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性能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应用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性能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应用

一、电动车续程性能分析数学模型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1](2021)在《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纯电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是目前实现节能与环保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在电池技术未解决之前,充电和续航里程的问题始终制约着电动车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匹配传动系统参数,来尽可能提高电动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就成为了全球各国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目标。本文从电动车动力系统的初步参数匹配、速比优化和换挡规律优化三个方面对电动车的动力传递系统的匹配优化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利用动力学数学建模对电动车的传动系统参数进行了初步匹配。其次,通过搭建Cruise电动车整车仿真模型,最后,使用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ASA)对电动车模型的速比和换挡规律进行了优化研究。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电动车的基本参数和设计要求,并考虑电机的工作特性,利用车辆动力学方程,对电池、驱动电机以及传动系的各项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初步的匹配设计研究。(2)使用Cruise软件搭建电动车整车仿真模型,并利用搭建好的整车模型制定相关的仿真计算任务,对仿真输出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将得到的仿真数据结果与设计要求相对比,验证了所搭建的电动车整车模型的精确性。(3)使用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ASA)优化传动系参数。选择变速器各挡传动比为优化变量,以电动车在NEDC工况下的耗电量作为整车经济性的评价指标,以整车最大爬坡度、百公里加速时间以及最高车速作为整车动力性的评价指标,建立整车传动系参数的数学优化模型,并利用Isight中的ASA算法优化了传动系速比。(4)基于得到的传动系最佳传动比,以加速踏板开度和换挡车速为优化变量,利用优化算法对变速器换挡规律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到了经济性、动力性和综合性换挡规律曲线,并对不同的换挡规律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使用自适应模拟退火优化传动比的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同时,在得到最优传动比的基础上,又优化了换挡规律,进一步提高了整车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谭森起[2](2021)在《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文中认为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世界性问题的影响,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寻求代替传统内燃机车的有效途径。其中,纯电动汽车因其零排放、高效率、低噪音而受到业界的关注,乘用车和轻卡的电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矿山工程车辆仍较多采用传统内燃机动力形式,能耗高、排放多,工程车辆电动化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纯电动矿用宽体自卸车的两挡变速器,旨在提升纯电动宽体自卸车动力性能的基础上,改善宽体自卸车能耗、提升续航里程、降低运营成本,加快纯电动矿用宽体自卸车技术在矿山的推广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根据提出的双行星排两挡变速器构型方案,分析了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和各挡位的功率流传递方向,并建立其运动学模型。进而对变速器工作状态进行受力分析,结合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和虚功原理建立变速器的动力学方程。此外,针对提出的新型离合器执行机构,本文对执行机构工作原理及自锁条件进行分析,并建立离合器执行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其次,在完成变速器动力学建模、换挡执行机构建模及整车能耗模型建模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矿用宽体自卸车运行特点,设计了针对宽体自卸车的两参数换挡规律。据此以经济性及动力性为优化目标,采用随机变异粒子群算法对两挡变速器的速比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矿用宽体自卸车的能耗经济性及动力性。利用整车能耗模型进行仿真对比验证,研究两挡变速器的节能机理以及在降低电池寿命损耗方面的作用。再次,为提升换挡品质,改善配备两挡变速器矿用宽体自卸车的驾驶平顺性,本文设计了状态观测器用于换挡过程中的变速器及传动轴的状态参数在线估计,并设计硬件在环实验验证状态观测器的实时性能。此后,制定了基于传动轴残余扭矩估计的离合器分离策略,有效地抑制了离合器分离时的传动系统抖振。同时,结合换挡过程分析及换挡始末状态约束,反推换挡过程电机转速调节曲线,并根据状态估计信息设计了H∞鲁棒控制器,对换挡过程中的电机转速进行跟踪控制,对比验证了该控制器在不存在/存在外界干扰情况下的控制效果。最后,本文进一步考虑变速器结构特点带来的换挡动力中断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成双电机耦合驱动的新型传动系统方案。针对该方案构型及矿用宽体车运行特点,设计了相应的模式切换和功率分配实时控制策略,通过油门开度和当前车速决策最优驱动模式及电机功率分配关系,实现最优经济性能,采用硬件在环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实时性。进而,基于提出的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参数优化,进一步提升纯电动宽体车的经济性能,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同时,针对模式切换过程中存在的动力中断问题,提出了一种换挡过程中双电机协同扭矩补偿策略,降低模式切换冲击,有效地提升了驾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戴连盟[3](2021)在《车载同步驱动电机智能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汽车正在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方向发展,其中作为未来汽车主流的新能源汽车更是出现了跨越式的进步。现担当新能源汽车动力源的驱动电机主要以异步感应电机(SM)和永磁同步电机(PMSM)为主,特别车载PMSM因其具有驱动转矩大、功率密度高、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更是成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源的首选。本文以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需求为背景,以PMSM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PMSM控制系统的换流死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机自补偿控制的在线死区补偿算法;并对常采用的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速方法(SVPWM)所存在的速度超调、冲击电流大、抗负载扰动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转矩的改进型PI控制算法。其具体内容归纳如下:(1)结合查阅的技术文献,评述了新能源汽车以及车载PMSM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发展概况,并详细比较了几种典型的车载电机优缺点,通过对本文所确立的研究对象—PMSM进行结构分析、工作原理阐述以及电磁关系推导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控制用数学模型。(2)通过对车载PMSM的传统SVPWM控制方法的原理分析以及逆变器换流过程的深入研究,为了改善逆变输出电压的品质,重点针对SVPWM的换流死区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机自补偿作用的死区补偿算法,并利用“伏秒等效”的原则,给出了补偿运算方法以及构建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图。(3)应用Matlab/Simulink工具,搭建了SVPWM死区补偿算法的仿真实验平台,并分析和阐述了各个功能模块的搭建方法和仿真过程,通过结果分析,验证了补偿控制方法的有效性。(4)对于采用SVPWM控制过程中易出现速度超调,冲击电流大,抗负载扰动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转矩的改进型PI控制方式,通过融合微分前馈控制算法,以及改变比例、积分控制环节的连接形式,加之引入电磁转矩反馈环节,对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控制,综合提升了系统的抗负载扰动能力,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5)基于仿真实验平台,就所提出的两种控制方法分别进行了系统控制性能的综合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低速时消除了零电流钳位效应现象,并有效地减少了谐波含量、转速波动,以及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王爽[4](2021)在《全新架构电动车底盘车架轻量化设计与性能匹配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及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自然、能源及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节能和环保是当今经济社会及汽车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改善人居环境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要求,汽车轻量化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汽车减少污染和节能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为了尽快促成汽车与社会的绿色协调发展,纯电动车的普及也势在必行。但当下针对纯电动车的研发主要聚焦于电池和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结构设计方面涉及较少,尤其针对全新架构电动车底盘车架结构的研究更为匮乏。另外,目前的纯电动车大多是基于燃油车结构进行的改装,其乘员舱与底盘车架之间的性能分配尚未明确,加上新材料在汽车结构上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因此针对电动车乘员舱与底盘车架性能分配和底盘车架的正向轻量化设计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某全新架构电动车为对标车型,从乘员舱与底盘车架模块的集成系统(以下简称为“耦合系统”)的一阶模态及弯、扭刚度(基本NVH性能)的性能分解与集成匹配、碰撞能量分解与能量流传递路径、结构多工况联合拓扑优化、改进的设计变量筛选方法、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和多属性决策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优化出底盘车架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方案,并对轻量化底盘车架结构进行样件试制和试验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首先,建立对标车型底盘车架有限元模型、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和整车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耦合系统的基本NVH性能并与对标车型相应数据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了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对对标车型底盘车架的正碰和侧碰工况下的结构耐撞性进行了分析,提取结构耐撞性指标。最后根据对标车的基本NVH性能和耐撞性能确定待开发底盘车架的设计目标。其次,提出了简单的矩形截面中空薄壁管结构分别模拟乘员舱、底盘车架模块及其集成的耦合系统,得出了在弯曲和扭转工况下,乘员舱、底盘车架模块和耦合系统满足并联弹簧关系;一阶弯曲模态下,耦合系统频率近似等于乘员舱频率与底盘车架频率值之差;一阶扭转模态下,乘员舱、底盘车架和耦合系统满足多项式关系;同时在对标车型上验证性能指标分解方法的有效性。接着对碰撞过程中的能量传递路径和能量指标分解方法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底盘车架比吸能和吸能比,最后基于该对标车底盘车架能量指标确定了待开发底盘车架的能量设计目标。接着,选用等效静态载荷与惯性释放结合的方法,将碰撞过程中的峰值在内的局部碰撞力均值引入拓扑优化中,按照变密度法与折衷规划法对底盘车架在多种碰撞工况下进行联合拓扑优化设计,建立底盘车架概念设计模型和整车模型。然后对待开发车进行计算分析并与设计目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底盘车架初始结构耐撞性指标略有差距。因此考虑对该底盘车架结构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然后,建立全新架构电动车底盘车架的全参数化模型,采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方法筛选出最终设计变量。引入铝合金底盘车架部件的挤压成形工艺参数为约束条件。采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建立刚度和模态性能指标的代理模型,RBF模型建立耐撞性指标的代理模型。提出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底盘车架模型进行优化,获取Pareto前沿解。提出了博弈论与灰色关联分析结合的方法对Pareto前沿解进行优劣排序,得到最优设计方案。最后,对优化后底盘车架的基本NVH性能和结构耐撞性能进行计算,并与设计目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的底盘车架性能达到了设计目标要求,与初始模型相比,减重率达到12.16%;同时计算出该底盘车架结构与项目团队优化得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乘员舱集成装配后的质量为218kg,与同尺寸钢制结构的白车身质量314kg相比减重达到30.5%。最后对轻量化底盘车架样件进行基本NVH性能试验和正面台车碰撞试验,结果表明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相吻合,从而验证了底盘车架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李卓昂[5](2021)在《基于电池寿命预测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行业走出困局的重要途径,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政策鼓励。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目标,仍受到成本、能量密度和电池寿命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普及推广。而增程式电动车在纯电动车构型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套增程器,降低整车成本的同时延长了车辆续驶里程,是向纯电动车过渡的优良选择。增程式电动车主要能量来源是动力电池组,而电池在不同使用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老化,进而影响其容量和功率等。因此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动力电池寿命衰退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增程式电动车的整车控制策略,合理进行能量分配来使考虑寿命在内的车辆总运行成本最低,同时保护电池,延长其使用寿命。文章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课题组的纵向项目,设计一款微型增程式物流车。在明确了动力系统结构、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后,对增程式电动车的电机、电池组和增程器三个主要动力部件进行参数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在市场上进行产品选型。(2)分析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寿命衰退机理和寿命影响因素。在实验室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电池循环寿命的实验。结合应用广泛的磷酸铁锂电池基础循环寿命预测模型,利用回归拟合等知识对基础寿命模型中的待定参数进行了辨识。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并将预测模型离散化到汽车的行驶过程,做到行驶过程中变因素条件下的寿命预测。(3)在分析了整车控制系统结构和增程车各种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基于增程式电动车的运行特点以及改善动力电池寿命衰退的目的,制定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由于电池在不同SOC,温度和电池健康度的条件下,功率状态会发生改变,因此给出了SOP表以及电池功率随电池寿命衰退的规律。设计了APU模糊控制策略,由于控制策略中,关键的隶属度函数的参数是根据经验值初步选择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整车运行成本最优的目的,结合电池功率状态,引出了遗传算法,在不同条件下实时优化隶属度函数的参数直至寻到目标函数下的最优解。最后以尽可能多的能量回收为目标,在满足ECE法规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再生制动力并给出了再生制动控制的流程图。(4)根据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的匹配结果和制定的整车控制策略,在Advisor中建立了整车仿真平台,在MATLAB/Simulink中编写了控制策略算法,两者进行联合仿真,验证了整车能够满足动力性能指标要求。接着在不同环境温度,起始SOC和运行时长的情况下,比对以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控制策略和传统单点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利用APU补偿动力电池放电的模糊控制策略,可以在每日工况循环中,减少电池的寿命衰退,延长其使用寿命。比对将电池损耗纳入考虑的总成本可以发现,有些情况下相对于传统单点控制策略不会有太大的提升。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起始SOC的降低和运行时长的增加,优化模糊控制策略对整车经济性的提升会越明显。

姜聪慧[6](2021)在《基于能耗优化的电动城市物流车协调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升为世界性问题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一方面出台严格的燃油消耗和排放法规,一方面,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应用推广投入。经过数十年的技术发展,以电力作为唯一能量来源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普通家庭轿车、城市物流车、专用车中。面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远低于传统燃油的现状,如何降低整车能耗、延长电动车续航里程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主要依托吉林省科技厅项目,针对应用日益广泛的电动城市物流车,通过对电动车能量流、节能机理和优化算法的研究,建立了基于能量流的能耗计算模型、基于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AEKF)算法的优化能耗估计模型,进行了节能预测协调控制算法研究。本文按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第一,建立电动城市物流车被控对象模型、驾驶员模型和整车控制器模型。针对电动城市物流车的单电机驱动桥构型和三挡行星排传动方案,搭建包括动力电池模型、电机驱动系统模型、传动系统模型、车轮及轮胎模型、整车模型的被控对象模型。整车控制器模型包括驾驶员意图识别模型、能量管理模型、驱动电机转矩计算模型。为后续能耗优化的效果评估、优化控制算法有效性评估仿真验证提供必要条件。第二,通过分析电动城市物流车稳态和动态工作过程的能量流和影响能耗的关键因素,建立基于能量流的整车能耗计算模型。针对基于能量流的能耗模型需求参数多、难以准确获取、计算繁琐的缺点,建立高精度的能耗计算模型——基于AEKF的能耗计算模型。第三,利用MPC框架和QP优化算法,制定了以能耗优化和冲击抑制为目标的协调控制策略。分析整车稳态和动态工况的工作过程和节能机理,综合考虑整车经济性、舒适性和平顺性,提出兼顾能耗优化和动态过程冲击抑制的优化目标。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框架内,以驱动系统输出转矩为控制量,整车SOC、主从动转速和角度为状态量搭建预测控制模型,采用二次规划的算法求解优化控制律。第四,搭建了仿真平台和台架验证平台,对能耗模型和协调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在控制算法验证的仿真平台和实验台架上,以整车典型工况作为输入条件,验证基于AEKF算法的能耗模型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满足使用要求。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节能预测协调控制算法可有效降低整车能耗、改善冲击度指标。本文基于精度较高的能耗模型,通过整车能耗与电机转矩协调控制,实现电动城市物流车能量与电机转矩的充分利用和精准预测,达到改善整车经济性、平顺性和舒适性的效果,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容伟[7](2021)在《基于两类复合算法的动力电池SOC估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能源汽车发展非常迅速,动力电池的性能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和补充能量便捷性。优化动力电池的管理系统(BMS)可以有效地提升动力电池的性能。本文研究了BMS的关键指标参数--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SOC),研究了两类提高动力电池SOC估算精度的算法。分析研究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特性,选择三元锂电池作为研究目标,分析比对三种不同电池模型的优缺点,考虑估算动力电池SOC值的实时性、模型的精确度和计算的繁复性等问题,选择戴维南式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分析研究传统经验电池SOC估算方法,综合各种算法的长短处,选择了两类复合算法来进行动力电池SOC估算研究,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最小二乘向量回归机与复合拓展卡尔曼滤波法和电流计分法,提高估算精度。(1)向量回归机适合处理最优超平面的非线性问题,采用最小二乘法把计算不等式转变为等式求解,减少计算量,又因为在输出方程中的参数值σ2和γ是区间值,为寻得此区间的最优参数,采用遗传算法的“进化论”来优选出最佳值。(2)拓展卡尔曼滤波法能够比较准确的解决非线性系统问题,但是其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的表达式高度依赖模型建立的准确度,在电池运行结束的前后,端电压变化大,会影响电池模型的精准度,为解决这个问题,结合电流积分法,联合它在动力电池充放电的初末段进行估算;最后,搭建实验平台,测量设定的五种日常不同温度和三种充放电倍率电流的工况下电池的参数特性,通过matlab进行模拟仿真。对所研究的算法进行了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以上两种复合算法估算动力电池SOC值的误差低于3%,指标高于传统单一算法来估算动力电池SOC。所取得的结果提升估算动力电池SOC值的精度方面和动力电池管理优化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严芬[8](2020)在《非承载式电动观光车轻量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我国跃居为世界上生产和销售汽车第一的国家。与此同时,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及能源消耗等问题日趋严重,节能减排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控制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等问题,人们更进一步加大了对电动车轻量化的研究,针对解决电动观光车的续航里程短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但是,电动车的轻量化并不是单一的对车辆进行减重,而是要同时考虑性能参数、加工成本、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单一的减重并不满足于当今车辆轻量化的要求,因此,对车辆进行综合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轻量化主要从材料优化、结构优化、加工工艺优化三个方面入手。本文以某观光车为研究对象,基于Ashby法及有限元理论,对该车进行材料优化和尺寸优化。并通过workbench软件验证其合理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维扫描仪和SolidWorks软件完成车身的三维建模,基于有限元理论,利用workbench软件对车身进行自由模态分析,分析车身的前十阶自由模态频率及振型。(2)对观光车车身及车架的材料进行简介,分析了备选材料的性能,通过Ashby法及遗传算法,选取车身的厚度为设计变量,然后在Python软件中基于遗传算法,得到车身材料轻量化方案。然后结合Ashby图,对车身的四种工况进行静态分析,基于强度和弯曲刚度、扭转刚度理论基础,计算分析车身的最大应力和应变,验证了车身材料的可行性。(3)基于灵敏度分析理论基础,对车架进行尺寸优化,首先对车架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所选取的梁的敏感程度,随后建立尺寸优化模型,选取30个样本点进行分析,计算的得到车架的厚度为2.7mm时满足尺寸优化要求,通过模拟水平弯曲工况,验证了尺寸优化的可行性,车架最终减重15%,实现了电动车轻量化研究。图[46]表[13]参[80]

季昌健[9](2020)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动车再生制动力分配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电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在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领域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全球众多汽车科研机构和开发厂商的热捧。电动车续航里程是表征其性能的关键性因素,由于电池等重点技术领域仍未突破,电动车续航表现不尽人意。再生制动能量回收作为电动车环保节能的重要手段,既能在汽车制动时提供一定的再生制动转矩,也能将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动车续航里程。为电动车设计合理有效的制动力分配策略,是实现再生制动系统最大化能量回收和满足电动汽车安全性能要求的重点工作。本文主要进行的研究工作:1.针对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在Simulink环境中搭建关键零部件的模型。针对电机制动部分,着重分析了电机、电池典型工作原理完成系统模型搭建,并进行合理参数匹配;针对液压制动部分,着重分析了电磁阀、制动轮缸和制动盘的动力学机理并完成模型搭建。2.针对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对整车安全性和节能性的要求,从前后轴制动转矩分配和再生制动与液压制动转矩分配角度进行分析。考虑理想制动条件和车辆安全性法规ECE的要求,确定常规驾驶工况下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系数。考虑再生制动性能受行驶车速、制动强度及电池SOC的影响,设计模糊控制器对上述因素进行控制以完成再生制动力矩分配。然后针对模糊控制的模糊化过程进行优化,完成隶属度函数参数自整定算法设计,进而得到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完成再生制动力分配优化。3.针对再生制动力分配控制器有效性的验证,采用离线仿真和硬件在环仿真两种方式进行。在Simulink中搭建离线仿真模型,选用典型制动工况和标准驾驶循环工况验证本文设计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对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的有效性;搭建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将控制策略与模型加载至系统中,进一步验证循环工况下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建立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在制动能量回收方面更胜一筹。

唐文华[10](2020)在《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纯电动汽车是以纯电力作为驱动能源,综合了车辆驱动控制和车联网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和对环境友好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系统,该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动力性能、安全性及稳定性等,但传统的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的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有着磁链和转矩脉动大和逆变器开关频率不恒定等问题。因此,对纯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新能源汽车常采用的驱动电机有多种,其中永磁同步电动机不仅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功率密度和功率因数大、可靠性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的优势,因此在当前的纯电动汽车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使用永磁同步电机的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Clark和Park坐标变换,将自然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变换到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建立了PMSM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有利于电机的控制分析和设计;利用Matlab/Simulink的结构化建模方法,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实现了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仿真结果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改进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2)利用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技术,对期望空间电压矢量的合成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SVPWM方式的逆变器输出线电压基波幅值比SPWM逆变器输出电压提高了15%;研究了基本电压空间矢量的作用顺序,并给出了五段式SVPWM和七段式SVPWM的实现方法,建立了SVPWM控制算法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SVPWM算法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固定了开关频率,减少了谐波成分。(3)利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和二阶滑模控制算法,设计了磁链和转矩控滑模控制器;用磁链和转矩滑模控制器替代传统的永磁同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滞环控制器,建立了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与滑模控制器的直接转矩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转矩幅值波动较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有所减小,动态性能和鲁棒性获得了提升,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二、电动车续程性能分析数学模型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动车续程性能分析数学模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纯电动车多挡化以及使用AMT的优势
        1.2.1 纯电动车多挡化趋势
        1.2.2 纯电动车使用AMT优势
    1.3 传动系优化匹配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纯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2.1 引言
    2.2 纯电动车基本参数及设计要求
    2.3 驱动电机的性能分析和参数的计算匹配
        2.3.1 驱动电机的性能分析
        2.3.2 电机参数的计算匹配
    2.4 动力电池的参数匹配
    2.5 传动比参数匹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ruise的整车仿真模型
    3.1 引言
    3.2 Cruise仿真软件介绍
        3.2.1 仿真软件简介
        3.2.2 Cruise仿真软件的主要功能介绍
        3.2.3 搭建Cruise整车模型的步骤
    3.3 整车模型的搭建
    3.4 车辆主要模块的建立和参数设置
        3.4.1 整车模块
        3.4.2 驱动电机模块
        3.4.3 动力电池模块
        3.4.4 变速器模块
        3.4.5 AMT的控制模块
    3.5 设置计算任务
    3.6 仿真结果分析
        3.6.1 整车的动力性仿真分析
        3.6.2 整车的经济性仿真分析
    3.7 模型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纯电动车传动系统速比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建立传动系优化数学模型
        4.2.1 设计变量的选择
        4.2.2 优化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的建立
    4.3 Isight和 Cruise仿真软件联合优化
        4.3.1 Isight优化软件的介绍
        4.3.2 联合仿真优化模型的建立
        4.3.3 优化算法的选择
    4.4 优化过程和优化结果分析
        4.4.1 优化过程
        4.4.2 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纯电动车的换挡规律优化
    5.1 引言
    5.2 制定换挡规律的分类
        5.2.1 换挡规律的控制参数分类
        5.2.2 换挡规律的性能分类
    5.3 优化设计变量的DOE分析
        5.3.1 DOE试验设计方法的选择
        5.3.2 DOE试验设计模型的建立
        5.3.3 DOE试验结果
    5.4 基于Cruise和 Isight的换挡规律的制定
    5.5 换挡map的优化
    5.6 优化前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电动车辆变速器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3.1 变速器结构形式研究现状
        1.3.2 电动汽车变速器速比优化及能耗分析
        1.3.3 变速器离合器执行机构研究现状
    1.4 电动车换挡过程优化控制研究
        1.4.1 变速器状态估计研究现状
        1.4.2 电动车变速器换挡控制研究
    1.5 多源耦合变速器控制研究进展
        1.5.1 多源耦合变速器能量管理研究
        1.5.2 多源耦合变速器模式切换过程控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电控两挡变速器结构设计及建模
    2.1 两挡变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2.2 两挡自动变速器数学模型
        2.2.1 两挡自动变速器的运动学模型
        2.2.2 基于拉格朗日力学的变速器动力学建模
    2.3 双向执行机构原理分析及建模
        2.3.1 执行机构的自增力特性分析
        2.3.2 执行机构分析与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两挡变速器的速比优化及节能机理研究
    3.1 自卸车运行工况概述
    3.2 整车仿真模型搭建
        3.2.1 动力电机模型
        3.2.2 动力电池模型
        3.2.3 自卸车纵向动力学模型
    3.3 矿用自卸车两挡变速器换挡规律
    3.4 多目标优化实施方案
        3.4.1 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4.3 随机变异粒子群优化算法
    3.5 优化结果分析及节能机理研究
        3.5.1 动力性能对比
        3.5.2 能耗经济性对比与分析
        3.5.3 电池寿命衰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换挡过程平顺性优化控制研究
    4.1 换挡过程的状态观测器设计
        4.1.1 龙伯格观测器构建
        4.1.2 卡尔曼滤波
    4.2 观测器性能验证分析
        4.2.1 仿真验证与分析
        4.2.2 硬件在环验证
    4.3 基于负载扭矩估计的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
    4.4 基于H∞的换挡过程电机控制研究
        4.4.1 换挡过程分析
        4.4.2 H∞鲁棒控制器设计
        4.4.3 H∞控制器分析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源耦合无动力中断驱动系统研究
    5.1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分析
        5.1.1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结构设计
        5.1.2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模型构建
    5.2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功率分配策略研究
        5.2.1 扭矩枚举功率分配策略
        5.2.2 动态比例功率分配策略
        5.2.3 控制策略硬件在环验证
    5.3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参数优化
        5.3.1 优化问题描述
        5.3.2 参数优化结果
    5.4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性能分析
        5.4.1 动力性能分析
        5.4.2 经济性表现分析
    5.5 多源耦合驱动系统换挡过程控制
        5.5.1 换挡控制策略
        5.5.2 控制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车载同步驱动电机智能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动汽车的发展应用状况
    1.3 车载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车载PMSM的数学建模与分析
    2.1 常用的车载电机性能分析
    2.2 车载PMSM的结构和驱动性能分析
    2.3 车载PMSM的数学模型
        2.3.1 车载PMSM的三相静止坐标数学模型
        2.3.2 车载PMSM两相静止坐标系简化模型
        2.3.3 车载PMSM两相旋转坐标系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压重构的SVPWM控制方法研究
    3.1 电压重构的SVPWM的形成原理
    3.2 空间脉宽矢量的死区成因分析
        3.2.1 时间误差分析
        3.2.2 死区电压误差分析
        3.2.3 器件导通电压误差分析
    3.3 基于电机自补偿作用的在线补偿方法
    3.4 车载PMSM死区补偿控制系统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PMSM仿真平台设计
    4.1 速度环的设计
    4.2 电流环的设计
    4.3 车载PMSM模块的设计
    4.4 车载电机仿真平台的搭建
    4.5 死区补偿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6 一种基于电磁转矩的车载PMSM改进型PI控制
        4.6.1 改进型PI控制原理
        4.6.2 基于电磁转矩环的改进型PI控制方法
    4.7 磁链观测器的分析与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综合仿真与性能分析
    5.1 车载PMSM的死区补偿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5.1.1 补偿前系统的动态性能
        5.1.2 补偿后系统的动态性能
    5.2 基于电磁转矩环的改进型PI控制方法性能分析
        5.2.1 速度超调现象
        5.2.2 冲击电流
        5.2.3 q轴电流
        5.2.4 抗负载扰动能力
        5.2.5 其它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全新架构电动车底盘车架轻量化设计与性能匹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动汽车轻量化背景和意义
    1.2 全新架构电动汽车车身和底盘车架研究进展
        1.2.1 非全承载式车身和底盘车架结构阐述
        1.2.2 车身及底盘车架结构轻量化技术路径
    1.3 汽车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全新架构电动汽车底盘车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对标车型底盘车架与整车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2.2.1 底盘车架与耦合系统有限元建模
        2.2.2 耦合系统刚度与模态分析
        2.2.3 底盘车架刚度与模态分析
        2.2.4 乘员舱刚度与模态分析
        2.2.5 底盘车架正碰耐撞性分析
        2.2.6 底盘车架侧碰耐撞性分析
    2.3 确定设计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底盘车架性能指标分解方法研究
    3.1 简化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
    3.2 底盘车架框架结构刚度指标分解方法研究
    3.3 底盘车架结构模态分解方法研究
    3.4 底盘车架碰撞能量指标分解方法的研究
        3.4.1 正面碰撞工况下底盘车架性能指标分解方法
        3.4.2 侧面碰撞工况下底盘车架性能指标分解方法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全新架构电动车底盘车架结构概念设计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底盘车架碰撞工况下的拓扑优化研究
        4.2.1 基于碰撞力的等效静态载荷研究
        4.2.2 基于碰撞工况的惯性释放原理
    4.3 底盘车架结构多工况联合拓扑优化设计
        4.3.1 底盘车架多工况联合拓扑方法研究
        4.3.2 底盘车架多工况联合拓扑优化设计
    4.4 底盘车架初始结构性能分析
        4.4.1 底盘车架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4.4.2 Johnson-Cook材料模型及参数确定
        4.4.3 底盘车架及整车模型建立
        4.4.4 底盘车架及耦合系统的基本NVH性能分析
        4.4.5 底盘车架结构耐撞性研究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底盘车架结构-工艺-性能一体化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底盘车架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5.3 底盘车架结构变量筛选方法研究
        5.3.1 试验设计
        5.3.2 变量筛选
    5.4 底盘车架结构代理模型研究
        5.4.1 代理模型方法
        5.4.2 构建代理模型
    5.5 底盘车架结构-工艺-性能一体化多目标优化设计
        5.5.1 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研究
        5.5.2 底盘车架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5.5.3 博弈论与灰色关联分析集成方法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轻量化底盘车架结构性能分析与试验验证
    6.1 引言
    6.2 轻量化底盘车架刚度与模态分析
    6.3 轻量化底盘车架结构耐撞性分析
        6.3.1 正碰耐撞性对比分析
        6.3.2 侧碰耐撞性对比分析
        6.3.3 轻量化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6.4 轻量化底盘车架结构样件试制及性能验证
        6.4.1 低阶固有频率试验验证
        6.4.2 底盘车架静态刚度试验验证
        6.4.3 底盘车架耐撞性试验验证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电池寿命预测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增程式电动车研究和发展现状
        1.2.2 国内增程式电动车研究和发展现状
        1.2.3 车用动力电池的发展和寿命研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2.1 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结构
    2.2 整车性能指标
    2.3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2.3.1 最高车速条件下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2.3.2 加速性能条件下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2.3.3 最大爬坡度条件下驱动电机参数计算
    2.4 动力电池组参数匹配
    2.5 增程器参数匹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研究
    3.1 锂离子动力电池寿命衰减机理
        3.1.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3.1.2 锂离子电池寿命衰减机理
        3.1.3 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衰减影响因素
    3.2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基础模型
    3.3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性能实验
        3.3.1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性能实验方案设计
        3.3.2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实验测试系统
        3.3.3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实验结果分析
    3.4 锂离子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
        3.4.1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
        3.4.2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预测模型的精度验证
        3.4.3 行驶工况下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寿命预测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电池寿命的增程式电动车控制策略
    4.1 增程式电动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
        4.1.1 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
        4.1.2 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
    4.2 考虑电池寿命的增程式电动车控制策略设计原则
    4.3 不同条件下电池功率状态的变化
    4.4 增程式电动车驱动模糊控制策略的制定
        4.4.1 模糊控制
        4.4.2 增程式电动车APU模糊控制策略
    4.5 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的隶属度函数
        4.5.1 遗传算法
        4.5.2 遗传算法优化APU模糊控制的隶属度函数
    4.6 增程式电动车制动控制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控制模型的搭建与仿真分析
    5.1 Advisor软件简介
    5.2 整车动力系统模型的搭建和校核
        5.2.1 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
        5.2.2 整车动力性仿真校核
    5.3 整车控制策略的搭建
    5.4 仿真与分析
        5.4.1 仿真工况的选择
        5.4.2 考虑电池寿命的整车运行过程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能耗优化的电动城市物流车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耗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2 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动城市物流车仿真建模
    2.1 被控对象模型
    2.2 驾驶员模型
    2.3 整车控制器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耗分析及能量状态估计算法研究
    3.1 基于能量流的整车能耗计算模型
    3.2 基于AEKF动力电池SOC估计的能耗计算模型
        3.2.1 AEKF原理
        3.2.2 基于AEKF的动力电池SOC估计模型
        3.2.3 基于SOC估计的整车能耗计算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整车能耗与电机转矩的协调控制研究
    4.1 协调控制问题分析
    4.2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4.3 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5.1 系统仿真平台搭建与分析
    5.2 台架实验
        5.2.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两类复合算法的动力电池SOC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动力电池SOC建模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动力电池SOC估算方法研究现状
    1.3 文章的具体章节内容
2 锂离子动力电池分析
    2.1 三元锂电池的基本性能
    2.2 三元锂电池的主要参数
    2.3 三元锂电池工作原理
    2.4 三元锂电池特性分析
        2.4.1 三元锂电池端电压特性
        2.4.2 三元锂电池容量特性
        2.4.3 三元锂电池放电电流特性
        2.4.4 极化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动力电池模型的研究及参数识别
    3.1 动力电池模型分析
        3.1.1 电化学模型
        3.1.2 数学模型
        3.1.3 等效电路模型
    3.2 动力电池模型的选择
    3.3 研究估算动力电池SOC方法
    3.4 动力电池参数识别
        3.4.1 实验的基本规则
        3.4.2 不同工况下电池容量识别
        3.4.3 电池极化识别
        3.4.4 电池开路电压识别
    3.5 本章小结
4 两种复合算法研究
    4.1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研究
        4.1.1 支持向量回归机
        4.1.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
        4.1.3 遗传算法
        4.1.4 遗传算法选优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参数值
    4.2 复合拓展卡尔曼滤波法和电流积分法的研究
        4.2.1 拓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研究
        4.2.2 复合电流积分法和拓展卡尔曼滤波法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动力电池SOC仿真与结果
    5.1 基于GA-LSSVR的动力电池SOC估算
    5.2 基于复合拓展卡尔曼滤波法和电流积分法的动力电池SOC估算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非承载式电动观光车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汽车轻量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观光车3D扫描及有限元建模
    2.1 车身三维扫描建模
        2.1.1 三维扫描的介绍及原理
        2.1.2 数据扫描
    2.2 有限元分析
        2.2.1 车架三维模型的建立
        2.2.2 材料定义
        2.2.3 网格划分
    2.3 模态分析
        2.3.1 模态分析理论
        2.3.2 模态分析计算过程
        2.3.3 模态分析结果云图
    2.4 本章小结
3 观光车材料轻量化
    3.1 车身材料概述
        3.1.1 车身材料简介
        3.1.2 轻量化材料简介
        3.1.3 高强度钢
        3.1.4 铝合金
        3.1.5 镁合金
        3.1.6 塑料及复合材料
    3.2 多目标遗传算法简介
    3.3 车身选材优化模型
        3.3.1 材料的效率
    3.4 车身材料轻量化数学模型
        3.4.1 轻量化备选材料
        3.4.2 材料求解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车身轻量化材料整体性能评估
    4.1 Ashby法验证
        4.1.1 Ashby图概述
        4.1.2 Ashby图选材
    4.2 静态特性分析
        4.2.1 静力结构分析理论
        4.2.2 静态强度分析理论
        4.2.3 静态刚度分析理论
    4.3 静态工况分析
        4.3.1 水平弯曲工况
        4.3.2 极限扭转工况
        4.3.3 紧急转向工况
        4.3.4 紧急制动工况
    4.4 车身静态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尺寸优化
    5.1 尺寸优化理论
        5.1.1 目标函数
        5.1.2 设计变量
        5.1.3 约束条件
    5.2 灵敏度理论
        5.2.1 直接解析法
        5.2.2 半解析法
        5.2.3 有限元差分法
        5.2.4 伴随变量法
        5.2.5 复变量法
    5.3 灵敏度分析计算
        5.3.1 车架编号
        5.3.2 敏感度分析
    5.4 尺寸优化
    5.5 前后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动车再生制动力分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制动系统构成研究现状
        1.2.2 再生制动集成产品现状
        1.2.3 再生制动策略分配方面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再生制动系统建模
    2.1 再生制动系统建模
        2.1.1 再生制动系统整体结构
        2.1.2 再生制动系统建模
    2.2 液压制动系统建模
        2.2.1 液压制动系统整体结构
        2.2.2 液压系统建模
    2.3 再生制动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再生制动系统下层控制器设计
    3.1 再生制动系统分层控制器整体架构
    3.2 制动转矩的下层控制器设计
        3.2.1 再生制动转矩控制
        3.2.2 液压制动转矩控制
    3.3 下层控制器有效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生制动系统上层控制器设计
    4.1 再生制动系统制动力优化整体结构
    4.2 前后轴制动力系数分配
        4.2.1 前后轴制动力分析
        4.2.2 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系数分析
        4.2.3 前后轴制动力分配
    4.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上层逻辑控制器
        4.3.1 模糊神经网络的状态描述
        4.3.2 模糊神经网络上层控制器设计
        4.3.3 模糊神经网络训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再生制动力分配仿真分析
    5.1 再生制动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5.2 固定工况下仿真分析
        5.2.1 初始车速30km/h制动
        5.2.2 初始车速60km/h制动
        5.2.3 初始车速90km/h制动
    5.3 循环工况下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再生制动硬件在环试验分析
    6.1 硬件在环系统总体设计
    6.2 硬件在环系统硬件
    6.3 硬件在环系统软件
    6.4 硬件在环系统验证及分析
        6.4.1 固定工况下验证分析
        6.4.2 循环工况下验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2.1 纯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
        1.2.2 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策略
    2.1 驱动电机选择
    2.2 PMSM的数学模型
        2.2.1 PMSM 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2 坐标变换和变换矩阵
        2.2.3 PMSM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3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
        2.3.1 矢量控制策略
        2.3.2 直接转矩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3.1 PMSM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
    3.2 PMSM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建模设计
        3.2.1 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简介
        3.2.2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的原理与建模
        3.2.3 坐标变换与定子磁链计算模型
        3.2.4 滞环控制器与开关矢量表选择模型
        3.2.5 转速环PI调节器模型
    3.3 PMSM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VPWM的 SMC-DTC系统研究
    4.1 SVPWM技术在DTC中的运用
        4.1.1 SVPWM基本原理
        4.1.2 期望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
        4.1.3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的作用顺序
        4.1.4 SVPWM算法实现
    4.2 SVPWM算法的建模仿真
    4.3 滑模控制在 DTC 系统中的运用
        4.3.1 滑模控制原理
        4.3.2 滑模控制器设计
    4.4 基于SVPWM的 SMC-DTC系统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电动车续程性能分析数学模型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及优化研究[D]. 刘博.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电控两挡自动变速器优化与控制[D]. 谭森起.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3]车载同步驱动电机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 戴连盟.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全新架构电动车底盘车架轻量化设计与性能匹配方法研究[D]. 王爽.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电池寿命预测的增程式电动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D]. 李卓昂.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能耗优化的电动城市物流车协调控制研究[D]. 姜聪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两类复合算法的动力电池SOC估算研究[D]. 容伟. 常州大学, 2021(01)
  • [8]非承载式电动观光车轻量化研究[D]. 张严芬.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9]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动车再生制动力分配方法研究[D]. 季昌健. 吉林大学, 2020(01)
  • [10]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D]. 唐文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性能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