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罗罗非鱼前景看好(论文文献综述)
龚洋洋,黄艳青,陆建学,李亚菲,胡园[1](2018)在《螺旋藻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产养殖产量的增长和种类的增多,导致传统优质饲料原料如鱼粉的需求和其有限的产量之间的矛盾急剧加大,迫切需要新的饲料原料来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螺旋藻(Spirulina)具有繁殖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螺旋藻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主要包括不同水产动物对螺旋藻粉的适口性和消化率以及螺旋藻对水产动物生长、健康以及营养和品质的影响情况,并对今后螺旋藻粉的研究发展和利用进行了展望。
卢其西[2](2012)在《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效果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奥利亚罗非鱼的耐寒性能及选育效果,本研究进行了3个试验,在比较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的基础上,对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进行耐寒性能选育和效果评价。试验1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的评价为了研究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耐寒能力,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0.2℃/3h的降温方法,测定了三个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和15种尼奥罗非鱼的耐寒性能。结果表明,美国品系、夏奥1号和广东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半致死低温(LT50)分别为7.82℃、8.22℃和8.44℃死亡率分别为56.76%、62.25%和79.43%,美国品系的耐寒性能显着好于夏奥1号(P<0.05)和广东品系(P<0.05)。比较15种尼奥罗非鱼的LT50,以美国品系奥利亚为父本与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杂交的子代的耐寒能力最强,LT50值最低,为8.22℃,均低于其他14种尼奥罗非鱼。相关分析显示,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和死亡率相关性显着(P<0.05);杂交尼奥罗非鱼的低温死亡率与亲本半致死温度和低温死亡率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耐寒性能最好。试验2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评价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法,以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自然种群作为选育种群进行自繁,通过耐寒与生长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获得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基础群和核心群各1个,基础群数量1129尾,选留率43.20%;P0代核心群数量290尾鱼,雌雄比例为1:1,选留率16.52%;P1代核心群均由10个家系组成,每个家系选留取80~100尾,选留率25%左右,P1核心群的个体数量在400尾左右。在核心群选育的基础上,应用巢式配对的方法配对P1代家系296个,产苗家系162个,配对成功率54.73%,产苗156100尾;配对P2代家系152个,产苗家系137个,配对成功率90.13%,产苗115900尾。选留的奥利亚罗非鱼10个家系耐寒性能评价的结果表明,P1和P2代的平均LT50分别为6.88℃和6.70℃,比自然种群低11.6%和15.8%,平均相对存活率分别提高21.1%和26.3%,平均生长速度提高5.23%和11.1%;其中P1和P2代耐寒性能最好家系的LT50分别比自然种群降低14.5%和13.8%,平均相对存活率提高24.1%和35.0%,生长速度提高13.5%和9.09%。奥利亚罗非鱼耐寒选育P1、P2代的所有家系和核心群的耐寒和生长性能均高于自然种群。试验3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不同家系耐寒性能的评价为了研究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不同家系的耐寒能力,应用室内人工降温,以0.3℃/3h的降温方法,测定罗非鱼的耐寒性能。结果表明,6个家系((?)AO0107×♀AO0107、♂AO0117×♀AO0133、♂AO0107x♀AO0133-1、♂AO0133×♀AO0117、♂AO0117×♀AO0107、♂AO0107×♀AO0133-2)的LT50依次为5.8℃、5.7℃、5.8℃、5.83℃、6.0℃和5.8℃;CDH分别为1102.5、1130.67、1113、1092.1、1047.03和1092.1。通过对LT50值和CDH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6个家系中,家系V(♂AO0117×♀AO0107)的LT50值和CDH与其他家系有显着差异(P<0.01),耐寒能力相对较弱,而其余各家系问的LT50值和CDH的差异不显着(P>0.05),6个家系罗非鱼的耐寒能力均得到稳定遗传和增强。
唐瞻杨[3](2012)在《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现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非鱼是世界性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世界推广养殖的主要品种,同时也是被农业部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淡水特色优势品种。罗非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耐低氧、饲养容易、肉质细腻鲜美等优点,因而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和养殖者们的喜爱。广西是我国三大罗非鱼养殖的主产区之一,近十年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先后出台了较多的扶持发展罗非鱼产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资金上支持力度较大,使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罗非鱼产业已经成为广西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然而,随着广西罗非鱼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制约罗非鱼产业化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越来越多,本研究基于对广西罗非鱼产业生产和产业化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罗非鱼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通过与相关经济理论的结合,给出了广西罗非鱼产业化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对提高广西罗非鱼产业化程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本章主要概述了罗非鱼生物学特点及引进简况,指出渔业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二、本章指出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优势,阐述了广西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广西发展罗非鱼产业化区域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市场销售优势,详细的介绍了广西罗非鱼养殖区域分布情况。三、本章分析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现状。近十年来,罗非鱼产量以平均每年超过10.2%的速度递增,至2010年罗非鱼产量达20.8万吨,与2000年10.3万吨相比,翻了一倍多。2010年,广西加工出口罗非鱼片等5.95万吨,约占水产品直接出口份额的80%,罗非鱼出口量和年均增长速度均居广西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第一。但也存在在较多问题,其中以良种质量差,良种覆盖率低;养殖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产品品质下降,罗非鱼产业化程度低;罗非鱼加工技术研发不足,市场开拓滞后、饲料质量不稳定、鱼病频发等问题最为突出,制约着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四、本章提出了促进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对策,通过对广西罗非鱼产业进行实地的全面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强罗非鱼良种选育和海水养殖技术研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产业基础条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罗非鱼养殖现代化,提高广西罗非鱼产业化进程;通过产学研的形式,加强罗非鱼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在政策、税收及融资上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等解决产业瓶颈的对策。这些对策将有效保障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王德芬[4](2011)在《尊重我国水产养殖实际 遴选发布渔业主导品种》文中认为为了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推进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引导广大农民选择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发挥科技对增产、增效、增收的支撑作用,逐步规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李增崇[5](2010)在《推进广西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中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建设成为我国亚热带农产品重要产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
杨弘[6](2010)在《我国罗非鱼产业现状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2007年,农业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个产业技术体系设立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在主产区建立若干个国家产业技术综合实验站,同时聘请一位首席科学家。目前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农产品已达到50个,其中水产品占5个,分别为大宗淡水鱼、罗非鱼、虾、贝类、鲆鲽类。本刊本期邀请罗非鱼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宏研究员对罗非鱼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体系建设情况及工作进展等问题进行介绍。
李莉萍,陈明,唐章生,张永德,唐瞻杨,陈忠,曾兰,苏世坤,林勇[7](2009)在《5个品系罗非鱼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文中认为采用RT-PCR技术,对美国尼罗、埃及尼罗、美国奥利亚、中国奥利亚、奥尼杂交罗非鱼(埃及尼罗♀×美国奥利亚♂)5个品系罗非鱼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最终获得5个品系罗非鱼Hsp70基因完整编码区(code sequences,CDS)cDNA序列,全长均为1923 bp,编码640个氨基酸,含有Hsp70家族3个签名序列IDLGTTYS、IFDLGGGTFD和VVLVGGSTRIP-KIQK,以及C末端保守序列EEVD,核定位信号标签KRKHKKDISQNKRALRR;Dank特征基序DLGTT-S-V;胞质Hsp70特征基序EEVD;靠近C末端的GGMP4肽序列;2个糖基化位点NKSI和NVSA。对5个品系罗非鱼Hsp70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共有12个核苷酸位点发生转换,但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不同品系罗非鱼的抗逆机理以及指导罗非鱼抗性育种奠定了可行性支撑基础。
李莉萍,陈明,唐章生,唐瞻杨,陈忠,张永德,苏世坤,曾兰,林勇[8](2009)在《两个尼罗罗非鱼品系Hsp70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文中认为采用RT-PCR技术,对从美国和埃及引进的两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品系(以下分别简称为美国尼罗和埃及尼罗)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基因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获得两个品系罗非鱼Hsp70基因完整编码区(code sequences,CDS)cDNA序列,全长为1 923 bp,编码为640个氨基酸,含有Hsp70家族3个签名序列DLGTTYS、IFDLGGGTFD和VVLVGGSTRIPKIQK,以及C末端保守序列EEVD,核定位信号标签KRKHKKDISQNKRALRR;Dank特征基序DLGTT-S-V;胞质Hsp70特征基序EEVD;靠近C端的GGMP4肽序列;2个糖基化位点NKSI和NVSA。结合BLAST分析结果,可以确认,获得的cDNA序列为美国尼罗和埃及尼罗两个品系罗非鱼的完整编码序列。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美国尼罗和埃及尼罗有3个氨基酸位点和12个核苷酸位点不同,美国尼罗Hsp70基因氨基酸序列与莫桑比克罗非鱼同源性最高为99.7%,而与家鼠同源性最低为83.6%。
唐国盘,曾春芳,齐子鑫,徐文彦,赵永军[9](2006)在《福寿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前景》文中研究指明福寿鱼是雄性尼罗罗非鱼和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的杂交子一代,体形与尼罗罗非鱼很相似。广盐性杂食性鱼,一般栖息于水体中上层,最适生长水温2530℃,耐低氧,比亲本生长都快,越冬困难。雌、雄亲本要各自专塘培育,并严禁其它罗非鱼混入。对饲料质量要求不高,还能摄食池塘底部和水中残饲碎屑,有很好的养殖前景。
陈蓝荪[10](2006)在《世界罗非鱼捕捞和养殖的动态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罗非鱼类原产于非洲和东南亚,具有生长迅速、耐粗食、肉质好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世界渔业的重要鱼品。世界罗非鱼生产以捕捞和养殖两种方式进行。九十年代,世界罗非鱼养殖业迅速崛起,养殖产量开始逐渐超过捕捞产量。世界罗非鱼养殖主要品种是尼罗罗非鱼。与此同时,世界罗非鱼的加工与贸易,亦有比较快速的发展。根据1981-2002年FAO关于罗非鱼捕捞和养殖的统计资料,分析了世界罗非鱼产业的动态特征,目前中国罗非鱼养殖年产量世界第一,有必要继续关注和提升中国罗非鱼养殖业发展的世界地位。
二、尼罗罗非鱼前景看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尼罗罗非鱼前景看好(论文提纲范文)
(1)螺旋藻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螺旋藻的养殖现状 |
2 螺旋藻粉的营养成分 |
3 螺旋藻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3.1 螺旋藻粉的消化率 |
3.2 螺旋藻粉对饲料适口性的影响 |
3.3 螺旋藻粉对水产动物生长的影响 |
3.3.1 低比例替代鱼粉 |
3.3.2 高比例替代鱼粉 |
3.4 螺旋藻粉对水产动物免疫力的影响 |
3.5 螺旋藻粉对水产动物品质的影响 |
4 小结与展望 |
(2)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部分 文献综述 |
1 我国罗非鱼养殖现状 |
1.1 罗非鱼的分类与分布 |
1.2 我国罗非鱼的引入和养殖状况 |
1.3 我国罗非鱼养殖的重要意义 |
1.4 我国罗非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1.4.1 不耐低温 |
1.4.2 繁殖过快 |
1.4.3 种质混杂退化和生产性能下降 |
2 奥利亚罗非鱼生物学 |
2.1 奥利亚罗非鱼的形态特征 |
2.2 奥利亚罗非鱼的生活习性 |
2.2.1 栖息特性 |
2.2.2 对温度的耐受程度 |
2.2.3 对溶氧量的耐受力 |
2.2.4 对盐度的耐受力 |
2.2.5 食性 |
2.3 生长规律 |
2.4 繁殖习性 |
2.4.1 繁殖温度 |
2.4.2 产卵量 |
2.4.3 繁殖行为 |
2.5 主要优点 |
3 罗非鱼耐寒性能研究进展 |
3.1 罗非鱼耐寒性能研究的现状 |
3.2 罗非鱼耐寒性能评估的研究方法 |
3.2.1 低温胁迫实验的控温模式设计 |
3.2.2 罗非鱼耐寒性能的评估指标 |
3.3 罗非鱼低温遗传学研究 |
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4.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1 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半数死亡温度测定的降温方法 |
1.3 耐寒性能评价指标 |
1.3.1 半致死低温(LT_(50)) |
1.3.2 低温死亡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三个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比较 |
2.2 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的尼奥罗非鱼耐寒性能比较 |
2.3、亲本与子代耐寒性能与半致死温度、低温死亡率的相关关系 |
3 讨论 |
3.1 不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杂交尼奥罗非鱼的耐寒性能存在差异 |
3.2 亲本与子代耐寒性能与半致死温度、低温死亡率有高度相关 |
4 小结 |
试验2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育种材料的来源 |
1.2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育种基础种群和核心种群 |
1.2.1 基础群的选育 |
1.2.2 核心群的选育 |
1.3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三个世代家系的繁育 |
1.3.1 亲本的培育与挑选 |
1.3.2 亲本配对与苗种繁育 |
1.3.3 P_0代亲本的选配 |
1.3.4 P_1代亲本的选配 |
1.4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的耐寒性能评价 |
1.4.1 试验鱼 |
1.4.2 测定方法 |
1.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2 结果 |
2.1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基础群的选育结果 |
2.2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核心群的选育结果 |
2.3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家系的繁育结果 |
2.4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的选育效果比较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3 耐寒型奥利亚罗非鱼不同家系耐寒性能的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奥利亚罗非鱼6个家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死亡率情况 |
2.2 罗非鱼6个家系的LT_(50)及CDH值 |
2.3 罗非鱼6个家系的LT_(50)和CDH值的方差分析 |
3 讨论 |
3.1 通过家系选育的罗非鱼耐寒能力比其亲本增强 |
3.2 低温选育可以提高罗非鱼的耐寒能力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撰写及发表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3)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罗非鱼生物学 |
1.1 罗非鱼生物学特点 |
1.2 我国罗非鱼引进简况 |
第二节 渔业产业化内涵及特征 |
2.1 渔业产业化内涵 |
2.2 渔业产业化基本特征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及优势 |
第一节 广西罗非鱼养殖业发展沿革 |
第二节 广西发展罗非鱼养殖业的优势 |
2.1 广西区域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 |
2.2 罗非鱼市场销售优势 |
2.3 广西罗非鱼产业扶持政策 |
第三节 广西罗非鱼养殖区域分布 |
第三章 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广西罗非鱼苗种生产现状及耐寒性能研究 |
1.1 广西罗非鱼苗种生产及主要养殖品种现状 |
1.2 广西罗非鱼苗种生产及主要养殖品种现状分析与讨论 |
1.3 广西罗非鱼主要养殖品种耐寒性能研究 |
第二节 广西罗非鱼商品鱼养殖现状 |
2.1 广西罗非鱼商品鱼养殖现状 |
2.2 广西罗非鱼商品鱼养殖现状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广西罗非鱼加工出口现状及分析 |
3.1 广西罗非鱼加工出口现状 |
3.2 广西罗非鱼加工出口现状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广西罗非鱼饲料加工现状及分析 |
4.1 广西罗非鱼饲料加工现状 |
4.2 广西罗非鱼饲料加工现状分析与讨论 |
第五节 广西罗非鱼病害防治现状及分析 |
5.1 广西罗非鱼病害防治现状 |
5.2 广西罗非鱼病害防治现状分析与讨论 |
5.3 罗非鱼对常用药物敏感性研究 |
第四章 促进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健康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加强罗非鱼良种选育和海水养殖技术研究 |
1.1 加强罗非鱼良种选育研究 |
1.2 加强罗非鱼海水养殖技术的研究 |
第二节 实施罗非鱼养殖现代化,提高广西罗非鱼产业化进程 |
2.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产业基础条件 |
2.2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罗非鱼现代化养殖进程 |
第三节 加强罗非鱼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 |
3.1 加强罗非鱼产品开发及加工技术的应用 |
3.2 加强开发罗非鱼的精深加工产品 |
第四节 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我国罗非鱼产业现状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罗非鱼产业的重要作用 |
(一) 罗非鱼产业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二) 罗非鱼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产业 |
(三) 罗非鱼产业带动了饲料、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
二、罗非鱼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一) 产业环节的主要问题 |
1. 良种体系急需完善与加强管理, 良种覆盖率有待提高 |
2. 养殖技术、养殖模式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 大规格罗非鱼比重低 |
3. 加工率低, 加工工艺落后, 加工品种单一 |
4. 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落后, 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
5. 营养及饲料研究基础薄弱 |
6. 药物残留问题仍时有发生 |
7. 缺乏自主品牌和出口渠道, 加工出口严重依赖外商 |
8. 行业协会难以发挥作用, 恶性竞争严重 |
(二) 技术环节的主要问题 |
1. 快速生长良种培育与规模化扩繁技术还不完善 |
2. 大规格罗非鱼生态健康养殖有待建立 |
3. 现有加工工艺和产品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
4. 质量监控及可追溯管理系统有待建立 |
(三) 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和串联连接技术 |
三、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工作进展 |
(一) 产业技术需求调查 |
(二)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
1. 育成“吉鲡”罗非鱼新品种 |
2. 罗非鱼耐寒新品种的选育取得重大进展 |
(三) 罗非鱼健康养殖研究 |
(四) 病害防治研究 |
1. 对引发2009年罗非鱼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
2. 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的研究与示范 |
(五) 改进罗非鱼加工工艺 |
1. 形成罗非鱼片冰温保鲜技术 |
2. 改进罗非鱼加工工艺 |
(六) 质量安全前沿研究 |
(七) 罗非鱼营养与饲料研究 |
1. 确定了罗非鱼主要养殖品系对主要营养素的需要量 |
2. 罗非鱼饲料中替代蛋白源的研究 |
3. 绿色饲料添加剂在罗非鱼饲料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
(八) 前瞻性研究 |
(九) 应急任务 |
1. 暴发性链球菌病调查 |
2. 应对金融危机对罗非鱼产业的影响 |
(十) 技术培训 |
四、体系重大成果 |
五、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建议 |
(7)5个品系罗非鱼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试验鱼 |
1.1.2 试剂及PCR引物 |
1.2 试验方法 |
1.2.1 热应激处理 |
1.2.2 总RNA抽提 |
1.2.3 引物设计 |
1.2.4 RT-PCR扩增及克隆 |
1.2.5 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RT-PCR扩增 |
2.3 核苷酸和相应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 |
2.4 序列同源性分析 |
2.5 系统进化树分析 |
3 讨 论 |
(8)两个尼罗罗非鱼品系Hsp70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热应激处理 |
1.2.2 总RNA抽提 |
1.2.3 引物设计 |
1.2.4 RT-PCR扩增及克隆 |
1.2.5 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RT-PCR扩增 |
2.3 核苷酸和相应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 |
2.4 序列同源性分析 |
2.5 系统进化树分析 |
3 讨论 |
(9)福寿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生物学特性 |
1.1 形态特征 |
1.2 生活习性 |
1.3 食性 |
1.4 生长与发育 |
1.5 亲鱼越冬 |
1.6 繁殖习性 |
1.6.1 亲鱼培育 |
1.6.2 亲鱼的挑选 |
1.6.3 繁殖特性 |
1.6.4 人工繁殖 |
2 养殖前景分析 |
2.1 引种概况 |
2.2 养殖前景分析 |
(10)世界罗非鱼捕捞和养殖的动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罗非鱼产业概述 |
2 世界罗非鱼捕捞生产的动态分析 |
2.1 世界罗非鱼捕捞生产的产量 |
2.2 世界罗非鱼捕捞生产的种类结构 |
2.3 世界罗非鱼捕捞生产的主要国家和海区 |
3 世界罗非鱼养殖生产的动态分析 |
3.1 世界罗非鱼养殖生产的产量和产值 |
3.2 世界养殖罗非鱼的平均价格变化 |
3.3 世界罗非鱼养殖生产的种类结构 |
3.4 世界罗非鱼养殖生产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分析 |
3.5 中国罗非鱼养殖业发展迅速 |
4 世界罗非鱼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4.1 世界罗非鱼市场前景看好 |
4.2 世界将主要发展罗非鱼养殖业 |
4.3 世界罗非鱼养殖业竞争和风险加剧 |
4.4 世界罗非鱼产业发展趋势 |
四、尼罗罗非鱼前景看好(论文参考文献)
- [1]螺旋藻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龚洋洋,黄艳青,陆建学,李亚菲,胡园. 海洋渔业, 2018(04)
- [2]奥利亚罗非鱼耐寒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效果研究[D]. 卢其西. 广西师范大学, 2012(10)
- [3]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现状的研究[D]. 唐瞻杨. 广西大学, 2012(06)
- [4]尊重我国水产养殖实际 遴选发布渔业主导品种[J]. 王德芬. 中国水产, 2011(11)
- [5]推进广西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思考[A]. 李增崇. 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实施十二五规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6]我国罗非鱼产业现状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J]. 杨弘. 中国水产, 2010(09)
- [7]5个品系罗非鱼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序列比对分析[J]. 李莉萍,陈明,唐章生,张永德,唐瞻杨,陈忠,曾兰,苏世坤,林勇.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3)
- [8]两个尼罗罗非鱼品系Hsp70基因序列比对分析[J]. 李莉萍,陈明,唐章生,唐瞻杨,陈忠,张永德,苏世坤,曾兰,林勇.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S1)
- [9]福寿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前景[J]. 唐国盘,曾春芳,齐子鑫,徐文彦,赵永军. 水利渔业, 2006(06)
- [10]世界罗非鱼捕捞和养殖的动态特征研究[J]. 陈蓝荪.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