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微生物制药“工厂”的方法

培育微生物制药“工厂”的方法

一、法培育出微生物制药“工厂”(论文文献综述)

徐超[1](2021)在《CP茶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是大多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茶叶市场却呈现出茶叶种类繁多、种植加工分散、经营主体多、知名品牌少、行业发展质量相对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混乱等特点。为应对这一纷乱的市场现状,使企业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研究和探索茶业企业的竞争战略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云南CP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P茶业”)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普洱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茶文化教育和推广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化公司,凭借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产业整合、渠道创新等资源和举措,一度成为普洱茶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但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公司业绩增长乏力。本文以实地观察、现场访谈、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运用PEST理论、五力模型、资源基础理论、SWOT模型等理论工具,对CP茶业的竞争战略展开研究。首先,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对CP茶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二,运用五力模型理论,对CP茶业所处的行业进行分析。第三,对CP茶业现状进行详细介绍,并从实物、人力、技术、品牌等视角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对CP茶业自身资源与能力展开分析。第四,运用SWOT分析模型形成矩阵,结合CP茶业自身资源禀赋,勾勒其战略布局图。最后,为CP茶业设定科学的竞争战略。根据研究,CP茶业应考虑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产品文化、产品定制、产品功能等方面实现产品差异化,并通过渠道多元化、培育电商渠道、扩大销售城市覆盖面以及积极开发海外市场等举措实现销售渠道差异化。论文最后从组织变革、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战略有效实施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CP茶业内外部环境及自身资源禀赋的系统分析,为其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竞争战略,对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他产业企业、农产品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宇[2](2021)在《烟草西柏烷二萜的合成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柏烷二萜(Cembranoids)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二萜化合物。烟草是西柏烷二萜含量最丰富的陆生植物,其西柏烷二萜主要存在于腺毛分泌物中。烟草西柏烷二萜具有很好的抗菌、抗虫、抗癌、抗炎和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在植物源农药制剂、抗癌药物和神经保护药物等方面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烟草西柏烷二萜主要有西柏三烯一醇和西柏三烯二醇两类。由于烟草西柏烷二萜的天然产量较低,不能满足其产业化需求,因此,研究其合成调控机制对提高烟草西柏烷二萜产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解析了利用酵母合成西柏烷二萜的可行性,研究了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酶西柏三烯醇合酶(CBTS)和细胞色素P450羟化酶(P450)在酵母中合成西柏三烯一醇和西柏三烯二醇的生物活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了西柏三烯二醇合成酶基因P450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茉莉素途径调控因子MYC2对西柏烷二萜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同时,培育了CBTS的过表达植株,以研究其对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通过微生物宿主和表达载体选择,探明了利用酵母合成西柏烷二萜的可行性。通过不同酵母菌株的西柏烷二萜合成效率比较,选择了可高效合成GGPP的酵母菌株BY-T20作为构建西柏烷二萜生物反应器的宿主菌;通过对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关键酶基因CBTS、P450的密码子优化及酵母表达载体构建,成功构建了用于验证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酶的生物活性的基于酵母工程菌株BY-T20的西柏烷二萜生物反应器。二、利用构建的西柏三烯一醇和西柏三烯二醇酵母生物反应器,验证了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关键酶CBTS、P450的生物活性,利用UPLC对发酵产物的西柏烷二萜含量测定表明西柏三烯一醇和西柏三烯二醇产量分别为1.56 mg/L和0.15 mg/L;酵母发酵条件优化后得到的西柏三烯一醇和西柏三烯二醇产量分别为5.34 mg/L和0.26 mg/L。三、解析了P450基因启动子的调控元件,预测MYC2转录因子是P450基因的表达调控因子,并利用P450pro:GUS阳性农杆菌菌液侵染MYC2基因过表达和基因沉默植株,分析了MYC2对P450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P450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同时MYC2转录因子对P450启动子活性起到促进作用。四、利用茉莉素途径调控因子MYC2的基因过表达和基因沉默植株,研究了MYC2转录因子对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调控,结果表明MYC2转录因子正调控烟草西柏烷二萜关键合成酶基因CBTS、P450的表达。五、克隆了烟草西柏烷二萜关键合成酶基因CBTS,并培育了CBTS过表达植株,为研究其对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的影响提供了材料基础。

李青[3](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昭地[5](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闻娜[6](2020)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文中认为教材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是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桥梁。必修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学习,选修教材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选修3教材在扩充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呈现了生物科技前沿,成为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的重要素材。但由于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等因素的限制,课程在开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对人教版生物选修3教材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为教师合理把握教材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为教材修订工作增砖添瓦,助力我国中学生物教材更加完善化。并结合对生物选修3教材相关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基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从而促进选修3的教与学。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对人教版生物选修3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二)对选修3教材的相关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提出建议。第一个问题,笔者搜集整理并研究了大量的有关教材分析的文献,先对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内容的要求进行解读,然后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分为宏观(时代背景分析和教材的整体分析,整体分析<结构体系、与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和微观(表层系统和深层系统)两大方面。最后还对教材的难度及该教材与2003版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第二个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借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对来自兵团各地17所学校的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随后随机进行访谈;同时还对实习所在学校学生进行访谈。最后,笔者结合教材分析的结果和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于选修3教材教与学建议,以及教材可以改进及完善的地方。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选修3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对于选修教材的选择,偏向于实验少的;对教材中的辅导型和理论型栏目使用度较高,实践型栏目使用度偏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选修3教学视频、图片材料;缺乏选修3教材相关技术操作的实验经验。学生学习选修3教材内容时,由于偏向理论,微观难懂,存在倦怠感,并且没有良好的课后仔细阅读教材的习惯。综上,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1)社会层面,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可以提供参观等学习机会;(2)学校层面,中学与高校建立联系,借助高校平台促进中学生物教学;(3)教师层面,尝试使用多种教法丰富课堂教学,学会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关注实践栏目教学,增加教师对于实验模块培训的机会;(4)学生层面,回归教材本身,有效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成立生物学科学习小组,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学习。

兰栋琪[7](2020)在《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化学成就,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至清中后期明显落后于世界,并未演化出具备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的近代化学。成立于1914年的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然而学界对中国科学社在化学学科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还未予以足够关注。基于此,本文拟以《科学》《科学画报》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中国科学社的有关档案史料和民国时期其他的期刊杂志探讨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清末以来西方近代化学逐步传入中国,但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中国科学社成立后,通过创办期刊、译着书籍、学术交流和设立科学奖金等活动,推动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在组织机构方面通过分股委员会中化学化工股的设立几乎囊括了国内绝大多数化学人才。这一群体是不折不扣的精英群体,大都从事化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不仅带动了中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并且为近代中国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社刚开始就是伴随着《科学》月刊的编辑出版而成立,因此《科学》的编辑和发行是中国科学社自始至终最重要的社务之一。作为中国科学社刊登学术研究成果最重要的平台,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科学社的最高学术成就。社员们以此为平台,发表论文,为统一化学名词、促进化学知识传播和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做出了巨大贡献,促成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史等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加快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在《科学》发行将近20年之际,社员们深感科学普及的不足,遂创办《科学画报》,并且组织社员举办通俗科学演讲以推广科学知识。社员们以此为媒介,阐明化学在生产生活和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介绍家庭中即可完成的化学实验,缩短了普通民众与化学的距离,使化学作为一个自然学科真正开始被寻常百姓家所了解和认识,极大的加速了近代化学在中国的普及。总之,中国科学社以《科学》和《科学画报》为主要媒介,同时开展其他活动,为引进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统一化学名词、展开化学研究、整理古代化学成就和加速化学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从“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然而限于时代背景等因素,中国科学社在发展近代化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科学万能化和未能顾及基层等不足之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刘勇[8](2020)在《注射用血栓通质量标准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广西三七为对象,建立三七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从源头把控三七质量,探究不同栽培技术、加工方法和储藏包装条件对三七质量的影响,对三七生产加工环节提供标准化的质量标准和科学系统的方法,进而保障血栓通制剂质量和用药安全。方法:(1)采用种子分级筛(孔直径分别为4.5 mm、5.0 mm、5.5 mm、6.0 mm、6.5 mm),对不同生长年限(两年生和三年生)、不同产地三七种子进行分筛,再测定五种粒径种子的生活力、千粒重、含水率等指标,并测定一年生种苗主根长、主根粗、须根数和芽头长等指标,通过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制定三七种子种苗质量标准。(2)在杉树林和油茶林中设置五种种植模式(模式1:不翻地仿生态种植、模式2:不翻地仿生态种植+微生物菌肥、模式3:翻地种植+微生物菌肥、模式4:翻地种植+塑填肥料、模式5:翻地种植+氮磷钾肥),并在海拔差为100 m的两地设置不同种植密度(10*10、10*15、10*20、15*20、20*20、20*30、30*30),观察种植两年后三七的存活率、发病率和外观形态,统计三七产量,对不同林种下种植模式和海拔密度实验进行评价。(3)将药材打磨过30目、65目、120目、200目、300目筛,比较不同粉末粒径对三七皂苷成分提取的影响。(4)将干燥三七采用真空袋、密封袋、麻袋包装后,储藏于-18℃、05℃、20℃和常温条件下,探究不同储藏条件和包装方法对药材密度、含水率和皂苷成分影响。结果:(1)将三七种子依据其粒径范围分为四级,分别为一级:粒径≥6.0 mm,千粒重≥105 g,含水率<45.0%;二级:粒径5.56.0 mm,千粒重75105 g,含水率45.050.0%;三级:粒径5.05.5 mm,千粒重6075g,含水率50.060.0%,发芽率90%94%;级外:粒径<5.0 mm,千粒重<60 g,含水率>60.0%。三七种苗依据主根长分为三级,分别为一级:主根长≥8.0 cm,侧根数≥4条;二级:主根长5.08.0 cm,侧根数≥1条;三级:主根长≤5.0,侧根数≥0条。(2)杉树林种植的3年生三七存活率以模式4、5最高,发病率模式1高出其他种植模式1.472.6倍,2年生三七在模式5种植下存活率最高,发病率最低,2、3年生三七的亩产量均以模式5最大;油茶林种植的2、3年生三七均在模式4下存活率、亩产量最高,3年生分别为54.98%、246.86 kg,2年生分别为55.22%、99.62kg,3年生三七发病率除模式1高达38.97%外,其他均保持在20%左右。在高海拔下,3年生三七的存活率与密度整体呈现密度越小,存活率越高的趋势,其中密度20*20的存活率最大为53.33%,发病率以密度15*20较大,其他密度间无较大差异,密度10*10与密度20*20的亩产量最大,2年生三七的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减小也呈现出存活率越高的趋势,密度15*20的发病率最大达到42.48%,亩产与种植密度整体呈现密度越小,亩产量越低的趋势,最大为密度10*10,268.04 kg;在低海拔下,密度对3年生三七存活率的影响较小,发病率以密度10*10最大,为48.15%,三七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降低呈现下降趋势,2年生三七的存活率在密度10*10、20*30、30*30较高,分别为83.33%、88.19%、81.13%;发病率整体较低,在6.2527.25%之间;亩产量整体上随种植密度的降低呈现下降的趋势。(3)不同粒径粉末中总皂苷的含量以65目、200目、300目较高,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为8.57%、8.47%、8.46%(4)采用三种包装方法在四种条件下储藏两年,药材密度均无明显变化。在-18℃条件中,采用三种包装方法的药材含水率均在储藏半年间呈现下降趋势,随后回升逐渐趋于稳定;皂苷成分中,三七皂苷R1与人参皂苷Rb1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R1与Rb1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78.45%(麻袋),41.62%(密封),人参皂苷Rg1的变化稳定,最大升高18.23%(密封),三七总皂苷(R1+Rg1+Rb1+Rd)降低幅度最大为29.89%(真空)。在05℃条件中,三种包装中含水率在储藏半年间均呈现波动式下降,至2019年5月回升,随后真空包装与麻袋包装呈现下降趋势,麻袋包装含水率逐渐趋于稳定;皂苷成分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与人参皂苷Rd成分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趋势,R1、Rb1、Rd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68.01%(麻袋)、54.71%(麻袋)、45.37%(麻袋),人参皂苷Rg1的变化呈现上升的状态,最大升高30.00%(麻袋),三七总皂苷最大降低幅度为27.03%(麻袋)。在20℃条件中,三种包装的含水率在储藏一年半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麻袋包装含水率降低幅度较大,由10.56%降低至8.61%;皂苷含量中在,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成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R1、Rb1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68.06%(麻袋)、30.09%(密封),人参皂苷Rg1成分的整体变化趋于平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密封包装增长最高,为27.57%;Rd降低幅度最大为22.68%(密封),总皂苷成分在储藏一年半内呈现下降趋势,随后逐渐趋于平稳,降低幅度最大为25.43%(麻袋)。在常温条件下,三种包装方法在储藏半年内处于下降趋势,随后真空与密封包装呈现上升趋势,麻袋包装中含水率逐渐下降趋势;皂苷含量中,四种皂苷成分随时间推移整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R1、Rb1、Rg1、Rd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63.39%(麻袋)、43.24%(真空);31.76%(麻袋)、53.96%(麻袋),总皂苷降低幅度最大为39.98%(麻袋)。结论:(1)结合实验研究结果及《中药材种子种苗团体标准》,为保障三七种子种苗质量,统一规定三七种子一至三级三七种子生活力≥95%,净度≥98%;三七种苗优良率:一级≥95%,二级≥90%,三级≥85%,净度:一级≥90%,二级≥85%,三级≥80%。(2)三七林下种植建议使用杉树林,三七植株存活率较高,发病率较少;种植模式建议采用翻地种植施用塑填肥料或翻地种植+氮磷钾肥,该两种模式的植株存活率较大,亩产量较高;海拔建议选取高海拔地区进行三七栽培,高海拔种植的三七个头壮硕,参体较长;种植密度建议控制在10*2020*30之间,植株存活率较大,发病率较低。(3)三七饮片加工建议磨粉过65目筛,三七皂苷含量较高,易于服用,而且节省加工时间和减少磨粉器械的磨损。(4)从皂苷含量和包装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密封包装材料具有和真空包装材料同效的空气水分隔绝能力,不仅保障三七药材在2年储藏中不受潮,皂苷含量降低幅度较小,而且不会出现胀包现象;储藏温度建议选择05℃,药材皂苷含量降低速率较缓,幅度较小,适合以年为单位的储藏。

王泽生,谢宝贵,陈君琛,上官舟建,林衍铨,陈美元,蔡丹凤[9](2011)在《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食用菌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总结概括目前国内外食用菌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食用菌学科的发展与国内外学科发展水平的差距,展望了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的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李嘉[10](2010)在《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文中指出人类社会迄今已经经历了四个经济时代的变迁,相应的形成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四种经济形态。目前,信息经济已由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冲动会激励技术不断创新和突破,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生物科技革命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由此形成的生物产业将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导或支柱产业和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必将启动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时代的来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日益关注,在医药保健、营养卫生、资源环境等领域产生了强烈预期和需求。与之相对应,“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痼疾深深困扰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由此引发的生物技术原始创新成果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再生能源、轻化工、食品及生物智能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日趋显着。生物科技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和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统计结果显示,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增长率高达25%-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照此发展趋势,2020年以后,生物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生物经济也将进入其成熟阶段。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古巴、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对生物经济的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上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中发达国家政府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方面政策灵活、投入充足、体制先进,整体处于领先水平。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领土、领海广袤的发展中国家,生物种质资源丰富,发展生物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综观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将是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抓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我国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有可能在某些领域或某些行业实现赶超,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之,我国不能突破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及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将会使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一旦跨国公司形成市场垄断后,我国不仅失去跨越式发展的先机,民族生物产业也将走向边缘化,再次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失之交臂。通过对国内外生物经济发展实践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和总结,梳理凝练出十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生物经济发展模式范例: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模式;高原山区沟域发展模式;并购、合作发展模式;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网状和条状集聚模式;产、学、研、官、金相结合发展模式;“分散-集中式”—公司+科研+政府+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国际合作发展模式;生物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及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模式,这些经验模式必将对我国现有的生物企业、生物技术创业公司以及即将介入生物产业的大型国企产生示范和推动作用。综合以上分析,针对性提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对策建议。(1)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我国生物产业秩序尚不规范,相关产业政策缺失,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产业政策体系十分必要。我国生物产业即将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新兴战略产业之一,通过制定“中国生物产业政策大纲”;建立健全生物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提升其到立国战略高度。(2)体制创新战略。根据生物经济特征和成长规律,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增加市场要素的流动效率和保证其正确的流向,并对有着很大外部效应、逐利性私人企业不愿投入的要素予以支持。(3)技术创新战略。我国应当推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强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刻转变,才能提高我国的生物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水平。(4)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技术标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技术体系中对于技术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为此,培育和发展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综合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5)人才战略。我国应当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从而造就一支尖子人才队伍,这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6)资金战略。我国要形成既有政府拨款、又有企业自筹资金,既有国内金融贷款、又有国外金融投入,既有无偿使用的经费、又有有偿使用的资金,从而建立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7)生物资源保护战略。完善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建立和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与利用体系,建立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库,进一步加强我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我国重要基因资源流入别国。(8)国际化战略。我国利用潜在的巨大市场的比较优势,按照国际惯例积极与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国内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发达同家的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经验。(9)其他对策建议。制定适应生物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进行改革;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优化管理基础,加强统计工作;优化国民教育,举国各界同心合力,积极营造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基础的生物科技革命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我们由于闭关锁国已经错过工业革命发展的良机,由于十年文革已经痛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黄金发展机遇,我们没有理由再次丧失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这次飞跃式发展的良机。目前,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找到限制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采取相应的发展模式和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我国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法培育出微生物制药“工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培育出微生物制药“工厂”(论文提纲范文)

(1)CP茶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CP茶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技术环境
        四、社会文化环境
        五、宏观环境分析总结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一、中国和世界茶行业概况
        二、云南省茶行业现状
    第三节 竞争环境分析
        一、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二、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三、顾客议价能力分析
        四、新进入者的威胁
        五、替代者的威胁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CP茶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CP茶业基本情况分析
        一、公司概况
        二、经营状况分析
        三、产品结构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CP茶业公司SWOT分析
    第一节 SWOT分析模型介绍
    第二节 CP茶业公司的机会分析
        一、政策支持机会
        二、普洱茶市场前景广阔
        三、互联网时代的机遇
        四、健康文化
    第三节 CP茶业公司的威胁分析
        一、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二、产品同质化,新式茶饮料进入
        三、全球经济发展放缓
    第四节 CP茶业公司的优势分析
        一、生产资源优势
        二、专利技术优势
        三、销售渠道优势
        四、品牌优势
    第五节 CP茶业公司的劣势分析
        一、产品品类过度细分
        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三、价格体系不够优化
    第六节 CP茶业公司SWOT分析总结
第五章 CP茶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第一节 CP茶业公司的企业文化及现行战略介绍
        一、CP茶业公司愿景使命
        二、CP茶业公司现行战略介绍
        三、CP茶业公司战略目标
    第二节 CP茶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选择
        一、独特的资源禀赋
        二、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有效抵御外部威胁并弥补内部劣势
    第三节 CP茶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一、产品差异化战略
        二、销售渠道差异化战略
第六章 CP茶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变革力度
    二、强化人力资源支撑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五、继续保障技术支持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烟草西柏烷二萜的合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烟草西柏烷二萜的结构及分类
    1.2 烟草西柏烷二萜的生物活性
        1.2.1 抗真菌活性
        1.2.2 抗虫活性
        1.2.3 抗癌活性
        1.2.4 神经保护活性
        1.2.5 其他活性
    1.3 烟草西柏烷二萜的合成代谢途径
    1.4 烟草西柏烷二萜的合成调控
        1.4.1 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的功能基因
        1.4.2 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的调控因子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柏烷二萜合成酶的生物活性验证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宿主微生物的选择试验
        2.3.2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2.3.3 酵母生物反应器的构建
        2.3.4 蛋白免疫印迹
        2.3.5 酵母生物反应器发酵及产物的提取
        2.3.6 酵母生物反应器产物的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酵母合成西柏烷二萜的可行性分析
        2.4.2 酵母表达载体的鉴定
        2.4.3 CBTS基因蛋白的酵母表达分析
        2.4.4 西柏烷二萜合成的酵母菌株选择
        2.4.5 重组酵母发酵产物的鉴定
    2.5 小结
第三章 酵母合成的西柏烷二萜定量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试剂
    3.3 试验方法
        3.3.1 酵母生物反应器产物的定量检测
        3.3.2 发酵优化方法及酵母菌量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发酵产物的定量分析
        3.4.2 发酵优化前后产物定量的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西柏三烯二醇合成基因P450 的启动子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试剂
    4.3 试验方法
        4.3.1 P450 基因启动子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4.3.2 GUS报告基因染色
        4.3.3 GUS活性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P450 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4.4.2 启动子GUS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4.4.3 GUS报告基因染色及表达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试剂
    5.3 试验方法
        5.3.1 转基因及野生型植株的前处理及培育
        5.3.2 RNA提取及反转录
        5.3.3 荧光定量PCR
        5.3.4 西柏烷二萜的提取
        5.3.5 西柏烷二萜含量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转录因子MYC2 对烟草西柏烷二萜的合成调控分析
        5.4.2 转录因子MYC2对CBTS、P450 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合成西柏烷二萜的烟草材料创制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试剂
    6.3 试验方法
        6.3.1 基因片段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6.3.2 农杆菌转化
        6.3.3 烟草过表达植株的遗传转化
        6.3.4 烟草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6.3.5 西柏烷二萜含量的测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CBTS基因片段克隆及T载体的构建
        6.4.2 CBTS植物表达载体鉴定
        6.4.3 CBTS过表达植株的培育
        6.4.4 CBTS过表达植株的鉴定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建立高效烟草西柏烷二萜“微生物反应器”的展望
        7.2.2 烟草西柏烷二萜合成分子调控机制的进一步探究
        7.2.3 烟草品质改良以及建立烟草西柏烷二萜“植物工厂”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寒地城市
        2.1.1 寒地城市定义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2.3 生态修复
        2.3.1 恢复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2.4 其他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2.5 小结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3.1.1 自然特征
        3.1.2 产业特征
        3.1.3 人文特征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3.4 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生态修复策略
        4.1.3 参考价值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分析
        4.2.3 参考价值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目标
        4.3.3 生态修复策略
        4.3.4 参考价值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4.4.1 项目概况
        4.4.2 生态修复策略
        4.4.3 参考价值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4.5.1 项目概况
        4.5.2 生态修复策略
        4.5.3 案例借鉴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4.6.2 修复措施
        4.6.3 借鉴意义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4.7.1 区域概况
        4.7.2 生态问题
        4.7.3 修复措施
        4.7.4 借鉴意义
    4.8 小结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5.3.1 场地生态修复
        5.3.2 植被生态修复
        5.3.3 水体生态修复
        5.3.4 大气生态修复
    5.4 小结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6.2.1 生态高敏感区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6.3.1 功能组团营造
        6.3.2 道路布局优化
        6.3.3 植物配置优化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6.4.1 构筑物设计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6.4.3 基础设施设计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6.5.1 冰雪节事营造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6.6 小结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
        7.1.3 城市概况
        7.1.4 周边环境
        7.1.5 场地分析
    7.2 设计愿景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目标
        7.2.3 设计依据
    7.3 总体设计
        7.3.1 设计策略
        7.3.2 总平面图
        7.3.3 功能分区
        7.3.4 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7.4.2 中心观赏区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7.4.6 深坑花园区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7.5 专项设计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7.5.3 交通专项设计
        7.5.4 水系专项设计
        7.5.5 智慧专项设计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7.6.1 用地平衡表
8 总结
    8.1 研究总结
    8.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6)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课程标准中关于选修内容的要求
    一、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
    二、2003版课程标准中对于选修内容的表述
    三、2017版课程标准中对于选修内容的表述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研究框架
    二、基于宏观层面的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
    三、基于微观层面的人教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
    四、人教版选修3教材与2003版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第四章 人教版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学情况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
    二、调查过程
    三、调查内容数据统计
    四、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五、学生情况分析
    六、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策略
    七、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有关中国科学社的研究
        (二)有关近代中国化学发展的研究
第一章 清末西方近代化学的传播和中国科学社的创建
    一、清末西方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鸦片战争前后的初次传入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系统译书活动
        (三)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期刊和教育传播
    二、中国科学社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三、化学股社员群体分析
        (一)籍贯情况分析
        (二)受教育情况分析
        (三)从业状况分析
        (四)着名成员介绍
第二章 《科学》与近代中国化学研究的开展
    一、《科学》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主要栏目以及化学论文数量分析
    三、基础构建——化学名词讨论
    四、无机化学知识传播
        (一)对元素性质和作用介绍
        (二)对元素周期律的报道
        (三)对重要化学物质的介绍
    五、分享化学研究的平台
        (一)致力于古代金属成分分析——王琎的杰出工作
        (二)着重理论建设——韩组康的分析化学理论研究
        (三)陈朝玉和罗登义的营养化学研究
        (四)许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
        (五)其他学者和专题研究
    六、化学史的研究
        (一)对化学史分期的讨论
        (二)近代化学何以发生:对着名化学家的介绍
        (三)对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的研究
        (四)对国内外化学发展情况的研究
第三章 《科学画报》与近代化学知识的普及
    一、《科学画报》的发行及其特点
    二、介绍化学内容的栏目分析
    三、化学与人生
        (一)化学与生命
        (二)化学与物质观
        (三)化学与日常生活
    四、化学与工业生产
        (一)化学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
        (二)重要的化学工业原料的介绍
    五、化学与战争
    六、实践操作——化学实验的介绍
    七、其他栏目介绍的化学内容
第四章 结语
    一、中国科学社在近代中国化学发展上取得的成果
    二、原因探析
        (一)组织运作
        (二)成员本身
        (三)刊物的发行
    三、由“传统”走向“西方”的特点
        (一)社员自身
        (二)杂志内容形式
        (三)杂志传达的精神
    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科学社学习化学社员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 :《科学》中的化学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注射用血栓通质量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三七种子种苗分级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三七种子
        2.2 三七种苗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七种子
        3.2 三七种苗
    4 讨论
        4.1 三七种子质量分级
        4.2 三七种苗质量分级
第二章 不同林下种植方法对广西三七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模式下三七栽培结果
        3.2 不同海拔密度种植下三七栽培结果
    4 讨论
        4.1 林下种植的优良性
        4.2 种植密度与海拔的选择
        4.3 种植模式的选择
第三章 不同饮片粒径对广西三七皂苷含量的影响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药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包装方法及储藏条件对广西三七有效成分的影响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药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包装材料水蒸气透过率结果
        3.2 不同包装方法对三七药材含水率、密度、外观性状等影响
        3.3 不同包装方法及储藏条件对三七质量的影响
        3.4 不同储藏条件和包装方法下三七中各皂苷成分的占比
    4 讨论
        4.1 包装材料的合理采用
        4.2 低温条件的合理使用
        4.3 三七皂苷成分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1.综述
        2.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中药材种子种苗三七种子(草案)
    附录三 中药材种子种苗三七种苗(草案)
    附录四 三七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草案)
    附录五 林下三七?态种植技术规范(草案)
    附录六 三七饮片(粉)生产工艺流程(草案)
    附录七 三七包装、仓储及运输规范(草案)
致谢

(9)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食用菌学科发展概况
    1.1 国际食用菌学科发展概况[1-7]
    1.2 中国食用菌学科发展概况[2-10]
    1.3 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概况[2]
        1.3.1 种质资源
        1.3.2 遗传育种
        1.3.3 栽培技术
        1.3.4 加工技术
2 福建省食用菌学科研究与国内外研究的差距
    2.1 种质资源
    2.2 遗传育种
    2.3 栽培技术
    2.4 产品加工
        2.4.1 加工技术原始创新不足, 系统性不够
        2.4.2 食用菌加工的科研滞后于生产
        2.4.3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产品加工市场推广力量薄弱
        2.4.4 高品质、高功效、高附加值食用菌功能营养保健产品的研发严重滞后
3 食用菌学科发展趋势展望
    3.1 资源开发研究
    3.2 菌种选育与改良
    3.3 遗传规律研究
    3.4 栽培生理与栽培技术研究
    3.5 栽培基质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3.6 食用菌新机械
    3.7 食用菌功效的挖掘
    3.8 产品和工艺向标准化、商品化和国际化发展
4 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
    4.1 食用菌种质资源学领域
    4.2 食用菌遗传育种领域
        4.2.1 新品种选育方面
        4.2.2 育种技术方面
        4.2.3 应用基础研究方面
    4.3 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
        4.3.1 食用菌工厂化等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4.3.2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环境参数的中央监控系统研究
        4.3.3 新型食用菌培养基质配方的研究
        4.3.4 食用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
        4.3.5 对食用菌生产原料污染及废料处理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调查研究
        4.3.6 低碳菌业研究, 菌渣再利用技术研究
        4.3.7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4.4 食用菌产品开发领域
        4.4.1 珍稀食用菌功能营养食品与休闲食品加工产业化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4.4.2 珍稀食用菌活性物质提取与加工产品开发
        4.4.3 珍稀食用菌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研发
        4.4.4 珍稀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技术研发
5 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6 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对策与建议
    6.1 政策引导, 资金扶持
    6.2 强化科技支撑
    6.3 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6.4 加强食用菌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迫切需要开展研究的领域
        6.5.1 食用菌基础研究
        6.5.2 食用菌产业联盟的支撑技术研究
        6.5.3 精致菇业支撑技术研究

(10)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对生物经济的基本认识
    1.1 生物经济产生的基础
        1.1.1 生命科学的进展
        1.1.2 生物技术的发展
        1.1.3 生物产业的产生
    1.2 生物经济的特征
        1.2.1 创新性
        1.2.2 三要素的密集性和四高一长性
        1.2.3 关联性和渗透性
        1.2.4 多样性和广泛性
        1.2.5 依赖性
        1.2.6 可持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1.3 生物经济遵循的基本法则
        1.3.1 生物科技知识倍增法则
        1.3.2 生物经济的全球化范围与研究对象的微小规模成反比法则
        1.3.3 逐渐加速的垂直成长速度法则
        1.3.4 生物经济资源可再生性法则
        1.3.5 生物经济的“人本化”考核体系法则
    1.4 生物经济的发展趋势
        1.4.1 世界许多国家不断加大对生物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1.4.2 世界生物产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1.4.3 生物技术正在向工业领域拓展
        1.4.4 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1.4.5 生物产业由幼稚期进入成长期
        1.4.6 生物经济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仍来自于生物医药产业
        1.4.7 生物产业投资向好
        1.4.8 转基因产品在质疑反对中快速增长
        1.4.9 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点
第2章 新型经济形态的生物经济
    2.1 经济形态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1.1 经济形态的理论分析
        2.1.2 生物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关系
        2.1.3 生物经济发展阶段及划分标准
    2.2 新型经济形态的生物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分析
        2.2.1 生物经济的生产
        2.2.2 生物经济的交换
        2.2.3 生物经济的分配
        2.2.4 生物经济的消费
    2.3 生物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的关系
        2.3.1 生物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2.3.2 生物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2.3.3 生物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2.4 生物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2.4.1 生物经济的作用
        2.4.2 生物经济的影响
第3章 国外生物经济发展实践
    3.1 北美地区
        3.1.1 美国
        3.1.2 加拿大
    3.2 欧洲地区
        3.2.1 基本概况
        3.2.2 各国概况
    3.3 亚太地区
        3.3.1 基本概况
        3.3.2 各国概况
    3.4 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
        3.4.1 古巴
        3.4.2 巴西
    3.5 对国外生物经济发展的思考和总结
第4章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
    4.1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概况
        4.1.1 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效益大幅上升
        4.1.2 生物农业平稳增长
        4.1.3 生物能源产销平稳
        4.1.4 生物制造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4.1.5 生物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4.1.6 投资增长强劲,发展后劲较足
        4.1.7 国际化步伐加快,出现新的亮点
        4.1.8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4.2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基础分析
        4.2.1 科技基础
        4.2.2 人才基础
        4.2.3 丰厚的资源基础
        4.2.4 广阔的市场基础
        4.2.5 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
    4.3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3.1 生物产业政策问题
        4.3.2 法律、法规保护体系没有建立
        4.3.3 体制、制度的缺陷
        4.3.4 对知识产权制度和标准化战略认识薄弱
        4.3.5 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
        4.3.6 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
        4.3.7 生物科技人力资源短缺
        4.3.8 金融创新不足,风险投资短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调
        4.3.9 税收等政策不合理,生物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欠佳
        4.3.10 产业规模小、企业效益差,出口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4.3.11 政出多门,生物产业领导部门设置有待商榷
        4.3.12 市场机制失灵,宏观调控不利,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4.3.13 统计工作滞后
        4.3.14 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
第5章 生物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1.1 理论性
        5.1.2 多目标性
        5.1.3 系统性
        5.1.4 科学性
        5.1.5 可操作性
        5.1.6 可比性
    5.2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5.2.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5.2.2 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说明和分析
    5.3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5.3.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
        5.3.2 实证分析
第6章 我国生物经济的发展模式
    6.1 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模式
        6.1.1 工业化和生物产业化同步发展
        6.1.2 生物经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
    6.2 高原山区沟域发展模式
        6.2.1 高原模式
        6.2.2 发展沟域经济,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物产业的模式
    6.3 并购、合作发展模式
        6.3.1 国际企业并购、合作情况
        6.3.2 我国生物企业并购、合作情况
        6.3.3 企业并购合作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6.3.4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并购合作步伐
    6.4 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6.4.1 实行集聚化是生物经济发展的最显着的特征
        6.4.2 生物产业集群的二个模式
        6.4.3 我国生物产业聚集式发展的意义
    6.5 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网状和条状集聚模式
    6.6 产、学、研、官、金相结合发展模式
        6.6.1 企业带动的产、学、研、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6.2 技术先导型的学、研、产、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6.3 政府主导型的官、产、学、研、金相结合发展的模式
    6.7 “分散-集中式”—公司+科研+政府+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6.8 国际合作发展模式
    6.9 我国生物技术自主创新模式
        6.9.1 细胞经济模式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模式
        6.9.2 生物技术平台资源共享模式是自主创新的战略性模式
        6.9.3 加强原始创新发展生物农业的模式
        6.9.4 加强集成创新,全面开发产业链,生物质资源多级生物利用、大循环模式
        6.9.5 生物医药引进吸收再创新,优先研发非专利药的发展模式
    6.10 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及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模式
        6.10.1 美欧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创新模式
        6.10.2 美欧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7章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7.1 生物产业立国战略
        7.1.1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生物产业政策体系的必要性
        7.1.2 制定我国生物产业政策的建议
    7.2 体制创新战略
        7.2.1 根据生物经济特征和成长规律,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
        7.2.2 创新所有制结构
        7.2.3 创新分配机制和制度创新
    7.3 技术创新战略
        7.3.1 实施“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实践行动,创写“中国模式”新篇章
        7.3.2 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构筑国际一流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7.3.3 实施“企业创新引导”行动,加速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
        7.3.4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加速原始创新
        7.3.5 实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行动,加强自主创新
        7.3.6 实施“创新支撑保证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完善的创新支撑保证体系
    7.4 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
    7.5 人才战略
        7.5.1 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
        7.5.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7.5.3 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7.5.4 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度
        7.5.5 发展生物经济,开辟科技人员与大学生创业、就业途径
    7.6 资金战略
        7.6.1 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汲取国际金融风暴的教训,做好我国的金融创新工作
        7.6.2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7.6.3 改善银行信贷支持,创新生物产业发展融资模式,搭建多种形式融资平台
        7.6.4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7.6.5 建立风险投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业
    7.7 生物资源保护战略
    7.8 国际化战略
    7.9 其他对策建议
        7.9.1 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
        7.9.2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7.9.3 优化管理基础,加强统计工作
        7.9.4 优化国民教育,举国各界同心合力,积极营造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法培育出微生物制药“工厂”(论文参考文献)

  • [1]CP茶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徐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烟草西柏烷二萜的合成调控研究[D]. 张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探讨[D]. 闻娜.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7]中国科学社与近代中国化学的发展[D]. 兰栋琪. 山西大学, 2020(01)
  • [8]注射用血栓通质量标准化研究[D]. 刘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
  • [9]福建省食用菌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王泽生,谢宝贵,陈君琛,上官舟建,林衍铨,陈美元,蔡丹凤. 海峡科学, 2011(01)
  • [10]生物经济引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D]. 李嘉. 吉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培育微生物制药“工厂”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