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礼的教育意义浅析

成人礼的教育意义浅析

一、浅析成年仪礼的教育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杜蕊[1](2021)在《晋北人生仪礼中的面食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北地区地处山西境内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一个区域,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即现在的山西大同、朔州、忻州这三个市级地区,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造就了晋北的特色面食文化。在这独具特色的面食文化中孕育出了具体的人生仪礼,使得晋北地区的民众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彰显出独特的面食文化习俗,为晋北人生仪礼与面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勃勃生机。纵观晋北地区的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无一不是当地习俗与面食的智慧结合。在具体仪礼中将各种面食赋予了深厚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当地民众祈求血脉延续、社会角色转变的载体,同时在社会生活中有利于加强家庭成员的沟通往来,起到维护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作用,并且在无形中还促使了社会交往的人情往来增多,使得该地区的区域文化认同感加深。本文以晋北地区人生仪礼中的面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方法,对晋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面食种类进行分析介绍。通过对晋北人生仪礼的具体仪式流程进行梳理,探究仪礼中所食用的各类面食的制作方法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从教化民众的日常行为、调节群体的情感和行为、维系人际交往的纽带三方面来分析晋北人生仪礼与面食文化之间所蕴含的社会功能。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传统的人生仪礼活动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失去了传统意义,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很少能够对本地区人生仪礼中的面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了解。基于此,本文从民俗学角度对人生仪礼过程中的面食及其背后所象征的文化意义加以分析,探析人生仪礼中的面食在晋北地区民俗文化传承中起到的作用。

杨昭[2](2021)在《凌曙《春秋》公羊礼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秋》公羊礼学盖专门之学,清代凌曙为治此学最典型代表。分析《春秋》主旨可见,《春秋》基础是事。事上有辞,辞限于事,故有限,有其对立面——非辞,辞与非辞对立统一于义。义上有道,义与道层次不同,道是本体,义是道显。道又外显降落为义,义降落为礼。礼也有限,有其对立面,即非礼之义——权。礼与权生出义事,则拨乱反正,《春秋》成。《春秋》学框架为:事→辞(非辞)→义→道→义→礼(权)→事,表现为道下义、辞、礼、事的展开,四者皆可通道。《春秋》学有四种治学路径,以事而进不在公羊学之列,公羊学分义、例、礼三系。公羊义学与公羊例学是《公羊》研究的重镇,公羊礼学受到忽视。本文关注凌曙,探究公羊礼学,以期推动对《春秋》公羊学的研究。文章分四个方面论述:一为凌曙的学术世界,探讨学术背景;第二和第三部分讨论凌曙公羊礼学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二部分为百王之法,第三部分为新王之制;第四部分讨论凌曙公羊礼学影响。凌曙生活年代,乾嘉考据仍是学界主要风气,同时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是会通趋势增强;二是治三礼之风兴盛。在此影响下,凌曙成长分为两段:早期,受到洪梧、包世臣、张惠言、李兆洛等影响,奠定了其治学品质,即谨守汉学方法基础上的通学之风;成熟期,受到阮元及常州学派影响,治学转向公羊学,发展了庄存与到刘逢禄对公羊礼学重视的方向。公羊以为《春秋》是孔子假借鲁史论述王道的着作,旨在论述微言大义。大义面向《春秋》中事,是百世不变的王道原则;微言面向未来,旨在说明王道原则的具体实践情形。《公羊》之礼也应该有两个指向,一指向《春秋》所记乱事,详述百王不变的礼制,旨在拨乱反正;一指向未来,论述新王之制,详解改制之意。百王之法分五礼论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为事神之礼;凶礼为事丧之礼;军礼为出师之礼;宾礼为交往之礼,公羊更多指朝聘之礼;嘉礼为其他礼义,包括昏、冠及即位之礼等。五礼基本涉及行为处事的各方面,能够保证王道的百世不易,也就保证可凭恃此五礼达到拨乱反正,正万民的目的。新王之制是公羊学创造性的发现,关涉到了百王之法在具体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历史境遇的不同。不同的具体环境需要不同的政治纲领,因此新王必改制,以适应新的历史环境。凌曙公羊礼学对于清代后学在两个方面做出了贡献:一、推动了清代《公羊传》新疏的完成;二、促进了清代公羊学研究对“礼”的关注,推动了晚清大讲“改制”的兴起。

杜尔兰[3](2020)在《《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第三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为《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在撰写本翻译实践报告之前,笔者首先翻译了日本蒙古学学者小长谷有纪的着作《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的第三章——“去势的习俗”。原文讲述了作者在蒙古国以及内蒙古地区关于家畜去势的所见所闻。笔者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着眼点,完成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除此之外,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以及地名,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确认以及音译,同时以表格的形式在本实践报告中进行归纳总结。笔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以使译文能够体现原文的真实性,表达作者的思想。笔者通过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加译、减译等翻译方法,将蒙古草原的生活习俗介绍给读者。笔者通过本次翻译活动,不仅加深了对翻译技巧的理解,也对少数民族在畜牧领域的生产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对于今后在该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可参考资料,这也是本实践报告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刘文娜[4](2020)在《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少年的成长 ——从成年仪式的角度解读》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成年仪式的角度考察《海边的卡夫卡》中主人公少年的成长问题。关于主人公少年的成长,村上春树自身在各种采访中也多有提及,说这是关于成长的故事,但纵观各类先行研究关于“成长”这一主题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本论文致力于考察清楚主人公“我”的成长过程以及成长后的状态。笔者将从先行研究中得到“成年仪式”这一启示出发结合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考察主人公少年的成长问题。首先,本文围绕“我”与“被叫做乌鸦的少年”两个主人公的人格出发分析了主人公“我”的人物形象,从而能更加清晰的说明主人公“我”取得了怎样的成长。在离家出走之前,“我”在自己的周围树立了一座“高墙”。打破这座高墙是我去四国的目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这两个人格相互作用,最初,“被叫做乌鸦的少年”掌握这一主动权,以脑袋里的声音的方式决定着“我”的行动。最后,随着故事接近尾声,“被叫做乌鸦的少年”的出场渐渐减少,“我”这一人格的主导性慢慢展现。这一部分从人物形象的侧面体现了主人公的成长。紧接着,本文介绍了成年仪式这一概念,把“甲村图书馆”与“森林”这两个空间看作仪式空间,分别以“胎内回归”与“死与再生”这两个原始仪式的例子作为分析角度,对照故事文本考察了“我”的象征性的仪式过程。“我”在象征子宫的空间“甲村图书馆”体验了“胎内回归”的仪式,并在象征死亡的森林中“死”去,以“吸血”的方式象征性的完成“死与再生”的仪式。“我”通过象征性的体验“死”以与过去的自己作别。从结果来说,“我”通过象征性的完成成年仪式,成功地进入成人的世界,也就是实现了个人的成长。最后,主人公少年的成长过程主要是通过“我”与“被叫做乌鸦的少年”这两个人格的性格强弱变化来体现的,初期隐形人格的后者强,后期显性人格的“我”变强,在文本中的体现则为“被叫做乌鸦的少年”这一人格的出场越来越少,并且角色由为“我”提建议变为肯定“我”的行为。而通过成年仪式的两种形式——“胎内回归”与“死与再生”的仪式,更加强调了主人公“我”的“成长”这一结果,因为在原始社会中的成长仪式里,接受仪式的人有时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完成仪式即意味着成长。那么,主人公“我”通过象征性的完成这两种仪式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曹英才[5](2020)在《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文化整体视角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从服饰发生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析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服饰风格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层次关系。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在长期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中,创造出与舟曲地域相适应的服饰着装。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受众多文化因素和影响是服饰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而这些基础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由此特定地域空间和人群及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套本土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在这种文化空间视阈下,舟曲藏族服饰文化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类型丰富,风格独特,总体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格局。由于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相对封闭落后,居于这种环境氛围下,总体服饰文化保留相对完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各种文化不断被涌入,潜移默化地对服饰生产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传统服饰逐渐都已失传,而现代大众化服饰占领主导趋势,基于这种社会语境下,研究本地域服饰文化具有迫切而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即体现该民族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展示。同样它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经过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中,形成了舟曲藏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包涵了舟曲藏族的语言形态和居住形式及民俗习俗,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文化基因。服饰文化内涵在装束质料、工艺、构造、色泽、审美、纹样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舟曲藏族历史渊源、着装习俗、装束风格、制作工艺、色彩配置及审美理念均方面得以表达,使服饰文化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空间里,形成为地域性传承延续的活态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过去在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将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原汁原味地生存和保留下来。舟曲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等各方面受到所在地域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等的影响。而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是舟曲藏族着装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这些基础因素为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在服饰穿戴习俗上体现其深刻的地域特性,舟曲着装生根于传统的自然村落和民间生产生活,同样在舟曲藏族同一地域文化圈内,不同的服饰风格和艺术审美自成体系,从中透视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色彩审美及文化象征。这些文化内涵完整地表达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和艺术理念。服饰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扮演其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文化语境,服饰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舟曲藏族社会生产和民间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本文选择舟曲藏族传统自然村落为田野点,通过舟曲藏族民间考察和实地调研及访谈相结合基础上,对舟曲藏族服饰发生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传统技艺、民间习俗、装束惯习、文化变迁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阐述。其一,从舟曲藏族源流和地域分布格局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其二,从舟曲藏族服饰的传统纺织(纺织、制作、染色)、制作技艺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三,对舟曲藏族服饰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变迁方面做了分析论述;其四,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形制要素、构造特质方面做了详细总结;其五,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蕴涵的民俗特性、禁忌事项、文化载体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其六,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形态美学、艺术特质、审美意蕴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其七,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符号、文化寓意、语义特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其八,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社会角色、文化认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九,对舟曲传统服饰的生存现状、社会语境、保护空间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均与舟曲藏族所生存的环境、生活、宗教、思维方式及价值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服饰生产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均不断在发生变迁,促使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消失或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下如何传承和保护服饰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随时代不断发生变迁,与此服饰文化同样发生了变化,基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探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空间的解决路径。在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发展中求生存,营造让服饰文化永续生存的文化空间。而本文研究能够对舟曲藏族文化保护有所借鉴或启发意义,让舟曲藏族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让本土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境遇,更多地为传统藏族服饰生存、发展及延续。本文研究和探讨,为整个藏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

田震[6](2020)在《山西宁武县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文化传承》文中研究指明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变迁受到战争因素、政治变革、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文化交流与传播、地方人口流动和自然环境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入选我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山西宁武县涔山乡五花山村、王化沟村和小石门村,具有悠久的村落发展历史、稳定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农业耕种基础、相对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厚的水资源、独特的地方文化等一系列古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必需要素。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近来年对涔山乡各村的旅游开发,在促进各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出现了因人口流失严重导致的村落空心化,旅游开发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和外来游客增加导致的古村落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由于涔山乡古村落的脆弱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村落公共空间、村民集体记忆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都面临窘境。因此,重构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唤醒村民集体记忆,推动地方民俗文化的恢复与传承已是刻不容缓之事。山西宁武县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变迁,既有我国古村落公共空间发展变迁的普遍性,体现在村落公共空间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又有地方的特殊性,如村落公共空间变迁与重构方式。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宁武县政府逐渐重视对涔山乡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如招商引资建造道路,重建古村落特色民居,翻修村落庙宇。至今,已经完成的有五花山村翔凤居和凤熙居、王化沟村悬空人家、小石门村仙人洞的修缮、妙容庵的修建和大庙的重建,正在进行建设的是悬棺墓葬群特色旅游景观。如今,涔山乡不仅重视对古村落物质形态公共空间的重构,同时将古村落地方文化传承,唤醒村民集体记忆作为重要工作,如恢复马营山泼水节等民俗活动。通过对山西宁武县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村民集体记忆的调查与研究,将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分为物质形态公共空间和意识形态公共空间。物质形态公共空间有道路、水源地等半开放型公共空间;支锅石、情人谷等开放型公共空间;打谷场、磨坊等半私密型公共空间。意识形态公共空间如商业贸易空间、庙会空间、岁时节令空间和祭祀空间等。通过对两类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探析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发展与变迁的历史,了解当地村民集体记忆的生成与传承。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涔山乡地区已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生活模式已被完全打破,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内仅剩留守老人与儿童,畸形的人口结构无法承担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相关仪式性活动正面临随时消失的困境,村落公共空间也正在逐渐衰落,甚至是消失。现代化的发展对涔山乡古村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得以完善的同时,使当地村民保护村落公共空间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热情降低。加之现代通讯工具与社交媒体的发展,如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使涔山乡村民更愿意沉溺于私人活动空间,而不愿走向村落公共空间进行集体性活动,导致曾经风靡涔山乡的各类村民群体活动在消失的边缘踱步。昔日热闹的仪式性活动和社火表演已不见踪影,如今只有万年冰洞和悬空村这样的旅游景区保持着活力。由此可见,通过对山西宁武县涔山乡古村落的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能够为当地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如网红桥的建设对促进涔山乡村落公共空间的重建和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结合地方特色进行的开发与重构方式,可实现村落公共空间重构,推动山西宁武县涔山乡古村落可持续健康发展。

安凯江·木塔力甫[7](2020)在《固守与变迁:阿勒泰图瓦人人生仪礼的研究》文中提出“人生仪礼”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古老的形式,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也是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它自身独特的文化,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多元族群的环境造就了阿勒泰图瓦人的文化极具特色。本研究以民俗学和人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全面探讨了阿勒泰图瓦人人生仪礼的变化和发展。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课题探究的意义与目的、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对象的概述。第三部分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从阿勒泰图瓦人的诞生礼开始,分别就摇篮礼、剪发礼、婚礼以及葬礼进行展开描述。试图全面呈现阿勒泰图瓦人人生仪礼的方方面面仪礼变迁过程;第四部分对阿勒泰图瓦人的固守与变迁,就多元族群中的游牧民族文化坚守、人生仪礼的变异、变迁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语,首先对人生仪礼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再对人生仪礼的社会功能进行了阐释,最后是对阿勒泰图瓦人文化变迁的反思。如今每一个独特的文化,在现代化的发展下,或多或少都有遭到冲击和反抗。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应该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发展。

熊浚[8](2020)在《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节日文化。在中国的典籍,如《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等,都有许多有关社日的记载。“社祭”作为一种官方和民间共同的礼俗,在中国延续了至少两千多年之久。“社”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与节日礼俗,在中国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人们至今仍然沿用“社”的名称,命名“社会”“社团”“社区”等当代社会组织,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今日之中国,传统的社节早已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全面萎缩,只有极少数地区保存着这种古老文化的遗留。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的春社,就是社节以活态形式在民间生活中存续的一个节日。传统社节是一种怎样的节日文化?其运作方式和文化表征是怎样的?她要实现什么样的社会功能?为什么恩施土家族人在现代生活中仍能保存甚至激活这种古老的节俗?他们的春社习俗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社节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众广泛参与的传统节俗呢?这些问题,就是笔者作为一个从小在“春社”节俗中长大的土家族人,同时又是正在学习民俗学的博士生,以局内和局外两种眼光、感性和理性两种情感,通过亲身参与和田野调研后,所要作出的答卷。本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难点、创新点。论文对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从社神社主、社祭形式、社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了学术史的追溯和研判,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厘清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习俗的主要形态,并以此为基础发掘春社习俗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之上。提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通过对三个村落中春社节俗的调查,重构“社祭”节俗的演变形态,再现古老社节的当代形态,对社节的仪式过程、象征符号、社会功能、核心价值和女性文化等作出深描与阐释。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二章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民俗传统三个方面阐述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源流。首先对武陵山区的地理环境和土家族传统文化作了简要分析。其次对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来源展开辨析。从“社”的中原汉民族文化的来源,考察移民迁徙过程的影响,理解春社习俗是以简化的汉族社祭为外在表现形式,以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相交融产生的独特习俗为内容,由此可以确认汉文化的“社祭”是春社的源头,土家族的春社习俗是支流。第三章在源流研究基础上,运用田野民俗志的方式,分别以恩施地区的金龙坝、楸木园、双堰塘这三个古村落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村落传说对春社习俗的差异性展开具体的描述与分析。金龙坝保留了较原始的以山神、土地龙神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楸木园有保存完好的社神象征,形成了以社主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双堰塘村地处城乡结合处,形成了以娱人为中心的春社习俗传统。春社习俗的防疫与巫术心理揭示出土家族生态健康智慧与亲情伦理智慧。第四章主要从春社习俗的具体形态来讨论恩施地区土家族的文化内涵问题。主要体现在承载原始生命观、包含多神信仰、崇尚女性价值等三方面。拦社习俗体现出恩施地区土家族丧葬礼俗的豁达乐观、圆融新生的原始生命观。多神信仰是土家族群原有信仰在儒、道、释三种宗教影响下而产生的独特民族信仰。社饭习俗是一场充分体现恩施地区土家族女性价值与地位的展演,拦社习俗也展现出女性在土家族群中所拥有的崇高地位,是女性氏族社会的历史遗风。第五章讨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功能。春社习俗作为体现土家族人独特文化内涵的一项民俗事项,具有补偿与治癒功能、认同与整合功能,以及传承与教化功能。这些文化功能在现代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辨析。第三部分是第六章及结语,总结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源流、习俗、个案、特征和功能问题,延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来思考春社习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春社习俗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民俗事项,它更是土家族丧葬文化、性别文化的实际载体,它在具体施行过程中成功演绎了亡者由人变神的具体过程,同时揭示了土家女性主体在性别文化和婚姻关系之间所处的地位与意义。本文通过全面解读当代恩施土家族春社习俗的文化特质,认识到当代春社习俗所蕴含的土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真与自我的日渐沦丧。思考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把握春社习俗的现代传承规律,使春社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为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建设提供富有现实价值的生活智慧。

李玉莹[9](2020)在《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必须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仪式文化活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方面表现突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都需要高校仪式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关于仪式的理论渊源,可以从中国古代、西方世界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找到根据,在参考三方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仪式文化活动是依托校园文化在特定的时间、场所,通过一系列象征符号、程序表演引导学生增强政治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社会道德规范,而开展的、以仪式化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活动。具有象征性、程序性、周期性、教育性、多样性等特点,仪式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性仪式、纪念性仪式、典礼性仪式以及礼仪性仪式四种。高校仪式文化活动因其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所以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同时又满足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样化方式的现实需要,基于此,高校仪式文化活动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表现为: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政治导向、行为规范等功能。高校仪式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原则、遵守教书育人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原则,在遵守“三原则”的基础上,从掌握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主导权、提高学生主体仪式活动参与素养、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仪式文化、构建新时代高校仪式文化体系四方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路径。

蒋林佳[10](2020)在《《曾子问》丧礼变礼考 ——以士丧礼爲中心》文中认为“变礼”即特殊情况下变动之“礼”,且此“礼”指的是正常情况下的礼制。《礼记·曾子问》记録了先秦时期孔子与弟子关於变礼情况的问答之辞,所论变礼多涉先秦丧葬礼制。据《仪礼》,先秦丧礼制度分丧服规定、丧礼仪节两部分。其中,丧服分五个等级,涉及先秦士及其以上阶层。丧礼仪节则异於丧服所涉阶层,由於《仪礼》只完整説明士阶层丧礼仪式,无法爲士以上阶层提供确切的丧礼仪式依据。故本文以有着全面记载的士丧礼爲中心,旁及士以上阶层,探讨《曾子问》的丧礼变礼问题。通观《曾子问》所载丧礼变礼问题,以下五种最具代表性:冠礼遇丧礼、昏礼遇丧礼、丧礼遇军礼、丧礼遇丧礼、丧礼的个案。历代学者对孔子回答这五种丧礼变礼问题的处理方式争议不断,由此衍生出不少疑点。其实,争议的根本原因在於对经文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必须先辨明经义,再发表意见。而辨明经义,需要结合经文上下语境,并参考先秦文献记载。故本文在把握经义的基础上,以《仪礼》所载礼制爲基准,逐一剖析这五种丧礼变礼问题,并对各家观点予以评判,藉以窥探孔子处理丧礼变礼的依据与原则,考察其是否平衡特殊情况下的情礼矛盾。而在这讨论过程中,可以展示出礼制内部深层次的含义,足以揭示变礼的内涵,对我们了解特殊情况下的仪式处理以及丧葬礼仪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能爲现实礼制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浅析成年仪礼的教育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成年仪礼的教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晋北人生仪礼中的面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以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山西面食研究
        (二)山西面食文化研究
        (三)山西面食与人生仪礼研究
        (四)晋北面食文化研究
        (五)小结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晋北历史地理及面食种类
    第一节 晋北地区的环境概况
        一、晋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二、晋北地区的历史文化
    第二节 晋北面食种类
        一、蒸制面食
        二、煮制面食
        三、炸烤制面食
第二章 晋北面食与人生仪礼
    第一节 诞生礼中的面食
        一、诞生礼与“送面”
        二、满月礼与“糕锁”
        三、周岁礼与花馍
    第二节 成人礼中的面食
        一、开锁供品准备
        二、圆香仪式与面塑
        三、开锁仪式与油糕
    第三节 婚礼中的面食
        一、定亲与花糕
        二、迎娶与花馍
        三、“回门”与过生日
    第四节 葬礼中的面食
        一、临终与“打狗饼”
        二、入殓与“倒头糕”
        三、吊唁与祭品花馍
        四、出殡与“安锅”
第三章 晋北人生仪礼中的面食文化功能
    第一节 教化民众日常行为
        一、祈求血脉的延续
        二、社会角色的转换
        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二节 调节群体的情感和行为
        一、宣泄内心情感的载体
        二、承载民众对未来的期冀
        三、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第三节 维系人际交往的纽带
        一、增强家庭成员的亲情联系
        二、协调群体的人情交往
        三、加强区域的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凌曙《春秋》公羊礼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春秋》公羊学三种研究路径的考察
        一、《春秋》公羊学的学理探析
        二、《春秋》公羊学的三种研究路径及其关系探讨
        三、《春秋》公羊学史——三种路径的展开
    第二节 具体概念界定
        一、礼的界定
        二、礼学与公羊礼学的辨析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晚清今文经学思潮”脉络的构建及其对凌曙研究的忽视
        二、其他学术史研究的学者对凌曙的重视
        三、现代学者对今文经学思维模式的反思及对凌曙的重新审视
        四、凌曙的专题研究
    第四节 主要材料述略
        一、凌曙着作述略
        二、凌曙本传资料述略
第一章 凌曙的学术世界
    第一节 凌曙生平简述
    第二节 乾嘉之风及其新变化
        一、乾嘉考据之大兴
        二、通学之风渐盛
        三、治《礼》之风的兴起
    第三节 凌曙的学术启蒙
        一、梅花书院对凌曙的影响
        二、常州诸贤对凌曙的影响
        三、凌曙学有初成及《四书典故核》的编纂
    第四节 凌曙公羊礼学的大成
        一、凌曙与阮元的交往
        二、常州今文经学对凌曙的影响
第二章 凌曙的公羊礼学(一)——百王之法
    第一节 吉礼
        一、天地日月山川之祭
        二、雩祭
        三、宗庙之祭
    第二节 凶礼
        一、丧礼
        二、亲亲抑或尊尊——《公羊》丧服制度考辨
        三、吊唁
    第三节 军礼
        一、作三军
        二、兵之用
        三、出师之礼
        四、习兵之礼
        五、军礼之义
    第四节 宾礼
        一、《公羊》之宾礼
        二、朝聘之礼
        三、存君之礼
    第五节 嘉礼
        一、冠笄礼
        二、昏礼
        三、即位礼
第三章 凌曙的公羊礼学(二)——新王之制
    第一节 大一统而通三统
        一、元之大一统
        二、三正而三统
        三、王鲁
        四、文质三统相复
    第二节 新王之制:大一统之制
        一、五始之正
        二、度制
        三、田赋
    第三节 新王之制:改制
        一、应天改制
        二、应人制礼作乐
第四章 凌曙公羊礼学的影响
    第一节 清代《公羊传》新疏的完成
        一、基于内容的考察
        二、基于方法的考察:一脉相承的汉学考证
    第二节 凌曙公羊礼学的其他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第三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1 序论
    1.1 テキストの选択理由
    1.2 原着についての绍介
    1.3 翻訳のプロセス
    1.4 本実践报告の意义
2 本报告に応用された翻訳技法およびその例文分析
    2.1 加訳と减訳
    2.2 顺訳と倒訳
    2.3 分訳と合訳
    2.4 直訳と意訳
    2.5 変訳
3 去势に関する専门用语のまとめ
4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原文
付録:訳文

(4)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少年的成长 ——从成年仪式的角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1 はじめに
2 先行研究
3 少年の人物像
    3.1 カラスと呼ばれる少年
    3.2 「仆」
4 「大人の世界」へのイニシエーション
    4.1 イニシエーションについて
    4.2 仪礼空间としての甲村図书馆
    4.3 仪礼空间としての森
5 终わりに
6 参考文献

(5)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回顾
    三、整体研究设计
    四、相关概念及界定
    五、研究视角
    六、研究的重难点
    七、研究尝试点
    八、相关运用材料
第一章 舟曲藏族源流及区域分布格局
    第一节 舟曲藏族县域情况及相关概述
        一、区域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人口分布
        四、气候类型
        五、自然资源
    第二节 舟曲藏族社会历史及部落分布情况
        一、建制沿革
        二、地方部落
    第三节 舟曲藏族地域民俗及文化形态
        一、人文景观
        二、民俗风情
        三、宗教文化
    小结
第二章 舟曲藏族服饰制作要素及传统技艺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纺织技艺
        一、传统纺织原料
        二、传统纺织工具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织作技艺
        一、纺线
        二、缠线
        三、煮线
        四、洗捶
        五、理线
        六、织作
        七、银饰加工
        八、传统手工制鞋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染色技艺
        一、传统服饰的基本颜料
        二、传统服饰的染色工艺
    小结
第三章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生态
        一、服饰艺术生态
        二、服饰艺术阐释
        三、服饰文化生态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一、地域性
        二、历史性
        三、变异性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一、服饰生态环境
        二、服饰文化变迁
    小结
第四章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及造型风格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
        一、坪定型服饰着装要素
        二、江盘型服饰着装要素
        三、插岗型服饰着装要素
        四、八楞型服饰着装要素
        五、大年型服饰着装要素
        六、博峪型服饰着装要素
        七、共同佩戴的着装衣(饰)物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
        一、坪定型传统服饰形制
        二、江盘型传统服饰形制
        三、插岗型传统服饰形制
        四、八楞型传统服饰形制
        五、大年型传统服饰形制
        六、博峪型传统服饰形制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构造特质
        一、上衣下裤式构造类型
        二、上袍下裤式构造类型
        三、衣裙下裤式构造类型
    小结
第五章 舟曲藏族服饰民俗惯制及礼仪蕴涵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民俗特性
        一、服饰民俗历史性
        二、服饰民俗地域性
        三、服饰民俗自觉性
        四、服饰民俗变异性
        五、服饰民俗传承性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禁忌事项
        一、服饰日常禁忌
        二、服饰节日禁忌
        三、服饰礼仪禁忌
        四、服饰色彩禁忌
        五、服饰身份禁忌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仪礼蕴涵
        一、诞生礼时期的服饰
        二、成年礼时期的服饰
        三、嫁娶礼时期的服饰
        四、丧葬礼时期的服饰
    小结
第六章 舟曲藏族服饰审美形态及美学探析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造型呈现的形态美学
        一、服饰形式美特质
        二、服饰自然美特质
        三、服饰艺术美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艺术蕴含
        一、服饰形态蕴含的特色美
        二、服饰构图折射的和谐美
        三、服饰生态显现的自然美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折射的审美意蕴
        一、式样独具的实用美感与造型美感
        二、多彩丰富的意境情趣与图纹美蕴
        三、视觉多样的审美意境与色彩情趣
    小结
第七章 舟曲藏族服饰着装符号表现及象征意义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表现
        一、服饰图像性符号表现
        二、服饰指示性符号表现
        三、服饰象征性符号表现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符号寓意
        一、服饰符号语义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服饰符号的象征表达
        三、服饰符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审美符号及语义特性
        一、传统服饰的审美符号表达
        二、传统服饰的形态符号表达
        三、传统服饰的情感符号表达
    小结
第八章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意蕴及深层透视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蕴涵透视
        一、传统服饰的族徽文化特质
        二、传统服饰的身份文化特质
        三、传统服饰的礼俗文化特质
        四、传统服饰的祈福文化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社会功能阐释
        一、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涵义
        二、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功能及表现意义
        三、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特质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认同及文化表达
        一、传统服饰与地域内部认同
        二、不同服饰与地域之间的互动认同
        三、人类学视阈下服饰符号及地域文化表达
    小结
第九章 舟曲藏族服饰承接空间及延续路径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存现状及社会境遇
        一、传统服饰当下面临的窘境
        二、服饰文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因素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保护路径及传承措施
        一、服饰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服饰保护与传承路径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及保护空间
        一、传统服饰文化空间及生存现状
        二、传统服饰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
        三、传统服饰文化的空间再生
    小结
结论与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6)山西宁武县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文化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二)研究区域
    二、相关研究学术史
        (一)村落研究
        (二)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三)村庙研究
        (四)集体记忆研究
        (五)宁武县涔山乡古村落研究
    三、选题目的与意义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1 宁武县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与文化传承
    1.1 村落公共空间的建构
    1.2 物质形态公共空间的建构
        1.2.1 半开放型公共空间
        1.2.2 开放型公共空间
        1.2.3 半私密型公共空间
    1.3 意识形态公共空间的建构
        1.3.1 商业贸易空间
        1.3.2 庙会空间
        1.3.3 岁时节令空间
        1.3.4 祭祀空间
        小结
    1.4 古村落公共空间中的民俗文化
        1.4.1 人生仪礼空间内的水文化
        1.4.2 婚姻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1.4.3 马营山泼水节
        小结
2 标志性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文化传承
    2.1 标志性公共空间及其活动
        2.1.1 五花山龙王庙及抬龙祈雨仪式
        2.1.2 龙王庙民俗信仰功能的变迁
        2.1.3 王化沟村三清道观及“领神”仪式
        2.1.4 小石门悬棺群与村民集体记忆
        小结
    2.2 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文化传承
        2.2.1 乡土记忆中的仙人洞及其庙会
        2.2.2 仙人洞庙会的变迁与文化认同
        小结
3 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3.1 村落公共空间近况探究
    3.2 影响公共空间变迁的因素
        3.2.1 国家政策扶持与村民自治的影响
        3.2.2 旅游开发与商业活动的影响
        3.2.3 口传叙事与历史风物传说的影响
        小结
    3.3 古村落记忆与公共空间保护成果
        3.3.1 翻建悬空村,重构公共空间
        3.3.2 重修村落庙宇,唤醒村民集体记忆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田野调查录音资料整理(部分)
附录B 田野调查日志(部分)
附录C 调查报告(部分)
附录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固守与变迁:阿勒泰图瓦人人生仪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人生仪礼的研究
        (二)图瓦人人生仪礼的研究
    第三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二)资料收集与来源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阿勒泰图瓦人基本概述
    (一)本研究对阿勒泰图瓦人的界定
    (二)阿勒泰图瓦人人生仪礼的特点
    (三)地理环境及人口分布
第二章 阿勒泰图瓦人的人生仪礼
    第一节 诞生礼
    第二节 摇篮礼
    第三节 剪发礼
    第四节 婚礼
        (一)婚前仪式
        (二)婚礼仪式
        (三)婚后仪式
    第五节 葬礼
        (一)报丧
        (二)下葬
        (三)祭礼
第三章 固守与变迁
    第一节 多元族群中的游牧民族文化坚守
    第二节 人生仪礼的变异
    第三节 固守与变迁中的冲突与融合
第四章 原因分析及社会功能
    第一节 :阿勒泰图瓦人人生仪礼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二)旅游业发展的冲击
    第二节 阿勒泰图瓦人人生仪礼的社会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附录1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或获奖情况或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学方法
        (二) 人类学方法
        (三) 性别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恩施土家族春社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
        二、多样化的自然资源
        三、文化影响
    第二节 历史源流
        一、史前时代
        二、商周至两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唐宋时期
        四、元明清时期
    第三节 民俗传统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精神民俗
第二章 恩施地区社文化的源流
    第一节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来源辨析
        一、社的来源及演变
        二、社神与神主
    第二节 汉文化影响以前的土地信仰
    第三节 汉文化影响下的“社”信仰
        一、过渡——唐代的官社与私社
        二、承继——汉文化对社祭的影响
第三章 土家族春社习俗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土家族春社习俗
        一、春社起源传说
        二、“社饭”:春社的饮食习俗
        三、“拦社”:春社的祭祀习俗
    第二节 三个村落的春社民俗志
        一、金龙坝春社:以土地龙神为中心
        二、南河春社:以社主为中心
        三、双堰塘春社:以娱人为中心
    第三节 土家族春社的形成机制
        一、防疫机制:社饭隐喻的土家族生态健康智慧
        二、巫术心理机制:拦社隐喻的亲情伦理智慧
第四章 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融入丧葬礼俗的生命观
        一、豁达的生命观
        二、圆融的生命观
        三、新生的生命观
        小结
    第二节 佛道并重的多神信仰
        一、道(巫)教信仰
        二、儒家信仰
        三、佛教信仰
        小结
    第三节 崇尚女性价值
        一、血亲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二、姻亲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三、妯娌关系中的女性价值
        小结
第五章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补偿与治疗功能
        一、拦社——心理治疗
        二、社饭—生理治疗
    第二节 认同与整合功能
        一、家族的凝聚力
        二、姻族的互助关系
    第三节 传承与教化功能
        一、礼俗制度的传承功能
        二、民族价值观的教化功能
第六章 恩施地区土家族春社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传承现状
        一、传承内容
        二、传承方式
    第二节 保护策略
        一、生活型保护
        二、制度型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楸木园陈家院子布局图
附录二 访谈对象名单及亲属关系个案
    一、村落代表性访谈人员名单
    二、亲属关系图
附录三 村落采访记录节选
    一、白果坝乡金龙坝采访记录选编
    二、芭蕉乡楸木园采访记录选编
    三、龙凤坝镇双堰塘采访记录选编
    四、其他乡镇采访记录选编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9)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关于仪式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礼仪阐述
        一 《周礼》之古代“五礼”初现
        二 《仪礼》之古代“五礼”仪式程序
        三 《礼记》之古代“五礼”意蕴阐释
    第二节 西方世界仪式概述
        一 弗雷泽:神话——仪式理论
        二 涂尔干:宗教仪式及其社会功能
        三 范热内普:“过渡仪式”理论
        四 特纳:象征仪式理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仪式探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仪式的论述
        二 中国共产党关于仪式的论述
        三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仪式文化创新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章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一节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概述
        一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内涵
        二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特点
        三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依据
        一 客观依据:其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
        二 基本前提: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性
        三 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样化发挥
    第三节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 情感熏陶功能
        二 价值引领功能
        三 政治导向功能
        四 行为规范功能
第三章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
    第一节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原则
        一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原则
        二 遵守教书育人原则
        三 尊重学生主体原则
    第二节 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一 掌握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主导权
        二 提高学生主体仪式活动参与素养
        三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仪式文化
        四 构建新时代高校仪式文化活动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曾子问》丧礼变礼考 ——以士丧礼爲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对象的选定
    二、学术史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先秦丧礼制度概説
    第一节 先秦丧服制度
        一、斩衰之制
        二、齐衰之制
        三、大功之制
        四、小功之制
        五、缌麻之制
    第二节 先秦丧礼仪节
        一、入棺仪式
        二、下葬仪式
        三、葬後仪式
第二章 《曾子问》丧礼变礼考(上)
    第一节 冠礼遇丧礼
        一、冠礼遇丧的情况
        二、冠礼遇丧的争论
        三、小结
    第二节 昏礼遇丧礼
        一、亲迎礼前遇丧
        二、亲迎礼时遇丧
        三、亲迎礼後遇女丧
        四、余论
第三章 《曾子问》丧礼变礼考(下)
    第一节 丧礼遇军礼
        一、经文所涉服三年丧者
        二、郑注孔疏所释父母丧遇兵役
        三、後儒所论父母丧遇兵役之事
    第二节 丧礼遇丧礼
        一、亲人丧事并行
        二、君丧遇父母丧
    第三节 丧礼的个案
        一、特殊的服丧问题:“慈母丧如母”
        二、丧礼遇自然现象:葬引遇日食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四、浅析成年仪礼的教育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晋北人生仪礼中的面食文化研究[D]. 杜蕊.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2]凌曙《春秋》公羊礼学研究[D]. 杨昭. 西北大学, 2021(12)
  • [3]《蒙古草原的生活世界》第三章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杜尔兰.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中少年的成长 ——从成年仪式的角度解读[D]. 刘文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12)
  • [5]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 曹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6]山西宁武县涔山乡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文化传承[D]. 田震.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固守与变迁:阿勒泰图瓦人人生仪礼的研究[D]. 安凯江·木塔力甫.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8]社:一个古老节俗的当代形态 ——恩施土家族春社研究[D]. 熊浚.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校仪式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李玉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曾子问》丧礼变礼考 ——以士丧礼爲中心[D]. 蒋林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成人礼的教育意义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