乡空间匹配原理提出的城乡空间匹配程度分析与评价技术、城乡一体化适宜性空间模式提炼技术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研究框架构建技术,并有效地应用于不同的城乡空间层次。(2)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从系统空间层面看,2012年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程度达到63.19%,处于快速发展的基本统筹阶段;城乡空间加速融合,但经济发展、社会关联、空间整合与生活水平等内容层的实现程度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次,从类型空间层面看,西安大城市区的城乡生态空间连通度低、整体性差,生态斑块数量持续上升与蔓延度普遍较低导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生产空间表现为城市、城郊、乡村的人口分布份额与产业分布份额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三大地域的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的空间不匹配性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均呈现的“V”型变化特征;城乡生活空间的匹配程度尚可,城乡生活水平匹配性较好。同时发现,城乡生态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匹配程度与系统空间中各内容层的实现程度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再次,基于上述研究与相关的定量研究发现西安大城市区的城乡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特征;与此同时,城乡空间形态、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用地布局与城乡空间绩效四个方面也反映出城乡地域特色与城乡差异的空间特征。最后,长期的地域差距导致城乡空间发展失衡与城乡空间联系薄弱两大问题。(3)影响因子与动力机制。西安大城市区的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主要是政策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推动、关键空间支撑、社会发展协同四种动力综合累积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环境优化机制是政府运用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动力;经济发展推动机制是城乡实体基于市场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作用;设施建设支撑机制是城乡空间高效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空间演变最直接、最具明显效果的动力机制;而社会发展协同机制是最具“软实力”作用以及持续性能的动力机制。鉴于此,论文在科学评价动力因子动力属性、未来成长性及作用程度的基础上,应用系统设计与优化思想,建构了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空间演化的综合机制模型。(4)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提炼与优化。首先,论文架构了由生态空间体系、生产空间体系、生活空间体系、网络空间体系组成的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的指标体系,为提炼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提供了目标指向。其次,基于“机制—行为—过程—格局”链式循环系统,探讨了生态格局构建行为、城乡产业发展行为、基础设施建设行为以及聚落体系优化行为引起的类型空间响应。再次,按照“识别-推演-匹配-修正”的技术路线,论文提炼与推导出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即在西安大城市区城乡地域范围内,以主城区为核心,以与城市区域紧密相连的城镇与新农村社区为自由单元,以城镇极化轴带连接,形成的一种动态性空间结构调控与空间协调形式,是紧凑-效率型、公平-福利型、动态-平衡型三种类型模式的复合体,体现着“城市极化引领、乡村田园共生、城乡有机协同、生态网络辉映”的理想空间范式,同时也是西安大城市区特定时空范畴的产物,并非城乡空间的终极形态。最后,根据产业因素及发展机制差异,进一步提炼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交通主导型、生态主导型、科教主导型、复合功能主导型等七类功能片区的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5)城乡空间一体化的空间规划方法。首先,论文认为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方法是指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实施手段、行为方式及行动准则。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方法的选择及其体系的架构受到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规划方法现实问题及发展趋向的影响。其次,由动态的规划编制方法、实时的规划实施方法和高效的规划管理方法组成的体系是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性空间规划方法体系。其中,基于不同的空间类型、空间尺度及发展阶段的规划编制方法是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的基础。最后,规划方法运用应注重方法的地域匹配与综合应用。(6)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策略。从规划技术导则制订、规划编制体系优化、空间规划管理创新与支撑保障体系构建四个方面提出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尝试提出城乡空间匹配原理,并基于该原理及其相关空间分析与评价技术构建了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空间研究的总体框架,进一步丰富了城乡一体化研究的理论体系。2.基于城乡空间匹配原理,运用群组层次分析法(AHP)对西安大都市区城乡系统空间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城乡空间匹配分析与评价技术对城乡类型空间的匹配程度及空间特征进行测度、分析与评价。3.探索性地提炼出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适宜性空间模式,并根据产业因素与发展机制进行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功能区划,提炼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交通主导型、生态主导型、科教主导型与复合功能主导型七个类型片区的城乡一体化空间模式。在此基础上,架构了由动态的规划编制方法、实时的规划实施方法和高效的规划管理方法组成的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性空间规划方法体系。

牛伟晨[8](2014)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安市住宅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互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学者认为住宅市场可分为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且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互动,两者的互动发展能帮助人民改善居住环境,保障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房价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日益上涨的房价,许多中低收入阶层购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是存量市场的不发达,以及增量市场中存在投机行为,导致刚性需求还有部分未得到满足。因而研究增量与存量市场的互动机理就很有必要,能够帮助政府对住宅市场制定政策调控起到参考建议。本文先分析增量与存量市场的系统组成,将其分为三个基本子系统、六个影响因素子系统,并对其各个系统进行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及方法,建立增量与存量市场互动机理的仿真模型,运用Vensim PLE系统动态仿真模拟软件,以西安市2002年至2013年的住宅市场的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数据,仿真预测了西安市2014年至2020年的住宅增量与存量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模型反复的进行检验后,发现模型误差在5%之内,然后通过改变存量房的首付比例、贷款年限、贷款利率优惠及交易税费等宏观政策,模拟调控政策对增量与存量市场的影响,研究得出当增量房价格过高时,可以通过增加存量市场的交易,调节住宅市场的供求关系,当增量房的空置率较高时,可以通过减少存量市场的交易,促进增量市场的交易,实现住宅市场的供需平衡。并提出降低存量市场的交易成本、加强金融机构对存量房交易的支持力度、规范存量房交易的中介以及降低土地成本的盘活存量市场的调控政策,促进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协调互动发展,使得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马卫鹏[9](2013)在《旧城区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研究 ——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战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始终围绕人来展开,要通过包括户籍、土地、财税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通过处理城与业的关系、城与镇的关系、城与人、城与乡的关系提高城镇化质量。而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城市则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最基本的载体,没有土地作为支撑,大力推进城市化就是一句空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土地价格是确保城市建设用地市场有序运行的核心环节,而容积率是反映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是城市土地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与地价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解决城市中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和梳理了国内外容积率与地价关系的研究成果及其实践情况,论述了容积率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及理论基础,引入系统理论将影响容积率的因素分为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四个系统要素,从理论视角对容积率与地价的关系及影响规律进行了定性分析,为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莲湖区旧城改造区为例,采用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对地价进行修正,并分用途、分等级建立容积率与楼面地价以及地价的关系模型,分析发现,除工业用地由于样点太少外,住宅和商业用地在不同用途和等级条件下都符合容积率与地价的理论模型,验证了容积率对地价影响规律的基本理论。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旧城区容积率使用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

赵莎莎[10](2013)在《城郊失地农民社会安置问题研究 ——以西安市未央区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导致部分农民既失地失业,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成为新的困难群体,引发上访事件,甚至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西安市未央区为例,通过对该区未央宫街道大白杨、李下壕和范北三个村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诸如征地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标准低;政府在失地农民安置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没有建立有效的失地农民再就业体系以及失地农民社会安置统筹层次低,保障额度少等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征地制度不合理、失地农民主体参与权的缺失、政府职能的越位以及相关配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四个方面。论文分析了我国失地农民安置的四种典型模式,即浙江嘉兴“土地换保障”型安置模式、上海“镇保”安置模式、长沙咸嘉“留地安置,综合开发”安置模式和石家庄槐底村“集中开发式”安置模式,分别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社会安置的三个原则,包括政府主导原则,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原则以及保证公平、兼顾效率原则。从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安置制度入手,确保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即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最后,通过加强失地农民社会安置的法律建设、强化征地补偿监督和确立失地农民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三个重要措施对失地农民社会安置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西安市土地价格水平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市土地价格水平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主体视角下城市住区更新需求评价与规划应对 ——以西安碑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背景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1.5 技术路线
2 城市住区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2.1 城市住区更新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相关利益者理论与博弈理论
        2.1.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4 城市有机更新与“微更新”理论
        2.1.5 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理论
        2.1.6 城市地租理论
    2.2 国外居住区更新实践与研究进展
        2.2.1 西方近代城市住区更新:大规模拆除重建
        2.2.2 西方现代城市住区更新:从“重建”到“再开发”
        2.2.3 西方当代城市住区更新:科学化与社会化指向并存的城市住区更新
    2.3 国内居住区更新实践与研究进展
        2.3.1 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研究进展
        2.3.2 相关政策实践进展
3 多元主体视角下城市住区更新需求评价框架的构建
    3.1 相关概念
        3.1.1 城市老旧住区
        3.1.2 城市住区更新
        3.1.3“更新需求”
    3.2 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利益博弈与协调
        3.2.1 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相关利益主体
        3.2.2 相关利益主体驱动机制
    3.3 城市老旧住区更新需求评价决策系统
        3.3.1 城市老旧住区更新需求评价模型
        3.3.2 城市老旧住区辨别体系
        3.3.3 城市老旧住区历史价值评判系统
        3.3.4 城市住区更新需求评价体系
    3.4 多元利益主体视角下的城市住区更新需求评价指标体系
        3.4.1 内部宜居导向下的老旧住区更新需求指标与评价体系
        3.4.2 外部便捷导向下的老旧住区更新需求指标与评价体系
        3.4.3 政府需求导向下的老旧住区更新综合效益指标与评价体系
        3.4.4 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潜力评价指标
4 城市老旧住区更新需求评价:以西安碑林区为例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建国以来西安市城市规划与更新过程
        4.1.2 碑林区行政区划与居住小区分布概况
    4.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2.1 碑林区小区数据来源
        4.2.2 住区数据处理
    4.3 碑林区老旧住区的识别与筛选
        4.3.1 碑林区老旧住区的识别与分类
        4.3.2 碑林区老旧住区历史价值评判
    4.4 碑林区老旧住区更新需求评价
        4.4.1 宜居导向的碑林区老旧住区更新内部需求评价
        4.4.2 便捷导向的碑林区老旧住区更新外部需求评价
        4.4.3 协调导向的碑林区老旧住区更新综合效益评价
        4.4.4 经济导向的碑林区老旧住区更新市场潜力评价
5 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规划应对:以碑林区为例
    5.1 评价总体情况
    5.2 碑林区老旧住区更新分区策略
        5.2.1 各街道老旧小区概况
        5.2.2 碑林区各街道老旧住区更新需求
        5.2.3 碑林区重点更新区(县级)分级
        5.2.4 各街道住区更新策略
    5.3 碑林区老旧小区更新分类引导策略
        5.3.1 老旧小区更新方式分类
        5.3.2 碑林区各类老旧小区更新建议
    5.4 碑林区典型老旧住区改造建议——边家村小区
        5.4.1 边家村小区概况
        5.4.2 边家村小区更新建议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理论层面
        6.1.2 实践层面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大小数据相结合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2)基于开放数据的租赁型保障房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范围和对象
    1.7 相关概念
2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的现实与问题
    2.1 住房保障政策的变化趋势
        2.1.1 国家层面住房保障政策历史演进
        2.1.2 地区政策指导下租赁型保障房的发展趋势
        2.1.3 行业标准对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的布局要求
    2.2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的建设实态
        2.2.1 行政区划下住房保障政策执行的差异性
        2.2.2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的类型和供需现状
        2.2.3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的布局和建设模式
        2.2.4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的管理和设施配建
        2.2.5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典型建设项目分析
    2.3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的问题与成因
        2.3.1 租赁型保障房的双重边缘化
        2.3.2 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失配
        2.3.3 缺乏保障群体需求特征分析
        2.3.4 集中与分散式建设比例失衡
        2.3.5 针对性的服务设施配建缺失
    2.4 小结
3 基于开放数据的租赁型保障房城市空间布局研究总体框架
    3.1 城市空间布局研究中的开放数据应用
        3.1.1 适用的开放数据类型和空间定位特征
        3.1.2 传统规划数据的数据源及其在数据量、时效的局限性
        3.1.3 新型城市数据的运用趋势及在空间研究中的新视角
    3.2 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研究中的开放数据应用
        3.2.1 租赁型保障房研究中多类开放数据的整合
        3.2.2 租赁型保障房相关开放数据的多源获取途径
        3.2.3 开放数据适用范围与租赁型保障房研究相契合
        3.2.4 POI数据在保障房空间布局研究中的应用
    3.3 研究方法的总体框架构建
        3.3.1 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布局研究体系构成
        3.3.2 多角度、多数据、多时段的研究路径
        3.3.3 研究方法构建的基本流程
    3.4 小结
4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实际需求空间规律
    4.1 西安市低收入群体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剖析
        4.1.1 租金水平对低收入群体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
        4.1.2 职住空间匹配对低收入群体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
        4.1.3 城市服务设施布局对低收入群体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
    4.2 基于租房点POI数据的居住区位需求空间分析
        4.2.1 低收入群体租房支出的范围确定
        4.2.2 西安市低收入群体租房点数据的获取
        4.2.3 基于城市租房点数据的定量化分析
        4.2.4 经济条件影响下的低收入群体居住分布的空间规律
    4.3 低收入群体“居住地——工作地”空间匹配的需求分析
        4.3.1 低收入群体的潜在工作类型识别
        4.3.2 低收入群体潜在工作点数据的获取
        4.3.3 “居住地——工作地”空间匹配的定量分析方法
        4.3.4 “居住地——工作地”匹配需求下低收入群体居住分布的空间规律
    4.4 城市服务设施布局影响下低收入群体居住区位需求分析
        4.4.1 基于“文本情感分析法”的城市服务设施需求类型归纳
        4.4.2 城市服务设施需求类型的确定与数据的采集方法
        4.4.3 城市服务设施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
        4.4.4 城市服务设施导向下低收入群体居住分布的空间规律
    4.5 小结
5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5.1 居住区位需求影响下租赁型保障房合理布局区域识别
        5.1.1 租赁型保障房合理布局区域的识别方法
        5.1.2 租赁型保障房合理区域识别的原则与控制内容
        5.1.3 西安市租赁型保障房合理布局区域识别与等级区划
        5.1.4 典型地段的选取分析和实地调研结果验证
    5.2 社会空间重构视角下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匹配单元体系的完善
        5.2.1 应对双重边缘化的租赁型保障房空间匹配单元区划
        5.2.2 基于空间匹配单元的模式选择建议和建设量平衡
        5.2.3 空间匹配单元的动态性监测方法构建
    5.3 生活需求特征导向下的城市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5.3.1 适应低收入群体生活需求的城市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建立
        5.3.2 城市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5.4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目录
附录2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土地综合承载力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系统科学理论
        2.1.3 资源稀缺理论
        2.1.4 土地综合承载安全理论
    2.2 土地综合承载力内涵及研究进展
        2.2.1 承载力概念发展及其作用机制
        2.2.2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
        2.2.3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构成
        2.2.4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2.3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
        2.3.1 指标体系法
        2.3.2 系统模型法
        2.3.3 空间分析法
    2.4 研究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西安市自然资源概况
        3.1.2 西安市社会经济概况
        3.1.3 生态环境概况
    3.2 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农用地利用现状
        3.2.2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3.2.3 未利用地现状
        3.2.4 土地利用现状综合分析
        3.2.5 西安市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3 西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3.1 西安市用地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3.3.2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分析
    3.4 西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3.4.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3.4.3 土地利用粗放
        3.4.4 土地污染或破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2 代表性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4.2.1 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4.2.3 经济技术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4.2.4 社会发展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4.2.5 指标标准值的选取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
    4.4 评价指标的解释与计算方法
    4.5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现状分析
        4.5.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4.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3 各子系统承载状态及变化趋势分析
        4.5.4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模型构建
    5.1 系统动力学概述
        5.1.1 系统动力学定义和特征
        5.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5.1.3 系统动力学软件简介
    5.2 模型构建原则与系统分析
        5.2.1 模型构建原则
        5.2.2 系统分析
    5.3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SD仿真模型的建立
        5.3.1 确定系统边界
        5.3.2 绘制系统结构图
        5.3.3 建立系统模型
    5.4 构建系统动力学方程
        5.4.1 系统动力学方程分类
        5.4.2 确定系统中的主要参数
        5.4.3 系统方程的构建
        5.4.4 模型各子系统分析
    5.5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5.5.1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5.5.2 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预测及提升策略研究
    6.1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仿真方案的设定
    6.2 仿真方案对比分析
        6.2.1 各仿真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6.2.2 五种仿真方案对比分析
        6.2.3 主要指标承载力分析
    6.3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策略研究
        6.3.1 西安市土地利用现状模式分析
        6.3.2 西安市土地承载潜力分析
        6.3.3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对策与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发现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东北振兴背景下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东北振兴政策的战略导向
        1.1.2 区域内部整体发展结构不均衡
        1.1.3 城市发展的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东北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研究
        2.1.1 东北振兴战略的基本概况
        2.1.2 东北振兴战略核心目标解析
        2.1.3 东北振兴战略下的经济格局与特征
        2.1.4 空间层面的战略引导
    2.2 绩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2.1 绩效在管理学领域的应用
        2.2.2 绩效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2.2.3 绩效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2.3 城市空间绩效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2.3.1 城市空间的内涵解析
        2.3.2 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2.3.3 城市空间绩效的多维经典视角分析
        2.3.4 城市外部区域空间网络绩效的理论方法
        2.3.5 城市内部空间绩效的理论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空间绩效的研究框架
    3.1 城市空间绩效的基本思想
        3.1.1 城市空间绩效的静态内涵
        3.1.2 城市空间绩效的动态解析
        3.1.3 静态动态耦合性的辩证关系
    3.2 城市空间绩效的层次体系
        3.2.1 层次结构
        3.2.2 城市空间绩效的尺度层次
        3.2.3 城市空间绩效的体系层次
        3.2.4 城市空间绩效的逻辑层次
    3.3 城市空间绩效的分析及评价框架
        3.3.1 基于空间尺度的城市空间绩效分析框架
        3.3.2 基于多维体系的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框架
        3.3.3 综合视角下的多向度层次框架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观配置绩效—沈阳外部区域空间网络绩效
    4.1 区域空间网络绩效的测度模型
        4.1.1 测度模型的选择
        4.1.2 测度模型的构建
        4.1.3 研究数据的来源
    4.2 区域空间网络绩效解析
        4.2.1 辽宁省城市交通关联网络绩效分析
        4.2.2 辽宁省城市制造业关联网络绩效分析
        4.2.3 辽宁省城市生产服务业关联网络绩效分析
        4.2.4 辽宁省不同空间网络的对比分析
    4.3 区域空间网络作用下中心城市竞合关系
        4.3.1 中心城市竞合关系的主要特征
        4.3.2 中心城市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
        4.3.3 中心城市竞合关系的综合判断
    4.4 基于不同区域空间网络的中心城市比较分析
        4.4.1 沈阳经济区与其他城市群主要指标对比
        4.4.2 沈阳经济区与其他城市群各指标首位度对比
        4.4.3 沈阳经济区与其他城市群核心城市主要指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观配置绩效—沈阳内部城市空间绩效
    5.1 城市内部空间绩效分析的基本依据
    5.2 沈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绩效分析
        5.2.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5.2.2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演化绩效测度
    5.3 沈阳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绩效分析
        5.3.1 中心城区现状土地利用特征
        5.3.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绩效测度
        5.3.3 土地利用强度与城市功能要素关系
    5.4 沈阳中心城区交通网络绩效分析
        5.4.1 中心城区现状交通特征
        5.4.2 中心城区交通网络绩效测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观配置绩效—沈阳城市空间构成要素的演化绩效
    6.1 空间要素运行的基本逻辑
        6.1.1 城市空间要素的流动特征
        6.1.2 城市空间要素的运行规律
    6.2 空间要素组织的实证分析:沈阳市城市综合体案例
        6.2.1 案例选取
        6.2.2 沈阳市城市综合体空间分布特征
        6.2.3 内在关联因素解析
        6.2.4 外在关联因素解析
    6.3 空间要素影响空间绩效的作用机制
        6.3.1 空间要素运行的驱动机制
        6.3.2 空间要素运行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作用
        6.3.3“互适作用机制”下的空间绩效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多维综合视角的沈阳城市空间绩效评价
    7.1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7.1.1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的判据原则
        7.1.2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的方法原理
    7.2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2.1 指标体系测度的相关借鉴
        7.2.2 指标体系研究的层次框架
        7.2.3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内涵
        7.2.4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7.3 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评价指标测算及结果分析
        7.3.1 指标的标准化与初步处理
        7.3.2 指标计算及有效性检验
        7.3.3 35个中心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7.4 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的影响要素与内生机制分析
        7.4.1 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绩效比较分析
        7.4.2 制约沈阳城市空间绩效影响要素分析
        7.4.3 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的内生机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沈阳城市空间绩效提升的空间应对策略
    8.1 空间应对策略体系建立的思路
        8.1.1 空间应对策略提出的总体原则
        8.1.2 多向度综合作用下的空间绩效优化策略体系
    8.2 宏观层面—沈阳外部区域空间网络调控策略
        8.2.1 完善区域空间网络一体化建设
        8.2.2 加强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辐射作用
        8.2.3 构建差异化的产业结构配置体系
    8.3 中观层面—沈阳内部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8.3.1 紧凑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构建
        8.3.2 职居平衡下的人口分布引导
        8.3.3 土地利用绩效的优化调整
        8.3.4 完善交通设施与道路结构网络
        8.3.5 交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高效耦合
    8.4 微观层面—沈阳城市空间要素优化配置策略
        8.4.1 发挥聚集效应,实现对偶互补
        8.4.2 强化存量调整,避免结构过剩
        8.4.3 打破路径依赖,保证空间公平
    8.5 实施保障策略
        8.5.1 强化区域协调制度和创新机制
        8.5.2 建立空间绩效多维度考评机制
        8.5.3 完善市场导向与行政干预制度
        8.5.4 鼓励土地政策创新与机制改革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长期趋势法的西安市地价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6—2020年西安市综合用地价格预测
    2.2 2016—2020年西安市各类用地价格预测
3 结论与建议
    3.1 强化土地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
    3.2 完善地价的市场形成机制
    3.3 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优化土地供应结构
    3.4 正确处理好土地价格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增存量市场联动协调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住宅增存量市场的相关概述及现状分析
    2.1 住宅市场
        2.1.1 住宅市场的特点
        2.1.2 住宅市场的结构
        2.1.3 住宅市场的作用
    2.2 住宅增存量市场
        2.2.1 住宅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基本概念
        2.2.2 住宅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联系
        2.2.3 住宅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区别
    2.3 西安市住宅增量与存量市场现状分析
        2.3.1 增量市场的现状分析
        2.3.2 存量市场的现状分析
        2.3.3 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的对比分析
3 城市住宅存量和增量市场联动协调系统分析
    3.1 城市住宅增量和存量市场系统界定
    3.2 基本组成子系统分析
        3.2.1 增量房交易市场子系统分析
        3.2.2 存量房交易市场子系统分析
        3.2.3 价格子系统分析
    3.3 影响因素子系统分析
        3.3.1 城市人.和就业子系统
        3.3.2 城市经济水平
        3.3.3 土地市场子系统
        3.3.4 房地产金融子系统
        3.3.5 宏观政策子系统
4 城市住宅增存量市场系统动力模型
    4.1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及方法的应用
        4.1.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选取
        4.1.2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4.1.3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结构
        4.1.4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4.2 确定系统变量方程及常数
        4.2.1 状态变量方程
        4.2.2.速率方程
        4.2.3 变量间关系确定的方法
    4.3 系统模型的构建
        4.3.1 系统界定
        4.3.2 系统因果回路图
        4.3.3 系统存量流量图
        4.3.4 系统模型因果树与使用树
5 西安市住宅存量和增量市场联动系统的模拟仿真
    5.1 模型参数设定及系统动态方程建立
        5.1.1 西安市人.与就业子系统
        5.1.2 西安市经济水平系统
        5.1.3 西安市土地市场系统
        5.1.4 西安市房地产金融系统
        5.1.5 西安市增量房、存量房与价格系统
    5.2 模型系统模拟结果的检验与分析
        5.2.1 模型的系统编辑
        5.2.2 系统模拟结果输出
        5.2.3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5.2.4 模型的预测分析
    5.3 存量房市场活跃调整的模拟实验
        5.3.1 存量房产市场活跃程度的调整
        5.3.2 存量房市场活跃程度的变化对存量房需求的影响
        5.3.3 存量房市场活跃程度的变化对增量房需求的影响
        5.3.4 存量房市场活跃程度调整前后的增存量房的需求分析
    5.4 相关对策与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西北典型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方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对象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研究综述与研究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1.2 大城市区城乡空间研究综述
        2.1.3 综合评价
    2.2 研究基础
        2.2.1 理论研究基础
        2.2.2 实践经验启示
    2.3 本章小结
3 西北典型大城市区城乡空间的总体特征与问题
    3.1 西北城乡空间关系要素的典型性分析
        3.1.1 城乡经济动力
        3.1.2 城乡社会文化
        3.1.3 城乡民族特征
        3.1.4 城乡空间格局
        3.1.5 城乡政策配给
    3.2 西北典型大城市区的发展阶段判断
        3.2.1 研判方法
        3.2.2 评判结果
    3.3 西北典型大城市区的城乡空间特征
        3.3.1 类型划分
        3.3.2 共性特征
    3.4 西北典型大城市区的城乡空间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
    4.1 空间发展现状
        4.1.1 西安大城市区的范围界定
        4.1.2 城乡空间的总体发展现状
        4.1.3 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判断
        4.1.4 城乡类型空间匹配度分析
    4.2 西安空间特征分析
        4.2.1 城乡关系阶段划分
        4.2.2 城乡空间特征分析
    4.3 空间问题审视
        4.3.1 城乡空间发展失衡问题
        4.3.2 城乡空间联系较为薄弱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因子及动力机制
    5.1 动力因子类型
    5.2 动力机制分析
        5.2.1 政策环境优化
        5.2.2 经济发展推动
        5.2.3 设施建设支撑
        5.2.4 社会发展协同
    5.3 机制体系构架
        5.3.1 发展动力评价
        5.3.2 综合机制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优化
    6.1 空间发展诉求与目标体系
        6.1.1 城乡空间发展的目标诉求
        6.1.2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目标体系
    6.2 空间行为及空间格局响应
        6.2.1 生态格局构建与生态空间响应
        6.2.2 城乡产业发展与生产空间响应
        6.2.3 基础设施建设与生存空间响应
        6.2.4 聚落体系优化与生活空间响应
    6.3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适宜模式
        6.3.1 空间模式的特征与目标
        6.3.2 模式提炼的依据与路线
        6.3.3 模式提炼的方法及应用
        6.3.4 空间模式的解读与阐释
        6.3.5 片区空间模式及其图示
    6.4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优化
        6.4.1 功效空间构建
        6.4.2 复合轴带建设
        6.4.3 中小城镇发展
        6.4.4 环境品质提升
    6.5 本章小结
7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方法
    7.1 规划方法的影响因素
        7.1.1 空间模式导引
        7.1.2 规划方法问题
        7.1.3 规划方法趋向
    7.2 规划方法体系的架构
        7.2.1 规划编制方法
        7.2.2 规划实施方法
        7.2.3 规划管理方法
        7.2.4 方法体系架构
    7.3 规划方法的应用对策
    7.4 本章小结
8 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策略
    8.1 规划技术导则制订
        8.1.1 规划技术体系架构
        8.1.2 城乡空间控制技术
        8.1.3 规划技术导则制订
    8.2 规划编制体系优化
        8.2.1 法定规划编制类型的优化
        8.2.2 非法定规划编制类型优化
        8.2.3 城乡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8.3 空间规划管理创新
        8.3.1 规划管理理念更新
        8.3.2 规划管理机构整合
        8.3.3 规划编制管理创新
        8.3.4 管理技术平台升级
    8.4 支撑保障体系构建
        8.4.1 创新体制机制
        8.4.2 完善配套政策
        8.4.3 保障资金筹措
        8.4.4 促进公众参与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1: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与空间感知调研问卷(农民工)
附录 2: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与空间感知调研问卷(城市郊区居民)
附录 3:西安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与空间感知调研问卷(偏远农村居民)
致谢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安市住宅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互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2 住宅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发展现状
    2.1 住宅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内涵
        2.1.1 住宅市场的内涵
        2.1.2 住宅增量市场
        2.1.3 住宅存量市场
    2.2 我国住宅增量与存量市场现状
        2.2.1 增量市场的现状
        2.2.2 存量市场的现状
    2.3 西安市住宅增量与存量市场现状
        2.3.1 增量市场的现状
        2.3.2 存量市场的现状
3 住宅增量与存量市场的系统分析
    3.1 系统界定和总体结构分析
    3.2 基本组成系统分析
        3.2.1 供给系统分析
        3.2.2 需求系统分析
        3.2.3 价格系统分析
    3.3 影响因素子系统分析
        3.3.1 宏观政策子系统分析
        3.3.2 宏观经济子系统分析
        3.3.3 金融子系统分析
        3.3.4 人口子系统分析
        3.3.5 用地子系统分析
        3.3.6 存量房交易子系统分析
4 构建住宅增量与存量市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4.1 系统动力学理论
        4.1.1 系统动力学概述
        4.1.2 建立模型的步骤
        4.1.3 系统动力学软件一 Vensim
    4.2 模型建立相关说明
        4.2.1 系统界定
        4.2.2 变量的选择
        4.2.3 建立假设条件
    4.3 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相互影响的机理
        4.3.1 增量市场对存量市场的影响机理
        4.3.2 存量市场对增量市场的影响机理
    4.4 增存量市场的互动机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4.4.1 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的互动机理模型系统流图
        4.4.2 系统流图的因果分析
    4.5 模型方程的相关说明
        4.5.1 选用模型的方程
        4.5.2 确定方程的参数
        4.5.3 模型评价方法
5 西安市住宅增量与存量市场的实证研究
    5.1 以西安市为例模拟
        5.1.1 相关问题说明
        5.1.2 构建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5.1.3 模型的系统模拟
        5.1.4 输出系统的模拟结果
        5.1.5 模型有效性检验
        5.1.6 系统的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5.2 调控政策的模拟仿真
        5.2.1 调控政策对存量市场交易程度的影响
        5.2.2 调控政策对增量市场供给的影响
        5.2.3 调控政策对增量市场需求的影响
        5.2.4 调控政策对增量市场价格的影响
6 西安市住宅增量与存量市场互动的政策建议
    6.1 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的互动关系
    6.2 促进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6.2.1 加强金融机构对存量市场的支持力度
        6.2.2 降低存量市场交易成本
        6.2.3 规范存量交易市场
        6.2.4 降低土地交易价格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旧城区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研究 ——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实践应用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容积率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容积率内涵
        2.1.1 容积率的定义及计算方式
        2.1.2 最佳容积率、规划容积率与平均容积率
    2.2 容积率的基本特性
        2.2.1 执行的强制性
        2.2.2 与建筑密度、层数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2.2.3 容积率的利益倾向具有多元化
        2.2.4 容积率存在一定的理论值
        2.2.5 容积率测定具有静态特性
    2.3 影响容积率的系统要素
        2.3.1 社会系统要素
        2.3.2 经济系统要素
        2.3.3 文化系统要素
        2.3.4 生态系统要素
    2.4 基础理论
        2.4.1 地租理论
        2.4.2 区位理论
        2.4.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4.4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4.5 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理论
        2.4.6 门槛理论
        2.4.7 精明增长理论
        2.4.8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第三章 容积率与地价关系的理论及影响规律分析
    3.1 容积率与地价关系研究的理论分析
        3.1.1 西方典型的理论模式与简要分析
        3.1.2 适合于现阶段我国城市模型的分析
        3.1.3 基于决策视角的地价与容积率辩证关系
    3.2 容积率对地价影响的规律分析
        3.2.1 收益机制下地价随容积率的变化规律
        3.2.2 供求机制下的地价随容积率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 旧城改造区容积率对地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莲湖区旧城改造区概况
        4.1.1 莲湖区旧城改造区简介
        4.1.2 莲湖区旧城改造区经济条件
        4.1.3 莲湖区旧城改造区社会条件
    4.2 莲湖区各类用地地价水平及变化趋势
        4.2.1 西安市各类用地地价水平及变化趋势
        4.2.2 莲湖区各类地价水平及变化趋势
    4.3 莲湖区旧城改造区容积率与地价的关系
        4.3.1 样点选择与数据收集
        4.3.2 样本点土地价格的测算
        4.3.3 容积率与地价关系模型及其结果分析
第五章 促进旧城改造区容积率使用与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
    5.1 规划策略上的有序引导
        5.1.1 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实行刚性规划与弹性规划相结合
        5.1.2 建立激励引导机制,促进容积率开发权转让
        5.1.3 建立多方利益协调机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2 技术上的立体化发展
    5.3 管理层面的严格监管
    5.4 科学界定建筑密度与容积率
第六章 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6.1 取得的成果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城郊失地农民社会安置问题研究 ——以西安市未央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章 失地农民社会安置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失地农民
        2.1.2 社会保障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理论
        2.2.2 边缘化理论
        2.2.3 土地换保障理论
第三章 城郊失地农民社会安置现状--以西安市未央区为例
    3.1 失地农民社会安置现状
        3.1.1 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方式和标准
        3.1.2 失地农民生活安置状况
        3.1.3 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情况
        3.1.4 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社会保障
    3.2 失地农民社会安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征地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标准低
        3.2.2 政府在失地农民安置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
        3.2.3 没有建立有效的失地农民再就业体系
        3.2.4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低,保障额度少
    3.3 失地农民社会安置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3.3.1 现行征地制度的制约
        3.3.2 失地农民主体参与权的缺失
        3.3.3 政府职能的越位
        3.3.4 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第四章 我国城郊失地农民典型社会安置模式分析
    4.1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安置模式的历史变迁
    4.2 浙江嘉兴“土地换保障”型安置模式
        4.2.1 嘉兴“土地换保障”模式
        4.2.2 嘉兴“土地换保障”模式评价
    4.3 上海“镇保”安置模式
        4.3.1 上海“镇保”模式
        4.3.2 上海“镇保”模式评价
    4.4 长沙咸嘉“留地安置,综合开发”安置模式
        4.4.1 咸嘉“留地安置,综合开发”模式
        4.4.2 咸嘉“留地安置,综合开发”模式评价
    4.5 石家庄槐底村“集中开发式”安置模式
        4.5.1 槐底村“集中开发式”模式
        4.5.2 槐底村“集中开发式”模式评价
第五章 改进城郊失地农民社会安置的对策
    5.1 失地农民社会安置原则
        5.1.1 政府主导原则
        5.1.2 生活质量不降低原则
        5.1.3 保证公平、兼顾效率原则
    5.2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安置制度
        5.2.1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5.2.2 医疗保障制度
        5.2.3 就业保障制度
        5.2.4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3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安置体系的重要措施
        5.3.1 加强失地农民社会安置的法律建设
        5.3.2 强化征地补偿监督
        5.3.3 确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安市失地农民社会安置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西安市土地价格水平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主体视角下城市住区更新需求评价与规划应对 ——以西安碑林区为例[D]. 刘子琪. 西北大学, 2020(02)
  • [2]基于开放数据的租赁型保障房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叶润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与预测研究[D]. 滕宇思. 西北工业大学, 2016(04)
  • [4]东北振兴背景下沈阳城市空间绩效研究[D]. 刁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5]基于长期趋势法的西安市地价分析与预测[J]. 王磊,朱大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6(36)
  • [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增存量市场联动协调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卢紫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7]西北典型大城市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方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D]. 孙海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西安市住宅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互动机理研究[D]. 牛伟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9]旧城区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研究 ——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D]. 马卫鹏. 长安大学, 2013(06)
  • [10]城郊失地农民社会安置问题研究 ——以西安市未央区为例[D]. 赵莎莎. 长安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西安市地价水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