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小麦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一、小麦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娜丽,王新华,马冬花,杨杰,李清峰,刘凤楼,刘彩霞,刘根红,张晓岗,王掌军[1](2021)在《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宁夏麦区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为拓宽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挖掘育种骨干亲本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来源于国内外的251份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相关及聚类分析,并计算Shannon-Wiener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隶属函数值,对供试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51份小麦种质的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5.01%~37.01%,9个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为2.05%~12.56%;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17~2.30,平均为2.27。10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9个品质性状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51份小麦种质分为六大类群,类群Ⅰ~Ⅵ包括材料数分别为35、40、53、55、40和28份,其中,类群Ⅰ的平均出粉率(69.58%)和容重(797.74 g/L)均最高;类群Ⅱ的平均穗长(10.00 cm)、结实数(18.18个)、穗粒数(54.07粒)、穗粒重(2.30 g)、吸水率(62.82%)和硬度指数(72.59)均最高;类群Ⅲ的平均株高最矮(73.53 cm);类群Ⅳ的平均穗下茎长(41.94 cm)和湿面筋含量(33.95%)均最高,水分含量最低(11.76%);类群Ⅴ的平均千粒重(40.92 g)、经济系数(0.43)和降落值(356.74 s)均最高;类群Ⅵ的平均分蘖数(4.96个)、小穗数(19.01个)、粗蛋白含量(16.10%)和沉降值(43.12 mL)均最高,表明各类群中含不同的优异性状。基于隶属函数值可把251份小麦种质资源分为163个等次,其中,黄-3、甘育4号、鉴076、M6445、宁春55号、陇春34号、ND646、宁春40号、济麦20号、陇春39号、宁春33号、郑麦1308、甘春24号、陇春29号、陇春23号、掖丰315和武春4号等17份种质排名前12名。【结论】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综合评价优异的17份种质资源可用于宁夏小麦农艺与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陈华斌[2](2021)在《小麦粒形、品质和农艺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艺性状、籽粒及其品质相关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征集的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的272份小麦种质为试验材料,2017~2019年连续两年种植于宁波同一试验田,抽穗期测定株高和旗叶宽度;成熟期收获籽粒,测定籽粒千粒重、粒长、粒宽及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等,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20917个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出与以上表型相关的QTLs和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试材料千粒重、粒长、粒宽和籽粒长宽比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且均呈标准正态分布。千粒重变化范围分别为17.2-53.4 g(Year 1:2017-2018年度)和20.4-59.8 g(Year 2:2018-2019年度),平均值分别为33.6 g和37.7 g,变异系数分别为20.7%和19.0%,遗传率84.4%;粒长变幅第1和第2年试验分别为5.5-8.4 mm和5.2-8.3 mm,平均值分别为6.7 mm和6.4 mm,变异系数分别为7.8%和8.8%,遗传率为94.6%;粒宽两年试验变幅相同,均为2.5-3.8 mm,平均值均为3.2 mm,变异系数分别为7.5%和7.2%,遗传率为81.2%;籽粒长宽比变幅分别为1.7-2.7和1.6-2.4,平均值分别为2.1和2.0,变异系数分别为8.6%和7.5%,遗传率为84.9%。株高(2017-2018年度)变幅为70-178 cm,平均值为130 cm,变异系数18.1%,遗传率为83.5%;旗叶宽变幅为0.9-2.9 cm,平均值为1.8 cm,变异系数17.1%,遗传率为82.7%。2.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表现出显着的基因型差异。蛋白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0%-21.7%(2017-2018年度)和8.2%-20.4%(2018-2019年度),平均值分别为15.3%和12.9%,变异系数分别为14.4%和18.1%,遗传率为33.5%;湿面筋含量变幅分别为20.3%-37.5%和12.1%-36.3%,平均值分别为28.1%和27.3%,变异系数分别为9.6%和9.4%,遗传率为39.9%。籽粒铁、锰、锌和铜含量(2017-2018年度)变幅分别为15.5-85.0、17.9-58.9、24.8-83.4和2.5-9.8μg/g,变异系数分别为33.2%、22.3%、24.0%和24.6%,平均值分别为30.1、37.7、44.0和4.6μg/g,遗传率分别为54.6%、90.2%、92.9%和94.6%。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为极显着负相关,与锰含量为显着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与锰、锌、铜含量也为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千粒重为极显着负相关,和蛋白质含量为极显着正相关;旗叶宽与千粒重为极显着正相关,和蛋白质含量表现为不显着负相关。4.通过GWAS关联分析对粒形、品质和农艺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到97个显着性MTAs,分布于除5D外的其余染色体上,分属于75个QTLs,并筛选到154个目标性状相关基因。对于千粒重,共鉴定到5个显着性MTAs,分布在1D、3B、4D、6B和7A上,这些位点平均可解释6.8%的表型变异。粒长共鉴定到9个MTAs,集中分布于染色体6B上,以上位点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为6.9%。粒宽共鉴定到3个MTAs,分布在1B、1D和3B上,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为6.7%。籽粒长宽比共鉴定到11个MTAs,集中分布于染色体4A上,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为6.9%。籽粒蛋白质含量,共检测到11个MTAs,分布在1D、2D、3D、4D、5B和7D上,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达8.5%。湿面筋含量共检测到29个MTAs,平均表型变异解释率为6.8%。4个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共鉴定到21个MTAs,主要位于2D和6A上。株高和旗叶宽共鉴定到8个MTAs。分析发现有6个QTLs共定位,存在多个一因多效位点,8个SNP在两个环境中均被鉴定到,较为稳定。优势等位效应分析表明,随着优势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着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至少有7个优势等位基因在群体内占比极低。Traes CS3B02G144800和Traes CS3D02G511300候选基因分别编码产生糖基转移酶和泛素连接酶,推测可能为调控籽粒相应表型的关键基因,但需进一步功能验证。研究结果丰富了小麦复杂数量性状遗传解析基础,为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相应分子标记还可开发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杨子光,孟丽梅,孙军伟,张珂[3](2020)在《黄淮旱地冬小麦表观性状演变及相关性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客观地评价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主要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区试观察记载的大数据性状资料的利用率,探索利用区试性状演变规律促进提高育种性状选择准确率的可能性,为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提供支撑,本研究对2000—2015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历年参试品种汇总的16个表观数量性状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按产量性状、抗逆广适性状、品质性状3个指标性状分类,以区试分组为依据,对旱肥、旱薄两类参试品种性状差异及表现趋势进行比较,并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比较参试品系的一般性状(育种辅助选择的亚性状或间接性状)和目标性状(品种审定直接考察要求达标的性状)相互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比对典型性状因子及其对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和评价的作用,为提高优良性状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盛坤[4](2020)在《土壤水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已经成为现代小麦生产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土壤水分调控是改善小麦品质的主要技术措施,探明土壤水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对于小麦生产实施科学灌溉管理、实现优质节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从黄淮麦区当前主推的11个品种中筛选出品质表现十分突出的新麦26,并以其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式,系统研究了土壤水分调控时期与调控程度对小麦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籽粒灌浆特性、籽粒氮素积累特征、籽粒蔗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壤水分调控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糊化特性、面团揉混特性和面筋指数有显着的影响。与全生育期高水处理相比,中水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数,淀粉糊化曲线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以及揉混仪曲线的中线峰值时间等指标均显着升高。(2)干旱胁迫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程度因胁迫水平和发生时期的不同而差异明显。拔节之后,土壤水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随生育进程而增大。灌浆中后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会引起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显着降低;而抽穗以后,干旱胁迫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提高籽粒面筋指数的趋势,但没有达到显着水平;抽穗至花后10天期间,干旱胁迫能显着提高淀粉的低谷黏度,而在花后11天至成熟阶段,干旱胁迫则显着地提高了淀粉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以及揉混仪顶线峰值阻力、中线峰值阻力、中线峰后带宽和中线尾部带宽。(3)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在灌浆期的前、中、后3个阶段也存在一定差异。在灌浆前、中期,干旱胁迫会显着提高面筋指数,低水处理提高最明显;在灌浆中期,将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65%,可使面筋指数、主要面团流变学特性和淀粉糊化特性等参数较充分供水处理有显着提高,而产量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在灌浆后期,将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至田持的55%,对籽粒产量和品质均没有显着影响,这期间可以维持较低的土壤含水量以减少灌溉用水需求。(4)适度干旱胁迫会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速率,这是其改善籽粒品质的原因之一。全生育期不同生育阶段的干旱胁迫均会缩短籽粒氮素积累持续时间,提高积累速率,这种效应在抽穗至开花后10天期间表现的最为明显,之后会逐渐减弱。在抽穗至花开后10天这一时期,低水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降低,籽粒氮素积累速率升高;而在花后11天至成熟期间,不同处理之间的籽粒氮素积累速率、持续时间和总积累量差异都较小。由于干旱胁迫对籽粒灌浆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对氮素积累的抑制作用,使得籽粒氮素积累产生“浓缩效应”,从而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干旱胁迫会加速植株衰老,使得籽粒中蔗糖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但籽粒蔗糖含量降低不是粒重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籽粒氨基酸含量升高,则会促进籽粒蛋白质的积累。(5)上述研究结果指出,优质小麦生产必须充分考虑土壤水分管理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作用。在拔节期之前实施轻度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65%)的基础上,在灌浆后期施加中度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55%60%)能够较好地实现冬小麦生产高产、优质和节水的有机统一。

高耸[5](2020)在《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的品质现状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小麦加工品质有下降的趋势。小麦的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小麦贮藏蛋白的特性,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具有优异亚基和优异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拥有优良的品质特性。因此,研究不同小麦品种HMW-GS的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对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用了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北省、河南省和四川省共计528份商用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HMW-GS的遗传变异特性、组成特点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28份小麦品种共检测出15种亚基类型,其中Glu-A1位点3种(Null、1、2*),Glu-B1位点8种(7、7+8、7+9、6+8、14+15、13+16、17+18、7*+8),GluD1位点4种(2+12、4+12、5+10、2.2+12)。在河北省,Glu-1各位点以亚基Null、7+9和2+12为主,分别占57.92%、48.75%和66.25%;在四川省,Glu-1各位点以亚基Null、7+9和2+12为主,分别占55.86%、29.66%和55.17%;在河南省,Glu-1各位点以亚基1、7+9和5+10为主,分别占62.94%、55.24%和53.85%。2.528份小麦品种共检测出35种亚基组合类型。河北省共发现27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Null/7+9/2+12)最多,频率为27.50%,其次是组合(Null/7+8/2+12)和(1/7+9/2+12),频率分别为11.25%和10.42%;河南省共检测出18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1/7+9/5+10)和(1/7+9/2+12)频率较高,分别为20.98%和18.18%;四川省共检测出26种亚基组合,其中组合(Null/7+9/2+12)频率为13.29%,其余亚基组合类型频率均低于10%。3.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四川省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59;其次是河北省和河南省,分别为0.54和0.52。从3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来看,Glu-B1基因座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79(四川),0.65(河北)和0.58(河南)。4.基于Glu-1基因座的等位基因相似性聚类分析,528份小麦品种可分为明显两大类。第一大类包括18个亚基组合类型,这些组合品质得分为4~8分,河北、四川和河南省分别有67.09%、55.17%和46.15%品种聚于此类。第二大类包括17个亚基组合类型,该组合品质得分为8~10分,主要以河南省的品种为主,同时在该类中观察到高质量的5+10亚基。5.通过对其中180份材料的HMW-GS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Glu-1各位点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Glu-D1>Glu-B1>Glu-A1其中,Glu-A1位点亚基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1=2*>Null;Glu-B1位点亚基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13+16=7+8=7+9=17+18>14+15=6+8;Glu-D1位点亚基对沉淀值的效应大小为5+10>2+12。6.不同HMW-GS亚基组合的小麦品质差异结果表明:(1/7+8/5+10)和(1/7+9/5+10)组合均为较优的亚基组合,是小麦品质改良应关注的优质亚基组合类型。

杨清华[6](2020)在《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因其较强的抗性和较短的生育期而广泛种植于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是重要的制米作物,脱壳产品为黄米,其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功效,是人们提升生活水平和追求膳食平衡的多元化特色食物之一。糜子根据直链淀粉含量可分为粳性(高直链淀粉含量)和糯性(低直链淀粉含量)两种,因品质特性的不同,在种植区域和应用方向中有很大差别。糜子外观、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对其生产加工和商品特性具有显着影响。目前,糜子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抗逆性和作物栽培等方面,关于品质特性,尤其是蒸煮食味品质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与大宗作物相比,黄米品质研究起步较晚,这与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糜子的产业化发展。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主栽粳糯糜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对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糊化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消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粳糯糜子的综合品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籽粒形态、籽粒剖面微观结构、蒸煮特性指标、有序结构、热特性和糊化特性进行分析,探究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加工工艺差异;进一步分析粳糯糜子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探究粳糯糜子品质形成机理。为推进糜子开发利用,对粳糯糜子芽粉的营养特性、活性物质、理化特性、面团特性和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糜子功能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方向。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糜子核心种质资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粳糯糜子主栽品种在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育成糜子品种性状表现较为单一。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表型性状和品质性状变幅大为目标株型塑造及品质改良提供较大空间。各个性状间表现出了显着相关性,通过其相关性状可对部分性状进行快速有效的选择。粳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以黄色、红色和黑色为主;糯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为红色和白色为主。粳糯糜子品种花序色均以绿色为主,穗型均以侧穗为主。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在3304.3-4515.3 kg/hm2,平均为3987.9 kg/hm2,产量在3500.0-4500.0 kg/hm2的品种占86.4%。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在2750.7-3902.1 kg/hm2之间,平均为3144.6 kg/hm2,产量低于3500.0 kg/hm2的品种占94.4%。粳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糯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小。糯性糜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比糯性糜子高2.59%。此外,近年育成的糜子品种在生育期、株高、节数、千粒重、穗粒重、主穗长和产量等方面变幅较小,品种类型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对糜子品种多元化需求。(2)粳糯糜子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具有显着差异。糜子籽粒的物理特性(千粒重、粒长、粒宽、长宽比)在品种之间具有显着差异,但粳糯糜子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糯性糜子籽粒亮度(L*)显着高于粳性糜子,且粳糯糜子总色差值具有显着差异;粳性糜子籽粒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且含有较多的角质型胚乳,而糯性糜子透光性较差且含有较多的粉质型胚乳。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糜子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5%-88.4%),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粳糯糜子在脂肪酸和氨基酸得分图中均很好的分离,明显聚集为两类。(3)粳糯糜子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差异显着。粳性糜子在蒸煮中具有较低的米汤p H,较高的吸水率、体积膨胀比、米汤固形物、吸光值和碘蓝值。粳性糜子米汤中溶入了更多的营养物质,使米汤更加浓稠,因此,粳性糜子更适合做粥。糜子饭的质构特性显示,蒸煮后的粳性糜子硬度更大,更耐咀嚼;而蒸煮后的糯性糜子黏着性和内聚力更大。与粳性糜子相比,糯性糜子含有更多的分支状结构,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这可能也是粳糯糜子饭质构特性产生差异的原因。粳性糜子饭中的快速消化淀粉显着低于糯性糜子饭,其抗性淀粉含量显着高于糯性糜子饭,表明粳性糜子饭淀粉更难被消化。此外,糜子中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比较高(47.56%-55.80%),是提供能量的理想型食物。香气直接影响糜子食味品质。粳糯糜子粥中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物质,包含6种醇类、14种醛类、22种烷类、4种酮类、1种苯类、8种酸脂类、2种胺类、1种杂环类和1种烯烃类。粳糯糜子总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糯性糜子很好的聚为一类。此外,挥发性物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和脂肪酸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糯性糜子更容易被糊化(完全糊化时间:糯性糜子20min,粳性糜子25 min),但粳性糜子变形更大且一致性较差。粳糯糜子均由籽粒边缘部位开始,向中部和心部逐渐糊化。完全糊化后,糯性糜子籽粒微观结构呈分支状结构,而粳性糜子籽粒呈蜂窝状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逐渐增加。粳性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米汤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高于糯性糜子。粳糯糜子的长程和短程有序结构均随着蒸煮逐渐被破坏,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20°2θ处的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峰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典型的V型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糜子粉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点温度(Tc)显着增加,而热焓值(ΔH)却显着降低,最终,分别在蒸煮20 min和25min时,粳糯糜子热特性吸收峰完全消失。此外,糜子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在蒸煮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粳糯糜子淀粉表观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差异显着,这也可能是导致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偏振光下,粳糯糜子淀粉具有典型的“马耳他十字”,扫描电镜结果可知,粳糯糜子淀粉颗粒呈规则的多边形和球形,且在几种杂粮淀粉中,其颗粒尺寸较小。粳糯糜子的结晶度分别为37.6%和38.4%,高于其他几种杂粮的结晶度。糯性糜子淀粉回生值低,表现出比较好的稳定性。此外,糯性糜子淀粉稳定性好,可作为冷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增稠剂,粳性糜子淀粉具有适当的回生速率和膨胀度,适合制作凉皮、粉丝等产品。(6)发芽是提高面粉营养与功能价值的一种简便有效方式。发芽显着降低了面粉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增加了面粉中的粗纤维、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α-淀粉酶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含量。发芽增加了粳糯糜子粉的亮度(L*)、水溶性和膨胀度,降低了粳糯糜子的密度。在发芽过程中,部分淀粉被水解,转化为发芽所需要的能量,导致了粳糯糜子结晶结构部分被破坏,结晶度下降;To、Tp和Tc增加,ΔH降低;糊化黏度曲线的下降;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的降低。此外,发芽导致了粳糯糜子淀粉体外消化率的降低和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升高。在主成分分析中,粳糯糜子粉主要分布于成分2的负半轴,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面粉逐渐向成分1的负半轴移动。

丁丽,张志鹏,彭远松,赵晓芳,李嘉,陈国跃,蒲至恩,李伟,俞佳[7](2019)在《小麦籽粒品质性状与葡萄糖和乙醇产量的关系》文中指出为了解小麦籽粒品质性状与葡萄糖和乙醇产量间的关系,在3个环境下对9个小麦新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平均葡萄糖和乙醇产量分别为46. 01 kg/t和179. 19 L/t。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葡萄糖产量影响较大,而基因型间的差异对乙醇产量影响较大。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对葡萄糖直接效应最大,蛋白质次之,直接效应为负向的千粒重可通过直链淀粉具有较大的正向间接作用。沉降值、直链淀粉和吸水率对乙醇产量具有较大的正向直接效应,而负向直接效应较大的为延伸性、容重、硬度等。筛选到小麦新品系B4886和泸州点较适合葡萄糖和乙醇生产。该研究可为食品工业和发酵工业原粮小麦和专用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刘小飞,费良军,段爱旺,刘祖贵,孟兆江[8](2019)在《调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其关系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在大型启闭式防雨棚条件下,采用筒栽土培法,以专用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试验材料,就调亏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关系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旨在寻求适宜的水分调亏阶段(时期)和调节亏水度,为建立节水高产优质冬小麦RDI模式与指标提供技术参数。筒栽试验采用二因素(水分调亏阶段和调节亏水度)随机区组设计,冬小麦设置3个水分调亏阶段:返青—拔节(I)、拔节—抽穗(II)、抽穗—成熟(III);每个调亏阶段设置3个水分调亏程度:轻度调亏(L)、中度调亏(M)和重度调亏(S),土壤相对含水率(绝对含水率占田间最大持水率的百分数)分别为60%~65%,50%~55%,40%~45%。结果表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并非总是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生育阶段控水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小麦蛋白质含量仅与拔节—抽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在小麦拔节以前施加轻度(60%~65%)或中度(50%~55%)水分调亏,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氨基酸产量等不会显着降低,甚或略有增产,重度(40%~45%)调亏会导致显着减产;拔节-抽穗期,即使是轻度调亏也会导致显着减产;灌浆期轻度调亏不会导致籽粒和蛋白质产量显着减少,而氨基酸产量略有增加,并且节水效果显着。小麦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并非总是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减弱或改变这种关系;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在不同阶段RDI条件下存在显着差异性。据此认为,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并非不可协调,初步证实了RDI提高小麦籽粒品质效应的真实存在和在小麦生产中"以水调质"的可行性。

郝浩楠[9](2019)在《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认为小麦是世界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之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质遗传改良已成为小麦育种家越来越重视的育种目标。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成分,其含量、类型和组成特点决定着小麦的加工品质。本实验以294份中国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和5份华中农业大学自育成小麦品种,种植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实验田。利用SDS-PAGE方法鉴定了299份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利用NIRS DS2500近红外分析仪测定了294份中国核心种质材料的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弱化度、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淀值8个品质指标。系统分析了供试材料的HMW-GS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对HMW-GS组成特点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进行显着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MW-GS亚基类型:299份小麦供试材料共出现17种HMW-GS亚基类型,在Glu-A1位点出现3种,分别是1(31.10%)、2*(3.68%)、Null(65.22%);在Glu-B1位点出现9种,分别是7(5.69%)、7+8(63.88%)、7+9(20.07%)、6+8(2.34%)、20(2.34%)、13+16(2.01%)、14+15(2.68%)、17+18(0.33%)、22(0.67%);在Glu-D1位点出现5种,分别是2+12(58.19%)、4+12(1.00%)、5+10(11.04%)、2+10(13.04%)、5+12(16.72%)。299份供试材料组成的群体的4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是:多态位点百分率(P)=1.0000,等位基因平均数(A)=5.6667,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有效数(Ae)=2.2133,遗传多样性指数(H)=0.5423。表明该群体Glu-1位点的遗产多样性高,HMW-GS的变异类型丰富。2.亚基组合类型:299份小麦供试材料中共有49种HMW-GS亚基组合类型其中N/7+8/2+12组合的频率最高,为37.46%。其次分别是1/7+8/5+12(6.02%)、1/7+8/2+12(5.69%)、N/7+8/2+10(5.69%)、N/7+9/2+12(4.35%)和1/7+9/2+12(4.01%)亚基组合类型。其他亚基组合类型出现的频率比较低,频率在0.34%2.68%之间。3.HMW-GS等位基因组合的聚类分析结果:在相似系数为0.73处可以将49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聚为六类,第一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f/Glu-D1a、Glu-A1a/Glu-B1f/Glu-D1h、Glu-A1c/Glu-B1f/Glu-D1a、Glu-A1c/Glu-B1f/Glu-D1e,该类小麦品种数共6个;第二类仅含有1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Glu-A1c/Glu-B1i/Glu-D1a,该类小麦品种数1个;第三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d/Glu-D1a、Glu-A1c/Glu-B1d/Glu-D1a、Glu-A1c/Glu-B1d/Glu-D1e、Glu-A1c/Glu-B1d/Glu-D1d,该类小麦品种数共7个;第四类含有20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该类小麦品种数共214个;第五类含有16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该类小麦品种数66个;第六类含有4种HMW-GS等位基因组合,分别是Glu-A1a/Glu-B1h/Glu-D1e、Glu-A1a/Glu-B1h/Glu-D1a、Glu-A1a/Glu-B1h/Glu-D1h、Glu-A1b/Glu-B1h/Glu-D1h,该类小麦品种数共5个。4.供试材料的品质性状特点:对294份中国核心种质小麦供试材料的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弱化度、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其中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14%的品种数为40个,占比为13.61%,小于13%的品种数为193个,占比为65.64%;湿面筋含量大于等于32%的品种数为30个,占比为10.20%,小于28%的品种数为148个,占比为50.34%;Zeleny沉淀值大于等于45ml的品种数为28个,占比为9.52%,小于30ml的品种数为85个,占比为28.91%;容重大于等于770g/l的品种数为290个,占比为98.64%。同时对这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8个品质性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亚基类型及亚基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供试材料的HMW-GS主要亚基类型与品质性状有一定的关系,Glu-1位点同一位点不同亚基变异类型的品质性状存在一定变异,且不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亦存在差异,14+15、7+9和5+10亚基对面包小麦品质性状的正向效应较高;不同的HWM-GS组合对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0.05),1/7+9/2+12和N/7+9/5+10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高,N/7/2+12亚基组合的小麦品种,其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容重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低。

钟晓英[10](2018)在《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及其杂交高代的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分析》文中指出野生二粒小麦含有高蛋白质含量基因资源,尤其是贮藏蛋白,能有效丰富普通小麦品质遗传背景并提高其加工品质,在麦类作物优质育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野生二粒小麦居群与普通小麦,以及野生二粒小麦D1和D97分别与高产弱筋普通小麦品种川农16(CN16)杂交高代(≥F8)的渐渗系,及其进一步与普通小麦杂交的衍生系,进行小麦蛋白各组分提取与含量测定、加工品质参数测定,成品品质评价,并对蛋白各组分含量与成品品质参数间(面包烘烤品质、面条蒸煮品质)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7份野生二粒小麦与5份普通小麦的籽粒蛋白含量及其各组分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野生二粒小麦的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值分别为7.29%、2.52%、7.33%、5.45%,籽粒粗蛋白含量均值22.89%。野生二粒小麦的籽粒贮藏蛋白、贮藏蛋白/粗蛋白、醇谷比均值分别为12.79%、56.34%、135.61%。野生二粒小麦之间的籽粒蛋白各组分和籽粒粗蛋白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普通小麦。据此推测,野生二粒小麦对于改良普通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成等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性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籽粒中粗蛋白及其各蛋白组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能有效提高普通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及其各蛋白组分含量等相关品质性状。其中,28份D1的渐渗系的籽粒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粗蛋白质含量、贮藏蛋白、醇谷比及贮藏蛋白/粗蛋白性状均极显着优于其母本CN16。33份D97的渐渗系籽粒粗蛋白、清蛋白含量、醇谷比极显着高于CN16。7份D1的衍生系籽粒的谷蛋白含量、贮藏蛋白及籽粒粗蛋白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回交亲本普通小麦品种川育18(CY18),醇谷比显着高于CY18。4份D97的衍生系籽粒谷蛋白显着高于CY18,醇谷比、粗蛋白含量显着低于CY18。D1的衍生系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谷比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云B58863(YB58863),谷蛋白及籽粒粗蛋白含量极显着低于YB58863。D97的衍生系籽粒球蛋白显着高于YB58863、粗蛋白含量极显着低于YB58863。3.面粉中粗蛋白和各蛋白组分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D1、D97分别与普通小麦CN16杂交产生的渐渗系及其衍生系后代中,面粉的粗蛋白含量及其各蛋白组分含量均与其杂交的普通小麦亲本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其中,渐渗系后代中,28份D1的后代面粉清蛋白含量均值3.30%,33份D97的后代面粉谷蛋白含量均值5.17%,均与母本CN16表现出显着差异。D1、D97的后代面粉醇溶蛋白含量分别为2.76%和2.60%,面粉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0.38%和10.31%,均极显着高于CN16。D1、D97的后代可溶性谷蛋白含量分别为1.41%和1.48%,不溶性谷蛋白含量为2.66%和2.67%。其中,D1、D97的后代不溶性谷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CN16。D1、D97的后代醇谷比分别为52.03%和51.70%,贮藏蛋白/粗蛋白为79.19%和78.52%。其中,D1、D97的后代面粉贮藏蛋白/粗蛋白均与CN16间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衍生系后代中,7份D1的衍生系面粉中的球蛋白、醇溶蛋白、面粉粗蛋白含量、醇谷比、贮藏蛋白含量、贮藏蛋白/粗蛋白含量这些性状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CY18。4份D97的衍生系面粉中的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醇谷比、贮藏蛋白含量、贮藏蛋白/粗蛋白含量性状均显着高于CY18。D1的衍生系面粉的球蛋白、粗蛋白含量、贮藏蛋白/粗蛋白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YB58863。4.对主要加工品质参数分析发现,野生二粒小麦优异的加工品质特性能够有效地增强普通小麦的面筋特性。综合分析供试的含渐渗系和衍生系在内共51份杂交后代各指标参数,分别有1.96%(1份)、15.69%(8份)、82.35%(42份)株系达到优质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标准。其中,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中强筋小麦水平的株系为BAd7-209。衍生系后代中B10-57-F7-3的稳定时间接近中强筋水平,湿面筋含量达到强筋水平。5.通过面条和面包成品加工品质评价发现,野生二粒小麦能明显改善普通小麦的面粉的蒸煮(面条)品质和烘烤(面包)品质特性。杂种后代材料中,一些株系的面条整体表现好。如渐渗系1-5、39-4、162-6等和衍生系SM1679制作出的面条白色或奶黄色,亮度好,表面结构细密,断条少。蒸煮后其适口性好,有咬劲儿,爽口,不粘牙,具有清香食味。这些性状均明显优于亲本CN16及对照品种蜀麦969(SM969)。同时,面包感官品质评价结果显示,部分杂种后代株系材料加工出的面包整体表现较好。如渐渗系17-4、48-3、134-3、178-5、107-1等和衍生系B10-57-F7-3,制作出的面包体积较大,表皮色泽正常光滑、颈长冠明显,面包芯细腻平滑,海绵状,富有弹性,带有丝样光泽。这些性状均明显优于亲本CN16、云B58863(YB58863)及对照品种SM969。对面粉蛋白各组分与食品加工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面粉的最终加工品质受小麦粗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成和蛋白质质量等多个品质性状参数的综合调控。面条的最佳蒸煮时间与不溶性谷蛋白含量、面条色泽与球蛋白含量、适口度与贮藏蛋白含量均表现出显着正相关性。而面条适口度、韧性、光滑性与醇谷比呈现出显着负相关性。面包体积、面包芯质地、纹理结构均与面粉中清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面包外观、面包芯色泽、面包芯质地、纹理结构均与谷蛋白含量之间表现正相关性,达显着水平。面包体积、面包外观、面包芯色泽均与不可溶性谷蛋白含量也呈现显着正相关性。6.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的61份渐渗系中,有3份(4.92%)株系矮于亲本CN16(79.02 cm)。15份(24.59%)株系(10份D1渐渗系和5份D97渐渗系)高于CN16的有效穗数(10.80个)。43份(70.49%)渐渗系的小穗数高于CN16(18.60个)。56份(91.80%)渐渗系千粒重达45 g以上,其中D1和D97的渐渗系各有26份和30份(42.62%和49.18%)。9份衍生系中,各有4份和2份为半矮秆(80-90 cm)和矮秆(≤80 cm)。6份D1的衍生系和3份D97的衍生系小穗数分别接近亲本CY18(20.33个)和低于YB58863(23.40个)。来自D1的衍生系中B10-111-F7-1的千粒重(51.70 g)最高。这些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D1和D97与普通小麦的杂种后代的农艺产量性状已经处于普通小麦品种的水平,这不仅确保了上述蛋白质含量及其各蛋白组分含量的分析结果无籽粒浓度效应的干扰,而且进一步证实了利用野生二粒小麦能有效达到对普通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性状协同改良的目的。

二、小麦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农艺性状测定
    1.3 品质性状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种质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及相关分析
        2.1.1 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结果
        2.1.2 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2.1.3 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2.2 小麦种质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
    2.3 基于隶属函数值的小麦种质资源评价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2)小麦粒形、品质和农艺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粒形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1.1 小麦粒长研究进展
        1.1.2 小麦粒宽研究进展
        1.1.3 小麦粒重研究进展
    1.2 小麦品质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3 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关系
        1.3.1 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1.3.2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1.3.3 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概述
        1.4.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农艺性状研究方面的应用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品质性状研究方面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2 分析测定项目
        2.2.1 株高和旗叶宽
        2.2.2 粒长、粒宽、籽粒长宽比和千粒重
        2.2.3 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
        2.2.4 籽粒金属含量
    2.3 数据分析
    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5 关联位点的优势等位效应分析
    2.6 候选基因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自然群体粒形和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3.1.1 籽粒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表型变异
        3.1.2 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表型变异
        3.1.3 籽粒金属含量的表型变异
    3.2 小麦群体株高和旗叶宽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籽粒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1 籽粒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3.2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4 小麦自然群体籽粒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1 小麦籽粒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2 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3 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5 小麦自然群体株高和旗叶宽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6 优势等位效应分析
    3.7 籽粒和品质相关性状关键基因发掘
4 讨论
    4.1 小麦自然群体的表型变异
    4.2 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4.3 GWAS鉴定到的位点比较
    4.4 小麦中调控籽粒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基因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黄淮旱地冬小麦表观性状演变及相关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育参试品系主要表观性状及其变化趋势
    2.2 新育参试品系性状简单相关性分析
        2.2.1 产量及其构成与抗逆广适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关系
        2.2.2 抗逆稳产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关系
        2.2.3 品质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关系
    2.3 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应用
        2.3.1 典型相关系数及显着性测验
        2.3.2 典型性状因子变量的相关性及分析
        2.3.3 典型相关性状在育种选择与评价应用中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类型品系性状演变趋势
    3.2 不同类型品系性状的简单相关关系
    3.3 不同类型品系典型相关性状因子变量规律
    3.4 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在提升性状指标值中的作用

(4)土壤水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小麦籽粒品质的定义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1.2.1 小麦籽粒品质的分类
        1.2.2 主要面食对小麦加工品质的要求
        1.2.3 面团流变学特性是加工品质的重要组成
        1.2.4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1.2.5 影响小麦籽粒品质的主要因素
    1.3 土壤水分调控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3.1 非控制干旱胁迫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3.2 土壤水分的控制方法
        1.3.3 不考虑湿润层深度的控制胁迫对品质的影响
        1.3.4 考虑湿润层深度的控制胁迫对品质的影响
    1.4 土壤水分调控影响籽粒品质的分子基础和生理机制
        1.4.1 小麦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
        1.4.2 土壤水分调控对蛋白质合成与积累的影响
        1.4.3 籽粒蛋白质不同组分的积累与聚合规律
        1.4.4 土壤水分调控对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其聚合特性的影响
        1.4.5 淀粉糊化特性变异的生化基础
    1.5 本研究的切入点
    1.6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品种与生长环境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品种和田间试验
        2.1.2 品质分析
        2.1.3 统计分析
    2.2 试验结果分析
        2.2.1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来源
        2.2.2 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2.2.3 品种间品质性状的差异
    2.3 讨论
        2.3.1 易受环境影响的品质性状
        2.3.2 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典型参数的选择
        2.3.3 优质品种的选择
    2.4 结论
第三章 土壤水分调控的阶段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实施
        3.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不同水分处理的蒸腾蒸发量
        3.2.2 不同水分处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水分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
        3.2.4 水分敏感指数
        3.2.5 不同水分处理对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3.2.6 不同水分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7 不同水分处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8 不同水分处理对面筋指数的影响
        3.2.9 不同水分处理对揉混仪参数的影响
        3.2.10 不同水分处理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2.11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3.2.12 面团流变学特性、蛋白质含量与产量、耗水量的关系
        3.2.13 不同水分处理的籽粒灌浆特征
        3.2.14 不同水分处理的籽粒N积累特征
        3.2.15 不同水分处理对籽粒蔗糖含量的影响
        3.2.16 不同水分处理对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全生育期土壤水分调控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3.3.2 单一阶段土壤水分调控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3.3.3 土壤水分调控影响籽粒品质的生理机制
        3.3.4 小麦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关系
        3.3.5 土壤水分调控的适宜水平
    3.4 结论
第四章 花后土壤水分调控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实施与观测项目
        4.1.3 统计分析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花后土壤水分调控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4.2.2 花后土壤水分调控对千粒重的影响
        4.2.3 花后土壤水分调控对生物量与收获指数的影响
        4.2.4 花后土壤水分调控对面筋指数的影响
        4.2.5 花后土壤水分调控对揉混仪参数的影响
        4.2.6 花后土壤水分调控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2.7 花后土壤水分调控对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籽粒储藏蛋白
    1.2 小麦高分子麦谷蛋白遗传变异及分子基础
        1.2.1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编码位点
        1.2.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变异类型
        1.2.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基因结构
        1.2.4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子结构
    1.3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地理分布
    1.4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品质评分
    1.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品质的关系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种质资源HMW-GS的遗传变异
        3.1.1 HMW-GS等位变异分析
        3.1.2 HMW-GS组成分析
        3.1.3 HMW-GS组合的品质评分及聚类分析
        3.1.4 HMW-GS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小麦HMW-GS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3.2.1 小麦部分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2 HMW-GS不同位点与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3.2.3 HMW-GS对品质性状效应分析
        3.2.4 HMW-GS组合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4 讨论
    4.1 小麦HMW-GS等位变异及其分布
    4.2 小麦HMW-GS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6)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糜子产业发展现状
        1.1.1 糜子起源与分类
        1.1.2 糜子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
    1.2 糜子综合品质特性
        1.2.1 外观品质
        1.2.2 营养品质
        1.2.3 加工品质
        1.2.4 常见糜子食品及产品
    1.3 谷物品质研究进展
    1.4 淀粉结构及特性
        1.4.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结构
        1.4.2 糜子淀粉研究进展
    1.5 谷物中淀粉与品质关系研究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糜子主栽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3 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及评价
        2.2.2 糜子主栽品种综合评价
    2.3 讨论
        2.3.1 糜子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2.3.2 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2.3.3 糜子育种改良前景展望
    2.4 小结
第三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籽粒外观品质
        3.2.2 营养品质
        3.2.3 糊化特性
        3.2.4 蒸煮品质
        3.2.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特性
        3.2.6 食味品质研究
    3.3 讨论
        3.3.1 糜子籽粒外观品质
        3.3.2 糜子的营养品质
        3.3.3 糜子的糊化特性
        3.3.4 蒸煮食味品质
        3.3.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率
        3.3.6 糜子的挥发性物质
    3.4 小结
第四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形态变化
        4.2.2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蒸煮特性的变化
        4.2.3 化学组分
        4.2.4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及糜子粉的显微结构观察
        4.2.5 结晶结构和有序结构
        4.2.6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热特性
        4.2.7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糊化特性
    4.3 讨论
        4.3.1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形态及剖面结构的变化
        4.3.2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
        4.3.3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热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化学组分分析
        5.2.2 淀粉颗粒的形态特征
        5.2.3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5.2.4 淀粉的分支度及分子量分析
        5.2.5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
        5.2.6 X-射线衍射分析
        5.2.7 淀粉糊理化特性
        5.2.8 淀粉糊化特性
        5.2.9 淀粉热焓特性
        5.2.10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淀粉的组成与结构
        5.3.2 淀粉颗粒形态分析
        5.3.3 糜子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与谷物品质相关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营养品质
        6.2.2 α-淀粉酶和生物活性成分
        6.2.3 理化特性
        6.2.4 结晶结构
        6.2.5 热特性
        6.2.6 糊化特性
        6.2.7 流变学特性
        6.2.8 消化特性
        6.2.9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主栽糜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7.1.2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7.1.3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7.1.4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7.1.5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小麦籽粒品质性状与葡萄糖和乙醇产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小麦籽粒原粮品质测定方法
        1.3.2 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
        1.3.3 小麦籽粒葡萄糖的测定方法
        1.3.4 小麦籽粒乙醇的测定方法
        1.3.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籽粒原料品质性状的分析
    2.2 小麦籽粒葡萄糖产量分析
    2.3 小麦籽粒乙醇产量分析
    2.4 品种(系)性状间相关分析
    2.5 籽粒葡萄糖和乙醇产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6 籽粒葡萄糖和乙醇产量的通径分析
3 讨论

(8)调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其关系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取样时间及方法
    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1.6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亏灌溉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和降落值的影响
    2.2 RDI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氨基酸和赖氨酸产量的影响
    2.3 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与不同阶段土壤水分的关系
    2.4 RDI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
3 讨 论
4 结 论

(9)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组成和分类
    1.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研究进展
        1.2.1 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定位和组成
        1.2.2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命名
        1.2.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的克隆和结构
        1.2.4 普通小麦HMW-GS的分子结构
        1.2.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变异
        1.2.6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鉴定方法
        1.2.7 普通小麦的HMW-GS多样性研究进展
        1.2.8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在小麦品质改良育种中的应用
    1.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关系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麦籽粒蛋白质提取
        2.2.2 SDS-PAGE电泳方法
        2.2.3 小麦品质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成
    3.2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组合类型
    3.3 299份小麦品种(系)的HMW-GS等位基因组合的聚类分析
    3.4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特点及相关分析
        3.4.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特点
        3.4.2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HMW-GS亚基类型及亚基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3.5.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HMW-GS的亚基变异类型的部分品质性状
        3.5.2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不同HMW-GS亚基类型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3.5.3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小麦不同HMW-GS组合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关系
4 讨论
    4.1 中国部分核心种质资源小麦HMW-GS组成特点及其遗传多样性
    4.2 小麦HMW-GS特点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及其杂交高代的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品质
        1.1.1 小麦加工品质的定义及内涵
        1.1.2 小麦品质分类
        1.1.3 小麦加工品质的评价指标
    1.2 小麦蛋白质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1.2.1 小麦蛋白质含量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1.2.2 小麦蛋白各组分含量及其比例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1.3 野生二粒小麦高蛋白特性
    1.4 立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田间实验设计及农艺性状调查
        2.2.2 品质指标测定
        2.2.3 成品制作与评价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籽粒中蛋白各组分含量分析
        3.1.1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籽粒蛋白各组分含量情况
        3.1.2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籽粒蛋白各组分含量情况
        3.1.3 籽粒蛋白各组分间的关系
    3.2 面粉中蛋白各组分含量分析
        3.2.1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面粉蛋白各组分含量情况
        3.2.2 面粉蛋白各组分间的关系
    3.3 主要加工品质参数分析
        3.3.1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流变学参数
        3.3.2 流变学参数间的关系
        3.3.3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主要品质性状表现
    3.4 主要品质性状分级
        3.4.1 籽粒粗蛋白含量
        3.4.2 湿面筋含量
        3.4.3 沉降值
        3.4.4 吸水率
        3.4.5 稳定时间
    3.5 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5.1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主要品质性状间的关系
        3.5.2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面粉蛋白各组分与主要品质性状的关系
    3.6 面条品质
        3.6.1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面条加工品质
        3.6.2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面条蒸煮品质
        3.6.3 面条品质评价指标与主要品质性状的关系
        3.6.4 面条品质评价指标与面粉蛋白各组分间的关系
    3.7 面包烘烤品质
        3.7.1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面包烘烤品质
        3.7.2 面包烘烤品质评价指标与主要品质性状间的关系
        3.7.3 面包烘烤品质评价指标与面粉蛋白各组分间的关系
    3.8 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3.8.1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农艺性状表现
        3.8.2 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表现
4 讨论
    4.1 野生二粒小麦高蛋白含量及其蛋白组分特性对普通小麦籽粒蛋白质特性和加工品质特性的遗传改良价值
    4.2 融合野生二粒小麦蛋白遗传物质的普通小麦加工品质特异性
    4.3 野生二粒小麦优异蛋白特性对普通小麦面条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的改良效应
    4.4 野生二粒小麦优异蛋白特性对普通小麦面包烘烤品质的改良效应
    4.5 野生二粒小麦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协同改良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资助来源

四、小麦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许娜丽,王新华,马冬花,杨杰,李清峰,刘凤楼,刘彩霞,刘根红,张晓岗,王掌军.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 [2]小麦粒形、品质和农艺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陈华斌. 浙江大学, 2021(01)
  • [3]黄淮旱地冬小麦表观性状演变及相关性比较分析[J]. 杨子光,孟丽梅,孙军伟,张珂. 农学学报, 2020(09)
  • [4]土壤水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D]. 盛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小麦品种HMW-GS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D]. 高耸.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D]. 杨清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小麦籽粒品质性状与葡萄糖和乙醇产量的关系[J]. 丁丽,张志鹏,彭远松,赵晓芳,李嘉,陈国跃,蒲至恩,李伟,俞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3)
  • [8]调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其关系的调控效应[J]. 刘小飞,费良军,段爱旺,刘祖贵,孟兆江.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3)
  • [9]中国部分普通小麦核心种质HMW-GS的特点及其与若干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 郝浩楠.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10]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及其杂交高代的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分析[D]. 钟晓英.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小麦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