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立志成才──读《曾国藩家书》

教孩子立志成才──读《曾国藩家书》

一、教子有成在立志──读《曾国藩家书》(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东[1](2021)在《《庭训格言》研究》文中指出古代帝王倡导以儒家礼教教育皇子、教化万民,重视家训文化的建设,为其培养统治人才、治国理政打下坚实基础。《庭训格言》是一部记载康熙帝教子训词的家训,共计246则,涵括了治学、处世、为政和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代表着古代帝王家训发展的顶峰。目前学界对《庭训格言》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康熙帝家教思想形成的因素,首先是历代帝王重视皇室教育的文化传统,其次是清初以儒治国统治政策的转变,其三是康熙帝启蒙教育和经筵日讲学习的个人因素。这些因素使其尤为注重儒家礼教对皇子的影响。康熙帝崩逝后,后继之君雍正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伦理教化,与诸兄弟追述康熙帝晚年训词,并编纂成书,命名为《庭训格言》。较之历代帝王家训,康熙帝家教思想及《庭训格言》的编纂成书,具有特殊的形成因素和政治动因。《庭训格言》凝聚着康熙帝的家教智慧。首先,思想内容丰富全面。治学方面,康熙帝既重视传统的读书明理,又强调技艺学习和生活常识的掌握;处世方面,康熙帝要求子孙积善修德,做到心存善念、践行孝道、诚信主敬、慎独节制、以义为利、崇俭勤劳,循序渐进地由凡至圣;为政方面,康熙帝强调要施以仁政、重视民生、勤政爱民,同时严于律己、善察自省、严管下人;养生方面,康熙帝重视内外兼修,保持好的心态,顺其自然且谨慎对待饮食、医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康熙帝家教思想以儒家礼教为本,并融合了佛道思想和满族传统礼俗,同时重视实用性和科学性,整体上呈现出综合全面、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色。其次,在教子方式上,《庭训格言》也有别于历代帝王家训,强调早教严教,并以自身经历来教育皇子。其语言通俗易懂,更有利于帝王家教向仕宦家族和社会大众渗透。《庭训格言》对清中期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后代帝王治家治国思想的承袭完善,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清代家训文化的繁荣发展,表现出帝王家教在贵族内部、仕宦家教和社会教化三个层面,由上至下地渗透与互动,在家训文化史、清代社会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江婷[2](2021)在《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吴汝纶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期。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走上救亡与启蒙、变革与革命的道路。处于清末时期的吴汝纶,让教育成为武器,通过学术的力量实现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这一迫切心情,凸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改变国民素质,以求达到兴国强国的目的。吴汝纶的一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是晚清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探路者”、“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制度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吴汝纶的德育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汝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普国人而尽教之”“智开然后知德教”的目的以及培养出以“爱国心为主者”的现代人才,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所提出的“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智开然后知德教”、“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无体育则弱”等思想主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也产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梳理、专题研究其德育思想的着作、论文较为欠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尝试选取吴汝纶德育思想这一视角,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实践养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吴汝纶先生的生平及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深入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既受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也是吴汝纶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现代理论的产物,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萌发、形成、发展和成熟四阶段。其次,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归纳来看,吴汝纶的德育思想主要有“男儿当志在四方”、“德行第一”与“学为立身”相结合的德育目的,以“开民之愚而使之智”、“智开然后知德教”的大德育观,“普国人而尽教之”、“勉成国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为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培养现代人才的有益尝试等视角高度评价吴汝纶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呈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成才与成人的兼顾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在全面论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在目标上、内容上、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并分析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王冬妮[3](2021)在《明清家训的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训是一个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治家从业的教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观,它以家范、家规、家诫、家书等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形成已久,周初的王室家训开创了家训的先河,秦汉时期家训数量较之前代有所增多,名家名训的教育对象已然扩大,影响范围愈来愈广,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魏晋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展推向了高潮,隋唐家训异彩纷呈,中国古代家训文化至宋元时期已经发展成一定规模,明清两代在前代的积累和指引下再攀高峰,中国传统家训终迎来了其鼎盛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洗礼与冲刷,传统家训之珍贵日益显现,不论是对个人修养的塑造还是对社会价值观的确立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清两代是中国家训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颇具特色与影响力的经典家训着作,如明清帝王家训《圣学心法》、《寄从子希哲》、《圣谕广训》;学者家训《许云邨贻谋》、《庞氏家训》、《朱子家训》、《聪训斋语》,等等。明清家训着作中充盈着丰富的教育观,蕴含着修身养性、齐家有道、出仕为官的教育目的观;在教育功能观方面,既体现了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也展示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涵盖了道德教育、治家教育、读书教育等教育内容观;点明了蒙以养正、因材施教、严慈相济、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观。明清家训教育观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有其固有的特色与优缺点,在深入挖掘明清家训教育观时,我们应带着辩证的眼光,取精去粗,去伪存真,为当代社会教育观的革新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与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明清家训的一手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从教育史的角度对明清家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观。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在引言中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明晰相关概念界定,回顾梳理学界关于家训的研究。第二部分详细地论述明代家训和清代家训的发展演进,明代初期帝训的引领,明代中后期家训的昌盛,清代初期家训的繁荣,清代中后期家训的转型,并论述相应时期家训的主要内容。此部分对明清两代家训的梳理,为下文更好地提取其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做基础。第三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本部分着重论述明清家训中的教育观,共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从内外兼修的教育目的观、发展为主的教育功能观、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观、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观进行深入探析,以厘清明清家训中所蕴含的教育观。第四部分探析明清家训教育观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基本特点主要有志德兼修、安身立业;内容平实、情感真挚;以身作则、方法多样。影响因素包括前代家训的积累、文化教育的传统、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废除、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第五部分对明清家训所蕴含的教育观进行评价,古为今用,进一步探究其对当代教育观的启示。

王芳[4](2020)在《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曾国藩是清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他通过大量日记、书信和诗文以自己的治学心得来教育兄弟和后辈,且很多篇幅专门向兄弟、子女们介绍读书写作的技巧和经验。他既高度关注看读写作的全方位培养,体现教育功能和方法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还重视从某些领域突破前人的见解,从如今来看仍显现出极为重要的活力。里面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本论文将结合《曾国藩家书》和有关着作,系统性地整理和解读曾国藩的教育思想,论证这一思想的合理性和指导意义。在绪论部分,着重将本文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进行介绍,从当今语文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总结研究方法和思路。整个文章分成三大章节来阐述。第一章,讲解曾国藩教育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与理论根源,为曾国藩形成的教育体系和造就的教育功能寻求历史根据。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对前人教育理念的继承与突破上,形成的更具价值的教育思想。第二章,着重从整体上归纳和总结《曾国藩家书》等有关原始材料和诸多研究者对曾国藩思想所做的评价、论述,进而提炼出以内圣外王为追求的教育目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以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为教育方式的内涵。第三章,以现代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现代语文教学常见的各类问题进行反思,从语文教育教研者的视角就当前教学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论述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崔博元[5](2020)在《中国古代家训中的读书治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家训是反映古中国教育经验的文化瑰宝。其中所包含的读书治学思想既是古代治学论的思想投影,也是古代“人本精神”的副本。由于家训本身并非是专门论述“读书治学思想”的体裁,受此限制,家训中有关处世、治家、睦亲的内容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也因此决定了家训中的读书治学观更侧重于从“成人”的角度来体现,而非“成学”的角度。论文将古代家训中的读书治学论分为五个大方面:其一,“目的之论”,点明读书治学的根本逻辑指向,分别从“长德”、“致用”、“养心”、“立世”四个方面论述。其二,“正心之论”,指出推动治学活动前行的内在力量,分别从“志”、“敬”、“勤”、“静”四个角度阐释。其三,“时空之论”,说明读书治学的宏观策略,分别从“环境论”、“时间论”两个维度解释。其四,“范围之论”,给出读书治学的中观策略,分别从“选择论”、“博约论”两个层次说明。其五,“技法之论”,引出读书治学的微观策略,从“思辨”、“记忆”两个关键点进行阐发。

景伟超[6](2019)在《《曾文正公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中国历来重视传统家训。《曾文正公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入发掘其家庭教育思想,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加以利用,这对于做好当今家庭教育工作,促进我国良好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论文分析了《曾文正公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产生的思想来源,比较全面的归纳总结了《曾文正公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探讨了《曾文正公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对加强和改进当今家庭教育建设的当代价值。曾国藩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和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社会历史背景、丰富的个人经历与感悟以及深厚的文化思想来源。集中表现在颓废不振的晚清政局、落后的自然经济以及西学东渐思潮为它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思想来源又为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曾国藩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是极为丰富的,它既涉及到培养目标的正确引导,也涉及到为人处世、读书治学和修身养气的丰富教育内容,此外,它还包含了有关如何有效实施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受到了后世家庭的重视和关注,其家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优秀思想都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精华,为当今社会家长们所关心的家庭教育问题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学习。

张妍[7](2019)在《明清家训的现代家庭教育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家庭的教子、处世等教育思想。传统家训以血缘为纽带,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社会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家训的内容不断丰富,它是古人治家经验、处世哲学、人生智慧的高度总结,是教子方法的荟萃。明清家训作为传统家训在鼎盛时期的产物,挖掘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汲取有益的家庭教育经验,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此外,对提高公民道德水平、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谐社会的建成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基于此,本论文从以下六方面开展研究。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家训、家庭教育、教育价值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介绍明清家训的发展历史。论述明清家训的发展基础;介绍明清家训的发展背景及发展历程。第二章,对明清家训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从修身、齐家、处世三方面深度解读明清家训。第三章,对明清家训的功能及特点进行概括、总结。第四章,以科举世家诸城刘氏为例,介绍科举世家诸城刘氏的发展历史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剖析诸城刘氏的家训,并进行相关总结。第五章,介绍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社会环境、现代人的心理等角度阐释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的困惑。并挖掘明清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如蒙养于正、及时早教的家庭启蒙教育;以德为本、修身养性的道德养成教育,合理理财、勤俭持家的治家理财教育;尊老爱幼、和睦亲邻的情感追求教育;自立自强、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教育,以促进家训的传承、家风的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文章虽然以历史为线索进行研究,从明清时期家训展开论述,但是本论文并不仅仅局限历史本身,希冀将历史经验应用到当下。明清家训在教育子孙上运用伦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有些在现代仍有其价值,挖掘明清家训的精粹,对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平,重塑现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金明[8](2019)在《曾国藩家教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教文化,历代传承,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家书以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着大量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出了家书文化的精髓,并将这种文化推向了全新的高度,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家教思想在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家书行文严谨,形式自由,随性自如,在日常的事务中蕴含了大量的真知灼识,充分反映了其处理家庭事务、修养道德品行、关注读书学习等家教思想,以及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本论文主要对曾国藩家书中的伦理思想精髓进行提炼,并加以整理归纳和深度剖析,以对当代家庭教育进行一些指导和借鉴。正文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曾国藩家教思想形成的基础,这是其家教思想的源头,包括了曾国藩家教思想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曾国藩丰富的人生经历、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曾氏家风对曾国藩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提炼了主要的家教思想,包括持家思想、修身思想以及养学思想,这一部分对曾国藩的家教思想进行了全面详致的梳理,进而展现了曾国藩完整的思想体系。第三部分具体阐述曾国藩家教思想在家庭、道德、学习、为子女树立榜样以及鼓励子女个性发展五个方面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希望能够解决当代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因此,通过对曾国藩生平和家书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挖掘出大量有价值的家教思想,这些思想内容无疑将对当代家庭开展思想教育、维系家庭邻里和睦、实现自我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和指导。

姚婉[9](2019)在《清代尊老养老文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尊老养老,顾名思义,“尊老”即尊敬老人,“养老”即奉养、赡养老人。“尊老养老”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词语。我国历代非常重视尊老养老,清代尊老养老之风更甚。此观念无疑是建立在清代以前的各朝代观念基础之上的。清代有着自己的时代特征,在清代的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其养老思想和制度也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清代确立了“以孝治天下”的思想政治纲领,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尊老养老措施。清代作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端,更是诏令文书最完备的时期、律例文书的总结时期、家训文书的鼎盛时期。而不管是帝王发布的诏令文书,治理国家的律例文书,小农经济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家训文书,亦或是学约类文书,其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尊老养老内容。本文主要以清代作为时代背景,以《清史稿》《大清会典》等文献中搜集到的文书为主体,以家庭为主要单位作为特色,挖掘出清代统治者通过官方倡导、学校引导、家庭熏陶等方式来褒孝移风。相应的一系列清代尊老养老文书在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的结合中影响着当代人的尊老养老的观念和政策,更是对构建当代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汤浩[10](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二、教子有成在立志──读《曾国藩家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子有成在立志──读《曾国藩家书》(论文提纲范文)

(1)《庭训格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康熙帝家教思想的形成因素
    (一)文化传统:清以前帝王重视皇室教育
    (二)政策转变:清初以儒治国方针的确立
        1.尊孔崇儒,御制典籍
        2.举行经筵,通习义理
        3.颁布谕令,明伦教化
    (三)个人因素:启蒙教育与经筵日讲学习
        1.年幼孤苦,祖母相教
        2.经筵学习,教育皇储
二、《庭训格言》的编纂成书
    (一)政治背景
        1.康熙朝夺储之争
        2.斗争延续与雍正的政治教化
    (二)雍正编纂《庭训格言》的目的及训词选取
        1.编纂目的
        2.训词选取
三、《庭训格言》的思想内容
    (一)治学理念
        1.经史为要,读书明理
        2.习修技艺,慎待西学
        3.留心生活,学习常识
    (二)处世准则
        1.正心好恶,孝悌为先
        2.诚信主敬,义利相分
        3.慎独节制,崇俭勤劳
    (三)为政要旨
        1.仁民爱物,重视民生
        2.严以律己,善察自省
        3.知人善任,御下有方
    (四)养生之道
        1.以学养性,心有所专
        2.顺其自然,泰然自若
        3.节食慎行,合理用药
四、《庭训格言》的教子特色
    (一)思想内容的特色
        1.理学为基,融合了佛道思想和满族传统礼俗
        2.内容丰富,凸显关联性和实用性
    (二)教子方式的特色
        1.强调早教严教,且亲力亲为
        2.语言通俗化,注重身先垂范
五、《庭训格言》对清中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治家治国思想的承袭完善
        1.重视宗室教育和旗人家风
        2.宽仁治国理念的继承发展
    (二)仕宦家训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帝王家教向社会教化的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德育思想与教育思想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育理论
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3.1 吴汝纶生平简介
        3.1.1 年少好学 早着文名
        3.1.2 登入仕途 学贯中西
        3.1.3 致力教育着述办学
    3.2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晚清的历史环境
        3.2.2 晚清的政治及教育环境
    3.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3.3.1 家庭条件—教育世家下的“古文大家”
        3.3.2 为官环境—幕府中的“关键人物”
        3.3.3 交友情况—与严复关系密切
    3.4 桐城派与吴汝纶德育思想
        3.4.1 桐城派概况
        3.4.2 桐城派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4.1 理论渊源
        4.1.1 传统道德思想的渐化
        4.1.2 吴氏家族家风的滋养
        4.1.3 独特桐城文化的濡染
        4.1.4 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迪
    4.2 发展历程
        4.2.1 客居幕府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萌发
        4.2.2 改革书院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
        4.2.3 考察日本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发展
        4.2.4 创办学堂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成熟
    4.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3.1 中国近代德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4.3.2 一个开明的旧人物:吴汝纶的双重身份
        4.3.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理论的主要思考与实践
        4.3.4 吴汝纶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实践养成
    5.1 聘请名师,振兴地方教育
        5.1.1 裁并义学整顿书院
        5.1.2 振兴书院筹措经费
        5.1.3 聘请名师开启风气
    5.2 主讲莲池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
        5.2.1 率先开办东、西文学堂
        5.2.2 自筹经费购买新书
        5.2.3 广交中西名士培养文化氛围
        5.2.4 莲池俊秀影响后世
    5.3 赴日考察学务,着《东游丛录》
        5.3.1 实地观摩日本各级各类学校
        5.3.2 赴日听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
        5.3.3 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
        5.3.4 《东游丛录》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
        5.3.5 吴汝纶赴日考察的作用
    5.4 心系桑梓教育,创办桐城学堂
        5.4.1 创办动因及经过:“欲救此厄,必在培才”
        5.4.2 办学指导思想:“只今学术当全变,安得东西并一堂”
        5.4.3 课程设置方式:“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5.4.4 师资选聘原则:“西师难请,东师易聘”
        5.4.5 学堂管理体系:“各有职司,无相侵越”
    5.5 本章小结
6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德育目标:勉成国器
    6.2 德育内容
        6.2.1 修身
        6.2.2 齐家
        6.2.3 治学
        6.2.4 为官
        6.2.5 社会
    6.3 德育原则
        6.3.1 循序渐进:“读书不必过急”
        6.3.2 因材施教:“学当择性之所近”
        6.3.3 言行一致:“自行其言”
    6.4 德育方法
        6.4.1 传统与现代统一的方法:兼通新旧 融合中西
        6.4.2 成人与成才兼顾的方法:德行为重 而艺次之
        6.4.3 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躬亲实践 考察学制
    6.5 本章小结
7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
        7.1.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
        7.1.2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7.2 吴汝纶德育思想目标上的借鉴价值
        7.2.1 改造国民性,促进个人之全面发展
        7.2.2 挣脱传统枷锁,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
        7.2.3 改革教育,实现国家之兴盛富强
    7.3 吴汝纶德育思想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7.3.1 强化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7.3.2 注重培养爱国心,树立爱国精神
        7.3.3 引导生活态度,审视人生意义
    7.4 吴汝纶德育思想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7.4.1 通过改革莲池书院,兼容中西文化
        7.4.2 通过赴日考察学习,促进教育近代化
        7.4.3 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7.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7.5.1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7.5.2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支撑
        7.5.3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着作、译着、论文及期刊
附录一:吴汝纶年谱
附录二:吴氏家训(摘录)
附录三:论及吴汝纶及其着述的着作
附录四:吴汝纶诠释、点勘、评注的经书、史书、诗集等
附录五:学堂章程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3)明清家训的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中国传统家训蕴含丰富的教育观
        2.国家重视家庭教育,传统家训可资借鉴
    (二)研究综述
        1.有关家训的研究
        2.有关明清家训的研究
        3.有关明清家训教育观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家训
        2.教育观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明清家训的发展演进
    (一)明代家训的发展演进
        1.明初期帝训的引领(1368-1435)
        2.明中后期家训的昌盛(1436-1644)
    (二)清代家训的发展演进
        1.清初期家训的繁荣(1644-1839)
        2.清中后期家训的转型(1840-1912)
二、明清家训中的教育观
    (一)内外兼修的教育目的观
        1.修身养性
        2.齐家有道
        3.出仕为官
    (二)发展为主的教育功能观
        1.教育的社会功能观
        2.教育的个体功能观
    (三)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观
        1.道德教育
        2.治家教育
        3.读书教育
    (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观
        1.蒙以养正
        2.因材施教
        3.严慈相济
        4.言传身教
三、明清家训教育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明清家训教育观的基本特点
        1.志德兼修、安身立业
        2.内容平实、情感真挚
        3.以身作则、方法多样
    (二)影响明清家训教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1.前代家训的积累
        2.文化教育的传统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废除
        4.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四、明清家训教育观之评价及启示
    (一)明清家训教育观之评价
        1.维护封建统治的有效途径
        2.维系家族团结的重要法宝
        3.引领社会风气的强劲力量
        4.存在历史、时代等局限性
    (二)明清家训教育观之启示
        1.个人:夯实立德树人根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家庭:传承优秀家庭教育,巩固家庭教育支柱
        3.社会:提升家庭文明建设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积淀
        二、湖湘地域文化及环境的熏陶
        三、曾氏耕读家风的传承
        四、内忧外患的时代影响
    第二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
        一、儒家思想
        二、理学思想
        三、兼采众家
第二章 曾国藩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多元性、统合性的教育目的观
        一、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
        二、进德修身的治家人才
    第二节 阅读教育内容观
        一、精思博览——读书方法的选择
        二、体察涵泳——探求文意的途径
        三、高诵密吟——语感习得的方法
        四、圈点评注——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写作教育内容观
        一、气韵雄奇——关注文章的气势
        二、珠圆玉润——注重行文的圆润
        三、善于摹仿——讲究作文的词藻
        四、笔仗雄拔——重视诗文的立意
    第四节 灵活多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观
        一、持之以恒,知行结合
        二、因材施教,严慈相济
        三、言传身教,导之以启
第三章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实施的启示
    第一节 现代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现代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目标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优化三维目标
    第三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诵读为本,培养语感
        二、因声求气,言文融合
        三、提倡涵泳与注目阅读感悟
        四、运用批注评点阅读法
    第四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写作谋篇布局的指导
        二、加强写作的摹仿练习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四、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激发写作兴趣
    第五节 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进行对话式教学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国古代家训中的读书治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文献的时间及类型分布
        二、研究文献的形式和内容分布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古代家训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及发展
        一、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
        二、中国古代家训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家训类型及价值
        一、中国古代家训的类型
        二、中国古代家训的价值
第三章 中国古代家训中的读书治学论
    第一节 目的之论
        一、学以长德——笃行信道,自强不息
        二、学以致用——不明虚理,不记空言
        三、学以养心——人心灵动,惟书可养
        四、学以立世——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第二节 正心之论
        一、学须“立志”——夫学,莫先于立志
        二、学须“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三、学须“勤”——业精于勤,荒废于嬉
        四、学须“静”——身心常静,处处真境
    第三节 范围之论
        一、选择论——经史子集,择善而读
        二、博约论——始乎于博,终乎于约
    第四节 技法之论
        一、学须“辨”——精审以辨,慎思以明
        二、学须“记”——提要钩玄,辄记于心
    第五节 时空之论
        一、环境论——静室危坐,好问则裕
        二、时间论——失序无本,欲速不达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家训中读书治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有利于树立“教子在幼,养正于蒙”的家庭教育观
    第二节 有利于培养“为学之道,立志为先”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 有利于把握“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正确态度
    第四节 有利于打造“吾生有涯,然学无涯”的终身学习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曾文正公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来源
    第一节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思想来源
第二章 《曾文正公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
    第一节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
    第二节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 《曾文正公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曾国藩家教目标的当代启示
    第二节 曾国藩家教内容的当代启示
    第三节 曾国藩家教方法的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明清家训的现代家庭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训
        (二)家庭教育
        (三)教育价值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家训内容的研究
        (二)关于家训的演变过程研究
        (三)关于传统家训思想通论研究
        (四)针对家训范例或断代研究
        (五)关于家训现代启示及价值研究
        (六)从德育和伦理学的角度研究
        (七)关于女性家训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案例法
        (三)历史研究法
        (四)跨学科研究法
    五、研究特色
第一章 明清家训的发展基础
    一、明清以前家训的演变进程
        (一)先秦—春秋战国时期
        (二)秦汉—三国时期
        (三)魏晋—隋唐时期
        (四)五代—宋元时期
    二、明清家训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明清家训产生背景
        (二)明初至清代前期家训的发展历程
        (三)清代后期家训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明清家训的主要内容
    一、修身观
        (一)志向高远,励志勉学
        (二)以德立身,崇尚节操
        (三)自立自强,持之以恒
        (四)慎独内省,人格养成
    二、齐家观
        (一)家庭亲和,父慈子孝
        (二)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三)夫义妻顺,相敬如宾
        (四)勤劳俭朴,力戒骄奢
    三、处世观
        (一)慎择交友,近善远佞
        (二)崇德向善,救难济贫
        (三)谦恭和顺,宽以待人
        (四)勤政爱民,清廉自守
第三章 明清家训的功能及特点
    一、明清家训的功能
        (一)维护家族秩序,促进家庭和谐
        (二)塑造道德品格,养成道德风尚
        (三)培养栋梁之才,推动社会发展
        (四)研读家训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二、明清家训的特点
        (一)编入族谱,累世精修
        (二)家书示训,警示子孙
        (三)女训增多,强化贞烈
        (四)戒书增多,端正家风
        (五)择业指导,经世致用
第四章 明清家训个案研究——以科举世家诸城刘氏为例
    一、背景简介
    二、诸城刘氏家训具体内容
        (一)清廉爱民,循良为吏
        (二)积德行善,宅心仁厚
        (三)刻苦向学,科举为重
        (四)虚心抑己,谋事深远
        (五)父严母慈,兄友弟恭
        (六)识才爱才,推贤黜佞
        (七)远离浮华,崇惇尚厚
    三、小结
第五章 明清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困惑
        (一)忽视家庭教育,转嫁教育责任
        (二)过分重视智力,轻视品德教育
        (三)处事过于功利,价值观念偏差
        (四)情感交流匮乏,人际交往缺乏
        (五)父母过于溺爱,子女不善自理
    二、明清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蒙以养正、及时早教的家庭启蒙教育
        (二)以德为本、修身养性的道德养成教育
        (三)合理理财、勤俭持家的治家理财教育
        (四)尊老爱幼、和睦亲邻的情感追求教育
        (五)自立自强、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获奖成果
附录1
附录2

(8)曾国藩家教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基础、基本方法及特点
    2.1 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基础
        2.1.1 社会背景
        2.1.2 个人丰富的阅历
        2.1.3 优良家风的影响
    2.2 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基本方法
        2.2.1 以身作则
        2.2.2 因材施教
        2.2.3 循循善诱
    2.3 曾国藩家教思想的特点
        2.3.1 中西文化兼收并蓄
        2.3.2 家教内容丰富多样
        2.3.3 面向生活注重实践
第三章 曾国藩家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和气治家思想
        3.1.1 克勤克俭为持家之道
        3.1.2 孝悌仁爱为立家之本
        3.1.3 睦邻友好为和家之辅
    3.2 修身养德思想
        3.2.1 志当存高远
        3.2.2 慎独以静心
        3.2.3 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
    3.3 严谨养学思想
        3.3.1 学问不在纸上
        3.3.2 读书明理以成圣贤
        3.3.3 虚心向他人请教
第四章 曾国藩家教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4.1 创建和谐家庭
        4.1.1 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4.1.2 传承中华民族孝悌的优秀品德
        4.1.3 养成邻里友好的良好风气
    4.2 培育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行
        4.2.1 引导子女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4.2.2 自觉遵守道德标准
        4.2.3 培养子女持之以恒的精神
    4.3 正确对待子女的学习
        4.3.1 增强子女的实践能力
        4.3.2 转变家长教育目的
        4.3.3 教育子女虚心求教
    4.4 鼓励子女个性化发展
        4.4.1 尊重子女的不同意见
        4.4.2 关注子女的兴趣特长
        4.4.3 鼓励子女发展个性
    4.5 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处
        4.5.1 不要固执己见
        4.5.2 父母与子女互相尊敬
        4.5.3 人人生而平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9)清代尊老养老文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尊老养老问题概述
    二、中国古代尊老养老原因初探
    三、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清代尊老养老文书综述
    第一节 清代尊老养老文献概述
        一、官方史书类文献
        二、地方史料类文献
        三、总集、别集类和其他文献
    第二节 文书类别
        一、按撰写主体分类
        二、按文书文种分类
第二章 清代尊老养老政府文书
    第一节 清代尊老养老诏令文书
        一、尊老养老诏令文书颁布的时机与特点
        二、清尊老养老诏令文书的内容
    第二节 清代尊老养老法律文书
        一、尊老养老的法律化
        二、清尊老养老法律文书的内容
        三、“尊老”与“法律”
第三章 清代尊老养老民间文书
    第一节 尊老养老家训文书
        一、清代家训文书盛行的原因
        二、清尊老养老家训文书的内容
        三、个案研究
    第二节 尊老养老学规文书
        一、尊老养老学规文书的内容
        二、学约文书中尊老养老的延伸
第四章 清代尊老养老文书的功用
    第一节 政治功用——以孝治国,维护皇权统治
        一、维护各项封建制度
        二、“忠”“孝”两全
    第二节 社会功用——褒孝移风,引导社会风气
        一、官方倡导,促民明孝
        二、学校引导,教民以孝
        三、家庭熏陶,引民以孝
第五章 对构建当代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一节 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的结合
    第二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节 对当代尊老养老的启示
        一、健全尊老养老法规和制度,保障老年权益
        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为老人提供保障
        三、与时俱进,创建和谐尊老养老新兴社会
附录
    清代尊老养老文献一览表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教子有成在立志──读《曾国藩家书》(论文参考文献)

  • [1]《庭训格言》研究[D]. 刘亚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D]. 江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3]明清家训的教育观研究[D]. 王冬妮.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D]. 王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中国古代家训中的读书治学思想研究[D]. 崔博元.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曾文正公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景伟超. 聊城大学, 2019(01)
  • [7]明清家训的现代家庭教育价值研究[D]. 张妍.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
  • [8]曾国藩家教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研究[D]. 张金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清代尊老养老文书研究[D]. 姚婉.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教孩子立志成才──读《曾国藩家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